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岭南建筑师林克明实践历程与创作特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建筑师个体研究是近现代建筑史研究理论化和系统化的重要切入点,建筑师是对建筑史发挥最大主观能动作用的人群,他们的个体创作是建筑发展进程中最生动鲜活的部分。对岭南建筑师实践活动和建筑思想的系统研究将有助于积累史料和素材,完善现有研究内容,为今后建立完备的理论研究体系打下基础,并将有利于岭南建筑创作的当代传承和发展。
     林克明是岭南近现代建筑师中的代表人物,他在岭南建筑界的工作具有开拓意义,作品多为重要的公共建筑,风格多样,影响深远,他最早在岭南引进现代主义建筑实践,并开创了专业建筑教育的先河,对城市规划研究亦颇多涉猎,在岭南建筑的现代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论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以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状况和建筑发展特点为背景,通过对林克明建筑实践历程的史料挖掘和梳理,分析典型建筑作品的设计特色,从整体上探索和研究林克明建筑设计的方式手法与思想策略,从而明确其建筑创作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论文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阐述现有相关学术研究的状况和不足,以及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同时对研究的时间、空间范围和涵盖风格等基本概念进行了解析,并针对研究目标、创新点、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等做出说明。
     第二章为背景概述,是林克明建筑实践的时代背景和客观影响因素的介绍。本章简介20世纪岭南建筑界整体发展情况以及建筑师执业状况,内容包括解放前和建国后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岭南建筑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与相关影响因素。
     第三章和第四章为资料整理与历程研究,分别针对林克明在解放前(1926—1949年)和建国后(1949—1986年)两个阶段中的经历、建筑创作和社会活动进行了详细梳理与介绍,通过史料挖掘对其职业生涯和创作成果进行了整理归纳。
     第五章为方法研究,主要分析林克明的建筑设计手法和创作倾向,通过对现存的或是具备完整资料的建筑物进行拍照、测绘、资料收集与绘图,以定量分析的方式分解放前后两个时期研究和总结了建筑的平、立面设计特点和常用的设计手法。
     第六章从城市角度探讨了林克明建筑创作的过程与特色,其设计与广州城市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是林克明建筑研究中的特殊之处,通过广州近现代城市建设和建筑的发展研究反观林克明的实践活动在其中的影响,揭示他所发挥的特殊作用与历史局限性。
     第七章为思想研究,通过对林克明建筑观念的解读和分析,并结合当时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的演变,探讨他学术思想的基础、特点、价值和背后的影响因素。同时,通过与同时代其他建筑师的比较研究,明确林克明建筑思想的历史定位与学术意义。
     论文最后在结论中总结了林克明建筑创作的历史价值、设计手法、创作特色和思想内涵,并探讨了其对于当代建筑教育和建筑创作的启示与借鉴。
An architect’s individual study is important entry point of make the modern architecturalhistory research theoretical and systematic. Architect is the crowd that can play the largestsubjective dynamic role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 Their individual creation is the most vividpart of the architectural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of practice and ideas of Lingnan architectswill contribute to the accumulation of historical data and improve the existing content, lay the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establishment of a comprehensive theoretical study, and willcontribute to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the Lingnan architectural creation.
     Lin Keming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Lingnan modern architects. He did a ground-breakingwork in Lingnan architectural profession, and his works almost important public buildings,had distinctive style and far-reaching impact. He was the first people who introducedmodernist architectural practice in Lingnan, and created a precedent for professionalarchitectural education. He also studied urban planning,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modern development of the Lingnan Architecture.
     In the existing research the paper as the background to the Chinese social and culturalcondition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uilding development in20th century, through theexcavation and combing of architectural practice course of Lin Keming, analysis of the designcharacteristics of the typical works, than explore and study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and thinkingstrategies of Lin Keming overall, in order to clear his historical value and practicalsignificance of the architectural creation.
     Chapter Ⅰ is the introduction part, it describes the condition and deficiencies of the existingacademic research and the purpose of the topics. The same time, it resolve some basicconcepts such as research time, space, scope and style, than gives an explanation for theresearch objectives, innovation, content, methodology and framework.
     Chapter Ⅱ is background overview, it introduces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Lingnanconstruction industry and architect’s practice status in the20th century, including the culturalinfluences by the early Western-style buildings before1900,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background of two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of Lingnan architectural development (beforeand after the liberation) and the related influencing factors.
     Chapter Ⅲ and chapter IV is the data compilation and study of course, respectively for thetwo stages in Lin Keming’s experience--before the liberation (1926-1949) and after thefounding of New China (1949-1986). The author carries out a detailed combing with theintroduction of building creative and social activities, than summarizes his mining career andcreations by historical excavation.
     Chapter Ⅴ is the research for the method, mainly analysis of Lin Keming’s architecturaldesign techniques and creative tendencies. By several means such as photography, datacollection and mapping to the existing buildings or Buildings with complete information,summarizes the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lan and fa ade, and quantitatively analysis the designtechniques of Lin Keming in two periods.
     Chapter Ⅵ explores the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n Keming’s architectural creationfrom the urban point.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sign and urban development ofGuangzhou is a unique position in the architectural research of Lin Keming. In the other hand,through the study of development of Guangzhou, could find the influence by the practice ofLin Keming, and reveal the special effect and historical limitations of him.
     Chapter Ⅶ is the study of thought. By the interpret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architecturalconcept of Lin Keming and combining with the evolution of political and culturalbackgrounds, explores the basis, feature, value and impact factors behind his academic ideas.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a comparative study with other contemporary architects, clear thehistorical positioning and academic significance of the architectural thinking of Lin Keming.
     Finally the conclusion summarizes the historical value, the design techniques, the creativefeatures and the ideological connotations of Lin Keming’s architectural practice, and exploresits inspiration and reference for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and creation.
引文
[2]详见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之回顾与展望.杨鸿勋,刘托主编.建筑历史与理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5):58
    [5]杨秉德.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时期民族形式建筑探索历程的整体研究.武汉:新建筑,2005;杨秉德.早期西方建筑对中国近代建筑产生影响的三条渠道.武汉:华中建筑,2005
    [6]伍江.旧上海的外藉建筑师.上海:时代建筑,1995(4)
    [7]张复合.20世纪初在京活动的外国建筑师及其作品.建筑史论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12)
    [8]卫莉.留学生与中国近代建筑学的体制化.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其它期刊论文包括:张捷,张培富.留学生与中国近代建筑形式的发展.徐州: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王晓莺.晚清时期岭南出国留学生在中国近代留学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
    [9]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黑龙江: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理论的解困——五谈引进外国建筑理论的经验教训.潘祖尧、杨永生主编.现状与出路.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吴良镛.《梁思成全集》序.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0]刘凡.吕彦直及中山陵建造经过.汪坦、张复合主编.第三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11]葛立三.柳士英和芜湖中国银行大楼.第五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柳肃、土田充义.柳士英的建筑思想和日本近代建筑的关系.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二;徐苏斌.从《学艺》看近代留日学生传播信息的媒介作用.同上
    [12]侯幼彬.一页沉沉的历史——纪念前辈建筑师虞炳烈先生.第五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现已出版相关专著:侯幼彬,李婉贞.虞炳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13]何重建.杜彦耿与《建筑月刊》.汪坦、张复合主编.第四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14] Ruan, Xing.Accidental Affinities: American Beaux-Arts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andPractice.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2002.
    [17]参见: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之回顾与展望.杨鸿勋,刘托主编.建筑历史与理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5):58
    [18]详见彭长歆.岭南建筑的近代化历程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2:9—10
    [19]赖德霖.城市的设施改造、布局改造和空间意义的改造及“城市意志”的表现——二十世纪初期广州的城市和建筑发展.“二十世纪与广东美术”国际学术研讨会,2003
    [20]蔡德道.林克明早年建筑活动纪事.广州:南方建筑,2010(3);蔡德道.两座旧住宅的推断复原.广州:南方建筑,2010(3);林沛克,蔡德道.林克明年表及林克明文献目录.广州:南方建筑,2010(3)
    [21]陈纲伦.从“殖民输入”到“古典复兴”——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分期与设计思潮.第三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1990
    [22]赖德霖.从宏观的叙述到个案的追问:近十五年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评述.北京:建筑学报,2002(6):59—61
    [23]参见赵国文的“中国近代建筑史五期说”。赵国文.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分期问题.武汉:华中建筑,1987(2):13—18
    [25]杜彦耿.北行报告.建筑月刊,第2卷第6号,1934年6月
    [26]美国历史学家J.H.鲁滨逊观点。参见周琦,庄凯强,季秋.中国近代建筑师和建筑思想研究刍议.北京:建筑师,2008(8)
    [1]林克明.世纪回顾——林克明回忆录.广州: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5:1
    [3]恩来.介绍一篇里昂中法大学海外部之参观记(一).益世报.天津,1922年5月1日
    [6]彭长歆.岭南建筑的近代化历程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2:163
    [7]彼得·罗,关晟.承传与交融:探讨中国近代建筑的本质与形式.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38
    [8]李海清.中国建筑现代转型.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232
    [9]汤开建.澳门开埠初期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9:224
    [12]参见彭长歆.岭南建筑的近代化历程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2:51。132—136页有关于这段历史的详细研究。
    [13]彭长歆.岭南建筑的近代化历程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2:75
    [14]广州市工程设计委员会简章.谭延闿署.广州市市政例规章程汇编,1924:38
    [15] Canton’s New Maloos.The Far Eastern Review, Jan1922
    [16]工务局扩大组织.广州市政府市政公报,1930(354):111
    [17]详见广州市政府市政公报,1930(354):111:“工务之进行,较前尤为繁重,为措施裕如起见,自非集中人才,变更机制,不足以应现时之需要,闻该局应乘本市改为特别市之后,特拟增设总务课,以资赞襄云”。
    [18]募建孙中山纪念堂之会议纪要.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3月31日
    [19]悬赏征求建筑孙中山先生纪念堂及纪念碑图案.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2月23日
    [20]详见广州市政府市政公报,1930(354):111:中山纪念堂建筑近讯。“本市中山纪念堂,自前年兴工建筑后,定期三十个月落成,各部分工程,业由建筑管理委员会,督促施工,使宏伟之纪念堂,得以如期落成,而资纪念总理,查该纪念堂建筑工程,异常急进,定期本年四五月,便可完全竣工,建筑经费,亦按月由财厅拨足,至越秀山之纪念碑,自建筑后,亦经加紧施工,刻下全部分皆已工竣,异常宏伟美观云。”实际完工时间更晚至1931年。
    [21]参见肖自力.陈济棠.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366—405
    [22]林克明口述,骆钰华整理.广州市政建设几项重点工程忆述.广州文史资料·南天岁月,37期
    [27]石安海主编.岭南近现代优秀建筑1949—199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5
    [30]莫伯治.建筑创作的实践与思维.北京:建筑学报,2000(5)
    [31]彭长歆.岭南建筑的近代化历程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2:124
    [32] Cody.Building in China:Herry K. Murphy’s “Adaptive Aarchitecture”1914—1935.Hong Kong and Seattle,2001:77
    [33]1932到1937年在上海租界工部局呈报技副开业的100位建筑师中,有13位出身外国洋行的中国早期建筑师:陈菊泉,沈平洲,施兆光,邱在恩,徐镇藩,何义九如,汪家瑞,凌云洲,王信斋,陆志刚,严有冀,汪敏信,奚轶吾,其中3位出身于汉口的外国洋行。这类技术人员的设计水平处于模仿西式建筑的阶段。详见沙永杰.西化的历程——中日建筑近代化过程比较研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97
    [34]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28中引《海防档》乙.《福州船厂》(二)
    [35]另据王焕琛《中国留学教育史料》中统计,清光绪三十一年至三十四年(1905—1908年)有许士谔等5人留日学习建筑科,在东亚铁道学校建筑科学习的还有多人。王焕琛.中国留学教育史料.台北:国立编译馆,1980
    [36]彭长歆.岭南建筑的近代化历程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2:127
    [37]李学通.近代中国的西式建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72
    [38]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38—139
    [40]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44
    [41]赖德霖.从宏观的叙述到个案的追问:近十五年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评述.北京:建筑学报,2002(6):59—61
    [42]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3]郭伟杰.建筑界的蝴蝶——William Chaund关于现代建筑之宣言.赵辰、伍江主编.中国近代建筑学术思想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9
    [45]彭长歆.岭南建筑的近代化历程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2:155
    [46]1930年广州建筑工程师登记中未有林克明登记注册的记录,原因不详,但他有1934年技师开业准证,1936年《新建筑》杂志“广州市职业建筑工程师介绍”中第一行即是“林克明建筑师,事务所:下九甫西路一一七号三楼”(见图2-7)。
    [47]其中有部分人员有重复,甲等建筑师人数应为200位左右。
    [48]新广州建设概览,33—43页
    [49]广州市政府委任状.广州市政府市政公报,1933(446):23
    [50]广州市工务局民国三十一年四月职员表
    [51]彭长歆.岭南建筑的近代化历程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2:156
    [52]基泰工程司广州事务所致京所函分抄沪所.广州市档案馆,1946年5月
    [53]中国著名建筑设计院概览出版委员会编.中国著名建筑设计院概览.香港:香港建筑与城市出版社,1995
    [1]林克明.世纪回顾——林克明回忆录.广州: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5:7
    [2]候幼彬、李婉贞.一页沉沉的历史——纪念前辈建筑师虞炳烈先生,汪坦克、张复合主编.第五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180—187
    [3]林克明.世纪回顾——林克明回忆录.广州: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5:8
    [4]详见彭长歆.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一个非“鲍扎”个案的形成:勷勤大学建筑工程学系的现代教育与探索.北京:建筑师,2010.(2):90
    [5]参见汕头市政厅编辑股.新汕头,1928.9.1:105
    [6]参见程天固.程天固回忆录.香港:龙门书店有限公司,1978:165
    [13]林市长报告去年广州市政设施要点.广州市政府市政公报,1932(376):1
    [14]同上,P36:市立中山图书馆建筑近讯
    [15]市立图书馆工程之急进.广州市政府市政公报,1932(400):115
    [16]这是林克明自己的回忆,根据文献资料一说为十九万余元,见广州市立图书馆概况.广州大学图书馆季刊,1934
    [17]林克明.广州市政建设几项重点工程忆述.南天岁月——陈济棠主粤时期见闻实录.广州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专辑:210
    [18]市立中山图书馆定期开幕.广州市政府市政公报,1933(442—443):40
    [19]广州市档案馆.档案第4-01.7.474号:涂饰市府合署、中图等工程
    [23]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特刊:“中央之正方嵌入八角形者则阅书堂也,四周种植林木,苍翠环绕,东西南各面,各建阶一度,阅书者可从三面升进,挤拥之弊,自可脱免。”
    [24]林克明自己回忆全馆占地面积为一万八千二百余平方尺,详见:林克明,广州市政建设几项重点工程忆述,南天岁月——陈济棠主粤时期见闻实录,广州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专辑,P210
    [28]广州市立图书馆概况.广州大学图书馆季刊,1934:415
    [29]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特刊.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32]新建筑.中国新建筑月刊社,1936.(2)
    [33]林克明.世纪回顾——林克明回忆录.广州: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5:12
    [34]林克明.建筑教育、建筑创作实践六十二年.广州:南方建筑,1995.(2):45
    [35]图案奖金首名三千元二名一千元三名五百元。详见广州市档案馆.广州市政府市行政会议.市府合署案(4-01.1.17).民国十八年七月:提议筹建广州市政府合署意见书
    [36]广州市政府市政公报,1930(374):1:辟怀疑建筑市府合署于中央公园者见解之谬误,其中也提到集合办公的合署建设可令市政府每月省开支银2万元。
    [37]广州市档案馆.广州市政府市行政会议.市府合署案(4-01.1.17):广州市政府合署征求图案条例
    [38]广州市政府.广州市市政公报,1934(479):135
    [39]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编.首都计划,1929
    [41]程天固.论建筑广州市府合署及其地点.广州市政府市政公报
    [42]参加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82
    [43]参见广州市政府.广州市政府新署落成纪念专刊,1934:2-3
    [44]广州市政府市政公报,1930(354):109:行将建筑之本府合署。另见广州市政府.广州市政府新署落成纪念专刊.1934:2-3:“查合署图案,系规定采用中国建筑式,故其设计系根据中国建筑式及合署的精神,为设计之要素。合署的实用,在联络及增加行政效能,故同时又采用合座式。但中间留出充分之空地与伟大之广场。各局布置及所占面积,系根据章程之需要而分配之,内部交通,极为方便,东西两便,均用圆柱长廊式,颇合中国式之美观。礼堂居全部之中,预计可容纳二千人,内部均采纯粹中国式装饰,全座窗户阔度,能使光线及空气,非常充足。关于合署外观,则正面中央之一为最高。内分五层,在外观之,只若三层,其余各座,各为四层,外观上亦只见三层,正面侧面,均为五个个体,布局匀称。其四围所用中国式之圆柱石栏屋檐隔椽及窗格子与月台阶梯等,俱能使各部发生崇伟整齐之美感,且深符合合署之精神。”
    [45]广州的建筑.中国建筑,1934(5):109—110
    [46]行将建筑之本府合署.广州市政府市政公报,1930(354):109
    [47]广州指南,1932(12):261
    [48]实行建筑平民宫.广州市政府市政公报,1929(341):52
    [49]拟开投建筑平民宫工程.广州市政府市政公报,1930(346):19
    [50]平民宫举行奠基典礼详情.广州市市政府公报,1930(356):45
    [52]平民宫举行奠基典礼详情.广州市市政府公报.1930(356):45
    [53]平民宫设立平民学校.广州市市政府公报.1932(400):117
    [54]平民宫扩造及工程近况.广州市市政府公报.1931(377):25
    [55]蔡德道.林克明早年建筑活动纪事(1920—1938).南方建筑,2010(3):5
    [56]广州的建筑.中国建设,1934(5):111
    [58]新校建筑经过及现况.广东省立勃勤大学概览1937年3月,第7页
    [59]广州市政府市政公报,1931(377):25:建筑市二中校舍之进行。“市工务局昨布告云,为布告事,照得建筑市立第二中学校校舍,关于收用地段,经已竖立标志,所有在收用地段范围内植物,亟须迁云,以免妨碍工程进行”。另建体育馆和围墙工程,1933年完工。
    [60]广州市工务局编.广州市工务报告,1933:49
    [61]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73
    [65]西南党务月刊,1933(14):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西南执行部党务月刊
    [66]国立中山大学之过去与现在.华侨评论,1947(12):21
    [67]萧冠英.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筹设之经过及对于高等工业教育之管见.自然科学,1932(4):573
    [68]邹鲁.国立中山大学新校舍记.三民主义月刊,1934(5):137
    [69]邹鲁.国立中山大学新校舍记.三民主义月刊,1934(5):137
    [72]林克明.广州市政建设几项重点工程忆述——中山图书馆、中山纪念堂、市政府大楼、海珠桥、中山大学及全市交通系统规划.南天岁月——陈济棠主粤时期见闻实录.广州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专辑:210
    [74]蔡德道.两座旧建筑的推断复原.南方建筑,2010(3):14
    [76]蔡德道.两座旧建筑的推断复原.南方建筑,2010(3):14
    [78]广东省政府公报,1932(193):“伏查前国府委员古公勷勤追随总理,努力革命……设学校为纪念,前经中国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一致决议,创办勷勤学校”。
    [79]详见林克明.陈济棠与勷勤大学.南天岁月——广州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专辑:331
    [80]决议通过筹办勷勤大学计划.广东省政府公报,1932(193):72
    [81]筹办勷勤大学计划纲要.广东省政府公报,1932(193)
    [82]决议通过筹办勷勤大学.计划广东省政府公报,1932(193):72
    [84]林克明.世纪回顾——林克明回忆录.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5:14
    [85]筹办勷勤大学计划纲要.广东省政府公报,1932(193)
    [86]李锦安任机械系主任,李文翔任化学系主任,罗明橘任土木系主任,林克明任建筑系主任。
    [87]一年来校务概况.广东省立工专校刊,1933(8)
    [88]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建筑图案展览会特刊发刊词.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工学院特刊,1935(1)
    [89]呈报变更勷勤大学校址.广东省政府公报,1932(207):85
    [90]据林克明《陈济棠与勷勤大学》一文回忆,当时学校已选定地点购好部分材料准备兴工建筑,但由于当地农民生怕在此兴建校舍会占用大片土地,群起反对,学校遂将原议取消,另选河南石榴岗为新校址。
    [91]新校建筑择过发现况.广东省立勷勤大学概览,1937:2
    [92]1936年秋省政府换黄慕松担任主席,1937年黄逝世后改由吴铁城接任,陆嗣曾与他们不同派系,因此勷大能领到的仅是维持一般校务开支的费用,对于要求加拨扩充设备所用的资金则完全无望,学校各种建设因而转入低潮。
    [93]此处林克明撰文与《教育杂志》所述有差异,结合《中华民国实录》与林克明回忆录等文献确定如上。
    [94]勷勤大学裁撤.教育杂志,1938(10):87
    [95]文理学院1944年8月迁罗定,同时在广东兴宁与广东省立勷勤商学院联合设立分教处。详见抗战期间高等院校内迁表.中华民国实录,第五卷:5480。此时林克明已经辞去教职,去国外躲避战乱。
    [96]梁思成.祝东北大学第一班毕业.中国建筑(创刊号),1931(11),转引自彭长歆.岭南建筑的近代化历程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2:348
    [97]林克明.世纪回顾——林克明回忆录.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5:14
    [98]林克明.世纪回顾——林克明回忆录.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5:8
    [99]一年来校务概况.广东省立工专校刊,1933:7—8
    [100]工务局第五次局务会议记.广州民国日报,1929年9月16日,转引自彭长歆.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一个非“鲍扎”个案的形成:勷勤大学建筑工程学系的现代教育与探索.北京:建筑师,2010.(2):90
    [101]彭长歆.岭南建筑的近代化历程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2:350
    [102]林克明.世纪回顾——林克明回忆录.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5:14
    [103]胡德元.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建筑系创始经过.广州:南方建筑,1984(4):25
    [104]工学院.广东省立勷勤大学概览,l937:15,转引自彭长歆.岭南建筑的近代化历程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2:259,355
    [105]林克明.此次展览的意义.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工学院特刊,1935:2
    [106]彭长歆.岭南建筑的近代化历程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2:354
    [107]胡德元、陈荣枝、过元熙、谭天宋、关以舟等建筑师事务所均接受了勷大学生实习,详见勷大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土木工程系一、二、三年级暑期派遣实习名单.勷大旬刊,1936(28):9—12
    [108]彭长歆.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一个非“鲍扎”个案的形成:勷勤大学建筑工程学系的现代教育与探索.北京:建筑师,2010.(2):95
    [109]学院建筑工程学系民廿六级建筑工程学社成立启事.勷大旬刊,1935(10)
    [110]周宇辉.郑祖良生平及其作品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1:11
    [111] Le Corbusier、Paul、R William及Kennet W.Dalgell之介绍.郑墚译.建筑家与住宅计划.新建筑(胜利版),1946(2):11—13
    [112]参见赖德霖.“科学性”与“民族性”一一近代中国的建筑价值观.北京:建筑师,1995(4):71.72
    [113]彭长歆.岭南建筑的近代化历程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2:169
    [114]参见赖德霖主编,袁雪平、司春娟合编辑.中国近代时期蓬要建筑家(三).北京:世界建筑,2004(169):87
    [115]详见彭长歆.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一个非“鲍扎”个案的形成:勷勤大学建筑工程学系的现代教育与探索.北京:建筑师,2010.(2):94,文中例举了勷大学生杨炜为家乡广东紫金所做的调研报告,当中提出了材料和构造的改良
    [118]杨永生.中国四代建筑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33
    [119]林克明.世纪回顾——林克明回忆录.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5:26
    [120]对此,林克明曾回忆过他与夏昌世第一次见面商谈中山大学教学事宜时,之前虽不熟识但见面交谈愉快顺利。
    [1]龚德顺,邹德侬,窦以德.中国现代建筑史纲.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7
    [2]彼得·罗,关晟.承传与交融:探讨中国近代建筑的本质与形式.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74
    [3] Jonathan D.Spence.To Change China: Western Advisors in China,1620—1960:282-283
    [4]这句话通常被认为是当时的建工部长刘秀峰所说。
    [5]《人民日报》刊发的苏联总理赫鲁晓夫在1955年的讲话中提到。
    [6]彼得·罗,关晟.承传与交融:探讨中国近代建筑的本质与形式.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82
    [8]沙永杰.“西化”的历程——中日建筑近代化过程比较研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7
    [9]龚德顺,邹德侬,窦以德.中国现代建筑史纲.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3
    [11]广州市人民政府暨所属单位机构沿革和人员变动草稿.广州市档案馆
    [13]伟大的祖国富饶的华南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画刊.香港大公报,1952:4
    [14]资料由广州市文化公园提供,详见石安海主编.岭南近现代优秀建筑1949—199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37。其中第3项“生产资料馆”即《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画刊》中记载“工矿馆”,第5项“文娱剧场”为《画刊》中“文化娱乐部”,第6项贸易服务馆为《画刊》中“交易服务馆”,第7项“山货馆”为《画刊》中“林产馆”,第8项“丝麻棉毛馆”为《画刊》中“农业馆”。
    [15]伟大的祖国富饶的华南.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画刊.香港大公报,1952:4
    [16]石安海主编.岭南近现代优秀建筑1949—199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40
    [18]林凡.人民要求建筑师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北京:建筑学报,1954(1)
    [20]石安海主编.岭南近现代优秀建筑1949—199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52
    [21]石安海主编.岭南近现代优秀建筑1949—199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63
    [22]林克明.世纪回顾——林克明回忆录.广州: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5:36
    [24]石安海主编.岭南近现代优秀建筑1949—199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71
    [25]林克明.广州中苏友好大厦的设计与施工.北京:建筑学报,1956(3):62
    [26]林克明.建筑教育、建筑创作实践六十二年.中国著名建筑师林克明.北京:科技普及出版社,1991:5
    [27]刘业.现代岭南建筑发展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72
    [28]林克明.广州中苏友好大厦的设计与施工.北京:建筑学报,1956(3):66—67
    [29]蔡德道.广州建筑多年见闻.广州:南方建筑,2008(1):55
    [30]林克明.世纪回顾——林克明回忆录.广州: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5:39
    [31]石安海主编.岭南近现代优秀建筑1949—199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96
    [32]林克明.广州体育馆.北京:建筑学报,1958(6):23
    [33]林克明.世纪回顾——林克明回忆录.广州: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5:38
    [34]详见林克明.广州体育馆.北京:建筑学报,1958(6):26
    [35]喝彩声中爆破的广州体育馆.南方都市报.2012年2月23日
    [36]石安海主编.岭南近现代优秀建筑1949—199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11
    [37]林克明.世纪回顾——林克明回忆录,广州: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5:40
    [38]广东科学馆投资不多,是几项工程中使用设计人员最少的一项,详见林克明.建筑教育、建筑创作实践六十二年.中国著名建筑师林克明.北京:科技普及出版社,1991:5
    [39]林克明.建筑教育、建筑创作实践六十二年.中国著名建筑师林克明.北京:科技普及出版社,1991:5
    [40]朱朴.广州华侨新村.北京:建筑学报,1957(2):18
    [41]石安海主编.岭南近现代优秀建筑1949—199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89
    [42]自1957年举办第一届广交会至今,共使用过5个展馆:第1、第2届为中苏友好大厦,第3—5届为侨光路陈列馆,第6—34届为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第35—102届是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流花路展馆,第94届至今在琶洲展馆。
    [44]林克明,佘畯南,麦禹喜.广州几项公共建筑设计.北京:建筑学报,1959(8):18
    [47]林克明,佘畯南,麦禹喜.广州几项公共建筑设计.北京:建筑学报,1959(8):16
    [50]林克明,佘畯南,麦禹喜.广州几项公共建筑设计.北京:建筑学报,1959(8):16
    [52]林克明.世纪回顾——林克明回忆录.广州: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5:64
    [53]林克明.建筑教育、建筑创作实践六十二年.中国著名建筑师林克明.北京:科技普及出版社,1991:6。对于这样高度的建筑来说,这一做法带有一定的冒险性。
    [54]林克明.世纪回顾——林克明回忆录.广州: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5:67
    [55]蔡德道.“文革”中的广州外贸工程记事(1972—1976).广州:羊城古今,2006(2):23—28
    [56]石安海主编.岭南近现代优秀建筑1949—199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221
    [57]林克明.世纪回顾——林克明回忆录.广州: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5:74
    [62]一说为9个方案,详见张良皋.忆杨廷宝先生数事.广州:新建筑,2001(6)
    [63]林克明.世纪回顾——林克明回忆录.广州: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5:62。据他回忆,第一名获奖方案是在海边设置几块破碎的石头,地下设展览馆,第二名方案则是一束柴枝的造型,半地下展览馆。
    [64]彭长歆.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一个非“鲍扎”个案的形成:勷勤大学建筑工程学系的现代主义教育与探索.北京:建筑师,2010(4):92
    [65]林克明.世纪回顾——林克明回忆录.广州: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5:49—55
    [66]林克明.世纪回顾——林克明回忆录.广州: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5:70
    [4]参见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82
    [5] Fibonacci sequence,即1:2:3:5:8:13:21:34……的序列,后一位数字与前一位数字的比值趋向于黄金分割比例1:1.618
    [6]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10
    [9]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06,图23
    [10]张镈.我的建筑创作道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12]林克明.建筑教育、建筑创作实践六十二年.中国著名建筑师林克明.北京:科技普及出版社,1991:5
    [13]参见赖德霖.杨廷宝与路易.康.潘祖尧、杨永生主编.比较与差距.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14]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61
    [17]林克明.国际新建筑会议十周年纪念感言.新建筑(战时刊),1942年5月20日。其中有提出的对“中国固有式”不认同的一些观点,表达了对现代风格的推崇。
    [18]林克明.世纪回顾——林克明回忆录.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5:26
    [20]汤国华.三访林克明教授.广州:南方建筑,1999(1):93
    [21]汤国华.三访林克明教授.广州:南方建筑,1999(1):94。据林克明自己介绍在原先的设计意图中是更加适合南方气候的花园空间,后因施工原因更改为天桥。
    [22]参见林克明.现代建筑与传统庭院.广州:南方建筑,2010(3)。此文为林克明生前最后一篇学术论文,尚未发表,文中对岭南庭园有较深入的认识和研究。
    [23]汤国华.三访林克明教授.广州:南方建筑,1999(1):93
    [24]蔡德道.往事如烟——建筑口述史三则.武汉:新建筑,2008(5):19
    [1]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63
    [2]孙科.广州市政忆述.(台)广东文献季刊.第1卷第3期,1971:3—10
    [3]广州市政沿革.广州市政府编辑.广州市政府新署落成纪念专刊,1934:6—10
    [4]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65。另见工务局卷宗分类表,广州市工务局季刊,第4期,1929年1月。
    [5]程天固.程天固回忆录.香港:龙门书店有限公司,1978:114
    [6]详见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67:“仅仅过了两年,原来封闭的广州城市空间被打开了,以往平均宽度仅为8英尺的狭窄街巷变成了宽20英尺的街道,有的大街甚至宽达80至120英尺。”
    [7]孙科.都市规划论.建设.第一卷第五期,1919:1—17
    [8]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71
    [9]郭伟杰.在中国建造:亨利·K·茂飞的“适应性建筑”(1914—1935).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181
    [10]华盛顿的城市格局与茂飞所做规划在结构和形态上很相似,且被孙科在文中详细介绍过。
    [11]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76
    [13]1927年3月13日《纽约时报》中有介绍,详见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79。
    [15]市立中山图书馆定期开幕.广州市政府市政公报.1933(442—443):40
    [16]在建筑中之市立中山图书馆.广州市政府市政公报.1930(355):100
    [17]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特刊.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18]详见广州市立图书馆概况.广州大学图书馆季刊.1934:415
    [19]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特刊.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20]广州市工务局编.广州市工务报告,1933:48
    [21]建筑市立二中之急进.广州市政府市政公报.1930(364):34
    [22]程天固.程天固回忆录.香港:龙门书店有限公司,1978:116
    [23]彭长歆.岭南建筑的近代化历程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2:109
    [24]程天固.三年后的广州.广州市政府市政公报,1929(341):104
    [25]行将建筑之本府合署.广州市政府市政公报.1930(354):109
    [26]程天固.论建筑广州市府合署及其地点:“是故为发展广州市政计,为适应未来广州市之局面计,则本市整个之建设计划,固应先为规划确定,而负有完成新广州市建设大计划之市政机关,尤应先为筹建妥当,此广州市府所以亟谋建筑市府合署也”。
    [27]程天固.论建筑广州市府合署及其地点.广州市政府市政公报
    [29]广州市工务局编.广州市工务报告,1933:56
    [30]程天固.论建筑广州市府合署及其地点.广州市政府市政公报
    [31]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84
    [32]卢杰峰.广州中山纪念堂钩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81—82
    [34]程天固.论建筑广州市府合署及其地点.广州市政府市政公报
    [35]参见林克明.建筑教育、建筑创作实践六十二年.南方建筑,1995(2):47
    [36]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81
    [37]彼得·罗,关晟.承传与交融:探讨中国近代建筑的本质与形式.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35
    [38]张瑛绪.建筑新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10。葛尚宜.建筑图案.大华图书馆,1920。
    [39]主要的批评集中于传统建筑的功能、结构技术以及传承方式的不合理
    [40]沙永杰.西化的历程——中日建筑近代化过程比较研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30
    [41]许纪霖.现代文化史上的“五四怪圈”.文汇报,1989
    [42]江长庚.建筑月刊.第2卷第1期:本会之使命,1931
    [43]陈从周,章明主编.上海近代建筑史稿.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132
    [45]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89
    [46]参见《建筑教育、建筑创作实践六十二年》一文,“二、建筑创作实践”一节中:“……在探索中国建筑领域内传统与革新的过程中,广州中山纪念堂工程对我的建筑创作思想有很大影响……纪念堂的建设工程也引起我对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在新建筑中运用的重视和极大兴趣。”
    [47]详见彭长歆.岭南建筑的近代化历程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
    [48]行将建筑之本府合署.广州市政府市政公报,1930(354):109
    [49]程天固.论建筑广州市府合署及其地点.广州市政府市政公报
    [50]广州市工务局编.广州市工务报告,1933:56
    [51]市府合署征求图案条例中要求建筑“须能表现本国美术建筑之观念而气象庄严、性质永久为宗旨”。详见广州市市政府公报.1930(343):9
    [52]广州市工务局编.广州市工务报告,1933:57
    [53]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84
    [54]沙永杰.西化的历程——中日建筑近代化过程比较研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37
    [55]广州的建筑.中国建筑,1934(5):111
    [56]彭长歆.岭南建筑的近代化历程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2:163
    [57]1933年林克明发表了《什么是摩登建筑》一文,文中对摩登建筑的造型原则和手法有归纳总结。
    [58]岭南建筑师中以杨锡宗的设计中西方古典主义风格较纯正较多,但他后期也开始“中国固有式”的创作尝试。
    [60]广东建设厅士敏土营业处.广东建设厅士敏土营业处年刊,1933:36—37
    [61]沙永杰.西化的历程——中日建筑近代化过程比较研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72
    [62]林克明.建筑教育、建筑创作实践六十二年.广州:南方建筑,1995(2)
    [63]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特刊.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64]市府合署建筑工程之进行.广州市政府市政公报.1931:59
    [65]彭长歆.岭南建筑的近代化历程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2:300
    [66]开投市立图书馆之建筑工程.广州市政府市政公报.1930(344):48
    [67]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特刊.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68]彭长歆.岭南建筑的近代化历程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2:326
    [69]李海清.中国建筑现代转型.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321
    [70]李海清.中国建筑现代转型.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224—225
    [71]广州市工务局编.广州市工务报告,1933:58
    [72]开投市立图书馆之建筑工程.广州市政府市政公报.1930(344):48
    [73]彭长歆.岭南建筑的近代化历程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2:306
    [74]广州市政府广州市府新署落成纪念专刊,1934:3
    [75]林克明.建筑教育、建筑创作实践六十二年.南方建筑,1995(2):47
    [76]开投市立图书馆之建筑工程.广州市政府市政公报,1930(344):48
    [77]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特刊.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78]广州市政府.广州市政府新署落成纪念专刊,1934:4
    [79]行将建筑之本府合署.广州市政府市政公报,1930(354):109
    [80]林克明.世纪回顾——林克明回忆录.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5:14
    [81]广东省立工专校刊,1933(12)
    [82]林克明.世纪回顾——林克明回忆录.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5:28
    [83]80年代时林克明所规划的黄埔港因泥沙淤塞问题不达标准,被交通部封闭。
    [84]参见本文作者对蔡德道先生的访谈。
    [85]林克明.世纪回顾——林克明回忆录.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5:29
    [86]杜汝俭等编.中国著名建筑师林克明.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1:19
    [87]王璐.重大节事影响下的城市形态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18
    [89]广州市志(卷七).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志.广州:广州出版社,2000:355—357
    [90]周霞.广州城市形态演进.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04
    [91]只计算建筑设计项目以及林克明本人亲自完成设计的项目,指导项目和规划项目未计入。
    [92]徐晓梅.流花地区的规划与建设.广州城市规划发展回顾编撰委员会编.广州城市规划发展回顾(1949—2005),2005:109
    [93]相关规划例如1986年广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流花街规划》,2005年广州市规划院的《广州市越秀分区规划》。
    [94]岭南建筑作品在中国建筑学会的评奖中多次获奖,比重之大也能说明这一问题。
    [95]艾定增.神似之路:岭南建筑学派四十年.北京:建筑学报,1989(10)
    [96]林克明在《国际新建筑会议十周年感言》中说:“……新建筑的曙光,自国际新建筑会议后已成一日千里,几遍于全世界,而我国仍无相继响应,以至国际新建筑的趋势适应于近代工商业所需的建筑方式,亦几无人过问,其影响学术前途实在是很重大的。”详见林克明.国际新建筑会议十周年纪念感言(1928—1938).广州:新建筑,1938
    (7)。南方建筑2010年第3期再版,蔡德道整理
    [1]彼得·罗,关晟.承传与交融:探讨中国近代建筑的本质与形式.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9
    [2] Spence.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312
    [4]林克明.世纪回顾——林克明回忆录.广州: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5:3
    [5]林克明在回忆录中提过,“我喜欢画画,我渴望有朝一日成为一名画则师,……梦想有朝一日能为人民设计建造出舒适、漂亮的房子,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造福人类,所以我在少年求学时代就立志要干建筑这一行”。详见林克明.世纪回顾——林克明回忆录.广州: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5:2
    [6]林克明.世纪回顾——林克明回忆录.广州: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5:8
    [7]庄少庞.莫伯治建筑创作历程及思想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1:205
    [8]在此期间,抗日战争和“文化革命”时均有几年(1938—1945/1966—1972)没有从事建筑工作。
    [9]林克明.世纪回顾——林克明回忆录.广州: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5:82—84
    [10]参见施亮.夏昌世生平及其作品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1]石安海主编.岭南近现代优秀建筑1949—199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5
    [12]侯幼彬.文化碰撞与中西建筑交融.第二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专辑.武汉:华中建筑,1983(3)
    [13]彼得·罗,关晟.承传与交融:探讨中国近代建筑的本质与形式.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51
    [15]林克明.建筑教育、建筑创作实践六十二年.广州:南方建筑,1995(2):47—48
    [16]彭长歆.岭南建筑的近代化历程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2:254
    [17]林克明.建筑教育、建筑创作实践六十二年.广州:南方建筑,1995(2):47—48
    [18]林克明.什么是摩登建筑.广东省立工专校刊,1933:76
    [19]林克明.什么是摩登建筑.广东省立工专校刊,1933:78—79,参见彭长歆.岭南建筑的近代化历程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2:258
    [20]林克明.什么是摩登建筑.广东省立工专校刊,1933:75
    [21]庄少庞.莫伯治建筑创作历程及思想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1:39
    [22]林克明.对于建筑现代化问题一点浅见.引自《中国著名建筑师林克明》.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1:48
    [23]王建国主编.杨廷宝建筑论述与作品选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84—85,87—89。
    [25]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91
    [26]赖德霖.“科学性”与“民族性”——近代中国建筑的价值观(下).北京:建筑师,1995(63):72
    [27]林克明.国际新建筑会议十周年纪念感言.重庆:新建筑(战时刊),1942年5月20日
    [28]林克明.世纪回顾——林克明回忆录.广州: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5:8
    [29]详见林克明.世纪回顾——林克明回忆录.广州: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5:26,他说,“我个人志愿在于参加城市建设的实际工作,感情长期在教育岗位,没有得到发挥自己专长的机会。”
    [30]林克明,邓其生.广州城市建设要重视文物古迹的保护,广州:南方建筑,1981创刊号
    [31]林克明.世纪回顾——林克明回忆录.广州: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5:103,107—108
    [32]杜汝俭等编.中国著名建筑师林克明.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1:13—14
    [33]林克明.世纪回顾——林克明回忆录.广州: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5:79
    [35]这类设计包括他回国后的第一个作品广州中央公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嘉南堂东楼西楼以及南华楼。详见彭长歆.岭南近代著名建筑师杨锡宗设计生平述略.华中建筑.2005(7):121
    [38]余齐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今昔.见:余齐昭.孙中山文史图片考释.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9:21—35
    [47]赵一澐.试评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课程论文
    [48]民国23年8月13日给郑校之公文.华南理工大学档案馆
    [50]李海清.中国建筑现代转型.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51]谢少明.中国近代建筑的先驱城市广州(第二章).杨秉德主编.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22
    [52]邓文坦.图解中国近代建筑史.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49
    [53]董黎.岭南近代教会建筑.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82
    [54]广州市政府训令第[1294]号,公函第[740]号,1932年11月7日
    [55]新校舍在1936年秋启用,而林克明的回忆文章中曾说施工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由此而推断大致的设计时间。
    [56]如勒·柯布西耶著、卢毓骏译的《建筑的新曙光》,黄影呆的《论万国式建筑》,影的《论现代建筑和室内布置》,钦的《机械时代中建筑的新趋势》,琴译的《论现代化建筑》,Cheney著、沈一吾译的《新世界之建筑》等。
    [57]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27
    [58]台山文史,1987(8)
    [59]广东省立工专.广东省立工专校刊,1933:164
    [60]彭长歆.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一个非“鲍扎”个案的形成:勷勤大学建筑工程学系的现代主义教育与探索.北京:建筑师,2010(4):89
    [61]徐苏斌.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起始和苏州工专建筑科.广州:南方建筑,1994(3):17
    [62]林克明曾在文章中指出,“不能单考虑纯美术的建筑师,要培养较全面的人才,结构方面也一定要兼学”,这反映他对于教学的设想应是比较偏重实际的工程能力。
    [63]见林克明.世纪回顾——林克明回忆录.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5:17
    [64]胡德元.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建筑系创始经过,广州:南方建筑,1984(4):25
    [65]庄少庞.莫伯治建筑创作历程及思想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1:205
    [66]莫伯治.建筑创作的实践与思维.北京:建筑学报,2000(5):5—12
    [67]肖毅强,施亮.夏昌世的创作思想及其对岭南现代建筑的影响.上海:时代建筑,2007(5):36
    [68]庄少庞.莫伯治建筑创作历程及思想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1:213
    [70]庄少庞.莫伯治建筑创作历程及思想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1:212—213
    [1]资料上林克明返回广州时间为1946年,与此处蔡老说法略有出入。
    [2]蔡德道.林克明早年建筑活动纪事.南方建筑,2010,3。蔡德道.两座旧住宅的推断复原.南方建筑,2010,3。林沛克,蔡德道.林克明年表及林克明文献目录.南方建筑,2010,3
    [3]蔡德道.往事如烟——建筑口述史三则.武汉:新建筑,2008(5)
    [4]蔡老根据《中国著名建筑师林克明》一书后的作品一览表分析整理了《林克明年表及林克明文献目录》,发表于《南方建筑》2010年第3期上。
    [9]越秀北路394号,现仍存,内外有改动。
    [11]王方戟.一张时间表——对夏昌世先生专业旅程的认识过程.南方建筑,2010(2):30—35
    [13]林克明.现代建筑与传统庭院.南方建筑,2010,3
    [14]林克明.国际新建筑会议十周年纪念感言(1928—1938).新建筑,1938第7期(南方建筑2010第3期再版,蔡德道整理)
    [1] Jeffrey W. Cody.Building In China——Henry K.Murphy’s “Adaptive Architecture”,1914—1935[M].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Press,2001
    [2] Joseph W. Esherick.Remaking the Chinese City: Modern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1900—1950[M].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0
    [3](美〕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M].叶光庭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0
    [4](瑞)龙思泰.早期澳门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5]彼得·罗,关晟.承传与交融:探讨中国近代建筑的本质与形式[M].成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6]程天固.程天固回忆录[M].北京:龙门书店有限公司,1978
    [7]程天固.广州工务之实施计划[M],1930
    [8]陈代光.广州城市发展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
    [9]陈学淘.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10]崔勇.中国营造学社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11]杜汝俭,陆元鼎,郑鹏等编.中国著名建筑师林克明[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1
    [12]董黎.岭南近代教会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3]邓文坦.图解中国近代建筑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14]顾馥保主编.中国现代建筑100年[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15]《广州建筑实录》编委会.广州建筑实录[M].广州:广州南风窗杂志社,1989
    [16]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州市志[M].广州出版社,1999
    [17]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广州文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
    [18]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等.广州十三行沧桑[M].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01
    [19]广州指南[M].第1版.上海:上海新华书局,1919
    [20]广州市政府编.民国十八年广州市市政府统计年鉴[M],1929
    [21]广州市政府编.广州市政府新署落成纪念专刊[M],1934
    [22]广州市政府编.广州市政府三年来施政报告书[M],1935
    [23]广州市工务局编.广州市工务报告[M],1933
    [24]广州市工务局.广州工务实施计划,1930
    [25]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特刊[M].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26]广东省立勷勤大学教务处编.广东省立勷勤大学二十五年度概览[M],1937
    [27]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工学院特刊[M],1935
    [28]广东省立工专编.广东省立工专校刊[M],1933
    [29]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编.广东百年图录[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30]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编.羊城寻旧[M].第1版.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31]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建筑科学研究院.新中国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6
    [32]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现状[M].广州:国立中山大学出版社,1937
    [33]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概览[M],1936
    [34]黄义祥.中山大学史稿[M].第1版.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35]近代广东教育与岭南大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5
    [36]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7]赖德霖主编.近代匠哲录——中国近代时期重要建筑家、建筑事务所名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38]李海清.中国建筑现代转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39]李学通.近代中国的西式建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40]李士桥.现代思想中的建筑[M].北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41]李卓彬主编.城市文化与广州城市发展[M].第1版.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
    [42]李宗黄.模范之广州市[M].第三版.1929
    [43]林克明.世纪回顾——林克明回忆录[M].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5
    [44]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M].第1版.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45]卢杰峰.广州中山纪念堂钩沉[M].第1版.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46]刘怡,黎志涛.中国当代杰出的建筑师、建筑教育家杨廷宝[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7]陆元鼎.岭南人文·性格·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8]马秀之,张复合等主编.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广州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49]钱峰,伍江.中国现代建筑教育史(1920—1980)[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0]沙永杰.“西化的历程”——中日建筑近代化过程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51]石安海主编.岭南近现代优秀建筑1949—1990[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52]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版,1961
    [53]汕头市建设委员会编.汕头市建筑业志[M].广东省立中山图书藏,1989
    [54]孙科.都市规划论[M].上海:上海建设社,1919
    [55]孙中山.建国方略[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1
    [56]唐孝祥.岭南近代建筑美学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7]汤开建.澳门开埠初期史研究[M].第1版.北京:中华书局,1999
    [58]王焕琛.中国留学教育史料[M].台北:国立编译馆,1980
    [59]王绍周.中国近代建筑图录[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9
    [60]王璐.重大节事影响下的城市形态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61]吴庆洲.广州建筑[M].广州:广东地图出版社,2000
    [62]夏昌世,莫伯治.岭南庭园[M].曾昭奋整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63]夏昌世.园林述要[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64]许乙弘.Art Deco的源与流——中西“摩登建筑”关系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65]肖自力.陈济棠[M].第1版.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66]新广州建设概览[M].1947
    [67]杨秉德主编.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68]杨秉德,蔡萌.中国近代建筑史话[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69]杨秉德.中国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史[M]..第1版.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70]杨永生.中国四代建筑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71]杨永生,顾孟潮编.20世纪中国建筑[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72]杨万秀,钟卓安.广州简史[M].第1版.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73]燕果.珠江三角洲建筑二十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74]张镈.我的建筑创作道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75]周霞.广州城市形态演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76]赵辰,伍江.中国近代建筑学术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77]赵春辰:岭南近代史事与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8]郑时龄.上海近代建筑风格[M].第1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79]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01
    [80]张复合.近代建筑史研讨会第一、二、三、四、五次会议论文集
    [1] Canton’s New Maloos[J].The Far Eastern Review.Jan,1922:22—24
    [2] Canton in the Changing[J].The Far Eastern Review.Oct,1921:705
    [3] Canton City Wall Replaced by Road[J].The Far Eastern Review.Feb,1920:100
    [4]艾定增.神似之路:岭南建筑学派四十年[J].建筑学报,1989(10):20—23
    [5]蔡德道.“文革”中的广州外贸工程记事(1972—1976)[J].羊城古今,2006(2):23—28
    [6]蔡德道.广州建筑多年见闻[J].南方建筑,2008(1):54—57
    [7]蔡德道.往事如烟——建筑口述史三则[J].新建筑,2008(5):16—19
    [8]蔡德道.林克明早年建筑活动纪事(1920—1938)[J].南方建筑,2010(3):5—9
    [9]蔡德道.两座旧住宅的推断复原[J].南方建筑,2010(3):14—16
    [10]蔡志昶.评“学院派”在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中的主导地位[J].新建筑,2010(4):71—74
    [11]陈世民.试谈公共建筑创作中的几个问题[J].建筑学报,1979(1):18—25
    [12]故吕彦直建筑师传[J].中国建筑,第一卷第一期,1933
    [13]关于建筑风格的讨论[J].建筑学报,1961(6):35
    [14]广交会大事记[J].中国外资,2006(10):44—45
    [15]广州市设计院羊城宾馆设计组.广州羊城宾馆[J].建筑学报,1962(11):29—30
    [16]顾孟潮.关于现代建筑“三个百年”的思考[J].建筑学报,2002(2):54—55
    [17]黄敏德.中国建筑教育溯往[J].(台)建筑师,1985
    [18]何镜堂.岭南建筑创作思想——60年回顾与展望[J].建筑学报,2009(10):39—41
    [19]黄明同.岭南文化的三次大兼容与三个发展高峰[J].学术研究,2000(9):98—101
    [20]侯幼彬,李婉贞.一页沉沉的历史——纪念前辈建筑师虞炳烈先生[J].建筑学报,1996(11):47—49
    [22]吉国华.20世纪5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理论的输入和对中国建筑的影响[J].时代建筑,2007(5):66—71
    [22]卢德.发刊词[J].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工学院(建筑图案设计展览会)特刊,1935
    [23]赖德霖.杨廷宝与路易.康[J].潘祖尧、杨永生主编.比较与差距.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4]赖德霖.阅读吕彦直[J].读书,2004(10):75—81
    [25]赖德霖,王浩娱,袁雪平,司春娟.中国近代时期重要建筑家[J].世界建筑,2004(6—12)
    [26]赖德霖.关于中国近代建筑教育史的若干史料[J].南方建筑,1994(3):8—9
    [27]赖德霖.从宏观的叙述到个案的追问:近十五年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评述[J].建筑学报,2002(6):59—62
    [28]赖德霖.梁思成“建筑可译论”之前的中国实践[J].建筑师,2009(1):22—30
    [29]赖德霖.鲍希曼对中国近代建筑之影响试论[J].建筑学报,2011(5):94—99
    [30]李海清.哲匠之路——近代中国建筑师的先驱者孙支厦研究[J].华中建筑,1999(2):127—128
    [31]李锦全.从兼容性与开放性看岭南文化的发展历程[J].岭南学刊,1999(2):82—87
    [32]冷天.墨菲与“中国古典建筑复兴”——以金陵女子大学为例[J].建筑师,2010(4):83—88
    [33]林克明.国际新建筑会议十周年纪念感言(1928—1938)[J].蔡德道整理.南方建筑,2010(3):10—11
    [34]林克明.建筑教育、建筑实践创作六十二年[J].南方建筑,1995(2):45—54
    [35]林克明.广州市政建设几项重点工程忆述[J].广州文史资料·南天岁月,第37期:210—218
    [36]林克明.陈济棠与勷勤大学[J].广州文史资料·南天岁月,第37期:331—333
    [37]林克明.广州中山纪念堂[J].建筑师,1982(3):33—41
    [38]林克明.广州中苏友好大厦的设计与施工[J].建筑学报,1956(3):58—67
    [39]林克明.我对展开“百家争鸣”的几点意见[J].建筑学报,1956(6):50—51
    [40]林克明.广州体育馆[J].建筑学报,1958(6):23—26
    [41]林克明.十年来广州建筑的成就[J].建筑学报,1959(8):6—9
    [42]林克明,佘畯南,麦禹喜.广州几项公共建筑设计[J].建筑学报,1959(8):15—18
    [43]林克明.关于建筑风格的几个问题——在“南方建筑风格座谈会”上的综合发言[J].建筑学报,1961(8):1—4
    [44]林克明等.关于建筑现代化和建筑风格问题的一些意见[J].建筑学报,1979(1):27
    [45]林克明.现代建筑与传统庭院[J].南方建筑,2010(3):12—13
    [46]林克明,邓其生.广州城市建设要重视文物古迹的保护[J].南方建筑,1981创刊号
    [47]林沛克,蔡德道.林克明年表及林克明文献目录[J].南方建筑,2010(3):17—19
    [48]林克明同志生平[J].南方建筑,1999(1):91
    [49]刘碧文.重新认识古建筑与仿古建筑——读林克明作品随笔[J].南方建筑,2001(3):46
    [50]刘宇波.回归本源——回顾早期岭南建筑学派的理论与实践[J].建筑学报,2009(10):29—32
    [51]刘亦师.从近代民族主义思潮解读民族形式建筑[J].华中建筑,2006(1):5—8
    [52]陆元鼎.创新,传统,特色——略谈广东近几年建筑创作发展[J].建筑学报,1984(12):70—74,88
    [53]麦禹喜.广州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J].建筑学报,1958(12):23—25
    [54]彭长歆.现代主义与勷勤大学建筑工程学系[J].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5]彭长歆.岭南著名建筑师杨锡宗设计生平述略[J].华中建筑,2005(7):121—124
    [56]彭长歆,杨晓川.勷勤大学建筑工程学系与岭南早期现代主义的传播和研究[J].新建筑,2002(5):54—56
    [57]彭长歆.20世纪初澳大利亚建筑师帕内在广州[J].新建筑,2009(6):70—74
    [58]彭长歆.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一个非“鲍扎”个案的形成:勷勤大学建筑工程学系的现代主义教育与探索[J].建筑师,2010(4):89—96
    [59]汤国华.三访林克明教授[J].南方建筑,1999(1):92—95
    [60]唐孝祥.试论岭南建筑及其人文品格[J].新建筑,2001(6):63—65
    [61]唐孝祥,郭谦.岭南建筑的技术个性与创作哲理[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34—37
    [62]田磊.广交会的前世今生[J].南风窗,2006(10下):26—31
    [63]王伟鹏,陈伯超.中国近代建筑的“中国观”初探[J].华中建筑,2006(11):183—184
    [64]王晓莺.晚清时期岭南出国留学生在中国近代留学史上的地位与作用[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4):54—61
    [65]王鲁民.观念的悬隔:近代中西建筑文化融合的两种途径研究[J].新建筑,2006(5):54—58
    [66]王方戟.一张时间表——对夏昌世先生专业旅程的认识过程[J].南方建筑,2010(2):30—35
    [67]温玉清,王其亨.中国近代建筑师注册执业制度管窥——以1929年颁布《北平特别市建筑工程师执业取缔规则》[J].建筑师,2009(2):43—46
    [68]伍江.近代中国私营建筑设计事务所历史回顾[J].时代建筑,2001(1):12—15
    [69]徐苏斌.近代中国建筑学人留学日本小史[J].建筑师,1997(10)
    [70]徐苏斌.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起始和苏州工专建筑科[J].南方建筑,1994(3):15—18
    [71]夏昌世.亚热带建筑的降温问题——遮阳·隔热·通风[J].建筑学报,1958(10):36—39
    [72]肖毅强,施亮.夏昌世的创作思想及其对岭南现代建筑的影响[J].时代建筑,2007(5):32—37
    [73]肖毅强,冯江.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教育与创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南方建筑,2008(1):23—27
    [74]肖毅强.岭南现代建筑创作的“现代性”思考[J].新建筑,2008(5):8—11
    [75]杨秉德.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时期民族形式建筑探索历程的整体研究[J].新建筑,2005(1):48—51
    [76]杨秉德.早期西方建筑对中国近代建筑产生影响的三条渠道[J].华中建筑,2005(1):159—163
    [77]姚燕华,陈清.近代广州城市形态特征及其演化机制[J].现代城市研究,2005(7):32—39
    [78]张镈.从回忆中思考建筑师的修养[J].建筑师,1982(12)
    [79]张捷,张培富.留学生与中国近代建筑形式的发展[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5):7—11
    [80]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之回顾与展望[J].南方建筑,1994(2):3—12
    [81]张帆.梁思成中国近代建筑研究初探[J].建筑师,2010(4):77—82
    [82]朱朴.广州华侨新村[J].建筑学报,1957(2):17—37
    [83]周琦,庄凯强,季秋.中国近代建筑师和建筑思想研究刍议[J].建筑师,2008(8):102—107
    [84]邹德侬,张向炜,戴路.20世纪50—80年代中国建筑的现代性探索[J].时代建筑,2007(5):6—15
    [85]庄少庞.三位岭南建筑师思想策略的异同解读[J].华中建筑,2011(10):21—27
    [86]庄少庞.变与不变——莫伯治先生建筑创作的脉络析读[J].建筑师,2011(12)第154期
    [1]程慧超.20世纪20—30年代广州城市近代化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方拥.童寯先生和中国近代建筑[D],硕士,1985(待查)
    [3]冯健明.广州“旅游设计组”(1964—1983)建筑创作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胡惠芳.建筑大师莫伯治的地域化之路[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黄惠菁.岭南建筑中的现代性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刘业.现代岭南建筑发展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7]刘才刚.近代广州建筑风格及其美学特征[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8]林少宏.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D].上海: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
    [9]彭长歆.岭南建筑的近代化历程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0]沈振森.中国近代建筑的先驱者——建筑师沈理源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11]施亮.夏昌世生平及其作品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2]唐孝祥.近代岭南建筑美学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13]王浩娱.中国近代建筑师执业状况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14]王河.岭南建筑学派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14]卫莉.留学生与中国近代建筑学的体制化[D].太原: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5]谢少明.广州建筑近代化过程研究[D].广州:华南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1987
    [16]宗净.中国近代史中的现代建筑及其影响[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
    [17]庄少庞.莫伯治建筑创作历程及思想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18]周宇辉.郑祖良生平及其作品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9]朱振通.童寯建筑实践历程研究(1931—1949)[D].南京: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0]张海东.广州市设计院的机构发展及建筑创作历程研究(1952—1983)[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1]陈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机构发展及创作历程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 Canton Adopts New “City Plan”[N].New York Times.March13,1927
    [3]广州市工务局季刊[N],1929创刊号
    [4]广州市市政(厅)府.广州市市政公报[N],1920—1930年代
    [5]广州民国日报[N],1925—1936
    [6]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勷大旬刊[N]
    [7]国立中山大学.国立中山大学日报[N]
    [8]郭毓玲.几千年文化积淀而成的艺术氛围[N].南方都市报,2002年12月11日
    [9]喝彩声中爆破的广州体育馆[N].南方都市报,2012年2月23日
    [10]今昔广州(广州体育馆)[N].南方都市报,2011年9月8日
    [11]今昔广州(越秀北林宅)[N].南方都市报,2012年3月29日
    [12]良友画报[N],1926
    [13]莫冠婷.建筑大师故居建有防空洞[N].广州日报,2012年2月13日
    [14]秦鸿雁.陈家祠变脸,犹思原始设计图[N].南方都市报,2009年7月21日
    [15]史丽萍.广州老体育馆就要光荣退休[N].大洋网,2001年4月28日
    [16]现代岭南建筑开创者,穿梭古典与摩登之间[N].南方都市报,2008年10月22日
    [17]新建筑出版社.新建筑[N],1936—1938,1946
    [18]中国建筑师学会.中国建筑[N],1920—1930年代
    [19]广州市档案馆.广州市政府合署征求图案条例[N],1929
    [20]广州市档案馆.广州市政府市行政会议.市政合署案[N],1929
    [21]广州市档案馆.广州市技师技副姓名清册[N],1934
    [22]广州市档案馆.广州市工务局建筑师开业申请书(甲等)[N],1946
    [23]广州市档案馆.广州市工务局建筑师开业申请书(乙等)[N],1946
    [24]广州市档案馆.基泰工程司广州事务所致京所函分抄沪所[N],1946
    [25]广东省档案馆.国立中山大学教职员、学籍等档案[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