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洞庭湖区农村经济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写作本文,目的有二:一是为宏观农村经济史研究提供一个区域性样本。宏观的一般规律寓于个别区域之中,区域研究实有助于为宏观研究夯实基础。鉴于迄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洞庭湖区农村经济研究较为薄弱,本本不仅有助于丰富湖南一隅农村经济研究的内涵,也可夯实全国范围农村经济史研究的基础;二是为人们深入认识近代湖南农村经济状况提供参考。
     本文分为8个部分。
     绪论部分交选题缘由、研究对象、研究时段、研究现状、研究思路、选题内容、征引资料,以为正文铺垫。
     第一章主要介绍洞庭湖区平坦的地势地貌,辽阔的洲土与垸田,丰富的水资源,“五方杂处”的移民社会,既纯朴勤俭又铺张浪费、既积极进取又消极厌世、既务实文迷信的民情风俗及其对湖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
     第二章主要论述洞庭湖区单块农田面积的缩小及价格的涨落趋势,经营规模的小型化,农具的简陋、匮乏及配置的阶级、阶层差距,耕牛数量的起伏及占有的阶级、阶层差异等,展示湖区农业生产条件的基本状况。
     第三章主要分析洞庭湖区农村土地占有关系的缓慢集中和不同区域土地占有的差异;由于土地使用形式多样、租佃关系盛行和大量公田、寄庄田用于出租、土地典当等原因导致的土地使用的相对分散。
     第四章主要阐述洞庭湖区农村土地租佃中较为简单的流程、契约;租佃期限虽未载明但实际很长;每亩租额约200斤,租率53%i押租形式随着南京国民政府货币政策的变动而经历了由铜元、光洋到法币再到稻谷的变化;押租呈加重的趋势;押租种类灵活多样,分为常押、轻押重租、重押轻租、加押减租、伴进佃规、庄息、二东君等。
     第五章主要研究洞庭湖区农村集市的数量、密度及其影响因素、类型与特点。湖区集市发展呈“抛物线”式的发展态势,至20—30年代集市数量发展达顶峰,1936年至1948年,总体数量减少。集市兴衰受战争,堤垸修建、溃决,水路、陆路变化以及水灾等因素的影响。此一时期农村集市分为三类:农副土特产一般性集市、农副土特产专业性集市、农副土特产品与日用工业品交换的中转集市。以依江傍河树形分布为主,逐渐向沿公路、铁路直线分布过渡;以定期集市贸易为主;季节性强,淡旺季节分明;以农副土特产为主,逐渐向以农副土特产与日用工业品兼而_有之过渡;以区域内流通为主,对外影响力不大。
     第六章主要探讨洞庭湖区民间借贷的来源、农家负债率、借贷形式、借贷利率的变动。湖区民间借贷来源狭窄,以私人借贷为主;农家负债率呈“低—高—低”的发展趋势,均说明农民的贫困;借贷形式多样,以现金借贷与实物借贷为主;借贷利率居高不下,并形成以现金借贷利率和粮食借贷利率为主,互助性质的合会借贷利率为补允的利率体系。
     第七章主要讨论湖区农民的家庭收支结构与水平。湖区农家收入分农业收入和副业收入两部分,收入来源仍以种植农作物收入为主副业收入以养殖家畜、纺纱织布、编织、打柴为主。农家各项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随符地区的情况不同刊及阶级、阶层的不同而显著区别。湖区户均稻谷收入近3800斤,人均约510斤。农家收入阶级、阶层差异呈“金字塔型结构”,其中地主、富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较小,收入水平却最高。农业生产费用主要包括种籽费、肥料费、耕牛费、农具费、人工费(雇工费)以及杂费等项,30年代约占农家农业产值的30%,40年代约占农家总收入的10%,其中以席工、肥料支出为主。地主、富农每亩生产费用远高于中农、贫农。农家生活消费支出由地主、富农到中农、贫农逐渐递减,同一阶层亦有差别。40年代人均生活消费平均约占总收入的65%。各项生活消费中以大米为最,平均约占人均生活消费总额的70%-0%左右。其他支出包括地租租额、人情、祭祀、生病、婚丧、做新房、小孩教育、还旧债、灯油费等项开支,占总收入的8%上下。赋税支出包括田赋以及符种苛捐杂税,尤以田赋附加、堤费负担较重。赋税开支占每户农业收入的比例,1936年为12.66%,1948年为14.64%。总体而言,农家收支相抵后呈入不敷出的状态,农民生活日益贫困。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a area sample on the macroscopic rural economic history study. Because the macro general rules root in individual regions, regional studies contribute to macro research foundation. In view of the study of rural economy during the period of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in Dongting Lake area is weak, this paper not only helps to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the rural economy in Hunan province, can also tamp the base of national rural economic history study.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provide reference to understand the modern Hunan rural economy.
     This paper consists of8parts.
     For the bedding, the introduction part explains the reason of selected topic, subject investigated, Study period, research status, Research ideas, the topic, cited datum, and so on.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 the flat terrain topography of Dongting Lake area, vast delta soil and polder, abundant water resources, miscellaneous immigrant society all around, both pure&diligent and wasteful, both enterprising and negative world-weary, both realistic and fetishistic, its dual impact on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Dongting Lake area.
     The second chapter mostly discuss the current of shorten farmland and the price'rise and fall about Dongting Lake area. To lay out the basic status of it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nditions, this part narrate the small scale of operation, the humble and lack on the dead stock, the difference of the class and the estate, the roll on the quantitative of the farm cattle.
     The third chapter mostly analyse the current of slow concentration about the rural land ownership, the difference of the possession of land in different zones. As a result of the various land use forms, the prevail tenancy relationship and a large number of farmland rental on the fair and another part of the country, land use is relatively decentralized in Dongting Lake area.
     The fourth chapter mostly expatiate the simple process and contract of the rural land tenancy in Dongting Lake area. The tenancy period is not specified but actually very long. The rent of per mu is about200kilograms, rental rate is53%. With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monetary policy changes, the foregift form experience the copper, silver to legal money to rice, the foregift is aggravating trend. The flexible foregift type is make up of the general, the light foregift and heavy rent, the heavy foregift and light rent, etc.
     The fifth chapter mostly study on the number, types,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village fair in Dongting Lake area. The market development i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parabolic" type.the number of markets reach the peak in20-30age,1936to1948, the overall decrease. The influencing factor consist of war, bank, waterway, landway, flood. The rural market is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agricultural and sideline products general market, agricultural and sideline products professional market, agricultural and sideline products and industrial consumer goods exchange transfer market.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mainly tree distribution, gradually to the linear distribution; the periodicity; the seasonal; mainly in agricultural and sideline products, and gradually to the agricultural and sideline products and industrial consumer goods; mainly in regional circulation; foreign little influence.
     The sixth chapter mostly discuss the sources, farm debt rate, loans forms, loan interest changes of private lending in Dongting Lake area. The folk lending sources is narrow, mainly private lending; peasant debt rate assumes the trend of "low-high-low", shows the poverty of farmers. loans forms is various, mainly to the cash borrowing and lending borrowing. Interest rate consist of cash borrowing interest rate and grain lending rates, the logroll'hehui'debit and credit rates is additional.
     The seventh chapter mostly discuss the structure and level of family income of farmers in Dongting Lake area. Farm income consist of agricultural and sideline section, dominated by farming income. Ancillary revenue give priority to breed livestock, spinning and weaving, knitting, collect firewood. The farm income to total revenue ratio is different in the different area. The average per family income near3800pounds of rice, higher than the province's average level. Farm income differences in "Pyramid structure", the landlords, rich peasants income level is the highes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st including the fees of seeds, fertilizer, cattle, tools, employment cost and incidentals, in which mainly to the employees, fertilizer. Production costs per mu of the landlords and rich peasants is much higher than the middle peasants, the poor peasants. Farm life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by landlords, rich peasants, the poor peasants gradually decline, the same class but also different. The consumption of rice is the most, the average is about250kg, accounting for about70%-80%of total. Other expenses include rent, gift, sacrifice, sick, weddings and funerals, building,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pay ones debt, oil cost expenditure, accounting for8%of total revenue. Tax expenditure including tax and all kinds of exorbitant tax levies, especially in the field tax,'di'fee. Tax expenditure as a percentage of household agricultural income ratio,12.66%in1936,14.64%in1948. Overall, the state farm is run behind one's expenses balance, farmer life is more and more poorer.
引文
①如史密斯的《中国农村生活》“很可能是世界范围内,公开标明使用社会学方法研究中国的第一本专著”。其后代表性成果主要有卜凯的《中国农场经济》和《中国土地利用》;李景汉的《定县社会调查》;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以及陈翰笙、张培刚的《清苑县农家经济》等.
    ②梅莉.洞庭湖区垸田的兴盛与湖南粮食的输出[J].中国农史,1991(2)
    ③张建民.明清长江中游农村社会经济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46.
    ④曾赛丰、曹有鹏.湖南民国经济史料选刊(二)[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456-478.
    ⑤张建民.明清长江中游农村社会经济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46.
    ①朱有志、郭勇:加快大洞庭湖城市群建设[J].武陵学刊,2006(1)
    ①高碧云.洞庭湖经济史话[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18-39.
    ②张步天:洞庭湖区历史人口状况分析[J].益阳师专学报,1990(3).
    ③从翰香.近代冀鲁豫乡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M].北京:中华书局,2001;张佩国.地权分配·农村家庭·村落社区1900—1945年的山东农村[M].济南:齐鲁书社,2000;唐致卿.近代山东农村社会经济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李金铮.借贷关系与乡村变动——民国时期华北乡村借贷之研究[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任放.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经济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黄宗智.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2000;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2000;杨懋春.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施坚雅.中国的农村市场和社会结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①陈向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洞庭湖区社会经济史研究综述[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②参见徐民权、段春、何培金.洞庭湖近代变迁史话[M].长沙:岳麓书社,2006:14-17.
    ①为便于纵向上前后比较,部分论述前溯至民国初期,后延至50年代初。另为表述方便,部分论述采用“三四十年代”说法.
    ②包括洞庭湖湖体本身及洞庭湖周边地区.
    ③陶澍、万年淳等修撰;何培金校点.洞庭湖志[M].长沙:岳麓书社,2009.
    ④何业恒.洞庭湖区的环境变迁与农业发展概况//湖南农业区划第1辑[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⑤张步天.洞庭历史地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
    ①王克英、郭辉东.洞庭湖的治理与开发[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②施金炎.洞庭史鉴:洞庭湖区域发展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③高碧云.洞庭湖经济史话[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
    ④徐民权、段春、何培金.洞庭湖近代变迁史话[M].长沙:岳麓书社,2006.
    ⑤刘大江、任欣欣.洞庭湖200年档案[M].长沙:岳麓书社,2007.
    ⑥周宏伟.洞庭湖变迁的历史过程再探讨[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2)
    ⑦刘志刚.近三十年来洞庭湖地区生态环境史研究述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刘沛林.洞庭湖区环境变迁与生态安全对策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4(1)
    ⑧刘力欣,赵翎.清代“摊丁入亩”的推行与生态环境失衡——以洞庭湖区为例[J].科教文汇,2006(9).
    ①吴海文.清代洞庭湖区水患和洞庭湖治理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0.
    ②杨鹏程.荆江—洞庭湖区水患与乡村社会[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1-10;另有其他系列论著,见本论文第一章第三节.
    ③曾继辉.保安湖田志民国1915年刻本[M].长沙:岳麓书社,2008.
    ④徐蔚华.洞庭湖七十年变迁记[M].1936年刻印本.
    ⑤李震一.洞庭湖环行记.[M].1947年刻印本.
    ⑥卞鸿翔、龚循礼.洞庭湖区围垦问题的初步研究[J].地理学报,1985(2).
    ⑦梅莉.洞庭平原垸田经济的历史地理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1990(2)
    ⑧钟兴永.洞庭湖堤垸的兴废及其历史作用[J].云梦学刊,2005(6).
    ①何业恒.洞庭湖区水利事业的历史兴废[J].益阳师专学报,1987(3).
    ②邓永飞.近代洞庭湖区的湖田围垦与地方社会:以《保安湖田志》为中心[D].中山大学,2006.
    ③卢英振.宋元华容垸田的变迁[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明朝时期华容垸田的变迁[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清朝不同时期华容县垸田的变迁[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④梅莉.洞庭湖区垸田的兴盛与湖南粮食的输出[J].中国农史,1991(2)
    ⑤钟兴永.洞庭湖堤垸的兴废及其历史作用[J].云梦学刊,2005(6).
    ⑥徐红.宋代洞庭湖区水灾与人口、垦荒的关系[J船.船山学刊,2000(3).
    ①郑自军.清代前期人口、垸田、水灾与洞庭湖区经济地位的衰变[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1(4).
    ②黄庆林.1931年洞庭湖区水灾原因及荒政特色[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
    ③邓永飞.近代洞庭湖区的湖田围垦与水利纠纷——以沅江白水浃闸堤案为例[J].历史人类学学刊,2007(1).
    ④杨果.宋元时期江汉—洞庭平原聚落的变迁及其环境因素[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6).
    ③张步天.洞庭湖区历史人口状况分析[J].益阳师专学报,1990(3)
    ①龚胜生,于颖.湘阴县氏族移民地理研究(121 1735年)[J].地理研究,2006(6).
    ②何业恒.洞庭湖区农业发展的历史过程[J].湖南师院学报,1984(3)
    ③吴小平.论洞庭地区原始农业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J].中国农史,2002(2).
    ④傅衣凌.鸦片战争前后湖南洞庭湖流域商品生产的分析——读吴敏树《拌湖文集》中的经济史料[J].社会科学战线,1983(4)
    ⑤王晓天,刘云波.试论近代洞庭湖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5(4).
    ①谭豪,段倩姣.岳阳棉花史话—宋代至民国时期[J].江西棉花,1997(3).
    ②张步天.洞庭湖区历史时期手工业的初步研究[J].益阳师专学报,1991(3)
    ③何介钧.洞庭湖区的早期农业文化[J].华夏考古,1997(1)
    ④董谋勇.清代洞庭湖平原水稻生产兴盛原因探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6(5).
    ⑤董力三,熊鹰.洞庭湖区农业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历史演变[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4).
    ⑥刘兵权.洞庭湖区城镇体系演变的历史过程[D].湖南师范大学,2007.
    ①董力三,熊鹰.洞庭湖区农业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历史演变[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4).
    ②董力三.历史时期洞庭湖地区城镇职能的演变[J].经济地理,2006(5).
    ③杨果,郭祥文.宋代洞庭湖平原市镇的发展及其地理考察[J].求索,2000(1)
    ④张河清.湘江沿岸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研究(17世纪中期一20世纪初期)[D].四川大学位,2007;陈宏.岳阳城市历史文化的形成及其近代变迁[D].湖南师范大学,2006;易永卿.近代益阳城市文化析要[D].湖南师范大学,2007.
    ①傅角今.湖南地理志(1926年初版)[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292.
    ②曾继梧.湖南各县调查笔记[M].民国铅印本,1931:24.
    ③傅角今.湖南地理志(1926年初版)[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422-424.
    ①曾继梧.湖南各县调查笔记[M].民国铅印本,1931:145-146.
    ②曾继梧.湖南各县调查笔记[M].民国铅印本,1931:141.
    ③傅角今.湖南地理志(1926年初版)[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450-452.
    ④湖南农业志编纂委员会.湖南农业志[M].湖南省农业厅,1985:312.
    ⑤曾继梧.湖南各县调查笔记[M].民国铅印本,1931:165-166.
    ⑥民国澧县志[M].民国铅印本.
    ①曾继梧.湖南各县调查笔记[M].民国铅印本,1931:154-155.
    ②曾继梧.湖南各县调查笔记[M].民国铅印本,1931:159.
    ③湖南农业志编纂委员会.湖南农业志[M].湖南省农业厅,1985:575-578.
    ④曾继梧.湖南各县调查笔记[M].民国铅印本,1931:153.
    ⑤曾继梧.湖南各县调查笔记[M].民国铅印本,1931:37.
    ⑥曾继梧.湖南各县调查笔记[M].民国铅印本,1931:32.
    ⑦傅角今.湖南地理志(1926年初版)[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556-559.
    ⑧湖南农业志编纂委员会.湖南农业志[M].湖南省农业厅,1985:556-559.
    ①湖南农学院.湖南农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5.
    ②杜耘.近代洞庭湖三角洲发育特征[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0(1);何业恒,卞鸿翔.洞庭湖自然环境的历史变迁[J].自然杂志,1984(6)
    ①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洞庭湖治理历史资料—民国时期(1912——1949)洞庭湖区的筑堤、围垸与湖洲[EB/0L].www.hnfgw.gov.cn,2011-08-09.
    ①何业恒.洞庭湖区水利事业的历史兴废[J].益阳师专学报,1987(3).
    ②何业恒.湖南实业[J].新刊第3号,1918年10月15日.
    ③王恢先.湖南省水利建设[J].水利月刊,1945(12).
    ④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M].上海:黎明书局,1935:7D6.
    ⑤何业恒.洞庭湖区水利事业的历史兴废[J].益阳师专学报,1987(3).
    ①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南歌谣集成[G].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166.
    ②曾继梧.湖南各县调查笔记[M].民国铅印本,1931.
    ③傅角今.湖南地理志(1926年初版)[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450-452.
    ④曾继梧.湖南各县调查笔记[M].民国铅印本,1931.
    ⑤曾继梧.湖南各县调查笔记[M].民国铅印本,1931.
    ①华容县志编纂委员会.华容县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80-102.
    ②罗祚韩.常德民俗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269.
    ③罗康隆,刘景慧.13世纪以来洞庭湖围湖造田的文化逻辑分析[J].船山学刊,2010(1).
    ④傅角今.湖南地理志(1926年初版)[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292.
    ①曾继梧.湖南各县调查笔记[M].民国铅印本,1931:5-159.
    ②傅角今.湖南地理志(1926年初版)[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95.
    ③民国澧县志[M].民国铅印本.
    ①刘大钧.我国佃农经济状况[M].上海:上海太平洋书店,1918:102-103.
    ②舒均徽.益阳县调查报告[M].民国抄本,1947.
    ①罗伏珍.常德县调查笔记[J].统计月刊,1933年,第1卷4、5期合刊.
    ②陈书农,易声昭,段毓云.民国南县志备忘录·水路交通[M].1937年稿本.
    ③参见杨鹏程教授系列专著,如《荆江-洞庭湖地区的水患与乡村社会》,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版;《湖南灾荒史》(1912-1949年),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困顿与凋敝—近代灾荒时期的湖南农民、农村与农业问题》,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灾荒与赈济——历史上灾荒时期的湖南农民、农村与农业问题》,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版.
    ①傅角今.湖南地理志(1926年初版)[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566-569.
    ②高碧云.洞庭湖经济史话[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67.
    ③张步天.洞庭湖区历史人口状况分析[J].益阳师专学报,1990(3).
    ④萧训,文斌,李震一.湖田洲土史话[J].湖南文史资料选辑,1982(4)
    ①益阳县文献委员会.益阳县志[M].益阳县文献委员会清稿本,1948.
    ②何业恒,吴世辉.沅江县人口演变的历史过程[J].益阳师专学报,1984(3).
    ③民国澧县志之食货志[M].民国铅印本.
    ④民国安乡县志初稿,卷十六:风俗[M].1937年石印本.
    ①陈日红.过年赶早——传承楚风遗俗的安乡“南边人”年俗[J].今日南国,2010(7)
    ②曾继梧.湖南各县调查笔记[M].民国铅印本,1931.
    ③段毓云.南县乡土笔记[M].1930年石印本.
    ①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岳阳县普兴乡典型调查材料,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10.
    ①移民迁徙至洞庭湖区其他各县,同样也是这个原因。参见龚胜生,于颖.湘阴县氏族移民地理研究(121 1735年)[J].地理研究,2006(6).
    ②解放前的北景港粮食业[J].岳阳文史资料,1995(9).
    ①民国湖南法制院.湖南民情风俗报告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
    ②中共长沙地委会办公室.湘阴、平江、临湘、宁乡、醴陵农村经济调查材料,1952年[B].湘潭市档案馆馆藏档案,3-1-64.
    ③民国安乡县志初稿,卷十六:风俗[M].1937年石印本.
    ④傅角今.湖南地理志(1926年初版)[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569-573.
    ⑤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岳阳县普兴乡典型调查材料,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10.
    ①民国湖南法制院.湖南民情风俗报告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
    ②孟维宪.洞庭湖滨之农民生活[J].东方杂志,1936年,33卷8号,116-117页.
    ③张伟然.湖南历史地理文化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40-141.
    ④王镖.民国安乡县志初稿,卷十六:风俗,193年石刻本.
    ⑤“极性”概念为张鸣提出,具体参见张鸣: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7:41-46.
    ①李翰章等.湖南通志,卷40,地理志风俗[0].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②冷国轩.劫后新生的兰溪镇[J].益阳县文史资料,1987(4):89.
    ③中共益阳县委办公室.县委关于粮食工作总结、秋征报告和各区、保粮食调查工作总结,1949年[B].益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3-2-1.
    ①段毓云.南县乡土笔记.1929.
    ②傅角今.湖南地理志[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531.
    ③傅角今.湖南地理志[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575-578
    ④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岳阳县普兴乡典型调查材料,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 145-1-110.
    ①民国湖南法制院.湖南民情风俗报告书[G].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194.
    ②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临澧县永镇乡调查材料(一),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92.
    ③民国湖南法制院.湖南民情风俗报告书[G].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151.
    ④傅角今.湖南地理志[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485.
    ①常德市地方志编辑委员会.常德地区志[G].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279.
    ②罗伏珍.常德县调查笔记[J].统计月刊,1933年,第1卷4、5期合刊.
    ③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临澧县永镇乡调查材料(一),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92.
    ①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澧县花圃乡调查材料,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76.
    ②段毓云.南县乡土笔记,1930年石印本.
    ①中共长沙地委会办公室.湘阴、平江、临湘、宁乡、醴陵农村经济调查材料,1952年[B].湘潭市档案馆馆藏档案,3-1-64.
    ②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沅江县东锡乡调查材料,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53.
    ①中共益阳地委.益阳新市区箴言乡第十六保初步调查,见新湖南报.湖南农村情况调查[G].新华书店中南总分店,1950:66;中共益阳县委土委会.益阳县箴言乡16、19保农村调查材料,1950年[B].益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3-2-1.
    ②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益阳县黄家仑乡典型调查材料(一),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32.
    ③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常德县丁家港乡典型调查材料,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70;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常德县黄帝庙乡典型调查材料,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74.
    ④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临澧县永镇乡调查材料(一),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92.
    ①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岳阳县普兴乡典型调查材料,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14.
    ②刘大钧.湘省农佃状况,我国佃农经济状况[M].上海:上海太平洋书店,1929:98.
    ③国民政府土地委员会.全国土地调查报告纲要[G].1937:28.
    ①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828.
    ②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385-386.
    ③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63.
    ④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南谚语集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751.
    ①朱敏.南县农业调查记[J].实业杂志,1932年,第174号.
    ②中共益阳县委办公室.县委关于粮食工作总结、秋征报告和各区、保粮食调查工作总结,1949年[B].益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3-2-1.
    ①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57.
    ②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707.
    ①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常德专署土委、常德、安乡、南县、华容县关于土改前后和土改复查中各种数字统计表及调查材料,1950-1953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283.
    ②朱斯煌.民国经济史[M].上海:银行周报社,1948:223.
    ①曹幸穗,王利华.民国时期的农业[J].江苏文史资料,1993年,第51辑,192页.
    ②民国政府实业部国际贸易局.湖南实业志(1935年版)[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62-66.
    ①伍忠道.湖南安乡县湖田区域中的农田经营[J].中国农村月刊,1935年,第1卷,第5期.
    ②乔启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学[M].中国文化服务社,1947:331.
    ①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396.
    ②民国政府实业部国际贸易局.湖南实业志(1935年初版)[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117-119.
    ③金轮海.中国农村经济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37:147-148.
    ④林和成.中国农业金融[M].北京:中华书局,1936:23-24.
    ⑤乔启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学[M].中国文化服务社,1947:331.
    ①朱斯煌.民国经济史[M].上海:银行周报社,1948:224.
    ②湖南省工农商业商品比价问题调查研究办公室.工农商业商品比价问题调查研究资料汇编[G].1956:409.
    ①陈向科.民国三四十年代中南六省农户农具的配置与支出[J].求索,2013(1)
    ②薛暮桥.旧中国的农村经济(1937年初版)[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44-45.
    ①湖南省财政经济委员会.湖南省农村经济调查材料,1950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64-1-47.
    ②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南谚语集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764.
    ③湖南省财政经济委员会.湖南省农村经济调查材料,1950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64-1-47.
    ①湖南省农业厅.湖南农业志(第二分册)[M].1985年征求意见稿:44、203.
    ①湘阴县志编委会.湘阴县志[M].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5:278.
    ②华容县志编委会.华容县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266.
    ③湖南省农业厅.湖南农业志(第二分册)[M].1985年征求意见稿:10.
    ④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澧县车溪乡调查材料,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83.
    ①湖南省农业厅.湖南农业志(第二分册)[M].1985年征求意见稿:10.
    ②中共常德地委.常德县上德乡第三保十一、十八两甲调查,见新湖南报编:湖南农村情况调查[G].新华书店中南总分店,1950:69;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常德县丁家港乡典型调查材料,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70.
    ②李锐.湖南农村的状况和特点,见新湖南报编:湖南农村情况调查,新华书店中南总分店,1950:3.
    ③陈向科.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农村土地占有关系之探讨——以湖南为中心[J].东岳论丛,2012(11)
    ①宋斐夫.湖南通史(现代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324.
    ②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731.
    ③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南省志(农林水利志)[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5.
    ①中共常德地委.常德县上德乡第三保十一、十八两甲调查,见新湖南报编:湖南农村情况调查[G].新华书店中南总分店,1950:58-66.
    ②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常德专署土委、常德、安乡、南县、华容县关于土改前后和土改复查中各种数字统计表及调查材料,1950-1953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283;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全省各地区逐户调查登记表与阶级关系土地关系统计表,1950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64.
    ③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15.
    ④宋斐夫.湖南通史(现代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324.
    ⑤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南省志(农林水利志)[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5.
    ①高克勤.中共岳阳市地方史(1919—1949)[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189.
    ②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全省各地区逐户调查登记表与阶级关系土地关系统计表,1950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64.
    ③湖南省农业厅.湖南农业志(征求意见稿),第一分册[M].未刊稿,1985:560.
    ④宋斐夫.湖南通史(现代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711.
    ①参见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56-158.
    ①伍忠道.湖南安乡县湖田区域中的农田经营[J].中国农村月刊,1935,1(5)
    ②毛泽东指出:“占有土地,自己不劳动,或只有附带的劳动,而靠剥削农民为生的,叫做地主。地主剥削的方式,主要地是收取地租,此外或兼放债,或兼雇工,或兼营工商业。”“对农民剥削地租是地主剥削的主要的方式。管公堂和收学租也是地租剥削的一类。”参见《怎样分析农村阶级》(1933年),《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27-129页.
    ①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临澧县四区仙女乡调查材料,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88.
    ①湖南省财委1950年关于湖南省42个县90个典型村、乡农村调查表,1950年[B].湖南省 档案馆馆藏档案,187-1-10.
    ①乔启明先生对自耕农、半自耕农和佃农也有郭界定:“田产权系指农民的耕地所有权而言。农人因田产权之不同,得概分为三类,即自耕农、半自耕农及佃农。”参见乔启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学》,中国文化服务社,1947年,232页.
    ②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65.
    ③朱敏.南县农业调查记[J].实业杂志,1932年,第174号.
    ①马克思认为,所谓理性经济人,是指个人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理性经济人”假定是西方经济学家在做经济分析时关于人类经济行为的一个基本假定,意思是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都充满理性的,即所追求的目标都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②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益阳专区土委和益阳各县土改前后及土改复查中各种数字统计表和典型调查材料,1949-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278.
    ③史志宏.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华北平原农村的租佃关系和雇佣关系——以河北省清苑县4村为例[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1)
    ①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南谚语集成[G].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751.
    ②这种情况在全国其他地区如赣南、闽西地区也同样存在。“据近年赣南、闽西地区农村多次的调查访问材料反映,各地都有些自耕农根据自己耕地的远近肥瘦和对自身生产经营提供的利弊关系(即经济学中的所谓的“机会成本”),利用了租佃制提供的灵活性来调节配置家庭生产资源,把一些对自己生产经营不利的远田、瘦地租出去,再在有利于自己耕种的居住地附近或与自有耕地可连片耕作的地方租进适量田地,以便在同样投入的情况下获取更大的收益;同时,各地农村中,都有一些因疾病或灾祸而家中无劳力的农民尤其是贫苦农户,自己无力耕作而把土地出租给他人耕种的情况。”参见温锐:清末民初赣闽边地区土地租佃制度与农村社会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4)
    ③珀金斯提出,在30年代有3/4的土地出租者是在外地主,其中大多数是通过务农以外的途径致富的。换句话说,在中国有些地方,土地是有钱的商人和其他人的一种投资。参见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5页.
    ④有关“公田、学田百分百出租”的论述,于“土改档案中”随处可见,如“岳阳县湖滨乡公田、学田235亩全部出租”,参见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岳阳县湖滨乡典型调查统计表,1950年,湖南省档案馆,145-1-114。“益阳县兰溪乡第17保,公田942.98,学田542.15,全部出租”,参见中共益阳县委办公室:县委关于粮食工作总结、秋征报告和各区、保粮食 调查工作总结,1949年,益阳市档案馆,3-2-1.
    ①湖南省财委1950年关于湖南省42个县90个典型村、乡农村调查表,1950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87-1-10.
    ②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益阳县黄家仑乡典型调查材料,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32.
    ③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农村调查资料[G].1950年10月油印本.
    ④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农村调查资料,1949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A7-50.
    ⑤中共益阳县委办公室.县委关于粮食工作总结、秋征报告和各区、保粮食调查工作总结,1949年[B].益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3-2-1.
    ①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农村调查资料[G].1950年10月油印本.
    ②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常德县黄帝庙乡典型调查材料,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74.
    ③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常德县丁家港乡典型调查材料,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70.
    ④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临澧县仙女乡调查材料,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88.
    ①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澧县车溪乡调查材料,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83.
    ②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澧县花圃乡调查材料,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76.
    ③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岳阳县湖滨乡典型调查统计表,1950年[B].湖南省档案馆藏档案,145-1-110.
    ③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岳阳县普兴乡典型调查材料,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14.
    ①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61.
    ②湖南省人民政府土地改革委员会.湖南土改前后十五个乡调查统计材料[G].1952年油印本,第204页.
    ①中共益阳地委.益阳新市区箴言乡第十六保初步调查,见新湖南报编:湖南农村情况调查,新华书店中南总分店,1950:62.
    ①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益阳县黄家仑乡典型调查材料,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32.
    ①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59-161.
    ②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731.
    ③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80、161.
    ④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岳阳县普兴乡典型调查材料,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14.
    ①应廉耕.四川租佃制度,中国农民银行,四川省农村经济调查委员会调查报告,第七号,1941年12月.
    ②乔启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学[M].中国文化服务社,1947:230.
    ③以往研究存在两种对立的看法,一种认为农村土地关系主要是地主与佃农之间的租佃关系,另一种观点认为租佃关系在农村经济生活中无足轻重。而李金铮认为:“传统看法以为农村土地关系主要是地主与佃农之间的租佃关系,显属偏执之论。不过,如果因此转而认为租佃关系在农村经济生活中无足轻重,则是另一种极端之见。事实上,纯佃户较少并不意味着租佃关系所涉及的总体范围也较小,非纯粹的出租与租种户的比例相当之大,租佃关系更多地表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普通农民之间的复杂关系。”唐致卿也持类似观点,认为山东租佃关系在农村广泛存在,“农村的纯佃农是极少的,在农村中的人口和户数与中农和贫农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参见李金铮《矫枉不可过正:从冀中定县看近代华北平原租佃关系的复杂本相》,《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6期;唐致卿:《近代山东农村社会经济研究》第六章,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14页.
    ①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全省各地区逐户调查登记表与阶级关系土地关系统计表,1950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64.
    ②民国政府实业部国际贸易局.湖南实业志(1935年)[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74-75.
    ①据1946年《中国租佃制度之统计分析》,一份完备的租佃契约所含要点大致如下:1)订立租约者之姓名(如主佃双方之姓名)。2)田地之种类(水田或旱地、熟地、生地或荒地等)、面积(亩数或丘数)、位置(田地之四至或座落)。3)田地之附属物(房屋、屋宇池塘、柴山稻场及其他农具等)。4)资本负担(农具、耕畜、肥料、种籽等由主佃何方供给,田赋杂捐由何方负担)。5)作物种类(种植何种作物)。6)地租种类(纳谷、纳钱、帮种以及额外加征、押租、及副产品等)及租额(每亩缴纳数额,如为分种地,则说明分收成数)。7)纳租之时期(预租或收获后缴纳)。8)纳租地点与分法(临田分割、上扬分收、荒歉不减、送谷上仓、田主亲收、帐房代收、风筛选谷等)。9)欠租保证(如佃户欠租时,有押租者规定由押租内扣除,无押租者,由中证人负责等)。10)荒年纳租方法(如遇灾荒歉收由田主察看依照歉收实情酌量核减及减租办法)。11)租佃期限(论年租佃、短期租佃、长期租佃、永远租佃、不定期租佃等)。12)撤佃条件(规定任何种情形之下始可撤佃,如欠租不清、毁坏耕地、不勤耕作、违抗租约等)。13)立租约人或代笔人及中证人签押(签押方式分为盖章、画押、按指纹等)。14)立租约时期(某年某月某日等)。此外,各地租约中尚有规定佃农特种义务,与主佃双方互相约束,及其他特殊关系者。湖南省普通租约内均注明正租之外,加送鸡蛋、糯米及稻草等。参见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编《中国租佃制度之统计分析》,重庆正中书局,1946年,第51-52页.
    ②副产、杂粮等归佃户所得,此点对于佃户极其重要,因为其是弥补佃户必要生活需求的一大来源.
    ①民国政府司法行政部.民商事习惯调查报告录,1930年印行,第235、237、242、249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700.
    ②萧铮.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卷60)[G].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7:31027.
    ③薛暮桥.旧中国的农村经济[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27.
    ①租佃关系的核心是“地租剥削率”的问题。在学术界有关二十世纪社会革命的研究中,清末民国农村地区地租率被描述为高达60%-80%,并被认定为是社会革命的主要原因。一般的观点,地租率并非越来越高,而是长期以来一直在50%左右以往在考察地租率时,大多估计偏高,其实它是指土地的“主产物”(或“正产物”)而言,并不包括全部产出.实际上农作物有可能是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如果算入后者(最明显的例子是南方的小春作物,过去都不计租的),则只有40%一50%左右.若再考虑地租实收率往往只有七八成这个因素,如此算来,就可得出如下结果:50%×75%=37.5%,即地租率一般就是40%左右.如费孝通认为,在江村,“对于不同品质的土地,地租被分为九等。平均每亩地约交2.4蒲式耳租米。这等于土地全部产米量的40%。”章有义对徽州的个案研究证实了这点.他认为,如果单季租即稻租通行地租率为50%-70%,若将小季收成估算在内,实际地租率则为40%-55%。而且,近代以来,除了个别年代,地租率大多不仅没有上升迹象,总的趋势还是缓慢下降的。高王凌甚至提出,鉴于地主实际取得的地租只占与佃农约定租额的七八成左右;同时,由于地租额并不像通常所说占有产量的50%,而大约只有40%左右(所谓50%是指“正产物”而言);这样算来(70-80%乘以40%),实际地租率则只有单位面积产量的30%左右。参见李金铮:((20年来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的新探索》,《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65页;章有义:《近代徽州租佃关系案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31-332页;高王凌《租佃关系新论》,《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3期.
    ②乔启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学[M].中国文化服务社,1947:241-242.
    ③韩德章.浙西农村之租佃制度——浙西二十县八十五村[J].社会科学杂志,1934,4(1).
    ④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1912-1927),第二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97-99.
    ⑤朱敏.南县农业调查记[J].实业杂志,1932年,第174号.
    ①《华容县生计志草稿》,《湖南省志稿各县生计志资料》民国钞本,藏湖南图书馆.
    ①华恕.湖南之农业[M].亚光书局,1946:6.
    ②宋斐夫.湖南通史(现代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324-325.
    ①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247.
    ①宋斐夫.湖南通史(现代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711-712.
    ②宋斐夫.湖南通史(现代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730.
    ③中共益阳地委.益阳新市区箴言乡第十六保初步调查,见新湖南报编:湖南农村情况调查,新华书店中南总分店,1950:62.
    ④湖南省农业厅.湖南农业志(征求意见稿)(第一分册),1985:135.
    ①萧训,文斌,李震一.湖田洲土史话,湖南文史资料选辑,1982(4):258-260.
    ②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常德县黄帝庙乡典型调查材料,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74.
    ①李金铮在《20年来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的新探索))(《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提出:“近代,地租率始终为50%左右,这已成为众所共知的定论。但我们要问,为什么地租率主要是50%,而不是其他比率?其中的奥秘究竟是什么?”对此,李文并未解答.
    ②张鸣.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5.
    ③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常德县丁家港乡典型调查材料,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70.
    ①笔者访谈记录稿《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洞庭湖区农村经济概况调查实录》
    ②应廉耕.四川租佃制度,中国农民银行,四川省农村经济调查委员会调查报告,第七号,1941年12月.
    ③(日)田中忠夫.中国农业经济研究[M].上海:大东书局,1934:194-195.
    ④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沅江县东锡乡调查材料,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53.
    ⑤共益阳地委.益阳新市区箴言乡第十六保初步调查,见新湖南报编:湖南农村情况调查,新华书店中南总分店,1950:58-66.
    ⑥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常德县丁家港乡调查材料,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70.
    ①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常德县黄帝庙乡调查材料,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74.
    ②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临澧县仙女乡调查材料,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88.
    ①湖南省农业厅.湖南农业志(征求意见稿),第一分册,1985:13.
    ②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益阳县农地租额调查表[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51;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澧县花圃乡调查材料,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76;中共湖南省益阳地委会办公室.地委办、地委工作组关于益阳县二区长春乡、兰溪五保、沅江县忠义乡等地的土改典型调查报告、总结及统计表,1950年[B].益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3-3-4.
    ③丁长清,慈鸿飞.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近代中国农业结构、商品经济与农村市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71.
    ④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益阳专区土委和益阳各县土改前后及土改复查中各种数字统计表和典型调查材料,1949-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278.
    ⑤笔者访谈记录稿《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洞庭湖区农村经济概况调查实录》
    ①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益阳县农地租额调查表[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51;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澧县花圃乡调查材料,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76;中共湖南省益阳地委会办公室.地委办、地委工作组关于益阳县二区长春乡、兰溪五保、沅江县忠义乡等地的土改典型调查报告、总结及统计表,1950年[B].益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3-3-4.
    ②(韩国)田炯权.清末民国时期湖广(湖南、湖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力及生产关系[J].清史研究,1996(1)
    ①宋斐夫.湖南通史(现代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704-705.
    ②湖南历史考古研究筹备处.湖南现代革命史料汇集(第二册,第二分册)[G].1957:253.
    ③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益阳县黄家仑乡典型调查材料,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32;中共湖南省益阳地委会办公室.地委办、地委工作组关于益阳县二区长春乡、兰溪五保、沅江县忠义乡等地的土改典型调查报告、总结及统计表,1950年[B].益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3-3-4.
    ①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益阳县黄家仑乡典型调查材料,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32.
    ②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益阳专区土委和益阳各县土改前后及土改复查中各种数字统计表和典型调查材料,1949-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278.
    ③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常德县黄帝庙乡典型调查材料,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74.
    ①地租剥削率高,佃户不能通过租佃挣到自己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收入,处于“亏本”状态,但是,佃户别无选择,只有继续租佃。其原因正如1924年彭湃在回答孙中山所问广东农民佃耕沙田要亏本,何以不谋别业时所说:沙田佃户犹如池中鱼,池水干涸,可他不得不困在池塘里,哪能到别的池塘去呢?!参见林务农:《回忆彭湃烈士几件事》,《广东文史资料》,1980年,第26辑第5页.
    ②萧训,文斌,李震一.湖田洲土史话[J].湖南文史资料选辑,1982(4):258-260.
    ③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农村调查资料,1950年.
    ①中共益阳地委.益阳新市区箴言乡第十六保初步调查,见新湖南报编:湖南农村情况调查,新华书店中南总分店,1950:58-66.
    ②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1912-1927),第二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106.
    ③李德英认为,“嵌押”,又称“客押”,即地主缺款,需重押轻租,佃农缺款,需轻押重租,在这种情况下,有第三者纳此押租额数而收此项押租利,让主佃双方都达到目的,就叫做“嵌押”,因为是第三者出款,所以又叫“客押”。实际上就是地主向人借贷,由佃户担保,扣租谷作息、。参见李德英.民国时期成都平原的押租与押扣——兼与刘克祥先生商榷[J].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1期.
    ④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G].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282-283.
    ①鄢振家.湖南农村中的二东君[J].世界农村月刊,1947,1(1).
    ②陈向科.民国时期农村土地租佃中的“二东君”——以洞庭湖区为例[J].云梦学刊,2013(2)
    ③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中国租佃制度之统计分析[M].重庆正中书局,1946:90.
    ①刘大钧.我国佃农经济状况[M].上海太平洋书店,1929:99-101.
    ②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益阳县农地租额调查表[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51.
    ③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沅江县东锡乡调查材料,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53.
    ④中共常德地委.常德县上德乡第三保十一、十八两甲调查,见新湖南报编:湖南农村情况调查,新华书店中南总分店,1950:58-66.
    ⑤萧训,文斌,李震一.湖田洲土史话[J].湖南文史资料选辑,1982(4):258-260.
    ①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264.
    ②中共益阳地委.益阳新市区箴言乡第十六保初步调查,见新湖南报编:湖南农村情况调查,新华书店中南总分店,1950:62;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1950年编印:农村调查资料.
    ③施沛生.中国民事习惯大全[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289.
    ①参见何业恒.洞庭湖地区城镇的形成及其发展[J].湖南农业区划,1986,(1);董力三.历史时期洞庭湖地区城镇职能的演变[J].经济地理,2006(3);杨果.宋代洞庭湖平原市镇的发展及其地理考察[J].求索,2000(1);刘兵权.洞庭湖区城镇体系演变的历史过程[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②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市镇历的研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国内外学者如施坚雅、山根幸夫、斯波义信、赵冈、李国祁、樊树志、刘石吉、森正夫、川胜守、林和生、石原润、王树槐、梁淼泰、陈忠平、王卫平、陈学文等,使中国市镇成为国际汉学研究领域的中心点之一。因明清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发生转移,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市镇高度繁荣,故而上述学者的市镇研究偏重江南,即长江下游三角洲地带。此一时期,长江上中游地区的市镇亦在勃发之中。然而,该区域市镇史的研究相对薄弱,论著仅见任放《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经济研究》及方志远《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
    ①参见高碧云.洞庭湖区经济史话[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岳阳市志办.岳阳市志[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②刘泱泱.近代湖南社会变迁[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93-96.
    ①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南省志第十三卷,贸易志[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39-43.
    ②中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农村集镇市场情况,1951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97-1-189.
    ③宋斐夫.湖南通史(现代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336-337.
    ④《统计月刊》,1920年第32、33期合刊.
    ⑤钟兴永.近代湖南集市贸易的发展[J].求索,1998(1)
    ⑥李正华.乡村集市与近代社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38-39.
    ①此处受王庆成先生独到深刻的观点所启发。王庆成通过考查晚清直隶、山东乡村集市数量的增长,指出“这种发展和增长在体现了经济商业繁荣之物流的同时,却隐伏着农民为维生而必须压缩原已很低的生活水准而出售多种农副产品和劳力,隐伏着众多农民的贫困和艰苦。”其见解的独到之处在于将农民的糊口经济与农村集市的发展联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学界对农村市场繁荣的迷思,提醒人们注意历史的多面相。参见王庆成:《晚清华北定期集市数的增长及对其意义之一解。,《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6期.
    ②朱羲农,朱保训.湖南实业志(1935年初版)[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498.
    ③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425.
    ①澧县县志编委会.澧县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298-312.
    ②南县志编委会.南县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356-367.
    ③益阳市商业局.益阳市商业志[M].1991年油印本,第167页.
    ①汉寿县志编委会.汉寿县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275-283.
    ②徐民权,段春,何培金.洞庭湖近代变迁史话[M].长沙:岳麓书社,2006:307-312.
    ③湘阴县志编委会.湘阴县志[M].北京: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5:578.
    ①沅江县志编委会.沅江县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315.
    ②中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本行对渣江、官渡、榔梨、三仙湖等地的农村经济调查材料,1951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97-1-290.
    ③段毓云.南县乡土笔记[M].1929年,石印本.
    ④汤怀瑜.鹿角的兴衰[J].岳阳市文史资料,1986(5)
    ⑤益阳县志,卷二,建置三,市集,1932年刊行.
    ①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益阳县黄家仑乡典型调查材料,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33.
    ②澧县县志编委会.澧县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298-312.
    仨美国学者施坚雅的市场结构理论认为,地方城市以下的市场可划分为基础市场、中间市场和中心市场三个层次。任放认为,明清长江中游市镇就历史沿革而言,可分为“湮灭型”、“新生型”、“新旧交替型”三种;就地理环境而言,可分为“流域型市镇”、“内陆型市镇”、“山区型市镇”、“边际型市镇”四种;就人口规模而言,可分为小型市镇、中型市镇、大型市镇、超级市镇四种;就经济功能而言,可分为手工业专业市镇、商品流通型市镇、交通枢纽型市镇三种。方志远认为,“明清时期湘鄂赣地区的商品交易场所及区域,按层次划分,可分为墟市、城镇、都市三级,由这三级市场构成整个区域市场,并构成国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省志·贸易志》将湖南的商业市场分为墟集市场、集镇市场、城市市场等三类。参见G.W.Skinner, Cities and theHierarchy ofLocal Systems, in G.W.Skinner, ed.,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California,1977年版,第286页;任放:明清长江中游地区的市镇类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方志远: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71-472页;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南省志第十三卷(贸易志),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39-43页.
    ①据湘阴县志编委会.湘阴县志[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益阳地方志编委会.益阳地区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益阳县志编委会.益阳县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沅江县志编纂办公室.沅江县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汉寿县志编委会.汉寿县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常德市志编委会.常德市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常德县志编纂委员会.常德县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临澧县志编委会.临澧县志[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澧县县志编委会.澧县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安乡县志委员会.安乡县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南县志编委会.南县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华容县志编委会.华容县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岳阳市志办.岳阳市志[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岳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岳阳县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相关部分整理.
    ②洞庭湖区农村农副土特产专业性集市与同时期华北平原的专业性集镇相比,无论是集市数量、密度、规模,还是辐射范围,尚有一定差距。从翰香认为,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冀鲁豫三省市镇,有的凭借接近产地和良好的销售渠道以及较大的销售市场等有利条件,发展成为以大批量集散农产品为特色并具备地域性市场功能之商业贸易型集镇;有的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条件发展成为以中转贸易为特色的水陆交通运输枢纽型集镇;有的凭借有较丰富的原材料来源和良好的产品销售市场,发展成为以成批生产和大宗集散手工业产品为特色的手工业型集镇。参见从翰香:《近代冀鲁豫乡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41-183页.
    ③尹红群.湖南传统商路[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95、299-301.
    ①朱羲农,朱保训.湖南实业志(1935年)[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498.
    ②湘阴县志编委会.湘阴县志[M].北京: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5:567.
    ③傅角今.湖南地理志[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531.
    ④澧县县志编委会.澧县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
    ①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常德县丁家港乡典型调查材料,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70.
    ②傅角今.湖南地理志[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422-424、531、569-573.
    ③汉寿县志编委会.汉寿县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
    ④舒均徽.益阳县调查报告[M].民国抄本,1947年.
    ⑤舒均徽.益阳县调查报告[M].民国抄本,1947年.
    ①舒均徽.益阳县调查报告[M].民国抄本,1947年.
    ②舒均徽.益阳县调查报告[M].民国抄本,1947年.
    ③宋斐夫.湖南通史(现代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336-337.
    ①吴美仁.益阳县关庙[J].益阳县文史资料,1994(10)
    ②段毓云.南县乡土笔记[M].1929年,石印本.
    ③这几乎是近代中国农村集市分布的共同特征,参见钟文典:广西近代圩镇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7页;苑书义、董丛林:《近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变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48-295页;高碧云:洞庭湖经济史话,方志出版社,2005年版,第127页;宾长初:广西近代的市场及市场网络,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2期;谢庐明:赣南的农村墟市与近代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1期;任放:近代市镇研究的回顾与评估,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2期.
    ①傅角今.湖南地理志[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422-424.
    ①中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本行提供总行、区行视察团的材料(湖南省私人业务参考资料),1951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97-1-191.
    ②中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农村集镇市场情况,1951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97-1-189;中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本行提供总行、区行视察团的材料,1951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97-1-191;中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辖行关于调查手工业情况的材料,1953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97-2-390.
    ①饶怀民.辛亥革命前列强对湖南的经济渗透[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5(5)
    ②傅角今.湖南地理志[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569-573;湖南之桐茶油(湖南经济调查所丛刊1936年),载湖南民国经济史料选刊(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534.
    ③罗伏珍.常德县调查笔记[J].统计月刊,1933年,第1卷4、5期合刊.
    ④中国国民党湖南省执行委员会民众运动指导科.湖南全省社会调查,1934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22-1-1312.
    ①宋斐夫.湖南通史(现代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709.
    ②益阳县志,卷二,建置三,市集,益阳县四方市集表,1932年刊行.
    ③民国安乡县志初稿,卷五,建设.
    ①高碧云.洞庭湖经济史话[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137-159.
    ②张人价.湖南经济之概况(湖南经济调查所1935年丛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16.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93.
    ④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150.
    ⑤戴鞍钢.近代上海与长江流域市场网络的架构[J].复旦学报,1996(5)
    ①苑书义,董丛林.近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变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48-295.
    ①中国国民党湖南省执行委员会民众运动指导科.湖南全省社会调查,1934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22-1-1312.
    ②关于民间借贷、高利贷,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韩德章、王天奖等人认为,农村民间借贷就是高利贷,农民因借贷而失去本就不多的土地,生活更加贫困等。但也有学者提出不同见解,他们在承认高利贷对农民剥削的同时,充分肯定高利贷的客观进步作用。如李金铮、丁长清、慈鸿飞、徐畅等指出,高利贷既有弊病的一面,也有满足农民需求的一面。高利贷具有某些正面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维持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运转;维持农民生存和小农经济再生产过程;农民借高利贷经营副业,充分利用劳动力,从而获得比较利益等。实际上,20世纪30年代,一些社会学家也持同样观点。如费孝通就认为,高利贷是“农民急需用款时的一个重要来源。”农民在经济窘迫时,“向高利贷借款至少到一定的时候,还可能有一线偿还的希望。”参见韩德章:《旧中国农村的高利贷》,《中国农史》1984年,第4期;王天奖:《近代河南农村的高利贷》,《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2期;李金铮:《旧中国高利贷与农家关系新解》,《浙江学刊》2002年,第6期;丁长清、慈鸿飞:《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50、369页;徐畅:《高利贷与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关系新论——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浙、皖三省农村为中心》,江海学刊,2004年,第4期;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33-234页.
    ①岳阳市金融志编撰委员会.岳阳市金融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4:47.
    ②华容县金融志编纂组.华容县金融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86-97.
    ③益阳县金融志编写组.益阳县金融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9:62-63.
    ④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G].上海:黎明书局,1935:808.
    ①岳阳市金融志编撰委员会.岳阳市金融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4:50-52.
    ②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G].上海:黎明书局,1935:808.
    ③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G].上海:黎明书局,1935:1114.
    ①王聘之.草尾地区积谷仓简介[J].沅江文史资料,1988(5)
    ②中共常德地委.常德县上德乡第三保十一、十八两甲调查,新湖南报编:湖南农村情况调查,新华书店中南总分店,1950:80.
    ③徐畅.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中地区农村金融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5:327-340.
    ④徐畅.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中地区农村金融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5:327-340.
    ⑤林和成.中国农业金融[M].上海:中华书局,1936:424-426.
    ⑥曹树基,李霏霁.清中后期浙南山区的土地典当——基于松阳县石仓村“当田契”的考察[J].历史研究,2008(4)
    ①中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本行对渣江、官渡、榔梨、三仙湖等地的农村经济调查材料,1951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97-1-290;朱羲农、朱保训.湖南实业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130.
    ②中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本行农村经济典型调查报告材料,1951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97-2-232.
    ③湖南省农业改进所.湖南农业,1942年第2卷第9、10期合刊.
    ④朱羲农,朱保训.湖南实业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1312;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373.
    ①陆国香.湖南农村借贷之研究[M].国民政府实业部国际贸易局,1935:2-3.
    ②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G].上海:黎明书局,1935:806-809.
    ③朱羲农、朱保训.湖南实业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130.
    ④朱羲农、朱保训.湖南实业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1312.
    ①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G].上海:黎明书局,1935:804-806.
    ②林和成.中国农业金融[M].上海:中华书局,1936:45-48.
    ①湖南省农业改进所.1942年湖南省各县农村金融调查[J].湖南农业,1942年,第2卷第9、10期合刊:51.
    ②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益阳县黄家仑乡典型调查材料,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32;中农农贷室舒均徽.益阳县调查报告,民国抄本,1947年;湖南省财政厅.湘赣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摘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1949———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金融卷),中国物资出版社1996年版,第528页.
    ①中共湖南省委农村工作部.本部关于蹇家渡、云泉、横岳、檀树坪四乡农村经济调查综合材料,1953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6-1-27.
    ②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益阳县黄家仑乡典型调查材料,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32.
    ③徐雪寒.中国农村中的高利贷,见中国经济情报所编:中国经济论文集第二册,上海:生活书店,1935-1936年版:140-141.
    ④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益阳专区土委和益阳各县土改前后及土改复查中各种数字统计表和典型调查材料,1949-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278.
    ①孙晓村.现代中国的农业金融问题[J].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1936年,第3卷,第4期.
    ②朱羲农,朱保训.湖南实业志(1935年初版)[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129-146.
    ①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益阳县黄家崘乡农村经济调查材料.1951年手抄本,藏湖南省档案馆,145-1-138;常德地区志金融志编纂领导小组.常德地区志·金融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80-81.
    ②华容县金融志编纂组.华容县金融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86-97.关于担保人收取中介费用的比例及义务问题,还可参见李金铮:20世纪上半期中国乡村经济交易的中保人,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6期.
    ③笔者访谈记录稿《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洞庭湖区农村经济概况调查实录》
    ④戴建志.民间借贷法律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88.
    ①中共益阳地委.益阳新市区箴言乡第十六保初步调查,见新湖南报编:湖南农村情况调查,新华书店中南总分店,1950年版,58-66页;中共湖南省益阳地委会办公室.地委办、地委工作组关于益阳县二区长春乡、兰溪五保、沅江县忠义乡等地的土改典型调查报告、总结及统计表,1950年[B].益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3-3-4.
    ②“堤工”即洞庭湖区农民为修建、维护垸区大堤而承担的劳役及费用.
    ③中共长沙地委会办公室.湘阴、平江、临湘、宁乡、醴陵农村经济调查材料,1952年[B].湘潭市档案馆馆藏档案,3-1-64.
    ④常德地区志金融志编纂领导小组.常德地区志·金融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241.
    ⑤中共常德地委.常德县上德乡第三保十一、十八两甲调查[G].见新湖南报编:湖南农村情况调查,新华书店中南总分店,1950:58-66;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G].上海:黎明书局,1935:1119;陈仲明.湘中农民状况调查[J].东方杂志,1927年,第24卷,第16号;孙晓村.现代中国的农业金融问题[J].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1936年,第3卷,第4期.
    ①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常德县丁家港乡典型调查材料,1952年[M].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70.
    ②刘大钧.我国佃农经济状况[M].上海太平洋书店,1929:99-101.
    ①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G].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548-549.
    ②中共湖南省益阳地委会办公室.地委办、地委工作组关于益阳县二区长春乡、兰溪五保、沅江县忠义乡等地的土改典型调查报告、总结及统计表,1950年[B].益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3-3-4.
    ①中共湖南省益阳地委会办公室.地委办、地委工作组关于益阳县二区长春乡、兰溪五保、沅江县忠义乡等地的土改典型调查报告、总结及统计表,1950年[B].益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3-3-4.
    ①借贷利率,即利息率,简称利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本金的比率.
    ①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543-544.中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金融研究所.湖南省老革命根据地金融史料汇编[G].1981:122-123.
    ②施沛生.中国民事习惯大全(汉寿县习惯)[G].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557.
    ①施沛生.中国民事习惯大全(常德县习惯)[G].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560.
    ②常德地区志金融志编纂领导小组.常德地区志.金融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242.
    ③宋斐夫.湖南通史(现代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326.
    ①华容县金融志编纂组.华容县金融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86-97.
    ②常德地区志金融志编纂领导小组.常德地区志·金融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241.
    ①湖南省农业改进所.1942年湖南省各县农村金融调查[J].湖南农业,1942年,第2卷第9、10期合刊:51.
    ②芦云龙.论高利贷问题[N].常德民报,1946年9月11日.
    ①湖南省农业改进所.1942年湖南省各县农村金融调查[J].湖南农业,1942年,第2卷第9、10期合刊:51.
    ①叶考信.中国民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620.
    ②湖南省财政经济委员会,《湖南省农村经济调查》,1950年。164-1-47
    ③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常德县丁家港乡九户典型中农调查材料,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70.
    ④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澧县五区花圃乡逐户调查登记表,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77,145-1-178.
    ①徐雪寒.中国农村中的高利贷,见中国经济情报所编:中国经济论文集第二册,上海:生活书店,1935-1936年:140-141.
    ②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G].上海:黎明书局,1935:813.
    ③杨孟西.中国合会之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④朱羲农,朱保训.湖南实业志(1935年初版)[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140-141.
    ⑤中共长沙地委会办公室.湘阴、平江、临湘、宁乡、醴陵农村经济调查材料,1952年[B].湘潭市档案馆馆藏档案,3-1-64;中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本行农村经济典型调查报告材料,1951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97-2-232;华容县金融志编纂组.华容县金融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86-97.
    ①甲的现金借贷年利率=2元利息÷10元本金÷6年×100%=3.3%.
    ②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益阳县黄家仑乡经济调查材料,1953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38.
    ①熊迎春的粮食借贷年利率=(6.6×6-30.6)石利息÷30.6石本金÷6年x 100%=4.9%.
    ②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G].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555-556.
    ③赵甲的现金借贷年利率=(165-100)串文利息÷100串文本金÷10年×100%=6.5%.
    ①参见董汝舟《中国农民离村问题之检讨》,《新中华杂志》1933年,第9期;何冰:《今年国内外经济之展望》,《申报》1934年1月1日,第38版;朱其华《中国农村经济的透视)),上海中国研究书店1936年版;陈翰笙《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载《中国农村》第7卷,第3期,1941年1月16日;章有义《近代中国农民生活程度的变迁趋势》,《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版;黄宗智《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2年版: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迂与欧洲经验的局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李金铮《近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农家的收支对比及其相关因素——以20世纪20—40年代为中心》,《学海》2002年,第4期.
    ②慈鸿飞《二十世纪前期华北地区的农村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郑起东《近代华北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1期.
    ③刘克祥《对(近代华北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一文的质疑与辨误》,《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3期;郑起东《再论近代华北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兼与刘克祥先生商榷》,《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1期;夏明方,发展的幻象——近代华北农村农户收入状况与农民生活水平辨析,《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2期;王玉茹,李进霞:近代中国农民生活水平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魏宏运,李金铮《从11村个体农民生产消费看近代中国农村变迁——评侯建新<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张东刚《20世纪上半期中国农家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总体考察》,《中国农史》,2000年,第4期.
    ①张人价.湖南之谷米(湖南省经济调查所1935年丛刊);湖南省政府建设厅农改所.湖南农业概要(1935年);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南省志·农林水利志(第八卷)[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符少辉,刘纯阳.湖南农业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十章;湖区各县县志及其《农业志》均有详细叙述.
    ②方志远.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41-242.
    ③龚胜生.清代两湖农业地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30-141.
    ①华恕.湖南之农业[M].上海:亚光书局,1946:13.
    ②民国湖南法制院据清代湖南调查局编辑本1912年编印.湖南民情风俗报告书[G].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49.
    ③张人价.湖南之谷米》(1936年《湖南经济调查所丛刊》),载湖南民国经济史料选刊(二)[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455.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9.
    ②民国《湖南实业志》将农家副业分为七类:一为纺织及针线类,以旧式方式纺织纱线、布匹及针织品,如纺纱、绩麻、织土布、夏布、做鞋、绣花等。二为编织类,用手工编织竹、柳、蒲物品,如制席、制斗笠、织草编、编篮、制箩。三为打结类,不用工具制造织造而用手工打结,如打草鞋、打绳、制蓑衣。四为饲养类,如养蚕、养猪、养鸡、养鸭、养牛、养蜜蜂、养鱼。五为制造类,如制伞、鞭炮、制竹器、制革履、造纸、烧窑、瓦砖、桐油、茶油、菜油、麻油、土靛。六为采集类,如捕鱼、采莲、打柴、挖煤。七为其他类,如烧白炭、烧石灰。湖南省统计局调查1942年湖南各县农村副业情况时,将其分为树艺类、养殖类、工艺类、杂工类以及其他职业类等五类。参见《湖南实业志》第147页及“湖南土改”档案.
    ③朱羲农,朱保训.湖南实业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148-149.
    ④向治安.洞庭湖边李树栽培调查[J].湖南农业,1941,1(8):17.
    ①段毓云.南县乡土笔记[M].1930年石印本.
    ①华恕.湖南之农业[M].亚光书局,1946:8.
    ②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南谚语集成[G].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846.
    ①华恕.湖南之农业[M].亚光书局,1946:7-8.
    ②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益阳县二区黄家仑乡典型调查材料,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33.
    ③中共长沙地委会办公室.湘阴、平江、临湘、宁乡、醴陵农村经济调查材料,1952年[B].湘潭市档案馆馆藏档案,3-1-64
    ④中共湖南省益阳地委会办公室.地委办、地委工作组关于益阳县二区长春乡、兰溪五保、沅江县忠义乡等地的土改典型调查报告、总结及统计表,1950年[B].益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3-3-4.
    ①陈仲明.湘中农民状况调查[J].东方杂志,1927年,24卷16号,第79页.
    ②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澧县车溪乡调查材料,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83.
    ③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常德县丁家港乡典型调查材料,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70.
    ①笔者访谈记录稿《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洞庭湖区农村经济概况调查实录》
    ②“把子”是洞庭湖区范围内丘陵山区农家捆压成形的柴草的称谓,一担“把子”约重40-50斤.
    ③笔者访谈记录稿《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洞庭湖区农村经济概况调查实录》
    ①中国国民党湖南省执行委员会民众运动指导科.湖南全省社会调查,1934年铅印本,第176页.
    ①中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本行农村经济典型调查报告材料,1951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97-2-232.
    ①卢锋.论主谷式农业类型——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力系统考察之一[J].生产力研究,1988(1).
    ①中共常德地委.常德县上德乡第三保十一、十八两甲调查,见新湖南报编:湖南农村情况调查,新华书店中南总分店,1950:77-78.
    ①湖南省商业厅计划科.本厅关于湖南省百货、稻谷产销调查、社会购买力估计、经济情况介绍、集镇圩场概况资料及湖南人口统计资料,1950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93-1-15.
    ②中共益阳地委.益阳新市区箴言乡第十六保初步调查[B]见新湖南报编:湖南农村情况调查,新华书店中南总分店,1950:58-66.
    ①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G].上海:黎明书局,1935:1118.
    ②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南省志·农林水利志(第八卷)[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865.
    ①中共益阳地委.益阳新市区箴言乡第十六保初步调查[B].见新湖南报编:湖南农村情况调查,新华书店中南总分店,1950:58-66.
    ①(日)田中忠夫.中国农业经济研究[M].大东书局,1934:298.
    ②(美)卜凯.中国农家经济[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71.
    ③曹幸穗.解放前苏南地区的农田耕作与农具[J].古今农业,1992(2).
    ②李伯重.明清江南水稻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J].中国农史,1984(1)
    ③傅角今.湖南地理志(1926年初版)[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144-146.
    ①王家范、谢天佑.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结构试析——兼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问题,载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集刊(第3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②中共益阳地委.益阳新市区箴言乡第十六保初步调查,见新湖南报.湖南农村情况调查[G].新华书店中南总分店,1950:66.
    ①笔者访谈记录稿《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洞庭湖区农村经济概况调查实录》
    ②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中国租佃制度之统计分析[M].重庆:正中书局,1946:120.该百分率实际为“恩格尔系数”,“统计学中指家庭用于食品的支出与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值。其数值越小说明生活越富裕,数值越大说明生活水平越低。”见《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1697页.
    ①孙晓村.近年来中国田赋增加的速率[J].中国农村,1935年,第1卷,第7期:38-39.
    ②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570.
    ①高成周.民国时期沅江县的田赋[J].沅江文史资料,1988年,第5辑:33-38.
    ②樊晓初,程建家.略谈常德历史上的粮政[J].常德县文史资料,1990年,第6辑:90-99.
    ①岳阳市志办.岳阳市志[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②岳阳市志办.岳阳市志[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华容县税务志编纂组.华容县税务志[M].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222-227页;湘阴县志编纂委员会.湘阴县志[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498;殷光谦.解放前税赋种种[J].益阳市文史资料,1990年,第12辑,64-72页;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126.
    ③段毓云.南县乡土笔记[M].1930年石印本.
    ①宋斐夫.湖南通史(现代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327-328.
    ①陈仲明.湘中农民状况调查[J].东方杂志,1927年,24卷,16号,79页.
    ②湖南省财委会.农村经济调查总结,1950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87-1-12;各县县志.
    ③陈仲明.湘中农民状况调查[J].东方杂志,1927年,24卷,16号,79页.
    ④中国国民党湖南省执行委员会民众运动指导科.湖南全省社会调查(上),1934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22-1-1312.
    ⑤杨鹏程.困顿与凋敝——近代灾荒时期的湖南农民、农村与农业问题[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91-121.
    ⑥中共长沙地委会办公室.湘阴、平江、临湘、宁乡、醴陵农村经济调查材料,1952年[B].湘潭市档案馆馆藏档案,3-1-64.
    ⑦中共常德地委.常德县上德乡第三保十一、十八两甲调查,见新湖南报编.湖南农村情况调查,新华书店中南总分店,1950:77-78.
    ①湖南省财委会.农村经济调查总结,1950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87-1-12.
    ②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临澧县仙女调查材料,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88.
    ③伍忠道.湖南安乡县湖田区域中的农田经营[J].中国农村月刊,1935年,第1卷,第5期.
    ④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南歌谣集成[G].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608-619.
    [1]南洲厅志[M].1907稿本,藏湖南图书馆.
    [2]李翰章等.湖南通志·地理志风俗[0].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3]民国安乡县志初稿[M].1937年石印本,藏湖南图书馆.
    [4]澧县志[M].1939年活字本,藏湖南图书馆.
    [5]益阳县志[M].1948年清稿本,藏湖南图书馆.
    [6]黄绍琼.湘阴县高明乡志[M].1948年稿本,藏湖南图书馆.
    [7]益阳县文献委员会.益阳县志[M].益阳县文献委员会清稿本,1948,藏湖南图书馆.
    [8]湖南农业志编纂委员会.湖南农业志[M].湖南省农业厅,1985.
    [9]湖南省农业厅.湖南农业志(第一分册)[M].征求意见稿,1985.
    [10]湖南省农业厅.湖南农业志(第二分册)[M].征求意见稿,1985.
    [11]湖南省农业厅.湖南农业志(第三分册)[M].征求意见稿,1985.
    [12]南县志编委会.南县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13]益阳县金融志编写组.益阳县金融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9.
    [14]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南省志(贸易志)[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15]华容县税务志编纂组.华容县税务志[M].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
    [16]沅江县志编委会.沅江县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
    [17]常德市地方志编辑委员会.常德地区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
    [18]益阳市商业局.益阳市商业志[M].1991年油印本,藏湖南图书馆.
    [19]华容县金融志编纂组.华容县金融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
    [20]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南省志(农林水利志)[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
    [21]常德县志编纂委员会.常德县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
    [22]临澧县志编委会.临澧县志[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
    [23]华容县志编纂委员会.华容县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
    [24]罗祚韩.常德民俗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
    [25]安乡县志委员会.安乡县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
    [26]岳阳市金融志编撰委员会.岳阳市金融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4.
    [27]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南省志(金融志)[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
    [28]湘阴县志编委会.湘阴县志[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29]汉寿县志编委会.汉寿县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
    [30]澧县县志编委会.澧县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
    [31]益阳地方志编委会.益阳地区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32]岳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岳阳县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33]益阳县志编委会.益阳县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34]常德市志编委会.常德市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35]岳阳市志办.岳阳市志[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36]高克勤.中共岳阳市地方史(1919—1949)[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37]傅角今.湖南地理志(1926年初版)[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38]陶澍,万年淳等修撰;何培金校点.洞庭湖志[M].长沙:岳麓书社,2009.
    [39]湖南省社会处.各县市经济情况报表及有关情况,1928-1949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35-1-216.
    [40]湖南省党务指导委员会训练部.湖南各县现状概览[M].1929年油印本,藏湖南图书馆.
    [41]段毓云.南县乡土笔记[M].1930年石印本,藏湖南方志馆.
    [42]曾继梧.湖南各县调查笔记[M].1931年铅印本,藏湖南方志馆.
    [43]中国国民党湖南省执行委员会民众运动指导科.湖南全省社会调查,1934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22-1-1312.
    [44]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G].上海:黎明书局,1935.
    [45]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G].上海:黎明书局,1935.
    [46]国民政府土地委员会.全国土地调查报告纲要[G].1937,藏湖南图书馆.
    [47]段毓云.民国南县志备忘录[M].1937年稿本,藏湖南图书馆.
    [48]湖南省志稿各县生计志资料[G].民国抄本,藏湖南图书馆.
    [49]湖南省志稿剪报资料生计志[G].民国报纸剪贴本,藏湖南图书馆.
    [50]湖南省统计局.本局整理的一九三九年湖南省各专区粮食统计和一九四二年农副业调查,1939-194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87-1-1.
    [51]湖南省地政局.各县土地耕地面积及租佃制度与农地租额调查报告表,1946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34-1-96.
    [52]湖南省地政局.各县土地耕地面积及租佃制度与农地租额调查报告表,1946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34-1-97.
    [53]湖南省地政局.各县土地耕地面积及租佃制度与农地租额调查报告表,1946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34-1-98.
    [54]湖南省地政局.各县土地耕地面积及租佃制度与农地租额调查报告表,1946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34-1-99.
    [55]舒均徽.益阳县调查报告[M].民国抄本,1947,藏湖南图书馆.
    [56]湖南省政府.湖南省滨湖洲土视察团报告书[G].1947,藏湖南图书馆.
    [57]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益阳县农地租额调查表,1949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51.
    [58]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农村调查资料,1949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A7-50.
    [59]中共益阳县委办公室.县委关于粮食工作总结、秋征报告和各区、保粮食调查工作总结,1949年[B].益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3-2-1.
    [60]新湖南报.湖南农村情况调查[G].新华书店中南总分店,1950.
    [61]中共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农村调查资料[G].1950年油印本,藏湖南省档案馆.
    [62]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省土委会关于土改中各种数字统计,1950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36.
    [63]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省土委会关于土改中各种数字统计,1950年[B]. 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37.
    [64]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全省各地区逐户调查登记表与阶级关系土地关系统计表,1950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64.
    [65]湖南省商业厅计划科.本厅关于湖南省百货、稻谷产销调查、社会购买力估计、经济情况介绍、集镇圩场概况资料及湖南人口统计资料,1950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93-1-15.
    [66]中共益阳县委土委会.益阳县箴言乡16、19保农村调查材料,1950年[B].益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3-2-10.
    [67]中共湖南省益阳地委会办公室.地委办、地委工作组关于益阳县二区长春乡、兰溪五保、沅江县忠义乡等地的土改典型调查报告、总结及统计表,1950年[B].益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3-3-4.
    [68]湖南省商业厅计划科.本厅关于湖南省百货、稻谷产销调查、社会购买力估计、经济情况介绍、集镇圩场概况资料及湖南人口统计资料,1950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93-1-15.
    [69]湖南省财委.关于湖南省42个县90个典型村、乡农村调查表,1950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87-1-10.
    [70]湖南省财委会.农村经济调查总结,1950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87-1-12
    [71]湖南省财政经济委员会.湖南省农村经济调查材料,1950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64-1-47.
    [72]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岳阳县湖滨乡典型调查统计表(一),1950年[B].湖南省档案馆藏档案,145-1-111.
    [73]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岳阳县湖滨乡典型调查统计表(二),1950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14
    [74]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益阳专区土委和益阳各县土改前后及土改复查中各种数字统计表和典型调查材料,1949-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278.
    [75]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常德专署土委、常德、安乡、南县、华容县关于土改前后和土改复查中各种数字统计表及调查材料,1950-1953年[B]. 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283.
    [76]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湘阴永乐乡逐户历史情况调查表,1950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08.
    [77]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湘阴永乐乡逐户历史情况调查表,1950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09.
    [78]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益阳县长春乡逐户调查登记表,1950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43.
    [79]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益阳县长春乡逐户调查登记表,1950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44.
    [80]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益阳县长春乡逐户调查登记表,1950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45.
    [81]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益阳县长春乡逐户调查登记表,1950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46
    [82]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益阳县长春乡逐户调查登记表,1950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47.
    [83]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益阳县长春乡逐户历史情况调查表,1950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48.
    [84]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益阳县长春乡逐户历史情况调查表,1950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49.
    [85]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益阳县长春乡逐户历史情况调查表,1950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50.
    [86]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益阳县长春乡逐户历史情况调查表,1950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52.
    [87]南县土地改革委员会.南县农村历史情况调查表,1950年[B].南县档案馆馆藏档案,2-1-5.
    [88]南县人民政府财务科.本科关于农村经济调查的报告,1950年[B].南县档案馆馆藏档案,2-1-19.
    [89]中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农村集镇市场情况,1951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97-1-189.
    [90]中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本行提供总行、区行视察团的材料(湖南省私人业务参考资料),1951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97-1-191.
    [91]中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本行对渣江、官渡、榔梨、三仙湖等地的农村经济调查材料,1951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97-1-290.
    [92]中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本行农村经济典型调查报告材料,1951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97-2-232.
    [93]中共长沙地委会土委会.岳阳县查租退押土地改革与典型调查数字统计表,1951年[B].湘潭市档案馆馆藏档案,3-1-52.
    [94]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益阳县黄家崘乡农村经济调查材料,1951年手抄本[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38.
    [95]临澧县土地改革委员会.关于四区永镇乡的调查报告,1951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4-1-33.
    [96]湖南省人民政府土地改革委员会.湖南土改前后十五个乡调查统计资料[B].1952,藏湖南省档案馆.
    [97]中共益阳县委土委会.关于二、三、四、五、六区土改、生产情况及统计,1952[B].益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3-2-24.
    [98]中共湖南省益阳地委会办公室.典型调查组关于益阳县二区黄家仑乡解放前后政治经济文化等调查材料,1952[B].益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3-3-34.
    [99]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益阳县黄家仑乡典型调查材料(一),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32.
    [100]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益阳县黄家仑乡典型调查材料,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33.
    [101]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益阳县黄家仑乡典型调查材料,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34.
    [102]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益阳县长春乡调查材料和逐户历史情况调查登记表,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51.
    [103]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沅江县东锡乡调查材料,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53.
    [104]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沅江县东锡乡九户典型中农的调查材料,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53.
    [105]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常德县丁家港乡典型调查材料,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70.
    [106]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常德县丁家港乡九户典型中农调查材料,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70.
    [107]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常德县十二区丁家港乡逐户调查登记表,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71.
    [108]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常德县十二区丁家港乡逐户调查登记表,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72.
    [109]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常德县十二区丁家港乡逐户调查登记表,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73.
    [110]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常德县黄帝庙乡典型调查材料,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74.
    [111]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常德县十二区黄帝庙乡逐户调查登记表,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75.
    [112]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临澧县仙女乡调查材料,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88.
    [113]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临澧县四区仙女乡逐户调查登记表,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89.
    [114]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临澧县四区仙女乡逐户调查登记表,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90.
    [115]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临澧县四区仙女乡逐户调查登记表,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91.
    [116]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临澧县永镇乡调查材料(一),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92.
    [117]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临澧县永镇乡调查材料(二),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93.
    [118]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澧县花圃乡调查材料,1952年[B].湖南省档案 馆馆藏档案,145-1-176.
    [119]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澧县五区花圃乡逐户调查登记表,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77.
    [120]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澧县五区花圃乡逐户调查登记表,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78.
    [121]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澧县车溪乡调查材料,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83.
    [122]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澧县车溪乡逐户调查登记表,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84.
    [123]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澧县车溪乡逐户调查登记表,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85.
    [124]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澧县车溪乡逐户调查登记表,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86.
    [125]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澧县车溪乡逐户调查登记表,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87.
    [126]湖南省土地改革委员会.岳阳县普兴乡典型调查材料(一),1952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5-1-110.
    [127]中共长沙地委会办公室.湘阴、平江、临湘、宁乡、醴陵农村经济调查材料,1952年[B].湘潭市档案馆馆藏档案,3-1-64.
    [128]中共湖南省委农村工作部.本部关于蹇家渡、云泉、横岳、檀树坪四乡农村经济调查综合材料,1953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46-1-27.
    [129]中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辖行关于调查手工业情况的材料,1953年[B].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97-2-390.
    [130]中南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中南区一百个乡调查统计表(内部资料)[G].1953,藏常德市档案馆.
    [131]湖南省工农商业商品比价问题调查研究办公室.工农商业商品比价问题调查研究资料汇编[G].1956,藏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图书资料室.
    [132]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133]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134]湖南历史考古研究筹备处.湖南现代革命史料汇集(第二册,第二分册)[G].1957.
    [135]萧铮.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G].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7.
    [136]中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金融研究所.湖南省老革命根据地金融史料汇编[G].1981.
    [13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38]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139]湖南省财政厅.湘赣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摘编[G].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140]刘仁荣.湘鄂赣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摘编[G].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
    [141]中国社科院.1949———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金融卷)[G].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6.
    [142]饶怀民,藤谷浩悦.长沙抢米风潮资料汇编[G].长沙:岳麓书社,2001.
    [143]施沛生.中国民事习惯大全[G].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144]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G].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145]民国政府实业部国际贸易局.湖南实业志(1935年初版)[G].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146]曾赛丰、曹有鹏.湖南民国经济史料选刊[G].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456-478.
    [147]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南歌谣集成[G].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
    [148]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南谚语集成[G].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
    [149]民国湖南法制院.湖南民情风俗报告书[G].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
    [150]笔者访谈记录稿.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洞庭湖区农村经济概况调查实录[G].2009-2012.
    [151]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52]刘大钧.我国佃农经济状况[M].上海:上海太平洋书店,1918.
    [153]冯和法.农村社会学大纲:中国农村社会研究[M].北京:黎明书局,1934.
    [154]许璇.粮食问题[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155]陈翰笙.广东农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M].中山文化教育馆,1934.
    [156]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河南省农村调查[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157](日)田中忠夫.中国农业经济研究[M].上海:大东书局,1934.
    [158]陆国香.湖南农村借贷之研究[M].国民政府实业部国际贸易局,1935.
    [159]杨孟西.中国合会之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160]王宗培.中国之合会[M].南京:中国合作学社,1935.
    [161]言心哲.农村家庭调查[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162]徐雪寒.中国农村中的高利贷.中国经济论文集(第二册)[M].上海:生活书店,1935-1936.
    [163]徐蔚华.洞庭湖七十年变迁记[M].1936年刻印本.
    [164](美)卜凯.中国农家经济[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165]林和成.中国农业金融[M].北京:中华书局,1936.
    [166]朱其华.中国农村经济的透视[M].上海:中国研究书店,1936.
    [167]马札亚尔.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研究[M].神州国光社,1936.
    [168]千家驹.广西省经济概况[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169]金轮海.中国农村经济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37.
    [170]应廉耕.四川租佃制度[川.中国农民银行,四川省农村经济调查委员会调查报告,1941.
    [171]许璇.农业经济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3.
    [172]章柏雨.中国农佃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5.
    [173]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中国租佃制度之统计分析[M].重庆:正中书局,1946.
    [174]华恕.湖南之农业[M].亚光书局,1946.
    [175]乔启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学[M].中国文化服务社,1947.
    [176]李震一.洞庭湖环行记.[M].1947年刻印本.
    [177]朱斯煌.民国经济史[M].上海:银行周报社,1948.
    [178]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一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
    [179]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180]湖南农学院.湖南农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
    [18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82]薛暮桥.旧中国的农村经济(1937年初版)[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
    [183]湖南师范学院地理系.湖南农业地理[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184]王家范、谢天佑.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结构试析——兼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问题,载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集刊(第3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185]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186]何业恒.洞庭湖区的环境变迁与农业发展概况(湖南农业区划第1辑)[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187]桑润生.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
    [188]郑庆平,岳琛.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189]何业恒.湖南农业发展史(湖南农业区划第6辑)[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190]欧阳志高.湖南财政史[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
    [191]周宏凯.湖南公路运输史(近代公路运输)[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
    [192]章有义.近代徽州租佃关系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93]曹贯一.中国农业经济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194]陈翰笙.解放前的中国农村[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
    [195]叶考信.中国民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196]张步天.洞庭历史地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
    [197]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98]梅莉,张国雄.两湖平原开发探源[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
    [199]张国雄.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200]从翰香.近代冀鲁豫乡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201]张伟然.湖南历史地理文化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202]钟兴永.中国集市贸易发展简史[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203]龚胜生.清代两湖农业地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04]张鸣.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205]戴建志.民间借贷法律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206]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迂与欧洲经验的局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207]王克英、郭辉东.洞庭湖的治理与开发[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208]刘泱泱.近代湖南社会变迁[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209]施坚雅.中国的农村市场和社会结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10]李正华.乡村集市与近代社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
    [211]钟文典.广西近代圩镇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12]张佩国.地权分配·农村家庭·村落社区1900—1945年的山东农村[M].济南:齐鲁书社,2000.
    [213]黄宗智.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14]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15]李金铮.借贷关系与乡村变动——民国时期华北乡村借贷之研究[M].石 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216]丁长清,慈鸿飞.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近代中国农业结构、商品经济与农村市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17]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18]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19]周石山.岳州与长沙自主开埠与湖南近代经济[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220]方志远.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21]杨懋春.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222]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23]苑书义,董丛林.近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变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24]陈翰笙.陈翰笙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25]李金铮.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26]施金炎.洞庭史鉴:洞庭湖区域发展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227]张朋园.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1860—1916)[M].长沙:岳麓书社,2002.
    [228]侯建新.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冀中11村透视并与英国乡村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29]徐浩.农民经济的历史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30]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31]李金铮.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32]任放.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经济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33]陈其广.百年农产品比价与农村经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34]李金铮.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探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35]唐致卿.近代山东农村社会经济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36]王玉茹.增长、发展与变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2004.
    [237]许顺富.湖南绅士与晚清政治变迁[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238]高碧云.洞庭湖经济史话[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
    [239]徐畅.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中地区农村金融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5.
    [240]洪璞.明代以来太湖南岸乡村的经济与社会变迁——以吴江县为中心[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41]湖南氏族源流编委会.湖南氏族源流[M].长沙:岳麓书社,2006.
    [242]杨鹏程.荆江—洞庭湖区水患与乡村社会[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243]徐民权,段春,何培金.洞庭湖近代变迁史话[M].长沙:岳麓书社,2006.
    [244]李育民.近代湖南与近代中国(第1辑)[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45]李文海,夏明方,黄兴涛.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10卷)[M].厦门: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246]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47]杨鹏程.湖南灾荒史(1912-1949年)[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248]杨鹏程.困顿与凋敝——近代灾荒时期的湖南农民、农村与农业问题[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249]杨鹏程.灾荒与赈济——历史上灾荒时期的湖南农民、农村与农业问题[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
    [250]刘大江、任欣欣.洞庭湖200年档案[M].长沙:岳麓书社,2007.
    [251]王继平.近代中国与近代湖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252]曾继辉.保安湖田志(民国1915年刻本)[M].长沙:岳麓书社,2008.
    [253]宋斐夫.湖南通史(现代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254]薛政超.湖南移民表[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255]李育民.近代湖南与近代中国(第2辑)[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56](美)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257]张人价.湖南经济之概况(湖南经济调查所1935年丛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258]尹红群.湖南传统商路[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59]张建民.明清长江中游农村社会经济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60]符少辉,刘纯阳.湖南农业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
    [261]陈仲明.湘中农民状况调查[J].东方杂志,1927,24(16)
    [262]朱敏.南县农业调查记[J].实业杂志,1932(174)
    [263]汪秉钧.改良湖南稻作计画[J].湖南建设,1932(2)
    [264]罗伏珍.常德县调查笔记[J].统计月刊,1933,1(4、5)
    [265]董汝舟.中国农民离村问题之检讨[J].新中华杂志,1933(9)
    [266]韩德章.浙西农村之租佃制度——浙西二十县八十五村[J].社会科学杂志,1934,4(1)
    [267]伍忠道.湖南安乡县湖田区域中的农田经营[J].中国农村月刊,1935(5).
    [268]孙晓村.近年来中国田赋增加的速率[J].中国农村,1935,1(7)
    [269]孟维宪.洞庭湖滨之农民生活[J].东方杂志,1936,33(8)
    [270]孙晓村.现代中国的农业金融问题[J].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1936,3(4).
    [271]湖南省政府秘书处第五科.湖南省农业调查专号[J].统计月刊,1937,2(2、3)
    [272]向治安.洞庭湖边李树栽培调查[J].湖南农业,1941,1(8).
    [273]湖南省农业改进所.1942年湖南省各县农村金融调查[J].湖南农业,1942,2(9、10)
    [274]王恢先.湖南省水利建设[J].水利月刊,1945(12)
    [275]芦云龙.论高利贷问题[N].常德民报,1946年9月11日.
    [276]鄢振家.湖南农村中的二东君[J].世界农村月刊,1947,1(1)
    [277]林务农.回忆彭湃烈士几件事[J].广东文史资料,1980(26)
    [278]萧训,文斌,李震一.湖田洲土史话[J].湖南文史资料选辑,1982(4)
    [279]傅衣凌.鸦片战争前后湖南洞庭湖流域商品生产的分析——读吴敏树《柈湖文集》中的经济史料[J].社会科学战线,1983(4)
    [280]李伯重.明清江南水稻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J].中国农史,1984(1)
    [281]何业恒.洞庭湖区农业发展的历史过程[J].湖南师院学报,1984(3)
    [282]何业恒,吴世辉.沅江县人口演变的历史过程[J].益阳师专学报,1984(3)
    [283]韩德章.旧中国农村的高利贷[J].中国农史,1984(4)
    [284]何业恒,卞鸿翔.洞庭湖自然环境的历史变迁[J].自然杂志,1984(6)
    [285]饶怀民.辛亥革命前列强对湖南的经济渗透[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5(5)
    [286]卞鸿翔、龚循礼.洞庭湖区围垦问题的初步研究[J].地理学报,1985(2).
    [287]何业恒.洞庭湖地区城镇的形成及其发展[J].湖南农业区划,1986,(1).
    [288]汤怀瑜.鹿角的兴衰[J].岳阳市文史资料,1986(5)
    [289]何业恒.洞庭湖区水利事业的历史兴废[J].益阳师专学报,1987(3)
    [290]冷国轩.劫后新生的兰溪镇[J].益阳县文史资料,1987(4)
    [291]卢锋.论主谷式农业类型——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力系统考察之一[J].生产力研究,1988(1).
    [292]章有义.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地权分配的再估计[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2).
    [293]高成周.民国时期沅江县的田赋[J].沅江文史资料,1988(5)
    [294]王聘之.草尾地区积谷仓简介[J].沅江文史资料,1988(5)
    [295]韩德章.民国时期的新式农业金融[J].中国农史,1989(2)
    [296]郭德宏.旧中国土地占有状况及发展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1989(4).
    [297]梅莉.洞庭平原垸田经济的历史地理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1990(2).
    [298]张步天.洞庭湖区历史人口状况分析[J].益阳师专学报,1990(3)
    [299]樊晓初,程建家.略谈常德历史上的粮政[J].常德县文史资料,1990(6).
    [300]殷光谦.解放前税赋种种[J].益阳市文史资料,1990(12).
    [301]张步天.洞庭湖区历史时期手工业的初步研究[J].益阳师专学报,1991(3)
    [302]梅莉.洞庭湖区垸田的兴盛与湖南粮食的输出[J].中国农史,1991(2).
    [303]曹幸穗.解放前苏南地区的农田耕作与农具[J].古今农业,1992(2)
    [304]曹幸穗,王利华.民国时期的农业[J].江苏文史资料,1993(51)
    [305]吴美仁.益阳县关庙[J].益阳县文史资料,1994(10)
    [306]王天奖.近代河南农村的高利贷[J].近代史研究,1995(2)
    [307]解放前的北景港粮食业[J].岳阳文史资料,1995(9).
    [308](韩国)田炯权.清末民国时期湖广(湖南、湖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力及生产关系[J].清史研究,1996(1)
    [309]戴鞍钢.近代上海与长江流域市场网络的架构[J].复旦学报,1996(5).
    [310]何介钧.洞庭湖区的早期农业文化[J].华夏考古,1997(1)
    [311]谭豪,段倩姣.岳阳棉花史话一宋代至民国时期[J].江西棉花,1997(3).
    [312]傅建成.二三十年代农家负债问题分析[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3)
    [313]乌廷玉.旧中国地主富农占有多少土地[J].史学集刊,1998(1)
    [314]钟兴永.近代湖南集市贸易的发展[J].求索,1998(1)
    [315]慈鸿飞.二十世纪前期华北地区的农村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J].中国社会科学,1998(1)
    [316]杨果,郭祥文.宋代洞庭湖平原市镇的发展及其地理考察[J].求索,2000(1).
    [317]郑起东.近代华北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1).
    [318]杜耘.近代洞庭湖三角洲发育特征[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0(1)
    [319]刘克祥.对《近代华北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一文的质疑与辨误[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3).
    [320]张东刚.20世纪上半期中国农家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总体考察[J].中国农史,2000(4)
    [321]吴海文.清代洞庭湖区水患和洞庭湖治理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0.
    [322]徐红.宋代洞庭湖区水灾与人口、垦荒的关系[J].船山学刊,2000(3).
    [323]谢庐明.赣南的农村墟市与近代社会变迁[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1)
    [324]郑起东.再论近代华北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兼与刘克祥先生商榷[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1)
    [325]郑自军.清代前期人口、垸田、水灾与洞庭湖区经济地位的衰变[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1(4)
    [326]夏明方.发展的幻象——近代华北农村农户收入状况与农民生活水平辨析[J].近代史研究,2002(2)
    [327]吴小平.论洞庭地区原始农业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J].中国农史,2002(2).
    [328]史志宏.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华北平原农村的土地分配及其变化——以河北省清苑县4村为例[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3)
    [329]温锐.清末民初赣闽边地区土地租佃制度与农村社会经济[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4)
    [330]任放.明清长江中游地区的市镇类型[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4).
    [331]李金铮.旧中国高利贷与农家关系新解[J].浙江学刊,2002(6).
    [332]黄庆林.1931年洞庭湖区水灾原因及荒政特色[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
    [333]李金铮.20世纪上半期中国乡村经济交易的中保人[J].近代史研究,2003(6).
    [334]刘沛林.洞庭湖区环境变迁与生态安全对策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4(1).
    [335]魏宏运,李金铮.从11村个体农民生产消费看近代中国农村变迁——评侯建新《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3).
    [336]徐畅.高利贷与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关系新论——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浙、皖三省农村为中心[J].江海学刊,2004(4)
    [337]黄道炫.1920-1940年代东南地区的土地占有一兼谈地主、农民与土地革命[J].历史研究,2005(1)
    [338]徐畅.农家负债与地权异动——以20世纪30年代前期长江中下游地区 农村为中心[J].近代史研究,2005(2)
    [339]周宏伟.洞庭湖变迁的历史过程再探讨[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2).
    [340]高王凌.租佃关系新论[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3).
    [341]王晓天,刘云波.试论近代洞庭湖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342]王庆成.晚清华北定期集市数的增长及对其意义之一解[J].近代史研究,2005(6).
    [343]钟兴永.洞庭湖堤垸的兴废及其历史作用[J].云梦学刊,2005(6).
    [344]杨果.宋元时期江汉—洞庭平原聚落的变迁及其环境因素[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6)
    [345]龚胜生,于颖.湘阴县氏族移民地理研究(121-1735年)[J].地理研究,2006(6)
    [346]郑永福.近代中国民事习惯中的合会与互助会[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347]刘力欣,赵翎.清代“摊丁入亩”的推行与生态环境失衡——以洞庭湖区为例[J].科教文汇,2006(9)
    [348]朱有志、郭勇:加快大洞庭湖城市群建设[J].武陵学刊,2006(1)
    [349]-邓永飞.近代洞庭湖区的湖田围垦与地方社会:以《保安湖田志》为中心[D].中山大学,2006.
    [350]董谋勇.清代洞庭湖平原水稻生产兴盛原因探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6(5).
    [351]董力三,熊鹰.洞庭湖区农业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历史演变[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4)
    [352]董力三.历史时期洞庭湖地区城镇职能的演变[J].经济地理,2006(5).
    [353]卢英振.宋元华容垸田的变迁[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
    [354]陈宏.岳阳城市历史文化的形成及其近代变迁[D].湖南师范大学,2006.
    [355]李德英.民国时期成都平原的押租与押扣——兼与刘克祥先生商榷[J].近代史研究,2007(1)
    [356]常明明.土改后农村私人借贷形式及利率的历史考察——以中南区豫、 鄂、湘、赣、粤5省为中心[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1)
    [357]宾长初.广西近代的市场及市场网络[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2).
    [358]卢英振.明朝时期华容垸田的变迁[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359]邓永飞.近代洞庭湖区的湖田围垦与水利纠纷——以沅江白水浃闸堤案为例[J].历史人类学学刊,2007(1)
    [360]张河清.湘江沿岸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研究(17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D].四川大学位,2007.
    [361]易永卿.近代益阳城市文化析要[D].湖南师范大学,2007.
    [362]刘兵权.洞庭湖区城镇体系演变的历史过程[D].湖南师范大学,2007.
    [363]王玉茹,李进霞.近代中国农民生活水平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8(1)
    [364]任放.近代市镇研究的回顾与评估[J].近代史研究,2008(2)
    [365]卢英振.清朝不同时期华容县垸田的变迁[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366]曹树基,李霏霁.清中后期浙南山区的土地典当——基于松阳县石仓村“当田契”的考察[J].历史研究,2008(4)
    [367]陈向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洞庭湖区社会经济史研究综述[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368]罗康隆,刘景慧.13世纪以来洞庭湖围湖造田的文化逻辑分析[J].船山学刊,2010(1)
    [369]陈日红.过年赶早——传承楚风遗俗的安乡“南边人”年俗[J].今日南国,2010(7)
    [370]李金铮.矫枉不可过正:从冀中定县看近代华北平原租佃关系的复杂本相[J].近代史研究,2011(6).
    [371]李金铮.相对分散与较为集中:从冀中定县看近代华北平原乡村土地分配关系的本相[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2(3)
    [372]徐德莉.民国时期湖南伪造租佃文书个案研究[J].求索,2012(9)
    [373]陈向科.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农村土地占有关系之探讨[J].东岳论丛,2012(11).
    [374]刘志刚.近三十年来洞庭湖地区生态环境史研究述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375]陈向科.民国三四十年代中南六省农户农具的配置与支出[J].求索,2013(1).
    [376]陈向科.民国时期农村土地租佃中的“二东君”[J].云梦学刊,2013(2).
    [377]Coase RH.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1937.
    [378]G.William Skinner. Marketing and Social Structurein Rural China.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1964 - 1965.
    [379]G.William Skinner.Chinese Peasantsand the Closed Community:An Open and Shut Case. Comparative Studiesin Society and History 1971.
    [380]G.W.Skinner. Cities and the Hierarchy of Local Systems, in Late Imperial Chin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California.1977.
    [381]Yue Daiyun, Carolyn Wakeman. Women in Recent Chinese Fiction-A Review Article.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1983
    [382]David Faure. The Plight of the Farmers. Morden China.1985.
    [383]Wong, P.CPerdue. Grain Marketsand Food Suppliesin Eighteenth Century Hunan. Chinese History in Economic Perspective.1992.
    [384]Wisner, B, Blaikie, P, Cannon, T, Davis, I. At risk:natural hazards, people's vulner ability and disasters.2004.
    [385]Charles Per row. The Next Catastrophe:Reducing Our Vulnerabili-ties to Natural, Industrial, and Terrorist Disasters.2007.
    [386]Qingshilu. Chronicles of Qing Dynasty:Chronicles of Gaozong.200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