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曲阜古城营建形态演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山东曲阜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迄今已有数千年文明史,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诞生于此,更使曲阜蜚声中外。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曲阜历经数千年发展而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中华文化圈乃至东亚文化圈的文化圣地,同时也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圣地之一。曲阜所承载的厚重的传统文化精髓,在它三千余年的城市营建历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强大的文化影响力使曲阜古城自西周至明清一直沿着文化之城的道路建设和发展。
     本论文以曲阜古城的营建形态及其演变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复原曲阜古城不同历史阶段的城市形态布局。基于考古资料、历史文献资料与现存遗迹遗物,遵循历史规律与客观事实相结合的原则,对三千余年曲阜古城营建形态进程进行“地层式”剖析,在此基础上复原不同历史阶段曲阜古城的形态布局,通过图示清晰呈现出城市布局及城址变迁历程。
     其次,分析归纳曲阜古城营建形态演变的总体特征。在复原研究的基础上阐明曲阜古城各形态要素空间组织模式以及各功能分区构成原则和发展规律;探讨曲阜古城营建形态的动态变化,归纳总结各历史阶段城市形态构成要素的总体特征。通过对曲阜古城营建形态的纵向分析,揭示出西周初期鲁都营建所奠定的礼制营建格局对后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其后各历史阶段曲阜古城的营建均以两周鲁都为基础,不断强化文化内涵,体现出城市营建历程的延续性和更替性特征。
     再次,从主导文化因素角度对曲阜古城的营建形态演变进行深层次研究。分析影响曲阜古城形态演化的社会动因及其作用机制,探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层面的社会因素与古城营建形态的互动关系。重点强调政治文化因素对其营建形态的影响,指出统治阶层的政治理想是曲阜古城形态形成及演化的最基本、最直接的动因。作为城市形态塑造的主导力量,统治阶级对礼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尊崇与维护是曲阜古城营建格局奠定与延续的政治基础;同时,城市营建形态作为社会文化思想的物质载体,也成为人们感知礼乐文化的物质环境,是传播与展示礼乐文化的物质场所。具有礼制营建特征的城市物质环境与富于礼乐气氛的城市文化环境是曲阜古城逐渐发展为文化之城的重要影响因素。
     最后,通过对曲阜古城营建形态演变历程的全面分析,归纳总结出曲阜古城形态演变的两个突出特点。其一是西周时期始建的两周鲁都是周代礼制营建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周礼·考工记》礼制营国思想的现实参照,两周鲁都成为历史上遵循礼制营建思想的范例;其二是自春秋时期孔子诞生于曲阜,作为儒家思想的孕育之地,随着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的主导统治思想,曲阜古城也成为举国范围内的祭孔尊孔中心。伴随着儒家思想文化影响力的强化,曲阜古城呈现出鲜明的以儒家文化物质形态载体为核心要素的形态特征。自两周鲁都到明清曲阜城,在统治者尚礼崇儒思想推动下,曲阜古城逐渐完成了儒学文化圣城的形态塑造。
     本论文主体结构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导言。阐明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界定本论文中的关键概念,提出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第一章至第五章。对曲阜古城的营建形态演变依历史阶段进行纵向梳理,按照历史演进历程逐个历史阶段剖析三千余年曲阜古城营建形态演变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内在社会文化动因,探寻曲阜古城城市形态演变与主导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
     其中:
     第一章:简述史前至西周时期曲阜一带文明发展整体状况,初步探讨曲阜-带商代城市的可能形态。以考古和文献资料为依据,复原两周时期鲁都平面布局,分析总结两周鲁都城市营建形态特点,重点探讨两周鲁都营建与礼制营国思想的关系。
     第二章:以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为依据,复原秦汉时期鲁城平面布局,分析总结秦汉时期鲁城的营建形态特点,指出秦汉时期鲁城中儒学文化建筑的发展是帝王祭孔推动下城市向儒学文化中心转变的标志,西汉末期新城池的兴建反映了城市形态变迁与社会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以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为依据,复原魏晋鲁城及隋唐曲阜城平面布局,总结魏晋鲁城及隋唐曲阜城的营建形态特点,揭示出该时期城市布局演变与祭祀孔子之间的关系。指出在尊孔崇儒的社会背景影响下,孔庙成为城市空间中的重要场所,鲁城的儒学文化中心地位在此时得以确立。
     第四章:以考古资料、文献资料和现存建筑遗迹、遗物为依据,复原宋金元时期曲阜城平面布局,分析总结宋金元时期曲阜城营建形态特点,明确宋金元时期新建仙源城与原有城市之间的功能关系,指出新建仙源城拓展了曲阜城的文化空间,丰富了曲阜城的文化内涵。
     第五章:以文献资料、现存古代城池及建筑群为依据,分析总结明清时期曲阜城营建形态特点,指出明中期新建曲阜城是以“三孔”作为城市形态的主导要素,“三孔”的主体地位在城市空间中得到极大突出,儒学文化圣城营建形态得到确立和强化。
     第三部分:结语。对曲阜古城营建形态演化进程进行总结,全面分析社会文化因素对曲阜古城形态演变的两个关键阶段即两周鲁都和明清曲阜城的影响,指出以至上王权为代表的政治力量是塑造曲阜古城营建形态的主要因素。三千余年间曲阜古城一直沿着文化之城的道路演进与发展,直至明清时期其城市形态完成了从礼制营建典范到儒学文化圣城的演变历程。
Qufu is one of the cradle land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With thousands years of the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Qufu acts as the hometown of Confucius who is the great thinker, educator and founder of Confucianism renowned Chinese and abroad. The deep-rooted cultural accumulation has made Qufu continuously developed during several thousands years, assuming a significant position in Chinese as well as the world cultural domain. Qufu has become the cultural shrine in Chinese as well as in the East-Asia cultural circle, which is also one of the world's oldest cultural Mecca. City form is the overall reflection of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rich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carried by Qufu also reflects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city in several thousands years. Throughout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ancient Qufu city during three thousands years, it worked both as a period of Princes Town and as local cities and then gradually evolved into the period of the Confucianism Holy City. The history of the construction profoundly reflects the influence of the ruling class's thoughts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The thesis takes the city form and its evolution of ancient Qufu City as the study object. The mainly content of the thesis contents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First, I studied the layout of the ancient Qufu city during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Based on the colle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and the historical literature, combined with the existing heritage relics, following the principles of uniting the historical rules and the physical facts, the thesis makes a layer-pattern analysis on the composed elements of Qufu city form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ary process during the three thousands years, representing the layout of the ancient Qufu city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Second,1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ity form evolution of the ancient Qufu city. On the basis of recovery studies, the thesis finds out the constitute principles and law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mensional arrangements in different various elements and the functional zone separation. Exploring the dynamic changes of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cient Qufu city's construction,1summarize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rm evolution of the city form's elements in each stage of history. The thesis makes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ncient Qufu city, revealing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the layout of ritual construction established in Western Zhou Dynasty on future generations of city form. During the subsequent historical stag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ncient Qufu city is always based on Lu city, although the city size and location changed several times, they are a contin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u city. reflecting the historical continuity replacement feature of city construction.
     Third, made an analysis on the social motivation and its mechanism of the ancient Qufu city construction form evolution, and explore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aspects social factors,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and the ancient city construction form, conducting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form evolution of the ancient Qufu city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ominant culture factor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motiv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form evolution in different stage of history, the thesis points out that ruling class's thoughts is the most direct and basic motivation on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ancient Qufu city's construction form. As a dominant force in shaping city form, the respected and maintenance of the thought of the ritual in ruling class laid the political foundation on the establishment and continuation on ritual construction form of the ancient Qufu c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city's ritual construction form as the material carriers of ideological ritual, has become the atmosphere which perceives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of the ritual culture, which become a place propagating and displaying the ritual culture. City physical environment and city cultural environment are important factors in the process the ancient Qufu city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 city of culture.
     Fourth,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ancient Qufu city construction form evolution, two prominent features in its evolution are revealed. The first feature is that the Lu city first built in the early of Zhou Dynasty is the concentrated reflection of the ritual construction thought in Zhou Dynasty. It is also the reality reference of the building thoughts expressed in Zhouli· Kaogongji.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Zhou Dynasty becomes the direct "model" of obeying etiquette and rites in the city construction. The second one is that since Confucius was born in Qufu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Qufu has become the place for commemorating Confucius. As the Confucian thoughts gradually become the dominant ruling ideology of the ruling class, the ancient Qufu also become the center of honoring Confucius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whole nation. Along with the reinforcement of its cultural radiation, the city space form of the ancient Qufu presents a vivid carrier of Confucian culture, which is its core feature. From the Lu city in the early of Zhou Dynasty to Qufu city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under the promotion of the respected and maintenance of the thought of the ritual in ruling class, the ancient Qufu has gradually made its construction form evolution into a world's famous Confucianism cultural city.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Part one:Introduction.
     I clarify the background, purpose, significance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study, review the relevant research, make the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s and point out the innovation points.
     Part two:chapter one to chapter five.
     I make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ncient Qufu city, find out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truction form evolution in different stage of history and the social motivation of the ancient Qufu city, explore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aspects social factors, and the construction form of the ancient Qufu city.
     Chapter One. Firstly, making an outline of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 in Qufu area from the prehistoric to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and exploring the possible form of Shang city(maybe constructed in Qufu) in Shang Dynasty. Then based on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and bibliographical materials, I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truction form evolution of Lu city in Zhou Dynasty. I make an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of Lu city in Zhou Dynasty and the thought of the ritual of the ruling class.
     Chapter Two. Based on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and bibliographical materials, analyzing and summarizing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Lu city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 pointing out that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u city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 is the mark of the city changing into the cultural center of Confucianism, under the thoughts of ritual of the ruling clas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in Western Han Dynasty refl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s of the city form and social-political forces.
     Chapter Three. Based on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and bibliographical materials, I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Lu city from Ii, Jin period to Qufu city in Sui and Tang Dynasties. I point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s of the city form and the worship of Confucius. In this period, Confucius Temple becomes an important place in the city spa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Qufu city is as the Confucianism Cultural Center under the respected of Confucian and Confucianism.
     Chapter Four. Based on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bibliographical materials and the existing traditional city elements, I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Qufu city in Song, Jin and Yuan Dynasties. Reflect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of Xianyuan city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the old city. I point out that the new Xianyuan city expanded the cultural space of Qufu city and enrich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Qufu city.
     Chapter Five. Based on bibliographical materials, the existing traditional city elements and the building elements. I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Qufu city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pointing out Confucius Temple, Confucian Mansion and Cemetery of Confucius Ire the dominant elements in the city form in the new construction of Qufu city. The role of Confucius Temple, Confucian Mansion, and Cemetery of Confucius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e city. Based on this fact, they established and enhanced its role as the Confucianism Holy City.
     Part three:Conclusion.
     Summarizing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form of the ancient Qufu, making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social factors in Lu City in Zhou Dynasty and Qufu City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hich are two key stages. The thesis points out that ruling class's thoughts is the most direct and basic motivation on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city form of ancient Qufu city. For three thousand years, Qufu has made its road from the model of ritual construction pattern into a city of Confucianism Holy City.
引文
①齐康:《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第38页。
    ①陈绍棣:《加强城市学和城市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3期。
    ②恩格斯:《反社林论》,《马克思恩格期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页
    ①段进、邱国潮编著:《国外城市形态学概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①(美)凯文·林奇著,林庆怡等译:《城市形态》,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②(美)凯文·林奇著,林庆怡等译:《城市形态》,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6-27页。
    ③李孝聪:《唐宋运河城市城址选择与城市形态的研究》, 《环境变迁研究》(第4辑),北京:北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53页。
    ④成一农:《古代城市形态研究方法新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①曲英杰:《先秦都城复原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②曲英杰:《史记都城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③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④参见杨宽:《西汉长安布局结构的探讨》,《文博》1984年创刊号,第19页;刘庆柱:《汉长安布局结构探析——与杨宽先生商榷》,《考古》1987年第10期;杨宽:《西汉长安布局结构的再探讨》,《考古》1989年第4期:刘庆柱:《再论汉长安城布局结构及其相关问题——答杨宽先生》,《考古》1992年第7期:杨宽:《三论西汉长安的布局结构问题》,《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3年版,第593页。
    ⑤俞伟超:《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发展阶段性》,《文物》1985年第2期。
    ⑥杜正胜:《古代社会与国家》,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版。
    ⑦许宏:《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
    ⑧徐卫民:《秦都城研究》,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①姜波:《汉唐都城礼制建筑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
    ②陈泳:《城市空间:形态、类型与意义——苏州古城结构形态演化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③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④章生道:《城市的形态与结构研究》,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84页。
    ⑤田银生,谷凯主编:《城市形态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⑥贺业钜:《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版:贺业世:《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论丛》,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年版。
    ①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曲阜鲁国故城》,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版,第216页。
    ②许宏:《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第171-181页
    ③中国营造学社:《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六卷第一期),1935年版
    ①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曲阜孔庙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年版。
    ②曲英杰:《鲁城再探》,《齐鲁学刊》,1993年第6期,第92-97页。
    ③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论丛》,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第53页。
    ④傅崇兰,孟祥才,曲英杰,吴承照:《曲阜庙城与中国儒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①乐黛云,(法)李比雄:《跨文化对话》(第25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94页。
    ②(日)驹井和爱:《曲阜鲁城的遗迹》,东京:东京大学文学部考古研究室,1950年版。
    ③乐黛云,(法)李比雄:《跨文化对话》(第25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81-146页。
    ④《史记·货殖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61页。
    ⑤《史记·货殖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62页。
    ⑥《史记·秦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76页。
    ⑦(晋)陆机撰,金涛声点校:《陆机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⑧(北魏)杨衒之撰,周祖谟校释:《洛阳伽蓝记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⑨何清谷撰:《中国古代都城资料选刊·三辅黄图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⑩(唐)韦述撰,辛德勇辑校:《两京新记辑校》,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
    11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12 (宋)张礼撰,史念海,曹尔琴校注:《游城南记校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
    13 (元)骆天骧撰,黄永年点校:《中国古代都城资料选刊·类编长安志》,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14 (元)李好文撰:《长安志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①(明)刘侗、于义正撰,孙小力校注:《明清小品丛刊·帝京景物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②(清)顾炎武撰,于杰点校:《中国古代都城资料选刊·历代宅京记》,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③(清)徐松撰,张穆校补:《中国古代都城资料选刊·唐两京城坊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④(清)周城撰,单远慕点校:《中国古代都城资料选刊·宋东京考》,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⑤(清)于敏中撰:《日下旧闻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⑥曹婉如编:《中国古代地图集(战国-元)》,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⑦周洪才:《孔继汾与〈阙里文献考〉》,《山东图书馆》(季刊),1992年第3期,第54-56页。
    ①谢觉民:《自然·文化·人地关系》,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1页。
    ①(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42页
    ②(东汉)应劭撰,工利器校注:《风俗通义·山泽·阜》,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72页。
    ③《史记·鲁周公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515页
    ④《史记·周本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27-128页。
    ①常兴照,张光明:《商奄、蒲姑钩沉》, 《管子学刊》,1989年2期。
    ②《史记·周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33页。
    ③孔繁银:《曲阜的历史名人与文物》,齐鲁书社,2002年版,第132页。
    ④许宏:《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第55-60页。
    ①孔繁银:《曲阜的历史名人与文物》,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版,第132页。
    ②文物出版社编:《新中国考古五十年》,北京: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第240页。
    ①(日)驹井和爱:《曲阜鲁城的遗迹》,东京:东京大学文学部考古研究室,1950年版。
    ②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曲阜鲁国故城》,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版,第2页。
    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曲阜鲁国故城》,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版,第13页。
    ④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曲阜鲁国故城》,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版,第188页。
    ①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曲阜鲁国故城》,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版,第3页。
    ②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曲阜鲁国故城》,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版,第4-48页。
    ①许宏:《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第180页。
    ①参见曲英杰:《史记都城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10-225页;曲英杰:《先秦都城复原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傅崇兰,孟祥才,曲英杰,吴承照:《曲阜庙城与中国儒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②(明)吕兆祥撰,吕浚辑:《东野志·四卷》,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①(晋)杜预集解:《春秋经传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17页。
    ②(晋)杜预集解:《春秋经传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17页。
    ③《史记·孔子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918页。
    ④(晋)杜预集解:《春秋经传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001页。
    ⑤(晋)杜预集解:《春秋经传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005页。
    ⑥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54页。
    ⑦(晋)杜预集解:《春秋经传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662页。
    ⑧(清)刘宝楠撰:高流水点校:《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97页。
    ①(宋)乐史撰,王文楚点校:《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太平寰宇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36页。
    ②《春秋公羊传注疏·卷九》,《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7页。
    ③(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版,第536页。
    ④(晋)杜预集解:《春秋经传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755页。
    ⑤曹婉如编:《中国古代地图集(战国-元)》,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⑥《史记·鲁周公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535页。
    ⑦《史记·鲁周公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535页。
    ⑧(晋)杜预集解:《春秋经传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478页。
    ①(晋)杜预集解:《春秋经传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763页。
    ②(晋)杜预集解:《春秋经传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705页。
    ③(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01页。
    ④(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01页。
    ⑤《史记·鲁周公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525页。
    ⑥(晋)杜预集解:《春秋经传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611页。
    ⑦(晋)杜预集解:《春秋经传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611页。
    ⑦(晋)杜预集解:《春秋经传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724-1725页。
    ⑧(晋)杜预集解:《春秋经传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10页。
    ①(清)刘宝楠撰:高流水点校:《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90页。
    ②(清)王先谦撰:吴格点校:《诗三家义集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50页。
    ③(宋)朱熹:《诗经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④(清)王先谦撰:吴格点校:《诗三家义集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069页。
    ⑤陈东:《鲁国古泮池遗址今何在》, 《齐鲁学刊》,2012年第6期。
    ⑥《史记·儒林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20-3121页
    ⑦(北魏)郦道元撰,陈桥驿校释:《水经注校释》,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48页。
    ⑧傅祟兰,孟祥才,曲英杰,吴承照:《曲阜庙城与中国儒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3页。
    ①《史记·鲁周公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536页。
    ②(清)刘宝楠撰:高流水点校:《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74页
    ①《史记·孔子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945 1946页。
    ②(清)孙冯翼辑,王云五主编,《从书集成初编·皇览》, 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6页。
    ①(晋)杜预集解:《春秋经传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891-892页。
    ②《史记·鲁周公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526页。
    ③《春秋谷梁传注疏·卷十一》,《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7页。
    ①(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33页。
    ②陈桥驿著:《水经注校释》,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48页。
    ③(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43页。
    ①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93页。②《尔雅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③《春秋公羊传注疏·卷五》,《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4页。
    ①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曲阜鲁国故城》,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版。
    ①《史记·孔子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945页。
    ②(宋)孔传撰,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东家杂记(附续校及补校)》(卷下),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①徐苹芳、张光直:《中国文明的形成》,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第335页。
    ②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年版,第4-9页。
    《汉书·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319页。
    ①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撰,李学勤审定:《逸周书会校集注·作雒》,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546页。
    ②(汉)刘向撰,卢元骏注译:《说苑今注今译·卷十四》,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88页。
    ③(清)王先谦撰;吴格点校:《诗三家义集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078页。
    ①(清)刘宝楠撰:高流水点校:《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03页。
    ②(清)孙诒让撰: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41页。
    ③(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42页。
    ④(清)孙星衍撰:陈抗,盛冬玲点校:《尚书今古文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14页
    ①吴则虞撰:《晏子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0页
    ②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第239页。
    ③《史记·齐太公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48页。
    ④群力:《临淄齐国故城勘察纪要》,(文物》1972年第5期。
    ①杜正胜:《周秦城市——中国第二次“城市革命”》,《古代社会与国家》,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版,第712页。
    ②《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10页。
    ③童书业:《春秋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02页。
    ④宋镇豪:《中国古代“集中市制”及有关方面的考察》,《文物》1990年第1期,第39-46页。
    ①(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42页。
    ②(晋)杜预集解:《春秋经传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208页。
    ③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77-278页。
    ④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79页。
    ①(宋)郑樵:《通志略·乐略·乐府总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45页。
    ②(清)孙诒让撰: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415页。
    ③(清)孙诒让撰: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423页。
    ①郭沫若:《〈考工记〉的年代与国别》,《郭沫若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381-385页。
    ②贺业钜:《〈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版。
    ③杨宽:《战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闻人军:《〈考工记〉成书年代新考》,《文史》第23辑,北京:中国书局,1984年: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
    ④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⑤(宋)聂崇义集汪:《新定三礼图·宫室图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①于希贤:《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文化透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3期,第101-114页。
    ①(晋)杜预集解:《春秋经传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581-1582页。
    ①杨宽:《战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30页。
    ①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曲阜鲁国故城》,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版,第215页。
    ②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曲阜鲁国故城》,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版,第36页。
    ①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曲阜鲁国故城》,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版,第191页。
    ②张学海:《齐鲁都的基本布局和〈管子〉 〈考工记〉的城建思想》,《张学海考古论文集》,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
    ③许宏:《曲阜鲁国故城之再研究》, 《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第171-184页。
    ①(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释:《水经注校释》,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48页。
    ①(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释:《水经注校释》,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48页。
    ②(明)吕兆祥撰,吕浚辑:《东野志·四卷》,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③《史记·儒林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20 3121页。
    ④(清)孔继汾撰:《阙里文献考》,济南:山东友谊书社出版,1989年版,第207-208页。
    ⑤《史记·孔子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945-1946页。
    ⑥《史记·孔子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946页。
    ①(清)王昶辑:《金石萃编·卷九·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
    ②(清)王昶辑:《金石萃编·卷十三·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
    ③(清)王昶辑:《金石萃编·卷十三·史晨祭孔庙后碑》,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
    ④李经野等纂修:《中国地方志丛书·曲阜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
    ①《史记·秦始皇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52页。
    ②杜正胜:《城垣发展与国家性质的转变——中国第二次“城市革命”》,《古代社会与国家》,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版,第564页。
    ③(日)宫崎市定:《关于中国聚落形体的变迁》,刘俊文、黄金山、孔繁敏著:《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页
    ④《汉书·高帝记》,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3页。
    ①贾振刚等辑校:《全汉赋·鲁灵光殿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27-529页。
    ②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1985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
    ①(清)于先谦撰:吴格点校:《诗三家义集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069页。
    ①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六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60页。
    ②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6页。
    ①《汉书·景十三王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842页。
    ①(清)孙诒让撰: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423页。
    ①《史记·礼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168页。
    ②(北魏)郦道元著, 陈桥驿校释:《水经注校释》,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49页
    ③《史记·孔子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946页。
    ①顾颉刚:《由“烝”、“报”等婚姻方式看社会制度的变迁》,《文史》(第15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②《后汉书·光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40页。
    ③《后汉书·儒林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562页。
    ④《后汉书·孝安帝记》,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38页。
    ⑤《史记·孔子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946页。
    ⑥(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60页。
    ①(清)王昶辑:《金石萃编·卷二十三·鲁孔子庙碑》,北京:中华书店,1985年版
    ①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曲阜鲁国故城》,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版,第46-47页
    ①(宋)孔传撰,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东家杂记(附续校及补校)》(卷下),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32页
    ②《宋书·州郡志》,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版。
    ①(清)王昶辑:《金石萃编·卷二十三·鲁孔子庙碑》,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
    ②(隋)仲孝俊撰:《修孔子庙之碑》,现藏于曲阜孔庙内。碑文转引自:孔繁银著:《曲阜的历史名人与文物》,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版,第36页。
    ③(清)王昶辑:《金石萃编·卷七十二·修孔子庙碑》,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
    ④(清)王昶辑:《金石萃编·卷七十二·修孔子庙碑》,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
    ①徐振贵、孔祥林:《孔尚任新阙里志校注》,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②《汉书·景十三王传》,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842页。
    ①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六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62页。
    ①《魏书·高祖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9页。
    ②(清)王昶辑:《金石萃编·卷八·孔庙置守庙百石卒史碑》,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
    ③《魏书·高祖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6页。
    ④《魏书·高祖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6页。
    ①(金)孔元措撰:《孔氏祖庭广记》,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②(清)孙希旦撰:沈啸寰, 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60页。
    傅崇兰,孟祥才,曲英杰,吴承照:《曲阜庙城与中国儒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1页。
    ①(清)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72页。
    ①(清)王昶辑:《金石萃编·卷一百五十七·重修文宣王庙碑》,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
    ①(宋)孔传撰,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东家杂记(附续校及补校)》,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②李经野等纂修:《中国地方志丛书·曲阜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
    ①(元)周伯琦撰:《重修景灵宫碑》,现藏于曲阜孔庙内。
    ②李经野等纂修:《中国地方志丛书·曲阜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
    ③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影印本:《湖北通志》,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④王润山:《我国现存最早的城市平面石刻地图〈鲁国之图》, 《地图》1991年第2期,第49页
    ①《宋史·真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52页。
    ②(元)周伯琦撰:《重修景灵宫碑》,现藏于曲阜孔庙内。
    ③《曲阜县治迁徙略碑》,现藏于于曲阜孔庙内
    ①孔繁银:《曲阜的历史名人与文物》,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版,第177页。
    ①元《曲阜县治迁徙略碑》,现藏于曲阜孔庙内。
    ①徐振贵、孔祥林:《孔尚任新阙里志校注》,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①明嘉靖四年立:《城阙里记碑》,现藏于曲阜孔庙内。
    ②明嘉靖四年立:《城阙里记碑》,现藏于曲阜孔庙内。
    ①傅崇兰,孟祥才,曲英杰,吴承照著: 《曲阜庙城与中国儒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0页。
    ①清《重修少昊陵碑》,现藏于曲阜孔庙内。
    ①(民国)李经野等纂修:《中国地方志丛书·曲阜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
    ①陈东:《鲁国古泮池遗址今何在——基于文献学角度的考察》,《齐鲁学刊》2012年第6期。
    ①《明实录·太祖实录·卷十四》,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82年版。
    《清史稿·圣祖记》,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16页。
    ①刘凤君:《美术考古学导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60-361页
    ②(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一九三引《吴越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022页。
    ①刘凤君:《美术考古学导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70页。
    ①孙大章:《中国古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67页。
    ①孔繁灏撰:《修衍圣公府纪恩碑》,现藏于曲阜孔庙内。
    《史记·孔子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947页。
    ①(汉)董仲舒撰,(清)凌曙注:《春秋繁露·立元神》,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2-213页。
    ①《明史·饯唐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982页。
    1.(战国)吕不韦撰,张双棣等译注:《吕氏春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2.(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3.(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4.(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5.(汉)刘向撰,卢元骏注译:《说苑今注今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6.(晋)杜预集解:《春秋经传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7.(晋)陆机撰,金涛声点校:《陆机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8.(北魏)郦道元撰,陈桥驿校释:《水经注校释》,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北魏)杨街之撰,周祖谟校释:《洛阳伽蓝记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10.(唐)韦述撰,辛德勇辑校:《两京新记辑校》,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
    11.(宋)孔传撰,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东家杂记(附续校及补校)》,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12.(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13.(宋)朱熹:《诗经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14.(宋)郑樵:《通志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5.(宋)张礼撰,史念海,曹尔琴校注:《游城南记校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
    16.(宋)聂崇义集注:《新定三礼图·宫室图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金)孔元措撰:《孔氏祖庭广记》,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18.(元)骆天骧撰,黄永年点校:《中国古代都城资料选刊·类编长安志》,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19.(元)李好文撰:《长安志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20.(明)吕元善撰:《圣门志》,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版。
    21.(明)吕兆祥撰,吕浚辑:《东野志》,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22.(明)陈镐撰:《阙里志》(影印本),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23.(明)刘侗、于义正撰,孙小力校注:《明清小品丛刊·帝京景物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24.(清)孙冯翼辑,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皇览》,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25.(清)周城撰,单远慕点校:《中国古代都城资料选刊·宋东京考》,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26.(清)于敏中撰:《日下旧闻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27.(清)顾炎武撰,于杰点校:《中国古代都城资料选刊·历代宅京记》,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28.(清)徐松撰,张穆校补:《中国古代都城资料选刊·唐两京城坊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29.(清)王昶辑:《金石萃编》,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
    30.(清)孙星衍撰;陈抗,盛冬玲点校:《尚书今古文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31.(清)王先谦撰;吴格点校:《诗三家义集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32.(清)孙诒让撰: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33.(清)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34.(清)孔继汾撰:《阙里文献考》,济南:山东友谊书社出版,1989版。
    35.(清)郑晓如述:《阙里述闻》,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89年版。
    36.(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37. (清)刘宝楠撰:高流水点校:《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38.(清)陆耀遹撰:《金石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39.(清)高晋等辑:《南巡盛典》,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40.吴则虞撰:《晏子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41.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撰,李学勤审定:《逸周书会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42.费振刚等辑校:《全汉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3.《春秋谷梁传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4.《春秋公羊传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5.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46.徐振贵,孔祥林:《孔尚任新阙里志校注》,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孙永汉修,李经野、孔昭曾纂:《续修曲阜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34年版。
    2.国营造学社编:《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六卷第一期),1935年版。
    3.(日)驹井和爱:《曲阜鲁城的遗迹》,东京:东京大学文学部考古研究室,1950年版。
    4.郭沫若著:《郭沫若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5.陈寅恪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6.李经野等纂修:《中国地方志丛书·曲阜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
    7.东省博物馆编:《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
    8.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阜鲁国故城》,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版。
    9.曲阜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曲阜文史》(第一辑),曲阜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印制,1982年版。
    10.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版。
    11.曲阜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曲阜文史》(第五辑),济宁:济宁市新闻出版局,1985年版。
    12.贺业钜著:《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版。
    13.贺业钜著:《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论丛》,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
    14.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
    15.童书业著:《春秋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6.金克木著:《比较文化论集》,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87年版。
    17.杨鸿勋著:《建筑考古学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18.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编:《曲阜孔庙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年版。
    19.叶骁军著:《中国都城发展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0.侯仁之主编:《北京历史地图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
    21.杨廷宝等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
    22.董鉴泓著:《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3.曹婉如编:《中国古代地图集(战国-元)》,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24.彭林著:《(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25.曲英杰著:《先秦都城复原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6.杨向奎著:《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7.杜正胜著:《古代社会与国家》,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版。
    28.王其亨主编:《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9.杨宽著:《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30.山东省曲阜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曲阜市志》,济南:齐鲁书社,1993年版。
    31.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
    32.郭克煜著:《鲁国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3.刘凤君著:《美术考古学导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4.谢觉民著:《自然·文化·人地关系》,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35.贺业钜著:《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年版。
    36.汪德华著:《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年版。
    37.马正林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8.杨宽著:《战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9.晁福林著:《夏商西周的社会生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0.文物出版社编:《新中国考古五十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
    41.张学海著:《张学海考古论文集》,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
    42.许宏著:《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
    43.徐卫民著:《秦都城研究》,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4.王晖著:《西周文化比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5.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46.傅熹年著:《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47.杨朝明著:《鲁文化史》,济南:齐鲁书社,2001年版。
    48.梁思成著:《梁思成全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49.沈福煦著:《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50.王世仁著:《王世仁建筑历史理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51.周长山著:《汉代城市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2.周桂钿著:《秦汉思想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3.(美)凯文·林奇著,林庆怡等译:《城市形态》,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54.孔繁银著:《曲阜的历史名人与文物》,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版。
    55.汪德华著:《中国山水文化与城市规划》,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6.吴良镛著:《国际建协〈北京宪章〉(中英文本)》,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7.傅崇兰,孟祥才,曲英杰,吴承照著:《曲阜庙城与中国儒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58.晁福林著:《先秦社会形态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9.马世之著:《中国史前古城》,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0.姜波著:《汉唐都城礼制建筑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
    61.骆承烈著:《孔子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3年版。
    62.曲英杰著:《古代城市》,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
    63.杨宽著:《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4.张驭寰著:《中国城池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65.杨锡璋,高炜主编:《中国考古学·夏商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6.张长寿,殷玮璋主编:《中国考古学·两周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67.徐苹芳,张光直著:《中国文明的形成》,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
    68.陈传平主编:《曲阜孔庙孔府孔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
    69.何清谷撰:《中国古代都城资料选刊·三辅黄图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70.(美)路易斯·芒福德著,倪文彦,宋俊岭译:《城市发展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71.陈炎著:《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72.陈泳著:《城市空间形态类型与意义——苏州古城结构形态演化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3.梁思成著:《清式营造则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4.王振复著:《中华建筑的文化历程—东方独特的大地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5.王钧林等著:《斯文在兹: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
    76.李孝聪著:《历史城市地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77.刘敦桢著:《刘敦桢全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78.曲英杰著:《史记都城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79.王贵祥著:《中国古代建筑基址规模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80.张钦楠,张祖刚主编:《现代中国文脉下的建筑理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81.李白凤著:《东夷杂考》,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2.刘叙杰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83.傅熹年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84.郭黛妲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三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85.潘谷西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86.孙大章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五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87.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第六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88.成一农著:《古代城市形态研究方法新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89.傅熹年著:《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90.彭林著:《(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1.单士元著:《单士元集·第四卷·史论丛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版。
    92.杨鸿勋著:《宫殿考古通论》,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版。
    93.陈致著:《早期中国研究丛书·从礼仪化到世俗化:<诗经>的形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94.段进,邱国潮编著:《国外城市形态学概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5.田银生,谷凯主编:《城市形态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96.刘雨婷编:《中国历代建筑典章制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97.罗哲文著:《罗哲文文集》,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98.孟凡人著:《明代宫廷建筑史》,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版。
    99.薛凤旋著:《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进》,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版。
    100.刘庆柱,白云翔主编:《中国考古学·秦汉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01.任式楠,吴耀利主编:《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礼制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103.乐黛云,(法)李比雄:《跨文化对话》(第25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04.曲英杰著:《孔庙史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105.顾孟潮著:《建筑哲学概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
    106.侯幼彬著:《中国建筑之道》,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
    107.梁思成著:《中国建筑史》,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
    108.刘瑞著:《汉长安城的朝向、轴线与南郊礼制建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109.潘碧华著:《先秦时期的三峡人居环境》,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10.宿白著:《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年版。
    111.吴良镛著:《广义建筑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12.傅熹年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管理和建筑等级制度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
    113.Bacon, E.N., Design of Cities, NY:Penguin Book,1976.
    114.Gosling, D., & Maitland, B., Concepts of city Design, London:Academy Editions,1984.
    115.Tadgell, & Christopher,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China,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Whitney,1998.
    116.Frey, H., Designing the City:Towards a More Sustainable city Form, New York: Routledge,1999.
    117.Kostof, Spiro, & Richard Tobias, The City Shaped, London:Thames & Hudson, 1999.
    118.Zhu Jianfei, Chinese Spatial Strategies, New York:Routledge,2004.
    119.Knapp, & Ronald G, Chinese Houses:The Architectural Heritage of a Nation, New York:Tuttle,2005.
    120.Wu Hung, "Tiananmen:A Political History of Monuments" from Remaking Beijing, Tiananmen Square and the Creation of a Political Spac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5.
    1.中国营造学社:《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曲阜孔庙专号》,1935年第1期。
    2.杨鸿勋,王世仁:《曲阜“衍圣公府”初查报告》,《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10期。
    3.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史林二》,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4.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山东临淄齐故城试掘简报》,《考古》1961年第6期。
    5.群力:《临淄齐国故城勘探纪要》,《文物》1972年第5期。
    6.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74年第4期。
    7.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基址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第10期。
    8.顾颉刚:《由“烝”、“报”等婚姻方式看社会制度的变迁》,《文史》(第15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9.闻人军:《〈考工记〉成书年代新考》,《文史》第23辑,北京:中国书局,1984年。
    10.韩伟:《马家庄秦宗庙建筑制度研究》,《文物》1985年第2期。
    11.俞伟超:《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发展阶段性》,《文物》1985年第2期。
    12.杨向奎:《礼的起源》,《孔子研究》1986年创刊号。
    13.王世仁:《明堂形制初探》,《中国文化》1987年第4辑。
    14.王世仁:《中华民族的智慧与传统建筑的生命》,《建筑与城市(试刊)》(第二期),香港:香港建筑与城市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版。
    15.王恩田:《曲阜鲁国故城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2期。
    16.马良民:《试论战国都城的变化》,《山东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17.常兴照,张光明:《商奄、蒲姑钩沉》, 《管子学刊》1989年2期。
    18.陈绍棣:《加强城市学和城市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3期。
    19.宋镇豪:《中国古代“集中市制”及有关方面的考察》,《文物》1990年第1期。
    20.宿白:《隋唐城址类型初探(提纲)》,《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21.王润山:《我国现存最早的城市平面石刻地图<鲁国之图>》,《地图》1991年第2期。
    22.周洪才:《孔继汾与〈阙里文献考〉》,《山东图书馆》(季刊),1992年第3期。
    23.李孝聪:《唐宋运河城市城址选择与城市形态的研究》,《环境变迁研究》(第4辑),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24.曲英杰:《曲阜古城址变迁考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第2期。
    25.曲英杰:《鲁城再探》,《齐鲁学刊》1993年第6期。
    26.吴庆洲:《中国民居建筑艺术的象征主义》,《华中建筑》1994年第4期。
    27.黄有汉:《中国古代宗庙制度探源》,《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4期。
    28.王景慧:《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弘扬》,《城乡建设》2000年第3期。
    29.章生道:《城市的形态与结构研究》,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30.成一农:《中国古代方志在城市形态研究中的价值》,《中国地方志》2001年第1-2期。
    31.田银生:《原始聚落与初始城市——结构、形态及其内制因素》,《城市规划汇刊》2001年第2期。
    32.阳建强,冷嘉伟,王承慧:《文化遗产推陈出新——江南水乡古镇同里保护与发展的探索研究》,《城市规划》2001年第5期。
    33.马继云:《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形态特征》,《学术研究》2002年第3期。
    34.于希贤:《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文化透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3期。
    35.孙大章:《礼制建筑的形制及艺术特色—从帝王之家到百姓之家的自然与人文祭祀系列》,《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成立50周年纪念丛书》(论文篇),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6.张悦:《周代宫城制度中庙社朝寝的布局辨析——基于周代鲁国宫城的营建模式复原方案》,《城市规划》2003年第1期。
    37.冯健,周一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进展与展望》,《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第3期。
    38.朱建安:《世界遗产旅游发展中的政府定位研究》,《旅游学刊》2004年第4期。
    39.刘婉华:《论儒学经权观对中国古典建筑观念的影响》,《齐普学刊》2004年 第5期。
    40.赵克生:《试论明代孔庙祀典的升降》,《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41.王金岩,梁江:《中国古代城市形态肌理的成因探析》,《华中建筑》2005年第1期。
    42.武廷海,戴吾三:《“匠人营国”的基本精神与形成背景初探》,《城市规划》2005年第2期。
    43.李伟、俞孔坚:《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动向——文化线路》,《城市问题》2005年第4期。
    44.丁超:《世界遗产入选标准的对比分析及中国申报世界遗产的对策》,《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2期。
    45.吴良镛:《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几个问题》,《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第2期。
    46.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遗址布局形制的考古发现所反映的社会形态变化研究》,《考古学报》2006年第3期。
    47.胡晓玲:《以文化的视野探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第4期。
    48.王树宝,刘德平:《鲁都遗址探析》,《古建园林技术》2006年第4期。
    49.沈文倬:《周代宫室考述》,《浙江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50.文超祥:《从(周礼)看西周时期的城市建设制度》,《规划师》2006年第11期。
    51.骆承烈:《儒家文化的精神家园——孔庙》,《孔子研究》2007年第2期。
    52.王树声:《隋唐长安城规划手法探析》,《城市规划》2009年第6期。
    53.夏咸淳:《居住环境中的天人融和—明初人居环境思想探微》,《学术月刊》2009年第8期。
    54.武廷海:《从形势论看宇文恺对隋大兴城的“规画”》,《城市规划》2009年第12期。
    55.陈致:《说夏与雅:宗周礼乐形成与变迁的民族音乐学考察》,《(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集刊》,2009年。
    56.成一农:《中国古代地方城市形态研究方法新探》,《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57.张蕾:《国外城市形态学研究及其启示》,《人文地理》2010年第3期。
    58.陈飞:《一个新的研究框架:城市形态类型学在中国的应用》,《建筑学报》2010 年第4期。
    59.王金岩:《生命理性与多维生成——中国古代空间范式下规划体系隐性框架探源》,《规划师》2010年第8期。
    60.陈薇:《〈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的学术轨迹与图景》,《建筑学报》2010年第10期。
    61.韩光辉,林玉军,魏丹:《论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的演变和建制城市的形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62.金大珍:《两汉至南北朝鲁城孔庙祭祀废兴考论》,《时代报告》2012年第6期。
    63.陈东:《鲁国古泮池遗址今何在》,《齐鲁学刊》,2012年第6期。
    64. Brown, F. E., Medieval London:the Growth of a City,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Research,198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