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钱澄之《田间诗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钱澄之是明清之际的杰出学者、诗人、思想家、抗清志士。其《诗》学论著《田间诗学》不存门户之见,广征博引,辨异同,考疑信,不轻易攻人之非,亦不妄立新说,持论精核,上承宋明《诗》学之绪,下连清代《诗》学诸著,卓然屹立,为《诗》学要籍之一。
     本论文绪论梳理《田间诗学》的撰述背景。于钱澄之个人而言,抗清复明无望后隐居故里,潜心学术,著述宏富,《田间诗学》为其中之一。于明清之际大时代而言,从先秦至明代的学术积累给《田间诗学》的成书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章讨论《田间诗学》的基本《诗》学观念,包括《诗》的功用在于政治教化,二《南》的题旨考辨,《国风》的次第及其对周代社会的折射,区分大小《雅》的标准在于风格的不同,《鲁颂》的特殊性。第三章讨论《田间诗学》对《诗序》的扬弃,主张不可废《序》言《诗》,《小序》首句基本可信,其余不敢全信亦不敢全盘否定;考证《大序》作于当时采诗的太师,《小序》则最终成型于东汉卫宏。钱氏一一考订每首诗的《小序》,或补充佐证,或订正续补之言,或否定《诗序》,另立新说。第四章讨论《田间诗学》的训诂成就及其不足,成就有四点:考补前说;择善而从;自立新训;因音求义,明古今音变。不足之处或有三点:不辨优劣,盲从新解,误解他说尤其是误解联绵词。第五章讨论《田间诗学》对《诗》内容的考释,可以概括为七点:考释《诗》中的礼制,彰显《诗》中的周代地域风俗,考证《诗》中的本事,引史事佐证类比解《诗》,引诗文熟语解《诗》,引他说敷衍《诗》义,从文学的角度鉴赏《诗》。第六章讨论《田间诗学》的遗民情愫,表现在怀念故明与征存文献两方面。
     第七章论述《田间诗学》的地位与影响。由于钱氏一些著作长期被清廷列入禁毁之目,再加上在清代前中期学风转型的大环境下,《田间诗学》与乾嘉《诗》学主流格格不入的特质,如吸收理学家《诗》论,深受明人解《诗》影响,以传说为主,这些无疑都在某种程度上阻碍《田间诗学》的传播和后人的深入研究。
     结语,总结全文观点。
Qian Chengzhi is a distinguished scholar, poet, thinker. Ming forces Patriot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Book of Songs of writing, TianJian ShiXue. does not exist sectarianism, widely cites solicit, and distinguish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est suspected letter, not easily attack, not easily draw new conclusions.Its conclusion is accurate.On the order of the Book of Songs writing of thread on the Song Dynasty and Ming Dynasty, even under the Book of Songs writing to learn all on Qing Dynasty, TianJian ShiXue is one of important the Book of Songs writing.
     The introductio explains TianJian ShiXue's compilation background. After the failure of the Ming forces, Qian Chengzhi lived in hometown.He devoted himself to academic writings.He worte a lot of books and TianJian ShiXue is one of them.The academic accumulation from Xian-Qin to Ming Dynasty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ianJian ShiXue.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basic concept of the Book of Songs, including the Book of Songs'function of the political indoctrination, two-Nan's theme, Guo-Feng's order and refraction of Zhou Dynasty, distinguish two-Ya's standard is a different style. Lu-Chung's particularity.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ianJian ShiXue's Sublation according of Preface, advocates Preface is indispensable. The first sentence is basically credible, the rest did not dare believe all dare not negated.Taishi create the Great-Preface and Weihong create the small-Preface in the Eastern Han. Qian Chengzhi researched the small-Preface one by one. or provide supplementary evidence, or revised continued to make up the words, or deny old one and enact new one.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exegetical achievements and its shortcomings, achievements four aspects:textual research ago said; strive for good; reliance new-training; sound seeking the meaning from ancient and modern sound change. There are three defects:do not distinguish the pros and cons,blindly follow the new solution, misunderstand other said, especially misunderstand Lianmianci.The fif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content of TianJian ShiXue.Textual summarized as seven aspects: research the system in the Book of Songs, highlight the Zhou Dynasty regional custom,research the original appearances of history, cite the evidence of historical eventes to interpret the Book of Songs and cite historical eventes analogies to interpret the Book of Songs, cite poems and Sayings to interpret the Book of Songs,cite others' says to interpret the Book of So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to appreciate the Book of Songs.The six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adherents of feelings manifested in two aspects to miss so Ming dynasty and save literature.
     The seven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status and influence of TianJian ShiXue. Qian Chengzhi's writings have long destroyed by Qing Dynasty.There are changes in style of study of the early Qing Dynasty and middie Qing Dynasty. TianJian ShiXue has some charcteristics unlike the Book of Songs of writing of QianLong era and JiaQing era mainstream, such as abort philosophers'achievement, achieve Ming dynasty's impact, Zhuanshuo for the main.These factors affect no doubt the propagation and the in-depth study of TianJian ShiXue to a certion extent.
     Conclusions,which summarizes all of the views.
引文
① (清)徐元文《<田间诗学>序》第2页。(清)钱澄之撰,朱一清校点,《田间诗学》,合肥:黄山书社2005年。
    ② (清)张英《<田间诗学>序》第4页。
    ③ (清)朱彝尊撰,林庆杉等主编,《经义考新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2171页。
    ④ (清)永瑢等《四库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31页。
    ⑤ (清)唐鉴《国朝学案小识》,上海:上海印书馆1935年,第61页。
    ① (清)钱澄之撰,殷呈祥校点,《庄屈合诂》,合肥:黄山书社1998年,《自序》第1页。(清)钱澄之撰,诸伟奇点校,《田间诗集》,合肥:黄山书社1998年,第555页《将入吴寄姜奉世昆仲》:“即有校雠役,能邀—助无?”第573页《客吴门闻龚千古殁于白下怆今忆昔率尔述怀不自知其言之长也》:“会有汗青役,入吴自编次。”第575页《同姜奉世访徐昭法上沙》:“自我入吴门,营营事枣梨。奄忽一年余,今晨事始了。”(清)钱澄之撰,汤华泉点校,《藏山阁集》,合肥:黄山书社1998年,第475、476、478、479、481、484、489、491、493、502、503、504、511、512、514、516、520、522页都涉及著书或刻书事宜。谢阳明《钱澄之的遗民晚景——以<田间尺牍>为考察中心》,“著述”部分对钱氏晚年亟亟于刻书事亦有相关论述,见蔡英俊、林玫仪等著《台湾学术新视野:中国文学之部(二)》,台北:五南图书公司2007年,第996-1000页。
    ② (清)钱澄之《藏山阁集》第511、512、516、504页。
    ③ 《田间诗学·诗学凡例》第16页。
    ④ 钱澄之《与张敦复学士书》,(清)钱澄之撰,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合肥:黄山书社1998年,第86页。
    ⑤ 《四库提要》第131页言此书成于康熙己巳年(1689),有待商榷。此书1689年刊刻完成,真正撰写完成理应在刊刻之前。
    ① (清)钱澄之《藏山阁集》第468页。
    ② (清)钱澄之撰,彭君华点校,《田间文集》,合肥:黄山书社1998年,第69-70页。
    ③ 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武汉:华中师范人学出版社2004年,第18页。
    ④ 饯澄之《西田庄记》,《田间文集》第191页。
    ⑤ (清)钱澄之《田间诗集》第108-109页《忆江村寄示兄子旭初廉裕隲祥及儿子灋祖》:“逄世文章宁有效,传家经术且宜尊”。第207页《水村即事示诸从子》:“吾意传家法,朝耕夜读书。”第366页《留别魏孝仪志勉》:“承欢岂必工干禄,继志惟应苦读书。”第481-482页《以所著诗学易学示魏青城》:“半世诗名应浪窃,一生经学且成编。”第515页《李醒斋下征拙集漫录诗易庄屈四注呈教诗以志感》:“白发沧江老布衣,终年一卷掩双扉。自窥《风》《雅》篇章减,偶悟园书讲授稀。出处未能忘故旧,征求已觉有光辉。编摩为送穷愁日,且喜编摩志不违。”“自倦游梁久索居,惊传宠问贲荒庐。早知家世尊经术,还向周秦觅异书。庄叟似能明《易》义,《楚辞》直可号《诗》余。卷篇无计全钞上,莫怪年来著作疏。
    ⑥ 马其昶《桐城耆旧传》钱田间先生传后附白渠先生传,其文如下:“钱氏自田间以经学闻,其后乾嘉间有白渠先生者,亦深于经而无所知名。自渠先生讳彝,字秉之,以经学教授四十余年,老乃得仪征训导,未赴官卒。于诸经皆有纂述,著《<易>概》二十二卷,《<书>概》二十二卷,《<诗>概》三十二卷,《<周官>概》二十卷,《<仪礼>概》四十卷《<礼记>概》四十六卷,《<孝经>概》二卷,都三百卷。辑录先儒成说皆手写,字画拙丑;其自为经说别出之,曰《经疑》七卷,有刊本。了榡,能传其业。”(清)马其昶著,毛伯舟点注,《桐城耆旧传》,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第228页。
    ① (清)徐元文《<田间诗学>序》第2页。
    ② 胡朴安《诗经学》,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第84页。
    ① 钱澄之《与张敦复学士书》,《田间文集》第86-87页。
    ② 戴维《诗经研究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76页
    ③ 洪湛侯《诗经学史》,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58页。
    ④ 何海燕《清代<诗经>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9页。
    ⑤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124-126,163页。
    ⑥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50-55页。
    ⑦ 《新西部》2008年第24期,第122,124页
    ⑧ 《凯里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62-64页
    ① (清)顾炎武著,王蘧常辑注,吴丕绩标校,《顾亭林诗集汇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新1版,第1052-1053页。
    ② 钱澄之《北山楼记》,《田间文集》,第174-175页。
    ③ 林红硕士学位论文《钱澄之<田间诗学>研究——以王夫之、孙承泽为参照视野》有附录《钱澄之年谱》,较齐全,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钱氏生平。惜论文疏于考证诸人的姓名字号。安徽枞阳钱王刚先生已撰《钱澄之传》,待出版。钱君所撰《方以智传》,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清)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35页。
    ①黄语《钱澄之前期交游考》,考论钱氏与两类人的交游,同乡:钱棅、方以智、孙临、吴德操、方畿、方其义;同僚:刘广胤、刘湘客、瞿式耜、钱邦芑、汪蛟等。见《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4-7页。宫丹丹《钱澄之中后期交游考》,考论与两类人的交往:抗清义士:瞿式耜、金堡、黄道周;入清后的徐乾学、魏学渠、胡长庚、曾灿。《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第26-30页。谢阳明《钱澄之的遗民晚景——以<田间尺牍>为考察中心》,“交接”部分考察钱氏晚年与徐乾学兄弟、张英、韩菼等清朝官员的交往,得出结论是:“有功利性的一面,但彼此间的情感亦能提升之相知相惜的友谊层次。”见蔡英俊、林玫仪等著《台湾学术新视野:中国文学之部》,第1005页。
    ② (清)钱澄之撰,诸伟奇等辑校,《所知录》,合肥:黄山书社2006年,第185、190页。
    ③ 钱氏有《读石斋先生疏有作》、《授官后呈黄石斋阁部老师书》、《哭漳浦师》、《寄黄石斋阁部老师书》,《藏山阁集》第4、101、120、368页;《黄忠端公祠堂重建碑记》,《田间文集》第195-197页。
    ①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整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324页。
    ② 《所知录》第183页。
    ③ 《所知录》第183、184、185、187、188、190、191、201页;钱氏有《西泠得三左振公书因怀农夫鉴在》、《同仲驭鉴在直之饮卉珠楼赠歌者》、《放歌赠吴鉴在》、《同鉴在蕴修饮徐闇公司李署》、《延平寄客生鉴在》、《闻客生昆仲入粤予了法祖随焉鉴在蕴修坤丞应相携同去予独留滞闽乡诗以写怀》、《忆龙眠》、《喜闻吴鉴在御史持斧粤西》、《密之与鉴在相依桂水贻书招予书怀二十八韵奉答》、《中秋夜至桂林喜晤曼公鉴在》、《吴廷尉鉴在传》,《藏山阁集》第61、62、96、97、125、141、188、237、245、301、417-421页;《哭鉴在》、《吴拙存出示哭鉴在诗属予序之因成一首》,《田间诗集》第48、154页。
    钱氏有《同孙武公走马灵谷寺》、《同朱云子望子沈君牧孙克咸夜泛孤山》、《憩韬光庵同绳先克咸题竹上》、《同克咸灵隐天竺即事》、《饮飞来峰下同克咸醉后限韵题壁上》、《寄孙克咸》、《得孙克咸死难信》,分别见《藏山阁集》第17、51、51、53、53、101、103页。《孙武公传》,《田间文集》第406-411页。《所知录》第182、183、185页叙及交游事。
    ① 《所知录》第183、184、185、186、187、188页叙及交游事,第214页忆及老友:钱氏有《到武塘访家仲驭庐居》、《南园杂咏同仲驭作》、《同仲驭鉴在直之饮弄珠楼赠歌者》、《悲愤诗》、《八月十七日哭仲驭》,《藏山阁集》第47、55、62、88、132页;《梦仲驭》、《哭仲驭墓》,《田间诗集》第166、358页;《哭仲驭墓文》,《田间文集》第478-482页。
    ② 《所知录》第183、187、188、189、190页叙及交游事,第215页忆及老友;钱氏有《同鉴在蕴修饮徐闇公司李署》、《又示闇公》、《在赣州与徐闇公书》,《藏山阁集》第97、98、375-377页;《哭徐复庵文》,《田间文集》第482-484页。徐孚远与钱澄之有关的诗有《怀钱幼光》、《有客言饮光鉴在已归故里慨然寄怀》、《挽钱幼光嫂夫人》,(清)徐孚远《钓璜堂存稿》,《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344-345、436、454页。
    ③ 《所知录》第196页;钱氏有《酬汪辰初》、《同汪辰初吴东三集七星岩即事》、《看汪辰初李武舟对弈》、《与汪辰初书》、《汪辰初文集序》、《寄汪辰初》,《藏山阁集》第241、263、279、394、396、442页;《塞菴相国忌日仲芳礼忏放下菴即事感怀》、《洁园与仲芳闲坐偶成》、《访汪辰初不遇》、《扬州访汪辰初》,《田间诗集》第351、358、383、496页。
    ④ 《藏山阁集》第394-396页。
    ⑤ 《藏山阁集》第396-399页
    ① 《所知录》第190、201页;钱氏有《酬开少》、《读开少御史谏草漫书》、《寄开少》、《与开少御史书》,《藏山阁集》第120、123、262、372-375页。
    ② 《田间文集》第425-429页;钱氏有《刘泰斋初度同二鸿即席》、《酬泰斋二鸿过江楼小饮即席和韵》,《田间诗集》第323、324页。
    ③ 《所知录》第183页叙及交游,第215页忆及老友;钱氏有《访家尔叟村墅》,《藏山阁集》第48页;《寄怀钱尔斐孝廉》、《家尔斐溪默即事》、《同尔斐过尔玉疏圃岩烛置酒即事感旧》、《溪默闻莺通作仲芳尔斐了存交让作》,《田间诗集》第126、348、354、371页;《家尔斐七十初度序》,《田间文集》第345-347页。
    ④ 《所知录》第183、187页,第214页忆及老友;钱氏有《书怀寄钱仲芳》、《溪默闻莺通作仲芳尔斐子存交证作》,《田间诗集》第126、371页。
    ⑤ 钱氏有《西泠得三左振公书因怀农夫鉴在》,《藏山阁集》第61页;《白鹿山中酬周农夫》、《寄周农夫》、《周农夫杨嘉树至自岭南云于羊城晤姚六康喜极有诗》,《田间诗集》第53、64、236页。
    ① (清)方文撰,胡金望、张则桐校点,《方嵞山诗集》,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654页。
    ② 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辑校评注》,齐鲁书社2004年,第1083页。《白云庵访张瑶星道士》:淙淙历冷泉,乱石路频转。久之见白云,云中吠黄犬。篱门呼始开,此时主人膳。我入拜其床,倒屣意颇善。著书充屋梁,欲读从何展。数语发精微,所得已不浅。先生忧世肠,意不在经典。埋名深山巅,穷饿极淹蹇。每夜哭风雷,鬼出神为显。说向有心人,涕泪胡能免?s
    ③ 《所知录》第209页;钱氏有《秋夜宿秋风阁示瑶星》、《卧雪怀瑶星江上》、《寄怀白门旧游五首(之一)》,《田间诗集》第56、58、140页。 ① 钱澄之《所知录》第180、181、182、201、204、206、208页;钱氏有《同方密之江行记事》、《得方密之信见寄》、《密之与鉴在相依桂水贻书招予书怀二十八韵奉答》、《送姚翁默仙入平西山中寄曼公》、《酬曼公前辈枉贺用韵》、《中秋夜至桂林喜晤曼公鉴在》、《曼公娶妾得同乡女戏赠》、《赵江寿曼公四十》、《同曼公树本入仙回洞访严伯玉》、《曼公书至得山阴师死事信》,《藏山阁集》第2、245、245-246、263、291、301、309、309、317、325页;《闻曼公还过白鹿山庄》、《白门过无可师竹关》、《不择地同无可师夜坐》、《得沈耕巖口信兼问无可师近状》、《拟往江右寻药地不得去里中诸子闻白门近事招余还山》、《寄药地无可师五十》、《玉川门里有山径绝险可达万松坪是无可师手开看三叠泉孙鲁山再为剪刈诗以志之》、《寄无可师》、《江在湄少文邀同过永安寺访无可师因随看白云寺关主融相即事》、《孟冬同无可师访报亲菴过同由里》、《孟冬同无可禅师李磊英居士游武夷山》、《乙卯春将入中州哭无公墓》《田间诗集》第40、42、53、53、115、149-150、231、237、302-303、308、309、435页;《通雅序》、《题愚道人溪山册子》,《田间文集》第227-228、381-382页。
    ② 《所知录》第184、209页;钱氏有《芜阴送方尔止还山》、《水压同方尔止哭子留作》、《同方尔止李仲山童稚公舍侄廉裕集孙不害宅聆诵佳句铿尔有声率成以志倾倒》、《同尔止了直不害访瑶若山居得交字》、《既送尔止子直东去独留宿不害斋中》、《方尔止移居》、《回胡星卿过牛首定禅丈事方绣山尔止先已在坐》、《庚子正三日沈仲连杨商贤曾青藜方尔止梅杓司陈伯玑同集顾与治宅》、《同左眠樵霜鹤游碾玉峡因环尔止》、《过方尔止晴望楼小饮》、《家湘灵书到寄示哭尔止诗即成三首》,《田间诗集》第18、29、34、49、49、95、103、114、218、248、325页;《与方尔止论虞山说杜书》,《田间文集》第64-69页。方文有《与钱幼光入山同哭子留因有赠》:“高人客死海云边,扶枢归来已半年。老我闻之心痛绝,逢君话及泪潸然。生刍便约同舟往,苦节应推避地贤。虽在人间亦长夜,那能白日照重泉。”《嵞山集》第317页。
    ③ 《所知录》第183页。
    ④ 《所知录》第181、182、208页:钱氏有《左眠樵初度序》,《藏山阁集》第356-358页:《涤岑招隐诗同左子直子厚饮陈默公楼上》、《入城望龙眠书怀示左子直昆季》、《雨中同左子直子厚过陈二如呼饮二如后至》、 《同尔止子直不害访瑶若山居得交字》、《既送尔止子直东去独宿不害斋中》、《左眠樵抱蜀堂落成》、《同左眠樵霜鹤游碾玉峡因怀尔止》、《舣舟遇姚彦昭得左子直燕邸信知魏子存相念》、《黄鹤楼同左子直孙威公邓斯及夏振叔诸子即事》、《过九江雨夜宿文登岩湖上书斋子直病》、《泊鹿渚同左子直舟中作》、《夜泊左蠡望子直不至》,《田间诗集》第30、46、46、49、49、117、218、242、342、344、482、485页;《抱蜀堂记》,《田间文集》第159-161页。
    ①《藏山阁集》有致潘江书札,第479、488、490页;钱氏有《潘蜀藻邀同方尔止从舒怀祝山如刘尔雅陈季白潘彦升集石经斋即席》、《石经斋值蜀藻初度》、《潘括苍广文三十初度为赋思河墅篇寄蜀藻》,《田间诗集》第153、316、564页;《与潘蜀藻书》、《潘蜀藻诗序》、《潘蜀藻六十初度序》、《松声阁集引》、《书松声阁集后》,《田间文集》第81-83、268-269、358-360、302-303、399-400页。潘江与钱澄之有关的诗有《宿钱饮光田间草堂》、《病中钱饮光左子直子厚过存论诗》、《中秋夜怀钱饮光客吴门》、《二月十四日同钱饮光访左霜鹤越巢留饮竟日饮光眠樵云明日花朝矣用花朝二字二首》、《十五日眠樵招同饮光暨令弟霜鹤橘亭令婿倪叔昭过集令嗣扶于亦至仍用花朝二字二首》、《闻田间先生少并间且健饭矣喜而有作》、《钱西顽挽词》、《夜读田间先生集》,潘江《木压集》《木厓续集》《木压文集》,《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第6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34、148-149、297、322、322、477-478、481-482、546页。尤以八首挽词对钱氏的精炼概括:诗文之精粹,学术之深邃,品行之高洁,气节之坚贞。
    ② 《所知录》第181、208页;钱氏有《涤岑招隐诗同左子直子厚饮陈默公楼上》、《入城望龙眠书怀示左子直昆季》、《雨中同左子直子厚过陈二如呼饮二如后至》,《田间诗集》第30、46、46页;《越巢记》,《田间文集》第161-163页。
    ③ 《所知录》第209页;钱氏有《胡星卿六十寿诗》、《胡星卿茅屋歌》、《同陈昌箕杜苍略闲步因访星卿草堂待月归途有作》、《雪后同星卿访旭公碧峰寺即事示七处》、《青藜苍谷星卿因醉后作》、《赠胡处士星卿》、《同胡星卿过牛首定禅丈事方绣山尔止先已在坐》、《同星卿访梅逢一灵二上座》、《白鹭洲宿胡星卿草庐》、《哭胡星卿》,《田间诗集》第59、68、80、87、99、102、103、105、245、493页;《胡星卿先生墓表》、《胡星卿像赞》,《田间文集》第459-462、523-524页。
    ④ 《所知录》第209页;钱氏有《曾青藜过草堂余以足疾卧双溪俟看花始回先寄一首》、《送别曾青藜入楚》、《青藜苍谷星卿饮醉后作》、《腊月望前一夕同曾青藜访孙易公围炉看雪限韵》、《庚子正三日沈仲连杨商贤曾青藜方尔止梅杓司陈伯玑同集顾与治宅》、《至吴门曾青藜为余假馆半塘僧室即赠》、《过曾青藜邓尉村居》、《甲子夏六月客松江遥祝曾青藜吴门六十初度》、《挽曾青藜》,《田间诗集》第35、35、99、112、114、450、464、505、563页;《曾青藜壬癸诗序》作于1684年,对二人近四十年的交游有一回顾(最初十年只闻其名,未识其人),《田间文集》第277-278页。曾灿与钱澄之有关的诗有《寄钱幼光》、《初冬访钱幼光不值令嗣孝则留宿迟之》、《再迟幼光不至》、《腊月望前一夕同钱幼光过孙易公围炉看雪共用十烝》、《同钱幼光 守岁》、《依园雨集同杜于皇钱饮光姜勉中学在俞犀月黄宪尹史苍山诸子同用高字》、《吴门喜遇钱幼光》,曾灿《六松堂集》,《四厍未收书辑刊》编纂委员会编《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七辑第25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350、394、394、398、398、420、470-471页。
    钱氏有《旧梵雨夜示方子留》、《水压同方尔止哭子留作》、《又哭方了留》,《田间诗集》第11、29、31页;《方处士子留目表》,《田间文集》第462-465页。
    ② 《四库提要》第36页。
    ③ 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第18-19页
    ① 吴怀祺《<田间易学>整理说明》第7-11页。
    ② 研究论文有汪学群《钱澄之的经世易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年第4期90-96页。另,闻苏州大学有同好拟以《田间易学》研究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
    ③ 版本情况详见诸伟奇《<所知录>整理说明》。
    ④ (清)黄宗羲《桐城方烈妇墓志铭》,沈善洪主编《黄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1册第407-408页。研究论文有诸伟奇《钱澄之的<所知录>》,《安徽史学》2007年第3期第85-87页,张晖《诗与史的交涉——钱澄之<所知录>书写样态及其意涵之研究》,曹虹、蒋寅、张宏生主编《清代文学研究集刊》(第三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302-330页。
    ⑤ 钱澄之《建宁修志与姚经三司李书》,《田间文集》第74-78页。《姚仲子经三司李初度书怀为寿》,《田间诗集》第299-301页。《所知录》第212页。
    ⑥ 顾颉刚、马太玄《清代著述考——巢鸣盛、陆世仪、张尔岐、周亮工、钱澄之》,《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周刊》一九二八年四月第一卷第六期,转引自贾贵荣、耿素丽选编《名家著述考》,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第147页。
    ⑦ 研究论文有张永义《以庄继易:钱澄之的庄学观》,《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5期第60-65页。
    ① 钱澄之《复陆翼王书》:“已,在岭外,复值乱亡,亲见死事诸君子,皆系以诗,亦散见《两粤集》中。”《田间文集》第83页。
    ② 钱澄之《龙眠诗录引》,钱澄之为补钱谦益《列朝诗集》所缺桐城一地之诗歌。惜书成之时钱谦益已下世,未刻,后佚。《田间文集》第298-299页。
    ③ 钱澄之《征刻南音集引》。《田间文集》,第508-509页。朱则杰以为钱氏编纂此集当有深刻含义:“联系清初诗歌中大量借‘南’亦即南方之类来暗指明王朝,对抗清王朝的现象来看,此集的编纂显然具有特殊的寓意。所谓‘所取吟风弄月,不以激愤为工’云云,无非是一种幌子而已。”朱则杰《清诗考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第373页。
    ④ (清)钱谦益《吾炙集》,不分卷,光绪三十三年(1907)刻本。不过此书收录钱氏诗歌分作两处:皖僧幼光68首,西江半衲6首。
    ⑤ (清)韩菼《有怀堂诗稿》,清康熙癸未(1703)刻本,第二卷、三卷。
    ⑥ (清)方苞撰,刘季高校点,《方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36-338页。
    ⑦ (清)姚莹《中复堂遗稿》,《近代中国史料从刊续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第3967-3968页。齐之鸾,南直隶桐城(其乡今属安徽枞阳)人,字瑞卿,号蓉川、蓉川先生,斋名悠然亭,明正德六年(1511)进士,有《蓉川集》、《南征纪行》、《入夏集》等。《明史》有传。木压为潘江的号。刘大櫆(1698-1780),安徽桐城(其乡今属安徽枞阳)人,字才甫,号海峰、耕南、南堂。
    ⑧ 《田间先生传》,马其昶《桐城耆旧传》第228页。
    ⑨ 研究饯澄之文学成就成果颇丰,如单篇论文有马亚中《“留得真诗在人间”——论钱秉镫的诗》,《江淮论坛》1985年第3期第63-68贝:赵永纪《钱澄之的诗和诗论》,《阜阳师院学报》1986年第1期第60-68页;张铭《钱澄之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4期第81-83页:赵庆元、 吴娜《情真·词达·气畅·自然——钱澄之<田间文集>探析》,《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4期第53-57页;赵庆元、赵春燕《钱澄之<田间诗集>评析》,《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5期第78-82页;李瑞智《论钱澄之田园诗的艺术特色》,《甘肃高师学报》2008年第3期第35-37页;张铭《钱澄之的创作主张》,《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1期第50-52页;杨年丰《钱澄之研究综述》,《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6期第54-56页;魏琳《论钱澄之田园诗的创作风格》,《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第15期第141-142页;张瑞杰《试论钱澄之对桐城派的影响》,《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29-31页;欧丽丽《浅析钱澄之诗歌中的民族情结》,《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2期第322-323页,336页;张瑞杰《钱澄之“情道”观在散文创作中的体现》,《西昌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3期第33-35页,39页;夏正亮《论钱澄之对陶渊明的接受》,《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5期第4-8页;杨年丰《试论<藏山阁集>中的诗史精神》,《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9期第101-106页:姜克滨《血与火的史诗——论钱澄之歌行》,《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第137-140页;张晖《文体与遗民心境的展现——以钱澄之的晚年著述为例》,《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4期第10-20页;陈欣《论钱澄之的楚辞观与方法论》,《学术交流》2011年第10期第177-180页;纪晓健《硠破石户经声远,破案焚香诵楚辞——由<藏山阁集>看钱澄之哀民伤世情怀》,《中国韵文学刊》2012年第1期第18-23页。学位论文有张铭《钱澄之诗歌研究》,安徽大学2004届硕士学位论文;赵春燕《钱澄之<田间诗集>研究》,安徽师范大学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许晓燕《钱澄之闽粤桂诗歌研究》,安徽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张瑞杰《钱澄之诗歌研究》,苏州大学2008届硕士学位论文;郗晓莉《钱澄之及其<藏山阁诗存>研究》,暨南大学2008届硕士学位论文;陈欣《钱澄之<屈诂>研究》,贵州大学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杨年丰《钱澄之文学研究》,苏州大学2010届博士学位论文。专著有台湾谢阳明《明遗民的“怨”“群”诗学精神——从觉浪道盛到方以智、钱澄之》等。钱仲联《顺康雍诗坛点将录·钱秉镫》,将钱澄之称作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六十二斤铁禅杖,横扫天下。《六君咏》气为丐者扬,《髯绝篇》怒把神奸骂。早岁飞腾结客场,生逢桑梓变龙荒。麻鞋万里赴闽桂,诗史名山—阁藏。蛇起陆,血玄黄,铢衣石上历兴亡。浣花白陆俱羞学,我自倡诗莫笑狂。”《当代学者自选文库钱仲联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620页。
    ① 关于明代《诗经》学内容的分类与表述,主要参考刘毓庆《从经学到文学——明代<诗经>学史论》一书。个别观点稍有修正。
    ① 《四库提要》第142页。
    ② 刘毓庆《从经学到文学——明代<诗经>学史论》第19页。
    ① (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栾保群、吕宗力校点,《日知录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045页。
    ② (清)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222页。
    徐德明、吴平主编,《清代学术笔记从刊》,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第5册第55页
    ① 张舜徽《爱晚庐随笔》,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80页。
    ② 皮锡瑞《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版,第300、305页。
    ① 《田间诗学·诗总论》第10-11页
    ② (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131页。
    ①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796页。
    ② (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270页。
    ③ (汉)司马迁撰,(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936页。
    ④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06页。
    ⑤ 《田间诗学·诗总论》第11页。
    ⑥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2487页。
    ⑦ (清)孙诒让《墨子间诂》,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第275页。
    ① 《田间诗学·诗总论》第15页。
    ② 《毛诗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270页
    ③ 《田间诗学·诗总论》第12页。
    ① (宋)郑樵撰,王树民点校,《通志二十略》,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883-884页。有删节。
    ② 《田间诗学·诗总论》第13页。
    ① (明)郝敬《毛诗原解》,《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经部第58册第145-146页。有删节。
    ② 《田间诗学·二南论》第16页。
    ③ 《诗集传》第401-402页。
    ④ (清)胡承珙《毛诗后笺》在引述《六经奥论》“二《南》皆出于文王之化”的观点后,申述之:“至《序》以《周南》为王者之风,《召南》为诸侯之风,亦是约略言之,犹《关雎》、《麟趾》言化,《鹊巢》、《驺虞》言德,所以互见其义故。”胡氏继续说周南、召南之地的民众承受的教导既有来自周室的,如大王、王季、文王,也有来自诸侯的,实际是统治阶层合力的结果,前人一定要分辨清楚“先王之所以教”之“先具体所指,实在没有意义。胡氏所说,可谓通达之论。(清)胡承珙撰,郭全芝校点,《毛诗后笺》,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第2-3页。
    ① 《田间诗学·二南论》第16页。
    ② (宋)严粲《诗缉》第17页。
    ③ (明)郝敬《毛诗原解》第157页。
    ④ 《田间诗学·二南论》第17页。胡承珙以为南既指地名,又指乐名,说:“‘南’以地言者,乃采诗时编部之名也;以音言者,又入乐时编部之名也。二者不同,而亦不相悖。”胡承珙《毛诗后笺》第7页。朱东润亦以为南既为地名,又是乐名,且本来是地名:“周公之地曰周,召公之地曰召,以其皆在京周之南,故 周则曰周南,召则曰召南。二地有诗,又因地而名之,周南之诗即曰《周南》,召南之诗则曰《召南》。地有乐,则因其地而名之。”《<诗三百篇探故>序言》第7页。扬之水认同朱东润此说,且引傅斯年、李州远之说解二《南》得名的由来:周王室极盛时势力达十江汉汝蔡等南方之地,其中有分封诸侯和册命诸侯两种。分封诸侯者,是本无其士其民,通过分封制的途径从天子处受民受疆土而成的诸侯,系出王室,曰周南;册命诸侯者,足周室方国首领,摄于周王朝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而拱手称臣,天子往往在不改变方国礼会的政治结构、经济制度、版图户籍的情况下命方国首领为诸侯,这不过足对现状的有限承认,多出于召公的经营,故曰召南。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第39-40页。
    ① 《田间诗学·十五国风论》第18-19页。
    ① 《田间诗学·十五国风论》第19页。与程大昌《考古编续考古编》第12贝稍异。《考古编》说:“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卿、大夫、上,赋诗道志者,凡《诗》杂取去择。至考其入乐,则自《邶》至《豳》,无一诗在数也。享之用《鹿鸣》,乡饮酒之笙《由庚》、《鹊巢》,射之奏《驺虞》、《采蘋》,诸如此类,未有或出《南》、《雅》之外者。然后知《南》、《雅》、《颂》之为乐诗,而诸国之为徒诗也。
    ② 《田间诗学·十五国风论》第19-20页
    ① 《田间诗学·十五国风论》第20页。
    ② 朱东润先生以为《诗经》是诸夏部族在对外奋斗中收集的一部乐歌集,秉承《春秋公羊传》所言的“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的精神。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第132页。
    ④ 《田间诗学·十五国风论》第21页。
    ① 《田间诗学》第355-356页
    ② 《田间诗学·二雅论》第21
    ① 《田间诗学·二雅论》第21=22页。
    ② 《田间诗学·三颂论》第25-26页。
    ③ 《毛诗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272页。
    ④ (宋)严粲《诗缉》第16页。
    ① 《田间诗学·二雅论》第22页。
    ② 《田间诗学·二雅论》第22_23页。
    ③ (宋)程大昌撰,刘尚荣校正,《考古编续考古编》,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2页。钱氏所引有
    删节,在“若今乐曲之在某宫者也”’与“均之为《雅》”之间,原本有:“《南》为《周》、《召》,《颂》有《周》、《鲁》、《商》,本其所从得而还以系其国土也。二《雅》独无所系,以其纯当周世,无用标别也。
    ④ 《田间诗学·二雅论》第23页.
    ① 《田间诗学·二雅论》第23页。
    ② 《田间诗学·二雅论》第23-24页。
    ③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1021页。
    ① 《田间诗学·三颂论》第25页。
    ② 《毛诗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608页。
    ③ 《田间诗学》第932页。
    ① (宋)朱熹《诗集传》,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修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册第743页。
    ② 《田间诗学·三颂论》第24-25页。
    ① 本章第一节曾以《钱澄之<田间诗学·古序考>论析》一文发表十《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第79-82贝。关于《诗》大小《序》之起讫,有不同观点。钱澄之取郑玄说,以“《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为《小序》,余下至篇末为《大序》;其余各篇之序,亦为《小序》。《大序》综论《诗经》之旨,《小序》专论一诗之义。本论文取钱澄之的大小《序》分法。因对《大序》的真伪、价值历代几乎没有分歧,故以下论基本都是针对《小序》而
    ① 《诗集传》第353页。
    ② 李家树《汉宋诗说异同比较》一文在统计后得出结论,言:“在《国风》一百六十篇中,《诗序》、《诗集传》说法相同的共一百零九篇半,相异的只有四十八篇半,其余二篇则未知异同了。这些数字指出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诗集传》暨《诗序辩说》跟从《诗序》的说法达百分之七十。如果说朱熹是‘攻序派’的巨擘,实在未敢苟同,至少在书面上,朱熹大致是从《序》的。”李家树《诗经的历史公案》,台北:台湾大安出版社1990年,第61页。莫砺锋《朱熹文学研究》一书统计《诗集传》采用《小序》说29篇,不提《小序》而全袭其说53篇,与《小序》大同小异89篇,与《小序》不同126篇,应存疑8篇,合计同意的82篇,占27%,对《小序》有异议的215篇,占70%。笔者认为大同小异的可以归入前第一二种中,合计同意或基本同意《诗序》的171篇,占56%。虽然与李家树统计的稍有出入,但大体可以判断朱熹大部分是从《序》的,不仅信《大序》,对《小序》也是大半遵信的。莫砺锋接着列举清人姚际恒、上世纪30年代《古史辨》派、郑振铎、俞平伯等人批评朱熹遵信《诗序》,从另一侧面证明《诗序》不可废。莫砺锋《朱熹文学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16-218页。
    ① 《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270页。
    ② 《田间诗学·诗学凡例》第5页。
    ③ 《田间诗学·古序考》第31页。
    ④ 《田间诗学·古序考》第32页。
    ⑤ 《田间诗学·诗学凡例》第5页。
    ① 《田诗学·古序考》第27-28贝。
    ② 《田间诗学·诗学凡例》第5页。
    ③ 《田间诗学·诗总论》第10页。
    ① 《汉书》第3610页。
    ② 《田间诗学·诗学凡例》第5页。
    ③ 《田间诗学·诗学凡例》第6页。
    ① (清)朱鹤龄《诗经通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经部第79册第4页。
    ② (清)朱彝尊《经义考》第2138页。
    ③ 《四库提要》第140页。
    ④ 《田间诗学·古序考》第27页。
    ① 《田间诗学·古序考》第27页。
    ② (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3页。
    ③ (宋)苏辙《诗集传》,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经部第64册第11页。
    ④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第2575页。
    ⑤ (晋)陆玑《三百篇草木鸟兽虫鱼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经部第64册第70-71页。
    ⑥ (隋)魏征等《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18页。
    ① (宋)程大昌《考古编续考古编》第25-26页。
    ② 《田间诗学·古序考》第32页。
    ③ 《四库提要》第119页。
    ① 《四库提要》第119页。
    ① 《诗集传》第413页。
    ② (明)郝敬《毛诗原解》第170页。
    ③ 《田间诗学》第36页。
    ① (明)郝敬《毛诗原解》第200页。
    ② (春秋)左丘明撰,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23页。
    ③ 《田间诗学》第839页。
    ① 《田间诗学》第941页。
    ② (明)郝敬《毛诗原解》第224
    ③ 《田间诗学》第230页。
    ① 《田间诗学》第232页。
    ② 《田间诗学》第397页。
    ③ 《田间诗学》第423-424页。
    ① 《田间诗学》第618页。
    ② 《田间诗学》第878页。
    ① 《田间诗学》第73页。
    ② (春秋)左丘明传,(晋)杜预注,(唐)贾公彦疏,《春秋左传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1724页。
    ③ 《田间诗学》第163页。(宋)谢枋得撰,(清)吴长元辑,《诗传注疏》:“天王而为狄所灭,天地之大变,中国之大耻,不特东周臣子之大仇也。文、武、成、康之宗庙而尽为禾黍,闻者当流涕矣。心摇摇而不忍去,天悠悠而不我知,能为闵周之诗者,一行役之大夫外无人也。不知平王而闻此诗也,亦有恻于中否乎。吾观《书》至《文侯之命》,知平王不足以有为矣。所以训戒晋文侯者,惟曰自保其国而已。王室之盛衰,故都之兴废,悉置度外,文、武、成、康在天之灵必不乐矣。王畿乃天子自治之国,挈畿封八百里要地悉付之他人,秦以日强,周以日弱,诸侯日以横天下。日以乱,虽德薄道微,亦形势使然也。吾观十二《国风》,群臣庶民无一人知天下大义。‘王于兴师,与子同仇’,独《无衣》一诗犹有义气,不知斯人何以生于秦也。秦人能以天王之仇为天下之同仇,平王不能以厥考之怨为一人之私怨,人之度相越如是哉。吾于《黍离》、《无衣》二诗,重有感也夫。”《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经部第57册第237-238页。
    ① 《田间诗学》第356页。
    ② 《田司诗学》第34页。
    ③ 《田间诗学》第34页。
    ④ 《田间诗学》第32页。
    ⑤ 《诗集传》第412页。朱子对此诗究竟所写何事前后认识不一致,《诗集传》第359页在总论《小序》时从《序》说,在具体释《诗》时提出另说:“南国被文王之化,诸侯夫人能尽诚以奉祭祀,而其家人叙其事以美之也。或曰蘩所以生蚕,盖古者后夫人有亲蚕之礼。此诗亦犹《周南》之有《葛覃》也。”方下润《诗经原始》亦以此诗为夫人亲蚕事,非是祭祀,所论大体与《田间诗学》同,并指出《诗集传》误从《诗序》 的缘由。(清)方玉润撰,李先耕点校,《诗经原始》,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96-97页。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有不同意见,说蘩有两种:一为发蚁之蘩,即把采下来的蘩煮过,用它的叶浸沃蚕子,可以促进蚕子同时孵化,又名由胡、白篙、旁勃,《豳风·七月》“采蘩祁祁”所采之蘩亦是。一为既可为人所食用,且可用来祭祀鬼神,又名蒌蒿,即《汉广》“言刈其蒌”之蒌,《采蘩》之蘩亦是。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96页。
    ① 《田间诗学》第170页。
    ② 《田间诗学》第204页。
    ① 《田间诗学》第632页。
    ② 《汉书》第3446页。
    ① 《田间诗学》第202页。
    ② 《田间诗学》第270页。
    ③ 《田间诗学》第314页。原文见谢枋得《诗传注疏》第244页,钱氏所引有删节。
    ④ (明)朱善《诗解颐》,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经部第72册第216页。
    ⑤ (明)托名申培《诗说》第336页。
    ① (明)郝敬《毛诗原解》第318页。
    ② 魏同贤、安平秋主编《凌濛初全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1册《言诗翼》第191页
    ③ 《田间诗学》第898页。
    ① 《田间诗学》第899-900页。
    ② 《田间诗学》第81页。
    ③ 《田间诗学》第83页。
    ① 《田间诗学》第84页。
    ② 《田间诗学》第86页。
    ③ 《田间诗学》第268页。
    ① 《田间诗学》第307-308页。
    ② (明)何楷《诗经世本古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395页。
    ③ 《田间诗学》第41页。
    ① (清)胡承珙《毛诗后笺》第85页。
    ② 《田间诗学》第155页。
    ③ 《田间诗学》第157页。
    ① (清)马瑞辰撰,陈金生点校,《毛诗传笺通释》,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3-5页。
    ② 《田间诗学·诗学凡例》第7页。
    ① 《毛诗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350页。
    ② 《毛诗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363页。
    ③ (汉)许慎注,(清)段玉裁注,许伟贤整理,《说文解字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705页。
    ④ 《毛诗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366页。
    ⑤ 《田间诗学》第289页。
    ⑥ 《说文解字注》第488页。
    ⑦ 《田间诗学》第693页。
    ⑧ 《毛诗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516页。
    ⑨ 《田间诗学》第693页。
    ① 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主编《故训汇纂》,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97页。
    ② 《毛诗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542页。
    ③ 《田间诗学》第750页。
    ④ (清)胡承珙《毛诗后笺》第1358页。
    ⑤ 《田间诗学》第232页。
    ⑥ 《田间诗学》第276页。
    ⑦ 《毛诗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366页。
    ⑧ 《诗集传》第503页。
    ⑨ 《田间诗学》第287页。
    ① (清)王引之《经传释词》,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第214页。
    ② 《毛诗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610贝。
    ③ 《田间诗学》第936贝。
    ④ 《诗集传》第744页。
    ⑤ 《毛诗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525页
    ⑥ 《田间诗学》第713页。原文:“周昌年云:‘求,有参经权通,常变无方,以求之意。’”标点有误,义小可解。
    ① 《毛诗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543页。
    ② 《田间诗学》第753页。
    ③ 《毛诗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585页。
    ④ 《田间诗学》第868页。
    ⑤ 《毛诗正义》第567页。
    ⑥ 《田间诗学》第816页。
    ⑦ 《田间诗学》第762页。
    ⑧ 《田间诗学》第649页。
    ① 《田间诗学》第689页。
    ② 《诗集传》第646页。
    ③ 《毛诗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556页
    ④ 《田间诗学》第789-790页。
    ⑤ (清)陈奂《诗毛氏传疏》,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六分册第四十七页。
    ⑥ 《诗集传》第722页。
    ⑦ 《田间诗学》第860页
    ① 《诗集传》第724页。
    ② 《田间诗学》第866、869页。
    ③ 《四库提要》第1028页。
    ④ 《毛诗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291页。
    ⑤ 《田间诗学》第48页。
    ⑥ 《说文解字注》第1044页。
    ① 《毛诗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504贝。
    ② 《田间诗学》第666页
    ③ 《田间诗学》第859、866、879页。
    ④ 《田间诗学》第323
    ⑤ 《毛诗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284页。
    ⑥ 《田间诗学》第31页。
    ⑦ (宋)罗愿撰,石云孙点校,《尔雅翼》,合肥:黄山书社1991年,第141页。
    ⑧ (清)胡承珙《毛诗后笺》第65页。
    ① (清)王引之《经义述闻》,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20页。
    ② 《田间诗学》第448页
    ③ 《毛诗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537页。
    ④ 《田间诗学》第740页。
    ⑤ 林义光《诗经通解》,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86年,第216页。
    ⑥ 《毛诗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396页。朱子《诗集传》第716页亦同毛《传》,《田间诗学》第843页直接引述的是朱注,因为是夹在串解之中,故未单独言明“仍,就也”出自毛《传》。
    ⑦ 《田间诗学》第843页。
    ⑧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第1028页。
    ① (清)陈奂《诗毛氏传笺》第六分册第八十二页。
    ② 林义光《诗经通解》第246页。
    ③ 《田间诗学》第82页。
    ④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第126页。
    ⑤ 《毛诗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396页。
    ⑥ 《诗集传》第536页。《田间诗学》第375页:“朱注:‘熠耀,明不定貌。宵行,虫鸣。’今卑湿处有虫如蚕蠾,夜行喉下有光如萤者是也。”按:依《田间诗学》体例,此段文字似应全是朱子《诗集传》之文,然此段文字与《诗集传》略有出入。
    ① 《田间诗学》第375页。
    ②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第481页。
    ③ 王力《汉语语法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66-179页。
    ④ 《毛诗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345、385页。
    ⑤ 《田间诗学》第216、348页。关于“荟蔚”,毛《传》、钱氏训释有别,胡承珙《毛诗后笺》同意钱氏之训,说:“毛以‘荟蔚’为‘云兴’者,谓南山朝隮如草木蒙茸。朱氏《通义》引《吕览》‘山云草莽’为证,是也。”《毛诗后笺》第661页。
    Ⅵ《田间诗学》第3页。
    ①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第31页。
    ② 《田间诗学》第909页。
    ③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第1094页。
    ④ 《田间诗学》第965页。
    ⑤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第1158页。
    ① (清)王引之《经义述闻》第139页。
    ① 《田间文集》第147页。
    ② 《春秋左传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1911
    ① 《田间诗学》第858页。
    ② (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孝经注疏》,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2553页。
    ③ (元)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468-2670页。
    ④ 《田间诗学》第723页。
    ⑤ 《田间诗学》第938灭。
    ① 《田间诗学》第593-594页。
    ② 《毛诗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531页。
    ③ 《田间诗学》第729页。此处引文有删节且标点有误,试重新标点之:钱氏按:“軷祭有二:有出行之軷,又名祖。有祭行之軷。《月令》:‘中央士,其祀中霤。春祀户,夏祀灶,秋祀门,冬祀行。’谓之五祀。行在庙门外之西,为軷壤,北面,设主于軷上,祭毕,乘车轹而行。此为祭行之軷,盖五祀中之冬祭,非出行之軷也。五祀则羊人供其羊牡,若出行軷祭,则以犬矣。
    ④ 《说文解字注》第1262页。
    ⑤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纂《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年第2版,第9册1234页。
    ① 《田间诗学》第376页。
    ② (宋)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黄灵庚、吴战垒主编《吕祖谦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4册第394-395页。
    ① 《毛诗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426页。
    ② 《田间诗学》第456页。
    ③ 《田间诗学》第138页。
    ①对兵车之制,钱氏无异议。《田间诗学》第196页释《清人》“左旋右抽,中军作好”时,言:“军中凡言左者,退也。故曰师左次、左旋者,有欲退之意。”笔者认为扬之水解释更合理,见《诗经名物新证》第283-289页。兹略述如下:上古车战,双方战车相向驶来,因为战车有一定的长度,加上战马,故双方不可能是正面攻击,只有都向左调转方向,以腾出空间,供车右执矛之士攻击对方,同时也是对御者的保护。“左旋”的动作,是战车在车战中的基本动作之一。“右抽”,即车右卫士的战术动作。“左旋右抽”,即毛传所言之“讲兵”。校点本《田间诗学》第195页:“郑云:‘左,左人,谓御者。右,车右也。中军,谓将也。’兵车之法,将居鼓下,故御者左。”此标点有误,将原本属于郑《笺》的“兵车之法,将居鼓下,故御者左”,当作钱氏之论。此段引述郑《笺》之言,钱氏有节略,现完整引述如下:《笺》云:“左,左人,谓御者。右,车右也。中军,谓将也。高克之为将,久不得归日,使其御者习旋车,车右抽刃,自居中央,为军之容好而已。兵车之法,将居鼓下,故御者在左。”《毛诗正义》第338页。
    ② 《毛诗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567页。
    ③ 《田间诗学》第814页。
    ① 《周礼注疏》,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760页。
    ② 《周礼注疏》,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732-733页。
    ③ 《周礼注疏》,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288页。
    ① 《春秋左传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1811、1938页。
    ② 《田间诗学》第279页。
    ③ (宋)严粲《诗缉》第131页。
    ④ 《毛诗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293页。
    ① 《田间诗学》第57-58页。
    ② 《田间诗学》第237页。
    ③ 《毛诗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499页。
    ① 《田间诗学》第466页。
    ② 《田间诗学》第624页。
    ③ (南朝)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52页。
    ① 《田间诗学》第269页。
    ② 《毛诗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509页。
    ③ 《田间诗学》第680页。
    ④ 若据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第137-139页所说,则钱氏理解有误。《诗经名物新证》以复、穴,都是指地下室:把地下掏空,用几根木头作支撑,上面加盖树枝、茅草,最上面覆土拍实,远处看起来像一个拍扁的土丘。对比此说,钱氏所言的类似窑洞的居处,已是比较高级的建筑。
    ⑤ 《毛诗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370页。
    ⑥ 《田间诗学》第301页。
    ① 《毛诗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534页。
    ② 《田间诗学》第734页。
    ③ 《田间诗学》第943页。
    ④ 《毛诗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498页。
    ⑤ 《田间诗学》第655页。
    ① (宋)苏辙《诗集传》第341页。
    ② 《田间诗学》第614页。
    ③ 《田间诗学》第677页。
    ④ 《田间诗学》第298页。
    ⑤ 《田间诗学》第227页。
    ① 《田间诗学》第114页。
    ② 《田间诗学》第122页。
    ③ 《田间诗学》第295页。
    ① 《田间诗学》第]40页。
    ② 《田间诗学》第652页。
    ① 《毛诗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496页。
    ② (宋)严粲《诗缉》第336页。
    ③ (宋)严粲《诗缉》第178页。
    ④ 《毛诗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572页。
    ① 《田间诗学》第828-829页。
    ② 《田间诗学》第851页。
    ③ 《田间诗学·诗学凡例》第6页。
    ① 《田间诗学》第124页。
    ② 《田间诗学》第450页。
    ① 《田间诗学》第70页。
    ② 《田间诗学》第95页。
    ③ 《田间诗学》第95页。
    ① 《田间诗学》第111页。
    ② 《田间诗学》第112页。
    ③ 《田间诗学》第342页。
    ④ 《田间诗学》第457页。
    ⑤ 《田间诗学》第360页。
    ① (明)朱善《诗解颐》第236页。
    ② 《田间诗学》第505-506页。
    ③ (宋)苏辙《诗集传》第351-352页。
    ①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1241页。
    ② 《周礼注疏》,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732-733页。
    ③ 《田间诗学》第238页。
    ④ 《田间诗学》第615页。
    ⑤ 《毛诗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482页。
    ① (宋)苏辙《诗集传》第375页。
    ② 《田间诗学》第279页。
    ③ 《田间诗学》第262页。
    ④ 《毛诗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372页。
    ① 《田间诗学》第304页。
    ② 《毛诗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382页。
    ③ 《田间诗学》第340页。
    ④ 《田间诗学》第341页。
    ① 《田间诗学》第651页。
    ② (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春秋谷梁传》,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2395页。
    ③ 《田间诗学》第611页。
    ④ 《田间诗学》第236页。
    ① (明)郝敬《毛诗原解》第227页。
    ② 《春秋左传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1903页。
    ③ 《田间诗学》第170页。
    ④ 胡承珙《毛诗后笺》第342页说:“出征究与遣戍有别。经传所言皆天子征伐诸侯之事,从未有以畿甸之民而为诸侯戍守者。此《序》言‘不抚其民而远屯戍于母家’,固西周以前未有之事也。”征伐异族、讨伐诸侯,有王室军队参与,不过都是临时性的短期的行动。但西周以前,从未有王室军队长期戍守在某诸侯
    国的先例。所以周王派畿内军士去戍守申、甫、许三国,畿内军士当然有怨
    ② 《田间诗学》第293-294页。
    ① 《田间诗学》第298页。
    ② 《田间诗学》677页。《田间诗学》第5-7页在解《周南·关雎》时对此间题也有论证。
    ③ 《皇王大纪》不可尽信,且“缵女维莘”等训释有疑似不妥处,故第二条证据可疑。“大邦有子,伣天之妹”,伣,好比;妹,少女。这里称颂太姒美丽得好似天女。“缵女维莘,长子维行”,《毛诗正义》第508页毛《传》说:“缵,继也。莘,大姒国也。”郑《笺》说:“使继大任之女事于莘国。”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第806页考释缵为之假借,训为美好,说:“女谓好女,犹言淑女、硕女、静女,皆美德之称。诗言莘国有好女,倒其文则曰‘缵女维莘’,以与‘长子维行’相属对。”驳《传》、《笺》之误。长子,即长女,指太姒。行,列、齐等。为行,义同第二章“维德之行”。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第806页说:“上言‘维德之行’者,言太任德配王季。此‘言长子维行’,言太姒德等文王也。”
    ④ 《田间诗学》第6页。
    ① 《史记》第112页。
    ② 《田间诗学》第748页。
    ③ 《田间诗学》第748页。
    ④ 《毛诗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293负。
    ① 《田间诗学》第55页。
    ② 《毛诗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300页。
    ③ 《田间诗学》第77页。
    ④ 《田间诗学》第347页。
    ⑤ 《田间诗学》第556页。
    ⑥ (明)朱善《诗解颐》第244-245页。此处引述对朱善原文略有减省。
    ⑦ 《田间诗学》第401页。
    ① (明)邹忠胤《诗传阐》第562页。《田间诗学》第167页所引,文句略有出入。
    ② 《田间诗学》第252页。
    ③ 《春秋左传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1839页
    ④ 《田间诗学》第129页。此两段引文见《晏子春秋》卷一、卷七,《田间诗学》所称引对原文略有删节。
    ① (宋)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第217页。
    ② 《田间诗学》第193页。
    ③ 《田间诗学》第493页。
    ① 《诗集传》第409-410页。
    ② 《田间诗学》第26页。
    ③ 《毛诗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453页
    ④ 《田间诗学》第536页。
    ⑤ 《田间诗学》第506页。
    ① 《毛诗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561页。
    ② 《田间诗学》第806页。
    ③ (明)何楷《诗经世本古义》第596页。
    ④ (宋)严粲《诗缉》第155页。
    ⑤ (明)郝敬《毛诗原解》第238页。
    ① 《田间诗学》第720页。严粲的观点正好与钱澄之相反,严粲说:“或所武王岂不用之乎?留之以遗后人也,如此则遗贤矣。闻兼收并蓄以贻后人,未间弃而不用而以为子孙之计也。”严粲《诗缉》第375页。
    ② 《田间诗学》第40页。
    ③ 《田间诗学》第834页。
    ① 《田间诗学》第670页。熊禾(1247-1312),字去非,一字退斋,建阳人,宋咸淳十年(1264)进士,志在濂洛之学,从辅广游学,曾受汀州司户参军,入元不仕。《宋元学案》卷64有传。著有《四书标题》、《易经讲义》等,《诗经》学论著有《毛诗集疏》,《经义考》注曰“佚”。此段引文,按《田间诗学》的著述体例,在引述完一段他人文字后,钱氏要么以“O”隔断,接着引述另外人的引文;或者以“按”“愚按”引起自己的论断,故此段文字似至结尾全是熊禾原文。
    ② 《毛诗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298页,
    ① 《田间诗学》第68页。
    ② 《田间诗学》第147页。
    ③ 《田间诗学》第376页。
    ④ (明)郝敬《毛诗原解》第329页
    ① 《田间诗学》第77页。《诗缉》在解此诗时,亦引用刘长卿诗句,见严粲《诗缉》第51页。抑或钱氏称引的就是《诗缉》而临时忘记出处,以“他人”代之。② 《毛诗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309页。
    ③ 《田间诗学》第127页。
    ④ 《田间诗学》第150页。潘冬《钱澄之<田间诗学>研究》第34页专门论及钱氏的“以俗谚解《诗》”,然所引例证皆是钱氏所引毛《传》、郑《笺》、孔氏《正义》的内容,论文中未作说明。
    ① 《李泌陆赞论》,《田间文集》第34-36页。
    ② 《田间诗学》第769页。
    ③ 《田间诗学》第485贝。
    ① 《诗集传》第451页。
    ② 《田间诗学》第138页。
    ③ 《田间诗学》第535页。
    ④ 《田间诗学》第55页。
    ① 《毛诗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338页。
    ② 《田间诗学》第195页。
    ③ 《田间诗学》第937页。
    ④ 《田间诗学》第881页。
    ① 《田间诗学》第468页。
    ② 《田间诗学》第915页。
    ③ 《田间诗学》第102页。此处未说明方祈隽身份。钱澄之在《先考敬修先生镜水府君行略》一文末尾介绍自己情况时说:“女一,适邑庠生方祈隽。”见《田间文集》第553页。
    ④ 《田间诗学》第220页。
    ① 《田间诗学》第81页。
    ② 《田间诗学》第261-262页。
    ③ 《田间诗学》第644页。
    ① 《田间诗学》第421页。
    ② 《田间诗学》第259页。
    ③ (宋)严粲《诗缉》第200页。《田间诗学》第376页:“严氏云:‘此皆想其妇在家之叹望,盖行人念家之情。如白居易诗云:“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也。’”校点本误将诗句点破。
    ④ 《田间诗学》第376页。
    ① 《田间诗学》第376页。
    ① 《访沈锡菴村居》,《田间诗集》第9页。沈士柱字昆铜,号锡菴,安徽芜湖人。曾入复社,名列《南都防乱公揭》。钱氏另有赠诗《读锡菴再晬诗》、《寄怀锡菴五十》,《田间诗集》第41、55页。
    ① 《田间诗学》第312页。
    ② 《田间诗学》第314页。
    ③ (宋)谢枋得《诗传注疏》第244
    ④ 《田间诗学》第317页。
    ① (宋)谢枋得《诗传注疏》第244页。
    ② 《孝经注疏》,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2545页。
    ③ 《毛诗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505页。
    ④ 《田间诗学》第670页。关于此段文字标点可能有误,见前文所论。
    ① 《田间诗学》第851页。
    ② 《田间诗学》第133页
    ① 《田间诗学》第125-126页。
    ② 《田间文集》第13页。
    ③ 《田间诗学》第457页。
    ④ (清)姚廷遴《历年记》,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编1962年,第19页。
    ① 《田间诗学》第834页。
    ② (清)王夫之《宋论》,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61页。
    ③ 《田间诗学》第155页。
    ① 《田间诗学》都90、725页。
    ② 《田间诗学》第468、678页。
    ③ 《毛诗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507页。
    ④ 《田间诗学》第894页。
    ⑤ 《田间诗学》第363页。
    ① 陈文采将一程、杨简、袁燮、钱文子、谢枋得等归为宋代《诗经》学的心学派。陈文采《两宋<诗经>著-述考》,台北:花木兰文化工作坊2005年,第6页。
    ② (宋)林希逸《诗缉序》第1页。
    ① 《四库提要》第125页。
    ② 张舜徽《广校雠略·汉书艺文志通释》第97页。
    ③ 张舜徽盛赞《诗缉》是宋人解《诗》的集大成者,说:“治《诗》贵能以情度情,而超出于名物、度数、训诂之外,慎思以通其意,此则宋贤之所长,而清儒之所短也。是以说《诗》必博关群言,而不可存门户之见。汉不足则求之唐,唐不足则求之宋,以及于近代,取其长而不溺其偏,务在畅通大义而止。宋人治《诗》之集其成者,无逾严粲《诗缉》,实能熔铸汉、唐旧义,兼录时人说《诗》之意,无适无莫,实事求是,揆诸先民吟咏之旨,最为近之。余教学者治《诗》,必以严书为守约之编焉。”张舜徽《清人笔记条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0-31页。
    ④ 黄忠慎《严粲诗缉新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年。此专著为三篇论文的结集。台湾学界关于《诗缉》的论文还有程克雅《朱熹、严粲二家比兴释诗体系比较及其意义》,“中央研究院”1990届硕士学位论文;李莉褒《严粲诗缉研究》,中兴大学1997届硕士学位论文;陈清茂《从<诗缉>论严粲<诗经>学重要观念》,《中国学术年刊》2008年第3期,第1-29页。因三文未能参阅,不敢妄加评论。周东亮、金生杨《论江湖诗人严粲生平及其学术》,《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2期,第138-140页;周东亮《<诗缉>的成书时间以及“以诗解<诗>”》,《西南交大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1期,第43-46页;熊祥军、任菊《论严粲<诗缉>的文学思想》,《语文学刊》2010年第6期,第89-90页、108页;熊祥军、任菊《论严粲<诗缉>的“以诗解<诗>”》,《昭通师专学报》2010年第12期,第25-29页;李锦英《严粲<诗缉>研究》,山西大学2010届硕士学位论文。
    ⑤ (宋)严粲《诗缉》第318-319页。
    ① 《田间诗学·古序考》第28页。
    ② (宋)严粲《诗缉》第201页。《诗》“斧”字出现7次,《齐风·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陈风·墓门》“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幽风·七月》“蚕月条桑,取彼斧斤”,《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既破我斧,又缺我锜”“既破我斧,又缺我銶”,《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斧多是作为伐木工具,实难以说是兵器。“(?)”字出现2次,也多是指伐木工具而非兵器。大约上古时期,斧、(?)多是作为伐木工具,后来渐渐演变为依仗器具以及兵器。“锜”字出现2次,另一次是《召南·采蘋》“于以湘之?维锜及釜”。“銶”字仅出现一次。
    ③ 《田间诗学》第378-379页。
    ④ (宋)严粲《诗缉》第201页。
    ⑤ 赵沛霖总结《诗经》中的战争诗与其他民族的战争诗不同,说:“它一般不直接描写具体的战斗场面,而多用笔墨去进行军威声势和气氛的渲染;它也写敌人的失败和自己的胜利,但却从小突出残酷的厮杀和格斗,而多写道德的感化和军事力量的震慑。”并指出这种特征在中国的历史、神话和其他相关论著中也有所表现,分析原因:“贯穿一个共同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即修明文教,崇尚德义为治国之本。”赵沛霖《诗经研究反思》,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39、144页。
    ① (清)黄宗羲《思旧录》,沈善洪主编《黄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增订版,第1册第356-357页。
    ②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黄宗羲全集》第8册第653-654页。 ① (清)李庆麟修,(清)曾宪德纂,《京山县志》,清光绪八年(1882)刻本,第十三卷。
    ② 《田间诗学·古序考》第6页。
    ③ 对郝敬的《诗经》学研究及郝敬相关研究,可参看台湾蒋秋华《郝敬的诗经学》,见《第三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诗经学会编,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8年,第222-237页。蒋秋华《郝敬著作考》,《张以仁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9年,第601-686页。董玲《郝敬的经学与理学》,《江汉论坛》2009年第7期。刘毓庆认为《毛诗原解》价值不大,“除了恪守《诗序》之说,时发怪诞之论外,实在没有多少可取的东西”,《从经学到文学——明代<诗经>学史论》第80-84贝。笔者论文《论<毛诗原解>中朱了改序说》亦有论说,见《淮北帅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第5-9页。
    ① (明)郝敬《毛诗原解》第340页。
    ② (明)郝敬《毛诗原解》第140页。
    ③ (明)郝敬《毛诗原解》第157页。
    ④ (明)郝敬《毛诗原解》第158页。
    ① (明)郝敬《毛诗原解》第171页。
    ② (清)黄宗羲《思川录》,《黄宗羲全集》第1册第356-367页。明遗民朱鹤龄(1606-1683年)有诗《潘江如游闽过别托访何玄子叶敬甫诸公事迹》:“北风猎猎寒流澌,黄尘黑雾吹人衣。春日不出出亦瘦,空庭老树号饥鸱。君来过我何奔迫,襥被因人将远适。为君起歌行路难,满眼艨艟暗金戟。骅骝不得骖弇山,空效罢牛走尘陌。君今东去经仙霞,仙霞战骨堆如麻。千山落日依残垒,八郡空城噪晚鸦。当年轶事恐磨灭,纳肝断腕堪咨嗟。君去为我赍油素,遗民睹记应无误。碑版佚文尚可搜,屠酤异士当一遇。作赋登高莫漫夸,酒酣须唱丁都护。涨海茫茫鸿雁稀,到时将及荔枝肥。波涛翻覆非一状,待尔同钓沧江矶。”叶翼云(1596-1648),同安(今厦门市同安区)人,字载九,号敬甫,殒身于明清之际战乱中。(清)朱鹤龄著,卢思征点校,《愚庵小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3页。朱鹤龄写《禹贡长笺》就曾经请教过何楷,见《禹贡长笺序》所载:“余甲申岁读书金陵瓦官寺,窃网罗诸说,会稡一编,谓‘厥赋贞’当是‘下下’之转,‘东迤北会于汇’当是‘为汇’之讹,间以质之闽漳何玄子先生,先生跃然印可。时先生方著《春秋比事属词》,末及《尚书》,遂命余卒成之。”朱鹤龄《愚庵小集》第135页。
    ③ 《四库提要》第130页。
    ④ 刘毓庆《从经学到文学——明代<诗经>学史论》第201-213页。
    ① 《田间诗学·诗学凡例》第6-7页。
    ② 《仪礼注疏》,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1033页。
    ③ 《仪礼注疏》,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1025页。
    ④ (明)何楷《诗经世本古义》第367页。
    ① 《四库提要》第141页。
    ② (明)邹忠胤《诗传阐》,《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经部第65册第509页。
    ③ 《田间诗学》第385页。
    ④ (清)黄宗義《明儒学案》,沈善洪主编《黄宗義全集》第7册第308-309页。
    ① 《四库提要》第129页。
    ② 刘毓庆《从经学到文学——明代<诗经>学史论》第187-198页。
    ③ (明)季本《诗说解颐》,影印本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经部第73册第184页。
    ④ 《田间诗学》第25、48、59、87、107、164、169、172、175、186、215、227、229、276、284、310、314、393、490、537、566、690页。
    ⑤ 王先谦撰,沈萧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96页。
    ⑥ 《周礼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733页。
    ⑦ 《田间诗学》第296、305、308、370、446、531、618、687、715、803、898、992页。
    ① 《春秋左传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第2029页。
    ② 《田间诗学》第26、41、98、142、202、227、315、396、697、761页。
    《田间诗学》第3页。此节有关钱氏引言,皆引自《田间诗学》第3-5页,不赘述。
    ① 《四库提要》第132页。
    ①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17-18页。
    ② (清)顾炎武《又与人书二十五》,《先生初刻<日知录>》第2页
    ③ (清)顾炎武《又与友人论门人书》,《先生初刻<目录>》第3页。
    ④ (清)潘耒《潘耒原序》第2页
    ① 《四库提要》第1029页。
    ② (清)钱大听《<廿二史剳记>序》,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1-2页。
    ① 《四库提要》第144页。陈子龙《诗问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72册)与吴肃公《诗问》(《四库全书存目从书》经部第73册)全同,杨晋龙《论<诗问略>之作者与内容》考证此书为吴肃公所撰,见钟彩钧主编《传承与创新:“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9年,第653-697页。
    ② (清)吴肃公《诗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经部第73册第4页。
    ① (清)吴肃公《诗问》第15-16页。
    ② 《田间诗学》第355-356页。
    ③ (清)吴肃公《诗问》第7页。
    ① (清)胡承珙《毛诗后笺》第9-10、11.119、247、255、256、260页.
    ① (清)胡承珙《毛诗后笺》第301、314-315、398页。
    ② 米则杰据平步青《霞外捃屑》卷六“湖雅”条考证出沈阆昆卒年及官职,据蔡见吾《西湖楹联集》补充沈阆昆联语三副,朱则杰《清诗考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第70-73页。
    ③ 扬之水《诗经别裁》称引《田间诗学》关于从文学角度鉴赏《诗经》者1次,第103页;考释作诗时间者1次,第44页;训诂词语者5次,第78、107、123、170、187页:有关传说者18次,第21-22、30、63、70、77、112、113、162、165、168、171、187、188、189(两次)、200、201、209页;变风与南、雅并称,标准足以音节不以辞意,第115页。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诗经名物新证》无一引据《田间诗学》。扬之水《诗经别裁·前言》第13页。
    ① 《田间诗学》第156页。
    ② 《田间诗学》第644页。《田间诗学》第644页,《采绿》第四章“其钓维何?维鲂与鱮。维鲂与鱮,薄言观者”,钱氏说:“此又虚拟其夫往钓,钓而多获。其钓只在近地,故己得以往观,岂致如今之远出不返,相见未有期耶?皆意想之词,非有是事。”钱氏认为第四章也是在虚写。
    ③ 扬之水《诗经别裁》第168页。
    ① 二书相互称引,《待轩诗记》第35、49、53页等49处引《读诗略记》,《读诗略记》第344、349、356页等计38处引《待轩诗记》。
    ② 《诗经通义》征引《诗经考异》达17次。《诗经考异》的提要,言此书不分卷,寿县张氏宝诗簃藏海源阁杨氏旧抄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整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第330页。关于《诗经考异》的作者,笔者论文《清代<诗经>学著述考四题》涉及,见《四川图书馆学报》2012年第1期第87-89页。
    ③ 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第18页。
    ④ 朱鹤龄《憺园牡丹文讌记》记载与钱澄之、万斯同等在徐乾学处读书治学一事:“玉峰健菴先生好古博学,家藏经籍甚富,江浙名贤无不罗而致之宾馆。今年春杪,余借书过憺园,先生出四部书示余,牙签缥帙,触手灿然,因与钱饮光、万季野数子咨质疑义,搜考秘文,如坐积书岩,不待三食脉望,以翛然身轻矣。朱鹤龄《愚庵小集》第202页。钱澄之有诗《长孺招饮即席二首》:“秋浦清风—水遥,别离犹忆自前朝文章识汝飞腾早,意气嗟予老大消。局罢吮毫闲作画,酒阑按曲自吹箫。阿翁丝竹初无兴,晚岁东山兴颇
    《田间诗集》第359页。
    张舜徽.爱晚庐随笔[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清]张怡.白云学诗:田国福编《历代诗经版本丛刊》本[M].济南:齐鲁书社,2005
    [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春秋谷梁传注疏: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0
    [春秋]左丘明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阮元等刻《十经注疏》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0
    刘毓庆.从经学到文学:明代诗经学史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吴万钟.从诗到经——论毛诗解释的渊源及其特色[M].北京:中华书局,2001
    [清]钱澄之撰,汤华泉点校.藏山阁集[M].合肥:黄山书社,2004
    陈致著,吴仰湘、黄梓勇、许景昭译.从礼仪化到世俗化:《诗经》的形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刘毓庆.从文学到经学:先秦两汉代诗经学史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美]艾尔曼著,赵刚译.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M].南京:江苏人出版社,2012
    [清]张次仲.待轩诗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清]朱朝瑛.读诗略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钱仲联.当代学者自选文库钱仲联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清]徐孚远.钓璜堂存稿:《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寇淑慧.二十世纪诗经研究文献目录[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夏传才.二十世纪诗经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清]方苞撰,刘季高校点.方苞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清]吴山嘉辑.复社姓氏传略[M].北京:中国书店,1990
    李圣华.方文年谱[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清]唐鉴.国朝学案小识[M].上海:上海印书馆,1935
    [清]江藩著,钟哲整理,漆永祥笺释.国朝汉学师承记笺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春秋]左丘明撰,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整理.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主编.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张舜徽.广校雠略·汉书艺文志通释[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清]戴震撰,张国风整理.杲溪诗经补注:杨应芹、诸伟奇主编《戴震全书》(修订本)[M].合肥:黄山书社,2010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汉]韩婴撰,许维通释.韩诗外传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清]江藩、[清]方东树.国朝汉学师承记:外二种[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沈善洪主编.黄宗羲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皮锡瑞.经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4
    皮锡瑞.经学历史[M].北京:中华书局,1959
    [清]王引之.经传释词[M].长沙:岳麓书社,1984
    [清]王引之.经义述闻[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清]朱彝尊撰,林庆彰等主编.经义考新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辑校评注[M].济南:齐鲁书社,2004
    [宋]程大昌撰,刘尚荣校证.考古编 续考古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8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0
    [清]曾灿.六松堂集:《四库未收书辑刊》编纂委员会编《四库未收书辑刊》本[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刘毓庆.历代诗经著述考(先秦-元代)[M].北京:中华书局,2002
    冯浩菲.历代诗经论说述评[M].北京:中华书局,2003
    陈文采.两宋《诗经》著述考[M].台北:花木兰文化工作坊,2005
    [宋]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黄灵庚、吴战垒主编《吕祖谦全集》本[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
    刘毓庆、贾培俊.历代诗经著述考(明代)[M].北京:中华书局,2008
    [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0
    [清]陈启源.毛诗稽古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冯浩菲.毛诗训诂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清]马瑞辰撰,陈金生点校.毛诗传笺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9
    谢正光编.明遗民传记索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清]胡承珙撰,郭全芝校点.毛诗后笺[M].合肥:黄山书社,1999
    孟森撰,商传导读.明史讲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包世荣.毛诗礼征:《续修四库全书》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谢阳明.明遗民的“怨”“群”诗学精神——从觉浪道盛到方以智、钱澄之[M].台北:台湾大安出版社,2004
    陈梧桐、彭勇.明史十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清]潘江.木压集木压续集木压文集:《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赵翼.廿二史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3
    钱海岳.南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6
    [美]Peter K. Bol. Neo—onfucianism in History[M].Cambridge:th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08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 1977
    章钰、武作成.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2
    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
    陈祖武.清代学术思辨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梁启超.清代学术史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李灵年、杨忠主编.清人别集总目[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王绍曾主编.清史稿艺文志拾遗[M].北京:中华书局,2000
    [清]黄虞稷撰,瞿凤起、潘景郑整理.千顷堂书目[M].上海:上海古籍传版社,2001
    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
    张舜徽.清人笔记条辨[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江庆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徐世昌等编,沈芝盈、梁运华点校.清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2008
    郭全芝.清代《诗经》新疏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
    何海燕.清代《诗经》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朱则杰.清诗考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栾保群、吕宗力校点.日知录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汉]司马迁撰,[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
    [清]王夫之著,王孝鱼点校.诗广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4
    [清]永瑢等.四库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65
    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第2版[M].北京:中华书局,1979
    林庆彰编.诗经研究论集[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2
    [晋]陆玑.三百篇草木鸟兽虫鱼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宋]欧阳修.诗本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宋]苏辙.诗集传: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宋]王质.诗总闻: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宋]辅广.诗童子问: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宋]严粲.诗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宋]谢枋得撰,[清]吴长元辑.诗传注疏:《续修四库全书》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陈子展.诗经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明]朱善.诗解颐: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明]季本.诗说解颐: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明]何楷.诗经世本古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清]朱鹤龄.诗经通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林义光.诗经通论[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86
    赵沛霖.诗经研究反思[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
    孙家树.诗经的历史公案[M].台北:台湾大安出版社,1990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
    闻一多.诗经通义:《闻一多全集》本[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清]王夫之.诗经稗疏(附《诗经叶韵考》、《诗经考异》):《船山全书》本[M].长沙:岳麓书社,1996
    蒋见元、朱杰人.诗经要籍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明]郝敬.诗经原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M].济南:齐鲁书社,1997
    [明]邹忠胤.诗传阐:《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M].济南:齐鲁书社,1997
    [清]吴肃公.诗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M].济南:齐鲁书社,1997
    向熹.诗经词典:第2版[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
    戴维.诗经研究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宋]郑樵著,顾颉刚辑点.诗辨妄:《续修四库全书》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洪湛侯.诗经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2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张启成.诗经研究史论稿[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夏传才、董治安.诗经要籍提要[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周信编著.诗经著述考[M].台北:“国立编译馆”,2004
    (托名)申培.诗说:田国福编《历代诗经版本丛刊》本[M].济南:齐鲁书社,2005
    [清]钱澄之撰,诸伟奇等辑校.所知录[M].合肥:黄山书社,2006
    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扬之水.诗经别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傅斯年.诗经讲义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宋]朱熹.诗集传: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修订本)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胡朴安.诗经学[M].长沙:岳麓书社,2010
    王政.《诗经》文化人类学[M].合肥:黄山书社,2010
    [日]家井真著,陆越译.《诗经》原意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马辉洪、寇淑慧编著.诗经研究文献目录(中国香港、台湾地区1950-2010)[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
    [清]马其昶著,毛伯舟点注.桐城耆旧传[M].合肥:黄山书社,1990
    [清]钱澄之撰,吴怀琪点校.田间易学[M].合肥:黄山书社,1998
    [清]钱澄之撰,诸伟奇点校.田间诗集[M].合肥:黄山书社,1998
    [清]钱澄之撰,彭君华点校.田间文集[M].合肥:黄山书社,1998
    [清]钱澄之撰,朱一清点校.田间诗学[M].合肥:黄山书社,2005
    [清]方文撰,胡金望、张则桐校点.山集[M].合肥:黄山书社,2010
    [清]沈阆昆.田间诗学补注[M].(以斟雉堂本《田间诗学》为底本,补注文字多蝇头小楷,作于天头和正文空白之处。始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成于同治七年1868年。上海图书馆藏稿本。)
    [清]章学诚撰,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
    [日]野间文史.五经正羲の研究——その成立と展开[M].东京:研文出版,1998
    [唐]李隆基注,[唐]邢昺疏.孝经注疏: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0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整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M].北京:中华书局,1993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0
    黄忠慎.严粲诗缉研究[M].台北:台湾文史哲出版社,2008
    [清]朱鹤龄撰,卢思征点校.愚山小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清]姚莹.中复堂遗稿[M].台北:台北广文书局,1974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阮元等刻《十三经注疏》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0
    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2
    林叶连.中国历代诗经学[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3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清]钱澄之撰,殷呈祥点校.庄屈合诂[M].合肥:黄山书社,1998
    莫砺锋.朱熹文学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谭作文.朱熹诗经学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梁锡锋.郑玄以礼笺诗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1]宁宇.清代文学派《诗》学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2]何海燕.清代《诗经》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3]陈国安.清代诗经学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4]李兆禄.清前中期《诗经》文学诠释史论[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1]陈国安.清初诗经学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2]潘冬.钱澄之《田间诗学》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林红.钱澄之《田间诗学》研究——以王夫之、孙承泽为参照视野[D].广州: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李锦英.严粲《诗缉》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陈祖武.钱澄之著述考略[J].文献》,1984(3):115-121
    [2]龙向:洋.明清之际《诗经》文学评点论略[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5):106-108,112
    [3]汪学群.钱澄之的经世易学[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4):90-96
    [4]陈国安.清代诗经学研究综述[J].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5):55-56,62
    [5]何海燕.从《四库全书总目》看清初《诗经》研究之状况:兼谈《总目》治《诗》思想对清中后期《诗经》研究的影响[J].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3):342-345
    [6]宁宇.清代《诗经》学的发展阶段及主要派别[J].泰山学院学报,2005(4):50-54
    [7]黄语.钱澄之前期交游考[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6(4):4-7
    [8]张永义.以庄继易——钱澄之的庄学观[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60-65
    [9]王政.由《田间诗学》二南邶鄘卫风看钱澄之说诗[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6):124-126,163
    [10]何海燕.清代以文学说《诗》文献述论[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2):22-26
    [11]诸伟奇.钱澄之的《所知录》[J].安徽史学,2007(3):85-87
    [12]何海燕.《诗经》的文学阐释:从先秦到清代[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7(4):5-8
    [13]陈国安.论清初诗经学[J].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6):61-65
    [14]周东亮、金生杨.论江湖诗人严粲生平极及其学术[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2):138-140
    [15]陈国安.论清代诗经学之发展[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50-55
    [16]潘冬.钱澄之《诗》学观探析[J].新西部,2008(24):122,124
    [17]李兆禄.以“臆”说《诗》:明清之际《诗经》文学诠释主体的张扬[J].济宁学院学报,2009(1):15-19
    [18]潘冬.钱澄之《诗》学思想探析[J].凯里学院学报,2009(2):62-64
    [19]陈国安.明遗民诗经学著述五家论略[J].南京社会科学,2009(4):73-77
    [20]杨年丰.钱澄之研究综述[J].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6):54-56
    [21]董玲.郝敬的经学与理学[J].江汉论坛,2009(7):46-50
    [22]宫丹丹.钱澄之中后期交游考[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2):26-30
    [23]熊祥军、任菊.论严粲《诗缉》的文学思想[J].语文学刊,2010(6):89-90
    [24]熊祥军、任菊.论严粲的《诗缉》的“以诗解《诗》”[J].昭通师专学报,2010(12):25-29
    [25]赵春燕、陈佩文.钱澄之生平考证及后期之“客隐”说[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38-41
    [26]张晖.文体与遗民心境的展现——以钱澄之的晚年著述为例[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0-20
    [27]周东亮.《诗缉》的成书时间以及“以诗解《诗》[J].西南交大学报(社科版),2012(1):43-46
    [1]蒋秋华.郝敬的诗经学[A]//中国诗经学会编.第三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 文集[C].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8:222-237
    [2]蒋秋华.郝敬著作考[A]//张以仁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C].台湾学生书局,1999:601-686
    [3]杨晋龙.论《诗问略》之作者与内容[A]//钟彩钧主编.传承与创新: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十周年纪念论文集[C].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9:653-697
    [4]杨晋龙.论《四库全书总目》对明代诗经学的评价[A]//中国诗经学会编.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学苑出版社,2000:453-476
    [5]林庆彰.明人文集所收《诗经》资料的学术价值[A]//蔡英俊等.台湾学术新视野:经学之部[C].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6:107-124
    [6]谢阳明.钱澄之的遗民晚景——以《田间尺牍》为考察中心[A]//蔡英俊、林玫仪等.台湾学术新视野:中国文学之部[C].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7:987-1011
    [7]张晖.诗与史的交涉——钱澄之《所知录》书写样态及其意涵之研究[A]//曹虹、蒋寅、张宏生主编.清代文学研究集刊(第三辑)[C].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302-330
    [8]顾颉刚、马太玄.清代著述考——巢鸣盛、陆世仪、张尔岐、周亮工、钱澄之[A]//贾贵荣、耿素丽选编.名家著述考[C].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138-14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