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代杭嘉湖地区文学社群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明清两代,文人聚合倾向十分明显,地域性文学社群丛生成为一个突出的文化现象。基于具体地域空间的文学场景与文学经验的研究对于文学史、地域文化史、以及文人结社史都有重要的认识意义,但目前对于明清诗文发展的研究仍多延续传统,重视宏观流派的勾勒与主流作家的个案解读,由此造成对基层文人群体的脉动缺乏细腻关照的现状。为此,笔者以清代杭嘉湖为时空背景,在爬梳资料搜寻二百六十余文人社团的基础上,对基层文人群体进行研究,希图探讨中国文学发展长河中文人写作过程与过程的异同,经验与经验的异同,价值与价值的异同,从而使得基层文学群体对文学发展的基础地位与重要推助功用得以强调与凸显。由此也可以为文学现象的考察拓展视野与角度,为文学成果的评价寻绎尺度与坐标。
     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相关的研究成果、研究现状与可据资料以及研究设想,重提并厘定文学社群的概念。
     正文凡四章。第一章为清代杭嘉湖文学社群的出场状态。前两节以杭嘉湖的环境特征与人文传统为展开论述的角度,将基层文学社群所依附的经济社会环境与所处的人文传统结合在一起,联系相应的社群活动作一交代。具体而言,对清代杭嘉湖环境特征的解读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水”环境模塑文学社群特色;经济繁荣带动文学社群发展;自然环境丰富文学社群创作。对人文传统的解读也是从三个方面入手:文人结社传统助力文学社群发展;隐逸文化传统凸显文学社群特色;书院讲学传统驱动文学社群集结。最后一节从天然成长于地域因子之上的文人群体“熟人关系”网络入手,结合相应案例说明家族、姻亲、师友等相应因素对文学社群形成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为清代杭嘉湖文学社群与文学家族。紧承上一章作为出场状态的“熟人社会”一节,更深一步从文学家族角度切入,阐明文学家族作为社群结构的基本单元,其形成与衍化的历史脉络以及对明清江南文学社群的深刻介入;接着以家族文脉的传承光大为视角,阐明其对文学社群前后相继、世代相承的影响,认为家族文脉的传承光大为文学社群的聚合提供了相应的交流环境与知识储备;与此相承的则是清代江南女性作家群体蔚兴,她们在家族文化的背景下,突破传统阈限,为文人结社提供富有特色的群体活动。
     第三章为清代杭嘉湖文学社群个案研究。首先通过分布于清代不同时期的五个案例来研究清代杭嘉湖文学社群活动的嬗变轨迹,探讨文人群体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心态呈现与文学呈现。接着以活动于康乾之际浙江嘉兴平湖地区的以陆氏与沈氏为主体的结社群体——“陆奎勋结社”为研究切入点,考察时代背景、文学社群与文学家族三个维度相互影响下的社群呈现与文学呈现。
     第四章为空间视阈下的文学社群举隅。清末硖石镇以蒋学坚、朱昌燕等人为中坚的结社活动频繁,他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有八次明确的结社行为。他们的文学创作活动也具有典型意义,在心态方面呈现出嘤鸣求友、燕豫抒怀、策略传名以及林泉隐逸四个维度,同时也展现出社群活动内在的人文继承。
     余论是本文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行文中偏于个案的解读,故而些许文学现象难以涵摄与具体展开,诸如社群活动的能动性、社群活动的内在冲突性、以及清初朝廷禁社与文人自觉反思结社行为在余论中都有触及,是为进一步展开研究提供一些思路与空间
The intelligent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ended to be collective. The arisingregional literature groups became an outstanding phenomenon. Based on specific regionalspace of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scene and literature experience for the Chinese literaturehistory, geographical cultural history, as well as scholars, association history have animportant understanding of significance. However, the researc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Ming and Qing dynasties poetry still continue the traditional for the most part, focus on theoutline of the macro-genre and mainstream writers in particular case, so lead to lack ofgrass-roots groups of scholars pulsating delicate care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To this end,the author are watch Hangzhou-Jiaxing-Huzhou region in Qing dynasty as space-timebackground, combing through the data searching on the basis of260literature groups,studying on Grassroots literature groups. The author hope to explore the similarities anddifferences of the development in Chinese literature of the long river of Chinese writingbetween process and proces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experience and theexperienc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value and value, making primaryliterary groups on the basis of literary development status and important help push functionto be emphasized with highlights. This also can examine literary phenomenon to expandtheir horizons and angle, scale and coordinates plausible explanation for the results of theevaluation of literature.
     The introduction section briefly describes the relational research results, researchstatus, research data and research conceive, revisits and determinedes the concept of theliterature communities.
     The body consists of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playing status of theHangzhou-Jiaxing-Huzhou regional literature communities of the Qing dynasty. Angle tostart on the first and two sections to the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umanistictradition of Hangzhou-Jiaxing-Huzhou region, get grassroots literature communityiesattaching to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environment in community activities as an explain. Specifically, the interpretation ofHangzhou-Jiaxing-Huzhou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Qing dynasty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water" environment molded the literature communitiescharacteristics, economic prosperity driven by the literature communities development, natural environment rich literature communities creati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humanistic tradition is from three aspects: the scholars of association the traditional boosterliterature communities development, seclusion culture the traditional highlights theliterature communities characteristics, academies traditional driver literary communityassembled. The third quarter start from the natural growth scholars at the top of thegeographical factor groups acquaintance network, combin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caseillustrat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family, in-laws, mentorship corresponding factorsliterature communities.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Hangzhou-Jiaxing-Huzhou regional literature communitiesand literature family. Further 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chapter, a brief introduction"acquaintance" to start from literature family angle, clarify literature family as the basicunit of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formation derived historical context, rofound involvement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literature communities. Followed by family the contextheritage everbright perspective, clarify its impact on the literature communities successionof generations each other, and the exchange of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reserves theheritage of the family context everbright literature community polymerization. Then isJiangnan women writers groups flourished of Qing dynasty, they break through thetraditional threshold under their cultural background family, provide a distinctive groupactivities with scholars association.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time vision of the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of literaturecommunities. Through five cases distributed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the Qing dynasty tostudy the transmutation Track of the activities of literature communities ofHangzhou-Jiaxing-Huzhou region in Qing dynasty, and explore mentality presentation andliterature presentation under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of literaturecommunities. Then use Zhejiang Pinghu activities on the occasion of the Kangxi andQianlong Luks Shen's main association groups-"Lu Kuixu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the entry point. Community presents to each other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threedimensions of the investigated the background of literature the community and literaryfamily literature is presented.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Space vision of the some proofs about literaturecommuniti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xiashi town association activities to of Jiang Xuejian,Zhu Changyan human backbone are frequent. There are eight clear association behavior inthe different stages of their life. Their literary creation also has a typical significance. Theirmentality presents four dimensions: looking for friends, expressing the feelings, planingbiography name, making seclusion, and also shows a humanistic inheritance within thecommunity activities.
     The epilogue is the organic part of this thesis. Due to the wording bias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ase, some literary phenomenones difficult subsumption concreteexpansion, such as the motility of community activities, the inherent conflict ofCommunity activities, and the court of early Qing dynasty ban on association behavior,scholars consciously reflecting on the association behavior. The author has touched in theepilogue. And these is proviing some ideas for further study and space.
引文
1陈衍《陈石遗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76页。
    2罗时进师《基层写作:明清地域性文学社团考察》,《苏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3陈作霖《可园诗存》卷十三《送张黼安返浙西》,清宣统元年刻增修本。
    4罗时进师《“明清诗文研究专栏”主持人话语》,《苏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1严迪昌《清诗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页。
    1意义的阐发参照罗时进师《基层写作:明清地域性文学社团考察》,《苏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1章学诚《文史通义》外篇三,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年,第30页。
    1顺治年间,为避太宗皇太极年号,崇德改名为石门。参见王士祯《池北偶谈》卷四《谈故四》,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93页。
    2乾隆83年改为安吉州改为安吉县,参见《清高宗实录》卷九四○,“乾隆三十八年八月辛丑”条。
    3《宋史》卷八八《地理志》四。
    1参见李伯重《简论“江南地区”的界定》,《中国社会经济研究》,1991年第1期。
    2杜登春《社事始末》,《昭代丛书》本。
    1《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
    2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续编》,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3页。
    3杨伯峻译注《论语》,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76页。
    4杨伯峻译注《孟子》,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51页。
    5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续编》,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4页。
    1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二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第649页。
    2正应奎《柳南随笔正绩·柳南续笔》卷二,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45页。
    3参照李玉栓《中国古代的社、结社与文人结社》,《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文中称文化外延宽泛,是指一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文学人则专指从事文学活动的人。笔者较为认可。
    4朱则杰《“洛如诗会”考辨》,《文学遗产》,2012年第5期。
    1梁文濂《哭周穆门先生》,周京《无悔斋集》附录,清乾隆刻本。
    1罗时进《基层写作:明清地域文学社团考察》,《苏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1任平《论马克思主义“出场学”的两个循环》,《学术月刊》,2008年第9期。
    2魏征等《隋书·文学传》卷七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730页。
    3丹纳《艺术哲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32页。
    1梅新林《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4页。
    2蒋寅《清代诗学与地域文学传统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3转引自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294页。
    1陈锡路《黄妳余话》卷二,《夜航船》,《续修四库全书》本。
    2阮元《两浙輶轩录》卷七,赵沈壎诗《魏和公前辈偕令子昭士重至湖上同人讌集分赋得年字》。
    3阮元《两浙輶轩录》卷五,孙琮诗《德淸徐梅庄见寄月泉吟社诗》。
    4朱彝尊《明诗踪》卷九十一,四库全书本。
    5李肇亨《梦余集》卷一,《稀见清人别集丛刊》第一册,南宁:广西大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编。
    6资料来源资料来源:清藜床卧读生辑《绘图上海冶游杂记》卷4,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文宝书局石印本。
    1张岱《陶庵梦忆》卷六《烟雨楼》,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174页。
    1《全浙诗话》卷四十五《叙伦堂集》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703册,第629页。
    2周京《无悔斋集》卷十四,清乾隆刻本。
    3周京《无悔斋集》卷十四,清乾隆刻本。
    1欧阳兆熊、金安清《水窗春呓》卷下“陋规一洗”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75页。
    2沈烩《石联遗稿》卷四《别郡公腐岩先皂叙》,明万历间刻本。
    3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五,清乾隆刻本。
    4沈赤然《寒夜丛谈》卷三。
    1姚世锡《前征录》,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七十三年(1984)。
    2查慎行《敬业堂诗集》卷四十五,四部丛刊景清康熙本。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07页。
    4钱仲联《清诗纪事》第三册,第2436页。
    1胡朴安编《中华全国风俗志》,台北:台北文海出版社,上编卷三,第3、13、19页。
    2罗时进师《太湖环境对江南文学家族演变及其创作的影响》,《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3蒋寅《清代文学与地域文化》,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第75页。
    1赵昌平《“吴中诗派”与中唐诗歌》,《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4期。
    2吴景旭撰《南山堂自订诗》卷五,四库未收书辑刊,第20册,第494页。
    3吴景旭撰《南山堂自订诗》卷五,四库未收书辑刊,第20册,第494页。
    1吴景旭撰《南山堂自订诗》卷五,四库未收书辑刊,第20册,第490页。
    2《南浔志》集文一,第556页。
    3《南浔志》集文一,第556页。
    4《南浔志》集文一,第556页。
    1无名氏《莲社高贤传》,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1天编《圆宗文类》卷二二,《续藏经》第二编第八套第五册,涵芬楼影印本。
    2引自潘衍桐《两浙輶轩续录》卷五十一,清光绪刻本。
    3丁元正修、沈彤纂《乾隆吴江县志》卷三十七《人物十四》,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4周京《无悔斋集》,清乾隆刻本。
    1潘耒《遂初堂集》文集卷八,《续修四库全书》,第141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52页。
    2阮元《两浙輶轩续录》卷四十一。
    3民国杨锺羲《雪桥诗话续集》卷三民国求恕斋丛书本。
    4李稻塍《梅会诗选》二集,卷十六下,清乾隆三十二年寸碧山堂刻本。
    5杨谦《梅里志》卷三,第28页。
    6《梅里志》卷三“寺观”条,第38页。
    7《梅里志》卷三“寺观”条,第35页。
    8《梅里备志》卷一“寺观”条,第249页。
    9《梅里志》卷三“寺观”条,第40页。
    1《梅里志》卷四,第43页。
    2《嘉善县志》卷二十四,“文苑”条,第466页。
    3李富孙《校经廎文稿》卷七,清道光刻本。
    1李肇亨《梦余集》卷一,《稀见清人别集丛刊》第一册,南宁:广西大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编。
    2张立伟《归去来兮:隐逸的文化透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第49页。
    3张宗儒《浙西张氏合集》民国十年(1921)排印本。
    4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七十集部一之上,民国吴兴丛书本。
    5《全浙诗话》卷四十三引《渔洋诗话》文,续四库全书本,第1703册,第605页。
    1《两浙輶轩续录》卷七,清光绪刻本。
    2阮元《两浙輶轩录》卷三十一,清嘉庆刻本。
    1《国朝杭郡诗三辑》卷二。
    2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0-21页。
    3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7页。
    1陈玉绳编《陈句山先生年谱》,嘉庆十二年刻本(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本),第195-196页。
    1陈玉绳编《陈句山先生年谱》,嘉庆十二年刻本(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本),第195-196页。
    2徐雁平《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89页。
    3梁淑安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近代卷》,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480页。
    4徐雁平《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91页。
    1顾云《桑根先生行状》,《续碑传集》,卷八十。
    2赵铭《琴鹤山房残稿》卷上,“民国”元年国光印刷所印本。
    3张预:《崇兰堂诗初稿》卷四,《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44册。
    4薛时雨《嘉兴得见登科诸生多获隽者喜赋》一诗自注,《藤香馆诗钞》卷四,《清代诗文集汇编》,第671册。
    5秦缃业《虹桥老屋遗稿》,《清代诗文集汇编》653册,612页。
    1秦缃业等撰《湖舫集》,《西泠酬唱集》清光绪四年刻本。
    2薛时雨《藤香馆诗抄》卷四,清代诗文集汇编,第671册。
    3谭献《薛先生墓志铭》,见《续碑传集》,卷八十。
    1严迪昌《清诗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3页。
    2《光绪嘉兴府志》卷五三,页四十。
    3潘光旦《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第58页,表48《陵氏》。
    4《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第74、75页,表69《谭氏》。
    5《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第58页,表48《陆氏》。
    1戴璐《吴兴诗话》卷一五。
    2周杨波《从士族到绅族——唐以后吴兴沈氏宗族的变迁》,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41页。
    3罗时进师《地域·家族·文学——清代江南诗文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75页。
    4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297页。
    5《光绪嘉兴府志》卷五十三《秀水文苑》,第44—46页。
    6朱彝尊著,黄君坦校点《静志居诗话》卷十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第600页。
    1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二十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第670页。
    2《光绪嘉兴府志》卷五十《放鹤洲》,第26—27页。
    3毛奇龄《骆明府墓志铭》,《西河集》卷九十八,《四库全书珍本》十一集第18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6页。
    4杨谦纂《梅里志》卷十一“流寓”,第135页。
    5杨谦纂《梅里志》卷十一“流寓”,第153页。
    6杨谦纂《梅里志》卷十八“诗话”,第232页。
    7李稻塍《梅会诗选》三集卷四,清乾隆三十二年寸碧山堂刻本。
    1杨谦纂《梅里志》卷十一“流寓”条,第154页。
    2《梅里志》卷十一“流寓”条,第153页。
    3杨钟羲撰集,刘承干参校《雪桥诗话余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
    4李富孙《校经廎文稿》卷六,清道光刻本。
    1杨锺羲《雪桥诗话余集》卷三,民国求恕斋丛书本。
    2裘樟鑫、释性空主编.《佛教诗词楹联选》,嘉兴市卷下,杭州市: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
    1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卷二百七十三经籍考十七,民国景十通本。
    2戴璐(归安人)《藤阴杂记》卷十清嘉庆石鼓斋刻本。
    1罗时进师《家族文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与问题视阈》,《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1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卷32《丧父小记第十五》。
    2参黄宽重、刘增贵主编《家族与社会》,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第2页。
    3余英时《东汉政权之建立与士族大姓之关系》,《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95页。
    4梅新林、陈玉兰《江南文化世家的发展历程与研究去世》,《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1参见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常建华《明代宗族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2(美)艾尔曼《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页。
    3(美)高彦颐《闺墊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79—231页。
    4钱穆《中国文化导论》(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51页。
    5(法)安德列·比尔基埃等《家庭史》第一卷,袁树仁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5页。
    1参照罗时进师《家族文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与问题视阈》,《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2宋琬《王季友诗序》,见《续修四库全书》本《横云山人集》。
    3王国维《王国维遗书》(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
    4狄葆贤《平等阁诗话》卷一,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1参照熊月之、熊秉真《明清以来江南社会与文化论集》,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1页。
    2阮元《两浙輶轩录》卷二十九。
    3参照毛文芳《物·性别·观看:明末清初文化书写新探》,台北:学生书局,2001年,第185-186页。
    4(美)高彦颐《闺墊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39—264页。
    1《嘉兴府志》卷八三,艺文二,第65页。
    2徐雁平《清代世家与文学传承》,北京:三联书店,2012年,第14页。
    3罗时进《关于文学家族学建构的思考》,《江海学刊》,2009年第3期。
    1参照徐雁平《清代世家与文学传承》,北京:三联书店,2012年,第53页。
    2钱应溥编《警石府君年谱》9B、13A、16B、21B、31A、37A清同治三年稿本。
    3参照徐雁平《清代世家与文学传承》,北京:三联书店,2012年,第206-207页。
    4汪璐《松声池馆诗草》卷四。
    5汪远孙《借闲生诗钞》卷二。
    6汪大燮、汪诒年纂修《汪氏振绮堂宗谱》卷二上。
    1汪鐵《二如居赠答词》卷首,光绪十七年刻本。
    2施淑仪辑《清代闺阁诗人徵略》卷十,第584页。
    3施淑仪辑《清代闺阁诗人徵略》卷八,第451页。
    4汪曾立纂修《汪氏小宗谱》卷四,光绪六年刻本。
    5潘光旦《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序》,第128-129页。
    1州名有沿革变化者,以明清为准。
    2两宋数据出自贾志扬《宋代科举》,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3元代据张剑、吕肖奂等《宋代家族与文学研究》统计所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64页。
    4明代据多洛肯《明代浙江进士研究》统计所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72-179页。
    5清代据夏卫东《清代浙江进士的地域分布及其规律》,《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6萧统《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762-763页,第913页。
    1阮元《两浙輶轩录》卷三十七。
    2阮元《两浙輶轩录》卷三十,“黄士珣”条。
    3潘衍桐《两浙輶轩续录》卷三十六“高颂禾”条,清光绪刻本。
    4阮元《两浙輶轩录补遗》卷五“朱邦垣”条。
    5《西南少数民族风俗志》,昆明: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云南版),1981年,第91页。
    6罗时进师《家族文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与问题视阈》,《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7《嘉善县志》卷二十四“文苑”,第478页。
    8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卷四十,清道光十年刻本。
    9钱应溥编《警石府君年谱》清同治三年稿本,第4页B面。
    10钱应溥编《警石府君年谱》面清同治三年稿本,第35页B面。
    1钱应溥编《警石府君年谱》清同治三年稿本,第65页。
    2陆奎勋《陆堂文集》卷四,《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15册,第551页。
    3丁桂《欧余山房文集》,丛书集成续编第140册,第534页。
    4钱泰吉《甘泉乡人稿》卷十二,同治十一年刻,光绪十一年增修本。
    5阮元《两浙輶轩录》卷十“沈树萱”条。
    1《吴兴家粹集存》清宣统二年(1910)木活字本罗纹纸。
    2张宗儒《浙西张氏合集》民国十年(1921)排印本。
    1《浔溪诗征》卷七。
    2转引自彼得·斯·汉森著、孟宪福译《二十世纪音乐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第153页。
    3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十一引,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第317页。
    4蒋寅《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78页。
    1胡敬《崇雅堂诗钞》卷十,清道光二十六年刻本。
    2阮元《两浙輶轩录补遗》卷六。
    3阮元《两浙輶轩录》卷二。
    4参王兆鹏《唐代科举考试诗赋用韵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第8页。
    5陆奎勋《陆堂文集》卷十八,第566页。
    1参见罗时进师《地域·家族·文学——清代江南诗文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99页。
    2孙致弥《林左堂续集》卷二《张湛谋招同宋骏公闻尔达集芳草堂时宋闻两君同往白下予亦将有秦中之行即事次湛谋君》,清乾隆刻本。
    1《雍正西湖志》卷二九,第137页。
    2陈确《乾初先生遗集》诗集卷三,清餐霞轩钞本。
    1(唐)刘禹锡《刘梦得文集》,刘梦得外集卷第二,四部丛刊景宋本。
    2戴璐《吴兴诗话》卷十五,民国吴兴丛书本。
    3施赞党等撰《吴兴家粹集存》清宣统二年(1910)木活字本罗纹纸。
    1周雪根《清代吴江诗歌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第29页。
    2杨谦纂,李富孙补辑《梅里志》卷十“文苑”,《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19册,上海:上海书店,1992年,第137页,。
    3《梅里志》卷十八诗话,第233页。
    4阮元《两浙輶轩录》卷十六。
    1参考(《梅里词派研究》附录四),徐雁平《清代文学世家姻亲谱系》,第226页。
    2李稻塍《梅会诗选》二集,卷十六下,清乾隆三十二年寸碧山堂刻本。
    3《梅里志》卷十,文苑,第135页。
    4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759页。
    1余霖《梅里备志》卷七,《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19辑,第334页。
    2李明嶅《乐志堂诗集》卷三,《四库未收书辑刊》第7辑第28册,第73页。
    3《海宁花园朱氏家谱》(光绪)卷二一,浙江图书馆藏清光绪刻本。
    4杨谦《梅里志》卷一○,《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19辑,第142页。
    1李富孙《校经廎文稿》卷十三《介石诗钞序》,清道光刻本。
    2徐柯《近词丛话》,唐圭璋《词话丛编》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221页。
    1参见郝丽霞《吴江沈氏女作家群的家族特质及成因》,《山西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2曹雪芹《红楼梦》校注本,第七十回,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121页。
    3参照尤桐《真率会约》,丛书集成初编第87册,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第813-814页。
    4参照唐汝询《编篷后集》卷十五《雅社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1李汇群《闺阁与画舫: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江南文人和女性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9页。
    2恽珠《国朝闺秀正始集》卷十六,道光十一年红香馆刊本。
    3胡履春《麦浪园女弟子诗·序》,道光二十五年(1845)树人堂刊本。
    1参照王兵《清诗地域、女性选本与清代诗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341页。
    2顾维锑《泾皋遗诗汇览序》。
    3丁丙编《武林往哲遗著》第58册,顾若璞《卧月轩稿》,丁氏嘉惠堂本。
    1吴颢《国朝杭郡诗辑》,钱塘丁氏清同治刻本。
    2参考(美)高彦颐著,李志生译《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48页。
    1黄宗羲《周公谨砚》,《黄宗羲全集》,第十一册,1987年,第281页。
    2查慎行《敬业堂诗集》卷二十七,四部丛刊景清康熙本。
    1周京《无悔斋集》卷十一,清乾隆刻本。
    2阮元《两浙輶轩录》卷十七“金志章”条。
    3闵华《澄秋阁集》一集卷四“古今体诗”,乾隆十七年刻本。
    4阮元《兩浙輶軒录》卷三十二,
    5铁花吟社第二十九次社集诗。
    1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二○,第605页。
    1李肇亨《梦余集》卷一,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编《稀见清人别集丛刊》第1册,南宁:广西大学出版社,2007年。
    2见于《世祖章皇帝实录》卷五至卷一一。
    3杜登春《社事始末》,《中国野史集成》,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第642页。
    4三国嵇康《嵇中散集》卷五,四部丛刊景明嘉靖本。
    5董诰《全唐文》卷三百二十七,清嘉庆内府刻本。
    1李肇亨《梦余集》,第148-149页。
    2罗时进师《地域社群:明清诗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文学遗产》,2011年第3期。
    3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二十,六祖能禅师碑铭,清嘉庆扶荔山房刻本。
    4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75册,李濬之编辑《清画家诗史》,第89页。
    1(荷兰)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30页。
    2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75册,李濬之编辑《清画家诗史》,第142页。
    3吕卫平《知识生产概念的新界定》,《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9期。
    1涂尔干《社会分工论》,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42页。
    2(法)罗贝尔·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罗·埃斯卡皮文论选》,于沛选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34页。
    1庞元济《虚斋名画录》卷六,清宣统乌程庞氏上海刻本。
    2焦竑《焦氏澹园集》卷十五序(《雅娱阁集序》),明万历三十四年刻本。
    1汪砢玉《珊瑚网》卷四十五名画题跋二十一,《摩诘句图》题跋,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许汝霖《德星堂文集》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1“伊吕”泛指辅弼重臣,商伊尹辅商汤,西周吕尚佐周武王,皆有大功,后因并称。“张邴”为汉张良和邴汉的并称。二人均弃官归隐。
    2许汝霖《德星堂文集》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3蒋学坚在《怀亭诗序录》卷一,清代诗文集汇编本。
    1《清代文学家大辞典》载其生年未详,江庆伯编著《清代人物生卒年表》,第210页注明其生卒年。
    1陈敬璋《査他山先生年谱》,汪茂和点校《査继佐年谱·査慎行年谱》,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第31页。
    2査慎行《敬业堂诗集》卷四十三,《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78册。
    1此处用典《唐书·孝友传》云“刘君良四世同居,虽族兄弟犹同产也。”
    2査慎行《敬业堂诗续集》卷三《余生集》上,清代诗文集汇编本。
    1王文荣《明清江南耆老与结社》,《明清江南文人结社研究》,第131-132页。
    2陈敬璋《査他山先生年谱》,汪茂和点校《査继佐年谱·査慎行年谱》,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第36页。
    1杨雍建《黄门奏书》卷上,近代史料丛刊本。
    1査慎行《敬业堂诗集》卷一,清代诗文集汇编本。
    2査慎行《敬业堂诗集》卷二十七,《荆州兄过一茎庵饮香林亭下次韵四首》其四,清代诗文集汇编本。
    3査慎行《敬业堂诗集》卷四十,清代诗文集汇编本。
    4张仲谋《清代文化与浙派诗》,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第149页。
    1査慎行《敬业堂诗集》卷四十一,清代诗文集汇编本。
    2杭世骏《道古堂全集》诗集卷十七,载友23人,其中不入吟社者为朱元,故正文中不录。
    1杭世骏《道古堂全集》卷十二、卷四十五、卷十二。
    2全祖望《鲒埼亭集》卷二十,四部丛刊本。
    3丁丙《武林坊巷志》,.第4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92页。
    4阮元《两浙輶轩录》卷三十九“篆玉”条。
    1袁枚《随园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93-94页。
    2吴振棫《国朝杭郡诗辑》。
    3吴庆坻《蕉廊脞录》,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96页。
    4田晓春《文史关照下的杭世骏建言得罪事考论》,《西北师大学报》,2005年第6期,以“西湖诗社”称;郑幸《南屏诗社考》,《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定为“南屏诗社”。
    5杭世骏《道古堂全集》卷四十五,《朝议大夫刑部贵州司主事吴君墓表》,清代诗文集汇编本。
    1吴庆坻《蕉廊脞录》卷三“杭州诸诗社”,清代史料笔记丛刊本,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96页。
    2袁枚《随园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94页。
    3转自阮元《两浙輶轩录》卷三十五“胡涛”条。
    4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7页。
    5杭世骏《道古堂全集》文集卷九《赵谷林爱日堂吟稿序》,清代诗文集汇编本。
    1典出(汉)赵岐《三辅决录》卷一“蒋诩字元卿,舍中三径,惟羊仲求仲从之游,二人皆雅廉逃名之士”。
    2厉鹗《樊榭山房集》文集卷三《汪积山先生遗集序》,清代诗文集汇编本。
    3厉鹗《樊榭山房集》文集卷三《无悔斋诗集序》,清代诗文集汇编本。
    4杜登春《社事始末》,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91年。
    5全祖望《鲒琦亭集外编》卷二十六《宋诗纪事·序》,《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246页。
    1诸锦《绛跗阁诗稿》卷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274册,第625页,。
    1朱樟,字亦纯,一字鹿田,号慕巢,晚号灌畦叟。此处仅列较为常用的字号,下同。
    1杭世骏《道古堂全集》卷二十《程柯坪爽籁山房诗集序》。
    1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43-244页。
    2厉鹗《樊榭山房集》续集卷六《十二月八日敦复招集缾花斋食腊八粥联句销寒第三会》。
    1周京《无悔斋集》卷十三。
    1阮元《两浙輶轩录》卷十九“梁启心”条。
    2厉鹗《樊榭山房续集》卷六《哭赵谷林四绝句》其一,第1415页。
    3蔡朗余《剩稿》,载《樊榭山房集》附录四,第1752页。
    4厉鹗《哭周穆门先生》,载周京《无悔斋集附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第277册,第250页。
    1《晚晴籍诗汇·诗话》卷七十三“赵昱”条,第二册,第343页。
    2全祖望《鲒琦亭集》卷十九《赵谷林诔》,《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352页。
    3《两浙輶轩录》卷十五引《碧溪诗话》,《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683册,第531页。
    4杭世骏《道古堂文集》卷三十四《梁蔎林传》,《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426册,第539页。
    5杭世骏《道古堂文集》卷四十五《朝议大夫刑部贵州司主事吴君墓表》,《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462册,第642页。
    6金志章《江声草堂诗集》卷七《渔捕归耕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274册,第63、69页。
    1杭世骏《挽樊榭先生诗》,《樊榭山房集》附录二,第1732页。
    1钱仲联、傅璇琮等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第1310页。为行文方便起见,论文中统一使用“瓣香吟社”称呼此文人群体,涉及相关引文则忠于文献。
    1罗时进师《基层写作:明清地域性文学社团考察》,《苏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2阮元《两浙輶轩录》卷二十四引《碧谿诗话》,第六册,浙江文丛本,第1703页。
    3吴振棫纂《杭郡诗续辑》卷八,清光绪二年(1876)杭州丁氏刊本。
    1潘衍桐《两浙輶轩续录》卷十三“陆梦熊”条,清光绪刻本。
    2钱仲联、傅璇琮等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1310页载吟社成员16人,蒋源(濬川)列在其中,笔者翻阅资料,未见相关记载,故文中不将其视为吟社成员。陈世良、朱乔不在《辞典》所列16人,据阮元《两浙輶轩录》卷三十二“陈世良”、“朱乔”载,二人曾参与瓣香吟社雅集,并分别有诗《瓣香吟会各咏同姓诗人赋得明简讨公甫宪章韵用楚字》、《瓣香吟会各咏同姓诗人以已之某甫为韵赋得宋隐士茂明浚用景字》流传,故文中增此二人为吟社成员。
    3表中资料来自《两浙輶轩录》、《两浙輶轩续录》、《国朝杭郡诗续辑》、江庆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
    1阮元《两浙輶轩录》卷三十三“严果”条。
    2蒋寅在《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中言“现有论著对‘繁荣’的理解和描述都基于两点:一是作家作品之多,二是达到水平之高。这看似很全面,实际上不得要领,一些不必要的偏颇正由此而生。”笔者较为赞同他的观点,文中不展开论述。蒋寅《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273页。
    3阮元《两浙輶轩录》卷三十五“沈鹏”条,
    1吴仁安《明清江南著姓望族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6-662页。
    1周京《无悔斋集》卷一《岁庚寅客冀州安平得述怀诗十四首》其三。
    2黄建林硕士论文《红梨社研究》,第五章,第59页。
    1《国朝杭郡诗续辑》卷十五,丁氏清光绪二年(1876)本。
    2吴振棫《国朝杭郡诗续辑》卷十五“何淇”条,丁氏清光绪二年本。
    3阮元《两浙輶轩录》卷三十五“胡涛”条,浙江文丛本,第九册,第2490页。
    1阮元《两浙輶轩录》卷三十五“胡涛”条,浙江文丛本,第九册,第2491页。
    2阮元《两浙輶轩录》卷三十五“胡涛”条,浙江文丛本,第九册,第2496页。
    3严迪昌《清诗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36页。
    4杭世骏《道古堂全集》文集卷十二,《竹秋馆小稿序》。
    5杭世骏《道古堂全集》文集卷十二,《竹秋馆小稿序》
    6曹惠民,陈伉主编:《扬州八怪全书》第三卷,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年,第389页。
    1(西汉)桓宽《盐铁论》卷七《散不足》,四库全书本。
    2严迪昌《清诗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35页。
    1《盟鸥溆笔谈》,《丛书集成三编》第7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第166页。
    2李富孙《校经廎文稿》卷十六《梅里清芬祠记》,续修四库全书本。
    3阮元《两浙輶轩录》卷三十五“胡涛”条。
    4袁景辂《国朝松陵诗徵·例言》,乾隆三十二年爱吟斋刊本。
    5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三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20页。张学仁、王豫辑《京江耆旧集》自序、邹弢《三借庐笔谈》卷一亦载之,邹书文字全同袁书。
    1加斯东·巴什拉《梦想的诗学》,刘自强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第118页。
    2欧阳修《河南府司录张君墓表》,《六一居士全集》卷二四。
    3铁华吟社又称铁花吟社,《两浙輶轩续录》、《蕉廊脞录》等著作中称作“铁华吟社”,《铁花山馆诗稿》《松梦寮诗稿》等著作中称为“铁花吟社”。为行文简洁起见,后文不做辨析,所引用的材料忠于文献。
    4丁丙:《松梦寮诗稿》卷四,清光绪二十五年丁立中刻本。
    5参与此次雅集的人有应敏斋、吴兆麟、胡丹凤、李兰舟、郑谱香、江小云、惟少伯诸人。参照胡凤丹《退补斋诗文存二编》卷九。
    6胡凤丹:《退补斋诗文存二编》诗存二编,卷九,清光光七年退补斋刻本。
    1吴庆坻:《蕉廊脞录》,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96页。
    2吴庆坻:《蕉廊脞录》,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79页。
    3袁昶:《安般簃集》诗续甲,清光绪袁氏小沤巢刻本。
    4重游泮水为清代科举制度的一种庆贺仪式。童生考入州、县学谓之入泮,自此时起至期满六十年时,须再行入学典礼,谓之作重游泮水,如初入泮之新科童生。以此作为曾考中生员(秀才)而享高寿的庆典。
    5《铁花山馆诗稿》卷一《杜石樵师重宴鹿鸣敬呈五言八章》小注云“兆麟以道光甲申科试受师知入学”
    6《国朝杭郡诗三辑》卷五十二载:“倡铁华吟社,与沈丈辅之、盛丈恺庭及高白叔舍人、君家子修流连觞咏,月必一会,予亦与槃架敦之列”
    7王相:《白醉题襟集》卷一,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62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43页。
    1丁丙:《松梦寮诗稿》卷四,清光绪二十五年丁立中刻本。
    2参照:李楁《民国)杭州府志》卷一百三十七,民国十一年铅印本。
    1参照:李楁(民国)杭州府志》卷一百七十一,民国十一年铅印本。
    1吴庆坻:《蕉廊脞录》,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80页。
    1李楁《(民国)杭州府志》卷一百三十七“人物四仕绩六”,民国十一年铅印本。
    2李楁《(民国)杭州府志》卷一百三十七“人物四仕绩六”,民国十一年铅印本。
    3陆游:《剑南诗稿》卷七十九,《读唐人愁诗戏作三首》。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1吴兆麟:《铁花山馆诗稿》卷首题词,清光绪六年刻本。见《清代诗文集汇编》,第62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1潘衍桐《两浙輶轩续录》卷三十四“吴兆麟”条,清光绪刻本。
    2陆奎勋《陆堂诗集》卷七,《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15册,第286页。
    3陆奎勋《陆堂诗学》卷三,《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15册,第253页。
    1陆奎勋《小石林诗二集序》,《陆堂文集》卷四,《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15册,第416页。
    2陆奎勋《陆堂文集·墓志铭》,《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15册,第78页。
    3陆奎勋《文学弟寄园先生传》,《陆堂文集》卷十七,《清代诗文集汇编》,第552页。
    4陆奎勋《脩竹庐诗集序》,《陆堂文集》卷四,《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15册,第412页。
    5陆奎勋《陆堂诗集》卷十一,《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15册,第328页。
    6参照朱则杰《“洛如诗会”考辨》,《文学遗产》,2012年第5期。
    7人名排列以家族成员识别为序。
    1陆奎勋《陆堂文集》卷十七,第551页。
    2朱则杰《“洛如诗会”考辨》,《文学遗产》,2010年第5期。
    3陆奎勋《陆堂诗集》卷六,《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15册,第278页。
    1陆奎勋《陆堂诗集》卷八,《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15册,第296页。
    2陆奎勋《陆堂诗集》卷五,《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15册,第271页。
    1陆载昆《洛如诗钞约言》,朱彝尊辑《洛如诗钞》,《四库全书存目补编》,第42册,653页
    2朱则杰《“洛如诗会”考辨》,《文学遗产》,2012年第5期。
    3陆奎勋《陆堂诗集》卷十三,《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15册,第348页。按:伊尹辅商汤,吕尚佐周武王,皆有大功,后因并称。伊吕泛指辅弼重臣。
    1陆奎勋《陆堂文集》卷二,《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15册,第700页。
    1陆奎勋《陆堂文集》卷二,《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15册,第401页。
    2朱彝尊辑《洛如诗钞》卷三,《四库全书存目补编》,第42册,第682页。
    1赵杏根师《乾嘉代表诗人研究》,韩国新星出版社,2001年,第35页。
    2《陆堂文集》卷二十,《跋述湘翁鹉水偶吟》,《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15册,第584页。
    3《陆堂诗集》序言,《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15册,第237-238页。
    1陆奎勋《陆堂文集》卷二,《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15册,第401页。
    2陆奎勋《陆堂诗集》卷九,《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15册,第305页。
    1《陆堂诗集》卷三,《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15册,第253页。
    2《苍崖诗序》,《西河文集》序十一。
    3《西河诗话》卷五。
    4《徐元叹诗序》,《初学集》卷三十二。
    1阮元杨秉初辑录、夏勇整理等《两浙輶轩录》卷三,第1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82页。
    2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卷十一,行状,清嘉庆十六年刻本。
    3朱昌燕《朱衎庐先生遗稿》卷四,《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7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567页。
    4《朱衎庐先生遗稿》卷二,第545页。
    5《朱衎庐先生遗稿》卷二,第545页。
    6蒋学坚《怀亭诗话》卷三,蒋寅、张伯伟主编《中国诗学第9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38页。
    1蒋学坚《听雪轩诗存跋》,李善兰《听雪轩诗存》卷上,海宁人物资料第4辑,1991年,第56页。
    2杨葆光《怀亭诗录序》,《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5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75页。
    3张宗祥《朱衎庐先生遗稿序》,第535页。
    1《朱衎庐先生遗稿》卷三,第558页。
    2《怀亭诗话》卷一,第231页。
    3《怀亭诗录》卷一,第183页。
    4《怀亭诗续录》卷三,第280页。
    1李圭等修《民国海宁州志稿》卷十六,典籍十八,民国十一年铅印本,第5页。
    2潘衍桐《两浙輶轩续录》补遗卷五,清光绪刻本。
    3《民国海宁州志稿》卷十六,典籍十八,第6页。
    4《怀亭诗话》卷一,第231页。
    5《朱衎庐先生遗稿》卷三,第554页。
    1《怀亭词录》卷一,第239页。
    2林葆恒辑、张璋整理《词综补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3004页
    3《怀亭诗话》卷二,第237页。
    4潘衍桐《两浙輶轩续录》卷四十七,清光绪刻本。
    5《怀亭诗续录》卷一,第257页。
    6《怀亭词录》卷一,第236页。
    1《民国海宁州志稿》卷二十九,人物文苑,第52页。
    2《怀亭诗话》卷二,第233页。
    3《怀亭诗续录》卷五,第312页。
    4《怀亭诗续录》卷五,第308页。
    5王德浩纂、曹宗载重订《硖川续志》,《中国乡镇志集成》,第20册,上海:上海书店,1992年,第871页。
    6《怀亭诗录》卷四,第291页。
    1《怀亭诗续录》卷六,第317页。
    2《怀亭诗续录》卷五,第308页。
    3《怀亭诗录》卷六,第227页。
    1《怀亭诗续录》卷五,第312页。
    2《怀亭诗录》卷一,第179页。
    1《怀亭诗录》卷一,第179页。
    2《朱衎庐先生遗稿》卷六,第583页。
    3《朱衎庐先生遗稿》卷六,第582页。
    1《怀亭词录》卷三,第248页。
    2《怀亭诗录》卷一,第179页。
    3《怀亭诗录》卷一,第180页。
    4《怀亭诗录》卷六,第227页。
    5《怀亭诗续录》卷五,第312页。
    1《怀亭诗话》卷一,第228页。
    2《朱衎庐先生遗稿》卷三,第553页。
    3《朱衎庐先生遗稿》卷二,第545页。
    4《民国海宁州志稿》卷二,山川,第23页。
    1《民国海宁州志稿》卷二十九,人物文苑,第54页。
    2同上。
    3《怀亭诗话》卷三,第240页。
    4《朱衎庐先生遗稿补编》,第599页。
    1《朱衎庐先生遗稿》卷六,第583页。
    2《朱衎庐先生遗稿》卷五,第576页。
    3《朱衎庐先生遗稿》卷三,第555页。
    4《朱衎庐先生遗稿》卷八,第596页。
    1《怀亭诗续录》卷四,第292页。
    2《怀亭诗续录》卷四,第301页。
    3张一兵《康熙新安县志校注》,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年,第164页。
    4李进莉、潘荣胜编《清代山东进士》,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0页。
    5辛朝毅编《民国辛未年番禺县续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447页。
    1南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靖石刻集》,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7年,第163页。
    1《朱衎庐先生遗稿》卷六,第583页。
    2潘衍桐《两浙輶轩续录》卷三十八,清光绪刻本。
    3于观亭《中华茶人手册》,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年,第264页。
    4朱彧《萍洲可谈》卷一,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l21页。
    1福格《听雨丛谈》卷八,“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51页。
    2《朱衎庐先生遗稿》卷五,第576页。
    3《怀亭诗续录》卷四,第292页。
    4《民国海宁州志稿》卷二,山川,第22页。
    5《民国海宁州志稿》四,学校上,第13页。
    1《怀亭诗续录》卷五,第309页。
    2《怀亭诗话》卷一,第229页。
    3《朱衎庐先生遗稿》卷六,第583页。
    1《朱衎庐先生遗稿》卷六,第581页。
    2《民国海宁州志稿》三十二,人物隐逸,第6页。
    3《怀亭诗录》卷三,第196页。
    4《怀亭诗话》卷三,第240—241页。
    1《朱衎庐先生遗稿续编》,第637页。
    2《怀亭词录》卷二,第245页。
    3《怀亭诗录》卷四,第207页。
    4《怀亭诗话》卷二,第234页。
    1《朱衎庐先生遗稿续编》,第614页。
    2《朱衎庐先生遗稿》卷七,第591页。
    3《怀亭诗续录》卷四,第292页。
    4《朱衎庐先生遗稿》卷二,第550页。
    1《怀亭诗续录》卷五,第303页。
    2《怀亭诗录》卷三,第202页。
    3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一○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4877页。
    4《朱衎庐先生遗稿》卷七,第585页。
    1《怀亭诗录》卷五,第217页。
    1《怀亭诗续录》卷一,第262—263页。
    2《民国海宁州志稿》三十二,人物寓贤,第12页。
    1《朱衎庐先生遗稿》卷二,第548—549页。
    2《民国海宁州志稿》,志余,第3页。
    3《怀亭诗续录》卷五,第303页。
    1《朱衎庐先生遗稿》卷三,第553页。
    2《朱衎庐先生遗稿》卷四,第565页。
    1《朱衎庐先生遗稿》卷二,第548页。
    2《民国海宁州志稿》卷二十九,人物文苑,第55页。
    1《朱衎庐先生遗稿续编》,第635页。
    2《怀亭诗续录》卷一,第265页。
    1《朱衎庐先生遗稿补编》,第601页。
    2《怀亭诗续录》卷二,第274页。
    3《朱衎庐先生遗稿补编》,第601页。
    1《怀亭诗续录》卷三,第285页。
    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303页。
    3白居易《白居易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001页。
    1参照王文荣《明清江南文人结社研究》,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2雍正《悦心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第73页。
    3《朱衎庐先生遗稿续编》,第634页。
    4《怀亭诗续录》卷五,第303页。
    1罗时进师《明清近代诗文研究主持人话语》,《苏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2杨凤苞《书南山草堂遗集后》卷一,《秋室集》,湖州陆氏清光绪十一年刻本。
    3《朱衎庐先生遗稿》卷五,第576页。
    1《怀亭诗续录》卷五,第303页。
    2《怀亭诗续录》卷五,第202页。
    3雷子人《人迹于山:明代山水画境中的人物、结构与旨趣》,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78页。
    4郭英德《明代文人结社说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
    5《怀亭诗续录》卷一,第265页。
    1《朱衎庐先生遗稿补编》,第601页。
    2《朱衎庐先生遗稿》卷三,第554页。
    3市原亨吉《徐火勃年谱稿略》万历二十八年谱,译文见《福建图书馆学刊》,1991年第4期。
    1《朱衎庐先生遗稿》卷二,第546页。
    1《怀亭诗录》卷二,第192页。
    2《怀亭诗续录》卷三,第282页。
    1《怀亭诗话》卷二,第237页。
    2《怀亭诗续录》卷一,第259页。
    3《怀亭诗录》卷六,第228页。
    4《怀亭诗录》卷六,第228页。
    1徐坷《清稗类钞·著述·牵缀姓氏于集中》,第二十七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17年,第7页。
    2《朱衎庐先生遗稿补编》,第601页。
    1《怀亭诗续录》卷一,第262页。
    1《朱衎庐先生遗稿》卷六,第584页。
    2《怀亭诗录》卷二,第192—193页。
    1《怀亭诗话》卷一,第229页。
    2沈德潜著,潘务正、李言校点《沈德潜诗文集·归愚文钞》卷十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第1363页。
    3《怀亭诗续录》卷一,第262页。
    1《怀亭诗续录》卷五,第303—304页。
    1《朱衎庐先生遗稿》卷四,第565页。
    1《朱衎庐先生遗稿续编》,第635页。
    2苏东坡著、毛德富等主编《苏东坡全集》卷十四,古诗,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第791页。
    1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编《中国苏轼研究(第四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年,第230—231页。
    2木斋《苏东坡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1页。
    3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201页。
    4《朱衎庐先生遗稿续编》,第632页。
    5欧阳修、宋祁《新唐书·文艺中》卷二二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762页。
    1《怀亭诗续录》卷一,第262页。
    2《怀亭诗续录》卷一,第262页。
    1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58页。
    2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66页。
    3《朱衎庐先生遗稿》卷七,第585页。
    1荣格《心理学与文学》,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第116页。
    2《翁方纲年谱》引《宋槧苏诗施顾注题跋钞》。
    3钱泳《履园丛话》卷六《苏东坡生日会》条,清道光十八年述德堂刻本。
    1翁方纲《复初斋诗集》卷二五,《续修四库全书》本,第588页。
    2贵阳市志办《金筑丛书》编辑室编许先德主编《贵阳五家诗钞》,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53页。
    3《贵阳五家诗钞》,第153页。
    4《贵阳五家诗钞》,第154页。
    5葛虚存著,张国宁点校《清代名人轶事》,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37页。
    6张吉安《大涤山房诗录》卷七,道光甲午刻本。
    1张丕烈《荛圃藏书题识》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80页。
    2潘奕隽《三松堂续集》卷二,《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60页。
    3《怀亭诗话》卷二,第236页。
    4《怀亭诗续录》卷一,第263页。
    5《怀亭诗续录》卷一,第264页。
    6《朱衎庐先生遗稿》卷七,第588页。
    1《朱衎庐先生遗稿》卷六,第582页。
    2《朱衎庐先生遗稿》卷七,第591页。
    3《怀亭诗话》卷四,第243页。
    4《朱衎庐先生遗稿》卷五,第576页。
    5《怀亭诗话》卷一,第229页。
    1李善兰《听雪轩诗存》卷中,《海宁人物资料》第四辑,1991年,第20页—21页。
    2《听雪轩诗存》卷中,第31页。
    3《听雪轩诗存》卷下,第52—53页。
    1《怀亭诗录》卷四,第211页。
    2《怀亭诗话》卷一,第229页。
    3《朱衎庐先生遗稿》卷七,第588页。
    4《怀亭诗续录》卷四,第292页。
    1《怀亭诗续录》卷一,第263页。
    2《民国海宁州志稿》,人物寓贤,第12页。
    1《怀亭诗录》卷五,第216页。
    1《朱衎庐先生遗稿》卷五,第576—577页。
    2《自居易集校笺》卷七十,第3782页。
    1[美]L·科塞著《社会冲突的功能》,孙立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16页。
    2《浔溪诗征》卷七。
    3朱则杰《“洛如诗会”考辨》,《文学遗产》,2012年第5期。
    4朱则杰《“潜园吟社”考》,《文学遗产》,2010年第6期。
    1[美]L·科塞著《社会冲突的功能》,孙立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24页。
    2《嘉善县志》卷三十二,杂文,第648页。
    3诸锦《绛跗阁诗稿》卷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274册,第625页。
    1托津等纂《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311《礼部·学校·训士规条》,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91年,第3717页。
    2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383《礼部·学校》,清光绪二十五年重修本。
    3杜登春《社事始末》,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4允禄等监修《大清会典(雍正朝)》卷75“学校一”,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95年,第4637-4638页。
    1杜登春《社事始末》,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2陈璜《旅书·盟社》,清道光十三年吴江沈氏世楷堂刻本。
    3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七十一,《杨雍建神道碑铭》。
    1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卷五。
    2李祖陶辑《国朝文录续编》,《集虚斋文录》,《续修四库全书》,第1671册,第503页。
    3李祖陶辑《国朝文录续编》,《白茅堂文录》卷二,孝义社记,《续修四库全书》,第1671册,第59页。
    1转引自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第188页。
    2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第188页。
    1陆心源《仪顾堂集》卷八,清光绪刻本。
    2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二十一“交友”条,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潘明福《苕霅诗音自古传》,《湖州诗词文化研究》,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年,载“同岑社”382人,疑有误。
    1李令皙等辑《同岑集》,吴兴刘氏嘉业堂刊本。
    1《同岑集》卷十张道岸诗。
    1《南浔志》卷五十三,志余三,第644页。
    1、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
    2、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
    3、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4、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
    5、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
    6、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来》,北京:中华书局,1977
    7、《礼部志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清圣祖实录》,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
    9、桓宽《盐铁论》,四库全书本
    10、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北京:中国书店,1988
    11、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
    12、陆游《剑南诗稿》,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13、阮元、杨秉初等辑,夏勇等整理《两浙輶轩录》,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14、潘衍桐《两浙輶轩续录》,清光绪刻本
    15、沈季友编《檇李诗系》,四库全书本
    16、胡昌基编《续檇李诗系》宣统三年刊本
    17、雅尔哈善等修、习儒等纂《乾隆苏州府志》,乾隆十三年刻本
    18、陆心源等修、丁宝书等纂《归安县志》据清光绪八年刊本,中国地方志丛书本
    19、江峰青等修,顾福仁等纂《嘉善县志》,中国地方志丛书本
    20、周学濬、陆心源纂《湖州府志》,同治十三年(1874)刊本
    21、李升召等编《嘉兴县志》,故宫珍本丛刊本,海南出版社,2001
    22、杨谦纂,李富孙补辑,余懋续补《梅里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1992
    23、顾廷龙主编《清代硃卷集成》,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92
    24、钱仪吉等撰《清代碑传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5、吴仰贤等纂《嘉兴府志》光绪五年(1879)刊本
    26、李楁等纂修《(民国)杭州府志》,民国十一年(1922)本
    27、沈翼机、傅王露等纂《浙江通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8、蔡蓉升《双林镇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29、孙志熊《菱湖镇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30、李堂:《乾隆湖州府志》,乾隆二十三年(1758)刊本
    31、陶煦《周庄镇志》,光绪八年元和陶氏仪一堂刻本
    32、周学濬、陆心源《同治湖州府志》,同治九年(1870)刻本
    33、卢学溥《乌青镇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34、沈慧《湖州古代史稿》,方志出版社,2005
    35、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36、陈衍著,郑朝宗、石文英校点《石遗室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37、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8、沈起、陈敬璋撰《査继佐年谱》、《査慎行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92
    39、沈秉成纂《竹溪沈氏家乘》,光绪十年(1884)刻本,人民大学图书馆藏
    40、《浙江家谱总目提要》,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41、朱文藻编、缪荃孙重编《厉樊榭先生年谱》,民国间吴兴刘氏刻《嘉业堂丛书》
    42、陈玉绳编《陈句山先生年谱》清嘉庆十二年(1807)刻本
    43、董秉纯编《全谢山先生年谱》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44、方浚师编《随园先生年谱》,清同治十一年(1872)肇罗道暑刻本
    45、柳诒征编《卢抱经先生年谱》,民国十七年中央大学国学图书馆第一年刊本
    46、严荣编《述庵先生年谱》,清嘉庆道光间刻《春融堂集》本
    47、沈德潜编《沈归愚自订年谱》,乾隆间刻《归愚全集》本
    48、钱仪吉编、钱志澄增订《文端公年谱》,清光绪二十年刻本
    49、余龙光编《双池先生年谱》,清同治五年婺源余氏刻本
    50、吴光酉、郭麟、周梁等撰《陆陇其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93
    51、吴庆坻撰《蕉廊脞录》,北京:中华书局,1990
    52、吴振棫撰、童正伦点校《吉养斋丛录》,北京:中华书局,2005
    53、陈其元撰《庸闲斋笔记》,北京:中华书局,1989
    54、朱彭寿撰《旧典备征安乐康平室随笔》,北京:中华书局,1982
    55、王应奎《柳南随笔》,北京:中华书局,1983
    56、黄宗羲《明儒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5
    57、梁章钜《楹联丛话》,北京:中华书局,1987
    58、梁章钜著、陈居渊校点《制义丛话》,上海:上海书店,2001
    59、梁章钜《浪迹丛谈续谈三谈》,北京:中华书局,1981
    60、陶宗仪《说郛》,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6
    61、陆容《菽园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
    62、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北京:中华书局,1959
    63、李延罡《南吴旧话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64、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北京:中华书局,1965
    65、叶梦珠《阅世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66、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长沙:岳麓书社,1991
    67、王士禛《居易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8、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69、徐珂辑《清稗类钞》,北京:中华书局,1984
    70、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
    71、吴景旭撰,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整理:《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
    72、丁福保编《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73、沈壵:《落帆楼文稿》,嘉业堂吴兴丛书本
    74、沈树德《慈寿堂文钞》,嘉业堂吴兴丛书本
    75、沈登瀛《深柳堂文集》,适园丛书本
    76、吴绮《林蕙堂全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7、袁枚《随园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78、毛奇龄《西河诗话》,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
    79、陶元藻辑《全浙诗话》,续修四库全书本
    80、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
    81、王昶《蒲褐山房诗话新编》,济南:齐鲁书社,1988
    82、胡应麟《诗薮》,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83、陆世仪《复社纪略》,《东林本末(外七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84、杜登春《社事始末》,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91
    85、吴山嘉《复社姓氏传略》,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0
    86、无名氏撰《莲社高贤传》,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91
    87、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88、潘光旦《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上海:上海书店,1991
    89、王昶《湖海诗传》,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
    90、杨风苞《秋室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91、沈德潜《归愚诗钞》,乾隆二十九年教忠堂刻本
    92、完颜恽珠辑《国朝闺秀正始集、续集》,清道光刻本
    93、朱国华撰.《朱衎庐先生遗稿》,清代诗文集汇编本
    94、张预《崇兰堂诗初稿》,清代诗文集汇编本
    95、薛时雨《藤香馆诗钞》,清代诗文集汇编本
    96、厉鹗《樊榭山房集》,清代诗文集汇编本
    97、周京撰《无悔斋集》,清代诗文集汇编本
    98、杭世骏撰《道古堂文集》、《道古堂诗集》,清代诗文集汇编本
    99、秦缃业《虹桥老屋遗稿》,清代诗文集汇编本
    100、李富孙《校经廎文稿》,清代诗文集汇编本
    101、袁景辂《小桐庐诗草》,清代诗文集汇编本
    102、吴骞《拜经楼诗集》,清代诗文集汇编本
    103、吴嵩梁撰.《香苏山馆古体诗钞》,清代诗文集汇编本
    104、秦瀛《小岘山人诗文集》,清代诗文集汇编本
    105、严元照《悔庵学文》、《柯家山馆遗》、《柯家山馆词》,清代诗文集汇编本
    106、屠倬《是程堂集》,清代诗文集汇编本
    107、石韫玉《独学庐稿》,清代诗文集汇编本
    108、胡凤丹《退补斋诗存》,清代诗文集汇编本
    109、丁丙《松梦寮诗稿》,清代诗文集汇编本
    110、王相《白醉题襟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111、吴兆麟《铁花山馆诗稿》,清代诗文集汇编本
    112、朱昌燕《朱衎庐先生遗稿》,清代诗文集汇编本
    113、蒋学坚《怀亭诗录》、《怀亭词录》清代诗文集汇编本
    114、方苞等编《钦定四书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5、吴蕃昌《只欠庵集》,四库未收书辑刊
    116、彭蕴璨《历代画史汇传》清道光刻本
    117、吴景旭《南山堂自订诗》,四库未收书辑刊
    118、李令皙等辑《同岑集》,吴兴刘氏嘉业堂刊本
    119、杨天石、王学庄《南社史长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120、顾光旭《梁溪诗钞》乾隆五十九年刻本
    121、侯学愈辑《续梁溪诗钞》,民国九年锡咸公司铅印本
    122、张学仁《京江耆旧集》,嘉庆二十三年刻本
    123、张宗儒《浙西张氏合集》民国十年(1921)排印本
    124、周之桢辑《垂虹诗胜》,民国四年吴江费华萼堂刻本
    125、《海虞诗征》,苏州大学图书馆藏本
    126、《苹花社消寒诗课》,同治六年刻本
    127、钱谦益《牧斋初学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28、陆世仪《桴亭先生文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129、陈瑚《顽潭诗话》,续修四库全书本
    130、陈瑚《确庵文稿》,四库禁毁书丛刊
    131、王摅《芦中集》,四库未收书辑刊
    132、潘耒《遂初堂文集》,续修四库全书
    133、严绳孙《秋水集》,四库禁毁书丛刊
    134、钱载《箨石斋诗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135、全祖望著、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36、王昶《春容堂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137、钱大昕《潜研堂丈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138、朱倓《明季社党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三十四年
    139、吴海林、李延沛编《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
    140、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北京:中华书局,1982
    141、郭绍虞《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42、童隽《江南园林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143、王思治、李鸿彬等主编《清代人物传稿》,北京:中华书局,1988
    144、[美]L.科塞著、孙立平等译《社会冲突的功能》,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45、欧阳光《宋元诗社研究丛稿》,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146、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人集团与文学风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47、张健《清代诗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48、江庆柏《明清苏南望族文化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49、贾晋华《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50、钱仲联等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151、赵杏根师《乾嘉代表诗人研究》,韩国新星出版社,2001
    152、严迪昌《清诗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153、冯贤亮《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54、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155、张杰《清代科举家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56、谢国桢《明末清初的学风》,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157、陈玉兰《清代嘉道时期江南寒士诗群与闺阁诗侣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158、何宗美《公安派结社考论》,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159、江庆柏编著《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60、(美)高彦姬著、李志生译《闺塾师》,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61、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续编》,北京:中华书局,2006
    162、(日)小野和子著、李庆、张荣湄译《明季党社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63、来新夏主编《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164、徐雁平《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165、熊海英《北宋文人集会与诗歌》,北京:中华书局,2008
    166、高利华《越文化与唐宋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167、李瑄著《明遗民群体心态与文学思想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8
    168、文君主编《西方社会学经典命题》,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169、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170、周杨波《宋代士绅结社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8
    171、蒋寅《清代文学论稿》,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172、吴仁安《明清江南著姓望族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73、蒋寅《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
    174、罗时进师《地域·家族·文学——清代江南诗文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75、宋中立《闲雅与浮华·明清江南日常生活与消费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76、何宗美《文人结社与明代文学的演进》,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77、万柳《清代词社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
    178、王兵《清人选清诗与清代诗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79、高利华等著《越文学艺术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180、严迪昌《清词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181、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增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82、尹奇岭《民国南京旧体诗人雅集与结社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83、蒋寅《清代诗学史》(第一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84、徐雁平《清代世家与文学传承》,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185、周雪根《清代吴江诗歌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186、王恩俊《复社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187、路海洋《社会·地域·家族—清代常州古文与骈文研究》,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8
    188、王文荣《明清江南文人结社研究》,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189、梅新林《文化视野中的文学演变研究》,文学评论,2009年第3期
    190、朱则杰《“潜园吟社”考》,文学遗产,2010年第6期
    191、梅新林《文学世家的历史还原》,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192、罗时进师《太湖环境对江南文学家族演变及其创作的影响》,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193、罗时进师《清代江南文学发展中的“舅权”影响》,江海学刊,2011年第5期
    194、罗时进师《家族文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与问题视阈》,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195、罗时进师《基层写作:明清地域性文学社团考察》,苏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196、梅新林《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197、朱则杰《“洛如诗会”考辨》,文学遗产,2012年第5期
    198、黄建林《红梨社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