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清徽州水利社会几个问题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徽州是中国传统社会后期的典型区域,各方面杰出之士,代不乏人,尤其是遗存的文献和实物众多,极具“标本”意义。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徽州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水利都占有极其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将徽州和水利联系起来,通过观察徽州独特的人文社会环境因素与以水为代表的自然环境因素的碰撞纠合过程,探求徽州水利社会的发展变迁以及背后的利弊得失。
     本文研究的主要地理范围是徽州的新安江流域,新安江一水东流,集束了徽州最大盆地内的诸条水系,形成了一条极为重要的内外联系通道,人流、物流和信息流通过这一通道实现了交换。新安江流域作为徽州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等方面的核心区域,在徽州历史发展变迁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这历史的长河中,徽州人逐水而居,围绕着诸种水利趋利避害、不断调适,因应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包括传统的渔樵耕读四种生产和生活方式。渔樵耕读,渔樵耕与水利密切相关,读则跃然而出,缠绕其间,最终错综集合成徽州历史上的极具特点的“隐士”文化。徽州众多的“隐士”,为了生存,走出徽州,与水产生了更多的社会联系,所谓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小徽州与大徽州的“隐士”们内外连接,上下互动,共同促进形成了波澜壮阔的徽州水利社会。
     对于水利社会的研究,以山陕地区为代表的中国北方地区干旱少雨,饮用和灌溉水利问题一直以来更受到重视和关注。南方而言,农业灌溉问题仍然是研究热点,不过,因为降雨量的相对丰沛,南方地区水利社会研究的范围更为广阔一些,渔业、航运等水利问题,特别是航运水利比较重要。就徽州而言,本地士绅在以吕堨为代表的水利灌溉工程中,通过对偶像的塑造和祭祀,不断宣示和强化创建者家族的特殊利益,这虽然反映了其地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消解,但是,在吕堨的兴建维护过程中,时常作为发起人和倡议者的士绅家族,其所发挥的建设性作用理应予以肯定。
     对于徽州社会而言,航运的作用的特别巨大,尤其是在南宋(1127-1279)迁都杭州以后,徽州实现了从僻野荒陬向京畿之地的跃迁,特别是通过新安江水路,徽州与首善之区的经济距离较之地理距离更为缩短,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互动大为增强。通过新安江水路等通道,背井离乡、走出大山的徽州人日渐增多,一方面是本地人口增长和粮食不足之压力,另一方面也是行者倍利,居者屡空,逐水而行源于利益的驱动,这些人中尤以徽商赫赫有名。
     徽州商业的日渐兴盛,伴随着如渔梁、屯溪等一系列市镇的形成,这些市镇多滨水而建,因水利而兴,大都位于徽州的一些水路要道上,作为徽州商品与人员集散的大小中心节点而逐渐兴盛起来。徽州人曾经走在海洋时代的的前端,16世纪的中国东南沿海,在倭寇之乱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中,不少其籍贯恰为徽州,这其实正反映了徽州商业触角的延伸程度,既广且深。但是,徽州同整个中国一般,自海洋内敛而后退了一步,转向内陆河流,但也因此失去了部分先机,最终繁华落幕。
Huizhou is a typical area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Every generation has all aspects of prominent figures. Because they have many of the legacy of literature and monuments, Huizhou become a specime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Whether it is in the proces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 China or Huizhou, water conservancy occupy an extremely unique and important posi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link the Huizhou and water conservancy, gathered process by observing the unique culture of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Huizhou, with water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collision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explore the Huizhou water conservancy society's changes and the pros and cons behind.
     In this paper, the main scope of the study in the geography is Huizhou Xin'an River Basin. Xin'an River water flows east, and clusters rivers in Huizhou's largest basin. It forms a very important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tact channel, and flow of people, goods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through this channel. As the core of the the Huizhou region's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geographic area, the Xin'an River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process. In the course of history, the Huizhou people live at the water's edge. Around water conservancy, while avoiding disadvantages, and constantly adapting, in response to make a different choice, including four traditional production and lifestyle, such as fishing, Woodcutting, farming and reading.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irst three and water conservancy. Reading is skyrocketing, winding the meantime,and they eventually generate a very unique "hermit" cultural in the history of Huizhou. Huizhou "hermits" go out of Huizhou and have more social contact with the water in order to survive. The so-called fine hermit living in the government, the middle of the hermit activities in the market, the common hermit living in a rural field. Small and Large Huizhou "hermits" who connect inside and outside, interact up and down, and jointly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a magnificent Huizhou water conservancy society.
     For the research of water conservancy soiety, Shanxi and Shaanxi in northern China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drought, drinking and irrigation water conservancy problems have been to get more attention and concern.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in the south still is the research focus, However, because of the relatively abundant rainfall, a broader range of the southern reg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society research, the fishing, shipping and other water conservancy, especially shipping, water conservancy more important. In the Lu Dam irrigation project of Huizhou, the local gentry constantly declared and strengthen the special interests of the family of the creator by the shape and worship of idol. It reflects the status of the gentry digestion as time goes by, however,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process of Lu Dam, often as the gentry family of the sponsors and proponents, the constructive role that they play should be affirmed.
     In Huizhou society, the role of shipping in particular is huge. Especially after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1127-1279) moved the capital to Hangzhou, the Huizhou achieved the transition from remote direction near the capital. In particular through the Xin'an River waterway, Huizhou and the capital's economic distance is more than the geographical distance shortened, economic, cultural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interaction is greatly enhanced. More and more Huizhou people left home by Xin'an River waterway. On the one hand, local population growth and lack of food pressure, the other hand, everywhere business people can gain more benefits, but only stay in one place people often don't get much revenue. People obtain benefits by the water line, especially in the Huizhou merchants well-known.
     Huizhou business began to flourish, along with the formation of a series of town,such as Yuliang and Tunxi, These towns located next to the river, and thrive because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Most of them are located in Huizhou waterway routes, gradually flourished as the Huizhou goods distribution of various central node. The Huizhou people used to walk in the front end of the Era of the Ocean. The southeast coast of China in the16th century, in the chaos of the pirates left red-letter characters, many of its place of origin is precisely Huizhou. In fact, this is a reflection of Huizhou Business tentacles extending breadth and depth. Eventually, as the whole of China, Huizhou restrained and then took a step back from the ocean, turning inland rivers, but because of lost opportunities, and ultimately a bustling ending.
引文
① [汉]班固:《前汉书》卷4,文帝纪第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49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8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恩格斯致马克思》(1853年6月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263页。
    ③ [元]赵汸:《东山存稿》卷4,文,《商山学院学田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1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287页。又见[清]何应松修,方崇鼎纂:《休宁县志》卷1,风俗,道光三年(1823)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2[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42页。注:赵汸《商山书院学田记》。
    ① [清]吴梅颠撰,胡益民点校:《徽城竹枝词》不分卷,转引自安徽大学徽州文献课题组:《徽州文献与<徽人著述叙录>的编撰[附凡例及样稿]》,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编:《徽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80页。
    ② [三国]王弼注:《老子道德经》,八章,“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55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142页。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0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二版,2009年,第560页。
    ② [秦]吕不韦撰,[汉]高诱注:《吕氏春秋》卷14,孝行览第二,慎人(一作顺人),“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48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380页。
    ③ [汉]司马迁:《史记》卷29,河渠书第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43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656-658页。
    ④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37,叶榆水,“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73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545页。
    ⑤ 《水利》第5卷第5期,1933年11月,转引自周长勇,万云霞,秦璞:《漫谈水与水利》[J]《水利天地》,2007,(05),第20页。
    ①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0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二版,2009年,第560页。
    ② 王铭铭:《“水利社会”的类型》[J]《读书》,2004,(11),第18-23页。
    ③ 行龙:《山西水利社会史研究的现实意义》[N]《山西日报》第C2版,《探索》,2011年9月26日。又见行龙:《水利社会史研究大有可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7月14日,第8版。
    ① 冀朝鼎著,朱诗鳌译:《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② [美]卡尔·A·魏特夫著,徐式谷等译:《东方专制主义——对于集权力量的比较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① [日]森田明著,雷国山译:《清代水利与区域社会》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
    ② 赵世瑜:《分水之争:公共资源与乡土社会的权力和象征——以明清山西汾水流域的若干案例为中心》[J]《中国社会科学》,2005,(02),第189-203页。
    ① 行龙:《“水利社会史”探源——兼论以水为中心的山西社会》[J]《山西大学学报》,2008,(01),第33-38页。
    ② 钞晓鸿:《灌溉、环境与水利共同体——基于清代关中中部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6,(04),第190-204页。
    ① 郑振满:《明清福建沿海农田水利制度与乡族组织》[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04),第38-45页。
    ② 杨国安:《樊口闸坝之争:晚清水利工程中的利益纷争与地方秩序》[J]《中国农史》,2011,(03),第111-120页。
    ③ 肖启荣:《明清时期汉水中下游的水利与社会》[D]复旦大学,2008年。
    ④ 翟婷,胡理:《明清时期汉江中下游地区的水利建设与社会关系》[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8(04),第131-134页。
    ① 谢继华:《民国时期都江堰灌区水费及水利纷争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② 马友惠:《黄龙溪流域水利社会(1760-1949)》[D]四川大学,2007年。
    ③ 胡荣明:《民国鄱阳湖区的水利纠纷研究(1928-1948)》[D]南昌大学,2008年。
    ④ 唐庆红:《明清以来龙泉水利与地方社会》[D]厦门大学,2007年。
    ⑤ 廖艳彬:《江西泰和县槎滩陂水利与地方社会》[D]南昌大学,2005年。
    ① 钱杭:《库域型水利社会研究——萧山湘湖水利集团的兴与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② 冯贤亮:《近世浙西的环境、水利与社会》[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③ 骆泉生:《黄山古代水利名胜》[J]《水利天地》,1993,(06),第14-15页。
    ④ 王旭:《皖南山区水利工程与地域社会——以歙县渔梁坝为例》[J]《农业考古》,2012,(06),第129-132页。
    ① 梁诸英:《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灌溉水利的发展》[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6,(01),第73-77页。
    ② 梁诸英:《明清徽州绅商投资家乡农业水利状况及原因》[J]《池州学院学报》,2011,(04),第24-27页。
    ③ 吴媛媛:《明清时期徽州的灾害及其社会应对》[D]复旦大学,2007年。
    ① 卞利:《清代中期棚民对徽州山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秩序的影响》[A]《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3年。
    ② 卞利:《明清徽州社会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78-392页。
    ③ 陈瑞:《清代中期徽州山区生态环境恶化状况研究——以棚民营山活动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3,(06),第75-83页。
    ① [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28,《南直十》,“中国古代地理方志丛刊”[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365页。
    ② [宋]罗愿撰,萧建新、杨国宜校著:《<新安志>整理与研究》,卷1,州郡,沿革[M]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第13-15页。
    ③ [宋]乐史:《宋本太平寰宇记》卷104,江南西道二,歙州,绩溪县[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36页。
    ① [宋]乐史:《宋本太平寰宇记》卷104,江南西道二,歙州,歙县[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35-136页。
    ② [宋]乐史:《宋本太平寰宇记》卷104,江南西道二,歙州,绩溪县[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36页。
    ③ [宋]王溥:《唐会要》卷71,州县改置下,江南道,歙州[M]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1276页。
    ④ [明]彭泽修,汪舜民纂:《徽州府志》卷12,词翰二,记,明弘治十五年(1502)刻本,罗似臣《徽州新城记》,“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1册[M]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
    ⑤ [宋]罗愿撰,萧建新、杨国宜校著:《<新安志>整理与研究》,卷1,州郡,沿革[M]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第15页。
    ① [明]彭泽修,汪舜民纂:《徽州府志》卷1,地理志,疆域,明弘治15年(1502)刻本,“天-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1册[M]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
    ② [汉]刘安等著,高诱注:《淮南鸿烈解》卷3,天文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48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530页。
    ① [宋]欧阳修:《文忠集》卷39,醉翁亭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2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311页。
    ① [清]马步蟾纂修:《徽州府志》卷2之2,舆地志,水,道光七年(1827)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48[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113页。
    ② [宋]罗愿撰,萧建新、杨国宜校著:《<新安志>整理与研究》卷3,歙县,沿革[M]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第77页。
    ③ [宋]乐史:《宋本太平寰宇记》卷104,江南西道二,歙州[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34页。
    ④ [宋]乐史:《宋本太平寰宇记》卷104,江南西道二,歙州[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34页。又作“穹山峻流,秀爽尤异”,[清]马步蟾纂修:《徽州府志》,卷2之2,舆地志,水,道光七年(1827)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48[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113页。
    ① [清]马步蟾纂修:《徽州府志》卷2之2,舆地志,水,道光七年(1827)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48[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115页。
    ② [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28,《南直十》,“中国古代地理方志丛刊”[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368页。
    ③ [清]吴甸华修,程汝翼、俞正燮纂:嘉庆《黟县志》卷16,艺文志,诗,道光5年(1825)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6[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557页。
    ④ [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卷3下,释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4页下,第18-19行。
    ⑤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40,渐江水,“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73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585页。
    ⑥ [清]何应松修,方崇鼎纂:《休宁县志》卷1,疆域,风俗,道光三年(1823)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2[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42页。
    ① [宋]乐史:《宋本太平寰宇记》卷104,江南西道二,歙州[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36页。
    ② [清]彭定求、杨中讷等编纂,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增订本)》卷157,孟云卿,《新安江上寄处士》[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614页。
    ③ 许承尧:《疑庵诗》,《新安江舟中》[M]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第224页。
    ①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24,列传第112,陈有年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898页。
    ② [汉]班固:《前汉书》卷28上,地理志第八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49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726页。
    ③ [唐]房玄龄:《晋书》卷15,志第五,地理下,扬州,“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55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268页。
    ④ [汉]班固:《前汉书》卷28上,地理志第八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49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726页。
    ① [宋]罗愿撰,萧建新、杨国宜校著:《<新安志>整理与研究》,卷2,贡赋,序[M]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第62页。
    ② [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卷60,《吴志》卷十五,《贺齐全琮吕岱周鲂钟离牧传》,“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54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886页。
    ③ [唐]魏征,长孙无忌等撰:《隋书》卷31,志第二十六,地理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64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574-575页。
    ④ [唐]魏征,长孙无忌等撰:《隋书》卷31,志第二十六,地理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64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574-575页。
    ⑤ [唐]魏征,长孙无忌等撰:《隋书》卷31,志第二十六,地理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264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570页。
    ① [唐]姚思廉撰:《梁书》卷30,列传第二十四,徐摛传,“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60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264页。
    ② [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卷1,李渊《封汪华越国公制》[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3年,第19页。
    ③ [清]丁廷楗修,赵吉士纂:《徽州府志》卷1,舆地志,疆域,清康熙38年(1699)刻本,“中国地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237号”[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影印本,第254-255页。
    ①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40,地理志三,志第二十,地理三,江南道七,江南东道,“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69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109页。
    ② [唐]魏征,长孙无忌等撰:《隋书》卷31,志第二十六,地理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64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570页。
    ③ [宋]罗愿撰,萧建新、杨国宜校著:《<新安志>整理与研究》卷3,歙县,水源[M]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第90页。原注:《祥符经》云:募军壮丁凿毁滩石。
    ④ [宋]罗愿撰,萧建新、杨国宜校著:《<新安志>整理与研究》卷4,祁门,贤宰[M]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第129页。
    ⑤ [清]彭定求、杨中讷等编纂,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增订本)》卷167,李白七,《清溪行(一作宣州清溪)》[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30页。
    ⑥ [清]彭定求、杨中讷等编纂,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增订本)》卷184,李白二四,《题宛溪馆》[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881页。
    ⑦ [清]彭定求、杨中讷等编纂,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增订本)》卷159,孟浩然一,《经七里滩》[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633页。
    ① [清]彭定求、杨中讷等编纂,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增订本)》卷148,刘长卿二,《送郑说之歙州谒薛侍郎(一作薛能郎中)》[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522页。
    ② [清]彭定求、杨中讷等编纂,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增订本)》卷615,皮日休八,《松江早春》[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7144页。
    ③ [清]彭定求、杨中讷等编纂,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增订本)》卷168,李白八,《见京兆韦参军量移东阳二首》[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35页。
    ④[清]彭定求、杨中讷等编纂,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增订本)》卷147,刘长卿一,《赴新安别梁侍郎》[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487页。
    ⑤ [清]彭定求、杨中讷等编纂,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增订本)》卷147,刘长卿一,《新安奉送穆谕德归朝赋得行字》[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488页。
    ⑥ [清]彭定求、杨中讷等编纂,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增订本)》卷148,刘长卿二,《送康判官往新安(一作皇甫冉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515页。
    ⑦ [清]彭定求、杨中讷等编纂,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增订本)》卷215,李穆,《寄妻父刘长卿(一作严维诗,题作发桐庐寄刘员外)》[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248页。
    ⑧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40,地理志三,志第二十,地理三,江南道七,江南东道,“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69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109页。
    ① [清]彭定求、杨中讷等编纂,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增订本)》卷148,刘长卿二,《送顾长(一本题下有往新安三字)》[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515页。又有作皇甫冉诗,名《送顾苌(一作中史,又作长史)往新安》,《全唐诗(增订本)》卷249,第2790页。
    ② [日]牧野巽著,刘淼译:《明代同族的社祭记录之一例——关于<休宁茗洲吴氏家记·社会记>》,载刘淼辑译:《徽州社会经济史研究译文集》[C]合肥:黄山书社,1988年,第126页。
    ③ 许承尧等纂,楼文钊、石国柱等修:《歙县志》卷10,人物志,方技,1937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1[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436页。
    ① [元]托克托等修:《宋史》卷88,地理志第四十一,地理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81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703页。
    ② 吴松弟著:《中国人口史》,第3卷,辽宋金元时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98页。
    ③ [宋]罗愿撰,萧建新、杨国宜校著:《<新安志>整理与研究》卷1,州郡,户口[M]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第25页。
    ④ 吴松弟著:《中国人口史》,第3卷,辽宋金元时期[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6页。
    ① [宋]罗愿撰,萧建新、杨国宜校著:《<新安志>整理与研究》卷1,州郡,风俗[M]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第16页。
    ② 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把公元前500年左右,主要涵盖公元前800年至200年的时期内,同时发生在中国、印度和西方地区的人类文明的整体飞跃现象称之为“轴心期”或“轴心时代”(Axial Period)。(参见[德]卡尔·雅斯贝斯著,魏楚雄、楚新天译:《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7-10页。)对照于此,可以将公元12世纪到公元19世纪,徽州经济和文化的巨大进步和繁荣看作徽州的“轴心时代”,或者说是“区域型轴心时代”,这一段历史时常受到后人的记忆与回味。
    ③ [元]赵汸:《东山存稿》卷4,文,《商山学院学田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1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287页。又见[清] 何应松修,方崇鼎纂:《休宁县志》卷1,风俗,道光三年(1823)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2[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42页。注:赵汸《商山书院学田记》。
    ①许承尧等纂,楼文钊、石等修:《歙县志》卷1,舆地志,风土,1937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1[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39页。
    ② [明]汤显祖:《汤显祖全集》诗文卷18,玉茗堂诗之十三,《吴序怜予乏绝,劝为黄山白岳之游,不果》[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782页。
    ③ [清]张潮辑:《昭代丛书》甲集,卷24,洪玉图《歙问》,张潮《歙问小引》,世楷堂藏板,影印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417页。
    ④ [明]彭泽修,汪舜民纂:《徽州府志》卷2,食货志,明弘治15年(1502)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1册[M]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
    ① [清]廖腾煃修,汪晋徵等纂:《休宁县志》卷7,艺文志,奏疏,清康熙32年(1693)刻本,“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90号”[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影印本,第1083页。
    ① [清]彭定求、杨中讷等编纂,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增订本)》卷308,张志和,《渔父歌》[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491页。
    ② 祁门乡镇简志编委会:《祁门乡镇简志》,灯塔乡,张志和[M]1999年,第66-67页。
    ① [宋]罗愿撰,萧建新、杨国宜校著:《<新安志>整理与研究》卷2,物产,水族[M]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第56页。
    ② [汉]班固:《前汉书》卷28下,地理志第八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49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779页。
    ③ [宋]苏辙著,曾枣庄、马德富校点:《栾城集》卷13,《初到绩溪视事三日出城南谒二祠游石照偶成四小诗呈诸同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19页。
    ④ [宋]罗愿撰,萧建新、杨国宜校著:《<新安志>整理与研究》卷2,物产,水族[M]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第56页。
    ⑤ [宋]罗愿撰,萧建新、杨国宜校著:《<新安志>整理与研究》卷2,物产,水族[M]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第56页。
    ⑥ [明]程敏政:《新安文献志》卷53,程永奇《屯溪访故人》[M]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1189页。
    ① [明]程敏政:《新安文献志》卷53,方回《江涨》[M]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1200页。
    ② [清]吴甸华修,程汝翼、俞正燮纂:嘉庆《黟县志》卷16,艺文志,诗,道光5年(1825)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6[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557页。
    ③ 安徽省博物馆编:《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第1集,《休宁县程祖卖塘赤契[明永乐元年(1403)]》[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388页。
    ① [宋]罗愿撰,萧建新、杨国宜校著:《<新安志>整理与研究》卷2,物产,水族[M]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第56页。亦见[清]马步蟾纂修:《徽州府志》卷5之2,食货志,物产,道光七年(1827)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48[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418页。
    ② 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602页。
    ③ [宋]乐史:《宋本太平寰宇记》卷104,江南西道二,歙州[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37页。
    ④ [宋]罗愿撰,萧建新、杨国宜校著:《<新安志>整理与研究》卷2,物产,水族[M]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第56页。
    ⑤ [清]何应松修,方崇鼎纂:《休宁县志》卷1,疆域,山川,道光三年(1823)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2[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40页。
    ① [宋]罗愿撰,萧建新、杨国宜校著:《<新安志>整理与研究》卷2,物产,水族[M]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第57页。
    ② [明]傅岩:《歙纪》卷4,《纪问政余业》,《舟行至街口》[M]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标点本,第27页。
    ③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7,[梁]吴筠《与施从事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87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263页。
    ④ 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歙县志》,下册,第29编,《古村》[M]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1421页。
    ① [宋]罗愿撰,萧建新、杨国宜校著:《<新安志>整理与研究》卷2,物产,水族[M]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第56页。亦见[清]马步蟾纂修:《徽州府志》卷5之2,食货志,物产,道光七年(1827)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48[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419页。
    ② [清]彭定求、杨中讷等编纂,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增订本)》卷281,章八元,《新安江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187页。
    ③ 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卷113,洪饴孙《自洪坑至岑山渡道中》,[M]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4816页。
    ① 参见周天放,叶浅予:《富春江游览志》[M]上海:时代图书公司,1934年。
    ② [明]程敏政:《新安文献志》卷53,唐元《次韵程以文黄山星桥末章属仲安》[M]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1204页。
    ③ 转引自卞利:《徽州古桥》,《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1月11日,第2版。
    ④ [清]查慎行:《敬业堂诗集》卷4,《遄归集[起壬戌(1682)五月,尽癸亥(1683)九月]》,《青溪口号八首》,“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26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64页。
    ⑤ [清]查慎行:《敬业堂诗集》卷4,《遄归集[起壬戌(1682)五月,尽癸亥(1683)九月]》,《青溪口号八首》,“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26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63页。
    ① [宋]罗愿撰,萧建新、杨国宜校著:《<新安志>整理与研究》,卷3,黟县,水源[M]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第167-168页。
    ② 许承尧:《疑庵诗》,《游丰乐溪》[M]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第191页。
    ③ 余治淮:《桃花源里人家》[M]合肥:黄山书社,1993年,第151页。原注:黟县人把疟疾称作“皮寒”,这里把其改为“寒皮”是委了押韵上口。黟县方言发音和普通话差异很大,这首民谣中的鱼,寻,肥,侵,皮,在黟县方言中,属同一韵仄。
    ④ [宋]罗愿撰,萧建新、杨国宜校著:《<新安志>整理与研究》卷2,物产,木果[M]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第53页。
    ⑤ [清]彭定求、杨中讷等编纂,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增订本)》卷126,王维二,《送梓州李使君》[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272页。
    ① [清]梅曾亮:《柏枧山房文集》卷10,《记棚民事》,转引自周魁一:《社会进步对洪水灾害影响的历史研究》,《水利的历史阅读》[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年,第198页。
    ① [宋]程颐:《伊川文集》,《二程文集》卷11,《葬说(并图)》,“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45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712页。
    ② [明]傅岩:《歙纪》卷5,《纪政迹》,《事迹》[M]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标点本,第55页。
    ① 方静:《徽州民谣》,汪自源口述《荆州人民会当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6页。注:荆州是位处安徽绩溪东北方向的一个偏远乡镇。
    ② 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歙县志》,下册,第29编,《古村》[M]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1436页。
    ③ 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歙县志》,下册,第29编,《古村》[M]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1447页。
    ④ 周绍泉,赵亚光:《窦山公家议校注》卷5,《山场议》[M]合肥:黄山书社,1993年,第74页。
    ① 崇祯《开化县志》记载:“开地田少,民间惟栽杉木为生,三四十年一伐,谓之‘拚山’。邑之土产杉为上,姜漆次之,炭又次之,合姜、漆、炭之利只当杉利五之一。闻诸故老,当杉利盛时,岁不下十万,以故户鲜逋赋。然必仰给于徽人之拚本盈,而吴下之行货勿滞也”。转引自[清]嵇曾筠等监修:《浙江通志》卷106,物产六,衢州府,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21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669页。
    ② 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歙县志》,下册,第26编,《民俗·方言》[M]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1134页。
    ③ [清]彭定求、杨中讷等编纂,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增订本)》卷860,仙,许宣平,《庵题壁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9781页。
    ① 许承尧等纂,楼文钊、石国柱等修:《歙县志》卷1,舆地志,风土,1937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1[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39页。
    ② [清]汪韵珊纂,周溶修:《祁门县志》卷12,水利志,水碓,同治12年(1873)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5[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118页。
    ③ [清]吴甸华修,程汝翼、俞正燮纂:嘉庆《黟县志》卷16,艺文志,诗,道光5年(1825)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6[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557-558页。
    ④ [清]吴甸华修,程汝翼、俞正燮纂:嘉庆《黟县志》卷16,艺文志,诗,道光5年(1825)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6[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557页。
    ① [清]汪韵珊纂,周溶修:《祁门县志》卷12,水利志,水碓,同治12年(1873)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5[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118页。
    ② [清]吴甸华修,程汝翼、俞正燮纂:嘉庆《黟县志》卷16,艺文志,诗,道光5年(1825)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6[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557页。
    ③ [清]马步蟾纂修:《徽州府志》卷4之2,营建志,水利,《道宪杨懋恬查禁棚民案稿》,道光七年(1827)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48[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320页。
    ④ 按:其中一家主人言其并不是清代迁徙至此,是有亲戚在本地,遂自幼跟随而来。
    ① [清]丁廷楗修,赵吉士纂:《徽州府志》卷2,舆地志下,风俗,清康熙三十八年年(1699)刻本,“中国地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237号”[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影印本,第440页。
    ② 王振忠:《徽学研究入门》,前言[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页。
    ③ 笔者从绩溪到上庄的途中,仍能看到路边山腰有农人在整地烧荒。
    ④ [清]彭定求、杨中讷等编纂,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增订本)》卷638,张乔一,《寄绩溪陈明府》[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7371页。
    ⑤ 苏晓祥:《枫香林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J]《安徽林业》,2006,(05),第46页。
    ⑥ 徐志文,钟荣,李园华:《人工幼林化学除草技术的推广与应用》[J]《江西农业学报》,2007,(11),第114-115页。
    ⑦ 凌翠萍:《徽州地区历史人口数据集成与考释》[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第58页。
    ① [清]江依濂、江绍莲撰:《歙风俗礼教考》,许承尧纂,李明回、彭超、张爱琴校点:《歙事闲谭》,卷18[M]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标点本,第604页。
    ② [清]马步蟾纂修:《徽州府志》卷4之2,营建志,水利,《道宪杨懋恬查禁棚民案稿》,道光七年(1827)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48[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320页。
    ③ 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歙县志》,下册,第28编,《氏族》[M]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1382页。
    ① [清]洪亮吉撰,刘德权点校:《洪亮吉集》,《卷施阁集文甲集》,卷1,治平篇第六[M]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4-15页。其文曰:“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人未有不乐为治平既久之民者也。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
    ② [清]马步蟾纂修:《徽州府志》卷4之2,营建志,水利,《道宪杨懋恬查禁棚民案稿》,道光七年(1827)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48[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8年,影印本,第300页。
    ① [宋]苏辙著,曾枣庄、马德富校点:《栾城集》卷14,《绩溪二咏·翠眉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30页。
    ② [清]吴梅颠撰,胡益民点校:《徽城竹枝词》不分卷,转引自安徽大学徽州文献课题组:《徽州文献与<徽人著述叙录>的编撰[附凡例及样稿]》,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编:《徽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80页。
    ③ 顺治《歙县志》卷1,《舆地·风俗》,转引自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1985年,第7页。
    ④ [清]彭定求、杨中讷等编纂,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增订本)》卷126,王维二,《终南别业》(一作初至山中,一作入山寄城中故人)[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276页。
    ① 顺治《歙县志》卷1,《舆地·风俗》,转引自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1985年,第7页。
    ② 汉语大词典编纂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纂:《汉语大词典》,中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缩印本,第4537页。
    ③ [清]马步蟾纂修:《徽州府志》卷4之2,营建志,水利,《道宪杨懋恬查禁棚民案稿》,道光七年(1827)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48[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325页。
    ④ [清]廖腾煃修,汪晋徵等纂:《休宁县志》卷2,建置,塘堰,清康熙32年(1693)刻本,“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90号”[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影印本,第335页。
    ⑤ [汉]郑玄注,[唐]陆德明音义,孔颖达疏:《礼记注疏》卷15,月令,“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5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327页。
    ⑥ 许承尧等纂,楼文钊、石国柱等修:《歙县志》卷2,营建志,水利,1937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1[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68页。
    ⑦ 许承尧等纂,楼文钊、石国柱等修:《歙县志》卷2,营建志,水利,1937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1[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68页。
    ① 许承尧等纂,楼文钊、石国柱等修:《歙县志》卷2,营建志,水利,1937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1[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68页。
    ② [清]马步蟾纂修:《徽州府志》,卷4之2,营建志,水利,《道宪杨懋恬查禁棚民案稿》,道光七年(1827)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48[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303页。
    ③ 许承尧等纂,楼文钊、石国柱等修:《歙县志》卷2,营建志,水利,1937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1[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68页。
    ④ [宋]叶适:《水心集》卷9,记,《绩溪县新开塘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4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196页。
    ⑤ 许承尧:《疑庵诗》,《一雨》[M]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第245页。
    ⑥ [清]汪韵珊纂,周溶修:《祁门县志》卷12,水利志,塘,同治12年(1873)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5[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115页。
    ⑦ 许承尧:《疑庵诗》,《闵旱》[M]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第244页。
    ① 安徽省博物馆编:《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歙县程荫之卖塘赤契》,第1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394页。
    ② [清]吴梅颠撰,胡益民点校:《徽城竹枝词》不分卷,转引自安徽大学徽州文献课题组:《徽州文献与<徽人著述叙录>的编撰[附凡例及样稿]》,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编:《徽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80页。
    ① [清]汪韵珊纂,周溶修:《祁门县志》卷12,水利志,竭,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5[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117页。
    ②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十三篇下,土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685页。
    ③ 吴媛媛:《明清时期徽州的灾害及其社会应对》[D]复旦大学,2007年,第160页。
    ④ 曲尺堰,位于婺源汪口西侧河中,该堰由清代著名学者江永设计倡建于清代雍正年间(1723-1735),坝长120米,宽15米,是一座既加强水口“闭合”,又方便商船通过的水利工程,构思精妙,存留至今。
    ① [清]廖腾煃修,汪晋徵等纂:《休宁县志》,卷2,建置,塘堰,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刻本,“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90号”[Ml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影印本,第335页。
    ② [清]马步蟾纂修:《徽州府志》卷4之2,营建志,水利,东河水射,道光七年(1827)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48[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303页。
    ③ [明]何东序修,汪尚宁等纂:《徽州府志》卷10,水利,明嘉靖刻本,“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史部·地理类第29册[Ml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本,第239页。
    ④ [清]丁廷楗修,赵吉士纂:《徽州府志》卷8,营建志,水利,清康熙三十八年年(1699)刻本,“中国地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237号”[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影印本,第1143页。
    ⑤ [清]马步蟾纂修:《徽州府志》卷4之2,营建志,水利,《道宪杨懋恬查禁棚民案稿》, 道光七年(1827)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48[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300,303,312,314页。
    ① 许承尧等纂,楼文钊、石国柱等修:《歙县志》卷2,营建志,水利,1937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1[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69页。
    ① [清]马步蟾纂修:《徽州府志》卷4之2,营建志,水利,方椿《楚颂山房杂著》,道光七 年(1827)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48[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322页。
    ① [明]傅岩:《歙纪》卷9,《纪政迹》,《事迹》[M]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标点本,第56页。
    ① [明]宋应星著,潘吉星译注:《天工开物》卷上,乃粒第一,水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6页。
    ① 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歙县志》,上册,第8编,《林业·水利》[M]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367-368页。
    ② [明]宋应星著,潘吉星译注:《天工开物》卷上,乃粒第一,水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6页。
    ③ [清]吴梅颠撰,胡益民点校:《徽城竹枝词》不分卷,转引自安徽大学徽州文献课题组:《徽州文献与<徽人著述叙录>的编撰[附凡例及样稿]》,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编:《徽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80页。
    ④ [明]彭泽修,汪舜民纂:《徽州府志》卷2,食货志,水利,明弘治十五年(1502)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1册[M]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
    ① [清]张佩芳修,刘大櫆纂:《歙县志》卷17,艺文志中,记,吕文达《吕堨记》,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刻本,“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232号”[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影印本,第1497-1502页。又见许承尧等纂,楼文钊、石国柱等修:《歙县志》卷15,艺文志,记,1937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1[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617-618页。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歙县志》,下册,附录,考记选辑[M]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1497-1498页。
    ① 许承尧等纂,楼文钊、石国柱等修:《歙县志》卷15,艺文志,记,吕文达《吕竭记》,1937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1[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617页。
    ① [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卷29,吕安国传,“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59册fMl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322页。
    ② [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卷29,吕安国传,“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59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322页。
    ③ [唐]李延寿:《南史》卷77,列传第六十七,恩幸,吕文显传,“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65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1101页。
    ④ [唐]李延寿:《南史》卷77,列传第六十七,恩幸,茹法亮传,“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65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1098页。
    ⑤ [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卷56,吕文度传,“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59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551页。
    ⑥ [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卷56,吕文显传,“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59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550页。又见[唐]李延寿:《南史》卷77,列传第六十七,恩幸,吕文显传,“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65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1101页。
    ⑦ [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卷29,吕安国传,“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59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321页。
    ⑧ 见《吕竭记》。
    ① [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卷5,本纪第五,海陵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59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55页。
    ② [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卷4,本纪第四,郁林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59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51页。
    ③ [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卷5,本纪第五,海陵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59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55页。
    ④ [明]戴廷明、程尚宽等撰,朱万曙等点校:《新安名族志》[M]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第620页。
    ⑤ [明]戴廷明、程尚宽等撰,朱万曙等点校:《新安名族志》[M]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第448页。
    ① [明]戴廷明、程尚宽等撰,朱万曙等点校:《新安名族志》[M]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第450页。
    ② [明]彭泽修,汪舜民纂:《徽州府志》卷2,食货志,水利,明弘治十五年(1502)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1册[M]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
    ③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资料室藏:《新安大阜吕氏宗谱》卷4,《吕文达传》,复印本。又见《新安大阜吕氏宗谱》[OL]http://wenku.baidu.com/view/8512c80e6c85ec3a87c2c522.html。
    ① 关于《吕竭南北两渠图》材料的利用上,笔者参考了吴媛媛《明清时期徽州的灾害及其社会应对》一文,特此注明,并致以谢忱!
    ② [清]郑学樵:《吕堨南北两渠图》,《乾隆二十五(1760)年五月二十五日徽州府告示》附录《吕堨条例》,咸丰年间刻本,安徽省图书馆古籍部藏。转引自吴嫒嫒:《明清时期徽州的灾害及其社会应对》,《吕竭北渠条例》[D]复旦大学,2007年,第170页。
    ① [清]郑学樵:《吕竭南北两渠图》:咸丰元年(1851)四月十八日《监生郑时辅等禀为<公议章程>,禀恳宪裁赏示晓谕事》附录《公议章程》,咸丰年间刻本,安徽省图书馆古籍部藏。转引自吴媛媛:《明清时期徽州的灾害及其社会应对》,《公议章程》[D]复旦大学,2007年,第175页。
    ② [清]佘华瑞纂,吴之兴校点:《岩镇志草》,志草发凡[M]2004年,第9页。
    ① 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歙县志》,下册,第29编,《古村》[M]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1460页。
    ② [清]郑学樵:《吕竭南北两渠图》,郑任《吕竭报功祠碑文》,咸丰年间刻本,安徽省图书馆古籍部藏。转引自吴嫒嫒:《明清时期徽州的灾害及其社会应对》[D]复旦大学,2007年,第178页。
    ③ [清]佘华瑞纂,吴之兴校点:《岩镇志草》,元集,古迹,吕湖[M]2004年,第27页。
    ① [宋]李昉:《太平御览》卷66,地部三十一,湖,“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93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671-672页。
    ② [宋]罗愿撰,萧建新、杨国宜校著:《<新安志>整理与研究》卷3,歙县,水源[M]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第88-89页。
    ① [宋]曾巩:《序越州鉴湖图》,《浙江通志》卷263,艺文五,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26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132页。
    ② [清]佘华瑞纂,吴之兴校点:《岩镇志草》,元集,古迹,吕湖[M]2004年,第27页。
    ③ [宋]罗愿撰,萧建新、杨国宜校著:《<新安志>整理与研究》卷3,歙县,水源[M]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第89页。
    ④ 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歙县志》,下册,第29编,《古村》[M]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1460页。
    ① 王梦鸥注译:《礼记今注今译》,第五,于制[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第112页。
    ② [汉]毛亨传,郑玄笺,[唐]陆德明音义,孔颖达疏:《毛诗注疏》卷29,鲁颂,泮水,“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9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950页。
    ① 转引自姜亮夫等撰:《先秦诗鉴赏辞典》,诗经,鲁颂,泮水,注[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第707页。
    ① [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卷60,《吴志》卷十五,《贺齐全琮吕岱周鲂钟离牧传》,“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54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886页。
    ② [清]彭定求、杨中讷等编纂,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增订本)》卷755,徐铉五,刘长卿五,《和歙州陈使君见寄》[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8679页。
    ③ [元]赵汸:《东山存稿》卷4,文,《商山学院学田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1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287页。又见[清]何应松修,方崇鼎纂:《休宁县志》卷1,风俗,道光三年(1823)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2[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42页。注:赵汸《商山书院学田记》。
    ④ [宋]苏轼:《东坡全集》卷106,外制制勅六十七首,《两浙转运副使孙昌龄可秘阁校理知福州》,“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8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663页。
    ⑤ [清]方士(上广下走),又有作方士庹:《新安竹枝词》,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歙县志》,下册,附录[M]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1518页。
    ①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述而篇第七[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82页。
    ②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微子篇第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18页。
    ③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微子篇第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20页。
    ④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子路篇第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51页。
    ① [宋]苏辙著,曾枣庄、马德富校点:《栾城集》卷13,《初到绩溪视事三日出城南谒二祠游石照偶成四小诗呈诸同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19页。
    ② [汉]司马迁:《史记》卷129,货殖列传第六十九,“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46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424页。
    ① [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61,文部,序十一首,赠程君五十叙,“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0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92页。
    ② 婺源《燉煌洪氏统宗谱》卷59,转引自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1985年,第53页。
    ① [明]彭泽修,汪舜民纂:《徽州府志》卷11,词翰志,序,洪焱祖《新安后续志序》,明弘治十五年(1502)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1册[M]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
    ② [明]彭泽修,汪舜民纂:《徽州府志》卷11,词翰志,序,李以申《新安续志总序》,明弘治十五年(1502)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1册[M]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
    ① [明]彭泽修,汪舜民纂:《徽州府志》卷11,词翰志,序,江逊《徽风序》,明弘治十五年(1502)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1册[M]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
    ② [明]彭泽修,汪舜民纂:《徽州府志》卷11,词翰志,序,李以申《新安续志总序》,明弘治十五年(1502)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1册[M]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
    ③ [五代]王定保撰:《唐摭言》卷2,海述解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35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705页。原文:“荆南解比号‘天荒’,大中四年(850),刘蜕舍人以是府解及第,时崔魏公作镇,以‘破天荒’钱七十万资蜕,蜕谢书略曰:‘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日“天荒”。’”
    ① [宋]柳永:《乐章集》,一卷,《望海潮》,“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87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72页。
    ②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1,“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5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255页。
    ③ [宋]乐史:《宋本太平寰宇记》卷104,江南西道二,歙州[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33页。
    ④ [宋]乐史:《宋本太平寰宇记》卷104,江南西道二,歙州[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34页。
    ⑤ [宋]吴儆:《竹洲集》卷20,乐府,《浣溪纱·次范石湖韵》,“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2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294页。又一说为范成大(石湖)作。
    ⑥ 葛剑雄:《从历史地理看徽商的兴衰》[J]《安徽史学》,2004,(05),第85页。
    ① [宋]吴自牧:《梦粱录》卷13,团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0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105页。
    ② [明]彭泽修,汪舜民纂:《徽州府志》卷11,词翰志,序,李以中《新安续志总序》,明弘治十五年(1502)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1册[M]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
    ③ [宋]罗愿撰,萧建新、杨国宜校著:《<新安志>整理与研究》,卷2,物产,木果[M]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第53页。
    ④ [宋]罗愿撰,萧建新、杨国宜校著:《<新安志>整理与研究》,卷1,州郡,风俗[M]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第17页。
    ⑤ [宋]范成大撰,孔凡礼点校:《范成大笔记六种》,《骖鸾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5页。
    ① [宋]罗愿撰,萧建新、杨国宜校著:《<新安志>整理与研究》,卷10,杂录,人事[M]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第320页。注:方勺《泊宅篇》。
    ② [宋]苏辙著,曾枣庄、马德富校点:《栾城集》卷14,《绩溪二咏·豁然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30页。
    ③ 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歙县志》,上册,第9编,《工业》[M]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406页。
    ④ [元]郑玉:《师山集》,师山遗文附录,吴讷《克复昱岭关寄郑子美待制》,“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17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115页。
    ⑤ [明]汪广洋:《滩行五首》,[明]程敏政:《新安文献志》卷56[M]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1316页。注:诗中所谓“东阳”,明属“金华府”,今仍所属浙江金华。
    ① [明]傅岩:《歙纪》卷9,《纪谳语》[M]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标点本,第175页。
    ② [宋]吴自牧:《梦粱录》卷12,江海船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0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103页。
    ③ [清]黄景仁著,李国章标点:《两当轩集》卷9,古近体诗七十二首(癸巳、甲午),《新安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29页。
    ④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7,吴筠(一作吴均)《与朱元思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87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263页。
    ⑤ [明]程敏政辑撰,何庆善、于石点校:《新安文献志》卷57,《休宁道中》之二[M]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1363页。
    ① [汉]毛亨传,郑玄笺,[唐]陆德明音义,孔颖达疏:《毛诗注疏》卷11,秦风,蒹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9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370页。
    ② [宋]吴自牧:《梦粱录》卷12,江海船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0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103页。
    ③ 许承尧:《疑庵诗》,《由杭归歙途中杂诗五十五首》[M]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第151页。
    ④ 许承尧:《疑庵诗》,《新安江杂诗五首》M]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第200页。
    ⑤ 许承尧:《疑庵诗》,《归舟过深渡雨泊》[M]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第188页。
    ⑥ 正道沧桑:《五都骢马通威坪》[OL]http://blog.zjol.com.cn/blog-2364626-2224356.html。
    ① [宋]罗愿撰,萧建新、杨国宜校著:《<新安志>整理与研究》,卷10,杂录,人事[M]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第320页。注:方勺《泊宅篇》。
    ① [齐]谢胱:《谢宣城集》卷2,《入朝曲》,“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63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623页。
    ② [宋]罗愿撰,萧建新、杨国宜校著:《<新安志>整理与研究》卷1,州郡,风俗[M]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第16页。
    ① 于静:《宋代徽州科举研究》表4,《宋代徽州正奏名进士数与全国进士总数的比较表》[D]浙江大学,2007年,第8页。
    ② 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歙县志》,下册,第21编,《教育》[M]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854-856页。
    ③ [明]彭泽修,汪舜民纂:《徽州府志》卷12,词翰二,记,罗似臣《徽州新城记》,明弘治15年(1502)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1册[M]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
    ④ [明]彭泽修,汪舜民纂:《徽州府志》卷11,词翰志,序,李以申《新安续志总序》,明弘治十五年(1502)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1册[M]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
    ⑤ [清]彭定求、杨中讷等编纂,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增订本)》,第3册,卷147,刘长卿一,《赴新安别梁侍郎》[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487页。
    ⑥ [明]彭泽修,汪舜民纂:《徽州府志》卷11,词翰志,序,李以申《新安续志总序》,明弘治十五年(1502)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1册[M]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
    ⑦ [宋]范成大:《石湖诗集》卷6,《次韵知郡安抚九日南楼宴集三首》,“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59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636页。
    ① [明]彭泽修,汪舜民纂:《徽州府志》卷11,词翰志,序,江逊《徽风序》,明弘治15年(1502)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1册[M]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
    ② [元]赵汸:《东山存稿》卷4,文,《商山学院学田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1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287页。又见[清]何应松修,方崇鼎纂:《休宁县志》卷1,风俗,道光三年(1823)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2[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42-43页。注:赵汸《商山书院学田记》。
    ③[秦]吕不韦撰,[汉]高诱注:《吕氏春秋》卷3,季春纪第三,三月纪,尽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48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296页。
    ④[清]佘华瑞纂,吴之兴校点:《岩镇志草》,利集,艺文上,方弘静《里语》[M]2004年, 第197页。
    ①《今古奇闻》卷3,转引自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1985年,第214页。
    ② 许承尧等纂,楼文钊、石国柱等修:《歙县志》卷1,舆地志,风土,1937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1[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39页。
    ③ 万历《休宁县志·舆地志·风俗》,转引自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1985年,第25页。
    ④ [明]汪道昆著,胡益民,余国庆点校:《太函集》卷7,《新都太守济南高公奏最序》,[M]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146页。又见[明]汪道昆:《太函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346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90页。
    ⑤ [清]廖腾煃修,汪晋徵等纂:《休宁县志》,卷7,艺文志,奏疏,清康熙32年(1693)刻本,“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90号”[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影印本,第1083页。
    ⑥ [宋]罗愿:淳熙《新安志》卷9,转引自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1985年,第25页。
    ⑦ [宋]罗愿撰,萧建新、杨国宜校著:《<新安志>整理与研究》,卷1,州郡,风俗[M]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第17页。
    ① [明]汪道昆:《太函副墨》卷1《先大父状》,转引自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1985年,第266页。
    ② [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32,江南二十[M]上海:图书集成局,光绪二十七年(1901)铅印本。又见[清]顾炎武撰,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整理:《顾炎武全集》,《天下郡国利病书》,徽州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024页。
    ③ 许承尧纂,李明回、彭超、张爱琴校点:《歙事闲谭》,卷26,《<知新录>记徽俗二则》[M]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标点本,第930页。
    ④ [宋]罗愿撰,萧建新、杨国宜校著:《<新安志>整理与研究》卷1,州郡,风俗[M]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第16页。
    ⑤ 婺源《燉煌洪氏统宗谱》卷59,转引自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1985年,第53页。
    ⑥ 方静:《徽州民谣》,《丈夫志四方》[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8页。
    ⑦ 《黟县乡土地理·物产》,转引自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M]合肥:黄 山书社,1985年,第11页。
    ① [清]吴梅颠撰,胡益民点校:《徽城竹枝词》不分卷,转引自安徽大学徽州文献课题组:《徽州文献与<徽人著述叙录>的编撰[附凡例及样稿]》,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编:《徽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78页。
    ② [明]傅岩:《歙纪》卷4,《纪问政余业》,《舟行至街口》[M]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标点本,第27页。
    ③ [清]马步蟾纂修:《徽州府志》卷4之2,营建志,水利,方椿《楚颂山房杂著》,道光七年(1827)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48[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322页。
    ④ [清]丁廷楗修,赵吉士纂:《徽州府志》卷8,营建志,水利,《汪伟等奏疏》,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刻本,“中国地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237号”[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影印本第1218页。又见[清]廖腾煌修,汪晋徵等纂,《体宁县志》,卷7,奏疏,康熙三十二年(1693)刻本,“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90号”[M]台北:成文 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影印本,第1083页。
    ① 祁门县博物馆有一张民国手绘版《祁门县图》,该图内仍标示有“榔木岭”,通过与新地图的对比,可知“榔木岭”今已改名为“楠岭”,仍为休宁、黟县至祁门的必经之路,有S326省道通过,另附近有铁路涵洞“楠木岭明洞”。榔木岭相对海拔并不太高,皖赣铁路穿通而过。注:历口许村许畅达手绘:《祁门县图》,年代:民国,编号:Q-2201,祁门县博物馆藏。
    ② [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28,南直十,“中国古代地理方志丛刊”[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379页。又见[清]汪韵珊纂,周溶修:《祁门县志》卷4,舆地志,山川,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5[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54页。
    ① [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28,南直十,“中国古代地理方志丛刊”[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381页。
    ② [清]吴甸华修,程汝翼、俞正燮纂:嘉庆《黟县志》卷16,艺文志,诗,道光五年(1825)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6[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557页。
    ③ 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1985年,第197页。
    ④ 《清高宗实录》卷215,乾隆九年四月丁丑条[M]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第10954页。
    ① 《清高宗实录》卷459,乾隆十九年三月已卯条[M]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第14378页。
    ② [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32,江南二十[M]上海:图书集成局,光绪二十七年(1901)铅印本。又见[清]顾炎武撰,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整理:《顾炎武全集》,《天下郡国利病书》,徽州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024页。
    ③ [清]廖腾煌修,汪晋徵等纂:《休宁县志》卷1,方舆志,风俗,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刻本,“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90号”[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影印本,第239-240页。
    ① 许承尧纂,李明回、彭超、张爱琴校点:《歙事闲谭》卷6,《明季县中运米情形》[M]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标点本,第181页。
    ② 《坚瓠五集》卷1《火焚米商》。转引自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1985年,第195页。
    ③ 曹永宪:《明代徽州盐商的移居与商籍》[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01),第33页。
    ④ [清]廖腾煃修,汪晋徵等纂:《休宁县志》卷1,方舆志,风俗,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刻本,“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90号”[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影印本,第239页。
    ⑤ [宋]罗愿撰,萧建新、杨国宜校著:《<新安志>整理与研究》卷1,州郡,风俗[M]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第17页。
    ① 《祁门倪氏族谱》卷续《望铨公启垣公两世合传》,转引自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1985年,第187页。
    ② [清]赵吉士辑撰,周晓光、刘道胜点校:《寄园寄所寄》卷11,泛叶寄[M]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第877页。
    ① 徽州地区交通志编纂委员会编:《徽州地区交通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6年,第180页。
    ② [明]程敏政:《新安文献志》卷90,《百岁程君实墓表》[M]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2237页。义见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1985年,第189-190页。
    ③ [明]《新安程氏诸谱会通》第3册《希道公传》,景泰刊本,转引自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1985年,第185页。
    ④ 《醉醒石》第4回,转引自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徽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52页。
    ⑤ 婺源《敦煌洪氏通宗谱》卷58《清华雪斋公传》,转引自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1985年,第184页。
    ⑥ 《婺源县采辑·义行》,转引自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1985年,第186页。
    ⑦ 《戴南山先生全集》卷8《程之藩传》,转引自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1985年,第186页。
    ① 参见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徽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49-260页。
    ② 《冬官记事》记录有明万历年间“两宫初兴,钻刺请托,蚁聚蜂屯,公(贺凤山,时为工部侍郎)一概峻绝。……惟有徽州木商王天俊干人,广挟金钱,依托势要,钻求札付。买木十六万根”之事。转引自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1985年,第397页。
    ③ [清]詹鸣铎著,王振忠、朱红整理校注:《我之小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10页。
    ④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75,职官四,市舶提举司[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848页。
    ⑤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75,职官四,市舶提举司[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848页。
    ① [明]黄汴:《一统路程图记》卷7,《江南水路》,《祁门县至湖口县水路》,杨正泰:《明代驿站考(增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74页。
    ② [明]黄汴:《一统路程图记》卷7,《江南水路》,《湖口县由江西城至广东水路》,杨正泰:《明代驿站考(增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70-271页。
    ① 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歙县志》,下册,第27编,《人物》[M]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1269页。
    ② [明]黄汴:《一统路程图记》卷5,《江北水路》,《南京由漕河至北京各闸》,杨正泰:《明代驿站考(增订本)》fMl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44-245页。
    ③ [明]程春宇:《士商类要》卷1,《徽州府由严州至杭州水路程》,杨正泰:《明代驿站考(增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12页。
    ① [明]程春宇:《士商类要》卷1,《徽州府由严州至杭州水路程》,杨正泰:《明代驿站考(增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12页。
    ② [明]黄汴:《一统路程图记》卷7,《江南水路》,《休宁县至杭州府水路》,杨正泰:《明代
    ① [清]彭定求、杨中讷等编纂,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增订本)》卷151,刘长卿五,《新安送陆[澧](沣)归江阴》[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579页。
    ② [清]彭定求、杨中讷等编纂,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增订本)》,卷663,罗隐九,《送刘校书之新安寄吴常侍》[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7652页。
    ③ [宋]苏辙著,曾枣庄、马德富校点:《栾城集》卷14,《寄龙井辩才法师三绝(并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34页。
    ④ [宋]陆游:《剑南诗稿》卷45,《二月三日春色粲然步至湖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2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673页。
    ⑤许承尧:《疑庵诗》,《由杭归歙途中杂诗五十五首》[M]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第148-152页。
    ⑥ 许承尧:《疑庵诗》[M]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第185页。原注:以下15首作于1930年春、夏,由歙经杭,在沪小住,至秋返歙。
    ⑦ 许承尧:《疑庵诗》,《发渐江入浙》[M]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第184页。
    ⑧ 许承尧:《疑庵诗》,《归歙月余,仍由新安江过沪上入都二首(癸亥)》[M]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第111页。原注:此首作于1923年,由歙返京。
    ① 葛剑雄:《水文化与河流文明》[J]《中国三峡建设》,2008,(06),第12-13页。又见王振忠:《新安江》,葛剑雄《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页。
    ① [明]彭泽修,汪舜民纂:《徽州府志》,卷12,词翰二,记,倪岳《徽州府重建渔梁坝记》,明弘治15年(1502)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1册[M]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
    ② [清]张佩芳修,刘大櫆纂:《歙县志》卷17,艺文志,记,吴苑《重修渔梁坝记》,清乾隆36年(1771)刻本,“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232号”[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影印本,第1551页。
    ③ [清]马步蟾纂修:《徽州府志》卷4之2,营建志,水利,道光七年(1827)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48 [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303页。
    ④ [明]彭泽修,汪舜民纂:《徽州府志》,卷12,词翰二,记,钱时《新安建石梁记》,明弘 治15年(1502)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1册[M]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
    ① 姚胜峰:《因渔而梁继梁而坝——渔梁村》fJl《小城镇建设》,2006,(09),第71-72页。
    ② [明]彭泽修,汪舜民纂:《徽州府志》,卷12,词翰二,记,钱时《新安建石梁记》,明弘治15年(1502)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1册[M]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2年。
    ③ [明]彭泽修,汪舜民纂:《徽州府志》,卷12,词翰二,记,钱时《新安建石梁记》,明弘治15年(1502)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1册[M]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
    ④ [明]彭泽修,汪舜民纂:《徽州府志》卷2,地理志,桥梁,明弘治十五年(1502)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1册[M]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
    ⑤ [清]张佩芳修,刘大櫆纂:《歙县志》卷3,水利,堤坝,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刻本,“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232号”[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影印本,第209-210页。
    ⑥ [清]马步蟾纂修:《徽州府志》卷4之2,营建志,水利,道光七年(1827)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48[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302页。
    ⑦ 姚胜峰:《因渔而梁继梁而坝——渔梁村》[J]《小城镇建设》,2006,(09),第71页。
    ⑧ 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歙县志》,下册,第29编,《古村》[M]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1415页。
    ⑨ [宋]罗愿撰,萧建新、杨国宜校著:《<新安志>整理与研究》卷4,祁门,贤宰[M]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第129页。
    ① [清]马步蟾纂修:《徽州府志》卷4之2,营建志,水利,道光七年(1827)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48[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302页。
    ② [元]王祯著,王毓瑚校注:《王祯农书》卷13,农器图谱[M]北京: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年,第322页。
    ① [元]王祯撰,缪启愉译注:《东鲁王氏农书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334页。
    ② [元]王祯撰,缪启愉译注:《东鲁王氏农书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334-335页。
    ③ [明]彭泽修,汪舜民纂:《徽州府志》卷12,词翰二,记,钱时《新安建石梁记》,明弘治15年(1502)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1册[M]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
    ④ [清]马步蟾纂修:《徽州府志》卷4之2,营建志,水利,道光七年(1827)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48 [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302页。
    ⑤ [清]马步蟾纂修:《徽州府志》卷4之2,营建志,水利,道光七年(1827)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48 [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302页。
    ⑥ [清]马步蟾纂修:《徽州府志》卷4之2,营建志,水利,道光七年(1827)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48[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302页。
    ⑦ 按:从前文南宋绍定年间赵希愬“砌石八层”以及后文弘治时期张祯“葺之加石为九层”两条道光《徽州府志》中的记录来分析,此处“凡十有八层”,或应为“凡石有八层”。
    ① [明]彭泽修,汪舜民纂:《徽州府志》卷12,词翰二,记,钱时《新安建石梁记》,明弘治十五年(1502)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1册[M]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
    ② [明]彭泽修,汪舜民纂:《徽州府志》卷12,词翰二,记,倪岳《徽州府重建渔梁坝记》,明弘治十五年(1502)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1册[M]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
    ③ [清]马步蟾纂修:《徽州府志》卷4之2,营建志,水利,道光七年(1827)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48[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302页。
    ④ [明]彭泽修,汪舜民纂:《徽州府志》卷12,词翰二,记,倪岳《徽州府重建渔梁坝记》,明弘治15年(1502)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1册[M]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
    ⑤ [明]彭泽修,汪舜民纂:《徽州府志》,卷12,词翰二,记,倪岳《徽州府重建渔梁坝记》,明弘治15年(1502)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1册[M]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
    ① [明]彭泽修,汪舜民纂:《徽州府志》,卷12,词翰二,记,倪岳《徽州府重建渔梁坝记》,明弘治15年(1502)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1册[M]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
    ② [明]彭泽修,汪舜民纂:《徽州府志》,卷12,词翰二,记,倪岳《徽州府重建渔梁坝记》,明弘治15年(1502)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1册[M]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
    ③ [明]彭泽修,汪舜民纂:《徽州府志》卷12,词翰二,记,钱时《新安建石梁记》,明弘治十五年(1502)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1册[M]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
    ④ [明]彭泽修,汪舜民纂:《徽州府志》,卷12,词翰二,记,倪岳《徽州府重建渔梁坝记》,明弘治15年(1502)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1册[M]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
    ⑤ [明]彭泽修,汪舜民纂:《徽州府志》卷12,词翰二,记,倪岳《徽州府重建渔梁坝记》,明弘治15年(1502)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1册[M]上海:上海书店,1982 年,影印本。
    ① [清]张佩芳修,刘大櫆纂:《歙县志》卷17,艺文志,记,吴苑《重修渔梁坝记》,清乾隆36年(1771)刻本,“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232号”[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影印本,第1550页。
    ② [清]马步蟾纂修:《徽州府志》卷4之2,营建志,水利,道光七年(1827)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48[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302页。
    ③ [清]马步蟾纂修:《徽州府志》卷4之2,营建志,水利,道光七年(1827)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48[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302页。
    ④ [明]彭泽修,汪舜民纂:《徽州府志》卷2,地理二,桥梁,明弘治15年(1502)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1册[M]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
    ⑤ [清]马步蟾纂修:《徽州府志》卷4之2,营建志,水利,附徽州知府朱廷梅记,道光七年(1827)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48[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302-303页。
    ⑥ [清]张佩芳修,刘大櫆纂:《歙县志》卷17,艺文志,记,吴苑《重修渔梁坝记》,清乾隆36年(1771)刻本,“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232号”[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影印本,第1550页。
    ① [清]马步蟾纂修:《徽州府志》卷4之2,营建志,水利,道光七年(1827)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48[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302页。
    ② [清]张佩芳修,刘大櫆纂:《歙县志》卷17,艺文志,记,吴苑《重修渔梁坝记》,清乾隆36年(1771)刻本,“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232号”[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影印本,第1551页。
    ③ [清]张佩芳修,刘大櫆纂:《歙县志》卷17,艺文志,记,吴苑《重修渔梁坝记》,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刻本,“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232号”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影印本,第1551页。
    ④ [清]马步蟾纂修:《徽州府志》,卷4之2,营建志,水利,附徽州知府朱廷梅记,道光七年(1827)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48[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年,影印本,第302-303页。
    ① [清]张佩芳修,刘大櫆纂:《歙县志》卷17,艺文志,记,吴苑《重修渔梁坝记》,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刻本,“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232号”[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影印本,第1551-1552页。
    ② [清]张佩芳修,刘大櫆纂:《歙县志》卷17,艺文志,记,吴苑《重修渔梁坝记》,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刻本,“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232号”[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影印本,第1552页。
    ③ [清]张佩芳修,刘大櫆纂:《歙县志》卷17,艺文志,记,吴苑《重修渔梁坝记》,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刻本,“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232号”[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影印本,第1553页。
    ④ [清]张佩芳修,刘大櫆纂:《歙县志》卷17,艺文志,记,吴苑《重修渔梁坝记》,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刻本,“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232号”[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影印本,第1552页。
    ⑤ [清]马步蟾纂修:《徽州府志》卷4之2,营建志,水利,附徽州知府朱廷梅记,道光七年(1827)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48 [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302-303页。
    ⑥ [清]马步蟾纂修:《徽州府志》卷4之2,营建志,水利,道光七年(1827)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48[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302-303页。
    ① [清]吴梅颠撰,胡益民点校:《徽城竹枝词》不分卷,转引自安徽大学徽州文献课题组:《徽州文献与<徽人著述叙录>的编撰[附凡例及样稿]》,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编:《徽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79页。
    ② [清]吴梅颠撰,胡益民点校:《徽城竹枝词》不分卷,转引自安徽大学徽州文献课题组:《徽州文献与<徽人著述叙录>的编撰[附凡例及样稿]》,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编:《徽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79页。
    ① 许承尧等纂,楼文钊、石国柱等修:《歙县志》卷2,营建志,水利,1937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1[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68页。
    ② [清]马步蟾纂修:《徽州府志》卷4之2,营建志,水利,附胡赓善碑记,道光七年(1827)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48[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303页。
    ③ [清]马步蟾纂修:《徽州府志》卷4之2,营建志,水利,附胡赓善碑记,道光七年(1827)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48[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303页。
    ④ [清]马步蟾纂修:《徽州府志》卷4之2,营建志,水利,附胡赓善碑记,道光七年(1827)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48[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303页。
    ⑤ 许承尧等纂,楼文钊、石国柱等修:《歙县志》卷2,营建志,水利,1937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1[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68页。
    ① [清]马步蟾纂修:《徽州府志》卷4之2,营建志,水利,道光七年(1827)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48[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302页。
    ② 许承尧等纂,楼文钊、石国柱等修:《歙县志》卷2,营建志,水利,1937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1[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68页。
    ③ [明]彭泽修,汪舜民纂:《徽州府志》卷2,地理二,桥梁,渔梁,明弘治15年(1502)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1册[M]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
    ④ [明]彭泽修,汪舜民纂:《徽州府志》,卷12,词翰二,记,倪岳《徽州府重建渔梁坝记》,明弘治15年(1502)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1册[M]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
    ⑤ [清]张佩芳修,刘大櫆纂:《歙县志》卷17,艺文志,记,吴苑《重修渔梁坝记》,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刻本,“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232号”[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影印本,第1551页。
    ⑥ 许承尧等纂,楼文钊、石国柱等修:《歙县志》卷2,营建志,水利,1937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1[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68页。
    ⑦ 许承尧等纂,楼文钊、石国柱等修:《歙县志》卷2,营建志,水利,1937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1[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68页。
    ⑧ [清]马步蟾纂修:《徽州府志》卷4之2,营建志,水利,附徽州知府朱廷梅记,道光七年(1827)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48[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302页。
    ① [清]马步蟾纂修:《徽州府志》卷4之2,营建志,水利,道光七年(1827)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48[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302页。
    ② [宋]罗愿撰,萧建新、杨国宜校著:《<新安志>整理与研究》,卷3,歙县,水源[M]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第90页。
    ③ [宋]罗愿撰,萧建新、杨国宜校著:《<新安志>整理与研究》,卷3,歙县,水源[M]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第89页。
    ④ [明]彭泽修,汪舜民纂:《徽州府志》卷2,地理二,桥梁,明弘治十五年(1502)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1册[M]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
    ① [清]马步蟾纂修:《徽州府志》卷4之2,营建志,水利,道光七年(1827)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48 [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302页。
    ② [清]张佩芳修,刘大櫆纂:《歙县志》卷3,建置志下,水利,堤坝,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刻本,“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232号”[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影印本,第210页。
    ③ [战国]墨子:《墨子》卷1,《七患》第五,“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48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28页。
    ④ [宋]罗愿撰,萧建新、杨国宜校著:《<新安志>整理与研究》卷13,州郡,风俗[M]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第17页。
    ⑤ 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歙县志》,上册,第4编,《城乡建设》[M]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172页。
    ⑥ [宋]祝穆,[元]富大用,[元]祝渊:《古今事文类聚》,祝穆《续集》卷1,吴都形势,“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27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原文:“诸葛亮至京口,因靓秣陵山阜,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 之宅。’”文后原注:《吴录》。
    ① [清]张佩芳修,刘大槐纂:《歙县志》卷3,建置志下,水利,堤坝,清乾隆36年(1771)刻本,“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232号”[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影印本,第209页。
    ① [清]马步蟾纂修:《徽州府志》卷4之2,营建志,水利,附胡赓善碑记,道光七年(1827)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48[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303页。
    ① 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歙县志》,下册,第29编,《古村》[M]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1416页。
    ② 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歙县志》,上册,第5编,《交通·邮政·电信》[M]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230页。
    ③ 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歙县志》,下册,第29编,《古村》[M]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1416页。
    ① 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歙县志》,上册,第5编,《交通·邮政·电信》[M]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230页。
    ② 东南大学建筑系,歙县文物管理所编著:《渔梁》[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91页。
    ① [明]傅岩:《歙纪》卷6,《纪详议》,《申报打行》(丁丑五月)[M]合肥:黄山伟社,2007年,标点本,第66-67页。
    ② [明]傅岩:《歙纪》卷5,《纪政迹》,《事迹》[M]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标点本,第57页。
    ③ [明]傅岩:《歙纪》卷6,《纪详议》,《申报荒旱》(乙亥六月)[M]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标点本,第58页。
    ④ [明]傅岩:《歙纪》卷5,《纪政迹》,《事迹》[M]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标点本,第57页。
    ⑤ [明]傅岩:《歙纪》卷5,《纪政迹》,《事迹》[M]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标点本,第56页。
    ⑥ [明]傅岩:《歙纪》卷6,《纪详议》,《申报荒旱》(丙子六月)[M]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标点本,第62页。
    ① [明]傅岩:《歙纪》卷5,《纪政迹》,《事迹》[M]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标点本,第57页。
    ② [明]傅岩:《歙纪》卷8,《纪条示》,《严谨船埠索骗》(乙亥六月)[M]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标点本,第109页。
    ③ [明]傅岩:《歙纪》卷6,《纪详议》,《米行勒石》(丁丑十一月)[M]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标点本,第67-69页。
    ① 徽州地区交通志编纂委员会编:《徽州地区交通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6年,第179页。
    ① 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歙县志》,上册,第5编,《交通·邮政·电信》[M]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230页。
    ② [明]宋应星著,潘吉星译注:《天工开物》,舟车第十五,杂舟[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57页。
    ① [宋]乐史:《宋本太平寰宇记》卷104,江南西道二,歙州[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影印本,第136页。
    ② [明]休宁《赋役官解全书》,转引自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1985年,第195页。
    ① 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歙县志》,下册,第29编,《古村》[M]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1411页。
    ① [明]黄汴: 《一统路程图记》卷7, 《江南水路》, 《休宁县至杭州府水路》,杨正泰:《明代驿站考(增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76页。
    ② [明]黄汴: 《一统路程图记》卷8, 《江南陆路》, 《休宁县至杭州府水路》,杨正泰:《明代驿站考(增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85页。
    ① 《休宁率东程氏家谱》,转引自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1985年,第83页。
    ② 《休宁率东程氏家谱》,转引自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1985年,第83页。
    ① [明]程敏政纂修:《休宁志》,卷5,镇市,弘治4年(1491)刻本,“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史部·地理类第29册[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本,第491页。
    ② [明]程敏政纂修:《休宁志》,卷5,桥梁,弘治4年(1491)刻本,“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史部·地理类第29册[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本,第492页。
    ③ [明]程敏政纂修:《休宁志》,卷5,镇市,弘治4年(1491)刻本,“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史部·地理类第29册[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本,第491页。
    ④ [明]程敏政纂修:《休宁志》,卷1,物产,茶,弘治4年(1491)刻本,“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史部·地理类第29册[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本,第476页。
    ⑤ 关于徽州茶叶生产和销售对于屯溪崛起的影响,笔者参考了邹怡《明清以来的徽州茶叶与地方社会(1368-1949)》一文,特此注明,并致以谢忱!
    ⑥ [清]张佩芳修,刘大櫆纂:《歙县志》,卷6,食货志,茶纲,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刻本,“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232号”[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影印本,第329页。
    ⑦ [清]何应松修,方崇鼎纂:《休宁县志》卷2,营建,廨署,道光三年(1823)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2[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46页。
    ⑧ 屯溪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屯溪市志》[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5 页。
    ① [清]何应松修,方崇鼎纂:《休宁县志》卷2,营建,津梁,道光三年(1823)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2[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49页。
    ② 屯溪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屯溪市志》[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419页。
    ③ [明]休宁《赋役官解全书》,转引自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1985年,第195页。
    ④ [清]廖腾煃修,汪晋徵等纂:《休宁县志》卷1,坊市,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刻本,“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90号”[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影印本,第204页。
    ⑤ [清]何应松修,方崇鼎纂:《休宁县志》卷2,营建,津梁,道光三年(1823)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2[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49页。
    ① [清]查慎行:《敬业堂诗集》卷4,《遄归集[起壬戌(1682)五月,尽癸亥(1683)九月]》,《青溪口号八首》,“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26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64页。
    ② 屯溪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屯溪市志》[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419页。
    ① 屯溪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屯溪市志》[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6-13页。
    ① [加]卜正民著,刘彬译:《维梅尔的帽子——从一幅画看全球化贸易的兴起》[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1年,第157页。
    ① 姜守明、邵政达、陈正兰著:《世界尽头的发现:大航海时代的欧洲水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87-88页。
    ② 葛韵芬等修,江峰青等纂:《民国重修婺源县志》,卷24,人物五,宦绩,汪鋐传,1925年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西府县志辑”28[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影印本。
    ③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05,列传第93,朱纨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 5403页。
    ① [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84,浙江二,戍海篇[M]上海:图书集成局,光绪二十七年(1901)铅印本。又见[清]顾炎武撰,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整理:《顾炎武全集》,《天下郡国利病书》,浙江备录下,戍海篇,“据都督万表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2464页。
    ② [宋]吴自牧:《梦粱录》卷12,江海船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0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第103页。
    ① 安徽休宁人,载康熙《会稽县志》。佘德余:《吴成器在绍兴抗倭》,绍兴文理学院校报,第327期,2011年9月25日,第6版。[OL]http://usx.cuepa.cn/show more.php?doc id=485226。
    ② [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84,浙江二,戍海篇[M]上海:图书集成局,光绪二十七年(1901)铅印本。又见[清]顾炎武撰,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整理:《顾炎武全集》,《天下郡国利病书》,浙江备录下,戍海篇,“据都督万表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2464页。
    ③ [明]胡桂奇:《胡梅林行实》。转引自卞利:《胡宗宪评传》[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第148-149页。
    ① [明]丁元荐撰,《西山日记》卷上,涵芬楼秘籍本。转引自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1985年,第424页。
    ① 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歙县志》,上册,第8编,《林业·水利》[M]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372-373页。
    ② 唐德刚注译: 《胡适口述自传》[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5页。
    [1][战国]墨子:《墨子》,“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48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
    [2][秦]吕不韦撰,[汉]高诱注:《吕氏春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48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
    [3][汉]司马迁:《史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43,244,246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
    [4][汉]班固:《前汉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49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
    [5][汉]毛亨传,郑玄笺,[唐]陆德明音义,孔颖达疏:《毛诗注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9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
    [6][汉]刘安等著,高诱注:《淮南鸿烈解》,“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48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
    [7][三国]王弼注:《老子道德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55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
    [8][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54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
    [9][齐]谢跳:《谢宣城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63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
    [10][梁]萧子显撰:《南齐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59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
    [11][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73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
    [12][唐]房玄龄:《晋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55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
    [13][唐]姚思廉撰:《梁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60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
    [14][唐]魏征,长孙无忌等撰:《隋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64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
    [15][唐]李延寿:《南史》,“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65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
    [16][唐]欧阳询:《艺文类聚》,“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87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
    [17][后晋]刘昫:《旧唐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69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
    [18][五代]王定保撰:《唐摭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35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
    [19][宋]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
    [20][宋]曾巩:《序越州鉴湖图》,《浙江通志》卷263,艺文五,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26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
    [21][宋]吴自牧:《梦粱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0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
    [22][宋]罗大经:《鹤林玉露》,“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5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
    [23][宋]李防:《太平御览》,“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93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
    [24][宋]祝穆,[元]富大用,[元]祝渊:《古今事文类聚》,“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27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
    [25][宋]欧阳修:《文忠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2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
    [26][宋]苏轼:《东坡全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8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
    [27][宋]吴儆:《竹洲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2册[M]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
    [28][宋]陆游:《剑南诗稿》,“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2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
    [29][宋]叶适:《水心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4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
    [30][宋]程颐:《伊川文集》,《二程文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45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
    [31][宋]柳永:《乐章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87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
    [32][宋]苏辙著,曾枣庄、马德富校点:《栾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33][宋]乐史:《宋本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影印本。
    [34][宋]范成大撰,孔凡礼点校:《范成大笔记六种》[M]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35][宋]罗愿撰,萧建新、杨国宜校著:《<新安志>整理与研究》[M]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
    [36][元]王祯著,王毓瑚校注,《王祯农书》[M]北京: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年。
    [37][元]托克托等修:《宋史》,“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81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
    [38][元]郑玉:《师山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17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
    [39][元]赵汸:《东山存稿》,“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1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
    [40][元]王祯撰,缪启愉译注:《东鲁王氏农书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41][明]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42][明]宋应星著,钟广言注释:《天工开物》[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76年。
    [43][明]徐光启撰,石声汉校注:《农政全书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
    [44][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实录》[M]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
    [45][明]王世贞:《弁州四部稿》,“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0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
    [46][明]申时行等修:《明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47][明]黄汴编纂,[清]儋漪子,李晋德著,杨正泰校注:《天下水陆路程天下路程图引客商一览醒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1992年。
    [48][明]汤显祖:《汤显祖全集》[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
    [49][明]汪道昆:《太函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346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50][明]汪道昆著,胡益民,余国庆点校:《太函集》[M]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
    [51][明]程敏政辑撰,何庆善,丁石点校:《新安文献志》[M]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
    [52][明]黄汴:《一统路程图记》,杨正泰:《明代驿站考(增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53][明]程春宇:《士商类要》,杨正泰:《明代驿站考(增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54][明]戴廷明、程尚宽等撰,朱万曙等点校:《新安名族志》[M]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
    [55][明]傅岩撰,陈春秀校点:《歙纪》[M]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
    [56][明]曹嗣轩编撰,胡中生,王夔点校:《休宁名族志》[M]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
    [57][明]宋应星著,潘吉星译注:《天工开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58][清]郑学樵:《吕堨南北两渠图》,咸丰年间刻本,安徽省图书馆古籍部藏。
    [59][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M]上海:图书集成局,光绪二十七年(1901)铅印本。
    [60][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61][清]黄景仁著,李国章标点:《两当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62][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3年。
    [63][清]查慎行:《敬业堂诗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26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7年。
    [64][清]张潮辑:《昭代丛书》甲集,卷24,洪玉图《歙问》,张潮《歙问小引》,世楷堂藏板,影印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65][清]彭定求、杨中讷等编纂,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66][清]吴梅颠撰,胡益民点校:《徽城竹枝词》不分卷,转引自安徽大学徽州文献课题组:《徽州文献与<徽人著述叙录>的编撰[附凡例及样稿]》,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编:《徽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76-384页。
    [67][清]纪昀总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68][清]江依濂、江绍莲撰:《歙风俗礼教考》,许承尧纂,李明回、彭超、张爱琴校点:《歙事闲谭》,卷18[M]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标点本。
    [69][清]洪亮吉撰,刘德权点校:《洪亮吉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70][清]佘华瑞纂,吴之兴校点:《岩镇志草》[M]2004年。
    [71][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中国古代地理方志丛刊”[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72][清]吴翟辑撰,刘梦芙点校:《茗洲吴氏家典》[M]合肥:黄山书社,2006年。
    [73][清]赵吉士辑撰,周晓光、刘道胜点校:《寄园寄所寄》[M]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
    [74][清]詹鸣铎著,王振忠、朱红整理校注:《我之小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
    [75][清]《清高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76][清]顾炎武撰,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整理:《顾炎武全集》,《天下郡国利病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77]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78]许承尧:《疑庵诗》[M]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
    [79]周绍泉,赵亚光编著:《窦山公家议校注》[M]合肥:黄山书社,1993年。
    [80]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M]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
    [81]刘俊文主编:《官箴书集成》[M]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
    [82]姜亮夫等撰:《先秦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
    [83]黄宾虹著,上海书画出版社,浙江省博物馆编:《黄宾虹文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
    [84]四库未收书辑刊编纂委员会:《四库未收书辑刊》[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85]许承尧纂,李明回、彭超、张爱琴校点:《歙事闲谭》[M]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标点本。
    [86]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87]王梦鸥注译:《礼记今注今译》[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
    [1][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清]王念孙:《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3]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1985年。
    [4]安徽省博物馆编:《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第1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5]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徽州文契整理组:《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第2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6]王钰欣,周绍泉主编:《徽州千年契约文书》[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年。
    [7]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8]汉语大词典编纂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纂:《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缩印本。
    [1][明]彭泽修,汪舜民纂:《徽州府志》,明弘治十五年(1502)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1册[M]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
    [2][明]程敏政纂修:《休宁志》,弘治四年(1491)刻本,“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史部·地理类第29册[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本。
    [3][明]何东序修,汪尚宁等纂:《徽州府志》,明嘉靖刻本,“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史部·地理类第29册[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
    [4][清]廖腾烽修,汪晋徵等纂:《休宁县志》,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刻本,“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90号”[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影印本。
    [5][清]丁廷楗修,赵吉士纂:《徽州府志》,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刻本,“中国地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237号”[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影印本。
    [6][清]张佩芳修,刘大櫆纂:《歙县志》,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刻本,“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232号”[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影印本。
    [7][清]吴甸华修,程汝翼、俞正燮纂:嘉庆《黟县志》,道光五年(1825)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6[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
    [8][清]何应松修,方崇鼎纂:《休宁县志》,道光三年(1823)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2[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
    [9][清]马步蟾纂修:《徽州府志》,道光七年(1827)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48、49、50[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
    [10][清]汪韵珊纂,周溶修:《祁门县志》,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5[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
    [11]葛韵芬等修,江峰青等纂:《民国重修婺源县志》,1925年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西府县志辑”28,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影印本。
    [12]舒斯笏、程寿保纂,许复、吴克俊修:《民国黟县四志》,1923年黟县藜照堂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8[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
    [13]许承尧等纂,楼文钊、石国柱等修:《歙县志》,1937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1[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
    [14]安徽徽州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徽州地区简志》[M]合肥:黄山书社,1989年。
    [15]屯溪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屯溪市志》[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
    [16]徽州地区交通志编纂委员会编:《徽州地区交通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6年。
    [17]祁门乡镇简志编委会:《祁门乡镇简志》[M]1999年。
    [18]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歙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
    [2]冀朝鼎著,朱诗鳌译:《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1][美]卡尔·A·魏特夫著,徐式谷等译:《东方专制主义——对于集权力量的比较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2][德]卡尔·雅斯贝斯著,魏楚雄、楚新天译:《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
    [3][日]森田明著,郑樑生译:《清代水利社会史研究》,台北:“国立编译馆”,1996年。
    [4][日]内藤湖南著,夏应元等译:《中国史通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5]唐德刚注译: 《胡适口述自传》[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
    [6][美]彭慕兰著,史建云译:《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7][日]森田明著,雷国山译:《清代水利与区域社会》[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
    [8][日]松浦章著,董科译:《清代内河水运史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9][加]卜正民著,刘彬译:《维梅尔的帽子——从一幅画看全球化贸易的兴起》[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1年。
    [1]周天放,叶浅予:《富春江游览志》[M]上海:时代图书公司,1934年。
    [2]周魁一等注释:《二十五史河渠志注释》[M]北京:中国书店,1990年
    [3]余治淮:《桃花源里人家》[M]合肥:黄山书社,1993年。
    [4]欧阳发,洪钢编:《安徽竹枝词》[M]合肥:黄山书社,1993年。
    [5]雷梦水,潘超编:《中华竹枝词》[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
    [6]东南大学建筑系,歙县文物管理所编著:《渔梁》[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
    [7]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水利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
    [8]唐力行:《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
    [9]王钰欣等主编:《徽州文书类目》[M]合肥:黄山书社,2000。
    [10]吴松弟著:《中国人口史》,第3卷,辽宋金元时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11]卞利:《胡宗宪评传》[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
    [12]陈智超著:《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七百通考释》[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
    [13]周魁一:《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
    [14]马俊亚:《混合与发展——江南地区传统社会经济的现代演变(1900-195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15]白尔恒,[法]蓝克利、魏丕信编著:《沟洫佚闻杂录》,北京:中华书局,2003。
    [16]秦建明,[法]吕敏编著:《尧山圣母庙与神社》,北京:中华书局,2003。
    [17]黄竹三,冯俊杰等编著:《洪洞介休水利碑刻辑录》,北京:中华书局,2003。
    [18]董晓萍,[法]蓝克利:《不灌而治——山西四社五村水利文献与民俗》,北京:中华书局,2003。
    [19]王利器,王慎之,王子今辑:《历代竹枝词》[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20]卞利:《明清徽州社会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
    [21]席龙飞等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交通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22]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
    [23]谢国桢选编:《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24]严桂夫,王国健著:《徽州文书档案》[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25]唐德刚注译: 《胡适口述自传》[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
    [26]张崇旺:《明清时期江淮地区的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27]杨正泰:《明代驿站考(增订本)》(附:寰宇通衢、一统路程图记、士商类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28]陈锋主编:《明清以来长江流域社会发展史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29]钞晓鸿:《明清史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
    [30]行龙:《以水为中心的晋水流域》[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31]行龙:《环境史视野下的近代山西社会》[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32]方静:《徽州民谣》[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
    [33]叶鸣声等主编:《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M]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
    [34]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M]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35]周魁一:《水利的历史阅读》[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年。
    [36]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37]杜诚,朱万曙主编:《徽学百题》[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
    [38]冯利华,陈雄著:《钱塘江流域水利开发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39]石峰:《非宗族乡村:关中“水利社会”的人类学考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40]钱杭:《库域型水利社会研究——萧山湘湖水利集团的兴与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41]罗婧:《江南市镇网络与交往力——以盛泽经济、社会变迁为中心(1368—1950)》[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42]吴春梅等著:《近代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
    [43]贺为才:《徽州村镇水系与营建技艺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
    [44]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徽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45]马俊亚:《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1949)》[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46]汪大白:《和谐风情画廊——唐模》[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
    [47]王振忠:《新安江》[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年。
    [48]王振忠著:《明清以来徽州村落社会史研究——以新发现的民间珍稀文献为中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49]王振忠:《徽学研究入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
    [50]姜守明、邵政达、陈正兰著:《世界尽头的发现:大航海时代的欧洲水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51]邹怡:《明清以来的徽州茶叶与地方社会(1368-1949)》[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
    [1]江淮论坛编辑部编:《徽商研究论文集》[C]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
    [2]刘淼辑译:《徽州社会经济史研究译文集》[C]合肥:黄山书社,1988年。
    [3]赵华富主编:《首届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文集》[C]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6年。
    [4]周绍泉,赵华富主编:《’95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年。
    [5]周绍泉,赵华富主编: 《’98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
    [6]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编:《徽学》(第二卷)[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
    [7]清华大学历史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辑部合编:《清华历史讲堂初编》[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8]清华大学历史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辑部合编:《清华历史讲堂续编》[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1]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972,(01)。
    [2]余也非:《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考略》[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03)。
    [3]郑振满:《明清福建沿海农田水利制度与乡族组织》[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04)。
    [4]管洪,李应民:《道德与社会控制》[J]《道德与文明》,1988,(01)。
    [5]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03)。
    [6]邵本武:《徽州崇尚风水之俗的历史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02)。
    [7]王赛时:《唐代宣歙地区经济探略》[J]《安徽大学学报》,1990,(04)。
    [8]臼井佐知子,何小刚:《徽商及其网络》[J]《安徽史学》,1991,(04)。
    [9]何兹全:《中国社会发展史中的元代社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05)。
    [10]吴慧:《清前期粮食的亩产量、人均占有量和劳动生产率》[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01)。
    [11]熊元斌:《清代江浙地区农田水利的经营与管理》[J]《中国农史》,1993,(01)。
    [12]张建民:《明清长江中游山区的灌溉水利》[J]《中国农史》,1993,(02)。
    [13]森正夫:《日本80年代以来明清史研究的新潮流(要旨)》[J]《史学集刊》,1993,(04)。
    [14]张国雄:《“湖广熟,天下足”的经济地理特征》[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04)。
    [15]骆泉生:《黄山古代水利名胜》[J]《水利天地》,1993,(06)。
    [16]张建民:《试论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的农田水利——以长江流域为中心》[J]《中国农史》,1994,(02)。
    [17]郑力民:《<新安大族志>考辨——兼谈<实录新安世家>(续)》[J]《安徽史学》,1994,(03)。
    [18]高申兰,陆敬严:《我国连机水碓古今考》[J]《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01)。
    [19]臼井佐知子:《徽州汪氏家族的迁徙与商业活动》[J]《江淮论坛》,1995,(01)。
    [20]臼井佐知子,易惠莉:《徽州汪氏家族的迁徙与商业活动(完)》[J]《江淮论坛》,1995,(02)。
    [21]孟彭兴:《论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对传统劝农政策之影响》[J]《史林》,1995,(02)。
    [22]庄国土:《16—18世纪白银流入中国数量估算》[J]《中国钱币》,1995,(03)。
    [23]翟屯建:《黄山市博物馆藏善本家谱述要》[J]《文献》1996,(03)。
    [24]卞利:《明代徽州的地痞无赖与徽州社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5)。
    [25]王振忠:《社会史研究与历史社会地理》[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1)。
    [26]王裕巽:《明代白银国内开采与国外流入数额试考》[J]《中国钱币》,1998,(03)。
    [27]夏茂粹:《民国时期的国家水政》[J]《档案与史学》,1999,(01)。
    [28]卞利:《明代徽州的民事纠纷与民事诉讼》[J]《历史研究》,2000,(01)。
    [29]徐学林:《徽州存世谱牒及其开发利用》[J]《江淮论坛》,2000,(04)。
    [30]包茂宏:《环境史:历史、理论和方法》[J]《史学理论研究》,2000,(04)。
    [31]陈瑞:《明代徽州家谱的编修及其内容与体例的发展》[J]《安徽史学》,2000,(04)。
    [32]行龙:《明清以来山西水资源匮乏及水案初步研究》[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06)。
    [33]卞利:《明代中后期至清前期徽州社会变迁中大众心态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6)。
    [34][日]松浦章:《清代江南内河的航运》[J]《清史研究》,2001,(01)。
    [35]卞利:《社会史研究的典型区域—明清徽州社区解剖》[J]《天津社会科学》,2001,(01)。
    [36]陈瑞:《论明清徽州望族的衡量标准及其类型》[J]《安徽史学》2001,(03)。
    [37]王振忠:《民间档案文书与徽州社会史研究的拓展》[J]《天津社会科学》,2001,(05)。
    [38]卞利:《明清时期徽州的会社初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6)。
    [39]张俊峰:《水权与地方社会—以明清以来山西省文水县甘泉渠水案为例》[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6)。
    [40]曹永宪:《明代徽州盐商的移居与商籍》[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01)。
    [41]卞利:《徽州的古桥[J]《寻根》,2002,(03)。
    [42]邹逸麟:《我国环境变化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3)。
    [43]刘道胜,朱昌荣:《明代徽州方志述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4)。
    [44]孙语圣:《民国时期安徽的水利建设》[J]《民国档案》,2002,(04)。
    [45]孔潮丽:《1588--1589年瘟疫流行与徽州社会》[J]《安徽史学》,2002,(04)。
    [46]吴晚磷:《清代长江流域粮食贸易兴盛原因试探》[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2,(05)。
    [47]卞利:《明清时期徽州的乡约简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6)。
    [48]王鹤鸣:《上海图书馆馆藏徽州家谱简介》[J]《安徽史学》,2003,(01)。
    [49]张俊峰:《明清以来晋水流域之水案与乡村社会》[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02)。
    [50]卞利:《明清时期徽州森林保护碑刻初探》[J]《中国农史》,2003,(02)。
    [51]吴树国:《唐宋之际徽州重税考》[J]《求是学刊》,2003,(03)。
    [52]张国旺:《近年来中国环境史研究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03)。
    [53]周晓光:《南宋徽州人文环境变迁与新安理学的形成》[J]《江淮论坛》,2003,(06)。
    [54]陈瑞:《清代中期徽州山区生态环境恶化状况研究——以棚民营山活动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3,(06)。
    [55]罗兴佐,贺雪峰:《乡村水利的组织基础——以荆门农田水利调查为例》[J]《学海》,2003,(06)。
    [56]包茂宏:《中国环境史研究:伊懋可教授访谈》[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01)。
    [57]张芳:《中国传统灌溉工程及技术的传承和发展》[J]《中国农史》,2004,(01)。
    [58]陈琪:《徽州茶事古碑刻》[J]《农业考古》,2004,(02)。
    [59]王培华:《清代河西走廊的水资源分配制度——黑河、石羊河流域水利制度的个案考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60]包茂宏:《解释中国历史的新思维:环境史——评述伊懋可教授的新著<象之退隐:中国环境史>》[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03)。
    [61]卞利:《徽商与明清时期的社会公益事业》[J]《中州学刊》,2004,(04)。
    [62]卞利:《明清徽州乡(村)规民约论纲》[J]《中国农史》,2004,(04)。
    [63]史建云:《对施坚雅市场理论的若干思考》[J]《近代史研究》,2004,(04)。
    [64]施和金:《安徽历史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安徽史学》,2004,(04)。
    [65]王一胜:《宋代以来金衢地区的交通与商业发展》[J]《史林》,2004,(04)。
    [66]葛剑雄:《从历史地理看徽商的兴衰》[J]《安徽史学》,2004,(05)。
    [67]朱万曙:《<新安名族志>的编纂过程与版本》[J]《安徽大学学报》,2004,(05)。
    [68]何庆善:《论<新安文献志>的文献价值》[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5)。
    [69]《徽州老桥——歙县北岸廊桥》[J]《江淮文史》,2004,(05)。
    [70]佳宏伟:《近十年来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J]《史学月刊》,2004,(06)。
    [71]吴媛媛:《从粮食事件看晚清徽州绅商的社会作用——以<歙地少请通浙米案呈稿>和<祁米案牍>为例》[J]《安徽史学》,2004,(06)。
    [72]钱杭:《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历史授权——萧山湘湖史上的<英宗敕谕>》[J]《史林》,2004,(06)。
    [73]王铭铭:《“水利社会”的类型》[J]《读书》,2004,(11)。
    [74]王宝卿:《我国历代粮食亩产量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75]洪志成,姚光钰:《徽州古民居防火措施探讨》[J]《工程建设与档案》,2005,(01)。
    [76]赵世瑜:《分水之争:公共资源与乡土社会的权力和象征——以明清山西汾水流域的若干案例为中心》[J]《中国社会科学》,2005,(02)。
    [77]钞晓鸿:《清代汉水上游的水资源环境与社会变迁》[J]《清史研究》,2005,(02)。
    [78]韩琦:《美洲白银与早期中国经济的发展》[J]《历史教学问题》,2005,(02)。
    [79]石峰:《“水利”的社会文化关联——学术史检阅》[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80]张俊峰:《介休水案与地方社会——对泉域社会的一项类型学分析》[J]《史林》,2005,(03)。
    [81]周亚,张俊峰:《清末晋南乡村社会的水利管理与运行——以通利渠为例》[J]《中国农史》,2005,(03)。
    [82]刘道胜:《论传统方志修纂与官方主流学术的统一——以徽州方志编修为中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3)。
    [83]张俊峰:《明清以来山西水力加工业的兴衰》[J]《中国农史》,2005,(04)。
    [84]行龙:《晋水流域36村水利祭祀系统个案研究》[J]《史林》,2005,(04)。
    [85]行龙:《从“治水社会”到“水利社会”》[J]《读书》,2005,(08)。
    [86]张俊峰:《明清时期介休水案与“泉域社会”分析》[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01)。
    [87]周致元:《明代徽州官府与宗族的救荒功能》[J]《安徽大学学报》,2006,(01)。
    [88]胡英泽:《水井与北方乡村社会——基于山西、陕西、河南省部分地区乡村水井的田野考察》[J]《近代史研究》,2006,(01)。
    [89]王长命:《水案发生的文化衰落分析》[J]《沧桑》,2006,(01)。
    [90]梁诸英:《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灌溉水利的发展》[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6,(01)。
    [91]韩茂莉:《近代山陕地区地理环境与水权保障系统》[J]《近代史研究》,2006,(01)。
    [92]梁诸英,顾芳:《明代皖南平原的圩田与农业生产》[J]《中国农史》,2006,(01)。
    [93]江丽:《明清徽商与汉口》[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1)。
    [94]胡英泽:《水井与北方乡村社会——基于山西、陕西、河南省部分地区乡村水井的田野考察》四《近代史研究》,2006,(01)。
    [95]卞建宁:《民国时期关中地区乡村水利制度的继承与革新——以龙洞——泾惠渠灌区为例进行研究》[J]《古今农业》,2006,(02)。
    [96]钞晓鸿:《灌溉、环境与水利共同体——基于清代关中中部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6,(04)。
    [97]许顺进:《关于明代徽州海商作用的经济学诠释》[J]《黄山学院学报》,2006,(04)。
    [98]苏晓祥:《枫香林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J]《安徽林业》,2006(05)。
    [99]卞利:《明清徽州的宗族管理、经济基础及其祭祀仪式》[J]《社会科学》,2006,(06)。
    [100]吴嫒媛:《明清徽州灾害初探》[J]《兰州学刊》,2006,(07)。
    [101]姚胜峰:《因渔而梁继梁而坝——渔梁村》[J]《小城镇建设》,2006,(09)。
    [102]梅雪芹:《从环境的历史到环境史——关于环境史研究的一种认识》[J] 《学术研究》,2006,(09)。
    [103]卞利:《明清徽州经济活动中的乡例举隅》[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
    [104]梁诸英:《清代皖南平原水稻亩产量的提高及原因分析》[J]《古今农业》,2007,(01)。
    [105]谢湜:《“利及邻封”——明清豫北的灌溉水利开发和县际关系》[J]《清史研究》,2007,(02)。
    [106]肖建新:《<新安志>编纂年代考》[J]《安徽史学》,2007,(03)。
    [107]庄华峰,丁雨晴:《宋代长江下游圩田开发与水事纠纷》[J]《中国农史》,2007,(03)。
    [108]冯贤亮:《清代江南乡村的水利兴替与环境变化——以平湖横桥堰为中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03)。
    [109]王亚华:《治水与治国——治水派学说的新经济史学演绎》[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
    [110]张小军:《复合产权:一个实质论和资本体系的视角——山西介休洪山泉的历史水权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04)。
    [1 11]李伯重:《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国际视野》[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
    [112]周长勇,万云霞,秦璞:《漫谈水与水利》[J]《水利天地》,2007,(05)。
    [113]吕德文:《水利社会的性质》[J]《开发研究》,2007,(06)。
    [114]袁钰:《历史时期洪洞水神信仰问题初探》[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
    [115]徐志文等:《人工幼林化学除草技术的推广与应用》[J]《江西农业学报》,2007,(11)。
    [116]刘永华:《风水:一个社会文化史的诠释》[J]《读书》,2007,(12)。
    [117]廖艳彬,刘生文:《明清水利社会史研究述评》[J]《学习月刊》,2007,(20)。
    [118]梁诸英,杨虎:《明清以来皖南圩田发展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20)。
    [119]罗亚男:《由歙事闲谭谈徽州风水文化》[J]《山西建筑》,2007,(22)。
    [120]张俊峰:《传说、仪式与秩序:山西泉域社会“水母娘娘”信仰解读》[J]《传统中国研究集刊》,2008,(00)。
    [121]廖艳彬:《20年来国内明清水利社会史研究回顾》[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01)。
    [122]唐力行:《从区域史研究走向区域比较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
    [123]周致元:《徽州乡镇志中所见明清民间救荒措施》[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
    [124]行龙:《“水利社会史”探源——兼论以水为中心的山西社会》[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
    [125]肖启荣:《明清时期汉水下游地区的地理环境与堤防管理制度》[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01)。
    [126]廖艳彬:(20年来国内明清水利社会史研究回顾》[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01)。
    [127]钱杭:《共同体理论视野下的湘湖水利集团——兼论“库域型”水利社会》[J]《中国社会科学》,2008,(02)。
    [128]葛剑雄:《中国历代人口数量的衍变及增减的原因》[J]《党的文献》,2008,(02)。
    [129]张俊峰:《率由旧章:前近代汾河流域若干泉域水权争端中的行事原则》[J]《史林》,2008,(02)。
    [130]丁渠:《我国古今水事纠纷解决方法的比较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02)。
    [131]王振忠:《历史地名变迁的社会地理背景——以明清以来的皖南低山丘陵为中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
    [132]赵蕾:《简议徽州古村落水口的人文生态环境》[J]《中国西部科技》,2008,(03)。
    [133]陈瑞:《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对族人的职业控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4)。
    [134]肖启荣:《明清时期汉水下游泗港、大小泽口水利纷争的个案研究——水利环境变化中地域集团之行为》[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04)。
    [135]翟婷,胡理:《明清时期汉江中游地区的水利建设与社会关系》[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4)。
    [136]张俊峰:《前近代华北乡村社会水权的形成及其特点——山西“滦池”的历史水权个案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04)。
    [137]吴媛媛:《明清徽州水旱灾害研究》[J]《安徽史学》,2008,(04)。
    [138]张爱华:《“进村找庙”之外:水利社会史研究的勃兴》[J]《史林》,2008,(05)。
    [139]梁诸英,陈恩虎:《清代皖南圩田的发展及地方官吏的作用》[J]《巢湖学院学报》,2008,(05)。
    [140]王焕炎:《水利·国家·农村——以水利社会史为视角加强对传统社会国家社会关系的研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06)。
    [141]葛剑雄:《水文化与河流文明》[J]《中国三峡建设》,2008,(06)。
    [142]张晓纪:《明代安徽人才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其成因》[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7)。
    [143]晏雪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水利史研究综述》[J]《农业考古》,2009,(01)。
    [144]尹北直:《农为政本,水为农本——<农政全书·水利卷>与科技实学》[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145]梅雪芹:《中国环境史的兴起和学术渊源问题》[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
    [146]刘文远:《清代北方农田水利史研究综述》[J]《清史研究》,2009,(02)。
    [147]谈家胜:《国家图书馆所藏徽州家谱的特点与价值》[J]《历史档案》,2009,(02)。
    [148]高楠:《宋代用水纠纷述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
    [149]卞利:《明清以来婺源的生态环境与社会变迁》[J]《鄱阳湖学刊》2009,(03)。
    [150]陈阿江:《治水新解——对历史上若干治水案例的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
    [151]张俊峰:《油锅捞钱与三七分水:明清时期汾河流域的水冲突与水文化》[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04)。
    [152]栾成显:《改革开放以来徽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史学月刊》,2009,(06)。
    [153]吴嫒媛:《明清徽州粮食问题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
    [154]袁钰:《洪洞、介休水利碑刻的规范意义》[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155]高小强:《明清时期河西走廊的开发及生态环境的变迁》[J]《柴达木开发研究》,2009,(06)。
    [156]刘军:《明清时期白银流入量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06)。
    [157]潘文生:《清代甘肃的水利开发与建设》[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7)。
    [158]邓宏琴:《文化的水与嬗变的社会—读行龙<以水为中心的晋水流域>》[J]《读书》,2009,(08)。
    [159]朱士光:《遵循“人地关系”理念,深入开展生态环境史研究》[J]《历史研究》,2010,(01)。
    [160]王龙飞:《近十年来中国水利社会史研究述评》[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01)。
    [161]行龙,胡英泽:《三十而立:社会史研究在中国的实践》[J]《社会科学》,2010,(01)。
    [162]蒲霞:《近20年来徽州旧志研究综述》[J]《黄山学院学报》,2010,(02)。
    [163]宋绍杭,邰惠鑫:《钱塘江流域浙西木商近代兴盛原因初探—以开化县为例》[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164]刁培俊,刘佳佳:《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的“说法”和“做法”——<唐宋时期明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读后》[J]《史林》,2010,(03)。
    [165]黄阿明:《明代货币比价变动与套利经济》[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 科学版)》,2010,(03)。
    [166]谈家胜,余晓宏:《试论<叙录>在徽州家谱文献资源揭示中的作用》[J]《宿州学院学报》,2010,(04)。
    [167]卞利:《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J]《文化遗产》2010,(04)。
    [168]陈春声,刘志伟:《贡赋、市场与物质生活——试论十八世纪美洲白银输入与中国社会变迁之关系》[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
    [169]谈家胜:《徽州族谱所录文献的类型与价值》[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5)。
    [170]吕兴邦:《江汉平原的堤垸水利与基层社会(1942—1949——以湖北省松滋县三合垸为中心》[J]《古今农业》,2011,(01)。
    [171]谢继忠:《明清时期河西走廊水利社会史研究刍议——河西走廊水利社会史研究之一》[J]《河西学院学报》,2011,(01)。
    [172]卞利:《无徽不成镇——明清时期的徽商与城市发展》[J]《社会科学》,2011,(01)。
    [173]张佩国:《祖先与神明之间——清代绩溪司马墓“盗砍案”的历史民族志》[J]《中国社会科学》,2011,(02)。
    [174]杨国安:《樊口闸坝之争:晚清水利工程中的利益纷争与地方秩序》[J]《中国农史》,2011,(03)
    [175]王昌宜:《宋代徽州的民间宗教信仰——以<新安志>为中心》[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176]梁诸英:《明清徽州绅商投资家乡农业水利状况及原因》[J]《池州学院学报》,2011,(04)。
    [177]别曼:《近代海外白银流入的货币效应分析:中西方比较的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11,(08)。
    [178]王旭:《皖南山区水利工程与地域社会——以歙县渔梁坝为例》[J]《农业考古》,2012,(06)。
    [1]云人:《千年槐渠话明星》[OL]http://www.ahage.net/huangshan/23114.html。
    [2]舒育玲:《明清以来的横沟弦》[OL]http://www.ahage.net/huangshan/23130.ht ml。
    [3]胡时滨:《九都<朱氏重修水口神庙呈文>解读》[OL]http://www.ahage.net/hua ngshan/23118.html。
    [4]徐海亮:《地理环境与中国传统水利的特征》[OL]http://economy.guoxue.com/? p=3005。
    [5]正道沧桑:《五都骢马通威坪》[OL]http://blog.zjol.com.cn/blog-2364626-222 4356.html。
    [6]佘德余:《吴成器在绍兴抗倭》,绍兴文理学院校报,第327期,2011年9月25日,第6版。[OL]http://usx.cuepa.cn/show_more.php?doc_id=485226。
    [1]卞利:《徽州古桥》,《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1月11日,第2版。
    [2]张健:《<新安文献志>与徽州文化》[N]光明日报,2007年09月07日。
    [3]行龙:《山西水利社会史研究的现实意义》[N]《山西日报》第C2版:《探索》,2011年09月26日。
    [4]行龙:《水利社会史研究大有可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7月14日,第8版。
    [1]刘道胜:《徽州旧志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2]鲁燕:《明代安徽屯田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3]丁渠:《我国水事纠纷解决制度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4]廖艳彬:《江西泰和县槎滩陂水利与地方社会》[D]南昌大学,2005年。
    [5]王长命:《明清以来平遥官沟河水利开发与水利纷争》[D]山西大学,2006年。
    [6]周亚:《环境影响下传统水利的结构和趋势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7]张俊峰:《明清以来洪洞水利与社会变迁》[D]山西大学,2006年。
    [8]王(?):《徽州传统聚落生成环境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9]章新芬:《明清时期徽商与徽州农业互动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10]汪守林:《唐代皖南地区的经济开发》[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11]田东奎:《中国近代水权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2]何建木:《商人、商业与区域社会变迁》[D]复旦大学,2006年。
    [13]邹怡:《明清以来徽州茶业及相关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14]陶明选:《明清以来徽州民间信仰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5]胡其伟:《民国以来沂沭泗流域环境变迁与水利纠纷》[D]复旦大学,2007年。
    [16]胡健:《近代陕南地区农田水利纠纷解决与乡村社会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17]王恺瑞:《清至民国时期晋北的水利与环境》[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18]马友惠:《黄龙溪流域水利社会(1760-1949)》[D]四川大学,2007年。
    [19]吴媛媛:《明清时期徽州的灾害及其社会应对》[D]复旦大学,2007年。
    [20]梁诸英:《明清时期皖南平原农业生产发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21]李少南:《明清时期鄱阳湖区的圩田开发与乡村社会》[D]南昌大学,2007年。
    [22]于静:《宋代徽州科举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3]胡荣明:《民国鄱阳湖区的水利纠纷研究(1928-1948)》[D]南昌大学,2008年。
    [24]冯剑辉:《近代徽商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5]吴朋飞:《山西汾涑流域历史水文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6]李德楠:《工程、环境、社会:明清黄运地区的河工及其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7]肖启荣:《明清时期汉水中下游的水利与社会》[D]复旦大学,2008年。
    [28]王玮沁:《白银危机与明清两朝经济社会变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29]后智钢:《外国白银内流中国问题探讨(16-19世纪中叶)》[D]复旦大学,2009年。
    [30]王春芳:《稻米流通与近代安徽地方社会(1877-1937)[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1]熊慧勇:《明代江汉平原水灾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2]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3]凌翠萍:《徽州地区历史人口数据集成与考释》[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1][日]原宗子:《在日本的中国环境史研究》[A]《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9年。
    [2]陆发春:《徽商兴盛历史地理成因的再反思》[A]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编:《徽学》,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
    [3]卞利:《清代中期棚民对徽州山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秩序的影响》[A]《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3年。
    [4]邓小南:《追求用水秩序的努力——从前近代洪洞的水资源管理看“民间”与“官方”(讨论稿)》[A]《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4年。
    [5]行龙:《从共享到争夺:晋水流域水资源日趋匮乏的历史考察——兼论区域社会史的比较研究》[A]《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4年。
    [6]章毅:《迁徙与归化———<新安名族志>与明代家谱文献的解读》[A]《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5年。
    [7]梅雪芹:《环境史:一种新的历史叙述》[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2007年。
    [8]梅雪芹:《当代社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及其研究意义》[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上卷)》,2007年。
    [9]邹兆辰:《环境史研究与生态现代化》[A]《第五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2007年。
    [10]张俊峰:《传说、仪式与秩序:山西泉域社会“水母娘娘”信仰解读》[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五辑)》,2008。
    [11]张俊峰:《油锅捞钱与三七分水:古代汾河流域化解水争端的传统方式》[A]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2009
    [12]叶显恩:《关于徽学学科构建的几点思考》[A]《“走向世界的徽学·敦煌学·藏学”高端论坛论文集》,20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