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当代中国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改革的伟大实践,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改善了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中国农村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三农”投入力度的加大,农村公共服务的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形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农村公共治理的碎片化和分散化问题突出,城乡及区域之间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以及劳动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公共服务需求。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公共服务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以“服务三角”模型为框架,从整体性治理的视角对当代中国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运行机制及建设标准等方面提出了具有一定创新性的思路和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
     全文涵括七个部分即“一绪论、五章、一尾论”。
     绪论简要阐述了研究的动因及意旨,厘定和缕析了相关重要概念,对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了检视和评价等。
     第一章至第五章为本文的核心部分。其中,依据“总和分”的关系将第一章至第四章与第五章在研究内容上分开。前者为与“服务三角”模型框架相对应的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四个子系统;后者则是基于“服务三角”模型的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相关专题研究。
     第一章探讨了农民需求的概念及其特征,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农民需求的类型、强弱、差别以及表达、满足和反馈等机制予以深入的研究;第二章从公共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的过程以及纵横两个维度,揭示了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公共政策子系统的运行机理;第三章描述了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历程、近况及前景,对“市、县、乡(镇)、村”一体化治理的新型农村公共服务平台的总体框架、功能模块、基本流程和关键技术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第四章剖析了造成农村公共服务人员素质整体不高、待遇偏低、队伍不稳定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人员配置、绩效考评、激励、职业道德和团队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优化路径;第五章从“服务三角”模型的系统标准出发,对农村公共文化、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与环境保护、公共就业、灾害防治、公共安全等服务体系的八个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
     尾论在总结全文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阐明了政府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标准与现实着力点,前瞻性地构建了加强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对接”的政策策略。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是:(1)理念和视角新颖。本文以“促进城乡统筹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理念,从现代系统管理科学的视角,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碎片化问题进行审视,系统地研究了基于“服务三角”模型的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运行机制及各子系统的功能。这种研究理念和视角在国内同类成果中具有新颖性。(2)分析工具和方法先进。本文超越了以具体公共服务项目作为对象的“拼盘式”研究套路,以体现现代服务管理特色的“服务三角”模型为框架,综合运用了制度分析、经验分析、统计分析、实证检验、比较分析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多种先进研究方法。(3)理论建构独特。目前,我国正处在“十一五”末和“十二五”规划制定的时空交汇期,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亟需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国家标准。本文尝试性地将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各个子系统及其相应标准整合到由“农民需求子系统”、“公共政策子系统”、“服务平台子系统”和“人力资源子系统”构成的总体战略之中,这在国内学术界具有独到性。(4)政策建议应用性强。本文对“十二五”期间完善农村公共文化、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与环境保护、公共就业、灾害防治、公共安全等服务体系做了专题性研究,阐明了当代中国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标准和着力点,前瞻性地构建了加强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对接”的政策策略,具有相当强的应用性。
Since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leventh Party, the great practice of rural reform has greatly mobilized the enthusiasm of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farmers, greatly emancipated and developed the rural productive forces, and fundamentally improved the majority of farmers' production and living conditions.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of rural area in China has undergone tremendous and profound changes. Especially after entering new century, the overall level of public services in rural areas h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constantly increasing agricultural input by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However,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public service system is still lagging far behind;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that caused this problem is the serious Balkaniz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of public governance in rural area; and the trend of inequality in basic public service, such as education, medical treatment, social security,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among different regions hasn't been suppressed effectively; the current rural public service is still unable to meet the growing needs of famer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public service theory of Marxism and the spirit of the 17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nd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7th Central Committee, This thesis uses "the Service Triangle" model as frame, and has an in-depth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new type rural public service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listic governance, and finally proposes political advices of great practical value for the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he theoretical basis, main content, criterion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new type of rural public service system.
     This thesis consists seven parts, that is, introduction, five chapters and conclusion. Introduction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reasons, significance and perspectives of this thesis, determines and analyses a number of important concepts related and the research status home and abroad in the academic circle, and briefly comments on them.
     The first to the fifth chapter are the core of this thesis. Based on the relation of "general-devide-general", the first four chapters and the fifth one are separated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about "the Service Triangle" mode in correspondence to the four subsystems and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new type rural public service system, the second part is about relevant studies on the new type rural public service system based on "the Service Triangle" mode.
     Chapter one discusses the concepts and features of farmers' public needs, deeply analyses the general condition and the facing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rural public service system in China, and explores the type, the degree, the differences of farmers' needs of public service and its expression-content-feedback mechanism. Chapter two reveals the policy criterion of the new type of rural public service system from the process of the formulation, implement and supervision of the policies of rural public service and the vertical and the lateral dimensionalities. The third chapter describes and analyses the progress, current situation, prospect and conducts systematic research into issues such as the general framework, functional module, basic process and key technology of the new rural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used in the integrated governing to "city-county-town-village". Chapter four dissects the deep-rooted reasons causing the predicaments that the quality and payment of the basic rural public service staff is generally low and the team is instable. In addition, this chapter analyses the optimal path for the personnel allocation, performance appraisal, encouragement,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team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rural public service staff. Chapter five, based on "the Service Triangle" model, makes monographic study of the perfection of the service system of public culture, elementary education, public health, basic social security, infrastructure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ublic employment,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ublic security etc. in rural area. Conclusion part,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research results, clarifies the primary standards and practical point of strength for the government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new type of rural public service system, prospectively structures the policy strategy for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rimary-level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and promoting butt joint of urban and rural basic public service.
     The innovations of this paper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1.Original concepts and unique perspectives. This thesis uses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the promotion of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in rural areas" as concepts and surveys the problems of Balkanization in current rural public service system in China, deeply research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perating mechanism and the function of subsystem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type of rural public service system on the basis of "the Service Triangle" model.This research concept and perspective has greater novelty when compared with the findings of the same kind in china.
     2. Advanced analysis tools and methods. This paper surpasses the assorted research set pattern which takes specific public service items as main research objects. Instead, it follows the "the Service Triangle" model analytical framework that re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estern modern service management, makes comprehensive use of various advanced research methods of social sciences and natural science such as institutional analysis, empirical analysis, statistic analysis, demonstration check, comparative analysis.
     3. Unique theoretical construct. At present, China is in the critical transient period from the ending of "the Eleventh Five Years Plan"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Twelfth Five Years Plan ", so it is desiderated to delimit the scope of nationwide rural public service by data acquisition and detection and establish national standard for the new type of rural public service system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coordination of rural and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 This paper tentatively concentrates the subsystems and its corresponding application criterions of new type rural public service system into a kind of holistic strategy consists "farmers' need system "," public policy system", "the service platform system" and "the human resources system". This research method embodies distinctiveness in domestic academic circles.
     4. Practical policy proposals. This thesis makes monographic study of the perfection of the service system of public culture, elementary education, public health, basic social security, infrastructure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ublic employment,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public security etc. in rural area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plan scheme, and clarifies the primary standards and practical point of strength with strong applicability for the government to establish the new type of rural public service system.
引文
①温家宝:《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见http://www.gov.cn/20091h/content_1259471.htm
    ②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两个趋向”的概念,即“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其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之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①高新才:《我国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区域非均等化分析》,见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中国公共服务体制:中央与地方》,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68-69页。
    ②柳劲松:《基于Topsis法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地区差异评价——来自31个省市农村地区的实证》,《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第10期。
    ③邓菊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地区差距的实证分析》,《财经科学》2010年第2期。
    ④陈锡文:《农村社会变迁亟需理论和实践的回应——写在<中国农村观察:转型之变>出版之际》,《人民日报》2010年1月20日。
    ①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议中所提出的“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是对从“城乡统筹”到“城乡一体化”认识的最大跨越和突破。会议明确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以及具体措施,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也是本文研究当代中国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取向。
    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人民日报》2010年10月28日。
    ① [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基础》,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②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见本文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
    ③陈锡文:《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见翟振元、王孝东编:《统筹城乡发展》,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②赵勇:《城乡良性互动战略》,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11页。
    ③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促进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宏观经济研究》2008年第5期。
    ①张立荣、冷向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向下的政府行为变革》,《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4期。
    ②朱正威、杜海峰:《公共管理中复杂性科学研究的进展与展望——以农民工流动研究为例》,《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4期。
    ③项继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目标与制度保障》,《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①何菊芳:《公共财政与农民增收》,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导论第1页。
    ②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③ Vincent Ostrom, Charles M.Tiiebout, and Robert Warren. The Organization of Government in Metropolitan Areas: A Theoretical Inquiry. American: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Dec 1961.
    ③ [美]罗纳德·J·奥克森:《治理地方公共经济》,万鹏飞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27页。
    ④ [美]詹姆斯·博曼:《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黄相怀译,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6年版,第132页。
    ① Thompson, G., Frances, J., Levacic, R., and Mitchell, J. Networks, Markets and Hierarchies:The Coordination of Social Life. London:Sage,1991.
    ②[英]保罗·乔伊斯《公共服务战略管理》,张文礼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0页。
    ③ [美]安瓦·沙:《公共服务提供》,孟华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6页。
    ④ Christopher Pollit. Joined-up Government:a Survey. Political Studies Review, Jan2003.
    ⑤ ICTA:Joined-Up Government:Overview of Main Issues, Background paper for the videoconference on "Public Sector Transformation Towards Citizen-Centric Joined-up Government:Lessons Learned from UK and India ",30th May,2006.
    ④张立荣、曾维和:《当代西方“整体政府”公共服务模式及其借鉴》,《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7期。见Perri6, Holistic Government. Demos:9BridewellPlace,1997.
    ⑦ Christoppher Pollit,Joined-up Government:a Survey,Political Studies Review,2003(1).p135
    ①根据笔者统计,目前国内已出版以农村公共服务为题的相关著作10余部,另从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结果看,第1篇以“农村公共服务”为题的论文发表于2000年,此后截止到2010年3月30日,各类期刊中发表的含有“农村公共服务”、“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论文分别为969篇和190篇。
    ②夏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现状与评价》,《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①吴孔凡:《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问题与对策》,《西部财会》2008年第11期。
    ②张立荣、方垫:《农村公共服务新模式:“以钱养事”+“无缝隙服务”——基于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的实证调查与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7期。
    ③王颖:《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的路径分析》,《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④林万龙:《不同级层财政主体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分析》,《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⑤柳劲松:《基于Topsis法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地区差异评价——来自31个省市农村地区的实证》,《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第10期。
    ⑥伏玉林、符钢战:《税费改革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的比较研究——基于湖北与浙江农村的调查》,《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
    ⑦杨颖秀:《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新战略的着力点》,《东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⑧于力:《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劳动保障》2009年第3期。
    ①李燕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绩效研究——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PSM)的实证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第10期。
    ②于玉宏、曹爱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创新机制》,《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5期。
    ③此处提到的“公共生活”与哈贝马斯所谓介于国家和社会,亦即国家所不能触及的私人或民间活动的“公共领域”的概念不同,这里是特指政府提供各种公共服务,以保证人民共同的正常生活。
    ① [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32页。
    ② [英]洛克:《政府论》(下篇),瞿菊农、叶启芳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80页。
    ③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5-77页。
    ④ [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4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2页、第274页、第432页、第121页。
    ⑥狄骥最早在《公法的变迁》中提出公共服务的概念,即“任何因其与社会团结的实现与促进不可分割,而必须通过政府来加以规范和控制的活动,就是一项公共服务,只要它具有除非通过政府干预,否则便不能得到保障的特征。”用他自己的话说,“主权的概念正在被公共服务所取代,国家不再是一种发布政治命令的主权权力,而它是由一群个人组成的机构,这些个人必须使用他们所拥有的力量来服务于公众需要。公共服务是现代国家的基础,没有什么概念比这一概念更加深入地根植于社会生活的事实。”见[法]狄骥:《公法的变迁》,辽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第53页。
    ① Samuelson, P. A. 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1954, vol.36.
    ② [英]克里斯托弗·胡德:《国家的艺术:文化、修辞与公共管理》,彭勃、邵春霞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1页。
    ③李传军:《管理主义的终结:服务型政府兴起的历史与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页。
    ①1990年,詹姆斯·N·罗西瑙在《动荡的世界政治:一种关于变革和传承的理论》中提出,世界事务一般是由“二重世界”组织体系来治理的。其一是传统主权国家政府间体系(单中心世界),其二是当代非主权国家组织间体系(多中心世界),即全球治理的多元化。奥斯特罗姆夫妇在《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多中心与地方公共经济》等书中提出多中心治理的理论,多中心与分散化治理是减少公共服务成本的途径,对此他们列出了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的清单:经营自己的生产单位、与私营公司签约外包、确立公共服务的标准、向家庭签发凭单以及与另外一个政府单位签约等。
    ②马庆钰:《关于“公共服务”的解读》,《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2期。
    ③孟春、陈昌盛:《在结构性改革中优化公共服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①李军鹏:《公共服务学——政府公共服务的理论与实践》,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②[美]乔治·弗里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41页。
    ③[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8·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非掌舵》,丁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3-141页。
    ④陈庆云、鄞益奋:《论公共管理中的公共利益》,《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7期。
    ⑤李朝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市场化》,《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①项继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目标与制度保障》,《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②陈昌盛、蔡跃洲:《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③匡贤明:《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政府责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考察组赴德国、荷兰考察报告》,见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中国公共服务体制:中央与地方》,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415-417页。
    ④ Warner, M. E. Reversing privatization, rebalancing government reform:Markets, deliberation and planning. Policy and Society,2008, Vol27.
    ⑤胡伟、杨安华:《西方国家公共服务转向的最新进展与趋势——基于美国地方政府民营化发展的纵向考察》,《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3期。
    ①丁元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路线图”》,《中国社会保障》2008年第8期。
    ②熊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分析与模式选择》,《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7期。
    ③徐小青:《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页。
    ①李欣:《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地方财政研究》2007年第12期。
    ②本书编写组:《党委中心组学习参考2009》,红旗出版社2009年版,第17-20页。
    ①王颖:《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的路径分析》,《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①蔡立辉、龚鸣:《整体政府:分割模式的一场管理革命》,《学术研究》2010年第5期。
    ②徐勇:《当前中国农村研究方法论问题的反思》,《河北学刊》2006年第2期。
    ③[英]迈克尔·C·杰克逊:《系统思考——适于管理者的创造性整体论》,高飞、李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序言第5页。
    ④ Senge, P. 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Random House, London,1990.
    ⑤《辞海》(上篇),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200页。
    ① Capra, F. The Web of Life:A New Synthesis of Mind and Matter. Flamingo, London,1996.
    ②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掀起政府行政管理模式变革与公共管理创新的浪潮,其核心是积极探寻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以最大程度地回应并充分满足公众不断变化的多元化诉求。英国著名行政学者菲利普·海恩斯认为,公共服务是一个复杂性系统,现实中由于组织再造过程的实践过于单纯,文化变革、绩效管理和基于简单界定的质量标准,都不足以掌握复杂性理论中难以预料和动荡的世界。因而需要有一种新方法“使服务管理的重点从事件转移到过程,从关注静态的整体转向多元互动的系统……可以将公共服务管理者看作是一个乐队指挥,乐队不仅以一个固定的乐谱演奏,还要伴有一些和弦”。见[英]菲利普·海恩斯:《公共服务管理的复杂性》,孙建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7页。
    ③ Tom Ling. Delivering joined-up government in the UK:Dimensions, Issues, and Problem.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02:80(4), p638-639.
    ④[美]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威廉·D.埃格斯:《网络化治理》,孙迎春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①翁士洪:《整体性治理模式的兴起——整体性治理在英国政府治理中的理论与实践》,《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②拉里·特里在与霍华德·弗兰特争论时指出:“必须提醒新公共管理的支持者们仔细考虑他们试图最小化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区别的努力。盲目应用商务管理的原则与实践,会削弱公共官僚机构的正直性,并因此危及我们的民主生活方式。最后,我们必须再次提醒那些在新公共管理旗帜下前进的人们,观念及作为其基石的价值与假设是重要的,它们真的有很重要的影响!”尽管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实现了宪政主义的重新回归,但这并未完成一种理论范式上的更新,他所强调的服务于民、公共利益至上、重视公民权、民主治理、公众参与等都是西方政治和行政学史上的老生常谈。见颜昌武、马骏编译:《公共行政学百年争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2页。
    ③ 费月:《整体性治理——一种新的治理机制》,《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1期。
    ④ [台]彭锦鹏:《全观型治理:理论与制度化策略》,《政治科学论丛》2005年第23期。
    ①胡佳:《迈向整体性治理:政府改革的整体性策略及在中国的适用性》,《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② Perry, Dinna Leat, Kimberly Seltzer and Gerry Stoker. Towards Holistic Governance:The New Reform Agenda. New York:Palarave,2002. p29.
    ②胡象明、唐波勇:《整体性治理:公共管理的新范式》,《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① [美]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威廉·D.埃格斯:《网络化治理》,孙迎春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1页。
    ②徐勇:《国家整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1期。
    ① [美]詹姆斯·施温:《制度分析与分权》,见迈克尔·麦金尼斯编:《多中心治道与发展》,毛寿龙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309-310页。
    ② [美]安瓦·沙:《公共服务提供》,孟华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③丁煌、张雅琴:《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与地方治理模式变革》,《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④方堃、肖微:《从“国家单方供给”到“社会协同治理”——协同学语境下的县域农村公共服务模式变革研究》,《管理现代化》2009年第1期。
    ①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诸国开展了以“整体政府”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政府改革运动。“整体政府”公共服务模式是一种运用如联合、协调、整合等方法促使公共服务主体协同工作,为民众提供无缝隙公共服务的标准化样式。这种模式的优势是促进组织整合和工作协同(joined-up services),追求内部公共部门和外部公共服务的有机链接。笔者引“整体政府”是阐明本文将从各层级政府本身的机构设置、人员素质、组织文化等全面系统地研究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②胡佳:《整体性治理:地方公共服务改革的新趋向》,《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③吴理财:《农村基层政府如何才能变成服务型政府》,《中国老区建设》2009年第11期。
    ④卡尔·阿尔布瑞契特(Karl Albrecht)和让·詹姆克(Ron Zemke)是全球知名企业顾问、未来学家和演说家。早在1985年,他们在原著的《新经济》(Service America:Doing Business in the New Economy)一书中就提出了服务管理的“三角模型”。此后,美国商界不仅欣然接受其服务管理的理念,还把它当作极具竞争力的武器。各种书籍、论文、研讨会、训练课程、影像资料、时事通讯,甚至是专业社团和学术研究机构,都将目标锁定在如何将“以顾客为中心”变成西方管理思维中具有批判性与永恒性的部分,历经数十载管理理论的变迁,“顾客中心”的地位却岿然不动,尤其是当今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提速的时代,公共管理学界开始借鉴服务管理已成必然之势。
    ① Shelp, Ronald Kent, et al. Service Industr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85.
    ②[美]卡尔·阿尔布瑞契特、让·詹姆克:《服务经济——让顾客价值回到企业舞台中心》(Service Economic: Restore Customer Value To The Center Stage Of Business),唐果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4页。
    ①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曾说,“我们应该摒弃那些毫无根据的所谓金科玉律,因为每个客人的口味不尽相同”。对此,阿尔布瑞契特提出,“向他人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事情”的所谓服务管理的“白金定律”。
    ①[美]卡尔·阿尔布瑞契特、让·詹姆克:《服务经济——让顾客价值回到企业舞台中心》(Service Economic: Restore Customer Value To The Center Stage Of Business),唐果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5页。
    ②詹姆斯·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张胜军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③ “简仓”是喻指新公共管理视野下的政府工作人员和管理者留在自己组织中,并且非常偶然地关注到他们组织和专业之外的世界,以及其他人对他们的看法。新公共管理的弱点就是站在“简仓”之内,简单复制了企业经营的方法和技术。
    ④ Wood, R. Managing Complexity:How Businesses Can Adapt and Prosper in the Connected Economy. London: Economist Book,2000.
    ① [美]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汪大海、吴群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第12页。
    ①孙选中:《服务型政府及其服务行政机制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7页。
    ①整体性治理在反思与弥补新公共管理导致的碎片化和裂解性的基础上,逐步构建了以公民需要为中心的整体主义理论。登力维分别从互动的信息搜索、以顾客为主和以功能为主的组织重塑、“一站式”服务、数据库、流程再造、灵活政府过程以及可持续性等七个方面展现整体主义预防导向、结果导向和公民需求导向的价值特色。
    ②所谓“价值套装”(Value Set),是卡尔·阿尔布瑞契特提出的新的服务管理概念,它是指“提供给顾客的商品和服务的综合,不论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顾客购买的是整个体验到的价值,而不只是一项商品或一次服务。”主题公园的价值套装与保险公司就不尽相同;大学所提供的价值套装,与百货公司也不完全一样。每个价值套装都有自己的一套评估所提供的价值标准,顾客对其完整的体验是实现自身基本利益的表现。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26页、第514页。
    ④刘京焕:《公共需求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⑤夏超、张资华:《基本公共需求的界定》,《当代经济》2009年第2期。
    ①[英]鲍桑葵:《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汪淑钧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05-206页。
    ②[英]克里斯托弗·胡德:《国家的艺术:文化、修辞与公共管理》,彭勃、邵春霞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页。
    ③刘海、王平:《顾客认知价值与服务型政府的关系研究》,《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①徐勇、项继权:《民生问题的实质是政治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①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成明译,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第50页。
    ②复杂系统科学认为,系统受到来自外界环境的影响(刺激)而发生变化,执行系统会按照“刺激—响应模型”(IF—THEN)产生适应环境的自组织行为及反馈。“涌现”(Emergence)是复杂系统理论术语,解释为“由于系统内在因素的自组织相互作用,使系统从简单向复杂转变。”
    ①王宇涛:《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投资现状及对策研究》,《特区经济》2008年第9期。
    ②陈国权、张岚:《从政府供给到公共需求——公共服务的导向问题研究》,《人民论坛》2010年第1期。
    ③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编:《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①优先级(priority)是计算机分时操作系统在处理多个作业程序时,决定各个作业程序接受系统资源的优先等级的参数。这里指按农民公共需求的强弱设定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优先次序。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三号),见http://www.stats.gov.cn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化统计2007》,见http://www.ccnt.gov.cn
    ④王再兴:《公共服务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2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三号),见http://www.stats.gov.cn
    ①吴春霞、何忠伟:《城乡公共品财政投入差距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农村义务教育为例》,《农村经济》2009年第5期。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媒体报道2009》,见http://www.moe.edu.cn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三号),见http://www.stats.gov.cn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8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见http://www.moh.gov.cn
    ②夏锋:《千户农民对农村公共服务现状的看法——基于29个省份230个村的入户调查》,《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第5期。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民政事业统计月报2010》,见http://www.mca.gov.cn
    ②夏锋:《从三维视角分析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现状与问题》,《统计研究》2008年第4期。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见http://www. ststa.gov.cn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三号),见http://www.stata.gov.cn
    ①夏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现状与评价》,《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民政部公布2009年上半年全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见http://www.mca.gov.cn
    ①Tiebout. 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 Joumal of political, October,1956.
    ①董春宇:《公共选择理论假设的限度分析》,《党政干部学刊》2008年第5期。
    ①贺雪峰:《农民公共品需求偏好的表达与供给》,《学习月刊》2008年第8期。
    ②汪慧玲、温龙:《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经济学分析》,《经济问题》2007年第5期。
    ③胡印斌:《全省农村工程为何没有农民的身影?》,《新京报》2009年9月2日。
    ①徐勇:《现代国家的构建与村民自治的成长——对中国村民自治的发生与发展的一种阐释》,《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6期。
    ②赵秀玲:《制度创新与中国村民自治的发展》,《江汉论坛》2009年第11期。
    ③周敏之、邓琼:《村民自治“空洞化”现象分析与对策——以湖南省华容县为例》,《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④于建嵘:《让村民自治成为农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农村工作通讯》2010年第1期。
    ①刘鸿渊、闫泓:《农村村级公共产品“一事一议”难题与破解》,《求实》2008年第8期。
    ①常伟:《“一事一议”为何寸步难行?》,《调研世界》2008年第7期。
    ②孟昭智:《对农村“一事一议”制度的反思》,《中州学刊》2007年第3期。
    ③陈广春:《“一事一议”筹资政策应当取消》,《淮海文汇》2007年第2期。
    ④刘建平、龚东生:《乡村公共产品供给:“一事一议”的效率与完善》,《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⑤“三奖一补”中的“三奖”分别是:对财政困难的县乡政府增加税收收入,以及省市级政府增加对财政困难县财力性转移支付给予奖励;对县乡政府精简机构与人员进行奖励;对产粮大县给予奖励。“一补”是对以前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工作做得好的地区给予补助。
    ①王敬尧、陶振:《农村义务教育均等化进程中的体制障碍分析》,《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1期。
    ①刘平、李跃平:《影响农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满意度的因素》,《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0年第2期。
    ①李学举:《国务院关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2009年4月22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上》,见http://www.npc.gov.cn
    ①陈振明:《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建构与应用分析——基于厦门市的实证研究》,《理论探讨》2009年第5期。
    ① [英]保罗·乔伊斯:《公共服务战略管理》,张文礼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2页。
    ① 菲利普·J·库珀指出,“如果说有一件大多数国家公务员和公民都会赞同的事,那就是政府已比过去复杂多了。事实上复杂性已经使公共行政陷入困境,如今‘合作危机’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这种合作危机是因一个项目的计划、协调与运作涉及同一领域的多个组织而带来的困难。”所以,在复杂变化的环境影响下,农村公共服务政策系统不仅要考虑公共组织的范围和数量,还必须在不同层级政府之间进行跨组织管理,实现政府、非营利组织和私人部门在具体服务项目上的合作。
    ②[美]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页。
    ③“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是指:“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归公社(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大队(管理区)、小队(生产队)三级集体所有。对生产管理的责任,以及为了分配而进行的劳动核算,都下放到由自然村落组成的生产小队,生产队是组织农村公共服务的基础单元,也是最基本的核算单位。”
    ④于建嵘:《人民公社的权力结构和乡村秩序》,《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①高鉴国:《中国农村公共物品的社区供给机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1页。
    ①人民公社没有真正意义的一级财政,公社制度解体后,1993年随着乡镇政府建立,相应地也建立了乡镇一级财政。
    ②曾福生:《农村公共产品供求均衡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①汪时东、叶宜德:《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回顾与发展研究》,《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年第4期。
    ②徐小青、郭建军:《中国农村公共服务改革与发展》,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0页。
    ①张珺:《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30页。
    ②迟福林、殷仲义:《中国农村改革新起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一体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74-75页。
    ①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强农·惠农——新阶段的中国农村综合改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②徐勇、项继权:《村民自治的深化——程序化的民主选举》,《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①徐勇:《延伸与扩展:乡镇民主的启动与突破》,《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4期。
    ②吴理财:《当前农村政策调整过猛》,《三农中国》2004年第2期。
    ③邓大才、郑法等人持“机构撤销与权力分解论”,认为应撤销乡政权,将国家基层政权单位回收到县一级后,对原来乡镇人大和政府权力进行分解;徐勇认为要建立“县政、乡派、村治”的治理结构,实现强村、精乡、简县;李昌平提出可以保留乡镇政府,但要实行彻底改革,目的不是削弱乡镇反而是强化其公共服务功能;党国英等人持“乡镇自治论”,认为乡镇机构改革的归宿还是要实行民主自治的道路;在实际改革中,一些地方采取“乡镇撤并”的方式,但由于机构减少、人员压缩,也造成了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便。
    ①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强农·惠农——新阶段的中国农村综合改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35-36页。
    ②新华网:《温家宝答记者问: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见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3/14/con tent_13169432.htm
    ①连玉明、武建忠主编:《中国社情报告——领导信息决策年度报告》,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58页。
    ②温铁军:((WTO与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经济前沿》2006年第1期。
    ③龙茜、孙莉苹:《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经济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农业科技与信息》2007年第9期。
    ①中共中央党校第52期地厅级进修班学员课题组:《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理论前沿》2009年第14期。
    ② Perri6. Towards Holistic Governance:The New Reform Agenda. New York:Palgrave,2002.p31-34.
    ①竺乾威:《从新公共管理到整体性治理》,《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0期。
    ① Howlett, Michael, and M.Ramesh. Studing Public Policy:Policy and Cycles and Policy Subsystem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5. p 80-98.
    ②郁建兴、周建民:《统筹城乡发展与地方政府——基于浙江省长兴县的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4-86页。
    ①于水:《乡村治理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以江苏为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49-250、289-290页。
    ①[美]詹姆斯·博曼:《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黄相怀译,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6年版,第50页。
    ②陈朋、陈荣荣:《协商民主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浙江省泽国镇协商民主实践的案例启示》,《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①彭正波:《地方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的公众参与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09年第3期。
    ②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2页。
    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网,见http://www.cncms.org.cn
    ①吴岩、徐朝安:《从公共政策角度看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执行困境及其对策》,《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第15期。
    ②“单病种付费”是指经过统一的疾病诊断分类,科学地制定出每一种疾病的定额偿付标准(这个标准接近合情、合理、合法的医疗成本消耗),社保机构按照该标准和住院人次向定点医疗机构支付住院费用,使得医疗资源利用规范化。
    ③乔东平、邹文开:《新农合政策执行中行为主体策略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第8期。
    ④丁少群、李桢:《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0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1页。
    ② Sabatier, Pual. A.and D.Mazmanian. The Conditions of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A Guide to Accomplishing Policy Objectives. Policy Analysis,1979,No.4:p490-492.
    ②王嘉、薛军堂:《美国政府公共医疗服务体系绩效评估的实践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未来与发展》2007年第2期。
    ①李军鹏:《公共服务学——政府公共服务的理论与实践》,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226-227页。
    ①陶振:《农村公共服务市场化:风险与防范》,《求实》2009年第2期。
    ②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编:《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③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建设路线图》,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第291页。
    ①吴理财、张良:《以钱养事”后续改革推进的问题与对策》,《学习月刊》2009年第2期。
    ①在三维立体的“整体性治理整合模型”中,“高”是以跨政府层级为表现形式的纵向国家、地区和地方治理的整合。多中心治理理论所强调的中央与地方分权,本质上并不排斥整体性治理。也就是说,分权过程中注重“合作主义”是完全可行的。这种整合的政策设计关注的是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互动和围绕特定公共服务项目构建组织网络的能力。基于此认识,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了多层级政府治理框架下的“合作”探索。如美国推行“府际管理”模式,改变各级政府原有的权威领导和冲突解决方式,实际上促使了州和地方政府在制定公共服务政策标准上达成协作关系;澳大利亚采取“府际合作主义”,以淡化分权改革中州和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财政不均现象;英国通过“对话”的形式,增进中央政府与地方官员彼此的信赖,使全国性政治精英与地方议员保持密切接触;法国作为典型的单一制国家,从1982年开始就颁布分权法案下放公共服务权力,通过设立派驻机构的方式实现对下属行政区域公共服务的管理,事权和财权同步由派驻机构代表中央执行,中央承担了大量公共安全、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等服务经费。
    ②罗思东:《美国地方政府体制的碎片化评析》,《经济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4期。
    ③王传明:《县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页。
    ①郑秉文:《中国社会保险“碎片化”危害与“碎片化冲动”探源》,《社会保障研究》2009年第1期。
    ②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建设路线图》,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第277页。
    ①甘肃省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财政政策研究——以甘肃省为例》,《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53期。
    ②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强农·惠农——新阶段的中国农村综合改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326页。
    ③蔡春红:《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政策建议——兼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关系》,《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4期。
    ①温来成:《各级政府农村公共品供给边界问题研究》,《地方财政研究》2009年第5期。
    ②张珺:《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43页。
    ③林万龙:《不同层级财政主体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分析》,《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①李燕:《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构建研究——基于公共财政的研究视角》,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141页。
    ①迟福林、殷仲义编:《中国农村改革新起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一体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136页。
    ②岳军、潘寄青:《农村公共服务与农村财政——2004—2008年山东省农村调研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125-127页。
    ③实际上,2005年我国专项转移支付3517亿元,已占中央转移支付总额31%,但专项转移支付的固有缺陷是:其一,容易造成到处撒“胡椒粉”,分散而不集中;其二是专项转移支付数额难以科学确定,产生“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最终难以解决地区问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问题。
    ①这里的“长”是指在三维立体的“整体性治理整合模型”中,公私部门的协作拓宽了政府治理边界,表现为“跨部门”横向“糅合”。这个维度是为了进一步揭示,整体性治理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运用已经超越了多中心治理的基本意义,它不仅承认多个主体的独立存在,更强调其协作性的互动。罗伯特·阿格拉诺夫指出,当代政府管理理论开始认识到,管理活动不仅存在于层级内部,还存在于组织之间,这涉及政府间的联络,也涉及到政府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水平向度的管理。
    ②“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出典自《尚书·大禹谟》。其大意是:“德就是善于治理政事,治理政事在于教养百姓。”《尚书》亦称《书》,即“上古之书”,是中国最早的史书。上溯尧舜,下讫春秋秦穆公,史称孔子编纂而成,其内容都与政事相关,讲述的多是古代为君之道、为政之道和治国之道。其中,《大禹谟》记录了舜帝与大臣禹、益、皋陶讨论政务的故事。他们高度赞扬尧帝普施文德教化、平定祸乱及治国安邦的功绩,禹、益、皋陶分别阐述治国的见解。在相互谦让中,舜帝把帝位让给了禹。
    ③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9页。
    ① [美]罗伯特·阿格拉诺夫、迈克尔·麦圭尔:《协作性公共管理:地方政府新战略》,李玲玲、鄞益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1-32页。
    ①连玉明、武建忠主编:《中国社情报告——领导信息决策年度报告》,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119121页。
    ①整理自孔祥智:《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基于供给和需求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83-487页。
    ①周志忍:《正确认识并强化公共服务中的市场机制》,《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1期。
    ①整体性治理有一个很重要的论点,即“从操作层面上看,得到现代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是实现公共服务资源多元整合目标的关键。信息技术将公共服务重新整合,并以整体的、协同的决策方式解决政府内部机构运行中导致的碎片化和分散化。”本文认为,农村公共服务平台系统对农村公共服务整体性供给的各种要素进行了集成式组合,为政府跨区域、跨部门和跨层级合作构筑起有效的组织体系和技术网络。
    ②濮小金、司志刚编:《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及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293页。
    ①崔岩:《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2页。
    ②贾善刚:《金农工程与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探索》2000年第1期。
    ①新华网:《公共服务离农民不再遥远一一江苏农村综合服务中心见闻》,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 jiangsu/2010-04-29/content_233753.html
    ②中国江苏网:《海门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中心功能》,见http://jsnews.jschina.com.cn/nt/200909/t175409.shtml
    ①马明远、秦向阳:《基于数字化管理的农村电子政务系统研究》,《农业网络信息》2008年第11期。
    ①王立舒:《乡级农业信息网络化服务平台构建——以黑龙江省为例》,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页。
    ②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9)》,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169页。
    ③ Patrick Denleavy. Digital Era Governance IT Corporations, the State, and E-Govern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p22.
    ④竺乾威:《公共行政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92页。
    ① Patrick Denleavy. Digital Era Governance IT Corporations, the State, and E-Govern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p234.
    ① Shoshana Zuboff. In the Age of the Smart Machine:The Future of Work and Power, New York:Basic Books, 1988.p5-9.
    ②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23-325页。
    ③ [美]弗莱蒙特·E·.卡斯特、詹姆斯·E·.罗森茨韦克:《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全变方法》(第4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0-281页。
    ④ Luther Gulick, Notes on the Theory of Organization. In Luther Gulick and Lyndall Urwick op.cit.,7.
    ⑤ [美]菲利普·J·库珀:《二十一世纪的公共行政:挑战与改革》,王巧玲、李文钊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6页。
    ①张珺:《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37-138页。
    ① [美]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汪大海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8页。
    ①与纵向垂直的“权力线”和横向水平化管理的“协同网”相对应,在三维立体的“整体性治理整合模型”中,沟通政府层级结构与公私部门的是以功能为核心的“宽”。这里我们主要研究如何整合政府的农村公共服务职能部门,以消除农村公共服务“层级鸿沟”和“公私两极化”,实现治理的纵横融合。
    ②孙关宏、胡雨春编:《政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6页。
    ③唐兴霖、王立军:《我国农村社会中介组织:理论、功能与发展建议》,《行政论坛》2007年第3期。
    ①曾维和:《当代西方“整体政府”改革:组织创新及方法》,《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①詹成付、王景新编:《中国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2-115页。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关于开展整合村级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公共服务中心试点工作的通知》见http://www.gxzf.gov.cn
    ①整理自2008年8月笔者赴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双溪桥镇的调研笔记。
    ②傅光明:《试论“以钱养事”新机制》,《农村财政与财务》2008年第2期。
    ①贺雪峰:《“以钱养事”为何不宜推广》,《决策》2008年第6期。
    ①吴理财、刘小平:《以钱养事:构建城乡服务型政府新机制——以湖北咸安为例》,《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①张立荣、曾维和:《当代西方“整体政府”公共服务模式及其借鉴》,《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7期。
    ②联合岬(joined-up-ness),是建立在“联合”基础上,由整体性治理所形成的组织结构形式。这种新型的组织结构犹如两座山峦之间紧密相连的“岬”。西方国家“整体政府”改革在组织方面的创新正是创造了有别于传统官僚制组织和新公共管理“企业家政府”的组织结构、过程及机制。从政府公共服务组织的结构设计来看,这种“联合”是采取“一站式”服务的方式解决地方层级组织分裂难题的最好办法。
    ③ [美]菲利普·J·库珀:《二十一世纪的公共行政:挑战与改革》,王巧玲、李文钊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6-228页。
    ④ [美]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汪大海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1页。
    ①曾凡军:《后公共治理理论:作为一种趋向的整体性治理》,《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②这个术语来源于波士顿和它修建的街道,在比恩镇修建第一条街时,他们确实重新铺设了旧路。这里是告诉我们如果不首先进行组织结构的整合和流程再造,即便对旧工作方法进行大量的信息化,其效率也不会发生本质的变化,整体性治理也只是一种工具主义的空壳。
    ①Gleckman, H. The Technology Payoff. Business Week, Jun.14,1993. p57-58.
    ②竺乾威:《公共行政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86页。
    ③鉴于支持农村公共服务平台系统的信息技术种类繁多、专业性强、更新迅速,各自运行的环境复杂,本节仅从整体性治理对信息技术的要求切入,对农村公共服务平台系统的“符号网页”、“数据库”和“自动化过程的新形式”进行粗线条的介绍。
    ④登力维提出的“符号网页”,旨在通过给网页文件以计算机所理解的意思(符号),为信息交换创建一个通用的媒介,并由此通过使用标准的、规范的语言和操作工具以扩展网页。
    ①濮小金、司志刚编:《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及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182页。
    ① [印度]M.P.古普塔、普拉波哈特·库马、扎伊基特·布哈特塔卡亚:《政府在线:机遇与挑战》,李红兰、张相林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07页。
    ①这是关系数据库之父E. F. Codd博士在1993年提出的一种软件技术。该技术能使分析人员、管理者或执行人员从多角度对信息进行快速、一致、交互地存取,以生成新的信息便于利用。采取钻取、切片与切块、旋转等多维分析操作方法,实现把在一个实体上的多项重要的属性定义为多个维,使用户能对不同维上的政务数据作出比较和分析。
    ②苏新宁、朱晓峰:《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与政府决策》,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2-104页。
    ③郭理桥:《数据挖掘在政府信息系统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中国建设信息》2010年第4期。
    ①王立舒:《乡级农业信息网络化服务平台构建——以黑龙江省为例》,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98-99页。
    ②蔡立辉:《电子政务:信息时代的政府再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5页。
    ①章瑾:《试论网格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运用》,《学习与实践》2009年第7期。
    ①[法]皮埃尔·卡蓝默:《破碎的民主:试论治理的革命》,高凌瀚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1页。
    ①蔡立辉、龚鸣:《整体政府:分割模式的一场管理革命》,《学术研究》2010年第5期。
    ① “你怎么对待你的员工,你的员工就怎么对待你的顾客。任何有关管理关键时刻(the moment of truth,简称MOT)的真知都告诉我们,最大限度地发挥那些能够不断形成顾客群的一线服务人员的能力,就是关键中的关键。”进而,查理斯·伊斯瑞尔(Richard Israel)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点:“在任何服务行业里,对业绩影响最大的因素就在于‘最后一步路’……吸引顾客走进店门之后,广告就再也帮不上什么忙了,接下来的最后一步路,就全倚仗店里的服务人员能不能走好了。”笔者以美国奎因特·史都德(Quint Studer)“结果长青”领导风格模型为基础,按照目标、行为和程序三个步骤来构建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人力资源系统的“飞轮模型”,作为全章的分析框架。
    ②王泽林:《“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学术界》2009年第2期。
    ①况娅芸:《对社会主义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南方农村》2009年第3期。
    ②柏成华:《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的支持功能探析》,《农村经济》2009年第6期。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0-281页。
    ④陈天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及案例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6页。
    ①王征兵、甫永民:《村干部职务行为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115-116页。
    ② Perry6, Dinna Leat, Kimberly Seltzer and Gerry Stoker., Towards Holistic Governance:The New Reform Agenda.
    ③整体性治理的制度化本质上是公共服务人员认知与组织过程的制度化。官僚制度是一种有其独特力量和价2002. p219.值的社会机制,其本身的非理性“传染”,使官僚制内的成员形成非理性的情感依附和有间隙的群体文化。整体性治理的兴起势必引起旧制度主义价值的“祛魅”。
    ④竺乾威:《公共行政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70-475页。
    ①在詹姆斯·S·鲍曼看来,真正的职业精神是过硬的专业技术和高尚的职业伦理的完美结合,公共服务的实践要求专业服务人员能够将道德标准整合到决策过程中去。正如西奥多·罗斯福所言,“从思想上培养一个人,而不是从道德上培养一个人,是一件有害于社会的事”,公共服务人员“职业优势”的能力就在于其不仅拥有卓越的专业技能,还同样具备值得称道的品德。
    ②[美]詹姆斯·S·鲍曼、乔纳森·P·韦斯特:《职业优势——公共服务中的技能三角》,张秀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7-59页。
    ①[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6-167页。
    ②周红:《政府公信力:服务型政府的基础》,《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①张康之、李传军编:《行政伦理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2-104页。
    ② [美]全钟燮:《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解释与批判》,孙柏瑛、张纲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8-149页。
    ①龙兴海:《农村公共服务观察:公平问题及对策》,《求索》2006年第11期。
    ②[美]全钟燮:《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解释与批判》,孙柏瑛、张纲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6页。
    ①何增科、[德]托马斯·海贝勒、[德]根特·舒伯特编:《城乡公民参与和政治合法性》,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69-70页。
    ②费月:《整体性治理——一种新的治理机制》,《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1期。
    ③ [美]奎因特·史都德:《结果长青》,魏腊梅译,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第54-55页。
    ①楚德江:《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特殊性与服务型乡镇政府建设》,见http://www. cpasonline.org.cn/gb/readarticle /readarticle.asp?articleid=445
    ① [美]乔安妮·马丁:《组织文化》,沈国华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9-311页。
    ①心理学名词,原本是指外界引起有机体感觉的最小刺激量。这里是喻指变革旧有的文化习惯,形成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组织文化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反复努力和全面、系统地变革,否则就会陷入“阈限”状态,因为跨边界合作存在固有的风险和不便,即使最轻微的跨界也可能是比较困难的。
    ② [美]戴维·奥斯本、彼德·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原则》,谭功荣、刘霞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9-260页。
    ③曾维和:《“整体政府论”——西方政府改革的新趋向》,《国外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① [美]乔治·弗里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4页。
    ①[美]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威廉·D.埃格斯:《网络化治理》,孙迎春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8页。
    ②希克斯在论述整体性治理的功能化要素及其制度化时,提出了信任、信息系统、责任感和预算等四个重要的功能性因素,这为我们研究如何培养与开发农村公共服务人员的整合性技能提供了分析思路。
    ①特洛伊木马的故事源于古希腊传说。相传希腊联军围困特洛伊却久攻不下,于是佯装撤退,留下一匹巨大的中空木马,特洛伊守军不知是计,把木马运进城内作为战利品。夜深人静之时,木马腹中躲藏的希腊士兵打开城门,特洛伊被攻陷。整体性治理理论借特洛伊木马来比喻起内部颠覆作用的一种对话机制。
    ②竺乾威:《公共行政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64页。
    ③俞雅乖:《补充与合作:民间组织参与灾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模式创新》,《经济体制改革》2010年第1期。
    ④ [美]菲利普·库珀:《合同制治理——公共管理者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竺乾威、卢毅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9-171页。
    ①湖北黄石市财政局课题组:《农村公益事业“以钱养事”新机制运行情况调查》,《中国财政》2009年第17期。
    ②赵俊臣:《政府应首先兑现农村公共服务品的承诺》,《中国乡村发现》2007年第5期。
    ①王征兵、甫永民:《村干部职务行为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128-129页。
    ②竺乾威:《从新公共管理到整体性治理》,《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0期。
    ①姜岩、陈通:《基于DIM方法法的农村公共服务新体制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2期。
    ①陈建平:《村级“八大员”制度: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项创新探索——以南平市村级“八大员”制度为例》,《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① [英]保罗·乔伊斯:《公共服务战略管理》,张文礼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6-87页。
    ② Perri6. Towards Holistic Governance:The New Reform Agenda, New York:Palgrave,2002. p203.
    ②韩培涛:《“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有“三难”》,《中国财政》2009年第14期。
    ①农业部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组织实施课题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面临问题及对策》,《农村经营管理》2010年第6期。
    ②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强农·惠农——新阶段的中国农村综合改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331-332页。
    ③费杰:《农村综合改革背景下乡村债务问题探析》,《行政与法》2009年第5期。
    ④马蔡深、李红梅:《参与式预算在中国:现实问题与未来选择》,《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12期。
    ①龙太江、伍勋亮:《地方政府参与式预算扩展的困难与对策》,《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①郭春丽:《新农村公共财政》,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第123-128页。
    ②罗元文:《中国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见http://www.moh.gov.cn
    ②人民网:《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全面启动》,见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0/49152/9020495.html
    ③李均:《我国教师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现象考察——兼论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选择》,《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④陈俊星:《中国农村卫生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9年第7期。
    ①胡鹏、王羽:《我国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状况分析》,《中国卫生经济》2010年第4期。
    ②许柏林、孔祥松:《乡镇农技人员社会压力的分析与缓解措施》,《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第8期。
    ① [美]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第六版),刘听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39-340页。
    ①萧鸣政:《现代绩效考评技术及其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②方振邦:《绩效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3-45页。
    ①婺城农林网:《金华市婺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婺城区责任农技人员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见http://www.wucnlw.gov.cn/show_news.asp?id=3261
    ①黄季焜、胡瑞法:《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30年发展与改革:政策评估和建议》,《农业技术经济》2009年第1期。
    ①陈道龙:《乡镇基层农技站被边缘化,苦苦支撑令人忧》,《新华日报》2010年4月2日。
    ①李建平、冯晓鸣:《关于江苏省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农村财政与财务》2010年第4期。
    ①胡劲松、储青:《岳西:农技员有了干事平台,改制激活“田秀才”》,《安徽日报》2009年9月29日。
    ①李勇、苏惠编:《新农村教育服务》,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①但柳松:《普及农村学前教育:挑战、机遇与策略》,《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
    ①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教育厅关于教师教育工作调研的情况报告》见http://www.jxedu.gov.cn:8001/News. shtml
    ①宋秀琚:《美国农村基础教育服务及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年第7期。
    ②胡雪梅:《美国、韩国的农村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③谷峪、邢嫒:《印度农村基础教育述评》,《外国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
    ①吴岚:《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第23期。
    ②石绍宾:《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供给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0-171页。
    ①陈小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快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人民教育》2010年第8期。
    ②何双梅:《农村义务教育师资的困境与对策》,《教育探索》2009年第8期。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8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见http://www.moh.gov.cn
    ②马志朝、何烈琪:《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8年第3期。
    ③韩俊:《中国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版,第185页。
    ④龙兴海、曾伏秋:《农村公共服务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0-81页。
    ①张娟、冉永兰:《国外医疗保障模式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卫生经济研究》2010年第7期。
    ②张奎力:《澳大利亚农村医疗卫生体制介绍》,《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年第2期。
    ③邹富良:《澳大利亚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启示》,《中国卫生经济》2008年第10期。
    ①中新网:《2009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见http://www.chinanews.com. cn/cj/news/2010 /05-21/2298093.shtml
    ①黄英君、郑军:《我国二元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反思与重构:基于城乡统筹的视角分析》,《保险研究》2010年第4期。
    ①吴佩芬:《日本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社会工作》2009年第8期。
    ②韦红:《德国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特点与启示》,《新视野》2007年第3期。
    ①黄立群:《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理论导报》2010年第1期。
    ①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报告(2008年)》,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9页。
    ②施问超、周国良:《中国农村环境保护的实践与态势》,《污染防治技术》2010年第3期。
    ③于水、蒋辉:《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机制研究》,《湖北农业科学》2010年第1期。
    ①张开华、万敏:《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第16期。
    ①李靖、徐雪高:《农村劳动力就业对“十二五”时期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第45期。
    ②省就业办专题调研组:《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0年第5期。
    ①袁艺:《中国农村的自然灾害和减灾对策》,《中国减灾》2009年第3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2.《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
    4.《辞海》(上篇),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
    5.本书编写组:《党委中心组学习参考2009》,红旗出版社2009年。
    6.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续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
    7.本书编写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解读》,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法律出版社2009年。
    9.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0.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1.竺乾威:《公共行政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12.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13.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4.项继权:《外国农村基层建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15.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6.张立荣:《论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行政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7.张立荣:《中外行政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2年。
    18.迟福林、殷仲义:《中国农村改革新起点——基于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一体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
    19.孙选中:《服务型政府及其服务行政机制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
    20.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21.李军鹏:《公共服务学——政府公共服务的理论与实践》,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年。
    2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23.詹成付、王景新:《中国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24.徐小青、郭建军:《中国农村公共服务改革与发展》,人民出版社2008年。
    25.龙兴海、曾伏秋:《农村公共服务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
    26.石洪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
    27.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28.李燕:《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构建研究——基于公共财政的研究视角》,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
    29.王谦:《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
    30.郁建兴、周建民:《统筹城乡发展与地方政府——基于浙江省长兴县的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
    31.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5年。
    32.张珺:《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33.岳军、潘寄青、朱德云:《农村公共服务与农村财政——2004—2008年山东省农村调研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
    34.郭瑞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35.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聚焦中国公共服务体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
    36.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强农·惠农——新阶段的中国农村综合改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
    37.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中国农村改革路径图》,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
    38.瞿振元、王孝东:《统筹城乡发展》,中国农村出版社2005年。
    39.刘京焕:《公共需求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
    40.任强:《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
    41.周连策、陈俊红、毛世平、吴敬学:《农村公共产品的政府投资优化配置》,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
    42.靳永翥:《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以欠发达农村地区为研究对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43.崔岩:《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44.连玉明、武建忠编:《中国民情报告2009—2010)),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年。
    45.丁少群、李桢:《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
    46.睢党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47.隆少秋:《中国农村系统发展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
    48.李应博:《中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
    49.杨兴凯:《电子政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
    50.李燕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51.于水:《乡村治理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以江苏为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52.林万龙:《农村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影响因素及政策选择》,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
    53.王征兵、甫永民:《村干部职务行为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
    54.张昕:《转型中国的治理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55.何增科、[德]托马斯·海贝勒:《城乡公民参与和政治合法性》,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
    56.王崇举:《城乡协调发展与社会创新》,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
    57.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9)》,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年。
    58.王立舒:《乡级农业信息网络化管理服务平台构建——以黑龙江为例》,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
    59.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编:《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中信出版社2008年。
    60.宋洪远:《中国乡村财政与公共管理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
    61.李华:《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与财政制度创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
    62.覃正、李艳红、黄晓嘉:《中美电子政务发展报告》,科学出版社2008年。
    63.何菊芳:《公共财政与农民增收》,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
    64.李传军:《管理主义的终结:服务型政府兴起的历史与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65.句华:《公共服务中的市场机制:理论、方式与技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66.宋立、刘树杰:《各级政府公共服务事权财权配置》,中国行政出版社2005年。
    67.杨立刚:《财政分权理论与基层公共财政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
    68.张敬一、赵新亚:《农村养老保障政策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
    69.周金玲:《义务教育及其财政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
    70.孔祥智:《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基于供给和需求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71.张康之、李传军主编:《行政伦理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72.陶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负担》,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
    73.李伯兴:《广西农村公共服务体制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
    74.王再兴:《农村公共服务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
    75.孙晓莉:《中外公共服务体制比较》,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年。
    76.任洁:《公共服务能力》,人民出版社2005年。
    77.樊丽明、石绍宾:《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品供需均衡研究》(中英文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
    78.濮小金、司志刚、濮琼:《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及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
    79.赵勇:《城乡良性互动战略》,商务印书馆2004年。
    80.丁元竹:《非政府公共部门与公共服务》,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
    81.刘尚希、傅志华:《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路径选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
    82.杨红:《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特殊论》,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年。
    83.程淑兰:《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84.李彬:《乡镇公共物品制度外供给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85.刘锡良:《中国转型期农村金融体系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
    86.夏耕:《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87.陈锡文:《中国农村公共财政制度理论、政策、实证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
    88.李成威:《公共产品的需求与供给评价与激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
    89.刘伯龙:《当代中国农村公共政策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90.李志友:《财政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
    91.席恒:《利益、权力与责任——公共物品供给机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92.苏明:《中国农村发展与财政政策选择》,中国财经出版社2003年。
    93.廖卫东、王万山:《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
    94.金太军:《乡镇机构改革——挑战与对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95.邓大松、刘昌平:《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中国人民出版社2007年。
    96.唐晋:《大国策:善治与体制》,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
    97.陈昌盛、蔡跃洲:《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98.董礼胜:《中国公共物品供给》,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
    99.曾复生、李燕凌:《农村公共产品供求均衡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
    100.朱刚、贾康:《中国农村财政理论与实践》,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年。
    101.孙开:《公共产品供给与公共支出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
    102.傅晨:《广东城乡统筹化解“三农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
    103.茅铭晨:《政府与社会关系的经验模式——温州社会政策点评》,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
    104.曹首娟:《农村服务体系建设与农民素体提高》,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
    105.韩俊:《中国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
    106.王文生:《中国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与机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
    107.朱金鹤:《中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与效率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
    108.蔡防、王德文:《中国农村变革与变迁:30年的历程与经验分析》,格致出版社2008年。
    109.孔喜梅:《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
    110.吴春梅:《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改革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2008年。
    111.石绍宾:《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供给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
    112.李勇、苏惠编:《新农村教育服务》,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
    113.方振邦:《绩效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114.萧鸣政:《现代绩效考评技术及其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15.郭春丽:《新农村公共财政》,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
    116.陈天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及案例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117.[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
    118.[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119.[英]洛克:《政府记》(下篇),瞿菊农译、叶启芳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120.[英]赫伯特·斯宾塞:《社会静力学》,张雄武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
    121.[英]鲍桑葵:《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汪淑钧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
    122.[英]菲利普·海恩斯;《公共服务管理的复杂性》,孙健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123.[英]保罗·乔伊斯:《公共服务战略管理》,张文礼、王达梅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124.[英]查尔斯·J·福克斯、休·T·米勒:《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楚艳红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125.[英]克里斯托弗·胡德:《国家的艺术——文化、修辞与公共管理》,彭勃、邵春霞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
    126.[英]迈克尔·C·杰克逊:《系统思考——适于管理者的创造性整体论》,高飞、李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27.[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128.[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基础》,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
    129.[美]卡尔·阿尔布瑞契特、让·詹姆克:《服务经济——让顾客价值回到企业舞台中心》,唐果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30.[美]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汪大海、吴群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131.[美]罗伯特·阿格拉诺夫、迈克尔·麦圭尔:《协作性公共管理:地方政府新战略》,李玲玲、鄞益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32.[美]菲利普·J·库珀:《二十一世纪的公共行政:挑战与改革》,王巧玲、李文钊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133.[美]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李柱流、赵睿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134.[美]杰伊·D·怀特、盖·B·亚光斯:《公共行政研究——对理论与实践的反思》,刘亚平、高洁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135.[美]詹姆斯·S·鲍曼、乔纳森·P·韦斯特:《职业优势——公共服务中的技能三角》,张秀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36.[美]安瓦·沙:《公共服务提供》,孟华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137.[美]乔治·弗里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138.[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非掌舵》,丁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39.[美]戴维·约翰·法默尔:《公共行政的语言——官僚制、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吴琼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40.[美]查尔斯·J·福克斯、休·T·米勒:《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楚艳红、吴巧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141.[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142.[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143.[美]罗纳德·J·奥克森:《治理地方公共经济》,万鹏飞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44.[美]詹姆斯·博曼:《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黄桐怀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145.[美]罗纳德·克林格勒、约翰·纳尔班迪:《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战略》,孙柏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146.[美]乔安妮·马丁:《组织文化》,沈国华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
    147.[美]戴维·奥斯本、彼德·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原则》,谭功荣、刘霞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148.[美]艾赅博、百里枫:《揭开行政之恶》,白锐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
    149.[美]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第六版),刘昕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150.[美]奎因特·史都德:《结果长青》,魏腊梅译,中信出版社2010年。
    151.[美]全钟燮:《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解释与批判》,孙柏瑛、张纲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152.[美]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张秀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153.[美]马国泉:《行政伦理:美国的理论与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154.[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
    155.[法]狄骥:《公法的变迁》,郑戈译,辽海出版社1999年。
    156.[德]康德:《历史理论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
    157.[印度]M·P·古普塔、普拉波哈特·库马:《政府在线:机遇与挑战》,李红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08年,2009年,http://www. gov. cn/20091h/content_1259471. htm.
    2.温家宝:《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温家宝在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农村财政与财务》2009年第10期。
    3.丁煌、杨代福:《政策工具选择的视角、研究途径与模型建构》,《行政论坛》2009年第3期。
    4.丁煌、张雅琴:《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与地方治理模式变革》,《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5.温来成:《加快推进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以社区财政制度创新为基础的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32期。
    6.温来成:《各级政府农村公共品供给边界问题研究》,《地方财政研究》2009年第5期。
    7.徐勇:《当前中国农村研究方法论问题的反思》,《河北学刊》2006年第2期。
    8.徐勇:《现代国家的构建与村民自治的成长——对中国村民自治的发生与发展的一种阐释》,《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6期。
    9.徐勇:《延伸与扩展:乡镇民主的启动与突破》,《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4期。
    10.徐勇:《国家整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1期。
    11.徐勇、项继权:《民生问题的实质是政治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2.徐勇、项继权:《村民自治的深化——程序化的民主选举》,《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13.项继权:《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中国城乡桥》2007年第12期。
    14.项继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目标与制度保障》,《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15.竺乾威:《从新公共管理到整体性治理》,《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0期。
    16.詹成付:《关于深化乡镇体制改革的研究报告》,《三农研究参考》2003年第11期。
    17.温铁军:《WTO与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经济前沿》2006年第1期。
    18.陈振明:《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建构与应用分析——基于厦门市的实证研究》,《理论探讨》2009年第5期。
    19.张立荣、冷向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向下的政府行为变革》,《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4期。
    20.张立荣、方堃、肖微:《农村公共服务新模式:“以钱养事”+“无缝隙服务”——基于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的实证调查与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7期。
    21.张立荣、方堃:《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的政府治理公共危机模式革新探索》,《软科学》2009年第1期。
    22.张立荣、曾维和:《当代西方“整体政府”公共服务模式及其借鉴》,《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7期
    23.朱正威、杜海峰、李树茁、白萌:《公共管理中复杂性科学研究的进展与展望——以农民工流动研究为例》,《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4期。
    24.刘玉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及其基本经验》,《农村经济》2009年第12期。
    25.吴理财:《当前农村政策调整过猛》,《三农中国》2004年第2期。
    26.吴理财、张良:《以钱养事”后续改革推进的问题与对策》,《学习月刊》2009年第2期。
    27.吴理财:《农村基层政府如何才能变成服务型政府》,《中国老区建设》2009年第11期。
    28.吴理财:《警惕农村社会治安“失范”》,《人民论坛》2009年第2期。
    29.马庆钰:《关于“公共服务”的解读》,《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2期。
    30.方华:《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农村发展》,《中国乡镇企业》2010年第3期。
    31.方堃、肖微:《从“国家单方供给”到“社会协同治理”——协同学语境下的我国农村公共服务模式变革研究》,《管理现代化》2009年第1期。
    32.王学真:《WTO框架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塑思路》,《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33.权丽华、崔治龙:《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创新探析》,《财会研究》2008年第12期。
    34.龙茜、孙莉苹:《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经济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农业科技与信息》2007年第9期。
    35.胡佳:《整体性治理:地方公共服务改革的新趋向》,《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36.陈昌盛、蔡跃洲:《中国政府公共服务:基本价值取向与综合绩效评估》,《财政研究》2007年第6期。
    37.孟春、陈昌盛、王婉飞:《在结构性改革中优化公共服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38.赵黎青:《什么是公共服务》,《中国人才》2008年第15期。
    39.陈庆云、鄞益奋、曾军荣:《论公共管理中的公共利益》,《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7期。
    40.柏良泽:《“公共服务”界说》,《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2期。
    41.李朝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市场化》,《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42.丁元竹:《界定基本公共服务及其绩效》,《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43.丁元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路线图”》,《中国社会保障》2008年第8期。
    44.丁元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国际视角》,《浙江经济》2008年第8期。
    45.夏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现状与评价》,《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46.夏锋:《千户农民对农村公共服务现状的看法——基于29个省份230个村的入户调查》,《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第5期。
    47.夏锋:《从三维视角分析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现状与问题》,《统计研究》2008年第4期。
    48.吴孔凡:《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问题与对策》,《西部财会》2008年第11期。
    49.吴孔凡:《新时期农民公共需求的特点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取向》,《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69期。
    50.熊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分析与模式选择》,《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7期。
    51.张开云:《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现状评价与路径选择》,《学术研究》2009年第11期。
    52.张开云:《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现实困境与理性选择》,《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1期。
    53.王颖:《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的路径分析》,《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54.李欣:《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地方财政研究》2007年第12期。
    55.程又中:《国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及财政分摊机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56.郑法川、周贵金:《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的财政政效应的计量分析》,《枣庄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57.林万龙:《不同级层财政主体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分析》,《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58.柳劲松:《基于Topsis法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地区差异评价——来自31个省市农村地区的实证》,《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第10期。
    59.伏玉林、符钢战:《税费改革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的比较研究——基于湖北与浙江农村的调查》,《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
    60.赵秀玲:《制度创新与中国村民自治的发展》,《江汉论坛》2009年第11期。
    61.陶林:《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的系统分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1期。
    62.高士友:《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63.周敏之、邓琼:《村民自治“空洞化”现象分析与对策——以湖南省华容县为例》,《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64.于建嵘:《让村民自治成为农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农村工作通讯》2010年第1期。
    65.于建嵘:《人民公社的权力结构和乡村秩序》,《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66.卜森:《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研究——基于公用经费的角度》,《前沿》2009年第6期。
    67.朱刚:《“一事一议”制度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难题解读》,《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第35期。
    68.刘鸿渊、闫泓:《农村村级公共产品“一事一议”难题与破解》,《求实》2008年第8期。
    69.杨颖秀:《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新战略的着力点》,《东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70.史传林:《民间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的模式与限度》,《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5期。
    71.郭万明:《建立新型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中国社会保障》2008年第7期。
    72.杨斌:《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模型的构建》,《中国电化教育》2009年第7期。
    73.岳世平:《国外政府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实践及启示》,《行政与法》2009年第2期。
    74.胡伟、杨安华:《西方国家公共服务转向的最新进展与趋势——基于美国地方政府民营化发展的纵向考察》,《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3期。
    75.胡文华:《韩日农村教育实践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启示》,《中国农垦》2010年第4期。
    76.于力:《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劳动保障》2009年第3期。
    77.吴春霞、何忠伟、郑小平:《城乡公共品财政投入差距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农村义务教育为例》,《农村经济》2009年第5期。
    78.李燕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绩效研究——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PSM)的实证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第10期。
    79.赵成福:《寻绎与审视:行政供给导向下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研究》,《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80.李彬:《中国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现状及对策》,《中国公共卫生》2009年第11期。
    81.邓银城:《论农村教师在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公平中的地位与作用》,《江汉论坛》2010年第3期。
    82.于玉宏、曹爱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创新机制》,《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5期。
    83.夏超、张资华:《基本公共需求的界定》,《当代经济》2009年第2期。
    84.王宇涛:《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投资现状及对策研究》,《特区经济》2008年第9期。
    85.陈金英、王琦:《健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农民需求表达机制的探讨》,《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86.董春宇:《公共选择理论假设的限度分析》,《党政干部学刊》2008年第5期。
    87.贺雪峰:《农民公共品需求偏好的表达与供给》,《学习月刊》2008年第8期。
    88.贺雪峰:《“以钱养事”为何不宜推广》,《决策》2008年第6期。
    89.曾凡军:《后公共治理理论:作为一种趋向的整体性治理》,《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90.常伟:《“一事一议”为何寸步难行?》,《调研世界》2008年第7期。
    91.孟昭智:《对农村“一事一议”制度的反思》,《中州学刊》2007年第3期。
    92.陈广春:《“一事一议”筹资政策应当取消》,《淮海文汇》2007年第2期。
    93.刘建平、龚东生:《乡村公共产品供给:“一事一议”的效率与完善》,《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94.杨晓蔚:《怎样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红旗文稿》2007年第19期。
    95.卜晓军:《新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制度变迁》,《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96.马国林:《“六大员”: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抓手》,《农村工作通讯》2010年第8期。
    97.罗思东:《美国地方政府体制的碎片化评析》,《经济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4期。
    98.陈际华、韩振燕:《论构建城乡统筹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视角》,《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99.雷玉琼:《农村公共服务供需矛盾及其原因分析》,《统计与决策》2010年第4期。
    100.唐娟莉:《农村公共服务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陕西省32个乡镇67个自然村的调研数据》,《当代经济科学》2010年第1期。
    101.陈朋、陈荣荣:《协商民主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浙江省泽国镇协商民主实践的案例启示》,《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102.彭正波:《地方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的公众参与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09年第3期。
    103.王敬尧、陶振:《农村义务教育均等化进程中的体制障碍分析》,《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1期。
    104.刘平、李跃平:《影响农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满意度的因素》,《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0年第2期。
    105.杨德强:《探究农村公共服务提供路径》,《中国财政》2009年第15期。
    106.高红霞:《均等化目标下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多元供给刍议》,《医学与社会》2010年第1期。
    107.于印辉:《我国农村公共产品多元化供给机制重构研究》,《地方财政研究》2010年第3期。
    108.陈雪梅:《对农村公共服务的回顾与反思》,《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09.黄双令:《浅论公共政策在农村执行梗阻及对策》,《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110.吴岩、徐朝安:《从公共政策角度看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执行困境及其对策》,《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第15期。
    111.乔东平、邹文开:《新农合政策执行中行为主体策略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第8期。
    112.王嘉、薛军堂:《美国政府公共医疗服务体系绩效评估的实践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未来与发展》2007年第2期。
    113.郑秉文:《中国社会保险“碎片化”危害与“碎片化冲动”探源》,《社会保障研究》2009年第1期。
    114.周晓敏:《我国农村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现状与发展探讨》,《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9年第6期。
    115.师宏睿:《国外电子政务在农村的运用对我国的启示》,《宁夏党校学报》2007年第6期。
    116.刘淑华、姚玉秀:《论国外农村信息化发展》,《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2期。
    117.胡延晟、张娇:《韩国电子政务建设对我国的启示》,《国土资源信息化》2009年第4期。
    118.姚国章:《韩国电子政务发展规划与电子政务发展最佳实践》,《电子政务》2009年第12期。
    119.张季、任东梅:《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探析》,《地方财政研究》2009年第5期。
    120.蔡春红:《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政策建议——兼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关系》,《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4期。
    121.安应民:《基于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公共财政投入问题及其改革》,《科学决策》2010年第4期。
    122.沈新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与和谐农村建设》,《调研世界》2010年第1期。
    123.贾善刚:《金农工程与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探索》2000年第1期。
    124.赵国洪:《电子农务与农村电子政务的概念辨析》,《现代农业科学》2009年第4期。
    125.林宗奎、杨之音:《面向农村的服务型电子政务研究》,《农业与技术》2008年第3期。
    126.刘邦凡、王宏禹:《我国农村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分析》,《电子政务》2008年第12期。
    127.王娟、温暖:《农村电子政务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农业网络信息》2008年第10期。
    128.汪玉凯:《把农村电子政务建设放在城乡一体化战略中来观察》,《中国信息界》2009年第11期。
    129.高继斌、李琲:《中国农村电子政务发展研究》,《北方经济》2008年第1期。
    130.马明远、秦向阳:《基于数字化管理的农村电子政务系统研究》,《农业网络信息》2008年第11期。
    131.张金华:《关于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现实思考》,《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132.傅光明:《试论“以钱养事”新机制》,《农村财政与财务》2008年第2期。
    133.于水:《公共产品供给与管理研究——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决策机制考察》,《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134.高峰:《我国农村公共产品市场供给研究》,《农村经济》2010年第1期。
    135.胡家琪:《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基础:公共权威——对重庆东北部四季村的调查》,《乡镇经济》2009第8期。
    136.匡远配:《扩大农村内需:基于公共产品供给的视角》,《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
    137.林闽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下的农村社会保障》,《中国社会保障》2009年第2期。
    138.龙明先:《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经营管理者》2010年第6期。
    139.韦红:《德国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特点与启示》,《新视野》2007年第3期。
    140.吴佩芬:《日本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社会工作》2009年第8期。
    141.黄英君、郑军:《我国二元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反思与重构:基于城乡统筹的视角分析》,《保险研究》2010年第4期。
    142.张奎力:《澳大利亚农村医疗卫生体制介绍》,《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年第2期。
    143.邹富良:《澳大利亚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启示》,《中国卫生经济》2008年第10期。
    144.潘美、徐怀伏:《浅析泰国全民医保制度在其社区卫生筹资中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2010年第4期。
    145.张群:《美国医疗保险制度现状及引发的思考》,《中国卫生经济》2007年第6期。
    146.张娟、冉永兰:《国外医疗保障模式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卫生经济研究》2010年第7期。
    147.吴闽川、吴志澄:《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1期。
    148.马志朝、何烈琪:《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8年第3期。
    149.何双梅:《农村义务教育师资的困境与对策》,《教育探索》2009年第8期。
    150.陈小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快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人民教育》2010年第8期。
    151.吴岚:《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第23期。
    152.胡雪梅:《美国、韩国的农村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153.谷峪、邢媛:《印度农村基础教育述评》,《外国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
    154.宋秀琚:《美国农村基础教育服务及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年第7期。
    155.范先佐、朱苏飞:《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5期。
    156.刘明慧:《城乡二元结构的财政视角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224页。
    157.但柳松:《普及农村学前教育:挑战、机遇与策略》,《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
    158.李建平、冯晓鸣:《关于江苏省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农村财政与财务》2010年第4期。
    159.黄季焜、胡瑞法:《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30年发展与改革:政策评估和建议》,《农业技术经济》2009年第1期。
    160.许柏林、孔祥松:《乡镇农技人员社会压力的分析与缓解措施》,《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第8期。
    161.李均:《我国教师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现象考察——兼论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选择》,《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162.陈俊星:《中国农村卫生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9年第7期。
    163.胡鹏、王羽:《我国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状况分析》,《中国卫生经济》2010年第4期。
    164.罗元文:《中国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165.龙太江、伍勋亮:《地方政府参与式预算扩展的困难与对策》,《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166.马蔡深、李红梅:《参与式预算在中国:现实问题与未来选择》,《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12期。
    167.姜爱华:《构建农村基础设施提供的预算约束机制》,《财政监督》2010年第1期。
    168.陈建平:《村级“八大员”制度: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项创新探索——以南平市村级“八大员”制度为例》,《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69.周红:《政府公信力:服务型政府的基础》,《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170.姜岩、陈通:《基于DIM方法的农村公共服务新体制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2期。
    171.王莹、林蜜:《农村卫生资源配置综述》,《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年第3期。
    172.柏成华:《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的支持功能探析》,《农村经济》2009年第6期。
    173.翁文先:《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模式研究》,《调研世界》2009年第8期。
    174.况娅芸:《对社会主义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南方农村》2009年第3期。
    175.王泽林:《“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学术界》2009年第2期。
    176.万忠、杨小平:《国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典型经验及启示》,《广东农业科学》2009年第11期。
    177.严进、邓靖松:《人力资源管理概念发展的逻辑》,《软科学》2003年第1期。
    178.陈华宁:《国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及启示》,《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第3期。
    179.湖北省财政厅课题组:《完善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的研究——以湖北省为例》,《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第4期。
    180.甘肃省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财政政策研究——以甘肃省为例》,《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53期。
    181.本课题组:《我国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项长期任务》,《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34期。
    182.《温家宝答记者问: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3/14
    183.《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
    184.《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克时艰——2009年我国GDP同比增长8.7%》,《人民日报》2010年1月22日。
    185.李学举:《国务院关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2009年4月22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上》,见http://www.npc.gov.cn
    186.刘寅斌:《韩国电子政务发展策略研究》,见http://www.e-gov.org.cn/news/news004/2005-11-13/11679.html
    187.陈锡文:《农村社会变迁亟需理论和实践的回应——写在<中国农村观察:转型之变>出版之际》,《人民日报》2010年1月20日。
    18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四号),见http://www.stats.gov.cn
    189.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化统计2007》,见http://www.ccnt. gov.cn
    19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媒体报道2009》,见http://www.moe.edu.cn
    19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民政事业统计月报2010》,见http://www. mca.gov.cn
    19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见http://www.stats.gov.cn
    19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民政部公布2009年上半年全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见http://www.mca.gov.cn
    194.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09年全国电信业统计公报》,见http://www.miit.gov.cn
    195.新华网:《公共服务离农民不再遥远——江苏农村综合服务中心见闻》,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jiangsu/2010-04-29/content_233753.html
    196.中国江苏网:《海门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中心功能》,见http://jsnews.jschina.com.cn/nt/200909/t175409.shtml
    197.胡劲松、储青:《岳西:农技员有了干事平台,改制激活“田秀才”》,《安徽日报》2009年9月29日,见http://www.ahnw.gov.cn/12582/zcfg/
    198.陈道龙:《乡镇基层农技站被边缘化,苦苦支撑令人忧》,《新华日报》2010年4月2日,见http://www. chinadaily.com.cn/dfpd/jiangsu/2010-04-02/content_106642.html
    1.Andren Di Maio. Move "Joined-Up Government" From Theory to Reality. Industry Research,Oct.2004.p 2-4.
    2.Capra, F. The Web of Life:A New Synthesis of Mind and Matter. London:Flamingo,1996.
    3.Christopher Pollit. Joined-up Government:a Survey.Political Studies Review, Jan.2003.
    4.Gleckman, H. The Technology Payoff. Business Week,Jun.1993. p.57-58.
    5.ICTA. Joined-Up Government:Overview of Main Issues, Background paper for the videoconference on "Public Sector Transformation Towards Citizen-Centric Joined-up Government:Lessons Learned from UK and India". May.2006.
    6.Karl Albrecht. The One Thing That Matters:Bringing the Power of the Customer Into the Center of Your Business. New York:Harper Business,1992. p176.
    7.March,J.G.and J.P Olsen. Organizing Political Life:What Administrative Reorganization Tells Us about Government.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83.77(2):p281-296.
    8.Perri6. Towards Holistic Governance:The New Reform Agenda. New York:Palgrave,2002. p31-34.
    9.Patrick Denleavy. Digital Era Governance IT Corporations, the State, and E-Government.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p223.
    10.Peter Wilkins. Accountability and Joined Government.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2.61.
    11.Sabatier, P. and D.Mazmanian. The Conditions of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A Guide to Accomplishing Policy Objectives.Policy Analysis,1979.5 (4):P.490-492.
    12.Samuelson, P.A. 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1954.36
    13.Senge, P. 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London:Random House,1990.
    14.Shelp,Ronald Kent,et al. Service Industr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85.
    15. Stephen Goldsmith,William D. Eggers. Governing by Network:The New Shape of the Public Sector.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8. p19-20, p139.
    16. Thompson,G.,Frances,J., Levacic,R.,and Mitchell,J. Markets, Hierarchies and Networks:The Coordination of Social Life. London:Sage,1991.
    17. Tiebout. 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Oct.1956.
    18. UNDP. Access for all:Basic Public Services for 1.3 billion People. China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China Translation and Publishing Corporation,2008.
    19. Vincent Ostrom,Charles M.Tiiebout, and Robert Warren. The Organization of Government in Metropolitan Areas: A Theoretical Inquir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Dec.1961.
    20. Warner, M. E. Reversing privatization, rebalancing government reform:Markets, deliberation and planning.Policy and Society,2008,2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