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我国区域传媒产业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从空间视角全面审视了我国传媒业的发展状况,研究了传媒产业布局嬗变及其影响、传媒机构的跨地区经营以及竞争合作、传媒业的空间集聚与集群、传媒制度创新、传媒业的地区差距与区域协调战略等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不同地区间在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人口因素、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文化因素、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区位因素上出现的巨大差异,导致我国传媒产业布局从按照行政区划的均衡分布逐步走向了按照市场规律的非均衡分布,东、中、西部地区之间传媒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明显,区域分异是当前我国传媒产业在空间分布上的典型特征。传媒业布局的区域分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媒业发展,但由于传媒管理体制不成熟等原因,当前传媒业的区域分异状况还并未真正造就有利于传媒竞争和产业效率提升的市场环境,也不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效率和公平的问题是当前传媒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传媒市场的行政分割制约了传媒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因此传媒业效率的提升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整合和构建区域传媒市场。区域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城市圈的发展为区域传媒市场的整合提供了可能性。从市场运行的微观机制看,整合区域传媒市场就是要让传媒机构实现跨地区发展;而在当前政策条件下,传媒跨地区发展的主要路径是依靠与异地传媒之间的合作竞争,传媒联盟就是其主要形式。传媒联盟在推进传媒竞合方而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机会主义是对联盟稳定性的主要威胁,因此,如何防范和治理机会主义是传媒联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
     传媒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导致了传媒产业的空间集聚和地理集中,最终形成传媒产业集群。由于产业集群具有集聚效应、外部效应以及网络效应,因此产业集群被视为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有效组织形式。我国传媒产业在经历了市场化、集团化等阶段之后,要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实施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是必然选择。当前,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已经出现了空间集聚和地理集中,但是远未形成传媒产业集群,因此,培育传媒产业集群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由于“分权让利”的改革措施使得地方政府成为一级独立的权益主体,因此,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能对传媒制度创新施以影响。我国传媒制度创新表现为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传媒机构的三元博弈中,按照供给主导、中间扩散和需求诱致的“上、中、下”三结合方式,从微观、中观向宏观深入的渐进性边际调整过程。在现有政策框架内,推动我国传媒制度创新,让传媒跨地区经营真正具有现实操作性,可考虑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
     传媒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拉大可能对区域协调发展总体目标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为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应该尽快研究、制定并实施传媒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传媒业的区域协调的关键就是推动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传媒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此,既需要构建传媒产业协调发展的政策机制,又需要发挥西部地区传媒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The dissertation researches on China'media industry based on the spatial perspective. It studies many problems, such as the distribution of media industry, co-opetitions between media, agglomeration and clusters of media industry, innovation of media's institutions, the regional inequality and harmonization of media industry, and so on.
     The distribution China's media industry has become un-balanced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form and openning-up policy. A high inequality of distribution exists between the East China, the middle areas and the West China when it is directly connected with the degree of regional ecnomic development, which is regarded as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 of China's media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Such a situation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industry to a certain extent,but it is not beneficial for the competition, improvement of efficiency of media industry and the realization of social fairness, because the managing system of the media is still not mature. Whereas efficiency and social fairness are what we need to solve urgently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edia industry.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hinders the free distribution of media's producing elements and the full play of the role of market. Therefore, the key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media industry is to develop the regional media market which is now possibl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metropolitan areas. In the perspective of micro market mechanis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media market relys o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trans-regional development the main means of which is the co-opetition with other media in different areas, such as media alliances. Media alliances play a certain role in promoting media cooperation; however they are unstable owing to opportunism which is an urgent problem for media alliances to deal with.
     The flowing of media essential producing elements cuases the agglomeration of media industry and media industrial clusters which, having advantages in promoting industrial competitive power is regarded as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adopt the media industrial clusters strategy to achieve the goal of media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fter the market-oriented reform and media group affiliation. Now there are agglomerations of media industry yet no media industrial clusters in China. Therefore the next step is to cultivate our media industrial clusters.
     Since local government has become the independent main body of rights and interests, central government and local government can both influence the innovation of media institutions. Operat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bottom, middle and top, China' media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s a gradual process which is a succession of marginal adjustment from micro to macro in the game among central government, local government and media organizations. Now the media reform may adopt the strategy implemented after experiment in the existing policy framework.
     The increasing of regional inequal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industry in China may be harmful to the regional harmonization strategy, so we must improve and carry into effects of the media industry regional harmonization strategy, while the leap forward in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industry in West China is the key condition to realize the media industry regional harmonization, which need not only to adopt special policy mechanism, but also to display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in the west areas.
引文
① McQuail, D. McQuail'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London:Sage,2000.
    ②彭永斌:《传媒产业发展的系统理论分析》,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①向东:《中国媒体产业创新论》,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16页。
    ②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刘燕南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0页。
    ③新闻出版总署:《我国传媒经济总量居世界前列》,新华网www.xinhuanet.com, 2006年5月17日。
    ④孙正一、柳婷婷:《2007:中国新闻业回望》,载《新闻记者》2007年第12期。
    ①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3页。
    ②李希光、刘康:《妖魔化与媒体轰炸》,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③胡鞍钢、张晓群:《中国传媒迅速崛起的实证分析》,载《战略与管理》2004年第3期。
    ④黄旦、屠正锋:《也谈中国的传媒实力》,载《新闻记者》2006年第1期。
    ①胡鞍钢、张晓群:《中国传媒普及率追赶的实证分析》,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年第4期。
    ②罗以澄、夏倩芳:《他国形象误读:在多维视野中观察》,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第4期。
    ③陶春:《默多克在中央党校谈传媒产业》,载《学习时报》2003年10月20日。
    ④孙正一、柳婷婷:《2007:中国新闻业回望》,载《新闻记者》2007年第12期。
    ⑤陆地:《中国电视产业的危机与转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①喻国明:《中国传媒业的历史方位和现实趋势》,载吴信训等主编《中国东西部传媒经济研究》,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4页。
    ②李良荣:《影响传媒经济的非传媒经济因素》,载吴信训等主编《中国东西部传媒经济研究》,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0页。
    ③刘洁、胡君:《媒介产业增长极“孤岛现象”成因及解决路径》,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年第3期。
    ④方英:《传媒业区域不均衡发展的熵值分析》,载《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1期。
    ⑤吴信训:《中国东西部传媒经济的失衡及其对策》,载《新闻记者》2004年第1期。
    ①强月新、余建清:《新世纪我国传媒经济研究的热点、方法与趋势》,载《当代传播》2009年第2期。
    ②四种期刊分别是:《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和《新闻大学》。
    ①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①哈里·w.理查德逊:《区域与城市经济学》(英文版),英国企鹅出版公司1979年版。
    ② Edgar M. Hoover and Frank Giarratani, An Introduction to Regional Economics, Alfred A. Knopf, p.264,1984.
    ①叶依广:《区域经济学原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
    ②陈自芳、熊国和:《区域经济学概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19页。
    ③周克瑜:《走向市场经济—中国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关系及其整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6-47页。
    ④周克瑜:《走向市场经济—中国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关系及其整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6页。
    ⑤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181页。
    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②甘惜芬:《新闻学大辞典》,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9-60页。
    ③苏东水:《产业经济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①童清艳:《传媒产业经济学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②彭永斌:《传媒产业发展的系统理论分析》,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2页。
    ①黄升民、宋红梅:《新趋势、新逻辑与新形态—区域媒体的形成轨迹与发展趋势解读》,载《现代传播》2007年第2期。
    ②宋红梅:《中国区域媒体发展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③张卫华、张志安:《组建区域性报业集团的构想》,载《新闻大学》2004年夏。
    ①赵振祥、罗任飞:《传媒的区域化趋势、问题及对策》,载《新闻记者》2005年第1期。
    ②郭全中:《传媒集团如何实施区域化扩张战略》,载《青年记者》2007年8月上期。
    ①罗以澄:《中国传媒业的市场化转型及思考》,未刊稿。
    ②“蜂窝状”经济(Cellular Economy)是澳大利亚学者奥德丽·唐尼索恩1972年在英国伦敦的《中国学季刊》中使用,用以形容当时中国经济呈现分割化趋势的特征。参见:(澳)奥德丽·唐尼索恩:《中国蜂窝状经济:文化革命以来的某些经济趋势》,载《走向21世纪:中国经济的现状、问题与前景》,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①赵振祥、罗任飞:《传媒的区域化趋势、问题及对策》,载《新闻记者》2005年第1期。
    ②刘洁:《主导·协作·博弈—当代媒介产业与政府关系》,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9页。
    ③汪幼海:《研究区域传媒产业发展战略》,载《传媒观察》2004年第3期。
    ④陆小华:《传媒区域聚集规律分析》,载《新闻实践》2003年第12期。
    ⑤王斌:《灰空间与传媒产制的集聚》,载《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9期。
    ⑥桂世河、莫梅锋:《集群化、整合化、生态化—中国媒介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载《编辑之友》2006年第1期。
    ⑦陈艳彩、曲红:《论媒介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载《当代传播》2006年第6期。
    ①曲红:《产业集群:传媒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载《当代传播》2007年第3期。
    ②陈艳彩:《长株潭媒介产业集群化探析》,载《当代传播》2008年第2期。
    ③刘洁:《互动背后的可能性—武汉城市圈报业联盟及融合研究》,载《新闻前哨》2008年第3期。
    ④邵培仁:《媒介地理学:行走和耕耘在媒介与地理之间》,载《中国传媒报告》2005年第3期;邵培仁:《论媒介地理学的正当性、科学性和学术坚守》,载《新闻记者》2006年第10期。
    ⑤邵培仁:《论中国媒介的地理群集与能量积聚》,载《新闻大学》2006年第3期。
    ⑥邵培仁:《论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的媒介改革与发展》,载《媒介方法》2006年第2期。
    ⑦邵培仁等:《文化产业经营通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0-141页。
    ⑧邵培仁、潘祥辉:《论媒介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与学科建构》,载《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①刘艳芳等:《经济地理学—原理、方法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②刘艳芳等:《经济地理学—原理、方法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③张晓群:《中国传媒地区差距实证分析》,传媒学术网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2044,2005年9月5日。
    ④方英:《传媒业区域不均衡发展的熵值分析》,载《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1期。
    ①刘洁:《中国传媒产业布局与产业区域联合》,载《现代传播》2006年第3期;刘洁、胡君:《媒介产业增长极“孤岛现象”成因及解决路径》,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年第3期。
    ②Daniel Lerner, The Passing of Traditional Society:Modernizing the Middle East, Free Press,1958.
    ③叶乐阳:《大众传媒产业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④王桂科:《媒介产业的经济分析》,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8页。
    ⑤张昆、刘洁、赵莉等:《新闻传播改革与“和谐湖北”的建构》,载《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5年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2页。
    ①王宝钧、宋翠娥:《区域分异理论刍议》,载《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年第3期。
    ②R.哈特向:《地理学性质的透视》,黎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4-15页。
    ③郑度、杨勤业、赵名茶等:《自然地域系统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①陈月英、赵海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分异研究综述与展望》,载《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②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①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第二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14页。
    ①胡惠林:《关于区域文化战略与空间布局》,载《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①苏东水:《产业经济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51页。
    ②简新华:《产业经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5页。
    ③李君华、彭玉兰:《产业布局与集聚理论述评》,载《经济评论》2007年第2期。
    ①广播电视部政策研究室:《方向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文件和典型材料选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4年版,第21页。
    ②刘洁:《主导·协作·博弈—当代媒介产业与政府关系》,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1页。
    ①张林、佟宝全:《从网站建设看中国网络利用水平的区域分异及其发展》,载《人文地理》2005年第4期。
    ①刘卫东:《论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及其潜在空间影响》,载《地理研究》2002年第3期。
    ①喻国明:《中国传媒发展指数报告(200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9页。
    ②向东:《中国媒体产业创新论》,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65-66页。
    ①程世寿:《湖北农村新闻宣传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载《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①张昆、刘洁、赵莉等:《新闻传播改革与“和谐湖北”的建构》,载《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5年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1页。
    ②刘宏:《广电集团:改变中国媒介的布局》,载《当代传播》2001年第5期。
    ①邵培仁:《论中国媒介的地理集群与能量集聚》,载《新闻大学》2006年第3期。
    ②王桂科:《媒介产业经济分析》,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0页。
    ③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第二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9页。
    ④艾德加·M·胡佛、弗兰克·杰莱塔尼:《区域经济学导论》,郭万清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第15页。
    ⑤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第二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0页。
    ①吴信训:《中国东西部传媒经济的失衡及其对策》,载《新闻记者》2004年第1期。
    ②武友德、潘玉君等:《区域经济学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9页。
    ①武友德、潘玉君等:《区域经济学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3页。
    ①张秀生:《区域经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②彭永斌:《传媒产业发展的系统理论分析》,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8页。
    ①刘洁:《主导·协作·博弈—当代媒介产业与政府关系》,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5-108页。
    ②国家统计局课题组:《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实证分析》,载《中国国情国力》2004年第3期。
    ①王桂科:《媒介产业经济分析》,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6页。
    ②欧阳宏生、刘茜:《论东西部电视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载吴信训等主编《中国东西部传媒经济研究》,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4-72页。
    ③陈怀林:《试析中国媒体制度的渐进改革—以报业为案例》,载《新闻学研究》(台湾)2000年第62期。
    ①彭永斌:《传媒产业发展的系统理论分析》,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1页。
    ②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01页。
    ①刘洁、胡君:《媒介产业增长极“孤岛现象”成因及解决路径》,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年第3期。
    ②杨吉华:《我国文化产业区域布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载《长白学刊》2007年第5期。
    ③《我国传媒产业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组:《提升我国传媒产业竞争力》,载《中国信息报》2007 年3月4日第2版。
    ①刘洁:《主导·协作·博弈—当代媒介产业与政府关系》,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3页。
    ②张昆、刘洁、赵莉等:《新闻传播改革与“和谐湖北”的建构》,载《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5年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1页。
    ③孙正一、柳婷婷:《2006:中国新闻业回望(下)》,载《新闻记者》2007年第1期。
    ④张潇潇、郑一卉:《以“异质竞争”取代价格战》,载《新闻记者》2002年3期。
    ①赵星耀:《是“适度差距”而非“严重失衡”》,载《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2期。
    ②见方英:《传媒业区域不均衡发展的熵值分析》,载《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1期。张晓群:《中国传媒地区差距实证分析》,传媒学术网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2044,2005年9月5日。
    ①吴信训:《中国东西部传媒经济的大衡及其对策》,载《新闻记者》2004年第1期。
    ②该文作者所以选择“西北地区”而不是整个“西部地区”,是因为西北地区是西部的“欠发达地区”,因而与东部比较更具有说服力。
    ③指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山东五省。这五省的报业发展处于领先地位的那一个极端。
    ④赵星耀:《是“适度差距”而非“严重失衡”》,载《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2期。
    ⑤林江:《中国报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89页。
    ⑥谢耘耕、党芳莉:《中国电视广告竞争新格局》,载《新闻界》2005年第1期。
    ①张晓群:《中国传媒地区差距实证分析》,传媒学术网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2044,2005年9月5日。
    ①国家统计局课题组:《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实证分析》,载《中国国情国力》2004年第3期。
    ②《我国传媒产业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组:《提升我国传媒产业竞争力》,载《中国信息报》2007年3月4日第2版。
    ①张兆安:《把握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特征》,载《文汇报》2007年5月28日。
    ①陈建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问题与分析框架的构建》,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5期。
    ②刘乃全、贾彦利:《中国区域政策的重心演变及整体效应研究》,载《经济体制改革》2005年第1期。
    ③金志云:《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矛盾与路径选择》,载《理论探讨》2007年第6期。
    ④曹宏苓:《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困惑与制度机制的创新》,载《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①张兆安:《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正当其时》,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年第5期。
    ②梁启东、杨旭涛:《我国城市经济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载《经济纵横》2007年第8期。
    ①Gottmann J. Megalopolis, The Urbanized Northeastern Seaboard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The Twentieth Century Fund,1961.
    ②学术界一般对这三个概念未作区分,但也有文献指出了它们之间的区别,认为:城市群是以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为原点的城市共同体,城市圈以中心城市(如南京、杭州、西安、武汉)为原点,城市带以中小城市(佛山、苏州、无锡、常州)为主体。参见:《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重塑中国经济版图》,载《科学咨询》2003年第4期。
    ③邢怀滨、陈凡、刘玉劲:《城市群的演进及其特征分析》,载《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④张贡生:《论新城市群的建设》,载《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①R.E.帕克、E.N.伯吉斯、R.D.麦肯齐:《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宋俊岭、吴建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79页。
    ①李廉水、Roger R. Stough等:《都市圈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页。
    ②刘洁:《互动背后的可能性—武汉城市圈报业联盟及融合研究》,载《新闻前哨》2008年第3期。
    ③李廉水、Roger R. Stough等:《都市圈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6页。
    ①李秋香、李麦产:《城市群建设中的地域文化整合》,载《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2期。
    ②周克瑜:《走向市场经济—中国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关系及其整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①黄少安:《经济学研究重心的转移与“合作”经济学构想》,载《经济研究》2000年第5期。
    ②德姆塞茨:《竞争的经济、法律和政治维度》,陈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1-2页。
    ①杨农:《战略合作经济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20页。
    ②迈克尔·波特:《竞争论》,高登第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①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②黄少安:《经济学研究重心的转移与“合作”经济学构想》,载《经济研究》2000年第5期。
    ① R. Campbell, Background for the Uninitiated, In R. Campbell and L. Sowden (eds.):Paradoxes of Rationality and Cooperation, Vancouver: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1985, p3.
    ②谢识予:《经济博弈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①江涌:《漫谈国际经济中的竞争与合作》,载《求是》2004年第4期。
    ②乔尔·布利克、戴维·厄恩斯特:《协作型竞争》,林燕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页。
    ③史占中:《企业战略联盟》,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④ A.M. Brandenburger and B. J. Nalebuff, Co-opetition:A Revolutionary Mindset That Combines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The Game Theory Strategy That's Changing the Game of Business. Doubleday Publication Press,1996.
    ①黄少安:《经济学研究重心的转移与“合作”经济学构想》,载《经济研究》2000年第5期。
    ②尼尔·瑞克曼:《合作竞争大未来》,苏怡仲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
    ③朱富强:《博弈、协调与社会发展—协调经济学导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① A.M. Brandenburger and B. J. Nalebuff, Co-opetition:A Revolutionary Mindset That Combines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The Game Theory Strategy That's Changing the Game of Business. Doubleday Publication Press,1996.
    ①苏东水:《产业经济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页。
    ①喻国明:《迎接传媒产业的“竞合时代”》,载《传媒观察》2002年第11期。
    ②雪莉·贝尔吉:《媒介与冲击—大众媒介概论》,赵敬松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32-334页。
    ①崔保国:《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20页。
    ②孙树凤、王全杰:《与创新同行—2005年中国广播发展改革记录》,载《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95页。
    ①姜东南:《报业竞争的跨区域扩张倾向》,载《中国记者》2001年第6期。
    ①参考郭全中:《报业市场区域化发展的动力和模式》,载《中国记者》2007年第8期。
    ①王国庆:《文化体制改革对中国报业改革和发展的影响》,载《2004-2005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9页。
    ②徐春华:《报业跨区域经营将成趋势》,载《中国新闻报》2003年8月11日第5版。
    ①崔保国:《2004-2005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7页。
    ②参考陆地《2006:中国电视产业大解码》,见崔保国主编《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19-220页。
    ①孙正一、柳婷婷:《2003年中国新闻业回望》,载《新闻记者》2004年第1期。
    ②宋建武:《中国媒介经济发展的规律与趋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页。
    ①丁柏铨、张敬一:《联盟:报业跨地域合作的新形式》,载《青年记者》2006年第9期。
    ①2003年7月,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提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战略构想。“泛珠三角”区域的范围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①詹新慧:《报业联盟,让梦想照进现实》,载《传媒》2007年第10期。
    ①苏东水:《产业经济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64页。
    ①多数情况下,学界未对“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进行区分,认为两个词都用来描述产业在空间不断由分散向某一定地域聚集的现象。有研究也认为两者有区别:“企业集群”主要从微观角度来考察众多企业集聚于某一地域空间的现象,主要分析企业间的关联机理、投入产生关系、彼此的经济文化联系等等;而“产业集群”更加强调集群的产业特征,其分析不仅包括集群中的企业,而且包括集群中的中介组织、地方政府的干预与影响、宏观的制度背景、以及相应的市场环境与产业政策等等。
    ②R. Florida, The Rise of Creative Class. New York:Basic,2002.
    ①P.Hall, Cities in Civilization, New York:Pantheon,1998.
    ②花建:《产业界面上的文化之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2页。
    ③迈克尔·波特:《竞争论》,高登第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208-210页。
    ④王雷:《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12-14页。
    ①迈克尔·波特:《竞争论》,高登第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237页。
    ①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李刚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18页。
    ①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②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1页。
    ① A. J. Scott, The Culture of Cities,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1997(21): 323-339.
    ②吉莉安·道尔:《理解传媒经济学》,李颖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0页。
    ③张其仔:《社会资本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④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①阿克洛夫的次品模型最早描述了逆向选择:在旧车市场上,当买汽车的人不知道二手汽车的真正品质时,只会对二手车的质量做平均质量的猜测,而不会相信车主对二手车的质量描述。这样,质量高于平均水平的二手车就会因为卖车人有骗人动机和买车人对卖车人的不信任而卖不出去(因为质量高的二手车,卖车人的要价高)。而低于平均水平的二手车,由于买主按平均质量估计,同时卖主要价也相对低,因而反而容易卖出去。所以,旧车市场上,由于买主对汽车质量的信息不如卖主,因而往往买不到好车。这种结果有悖于人们往“好处”选的基本原则,因此被称为逆向选择(往坏的方向选择)。
    ②吴德进:《产业集群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28页。
    ③强月新、余建清:《风险沟通:研究谱系与模型重构》,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4期。
    ①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朱志泰、陈良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②王缉慈:《解读产业集群》,载顾强主编《中国产业集群》(第1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③ A. C. Pratt, Creative Clusters:Towards the governance of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production system, in Media International Australia incorporating Culture and Policy,2004.
    ④ R. Florida,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New York:Basic,2002.
    ⑤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杨宏进、薛澜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第22-26页。
    ①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4页。
    ② H.K. Hansen and J. Vang and B.T. Asheim, The Creative Class and Regional Growth:Towards a Knowledge Based Approach. WP 2005/1.
    ①阿伦·斯科特:《文化产业与创意领域》,载林拓、李惠斌、薛晓源主编《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2003-200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21页。
    ①吉莉安·道尔:《理解传媒经济学》,李颖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5页。
    ②吉莉安·道尔:《理解传媒经济学》,李颖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5页。
    ①魏守华、石碧华:《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载《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1期。
    ②唐利如、田银华:《集群资源: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新视角》,载《学术研究》2008年第8期。
    ③刘洁:《主导·协作·博弈—当代媒介产业与政府关系》,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①张喜为:《文教企业财务诠释》,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②褚多锋、奚春雁:《媒体经营运作实务全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③吴文虎:《新闻工业经营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26页。
    ①林拓:《世界文化产业与城市竞争力》,载林拓、李惠斌、薛晓源主编《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2003-200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②邵培仁:《文化产业经营通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0页。
    ③陈刚、余建清:《2007年我国传媒经济发展的八个关键词》,载《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8年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④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9页。
    ①彭永斌:《传媒产业发展的系统理论分析》,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1页。
    ②陆小华:《激活传媒》,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342页。
    ③甘丰录:《CBD:传媒产业的总部聚集区》,载《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7月5日第12版。
    ④陈天乙:《生态学基础教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⑤何继善、戴卫明:《产业集群的生态学模型及生态平衡分析》,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⑥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5页。
    ①陈艳彩、曲红:《论媒介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载《当代传播》2006年第6期。
    ②吴德进:《产业集群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87页。
    ①刘斌:《产业集聚竞争优势的经济分析》,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版。
    ② R. A. Peterson and D. G. Berger, Cycles in Symbol Production:The Case of Popular Music, i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57(40):158-173.
    ③ P. D. Lopes, Innovation and Diversity in the Popular Music Industry,1969 to 1990, i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2(57):56-71.
    ①刘洁:《博弈·协调·合作—当代媒介产业与政府关系》,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①迈克尔·波特:《竞争论》,高登第、李明轩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②R. Florida,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New York:Basic Books.2002.
    ①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刘守英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3页。
    ②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刘守英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9页。
    ①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刘守英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5页。
    ②樊纲:《中华文化、理性化制度与经济发展》,载《二十一世纪》(香港)1994年第6期。
    ③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6页。
    ④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周黎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第28页。
    ⑤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⑥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1年第6期。
    4 卢观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修订版),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第37页。
    ①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修订版),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第80页。
    ①汪丁丁:《制度分析基础:一个面向宽带网时代的讲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3页。
    ②程虹、窦梅:《制度变迁阶段的周期理论》,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①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9页。
    ②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修订版),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页。
    ③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何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④ Bagzat, M.2002.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the Empirical Treatment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Beitrag Nr.232, December.
    ①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修订版),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第245页。
    ②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第362页。
    ③康铁军、邓小娟:《我国制度变迁的地区非均衡性与地区差距变动》,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7期。孙斌栋、王颖:《制度变迁与区域经济增长—中国实证分析》,载《上海经济研究》2007年第12期。郑耀群、周新生:《制度变迁程度与区域经济差距:一个分析框架》,载《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④周作翰、李风华:《中国地方政府竞争与制度变迁》,《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5期。杨虎涛:《政府竞争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理研究》,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2006年版。
    ①张曙光:《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第1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和经济组织》,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②喻国明:《中国传媒业发展的关键和“问题单”》,载《新闻记者》2003年第3期。
    ③黄升民、丁俊杰:《媒介经营与产业化研究》,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④屠忠俊:《论报社经营管理体制发展趋势》,载《新闻大学》1996年第2期。
    ⑤王桂科:《媒介产业经济分析》,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9页。
    ①陈戈、储小平:《当代中国报业制度变迁的一个理论解说》,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2期。
    ②何舟、陈怀林:《中国传媒新论》,香港:太平洋世纪出版社1998年版。
    ①陈怀林:《试析中国媒体制度的渐进变革》,载《新闻学研究》(台湾)2000年第62期。
    ①李良荣:《历史的选择—中国新闻改革30年作品选》,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②林如鹏:《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中国媒介集团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载《新闻大学》2002年冬。
    ①陈戈、储小平:《当代中国报业制度变迁的一个理论解说》,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2期。
    ②周劲:《传媒治理—理论与模式的中国式建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③张兢:《论政府在我国新闻制度变迁中的作用》,载《新闻界》2006年第6期。
    ④陈怀林:《试析中国媒体制度的渐进变革》,载《新闻学研究》(台湾)2000年第62期。
    ①周克瑜:《走向市场经济—中国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关系及其整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②刘洁:《主导·协作·博弈—当代媒介产业与政府关系》,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5-107页。
    ③陈怀林:《试析中国媒体制度的渐进变革》,载《新闻学研究》(台湾)2000年第62期,第104页。
    ①陈怀林:《试析中国媒体制度的渐进变革》,载《新闻学研究》(台湾)2000年第62期。周劲:《转型期中国传媒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载《现代传播》2005年第1期。张兢:《论政府在我国新闻制度变迁中的作用》,载《新闻界》2006年第6期。陈戈、储小平:《当代中国报业制度变迁的一个理论解说》,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2期。
    ①赵燕平:《数字电视推广遭遇阴影机顶盒生产企业陷入闲境》,载《新京报》2004年9月3日。
    ①樊纲:《渐进之路:对经济改革的经济学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②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修订版),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第110页。
    ③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载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1页。
    ①杨瑞龙:《论制度供给》,载《经济研究》1993年第8期。
    ②刘刚:《中国制度变迁和演化路径的多样性》,载《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③王桂科:《媒介产业经济分析》,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8页。
    ④潘忠党:《大陆新闻改革过程中象征资源的之替换形态》,载《新闻学研究》(台湾)1997年第54期。陈怀林:《试析中国媒体制度的渐进变革》,载《新闻学研究》(台湾)2000年第62期,第104页。
    ⑤周劲:《转型期中国传媒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载《现代传播》2005年第1期。
    ⑥陈戈、储小平:《当代中国报业制度变迁的一个理论解说》,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2期。
    ⑦李良荣:《历史的选择—中国新闻改革30年作品选》,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5页。
    ①强月新、余建清:《我国报纸发行三十年:变革与趋势》,载冯天瑜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②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修订版),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第113页。
    ①段京肃:《集团化的喜悦与尴尬》,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②国家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治理工作的意见》,1999年4月6日。
    ③国家广电总局:《2000年广播电影电视工作要点》。
    ④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化发展试行工作的意见原则》,2000年11月17日。
    ①李良荣:《历史的选择—中国新闻改革30年作品选》,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8-50页。
    ②刘洁:《主导·协作·博弈—当代媒介产业与政府关系》,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③李良荣:《历史的选择—中国新闻改革30年作品选》,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0页。
    ④胡正荣:《后WTO时代我国媒介产业重组及其资本化结果—对我国媒介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载《新闻大学》2003年秋。
    ①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载《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
    ②杨瑞龙、杨其静:《阶梯式渐进制度变迁模型》,载《经济研究》2000年第3期。
    ①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陈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0页。
    ②胡汝银:《中国改革的政治经济学》,载盛洪主编《中国的过渡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①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修订版),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第143页。
    ②刘洁:《主导·协作·博弈—当代媒介产业与政府关系》,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4页。
    ①喻国明:《当前中国传媒业发展客观趋势解读》,载《现代传播》2004年第2期。
    ②李良荣:《历史的选择—中国新闻改革30年作品选》,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4页。
    ③潘忠党:《新闻改革与新闻体制的改造》,载《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年第3期。
    ①李良荣:《历史的选择—中国新闻改革30年作品选》,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3页。
    ②陈怀林:《试析中国媒体制度的渐进变革》,载《新闻学研究》(台湾)2000年第62期。
    ①陆地、蔡颖婕:《中国电视产业区域发展战略刍论》,载《声屏世界》2006年第7期。
    ①林如鹏:《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中国媒介集团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载《新闻大学》2002年冬。
    ②喻国明、王斌:《规制与突破:传媒产业布局的演变路径》,载《新闻与写作》2007年第4期。
    ③李良荣:《历史的选择—中国新闻改革30年作品选》,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6页。
    ①胡正荣、李继东:《我国媒介规制变迁的制度困境及其意识形态根源》,载《新闻大学》2005年春。
    ②冉华、梅明丽:《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现实困境—兼论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的传媒体制改革》,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第6期。
    ③喻国明:《当前中国传媒业发展客观趋势解读》,载《现代传播》2004年第2期。
    ④刘洁:《主导·协作·博弈—当代媒介产业与政府关系》,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7页。
    ①宋建武:《中国媒介经济的发展规律与趋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页。
    ②赵振祥、罗任飞:《传媒的区域化趋势、问题及对策》,载《新闻记者》2005年第1期。
    ①胡正荣:《结构·组织·供应链·制度安排—对当前西方媒介产业的经济学分析(下)》,载《现代传播》2006年第6期。
    ②李良荣:《当代世界新闻事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①林如鹏:《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中国媒介集团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载《新闻大学》2002年冬。
    ②喻国明:《中国传媒产业发展轨迹与前瞻》,载《青年记者》2004年第11期。
    ①李良荣:《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轨制—再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重属性》,载《现代传播》2003年第4期。
    ②张卫华、张志安:《关于组建区域性报业集团的构想》,载《新闻大学》2004年夏。
    ①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08年6月26日。
    ②陈秀山、杨艳:《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选择》,载《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5期。
    ①陈栋生:《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载《兰州商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②胡鞍钢:《中国:走向区域协调发展》,载《经济前沿》2007年第1期。
    ③陈秀山、杨艳:《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选择》,载《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5期。
    ①陶春:《默多克在中央党校谈传媒产业》,载《学习时报》2003年10月20日。
    ②王桂科:《媒介产业经济分析》,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7页。
    ③李春利:《“村村通”、“西新工程”:温暖传向千家万户》,引自国务院扶贫官方网站http://www.cpad.gov.cn/data/2006/0331/article_1124.htm。
    ①见笔者对L同学的访谈记录,2008年12月20日。
    ②白润生、年永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与构建和谐社会》,载《当代传播》2007年第5期。
    ①蒋一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若十问题探析》,载《当代传播》1999年第4期。
    ②钟克勋:《康巴地区民族新闻传播的掣肘与策略》,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8期。
    ③郑保卫:《冲突·融合: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第129页。
    ①白润生、宁良红:《少数民族新闻媒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载《当代传播》2008年第2期。
    ②张宇丹:《传播与民族发展: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①童清艳:《传媒经济学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页。
    ②张志强、许建:《中国媒介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载《现代传播》2006年第1期。
    ①曾坤生:《论区域经济动态协调发展》,载《中国软科学》2000年第4期。
    ②刘波:《做强中国报刊业的思考》,载郑保卫主编《论媒介经济与传媒集团化发展论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③彭永斌:《中国传媒产业经营基本模式及政策取向》,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①向东:《中国媒体产业创新论》,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②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第二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3页。
    ③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33-336页。
    ①强月新、余建清:《我国报刊发行三十年:变革与趋势》,载冯天瑜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①吴信训:《中国东西部传媒经济的失衡及对策探讨》,载吴信训、金冠军主编《中国东西部传媒经济研究》,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向东:《中国媒体产业创新论》,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71页。
    ③丁汉清:《广告流:理论与实证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46页。
    ④国家统计局课题组:《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实证分析》,载《中国国情国力》2004年第3期。
    ⑤喻国明:《中国传媒发展指数报告(200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71-75页。
    ①宋建武:《中国媒介经济的发展规律与趋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8-59页。
    ①吴信训:《中国东西部传媒经济的失衡及对策探讨》,载《中国东西部传媒经济研究》,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吴建:《新闻传媒业:东西部之比较研究》,载《新闻界》2005年第6期。
    ③蔡尚伟、何晶:《西部电视研究应上升到“区域传播学”的高度》,载《电视研究》2002年第5期。
    ④蔡尚伟、孙华:《“西部电视特区”阐释》,传媒学术网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1805,2004年10月29日。
    ⑤蔡尚伟:《西部电视,路在何方?》,传媒学术网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4677,2005年11月28日。
    ①欧阳宏生、刘茜:《论东西部电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载吴信训等主编《中国东西部传媒经济研究》,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①杨伟光:《中国电视论纲》,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
    ②胡泊:《地域特色与西部电视发展》,载欧阳宏生、朱天主编《区域传播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8-91页。
    ③张金辉、朱天:《新竞局、新战略—论西部电视传媒经济的再跨越发展》,传媒学术网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1474,2003年11月25日。
    ①蔡尚伟、温洪泉:《关于四川打造文化强省的思考》,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第12期。
    ①欧阳宏生、刘茜:《论东西部电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载《中国东西部传媒经济研究》,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1页。
    ②陆地:《论西部电视产业发展模式的增长极》,载《电视研究》2000年第10期。
    ①宋建武:《中国媒介经济发展的规律与趋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喻国明:《中国传媒发展指数报告(200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爱伦·B·艾尔巴兰:《全球传媒经济》,王越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白润生:《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白润生、年永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与构建和谐社会》,载《当代传播》2007年第5期。
    [4]白润生、宁良红:《少数民族新闻媒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载《当代传播》2008年第2期。
    [5]雪莉·贝尔吉:《媒介与冲击——大众媒介概论》,赵敬松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7]迈克尔·波特:《竞争论》,高登第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8]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9]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10]乔尔·布利克、戴维·厄恩斯特:《协作型竞争》,林燕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11]蔡尚伟、何晶:《西部电视研究应上升到“区域传播学”的高度》,载《电视研究》2002年第5期。
    [12]蔡尚伟、孙华:《“西部电视特区”阐释》,传媒学术网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1805,2004年10月29日。
    [13]蔡尚伟:《西部电视,路在何方?》,传媒学术网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4677,2005年11月28日。
    [14]蔡尚伟、温洪泉:《关于四川打造文化强省的思考》,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第12期。
    [15]曹宏苓:《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困惑与制度机制的创新》,载《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16]崔保国:《2004-2005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7]崔保国:《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8]崔保国:《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07~200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9]程虹、窦梅:《制度变迁阶段的周期理论》,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20]程世寿:《湖北农村新闻宣传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载《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21]陈栋生:《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载《兰州商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22]陈刚、余建清:《2007年我国传媒经济发展的八个关键词》,载《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8年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3]陈戈、储小平:《当代中国报业制度变迁的一个理论解说》,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2期。
    [24]陈怀林:《试析中国媒体制度的渐进改革——以报业为案例》,载《新闻学研究》(台湾)2000年第62期。
    [25]陈建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问题与分析框架的构建》,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5期。
    [26]陈梁、徐威:《东方卫视现象——跨区域媒体品牌建设探索》,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年版。
    [27]陈天乙:《生态学基础教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8]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29]陈秀山、杨艳:《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选择》,载《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5期。
    [30]陈月英、赵海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分异研究综述与展望》,载《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4期。
    [31]陈艳彩、曲红:《论媒介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载《当代传播》2006年第6期。
    [32]陈艳彩:《长株潭媒介产业集群化探析》,载《当代传播》2008年第2期。
    [33]陈自芳、熊国和:《区域经济学概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4]褚多锋、奚春雁:《媒体经营运作实务全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5]吉莉安·道尔:《理解传媒经济学》,李颖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6]德姆塞茨:《竞争的经济、法律和政治维度》,陈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
    [37]丁柏铨、张敬一:《联盟:报业跨地域合作的新形式》,载《青年记者》2006年第9期。
    [38]丁汉清:《广告流:理论与实证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39]段京肃:《集团化的喜悦与尴尬》,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40]樊纲:《渐进之路:对经济改革的经济学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41]樊纲:《中华文化、理性化制度与经济发展》,载《二十一世纪》(香港)1994年第6期。
    [42]方英:《传媒业区域不均衡发展的熵值分析》,载《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1期。
    [43]甘丰录:《CBD:传媒产业的总部聚集区》,载《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7月5日第12版。
    [44]甘惜芬:《新闻学大辞典》,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5]郭全中:《传媒集团如何实施区域化扩张战略》,载《青年记者》2007年8月上期。
    [46]郭全中:《报业市场区域化发展的动力和模式》,载《中国记者》2007年第8期。
    [47]桂世河、莫梅锋:《集群化、整合化、生态化——中国媒介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载《编辑之友》2006年第1期。
    [48]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2007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
    [49]国家统计局:《2001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版。
    [50]国家统计局:《2007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版。
    [51]国家统计局课题组:《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实证分析》,载《中国国情国力》2004年第3期。
    [52]广播电视部政策研究室:《方向和实践——第十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文件和典型材料选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4年版。
    [53]R.哈特向:《地理学性质的透视》,黎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54]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第二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5]何继善、戴卫明:《产业集群的生态学模型及生态平衡分析》,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56]何舟、陈怀林:《中国传媒新论》,香港:太平洋世纪出版社1998年版。
    [57]胡鞍钢:《中国:走向区域协调发展》,载《经济前沿》2007年第1期。
    [58]胡鞍钢、张晓群:《中国传媒迅速崛起的实证分析》,载《战略与管理》2004年第3期。
    [59]胡鞍钢、张晓群:《中国传媒普及率追赶的实证分析》,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年第4期。
    [60]艾德加·M·胡佛、弗兰克·杰莱塔尼:《区域经济学导论》,郭万清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
    [61]胡惠林:《关于区域文化战略与空间布局》,载《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62]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载《人民口报》2008年6月26日。
    [63]胡泊:《地域特色与西部电视发展》,载欧阳宏生、朱天主编《区域传播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4]胡汝银:《中国改革的政治经济学》,载盛洪主编《中国的过渡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65]胡正荣:《外国媒介集团研究》,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66]胡正荣:《媒介市场与资本运营》,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67]胡正荣:《后WTO时代我国媒介产业重组及其资本化结果——对我国媒介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载《新闻大学》2003年秋。
    [68]胡正荣:《结构·组织·供应链·制度安排——对当前西方媒介产业的经济学分析(下)》,载《现代传播》2006年第6期。
    [69]胡正荣、李继东:《我国媒介规制变迁的制度困境及其意识形态根源》,载《新闻大学》2005年春。
    [70]花建:《产业界面上的文化之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1]黄旦、屠正锋:《也谈中国的传媒实力》,载《新闻记者》2006年第1期。
    [72]黄少安:《经济学研究重心的转移与“合作”经济学构想》,载《经济研究》2000年第5期。
    [73]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4]黄升民、丁俊杰:《媒介经营与产业化研究》,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75]黄升民、宋红梅:《新趋势、新逻辑与新形态——区域媒体的形成轨迹与发展趋势解读》,载《现代传播》2007年第2期。
    [76]柯林·霍斯金斯、斯图亚特·麦克法蒂耶、亚当·费恩:《媒介经济学》,支庭荣、吴非译,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7]贾国飚:《媒介营销——整合传播的观点》,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8]简新华:《产业经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9]江涌:《漫谈国际经济中的竞争与合作》,载《求是》2004年第4期。
    [80]姜东南:《报业竞争的跨区域扩张倾向》,载《中国记者》2001年第6期。
    [81]蒋一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若干问题探析》,载《当代传播》1999年第4期。
    [82]金碚:《报业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83]金志云:《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矛盾与路径选择》,载《理论探讨》2007年第6期。
    [8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杨宏进、薛澜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
    [85]康铁军、邓小娟:《我国制度变迁的地区非均衡性与地区差距变动》,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7期。
    [86]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87]李君华、彭玉兰:《产业布局与集聚理论述评》,载《经济评论》2007年第2期。
    [88]李良荣:《当代世界新闻事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9]李良荣:《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轨制——再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重属性》,载《现代传播》2003年第4期。
    [90]李良荣:《影响传媒经济的非传媒经济因素》,吴信训等主编《中国东西部传媒经济研究》,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1]李良荣:《历史的选择——中国新闻改革30年作品选》,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2]李廉水、Roger R. Stough等:《都市圈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93]李频:《中国期刊产业发展报告No.1:市场分析与方法求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94]李秋香、李麦产:《城市群建设中的地域文化整合》,载《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2期。
    [95]李希光、刘康:《妖魔化与媒体轰炸》,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6]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修订版),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
    [97]陆地:《中国电视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98]陆地:《论西部电视产业发展模式的增长极》,载《电视研究》2000年第10期。
    [99]陆地:《中国电视产业的危机与转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0]陆地:《2006:中国电视产业大解码》,载《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01]陆地、蔡颖婕:《中国电视产业区域发展战略刍论》,载《声屏世界》2006年第7期。
    [102]陆小华:《传媒区域聚集规律分析》,载《新闻实践》2003年第12期。
    [103]陆小华:《激活传媒》,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104]罗以澄、夏倩芳:《他国形象误读:在多维视野中观察》,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第4期。
    [105]罗以澄:《罗以澄自选集:新闻求索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6]罗以澄:《中国传媒业的市场化转型及思考》,未刊稿。
    [107]梁启东、杨旭涛:《我国城市经济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载《经济纵横》2007年第8期。
    [108]林江:《中国报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09]林如鹏:《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中国媒介集团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载《新闻大学》2002年冬。
    [110]林拓:《世界文化产业与城市竞争力》,载《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2003-200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11]林拓、李惠斌、薛晓源:《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2003-2004),北京: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12]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载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13]刘波:《做强中国报刊业的思考》,载郑保卫主编《论媒介经济与传媒集团化发展论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4]刘斌:《产业集聚竞争优势的经济分析》,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版。
    [115]刘刚:《中国制度变迁和演化路径的多样性》,载《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116]刘宏:《广电集团:改变中国媒介的布局》,载《当代传播》2001年第5期。
    [117]刘洁:《中国传媒产业布局与产业区域联合》,载《现代传播》2006年第3期。
    [118]刘洁:《主导·协作·博弈——当代媒介产业与政府关系》,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9]刘洁:《互动背后的可能性——武汉城市圈报业联盟及融合研究》,载《新闻前哨》2008年第3期。
    [120]刘洁、胡君:《媒介产业增长极“孤岛现象”成因及解决路径》,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年第3期。
    [121]刘乃全、贾彦利:《中国区域政策的重心演变及整体效应研究》,载《经济体制改革》2005年第1期。
    [122]刘卫东:《论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及其潜在空间影响》,载《地理研究》2002年第3期。
    [123]刘艳芳等:《经济地理学——原理、方法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4]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朱志泰、陈良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25]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刘燕南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6]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27]菲利普·M·南波利:《受众经济学》,陈积银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8]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29]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1年第6期。
    [130]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31]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32]欧阳宏生、朱天:《区域传播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3]欧阳宏生、刘茜:《论东西部电视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载吴信训等主编《中国东西部传媒经济研究》,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4]R.E.帕克、E.N.伯吉斯、R.D.麦肯齐:《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宋俊岭、吴建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35]潘忠党:《大陆新闻改革过程中象征资源的之替换形态》,载《新闻学研究》(台湾)1997年第54期。
    [136]潘忠党:《新闻改革与新闻体制的改造》,载《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年第3期。
    [137]彭永斌:《中国传媒产业经营基本模式及政策取向》,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38]彭永斌:《传媒产业发展的系统理论分析》,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9]罗伯特·G·皮卡德:《媒介经济学》,赵丽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0]强月新:《我国传媒市场运行机制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141]强月新、余建清:《风险沟通:研究谱系与模型重构》,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4期。
    [142]强月新、余建清:《我国报纸发行三十年:变革与趋势》,载冯天瑜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43]强月新、余建清:《新世纪我国传媒经济研究的热点、方法与趋势》,载《当代传播》2009年第2期。
    [144]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周黎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145]曲红:《产业集群:传媒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载《当代传播》2007年第3期。
    [146]冉华、梅明丽:《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现实困境——兼论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的传媒体制改革》,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笫6期。
    [147]尼尔·瑞克曼:《合作竞争大未来》,苏怡仲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
    [148]邵培仁:《媒介地理学:行走和耕耘在媒介与地理之间》,载《中国传媒报告》2005年第3期。
    [149]邵培仁:《论媒介地理学的正当性、科学性和学术坚守》,载《新闻记者》2006年第10期。
    [150]邵培仁:《论中国媒介的地理群集与能量积聚》,载《新闻大学》2006年第3期。
    [151]邵培仁:《论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的媒介改革与发展》,载《媒介方法》2006年第2期。
    [152]邵培仁等:《文化产业经营通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53]邵培仁、潘祥辉:《论媒介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与学科建构》,载《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154]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5]乔治·J·施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潘振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156]史占中:《企业战略联盟》,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7]阿伦·斯科特:《文化产业与创意领域》,载《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2003-200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58]苏东水:《产业经济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59]孙斌栋、工颖:《制度变迁与区域经济增长——中国实证分析》,载《上海经济研究》2007年第12期。
    [160]孙树凤、王全杰:《与创新同行——2005年中国广播发展改革记录》,载《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61]孙燕君:《报业中国》,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2年版。
    [162]孙正一、柳婷婷:《2003年中国新闻业回望》,载《新闻记者》2004年第1期。
    [163]孙正一、柳婷婷:《2006:中国新闻业回望(下)》,载《新闻记者》2007年第1期。
    [164]孙正一、柳婷婷:《2007:中国新闻业回望》,载《新闻记者》2007年第12期。
    [165]宋红梅:《中国区域媒体发展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66]宋建武:《中国媒介经济发展的规律与趋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7]陶春:《默多克在中央党校谈传媒产业》,载《学习时报》2003年10月20日。
    [168]陶志峰:《媒介战略管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69]唐利如、田银华:《集群资源: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新视角》,载《学术研究》2008年第8期。
    [170]童清艳:《传媒产业经济学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71]奥德丽·唐尼索恩:《中国蜂窝状经济:文化革命以来的某些经济趋势》,载《走向21世纪:中国经济的现状、问题与前景》,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72]屠忠俊:《论报社经营管理体制发展趋势》,载《新闻大学》1996年第2期。
    [173]汪丁丁:《制度分析基础:一个面向宽带网时代的讲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74]汪幼海:《研究区域传媒产业发展战略》,载《传媒观察》2004年第3期。
    [175]王斌:《灰空间与传媒产制的集聚》,载《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9期。
    [176]王宝钧、宋翠娥:《区域分异理论刍议》,载《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年第3期。
    [177]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78]王缉慈:《解读产业集群》,载顾强主编《中国产业集群》(第1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179]王国庆:《文化体制改革对中国报业改革和发展的影响》,载《2004-2005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80]王桂科:《媒介产业的经济分析》,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81]王雷:《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182]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李刚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83]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
    [184]魏守华、石碧华:《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载《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1期。
    [185]《我国传媒产业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组:《提升我国传媒产业竞争力》,载《中国信息报》2007年3月4日第2版。
    [186]武友德、潘玉君等:《区域经济学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87]吴德进:《产业集群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88]吴建:《新闻传媒业:东西部之比较研究》,载《新闻界》2005年第6期。
    [189]吴文虎:《新闻工业经营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90]吴信训:《中国东西部传媒经济的失衡及其对策》,载《新闻记者》2004年第1期。
    [191]吴信训:《中国东西部传媒经济的失衡及对策探讨》,载《中国东西部传媒经济研究》,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92]吴信训、金冠军:《中国东西部传媒经济研究》,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93]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3-2004年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4]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5年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95]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8年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96]向东:《中国媒体产业创新论》,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197]谢识予:《经济博弈论》,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98]谢耘耕、党芳莉:《中国电视广告竞争新格局》,载《新闻界》2005年第1期。
    [199]谢耘耕:《传媒资本运营》,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00]邢怀滨、陈凡、刘玉劲:《城市群的演进及其特征分析》,载《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20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何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202]徐春华:《报业跨区域经营将成趋势》,载《中国新闻报》2003年8月11日第5版。
    [203]严三九:《中国传媒资本运营研究》,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
    [204]杨虎涛:《政府竞争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理研究》,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2006年版。
    [205]杨吉华:《我国文化产业区域布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载《长白学刊》2007年第5期。
    [206]杨龙:《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政治分析》,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07]杨农:《战略合作经济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208]杨瑞龙:《论制度供给》,载《经济研究》1993年第8期。
    [209]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载《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
    [210]杨瑞龙、杨其静:《阶梯式渐进制度变迁模型》,载《经济研究》2000年第3期。
    [211]杨伟光:《中国电视论纲》,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
    [212]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和经济组织》,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13]叶依广:《区域经济学原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14]叶乐阳:《大众传媒产业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215]喻国明:《迎接传媒产业的“竞合时代”》,载《传媒观察》2002年第11期。
    [216]喻国明:《中国传媒业发展的关键和“问题单”》,载《新闻记者》2003年第3期。
    [217]喻国明:《中国传媒业的历史方位和现实趋势》,载吴信训等主编《中国东西部传媒经济研究》,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18]喻国明:《中国传媒产业发展轨迹与前瞻》,载《青年记者》2004年第11期。
    [219]喻国明:《当前中国传媒业发展客观趋势解读》,载《现代传播》2004年第2期。
    [220]喻国明:《中国传媒发展指数报告(200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221]喻国明、工斌:《规制与突破:传媒产业布局的演变路径》,载《新闻与写作》2007年第4期。
    [222]赵曙光、耿强:《媒介资本市场——应用导向的分析》,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23]赵曙光、史宇鹏:《媒介经济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24]赵曙光、张志安:《媒介资本市场案例分析》,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225]赵星耀:《是“适度差距”而非“严重失衡”》,载《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2期。
    [226]赵燕平:《数字电视推广遭遇阴影机顶盒生产企业陷入困境》,载《新京报》2004年9月3日。
    [227]赵振祥、罗任飞:《传媒的区域化趋势、问题及对策》,载《新闻记者》2005年第1期。
    [228]詹新慧:《报业联盟,让梦想照进现实》,载《传媒》2007年第10期。
    [229]张贡生:《论新城市群的建设》,载《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230]张辉锋:《传媒经济学》,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231]张金辉、朱天:《新竞局、新战略——论西部电视传媒经济的再跨越发展》,传媒学术网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1474,2003年11月25口。
    [232]张兢:《论政府在我国新闻制度变迁中的作用》,载《新闻界》2006年第6期。
    [233]张昆、刘洁、赵莉等:《新闻传播改革与“和谐湖北”的建构》,载《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5年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34]张林、佟宝全:《从网站建设看中国网络利用水平的区域分异及其发展》,载《人文地理》2005年第4期。
    [235]张其仔:《社会资本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236]张曙光:《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第1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37]张卫华、张志安:《关于组建区域性报业集团的构想》,载《新闻大学》2004年夏。
    [238]张喜为:《文教企业财务诠释》,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39]张潇潇、郑一卉:《以“异质竞争”取代价格战》,载《新闻记者》2002年3期。
    [240]张晓群:《中国传媒地区差距实证分析》,传媒学术网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2044,2005年9月5日。
    [241]张秀生:《区域经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42]张宇丹:《传播与民族发展: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243]张兆安:《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正当其时》,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年第5期。
    [244]张兆安:《把握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特征》,载《文汇报》2007年5月28日。
    [245]张志强、许建:《中国媒介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载《现代传播》2006年第1期。
    [246]曾坤生:《论区域经济动态协调发展》,载《中国软科学》2000年第4期。
    [247]郑保卫:《论媒介经济与传媒集团化发展论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48]郑保卫:《冲突·融合: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
    [249]郑度、杨勤业、赵名茶等:《自然地域系统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50]郑耀群、周新牛:《制度变迁程度与区域经济差距: 一个分析框架》,载.《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251]支庭荣:《媒介管理》,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52]支庭荣:《西方媒介产业化历史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53]《中国传媒集团发展报告》课题组:《中国传媒集团发展报告》,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54]钟克勋:《康巴地区民族新闻传播的掣肘与策略》,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8期。
    [255]周劲:《转型期中国传媒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载《现代传播》2005年第1期。
    [256]周劲:《传媒治理——理论与模式的中国式建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57]周克瑜:《走向市场经济——中国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关系及其整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58]周振华:《信息化与产业融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59]周作翰、李风华:《中国地方政府竞争与制度变迁》,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5期。
    [260]朱富强:《博弈、协调与社会发展——协产调经济学导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61]M. Bagzat,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the Empirical Treatment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Beitrag Nr.232, December,2002.
    [262]A. M. Brandenburger and B. J. Nalebuff, Co-opetition:A Revolutionary Mindset That Combines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The Game Theory Strategy That's Changing the Game of Business. Doubleday Publication Press,1996.
    [263]R. Campbell, Background for the Uninitiated, in R. Campbell and L. Sowden (eds.), Paradoxes of Rationality and Cooperation, Vancouver: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1985.
    [264]J. W. Dimmick, Media Competition and Coexistence:The Theory of the Niche. L. Mahwah, 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3.
    [265]R. Florida, The Rise of Creative Class. New York:Basic,2002.
    [266]P. Hall, Cities in Civilization. New York:Pantheon,1998.
    [267]H. K. Hansen and J. Vang and B. T. Asheim, The Creative Class and Regional Growth: Towards a Knowledge Based Approach. WP 2005/1.
    [268]Edgar M. Hoover and Frank Giarratani, An Introduction to Regional Economics. Alfred A. Knopf,1984.
    [269]Daniel Lerner, The Passing of Traditional Society:Modernizing the Middle East. Free Press,1958.
    [270]P. D. Lopes, Innovation and Diversity in the Popular Music Industry,1969 to 1990, i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2(57):56-71.
    [271]A. Markusen, Sticky Places in Slippery Space:A Typology of Industrial districts, in Economics Geography,1996(72):293-313.
    [272]D. McQuail, McQuail'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London:Sage,2000.
    [273]Gottmann J. Megalopolis, The Urbanized Northeastern Seaboard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The Twentieth Century Fund,1961.
    [274]R. A. Peterson and D. G. Berger, Cycles in Symbol Production:The Case of Popular Music, i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57(40):158-173.
    [275]A. C. Pratt, Creative Clusters:Towards the governance of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production system, in Media International Australia incorporating Culture and Policy,2004.
    [276]A. J. Scott, The Culture of Cities,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97(21):323-33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