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我国民事执行异议之诉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民事执行异议之诉的内涵究竟如何,目前理论上大致可以归纳为“大”、“中”、“小”三种不同观点,其共同之处在于均从实体上的执行救济入手,指出执行异议之诉旨在解决执行程序中的实体权利义务争议。但“中”“小”两种观点就执行异议之诉所界定之主体范围较小,不能全面保护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之权益,而“大”执行异议之诉的观点所界定的主体范围虽相对合理,但也存在诸如表述等方面的问题。综合各种观点之利弊,本文将执行异议之诉界定为民事强制执行过程中,债权人、债务人以及第三人之间存在实体权利义务争议,其实体上的权利因法院不当执行行为而受到侵害或有侵害之虞时,得提起诉讼以获得救济的法律制度。其属于民事之诉的范畴,但又具有不同于一般民事之诉的特殊性,且与执行异议有着本质的区别,具有功能之双重性与目的之特殊性,是对实体法与程序法二者关系的最好诠释。与此内涵相对应,民事执行异议之诉系由案外人异议之诉、债务人异议之诉以及参与分配异议之诉组成。传统理论上,执行异议之诉仅包括案外人异议之诉与债务人异议之诉,而未将参与分配异议之诉纳入执行异议之诉的范畴,此种体系可称为“二分法”,此外,理论上还存在所谓“一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其具体体系构成在内容上均有所不同。将民事执行异议之诉的体系明确为由案外人异议之诉、债务人异议之诉以及参与分配异议之诉组成,乃是因为三者具有诸多共同之处,一是均为实体上的执行救济,二是均属民事之诉,三是均由执行程序衍生而来,四是均因不当执行行为而引发执行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提出异议而产生。正是这些共同之处,亦可谓为甄别某诉是否属于执行异议之诉之标准是统一的,由此决定了执行异议之诉的体系构成。
     执行异议之诉问题的重要理论内容之一是执行异议之诉的性质,它是指导整个执行异议之诉立法的前提,也是科学合理地设计整体的实体性执行救济制度的关键,故而应予澄清。传统上民事之诉的种类仅为给付之诉、确认之诉与形成之诉三种。而理论上关于民事执行异议之诉性质的学说众多,有“形成之诉说”、“确认之诉说”、“给付之诉说”、“命令之诉说”、“救济之诉说”以及“新形成之诉说”六种。从某一角度来看,每一种学说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又都存在一定的非自洽性。从执行异议之诉的双重性特征进行考察,执行异议之诉显然并非传统诉之种类所能解释,其兼而具有确认之诉与形成之诉的双重性质,故笔者称其为“兼有之诉”,乃“救济之诉说”之替代,因为“兼有之诉说”属传统诉之种类范畴之延伸,较“救济之诉说”更为贴切。当然,这只是一种尝试性的思考,仍然需要随着相关理论的探讨而不断深入。
     确立民事执行异议之诉的正当性基础在于,执行实践中,不当执行行为的现实存在,引发了执行当事人、利害关系人之间的权利义务争议。此时虽然已经进入执行程序,但此种争议的解决无疑是必要的,而解决的最恰当方式即是诉讼,也即执行异议之诉是解决执行程序中实体权利义务争议的最佳方式。
     案外人异议之诉,在域外其他国家或地区称为第三人异议之诉,是指在强制执行过程中,执行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认为自己对于执行标的物享有实体权利,执行机关之强制执行行为将直接损害其合法权益,故而请求法院对实体权利义务争议进行裁判,旨在排除对执行标的物的强制执行之诉讼。综观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相关国家和地区有关第三人执行异议之诉的规定,因受各国的立法体例、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鉴于我国有着接近大陆法之传统,故在日后完善我国的案外人异议之诉时,可以借鉴和吸收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和做法,特别是我国台湾地区与大陆同宗同源,血脉相连,具有相同的人文观念、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等,故我国台湾地区的第三人异议之诉制度,尤其值得参考与借鉴。
     我国的案外人异议之诉制度经历了2007年对《民事诉讼法》修改前之空白期、《民事诉讼法》修改后之萌芽期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执行解释》)出台后之相对完善期。通过对现行《民事诉讼法》第204条之解读,学界认为我国已经确立了案外人异议之诉制度。但《民事诉讼法》所规定之案外人异议之诉须以案外人异议作为起诉之必要前提,即将案外人异议前置,从而严重限制了异议之诉的功能发挥,也因此错误地规定在案外人异议成立之前提下,债权人得请求许可对执行标的物的强制执行,继而创造性地规定了依附于案外人异议之诉的另一类型之诉——“执行申请人请求对执行标的(物)许可执行之诉”,而不是仅仅通过案外人异议之诉来一揽子解决所有争议,以真正提高执行效率。此外,第204条之规定仍然混淆了异议之诉与再审之诉的功能,且法条规定过于简单,可操作性不强。《执行解释》的出台,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民事诉讼法》有关案外人异议之诉的缺陷,但《执行解释》毕竟仅属司法解释,不能替代立法,亦不能克服司法解释本身之缺陷。申言之,《执行解释》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事诉讼法》关于须将案外人异议前置始能提起案外人异议之诉的固有缺陷,且《执行解释》关于案外人异议之诉的规定仍然存在一些疑问,可操作性仍然不强,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笔者认为,为完善我国的案外人异议之诉制度,应将案外人异议前置改为直接提起异议之诉,并剥离审判监督程序之规定。同时,应明确案外人异议之诉的适用范围,进一步将异议事由具体化,明文规定可提起案外人异议之诉的阶段,并确定案外人异议之诉之审理机构为审判业务庭。此外,在适用案外人异议之诉之际,还需要明确相关事项,如具体异议事由,共同诉讼形态,具体审理程序,裁判及其法律效果,审限及审级等,均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强制执行,从开始到完成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在此期间,执行依据所标示的给付请求权产生实体上变动的情形很多。比如,在执行程序中,在债权已经得到清偿或抵销之情形下,债权人仍有可能持执行依据申请执行。此际,执行依据上所载明的请求权与债权人的实际权利状况并不一致,执行人员对于执行依据上载明的权利是否与当前的权利状况相符,往往无从知晓,即使被执行人举证认为已确定的债权有抵销、消灭等情形存在,执行机构也不能据此驳回债权人的执行请求。为此,各国大都通过设立债务人异议之诉制度,为债务人提供救济,以维护债务人的合法权益。在我国,从现行《民事诉讼法》第204条无法解读出债务人异议之诉制度之确立,而《执行解释》亦印证了尚无债务人异议之诉制度之规定。鉴此,为实现对债务人实体权利的救济,均衡债权人、债务人利益之保护,完善执行救济体系,亦为构建和谐社会之需要,应当确立我国的债务人异议之诉制度。构建债务人异议之诉制度的可行性在于,一是法治意识得到普通提高之公众已能接受在立法上确立债务人异议之诉制度,二是域外丰富的经验可资借鉴,三是趋于成熟之执行救济理论研究为制度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四是执行体制改革的成果以及案外人异议之诉的立法、司法经验可资利用。为科学构建债务人异议之诉制度,应明确诉之适用范围,严格限制诉之提起阶段,科学规范诉之事由,明文规定诉之管辖法院,正确认定诉之当事人。此外,还应妥善解决如诉讼请求之表明,审理程序之选择,本诉裁判之适用以及本诉对执行程序的影响等相关问题。
     参与分配异议之诉,是指在参与分配过程中,债权人或债务人对分配方案中债权人之债权是否存在、债权数额以及分配次序等实体问题提出异议,而其他债权人或债务人对此异议提出反对意见时,提出异议之债权人或债务人对其他持反对意见之债权人或债务人所提起之诉讼。一方面,参与分配异议之诉与案外人异议之诉以及债务人异议之诉具有共同的特征,均属于执行异议之诉体系范畴。另一方面,参与分配异议之诉又具有不同于案外人异议之诉以及债务人异议之诉之处,具有自身的特性,故不能被其他执行异议之诉的种类所替代,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考察域外之情况,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一般均采用集中的方式规定参与分配异议之诉,且参与分配异议之诉的规定与参与分配制度密切相关,规定相对系统、全面和完善,可操作性较强,值得我国借鉴。我国有关参与分配异议之诉的现有规则存在一定的缺陷,理论研究之现状亦不尽如人意,参与分配异议之诉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为此,建议提升参与分配异议之诉规则之效力层次,通过完善参与分配制度以纯化参与分配异议之诉,同时修补参与分配异议之诉的相关具体规则。比如,使异议事由具体化,起诉期间明确化,本诉裁判类型化等等。此外还需要解决如当事人之认定,诉讼请求之表示,审理程序之适用以及证明责任之分配等相关问题。
On the definition of the action of opposition to execution, the present viewpoints in theory can be summarized as "extensive view", "medium view" and "intensive view". The common denominator is that all the three view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medy for execution, point out that the action of opposition to execution is intended for the tangible interest and right during the procedure of execution. But the "medium and intensive views' parameter of subject in the action is relatively narrow, which cannot completely preserve the interest of litigants and interest-related party. The extensive view's parameter is comparatively reasonable, but there still exists some defects, such as expressive problem. Through weighing up a variety of viewpoints, this thesis is going to define the action of opposition to execution as a legal rule that when the tangible interests of creditors, debtors and the third party are probably infringed or have been infringed as result of the improper execution from the court, they can file a lawsuit for relief. It belongs to civil procedure but has the specialty from the ordinary civil procedure. Essentially different from the opposition to execution, this action has dual functions and special purpose, which is the perfect exposi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stantial law and procedural law. As compared to this internal definition, the civil action of the opposition to execution consists of the third party's opposite action, the debtor's opposite action and the opposite action of participant in property allocation. In conventional theory, the action of opposition to execution only encompass the third party's opposite action and debtor's opposite action, except for the opposite action of participant in property allocation. This system can be called dichotomy. As aforementioned, the civil action of the opposition to execution consists of the third party's opposite action, the debtor's opposite action and the opposite action of participant in property allocation. The reason for this division is that they have many common denominators. Firstly, all of them are executive relief in substance. Secondly, they all belong to civil action. Thirdly, all of them derive from the procedure of execution and fourthly, they're produce by the opposition from litigants and interested persons which is induced by the improper execution. It is these common denominators that provide the criteria for the parameter of the opposition to execution whereby they determine the framework of the system of the action of opposition to execution.
     What should be enhanced is that the part of the important theory that is concerned about the lawsuit of implementation's objection is its nature, which is the precondition to instruct the whole legislation in the lawsuit of implementation's objection and which is the key to design the entity relieving implementation system reasonability. In tradition, the civil lawsuit is divided to giving sue, confirming sue and forming sue. However, the theory about the nature of the lawsuit of implementation's objection have many kinds, which contain "Forming sue theory", "Confirming sue theory", "Giving sue theory", "Command sue theory", "Relief sue theory" and "New theory of forming sue". From a special point, every theory has some rationality while it lacks some autonomy. In the view of its dual nature character, the lawsuit of implementation's objection, which can not be reasonable explained by the traditional types, has the characters belonging to "confirming sue" and "forming sue". The whiter calls these character as "Duplicity sue", instead of "Relief sue theory", and "Duplicity sue" is a extended area of traditional types and is more exactly than "Relief sue theory". It is no doubt that the "Duplicity sue theory" is only a thought of attempt, which needs to be paid more attention with related theory's development.
     The basis of law principle of confirming the lawsuit of implementation's objection is, in the practice of implemental action, unreasonable implemental action's existing brings out the dispute about the right-obligation between parties to a lawsuit or parties closely bound up with a lawsuit. Though having been starting the implemental procedure, the solution to this dispute is more important. The best suitable way is litigation, which means the lawsuit of implementation's objection is the best way to deal with the entity right-obligation disput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dure.
     Third objection of v.,which is called An Wairen objection in our country, means that in the enforcement process the third person other than the parties consider themselves having the substantive right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ubject matter and the enforcement actions of enforcement authorities damaging their rights and interests,so they could request the court to the substantiv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the dispute referees in order to exclud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ubject matter of the enforcement action. Overview the provisions of the third party objection v. in Common Law and Civil Law countries or regions appear morphological diversity because of the legislative style, cultural traditions in different country and many other factors. In view of our similar traditional system of Civil Law, in time of improving our third objection v., we could learn and absorb the experiences and practices of Civil Law countries or regions. In particular, China Taiwan and the mainland have the same root,blood,cultural concepts,historical tradition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therefore,Taiwan's system of third objection v. especially worthy of reference.
     The suit for outsider of a case in our country has went through a blank period before the revise of China Civil Procedure Law, a sprout period after it, then a embryonic period with the bring-outing of《Interpretation Of Execution》(Interpretation of several Issues of execution process on the use of the《PRC Civil Procedure Law》by Supreme People's Court), referred to as《Interpretation Of Execution》.Based on the current interpretation of Civil Procedure Law Article 204, law scholars believe that China has established the suit system of relevant outsider,but the kind of suit must be depend on the fact that the outsider raises an obviously reasonable objection to the object of the execution, that is on condition that the outsider must raises the suit, which badly limits the function of the system, meanwhile creatively mislead the come-out of other opposite suit-------
     The creditors request permission to implement a compulsory execution.But it cat not resolve the dissension with a package solution, then fail to execute effectively. In addition, the provisions of article 204 confound the function between the objection suit and the procedure of retrial supervision, what's more, the law stipulates that is too simple, operability is not strong.《Interpretation Of Execution》to a certain extent, offsets the defects of the objection suit of outsider. However, it is only an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implementation, not a law, is not able to overcome the shortcomings of its own, so it can not basically solve the flaw of the present objection suit. Because of its flaw, we must improve it. Firstly, we should allow the outsider directly raise a suit to object the execution, at the same time, peel off the procedure of retrial supervision. Secondly,we should define the available field,make the reasons concrete, rule the objection times, affirm the Trial Court as the division to judge. Apart from those, we also need to clear related matters, such as specific objections to the subject, common action, specific proceedings, the magistrates and their legal effects, trial periods and the jurisdiction by the forum level, which require different analysis with specific conditions.
     Enforcement, from start to finish to go through a period of time,during whic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ayment based on claims occurred a lot in the situation of physical changes.for example,in the implement of the program,when the bond has been liquidated or offset, the creditor may still hold the executive pursuant to apply for enforcement. At this moment, the claim and the actual right of creditor which set out on the executive is not consistent. There's no way of knowing whether the right record on the executive and current line conform or not. Even if pizhixingren prove that the situation of which determined bond has been liquidated or offset, the agencies can't reject the executive request of creditors. According to this, each country offered helps to creditors by found the principle of creditor disagreement to maintain the legal rights of creditors. From our current civil procedure law article 204 can not be read out of the provisions of debtor's objec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rpretation confirm the provision of non-debtor's objection. To achieve substantive rights against the debtor relief,balanced protection of the interests of creditors and debtors, improv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lif system, and also the need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China should establish the debtor's objection to objection of v.. The feasibility of construction the debtor's objection as follows:fristly, the rule of law raise the awareness of general public has been able to accept the legislation to establish the debtor's objection to the Objection system. Secondly, other countries' experience we can use for reference. Thirdly, nearly mature theor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lief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to build the system. Finally, the resul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stitutional reforms,as well as legislative of any objection and judicial experience can be available. To construction of the debtor's objection to the sciencely, we should be clearly prescribe the scope of appeals field strictly limited the period of appeals, scientific standardized the reason of appeals, stipulating that appeals to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court, correctly found that appeals to the parties. In addition, such action should also address the request to indicate that the choice of the proceedings,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referees as well as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grams.the impact of related issues.
     Lawsuit against the execution of participates in the assignment refers to in the process of participating in the allocation, creditors or debtors raises the objections to allocative decision in whether to have creditor's rights of the creditors and entity questions such as creditor's rights amount as well as assignment order, while other creditors or debtors proposes objection regarding the opposing opinion, creditors or debtors of raising opposing opinions sue to creditors or debtors who hold the opposing opinions.On the one had, Lawsuit against the execution of participates in the assignmen as well as Lawsuit against the execution by the third party has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belongs to Lawsuit against the civil executive objection. On the other hand, Lawsuit against the execution of participates in the assignment has it's differences from Lawsuit against the execution by the third party as well as Lawsuit against the execution by debtor, it has own characteristics which cannot substituted by other type of Lawsuit against the civil executive objection, and has the independent existence value. Inspecing other countries and areas, Continental lagal system selects the centralized method to stipulate that lawsuit against the execution of participates in the assignmen, and rules of participateing in the assignment objection suing is closely related to stipulate and participates in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stipulated that the relative system, comprehensive and the evening, the feasibility is strong, is worth our country using for reference. Existing rules in our country related with lawsuit against the execution of participates in the assignment exist some flaws,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is not also satisfactory, and lawsuit against the execution of participates in the assignment waits for further consummates.Therefore,It is suggested that promoting potency level of the rule of lawsuit against the execution of participates in the assignment, through consummating system of participating in the distribution so as to purifying lawsuit against the execution of participates in the assignment,and patching related rules of lawsuit against the execution of participates in the assignment simultaneously.For instance, making the objection matter concrete, the prosecution period clarification, action in chief referee typological and so on.In addition, we need to solve related questions like recognizing of the litigant, expression of the lawsuit request, being suitable of the trying procedure as well as assignment of the proof responsibility and so on.
引文
①参见李沅桦:《民事执行法论——强制执行法》,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5页。
    ②参见陈荣宗:《强制执行法》,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149页。
    ①张根大:《法律效力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②参见谭秋桂:《民事执行原理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379页。
    ③参见何仕谦:《论我国民事执行异议之诉制度的构建》,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年2月18日访问。
    ①杨与龄:《强制执行法论》,台湾三民书局1997年修正版,第252页。
    ②朱淼蛟、唐学兵、曹慧敏:《执行异议之诉的程序构造》,载《法律适用》2006年第9期。
    ③参见邹川宁:《民事强制执行基本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116页。
    ④翁晓斌:《民事执行救济制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⑤参见马登科:《程序上的执行救济与实体上的执行救济》,载《湖北社会科学》2001年第8期;单刚强、金燕:《试论执行异议之诉的程序构造》,载《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马成波:《试论我国执行救济制度之完善》,李扬:《论我国执行救济制度的完善》,冯婧:《论我国执行救济制度之完善》,陈前春:《执行救济制度论》,均见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年2月18日访问;林宪民、李霞:《执行救济制度论》,载霍力民编:《民事强制执行新视野》,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55页。
    ①参见肖建国:《民事执行救济程序的竞合及其处理》,载《人民法院报》2008年12月5日第006版。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38页。
    ①参见肖建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编修改的若干问题探讨——以民事强制执行救济制度的适用为中心》载《法律适用》2008年第4期。
    ②参见[德]沃尔夫纲·策尔纳,蒂宾根:《实体法与程序法》,载[德]米夏埃尔·施蒂尔纳主编《德国民事诉讼法文粹》,赵秀举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页。
    ③参见[德]沃尔夫纲·策尔纳,蒂宾根:《实体法与程序法》,载[德]米夏埃尔·施蒂尔纳主编《德国民事诉讼法文粹》,赵秀举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页以下。
    ④参见姜世明:《民事诉讼基础论》(增订版),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85页以下。
    ①参见[德]汉斯—约阿希姆·穆泽拉克:《德国民事诉讼法基础教程》,周翠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15页;[日]菊井维大:《强制执行法总论》,有斐阁1976年版,第282-283页。陈计男:《强制执行法释论》,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242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241页。
    ①参见邢海丽:《论民事强制执行救济制度—兼论我国执行救济制度的完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年12月18日访问。
    ②参见何仕谦:《论我国民事执行异议之诉的构建》,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年12月18日访问。
    ③参见单刚强、金燕:《试论执行异议之诉的程序构造》,载《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翁晓斌著:《民事执行救济制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页以下。荣海燕:《民事执行救济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均见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年12月18日访问
    ④参见李跃:《论我国执行救济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从实体权利救济视角的思考》,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年12月18日访问。
    ①参见苏坤:《浅谈民事诉权及其保护》,载《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12期。
    ①参见李志丰:《论执行异议之诉》,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年12月18日访问。
    ①参见江伟、邵明、陈刚:《民事诉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84页。
    ①参见陈瑞华:《程序正义论》,载《中外法学》1997年第2期;陈瑞华:《刑事审判程序价值论(上)》,载《政法论坛》1995年第5期。
    ②参见江伟:《市场经济与民事诉讼法学的使命》,载《现代法学》1996年第3期。
    ③参见赵雪纲:《论我国民事强制执行救济制度的完善》,载《理论研究》2007年第24期。
    ④张卫平:《案外人异议之诉》,载《法学研究》2009年第1期。
    ①See P. Bator. Finality on Criminal Law and Federal Habeas Corpus for State Prisoners[M].Harvard Law Review,441 (1963).
    ②参见王玉洁:《论民事执行异议之诉》,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年2月18日访问。
    ①参见毕玉谦:《民事证据法及其程序功能》,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74页。
    ②参见[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增补本)》,王亚新、刘荣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①参见张卫平:《案外人异议之诉》,载《法学研究》2009年第1期。
    ②张卫平:《案外人异议之诉》,载《法学研究》2009年第1期。
    ③谭秋贵:《民事执行原理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391页。
    ④参见刘学在、朱建敏:《案外人异议制度的废弃与执行异议之诉的构建——兼评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204条》,载《法学评论》2008年第6期。
    ⑤参见黄松有、杨春华:《我国民事执行中实体争议救济的考量》,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5期。
    ①参见肖建国:《民事执行救济程序的竞合及其处理》,载《人民法院报》2008年12月5日第006版。
    ①参见杨与龄:《强制执行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①参见江伟、肖建国:《民事执行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载《中国法学》1995年第1期。
    ②参见童兆洪、林翔荣:《民事执行救济制度刍论》,载《比较法研究》2002年第3期。
    ①参见刘学在、朱建敏:《案外人异议制度的废弃与执行异议之诉的构建——兼评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204条》,载《法学评论》2008年第6期。
    ①刘晓东:《简论诉讼效率与程序公正之契合》,载《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②参见徐清:《取消执行异议,建立执行异议之诉》,http://newspaper.jcrb. com/html/2009-06/08/content_19096. htm
    ①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3页。
    ②[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31页。
    ③吴娅喜:《试论债务人异议之诉在我国的构建》,http://jdzol.com.cn/qiye/shownews.asp?NewsID=24943。
    ①参见刘荣军:《程序保障的理论视角》,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73页。
    ②参见陈荣宗:《案外人异议之诉》,载陈荣宗:《民事程序法与诉讼标的理论》,台湾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辑,1977年版,第3页。
    ①陈荣宗:《案外人异议之诉》,载陈荣宗:《民事程序法与诉讼标的理论》,台湾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辑,1977年版,第4页。
    ②上述内容参见陈荣宗:《案外人异议之诉》,载陈荣宗:《民事程序法与诉讼标的理论》,台湾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辑,1977年版,第4页以下;[日]菊井维大:《强制执行法总论》,有斐阁1976年版,第255-258页。
    ③#12
    ①参见杨与龄:《强制执行法论》(最新修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2页。
    ①参见赖来焜:《强制执行法总论》,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649页。
    ②参见陈荣宗:《案外人异议之诉》,载陈荣宗:《民事程序法与诉讼标的理论》,台湾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辑,1977年版,第18页。
    ③参见杨与龄:《强制执行法论》(最新修正),台湾五南电脑排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254页;赖来焜:《强制执行法总论》,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648页。
    ④参见杨与龄:《强制执行法论》,(最新修正)台湾五南电脑排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256页。
    ①参见张卫平:《案外人异议之诉》,载《法学研究》2009年第1期。
    ②参见洪浩:《论我国民事执行救济法律制度之重构》,载《法学》2005年第7期。
    ③参见赵晋山:《赋予案外人提起异议之诉的权利》,载《人民法院报》2007年12月7日第006版。
    ①参见陈荣宗、林庆苗:《民事诉讼法》(上)(修订六版),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273页。
    ②参见[日]高桥宏志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林剑锋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8页。
    ③参见胡轶凯: 《执行异议制度在实践中的适用与完善》,载《律师与法制》2005年第6期。
    ④参见张卫平: 《案外人异议之诉》,载《法学研究》2009年第1期。
    ①参见杨与龄:《强制执行法论》,(最新修正)台湾五南电脑排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254页以下:赖来焜:《强制执行法总论》,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648页以下。
    ②参见朱淼蛟、唐学兵、曹慧敏:《执行异议之诉的程序构造》,载《法律适用》2006年第9期。
    ③参见[德]沃尔夫冈·策尔纳:《实体法与程序法》,载[德]米夏埃尔·施蒂尔纳编:《德国民事诉讼法学文萃》,赵秀举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7页。
    ①参见赖来焜:《强制执行法总论》,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645页;孙加瑞:《中国强制执行制度概论》,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325页。
    ②参见陈世荣:《强制执行法诠解》,台湾国泰印书馆有限公司1980年版,第138页。
    ③参见[日]菊井维大:《强制执行法总论》,有斐阁1976年版,第255页;林异格:《强制执行法理论与实务》,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253--254页。赖来焜:《强制执行法总论》,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645页。
    ④参见谭秋桂:《民事执行原理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381页。
    ⑤参见王洪光:《执行异议和执行异议之诉——关于改革执行异议制度的思考》,载《云南法学》2000年第2期。
    ⑥参见蓝贤勇:《民事强制执行法理论与实务》,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394页。
    ⑦翁晓斌:《民事执行救济制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页。
    ⑧参见江伟:《民事诉讼法》(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72页。
    ⑨参见杨与龄:《强制执行法论》(最新修正),台湾五南电脑排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255页。
    ⑩参见陈世荣:《强制执行法诠解》,台湾国泰印书馆有限公司1980年版,第137页。
    ①参见常怡:《比较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70-371页。
    ②陈世荣:《强制执行法诠解》,台湾国泰印书馆有限公司1980年版,第138页。
    ①参见沈达明:《比较强制执行法初论》,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4年版,第75页以下;翁晓斌:《民事执行救济制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7页以下。
    ②参见[美]玛丽·肯·凯恩著:《民事程序法》(英文影印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07页。
    ①参见孙加瑞:《中国强制执行制度概论》,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335页。
    ②参见乔前进:《谈执行异议制度的法律完善》,载《人民司法》1998年第10期。
    ①参见赵晋山:《赋予案外人提起异议之诉的权利》,载《人民法院报》2007年12月7日第006版。
    ②参见刘学在、朱建敏:《案外人异议制度的废弃与执行异议之诉的构建——兼评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204条》,载《法学评论》2008年第6期。
    ③我国《执行解释》所规定的“执行申请人请求对执行标的(物)许可执行之诉”不能理解为域外国家或地区的许可执行之诉制度,笔者认为,它纯粹是规则制定者对许可执行之诉的误解而导致在《执行解释》中做了此一累赘规定。
    ①参见黄奕新:《关于案外人异议之诉的程序设计》,http://www.law-lib.com,2009年11月18日访问。
    ②参见吴志军: 《新《民事诉讼法》执行救济制度若干问题研究》,载中国法院网,2009年3月14日访问。
    ③见杨红朝:《<民事诉讼法>修改与执行救济制度的变迁》,载《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①参见刘学在、朱建敏:《案外人异议制度的废弃与执行异议之诉的构建——兼评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204条》,载《法学评论》2008年第6期。
    ①参见常怡:《比较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70页。
    ①参见[日]菊井维大:《强制执行法总论》,有斐阁1976年版,第258页以下。
    ②参见陈计男著:《强制执行法释论》,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230页;李沅桦:《民事执行法论——强制执行法》,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172页以下;杨与龄:《强制执行法论》,(最新修正)台湾五南电脑排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254页。
    ③参见张卫平:《案外人异议之诉》,载《法学研究》2009年第1期。
    ①参见刘学在、朱建敏:《执行异议之诉若干问题探析》,载《人民法院报》2008年9月19日第06版。
    ②参见张卫平:《案外人异议之诉》,载《法学研究》2009年第1期。
    ③参见[德]汉斯—约阿希姆·穆泽拉克:《德国民事诉讼法基础教程》,周翠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15页;参见[日]菊井维大:《强制执行法总论》,有斐阁1976年版,第287页。
    ④参见赖来焜:《强制执行法总论》,台湾元照出版公司 2007年版,第706页。
    ⑤参见陈世荣:《强制执行法诠解》,台湾国泰印书馆有限公司1980年版,第180页。
    ⑥参见[德]汉斯—约阿希姆·穆泽拉克:《德国民事诉讼法基础教程》,周翠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15页。
    ①参见肖建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编修改的若干问题探讨——以民事强制执行救济制度的适用为中心》,载《法律适用》2008年第4期。
    ②参见张卫平: 《案外人异议之诉》,载《法学研究》2009年第1期。
    ③参见张登科:《强制执行法》,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7年修订版,第193-194页;赖来焜:《强制执行法总论》,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710-712页。
    ④参见高执办:《执行救济程序问题比较研究》,载《人民司法》2001年第7期。
    ①参见童兆洪:《论民事执行权的构造》,载《法律适用》2003年第11期。
    ②参见沈德咏、张根大:《中国强制执行制度改革》,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19-224页。
    ③本节中所论述的我国案外人异议之诉制度的具体适用乃是在前文完善建议的基础之上再就有关问题所做的补充完善,并不是对我国现有立法及有关司法解释中所规定的案外人异议之诉应如何适用之讨论。
    ①参见刘学在、朱建敏:《执行异议之诉若干问题探析》,载《人民法院报》2008年9月19日第06版。
    ②参见陈荣宗:《案外人异议之诉》,载陈荣宗:《民事程序法与诉讼标的理论》,台湾大学法律系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1984年版,第33页。
    ③参见[日]菊井维大:《强制执行法总论》,有斐阁1976年版,第256页。
    ④参见[日]三谷忠之:《民事执行法讲义》,成文堂2005年版,第209页。
    ⑤参见赖来焜:《强制执行法总论》,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670-671页。
    ①参见李志丰:《论执行异议之诉》,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年12月18日访问。
    ②参见马俊驹、余延满:《民法原论》(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462页。
    ①参见李志丰:《论执行异议之诉》,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年12月18日访问。
    ②参见我国台湾地区“最高法院”68年台上字第3190号判例。
    ③参见张登科:《强制执行法》,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7年修订版,第184页。
    ①参见陈荣宗:《强制执行法》(修订新版),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193页。
    ②参见张登科:《强制执行法》,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7年修订版,第183页;赖来焜:《强制执行法总论》,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659-660页。
    ③参见江平:《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48页。
    ④参见[日]三谷忠之:《民事执行法讲义》,成文堂2005年版,第211页。
    ⑤参见我国台湾地区“最高法院”四十四年台上字第72号判例。
    ①转引自赖来焜:《强制执行法总论》,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691页。
    ②参见林升格:《强制执行法理论与实务》,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263页。
    ③参见张登科:《强制执行法》,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7年修订版,第187页;赖来焜:《强制执行法总论》,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692页。
    ①参见李志丰:《论执行异议之诉》,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年12月18日访问。
    ②参见赖来焜:《强制执行法总论》,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673页。
    ③参见陈荣宗:《强制执行法》(修订新版),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217页。
    ①参见李志丰:《论执行异议之诉》,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年12月18日访问。
    ②参见张登科:《强制执行法》,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7年修订版,第185页。
    ③参见陈荣宗:《强制执行法》(修订新版),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219页;张登科:《强制执行法》,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7年修订版,第185页。
    ①参见[日]菊井维大:《强制执行法总论》,有斐阁1976年版,第265页。
    ②参见[日]三谷忠之:《民事执行法讲义》,成文堂2005年版,第210页。
    ③参见我国台湾地区“最高法院”20年上字第431号判例、22年上字第401号判例以及司法院二十七年院字第1771号解释。
    ④参见陈世荣:《强制执行法诠解》,台湾国泰印书馆有限公司1980年版,第145页。
    ⑤参见陈荣宗:《强制执行法》(修订新版),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221-223页。
    ⑥参见张登科:《强制执行法》,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7年修订版,第187页。
    ①参见李志丰:《论执行异议之诉》,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年12月18日访问。
    ②参见[日]菊井维大:《强制执行法总论》,有斐阁1976年版,第278页。
    ①参见张登科:《强制执行法》,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7年修订版,第209页。
    ②参见陈世荣:《强制执行法诠解》,台湾国泰印书馆有限公司1980年版,第165页;陈荣宗:《强制执行法》(修订新版),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223-224页。
    ①参见张卫平:《案外人异议之诉》,载《法学研究》2009年第1期。
    ②参见[日]菊井维大:《强制执行法总论》,有斐阁1976年版,第286页;Lent-Jauernig, Zwangsvollstreckungs-und Konkursrecht 12. Auf1., S.41;Baumann, Zwangsvollstreckung S.223转引自赖来焜:《强制执行法总论》,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705页。
    ③参见陈荣宗:《强制执行法》(修订新版),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191-192页;张登科:《强制执行法》,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7年修订版,第190页;陈世荣:《强制执行法诠解》,台湾国泰印书馆有限公司1980年版,第178-179页;陈计男:《强制执行法释论》,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240页;赖来焜:《强制执行法总论》,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705页。
    ①台湾学者杨与龄等持此观点,另我国台湾地区“最高法院”六十三年二月二十六日民事庭庭推总会决议亦认同类似必要共同诉讼。参见赖来焜:《强制执行法总论》,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704页。
    ②参见刘学在、朱建敏:《执行异议之诉若干问题探析》,载《人民法院报》2008年9月19日第006版。
    ③参见张卫平: 《案外人异议之诉》,载《法学研究》2009年第1期。
    ④参见张卫平: 《案外人异议之诉》,载《法学研究》2009年第1期。
    ①参见肖建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编修改的若干问题探讨——以民事强制执行救济制度的适用为中心》,载《法律适用》2008年第4期。
    ②参见沈达明:《比较民事诉讼法初论》,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0-54页。
    ③参见赖来焜:《强制执行法总论》,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712页。
    ①童兆洪:《民事执行调查与分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438页。
    ②谭秋桂:《民事执行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4页。
    ①参见赖来焜:《强制执行法总论》,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718-719页。
    ②参见[日]菊井维大: 《强制执行法总论》,有斐阁1976年版,第290页。
    ①参见赖来焜:《强制执行法总论》,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721页。
    ①即执行文授予之诉的管辖法院,笔者注。
    ②参见[日]菊井维大:《强制执行法总论》,有斐阁1976年版,第218页。
    ①参见杨红朝:《论我国执行救济制度的缺陷与完善》,载《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②参见杨军:《民事执行应设立债务人异议之诉制度》,载中国法院网,2009年8月12日访问。
    ③参见杨红朝:《论我国执行救济制度的缺陷与完善》,载《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①参见[日]菊井维大:《强制执行法总论》,有斐阁1976年版,第223页。
    ②参见赖来焜:《强制执行法总论》,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587页;张登科:《强制执行法》,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157页;陈荣宗:《强制执行法》,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166页;李沅桦:《民事执行法论——强制执行法》,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161页。
    ③参见[日]菊井维大:《强制执行法总论》,有斐阁1976年版,第223-224页。
    ④参见李沅桦:《民事执行法论——强制执行法》,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161页;赖来焜:《强制执行法总论》,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588页;张登科:《强制执行法》,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157页;陈荣宗:《强制执行法》,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166页。
    ①参见赖来焜:《强制执行法总论》,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589页;陈荣宗:《强制执行法》,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166-167页;张登科:《强制执行法》,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157页;李沅桦:《民事执行法论——强制执行法》,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161页。
    ②参见李沅桦:《民事执行法论——强制执行法》,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161页;赖来焜:《强制执行法总论》,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590页;张登科:《强制执行法》,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158页。
    ③参见赖来焜:《强制执行法总论》,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590页;陈荣宗:《强制执行法》,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167页。
    ④参见赖来焜:《强制执行法总论》,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591页;张登科:《强制执行法》,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158页。
    ①参见刘学在、朱建敏:《执行异议之诉若干问题探析》,载《人民法院报》2008年9月有9日第06版。
    ②参见[日]菊井维大:《强制执行法总论》,有斐阁1976年版,第231页;张登科:《强制执行法》,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164-165页;赖来焜:《强制执行法总论》,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615页。
    ③参见赖来焜:《强制执行法总论》,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615页;张登科:《强制执行法》, 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164-165页。
    ①参见刘学在、朱建敏:《执行异议之诉若干问题探析》,载《人民法院报》2008年9月19日第006版。
    ②参见[日]菊井维大:《强制执行法总论》,有斐阁1976年版,第231页;赖来焜:《强制执行法总论》,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615页;张登科:《强制执行法》,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165页。
    ③参见赖来焜:《强制执行法总论》,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615页;张登科:《强制执行法》,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165页。
    ④参见刘学在、朱建敏:《执行异议之诉若干问题探析》,载《人民法院报》2008年9月19日第006版。
    ⑤参见张登科:《强制执行法》,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165页。
    ⑥参见孙开炎、孙璇:《论我国债务人异议之诉制度的构建》,http://www.law-lib.com,2009年11月8日访问。
    ⑦参见[日]菊井维大:《强制执行法总论》,有斐阁1976年版,第243页。
    ①参见[日]菊井维大:《强制执行法总论》,有斐阁1976年版,第244页。
    ②参见李沅桦:《民事执行法论——强制执行法》,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167页。
    ①参见黄胤彪:《民事执行救济制度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年1月18日访问。
    ②参见杨与龄:《强制执行法论》(最新修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1页;陈计男:《强制执行法释论》,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595页。
    ①参见翁晓斌:《民事执行救济制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页。
    ②参见张卫锋、杨留强:《我国分配方案异议之诉若干问题探讨》,http://www.gzlawyer.cn,2009年9月28日访问。
    ③参见邢海丽:《论民事强制执行救济制度——兼论我国执行救济制度的完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年12月18日访问。
    ①以上法条内容参见:刘汉富译:《瑞士联邦债务执行与破产法》,载刘汉富:《国际强制执行法律汇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②以上法条内容参见:《法国民事执行程序法》,罗结珍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③参见沈达明:《比较强制执行法初论》,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14页。
    ①参见吴晓静:《现行参与分配制度根本缺陷与改进建议》,载《法律适用》2008年第1、2期。
    ①参见江伟、肖建国:《民事执行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载《中国法学》1995年第1期。
    ②参见吴晓静:《现行参与分配制度根本缺陷与改进建议》,载《法律适用》2008年第1、2期。
    ①参见吴爽:《分配方案异议制度理论解读与缺陷研究》,http://www.chinacourt.2009年11月8日访问。
    ②参见赵钢、刘学在:《关于修订<民事诉讼法>的几个基本问题》,载《法学评论》2004年第2期。
    ①参见陈计男:《强制执行法释论》,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598-599页;杨与龄:《强制执行法论》(最新修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4页。
    ①参见[日]三谷忠之:《民事执行法讲义》,成文堂2005年版,第194页。
    ②参见陈计男:《强制执行法释论》,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597页;张登科:《强制执行法》,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521页。
    ③参见杨与龄: 《强制执行法论》(最新修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3页。
    ④参见陈计男: 《强制执行法释论》,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597页。
    ⑤杨与龄: 《强制执行法论》(最新修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3页。
    ①参见日本最判昭和四九、十二、六,民集二八卷十号,1841页。转引自张登科: 《强制执行法》,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531页。
    ②参见张登科:《强制执行法》,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521页。
    ③参见陈荣宗:《强制执行法》,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307页。
    ④参见杨与龄:《强制执行法论》(最新修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3页;张登科:《强制执行法》,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521页。
    ⑤参见陈荣宗: 《强制执行法》,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307-308页。
    ①参见陈荣宗: 《强制执行法》,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307-308页。
    ②参见杨与龄: 《强制执行法论》(最新修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3页。
    ③参见李沅桦: 《民事执行法论——强制执行法》,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478页。
    ④参见张卫锋、杨留强:《我国分配方案异议之诉若干问题探讨》,http://www.gzlawyer.cn,2009年11月8日访问。
    ①参见李沅桦:《民事执行法论——强制执行法》,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477页。
    ②参见李沅桦:《民事执行法论——强制执行法》,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479页。
    ①朱苏力:《中国司法的规律》,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1.陈荣宗:《民事程序法与诉讼标的理论》,台湾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辑,1977年版。
    2.陈世荣:《强制执行法诠解》,台湾国泰印书馆有限公司1980年版。
    3.林异格:《强制执行法理论与实务》,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3年版。
    4.[美]罗斯科·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沈宗灵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5.常怡:《强制执行理论与实务》,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6.杨荣新:《新民事诉讼法条文释义》,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
    7.[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8.柴发邦:《民事诉讼法学新编》,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
    9.[日]竹下守夫:《日本民事执行法理论与实务研究》,刘荣军、张卫平译,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0.[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1.白绿铉:《美国民事诉讼法》,经济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
    12.[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13.[美]杰弗里·C·哈泽德、米歇尔·塔鲁弗:《美国民事诉讼法导论》,张茂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4.宋冰:《读本:美国与德国的司法制度及司法程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5.程燎原、王人博:《赢得神圣一权利及其救济通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6.毕玉谦:《民事证据法及其程序功能》,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7.张根大:《法律效力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8.[英]丹宁:《法律的正当程序》,李克强、杨百揆、刘庸安译,法律出版社 1999年版。
    19.孙加瑞:《中国强制执行制度概论》,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20.[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1.刘荣军:《程序保障的理论视角》,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2.沈达明:《比较强制执行法初论》,对外贸易教育出版1999年版。
    23.刘汉富:《国际强制执行法律汇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4.江平:《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5.金永熙:《法院执行实务新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
    26.杨与龄:《强制执行法案例问题分析》,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版
    27.谭秋桂:《民事执行原理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28.童兆洪:《民事强制执行新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
    29.谢怀栻译:《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30.[日]中村英郎:《新民事诉讼法讲义》,陈刚、林剑锋、郭美松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31.杨与龄:《强制执行法论》(最新修正),台湾五南电脑排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
    32.[法]让·文森,雅克·普雷沃:《法国民事执行程序法要义》,罗结珍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33.沈德咏:《强制执行法起草与论证(第一册)》,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34.陈计男:《强制执行法释论》,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
    35.罗结珍译:《法国民事执行程序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36.霍力民:《民事强制执行新视野》,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37.江伟、邵明、陈刚:《民事诉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38.谢佑平:《刑事司法程序的一般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9.杨与龄:《强制执行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0.[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增补本)》,王亚新、刘荣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1.常怡:《比较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2.张启楣:《执行改革理论与实证》,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43.于喜富:《民事强制执行制度创新与争鸣》,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44.谭兵:《外国民事诉讼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45.张文显:《法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6.沈德咏、张根大:《中国强制执行制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47.[德]K·茨威格特、H·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48.[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林剑锋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49.[德]奥特马·尧厄尼希:《民事诉讼法》,周翠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50.黄松有:《强制执行法起草与论证》,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1.邵明:《民事诉讼法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2.邹川宁:《民事强制执行基本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53.齐树洁:《英国民事司法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4.张家慧:《俄罗斯民事诉讼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55.徐亚文:《程序正义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6.李浩:《强制执行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7.蓝贤勇:《民事强制执行法理论与实务》,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58.[法]让·文森、雅克·普雷沃:《法国民事执行程序法要义——强制执行途径与分配程序》,罗结珍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59.[德]米夏埃尔·施蒂尔纳:《德国民事诉讼法学文萃》,赵秀举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0.马俊驹、余延满:《民法原论》(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61.童兆洪主编:《民事执行调查与分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
    62.谭秋桂:《民事执行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3.翁晓斌:《民事执行救济制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4.李其瑞:《法学研究与方法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5.[德]汉斯—约阿希姆·穆泽拉克:《德国民事诉讼法基础教程》,周翠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6.唐德华:《执行法律及司法解释案例评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67.严军兴、管晓峰:《中外民事强制执行制度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8.魏晓娜:《刑事正当程序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9.谭兵:《谭兵法学文集(海南大学诉讼法学文丛)》,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70.李沅桦:《民事执行法论—强制执行法》,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
    71.[德]罗森贝格:《德国民事诉讼法》,李大雪译,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72.赖来焜:《强制执行法总论》,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版。
    73.张登科:《强制执行法》,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7年版。
    74.陈荣宗:《强制执行法》,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
    75.江伟:《民事诉讼法》(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76.姜世明:《民事诉讼法基础论》(增订版),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版。
    77.[英)]J.A.乔罗威茨:《民事诉讼程序研究》,吴泽勇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8.王甲乙、杨建华、郑伊才:《民事诉讼法新论》,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8年版。
    79.赵钢、占善刚、刘学在:《民事诉讼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0.陈荣宗、林庆苗:《民事诉讼法》(上)(修订六版),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版。
    1.陈荣宗:《第三人异议之诉》,载陈荣宗著:《民事程序法与诉讼标的理论》,台湾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辑,1977年版。
    2.江伟、肖建国:《民事执行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载《中国法学》1995年第1期。
    3.陈瑞华:《刑事审判程序价值论(上)》,载《政法论坛》1995年第5期。
    4.黄双全:《论我国民事执行的新问题及对策》,载《政法论坛》,1996年第3 期。
    5.江伟:《市场经济与民事诉讼法学的使命》,载《现代法学》1996年第3期。
    6.潘天涛:《台湾的强制执行救济制度及对大陆的借鉴意义》,载《法律适用》1997年第1期。
    7.陈瑞华:《程序正义论》,载《中外法学》1997年第2期。
    8.乔前进:《谈执行异议制度的法律完善》,载《人民司法》1998年第10期。
    9.吴进福:《执行异议的审查程序和处理方法》,载《人民司法》1999年第6期。
    10.吕潮泽:《强制执行救济程序之争议》,载杨与龄:《强制执行法案例问题分析》,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版。
    11.王洪光:《强制执行救济论》,载于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2.常怡、崔婕:《完善民事强制执行立法若干问题研究》,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1期。
    13.王洪光:《执行异议和执行异议之诉—关于改革执行异议制度的思考》,载《云南法学》2000年第2期。
    14.黄伟:《论完善我国的强制执行救济制度》,载《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15.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办公室:《国外执行机构概览》,载《人民司法》2001年第3期。
    16.吴英姿:《诉权理论重构》,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春)。
    17.[日]竹下守夫:《日本民事执行制度概况》,白绿铉译,载《人民司法》2001年第6期。
    18.高执办:《执行救济程序问题比较研究》,载《人民司法》2001年第7期。
    19.马登科:《程序上的执行救济与实体上的执行救济》,载《湖北社会科学》2001年第8期。
    20.邵正洪:《执行异议与执行异议之诉—关于改革执行异议制度的思考》,载《法律适用》2001年第8期。
    21.林宪民、李霞:《执行救济制度论》,载霍力民编:《民事强制执行新视野》,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22.田怀安:《执行异议制度在实践中的适用及完善》,载霍力民编:《民事强制执行新视野》,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23.陈海平、唐孝东:《论我国民事执行救济制度的完善》,载《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原名《法学学刊》),2002年第2期。
    24.童兆洪、林翔荣:《民事执行救济制度刍论》,载《比较法研究》2002年第3期。
    25.谭玲、夏蔚:《加拿大的强制执行制度》,载《现代法学》2002年第6期。
    26.冯慧、窦云鸽:《海峡两岸执行救济制度之比较》,载《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27.谭玲、夏蔚:《强制执行制度的借鉴与创新—中加强制执行制度之比较》,载《福建法学》2003年第4期。
    28.郭文东,罗祥远:《论我国执行救济制度》,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29.严仁群:《民事执行体制设计的理论基础》,载《法学评论》2003年第5期。
    30.蒋集跃、杨永华:《司法解释的缺陷及其补救—兼谈中国式判例制度的建构》,载《法学》2003年第10期。
    31.童兆洪:《论民事执行权的构造》,载《法律适用》2003年第11期。
    32.王华君、钟三宇:《理性规则之建模与视界融合—执行异议之诉的构建与探析》,载《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33.赵钢、刘学在:《关于修订<民事诉讼法>的几个基本问题》,载《法学评论》2004年第2期。
    34.周永坤:《诉权法理研究论纲》,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5期。
    35.赵祥华:《简论民事执行救济制度》,载《山东审判》2004年第5期。
    36.王宁:《论执行救济制度的问题与重构》,载2004年12月13日《黑龙江日报》。
    37.博克哈特·海斯:《中国强制执行法草案与欧洲执行法的比较》,载黄松有主编:《强制执行法起草与论证》(第二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8.[德]沃尔夫冈·策尔纳:《实体法与程序法》,载米夏埃尔·施蒂尔纳编:《德国民事诉讼法学文萃》,赵秀举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9.熊金蝶:《建构中国式的判例制度—以弥补司法解释的缺陷为切入点》,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40.杨红朝:《论我国执行救济制度的缺陷与完善》,载《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41褚丽:《论民事执行救济制度的完善》,载《兰州学刊》2005年第4期。
    42.操旭辉、肖湘林:《论我国民事执行救济制度之构建》,载《理论月刊》2005年第5期。
    43.胡轶凯:《执行异议制度在实践中的适用与完善》,载《律师与法制》2005年第6期。
    44.牟逍媛:《完善民事执行救济的程序保障机制》,载《法学》2005年第7期。
    45.洪浩:《论我国民事执行救济法律制度之重构》,载《法学》2005年第7期。
    46郭旭光、彭国生:《完善我国民事执行救济制度之思考》,载《人民法院报》2005年10月12日第B02版。
    47.魏大亮:《第三人撤销诉讼——判决效扩张之程序权保障》,载《骆永家教授七秩华诞祝寿论文集——进入二十一世纪之民事法学研究》,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版。
    48.谢素珺:《试议民事强制执行救济制度的完善》,载《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49.唐丽媛、吴笛:《论民事执行异议之诉制度的构建》,载《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50.肖建华、杨兵:《论第三人撤销之诉—兼论民事诉讼再审制度的改造》,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年第4期。
    51.黄松有、杨春华:《我国民事执行中实体争议救济的考量》,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5期。
    52.周旺生:《法的功能和法的作用辨异》,载《政法论坛》2006年第5期。
    53.单刚强、金燕:《试论执行异议之诉的程序构造》,载《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54.朱淼蛟、唐学兵、曹慧敏:《执行异议之诉的程序构造》,载《法律适用》2006年第9期。
    55.程琳:《试论我国执行异议之诉的性质》,载《法制与社会》2006年第9期。
    56.黄奕新:《我国许可执行之诉研究——以执行力争议诉讼化解决机制为中心》,载《福建法学》2007年第2期。
    57.刘良华、马瑞楠:《试论民事执行救济制度及其完善》,载《山东审判》2007年第4期。
    58.胡军辉、廖永安:《论案外第三人撤销之诉》,载《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5期。
    59.方红舟、赵静静:《浅谈我国民事诉讼中的执行救济制度》,载《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60.赵晋山:《赋予案外人提起异议之诉的权利》,载《人民法院报》2007年12月7日第006版。
    61.赵雪纲:《论我国民事强制执行救济制度的完善》,载《理论前沿》2007年第24期。
    62.王飞鸿、赵晋山:《民事诉讼法执行编修改的理解与适用》,载《人民司法》2008年第1期。
    63.杨艺红:《论我国执行救济制度的完善—以德、日、法等为借鉴》,载《天府新论》2008年第1期。
    64.吴晓静:《现行参与分配制度根本缺陷与改进建议》,载《法律适用》2008年第1、2期。
    65.谢鹏远:《韩国民事强制执行机关的设置》,载《东疆学刊》2008年第2期。
    66.刘兵:《执行救济新论—以新民事诉讼法为视角》,载《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67.肖建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编修改的若干问题探讨—以民事强制执行救济制度的适用为中心》载《法律适用》2008年第4期。
    68.刘学在、朱建敏:《案外人异议制度的废弃与执行异议之诉的构建——兼评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204条》,载《法学评论》2008年第6期。
    69.刘学在、朱建敏:《执行异议之诉若干问题探析》,载《人民法院报》2008年9月19日第06版。
    70.张力:《对“许可执行之诉”的一点异议》,载《检察日报》2008年11月17 日第006版。
    71.肖建国:《民事执行救济程序的竞合及其处理》,《人民法院报》2008年12月5日第006版。
    72.庄广彦:《论司法解释的功能》,载《科技信息》2008年第31期。
    73.朱苏力:《中国司法的规律》,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74.徐芙蓉:《完善我国的执行救济制度—理念更新引领制度构建》,载《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75.张卫平:《案外人异议之诉》,载《法学研究》2009年第1期。
    76.何仕谦:《论我国民事执行异议之诉制度的构建》,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77.黄胤彪:《民事执行救济制度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78.马成波:《试论我国执行救济制度之完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79.李扬:《论我国执行救济制度的完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80.冯婧:《论我国执行救济制度之完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81.陈前春:《执行救济制度论》,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82.李志丰:《论执行异议之诉》,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83.孙富:《民事执行救济制度检讨与完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84.王玉洁:《论民事执行异议之诉》,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85.马登科:《民事强制执行中的人权保障》,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86.谭军:《民事执行救济若干问题研究及建议》,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87.张延磊:《论执行救济制度》,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88.雷勇:《论执行异议程序的缺失和完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89.刘向军:《民事执行救济制度当议》,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90.徐丽莉:《论民事执行救济制度》,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91.宋国帅:《民事执行救济制度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92.赵健:《浅论执行救济制度》,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93.杨威:《民事执行救济制度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94.孙强:《民事执行救济制度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95.岳彩领:《我国民事执行救济制度的不足与重塑—以<民事诉讼法>再修定和<强制执行法>制定为视角》,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96.陈明庭:《论民事执行程序中的执行救济——兼论我国执行救济制度之完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97.王大鹏:《试论执行救济及我国执行救济制度之完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98.张程:《论我国民事执行救济制度的完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99.何仕谦:《论我国民事执行异议之诉的构建》,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00.李跃:《论我国执行救济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从实体权利救济视角的思考》,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01.宋彬龄:《论我国参与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02.罗旭婧:《论民事执行中的参与分配制度》,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03.杜剑君:《论我国民事执行救济制度之完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04.杜闻:《民事再审程序研究》,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05.于弘:《民商事执行中第三人异议问题比较研究》,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06.黄奕新:《关于案外人异议之诉的程序设计》,http://www.law-lib.com/lw/lw-view.asp?no=10081。
    107.吴志军:《新《民事诉讼法》执行救济制度若干问题研究》,中国法院网。
    108.黄金龙:《美国民事执行制度介绍》,载《强制执行指导与参考》(总第7集)。
    109.孙赓:《<民事诉讼法>第204条的适用》,http://www.chineselawyer.com.cn/pages/2008-6-12/s45996.html。
    110.王再桑:《债务人异议之诉之制度价值及程序性架构探讨》,http://www. tzfyzxw. com。
    111.杨军:《民事执行应设立债务人异议之诉制度》,载中国法院网。
    112.张卫锋、杨留强:《我国分配方案异议之诉若干问题探讨》http://www. gzlawyer. cn/html/law6/law6a/2009/0702/26177. html。
    113.吴爽:《分配方案异议制度理论解读与缺陷研究》,http://www. chinacourt. org/html/article/200904/10/352336. shtml。
    1.O'Driscoll v.Manchester Insurance Committee[1915]3 KB 499.
    2.[日]兼子一:《增补强制执行法》,酒井书店1961年版。
    3. P. Bator. Finality on Criminal Law and Federal Habeas Corpus for State Prisoners[M]. Harvard Law Review,441 (1963).
    4.[日]菊井维大:《强制执行法总论》,有斐阁1976年版。
    5.[日]竹下守夫:《第三者异议诉讼的构造》,载《法蓸时报》第29卷第5号(1977年)。
    6.[日]石川明:《ドィツ强制执行法研究》,成文堂1977年版。
    7. FIRST MISSISSIPPI NATIONAL BANK, APPELLANT v. KLH INDUSTRIES, INC. APPELLEE, Supreme Court of Mississippi,457 So.2d 1333; 1984 Miss. LEXIS 1978.
    8.[日]三ケ月章:《民事执行法》,弘文堂株式会社昭和56年版。
    9. Methods of execution of orders and judgments in Europe, edited by Peter Kaye, First published in the United Kingdom in 1995 by John Wiley& Sons Ltd.
    10.[日]新堂幸司:《新民事诉讼法》,弘文堂1998年版。
    11. Key principles for a New System of Enforcement in the Civil Courts, A Lord Chancellor's Department Consulation Paper, May 1999.
    12.[美]玛丽·肯·凯恩著:《民事程序法》(英文影印本),法律出版社 2001年版。
    15. N. Andrew, English Civil Procedure Fundamentals of New Civil Justice Syste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p.927.
    16. See Lyman R. Robinson, Q. C., Distribution of Proceeds of Execution: An Examination of the Common Law, Creditors'Relief Legislation, Modern Judgment Enforcement Statutes and Proposals for Reform, Saskatchewan Law Review 2003,66 Sask. L. Rev.309。
    17. see Tamara Buckwold, The Role of the Sheriff in a Redesigned Judgment Enforcement System,2003 Saskatchewan Law Review 2003,66 Sask. L. Rev. 219.
    18.[日]三谷忠之:《民事执行法讲义》,成文堂2005年版。
    19.JEFFREY R. BABBIN, ERIKA L. AMARANTE, VICTOR A. BOLDEN and GATES GARRITY-ROKOUS, Developments in the Second Circuit:2003-2004, Connecticut Law Review,2005, p963.
    20. YINGRU CHAN, ZAW THANT, ROBERT ZIMMERMAN AND LAURENCE L. LEFF:Parsley: Towards an Integrated System to Handle Garnishment Forms for Garnishees, Judgment Debtors, Judgment Creditors, and the Cour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w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Vol.14 No. 2,2006.
    21. JIM AARON, Plaintiff, v. SUSAN J. MAHL, Defendant-Appellant, v. MERRILL YNCH, PIERCE, FENNER& SMITH, Defendant-Appellee, UNITED STATES COURT OF APPEALS FOR THE SEVENTH CIRCUIT,550 F.3d 659; 2008 U. S. App. LEXIS 25820.
    22.[日]下村真美:《民事执行制度の现状与展望》,载《法律时报》2008年第2期,总第80期。
    23. Enforcement of Civil Court Judgments, A Lord Chancellor's Department Consulation Paper.
    24. David G.Epstein Jonathan M. Landers Steve H. Nickles DEBTORS AND CREDITORS.
    25. Honorable Sanjay T. Tailor, Honorable Thomas More Donnelly:SURVEY OF ILLINOIS LAW:ENFORCEMENT OF JUDGMENT: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Law Journal, Vol.31。
    1.[英]戴维·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3.《分类小六法——民事诉讼法》,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4年9月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适用意见》,《执行规定》,《执行解释》,《一五改革纲要》,《二五改革纲要》,《三五改革纲要》。
    5.《法国民事执行程序法》,《法国民事执行程序法实施法令》
    6.《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7.《日本民事执行法》
    8.《瑞士联邦债务执行与破产法》
    9. Henry Campbell Black, Black's Law Dictionary,5th ed. St. Paul Minn. West Publishing Co.44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