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生态税的法律建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50年代,世界范围内,生态环境问题的不断产生,所导致的生态危机,凸显了人类发展过程中面临问题的严重性。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决策者纷纷寻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质量,有效利用各种生态要素,实现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手段。此时,命令-控制型法律手段被普遍地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并长期成为世界各国保护生态环境的主要途径和手段,而经济刺激型法律手段仅作为一种辅助性手段而存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环境经济学和环境法学界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者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命令-控制型生态保护法律手段在实施中成本远远高出人们的预期,实施效率低下,对经济发展形成极大的障碍,并无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利”,因此,逐渐开始重视实施成本低、可较少制约经济增长的刺激型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手段,以期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生态效益,从而使诸如收费、征税、可交易的许可证、补贴以及押金等刺激型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手段越来越多地得到运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生态税法律制度作为一种综合的生态保护混合型法律手段进入了本文作者的研究视野。
     本文对生态税法律制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采用实证研究、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运用多学科理论,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并从转型和生成的关系角度对我国转型发展期如何从法律上构造生态税制进行了具体分析。所做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八章:
     绪论部分,从问题的背景出发,概括了生态税制度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该论题研究的意义,思路、方法、重点和创新之处;第一章,分析了法律手段(工具)的博弈变迁和生态环境问题的阶段性以及在人类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建构中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手段的博弈与变迁,在此基础上比较了生态税制度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中的最佳效果,认为生态税收法律手段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最佳选择。第二章,对生态环境保护类的税收名称进行分析,提出了生态保护类的税收在法律上的名称应被确定为“生态税”,其应作为一大类税收出现,并与流转税、所得税等大类税地位相一致,同时分析了生态税的法律特性;第三章,从经济学、法学、可持续发展观的视角为生态税制度的构建寻找理论基础,除了运用外部性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对生态税进行分析外,还特别引入自然资本理论、新制度主义理论、税收双赢效应理论、权利成本理论和可持续能力建设理论来加强生态税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了环境容量使用权、自然资源利用权等是征收生态税的权利成本依据;第四章,考察了生态税制的国际实践,重点对比了发达国家特别是OECD国家和转型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税制度,认为生态税制度在转型发展中国家必须循序渐进地展开,概述了生态税的三个发展阶段:即收回成本型、提供刺激型和财政型生态税;第五章,研究了具有生态保护效应的税收在我国税制发展中的渐入过程和我国现行税制中生态保护类税收的现状和不足,得出我国目前没有一个真正的生态税种的结论;第六章,从现行税制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所造成的扭曲,排污费、自然资源费等“费改税”的必要性及政府职能转变、循环经济和跨国外部性的矫正等方面分析了生态税制在我国构建的必要性。在上述基础上,在第七章,明确了我国生态税制构建的目标模式选择和实施步骤,提出构建我国生态税制时应坚持公平、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税收中性、效率、预防与治理相结合等原则;以自然资源税和排污税两大税种形成我国生态税的税种体系,并使之与其他税法相配套、相衔接;最后论述了生态税的征管,特别提及生态税收的协调问题,阐明了协调的目标和途径。
     本文在理论研究上秉承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精神,在总结归纳他人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如下创新:一是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类的税收在理论研究中应确立一个与现行税制中主体税种相对应的税收名称,并将该类税收叫做生态税的观点;二是将生态税的征税范围由对“好的东西”的征收扩大到对“坏的东西”的征收,使征税客体走向非常态化客体,扩展了税收理论中的税收客体理论;三是引入了权利成本理论,发展了征税依据理论;四是突出了税收具有真实的生态保护功能和作用,使税收功能理论得以发展;五是将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加以拓展,使税收的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向持续效率、跨代公平扩张;六是使税收由收入筹集型向非收入筹集型税种转变。在环境法方面,本文希望通过生态税制促使旧“3P”原则向新“3P”原则过渡,进而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为国家、法人和自然人的环境利益制衡寻找链节点。特别是提出了生态税制的“环境法功能整合”效应观点,即通过生态税的法律构建,实现推进环境法的功能由单一的环境保护功能转化为保护生态安全、社会安全、经济安全和政治安全,消除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冲突等多元化功能,使环境法的功能既能促进发展权的实现又能促使环境权的实现,使环境法具有“预防诱导”功能、“协调沟通”功能并促进“民主参与”,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政府管制、市场诱导、公众参与的协同。
     本文在理论上注重创新的同时,注重应用性研究,认真总结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生态税制实施中的经验教训,提出我国应构建自然资源税和排污税两个税种,形成我国的生态税体系,并制定《自然资源税法》和《排污税条例》,确立我国的生态税制。此外,在构建我国生态税制中应做好与其他税科的衔接、选好生态税收的使用方向,实现税收立法的地缘化,对生态税的研究从定量研究,走向制度研究。
Since 1950s, the ecological crisis occurred continually by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highlights the seriousness of the problem during the human development around the world.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the policy-makers of countries and regions seek for the solutions to solve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environment, use the ecological factors effectively, realize sustainable use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and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is context, the command-control legal means are generally taken as the key measure to protec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refore, the command-control legal means have long been become main legal measures to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round the world, and the legal means of economic incentives are only regarded as auxiliary methods. After 1980s, the policy-makers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environmental law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have gradually realized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cost of the command-control type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is far higher than what people expect owing to its low efficiency, and it also may become great barriers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obstacles to realize "the double benefits" economic and ecologic efficiency. Thu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double benefits" of economic and ecologic efficiency and make the economic stimulus means such as the charge, the taxation, the tradable permits and deposit been used more and more, the economic stimulus means of ec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re being attached importance because of their lower implementation cost and less restriction of economic growth. It is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at the legal system of eco-tax, as an integrated economic stimulus means to protect the ecologic environment, come into the research vision of the author.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uses empirical, the historical and comparison methods to study the theoretical and the practical issues of the legal system of eco-tax, and multi-disciplinary theories are applied from both the micro and macro aspects so as to analyze how to restructure the ecology tax system for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ransition and form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period of China. This study can mainly divided into eight chapters:In the introduction section, starting from the background of the problem, the focus of analysis and explanation are the present research situation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eco-tax system,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topic, research ideas, research focus and innovation. The first chapter analyzes the game changes of the legal means (tools), the gradualness of ecological problems from the issues and the game and change of the legal measures to protec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uring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problems. Based on that, the best effect of the eco-tax system to solve ecological problems is compared and it is put forward that eco-taxes system is the best choice to solve ecological problems. The second chapter,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revenue name of the revenue class, put forward that the eco-taxes should be a large class of tax in our country, namely, which should has the same tax status with the turnover tax and income tax. At the same time,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taxes. The third chapter seek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 the legal science and sociolog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tax system, In addition to the use of externality theory, the public goods theory, the market malfunction and government malfunction theory to analysis the eco-taxes, such theories as the natural capital theory, the tax theory of dual-benefits effect, the right-cost theory, sustainable capacity-building are particularly introduced to strengthen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eco-tax'construction. Finally, it is put forward that the right to use the environmental capacity and natural resources should be taken as the right- cost basis.
     The fourth chapter, on the basis of examining the international practice of eco-taxes system and comparing the eco-taxes system of the transitional developing countries,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specially the OECD countries, suggests that the eco-taxes system should be carried out step-by-step in transitional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n three develop phases, such as the charge of reclamation cost, stimulus taxation and the financial ecology tax or "the green tax revenue reform" are outlined in this chapter. The fifth chapter, after studying the tax with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effect in the developing history of tax system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insufficiency of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tax in our country's current taxation, concludes that there is no true eco-tax in China at present. The sixth chapt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to construct eco-taxes system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sufficiency caused by the present tax system, the necessities of changing fees into taxes and the demands of eco-tax system to change the governmental functions, recycling economy and the correction of transnational externality. The seventh chapter firstly clarifies the object model choice and implementation steps to establish Chinese eco-tax system, proposes that such principles as fairness, coordination betwe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ax neutrality, the efficiency, the prevention and government and so on should be persisted to construct the Chinese eco-tax system. Then, this chapter takes the sewerage tax and the resource tax as two tax categories in our county' eco-tax system, and make it coordinated with other tax law. Finall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cological tax' 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with special mention of ecology tax revenue's international coordination of eco-tax issues and elaborates the objectives and means of coordination.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persists on the spirit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nclusion of other scholars'previous studies, innovations have been carried out as follows:Firstly, a tax revenue name, which corresponds with the current taxat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 in the theory study of the tax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tax should be named as eco-tax. Secondly, the tax scope is expanded from the "good things" to "bad things" so as to move the taxation object toward the random object and expand the object theory of the tax revenue theory. Thirdly, the right and cost theory is introduced and the taxation basis theory is developed. Fourthly, the actual revenue'function and role of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is highlighted and the revenue'function is developed. Fifthly, the principle of efficiency and fairness are expanded and moved toward to the inter-generational equity and sustainable efficiency. Sixthly, the tax revenue is changed from the income-based type to non-income-based tax. In the aspects of environmental law, the author hopes to realize public and private partner relations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rom the transition of old "3P" principle to the new "3P" principle by eco-tax system and finds a chain link point to balance the environment benefit of state, legal persons and natural person. In particular,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viewpoint of "functional integration of environmental law" of eco-tax system, namely, the singl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func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law is promoted to transmit to multiplex functions, including protecting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social security, economic security and political security, the elimination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o that the function of environmental law will not only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right and environment right, but also make the environmental law has the functions of "the prevention induction", "coordinated communication", "democracy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the market induction and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is paper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the theory innovation and the applied research. After carefully analyzing the lessons of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ir eco-tax implement, the author holds that China should form sewage comprehensive tax and unified resources tax, establish Chinese eco-tax system and lay down "Pollution discharge Tax Rule" and "Natural resource Tax law".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pays an attention to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other tax system and international eco-tax in constructing our country' eco-tax system, proposes the eco-tax'use direction and the tax revenue legislate place planting and takes into accoun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oretical study and value of application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and system research in the study process of eco-tax.
引文
1.孟继民著,《资源型政府——公共管理的新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2.鈄晓东著,《论环境法功能之进化》,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3.朱丘祥著,《分税与宪政——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的价值与逻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4.李慧玲著,《环境税费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
    5.周全林著,《税收公平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6.[美]尼尔·K·考默萨著,《法律的限度——法治、权利的供给与需求》,申卫星、王琦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4月第1版。
    7.刘丽著,《税权的宪法控制》,法律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8.王金南、葛察忠等编著,《环境税收政策及其实施战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9.徐祥民主编,《中国环境资源法学评论(第一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10. 汪劲等编译,《环境正义:丧钟为谁而鸣——美国联邦法院环境诉讼经典判例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11. 王金南、邹首民、洪亚雄主编,《中国环境政策(第二卷)》,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12. 王金南、田仁生、洪亚雄主编,《中国环境政策(第一卷)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13. 胡筝著,《生态文化——生态实践与生态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14. 黎莲卿等主编,《亚太地区第二代环境法展望》,邵方、曹明德、李兆玉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15. 廖红、[美]克里斯·朗革编著,《美国环境管理的历史与发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
    16. 托马斯·思德纳著,《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政策工具》,张蔚文、黄祖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17.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给中国政府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建议》,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18. 康慕谊等著,《西部生态建设与生态补偿——目标、行动、问题、对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19. 郑少华著,《从对峙走向和谐:循环型社会法的形成》,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20. 高桂林著,《公司的环境责任研究——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为导向的法律制度建构》,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21. 张璐著,《环境产业的法律调整——市场化渐进与环境资源法转型》,科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22. 王立红著,《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23. 孟赤兵等,《循环经济要览》,航空工业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24. 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编著,《循环经济——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25. L.H.牛顿、C.K.迪林汉姆著,《分水岭:环境伦理学的10个案例(第3版)》(Watersheds Ten Cases In Environmental Ethics(Third Edition)),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26. 陶传进著,《环境治理:以社区为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27. 蓝虹著,《环境产权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28. 王荣江著,《未来科学知识论:科学知识“不确定性”的历史考察与反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29. 吕忠梅、徐祥民主编,《环境资源法论丛》(第5卷),法律出版社 2005年2月第1版。
    30. 张玉林主编,《现代环境保护理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31. [英]戴维·佩珀著,《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32. 黄锡生著,《水权制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33. 厉以宁等著,《中国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34. 吴兴南、孙月红著,《自然资源法学》,中国环境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35. 樊丽明张斌等著,《税收法治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36. 廖卫东著,《生态领域产权市场制度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37. 席酉民、唐方成、郭士伊著,《和谐理论》,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38. 葛克昌著,《税法基本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39. 黄俊杰著,《税捐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40. 黄少安著,《产权经济学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41. 曾思育编著,《环境管理与环境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42. 陈泉生等著,《环境法学基本理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43. 李寿平著,《多边贸易体制中的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44. 柳杨青著,《生态需要的经济学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45. 高中华著,《环境问题抉择论——生态文明时代的理性思考》,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46. 郭艳华著,《走向绿色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47. 刘剑文主编,《财税法论丛》,法律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48. [美]史蒂芬·霍尔姆斯、凯斯·R·桑斯坦著,《权利的成本——为什么自由依赖于税》,毕竞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49. 郑易生主编,《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50. 宫本宪一著,《环境经济学》,朴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4月第1版。
    51. 窦学诚著,《环境经济学范式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52. 吕忠梅、徐祥民主编,《环境资源法论丛》(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53. 李嘉岩著,《人口可持续发展与农村反贫困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54. 卢风、刘湘溶主编,《现代发展观与环境伦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55. 梅雪芹著,《环境史学与环境问题》,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56. [日]金子宏著:《日本税法》,战宪斌 郑林根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57. 刘国涛著,《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58. 陈慈阳著,《环境法总论(2003年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59. 杜群著,《环境法融合论》,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60. [美]汤姆·惕藤伯格(TOM Tietenberg)著,《环境经济学与政策》(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Policy),朱启贵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年8月第1版。
    61. 吕忠梅、徐祥民主编,《环境资源法论丛》(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62. [美]威廉·J·鲍莫尔、华莱士·E·奥茨著,《环境经济理论与政策设计》,严旭阳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63. 谢赤,公共经济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64. 李挚萍,《经济法的生态化——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法律机制探讨》,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65. 曹鸿轩主编,《中国税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
    66. [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唐正东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67. 单飞跃著,《经济法理念与范畴的解析》,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68. 林培英、杨国栋、潘淑敏主编,《环境问题案例教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69. 夏光著,《环境政策创新》,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70. 曹明德著,《生态法原理》,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71. [美]A · Myrick Freeman III著,《环境与资源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曾贤刚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72. 傅华著,《生态伦理学探究》,华夏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73. 王诚尧主编,《国家税收教程(上、下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74. [英]朱迪·丽丝(Judish Rees)著,《自然资源分配、经济学与政策》(Natural Resources Allocation, Economic sand Policy),蔡运龙等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5月第1版。
    75. 胡军著,《哲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76. 施耀、张清宇、吴祖成、[美]沈铎编著,《21世纪的环保理念—— 污染综合预防(Integrated Pollution Prevention)》,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77. 高强主编,《外国税收制度丛书——澳大利亚税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78. 高强主编,财政部税收制度国际比较课题组编著:《法国税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79. 叶俊荣著,《环境政策与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80. 韩德培主编,《环境资源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81. 罗勇、曾晓非著,《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82. 熊文强、郭孝菊、洪卫编,《绿色环保与清洁生产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83. 李博主编,《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84. 郭志斌著,《论政府激励性管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85. 刘燕华、周宏春主编,《中国资源环境形势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86. 徐强著,《区域环境经济与预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87. 沈满洪著,《环境经济手段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88. [美]保罗·霍肯著,《商业生态学》(The Ecology Of Commerce),夏善晨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89. 杨振强主编,《环境意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90. 洪大用著,《社会变迁与环境问题》,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91. 王树义著,《俄罗斯生态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92. 李建国主编,《最新税收征收管理法释义与税法实务》,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93. 周珂著,《生态环境法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94. [日]大须贺明著,《生态权论》,林浩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95. [瑞]马茨·伦达尔、本诺·J·恩杜鲁主编,《发展经济学新方向——当代的增长、环境与政府》,罗永光、卢周来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96. 陈茂云、马骧聪著,《生态法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97. 雷毅著,《生态伦理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98. [美]爱蒂丝·布朗·魏伊丝著,《公平地对策未来人类:国际法、共同遗产与世代间衡平》(In Fairness To Future Generations:International Law, Common Patrimony, And Intergenerational Equity),汪劲、于方、王鑫海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99.王松霈著,《生态经济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100. [德]柯武刚史漫飞著,《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0年11月第1版。
    101. 高强主编,财政部税收制度国际比较课题组编著:《印度税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102. 陈少英著,《中国税法问题研究》,中国物价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103. 洪银兴著,《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10月第1版。
    104. 杨金田、葛察忠等编,《环境税的新发展:中国与OECD比较》,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105. 高强主编,《外国税收制度丛书——英国税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106. 高强主编,《外国税收制度丛书——美国税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107. 高强主编,《外国税收制度丛书——加拿大税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108. 陈志楣著,《税收制度国际比较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109. 高强主编,《外国税收制度丛书——日本税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110. Paul Hawken, Amory Lovins, L. Hunter Lovins,《自然资本论——关于下一次工业革命》,王乃粒、诸大建、龚义台译,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11 1. [法]亚历山大·基斯著,《国际环境法》,张若思编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112.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拉里·施罗德和苏珊·温著,《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6月第1版。
    113. [美]Michael Mcginnis,《多中心治道与发展》(Polycentric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6月第1版。
    114. 高强主编,《外国税收制度丛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税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115. 高强主编,《外国税收制度丛书——俄罗斯联邦税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116. 李双成孙文基宁义武编著,《费改税》,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117. 贾康主编,《税费改革研究文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118. 汪劲著,《环境法律的理念与价值追求:环境立法目的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119. 王维著,《人·自然·可持续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120. 王信领、王孔秀、王希荣著,《可持续发展概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121. [日]岩根卓朗著,《环境论——人类最终的选择》,何鉴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122. 董锁成主编,《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新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模式和对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123. [日]原田尚彦著,《环境法》,于敏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
    124. K·哈密尔顿等著,《里约后五年——环境政策的创新》,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125. 涂龙力王鸿貌主编,《税收基本法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
    126. 王成棟著,《政府责任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127. 贾炅、李建会著,《全球环境变化——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
    128. 张帆著,《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
    129. Thomas Andersson, Carl Folke, Stefan Nystrom,《环境与贸易——生态、经济、体制和政策》,黄晶、周乃君、陆永琪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
    130. 何贤杰、邓国平编著,《资源与发展》,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131. [美]艾伦·杜宁著,《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毕聿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132. 潘家华著,《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133. 周伟林著,《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
    134. 张世秋等译,《环境税的实施战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135. 张山岭、刘亚明译,《税收与环境:互补性政策》,中国环境科学出 版社1996年9月第1版。
    136. 曹东、张天柱译,《国际经济手段和气候变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
    137.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著,《发展中国家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刘自敏、李丹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
    138.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者,《环境管理中的经济手段》,张世秋等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
    139. [日]尾崎护,《日本等工业化国家的税制》,日本法制学会日中财政问题调查会译,中国税务出版社1995年11月第1版。
    140. 杨朝飞主编,《中国生态补偿费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
    141. 袁振宇朱青何乘才高培勇编著,《税收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
    142. 王书瑶等著,《赋税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年2月第1版。
    143. 黄锦堂著,《台湾地区环境法之研究》,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4月初版。
    144. 《日本税制与税理士制度》,国家税务局税收科学研究所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145. Frederick R. Anderson, Allen V. Knees, Phillip D. Reed, Serge Taylor, Russel B. Stevenson,《改善环境的经济动力》(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Through Economic Incentives),王凤春、杨延华、韩敏、于之翰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10月第1版。
    146. [美]Allen V.Kneese著,《环境保护的费用——效益分析》Measuring The Benefits Of Clean Air And Water),朱钟杰等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
    147. 邹东涛主编,《宏观经济学》,西北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第1期。
    148. [美]J.G.阿巴克尔、G.W.弗利克等著,《美国环境法手册》,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
    149. 水波、张世贤著,《公共政策》,五南图书出版公司中华民国73年 修订版
    150. 柯泽东著,《环境法论》,三民书局1988年10月初版。
    151. [美]罗思科·庞德著,《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董世忠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4月第1版。
    152. 謝聰敏著,《納税人的權益和保障》,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中华民國六十七年六月初版。
    153. 許智誠著,《我國租税債權之保全舆強制孰行》,工商法學業書。
    154.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编印,《公害纠紛處理政策與法制之研究》,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十一月。
    155. 林奇青著,《行政法學上公害对策之研究》,台湾东吴大学出版社中华民国七十七年初版。
    156. 陳銘福著,《土地税之理論與實務》,五南圖书出版有限公司中華民國86年3月初版。
    157. 邱聪智著,《公害法原理》,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5月第1版。
    1. 李慧玲, “论环境收入税”,载《现代法学》,2008年11月。
    2.孙磊,“解析燃油税改革”,载《现代企业文化》,2008年第32期。
    3.赵慧,“对我国森林征收环境税问题探讨”,载《甘肃科技纵横》,2008年第5期。
    4.吴彦、张雯欢,“对我国开征环境税的思考”,载《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5.李团民,“我国开征生态维护建设税的初步研究”,载《中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6.吴国东、汪翔,“重庆发展循环经济的生态税设计”,载《当代经济》,2008年第8期上。
    7.邱雨露, “欧盟的生态税”,载《党政干部文摘》,2008年9月。
    8.黄琛琛、王飞,“我国开征生态税概述”,载《今日南国》,2008年5月。
    9.王慧,“我国环境税研究的缺陷”,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年第4期。
    10.朱坦、刘倩,“推进中国环境税改革——国际环境税实践经验的借鉴与启示”,载《环境保护》,2007年9月。
    11.张怡、王慧,“实现环境利益公平分享的环境税机理”,载《税务与经济》,2007年第4期。
    12.刘春发,“日本的森林环境税——以高知县为例”,载《世界林业研究》,2007年第5期。
    13.乔亮国, “论税收政策与生态环境保护”,载《中国企业会计》,2007年2月。
    14.司言武,“环境税经济效应分析——一个理论框架”,载《税务研究》,2007年11月。
    15.王哲林, “环境税的国际比较及其借鉴”,载《税务研究》,2007年7月。
    16.刘红梅, “环境税‘双重红利'”,载《税务研究》,2007年7月。
    17.田立新,“燃油附加税之我见“,载《时代经贸》,2007年7月第5卷。
    18.扬琴,“对完善环境税的几点建议”,载《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79期。
    19.陈鹰,“发展中国家环境税问题探讨”,载《商业时代学术评论》,2006年第16期。
    20.贾敬全, “关于我国开征环境税的理论思考”,载《商业研究》,2006年第5期。
    21.贺益生, “关于我国开征环境税之我见”,载《现代企业教育》,2006年第6期下。
    22.易远宏,“环境税的设定及其经济影响”,载《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23.梁燕华、王京芳,“环境税的双赢效应”,载《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6年2月。
    24.李晓兵,“环境税的微观经济学分析”,载《安徽电话气工程职业技术 学院学报》,2006年12月。
    25.张艳,“环境税实施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6年6月。
    26.张爱勤,“环境税在资源节约型社会中的作用”,载《税务研究》,2006年12期。
    27.陈思民, “开征环境税的法律思考”,载《企业家天地》,2006年第2期。
    28.富琳姝、王桂玲,“开征环境税的经济学探索”,载《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6年6月。
    29.ToMoKo Hosoe,“日本环境税方案现状”,载《中国能源》2006年第3期。
    30.毛显强、杨岚,“瑞典环境税——政策效果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载《环境保护》,2006年1月。
    31.王月娥, “我国开征环境税有关问题探讨”,载《社会月刊》(综合),2006年3月。
    32.吕凌燕、赵翠侠,“征收生态税——缓解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载《当代经济》,2005年第10期。
    33.刘丽丽、王京芳,“环境税及其区域性影响分析”,载《软科学》,2005年第1期。
    34.钟声,“我国环境税立法初探”,载《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35.邢丽, “我国环境税费制度改革的具体思路”,载《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63期。
    36.饶立新、李建新,“建议确立资源环境税为我国税制的第三主体税种”载《税务研究》,2005年第9期。
    37.王京芳等, “环境税的倍加红利效应及其在西部地区发挥作用的探讨”,载《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
    38.袁文卿,“水环境污染治理的税收政策”,载《生态环境与保护》,2004年第5期。
    39.赖勤学, “人类文明视野中的财产权和国家赋税”,载《涉外税务》,2004年第1期。
    40.刘晓红、吴志宏,“浅议环境税,”载《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4年第5期。
    41.魏素艳、陈羽,“刍议环境税的若干问题,”载《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42.张阿芬、肖京武, “国家林业税收政策及其启示”,载《税务研究》,2004年第4期。
    43.李晓峰,“征税,还是补贴——对当前环境经济更生的反思”,载《生态环境与保护》,2004年第8期。
    44.张志仁, “环境税与排污权交易的对比与我国的实践应用的探讨”载《环境保护》,2004年第2期。
    45.樊纲, “如何解决发展中的环境问题”,载《世界环境》,2004年第5期。
    46.段光明等, “环境经济手段概述”,载《环境保护》,2004年第7期。
    47.邓力平,“科学发展观与新一轮税制改革”,载《税务研究》,2004年第5期。
    48.王晓玲, “环境税收: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载《城市管理》,2003年第6期。
    49.张曼、屠梅曾,“当前中国引入环保税问题的分析”,载《可持续发展论坛》,2003年第11期。
    50.刘助仁,“国外环境资源税收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载《环境保护》,2003年第11期。
    51.王晓丽,“我国环境税设立问题刍议”,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52.刘安民,“环境税——‘绿色’税收制度的发展方向”,载《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第11期。
    53.岳树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税收手段”,载《税务研究》,2003年第11期。
    54.孙黎明、越旭, “关于我国课征环境税的建议”,载《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第11期。
    55.饶立新, “绿色税收内涵研究”,载《价格月刊》,2003年第9期。
    56.蔡林,“我国垃圾污染治理及综合利用财税政策调整问题,”载《环境保护》,2003年第6期。
    57.张会萍,“环境税及其国际协调研究综述”,载《湖北财税(理论版)》,2003年第2期。
    58.苟宴,“对当前我国宏观税负问题的几点认识”,载《涉外税务》,2002年第5期。
    59.邓智明, “新公共管理理论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载《环境保护》,2002年第11期。
    60.贾爱玲, “环境管理中引入绿色税制的构想,”载《环境保护》,2002年第10期。
    61.章娜,“环境税的国际比较与借鉴”,载《上海财税》,2002年第6期。
    62.柯碧莲, “建立中国环保税制之设想”,载《税务研究》,2002年第2期。
    63.王惠, “环境税立法刍议”,载《法学家》,2002年第3期。
    64.张会萍、邓力平,“跨国外部性、环境税与国际税收协调”,载《涉外税务》,2001年第9期。
    65.殷玉辉,“关于构建我国生态税制的思考,”载《环境科学动态》,2001年第1期。
    66.郑雨, “环境税的具体实施探析”,载《税务研究》,2001年第6期。
    67.时炎, “关于引导性环境政策”,载《环境导报》,2001年第2期。
    68.严立冬、冯静,“荷兰的环境政策及启示”,载《环境导报》,2000年第2期。
    69.邓力平, “生态税收的现实观”,载《涉外税务》,2000年第6期。
    70.马国强, “21世纪的税收政策”,载《涉外税务》,1999年第10期。
    71.谭彪, “环境税法律问题研究”,载《环境导报》,1999年第3期。
    72.安体富、龚辉文,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税收政策”,载《涉外税务》, 1999年第12期。
    73.张村君、赵丽华,“开征燃油税附加税应考虑的几个问题”,载《东北汽车运输》,1999年第1期。
    74.陈建国,“环境税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载《税务研究》,1998年第6期。
    75.夏杰长,“保护与治理生态环境的财税对策”,载《涉外税务》,1998年第12期。
    76.刘大洪,“关于政府经济行为的法经济学分析”,载《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1998年第5期。
    77.洪蔚,“荷兰的环境税,”载《环境导报》,1996年第3期。
    78.程路连, “海外的环境税,”载《环境科学研究》,1995年第1期。
    79.兰建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环境立法”,载《上海环境科学》,1994年第8期。
    80.鲁篱,“环境税——规制公害的新举措”,载《法学》,1994年第3期。
    l.John Snape and Jeremy De Souza, Environmental Taxation Law—Policy, Content and Practice,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2005.
    2.Janet Milne Kurt Deketelaere, Larry Kreiser and Hope Ashiabor, Critical Issues In Environmental Taxation (Volume I), Richmond Law & Tax Ltd.
    3.Hope Ashiabor, Kurt Deketelaere, Larry Kreiser and Janet Milne, Critical Issues in Environmental Taxation (Volume II), Richmond Law & Tax Ltd.,2005.
    4.Gurdip Singh, Environmental Law In India, Rajiv Beri for Macmillan India Ltd.,2005.
    5.Richard L.Ottinger, Nicholas Robinson and Victor Tafur, Compendium of Sustainable Energy Law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6.Richard Westin, Environmental Tax Initiatives and Multilateral Trade Agreements:Dangerous Collisions, The Hague; Boston: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1997.
    7.Mikael Skou Andersen, Governance by Green Taxes, Manchster and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4.
    8.Peter H.J.Essers, Paul A. Flutsch, and Manon A.Ultee,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direct taxation in Europe, The Hague:Kluwer Law international,2000.
    9.Martin Enevoldsen, The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 and Taxs, Cheltenham: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2005.
    10.Ole Kristian Fauchald, Environmental Taxes and Trade Discrimination,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London-The-Hague-Boston,1998.
    11.Sanford E.Gaines eds, Taxation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Quorum Books, 2006.
    12.Rund A.de Mooij, Environmental Taxation and the Double Dividend, Amsterdam:Elsevier,2000.
    13.OEC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environmentally related taxes, Paris:OECD, 2006.
    14.Stephen Smit, Green'taxes and charges:policy and practice in Britain and Germany, London:Institute for Fiscal Studies,1995.
    15.Gravelle, Jane G.,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taxing Capital Income, Cambridge, Mass,:MIT Press,1994.
    16.Jeremy de Souza, John Snapet, Environmental tax proposals:analysis and evaluation, Env LRevl, (2000).
    17.Ian W.H.Parry, Pollution Taxes and Revenue Recycling,29J.Envtl.Econ. &Mgmt.S-73, (1995).
    18.Richard J.Pierce, Jr., the Constitutionality of State Environmental Taxes,58 Tul L.Rev.169, (1983).
    19.1an Fleming, the Environmental Taxes Handbook, Spiramus Press,2000.
    20.UNEP, Environmental law training manual,1998.
    21.Douglas C.North,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s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22.OECD, Taxation and the Enviroment:Complementary Policies, Paris,1994.
    23.Costanza, R and Daly, HE(1992)"Natural capit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onservation Biology6.
    24.OECD, Tax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Four Case Studies, Paris,1993.
    25.Fumikazu Yoshida,The Cyclical Economy Of Japan, Hokkaido University Press,2005.
    26.Nancy.K.Kubasek, Environmental Law(Fifth dition)》, Person Prentice Hall, 2005.
    ①“苦役踏车”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阿兰·施耐伯格(Allan Schnaiberg)提出的关于人类与环境互动的冲突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目前陷于这样一种与自然交换的模式:“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耗损能源和资源——大量废弃”。大规模的生产、大规模的消费和大规模的废弃成为现今市场经济的连环圈,这造成了今天的生态环境危机。参见[美]查尔斯·哈珀:《环境与社会:环境问题中的人文视野》,肖晨阳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35页。
    ②[瑞典]托马斯安德森、卡尔福克、斯蒂芬奈斯德姆著:《环境与贸易——生态、经济、体制和政策》,黄晶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页。
    ①[德]柯武刚、史漫飞等著:《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3页。
    ②是同一资源做另一事所能得到的利益,或者说作出一种选择而放弃另一种选择的实际代价,或者说在利用资源的一种价值时,资源的其他有价值用途为“机会成本”
    ③这种社会性表现为生态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混同性。
    ①目前,我国被称为转型发展国家,转型是指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发展是指由不发达经济向发达经济的过渡。参见武亚军、宣晓伟编著:《环境税经济理论及对中国的应用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历以宁所做《序言》第1页。
    ②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著:《我们共同的未来》,王之佳、可金良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0页。
    ①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著:《我们共同的未来》,王之佳、可金良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7页。
    ①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著:《我们共同的未来》,王之佳、可金良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37页。
    ②董所成主编:《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新论——人口·环境·资源与发展问题模式和对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
    ③ UNEP, Environmental law training manual,1998, P10.
    ①生态环境保护是继充分就业、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之后的第五大宏观政策目标。
    ②包括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资源种类、品位、数量、开发条件、环境容量等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差异。
    ①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法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即前斯德哥尔摩时期的以“重在利用”的自然资源法阶段,这一阶段环境法在很大程度上主要关注自然资源的分配和利用而非可持续利用管理;后斯德哥尔摩至前里约时期的“重在污染控制”的污染控制法阶段,这一阶段重点是反污染;同时,这一阶段也出现了“重在系统”的环境统一法或者环境综合法。后里约时期在“重在系统”的环境法律制度构建的基础上,重视环境法中可持续发展实施制度的构建,对环境进行综合的规划和管理,建立能够实施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法律手段,使生态保护法律手段从被动转为主动成为环境法制建设的目标。
    ② UNEP, Environmental law training manual,1998, P15。
    ①参见张帆著:《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5页。
    ②参见武亚军、宣晓伟编著:《环境税经济理论及对中国的应用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①本文所说的“私人”是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包括法人、其他社会组织和自然人。
    ①孙国华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8版,第225页。
    ②参见《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第1161页。
    ③孙国华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25页。
    ④蔡守秋著:《调整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55页。
    ⑤王树义著:《俄罗斯生态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3页。
    ①利益被庞德界定为要求、愿望或者需求。人们可以个别地或者通过集团、联合或者亲属关系来谋求愿望或者需求的满足。
    ②对于社会利益的理解我国学者持不同观点。有的认为社会利益只是公共利益的组成部分;有的认为社会利益就是社会公共利益,是广大公民的利益,这样将社会利益与公共利益相混同。但笔者认为,社会利益是不能与国家利益相混同的,它是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相互渗透的结果,社会利益具有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双重属性,例如,对于自然资源而言,自然资源具有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双重属性,它由私人开发利用,但这种资源蕴涵于环境中又和每个人都有关系,所以其上既负载有个人利益、又负载有公共利益,这两种利益的混同就是社会利益。社会利益在范围上既有全国性利益,又有地区性利益;从主休而言既包括当代人的利益也包括后代人的利益。
    ③参见[美]罗斯科·庞德著:《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7—41页。
    ④董保华等著:《社会法原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①在传统的公、私法二元法域结构的基础上,对公、私法的划分标准一般有:利益说、主体说、意思说三种,基于法律的终极目标是维护和平衡各种利益关系的,所以本文在此以利益说作为法域划分的标准
    ②参见董保华等著:《社会法原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③参见[美]P·诺内特、P·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张志铭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季卫东:《社会变革的法律模式》(代译序)。
    ①董保华等著:《社会法原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页。
    ②关于机制,有不同的理解,本文所说的机制是指各种规则或者规范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作用于社会的过程。
    ①张文显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62页。
    ①[英]迈克尔·豪利特、M·拉米什著:《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庞诗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52页。
    ①张文显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75页。
    ②张文显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75页。
    ①[英]迈克尔·豪利特、M·拉米什著:《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庞诗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5页。
    ②这里所谓的“政策”,是相对于国家“公理”或者国家理性而言的一种国家立法者的能动意志。参见张文显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75页。
    ③ Douglas C.North,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s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P102.
    ①孙国华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8出版,第225页。
    ②[英]哈耶克著:《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1页。
    ③参见[美]P·诺内特、P·塞尔兹尼克著:《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张志铭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季卫东:《社会变革的法律模式》(代译序)。
    ①[美]丹尼尔·贝尔著:《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高铦、王宏周、魏章玲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45页。
    ①[日]饭岛仲子著:《环境社会学》,包智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①参见李友梅、刘春燕著:《环境社会学》,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
    ①[德]乌尔里希·贝克、[英]安东尼·吉登斯、斯科特·拉什等著:《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与美学》,赵文书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前言第2页。
    ①[美]詹姆斯·L·多蒂、德威特·R·李编著:《市场经济:大师们的思考》,林季红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57页。
    ①中国每天大约有一亿多人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每年约有1500万人因空气污染患上支气管炎。参见马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http://hzs.ndrc.gov.cn,2008年10月10日。 人类改造自然的研究活动及其所取得的成果。科学可以包含技术而技术则不一定上升为科学。技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功利性和自私性,所以,技术的使用不一定能够带来人类的整体利益,同时技术的使用也不一定能反映人类的理性,这正是技术的应用带来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参见何贤杰、邓国平著:《资源与发展》,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5页。
    ①[英]枚尔茨著:《十九世纪欧洲思想史》(第一卷),周昌忠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7页。
    ②王荣江著:《未来科学知识论:科学知识未来“不确定性”的历史反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导言第4页。
    ③[美]戴斯·贾斯丁著:《环境伦理学:环境哲学导论》,林官民、杨爱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④关于文明和文化的区别,按照胡适先生的观点:文明(Civilization)是一个民族应付他的环境的总成绩,而文化(Culture)是文明形成的生活的样式。
    ①参见《2008年世界发展报告》。
    ②[日]宫本宪一著,《环境经济学》,朴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75页。
    ①[日]宫本宪一著,《环境经济学》,朴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75页。
    ①生态环境问题是一种自然问题还是一种社会问题,在社会学研究的不同阶段,认识不同。早期社会学认为生态环境问题仅仅是一种自然问题,不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而目前社会学特别是环境社会学已经将生态环境问题作为一种社会问题看待,这为用社会学方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预设了前提条件。
    ②杜群著:《环境法融合论》,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页。
    ①蔡守秋主编:《环境法教程》,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1页。
    ②1969年美国制定的《国家环境政策法》首次明确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成就了生态环境保护强制型法律手段的典型。
    ①蔡守秋:“论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3。
    ②二战后大陆法系的“裁判法学”即认为法律是为解决己发生的争执和麻烦而予以裁判和治疗的规范,淡化法律规则的预防功能,忽视司法效率和成本,其弊端日益显露,而从“裁判主义法学”向“预防主义法学”转变的思路也应运而生,这一将法的功能定位由事后救济转向对行为过程的校正与防治的思路己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①杜群著:《环境法融合论》,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页。
    ①转引自时炎:“关于引导性环境政策”,《环境导报》,20012。
    ①俞可平:“论政府创新的若干基本问题”,《文史哲》,2005.4。
    ②责任共担的伙伴关系是欧盟环境委员会倡导的一种对全球环境问题承担责任的国际环境保护理念,本文将其扩展为国内法上的一种制度构建理念。目的是促使国家、法人、自然人等主体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共担。
    ①宋功德著:《法学的坦白》,法律出版社,2001年10月版,第2页。
    ①隈继民著:《资源型政府—公共管理的新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2页。
    ②转引自贾炅,李建会等著:《全球环境变化——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9页。
    ③[加]大卫·莱昂著:《后现代性》(第二版),郭为桂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6页。
    ④管制是管制者按照一定的程序有系统地对被管制者的管理和节制,经济学中将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所实施的管理,叫政府管制,对于生态环境保护而言,政府管制是不可或缺的。同时,管制性生态环境保护手段大多都通过环境立法的形式获得了正式的法律制度地位。
    ①参见郭志斌著:《论政府激励性管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0页。
    ②参见郭志斌著:《论政府激励性管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2页。
    ①[瑞]马茨·伦达尔、本诺·J·恩杜鲁主编:《发展经济学新方向——当代的增长、环境与政府》,罗永光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2页。
    ②是指在给定条件下,不存在其他资源配置方案可以使得决策者比在原有配置下得到过多的福利,同时又不损害其他人的福利的状态。也就是说,帕累托最优状态使所有的“共赢”机会都已经被发现并被利用起来了。
    ①欧洲环境局著:《环境税的实施和效果》,刘亚明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
    ②欧洲环境局著:《环境税的实施和效果》,刘亚明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25页。
    ①欧洲环境局著:《环境税的实施和效果》,刘亚明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5页。
    ①参见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税收与环境:互补性政策》,张山岭、刘亚明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2-24页。
    ①OECD,Taxation and the Envi roment:Complementary Policies,Paris,1994,P25-26.
    ①董所成主编:《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新论——人口·环境·资源与发展问题模式和对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
    ①[荷]E·舒尔曼著:《科技时代与人类未来》,李小兵译,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第97页。
    ②[美]列奥·施特劳斯著:《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 上海三联书店,2003版,第10页。
    ③[法]塞尔日·莫斯科维奇著:《还自然之魅:对生态运动的思考》,庄晨燕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1页。
    ①冯天瑜等著:《文明和可持续发展之道》,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3页。
    ②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客观世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单纯以人类自身的目标为导向,忽略自然的价值,而应建立合理的行为规则,来约束人类的行为,使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人类意识生态化,以促进生态系统自身的生产能力、自净能力、自组织能力和稳定反应能力,从而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个可永续利用的生态环境基础。
    ①刘燕华、周宏春主编:《中国资源环境形势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1页。
    ②从我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现状来看,我国似乎仍在走发达国家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走过的“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尤其是乡镇企业,其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损害在很大程度上大于其实现的利润。参见计金标著:《生态税收论》,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版,第168页。
    ③黄勇:“联合国报告揭示可持续发展趋势”,《中国环境报》,2007-04-14。
    ④我国在改革开发前三十年中基本没有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行财政投入。改革开发后,1982年公布的第六个五年计划,第一次将环境保护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计划之中,我国对生态环境保 护的投入也随之不断增加,投入所占GNP的比率由“七五”之前的0.3%,上升到“七五”的0.5%,“八五”期间的0.7%,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家制定实施了生态建设规划、绿色照明计划、跨世纪节水行动计划,进行了国土综合整治、荒漠化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小流域治理、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保护投资增幅较大,使“九五”、“十五”期间生态保护的投入占到了GNP的1%左右。参见《中国环境保护白皮书》。另参见刘燕华、周宏春主编:《中国资源环境形势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6页。
    ①计金标著:《生态税收论》,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版,第171页。
    ①[法]埃德加·莫林等著:《地球祖国》,马胜利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97页。
    ①[美]阿尼尔·马康德雅等著:《环境经济学词典》,朱启贵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第127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130页。
    ②陈茂云、马骧聪著:《生态法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③马世俊主编:《现代生态学透视》,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页。
    ①参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167页。
    ①陈茂云、马骧聪著:《生态法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6页。
    ①谭立:“环境税的基本问题”,《法学杂志》,19993。
    ①刘文、王炎氧、张敦富著:《资源价格》,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页。
    ②肖国兴、肖乾刚编著:《自然资源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9页。
    ③陈茂云、马骧聪著:《生态法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
    ④陈茂云、马骧聪著:《生态法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
    ①参见《环境科学大词典》(修订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73页。
    ②参见《环境科学大词典》(修订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25页。
    ①吕忠梅著:《环境资源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另参见刘国涛主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
    ②陈茂云、马骧聪著:《生态法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第275页。
    ①参见金岚主编:《环境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2页。
    ①参见《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原则6。
    ②参见吕忠梅主持:《超越与保守: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环境法创新》,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3页。 ①鲁篱:“环境税——规制公害的新举措”,《法学》1994.3。
    ②饶立新:“绿色税收内涵研究”,《价格月刊》,2003.9。
    ③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环境税的实施战略》,张世秋、王婉华等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7页。
    ④王晓丽:“我国环境税设立问题刍议”,《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⑤武亚军、宣晓伟编著:《环境税经济理论及对中国的应用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26页。
    ①孙黎明、赵旭:“关于我国课征环境税的建议”,《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1。
    ②章娜:“环境税的国际比较与借鉴”,《上海财税》,2002.6。
    ③邓力平:“生态税收的现实观”,《涉外税务》,2000.6。
    ①[美]保罗·R·伯特尼、罗伯特·N·史蒂文斯主编:《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第二版),穆贤清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7页。
    ②张炳淳编著:《税法新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①张炳淳编著:《税法新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6页。
    ①参见[德]马克思著:《资本论》第一卷(中译本),中共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6页。 ①[美]Paul Hawken Amory Lovins Lhunter lovins著:《自然资本论——关于下一次工业革命》,王乃粒等译,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年版,第180页。
    ②[美]Paul Hawken Amory Lovins Lhunter lovins著:《自然资本论——关于下一次工业革命》,王乃粒等译,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③参见Costanza, R and Daly, HE(1992) "Natural capit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onservation Biology6:P37-46。
    ④段光明、任子平、严岩等:“环境经济手段”,《环境保护》,2004.7。
    ①[美]Paul Hawken Amory Lovins Lhunter lovins著:《自然资本论——关于下一次工业革命》,王乃粒等译,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页。
    ②[英]里嘉图著:《经济学及赋税之原理》,郭大力、王亚南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86页。
    ③姜文来著:《资源资产论》,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9页。
    ①洪银兴主编:《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64页。
    ①参见卢现祥:“环境、外部性与产权”,《经济评论》,2002.4。
    ①参见计金标著:《生态税收论》,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版,第43页。
    ②[英]阿瑟·庇古著:《福利经济学》,金镝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130页。
    ①参见计金标著:《生态税收论》,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版,第26页。
    ②[美]斯蒂格利茨著:《经济学》(上册),姚开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96页。
    ①(美)曼昆著:《经济学原理》(上册),粱小民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版,第214页。
    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著:《税收与环境:互补性政策》,张山岭、刘亚名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页。
    ①参见[美]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主义学派译文集》,刘守英译,
    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71页。
    ①陈慈阳著:《环境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6页。
    ②陈慈阳著:《环境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6页。
    ③陈慈阳著:《环境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8页。
    ①转引自[日]小川乡太郎著:《租税总论》,萨孟武译,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57页。
    ①转引自[日]小川乡太郎著:《租税总论》,萨孟武译,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60页。
    ②[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12页。
    ③[英]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册,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384页。
    ④转引自姚梅炎等主编:《中国新税收制度应用指南》,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4年版,第24页。
    ⑤转引自王诚尧主编:《国家税收教程》(上册),中中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第51页。
    ①[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著:《经济学》(第12版上册),杜月升等译,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1229页。
    ②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第339页。
    ①贾康、赵全厚:税费体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国际比较研究与中国的税费改革研讨》,载《中国财政理论前言Ⅱ》,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25-426页。
    ②樊丽明、张斌等著:《税收法治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5页。
    ①樊丽明、张斌等著:《税收法治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
    ①[英]哈耶克著:《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79页。
    ①[美]史蒂芬·霍尔姆斯、凯斯·R·桑斯坦著:《权利的成本——为什么自由依赖于税》,毕竞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①潘家华著:《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9页。
    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环境税的实施战略》,张世秋、王婉华等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7页。
    ②贫困是指基本的生存需要难以满足。贫困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是指基本的生存条件无法得到满足;相对贫困是指基本生活需要仅仅能够满足生存。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将贫困看作是生态和其他灾难的根源。贫困和可持续发展是相矛盾的,贫困阻碍着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和实现。
    ①潘家华著:《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7页。
    ①[美]莱斯特·R·布朗著:《生态经济》,林自新译,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86页。
    ②[美]莱斯特·R·布朗著:《生态经济》,林自新译,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90页。
    ①杨金田、葛察忠等编:《环境税的新发展:中国与OECD比较》,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前言。
    ①程路连:“海外的环境税”,《环境科学研究》,1995.1。
    ②赵国青等编:《外国环境法选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31页。
    ①参见财政部税收制度国际比较课题组编著:《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税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69页。
    ②程路连:“海外的环境税”,《环境科学研究》,1995.1。
    ①参见财政部税收制度国际比较课题组编著:《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税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68页。
    ②参见财政部税收制度国际比较课题组编著:《俄罗斯联邦税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218页。
    ① OECD, Tax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Four Case Studies, Paris,1993,P25。
    ①http://biz.163.com/40812/0/OTJOVF6H00020QEN.htmI2007年7月.
    ②王健:“OECD国家的环境税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4.5。
    ③参见[美]杰弗里·希尔著:《自然与市场:捕获生态服务链的价值》,胡颖廉译,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第52页。
    ①计金标著:《生态税收论》,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版,第103页。
    ②欧洲环境局:《环境税的实施和效果》,刘亚明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24页。
    ①参见许志:“荷兰的环境税及其借鉴”,《涉外税务》,1999.12。
    ①在税收分类中,按税收是否独立,可将税收分为正税和附加税,正税是一个独立的税种,附加税往往是以正税的应纳税额为计税依据的税。附加税的好处在于征收随正税而进行,征收方便,征收成本低。
    ②参见计金标著:《生态税收论》,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版,第110页。
    ③参见许志:“荷兰的环境税及其借鉴”,《涉外税务》,1999.12。
    ①参见财政部税收制度国际比较课题组编著:《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税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68—69页。
    ①计金标著:《生态税收论》,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版,第121-122页。
    ①参见财政部税收制度国际比较课题组编著:《瑞典税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138页。
    ②参见财政部税收制度国际比较课题组编著:《瑞典税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135页。
    ③参见财政部税收制度国际比较课题组编著:《瑞典税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169页。
    ④参见财政部税收制度国际比较课题组编著:《瑞典税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137页。
    ⑤参见财政部税收制度国际比较课题组编著:《瑞典税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138
    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环境管理中的市场与政府失效:湿地与森林》,杨柳燕、张红军等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7页。
    ②德国《废水纳税法》参见《外国环境法选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31—836页。
    ①这里所说的排入是指直接将废水排入水域,排入地下也视为排入水域。
    ②这种雨水经过一定的建筑物及其附属的地面(院落)也会成为脏水或者污水。
    ③《废水纳税法》第9条第1款规定:“谁排放废水(排放者),谁就负有纳税义务。”
    ④德国环境保护水平较高,污水的净化处理率高,所以,污水税主要是针对处理后的水中所含有的有害单位进行征税的。其中家庭生活污水大多经过公共排水道排入污水净化厂。
    ①按照德国《废水纳税法》第4条的规定,废水排放的通知(许可)必须限制有害物和有害物群在废水中的浓度和对鱼有毒的稀释因子,还必须制定年污水量。
    ②设备是指废水处理设备,即为减少和清除废水有害性服务的设备,为完全或者部分防止废水形成服务的设备也视为废水处理设备。
    ③指没有排入公共排水道而是直接排入环境之中的生活污水。
    ①武亚军、宣晓伟著:《环境税经济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应用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6页。
    ①波兰的生态税制度的有关资料主要来源于武亚军、宣晓伟著:《环境税经济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应用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6-171页。
    ①姚晖等:“环境税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2004.1。
    ①计金标著:《生态税收论》,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版,第137-145页。
    ①[英]阿马蒂亚·森著:《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0页。
    ①[英]阿马蒂亚·森著:《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賾、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0页,第142页。
    ②第一次环境革命的标志是1972年的人类环境会议,在此次会议上提出了“人类环境”的概念,并提出了保护人类环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第二次环境革命的标志是1992年的里约环境会议,它开始倡导“可持续发展观”。
    ①参见1984年《产品税条例草案》第7条第4款。
    ①方堃:“我国环境税收法律制度改革探讨”,载于《财税法论丛》第五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84—186页。
    ①李绍平等:“我国生态税费问题分析及对策”,《税务与经济》,2004.3。
    ①参见王金南、葛察忠等编著:《环境税收政策及其实施战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8页。
    ②其中,绿化保证金、绿化管理费、道路污染费、环保部门的建设项目押金等217种收费在1999年“费改税”中被清理。
    ①参见王金南、葛察忠等编著:《环境税收政策及其实施战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2页。
    ①刘佐著:《中国税制概览》(2006年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①参见李慧玲著:《环境税费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134页。
    ①参见李慧玲著:《环境税费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108-109页。
    ①赖勤学:“人类文明视野中的财产权和国家赋税”,《涉外税务》,2004.1。
    ②[美]詹姆斯·M·布坎南著:《自由市场与国家》,平新乔、莫扶民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89年版,第127页。
    ①参见金瑞林主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0页。
    ②参见李双成等编著:《费改税》,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①参见李双成等编著:《费改税》,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①参见金瑞林主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0页。
    ①参见肖国兴、肖乾刚编著:《自然资源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6页。
    ②参见肖国兴、肖乾刚编著:《自然资源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7页。
    ①参见孟继民著:《资源型政府——公共管理的新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7页。
    ②参见谢庆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途径:政府创新,《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①诺斯认为“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这就是诺斯悖论。参见[美]道格拉斯·C·诺斯著:《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47~72页。
    ②廖红:“循环经济理论:对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管理的新思考”,《中国发展》,2002.2。
    ①李赶顺:“浅析日本‘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方策”,《日本学刊》,2002.6。
    ①王江:“环境保护的新理念:循环经济”,《政法论丛》,2000.5。
    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环境管理中的经济手段》,张世秋等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7168页。
    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环境管理中的经济手段》,张世秋等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8页。
    ①张会萍:“环境税及其国际协调研究综述”,《湖北财税(理论版)》,2003.2。
    ①陈少英著:《生态税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6页。
    ①参见[英]威廉·配第著:《赋税论》,陈冬野等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78页。
    ①参见[英]亚当·斯密著:《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起因研究》,谢祖均、孟晋、盛之译,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8-145页。
    ①曹虎啸:“环境税的倍加红利分析”,《税务与经济》,2003.2。
    ①陈泉生著:《环境法原理》,法律出版社,1997版年,第72页。
    ②徐孟洲等:“中国环境税立法问题的几点思考”,《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2。
    ①谭立:“论建立和完善我国环境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1。
    ①税目是课税对象的具体化,是税法中对课税对象分类规定的具体征税品种和项目。在统一排污税中设定具体税目,可以方便征收和管理。
    ②雷新华:“关于开征环境税的理论思考”,《经济问题探索》,2002.8。
    ①葛克昌著:《税法基本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①黄俊杰著:《税捐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②葛克昌著:《税法基本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①参见王金南、葛察忠等编著:《环境税收政策及其实施战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5页。
    ②即借鉴我国征收排污费的方式,这也是西方国家的做法。
    ①参见陈少英著:《生态税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0页。
    ①李绍平等:“我国生态税费问题分析及对策”,《税务与经济》,2004.3。
    ①李绍平等:“我国生态税费问题分析及对策”,《税务与经济》,2004.3。
    ①孟继民著:《资源型政府——公共管理的新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4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