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土地征收法律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生存的源泉”,土地对于各国是同等的重要。土地征收是国家强制取得公益用地的一种行政行为,是国家为了弥补市场失灵而运用国家行政权力配置土地资源的一种方式,在其中包含了国家公权与被征收人的私权、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的冲突与平衡,各国都强调对土地征收的立法规制。土地征收制度是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具有一定普适性和共同性的综合性的法律制度。从整个历史过程来看,各国土地征收法律制度的共同特征是:征收目的的公益性、征收补偿的公平性、征收程序的正当性、征收救济的多样性。但从各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来看,又深受各国特定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和政策的影响。在我国,基于特殊的土地制度背景和计划向市场转轨的特定阶段,土地征收有其特殊性,土地征收是国家为了维护公共利益之需要强制取得集体土地所有权并给与补偿的行为。土地对我国农民而言,既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来源,又承载着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安全等社会政策功能。土地征收是国家配置土地资源,维护公共利益,增进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措施,也是国家对私人财产权的一种限制。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充分表明:中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的根本问题则是土地问题。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中,国有土地存量的有限性必然导致对集体土地征收的大量产生。随着利益观念的觉醒,土地征收中的利益矛盾和冲突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尖锐。如果原有的土地征收制度不做有效调整,会影响我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会进一步损害农民利益、危及社会安全和稳定。为什么在国外相对比较成熟而有效的土地征收制度在我国却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为什么我国不能充分借鉴国外土地征收法治的共同经验?这一切都源于我国土地征收所处的特殊的制度和政策背景,根源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深层矛盾。我国土地征收制度的变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是一日之功,一蹴而就。现实的矛盾和冲突将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整个进程。但这并非意味我们只能消极对待、无所作为!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基础,采用利益理论和利益分析方法,并结合法律的经济分析、规范分析、实证分析以及比较分析等,以利益和利益关系为视角,通过对利益——利益关系——利益冲突——法治化路径——利益平衡这一基本线索的分析,并将这一思路贯彻到土地征收过程之中,以期在全面掌握我国土地征收制度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制度构成及关系和问题的基础上,来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应对之策。
     本文除前言和结语外,分为五章,共计十五万余字。
     第一章:土地征收中的利益冲突与利益平衡的理论分析。本章旨在为全文的展开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分析框架。本章内容分析了土地征收、利益冲突和利益平衡的一般理论。土地征收是国家强制取得公益用地的一种方式,其具有主体的国家性、目的的公益性、强制性、权属的转移性和有偿性的特点。土地征收的构成要件包括公益目的、正当程序、合理补偿和主体要件四个方面。土地征收行为是一种兼具有行政和民事行为双重性质的行为。土地征收及其补偿有其伦理上的正当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及法理上的合法性依据。土地征收过程是一个利益博弈的过程,也是政府配置土地资源、提供公共产品的过程,土地产权的确定在土地征收中极其重要。利益是社会化的需要,在本质上属于社会关系范畴,法学意义上的利益是受法律所保护的利益,并通过在法律上转化为权利而得以实现。利益冲突是以利益为依据的社会冲突的一种特殊形式。利益冲突根源于资源有限、利益主体能力差异和社会制度的不公平。法律意义上的利益冲突是具有法律资格的主体以违反法律的具体规定作为法律事实要件而显示出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失衡和利益缺失以及由此导致不公平和负效率的状态。平衡即均衡,利益平衡是在一定的利益格局和利益体系下出现的不同主体之间利益的相对和平共处、相对均势的状态。法治是利益平衡必由之路,通过立法、执法和司法得以实现。土地征收中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只有通过法治化的途径才能得以有效化解。
     第二章:土地征收中利益冲突的主要表现及其背景原因。本章旨在通过对土地征收中利益冲突及其背景原因的分析,勾画出土地征收内部的利益关系和利益冲突的结构以及其所处的宏观制度和政策背景。我国的土地征收涉及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农民多方主体,它们在土地征收中有不同的利益所在,以利益为基础形成了国家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利益关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地方政府与土地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有一致性的一面,也有冲突的一面。土地征收中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或公益与私益之间的冲突是所有利益冲突中最重要、最普遍的冲突。公共利益是社会共同体中全体成员或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其具有公众性、普遍性、客观性、非排他性等特点。个人利益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需要的总和。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土地征收中的公益与私益的冲突具体表现为国家土地征收权与集体土地所有权以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冲突、土地征收补偿中的利益冲突。土地征收中还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利益冲突等,这些利益冲突表现为具体的权力与权力、权力与权利以及权利与权利的冲突。土地征收中利益冲突的制度和政策背景是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土地使用制度的城乡分割、分税制条件下的“土地财政”以及社会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中的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和法治化的需求。这些特殊的制度和政策背景,是我们深入了解我国土地征收制度的特殊性,破解土地征收中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
     第三章:土地征收立法的内容和存在的问题。本章旨在通过梳理现行土地征收立法,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土地征收法律制度的全貌,并分析总结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现行的土地征收制度是从建国以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受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双重影响。《宪法》、《物权法》、《土地管理法》中的相关规定以及其它层次的规范性文件形成了现行土地征收的法律框架和规范体系。现行土地征收立法具有分散性、背景的特殊性、内容的复杂性和政策性的特点。土地征收的目的是公共利益或为了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我国相关立法中显露出征收目的模糊性。土地征收应予以补偿,这是补偿的原则性规定,具体的补偿标准是“土地原用途年产值倍数”标准,规定于《土地管理法》之中。政策性规范中的补偿标准为“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标准”。土地征收的程序包括需用地者提出征地方案申请、审批、公告、签订补偿安置协议、公告、登记、实施补偿安置协议、供地等环节。我国土地征收立法在立法模式上的缺陷是立法分散、内容冲突,影响土地征收规范的系统性和法制的统一性;作为土地征收目的的公共利益的模糊性,体现为公共利益界定不清晰,导致其被泛化使用;土地征收补偿的非公正性,体现为补偿原则的缺失和补偿标准的低下和混乱;土地征收程序缺乏正当性,表现为农民和集体的知情权、参与权、异议权和申诉权等的缺失;土地征收纠纷调处途径的狭隘性,体现为诸多与土地征收有关的纠纷没有有效的疏通渠道。我国土地征收制度的缺陷是系统性的缺陷,是传统体制和观念影响的体现。
     第四章,土地征收利益平衡的价值和原则。本章旨在为我国土地征收制度的完善探寻宏观的价值评价标准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土地征收制度如不及时调整,这其中的利益冲突就得不到有效的消解,会影响到土地征收制度应有功能的发挥。利益平衡是土地征收中的利益冲突经由法律规范和调整所要达致的目标。评价土地征收法治化而达致利益平衡状态的价值标准包括效益和公平两个方面。土地征收中利益平衡之效益,是社会公共利益、集体利益与农民个人利益的均衡,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均衡与统一。土地征收利益平衡中的公平是形式与实质、机会与结果、当代与代际、横向与纵向公平的有机统一。土地征收中的效率与公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土地征收中的利益平衡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有条件的公共利益优先原则、比例原则、公平补偿原则和正当程序原则。
     第五章,土地征收利益平衡法律机制的构建。本章旨在为我国土地征收中利益平衡法律机制的构建提供理性的建议和具体的设计。我国土地征收法律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应以市场化为导向,在外部环境制度与土地征收制度同步推进中,同时需要土地征收制度内部各个不同而又关联的法律机制的有机配合。我国土地征收的立法应选择集中型的立法模式,制定统一的土地征收法。在统一立法时注意协调好与现行立法的关系,整合土地征收的政策资源。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土地征收中公共利益的确认与判定机制,在公共利益的确认上采概括与列举相结合的模式,但公共利益的范围在现阶段又不能太窄,否则会影响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可借鉴公共产品中准公共产品的供应模式,先选择由市场供给,当市场供给不了时,再选择由政府供给。确立按公平市场价值补偿的原则,以市场化为导向,逐步建立以被征收土地市场价值为基础的补偿标准。补偿原则和标准市场化只是一个远期目标,因为完全按市场价值确定补偿标准会大大增加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成本。西方国家多已完成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土地征收并不普遍,而我国土地征收的压力很大。调整和充实土地征收的环节,通过实际调查、公告、听证等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异议权和申诉权。建立多元化的土地征收纠纷的调处机制。土地征收纠纷包括公益目的性纠纷、征地程序纠纷、补偿安置纠纷、补偿安置费用分配纠纷等。土地征收中的一切纠纷都应提供排解的渠道。建立和完善包括行政救济与司法救济有机结合的土地征收救济制度。行政救济包括行政协调裁决和行政复议;司法救济包括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唯此,才能为土地征收中的利益纠纷建立起畅通、高效、公平和公正的解决渠道。
Land is equally important for each country in the world, since it is the wellspring of wealth, as well as the source of all productions and lives. Land expropriation is a kind of administrative act to obtain the land for the public welfare by state compulsion, which makes up the market failure by using the state administrative power to allocate the land resource. It involves the conflicts and balances between the states'power and the owners' right, as well as public interests and private interests; therefore, the legislative regulation of land expropriation is emphasized by every country. The institution of land expropriation is a comprehensive legal system generally carried out by all the countries in the world, with universality and intercommunity in some extent. Throughout the whole course of history, there ar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among the legal systems of land expropriation of different countries, which include public purposes, equitable compensation, due procedure and various relieves; however, in a certain period of history, the institutions of land expropriation were deeply influenced by politics, economy and social system at that time. In China, in view of the special land system and the transition from planned economy to market orientation, the land expropriation, with its own particularities, is an act of state to obtain the collective land ownership in a mandatory way and make relevant compensations for the sake of public interests. For the peasants in China, the land is the source of production and subsistence means, which also functions as a social policy to guarantee employment, social insurance, social security, and so on. For a country, land expropriation is not only a method to allocate land resources, protect public interests and promote social welfare, but also a restraint to private property right. The history of Chinese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fully demonstrated that,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of China is the peasant problem, while the peasant problem is the land problem. As China is during a rapid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period, the limitation of the stock of state-owned land certainly causes collecting collective-owned land in a large amount. The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of interest are more and more frequent and sharp in land expropriation, with the wakening of right concept. If we fail to efficiently adjust the current system of land expropriatio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would be blocked and the peasants'interests and social security would be jeopardized. Why do the land expropriation systems, which have already been mature and efficient in foreign countries, play a weak role in China? Why cannot we use the experiences of land expropriation from other countries for reference? Since all of the above are rooted from the particular policy background of China and the deep contradictions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in which the land expropriation is implemented. The institutional revolution of land expropriation is a gradual process which cannot be accomplished in one move. Throughout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the realistic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are happening all the time. But it does not mean that we could only hold a passive attitude and do nothing. On the basis of Marxist materialist dialectics, the article adopts the interest theory and interest analysis, using the methods of economic analysis, normative analysis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la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ests and interest relationships, the article also analyzes a basic thread, that is, interests-interest relationships-interest conflicts-legal path-interest balance, and applies this thought to the process of land expropriation, so as to seek out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to the realistic problems, on the premise that the outer environment and inner institution of the land expropriation of China have been fully comprehended.
     Besides preface and concluding remarks, 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with over one hundred and fifty thousand words in total.
     Chapter One:Theoretical analysis on the interest conflict and interest balance in land expropriation.This chapter aims at laying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providing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the whole article. It includes the analysis of the general theory regarding land expropriation, interest conflict and interest balance. Land expropriation is a kind of method to obtain the land for public welfare by coercive force of state, possess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ate in subject, public in purpose, coercive in enforcement and transferred and paid in land right. The constitutive elements of land expropriation include public purpose, justice procedure, proper compensation and eligible subject. The act of land expropriation has dual character of administrative act and civil act. It is ethically right, economically rational and nomologically legitimate to expropriate the land and make corresponding compensation. The process of land expropriation is not only an interest game, but also a mechanism for the government to allocate land resource and provide public products, therefore, the confirmation of the land property righ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in the expropriation. The interests originate from the needs for socialization, and belong to the category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in nature, however, the interests in law refer to the interests protected by law and realized by the form of right in legal provisions. Interest conflicts are special manifestations of social conflicts based on interests, which result from the limitation of the resource, the ability variance of the subjects, and the inequality of the social system. In law, it refers to imbalance and inadequacy of interests among different interest subjects and a consequent status of inequality and negative efficiency, which is manifested by legally qualified subjects to violate specific laws and regulations. Balance is equilibrium. Interest balance is a kind of status that the interests of different subjects are relatively coexistent and equipollent in certain interest pattern and system. Ruling of law is the only way to achieve an interest balance, realized by the means of legislation, execution and jurisdiction. Interest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in the process of land expropriation can be efficiently solved only by a legal approach.
     Chapter Two:The main manifestation and the background cause of the interest conflicts in land expropriation.This chapter describes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interest relationships and interest contradictions in land expropriation, and the external macro system and policy background as well, through analyzing interest conflicts and their causes in the expropriation. The land expropriation of China involves central government, local governments, rural collec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and vast peasants; with different interest demands in the expropriation and on the basis of their own interests, they form interest relationships of four levels:the state and the rural collec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he local ones, the rural collec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and the peasants,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s and the land users. The interest relationships among different subjects are consistent and contradictory as well. In land expropriati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ublic interests and private interests is most important and general in all. The public interests are for all members or the majority of the social community with the features of publicity, universality, objectivity, non-excludability and so on, while the private interests are the sum of all kinds of needs for individual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They are in dialectical unity. In land expropriation, the conflicts between public interests and private interests are reflected by the conflicts among land expropriation power of the state, collective land ownership and rural land contractual management right, and by the interest conflicts in the compensation for expropriation. The interest conflicts between rural collec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and individual peasant, and central government and local ones are also included in the expropriation, which manifest themselves as specific conflicts between power and power, power and right, and right and right. The institutional and policy background of all the conflicts above is state and collective ownership based on the public ownership of land, urban-rural segmentation in land use, land financ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ax federalism, and the demands for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marketization and legalization in the transition of society and economic system. Understanding all the backgrounds i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efficient way to know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land expropriation system of China and to solve the realistic problems in the expropriation.
     Chapter Three:The content of the land expropriation legisl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By outlining the current legislation of land expropriation, this chapter introduces the Chinese legal system of land expropriation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and then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system. The current system of land expropriation was gradually established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whose development was dually influenced by planned economic system and market economic system. The current legal framework and regulation system of land expropriation is constituted by relevant legal provisions in Constitution, Property Law and Land Administration Law and other regulatory documents, characterized by scattered legislation, particular background, complicated content and policy-based orientation. Although the purpose of land expropriation is to achieve and protect public interests, relevant legislations show ambiguity in this point. It is the principle that compensation should be made in expropriating land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urposes of the land expropriated. The specific standards are regulated in the Land Administration Law. The compensation standards in policy-based norm are "standard of unified annual production" and "standard of integrated value of the land expropriated". After the plan for land compensation and resettlement fees is finalized, the process of land expropriation involves many steps, such as application, approval, announcement, signature of agreement, announcement, registration, performance of agreement and land supply. In legislative mode, the legislation of land expropriation is in decentralization and contradiction, which affects the integrity of regulation and the unity of law; in the compensation for land expropriation, the basic principle is missing and the standards are low-level and confused; in the process of land expropriation, peasants'right to know, right to participate, right to dissent, right to appeal and so on are absent, which makes the whole procedure lack of legitimacy; in the dispute settlement of land expropriation, solving methods are so limited that many disputes cannot be dealt with. The deficiencies in land expropriation institution are systematic, mirroring traditional mechanisms and concepts.
     Chapter Four:The value and principle of the interest balance in land expropriation.
     This chapter seeks for value assessment standards and principles that should be followed, so as to improve the land expropriation system of China. If the system cannot be adjusted in time, relevant interest conflicts would not be solved and consequently, the function of land expropriation system would be weakened. The interest conflicts in land expropriation should be regulated and solved by law in order to achieve an interest balance. To judge whether interest balance is achieved by the legislation in land expropriation, some value criteria are required, that is, efficiency and fairness. To realize interest balance in land expropriation is to achieve equilibrium among public interests, collective interests and peasants' private interests, and to unify the economic benefits, social benefits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The equity in the balance requires realizing the equities between the form and the substance, the opportunity and the result,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and the horizontal and the vertical. The efficiency and fairness in land expropriation is dialectical and unified. The principl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ublic interest first, proportionality, just compensation and due process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reaching the interest balance in land expropriation.
     Chapter Five:Rational construction of the legal mechanism to achieve the interest balance in land expropriation.This chapter puts forward the rational suggestions and specific designs for constructing legal mechanism of the interest balance in land expropriation. Firstly, it requires different but correlative legal mechanisms to coordinate organically in order to perfect the legal system of land expropriation of China. Concentrated legislation mode should be chosen in the lawmaking, and then, a uniform land expropriation law should be made by integrating and coordinating current legislations and policies. In addition, we should build up judging mechanism of public interests by learning from the experiences of other countries. Secondly, the compensation principle based on fair market value should be established. We should gradually form a compensation standard on the basis of the market value of the land expropriated in a market orientation. The peasants' relevant rights should be protected by practical investigation, announcement, hearing and other procedures. Thirdly, diversified mechanisms should be formed to resolve the disputes in land expropriation. The range covers the disputes regarding public purposes, expropriating process, compensation and resettlement, and allocation of the fees for compensation and resettlement. Lastly, the relief system of land expropriation should be constructed and improved. The administrative relief, which includes administrative mediation and administrative reconsideration,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judicial relief, which is divided into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and civil litigation. Consequently, an unblocked and efficient, fair and just network is truly built up to solve the interest disputes in land expropriation.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7页。
    3 1979-2008年,《中国统计摘要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第40页。
    4陈淮:《地产中国》,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序)。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21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9-290页。
    7参见屈茂辉、张红:“论征收法律制度的几个问题”,《法学评论》2003年第2期。
    8参见[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68-75页。
    9参见柴强:《各国(地区)土地制度与政策》。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173-200页。
    10参见陈泉生:“论土地征用之补偿”,《法律科学》,1994年第5期。
    11参见王卫国:《中国土地权利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7-123页。
    12鹿心社:《研究征地问题探索改革之路(一)》,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2年版;鹿心社:《研究征地问题探索改革之路(二)》,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3年版;国土资源部征地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组:“征地制度改革的初步设想”,《中国土地》2000年第4期;国土资源部征地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组:“征地制度改革研究报告”,《国土资源通讯》,2003年第11期。
    13王伟光:《利益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7页。
    14参见王克稳:《经济行政法基本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3—157页。与此相同或相近似的有罗豪才主编的《行政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0页;应松年主编的《行政法学新论》,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年版,第307页;胡建淼所著的《行政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330页:沈开举所著的《行政征收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15熊文钊:《现代行政法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78页。
    16参见杨解君,顾冶青:“宪法架构下征收征用制度之整合——关于建构我国公益收用制度的行政法学思考”,《法商研究》,2004年第5期。
    17梁慧星:《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条文、说明、理由与参考立法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92页。
    18王利明:《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224页。
    19王利明:“物权法草案中征收征用制度的完善”,《中国法学》,2005年第6期。
    20王克稳:《经济行政法基本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页。
    21江义雄:“日本法上‘公用征收’补偿制度之探讨”,《中正大学法学集刊》。
    22谢哲胜:“准征收之研究:以美国法之研究为中心”,《中兴法学》第40期,台湾1996年出版。
    23在行文中,涉及2004年宪法修正案以前的资料,如无特别说明。“土地征用”实指“土地征收”。
    24这里应该是“最高统治权的行使”,即最高统治者有权不经所有权人的同意,而将其财产收归国有,以用于公共的目的。参见王卫国:《中国土地权利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8页。
    25柴强:《各国(地区)土地制度与政策》,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173页。
    26张慧芳:《土地征用问题研究——基于效率与公平框架下的解释与制度设计》,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
    27[德]汉斯·贝恩德·舍费尔、克劳斯·奥特:《民法的经济分析》,江青云、杜涛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558-559页。
    28张慧芳:《土地征用问题研究——基于效率与公平框架下的解释与制度设计》,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
    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0页。
    30参见王卫国:《中国土地权利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8页。
    31见《土地管理法》第47条。
    32[美]路易斯·亨金:《宪政与权利》,郑戈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56页。
    33参见丁文:《物权限制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3页。
    34王太高:“土地征收制度比较研究”,《比较法研究》,2004年第6期。
    35吴建华、赖超超:“私产在征收征用中的公法保障机制研究”,《中国法学》,2004年第6期。
    36滕晓慧、姜言文:“集体所有土地征收、征用的价值基础”,《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4期
    37张慧芳:《土地征用问题研究——基于效率与公平框架下的解释与制度设计》,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38参见费安玲:“对不动产征收的私法思考”,《政法论坛》,2003年第1期。
    39参见龙翼飞、杨一介:“土地征收初论”,《法学家》,2000年第6期。
    40梁慧星:“谈宪法修正案对征收和征用的规定”,《浙江学刊》,2004年第4期。
    41赵世义:“财产征用及其宪法约束”,《法商研究》,1999年第4期。
    42参见董保华:《社会法原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12页
    43吕世伦、文正邦:《法哲学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5—296页
    44参见闫桂芳、杨晚香:《财产征收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59页、第63-78页。
    45[英]洛克:《政府论》(下),叶启芳、翟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87页。
    46[德]汉斯·贝恩德·舍费尔、克劳斯·奥特:《民法的经济分析》,江青云、杜涛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558-559页。
    47涂怀莹:《行政法原理》,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761页。
    48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76页。
    49参见[日]南博方:《日本行政法》,杨建顺、周作彩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7-109页。
    50马怀德:《国家赔偿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4年版,第42页。
    51郭洁:《土地征用补偿法律问题探析》,《当代法学》,2002年第8期。
    56周林彬:《法律经济学论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4-65页。
    57韩德强:《萨缪尔森(经济学)批判》,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4页。
    6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8-119页。
    6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87页。
    6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65页
    64参见《辞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88页。
    65王伟光:《利益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
    66《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37页。
    67[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沈宗灵、董世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5页。
    68《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76页。
    6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39页。
    70王伟光:《利益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4页。
    71张玉堂.《利益论——关于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的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版,第45页。
    72苏宏章:《利益论》,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1页。
    73张文显:《法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版,第215页。
    74周旺生:《法理探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4页。
    75沈宗灵:《法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4页。
    76参见[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沈宗灵、董世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7-40页。
    77参见顾培东:《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
    78[美]乔纳森·特纳:《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范伟达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4页。
    79[美]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孙立平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前言。
    80张玉堂.《利益论——关于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的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版,第57页。
    81周旺生:《法理探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7页。
    82顾培东:《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8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2版,第115页
    84关于公私法划分的标准,学界有多有分歧,但利益标准无疑是最基本的标准。
    85张文显:《法律基本范畴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7页。
    86[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沈宗灵、董世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6页。
    87[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沈宗灵、董世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2页。
    8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67-568页
    89顾培东:《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90顾培东:《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9页。
    91参见[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沈宗灵、董世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9-33页。
    92参见冯晓青:《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9页。
    9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9页。
    94王伟光:《利益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8页。
    95冯晓青:《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9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6页。
    97[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沈宗灵、董世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89页。
    98张文显:《法理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70页。
    99[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0页。
    100冯晓青:《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101[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6页。
    102张文显:《法理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53-54页。
    103[美]约翰·麦·赞恩:《法律的故事》,刘听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83页。
    104杨仁寿:《法学方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5-176页。
    105王伟光:《利益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0页。
    106参见李长健等:“权力、权利和利益博弈——我国当前土地征收问题的法律与经济分析”,《经济体制改革》,2008年第2期。
    107李云波:“农地征收中的利益差序格局”,房绍坤、王洪平:《不动产征收法律制度纵论》,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292页。
    108参见董景山、韩芳:“我国农村土地征收的利益衡量”,房绍坤、王洪平:《不动产征收法律制度纵论》,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281-284页。
    109李长健等:“权力、权利和利益博弈——我国当前土地征收问题的法律与经济分析”,《经济体制改革》,2008年第2期。
    110参见董景山、韩芳:“我国农村土地征收的利益衡量”,房绍坤、王洪平:《不动产征收法律制度纵论》,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282页。
    111[日]渡边洋三:《土地与财产权》,第90页。转引自陈华彬:《物权法原理》,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263页。
    114见2004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和同年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
    115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中,国有土地出让金全额归入地方财政。后来又历经反复和调整。
    116参见[日]三浦隆著:《实践宪法学》,李力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3页。
    117参见薛克鹏:《经济法的定义》,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第194页。
    118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5页。
    119赵震江:《法律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5-246页。
    120[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沈宗灵、董世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1页。
    121赵震江:《法律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8页。
    122[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97页。
    1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页。
    124陈运来:“罗马法公共利益原则及其对我国民商立法的启示”,《岳麓法学评论》,2001年第2卷。
    125孙笑侠:“论法律与社会利益”,《中国法学》,1995年第4期。
    128[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17页。
    129[美]伯纳德·斯瓦茨:《美国法律史》,王军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90页。
    130参见付子堂:《法之理在法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57页。
    131[美]伯纳德·斯瓦茨:《美国法律史》,王军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02页。
    134参见蒋月:《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8页。比宝德:《土地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4页。
    139沈宗灵:《现代西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92页。
    140朱鸣雄:《整体利益论——关于国家为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6页。
    141见《民法通则》第74条,《土地管理法》第10条,《物权法》第60条。
    142孙宪忠:“物权法基本范畴及主要制度反思”,《中国法学》,1999年第5期。
    14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0页。
    14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3页。
    145参见[法]洛克:《政府论》(下),叶启芳、翟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77-80页。
    146见《土地管理法》第45条。
    147江苏铁本钢铁有限公司是一家私营企业,注册资本3.02亿元。2003年6月起在没有取得任何土地批文的情况下,将一项涉及能力为840万吨,投资近106亿元的大型钢铁联合项目越权分22次拆分审批,并通过违规征地、违规建设的方式付诸实施,短短半年中,2000多户居民被迫搬迁,6000多亩土地被占用无法复垦。此案具体情况可见:《“铁本”案件发人深思》,《焦点访谈》,中央电视台2004年4月29日;《争夺铁本》,《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6月3日。
    148见2006年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调整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政策的通知》。
    14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150郭洁:《土地资源保护与民事立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前言)。
    151参见毕宝德:《土地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4-187页。
    152参见王卫国:《中国土地权利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5-110页。
    15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154参见李佳、张志军:“农民集体土地制度与土地利益分享”,《西南民族学员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3期。
    155魏振瀛:《民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4页。
    158金俭:《房地产法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1页。
    159见《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国务院1993年12月15日发布)。
    166参见刘金国、蒋立山:《中国社会转型与法律治理》,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382页。
    167冯玉军、李秀军:“权力、权利和利益的博弈”,吴敬琏、江平主编:《洪苑评论》,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32页。
    170参见丁文:“我国土地征收立法模式之反思”,房绍坤、王洪平主编:《不动产征收法律制度纵论》,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232页。
    171张千帆:“‘公正补偿’与征收权的宪法控制”,《法学研究》,2005年第2期。
    172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1条。
    173丁文:“我国土地征收立法模式之反思”,房绍坤、王洪平主编:《不动产征收法律制度纵论》,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230页。
    174韩大元:“宪法文本中‘公共利益’的规范分析”, 《法学论坛》,2005年第1期
    175陈小君:《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研究——田野调查解读》,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9页。
    176袁铖:“二元结构转型过程中的中国农地法律制度创新”,《法商研究》,2007年第3期。
    177张静:“土地使用规则的不确定:一个解释框架”,《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178参见朱道林、沈飞:“征用的公共利益原则与制度需求的矛盾”,《国土资源》,2002年第11期。
    179陈伯礼、徐信贵:“不动产征收制度之构建逻辑与运作机理”,房绍坤、王洪平主编:《不动产征收法律制度纵论》,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226页。
    180见国土资源部2005年7月23《关于开展制定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工作的通知》之附件2《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测算指导性意见》(暂行)。
    181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1条。
    182[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沈宗灵、董世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5页。
    183吕忠梅、廖华:“论社会利益及其法律调控”,《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184参见操小娟:《土地利用中利益平衡的法律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3-154页。
    185[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沈宗灵、董世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5页。
    186参见冯晓青:“试论利益平衡原理及其在知识产权法中的适用”,《江海学刊》,2007年第1期。
    187张慧芳:《土地征用问题研究——基于效率与公平框架下的解释与制度设计》,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188[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98-399页。
    189卓泽渊:《法的价值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4页。
    190“效益”与“效率”的关系关系复杂,严格来讲两者应有区别。本文中的使用以“效益”为主,有时也使用“效率”,本文是从两者联系的角度加以使用,并没有做严格的界分。
    191卓泽渊:《法的价值论》,北京:法律出版,1999年版,第206页。
    192张慧芳:《土地征用问题研究——基于效率与公平框架下的解释与制度设计》,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第194-195页。
    193张千帆:“‘公共利益’的构成——对行政法的目标以及‘平衡’的意义之探讨,”《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5期。
    194万光侠:《效率与公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35页。
    195秦晖:“土地、公平、效率”,秦晖:《问题与主义》,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年版,第24—27页。
    196参见王全兴、樊启荣:“可持续发展立法初探”,《法商研究》,1998年第3期。
    197[英]洛克《政府论》(下),叶启芳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01页。
    198张千帆:“公共利益的构成——对行政法的目标和‘平衡’意义之探讨”,《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5期。
    199[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8页。
    200王玉鸿:“和谐社会与利益平衡——法律上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之论证”,《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6期。
    201丁文:《物权限制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6页。
    202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26页。
    203蔡颖雯、罗杰:“论征收补偿的原则和标准”,房绍坤、王洪平主编:《不动产征收法律制度纵论》,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336页。
    204石佑启、苗志江:“论农村土地征收中的公平补偿”,《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205潘佳玮:《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征收法律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5页。
    206孙笑侠:《程序的法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5页。
    207[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8页。
    208参见孙笑侠:《程序的法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63-266页。
    209参见丁文:“我国土地征收立法模式之反思”,房绍坤、王洪平主编:《不动产征收法律制度纵论》,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228页。
    210美国有部分州也采取统一集中的立法模式,有专门的土地征收征用立法。
    211杨解君、顾冶青:“宪法构架下征收征用制度之整合——关于建构我国公益收用制度的行政法学思考”,《法商研究》,2004年第5期。
    212参见丁文:“我国土地征收立法模式之反思”,房绍坤、王洪平主编:《不动产征收法律制度纵论》,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233页。
    213参见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2页。
    214朱道林、沈飞:《土地征用制度国际比较及借鉴》,鹿心社:《研究征地问题探索改革之路》,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2年版,第361页。
    215宋国明:《浅析国外土地征用的公共利益目的》,《中国土地》,2003年第1期。
    216汪振江:《农村土地产权与征收补偿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82页。
    217参见高映珍:《土地经济问题再认识》,南京:南京出版社,1996年版,第214页。
    218赵红梅:“我国土地征收制度的政府、社会联动模式之构想”,《法商研究》,2006年第2期。
    219参见张军连:“农用地转用征收的法律特征及路径选择”,《中国土地》,2001年第2期。
    220参见于广思:“改革势在必行”,《中国土地》,2001年第9期。
    221王利明:《我国民法典重大疑难问题之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18页。
    222梁慧星:《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条文、说明、理由与参考立法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91-192页。
    223陈运来“《罗马法公共利益原则及其对我国民商立法的启示”,《岳麓法律评论》,2001年第2期。
    224倪斐:“公共利益法律化:理论、路径与制度完善”,《法律科学》,2009年第6期。
    225见《立法法》第8条,该条规定:“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只能制定法律”。
    226胡锦光、王锴:“论我国宪法中‘公共利益’的界定”,《中国法学》,2005年第1期。
    227倪斐:“公共利益法律化:理论、路径与制度完善”,《法律科学》,2009年第6期,
    228参见王利明:“物权法草案中征收征用制度的完善”,《中国法学》2005年第6期。
    229参见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2-187页。
    230石佑启:“征收、征用与私有财产权保护”,《法商研究》,2004年第3期。
    231参见陈泉生:“论土地征用之补偿”,《法律科学》,1994年第5期。
    232参见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04-513页。
    233蔡颖雯、罗杰:“论征收补偿的原则和标准”,房绍坤、王洪平主编:《不动产征收法律制度纵论》,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334页。
    234杨建顺:《日本行政法通论》,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第606-607页。
    235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页。
    236程洁:“土地征用纠纷的司法审查权”,《法学研究》,2007年第5期。
    237参见王名扬:《英国行政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51—152页。
    238[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王军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09页。
    239参见朱道林、沈飞:《土地征用制度国际比较及借鉴》,鹿心社:《研究征地问题探索改革之路(一)》,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2年版,第358-359页。
    240参见孙笑侠:《程序的法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30-237页。
    241参见彭宗超等:《听证制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242程洁:“土地征用纠纷的司法审查权”,《法学研究》,2007年第5期。
    243参见丁文:《物权限制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6-179页。
    244王名扬:《法国行政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84页。
    245参见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79-482页。
    246张越:《英国行政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14页。
    247张千帆:“‘公共利益’的困境与出路——美国公用征收条款的宪法解释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中国法学》,2005年第5期。
    248参见国土资源部法规司、执法局联合调查组:《征地争议调处问题专题调研报告》,鹿心社:《研究征地问题探索改革之路(一)》,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2年版,第128-130页。
    249参见国土资源部法规司、执法局联合调查组:“征地争议调处问题专题调研报告”,鹿心社:《研究征地问题探索改革之路(一)》,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2年版,第136-137页。
    251《行政复议法》第5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但是法律规定行政复议决定为最终裁决的除外”。第30条第2款规定:“根据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行政区划的勘定、调整或者征用土地的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行政复议决定为最终裁决。”
    252丁文、温世扬:“土地征收侵权责任机制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8.[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9.[德]马克斯·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张乃根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10.[英]洛克:《政府论》,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1.[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2.[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13.[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4.[英]罗素:《西方哲学史》,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5.[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6.[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王军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7.]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朱曾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8.[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19.[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和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0.[美]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孙立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21.[德]汉斯·贝恩德·舍费尔、克劳斯·奥特:《民法的经济分析》,江青云、杜涛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22.[美]约翰·麦·赞恩著:《法律的故事》,刘昕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3.[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24.[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5.[日]南博方:《日本行政法》,杨建顺、周作彩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6.[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张军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7.[美]乔纳森·特纳:《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范伟达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8.[日]丹宗昭信、厚谷襄儿:《现代经济法入门》,谢次昌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
    29.[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30.[美]路易斯·亨金:《宪政与权利》,郑戈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版。
    31.[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沈宗灵、董世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32.王名扬:《法国行政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33.王名扬:《英国行政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34.沈宗灵:《法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5.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6.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7.钱弘道:《经济分析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8.冯晓青:《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9.沈守愚:《土地法学通论》,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2年版。
    40.沈开举:《行政补偿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41.彭宗超等:《听证制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2.张越:《英国行政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3.梁慧星:《中国物权法研究(上)》,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44.梁慧星:《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条文、说明、理由与参考立法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45.孙笑侠:《程序的法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46.吴敬琏、江平:《洪范评论》(第7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47.沈开举:《征收、征用与补偿》,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48.江平:《中国土地立法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9.郭洁:《土地资源保护与民事立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50.王卫国:《中国土地权利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1.姜明安:《行政程序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2.柴强:《各国(地区)土地制度与政策》,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53.王坤等:《新中国土地征收制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版。
    54.李集合:《土地征收征用法律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5.冯海发:《农村城镇化发展探索》,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56.张树义:《行政程序法教程》,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7.鹿心社:《研究征地问题探索改革之路(一)》,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2年版。
    58.鹿心社:《研究征地问题探索改革之路(二)》,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3年版。
    59.陈小君等:《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研究——田野调查解读》,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0.钱忠好:《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研究(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61.马新彦:《美国财产法与判例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62.陈佳贵等:《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63.王克稳:《经济行政法基本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4.罗豪才:《行政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5.应松年:《行政法学新论》,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年版。
    66.胡建淼:《行政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67.沈开举:《行政征收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8.熊文钊:《现代行政法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69.王利明:《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70.张慧芳:《土地征用问题研究——基于效率与公平框架下的解释与制度设计》,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71.丁文:《物权限制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72.董保华:《社会法原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3.吕世伦、文正邦:《法哲学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4.闫桂芳、杨晚香:《财产征收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75.涂怀莹:《行政法原理》,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7年版。
    76.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77.马怀德:《国家赔偿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4年版。
    78.谢识予:《经济博弈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9.周林彬:《法律经济学论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0.韩德强:《萨缪尔森<经济学>批判》,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81.万光侠:《效率与公平——法律价值的人学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2.王伟光:《利益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3.《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84.张玉堂:《利益论——关于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的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版。
    85.苏宏章:《利益论》,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86.张文显:《法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版。
    87.周旺生:《法理探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8.沈宗灵:《法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9.顾培东:《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90.张文显:《法律基本范畴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1.卓泽渊:《法的价值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92.杨仁寿:《法学方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3.房绍坤、王洪平:《不动产征收法律制度纵论》,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94.薛克鹏:《经济法的定义》,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95.赵震江:《法律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6.付子堂:《法之理在法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97.蒋月:《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98.毕宝德:《土地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9.沈宗灵:《现代西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00.朱鸣雄:《整体利益论——关于国家为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1.张晓明:《伟大的共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2.吴清旺、贺丹青:《房地产开发中的利益冲突与平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03.孟庆瑜:《分配关系的法律调整》,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04.邢益精:《宪法征收条款中公共利益要件之界定》,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5.洪远朋:《经济利益关系通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6.郝云:《利益理论比较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7.魏振瀛:《民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08.金俭:《房地产法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9.刘金国、蒋立山:《中国社会转型与法律治理》,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110.操小娟:《土地利用中利益平衡的法律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11.秦晖:《问题与主义》,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年版。
    112.汪振江:《农村土地产权与征收补偿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13.潘佳玮:《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征收法律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14.章群等:《回应型社会中农村利益平衡法律机制的重构》,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115.谢在全:《民法物权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6.周枏 :《罗马法原论》(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17.王利明:“论征收制度中的公共利益”,《政法论坛》,2009年第2期。
    118.费安玲:“对不动产征收的私法思考”,《政法论坛》,2003年第1期。
    119.周其仁:“农地产权与征地制度”,《经济学》,2004年第1期。
    120.李蕊:“国外土地征收制度考察研究——以德、美两国为重点考察对象”,《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121.余少祥:“论公共利益与个人权利的冲突与协调”,《清华法学》,2008年第2期。
    122.张千帆:“‘公共利益’的构成——对行政法的目标以及‘平衡’的意义”,《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5期。
    123.张千帆:“‘公共利益’是什么?——社会功利主义的定义及其宪法上的局限性”,《法学论坛》,2005年第1期。
    124.张千帆:“‘公共利益’的困境与出路——美国公用征收条款的宪法解释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中国法学》,2005年第5期。
    125.张千帆:“‘公正补偿’与征收权的宪法限制”,《法学研究》,2005年第2期。
    126.叶必丰:“论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关系”,《学术季刊(上海社科院)》,1997年第1期。
    127.韩大元:“宪法文本中‘公共利益’的规范分析”,《法学论坛》,2005年第1期。
    128.屈茂辉:“我国国家所有权的征收取得制度探讨”,《求索》,2001年第2期。
    129.李集合、彭立峰:“土地征收法的内部冲突及其化解路径”,《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130.李佳、张志军:“农民集体土地制度与土地利益分享”,《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3期。
    131.莫于川:“判断‘公共利益’的六条标准”,《法制日报》,2004年5月27日,第8版。
    132.王利明:“物权法草案中征收征用制度的完善”,《中国法学》,2005年第6期。
    133.王全兴、樊启荣:“可持续发展立法初探”,《法商研究》,1998年第3期。
    134.姜明安:“公共利益与‘公共利益优先’的限制”,《中国发展观察》,2006年第10期。
    135.唐忠民:“我国应制定专门的公益征收征用法”,《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136.胡兰玲:“完善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法律思考”,《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37.郭洁:《土地征用补偿法律问题探析》,《当代法学》,2002年第8期。
    138.袁曙宏:“‘公共利益’如何界定?”,《人民日报》,2004年8月11日,第13版。
    139.郑贤君:“‘公共利益’的界定是一个宪法分权问题——从Eminent Domain的主权属性谈起”,《法学论坛》,2005年第1期。
    140.范进学:“定义‘公共利益’的方法论及概念诠释”,《法学论坛》,2005年第1期。
    141.李友根:“社会整体利益代表机制研究”,《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2002年第2期。
    142.孙笑侠:“论法律与社会利益”,《中国法学》,1995年第4期。
    143.朱启臻、窦敬丽:“新农村建设与失地农民补偿——农地发展权视角下的失地农民补偿问题”,《中国土地》,2006年第4期。
    144.赵红梅:“我国土地征收制度的政府、社会联动模式之构想”,《法商研究》,2006年第2期。
    145.张静:“土地使用规则的不确定:一个解释框架”,《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146.朱道林、沈飞:“征用的公共利益原则与制度需求的矛盾”,《国土资源》,2002年第11期。
    147.李珍贵等:“中国土地征收权行使范围”,《中国土地科学》,2006年第1期。
    148.胡锦光、王锴:“论我国宪法中‘公共利益’的界定”,《中国法学》,2005年第1期。
    149.屈茂辉、张红:“论征收法律制度的几个问题”,《法学评论》,2003年第2期。
    150.冯乐坤:“对我国土地征用补偿方式的反思——一种社会保障的视角”,《法商研究》,2005年第5期。
    151.李牧、耿宝建:“论我国土地征收及补偿制度的完善”,《法商研究》,2005年第2期。
    152.袁铖:“二元结构转型过程中的中国农地法律制度创新”,《法商研究》,2007年第3期。
    153.李长健等:“权力、权利和利益的博弈——我国当前土地征收问题的法律和经济分析”,《经济体制改革》,2008年第2期。
    154.陈波、郝寿义:“征地补偿标准的经济学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6期。
    155.程洁:“土地征收征用中的程序失范与重构”,《法学研究》,2006年1期。
    156.程洁:“土地征用纠纷的司法审查权”,《法学研究》,2007年第5期。
    157.王太高:“土地征收制度比较研究”,《比较法研究》,2004年第6期。
    158.王富博:“土地征收的私权保护——兼论我国土地立法的完善”,《政法论坛》,2005年第1期。
    159.郑传坤、唐忠民:“完善公益征收征用法律制度的思考”,《政法论坛》,2005年第2期。
    160.陶信平、李江鸿:“土地征收中公益性目的被泛化的根源及对策——兼谈开放集体土地一级市场的初步构想,”《农村经济》,2006年第6期。
    161.杨春禧、苟正金:“论我国土地征收制度中公共利益决策机制的反思与重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12期。
    162.房绍坤、王洪平:“论我国征收立法中公共利益的规范模式”,《当代法学》,2006年第1期。
    163.陈泉生:“论土地征用之补偿”,《法律科学》,1994年第5期。
    164.钱忠好等:“中国土地征用制度:反思与改革”,《中国土地科学》,2004年第10期。
    165.万朝林:“失地农民权益流失与保障”,《经济体制改革》,2003年第6期。
    166.王锴:“宪法上公有财产权辩说”,《研究生法学》,2006年第1期。
    167.石佑启:“论公共利益与私有财产权保护”,《法学论坛》,2006年第6期。
    168.石佑启:“论私有财产权公法保护之价值取向”,《法商研究》,2006年第6期。
    169.石佑启、苗志江:“论农村土地征收中的公平补偿”,《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8年2期。
    170.石佑启:“征收、征用与私有财产权保护”,《法商研究》,2004年第3期,
    171.杨解君、顾冶青:“宪法构架下征收征用制度之整合——关于建构我国公益收用制度的行政法学思考”,《法商研究》,2004年第5期。
    172.宋国明:“浅析国外土地征用的公共利益目的”,《中国土地》,2003年第1期。
    173.许明月等:“从征收权的理论边界看我国农地征收制度的完善”,《学术论坛》,2008年第3期。
    174.丁文:“我国土地征收立法缺陷之管窥”,《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175.陆平辉:“利益冲突的法律控制”《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2期。
    176.刘向民:“中美征收重要问题之比较”,《中国法学》,2007年第6期。
    177.徐学英:“土地征收与农业结构调整的法律思考”,《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第8期。
    178.龙翼飞、杨一介:“土地征收初论”,《法学家》,2000年第6期。
    179.吕忠梅、廖华:“论社会利益及其法律调控”,《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180.林来梵:“论私人财产权的宪法保障”,《法学》,1999年第3期。
    181.张鹏:“产权合理限制的界限与我国公用征收制度的完善”,《法商研究》,2003年第4期。
    182.李佳、张志军:“农民集体土地制度与土地利益分享”,《西南民族学员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3期。
    183.孙宪忠:“物权法基本范畴及主要制度反思”,《中国法学》,1999年第5期。
    184.梁慧星:“谈宪法修正案对征收和征用的规定”,《浙江学刊》,2004年第4期。
    185.赵世义:“财产征用及其宪法约束”,《法商研究》,1999年第4期。
    186.吴建华、赖超超:“私产在征收征用中的公法保障机制研究”,《中国法学》,2004年第6 期。
    187.滕晓慧、姜言文:“集体所有土地征收、征用的价值基础”,《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4期。
    188.许中缘:“论公益征收的程序控制”,《环球法律评论》,2008年第3期。
    189.丁文、温世扬:“土地征收侵权责任机制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190.国土资源部征地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组:“征地制度改革的初步设想”,《中国土地》,2000年第4期。
    191.国土资源部征地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组:“征地制度改革研究报告”,《国土资源通讯》,2003年第11期。
    192.倪斐:“公共利益法律化:理论、路径与制度完善”,《法律科学》,2009年第6期。
    193.李昌麒、陈治:“经济法的社会利益考辨”,《现代法学》,2005年第5期。
    194.岳彩申、袁林:“经济法利益分配功能之解释”,《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3期。
    19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4修正)
    196.《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2007)
    19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19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199.《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
    200.《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
    201.《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土资发[2004]238号)
    202.《关于开展制订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144号)
    203.《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测算指导性意见》(暂行)(2005)
    204.《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测算指导性意见》(暂行)(2005)
    205.《土地征用公告办法》(2002)
    206.《国土资源听证规定》(2004年)
    207.《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2005年)
    208.《国土资源行政复议规定》(2009修订)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