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国际人道法在中国的实践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一部人类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战争史。战争,这一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从其出现之日起,就像恶魔一样伴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左右。特别是进入20世纪后,人类在这短短的一百年中,既创造了无数的人间奇迹,也承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和苦痛。两次世界大战几乎把地球上所有的国家拖入了战争的泥潭,数千万人遭到屠杀,上千座城市变成废墟,无数的文明毁于一旦。为了减轻战争灾难,规范战争或武装冲突行为,国际人道法应运而生。加入国际人道法主要法律文件的1949年日内瓦公约的国家有194个。我国作为缔约国之一,不仅对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有研究、重视的必要,就是从国家利益出发,对国际人道法这一法律体系,也有了解和深入研究的必要。特别是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以往的战争和武装冲突中模范遵守国际人道法的做法展示给世人,不仅可以证明我军是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胜利之师,而且对于丰富和发展国际人道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对于我军在训练和作战及其它行动中,以国际人道法为准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以国际人道法在中国的实践为题进行研究和撰写,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首先,从国际人道法的概念切入,研究后笔者认为,国际人道法可以简明地表述为:国际人道法是由协定——条约或公约及习惯构成的,以军事必要和人道要求为基本出发点,在国际性和非国际性武装冲突期间,最大限度地保护未参与或不再参与敌对行动的人员和已经或可能受危害的财产,限制作战手段和方法的统一的国际法规则体系。而后,通过对国际人道法与习惯国际人道法、国际红十字委员会的定义与编纂、日内瓦规则与海牙规则、日内瓦四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等基本问题的研究与论述,为进一步研究国际人道法的基本原则、规则和在中国的实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二,国际人道法从其产生、发展到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人道要求,二是军事必要。人道要求与军事必要,可谓是国际人道法的两项基本原则。其他原则、规则、规章与制度大都是这两项基本原则的派生或引申。国际人道法的基本原则是整个国际人道法规范体系的基础,构成了国际人道法之树的主干,普遍适用于国际人道法律关系的所有领域,规定和制约国际人道法的否定性规则与肯定性规则以及国际人道法的发展。
     其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国际人道主义思想基础,源于中国传统的仁德思想和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建军之初(红军初期),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仅体现了国际人道法的基本原则,而且对于国际人道法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以至在联合国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的Tadic案中,以国际习惯法被引用,来惩治战争犯罪。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一贯重视国际人道法,参加了几乎全部国际人道法的基本条约,并采取多种法律和行政措施以确保其在国内的实施;对未加入的重要的国际人道法条约和无条约规定的重大的国际人道法问题,始终持建设性的积极态度,以有益于国际人道法事业。在有限的几次国际性武装冲突中,无论是对待战俘,还是平民以及改造与惩处战犯和保护宗教与国家文物,不仅严格按照国际人道法的规则行事,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面对日军和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惨无人道的行径,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德报怨,以最充分的人道来对待战俘。对于日本战犯,在改造的过程中,不仅给予充分的人道主义待遇,而且实施人道主义教化,从轻审判,全部释放。在中印边境反击战和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不仅严格执行《关于战俘待遇的日内瓦公约》,而且优于该公约的规定对待战俘,受到战俘和国际社会的好评。在出国作战期间,严格遵守纪律,不拿当地居民一针一线,尊重当地风俗,抢救居民的生命财产,为居民治病防病,救济灾民,帮助居民恢复生产,积极参加战后和平建设,这些行为,有些虽然不是国际人道法规定的内容,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却能从人道的理念出发而为之,充分体现了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堪称为模范遵守国际人道法的典范。
     其四,国际人道条约法对于一国国内性质的武装冲突,并未做出充分的规范。在国际人道法领域,大部分规则都是为了规范国际性武装冲突而制定的,这与国际人道法的产生和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然而,从客观情况看,非国际性武装冲突的发生远比国际性武装冲突发生的多。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制度不同,所发生的内战的性质也不同。虽然国际人道法不关心战争的性质及合法性问题,而是以人道为基本出发点保护战争受难者,但是,这只是狭义上的人道主义观点。如果从广义的人道主义观点出发,客观辩证地看待发生在一国领土上的内战,情况将大为不同。毛泽东人道主义思想的内容和特点有其鲜明的特色,其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27年8月1日建立,时称中国工农红军)所进行的土地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就是为了救穷人出苦难,解放最广大的劳苦大众,这就是最大的人道。正如法国学者莫里斯·梅格一庞蒂所说,“革命暴力之所以可取,因为它有着人道主义的前途。”从实践看,土地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对俘虏的优待,不仅完全与国际人道法的要求和规则相符,而且宣传了我党政策,扩大了我军良好的政治影响,从思想上瓦解了敌军,削弱了敌军的战斗力,改造后的俘虏壮大了革命队伍,增强了革命的力量,缩短了战争进程,减轻了战争灾难,这也是对丰富和发展国际人道法所做的贡献。和平解放北平,使历史文化古城免于战火,开创了国际人道法保护文化财产之先河。人道地改造国民党战犯,使其重新获得新生,等等,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与国际人道法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相符,而且也是对国际人道法的丰富和发展。
     其五,非战争军事行动与国际人道法貌似并无关联,毕竟,由早先的战争法到武装冲突法直至时下的人道法,战争的影子已深深烙印在这一规则体系之中。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类军事斗争实践的内容日益丰富,尤其是面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挑战,非战争军事行动在维护国家安全中所占比重得到不断提升,国际人道法规则与非战争军事行动之间的关联也日趋紧密。本文首先对非战争军事行动与人道法规则进行了阐述,非战争军事行动是什么,我军非战争军事行动有什么,以及着眼于国际人道法规则的适用,应重点关注的非战争军事行动有哪些,这三个前提性问题。通过这样一种分析过程,得出相关结论,获得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基础,并以此保证对具体问题的探究不至于偏离本文的主旨。而后按照国际维持和平行动、反恐怖主义行动、反海盗行动、联合国地雷行动的顺序逐次展开特定行动与国际人道法规则适用问题的具体分析。这一部分所要探究的问题,从国际人道法的视角看,是全新的内容。通过分析中国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具体实践,体现出遵守和发展国际人道法的某个侧面,重在引起人们的思考,为更好地丰富和发展国际人道法做出贡献。
引文
①毛泽东:《贺新郎.读史》,转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第一卷,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③美国总统威尔逊语。[英]J.F.C副勒:《西洋世界军事史》第三卷,钮先钟译,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第273页。
    ④[苏]C.A.丘什克维奇主编:《战争与当代现实》,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6页。
    ⑤万同林主编:《中国古代兵法大全》,国防工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435页。
    ①《全球研究及其哲学思考—“地球村”工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版,第97页。
    ②1990年10月5日,在联合国大厦北侧,树立了名为“和平神圣征服战争恶魔”的青铜雕像,该雕像用拆毁的苏美导弹外壳制成,是苏联为纪念苏美1987年前生中程导弹协议和庆祝联合国成立50周年而赠送给联合国的礼物。
    ③让—马里.亨克茨、路易斯.多斯瓦尔德—贝克:《习惯国际人道法规则》,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④[法]夏尔.卢梭:《武装冲突法》,张凝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版。
    ③[日]藤田久一:《国际人道法》,有信堂,2000年版,第28页。
    ⑤Action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 in the Event of Breaches of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the Red Cross, March-April 1981,p.1
    ①国际法院咨询意见,1996年7月8日,第78段。
    ②参见王可菊主编:《国际人道主义法及其实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6-8页。
    ①朱文奇:《国际人道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0-71页。
    ②I.C.J,“Legality of the Threat or Use of Nuclear Weapons”(Advisory Opinion), Judge Koroma, Dissenting Opinion, July 8, 1996, p.257.转引自朱文奇:《国际人道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3页。
    ①朱文奇著:《国际人道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22页。
    ②有的法学家认为人类的历史和战争一样长。如皮克特(J. Pictet)认为:“In reality, the laws of war are as old as war itself, and war is as old as life on earth.”参见Development and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 6, ICRC, Geneva, 1985.转引自朱文奇:《国际人道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①参见[[英]劳特派特修订:《奥本海国际法》,下卷,第一分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29页。
    ④《巴黎非战公约》的序言。
    ⑤《巴黎非战公约》的第1条和第2条。
    ①Resolution on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hibition of Use of Force, UNGA Resol. 42/22(Nov. 18, 1987).
    ②The Convention, Art. 52.可参见国际法委员会1966年就条约法公约草案提出的评论,见UN-ILC Yearbook 1966-Ⅱ,p.247.
    ③ICJ Rep. 1986, pp. 14, 98-101.
    ④详见《联合国宪章》第七章和第51条内容。
    ①周忠海主编:《国际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6页。
    ③Jean-Marie Henckaerts and Louise Doswald-Beck , IRCR,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 Cambridge Press, 2005. p. xxxiii.
    ④贺其治:《国家责任法及案例浅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42页。
    ①I.C.J,“Legality of the Threat or Use of Nuclear Weapons”(Advisory Opinion), Judge Koroma, Dissenting Opinion, July 8, 1996, p.257.转引自朱文奇:《国际人道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3页。
    ②王保存:《1999年世界武装冲突扫描》,http: //www. pladaily. com. cn / kj / 20000612。
    ②1993年8月30日至9月1日,日内瓦,保护战争受难者国际会议,Final Declaratio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the Red Cross, No. 296, 1993, p. 381。
    ①1995年1月23日至27日,日内瓦,保护战争受难者问题政府间专家组会议,RecommendationⅡ,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the Red Cross,No.310,1996, p.84。
    ②1995年12月3日至7日,日内瓦,第26届红十字与红新月国际大会,Resolution 1,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 From law to action; Report on the follow-up to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of War Victim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the Red Cross, No. 310,1996,p. 58
    ③Jean-Marie Henckaerts and Louise Doswald-Beck,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 2 volumes, VolumeⅠ.Rules, VolumeⅡ. Practice(2 Part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④What is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载http//www.icrc.org.
    ①美国于1882年才予以批准该公约。
    ②参见1907年《陆战法规和惯例公约》第一编第二章有关内容。
    ②朱文奇:《国际人道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0页。
    ③《国际条约集》(1648-1871),第457-458页。转引自王可菊主编:《国际人道主义法及其实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①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一公约第13条及第二公约第13条的规定。
    ②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一公约第14条及第二公约第16条的规定。
    ③参见1977年第一附加议定书第8条的规定。
    ①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一公约第12条、第二公约第12条、第三公约第16条、第四公约第27条,1977年第一附加议定书序言、第9条、第10条、第75条,第二附加议定书第2条的规定。
    ②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一公约第12条、第二公约第12条的规定。
    ③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一公约第7条及第二公约第7条的规定。
    ④参见1977年第一附加议定书第11条的规定。
    ⑤1949年日内瓦第一公约第12(5)条。
    ①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一公约第15条及第二公约第10条的规定。
    ②1949年日内瓦第二公约第14条。
    ③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一公约第16条及第二公约第19条的规定。
    ④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一公约第16条及第二公约第19条的规定。
    ⑤按照1949年日内瓦第一公约第16条、第二公约第19条和第三公约第122、123条的规定,登记资料应先报送冲突自己一方的战俘情报局,战俘情报局立即以最迅速之方法通过保护国或设立在中立国境内的战俘情报中央事务所,再由保护国或战俘情报中央事务所转达上述人员所依附的国家。
    ⑥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一公约第16、17条及第二公约第19条的规定。
    ①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一公约第24、25条及1977年第一附加议定书第15条的规定。
    ②受保护人必须携带身份证,并通过佩戴红十字或红新月这些特殊标志,让他人知悉其身份(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一公约第40、41条及第二公约第42条和1977年第一附加议定书第15条及附件一第二章的规定)。他们可以携带武器用于自卫和保护由他们所照顾的伤者(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一公约第22条及第二公约第35条和1977年第一附加议定书第13条的规定)。
    ③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一公约第24、25、26、27条及第二公约第36、42条和1977年第一附加议定书第8条的规定。
    ④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一公约第28条及第二公约第37条和第三公约第33条的规定。
    ⑤参见1977年第一附加议定书第14条的规定。
    ⑥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一公约第19条及1977年第一附加议定书第8、9、12条的规定。
    ⑦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一公约第21、22条及1977年第一附加议定书第13条的规定。
    ①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一公约第33条的规定。
    ②参见1977年第一附加议定书第14条的规定。
    ③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一公约第34条的规定。
    ④参见1977年第一附加议定书第8条的规定。
    ⑤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一公约第35条及1977年第一附加议定书第21条的规定。
    ⑥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二公约第22条的规定。
    ⑦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二公约第24、25条的规定。
    ⑧参见1977年第一附加议定书第22条的规定。
    ⑨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二公约第22、31、38条的规定。
    ⑩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二公约第29条的规定。?参见1977年第一附加议定书第23条的规定。?参见1977年第一附加议定书第24、25、26、27条的规定。
    ①参见1977年第一附加议定书第28条的规定。
    ②参见1977年第一附加议定书第30条的规定。
    ③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二公约第40条及1977年第一附加议定书第31条的规定。
    ④参见1977年第一附加议定书第16条的规定。
    ⑤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一公约第39条及1977年第一附加议定书第18条的规定。
    ⑥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一公约第42条及1977年第一附加议定书第18条的规定。
    ⑦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二公约第43条的规定。
    ⑧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一公约第44条的规定。
    ⑨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一公约第53、54条及第二公约第45条和1977年第一附加议定书第18、85条的规定。
    ①参见1977年第一附加议定书第18条的规定。
    ②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三公约第4条及1977年第一附加议定书第43、44条的规定。
    ③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三公约第4条的规定。
    ⑤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三公约第4条及1977年第一附加议定书第67条的规定。
    ⑥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三公约第4条的规定。
    ①参见1977年第一附加议定书第46、47条的规定。]
    ②参见1977年第一附加议定书第46条的规定。
    ③1977年第一附加议定书第47条。
    ①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三公约第3条及1977年第二附加议定书第4、5、6条的规定。
    ②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三公约第12条的规定。
    ③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三公约第12条的规定。
    ④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三公约第13、14、15、16条的规定。
    ①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三公约第17条的规定。
    ②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三公约第18条的规定。
    ③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三公约第19、20条的规定。
    ④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三公约第21、22、23、24条的规定。
    ⑤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三公约第25、26、27条的规定。
    ①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三公约第29、30、31、32条的规定。
    ②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三公约第35、36、37、38条的规定。
    ③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三公约第49-55条的规定。
    ④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三公约第69-77条的规定。
    ⑤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三公约第78条的规定。
    ①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三公约第29、30、31、32条的规定。
    ②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三公约第35、36、37、38条的规定。
    ③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三公约第49-55条的规定。
    ④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三公约第69-77条的规定。
    ⑤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三公约第78条的规定。
    ①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三公约第118、119条的规定。
    ②参见1977年第一附加议定书第50条及1949年日内瓦第四公约第4、5条的规定。
    ③参见1977年第一附加议定书第50条的规定。
    ④参见1977年第一附加议定书第73条的规定。
    ⑤参见1977年第一附加议定书第52条的规定。
    ⑥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四公约第6条的规定。
    ①参见1977年第一附加议定书第48条的规定。
    ②参见1977年第一附加议定书第49、51、52、59、60、74条及1949年日内瓦第四公约第6、13至26条的规定。
    ①参见1977年第一附加议定书第51条及1949年日内瓦第四公约第27至34条的规定。
    ②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四公约第35至45条的规定。
    ①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四公约第47至78条的规定。
    ②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四公约第41、78条的规定。
    ③被拘禁人待遇规则的详细内容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四公约第79至135条的规定。
    ④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四公约第114条的规定。
    ⑤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四公约第115条的规定。
    ⑥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四公约第116条的规定。
    ⑦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四公约第95条及1949年日内瓦第三公约第49条的规定。
    ⑧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四公约第82条的规定。
    ①参见1949年日内瓦第四公约第132条的规定。
    ②参见1977年第一附加议定书第35条的规定。
    ③参见1977年第一附加议定书第36条的规定。
    ④参见1977年第一附加议定书第37条的规定。
    ⑤参见1977年第一附加议定书第38、39条的规定。
    ①参见1977年第一附加议定书第40、41、42、54条的规定。
    ②参见1977年第二附加议定书第1条的规定。
    ③参见1977年第二附加议定书第1条及1977年第一附加议定书第1条规定。
    ④参见1949年日内瓦四公约共同第3条的规定。
    ①参见1977年第二附加议定书第4条的规定。
    ②参见1977年第二附加议定书第5、6、2条的规定。
    ③参见1977年第二附加议定书第7至12条的规定。
    ①参见1977年第二附加议定书第13、14、17、18条的规定。
    ②参见1977年第二附加议定书第14、15、16条的规定。
    ①[荷]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何勤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第35页。
    ②[荷]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何勤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第242页,第281页。
    ③[荷]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何勤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第21页。
    ④[荷]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何勤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第433页。
    ⑤[荷]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何勤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第435页。
    ①[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三版,第14页。
    ②[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上卷,解放军出版社,1964年版,第6页。
    ③俞正山:《对国际人道法基本原则及其研究的几点看法》,载于“第四届中国军事法治前沿论坛”论文集,第580页,2010年5月,北京·昌平。
    ①王世昌:《探寻军事必要原则的确切含义》,载于《西安政治学院学报》第21卷第5期,第99页,2008年10月。
    ②孙君,陈解:《战争法“军事必要”原则的理论阐释》,载于《西安政治学院学报》第19卷第1期,第61页,2006年2月。
    ③朱文奇:《国际人道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0-111页。
    ①1977年第一附加议定书第35条的规定。
    ③1977年第一附加议定书第36条的规定。
    ①让–马里·亨克茨路易丝·多斯瓦尔德–贝克:《习惯国际人道法规则》,郭阳等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①[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三版,第14页。
    ②让–马里·亨克茨路易丝·多斯瓦尔德–贝克:《习惯国际人道法规则》,郭阳等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页,人民出版社,1995版。
    ①田龙海、常璇:《论惩治战争罪国内立法的完善》,载《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
    ①赵安博:《从战俘到反侵略战士——忆延安日本工农学校》,载《科技文萃》,1995年10期。
    ①贾蓓蓓,张小兵:《抗战时期解放区日人反战运动研究》,载《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
    ②刘国武:《战后中国对日俘日侨的遣返》,载《求索》,1999年第5期。
    ③于苏军:《百万日本侨俘葫芦岛大遣返》,载《文史精华》,2007年第5期。
    ①郭维敬:《志愿军管理战俘略记》,载《文史月刊》, 2004年第5期。
    ②《中国人民解放军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工作》139页,解放军出版社,1985版。
    ①康鹏王琰:《一个扎根中国五十年的美军“战俘”》,载《人物春秋》,2008年第12期,第41页。
    ②康鹏王琰:《一个扎根中国五十年的美军“战俘”》,载《人物春秋》,2008年第12期,第42页。
    ①褚凤英:《抗美援朝运动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初探》,载《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②鲍明荣:《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战俘政策》,载《军事历史》,2001年第6期。
    ①王中兴:《60年代中印边境冲突与中国边防部队的自卫反击作战》,载《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5期。
    ②《国防部发言人关于完成释放和遣返全部被俘印度军事人员的声明》,新华社1963年5月26日电。
    ①法新社1979年3月25日电。
    ①新华社1979年6月22日电。
    ②林晓光:《中国对侵华日本战犯的审判处理和改造》,载《史志研究》,2002年第3期。
    ①李文达:《从战争罪犯到和平战士》,载《炎黄春秋》,1993年第6期。
    ①金源:《从战争狂人到朋友》,载《世界博览》,1985年第9期。
    ②王战平主编:《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纪实》,人民法院出版社、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再版前言。
    ③王战平主编:《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纪实》,人民法院出版社、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序。
    ①《人民日报》,1956年7月21日。
    ②《人民日报》,1956年7月21日。
    ③《人民日报》,1956年7月21日。
    ④《人民日报》,1956年7月21日。
    ⑤《人民日报》,1956年6月23日。
    ①陈珍:《热爱和平-打败一切敌人的胜利之本》,2000年10月26日《解放军报》网络版。
    ②新华社1953年2月24日电。
    ③杨勇:《中国人民志愿军八年来抗美援朝工作报告》,《人民日报》,1958年10月31日。
    ④杨勇:《中国人民志愿军八年来抗美援朝工作报告》,《人民日报》,1958年10月31日。
    ⑤杨勇:《中国人民志愿军八年来抗美援朝工作报告》,《人民日报》,1958年10月31日。
    ①周克玉:《当代中国军队的政治工作(上)》,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153页。
    ②杨勇:《中国人民志愿军八年来抗美援朝工作报告》,《人民日报》,1958年10月31日。
    ①《解放日报》1944年11月1日。
    ②曹军:《日本在南京正式启动销毁在华遗弃化学武器》,日本新华侨报网, 2010年9月1日。
    ①[美]弗朗西斯·苏:《毛泽东的辩证法理论》,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发行,1985年版,第149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401页。
    ③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43页。
    ④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995~997页。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26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725页。
    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479页。
    ④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83、284页。
    ⑤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365、1366页。
    ①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8、109页。
    ②付洋:《律师和刑事辩护》,纪念父亲彭真诞辰100周年之作。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152页。
    ④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0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292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24页。
    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页。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265~1270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827页。
    ③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6页。
    ④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72~274页。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834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932页。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272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页。
    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449页。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272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页。
    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449页。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940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6页。
    ③沈卫平:《8/23金门大炮战》,黄河出版社,2008年版,第405、406页。
    ①沈卫平:《8/23金门大炮战》,黄河出版社,2008年版,第412页。
    ②王玉林:《大国的对抗——20世纪中美关系备忘录》(中册),时事出版社,1997年版,第783、784页。
    ③王玉林:《大国的对抗——20世纪中美关系备忘录》(中册),时事出版社,1997年版,第786页。
    ④王玉林:《大国的对抗——20世纪中美关系备忘录》(中册),时事出版社,1997年版,第787页。
    ①中国军事博物馆:《毛泽东军事活动纪事》(1893一1976),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第32页。
    ①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2页。
    ②中国军事博物馆:《毛泽东军事活动纪事》(1893一1976),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第197页。
    ③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4页。
    ④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725页。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134、1135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6页。
    ①[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董乐山译,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9页。
    ②马宏骄:《化敌为友:统一战线的经典之作》,《文史春秋》2000年第4期。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2、63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4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46、347页。
    ①朱文奇:《国际人道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3页。
    ②参见《布鲁塞尔宣言》第17条的规定。
    ①参见《国际刑事法院规约》第8条。
    ①北京市档案馆编:《北平和平解放前后》,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第49-50页。
    ②何东陈明显:《北平和平解放始末》,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第88页。
    ①何东陈明显:《北平和平解放始末》,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第88页。
    ②北京市档案馆编:《北平和平解放前后》,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第68页。
    ③何东陈明显:《北平和平解放始末》,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第130页。
    ④北京市档案馆编:《北平和平解放前后》,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第78页。
    ①许陈静:《文强改造,大嚷‘毛泽东是我表哥’》,《文史博览》2010年第5期。
    ①尹家民:《红墙见证录——共和国风云人物留给后世的真相》,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年6月第3版。
    ①黄慧南口述,李菁文:《父亲黄维的改造过程》,《三联生活周刊》2010年第1期。
    ①沈醉:《战犯改造所见闻》,群众出版社,1990年版,第31~33页。
    ②沈醉:《战犯改造所见闻》,群众出版社,1990年版,第309、310页。
    ①丹青、化夷:《国民党被俘战犯大结局》,珠海出版社,2002年版。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82页。
    ①尹家民:《红墙见证录——共和国风云人物留给后世的真相》,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年6月第3版。
    ②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从战犯到公民》编辑组:《从战犯到公民——原国民党将领改造生活的回忆》,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114页。
    ③任海生:《特赦最后一批国民党战犯》,《人民公安》2001年第4期。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21页。
    ②李永铭、范小方:《43位战犯的后半生》,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65页。
    ①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③参见杨进、徐峰、徐立生:《非战争军事行动概论》,军事谊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3至5页。
    ①参见李春立:《非战争军事行动基础理论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至3页。
    ②参见张晓军、闫晓烨:《非战争军事行动论纲》,海潮出版社,2008年版,第60页。
    ③参见杨洪江、屈明军:《维护国家权益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至10页。.
    ①参见杨进、徐峰、徐立生:《非战争军事行动概论》,军事谊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31至32页。
    ②参见肖天亮、李国亭:《非战争军事行动知识问答》,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9页。
    ③参见杨进、徐峰、徐立生:《非战争军事行动概论》,军事谊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33至35页。
    ①参见杨进、徐峰、徐立生:《非战争军事行动概论》,军事谊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36至38页。
    ②参见肖天亮、李国亭:《非战争军事行动知识问答》,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7页。
    ③参见杨进、徐峰、徐立生:《非战争军事行动概论》,军事谊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39至41页。
    ②参见李春立:《非战争军事行动基础理论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至16页。
    ③俞正山:“国家和平时期的国际人道法义务”,载《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61页。
    ③俞正山:“国家和平时期的国际人道法义务”,载《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61页。
    ①《消灭国际恐怖活动的措施》工作组报告,联合国文件A/C. 6 /56 /L. 9, 2001年10月29日。
    ①1949年《日内瓦第四公约》第147条。
    ②《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的第7条“反人类罪”和第8条“战争罪”,尤其是第2款的(a)和(b)。
    ③分别参见1954年5月14日《关于发生武装冲突时保护文化财产的公约》第4条,或1977年《第一附加议定书》第53条。1977年《第一附加议定书》第54条。
    ④《日内瓦第一公约》第50条,《日内瓦第二公约》第51条。
    ①《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第8条第2款。
    ②参见1977年《第一附加议定书》第1条第2款修改后的“马顿斯条款”全文。
    ①详见《关于管辖权抗辩请求的决定》,http://www.un.org/icty/tadic/trialc2/decision-e/100895.htm。
    ②详见《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第8条第2款第3项。
    1.王铁崖等:《战争法文献集》,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
    2.国际战争法研究所:《战争法条约集》,西安政治学院训练部,2001印。
    3.王铁崖、田如萱:《国际法资料选编》(第二版),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
    4.王铁崖、田如萱:《国际法资料选编》(续编),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
    5.周忠海主编:《国际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周忠海:《周忠海国际法论文集》,北京出版社,2006年版。
    7.周忠海等著:《国际法述评》,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8.邓正来:《王铁崖文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朱文奇:《国际人道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李兆杰:《国际人道主义法文选》(1997),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1.李兆杰:《国际人道主义法文选》(1998),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2.朱文奇:《国际人道法文选》(2001-2002),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3.朱文奇:《国际人道法文选》(2003),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
    14.朱文奇:《国际人道法文选》(2004),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5.朱文奇:《国际人道法文选》(2005),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6.王可菊主编:《国际人道主义法及其实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7.俞正山:《武装冲突法》,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8.王战平:《审判日本战犯纪实》,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6月第二版。
    19.北京党案馆编:《北平和平解放前后》,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
    20.何东、陈明显:《北平和平解放始末》,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
    21. [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上卷,解放军出版社,1964年版。
    22. [法]夏尔.卢梭:《武装冲突法》,张凝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版。
    23. [荷]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何勤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24. [美]迈克尔·D·贝勒斯:《法律的原则》,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25. [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董乐山译,三联书店1979年版。
    26. [美]弗朗西斯·苏:《毛泽东的辩证法理论》,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发行,1985版。
    27. [日]藤田久一:《国际人道法》,有信堂,2000年版。
    28. [苏]C.A.丘什克维奇主编:《战争与当代现实》,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29.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北京的黎明》,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
    30.陈珍:《热爱和平-打败一切敌人的胜利之本》,《解放军报》网络版,2000年10月26日。
    31.丹青、化夷:《国民党被俘战犯大结局》,珠海出版社,2002年版。
    32.盖世金、张培忠:《多样化军事任务论》,长征出版社,2009年版。
    33.公安部政治部:《毛泽东公安工作理论》,群众出版社,1993年版。
    34.韩为工、岳世鑫:《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法律运用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35.何茂春著:《中国外交通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6.贺其治:《国家责任法及案例浅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7.江西省妇女联合会、江西省档案馆:《江西苏区妇女运动史料选编》(1927年—1935年),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8.李春立:《非战争军事行动基础理论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39.李永铭、范小方:《43位战犯的后半生》,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0.刘索新:《解放初期的天津》,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版。
    41.让—马里.亨克茨、路易斯.多斯瓦尔德—贝克:《习惯国际人道法规则》,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42.沈卫平:《8/23金门大炮战》,黄河出版社,2008年版。
    43.沈益民、童乘珠:《中国人口迁移》,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年版。
    44.沈醉:《战犯改造所见闻》,群众出版社,1990年版。
    45.粟裕:《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
    46.王玉林:《大国的对抗——20世纪中美关系备忘录》(上、中册),时事出版社,1997版。
    47.肖天亮、李国亭:《非战争军事行动知识问答》,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48.杨洪江、屈明军:《维护国家权益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49.杨进、徐峰、徐立生:《非战争军事行动概论》,军事谊文出版社,2008年版。
    50.尹家民:《红墙见证录——共和国风云人物留给后世的真相》,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年6月第3版。
    51.张海文主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释义集,海洋出版社,2006年版。
    52.张晓军、闫晓烨:《非战争军事行动论纲》,海潮出版社,2008年版。
    5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5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5.中国国际战略学会军控与裁军研究中心:《当代国际维和行动》,军事谊文出版社,2006年版。
    56.中国国际战略学会军控与裁军研究中心:《面向21世纪的国际维和行动“维和行动国际研究组织”专题报告》,军事谊文出版社,2003年版。
    57.中国军事博物馆:《毛泽东军事活动纪事》(1893一1976),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
    58.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1921一192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
    59.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第二次至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60.周克玉:《当代中国军队的政治工作(上)》,153页,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
    61.周振铎:《处置边(海、空)防事件行动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62. .F.C副勒:《西洋世界军事史》第三卷,钮先钟译,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
    63. Action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 in the Event of Breaches of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the Red Cross, March-April 1981.
    64. Jean-Marie Henckaerts and Louise Doswald-Beck , IRCR,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 Cambridge Press, 2005.
    65. Jean-Marie Henckaerts and Louise Doswald-Beck,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 2 volumes, VolumeⅠ.Rules, VolumeⅡ. Practice(2 Part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66. Resolution on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hibition of Use of Force, UNGA Resol. 42/22(Nov. 18, 1987).
    1.鲍明荣:《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战俘政策》,载《军事历史》,2001年第6期。
    2.曹军:《日本在南京正式启动销毁在华遗弃化学武器》,日本新华侨报网, 2010年9月1日。
    3.褚凤英:《抗美援朝运动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初探》,载《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4.崔义田:《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人民卫生事业》,《医学史与保健组织》1957年第4号。
    5.郭维敬:《志愿军管理战俘略记》,载《文史月刊》, 2004年第5期。
    6.贺鉴、蔡高强:“从国际法视角看冷战后联合国维和行动”,载《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3期。
    7.贾蓓蓓、张小兵:《抗战时期解放区日人反战运动研究》,载《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8.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6册。
    9.金源:《从战争狂人到朋友》,载《世界博览》,1985年第9期。
    10.李德全:《为进一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而奋斗》,《人民日报》1951年10月29日。
    11.李文达:《从战争罪犯到和平战士》,载《炎黄春秋》,1993年第6期。
    12.李豫黔:《以人为本的发展和罪犯人权保障》,2009年11月第二届北京人权论坛。
    13.李正南、郑小林:《战犯唱起了“东方红”——记抚顺战犯管理所创建(下)》,载《党史纵横》1993年第10期。
    14.林晓光:《中国对侵华日本战犯的审判处理和改造》,载《史志研究》,2002年第3期。
    15.刘国武:《战后中国对日俘日侨的遣返》,载《求索》,1999年第5期。
    16.陆建新:《联合国维和行动:现状与挑战》,载于《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第3期。
    17.马宏骄:《化敌为友:统一战线的经典之作》,《文史春秋》2000年第4期。
    18.女学堂启》。
    19.任海生:《特赦最后一批国民党战犯》,《人民公安》2001年第4期。
    20.石刚:《全球海盗问题综述》,载于《国际资料信息》2004年第3期。
    21.孙君,陈解:《战争法“军事必要”原则的理论阐释》,载于《西安政治学院学报》第19卷第1期,2006年2月。
    22.田龙海、常璇:《论惩治战争罪国内立法的完善》,载《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
    23.王保存:《1999年世界武装冲突扫描》,http: //www. pladaily. com. cn / kj / 20000612。
    24.王世昌:《探寻军事必要原则的确切含义》,载于《西安政治学院学报》第21卷第5期,2008年10月。
    25.王中兴:《60年代中印边境冲突与中国边防部队的自卫反击作战》,载《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5期。
    26.杨勇:《中国人民志愿军八年来抗美援朝工作报告》,《人民日报》,1958年10月31日。
    27.于苏军:《百万日本侨俘葫芦岛大遣返》,载《文史精华》,2007年第5期。
    28.俞正山:《对国际人道法基本原则及其研究的几点看法》,载于“第四届中国军事法治前沿论坛”论文集,2010年5月,北京·昌平。
    29.袁志平:《解放初期上海失业工人的救济和就业安置》,《中共党史研究》1985年第5期。
    30.赵安博:《从战俘到反侵略战士——忆延安日本工农学校》,载《科技文萃》,1995年10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