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式抵抗:高密阻路运动的历史人类学考察(1899-1900)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1899—1900年高密民众抗德阻路运动的个案研究,展示在殖民势力与传统皇权的双重约束下,社会结构中不同群体的心态与反应。重点考察导致农民反抗的原因及反抗的方式,以及在加入了帝国主义因素的新格局中传统官—民关系、民—洋关系及官—洋关系是如何互动的。文章主旨基于以下认识:1、农民的心态及行为以个体利益为核心,遵循“因利而合,因利而分”的原则;2、利益共同体的组织原则以地缘关系为主,血缘关系为辅(见第二章);3、利益冲突是可以协调的行为,农民的行为是“防卫性”和“复原性”的,且具有强烈的“规则意识”,其动机在于维护公正、互惠等有关生存规则的道德涵义。本文以历史人类学的视角与方法考察社会底层民众的心态与行为方式,选取几个代表性村庄,对参加阻路运动的农民进行阶层分析,既分析集体行动的特点又充分关注农民首领的个人动机与性格特点,在史料选择上对口述史料也进行了充分利用和分析。
     德国修筑胶济铁路引发了沿路高密民众的激烈抵抗,底层民众为维护自身利益而组织起来武装阻路,绅士阶层则采用和平请愿的方式表达意见,在这一过程中,官民关系、绅民关系及官绅关系都得到了充分展现。武装阻路的民众以阻止修筑铁路为目标,打出“决不抗官”的旗号,表明其性质并非叛乱而是遵循“规则意识”的维权行为,负有护路责任的中国官府对此只有消极防御、积极劝导,并着力解决农民提出的要求(见第五章)。当阻路运动愈演愈烈时,官府对农民首领进行“匪化”,采取“惩治首恶,解散胁从”的手段瓦解农民队伍,而民众也以贪污地价为由对官员进行“污名化”宣扬。最终官方采取积极的正面措施逐步缓和了各种矛盾,而官民关系也经历了典范—失范—再生产的过程(见第七章)。绅士阶层的两重性也因利益需求而体现出来,与官方本属合作关系的绅士因为与民众有着一致的利益要求转而与官府对立,用和平请愿和暗中支持的方式进行抗议(见第六章)。
     民众与德国殖民者的民—洋关系体现为民众对“他者”——铁路与洋人等外来事物的理解(见第三章)及阻路过程中双方的互动。互动表现为两种文明、两种思维的冲突,一方用传统的自卫方式——圩墙加土炮——进行抵抗,一方则竭力摧毁这种古老的防御手段。如果说中国农民对铁路公司的窝棚进行不屈不挠地破坏是现实性大于象征性,那么德国人对高密书院的焚毁就是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象征性羞辱,而后期围绕“圩墙”的战斗则是力图摧毁村民们的安全屏障和精神堡垒(见第四章、第八章)。
     对这次事件的分析可以引出以下理论思考:1、结构与历史的关系。早期社会人类学对于结构与历史关系的不平衡划分近来逐渐被重新认识,人们普遍认为,所有的历史都是根基于结构之中,结构只有通过历史事件才能显现出来。就本文来讲,只有在历史事件中才能检验社会结构的稳定程度,西方的冲击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洋人及铁路对闭塞、保守的华北农村冲击巨大,社会结构中的两重性因素被激活:官府——既要遵约护路,又要安抚民众;阻路民众——既是合理的,又是违法的;绅士——既与官府共治地方,又为自身利益与官府对立;“二鬼子”——既是中国人,又被归为异类……就连高密的位置也是处在胶澳租借地“百里环界”内的缓冲中立区,从这个意义上讲,阻路运动可以说是“阈限”之地的“阈限”行动,它的理论价值在于揭示了结构与历史(或稳定与变迁、文化与历史)的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偶然事件激活了社会结构,结构的波动又加剧了社会的动荡。2、关于“并接结构”的适用性。为了解释事件与结构的关系,萨林斯提出了“并接结构”的概念,周锡瑞在关于义和团起源的研究中将连接事件与结构的桥梁归结为鲁西农民的民间文化,认为“正是义和团利用了农民降神附体习惯和民间戏剧传统,才使他们动员起农民为反对外国宗教而斗争。”(周锡瑞1995,P314)但高密阻路运动(除后期有义和团的参与外)明显缺乏这种“桥梁”,农民的阻路队伍因共同利益而组织起来,以地缘和血缘纽带为原则,与萨林斯笔下的库克之死与赫克起义相比,高密阻路运动具有极强的现实性,这一特点使其不含有任何宗教因素。这是对危机的一种最本能、最“原生态”的反应,所谓“中国式抵抗”即取意于此。3、“规则意识”与“权利意识”。裴宜理认为中国从古代到现代的民众抗议活动都遵循一个规则,即抗议者非常关注国家放出来的信号,他们尽力按照国家的规则来进行。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农民运动而言,造反往往跟生存意识相关联,权利意识则往往引发各种规模不等的利益冲突,高密农民反抗德国殖民者的行为即属于后者。裴宜理认为中国式的“权利”观念不同于西方的“天赋人权”,是一种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观念,两千年来,中国的政治思想、政策和抗议运动都把获得社会经济保障置于中心位置。农民有一套应对贫穷和困境的传统机制,如用简朴的生活方式来适应贫穷,以互惠、宗族和加入会社来应对困境,这种生存状态尤其重视社会公平,但德国人的进入既威胁到了农民的生存权利(在农民自己看来),又打破了传统的社会平衡,抵抗自然不可避免。4、关于“历史合力论”。高密阻路运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多种力量共同创造历史的范本:农民、洋人、官府三种力量相纠合,由冲突而互动,最终在妥协与镇压中归于平息。更加有意义的是,力量的主体是向来被忽略的底层民众。
     总之,高密抗德运动的研究价值在于,它清晰地展现了农民表达利益要求的全过程,可以观察到农民为什么反抗,怎样反抗,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农民和西方殖民势力的互动关系及其背后的文化逻辑,从这个角度讲,本个案研究对于认识转型期中的中国社会状态,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show psychology and response of all kinds of group in social structure which under the double control of the colonizer and the imperial power. High spot reviews the reason and the way of peasant movement, and how interactive in the new structure between government and people, people and foreigner, government and forergner.
     The viewpoints of this article are based on the follow cognitions:1, the core of psychology and action of peasants is individual profit.2, the organization principle of benefit community is geography relationship and blood relationship.3, conflict of interest is discussible because the actions of peasant are resist on defense which abide by "rule conciousness".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underclass popular psychology and action use the view and methods of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Chose a few of the villages which joined the resist road campaign, and analyse their social class of those peasants. Furthermore, personal motivation and character of peasant leader is also an important object of study.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we can get some theoretical thought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of structure and history. The relationship of structure and history has been rethought recently, it is widely believed that the root of history lies in structure, and on the contrary, structure can be emerged only by means of historical events,. As so far as this article, the degree of stability of social structure can be tested only by means of historical events. The theoretical value of the resist road campaign in Gaomi lies in it revealed that structure and history is interdependent and interactional:social structure is activated by accidental event, and fluctuate of structure aggravated social roil as well.
     The resist road campaign in Gaomi has fortissimo realizability:they gathered by means of geography relationship and blood relationship for common interests, and relied on traditional way such as small fort encircled village and Taiqiang(a kind of traditional powder shotgun). Compared with Boxer Rebellion, it had nothing with religion factors. I call it "Chinese style resist" because it was the most instinctive and "original ecology" reaction when they unexpectedly meeted with crisis.
引文
①费孝通:《乡十中国》,北京出版社,2005,P38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阁档案·刑科题本·土地债务类(山东地区)。以下相关论述均以此为据。
    ①④周晓虹:《中国研究的可能立场与范式重构》,《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2期
    ②柯文:《从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北京:中华书局,2002,第8页
    ③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0,第21页
    ⑤恩格斯:《恩格斯致约·布洛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695-698页
    ⑥周祖文:《中国历史上的另类农民起义——<山东叛乱:1774年王伦起义>》,《中华读书报》,2009年11月4日
    ⑦[美]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刘平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⑧ Yuji Muramatsu, Some Themes in Chinese Rebel Ideologies, in A.F.Wright,ed.,The Confucian Persuasion,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0
    ⑨芮玛丽:《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1862—187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46页
    ②裴宜理:《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第75页
    ③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 第289、290页
    ②常金仓:《穷变通久——文化史学的理论与实践》第178页
    ③刘少奇总结华北的农民防卫组织“对一切问题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准去骚扰掠夺他们,他们就反对谁。”(转引自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第28页)
    ④⑤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第141页、99页;第25页
    ⑥柯文:《从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住美国的兴起》,第8页
    ①[美]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刘平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P810
    ②③⑦《高密县志·地舆志》(民国)
    ④⑤《高密县志·艺文志》(民国)
    ⑥《高密县志》(民国)P19
    ①《夏庄乡志·大事记》
    ②《高密县志·地舆志》(民国)
    ③《高密县志·总纪》(民国)
    ④《高密县志》(1990)P151
    ⑤《高密县志》(1990)P152
    ①⑧《高密县志》(1990)P70;P116、120
    ②③⑨⑩《高密县志》(民国)P81;P369;P360;P272-273、385-386
    ④《高密县志》(1990)P159;《南关村村志》1989年,P207
    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阁刑科题本(土地债务类)档案号:02-01-07-13544-001(按:据《高密县志》,蒋之兰所建为三公祠,启圣祠应该在文庙后面。)
    ⑥《康庄镇志》,1985年,P259
    ⑦[德]卫礼贤:《中国心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P130
    ①③[德]卫礼贤:《中国心灵》,P132;P8-9
    ②④《高密县志》(民国)P378-380;P179、528
    ⑤按施坚雅的理论,农民的实际社会区域边界并不取决于村庄的范围,而是由他的基层市场区域的边界决定(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P40),即经济体系与社会体系是一致的。由于市场结构的连锁网络形式,龙德乡各社的实际社会体系要大于图1-2的范围。
    ⑥[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P45、46
    ①②《高密县志》(民国)P284;279
    ③拉蒙·迈尔斯根据对河北和山东10个村庄的研究数据,认为要维持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需要25亩十地。(裴宜理《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P35)
    ④《高密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P1
    ⑤2010年8月访谈,资料提供者:小王家庄沈重文。
    ⑥⑧《高密县志》(1990)P15;110
    ②胡存约:《海云堂随记》,载《德国侵占胶州湾史料选编》P25
    ③《康庄镇志》,1985年,P255
    ④《康庄镇志》,1985年,P256;《高密县志》,1990年,P552
    ⑤⑧[德]卫礼贤:《中国心灵》P132;138
    ⑥⑦⑨⑩《高密县志》(民国)P251;636;317;26
    ①《高密县志》(民国)P143-146
    ②《高密村庄大典》P534
    ①(美)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叛乱与生存》,译林出版社,2001,第1页、第5页
    ②此处的“利益取向”是指经济利益而非权利,实际上,斯科特一直强调农民对自身权利的敏感性,这种权利的实质是一种“朴素的平等观念”。
    ③于建嵘:《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人民出版社,2010,第9页
    ①费孝通:《乡十中国》,北京出版社,2005,P38
    ①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P245-247
    ①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P244
    ①因档案正在进行数字化整理,这部分案件目前只能看到目录(2010年12月查阅)。
    ②《清盐法志》卷66《山东十七·缉私门》
    ④《潍县志稿》卷四,卷二十一
    ①《潍县傅戈庄盐店被焚案纪实》,丁叔言编,1932年,第7页
    ②《潍县傅戈庄盐店被焚案纪实》第6-10页
    ①《潍县傅戈庄盐店被焚案纪实》第7页
    ②《潍县傅戈庄盐店被焚案纪实》第8页
    ①于建嵘:《中国的政治传统与发展:于建嵘对话裴宜理》,《南风窗》,2008年第20期
    ②欧博文、李迮江提出“依法抗争”的概念(《当代中国农民的依法抗争》,载《九七效应》,香港:太平洋世纪研究所,1997),于建嵘提出“以法抗争”的概念(《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2期),有人认为两者有实质性差别(应星《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4期),实际上,“依法抗争”是“在维护既定权力格局的前提上对具体利益的争取”(应星),“以法抗争”是一种“用国家法律来抵制国家最基层政权来达到农民维权目标的活动”(于建嵘:《农民维权与底层政治:兼答应星和吴毅》,《东南学术》2008年第3期),两者都具有利用中央政府的权威政策来对抗基层政府的十政策和枉法行为的特点,不同的是,于建嵘将这种维权行为赋予了很强的政治性,从“底层政治”的角度将社会底层的集体行动界定为一种政治行为。
    ③于建嵘:《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人民出版社,2010,第5页
    ④[美]魏斐德:《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第79页
    ①《潍县傅戈庄盐店被焚案纪实》第5页
    ②《潍县傅戈庄盐店被焚案纪实·编后余谈》
    ③《潍县傅戈庄盐店被焚案纪实》第6页
    ④《潍县傅戈庄盐店被焚案纪实》第1页
    ⑤《潍县傅戈庄盐店被焚案纪实》第8页
    ①王照:《山东行脚记》
    ②莫言:《檀香刑·后记》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末教案》第四册,P371
    ④可参考江绍原:《发须爪》
    ①④⑤[德]卫礼贤:《中国心灵》,P71;72;123
    ②《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P574
    ②王之春:《清朝柔远记》P11
    ①《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P572
    ②《山东教案史料》P113
    ③[德]卫礼贤:《中国心灵》,P9、72
    ④[德]卫礼贤:《中国心灵》,P19-20、145
    ①船是库克之死的重要媒介:库克船长乘船来到夏威夷,又因为船(桅杆折断)而最终遇雄。
    ②[美]萨林斯:《历史之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土著如何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③④⑥[美]萨林斯:《历史之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P82-90;180;100
    ④[美]萨林斯:《土著如何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P109
    ①[美]萨林斯:《土著如何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P18
    ②《北华捷报》1897年12月31日,载《德国侵占胶州湾史料选编1897-1898》,P480
    ③《北华捷报》1897年12月24日、31日,载《德国侵占胶州湾史料选编1897-1898》,P476、481
    ④《国闻报》1898年1月24日,载《德国侵占胶州湾史料选编》P448
    ⑤⑧《山东近代史资料》(三)P83;84
    ⑥《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P101
    ⑦《筹笔偶存》P684
    ⑨《筹笔偶存》P685、686、687;《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P339
    ①《清末教案》,第四册,P219、228
    ②《德国侵占胶州湾史料选编1897-1898》,P83
    ③《胶澳志》1928年,P66
    ④《胶州县志》,载《山东近代史资料》(三)P72
    ⑤[德]余凯思:《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P171-172
    ⑥胶州华人中之强有力者,密约二百余人,于某日之夜,身穿短袄,手执长枪,乘德人不备,因风纵火,焚去德国营房两所,击伤德弁一员,迨天明始一哄而散。(《中报》1898年1月9日,载《山东近代史资料》(三)P91)
    ⑦《筹笔偶存》P692、693
    ⑧⑨《山东近代史资料》(三)P87;89
    ①⑤⑥《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P352,352,341
    ②③《高密县志》(民国)P143,284
    ④刘晓焕:《高密人民的初期抗德斗争》,载高密《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
    ①②⑥⑧⑨《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P347-348,372,352,352,302
    ③④⑦《筹笔偶存》P30
    ⑤刘晓焕:《高密人民的初期抗德斗争》,载高密《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
    ①③⑤⑦⑧《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P353,305,306,305,307
    ②《义和团运动——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七》P11
    ④《筹笔偶存》P8-9
    ⑥[德]余凯思:《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P134
    ①③11《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P306、308、309、310,307,341
    ④1213[德]余凯思:《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P135,134,135
    ⑤⑨《义和团运动——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七》P10,11
    ①③刘晓焕:《高密人民的初期抗德斗争》,载高密《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
    ②张应峰2010年8月9日于高密堤东庄的访谈。
    ④这一传统直至解放前仍在发挥作用,日伪时期的一天夜里,汉奸来村里绑票,更夫报警后,全村人手持土枪大刀都冲到了街上,最终汉奸也没有绑到人。(张应峰2010年8月9日于堤东庄访谈)
    ⑤《德国侵占胶州湾史料选编1897-1898》P486,476;《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三册,P82
    ②⑤⑧《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P310,356,356、351
    ③《山东时报》7月8日,载《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三册,P88
    ④⑥《筹笔偶存》P33,9、20
    ⑦《高密县志》(光绪版)
    ⑨《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P351,373;余凯思:《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P135;刘晓焕:《高密人民的初期抗德斗争》,载高密《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
    ⑩《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P345,346,351、341,351
    ①《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P351、373
    ②《胶州县志》,《德国侵占胶州湾史料选编1897-1898》P446
    ③《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三册,P312,82
    ④[德]余凯思:《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P135
    ⑤《筹笔偶存》P685、686、687;《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P339
    ①《国闻报》,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十六日(1898年5月6日)
    ②王林肯:《爱国爱乡的农民领袖孙文》,载《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三册,P94
    ③《北华捷报》1897年12月24日,12月31日,1898年1月7日,载《德国侵占胶州湾史料选编1897-1898》P476、480、487
    ①《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P318、341;《义和团运动——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七》P11
    ②③④⑤《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P341-343、351,342,310、316、350、317,316、319、351、344、356
    ①③⑤《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P317,322、345、356,356、318
    ②《筹笔偶存》P10
    ④《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P316;余凯思:《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P136
    ①⑤《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P319,326
    ②③《筹笔偶存》P30、33,24
    ④[德]余凯思:《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P135
    ①《筹笔偶存》P27-29,《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P404、368、390
    ②④《筹笔偶存》P28,29-30
    ③⑤《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P391,322、366
    ①《筹笔偶存》P20,《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P345、346,
    ②⑥⑦《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P343-344,405,390
    ③“山东巡抚衙门档案”,第一历史档案馆
    ④《筹笔偶存》P31
    ①《高密县志》(民国)
    ②④《胶济铁路史》,P16,15
    ③其实当地人认为柳沟河以西即属于壕里,如后毛家庄、雷家庄等(张应峰2010年8月访谈)。有时候西壕里也泛指西乡(参郭恩绶《胶澳战争所闻》,载高密《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
    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阁档案·刑科题本·土地债务类(山东地区),档案号02-01-07-13544-001。
    ⑥《高密村庄大典·后毛家庄》
    ⑦《高密县志》(1990版)P513、515
    ⑧《筹笔偶存》P49,、71;《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P528
    ①《胶济铁路史》P17,《筹笔偶存》P70
    ②在之前的大吕事件中,德军烧杀抢掠,中方反向德军赔偿损失,时人蒙羞,作诗抒忿:“可恨官员尽保洋,引来鬼子甚猖狂。”(王林肯:《爱国爱乡的农民领袖孙文》,载《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三册,P94)
    ③《筹笔偶存》P65
    ①③④⑥⑦⑨《筹笔偶存》P70、77;70-71、77;77;67-68;77;71
    ②《胶济铁路史》P17
    ⑤⑧⑩11《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P498;499、500;500,500、501
    ①《筹笔偶存》P88;《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P501、502
    ②③⑤⑥⑦《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P503;503、504;519;518、520;521
    ④《义和团档案史料》P61
    ①②⑤《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P522、523;521、523、526、527、528;523
    ③王林肯:《爱国爱乡的农民领袖孙文》,载《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三册,P93
    ④《高密县旧民主主义革命史略》,载《高密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
    ①②③⑥⑦《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P529、534;530、531、534;533;532;536、538
    ④《北华捷报》1900、2、7
    ⑤2010年8月7日,高密雷家庄访谈资料。
    ①②④⑤⑥《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P539;539、540;545、548;557、563;557、561、563、559
    ③《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P544;《养寿园奏议辑要》,卷三,P6
    ①②《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P565、567、569、570;585;
    ①《清季外交史料》卷143,P2-7
    ②《筹笔偶存》,P172-173
    ③《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P585
    ①⑤《筹笔偶存》,P77;P224、248
    ②《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P571、585;《筹笔偶存》,P200
    ③《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第一册,P108
    ④《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P585;《筹笔偶存》,P223
    ⑥[德]余凯思:《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P137
    ⑦[英]肯德:《中国铁路发展史》,李抱宏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141
    ①[德]余凯思:《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P148-149
    ②2010年8月高密市雷家庄访谈资料。关于这一问题,也有村民认为铁路桥洞虽然留得少,但排水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后来修建的公路挡住了铁路涵洞,阻碍排水,而公路又由于经济原因不愿意多修桥洞(2010年8月张家大庄访谈资料)。
    ③《筹笔偶存》,P223、229、248、241;238、262、268、362、322、348
    ①《筹笔偶存》,P348—349
    ①《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P554
    ②张仲礼:《中国绅十: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P1-5
    ③胡庆钧:《论绅权》,载吴晗、费孝通等:《皇权与绅权》,上海:观察社,1948,P119
    ④吴晗:《论绅权》,载吴晗、费孝通等:《皇权与绅权》,上海:观察社,1948,P49
    ⑤《高密县志》(民国)P286
    ⑥⑦《高密村庄大典》卷四,P83、93、97、98、109、113;111;
    ①③《高密村庄大典》卷四,P86;212、111
    ②《高密县志》(民国)P1531-1537
    ④《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P554、565
    ⑤《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P554
    ⑥《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P558
    ⑦《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P563-565,《筹笔偶存》P179
    ⑧《筹笔偶存》P149
    ①“所有勘定由前埠口至鞠家村一段铁路,既经该道等查明所压坟墓无多,又不至穿破村庄应即仍照原勘,毋庸另议。”(《筹笔偶存》P179)
    ②《清季外交史料》卷143,P2
    ③《筹笔偶存》P194、224、253
    ②⑥⑦⑧《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P559,522,520,533
    ③吴晗:《论绅权》P50
    ④张仲礼:《中国绅士》P73
    ⑤李细珠:《清末民变与清政府社会控制机制的效能:以长沙抢来风潮中的官绅矛盾为视点》,《历史研究》2009年第4期
    ⑨高密清同治举人单昭瑾:《祭孙文文》,载《高密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
    ①④《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P519,540、546
    ②③《筹笔偶存》P269,173
    ①②《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P544,521
    ③《峰山李氏五门长支祖谱晰》
    ④2010年访谈,资料提供者:绳家庄李正堂。
    ⑤《筹笔偶存》P173
    ②2010年访谈,资料提供者:官亭村孙金庆。
    ③《筹笔偶存》P173
    ④刘树墉:《高密县孙文抗德阻路斗争补记》,高密《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
    ⑤刘晓焕《孙文与高密天主教的斗争》,高密《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
    ⑥王林肯《爱国爱乡的农民领袖孙文》,《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三册,P92
    ①2010年访谈,资料提供者:雷家庄蒋述发。
    ②2010年访谈,资料提供者:张家大庄张家驹。
    ③2010年访谈,资料提供者:官亭村孙金庆。
    ④⑥《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P503、520;548
    ⑤《筹笔偶存》P248
    ⑦[美]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P103
    ②④⑤⑨《筹笔偶存》P173;77;200;348
    ⑥大刀会比义和拳更早,同样有符咒护体,口述资料常常将两者混称。
    ⑦《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P585
    ③⑧11刘晓焕《义和团运动在高密》,高密《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
    ⑩《义和团档案史料》(上)P75
    12[美]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P117
    ①《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P559、565
    ②③《义和团档案史料》(上)P73;74
    ④《胶澳志》卷六
    ⑤《筹笔偶存》P218,《临朐续志》载《山东近代史资料》(三)P332
    ①⑧《高密县志》卷十二(民国)
    ②13《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P373;585
    ③[德]余凯思:《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P151
    ④《山东近代史资料》(三)P93
    ⑤⑥⑦⑨⑩1112《筹笔偶存》P348;223;238;248;250:173;180
    14《义和团档案史料》(上)P96
    15此时的主要活动者已经是义和团,目标已经不再是阻路。
    ①③④⑤⑥⑦⑧⑨⑩《筹笔偶存》P348;326;288;417;447;479;545;509;510
    ②《汇报》,1900年7月7日
    11[德]余凯思:《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P144
    ①④⑧[德]余凯思:《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P145;146:146
    ②③⑦⑨《筹笔偶存》P553;554;596;;596
    ⑤《高密乡土志》,载《山尔近代史资料》(三)P98
    ⑥王实之,字朴斋……光绪庚子年七十,德人据密,搜掠军器,获刘姓演武大刀,逼迫实之扛抬,不屈,强之跪,抑郁而卒。(《高密县志》卷十四,民国版)
    ⑩《北省大事记·德兵破村详述》,《中国旬报》第三十期。《筹笔偶存》P596
    ①于承祥《德国侵略军炮击李家营、惨杀克兰村人民纪实》,载《高密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
    ②于承祥《德国侵略军炮击李家营、惨杀克兰村人民纪实》,载《高密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北省大事记·德兵破村详述》,《中国旬报》第三十期。《筹笔偶存》P596
    ③⑤[德]余凯思:《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P146
    ④《北省大事记·德兵破村详述》,《中国旬报》第三十期。
    ⑥口述资料详细地叙述了沙窝村的义和团活动(《高密村庄大典·沙窝》),德国人的资料也证明村子里有义和团在抵抗(卫贤:《中国心灵》,余凯思:《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P152)。
    ⑦郭恩绶:《胶澳战争所闻》,载《高密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
    ①《高密村庄大典·沙窝》
    ②③郭恩绶:《胶澳战争所闻》,载《高密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
    ④[德]余凯思:《在模范殖心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P147
    ①王林肯:《爱国爱乡的农民领袖孙文》,载《山东近代史资料》(三),P94
    ②[德]卫礼贤:《中国心灵》P19
    ③2010年访谈,资料提供者:沙窝村杜业圣
    ④⑥⑦[德]余凯思:《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P151;148;147
    ⑤上一次圩堡作用的集中体现是捻军东窜期间,下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到人们对圩堡的信任与依赖:“范氏……咸丰辛四捻寇至,全家纷窜,氏独负姑逃……始赴宋家堡,又赴姚哥庄堡……”(《高密县志》卷十四,民国版)
    ①见裴宜理、斯科特等的著作。
    ②旧体制下不同等级间的效用收入差异悬殊与同等级间“平均主义”共存(秦晖《天平集》,第6页),这一事实表明农民的“公平观念”只是相对的公平,更多的是指能够保障其最低生存水平的“社会平衡状态”。
    ③如秦末的反对徭役、宋代反对等级制(均贫富、等贵贱)以及明清的“均田免粮”。(李文治:《李文治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第342页。)
    ①[美]萨林斯:《历史之岛》,蓝达居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刑科题本土地债务类档案(光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2]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等编.筹笔偶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3]博赉予主修.高密县志.1896(光绪二十二年)
    [4]余友林、曹梦九主修.高密县志.1925
    [5]山东省高密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高密县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6]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等编.义和团史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7]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编.义和团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59
    [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
    [9]山东省历史学会编.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三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1
    [10]《义和团运动——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1]康立之、王守中编.山东教案史料.济南:齐鲁书社,1980
    [12]王彦威.清季外交史料.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13]《德国侵占胶州湾史料选编,1897—1898》,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
    [14]叶钟英等主修.胶州县志.1931
    [15]赵琪主修.胶澳志.1928
    [16]高密县《夏庄乡志》编委会.夏庄乡志.1985年
    [17]高密县《康庄乡志》编委会.康庄乡志.1985年
    [18]高密县高密镇南关村志编委会.高密南关村志.内部印行,1989
    [19][美]裴宜理.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池子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0][美]魏斐德.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王小荷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1][美]韩书瑞.山东叛乱:1774年王伦起义.刘平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22][美]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刘平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23][德]余凯思.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孙立新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24][美]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谢亮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5][美]萨林斯.历史之岛.蓝达居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6][美]萨林斯.土著如何思考.张宏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7][美]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程立显等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1
    [28]美]斯科特.弱者的武器.郑广怀等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7
    [29][美]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孙立平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30][美]黄玛丽.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1862—187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1][美]柯文.从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北京:中华书局,2002,
    [32][德]卫礼贤.中国心灵.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
    [33][英]肯特.中国铁路发展史.李抱宏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58
    [34][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5][英]庇古.福利经济学.何玉长等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36][德]恩格斯.恩格斯致约·布洛赫.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
    [37]戴乐仁等.中国农村经济实况.李锡周编译,北京:农民运动研究会,1928
    [38][美]卜凯.中国农家经济.张履鸾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39]山东大学历史系等编.胶济铁路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1
    [40]吴晗、费孝通.皇权与绅权.上海:观察社,1948
    [41]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42]《高密文史资料选辑》(1—8)
    [43]张家骥主编.高密村庄大典.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44]《清盐法志》
    [45]《民国潍县志稿》,1941
    [46]王照.行脚山东记.见《义和团》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00
    [47]丁叔言.潍县傅戈庄盐店被焚案纪实.(民国)
    [48]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49]曾纪泽.曾惠敏公使西日记.
    [50]梁廷.海国四说.北京:中华书局,1993
    [51]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52]王之春.清朝柔远记.北京:中华书局,1989
    [5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清末教案.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2000
    [54]瞿同祖.清代中国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55]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0
    [56]李文治.李文治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7]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北京:中华书局,2008
    [58]王守中.德国侵略山东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59]常金仓.穷变通久——文化史学的理论与实践.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60]黄平主编.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北京:三联书店,2007
    [61]于建嵘.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2]江绍原.发须爪.北京:中华书局,2007
    [63]王铭铭.西方作为“他者”:论中国“西方学”的谱系与意义.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64]秦晖.天平集.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65]莫言.檀香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1
    [66]周祖文.中国历史上的另类农民起义——《山东叛乱:1774年王伦起义》《中华读书报》,2009年11月4日
    [67]于建嵘.中国的政治传统与发展:于建嵘对话裴宜理.《南风窗》2008年第20期
    [68]周晓虹.中国研究的可能立场与范式重构.《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2期
    [69]于建嵘..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2期
    [70]于建嵘.农民维权与底层政治:兼答应星和吴毅.《东南学术》2008年第3期
    [71]欧博文、李连江..当代中国农民的依法抗争..载《九七效应》,香港:太平洋世纪研究所,1997
    [72]应星.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4期
    [73]梁方仲.卜凯《中国土地的利用》评介.载《社会科学杂志》第9卷,第2期,1947年12月
    [74]Yuji Muramatsu, Some Themes in Chinese Rebel Ideologies, in A.F.Wright,ed.,The Confucian Persuasion,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