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记忆与想象:近代媒体的都市叙事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尽管天津现代意义报纸的产生较晚,但却发展迅速,影响巨大。报纸副刊更是在民国之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由德国人汉纳根于1895年1月26日创办的《直报》是天津报纸最早的刊登副刊性文字的中文报纸。此后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天津报纸的副刊日渐成熟。
     1920-1930年代是近代天津报业的极盛时期。随着都市生活的日益繁荣和稳定,内容庄谐并重,兼容了启蒙与娱乐的综合性副刊开始逐渐崛起并大行其道。同时,学理严肃、专业性强但又不失趣味的专业副刊也如雨后春笋纷纷破土而出,并逐步壮大。这些无所不包的“软性”副刊交相辉映,贴合读者需求,亦引导社会变革。以民国天津四大报纸而论,1920-1930年代,《大公报》各种类型的副刊在30种以上,而《益世报》先后创办的副刊也有20余种。《庸报》和天津《商报》副刊数量虽然较《大公报》、《益世报》为少,但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1920-1930年代天津的报纸副刊记录了这样一个上至豪门巨贾、中为普通市民、下至贩夫走卒的碎片化的都市形态。作为几乎无所不包并且较易贴近普通市民的媒体平台,报纸副刊成为展示这些都市特有景观的最佳载体。通过媒体的再现,不同阶层间相互隔离的生活、休闲乃至情感被剪接在一起。更为重要的是,在读者的注视甚至是讨论下,一定范围内的公共议程或者私人话题均被重新社会化,并在动态的调适中求得新的平衡。因而,副刊媒体在借助这些事件实现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公共群体,一个基于现代舆论平台而显示其思想甚至力量的群体。另外值得关注的是,都市生活的碎片化和多元化,使得副刊文本中一些基于自身社会阶层或利益集团的描绘和判断,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形态和价值取向。或者说,报纸副刊中对于都市生活的观察实际存在着所谓的“人为编码”。以传播学的观点来看,副刊文本中的“都市”经历了一个从作者到编者,再到读者的层层翻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物质形态和现实世界的所谓“真实”都市,逐渐被符号化、主体化,并最终成为精神层面和文化意义上的“虚拟”都市。在现实与想象的交织中,在有序与混乱的粘合中,副刊文本复现出一个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既是真实的又是想象的意蕴异常丰富的都市。
     具体对“四报”副刊而言,它们中有的着眼于城市建设,有的着眼于社会进步,当然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聚焦于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这些副刊交相呼应成为天津近代新闻史上的一道独特景观。也因中国近代报刊的发轫和发展几乎与中国城市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相伴而行,依城市而生的报纸副刊不仅记录了历史的大转折和大动荡,并由于其特有的城市化属性而在很大程度上映射了中国近代城市的浮光掠影和人世悲喜,成为了考察城市历史的一面镜子。甚至可以说,在特定的城市社会中,形式多样的报纸副刊在参与形塑都市文化形态的同时,也在建构着城市的历史。因此,本文拟通过深入挖掘报纸副刊在参与新城市建设、市民日常生活、都市休闲和娱乐以及青年男女两性关系时所表现出的惊人力量,探究媒体对都市文化的表达方式与建构功能,以及媒体文本与都市文化的双向作用,试图在社会历史变迁与传播媒体之间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
Although the modern press was born relatively late in Tianjin, it had a rapid development and obtained an enormous influence very fast in China. The supplements developed unprecedentedly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Founded on January26,1895by a German named Hanneken, the Zhili Report was the earliest newspapers attached leisure words published in Tianjin. Since then, through a period of development, the supplements in Tianjin's press had been more and more maturing.
     The golden age of the press in modern Tianjin is in the1920-1930s. With increasing prosper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city life, both serious and humorous comprehensive supplements, with the purpose of enlightenment and entertainment, began to rise, and became very popular. At the same time, many professional supplements whose contents are very serious and professional but yet interesting also had emerged, and gradually grew up. These all-encompassing "soft" supplements complemented each other, to fit the needs of readers and guide social change. To the four great newspapers in Tianjin in1920-1930s, the supplements of Ta Kung Pao was more than30, Yi Shih Pao more than20. The other two newspapers'supplements were less than Ta Kung Pao's and Yi Shih Pao's, but they got warm welcome of a lot of people.
     In1920-1930s the newspapers'supplements in Tianjin recorded an urban form filled with fragments, from the rich to the poor. As a perfect media platform, including everything of all and closing to ordinary citizens, the supplement became the best carrier to show the urban landscape. Through reproduction of them, the isolated life, leisure and emotion between different classes were spliced together. Even more important, in the reader's gaze and discussion, the public agenda or private topic within some scope was to be resocialized and rebalanced in the dynamic adjustment. Therefore, supplements realized their economic value in these events, but also created a public group which based on the modern public platform and displayed its thought even power. Another concern is that for the fragment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city life, some descriptions and judgments in supplements based on their own social class or interest showed a wide variety of forms and value orientation. Or, in the supplements'observation to urban life, there was some so-called artificial code. To the view of mass communication, the "city" in supplements had experienced a process of continous translation, from authors to editors, again to readers. Through this process, the physical and real city was gradually symbolized and subjectified, and eventually became a spiritual, cultural and virtual city. In the mixture of reality with imagination, and order with chaos, supplements reproduced an implicated and significant city both in history and reality, both to be visible and imagined.
     Within the newspapers'supplements, some focused on urban construction, and some focused on social progress. Of course, there are quite a large part of them centered on the daily life of ordinary citizens. All these supplements that shined on each other formed a very special picture in modern Tianjin's journalism history. Also because Chinese press was born and developed with the process that Chinese cities changed from the traditional to the modern, supplements born in cities not only recorded a lot of great transitions and turbulences in history, also largely mapped modern life in Chinese cities and sorrows and joys of ordinary people because of its unique city attribute so as to be a perfect mirror to examine the history of the city. With the same meaning, in specific urban society, the various supplements participated in the shaping of urban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they also constructed the history of cities. Therefore, this paper intends to analyse these supplements, involv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ities, and people's daily life, urban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as well as gender relations between young men and young women, to explore the function and amazing strength of the media on the expression of urban culture and its construction, look fo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edia text and urban culture, and try to establish a close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change and the mass media.
引文
2参见来新夏:《天津的城市发展》,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16页。
    3指《晨报》副刊、《京报》副刊、《时事新报·学灯》、《民国日报·觉悟》。
    4《释<消闲报>命名之义》,《消闲报》(第2号),1897年11月25日。
    5谢庆立:《中国早期报纸副刊的编辑形态的演变》,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年版,第148页。
    6严独鹤:《副刊的要点》,见:王文彬编《中国报纸的副刊》,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26页。
    7《辞海》(普及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535页。
    8《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版,第108页。
    9甘惜分:《新闻学大词典》,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6页。
    10冯并:《中国文艺副刊史》,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4、38页。
    11田建平、石月炜:《<辞海>的副刊定义准吗?——兼论‘大副刊’时代副刊定义》,《新闻与写作》,2007年第5期。
    12李秀云:《<大公报>专刊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9页。
    14参见[德]马克思·韦伯:《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王蓉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38-158页。
    15参见[美]施坚雅:《城市与地方体系层级》,见: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叶光庭、徐自立、王嗣均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27-343页。
    16G. William Skinner,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History,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1985(44):271-292.
    17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第六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231页。
    18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第六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410页。
    19[美]佐京:《城市文化》,张廷佺、杨东霞、谈瀛洲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53页。
    20王文彬:《中国报纸的副刊》,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23载于《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24载于《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1期。
    25载于《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26主要研究成果简要列举如下:隋新、严芸:《试析李大钊时期的〈晨报副刊〉》,《东南传播》,2008年第1期;何海巍:《五四时期报纸副刊的两种流变及其原因》,《浙江媒体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石娟:《严独鹤的副刊编辑理念——以〈新闻报〉副刊「快活林」和「新园林」为例》,《编辑之友》,2010年第3期;员怒华:《中国报纸副刊的孕育与诞生》,《中国出版》,2010年6月;等等。
    27杨磊:《中国报纸副刊史》[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1992年。
    28陈捷:《〈京报副刊〉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大学,2006年。
    29杨爱芹:《〈益世报〉副刊与中国现代文学》[博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30蒋蕾:《精神抵抗:东北沦陷区报纸文学副刊的政治身份与文化身份》[博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2008年。
    31张黎敏:《〈时事新报·学灯〉:文学生长与文化传播》[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2杜竹敏:《〈民国日报〉文艺副刊研究(1916-1924)》[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10年。
    33参见谢庆立:《中国早期报纸副刊编辑形态的演变》,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年版。
    34参见张涛甫:《报纸副刊与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转型:以〈晨报〉副刊为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5参见王灿发:《现代报纸副刊专刊透视——30年代〈申报〉副刊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远方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36参见郭武群:《打开尘封的历史: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37参见冯并:《中国文艺副刊史》,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
    38参见李秀云:《〈大公报〉专刊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
    39载于《晨报周年纪念增刊》,1925年第7期。
    40载于《史学与地学》第1、2期,1926年12月-1927年7月。
    41江家瑂、姚文枏编:《民国上海县志》,刻本,1936年版;宋蕴璞辑:《天津志略》(铅印本),天津:天津协成印刷局,1931年版;高凌雯编:《天津县新志》,刻本,1931年版。
    43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史编写组:《北京史》,初稿,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史编写组,1960年。
    44曹子西:《北京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45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隗瀛涛:《近代重庆城市史》,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罗澍伟:《近代天津城市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皮明庥:《近代武汉城市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6[法]福柯:《空间、知识、权力》,见: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14页。
    47Herry Lefebvr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U. K) Oxford:Blackwell,1991, pp.11转引自包亚明:《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11-112页。
    48参见包亚明:《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09-113页。
    49参见熊月之:《张园——晚清上海一个公共空间的研究》,《档案与史学》,1996年第6期;《晚清上海私园开放和公共空间的拓展》,《学术月刊》,1998年第8期。其他相类的研究还有叶中强:《游走于城市空间:晚清民初上海文人的公共交往》,《史林》,2006年第4期;方平:《戏园与清末上海公共空间的拓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51刘海岩:《空间与社会:近代天津城市的演变》,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52参见瞿骏:《辛亥前后上海城市公共空间研究》,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
    53参见王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4参见王笛:《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55[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或自然法和国家学纲要)》,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97页。
    56[德]哈贝马斯:《公域的结构性变化》,童世骏译,见:邓正来主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7页。
    57“公共领域”一词并非哈氏所创。在他之前,德语世界的众多学者如熊彼特和布鲁纳都有过研究。在英语世界,德裔犹太女学者阿伦特和之前的杜威也分别从公共哲学的角度探讨过相关问题。
    58参见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凤凰出版媒体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1页。
    59参见[美]魏斐德:《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问题的论争——西方人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思考》,张小劲、常欣欣译,见:邓正来主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373页。
    60参见[美]罗威廉曾:《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1参见[美]魏斐德:《清末与近代中国的公民社会》,谢毅译,见:汪熙、魏斐德主编《中国现代化问题——一个多方位的历史探索》,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3-57页。
    62[美]罗威廉:《晚清帝国的“市民社会”问题》,见:黄宗智主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76页。
    63参见[美]黄宗智:《中国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国家与社会间的第三领域》,程农译,见:
    64参见[美]玛丽·兰金:《中国公共领域观察》,见:黄宗智主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96-219页。
    65参见王笛:《晚清长江上游地区公共领域的发展》,《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1期。
    66参见方平:《清末上海公共领域的整合与市民阶级的兴起》,《近代中国》,2002年第18辑。
    67参见贺跃夫:《晚清广州的社团及其近代变迁》,《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6期。
    68参见冯筱才:《中国商会史研究之回顾与反思》,《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5期。
    69参见徐甡民:《上海市民社会史论》,上海:文汇出版社,2007年版。
    70参见方平:《晚清上海的公共领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2参见王儒年:《欲望的想象:1920-1930年代<申报>广告的文化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3参见侯杰、曾秋云:《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女性生活状态解读——以蒋逸霄《津市职业的妇女生活》系列采访为中心的探讨》,《南方论丛》,2006年第2期。
    74参见侯杰:《报纸媒体与女性都市文化的呈现——对《大公报》副刊《家庭与妇女》的解读》,《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75参见李净昉:《媒体与民国时期女性主体性的建构——以天津〈益世报·妇女周刊〉为例》,《南方论丛》,2009年第1期。
    76参见李从娜:《媒体·消费·性别:民国时期都市女性身体研究——以天津<北洋画报>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南开大学,2010年。
    77参见李今:《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杨剑龙:《上海文化与上海文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华霄颖:《市民文化与都市想象——王安忆上海书写研究》,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
    78参见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79参见王宏图:《都市叙事与欲望书写》,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0参见孙绍谊:《想象的城市——文学、电影和视觉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1参见李孝悌:《中国的城市生活》,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恋恋红尘:中国的城市、欲望和生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2对其他城市如北京、南京等的关注也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如菅娇《试论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见《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9年第7卷第4期;杨冬梅《民国时期南京市民文化研究》,见《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83此类研究主要有,罗苏文:《高郎桥:1914-1949年沪东一个棉纺织工人生活区的形成》,《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和2006年第1期;刘贺娟:《胡同和弄堂——女性的都市文化记忆》,《辽宁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苏智良、姚霏:《庙、信仰与社区——从城隍信仰看近代上海城隍庙社区》,《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84载于《历史档案》,2003年第4期。
    85载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86载于《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87载于《齐鲁学刊》,2007年第3期。
    88载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89参见周俊旗:《民国天津社会生活史》,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90参见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页。
    91参见吕超:《东方帝都:西方文化视野中的北京形象》,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版。
    92参见吕超:《海上异托邦:西方文化视野中的上海形象》,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93参见蔡尚伟:《百年双城记:成都重庆的城市文化与媒体》,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洪煜:《近代上海小报与市民文化研究(1897-1937)》,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
    94夏春祥:《新闻与记忆:传播史研究的文化取径》,见:《当代台湾新史学的反思(社会/文化史集刊3)》,台北:时英出版社,2010年版,第83-90页。
    95参见夏春祥:《在传播的迷雾中:二二八事件的传媒印象与社会记忆》,台北: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117-121页。
    96陈春生:《走向历史现场》,见: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5页。
    97[英]劳伦斯·斯通:《历史叙述的复兴:对一种新的老历史的反省》,见:陈恒、耿相新主编《新文化史(新史学第四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98[英]劳伦斯·斯通:《历史叙述的复兴:对一种新的老历史的反省》,见:陈恒、耿相新主编《新文化史(新史学第四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99参见[美]海登·怀特:《元历史: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陈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
    100参见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10页。
    101[英]伯顿:《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史安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4页。
    1参见马艺:《天津新闻传播史纲要》,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24-25页。
    2周俊旗:《民国天津社会生活史》,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28页。
    3参见罗澍伟:《近代天津城市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17-418页。
    4参见邓庆澜:《天津市第二次工业统计》,天津市社会局,1935年版,第29页和第63页。
    5罗澍伟:《近代天津城市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06页。
    7周俊旗:《民国天津社会生活史》,第12页,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9罗澍伟:《近代天津城市史散论》,见《近代史研究》,1991第4期。
    10罗澍伟:《近代天津城市史散论》,见《近代史研究》,1991第4期。
    11赵宝琪、张凤民:《天津教育史》(上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3页。
    12根据天津市档案馆编《近代以来天津城市化进程实录》中的有关资料统计计算,可参见该书的第650-658页。
    131929年北洋大学被改名为北洋工学院,直到1946年抗战胜利后恢复北洋大学校名。
    16舒可文:《城里:关于城市梦想的叙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
    17周俊旗:《民国天津社会生活史》,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95页。
    18[英]雷穆森:《天津租界史》,许逸凡、赵地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85页。
    19参见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近代天津十二大报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24-226页。
    20参见马艺:《天津新闻传播史纲要》,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33-38页。
    21根据马艺主编的《天津新闻传播史纲要》附录部分统计计算。
    22英敛之:《大公报序》,《大公报》,1902年6月17日。
    23宋蕴璞:《天津志略》,天津:协成印刷局,1931年版,第278页。
    24俞志厚:《一九二七年至抗战前天津新闻界概况》,见:天津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八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0页。
    25参见中华民国新民会中央指导部调查科:《京津新闻事业之调查》,见:方汉奇主编《民国时期新闻史料汇编》(第十一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版,第126页。
    26方汉奇:《〈大公报〉百年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4页。
    27参见徐景星:《重振〈益世报〉的刘豁轩》,见:天津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近代天津十二大报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8-169页。
    28参见吴云心:《刘髯公和〈新天津报〉》,见: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天津报海钩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6页。
    29东生:《专资消遣的附刊》,原载于1933年《新闻学论集》,转引自王文彬:《中国报纸的副刊》,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14页。
    30宋蕴璞:《天津志略》,天津:协成印刷局,1931年版,第285页。
    31卜少夫:《报纸为什么注重副刊》,见:王文彬主编:《中国报纸的副刊》,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11页。
    32心冷:《我们说些什么》,《大公报·艺林》,1926年9月1日。
    33心冷:《第一下》,《大公报·铜锣》,1927年3月7日。
    34园丁:《我们的公园》,《大公报·小公园》,1928年1月1日。
    35园丁:《黄天厚土实所共见》,《大公报·小公园》,1928年1月12日。
    36园丁:《这一边》,《大公报·小公园》,1928年1月11日。
    37编者:《“园例”——致文艺生产者》,《大公报·小公园》,1935年7月4日。
    38方汉奇:《〈大公报〉百年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0页。
    39梦幻:《益智粽征文小序》,《益世报·益智粽》,1915年10月1日。
    40《益智粽征文条例》,《益世报·益智粽》,1915年10月1日。
    41华封老人:《创刊词》,《天津益世报副刊》,1928年10月10日。
    42编者:《公开状》,《天津益世报副刊》,1928年10月10日。
    43《本周刊条例》,《益世报·学术周刊》,1928年10月22日。
    44吴秋尘:《新闻界的一条新途径》,见《报学季刊》第一卷第三期,1935年3月29日。
    45杨大辛:《文苑奇才吴云心》,见: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近代天津十二大报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7页。
    46编者:《发刊例言》,《天津商报图画周刊》,1930年7月6日。
    47方汉奇:《〈大公报〉百年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7页。
    48《小公园开市大吉》,《大公报·小公园》,1928年1月1日。
    50参见王文彬:《中国报纸的副刊》,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54页。
    51参见《电气可促人生殖——法国威利斯博士最近新发现》,《庸报·另外一页》,1933年6月24日。
    1□佣:《名实相符之今岁国庆》,《益世报·国庆特刊》,1928年10月10日。
    2记者:《本刊弁言》,《益世报·国庆纪念建设特刊》,1928年10月10日。
    3记者:《本刊弁言》,《益世报·国庆纪念建设特刊》,1928年10月10日。
    4政之:《中国为什么没有舆论》,《国闻周报》,1934年1月1日。
    5《天津之新市民与新市制》,《大公报·社评》,1928年6月30日。
    6小工:《汽车学讲义》,《大公报·小公园》,1928年7月5日。
    7《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见:《孙中山全集》(第8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29页。
    8小工:《汽车学讲义》,《大公报·小公园》,1928年7月5日
    9《发刊词》,《大公报·科学周刊》,1929年1月9日。
    10高艳林:《天津人口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60页。
    11《发刊词》,《大公报·科学周刊》,1929年1月9日。
    12《说云》,《大公报·科学周刊》,1930年2月26日。
    13《说云(续)》,《大公报·科学周刊》,1930年3月12日。
    14《招魂术之诈伪(续)》,《大公报·科学周刊》,1929年11月20日。
    15《死人复活之新试验》,《庸报·天籁》,1929年2月3日。
    16参见严洪昌:《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风俗调查与改良活动述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1卷第6期,2002年11月。
    17张式溥:《论戒烟》,《大公报·医学周刊》,1930年11月20日。
    18《纪念周加读禁烟遗训》,《益世报》,1929年5月26日。
    19《本市制造毒品者达八十家》,《益世报》,1929年11月4日。
    20《医光之认识与本刊的使命(三)》,《益世报·医光周刊》,1930年8月7日。
    21郭训□:《夏日公共卫生应注意的几点》,《益世报·医光周刊》,1930年8月7日。
    22酞先:《夏令卫生杂谈(一)》,《大公报·医学周刊》1930年6月19日。
    23冯英镇:《新年致语》,《益世报·新医常识》,1935年1月1日。
    24鄂缪苍:《什么叫做卫生》,《益世报·医药周刊》,1929年4月5日。
    25《清洁运动大会》,《益世报》,1929年12月15日。
    26《社会科学者应当努力》,《大公报·社评》,1930年2月19日。
    27《青年之烦闷季》,《大公报·社评》,1930年6月9日。
    28金石:《现代青年的病态心理》,《益世报·益智粽》,1930年3月23日、24日。
    29金石:《现代青年的病态心理》,《益世报·益智粽》,1930年3月24日。
    30《青年之烦闷季》,《大公报·社评》,1930年6月9日。
    31莲蓬:《给现代的青年》,《大公报·小公园》,1930年7月23日。
    32李增浓:《论思想统一》,《大公报·读者论坛》,1930年6月18日。
    33杨吉孚:《好现象与苦要求》,《大公报·读者论坛》,1930年6月11日。
    34参见腾霞:《目前国民应有之觉悟(续)》,《大公报·读者论坛》,1930年11月13日。
    35逸民:《辛亥革命后中国人婚姻家庭观念的变迁》,《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1期。
    36《少妇受虐待逃入妇协》,《益世报》,1930年2月5日。
    37Shih:《旧式夫妇》,《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8年5月31日。
    38仙筹:《实行国历应当从家庭里改革起》,《商报·杂货店》,1929年2月5日。
    39梁文俊:《我国家庭的黑暗急宜改良的意见》,《妇女杂志》,1927年第1期。
    40襟白:《旧礼教下的婚姻制度》,《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8年6月7日。
    41襟白:《旧礼教下的婚姻制度》,《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8年6月7日。
    42麦克代敦:《美满婚姻的要素(一)》,布莱特译,《大公报·家庭》,1930年7月12日。
    43麦克代敦:《美满婚姻的要素(一)》,布莱特译,《大公报·家庭》,1930年7月12日。
    44麦克代敦:《美满婚姻的要素(二)》,布莱特译,《大公报·家庭》,1930年7月13日。
    45妙译:《婚姻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非议”》,《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9年5月2日。
    46孙国英:《急起罢,女性的同胞们!》,《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9年5月2日。
    47敬平:《家庭的艺术》,《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9年7月18日。
    48竹君:《家庭音乐会的组织的价值》,《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9年5月16日。
    49竹君:《暑期家庭享乐预算表》,《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9年7月18日。
    50竹君:《家庭音乐会的组织的价值》,《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9年5月16日。
    51许仕廉:《优生运动与节育运动》,《益世报副刊》,1930年5月15日。
    52罗嵩翰:《医学与结婚》,《大公报·医学周刊》,1930年1月18日。
    53淑贞女士:《烹饪常识》,《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8年9月27日。
    54王景元:《腐败食品之害》,《大公报·家庭》,1930年7月7日。
    55罗玉祥:《夏令饮食之卫生》,《益世报·夏季卫生特刊》,1930年6月8日。
    56《痢疾的急救法》,《大公报·家庭》,1930年6月2日。
    57杨其昌:《益世报·医光周刊》,1930年7月9日。
    58猷先:《痨病之预防与治疗》,《大公报·医学半月刊》,1929年10月19日。
    59孙钰:《普通小学的几种训练课》,《庸报·儿童教育》,1933年5月11日。
    60清:《儿童的教育问题》,《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9年6月12日。
    61清:《儿童的教育问题》,《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9年6月12日。
    62瘦□女士:《贤明的妇女不该禁止孩子们的活动》,《大公报·体育》,1928年3月30日。
    64毓华:《乳儿与乳的关系》,《商报·杂货店》,1931年1月21日。
    65参见《母亲和她的婴孩》,沈诰译,《大公报·医学周刊》(第十二期至第二十五期),1929年11月23日至1930年2月22日。
    66清:《儿童的教育问题》,《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9年6月12日。
    67参见《天津特别市工务局整理市区马路桥梁沟渠公共建筑等项工程计画大纲》,《天津益世报国庆纪念建设特刊》,1928年10月10日。
    68《本刊的旨趣》,《大公报·市政周刊》,1929年1月12日。
    69邵可侣演讲、符端五笔记:《城市发展之概要》,《大公报·市政周刊》,1929年1月26日。
    70[美]佐京:《城市文化》,张廷佺、杨东霞、谈瀛洲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71邵可侣演讲、符端五笔记:《城市发展之概要(续)》,《大公报·市政周刊》,1929年2月2日。
    72董修甲:《我国大都市之建设计画》,《大公报·市政周刊》,1929年3月2日。
    73董修甲:《我国大都市之建设计画》,《大公报·市政周刊》,1929年3月2日。
    74董修甲:《我国大都市之建设计画(续)》,《大公报·市政周刊》,1929年3月9日。
    75董修甲:《我国大都市之建设计画(续)》,《大公报·市政周刊》,1929年3月16日。
    76董修甲:《我国大都市之建设计画(续)》,《大公报·市政周刊》,1929年4月6日。
    77黄子方:《中国卫生刍议》,《社会学界》,1927年第1卷。
    78《公共卫生与人类幸福》,《大公报·市政周刊》,1929年4月13日。
    79罗芙芸:《卫生的现代性:中国通商口岸卫生与疾病的含义》,向磊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6-54页。
    80周默希:《“公共卫生”之解说》,《大公报·市政周刊》,1929年5月11日。
    81李博仁:《都市卫生(续)》,《大公报·市政周刊》,1929年2月9日。
    82朱席儒、赖斗岩:《吾国新医人才分布之概观》,《中华医学杂志》,1935年第21卷第2期。
    83张大庆:《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1912-1937)》,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51页。
    84陈志潜:《吾国全医建设问题(续)》,《大公报·市政周刊》,1929年6月15日。
    85陈志潜:《吾国全医建设问题》,《大公报·市政周刊》,1929年5月18日。
    86陈志潜:《吾国全医建设问题》,《大公报·市政周刊》,1929年5月18日。
    87徐世大:《都市之改良与发展》,《大公报·市政周刊》,1929年3月30日。
    88徐世大:《都市之改良与发展》,《大公报·市政周刊》,1929年3月30日。
    89董修甲:《市政与市政专门人才》,《大公报·市政周刊》,1929年5月18日。
    90董修甲:《市政与市政专门人才》,《大公报·市政周刊》,1929年5月18日。
    91《文化与都市》,《大公报·市政周刊》,1929年2月16日。
    92《文化与都市》,《大公报·市政周刊》,1929年2月16日。
    93《文化与都市(续)》,《大公报·市政周刊》,1929年2月23日。
    94《文化与都市(续)》,《大公报·市政周刊》,1929年2月23日。
    95《文化与都市(续)》,《大公报·市政周刊》,1929年3月30日。
    96《文化与都市》,《大公报·市政周刊》,1929年2月16日。
    97《文化与都市》,《大公报·市政周刊》,1929年2月16日。
    98《文化与都市》,《大公报·市政周刊》,1929年2月16日。
    99《文化与都市》,《大公报·市政周刊》,1929年2月23日。
    100何一民:《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2页。
    101二吉:《津游杂感(上)》,《大公报·小公园》,1930年7月11日。
    102二吉:《津游杂感(下)》,《大公报·小公园》,1930年7月12日。
    103老渔:《游日法两租界感赋排律三十四韵》,《益世报·益智粽》,1930年4月26日。
    104鲁涤平:《天津特别市社会局最近之设施与其对于改革津市社会现况之意见》,《益世报·国庆纪念建设特刊》,1928年10月10日。
    105鲁涤平:《天津特别市社会局最近之设施与其对于改革津市社会现况之意见(续)》,《益世报·国庆纪念建设特刊》,1928年10月11日。
    106侯杰:《民国时期天津女性都市生活的媒体表达——以〈大公报〉副刊〈家庭与妇女〉为中心的考察》,《南方论丛》,2008年第2期。
    2引自天津图书馆整理冯文洵的《丙寅天津竹枝词》,第一首。http://dlibrary.tjl.tj.cn/dfzqw/zzc.htm
    3《迎年之辞》,《大公报·社评》,1934年1月1日。
    5马彦祥:《开源一得》,《益世报·语林》,1934年1月1日。
    6九国指英、法、美、俄、日、德、意、奥、比等九国,1902年美英两国私相授受,将美租界并入英租界所以后人多称八国租界。
    7罗澍伟:《近代天津城市史散论》,《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4期。
    8罗澍伟:《近代天津城市史散论》,《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4期。
    9[英]米奇(Alexander Michie):《阿礼国旅华记》(The Englishman in China),《天津历史资料》第2期。
    10《天津海关十年报告书(1902——1911)》,《天津历史资料》第13期。
    11数据来源:《二十世纪初的天津概况》(原名《天津志》,日本中国驻屯军司令部编,1909年发行),侯振彤译,天津:天津市地方史志编修委员会,1986年版,第27页。
    12日本中国驻屯军司令部:《二十世纪初的天津概况》(原名《天津志》,1909年发行),侯振彤译,天津:天津市地方史志编修委员会,1986年版,第27页。
    13[英]雷穆森:《天津的成长(租界)》,许逸凡译,见: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天津历史资料》第10期,1981年。
    15[英]雷穆森:《天津租界史(插图本)》,许逸凡、赵地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88页。
    16参见[英]雷穆森:《天津租界史(插图本)》,许逸凡、赵地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89页。
    17葛天:《一位新客眼中的天津》,《大公报·小公园》,1928年5月7日。
    18高风:《租界生活片段》,《大公报·小公园》,1928年5月28日。
    19道静:《上流人》,《大公报·小公园》,1935年7月14日
    20[英]布莱恩鲍尔:《租界生活:一个英国人在天津的童年》,刘国强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0-152页。
    21偎侬女士:《繁华的街》,《大公报·小公园》,1928年8月10日。
    22山女:《少爷小姐之流》,《大公报·小公园》,1929年12月23日。
    23高风:《租界生活片段》,《大公报·小公园》,1928年5月28日。
    24王芸生:《新闻事业与国难》,上海:上海大公报馆,1937年版,第261页。
    25徐甡民:《上海市民社会史论》,上海:文汇出版社,2007年版,第48页。
    26《天津市之风俗调查》,《河北》(月刊),1933年第3期。
    28资料来源:《天津市政府公报》,1936年第95期。
    30园丁:《仙人掌》,《大公报·小公园》,1928年8月2日。
    31《天津市之风俗调查》,《河北》(月刊),1933年第3期。
    32王受生:《天津食谱:关于天津吃的种种(一)》,《大公报·本市附刊》,1935年1月1日。
    33王受生:《天津食谱:关于天津吃的种种(二)》,《大公报·本市附刊》,1935年1月3日。
    34《春在楼消夜记》,《益世报·别墅》,1935年4月22日。
    35《消除无线电收音机杂音之有效办法》,《商报·电器周刊》,1937年7月2日。
    36道生:《司机技能与汽车生命》,《庸报·汽车增刊》,1929年2月10日。
    37《汽车每周之检点》,《商报·汽车周刊》,1937年7月7日。
    38念良:《有声电影的语言问题》,《益世报·戏剧与电影》,1932年11月30日。
    40寄萍:《衣食住行性(上)》,《益世报·语林》,1933年2月20日。
    41《穷人的话》,《大公报·小公园》,1929年12月4日。
    42更生:《八里台游记》,《益世报·益智粽》,1931年9月16日。
    43小草:《黄昏后》,《益世报·益智粽》,1930年3月12日。
    45封汉章:《20世纪20年代河北兵灾初探》,《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46牧笳:《难民叹》,《大公报·小公园》,1929年8月12日。
    47牧笳:《难民叹》,《大公报·小公园》,1929年8月12日。
    48牧笳:《难民叹》,《大公报·小公园》,1929年8月12日。
    49参见刘嘉狻:《旧天津的乞丐种种》,见:《天津老城忆旧》(《天津文史资料选辑》总七十六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68-572页。
    50《新唐家口的贫民窟》,《益世报·社会服务版》,1933年12月29日。
    51《今年旧年胜往年》,《益世报·别墅》,1934年2月18日。
    52《大公报·贫民的呼号》,1928年12月1日。
    53《大公报·贫民的呼号》,1928年12月22日。
    54万尧松:《论妇女的倚赖性》,《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34年9月16日。
    55雯:《妇女应努力后方救济工作》,《益世报·妇女周刊》,1933年3月23日。
    56雯:《妇女应努力后方救济工作》,《益世报·妇女周刊》,1933年3月23日。
    57《津市小贩的种类》,《益世报·别墅》,1934年3月4日。
    59《津市小贩的种类》,《益世报·别墅》,1934年3月4日。
    60功:《街头写真:修补雨伞——平津小手工艺之四》,《大公报·本市附刊》,1934年7月28日。
    61功:《街头写真:插扇子的——平津小手工艺之一》,《大公报·本市附刊》,1934年7月14日。
    62名言:《钉鞋匠的生活》,《大公报·本市附刊》,1934年7月24日。
    63刘炎臣:《天津市胶皮调查》,《益世报·别墅》,1934年5月26日。
    64功:《街头写真:剃头的——平津街巷小手艺人》,《大公报·本市附刊》,1934年8月6日。
    65功:《街头写真:剃头的——平津街巷小手艺人》,《大公报·本市附刊》,1934年8月6日。
    66刘炎臣:《天津市胶皮调查》,《益世报·别墅》,1934年5月26日。
    67刘炎臣:《天津市胶皮调查》,《益世报·别墅》,1934年5月26日。
    71天津档案馆藏《天津海关十年报告》(1922-1931),卷号:WI,四类147号卷。
    72《一个纱厂管理者的职业观念及其标准生活》,《益世报·青年生活专页》,1935年4月24日。
    73冯华年:《天津手艺工人家庭生活调查之分析》,《经济统计季刊》,1932年第3期。
    75吴廷俊:《新记〈大公报〉史稿》,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第201页。
    76萧仲纳:《说“天津人”》,《益世报·语林》,1934年4月9日。
    77张元卿:《戴愚庵及其“混混小说”》,见:张元卿主编:《民国北派通俗小说论丛》,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52页。
    78刘云若:《红杏出墙记》,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337页。
    79吴云心:《重刊〈沽水旧闻〉序》,见:《吴云心文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559页。
    80戴愚庵:《沽上英雄谱》,《益世报·别墅》,1934年11月22日。
    81戴愚庵:《沽上英雄谱》,《益世报·别墅》,1934年11月24日。
    82“天津卫三宝”指鼓楼、炮台、铃铛阁。
    83《沽上又出现新宝》,《益世报·别墅》,1933年9月21日。
    84《沽上又出现新宝》,《益世报·别墅》,1933年9月21日。
    85《沽上又出现新宝》,《益世报·别墅》,1933年9月21日。
    86乔虹:《近代天津城市的变化和发展(1860-1948)》,《天津史研究》,1986年第1期。
    87尖头钻:《金贵声中之皮肉生涯》,《天津商报图画周刊》,1930年8月17日。
    88邵芙:《淫卖的又一角落——青年尼姑们的肉市》,《庸报·另外一页》,1933年7月8日。
    89张维沇:《卖笑的女人》,《大公报·小公园》,1935年5月25日。
    90张维沇:《卖笑的女人》,《大公报·小公园》,1935年5月25日。
    91张维沇:《卖笑的女人》,《大公报·小公园》,1935年5月26日。
    92张维沇:《卖笑的女人》,《大公报·小公园》,1935年5月27日。
    93张维沇:《卖笑的女人》,《大公报·小公园》,1935年5月25日、26日、27日。
    94芷译:《娼妓与家庭》,《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8年3月22日。
    95罗澍伟:《近代天津城市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18页。
    96王西彦:《车站旁边的穷苦人家》,《大公报·小公园》,1935年7月21日。
    97三等中又分为上三等519人,一元随便270人,三等887人,六角随便115人。
    98参见《天津特别市救济事业概观(四)》,《益世报》,1930年8月12日。
    99邵芙:《淫卖的又一角落——青年尼姑们的肉市》,《庸报·另外一页》,1933年7月8日。
    101吴秋尘:《新闻界的一条新途径》,见:王文彬编:《中国报纸的副刊》,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20页。
    102《吴庆云急于谋事》,《益世报·社会服务版》,1934年6月10日。
    103《单世伟君的谢词》,《益世报·社会服务版》,1934年3月24日。
    104《张国平论吴庆云停职事》,《益世报·社会服务版》,1934年6月15日。
    105《索玉明流落津门》,《益世报·社会服务版》,1934年5月11日。
    106秋尘:《编者案》,《益世报·社会服务版》,1934年4月5日。
    107柳絮:《青年要有:自我意识!》,《益世报·社会服务版》,1934年3月17日。
    108绮霄:《青年要有自我意识之回声》,《益世报·社会服务版》,1934年3月22日。
    109《智华先生来函申论捐款济贫适以害之》,《益世报·社会服务版》,1934年3月23日。
    110智华:《附致失业青年书》,《益世报·社会服务版》,1934年3月23日。
    111秋尘:《编者案》,《益世报·社会服务版》,1934年3月23日。
    112《周润卿君函询智华君谁不挨饿谁不务正?》,《益世报·社会服务版》,1934年3月27日。
    113《智华君向周润卿君答辩》,《益世报·社会服务版》,1934年3月29日。
    114《要作个自新人》,《益世报·社会服务版》,1934年4月3日。
    115Deborah Stevenson, Cities and Urban Culture,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2003, pp.54-55.
    1吴牛:《她想天津》,《益世报·益智粽》,1931年9月7日。
    2吴牛:《她想天津》,《益世报·益智粽》,1931年9月7日。
    3吴牛:《她想天津》,《益世报·益智粽》,1931年9月8日。
    4参考罗澍伟:《近代天津城市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56页。
    5萍:《津市影院业的分野(一)》,《商报·游艺场》,1932年4月1日。
    6光:《本埠各影院之新形势(一)》,《商报·电影院》,1931年10月10日。
    7参见《新光明大戏院新春设施》,《庸报·天津卫》,1929年2月7日。
    8参见剑珍:《新中央杂记(一)》,《商报·电影院》,1931年9月5日。
    9冷皮:《有声和无声》,《大公报·电影(半月刊)》,1930年2月11日。
    10参见萍:《津市影院的分野(二)》,《商报·游艺场》,1932年4月2日。
    11《‘江湖艳迹’明日光陆上映》,《益世报·别墅》,1936年2月26日。
    12圭颖:《国产影片在天津》,《益世报·别墅》,1936年8月7日。
    13《本市电影迷之活跃》,《益世报·别墅》,1934年9月4日。
    14三景:《第三次电影茶话会》,《益世报·别墅》,1934年10月9日。
    15《中国旅行剧团双十节前来津》,《益世报·别墅》,1935年9月29日。
    16《新新中旅新剧已开始订座售票》,《益世报·别墅》,1935年10月3日。
    17《“情书”内容一斑》,《益世报·别墅》,1934年10月4日。
    18杨风、云子:《油漆未干·英雄与美人》,《益世报·别墅》,1934年10月12日。
    19《中国旅行剧团公演〈雷雨〉成功》,《益世报·别墅》,1934年10月14日。
    20《本市话剧气氛顿活跃》、《〈姊妹花〉今日公演》,《益世报·别墅》,1934年10月5日。
    21冯江:《天津舞场速写》,《益世报·别墅》,1936年7月28日。
    22详见:《沪舞星陈高聪郑孟霞将莅津》,《益世报·别墅》,1935年3月12日;《舞蹈界之新趋向》,《大公报》,1929年5月2日。
    23《昨夜利顺德饭店明灯艳舞录》,《大公报》,1929年1月18日。
    24斑:《永安饭店之跳舞学校》,《商报·游艺场》,1931年1月25日。
    25《第一日赛马盛况》,《天津商报赛马专页》,1930年4月19日。
    26《第三日赛马盛况》,《天津商报赛马专页》,1930年4月21日。
    28蛾:《津市游艺鸟瞰》,《大公报·本市附刊》,1934年9月25日。
    29天津市档案馆编:《近代以来天津城市化进程实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36页。
    30自新斋主:《同德坤剧社将移皇宫》,《益世报·别墅》,1933年6月18日。
    31石见:《北洋春和对抗》,《益世报·别墅》,1935年1月14日。
    32刘炎臣:《尚尚对峙之局甫过,王谭争雄之期又来》,《益世报·别墅》,1935年9月16日。
    33却:《记周宅堂会》,《商报·游艺场》,1931年9月11日。
    34详见昭:《曹宅堂会记》,《益世报·别墅》,1936年9月30日;寄萍:《津市空前堂会戏》,《益世报·别墅》,1936年10月4日。
    35参见《名伶之癖好》,《庸报·每日附刊》,1935年5月11日。
    36如《梅家消息》、《最近来津小住之梅博士夫人孟小冬新影》,《天津商报图画周刊》,1930年7月6日、7月13日;《金友琴案无结果》,《益世报·别墅》,1933年9月15日;等等。
    37雷欧:《闲话天津的旧戏》,《益世报·别墅》,1936年10月20日。
    38《津门娱乐区巡礼记(一)》,《益世报·别墅》,1934年3月1日。
    39渔:《老三不管巡礼记》,《大公报·本市附刊》,1934年11月19日、20日、21日。
    41《津门娱乐区巡礼记(三)》,《益世报·别墅》,1934年3月4日。
    43《津门娱乐区巡礼记(一)》,《益世报·别墅》,1934年3月1日。
    44炎臣:《落子馆速写》,《大公报·本市附刊》,1934年3月10日。
    45芸珊:《河北的小营市场》,《益世报·别墅》,1934年2月25日。
    46[英]戴维·英格利斯:《文化与日常生活》,张秋月、周雷亚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0页。
    47《津门娱乐区巡礼记(一)》,《益世报·别墅》,1934年3月1日。
    48[英]戴维·英格利斯:《文化与日常生活》,张秋月、周雷亚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
    132页。
    49[法]大卫·勒布雷东:《人类身体史和现代性》,王圆圆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43页。
    50张鸣琦:《单纯化的世界》,《庸报副镌》,1929年2月5日。
    51芙蓉:《十字街头杂景》,《大公报·小公园》,1933年4月18日。
    52庭梅:《漂泊的浪子》,《益世报·益智粽》,1930年4月4日。
    53骆驼:《旅游杂记》,《大公报·小公园》,1929年6月1日。
    54轶伦:《西沽道上》,《大公报·小公园》,1929年4月3日。
    55轶伦:《西沽道上》,《大公报·小公园》,1929年4月3日。
    56莎蒂:《黄金病狂的时代》,《大公报·小公园》,1933年4月8日。
    57二吉:《秤一秤城市生活》,《大公报·小公园》,1930年6月27日。
    58王冰洋:《穷人的桃花》,《大公报·小公园》,1929年4月4日。
    59张载:《张子全集·近思录》。
    60《发刊词》,《益世报·青年生活专页》,1935年1月12日。
    61鸿瑞:《青年娱乐问题的研究》,《益世报·青年生活专页》,1935年9月30日。
    62参见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天津通志·城乡建设志》,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538-541页。
    63参见陈蕴茜:《日常生活中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冲突——以中国近代公园为中心的考察》,《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64陈丹林:《都市之公园建设》,《大公报·市政月刊》,1929年8月10日。
    65一工:《海河公园》,《大公报·本市附刊》,1934年8月7日。
    66遐鸣:《大地回春公园热闹》,《益世报·别墅》,1935年3月17日。
    67《天津的公园》,《大公报·本市附刊》,1932年7月28日。
    69老牛筋:《天津公园八景》,《大公报》,1930年5月16日。
    71金:《宁园之春》,《益世报·别墅》,1935年3月31日。
    72何良俊:《西园雅会集序》,《明文海》,第301卷。
    73参见陈江:《园林书斋茶寮——晚明江南城居生活中的“雅韵逸趣”》,见:姜进主编:《都市文化中的现代中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47-354页。
    74张鸣琦:《单纯化的现代》,《庸报·副镌》,1929年2月5日。
    75金:《宁园之春》,《益世报·别墅》,1935年3月31日。
    76孙中山:《临时大总统改元改历通电》,见:《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页。
    77参见左玉河:《评民初历法上的“二元社会”》,《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3期。
    78《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3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25页。
    79参见李少兵:《民国节日节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335-342页。
    80于今:《游艺会》,《益世报·别墅》,1935年1月5日。
    81绅:《国庆杂掇》,《益世报·益智粽》,1929年10月12日。
    82及辰:《所感于国庆日者》,《益世报·语林》,1933年10月10日。
    83周宝璞:《法商学院新年师生联欢会》,《益世报·别墅》,1935年1月5日。
    84一行:《元旦试笔——三天的假期生活》,《益世报·别墅》,1935年1月5日。
    85《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3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25页。
    86坚雪:《旧历的末运》,《大公报·小公园》,1930年1月13日。
    87山女:《过了新年过旧年》,《大公报·小公园》,1930年1月26日。
    88敬梓:《一样新年》,《大公报·小公园》,1935年1月1日。
    89王皑:《过两个年》,《大公报·小公园》,1935年2月11日。
    90王皑:《过两个年》,《大公报·小公园》,1935年2月11日。
    91夜行人:《废年的风趣》,《益世报·语林》,1935年2月3日。
    92《天津人底过年(上)》,《益世报·别墅》,1934年2月5日。
    93《天津人底过年(中)》,《益世报·别墅》,1934年2月6日。
    94《天津人底过年(下)》,《益世报·别墅》,1934年2月7日。
    95《天津人过旧年消耗大洋六百万》,《益世报·别墅》,1934年2月13日。
    96刚宓:《中原游艺场》,《益世报·别墅》,1935年2月12日。
    97一英:《春节中劳苦大众的娱乐场》,《益世报·别墅》,1935年2月12日。
    98山女:《过了新年过旧年》,《大公报·小公园》,1930年1月26日。
    99《历法与民俗》,《大公报》,1931年2月17日。
    100参见凯军:《他也没有理她》,《大公报·小公园》,1930年2月3日。
    101思夷:《阳历年》,《大公报·小公园》,1930年1月9日。
    102[英]戴维·英格利斯(DavidInglis):《文化与日常生活》,张秋月、周雷亚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1-140页。
    103有三:《我们要怎样娱乐》,《商报·游艺场》,1936年7月27日。
    104有三:《我们要怎样娱乐》,《商报·游艺场》,1936年7月27日。
    105[匈]豪泽尔:《艺术社会学》,居延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231页。
    106郭人骥:《都会中人的健康问题》,《益世报·社会服务版》,1935年3月31日。
    107漱六:《入社会后的烦恼》,《大公报·小公园》,1930年5月18日。
    108周蕙珍:《乐吧,生命是短短的呵》,《大公报·小公园》,1930年5月1日。
    109吴□梅:《快乐与人生》,《大公报·读者论坛》,1930年9月25日。
    110味余:《寻娱乐的一席谈》,《益世报·益智粽》,1930年12月6日。
    111吴□梅:《快乐与人生》,《大公报·读者论坛》,1930年9月25日。
    112天问:《谈谈业余生活》,《益世报·语林》,1935年5月23日。
    113武:《迷了恋的微弱的心》,《大公报·小公园》,1935年3月29日。
    114一瞥:《发刊词》,《商报·抗日救国》,1931年10月17日。
    115《国难中之痛言(下)》,《商报·社评》,1931年10月10日。
    116一瞥:《哀天津》,《商报·抗日救国》,1931年10月18日。
    117耻:《国难逼前之津市剧艺情况》,《商报·游艺场》,1931年9月27日。
    118训:《国难与娱乐》,《商报·游艺场》,1931年10月21日。
    119《悲壮强烈之“最后之中队”》,《益世报·别墅》,1933年5月5日。
    120《国难与电影院》,《庸报·游艺》,1931年10月6日。
    121麻木:《娱乐问题》,《商报·游艺场》,1932年1月28日。
    122嘉谟:《电影事业与国难》,《益世报·别墅》,1933年3月13日。
    123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
    124成伯清:《格奥尔格·齐美尔:现代性的诊断》,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0页。
    1陈澄之:《危文绣本事》,香港:南天书业公司,1967年版,第205页。
    5资料来源:惠茜:《天津市工业上的妇女》,《妇女杂志》,1930年第16卷第5号。
    7参见侯杰、曾秋云:《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女性生活状态解读——以蒋逸霄〈津市职业的妇女生活〉系列采访为中心的探讨》,《南方论丛》,2006年第2期。
    8高艳林:《天津人口研究(1404-1949)》,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60页。
    9按照女性人口290078人的20%计算。
    10C.C.:《我们所负的责任》,《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8年7月5日。
    11玉梅女士:《妇女运动中一个重要问题》,《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8年11月22日。
    12汉卿:《可怜的女子(二)》,《大公报·家庭》,1930年7月19日。
    13妍芬:《“今日之中国”与“中国今日之妇女”》,《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34年9月9日。
    14丽宛女士:《新妇女》,《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9年6月13日。
    15《妇女教职员联合会的一篇宣言》,《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8年8月9日。
    16C.B.:《为智识阶级的妇女进一解》,《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8年10月4日。
    17《妇女的新时代》,《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9年4月25日。
    18北蠡:《宗教势力下的妇女及其应有的认识》,《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34年7月22日。
    19诺平:《解决妇女职业问题的紧要》,《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8年10月4日。
    20雪凌:《妇女职业问题》,《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8年6月7日。
    21王康垒:《男女平等的真义》,《益世报·妇女周刊》,1932年12月8日。
    22苏真女士:《妇女职业之商榷》,《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30年6月15日。
    23秀珍:《女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8年5月31日。
    24玉梅女士:《现代妇女的歧路》,《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9年1月10日。
    25雪凌:《妇女职业问题》,《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8年6月7日。
    26绿阴:《现阶段妇女职业的问题》,《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34年7月22日。
    27遒时:《一页家庭账》,《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30年2月27日。
    28遒时:《一页家庭账》,《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30年2月27日。
    29林:《妇女与职业的关系》,《益世报·妇女周刊》,1935年2月28日。
    30绿阴:《现阶段妇女职业的问题》,《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34年7月22日。
    31绿阴:《现阶段妇女职业的问题》,《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34年7月22日。
    32味余:《噫!这是提高女权么?(续)》,《益世报·益智粽》,1931年1月23日。
    33参见《关于女招待》,《天津商报图画周刊》,1930年9月21日。
    34《女招待的一封信》,《益世报·益智粽》,1931年2月3日。
    35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02页。
    36山女:《婚姻问题检讨》,《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30年3月13日。
    37何如:《中国女子的病态十二种》,《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9年8月22日。
    38郭家瑞:《结婚的两个错误(续)》,《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9年10月17日。
    39侬:《逃婚与离婚》,《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9年4月25日。
    40《天津最近三年间离婚案件之统计》,《大公报》,1929年2月12日。
    41漆女:《准备中的快乐家庭》,《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34年7月22日。
    42提:《你要结婚吗?》,《益世报·妇女周刊》,1935年4月18日。
    43[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74页。
    44芳菲:《娜拉是什么东西?》,《益世报·语林》,1935年4月11日。
    45彭昭仪:《怎样才配称为新女性》,《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34年12月16日。
    46张大珂女士:《怎样才算是一个摩登女子?》,《益世报·社会服务版》,1934年3月25日。
    47莎蒂:《黄金病狂的时代》,《大公报·小公园》,1933年4月8日。
    48皜皜:《天津的夜》,《大公报·小公园》,1933年4月10日。
    49莎蒂:《天津交响乐》,《大公报·小公园》,1933年3月6日。
    50晓澄:《关于“爱”的一个界说》,《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34年4月22日。
    51《青年女子的“恋爱”与“婚姻”》,《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8年4月19日。
    52《青年女子的“恋爱”与“婚姻”》,《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8年4月19日。
    53人圣:《谈恋爱》,《商报·游艺场》,1937年7月22日。
    54王晓莺:《怎么能够保持爱情的永久》,《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30年2月27日。
    55爱:《提倡女子驾驶汽车》,《庸报·汽车增刊》,1929年2月10日。
    56林倩:《恋爱艺术论》,《益世报·别墅》,1933年2月14日。
    57参考天津市档案馆编:《近代以来天津城市化进程实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02-703页。
    58男子:《女子择偶的意见(续)》,《天津商报每日画刊》,1934年8月4日。
    59《爱的三部曲》,《大公报·家庭》,1936年9月22日。
    60万尧松:《论妇女之倚赖性》,《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34年9月16日。
    61晓莺女士:《从红萝葡说到女学生》,《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8年11月15日。
    62佩:《一个新家庭》,《大公报·小公园》,1929年8月19日。
    63梁世琛:《考场与情场的比较》,《大公报·小公园》,1929年8月16日。
    64寂静:《爱情的歌》,《大公报·小公园》,1933年4月19日。
    65寂静:《爱情的歌》,《大公报·小公园》,1933年4月19日。
    66穷记者:《失恋诗》,《益世报·语林》,1933年5月5日。
    67穷记者:《失恋诗》,《益世报·语林》,1933年5月5日。
    68清澜:《无名女郎的信》,《大公报·小公园》,1930年5月18日。
    69《张伯苓伉俪结婚四十年纪念盛会》,《益世报·教育与体育》,1935年2月25日。
    70参见滕尼斯:《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严蓓雯译,见:汪民安主编:《现代性基本读本》,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8页。
    71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页。
    72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6页。
    73资料来源:《天津商报画刊》,1934年6月30日。
    74[法]大卫勒布雷东:《人类身体史和现代性》,王圆圆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25页。
    75晋笙:《对于骂女子剪发的赠言》,《大公报·小公园》,1928年7月28日。
    76云心:《“旗袍”、“不景气”》,《益世报语林》,1935年10月10日。
    77云心:《服妖》,《益世报·语林》,1936年9月9日。
    78云心:《服妖》,《益世报·语林》,1936年9月9日。
    79芸云:《如此装束》,《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8年12月6日。
    80贾贵:《女人(二)》,《商报·杂货店》,1931年1月22日。
    81梅非:《妇女与健康美》,《益世报·妇女周刊》,1934年9月27日。
    82玉梅女士:《妇女的装饰与美的原则》,《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8年12月20日。
    83清:《妇女与化妆》,《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9年7月4日。
    84孙绍谊:《想象的城市——文学、电影和视觉上海(1927-1937)》,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3页。
    85小乙:《男女真的平等了么?》,《大公报·小公园》,1934年8月10日。
    86维镐:《疯话》,《大公报·小公园》,1934年8月10日。
    87作之译:《关于男人女人的话》,《大公报·小公园》,1930年3月12日。
    88宋壹:《娼妓与闺秀》,《益世报·语林》,1933年11月25日。
    89嘤咯:《青年们的“蜜思狂”》,《大公报·小公园》,1930年4月13日。
    90珰铛女士:《新衣裳的价值》,《大公报·小公园》,1929年6月29日。
    91萝文:《由解放胸部说到服装》,《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8年8月16日。
    92《中国女子之退步》,《大公报·社评》,1930年7月17日。
    93裕生:《女人》,《大公报·小公园》,1930年5月20日。
    94滑铁炉:《女子与小人》,《益世报·语林》,1936年9月29日。
    95下里巴人:《男儿经》,《大公报·小公园》,1935年1月31日。
    96K.L.:《关于旧式女子》,《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30年6月18日。
    97王康垒:《篇头语》,《益世报·妇女周刊》,1932年11月10日。
    98木□:《开场引子》,《大公报·摩登》,1930年11月30日。
    99《敬告摩登青年》,《大公报·摩登》,1930年12月14日。
    1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2[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2页。
    3《天津之新市民与新市制》,《大公报·社评》,1928年6月30日。
    4张鸣琦:《单纯化的现代》,《庸报副镌》,1929年2月5日。
    [1]《大公报》副刊:《小公园》、《妇女与家庭》、《电影周刊》、《戏剧》、《儿童》、《体育》、《贫民的呼号》、《科学周刊》、《市政周刊》、《医学半月刊》、《医学周刊》、《家庭》、《读者论坛》、《摩登》、《少年生活》、《经济周刊》、《科学副刊》、《本市附刊》、《每日画刊》
    [2]《益世报》副刊:《益智粽》、《语林》、《别墅》、《医药周刊》、《医光周刊》、《新医常识》、《社会服务版》、《小朋友》、《青年生活专页》、《妇女周刊》、《通俗科学》、《戏剧与电影》、《益世报副刊》、《读者之声》、《游艺》
    [3]《庸报》副刊:《游艺》、《天籁》、《星期增刊》、《星期画刊》、《汽车增刊》、《另外一页》、《每日附刊》、《每周漫画》、《现代妇女》
    [4]《商报》副刊:《星期画刊》、《每日画刊》、《游艺场》、《杂货店》、《赛马专页》、《电影院》、《抗日救国》、《天津卫》、《古董摊》
    [1]天津市政府公报
    [2]北洋画报
    [3]北辰杂志
    [4]北洋理工季刊
    [5]冀察调查统计丛刊
    [6]工商半月刊
    [7]经济统计季刊
    [8]河北杂志
    [9]妇女杂志
    [10]社会科学杂志
    [11]物价统计月报
    [1]天津档案馆藏:天津新闻检查所档案,全宗号:J6
    [2]天津档案馆藏:天津市社会局档案,全宗号:J25
    [3]天津档案馆藏:天津市财政局档案,全宗号:J54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近代天津十二大报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天津报海钩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6]方汉奇主编.民国时期新闻史料汇编.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
    [7]天津日报社新闻研究室编.新闻史料.(第八、十六、十八、三十、三十七辑),天津,1984-2001
    [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天津的洋行与买办.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
    [9]天津市新闻出版管理局出版史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天津市出版工作者协会出版研究会、《天津书讯》编辑部编.天津出版史料(第一、二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8
    [10]天津市文史研究馆编.津门史缀.上海:上海书店,1992
    [11]天津市档案馆、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津市工商业联合会编.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281927(上、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12]天津市档案馆编.近代以来天津城市化进程实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13]吴弘明主编.津海关贸易年报18651946.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14]天津市文化局文化史志编修委员会编.天津文化史料(第一、二、三、六辑).天津:天津杨柳青画社,19901999
    [15]中共天津市委对台办编印.津门忆旧(第二、三、四集).天津,1983-1989
    [1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一、三、六、九、十一、十三、十八、二十四、二十五、二十七、二十九、三十二、三十八、三十九、四十七、五十六、六十三、六十六、七十、七十五、七十六、九十三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2002
    [1]董显光.董显光自传:一个农夫的自述.新竹:台湾新生报社,1981
    [2]胡玫、王瑾.回忆胡政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3]吴云心.吴云心文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
    [4]张季鸾.季鸾文存.天津:大公报馆,1947
    [5]王芸生.芸生文存.天津:大公报馆,1937
    [6]胡政之.胡政之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1]#12
    [2]#12
    [3]登田势子.天津租界の思い出.束京:文芸社,2004
    [4]Joseph W. Esherick, Ancestral leaves:a family journey through Chinese histor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1.
    [5]Prangtip Kongridhisuksakorn,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s:Tianjin from the Qing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n Arbor, Mich:UMI,2008.
    [6]Brian Power, The ford of heaven:a childhood in Tianjin, China, Oxford:Signal,2005.
    [7]Isabelle Maynard, China dreams:growing up Jewish in Tientsin, Iowa City:University of Iowa Press,1996.
    [8]Hershatter Gail, The workers of Tianjin,1900-1949, Stanford, California:Stanford Univ. Pr,1986.
    [9]Deborah Stevenson, Media&Ubran Culture, New York City: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2003
    [1][美]迈克尔·舒德森.新闻社会学,徐桂权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2][英]格雷姆·伯顿.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美]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郭镇之、徐培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英]利萨·泰勒·安德鲁·威利斯.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吴靖、黄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英]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刘燕南、李颖、杨振荣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7][美]约翰·费斯克.传播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第二版),许静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8][美]弗雷德里克·S·西伯特、西奥多·彼得森、威尔伯·施拉姆.媒体的四种理论,戴鑫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9][法]加布里埃尔·塔尔德、[美]特里·N·克拉克.传播与社会影响,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0][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1][美]佐京.城市文化,张廷俭、杨东霞、谈瀛洲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2][美]科特金.全球城市史,王旭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3][美]罗伯特·达恩顿.拉莫莱特之吻:有关文化史的思考,萧知纬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4][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王炜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5][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
    [16][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王晓珏、刘北城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17][英]约翰·希克斯.经济史理论,厉以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8][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9][法]达尼洛·马尔图切利.现代性社会学:二十世纪的历程,姜志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20][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第二版),曹荣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1][美]本尼迪克特·安德鲁.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2][美]葛凯.制造中国:消费文化与民族国家的创建,黄振萍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3][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4][英]西莉亚·卢瑞.消费文化,张萍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5][英]本·海默尔.日常生活与文化理论导论,王志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6][法]米歇尔·德·塞托.日常生活实践,方琳琳、黄春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7][英]戴维·英格利斯.文化与日常生活,张秋月、周雷亚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28][匈]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
    [29][美]阿瑟·阿萨·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姚媛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0][法]亨利勒菲弗.空间与政治(第二版),李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1][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倪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32][英]马尔科姆·巴纳德.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常宁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陈昌凤.中国新闻传播史:媒体社会学的视角(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马艺.天津新闻传播史纲要.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5]方汉奇.《大公报》百年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侯杰.《大公报》与近代中国社会.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7]李秀云.《大公报》专刊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8]侯福志.天津民国的那些书报刊.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9]陈昌凤.蜂飞蝶舞——旧中国著名报纸副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10]王文彬.中国报纸的副刊.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
    [11]冯并.中国文艺副刊史.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
    [12]谢庆立.中国早期报纸副刊编辑形态的演变.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13]张涛市.报纸副刊与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转型:以《晨报》副刊为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4]郭武群.打开尘封的历史: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15]雷世文.文艺副刊与文学生产——以《晨报副刊》、三十年代《申报·自由谈》、《大公报》文艺副刊为中心的研究.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
    [16]蔡尚伟.百年“双城记”:成都·重庆的城市文化与媒体.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17]洪煜.近代上海小报与市民文化研究(1897-1937).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18]李楠.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一种综合的文化、文学考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9]王儒年.欲望的想象:1920~1930年代《申报》广告的文化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0]蒋建国.消费意象与都市空间——广州报刊广告研究(1827-1919).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21]洪九来.宽容与理性:《东方杂志》的公共舆论研究:1904-193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2]傅崇兰、白晨曦、曹文明.中国城市发展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3]宁越敏、张务栋、钱今昔.中国城市发展史.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24]戴均良.中国城市发展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25]曹洪涛、刘金声.中国近现代城市的发展.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26]何一民.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40-1949).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7]罗澍伟.近代天津城市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8]杨大辛.近代天津图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29]周俊旗.民国天津社会生活史.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30]庞玉洁.开埠通商与近代天津商人.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31]李英华.近代中国看天津.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32]孙德常、周祖常.天津近代经济史.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
    [33]尚克强.九国租界与近代天津.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34]刘海岩.空间与社会:近代天津城市的演变.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35]尚克强、刘海岩.天津租界社会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36]李正中、宋安娜.南市文化风情.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37]刘泽华.天津文化概况.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
    [38]李竞能.天津人口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39]尚洁.天津皇会.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40]王笛.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1]孙绍谊.想象的城市——文学、电影和视觉上海(1927-1937).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42]吕超.海上异托邦——西方文化视野中的上海形象.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
    [43]吕超.东方帝都——西方文化视野中的北京形象.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
    [44]瞿骏.辛亥前后上海城市公共空间研究.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45]华霄颖.市民文化与都市想象——王安忆上海书写研究.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
    [46]王晓渔.知识分子的“内战”:现代上海的文化场域:1927-1930.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7]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48]方平.晚清上海的公共领域(1895-191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9]郑也夫.城市社会学.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50]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1]叶中强.从想像到现场——都市文化的社会生态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52]蒋冰冰.新闻语言与城市社会.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
    [53]申凡.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媒介功能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4]贾明.现代性语境中的大众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5]姜智芹.镜像后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认同——英美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北京:中华书局,2008
    [56]夏春祥.在传播的迷雾中:二二八事件的媒体印象与社会记忆.台北: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7
    [57]李欧梵.未完成的现代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8]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9]李咏吟.形象叙述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60]李佃来.公共领域与日常生活——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1]吴宁.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2]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3]赵司空.中介与日常生活批判——卢卡奇文化哲学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64]高亚春.符号与象征——波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张元卿、王振良.津门论剑录:民国北派武侠小说作家研究文集.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
    [2]李孝悌.中国的城市生活.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3]李孝悌.恋恋红尘:中国的城市、欲望和生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姜进.都市文化中的现代中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姜进、李德英.近代中国城市与大众文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
    [6]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
    [7]陈平原、王德威.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陈平原、王德威、陈学超.西安: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9]孙逊、杨剑龙.都市空间与文化想象.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10]薛毅.西方都市文化研究读本.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1]包亚明.后大都市与文化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12]包亚明.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13]黄宗智.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4]王笛.时间·空间·书写.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15]罗刚、顾铮.视觉文化读本.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6]黄兴涛.新史学.第3卷,文化史研究的再出发.北京:中华书局,2009
    [17]陈恒、耿相新.新史学.第4辑,新文化史.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
    [1]侯杰.报纸媒体与女性都市文化的呈现——对《大公报》副刊《家庭与妇女》的解读.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2]侯杰、傅懿.女性主体性的媒体言说——对20世纪30年代《世界日报》专刊《妇女界》的解读.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3]李净昉.媒体与民国时期女性主体性的建构——以天津《益世报·妇女周刊》为例.南方论丛,2009(1)
    [4]潘光哲.讯息与观念互动的脉络:以《时务报》为例.传播研究与实践,2011,Vol.1(2)
    [5]隋新、严芸.试析李大钊时期的《晨报副刊》.东南传播,2008(1)
    [6]何海巍.五四时期报纸副刊的两种流变及其原因.浙江媒体学院学报,2008(2)
    [7]石娟.严独鹤的副刊编辑理念——以《新闻报》副刊「快活林」和「新园林」为例.编辑之友,2010(3)
    [8]员怒华.中国报纸副刊的孕育与诞生.中国出版,2010(12)
    [9]江南.从三十年代《大公报》“文艺副刊”看京派文学.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10]沈卫威.《大公报文学副刊》对新人文主义的张扬.社会科学辑刊,2004(3)
    [11]余习惠.“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湖南《大公报》副刊.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5)
    [12]李恒才.《大公报》“文艺副刊”与京派文学批评的形成.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Vol.27(8)
    [13]陈晓碧.《晨报副刊诗镌》与新月诗派先行者.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6(3)
    [14]李静.《晨报副刊》与五四杂文的繁荣.山东社会科学》2006(7)
    [15]杨先情、王琨.冰心与《晨报副刊》.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16]易容.《自由谈》副刊的文学角色初探.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
    [17]王灿发.30年代《申报》副刊《春秋》性质、风格和贡献初探.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Vol.12(1)
    [18]张利民.论华北区域的空间界定与演变.天津社会科学,2006(5)
    [19]刘海岩.20世纪前期天津水供给与城市生活的变迁.近代史研究,2008(1)
    [20]史习芳.解放前天津行政区划沿革.天津社会科学,1982(2)
    [21]熊月之.张园——晚清上海一个公共空间的研究.档案与史学,1996(6)[22]熊月之.晚清上海私园开放和公共空间的拓展.学术月刊,1998(8)
    [23]张亮.近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官民互动——以近代成都城市公园为例.中华文化论坛,2007(2)
    [24]王炜.近代北京公园开放与公共空间的拓展.北京社会科学,2008(2)
    [25]瞿俊.辛亥革命时期的集会与城市公共空间——以追悼会为中心(1911—1912).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26]胡俊修、李勇军.近代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与市民生活——以汉口中山公园(1929—1949)为表述中心.甘肃社会科学,2009(1)[27]陈春晓.从皇家禁地到公共空间——由故宫博物院的建立看民国政府政权威信的树立.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28]杨磊.中国报纸副刊史[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1992
    [29]王宏图。都市叙事中的欲望与意识形态[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3
    [30]陈捷.《京报副刊》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大学,2006
    [31]杨爱芹.《益世报》副刊与中国现代文学[博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32]朱国昌.晚清狭邪小说与都市叙述[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大学,2007
    [33]刘轶.现代都市与日常生活的再发现[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大学,2008
    [34]蒋蕾.精神抵抗:东北沦陷区报纸文学副刊的政治身份与文化身份[博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2008
    [35]张黎敏.时事新报学灯:文学生长与文化传播[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36]杜竹敏.《民国日报》文艺副刊研究(1916-1924)[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10
    [37]何楠.《玲珑》杂志中的30年代都市女性生活[博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2010
    [38]李从娜.媒体·消费·性别:民国时期都市女性身体研究——以天津《北洋画报》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南开大学,20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