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经济诱因型节能法律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现代市场经济的崛起,促成了资源交换的网络化及密集化,同时加剧了能源消耗总量的长期居高不下。面对快速发展与资(能)源瓶颈这一对矛盾,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力图在经济平稳发展与资(能)源可承受度之间寻求平衡,着力从新能源开发、能源集约利用等方面开源节流,从产业政策制定、财税政策调整等方面进行制度导引。实践证明,西方发达国家在节能领域所采取的一整套措施,从节能技术到节能政策,相互组成统一整体,共同作用促成了节能型社会的形成。他们的实践同时也为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转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先例和经验,我国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性社会的建设,以节能减排为抓手,其中,必然将会涉及广泛的能源节约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也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不仅依靠于技术改造与进步的强力推动,而且有赖于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有力推进,更寄望于全社会(从企业到个人)的积极参与。
     当前,在生产环节推进节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在消费领域促进节能产品的销售与使用,以及在机关、企业、家庭等全面推广节能生活方式,不能再停留于鼓励、支持、引导层面,而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搭建起能够整合生产、生活各环节的制度平台,通过制度创新所迸发出的巨大能量激励全社会生成节能导向型的经济社会结构。现代社会期待以法律形式将制度创新的成果固化,以之作为社会的行为指南,为自然人与法人提供可预见的利害评估机制,将他们的经济行为纳入政策、法律制定者所预期的轨道,从而使之符合宏观调控和社会发展的总目的。
     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是,制度总是在社会生活的实践当中产生,它是在各种利益的博弈之下形成,并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而出现变异。当节能这一社会意识经由制度创新达致社会现实时,其就承载着诸多的利益分配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地需要求助于法律的逻辑,将制度的经验予以抽象,并透过法律本身所蕴含的公平正义理念,完成制度的再安排与再调节,将节能这一社会问题转变为法律问题,将影响企业的个别化问题转化为影响社会的普遍化问题。
     在市场经济语境下,经济手段是社会生活的核心性杠杆,决定着社会有机体的运作方式与逻辑,在能源消费问题上,无论是企业生产者还是社会消费者,初始阶段,都秉持最低成本原则选择自己的经济行为,这时,节能不会出现在每个社会经济体的主要考量范围之内,整个社会的能源消费以市场化为基准。但当能源问题日益凸显,政府基于全社会公共利益的考虑而介入并干预市场时,能源消费的市场化基准就会淡化并逐渐让位于社会化基准,此时,节能才会成为各个社会经济体必须考量的实在问题。但这一过程是艰难而长期的,其间伴随着各社会经济体的成本增加或利益减损,因此,政府制度创新的着力点乃在于弥合二者之间的裂痕,试图以经济化手段解决社会化问题,即在基于公共利益而推动节能的社会化目的下,以经济方式补偿各社会经济体的利益缺损,这就进一步需要政府以法律形式进行制度的再安排,平衡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实现各方利益的均衡化。
     因此,节能作为能源消费市场化时代向社会化时代过渡的重要的符号、话语标志,其对能源制度再构造与再安排的平衡价值不容低估。而通过经济手段实现社会目的的路径选择,更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变动时代能源法的绝佳视角。本文的研究也正是基于以上考虑而展开。
     概念是逻辑的起点,逻辑是理论的基础。本文第一章将讨论经济诱因型节能法律制度的理论问题。经济诱因型节能法律制度,乃是基于节约能源的社会化目的,通过法律形式固定并明晰经济激励机制,以经济激励为手段,引导社会经济体向节能方向发展,限制非节能型社会经济体发展,并对社会经济体节能量的测算、审核、监督、惩罚等予以量化的一揽子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建立经济诱因型节能法律制度,是基于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需要;是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能源集约化利用的必然要求;是吸纳全社会各主体广泛参与节能的重要保障;是在政府引导下,推进节能市场化和社会化并行的关键举措。其背后所潜在的理论依据乃是对环境权所征表的生存权的尊重,及生态平衡、能源安全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关切。
     从第二章开始,本文将具体介绍经济诱因型节能法律制度的各基础方面。在第二章中,将首先探讨财税方面的经济诱因型节能法律制度。经济行为的外部性问题导致各社会经济体在节能问题上普遍缺乏自律性,因此,政府的有效介入与适当干预尤显必要,产业政策的制定又为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常用手段,政府在行业性、区域性产业政策的调查、研究与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并嵌入节能因素,将节能指标作为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的指挥棒之一,列入产业政策当中,确立节能激励机制,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强化节能目标责任,把节能贯穿于生产、供应、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并强调应以法律形式为支撑,通过法律规制,促使地方政府积极关停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对节能型社会经济体出台相应的金融、税收优惠政策,筹划并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推动社会经济体主动淘汰落后工艺与生产设备,实行技术改造,引进并使用低耗能的新技术和新设备,鼓励社会公众认知、认同、认可节能产品,养成节能消费习惯。从而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顺利完成节能转化。其中,实现这一目标的法律途径,包括以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原则为指导,完善节能法律体系,使之更具操作性和解释性;以法律形式推动公众参与,产业政策从公布、讨论、修改到实行,产业项目从立项、审批、通过到开工,都应以公开发布信息、公开征求意见、公开听证过程、公开论证内容为基本原则,使得全民参与互动。
     本文的第三章将深入经济诱因型节能法律制度的补贴方面。其中,将集中讨论节能汽车、节能家电的补贴制度现状,指出国家期望通过对节能产品进行大额补贴,促使企业改变生产方向,同时促使个体改变消费习惯,以从生产和消费两环节收到推进节能的双重效益。但是,现实中的乱象却表明,国家的大幅投入不但未必能解决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也不能完全推广节能产品,反让企业坐收渔利。对此,笔者建议以法律手段,更新并完善补贴资金发放、使用、审计的监管程序,对补贴商品的价格进行全程监控,大力惩治套取补贴的违法行为。
     第四章和第五章将集中讨论国内新近兴起的合同能源管理制度(即EPC制度)和节能指标交易制度。该两项制度的正常运行,首先取决于形成全国范围内的节能服务市场,在此基础上推动全国节能交易平台的形成,孕育、孵化和培养一批有实力、讲信誉、能担当的节能服务企业。其次,推动节能服务企业与用能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促使节能服务企业与用能企业就节能项目约定节能目标,将节能项目的设计、施工、管理、监督完全交由节能服务公司负责,而用能企业则以节能项目产生的效益为参考,支付节能服务企业的投入及利润。再次,笔者将进一步分析当前国内EPC制度的法律、政策问题,包括EPC合同的签订,节能量的测量,节能量的监测,节能量的计算,改造投入的设备融资以及国家对节能服务企业的奖励措施、资格审核、资金发放等问题。最后,通过对EPC制度的分析,笔者试图提出有益的建议以期完善EPC制度,其中,制定并提高环境保护标准,节能量认定由第三方完成,节能资金全流程监管,简化节能服务项目融资手续,拓宽节能服务项目融资渠道为核心性建议。此外,笔者还特别分析了碳排放量与EPC工程融资交易这一前沿问题,并进而引出对排放指标交易的论述。最终指出这两项制度的实质,都在于将节能的社会化目的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加以实现,对于现实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本文第六章中,笔者将探讨我国经济诱因型节能法律制度的完善。一是要积极加强节能“软技术”方面的国际合作,引进并借鉴国外先进的节能管理制度和法律政策,其中重点介绍当下与日本、美国等先进国际的国际合作情况;二是指出继续出台优惠性税收政策,实行对节能公司、节能设备的绿色税收制度,激励清洁生产;三是实行节能工程基金制度,解决节能工程融资难题,协助一大批节能工程的顺利完工。
     总之,经济诱因型节能法律制度的研究,对当前国内节能减排领域普遍存在的、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进行了集中梳理,分析了其源流、成因与破解之道,力求将问题置身于现实语境中,在市场化、社会化的双向轨道中理解、阐释和回应节能制度在当下的各种法律问题。
The rise of the modern market economy has contributed to the network and intensiveexchange of resources, and has been exacerbating the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in a high levelfor a long time. Faced with the contradiction of rapid development and the bottleneck ofresource(energy),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undertook effective exploration, trying tobalance stead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source(energy). They focus on new energydevelopment and intensive use of energy, and broaden sources and reduce expenditure,anduse system guidance of industrial and fiscal policies.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energy-saving society has formed in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because they have adopted apackage of measures in the field of energy saving, from the energy-saving technology toenergy-saving policies consisting of a unified whole. In the same time their practice providedan useful precedent example for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construction of China's environment-friendly and resource-saving society, starting the pointof energy saving, will cover a wide range of conservation of energy problem. Solving suchproblems is also a systematic project, it does not only rely on a strong push of technologicalinnovation and progress, but on the government's attention and promotion, especially on thewhole society’s active participation from corporations and individuals.
     Currently, we should not stay the level of encouraging, supporting and guiding in the useand sales of energy-saving products in the consumer area and as well as in the comprehensivepromotion of energy saving life-style of the organs, enterprises and families, but must set upthe system platform of all aspects of life and production through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generate the energy-saving-oriented society by a burst of energy to inspire the whole societythrough the system innovation. In modern society,we look forward to curing the results ofsystem innovation in the legal form to be social behavior guides,and to provide predictableinterest evaluation mechanism for natural persons and legal persons. We should take theireconomic behavior into the expected orbit made by policy and law makers in order to complywith the goal of macro-contro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t is worthy of further investigation that the system is always produced in the practice ofsocial life and formed under competitions of various interests, and makes variation with the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When the energy-saving social consciousness achieves a socialreality through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t carries the task to solve many problem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benefits. Inevitably it needs to resort to legal logic to make the system to beabstract. Through the concept of fairness and justice contained in the law itself,we shouldcomplete the system re-arrangement and re-adjustment to turn into energy-saving social issuesinto the legal issues and change the individual problems influencing enterprise into problemsaffecting the whole society.
     In the Context of market-economy, economic means is the core levers of social life anddetermines the mode of operation and the logic of social organism. On the energyconsumption problem, whether corporate producer or consumer, in the initial stage, upholdminimum cost principle when choosing their own economic behavior. At this time,energy-saving does not appear within the considerations of socioeconomic bodies. The marketis regarded as the benchmark for the whole social energy consumption. However, when theenergy issu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nd the government begins to step in andintervene the energy market on the basis of the public interests, energy consumption marketbenchmark will weaken and gradually give way to social norm. At this time, energy-savingwill be considered by all socioeconomic bodies to be a question of reality. But this process isdifficult and long-term, during which is accompanied by the increase in costs or benefit loss.Therefore, the focal point of the government’s system innovation is to bridge the rift, trying tosolve social problems with economic means, namely, energy conservation is promoted underthe social purposes based on public interests and economic compensation will be given tothose whose benefits are defected., which further needs government, through systemarrangement in legal form, to balance social value and economic value and make the interestsof all parties to achieve equalization.
     Therefore, as the important symbol of energy consumption market era to the era ofsocialization transition, the value of energy-saving should not be underestimated in energystructure and arrangements. By the choice of path to realize the social purpose througheconomic means, we have found the best angle to view energy laws in the change times. This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above considerations.
     The concept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logic, the logic is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The firstchapter of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the theoretical problems of the legal system.of economicincentives for energy-efficient. but based on the social purpose of energy conservation,through the legal form of fixed and clear economy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by the means ofeconomic incentives, Economic incentive type energy-saving legal system(EITELS) is a system of the package laws, regulations, policies, which guide the social economy todevelop in the direction of energy-saving, and limit non-energy-efficient development,andestimate, audit, supervise the quantity of energy-sav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EITELS, basedon the strategy of security of national energy resources, which is the major needs ofstimulating populatio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and coordinated economic and socialdevelopment, and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energy intensive utilization, the importantsafeguard for absorbing the social subjects are widely involved in saving energy. Behind thepotential theoretical basis is the respect for the table 's right from the environment right, andecological balance, energy secur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From the second chapter, the article will specifically introduce all aspects of thefoundation of EITELS. In the second chapter, taxation aspects of EITELS will be discussed.The external problem of economic behavior leads to the lack of self-discipline on energyconservation issues, therefore, the appropriate intervention of governments is particularlynecessary. The formulation of industrial policy is a common means of governmentintervention in the market economy. The government take full account of embeddedenergy-saving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surveying, researching and developing regionalindustrial policy.,and regarding energy-saving index as the baton of the industrial layout and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cluding in industrial policy, establishing incentive mechanism,controlling the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energyefficiency goals.making energy-saving into the production, supply, processing, circulation,consuming procedures. We,by legal regulation,should prompt local governments to activelyshut down the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and polluting enterprises and introduce appropriatefinancial, tax incentives on energy-saving society economies, and plan and development ofgreen, low carbon, circular economy, and promote social and economic body to take theinitiative to eliminate backward technology and production equipment, the implementation of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introduction and use of new technology and new equipment forlow power, and encourage public awareness and recognition approved energy-saving products,and develop energy-saving and spending habits and successfully complete energy conversion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mong them, to achieve the goal of legalpathways,we should make the system of law more operational and interpretation based on theprinciples of the harmless, resource,minimization. We must promot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the legal form, the announcement,discuss,modifications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dustrial projects, from the approval, start and to the release, we should get public information, publicopinion, public hearing process and a public demonstration content to make the peopleparticipate in interactive.
     The third chapter of the article will deeply discuss the aspects of subsidies of EITELS,Which will focus on energy efficient cars, energy-saving appliances subsidy system,and pointout the country hopes to energy-saving products for large subsidies, prompt enterprises tochange the production direction, while promoting individuals to change their spending habitsand receive energy-saving benefits from 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However, thereality of chaos, we can see that the country's substantial investment do not solve the problemof industrial structural adjustment or promote energy-saving products, but the enterprise willmake profits. In this regard, I propose the legal means to update and improve the subsidydisbursement of funds, the use of the audit of the regulatory process, the prices of subsidizedgoods to monitor the entire process, and gravely punish the illegal taking of subsidies.
     The fourth chapter and the fifth chapter will focus on the domestic Energy PerformanceContracting (EPC system) and the trading system of energy-saving index emerging newly athome. The two systems should run normally. Firstly,it depends on the formation of anationwide energy-saving service market in order to 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the nationalenergy trading platform and breed, hatch and cultivate of a number of energy-savingservices enterprises. Secondly, we should promote the deeply cooperation between energymanagement corporations(EMCos) and energy consuming enterprises(ECEs),and lead to thetarget of energy-saving to be set by EMCos and ECEs. The design,construction, management,supervision of energy-saving projects are given to EMCos. ECEs will pay the costs andprofits to them depending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jects. Thirdly, I will further analyzethe current domestic laws and policies of the EPC system, including the signing of the EPCcontract, the measurement of energy savings, the monitoring of energy savings, thecalculation of energy savings, the financing of equipment and other issues. Finally, based onthe analysis of EPC system, I try to bring forward some useful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EPC system.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should be developed and improved, energy-savingquantity should be determined by third parties.. Procedures should be simplified. Thefinancing channels should be broadened. In addition, the author also analyzes the cutting-edgeissues of carbon emissions and financing transactions of EPC projects and discusses theemission index. Finally I point out that the substance of these two systems,whose purposes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market-oriented way.In reality,they also has very strong pertinenceand maneuverability.
     In the sixth chapter, I will explore the economic incentives to improve the legal systemof energy conservation. Firstly, we should actively 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theenergy-saving "soft skills", introduce and learn from foreign advanced energy managementsystem and legal policy, which focuses on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s with Japan, theUnited States and so on. Secondly, we should continue to produce a favorable tax policy andimplement the tax system for energy-saving and companies. Thirdly, we must carry out fundsystem of energy-saving projects, solve the financing problem and assist in the successfulcomple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energy-saving projects.
     In short, through the study of EITELS, I have answered the question in the field ofdomestic energy–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and analyzed its origin, cause and solution.In the context of the reality environment,we should understand, interpret and respond suchlegal issues of energy-saving system based on the marketization and socialization.
引文
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工产业》,[2010]第111号,2010年8月5日。
    2赵旭东主编:《能源与节能管理基础》,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年版,第35页。
    3[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乌托邦》,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
    4李昌麒主编:《经济法理念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5[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萧琛主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4页。
    9梁启超.驳某报之土地国有论[A].饮冰室文集之十八[M].台湾:“中华”书局,1978。
    11胡敏中:“论诱因”,《学术论坛》,1993年第3期,第53页。
    12贺明生胡敏中:“论直觉与诱因”,《理论月刊》,2000年第12期,第23页。
    李昌麒主编:《经济法理念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第4页。
    18曾志主编:《哲学引论-中西哲学基础问题举要》,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第141页。
    20《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7次会议1995年12月28日通过并公布,自1996年4月1日生效。
    21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组织编撰:《节能能源资源政策法规汇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第2版。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8次会议2002年6月29日通过并公布,自2003年1月1日生效。
    25《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1997年11月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体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8次会议通过,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体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0次会议修订。
    26赵旭东主编:《能源与节能管理基础》,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年版,第35页。
    27《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2006年3月公布。
    28[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乌托邦》,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
    29李昌麒主编:《经济法理念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31《公共机构节能条例》,2008年8月1日国务院第531号令,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
    32陈新民:《公法学札记》,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5页。
    33《低炭素社会に向けた12の方策》,環境省地球環境研究総合推進費戦略研究開発プロジェクト。
    34“聊城12日为“无车日”17日为“能源紧缺体验日””,聊城日报,2010年6月9日第二版。
    35“江苏启动2011年节能宣传周14日为低碳体验日”,新华日报,2010年6月12日第四版。
    36周湘梅、刘立波:《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页。
    37《エネルギーの使用の合理化に関する法律》,昭和54年6月22日法律。
    38季卫东:“比较程序论”《比较法研究》,1993第1期,第26页。
    39《2010年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工产业[2010]第111号,2010年8月5日。
    40陈德敏:《挑战与策略-中国资源安全的法律保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47页。
    41国家环保局:“环境与发展的十大对策”,《环境年鉴》,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52页。
    43[奥]区根·埃利希:《法社会学原理》,舒国滢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63页。
    4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17页。
    45严茂超:《生态经济学新论》,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版,第72页。
    46郭琪:《公众节能行为的经济分析及政策引导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5月,第8页。
    47余谋昌:《生态哲学》,西安:陕西教育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48《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Declaration of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Human Environment,简称《人类环境宣言》),1972年6月5日,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49“开县井喷事故专题”,“http://news.sohu.com/1/0704/47/subject220994739.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11月8日)。
    50余谋昌,前注[47],第42-43页。
    51[美]巴里·康芒纳:《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4-37页。
    52巴里·康芒纳:《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0页。
    53严茂超:《生态经济学新论》,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版,第35-37页。
    54李世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174页。
    55[美]约翰·贝拉米·福特斯:《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耿建新、宋兴无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版第85页。
    56李世书,同前注[54],第138页。
    57“我国能源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约10%”,http://www.freshpower.cn/news/news_detail.asp?NewsId=31069,(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11月8日)。
    58陈德敏:《挑战与策略-中国安全法律保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
    59曹明德:《生态法原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1页。
    61《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11年度)》,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知识产权局,2011年第10号公告。2011年6月23日。
    62《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财税(2009)166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2009年12月31日。
    63《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3号,2007年3月16日。
    64苏讯:“国家对节能环保项目实行减免税收优惠政策”,《江苏造纸》,2008年第2期。
    65《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10]25号,2010年4月2日。
    66赵乾明:“合同能源管理专题分析报告:扶持政策掀开EPC大戏的帷幕”国金证券www..cnlist.com,(最后访问时间:2010/12/10)。
    67《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国发〔2010〕12号,2010年5月4日。
    68曹明德:《生态法原理》[M],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第44-45页。
    70《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银监发[2007]83号,2007年11月23日。
    71朱家贤:《环境金融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72《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的通知》(财建(2009)213号),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2009年5月18日。
    73《关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256号,国家税务总局,2010年6月2日。
    75《国务院关于调整进口设备税收政策的通知》国发〔1997〕37号,1997年12月29日。
    76《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调整内资项目进口设备免税确认书出具依据等事项的通知》发改办规划〔2006〕114号,国家发展改革委,2006年1月19日。
    77《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2008年第39号公告,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2008年12月15日起实施。
    79《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25号,国务院办公厅,2010年4月2日。
    82《关于公布《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第一批)的通知》,国经贸资源〔2000〕159号,2000年2月23日。
    83《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行清洁生产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100号,2003年12月17日。
    85《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8月第1版。
    8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通知》,国办发〔2004〕30号,2004年5月19日。
    87《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发[2005]40号),2005年12月2日。
    88马洪超、谭先银:“环境监测之规制研究”,《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年第11期,第33卷,第112页。
    89《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1年11月22日。
    90《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3号,2005年2月28日公布,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92《淘汰落后产能中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办法》,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能源局,2011年4月20日。
    93王文革:《中国节能法律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2页。
    95“南京发布PM2.5数值者被气象部门追责”,新民网:http://news.xinmin.cn/domestic/gnkb/2011/11/17/12713064.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11月17)。
    96《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HJ618-2011),中国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发布,2011年9月8日公布,2011年11月1日起实施。
    97《高效照明产品推广财政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2009年5月18日。
    98《关于调整节能汽车推广补贴政策的通知》,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与信息化部,2011年9月7日。
    992011年10月2日至6日去酉阳、龙潭镇,秀山、洪安镇、边城实地调研记录。
    100金瑞林、汪劲著:《20世纪环境法学研究评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转引自:G.Hardin,The Tragedyof the Commons,Science,1968,Vol,162.p.1224。
    101陈仁主编:《环境法学教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17页。
    102[美]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欧阳谦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社,1998年版,第134页。
    103[美]埃利希·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张燕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74页。
    104[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下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页。
    105张宏生、谷春德:《西方法律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9页。
    106[美]罗斯科·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董世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83页。
    107张乃根:《西方法哲学史纲》,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05页。
    110[英]伯纳德·鲍桑葵:《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汪淑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58页。
    111曹明德:《生态法原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4页。
    112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王之佳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113郭建安,张桂荣:《环境犯罪与环境刑法》,北京:群众出版社,2006年版,第322-323页。
    114《关于开展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工作的通知》,财建[2011]383号,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2011年6月22日。
    115《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建[2009]6号,财政部、科技部,2009年1月23日。
    116《关于扩大公共服务领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有关工作的通知》,财建[2010]227号,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2010年5月31日。
    117《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国务院,2005年12月30日。
    118《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发〔2011〕26号,国务院,2011年8月31日。
    119《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国务院,2011年10月17日。
    120《绿色信贷指引》银监发〔2012〕4号,中国银监会,2012年2月24日。
    122《财政部、环境保护总局<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财库[2006]90号(已失效),2006年10月24日。
    123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钢铁工业节能目标及完善能源指标体系的建议”,《冶金管理》2007年第7期,第17-23页。
    124科技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36项日常生活行为节能量潜力量化指标》。科学技术部社会发展科技司,中国21世纪议程中心,编制。
    125曹明德,马洪超:“中国合同能源管理的法律与政策分析”,《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总第79期,第48页。本章是从上文的基础上修改完成,在检测当中肯定会多有重合,特此说明。
    126曹晓瑾:《关于EPC项目管理模式在国内发展的思考》,科苑观察,2008年第4期,25-26页。
    127沈瑞花:《我国第一项利用外资的水电工程——云南鲁布革水电站引水系统工程》[J]。《国际贸易》1985年02期,23-24页。
    128《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2010年6月3日。
    130《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国发〔2010〕12号,2010年5月4日。
    133《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25号,2010年4月2日。
    134《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公告,2010年第22号,2010年8月31日。
    135《将节能服务公司备案名单(第二批)公告》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公告,2011年第3号,2011年3月3日。
    137《上海市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专项扶持实施办法》,沪经节,2008年第560号,第5条第3款。
    138《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公告》2011年第33号,2011年12月15日。
    139《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开展节能服务公司推荐工作的通知》,(工信厅节[2010]84号),2010年报告5月7日。
    140曹明德:《生态法原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版,154-155页。
    144《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第三方节能量审核机构目录(第一批)的公告》2011年第66号,2011年9月29日。
    147郭廷杰:“重视节能软技术的应用”,《节能技术》,1997年01期,第38页。
    155《循環型社会形成推進基本法》,平成十二年六月二日法律第百十号。
    1[英]买考密克、[奥]魏因贝格尔:《制度法论》,周叶谦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朱家贤:《环境金融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3刘俊:《中国土地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4[日]桑原洋子:《日本社会福利法制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5胡敏洁:《福利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6肖泽晟:《公物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7朱冰:《公物法律问题研究:以公用事业市场化为背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8刘东华、杨晓雷主编:《公益法律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9佟丽华白羽:《和谐社会与公益法:中美公益法比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0颜世鹏:《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环境法的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1叶俊荣:《环境政策与法律》,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鄢斌:《社会变迁中的环境法》,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3吕忠梅主持:《超越与保守: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环境法创新》,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4张建伟:《政法环境责任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5余逊达主编:《法治与行政现代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高全喜:《我的轭——在政治与法律之间》,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17申建林:《自然法理论的演进——西方主流人权观探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8[法]马里旦:《自然法:理论与实践的反思》,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19[丹]努德·哈孔森:《自然法与道德哲学:从格劳修斯到苏格兰启蒙运动》,马庆、刘科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版。
    20吴献萍:《环境犯罪与环境刑法》,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
    21蒋兰香:《环境犯罪基本理论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22雷鑫:《生态现代化语境下的环境刑事责任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
    23程茂云、马骧聪:《生态法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4王松霈:《生态经济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5严茂超:《生态经济学新论》,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版。
    26张小勇:《遗传资源的获取和惠益分享与知识产权》,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
    27何建坤主编:《国外可再生能源法律译编》,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28白平则:《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环境法基本问题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29[德]塞缪尔·普芬道夫:《人和公民的自然法义务》,鞠成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30赵爽:《能源法律制度生态化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31李昌麒主编:《经济法理念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32黄振中、赵秋雁、谭柏平:《中国能源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33张勇:《能源基本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34叶荣泗、吴钟瑚主编:《中国能源法律体系研究》,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年版。
    35黄进主编:《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研究:法律与政策分析》,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6[美]彼得·S·温茨:《论犯罪与刑罚》,朱丹琼、宋玉波译,上海: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7[德]海因里希·罗门:《自然法的观念史和哲学》,姚中秋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38[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9[美]彼得·S·温茨:《环境正义论》,朱丹琼、宋玉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0[英]戴维·佩珀:《现代环境主义导论》,宋玉波、朱丹琼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41晋海:《城乡环境正义的追求与实现》,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年版。
    42[瑞典]托马斯·思德纳:《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政策工具》,张蔚文、黄祖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3张帆、李东:《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4李挚萍:《环境法的新发展——管制与民主之互动》,北京:北京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45李爱年:《环境法的伦理审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6刘建辉:《环境法价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7何强、井文涌、王翊亭:《环境学导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8张锋:《生态补偿法律保障机制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49沈守愚、孙佑海:《生态法学与生态德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年版。
    50竺效:《生态损害的社会化填补法理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1赵绘宇:《生态系统管理法律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2秦鹏:《生态消费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53万劲波、赖章盛:《生态文明时代的环境法治与伦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54贾引狮、宋志国:《环境资源法学的经济学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55程德明、张孝烈:《资源经济法学》,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6王伟忠主编:《国际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57费孝通:《江村经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7年版。
    58吴怀连:《农村社会学》,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9黄波:《追求与探索》,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2年版。
    60《清洁生产知识丛书》编委会编:《加拿大污染预防战略与规划》,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
    61王文革:《中国节能法律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62方占强、任官平主编:《能源审计原理与实施办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6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司编:《重点耗能行业能效对表指南》,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64周建安主编:《日本能效技术法规实用指南》,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年版。
    65贾登勋主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论丛·第一辑》,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66周湘梅、刘立波:《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于运行》,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年版。
    67史兆宪、赵旭东主编:《能源与节能管理基础·上》,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年版。
    68史兆宪、赵旭东主编:《能源与节能管理基础·下》,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年版。
    69徐壮、赵旭东主编:《节能法制与政策制度·上》,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年版。
    70徐壮、赵旭东主编:《节能法制与政策制度·中》,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年版。
    71徐壮、赵旭东主编:《节能法制与政策制度·下》,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年版。
    72姜子刚、赵旭东主编:《节能技术·上》,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年版。
    73姜子刚、赵旭东主编:《节能技术·下》,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年版。
    74黄冠胜主编:《欧盟能效政策法规实用指南》,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年版。
    75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编:《节约能源资源政策法规汇编》,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76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节能减排培训教材·政策法规篇》,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77金瑞林、汪劲:《20世纪环境法学研究评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8杨景宇、李飞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适用指南》,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年版。
    79(明)颜俊彦:《盟水斋存牍》,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0乔刚:《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循环经济立法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81王颜齐、郭翔宇:“‘交易外部性’外部性的重新理解及系统整合”,《当代财经》(南昌),2011年第7期,总第320期。
    82刘晓凤:“‘金砖四国’资源税的比较与借鉴”,《税务论坛》(兰州),2009年第20期。
    83刘普照:“OECD国家生态税改革述评”,《重庆社会科学》(重庆),2010年第3期,总第184期。
    84祁若冰、尹晓涛:“变造国家机关证件罪的司法认定”,《人民司法·案例》(北京),2009年第
    8期。
    85刘助仁:“部分发达国家推动节能减排的主要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发展观察》(北京),2007年第11期。
    86李长江:“财税随笔九题”,《社会科学论坛》(石家庄),2011年第7期。
    87刘耘:“财税政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借鉴”《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佛山)2011年3月第29卷第2期
    88刘群:“财税政策如何有效促进节能减排”,《节能与环保》(北京),2008年第3期。
    89吴艳芳:“促进节能产品消费的财税政策研究”,《财政研究》(北京),2007年第5期。
    90朱晓冲、毕丽:“促进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研究”,《经济纵横》(长春)。2007年第7期。
    91何利辉、唐海秀:“促进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与建议”,《财金研究》(上海),2009年第16期。
    92肖坚:“促进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思考”,《地方财政研究》(沈阳),2008年第5期。
    93肖坚:“促进节能减排的价格对策研究”,《粤港澳市场与价格》(广州),2008年第2期。
    94安体富、蒋震:“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理论、问题与政策建”,《学习与实践》(武汉),2008年第10期。
    95贾敬全:“促进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的财税政策研究”,《经济问题探索》(昆明),2010年第6期。
    96段美玉、王迪、张丽君:“促进我国环境保护的财政支出政策研究”,《法制与社会》(昆明),2007年第8期。
    97朱晓波:“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思考”,《税务研究》(北京),2010年7月,总第302期。
    98宋寒亮:“低碳立法中的激励措施探究”《,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哈尔滨),2011年第2期,总第89期。
    99韩克勇:“电力工业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研究”,《理论学刊》(济南),2009年第2期。
    100谢晶莹:“对节能减排问题的重新审视”,《山东经济》(济南),2008年第3月,第2期,总145期。
    101周宏春:“对我国节能减排指标的经济学分析”,《理论前沿》(北京),2007年第16期。
    102小梗:“发达国家的五大能源战略”《WTO经济导刊》(北京)2004年第11期。
    103李萍:“发达国家开展节约型家庭建设的经验及启示”,《吉林工商学院学报》(长春),第26卷,第1期,2010年1月。
    104陈彩虹:“法律:一种激励机制”,《炎黄春秋》(北京),2005年第5期。
    105付子堂:“法律的行为激励功能论析”,《法律科学》(西安),1999年第6期。
    106丰霏:“法律激励的理想形态”,《法制与社会发展》(长春),2011年第1期。
    107丰霏、王天玉:“法律制度激励功能的理论解说”,《法制与社会发展》(长春),2010年第1期。
    108胡平仁:“法社会学的法观念”,《社会科学战线》(长春),2007年第3期。
    109胡元聪:“法与经济学视野中的税法功能解析”,《税务与经济》(长春),2007年第5期。
    110梁争平、张建云、朱庆衍:“防治环境污染的财政对策”,《山西财税》(太原),2000年第4期。
    111赵怀勇、何炳光:“公共财政体制下政府如何支持节能”,《节能与环保》(北京),2003年第12期。
    112马纾:“公共物品理论视野下的社区矫正一种法经济学的分析”,《甘肃社会科学》(兰州),2007第年3期。
    113孙泽生、曲昭仲、田锦:“公共物品理论研究的范式演变:从需求到供给”,《浙江科技学院学报》(杭州),第18卷第1期,2006年3月。
    114曲创、藏旭恒:“公共物品理论研究中的实验方法”,《经济学动态》(北京),2003年第7期。
    115穆方平:“公共政策的经济诱因与地方发展”,《河南社会科学》(郑州),2006年7月第14卷,第4期。
    116陈冬:“公众参与: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河南教育学院学报》(郑州),2006年第1期,第25卷。
    117樊丽明、郭琪:“公众节能行为的税收调节研”,《财贸经济》(北京),2007年第7期。
    118韩真良:“构建我国节能减排税收制度的设想”,《商业时代》(北京),2009年第12期。
    119秦晓鹰:“古人的环保意识”,《新民晚报》(上海),2011年第8期。
    120苏明、傅志华、包全永:“鼓励和促进我国节能事业的财税政策研究”,《财政研究》(北京),2005年第2期。
    121朱炳元:“关于《资本论》中的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研究杂志》(北京),2009年第1期。
    122汤皓:“关于环境权的一些思考———兼评徐祥民先生对‘公民环境权论’的疑问”,《社科纵横》(兰州),2011年第5期。
    123苏讯:“国家对节能环保项目实行减免税收优惠政策”,《江苏造纸》(南京),2008年第2期。
    124王庆一:“国外促进节能的财税政策”,《中国能源》(北京),2006年第1期。
    125朱红琼:“国外促进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师》(太原),2009年第8期。
    126石建华:“国外利用财税政策支持节能的措施及借鉴”,《涉外税务》(北京),2004年第10期。
    127李果仁、李菡:“国外支持节能环保的财税政策及借鉴”,《节能与环保》(北京),2010年第5期。
    128王华:“合同能源管理的认识与思考”,《现代城市研究》(南京),2010年第2期。
    129武德俊、柳晓雷:“合同能源管理运作模式及典型案例”,《节能与环保》(北京),2010年3第期。
    130杨振宇、赵剑、王书保:“合同能源管理在中国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节能与环保》(北京),2004年第12期。
    131郑明慧、王亚飞:“河北省能源消费现状及节能对策”,《中国经贸导刊》(北京),2011年第18期。
    132刘书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北京),2007年第12期。
    133李晓定:“环境污染的治理对策探讨———对庇古税与排污权交易理论的反思”,《经济研究导刊》(哈尔滨),2010年第1期。
    134王玲玲、李新春、马骁:“环境污染税的博弈论分析”,《江苏科技大学学报》(镇江),2007年03月第7卷,第1期。
    135周纯、吴仁海:“环境政策手段的比较分析”,《中山大学学报》(广州),2003年第23卷,第3期。
    136倪正茂:“激励法学要言”,《东方法学》(上海),2009年第1期。
    137李沫:“激励型监管的行政法思考”,《政治与法律》(上海),2009年第10期。
    138刘玉明、刘长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经济激励政策分析”,《北京交通大学学报》(北京),2010年4月,第9卷第2期。
    139崔治文、周毅、王蓓:“建立节能环保长效机制的财税政策研究”,《改革与战略》(南宁),2011年第3期。
    140孙仁宏:“健全和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体系”,《中国税务》(北京),2007年第11期。
    141王胜举、章勇“节能减排:环境博弈论又一次盛宴”,《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北京),2008年第1期。
    142林伯强:“节能减排:能源经济学理论和政策实践”,《环境与环保》(北京),2008年第7期。
    143马海涛、仇晓洁:“节能减排财税政策研究”,《地方财政研究》(沈阳),2009年第1期。
    144孙命、邓明然:“节能减排的金融政策支持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武汉),2010年2月,第32卷第4期。
    145张小:“节能减排的经济意义浅析”,《中国商界》(北京),2010年第7期。
    146曾凡银:“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研究”,《前沿论坛》(广州),2008年第7期。
    147王克群:“节能减排的意义及对策”,《延边党校学报》(延吉),2007年6月,第22卷第2期。
    148王春梅、刘才章、周仕强:“节能减排对策略论”,《绿色科技》(武汉),2011年第5期。
    149黄鑫、陶小马、杜增华:“节能减排管制政策的博弈分析”,《广西大学学报》(南宁),2008年9月,第33卷第3期。
    150孙海彬、苏迪:“节能减排现状分析及对策”,《上海电力学院学报》(上海),2010年6月,第26卷第3期。
    151郭海峰:“节能减排指标框架体系构建的一点思考”,《理论讨论》(哈尔滨),2011年第1期。
    152宋光钧:“节能减排中平均指标的使用与分析”,《科技和产业》(北京),2008年11月,第8卷第11期。
    153戴彦德:“节能投资新机制———合同能源管理”,《北京节能》(北京),1999年第1期。
    154刘爱芳、张彩庆“节能型社会指标体系初步设计”,《电力需求侧管理》(南京,2005年5月,第7卷第3期。
    155邱立新、刘丽:“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节能减排财税政策”,《青岛科技大学学报》(青岛),2010年9月,第26卷第3期。
    156岳彩申:“科学的方法与论证:经济法学发展的关键”,《社会科学》(上海),2007年第7期。
    157马海涛、程岚:“论促进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财经论丛》(杭州),2010年3月,第2期。
    158宋宁而、姜春洁:“论日本环境教育立法中的‘社会参与’激励原则”,《科学与管理》(济南),2010年第5期。
    159刘辉:“马克思恩格斯与生态学”,《江西社会科学》(南昌),1997年第5期。
    160《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8次会议2002年6月29日通过并公布,自2003年1月1日生效。
    161《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7次会议1995年12月28日通过并公布,自1996年4月1日生效。
    162《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1997年11月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体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8次会议通过,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体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0次会议修订。
    163《节能能源资源政策法规汇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第2版。
    164《公共机构节能条例》,2008年8月1日国务院第531号令,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
    165《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国发〔2010〕12号。
    166《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10]25号,2010年4月2日。
    167《关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256号,国家税务总局,2010年6月2日。
    168《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2010年6月3日。
    169《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行清洁生产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100号,2003年12月17日。
    170《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8月第1版。
    171《关于公布《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第一批)的通知》,国经贸资源〔2000〕159号。
    17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通知》,国办发〔2004〕30号。
    173《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发[2005]40号)。
    174《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1年11月22日。
    175《淘汰落后产能中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办法》,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能源局,2011年4月20日。
    176《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HJ618-2011),中国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发布,2011年9月8日公布,2011年11月1日起实施。
    177《高效照明产品推广财政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2009年5月18日。
    178《关于调整节能汽车推广补贴政策的通知》,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与信息化部,2011年9月7日。
    179《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建[2009]6号,财政部、科技部,2009年1月23日。
    180《关于扩大公共服务领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有关工作的通知》,财建[2010]227号,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2010年5月31日。
    181《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国务院,2005年12月30日。
    182《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发〔2011〕26号,国务院,2011年8月31日。
    183《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国务院,2011年10月17日。
    184《绿色信贷指引》银监发〔2012〕4号,中国银监会,2012年2月24日。
    185《财政部、环境保护总局<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财库[2006]90号(已失效),2006年10月24日。
    186《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2010年6月3日。
    187《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国发〔2010〕12号。
    188《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公告》2011年第33号,2011年12月15日。
    189《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11〕367号,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会,2011年6月21日。
    190《低炭素社会に向けた12の方策》,環境省地球環境研究総合推進費戦略研究開発プロジェクト。
    191《平成20年度における温室効果ガス等の排出の削減に配慮した契約の締結実績の概要》,国立大学法人岐阜大学。
    192《国等における温室効果ガス等の排出の削減に配慮した契約の推進に関する法律》(平成19年5月23日法律第56号)。
    193《国等における温室効果ガス等の排出の削減に配慮した契約の推進に関する法律》について2009-11-29平成19年5月15日。
    194地球温暖化対策の推進に関する法律》(平成10年法律第117号)。
    195《地球温暖化対策に関する基本方針》(平成11年4月9日閣議決定)。
    196《政府がその事務及び事業に関し温室効果ガスの排出の抑制等のため実行すべき措置について定める計画》(平成17年4月28日閣議決定)。
    197《平成20年度における温室効果ガス等の排出の削減に配慮した契約の締結実績の概要》财务省平成21年9月11日。
    198《電気事業者による新エネルギー等の利用に関する特別措置法》(平成14年6月7日法律第62号)。
    199《循環型社会形成推進基本法》平成12年6月2日法律第110号。
    200《新エネルギー利用等の促進に関する特別措置法》平成9年4月18日法律第37号,最終改正:平成17年7月26日法律第87号。
    201《エネルギーの使用の合理化に関する法律》昭和54年6月22日法律第49号,最終改正:平成23年6月24日法律第74号。
    202“3R政策(METI-経済産業省)”,http://www.meti.go.jp/policy/recycle/main/admin_info/law/02/index.html。
    203“CDMコンサルティングのコアバリューとは–KOE”,http://www.cncdm.jp/about/cdm-1/。
    204“EICネット[国内環境ニュース-6種の環境モニタリングに基準制定地方分権に対応して]”, http://www.eic.or.jp/news/?act=view&serial=10630&oversea。
    205“GIO温室効果ガスインベントリ日本国温室効果ガスインベントリ報告書NIRデータ”,http://www-gio.nies.go.jp/aboutghg/nir/nir-j.html。
    206“低炭素社会ブログ記事一覧-にほんブログ村キーワード”,http://keyword.blogmura.com/key00034661.html。
    207“低炭素社会に向けた12の方策-みんなでつくろう低炭素社会-チームマイナス6%”,http://www.team-6.jp/teitanso/about/actions/。
    208“地球環境研究センタートップページ”, http://www.cger.nies.go.jp/ja/。
    209“地球温暖化防止対策”,http://www.kanhokyo.or.jp/keieinet/5_ondan/5000_ondanka_taisaku.html。
    210“改正温対法説明会(~温室効果ガス排出量算定報告公表制度について~)を開催します!”,http://www.env.go.jp/earth/ghg-santeikohyo/setsumeikai/index.html。
    211“環境省報道発表資料-平成21年9月10日-自主参加型国内排出量取引制度(JVETS)第3期(2008年度目標)の排出削減実績と取引結果について(お知らせ)”,http://www.env.go.jp/press/press.php?serial=11552。
    212“皆で考えよう地球温暖化”, http://dankailife.xsrv.jp/onndann/。
    213“独立行政法人環境再生保全機構”,http://www.erca.go.jp/index.html。
    214“環境省>報道発表資料”, http://www.env.go.jp/press/index.php。
    215“税制のグリーン化(環境税等)”,http://www.env.go.jp/policy/tax/kento.html。
    216“リンク集-首相官邸ホームページ-”,http://www.kantei.go.jp/jp/link/server_j.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