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社会学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雷蒙德·威廉斯是英国20世纪思想史上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和文化理论家。本文以威廉斯的文化社会学思想为研究对象,立足于现代性的理论视野,在马克思主义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的方法论基础上综合运用跨学科研究的理论方法,阐述了威廉斯文化社会学思想的文化现代性理论诉求,重构了以文化生产、文化传播、文化体制、文化构形、文化政治为主体的文化社会学理论框架,并且在文化社会学视域中阐述了威廉斯的文学观念。
     除引言和结语外,全文共分七章: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威廉斯的生平、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课题提出的理论背景、研究的理论框架与方法等问题。
     第一章文化现代性的理论诉求。威廉斯的文化社会学思想是20世纪英国社会文化现实与学术思想运动交相辉映的结果。从社会历史语境来看,作为左派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威廉斯积极参与了战后英国社会中的新左派运动和成人教育运动,为其文化社会学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实践基础。同时,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向更是为其文化社会学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直接的思想动力和有利的学术环境;从思想资源上来看,文化社会学思想是威廉斯对文化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两大传统思想资源理论接合的结果;从理论建构上来看,威廉斯文化社会学思想的生成所遵循的是文化唯物主义的思想逻辑,体现出的是文化现代性的理论框架。
     第二章文化生产论。文化生产论是威廉斯文化社会学思想的理论主体之一,是其在批判地继承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的基础上所开拓出的文化生产研究的社会理论范式,对于其整个文化社会学思想的理论建构具有基础性和主体性的地位。文化生产理论主要包括生产方式论和文化再生产论两个方面。建立在对文化生产的历史分析的基础上,威廉斯区分了人体内在资源和外在工具的使用两种文化生产方式,也区分了复制和创新两各文化再生产的方式。不管文化实践的目的如何,文化的生产手段都具有无可争辩地物质性。可以说,威廉斯的文化生产研究范式在根本上所遵循的还是文化唯物主义的思想逻辑。
     第三章文化传播论。文化传播理论是威廉斯文化社会学思想的理论主体之一,本章将其概括为观念论、体制论和技术论三个部分。威廉斯文化传播理论所遵循的是批判与重建的逻辑,体现出其鲜明的文化现代性的理论立场。在批判传统线性传播传播观念的基础上,威廉斯重新定义了传播的概念,把传播视为一种社会生产的基本活动和组织方式;在批判大众传播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民主传播体制的构想;在批判技术决定论的基础上,把技术视为一种文化形式,主张技术的历史化和人性化。这种批判与重建的逻辑在根本上是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和文化现代性的理论诉求的集中体现,其理论目标在于通过揭露和批判工业资本主义社会中政治统治、商业利益和技术决定论对于现代传播的垄断和滥用,让文化传播在现代社会变革与民主进程发挥其潜在的文化与政治功能。
     第四章文化体制论。本章从文化体制的概念入手,对威廉斯文化社会学思想中文化体制理论的提出和成因做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赞助体制的现代性历程历史考察和分析阐释文化体制理论的现代性维度,进而揭示出文化体制理论的现代意义。作为一种文化社会学范式的体制理论呈现出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强调历史分析的重要性,将体制置于广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特别是在社会历史的变迁中考察体制的变革;二是文化生产的视角,对于体制的分析始终围绕文化的生产而展开,在文化生产过程中考察体制的运行机制。在这意义上,威廉斯重塑了现代体制理论。
     第五章文化构形论。本章将从构形的概念入手,对文化构形的基本内涵进行概括和总结,对文化构形的多元形态进行考察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威廉斯对布鲁姆兹伯里学派的构形分析,阐述文化构形分析的方法论内涵及意义。威廉斯断言,没有对于文化构形的关注,就不可能书写任何现代文化史。在现代文化社会学发展史上,威廉斯首次把文化构形作为一个理论主题纳入其理论体系的建构中,无疑具有开创性的学术意义。
     第六章文化政治论。文化政治理论集中体现出威廉斯文化社会学思想的文化现代性的理论主题。围绕文化现代性的主题,威廉斯的文化政治理论形成一个“三位一体”的理论框架,即以文化现代性为主体,以文化民主、文化革命和共同文化为理论支点的逻辑结构。如果说文化民主是思想的起点和基本的要求,文化革命是行动的策略,那么共同文化则是终极目标,三者有机统一于文化现代性的思想主题。正是建立在三位一体的文化政治理论的基础之上,威廉斯把整个文化社会学的学术性规划从一种学科性方案,转变成为一种政治性的工程。
     第七章文化社会学视域中的文学论。文学理论是威廉斯文化社会学思想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理论领域,也是威廉斯文化社会学思想在具体艺术领域中最为集中和典型的体现。从文化唯物主义的思想原则出发,立足于现代性的理论视野,威廉斯建构起了文学研究的文化社会学理论范式。威廉斯解构了传统文学观念,主张写作即文学的观念;批判了悲剧终结论,赋予悲剧以现代性内涵;批判了传统现实主义,提出新现实主义小说观。遵循这种批判与重建的内在逻辑,威廉斯的文学理论实现了对传统文艺社会学、形式主义文艺学、结构主义文学的批判与超越。这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外部研究或内部研究,也不同于传统文学社会学,而是基于文化唯物主义的思想,把文学置于广阔的社会学视野,把文学和社会一体化,在文学中融入政治理想,通过历史分析、社会分析、意识形态分析等方法,从而建构起一种新的文学研究的文化社会学理论范式。
     结语在20世纪西方学术思想史上对威廉斯文化社会学思想的特点、影响及局限作出总结、评价和反思。威廉斯的文化社会学思想是一个开放的理论建构,具有跨学科性、批判性和对话性的理论特点。威廉斯作为“社会的良心”的知识分子的精神品格、文化社会学思想作为一种批判理论的新范式以及文化社会学思想的文化现代性主题,对于处在社会与文化全面转型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以及学术传统变革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Raymond William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British Marxist thinkers and cultural theorist in the intellectual history of20th century. In this paper, Williams's thought of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modernity, used the unity of historic and logical methodology of Marxism and th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of the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explain the theoretical appeals of the cultural modernity of Williams'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and reconstruct the cultural production,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cultural institution, the cultural formation, the cultural politics as the main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then to describe the Williams literary concepts at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Besides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The introduction introduces the brief biography of Williams, the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and the issues about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methods and so on.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theoretical appeals of the cultural modernity. Williams's idea of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is the results of the reflects of the cultural reality of British society and academic thought in20th century. From a social historical context, as a representative of leftist intellectuals, Williams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 post-war British society in the New Left movement and the adult education movement, the rich social practices established a solid basi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thought. Meanwhile, the cultural crisis and the cultural shift provides a direct ideological power and favorable academic environment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From the ideological resources point of view, Williams'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is the theoretical articulation of the two British traditional resources:Culturalism and Marxism; From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point of view, the formation of Williams'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is followed by the logic of cultural materialism, and reflected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cultural modernity.
     Chapter Ⅱ is the theory of the cultural production. The theory of the cultural production is one of the main theory of Williams's the sociology culture, it is the production of critically succeeding the inheritance of Marxist theory and the pioneering study of cultural production that based on the paradigm of social theory, and it has the foundational and subjective status for the whol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The theory of cultural production including two aspects:the theory of means of production and cultural reproduction. Based on historical analysis of cultural production, Williams not only distinguish two means of production that are the development of inherent resources and uses of non-human means, but also distinguish two modes of cultural reproduction that are the cultural replication and the cultural innovation. Regardless of any purpose of the cultural practice and cultural means of production has indisputably material. It can be said that Williams's the paradigm of cultural production is fundamentally followed by the ideological logic of the cultural materialism.
     Chapter III is the theory of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theory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 is one of the main sociological thought in Williams'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this chapter will be summed its up as three parts:the concept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institution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technology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Followed by the logic of critic and reconstruction, and based on the critics of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the linear communication, Williams redefined the concept of the communication and then see the communication as the basic activities of social production and organization that reflected the distinctive theoretical position of cultural modernity. Based on the critics of the research of mass communication Williams proposed the idea of democratic institution; In criticizing of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 Williams regard the technology as a cultural form and advocating the historization and humanization of technology. And the logic of the critic and reconstruction is fundamentally established on the cultural materialism and embodied the aspirations of the theory of cultural modernity which aims to expose and criticize the business interests, political domination and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 in capitalist society that the monopoly and abuse of the modern media, and to promote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o play its potential cultural and political functions in the spread of democracy and the process of social changes in modern society.
     Chapter IV is the theory of the cultural institution. Starting from the concept of the cultural institution, this chapter analysis the sponsorship process and the causes of the proposing of the theory of the cultural institution in Williams'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and then reveal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odern dimension of the theory of the cultural institution. Paradigm as a cultural sociological institutional theory presents two characteristics:First, i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historical analysis, will be placed in the general institution of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especially inspect the cultural institution's changes in the process of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vicissitudes; the second is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production,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institution is always expand around the cultural production and investigate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 of the institution in the process of the cultural production. In this sense, Williams reshaped the modern institutional theory.
     Chapter Ⅴ is the theory of the cultural formation. This chapter starts from the concepts of the cultural formation, to summarize and conclude the basic connotations of the cultural formation, and observate and analysis the multi-morphology of the cultural formation, and on this basis, combined with Williams's analysis about the School of the Bloomsbury as a typical case, to interpretate the methodological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cultural formation. As Williams asserts that if there is no concern for the cultural formation, it is impossible to write any modern cultural history.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modern sociology of culture, Williams bring the cultural formation as a theoretical subject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its theoretical system, so it is no doubt with a groundbreaking academic significance.
     Chapter Ⅵ is the theory of the cultural politics. The theory of the cultural politics centrally reflects the cultural modernity theme of Williams'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Around the theme of cultural modernity, the theory of cultural politics formed a "trinity "of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at cultural modernity as the main body, and that a logical structure in which the cultural democracy,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the common culture as the theoretical fulcrums. If the culture of democracy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ought and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and cultural revolution is the action strategy, then the common culture is the ultimate goal, and on the theme of cultural modernity that the three ideas constitute an organic unity. Established on the Trinity structure of the cultural politics, Williams transformed the whole sociology of culture about an academic planning from a disciplinary program into a political project.
     Chapter Ⅶ is the Williams's literary theory at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Literary theory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whole sociology of culture which should not be ignored in a theoretical field, and it is also the most concentrated and the typical expression that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in a specific field of culture and art. From the principle of the cultural materialism, and based on the modern theory of vision, Williams constructed a theory of literary studies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Williams deconstructed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literature and advocated the concept of literature as writing; Criticized the argument of the End of the tragedy, given the tragedy of the modernity connotation; Criticized the traditional realism, and put forwarded a new realism novel idea. Following this internal logic of critic and reconstruction, Williams beyond the traditional literary criticism, such as the literary sociology, the critique of formalism, the critique of structuralism and so on. This is not a traditional external research or internal study of literature, but also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sociology of literature. It is established on the cultural materialism and placed the literature in a broad perspective of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in which the literature and society are organically integrated and also has the integration of political ideals in it, then it by means of historical analysis, social analysis, ideological analysis, and constructed a new paradigm of literary studies of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The conclusion place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of Williams in the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Western academic of the20th century, and discussed the characteristics, reflection and limitations of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The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Williams'thought of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is an open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cross-disciplinary, critical and dialogue. The spirit of intellectuals that as the " social conscience ",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as a new paradigm of critical theory and the theoretical themes of cultural modernity, that Williams and his whole academic thought will have a great benefit to Chinese intellectuals to comprehensiv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and culture and promote the changes of the academic research.
引文
①[英]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65页。
    ②[英]安东尼·吉登斯:《为社会学辩护》,周红云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86页。
    ①转引自武桂杰:《“新左派”刊物与英国“文化研究”的原动力》,载《文艺研究》2010年第6期,第103页。
    ②[英]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25页。
    ③[英]特里·伊格尔顿:《纪念雷蒙·威廉斯》,薛君彦等译,载《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6期,第75页。
    ④赵国新:《新左派的文化政治:雷蒙·威廉斯的文化理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第11页。
    ⑤[英]安东尼·吉登斯:《为社会学辩护》,周红云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87页。
    ①根据丹尼斯·德沃金的解释,文化马克思主义指的足一部分非正统的和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是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晚期的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传统,从福利国家的建立到玛格丽特·撒切尔对福利国家的改革时期。它的思想理论成果包括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文化研究等。参见丹尼斯·德沃金《文化马克思主义在战后英国》,李凤丹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19页。
    ②Terry Eagleton. Forward, In Allen O'Connor. Raymond Williams:Writing, Culture, Politics. London:Blackwell Ltd,1989, Xii.
    ③Fred Inglis. Raymond Williams:Literature, Marxism, and Cultural Materialism. London:Routledge,1995, p.141.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为社会学辩护》,周红云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2[英]丹尼尔·德沃金:《文化马克思主义在战后英国》,李凤丹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Rosalind Zinman,'Raymond Williams:towards a sociology of culture', Ph.D.dissertation, Concordia University, Montreal, 1984.
    ①John Morgan. Raynoml Williams's Sociology of Culture:A Critical Reconstruction by Paul Jones. Acta Sociologica, Vol.48, No.2 (Jun.,2005), p.178.
    ② Craig Calhoun. Putting the Sociologist in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The Self-Reflexive Scholarship of Pierre Bounlieu and Raymond Williams. Contemporary Sociology, Vol.19, No.4 (Jul.,1990), pp.500-505; John Morgan. Raymond Williams's Sociology of Culture:A Critical Reconstruction by Paul Jones. Acta Sociologica, Vol.48, No.2 (Jun.,2005), pp.177-179.
    ①吴冶平:《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理论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②刘进:《文学与“文化革命”: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学批评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第407页。
    ③赵国新:《新左派的文化政治与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理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
    ①刘进:《文学与文化革命: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学批评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第407页。
    ②刘进:《文学与文化革命: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学批评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第402页。
    ③李兆前:《雷蒙德·威廉斯的戏剧理论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第3页。
    ④李兆前:《雷蒙德·威廉斯的戏剧理论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第3页。
    ①参见李兆前《雷蒙德·威廉斯的戏剧理论研究》,《首都帅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第86页。
    ②赵国新:《新左派的文化政治:雷蒙·威廉斯的文化理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第132页。
    ①樊柯:《走向文化社会学:威廉斯文化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5页。
    ②王尔勃:《从威廉斯到默多克:交锋推进的英国文化研究》,载《西北师大学报》,2005年第2期,第7页。
    ③王尔勃:《马克思主义与文学·代译序》,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9贝。
    ④参见张咏华:《试论威廉斯的大众传播文化社会学理论》,载《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7年第6期,第1-6页。
    ①[英]戴维·莱恩:《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艾晓明等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76页。
    ②参见汪晖:《别求新声:汪晖访谈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20页。
    ③参见汪晖:《别求新声:汪晖访谈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21页。
    ①John Higgins. Raymond Williams:Literature, Marxism and Cultural Materialism, London:Routledge,1999, p.47.
    ②引自武桂杰:《“新左派”刊物与英国“文化研究”的原动力》,载《文艺研究》2010年第6期,第99页。
    ③[英]安东尼·吉登斯:《为社会学辩护》,周红云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85页。
    ④佩里·安德森、汪晖:《新左翼、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与佩里·安德森教授的对话》,载汪晖《别求新声:汪晖访谈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23页。
    ①[英]丹尼斯·德沃金:《文化马克思主义在战后英国》,李凤丹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8页。
    ②[英]本·卡林顿:《解构中心:英国文化研究及其遗产》,孟登迎译,载陶东风主编《文化研究精粹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页。
    ①汪晖:《别求新声:汪晖访谈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25页。
    ①Stuart Hall, Martin Jacques. Cultural Revolution.转引自武桂杰:《霍尔与文化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89页。
    ②[英]丹尼斯·德沃金:《文化马克思主义在战后英国》,李凤丹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页。
    ③[英]丹尼斯·德沃金:《文化马克思主义在战后英国》,李凤丹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01贝。
    ④张君劢:《世界文化之危机》,载《明日之中国文化:中印欧文化十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40页。
    ①[德]齐樊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费勇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184页。
    ②衣俊卿:《现代性焦虑与文化批判》,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1页。
    1 以上参见陆梅林选编:《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年,第678-679页。
    ①[英]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韩敏中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36页。
    ②[英]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韩敏中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113页。
    ③[英]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韩敏中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147页。
    ④[英]丹尼斯·德沃金:《文化马克思主义在战后英国》,李凤丹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85页。
    ① T.S.Eliot. Notes towards the Definition of Culture. London:Faber and Faber Limited,1979, p.120.
    ②T.S.Eliot. Notes towards the Definition of Culture. London:Faber and Faber Limited,1979, p.41.
    ③T.S. Eliot. Notes towards the Definition of Culture. London:Faber and Faber Limited,1979, p.15.
    ④[英]丹尼斯·德沃金:《文化马克思主义在战后英国》,李凤丹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13页。
    ⑤[英]丹尼斯·德沃金:《文化马克思主义在战后英国》,李凤丹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12页。
    ①[英]丹尼斯·德沃金:《文化马克思主义在战后英国》,李凤丹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13-114页。
    ②转引自黄卓越:《定义“文化”:前英国文化研究时期的表述》,载童庆炳主编《文化与诗学》2009年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02-103页。
    ①[英]丹尼斯·德沃镏金:《文化马克思主义大战后英国》,李凤丹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12页。
    ①Raymond Williams. Politics and Letters:Interviews with New Left Review. London:New Left Books and Verso,1979, p.112.
    ③Raymond Williams. Resources of Hope:Culture, Democracy, Socialism. Edited by Robin Gable. London:Verso,1989, p.20.
    ①[英]丹尼斯·德沃金:《文化马克思主义在战后英国》,李凤丹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19页。
    ②[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页。Terry Eagleton. Criticism and Ideology. London:Verso,1978, p.24.
    [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页。
    [英]特里·伊格尔顿:《雷蒙德·威廉斯》,马海良译,载《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北京:社会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262页。
    ①[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的基础和上层建筑》,胡谱忠译,载《外国文学》1999年第5期,第71-72页。
    ②[英]雷·威廉斯:《论文化》,李书端译,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11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第391页。
    ③[英]雷·威廉斯:《论文化》,李书端译,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11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第396页。
    ① Raymond Williams. Resources of Hope:Culture, Democracy, Socialism. Edited by Robin Gable. London:Verso,1989, p.7.
    ②[英]戴维·莱恩:《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艾晓明等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63页。
    ①[英]丹尼斯·德沃金:《文化马克思主义在战后英国》,李凤丹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20页。
    ②佩里·安德森、汪晖:《新左翼、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与佩里·安德森教授的对话》,载汪晖《别求新声:汪晖访谈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23-124页
    ③佩里·安德森、汪晖:《新左翼、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与佩里·安德森教授的对话》,载汪晖《别求新声:汪晖访谈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24页。
    ①[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页。
    ①汀晖、佩里·安德森:《新左翼、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与佩里·安德森教授的对话》,载汪晖《别求新声:江晖访谈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25页。
    [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的基础和上层建筑》,胡谱忠译,载《外国文学》,1999年第5期,第71-72页。
    ①[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03页。
    ②Raymond Williams. Resources of Hope:Culture, Democracy, Socialism. Edited by Robin Gable. London:Verso,p.4.
    ③ Raymond Williams. The Long Revolution. London:Penguin Books,1961, p.42.
    ④ Raymond William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95, p.207.
    ⑤[英]特里·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0页
    ①[英]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66页。
    ② Raymond Williams. Notes on Marxism in Britain since 1945, in Problems in Materialism and Culture. London:New Left Books,1980, p.243.
    ③[英]斯图亚特·霍尔:《新时代的意义》,转引自丹尼斯·德沃金《文化马克思主义在战后英国》,李凤丹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57页。
    ①[英]乔纳森·多利莫尔:《莎士比亚,文化物质主义和新历史主义》,张玲译,载中国社会学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世纪文论》编委会编《文艺学和新历史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141页。译文略有改动。
    ②[英]雷·威廉斯:《论文化》,李书端译,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芝理论研究所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11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第391页。
    ③[英]雷蒙·威廉斯:《文化分析》,赵国新译,载罗岗、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学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26页。
    ①[英]雷蒙·威廉斯:《文化分析》,赵国新译,载罗岗、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学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30页。
    [英]托尼·本尼特:《贝尼特:文化与社会》,王杰、强东红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页。
    John Higgins. Raymond Williams:Literature, Marxism and Cultural Materialis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9, p.171.
    ④Raymond Williams. Notes on Marxism in Britain since 1945, in Problems in Materialism and Culture. London:New Left Books,1980,p.243.
    ①[英]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18页。
    ②参见罗岗、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51-65页。
    ①Andrew Milner. Re-imaging Cultural Studies:The Promising of Cultural Materialism. London:Sage,2002, p.19.
    ②[英]雷蒙德·威廉斯《现代主义的政治:反对新国教派》,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36页
    ③[英]托尼·平克尼:《现代主义的政治·编者引言: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载雷蒙德·威廉斯《现代主义的政治:反对新国教派》,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5页。
    ④[英]艾伦·斯温伍德:《现代性与文化》,吴志杰译,载周宪编《文化现代性精粹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8页。
    [美]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文化:社会学的视野》,周晓红、徐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6-17页。
    Raymond William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95, p.10.
    [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页。
    ①[英]戴维·钱尼:《文化转向:当代文化史概览》,戴从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页。
    ①[英]丹尼斯·德沃金:《文化马克思主义在战后英国》,李凤丹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06页。
    ②[英]戴维·钱尼:《文化转向:当代文化史概览》,戴从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页。
    ③ Raymond William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95, p.9.
    ④[英]特里·伊格尔顿:《纵论雷蒙德·威廉斯》,王尔勃译,《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1999年第00期,第404页。
    ⑤[美]C.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陈强、张永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3页。
    ①[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49页。
    ② John Higgins. Raymond Williams:Literature, Marxism, and Cultural Materialism. London:Routledge,1999, p.140.
    ③Raymond William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95, p.233.
    ①[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9页。
    ②Raymond Williams. Polilics and Letters:Interview with New Left Review. London:New Left Books,1979, pp.352-353.
    ③[英]斯图亚特·霍尔:《现代性的多重建构》,吴志杰译,载周宪编《文化现代性精粹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3页。
    ①Raymond William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95, p.14.
    ②[英]艾伦·斯温伍德:《现代性与文化》,吴志杰译,载周宪编《文化现代性精粹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6页。
    ①[美]约翰·菲斯克等编撰:《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词典》,李彬译注,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第68页。
    ②Raymond Williams. Politics and Letters:Interviews with New Left Reviews. London:Verso,1981, p.139.
    ③[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9页。
    ① Raymond William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p.87.
    ②[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政治无意识》,王逢振、陈永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77页
    ③[英]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16-117页。
    ④ Raymond William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p.88.
    ①Raymond William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pp.89-90.
    Raymond William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p.90.
    ②本表格参考了澳大利亚学者琼斯(Paul Jones)在其《威廉斯的文化社会学》(2004)一书中的Table6.1,但内容略有不同。参见Paul Jones. Raymond Williams's Sociology of Culture:A Critical Construction. Palgrave Macmillan,2004, p.143.
    ①[英]特里·伊恪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18页。Raymond Williams. Politics and Letters:Interviews with New Left Reviews. London:Verso,1981, p.139.
    ① Raymond William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p.87.
    ② Raymond Williams. What I Came To Say, London:Hutchinson Radius, p.211.
    ③[德]思格斯:《反杜林论》,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17-418页。
    ②Raymond William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p.112.
    ③Raymond William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p.114.
    ①Raymond Williams: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p.116.
    ②Raymond Williams: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p.116.
    ③Raymond Williams: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p.116.
    ④Raymond William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acago Press,1995, p.118.
    ①Paul Johns. Raymond Williams s Sociology of Culture:A Critical Construction. Palgrave Macmillan,2004, p.154.
    ②Paul Johns. Raymond Williams s Sociology of Culture:A Critical Construction. Palgrave Macmillan,2004, p.154.
    ③ Raymond William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a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acago Press,1995, pp.99-100.
    ①Raymond William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acago Press,1995, p.100.
    ②Raymond William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p.101.
    ③Raymond William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p.101.
    ①Raymond William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05. p.104.
    ②Raymond William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p.103.
    ③[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81页。
    ④[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02页。
    ⑤[法]皮埃尔·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刘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207页。
    ③Raymond Williams. What I Came to Say. London:Hutchinson Radius, p.211.
    ①Raymond William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Chicago Press,1995, p.87.
    ②[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01页。
    ③[英]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34页。
    ④[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郭大力、王亚楠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第409页。
    [美]约翰·菲斯克等编撰:《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词典》,李彬译注,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第69页。
    ①Raymond William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pp.183-184.
    ②Raymond William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pp.184-185.
    ③Raymond William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p.184.
    ①Raymond William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p.184.
    ②Raymond William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pp.198-199.
    ③Raymond William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p.198.
    ①Raymond William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p.186.
    ①Raymond William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p.200.
    ②Raymond William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p.201.
    ①[英]雷蒙德·威廉斯:《布鲁姆兹伯里派》,弗朗西斯·马尔赫恩编《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刘象愚、陈水国、马海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56页。
    ①樊柯:《走向文化社会学:威廉斯文化思想研究》,博士论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第65页。
    ②[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21页。
    ①国内学者许正林在其《欧洲传播思想史》一书中认为,communication—词源自拉丁文communictio/communcare,意思指的足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与沟通。起初流行于口语,19世纪马克思与恩格斯将该词引入哲学和会学领域,使之成为一个概念和范畴,汉语一般译为“交往”。详见许正林《欧洲传播思想史》,步第三联书店,2005年,第9页。
    ②参见雷蒙德·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73-74页。
    ③Raymond Williams. Communications. 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1962, p.17.
    ①参见埃里克·麦格雷:《传播理论史:一种社会学的视角》,刘芳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0贝。
    ②参见雷蒙德·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73-74页。
    ①Raymond Williams. Communications. 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1962, p.17.
    ②Raymond Williams. Communications. 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1962, p.17.
    ③Raymond Williams. Communications. 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 1962, p.19.
    Raymond Williams. Communications. Hannondsworth:Penguin Books,1962, p.19.
    ②[美]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20-21页。
    Douglas Kellner.Communication vs. Cultural Studies:Overcoming the Divide, http://www.uta.edu/huma/illuminations/.
    ①Raymond Williams. Resources of Hope:Culture, Democracy, Socialism. Edited by Robin Gable. London:Verso,1989, p.23.
    ②Raymond Williams. Communications. Hannondsworth:Penguin Books,1962, p.15.
    ②[英]P·戈尔丁、G·默多克:《文化、传播和政治经济学》,杨击译,载张国良主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78页。
    ③Raymond Williams. Communications. 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1962, p.34.
    ①Raymond Williams. Communications. 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1962, p.18.
    ②[法]埃里克·麦格雷:《社会学与传播理论》,载《传播理论史:一种社会学的视角》(前言),刘芳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页。
    ①[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忪江、张文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92页.
    ②Raymond Williams. Communications. Hannondsworth:Penguin Books,1962, p.17.
    ①Raymond Williams. Communications. Hannondsworth:Penguin Books,1962, p.19.
    ② Raymond Williams. Communications. Hannondsworth:Penguin Books,1962, p.19.
    ③Raymond Williams. Communications. Hannondsworth:Penguin Books,1962, p.18.
    ④[英]格雷厄姆·默多克:《大众传媒的政治经济学》,章戈浩、柏玉娟译,载“文化研究@中国”网站,http://www-staff.lboro.ac.uk/.
    ①[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11页。
    ②Raymond Williams. Culture and Materialism. London:Verso,2005, p.50.
    ①[美]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25页。
    ②[美]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26贝。
    ③[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93页。
    ①[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194页。
    ②[英]约翰·凯里:《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学知识界的傲慢与偏见,1880-1939》,吴庆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第1页。
    ③[英]约翰·凯里:《知识分了与大众:文学知识界的傲慢与偏见,1880-1939》,吴庆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第1页。
    ①Raymond Williams. Resources of Hope:Culture, Democracy, Socialism. Edited by Robin Gable. London:Verso,1989, p.11.
    ② Raymond Williams. Communications. Hannondsworth:Penguin Books,1962, p.32.
    ⑥[美]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18页。
    ②Raymond Williams. Television:Technology and Cultural Form. Edited by Ederyn Williams, London:Routledge,2005, p.113.
    ②[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92页。
    ③Raymond Williams. Communications. Hannondsworth:Penguin Books.1962, p.34.
    ④[美]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66页。
    Raymond Williams. Resources of Hope:Culture, Democracy, Socialism. Edited by Robin Gable. London:Verso,1989, pp.23-24.
    ①Raymond Williams. Communications. 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1962, p.33.
    ② Raymond Williams. Communications. Hannondsworth:Penguin Books,1962, p.120.
    ③Raymond Williams. Communications. Hannondsworth:Penguin Books,1962, p.120.
    ①Raymond Williams. Communications. 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1962, p.120.
    ④[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92页。
    ②Raymond Williams. Communications. 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1962. p.125-126.
    ③Raymond Williams. Communications. 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1962, p.126.
    ④Raymond Williams. Communications. 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1962, p.126.
    ⑤Raymond Williams. Communications. 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1962, p.121.
    ⑥Raymond Williams. Communications. 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1962, p.160.
    ①Raymond Williams. Communications. 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1962, p.120.
    ②Raymond Williams. Resources of Hope:Culture, Democracy, Socialism. Edited by Robin Gable. London: Verso,1989, p.19.
    ③Raymond Williams. Communications. 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1962, p.116.
    ④Raymond Williams. Communications. Hannondsworth:Penguin Books,1962, p.138.
    ①Raymond Williams. Communications. 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1962, p.122.
    ②Raymond Williams. Communications. Hannondsworth:Penguin Books,1962, p.33.
    ③[英]尼克·史蒂文森:《媒介的转型:全球化、道德和伦理》,顾宜凡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2页。
    ③Raymond Williams. Communications. Hannondsworth:Penguin Books,1962, p.123.
    ④Raymond Williams. Communications. Hannondsworth:Penguin Books,1962, p.110.
    ①许正林:《欧洲传播思想史》,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261页。
    ②参见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150贝。
    ③[英]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化》,高銛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第226页。
    ①[加]马歇尔·麦克卢汉(Herbert Marshall McLuhan,1911-1980),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1942年获得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哲学博士学位,那个时候威廉斯正在剑桥大学读书。与戚廉斯是一样,麦克卢汉早年从事文学批评研究,后转向文化人类学和传播学研究。代表作有《机器新娘》(1951)、《古登堡群英》(1962)、《理解媒介》(1964)等。他所提出的“媒介即信息”的著名观点认为,任何一种新兴媒介都对人类事务的尺度、进度和标准产生影响,从而强有力地改变了人类感觉的比例和感知的图式。这一观点强调了长期以来被人们忽视的媒介技术本身对个人及社会的重大影响,但是矫枉过正,片面强调了技术在社会与文化生活中的决定作用,,忽视了技术背后的社会政治、经济意图,而走向了技术决定论,这正是威廉斯所批判的。
    ②何道宽:《加拿大传播学派的双星:伊尼斯与麦克卢汉》,载《深圳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第93-99页。③[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3页。
    ①[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52页。
    ②[法]埃里克·麦格雷:《传播理论史:一种社会学的视角》,刘芳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页。
    ③ Raymond William. Television:Technology and Cultural Form, Edited by Ederyn Williams, London:Routledge,1990. p.19.
    Raymond William. Television:Technology and Cultural Form, Edited by Ederyn Williams, London:Routledge,1990. p.120.
    ②樊柯:《走向文化社会学:威廉斯文化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社科院,2010年,第105页。
    ③[英]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97页。
    ④[英]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99页。
    ⑤[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80页。
    ⑥[英]戴斯·弗里曼:《一个科技白痴吗?威廉斯与传播科技》(A Technology Idiot? Raymond Williams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载《信息、交流和社会》2002年第5期,第425-442页。转引自戴维·莫利:《传媒、
    ⑦现代性和科技:“新”的地理学》,郭大为等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42-243页。
    Raymond Williams. Towards 2000. London:Chatto & Windus and The Hogarth Press,1983, p.132.
    Raymond Williams. Television:Technology and Cultural Form. London:Routledge,1990, p.130.
    ②[英]尼古拉斯·加汉姆:《解放·传媒·现代性:关于传媒和社会理论的讨论》,李岚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第39贝。
    ③[英]戴维·莫利:《传媒、现代性和科技:“新”的地理学》,郭大为等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41页。
    ①Raymond William. Television:Technology and Cultural Form, Edited by Ederyn Williams. London:Routlcdge,1990. p.14.
    ②[英]尼克·史蒂文森:《媒介的转型:全球化、道德和伦理》,顾宜凡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28页。
    ③ Raymond Williams. Towards 2000. London:Chatto & Windus,1983, p.129.
    ④[英]雷蒙德·威廉斯:《现代主义的政治》,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72页。
    ① Alan O'Connor, ed. Raymond Williams on Television. London:Routledge,1989:pp.3-4.
    ②Raymond Williams. Politics and Letters:Interviews with New Left Reviews. London:Verso,1979, p.227.
    ③[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11页。
    ④ Raymond Williams. Television:Technology and Cultural Form. London:Routledge,1990, p.128.
    ①[英]刘易斯·芒福德:《技术与文明》,转引自尼古拉斯·加汉姆:《解放·传媒·现代性:关于传媒和社会理论的讨论》,李岚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第107页。
    ②[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8页。
    ③[英]尼克·史蒂文森:《媒介的转型:全球化、道德和伦理》,顾宜凡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29页。
    ④[英]戴维·莫利:《传媒、现代性和科技:“新”的地理学》,郭大为等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42页。
    ①[法]埃里克·麦格雷:《传播理论史:一种社会学的视角》,刘芳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01页。
    ①[美]斯蒂芬·康诺尔:《文化社会学与文化科学》,见特纳编:《Blackwell社会理论指南》,李康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31页。
    ②Raymond William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P.56.
    ③Raymond William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p.33.
    ①王同忆主编译:《英汉辞海》(上),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7年,第2698贝。
    转引自陆建德:《词语的政治学》,见雷蒙德·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6页。
    ③[英]雷蒙德·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242页。
    ④[英]雷蒙德·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242页。
    ①D.C. North.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622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582页。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581页。
    ⑤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第343页。
    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622页。
    ①转引自周宪主编《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9页。
    ②陆建德:《词语的政治学》,见雷蒙德·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7页。
    ①Raymond Williams. Culture and Society:Coleridge to Orwell. London:The Hogarth Press,1987, p.xiii.
    ①[英]雷蒙德·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242-243页。
    ①Raymond Williams. Communications. London:Penguin Books,1962. p20.
    ②Raymond Williams. Communications. London:Penguin Books,1962. p20.
    ①[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5页。
    ②[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5页。
    ③[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6页。
    ④[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7页。
    ⑤[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7页。
    ①Raymond William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p.30.
    ②[美]乔纳森·特纳等:《社会学理论的兴起》,侯钧生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4页。
    ③[德]斯达尔人人:《论文学》,徐继曾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12页。
    ①[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的基础和上层建筑》,胡谱忠译,载《外国文学》,1999年第5期,第71-72页。
    ①Raymond Williams. The Long Revolution. London:Penguin Books,1961, p.57.
    ②Raymond William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p.207.
    ③ Raymond William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p.209.
    ①Raymond William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33.
    ② Raymond William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P.46.
    ③ Raymond William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P.54.
    Raymond William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39.
    英文Formation一词在汉语中有“构形”、“构型”、“形构”、“形成”“组成”等多种译法,本文采用“构形”这一普遍译法。
    ②Raymond Williams. Culture and Materialism. London:Verso,2005, p.148.
    ③该文见Raymond Williams. Problems in Materialism and Culture. London:Verso,1980.
    ④尹国均编译:《国外后现代大师文存》,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2页。
    ①[英]雷蒙德·威廉斯:《现代主义的政治:反对新国教派》,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247页。
    ②[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6页。
    ③在王尔勒、周莉翻译的威廉斯的《马克思主义与文学》中,将institution一词译和“习俗机构”,本文采用的是该词的通常译法——“体制”。
    ④[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8页。
    ⑤杨炯斌:《雷蒙·威廉斯和文化研究转向》,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南开大学,2009年,第128-130页。
    ⑥樊柯:《走向文化社会学》,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社院,2010年,第68页。
    ⑦樊柯:《走向文化社会学》,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第68页。
    ①[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8页。
    ①[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8页。
    ②[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8页。
    ③[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8页。
    ④[英]雷蒙德·威廉斯:《现代主义的政治:反对新国教派》,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247页。
    ①Raymond William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p.57.
    ② Raymond William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p.62.
    ①Raymond William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p.63.
    ②Raymond William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p.64.
    ①Raymond William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pp.68-69.
    ②Raymond William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p.70.
    ③Raymond William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p.71
    ④[英]雷蒙德·威廉斯:《布鲁姆兹伯里派》,载弗朗西斯·马尔赫恩主编《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刘象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56页。
    ①[英]雷蒙德·威廉斯:《布鲁姆兹伯里派》,载弗朗西斯·马尔赫恩主编:《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刘象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44页。
    ②[英]雷蒙德·威廉斯:《布鲁姆兹伯里派》,载弗朗西斯·马尔赫恩主编:《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刘象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51页。
    ③[加]S.P.罗森鲍姆编著:《回荡的沉默: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侧影》,杜争鸣、王杨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84页。
    ④[加]S.P.罗森鲍姆编著:《回荡的沉默: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侧影》,杜争鸣、王杨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74页。
    ⑤[英]雷蒙德·威廉斯:《布鲁姆兹伯里派》,载弗朗西斯·马尔赫恩主编:《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刘象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51页。
    ⑥[加]S.P.罗森鲍姆编著:《回荡的沉默: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侧影》,杜争鸣、王杨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32页。
    ⑦[英]雷蒙德·威廉斯《布鲁姆兹伯里派》,载弗朗西斯·马尔赫恩主编:《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50页。
    ① Raymond William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p.83.
    ②[英]雷蒙德·威廉斯:《现代主义的政治:反对新国教派》,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74页。
    ③[英]雷蒙德·威廉斯:《现代主义的政治:反对新国教派》,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76页。
    ④[英]雷蒙德·威廉斯:《现代主义的政治:反对新国教派》,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37页。
    ② Raymond William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p.84.
    ①[英]雷蒙德·威廉斯:《布鲁姆兹伯里派》,载弗朗西斯·马尔赫恩主编:《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46页。
    ②[英]雷蒙德·威廉斯:《布鲁姆兹伯里派》,载弗朗西斯·马尔赫恩主编:《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46页。
    ③Raymond Williams. Problems in Materialism and Culture. London:Verso,1980, p.152.
    ③[英]雷蒙德·威廉斯:《布鲁姆兹伯里派》,载弗朗西斯·马尔赫恩主编:《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38页。
    ④[英]雷蒙德·威廉斯:《布鲁姆兹伯里派》,载弗朗西斯·马尔赫恩主编:《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刘象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40页
    ⑤[加]昆汀·贝尔:《隐秘的火焰: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季进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6页。
    ①[英]雷蒙德·威廉斯:《布鲁姆兹伯里派》,载弗朗西斯·马尔赫恩主编:《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刘象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38页。
    ②[英]雷蒙德·威廉斯:《布鲁姆兹伯里派》,载弗朗西斯·马尔赫恩主编:《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刘象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49-150页。
    ③[英]雷蒙德·威廉斯:《布鲁姆兹伯里派》,载弗朗西斯·马尔赫恩主编:《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刘象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50页。
    ①[英]雷蒙德·威廉斯:《布鲁姆兹伯里派》,载弗朗西斯·马尔赫恩主编:《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刘象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47页。
    ②[英]雷蒙德·威廉斯:《布鲁姆兹伯里派》,载弗朗西斯·马尔赫恩主编:《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刘象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38页。
    ③Raymond William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p.85.
    ④Raymond William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p.85.
    ①[英]雷蒙德·威廉斯:《布鲁姆兹伯里派》,载弗朗西斯·马尔赫恩主编:《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刘象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37页。
    ②[英]雷蒙德·威廉斯:《布鲁姆兹伯里派》,载弗朗西斯·马尔赫恩主编:《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刘象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37页。
    ③Raymond William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p.68
    ④[英]雷蒙德·威廉斯:《现代主义的政治:反对新国教派》,阎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246-247页。
    ⑤[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47页。
    ④Raymond William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p.67.
    ①[英]雷蒙德·威廉斯:《现代主义的政治:反对新国教派》,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247页。
    ②[英]雷蒙德·威廉斯:《现代主义的政治:反对新国教派》,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238页。
    ③Paul Johns. Raymond Williams s Sociology of Culture:A Critical Construction.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4, preface:xiii.
    ④E. San Juan, Jr. Critique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Lessons from Antonio Gramsci, Mikhail Bakhtin, and Raymond Williams. New York:The Edwin Mellen Press,2009, pp.236-237.
    ⑤1 Raymond Williams. Culture and Materialism. London:Verso,2005, p.148.
    ①[英]乔治·奥威尔:《我为什么要写作》,董乐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101页。
    ②[英]乔治·奥威尔:《我为什么要写作》,董乐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101页。
    E. San Juan, Jr.. Critique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Lessons from Antonio Gramsic, Mikhail Bakhtin, and Raymond Williams. New York:The Edwin Mellen Press,2009, preface:xviii.
    ①[英]佩里·安德森:《交锋地带》,郭英剑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30页。
    [德]乔治·卢卡契:《卢卡契文学论文集》(第2卷),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资料从刊编委会编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5l页。
    John Higgins. Raymond Williams:Literature, Marxism and Cultural Materialism. London:Routledge,1999, p.174.
    ④[英]丹尼斯·德沃金:《文化马克思主义在战后英国》,李凤丹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28页。
    [澳]格莱姆·特纳:《英国文化研究导论》,唐维敏译,台北:亚太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第73页。
    ①[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76页。
    Raymond Williams. Politics and Letters:Interviews with New Left Reviews. London:Verso,1981.pp.97-98.
    E. San Juan, Jr.. Critique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Lessons from Antonio Gramsic, Mikhail Bakhtin, and Raymond Williams. New York:The Edwin Mellen Press.2009, p.233.
    ②[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98页。
    ③[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99页。
    ④[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03-404页。
    ①[英]雷蒙德·威廉撕:《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111页。
    ②[英]雷蒙德·威廉撕:《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115页。
    ③[英]雷蒙德·威廉撕:《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116-117页。
    ①Raymond Williams. The Long Revolution. London:Penguin Books,1961, p.328.
    ②[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赵旭东、方文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10页。
    ③吴治平:《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理论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9页。
    [英]丹尼斯·德沃金:《文化马克思主义在战后英国》,李凤丹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28页
    ① Raymond Williams. The Long Revolution. London:Penguin Books,1961, p.10.
    ② Raymond Williams. Politics and Letters:Interviews with New Left Review. London:New Left Books,1979, pp.111-112.
    ①Raymond Williams. The Long Revolution. London:Penguin Books,1961. p.10.
    ②Raymond Williams. Communication. London:Penguin Books,1962, p.10.
    ①[英]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和大众传播》,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25页。
    ④Raymond Williams. Resources of Hope:Culture, Democracy, Socialism, Edited by Robin Gable, 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1989, p.285.
    ① Raymond Williams. The Long Revolution. London:Penguin Books,1961, p.383.
    ② Raymond Williams. The Long Revolution. London:Penguin Books,1961, pp.11-12.
    ③ Raymond Williams. The Long Revolution. London:Penguin Books,1961, p.383.
    ①[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政治无意识》,王逢振、陈永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84页。
    ②Raymond Williams. The Long Revolution. London:Penguin Books,1961, p.46.
    ③[英]尼克·史蒂文森:《媒介的转型:全球化、道德和伦理》,顾宜凡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6页。
    ④[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89页。
    ①转引自傅德根:《走向文化唯物主义》,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8年,第37页。
    ②[英]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华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98页。
    ③[英]特里·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98页
    ① Raymond Williams. Resources of Hope:Culture, Democracy, Socialism. Edited by Robin Gable, London:Verso,1989, p.37.
    Raymond Williams. Resources of Hope:Culture, Democracy, Socialism. Edited by Robin Gable. London:Verso,1989, p.36.
    ③[英]特里·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99页。
    ④洪晓楠等著:《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及其影响》,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95页
    ①[英]托马斯·卡莱尔:《卡莱尔文学史讲演集》,姜智芹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3页。
    ②[英]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03页。
    Raymond Williams. The Long Revolution. London:Penguin Books,1961, p.118.
    ③[英]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欧阳景根译,南京:江苏大民出版社,2007年,第176页。
    ④[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12贝。
    ⑤[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95页。
    ①[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16页。
    ②[法]让·雅克·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吕卓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页。
    ③Raymond Williams. The Long Revolution. London:Penguin Books,1961, pp.174-175.
    ①[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10页。
    ② Raymond Williams. The Long Revolution. London:Penguin Books,1961, p.347.
    ③[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12页。
    ① Raymond Williams. Communications. 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1962, p.127.
    ②Raymond Williams. Communications. 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1962. p.127.
    ③[英]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欧阳景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76页
    ③ John Higgins. Raymond Williams. London:Routledge,1995, pp.15-16.
    ④ Paul Willis. Common Culture. Milt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1990.p.67.
    ①[英]古姆·麦克盖根:《文化民粹主义》,桂万先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9负。
    ②[英]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欧阳景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页。
    ①陈力丹、易正林编著:《传播学关键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92-193页。
    ②P·戈尔丁、G·默多克:《文化、传播和政治经济学》,杨击译,见张国良主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88页。
    ①参考廖炳惠编著:《关键词200:文学与批评研究的通用词汇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33页。
    ②转引自:Andrew Milner. Re-imaging Cultural Studies:The Promise of Cultural Materialism. London:Sage,2002, p.133.
    ③[英]彼得·威德森:《现代西方文学观念史》,钱竞、张欣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75页。
    ④[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11页。
    ⑤[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姚仁权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82页。
    ①[美]罗伯特·格尔曼编著:《“新马克思主义”传记辞典》,赵培杰等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857页。
    ②[英]奥斯卡·王尔德:《社会主义制度下大的灵魂》,见《诺言的衰落:工尔德艺术批评文选》,萧易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40页。
    ③[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11页。
    ④[美]罗伯特·格尔曼编著:《“新马克思主义”传记辞典》,赵培杰等译,重庆出版社,赵培杰译,1990年,第857页。
    ⑤[法]让·雅克·卢梭:《献给日内瓦共和国》,载《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吕卓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2页。
    ①[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王适振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399贝。
    ②[英]特里·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方杰译,南京大学…版社,2006年,第101-102页。
    ③Fred Inglis. Raymond Williams. London:Routledge,1995. p.149.
    ①赵斌:《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载《外国文学》,1999年第5期,第69页。
    ①[英]彼得·威德森:《现代西方文学观念史》,钱竞、张欣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页。
    ①[英]彼得·威德森:《现代西方文学观念史》,钱竞、张欣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第2页。
    ②[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9页。
    ③[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70页。
    ④[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2页。
    ⑤[英]艾伦·奥康纳:《雷蒙德·威廉斯的<马克思主义与文学>及“文化唯物主义”理论》,(?)尔勃译,载《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第31页。
    ⑥[英]彼得·威德森:《现代西方文学观念史》,钱竞、张欣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4页。
    ⑦[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2页。
    ①John Higgins. Raymond Williams:Literature, Marxism and Cultural Materialism. London:Routledge,1999, p.26.
    ②[英]彼得·威德森:《现代西方文学观念史》,钱竞、张欣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4页。
    ③[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24页。
    ①[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70页。
    ②[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72页。
    Raymond Williams. Politics and Letters:An Interview with New Left Review. London:New Left Books and Verso,1979, p.330.
    ③[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70页。
    ① Raymond Williams. Writing in Society. London:Verso,1984, p.3.
    ②[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24页。
    ③[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24页。
    ④ Raymond Williams. Problems in Materialism and Culture, London:Verso, p.44.
    ④[英]艾伦·奥康纳:《雷蒙德·威廉斯的<马克思主义与文学>及“文化唯物主义”理论》,上尔勃译,载《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第34贝。
    ①[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24页。
    ②[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24页。
    ③[英]雷蒙德·威廉斯:《社会写作》,邱建国译,载《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第43页。
    ④[英]雷蒙德·威廉斯:《社会写作》,邱建国译,载《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第43页。
    ①[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62-163页。
    ②[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16-217页。
    (?)gins.Raymod Williams:Lilerature,Marxism and Cultural Materialiam.London:Routledge,1999,p.176
    ③[英]雷蒙德·威廉斯:《社会写作》,邱建国译,载《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第43页。
    ④[英]雷蒙德·威廉斯:《社会写作》,邱建国译,载《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第43页。
    ①[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7页。
    ②[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07页。
    ③[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01页。
    ④[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01页。
    ⑤[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01-202页。
    ①[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16页。
    ②[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02页。
    ③[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02页。
    ④Raymond Williams. The Long Revolution. London:Penguin Books,1961, p.265.
    ④[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的基础和上层建筑》,胡谱忠译,载《外国文学》,1999年第5期,第76-77页。
    ① Raymond Williams. The Long Revolution. London:Penguin Books,1961, pp.267-268.
    ②Raymond Williams. The Long Revolution. London:Penguin Books,1961, p.266.
    ③[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5页。
    ④转引自什克洛夫斯基等著《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方珊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11页。
    ⑤[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工尔勃、周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09页。
    ①John Higgins. Raymond Williams:Literature, Marxism and Cultural Materialism. London:Routledge,1999, p.21.
    ② Raymond Williams. The Long Revolution. London:Penguin Books,1961, pp.271-272.
    ①Raymond Williams. Writing in Society. London:Verso,1984, pp.11-12.
    ①Raymond Williams. The Long Revolution. London:Penguin Books,1961, p.297.
    ②Raymond Williams. Writing in Society. London:Verso,1984, p.19.
    ③[英]雷蒙·戚廉斯:《现代悲剧》,丁尔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第20页。
    ④李兆前:《范式转换: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第46页。
    ①参见雷蒙德·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138页。
    ①Raymond Williams. Writing in Society. London:Verso,1984, p.15.
    ①[美]帕梅拉·麦卡锡:《幽灵徘徊的问题:——雅克·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和雷蒙德·威廉斯的<现代悲剧>》,
    见曾庆元、张荣翼主编:《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对话:文化研究与现代性国际高层学术论坛》,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6页。
    ②[英]雷蒙·威廉斯:《现代悲剧》,丁尔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第8页。
    ③佴荣本:《悲剧美学》,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9页。
    ④李茂增:《现代性与小说形式》,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第58页。
    ①[英]雷蒙·威廉斯:《现代悲剧》,丁尔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第118页。
    ②[英]雷蒙·威廉斯:《现代悲剧》,丁尔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第3页。
    ③[英]雷蒙·威廉斯:《现代悲剧》,丁尔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第40页。
    ④李兆前:《雷蒙德·威廉斯的戏剧理论研究》,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第85页。
    ①[英]雷蒙·威廉斯:《现代悲剧》,丁尔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第37页。
    ②[英]雷蒙·威廉斯:《现代悲剧》,丁尔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第53页。
    ③[英]雷蒙·威廉斯:《现代悲剧》,丁尔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第62页。
    ④[英]雷蒙·威廉斯:《现代悲剧》,丁尔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第52页。
    ⑤[英]雷蒙·威廉斯:《现代悲剧》,丁尔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第46页。
    ⑥[英]雷蒙·威廉斯:《现代悲剧》,丁尔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第46页。
    ①[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朱光潜译,北京:向务印书馆,1981年,第187页。
    ②[英]雷蒙德·威廉斯:《现实主义和当代小说》,葛林译,载戴维·洛奇编《二十世纪文学评论》,葛林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337页。
    ③[美]雷内·韦勒克:《批评的概念》,张今言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214页。
    ④[英]雷蒙德·威廉斯:《现实主义和当代小说》,葛林译,载戴维·洛奇编《二十世纪文学评论》,葛林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332页。
    ①[英]雷蒙德·威廉斯:《现实主义和当代小说》,葛林译,载戴维·洛奇编《二十世纪文学评论》,葛林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333页。
    ②[英]雷蒙德·威廉斯:《现实主义和当代小说》,葛林译,载戴维·洛奇编《二十世纪文学评论》,葛林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341页。
    ③[英]雷蒙德·威廉斯:《现实主义和当代小说》,葛林译,载戴维·洛奇编《二十世纪文学评论》,葛林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336-337页。
    ④[英]雷蒙德·威廉斯:《现实主义和当代小说》,葛林译,载戴维·洛奇编《二十世纪文学评论》,葛林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337页。
    ⑤[英]雷蒙德·威廉斯:《现实主义和当代小说》,葛林译,载戴维·洛奇编《二十世纪文学评论》,葛林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340页。
    ⑥[英]雷蒙德·威廉斯:《现实主义和当代小说》,葛林译,载戴维·洛奇编《二十世纪文学评论》,葛林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340页。
    ①[英]雷蒙德·威廉斯:《现实主义和当代小说》,葛林译,载戴维·洛奇编《二十世纪文学评论》,葛林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340页。
    ②[英]雷蒙德·威廉斯:《现实主义和当代小说》,葛林译,载戴维·洛奇编《二十世纪文学评论》,葛林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340页。
    ③[英]雷蒙德·威廉斯:《现实主义和当代小说》,葛林译,载戴维·洛奇编《二十世纪文学评论》,葛林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341页。译文有改动。
    ①[英]雷蒙德·威廉斯:《现实主义和当代小说》,葛林译,载戴维·洛奇编《二十世纪文学评论》,葛林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349页。
    ②Williams. R, The Long Revolution. London:Penguin Books,1961,p.306.
    ②[英]雷蒙德·威廉斯:《现实主义和当代小说》,葛林译,载戴维·洛奇编《二十世纪文学评论》,葛林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351页。
    ③陆梅林选编:《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年,第648页。
    ①朱立元、张德兴等:《西方美学通史》(第7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592页。
    ②陆梅林选编:《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年,第658页。
    ③[英]雷蒙德·威廉斯:《现实主义和当代小说》,葛林译,载戴维·洛奇编《二十世纪文学评论》,葛林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351页。
    ④[英]雷蒙德·威廉斯:《现实主义和当代小说》,葛林译,载戴维·洛奇编《二十世纪文学评论》,葛林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351页。
    ⑤[英]雷蒙德·威廉斯:《现实主义和当代小说》,葛林译,载戴维·洛奇编《二十世纪文学评论》,葛林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352页。
    ⑥[英]雷蒙德·威廉斯:《现实主义和当代小说》,葛林译,载戴维·洛奇编《二十世纪文学评论》,葛林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352页。
    ①[英]雷蒙德·威廉斯:《现实主义和当代小说》,葛林译,载戴维·洛奇编《二十世纪文学评论》,葛林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346页。译文有改动。
    ②[英]雷蒙德·威廉斯:《现实主义和当代小说》,葛林译,载戴维·洛奇编《二十世纪文学评论》,葛林等译,上海译文…版社,1987年,第351-352页。
    ③陆梅林选编:《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年,第659页。
    ④Raymond Williams. The English Novel:From Dickens to Laurence. London:Chatto &Windus,1973, p.14.
    ①Raymond Williams. The English Novel:From Dickens to Laurence. London:Chatto & Windus,1973. p.17.
    ②[英]雷蒙德·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79页。
    ③[英]雷蒙德·威廉斯:《现实主义和当代小说》,葛林译,载戴维·洛奇编:《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350页。
    ④殷企平等:《英国小说批评史》,上海:外语教育…版社,2001年,第260页。
    ①Raymond Williams. The English Novel:From Dickens in Laurence. London:Chatto &Windus,1973, p.187.
    ②李兆前:《范式转换: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第80页。
    ③[英]彼得·威德森:《现代西方文学观念史》,钱竞、张欣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75页。
    ①[英]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62页。
    ②[英]安东尼·吉登斯:《为社会学辩护》,周红云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版社,2003年,第186页。
    [英]丹尼斯·德沃金:《文化马克思主义在战后英国》,李凤丹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32页。
    Nicholas Garnhem. Raymond Williams,1921-1988:a cultural analyst, a distinctive tradit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8,4,1988, p.130.
    [火]罗伯特·戈尔曼:《“新马克思主义”传记辞典》,赵培杰等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853页。
    ①[美]爱德华·w·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422页。
    ①[英]丹尼斯·德沃金:《文化马克思主义在战后英国》,李凤丹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32-133页。
    ②赵斌:《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载《外国文学》1999年第5期,第69页。
    ③[英]安东尼·吉登斯:《为社会学辩护》,周红云等译,北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90页。
    ④[英]斯图亚特·霍尔:《现代性的多重建构》,吴志杰译,载周宪编《文化现代性精粹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2页。
    ①[英]特里·伊恪尔顿:《纵论雷蒙德·威廉斯》,王尔勃译,《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1999年第00期,第404页。
    ②[转引自雷纳·温特:《雷蒙·威廉斯的著作及其对当今批判理论之意义》,王行坤译,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第37页。
    Raymond Williams. Problems in Materialism and Culture. London:Verso,1980, p.30.
    ②[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丁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71页。
    雷蒙德·威廉斯:《论文化》,李书端译,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112.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
    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雷蒙德·威廉斯:《立场与党性》,张冲译,载王逢振等编《最新西方文论选》,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年。
    雷蒙德·威廉斯:《现实主义与当代小说》,葛林译,载戴维·洛奇编《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
    雷蒙德·威廉斯:《电视:科技与文化形式》,冯建三译,台北:远流图书公司,1994年。
    雷蒙德·威廉斯:《意识形态概念的三种含义以及“文化唯物论”的相关评析》,石晶华译,《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雷蒙德·威廉斯:《社会写作》,邱建国译,《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的基础和上层建筑》,胡谱忠译,《外国文学》1999年第5期。
    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分析》,赵国新译,载罗岗、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雷蒙德·威廉斯:《电视:文化形式与政治》,赵国新译,载王逢振等编译《电视与权力》,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
    雷蒙·威廉斯:《出版业和大众文化:历史的透视》,严辉译,载陆扬、王毅选编《大众文化》,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雷蒙德·威廉斯:《现代主义的政治:反对新国教派》,阎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雷蒙德·威廉斯:《“流动的利己性”》,霍炜译,载保罗·杜盖伊等著《做文化研究:索尼随身听的故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雷蒙德·威廉斯:《大都市概念与现代主义的出现》,阎佳译,载周宪主编《文化现代性精粹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雷蒙·威廉斯:《现代悲剧》,丁尔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
    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Raymond Williams. The Long Revolutio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1.
    Raymond Williams. Communications. 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1962.
    Raymond Williams. Second Generation. London:Chatto and Windus,1964.
    Raymond Williams. George Orwell. New York:Viking Press,1971.
    Raymond Williams. The Country and the Cit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Raymond Williams. English Drama:Forms and Development.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Raymond Williams. Politics and Letters:Interviews with New Left Review. London: Verso,1979.
    Raymond Williams. Problems in Materialism and culture:Selected Essays. London: Verso,1980.
    Raymond Williams. Cobbett.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Raymond Williams. Towards 2000. London:Chatto and Windus,1983.
    Raymond Williams. Writing in Society. London:Verso,1984.
    Raymond Williams. The English Novel From Dickens to Lawrence. London:Hogarth Press,1984.
    Raymond Williams. Culture and Society:Coleridge to Orwell. London:Hogarth Press, 1987.
    Raymond Williams. Raymond Williams on television. edited by Alan O'Connor, London: Routledge,1989.
    Raymond William. Television:Technology and Cultural Form. Edited by Ederyn Williams, London:Routledge,1990.
    Raymond Williams.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Raymond Williams. Who Speak for Wales? edited by Daniel Williams, Cardiff: University of Wales Press,2003.
    [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英]佩里·安德森:《马克思主义探讨》,高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德]黑格尔:《美学》(三卷本),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德]乔治·卢卡契:《卢卡契文学论文集》(第2卷),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5.资料丛刊编委会编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纪怀民等编著:《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
    [法]斯达尔夫人:《论文学》,徐继曾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英]戴维·莱恩:《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艾晓明等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王同忆主编译:《英汉辞海》(上),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7年。
    [法]吕西安·戈德曼:《马克思主义和人文科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年。
    陆梅林选编:《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年。
    周宪等编:《当代西方艺术文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王逢振:《近日西方文学批评理论》,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年
    [英]佩里·安德森:《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余文烈译,上海:东方出版社,1989年。
    [美]梅·所罗门编:《马克思主义与艺术》,王以铸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
    [美]马文·哈里斯:《文化唯物主义》,张海洋、王曼萍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
    [法]吕西安·戈德曼:《文学社会学方法论》,段毅、牛宏宝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年。
    [俄]什克洛夫斯基等著《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方珊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
    [美]罗伯特·戈尔曼:《“新马克思主义”传记辞典》,赵培杰等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
    陈光兴:《英国文化研究的系谱学》,《内爆麦当奴:文化研究》,台北:岛屿边缘杂志社,1992年。
    [美]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笛福、里查逊、菲尔丁研究》,高原、董红钧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
    [法]彼埃尔·齐马:《社会学批评概论》,吴岳添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英]戴维·洛奇:《二十世纪文学评论》,葛林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
    [美]罗兰·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刘北成、赵国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3年。
    [法]吕西安·戈德曼:《小说社会学》,吴岳添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英]T.S.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注,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
    佴荣本:《悲剧美学》,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年。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四卷本),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浙江摄影出版社,1996年。
    [美]马丁·杰伊:《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史》,单世联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高铦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年。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语言的牢笼;马克思主义与形式》,钱佼汝、李自修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色会,1997年。
    冯宪光:《“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重庆出版社,1997年。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王逢振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赵旭东、方文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澳]格莱姆·特纳:《英国文化研究导论》,唐维敏译,台北:亚太图书出版社,1998年。
    [英]克里斯多弗·考德威尔:《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陆建德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年。
    [法]吕西安·戈德曼:《隐蔽的上帝》,蔡鸿宾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
    [英]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哲学、政治、爱欲》,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政治无意识》,王逢振、陈永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美]雷内·韦勒克:《批评的概念》,张今言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纳日碧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赵国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年。
    [德]瓦尔特·本雅明:《经验与贫乏》,王炳均、杨劲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
    姚文放:《当代审美文化批判》,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年。
    毛崇杰:《20世纪中下叶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朱立元、张德兴等:《西方美学通史》(第7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英]齐格蒙·鲍曼:《立法者与阐释者:论现代性、后现代性与知识分子》,洪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罗岗、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学科学出版社,2000年。
    [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王杰:《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问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英]拉曼·塞尔登编:《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刘象愚、陈永国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美]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
    [英]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华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英]特里·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王杰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英]E.P.汤普森:《工人阶级的形成》,钱乘旦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
    [英]安吉拉·麦克罗比:《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田晓菲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英]佩里·安德森、帕屈克·卡米勒主编:《西方左派图绘》,张亮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法]皮埃尔·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刘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德]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费勇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
    陆扬、王毅选编:《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法]托多洛夫:《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蒋子华、张萍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
    殷企平等:《英国小说批评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
    周宪:《现代性的张力》,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美]布鲁斯·罗宾斯:《知识分子:美学、政治与学术》,王文斌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
    [美]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5卷),杨自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英]吉姆·麦克盖根:《文化民粹主义》,桂万先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英]F.R.利维斯:《伟大的传统》,袁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德]卡尔·曼海姆:《文化社会学论要》,刘继同、左芙蓉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
    [英]弗朗西斯·马尔赫恩编:《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刘象愚、陈永国、马海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英]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政治与社会批评》,韩敏中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美]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森:《文化:社会学的视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杨竹山等,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德]彼得·比格尔:《先锋派理论》,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福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比]乔治·布莱:《批评意识》,郭宏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钱乘旦、许洁明著:《英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英]约翰·费斯克等撰:《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李彬译注,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
    [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美]布赖恩·S.特纳编:《Blackwell社会理论指南》,李康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英]保罗·杜盖伊、斯图尔特·霍尔等著:《做文化研究:索尼随身听的故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英]安东尼·吉登斯:《为社会学辩护》,周红云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法]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陈越编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美]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张国良主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陶东风、金元浦、高丙中主编:《文化研究》(第4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
    王逢振、谢少波主编:《文化研究访谈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张一兵、胡大平著:《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逻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钱乘旦、陈晓律著:《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
    周宪编译:《激进的美学锋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韦森:《文化与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著:《文化研究导论》,陶东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英]戴维·钱尼:《文化转向:当代文化史概览》,戴从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美]王逢振主编:《詹姆逊文集》(四卷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 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与政治》,丁宁译,2004年。
    [英]奥斯卡·王尔德:《谎言的衰落:王尔德艺术批评文选》,萧易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
    姚文放:《当代性与文学传统的重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萧俊明:《文化转向的由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马海良:《文化政治美学:伊格尔顿批评理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英]特里·伊格尔顿:《沃尔特·本雅明》,郭国良、陆汉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
    [英]尼古拉斯·加汉姆:《解放·传媒·现代性:关于传媒和社会理论的讨论》,李岚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
    [英]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英]马克·J.史密斯:《文化:再造社会科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英]托马斯·卡莱尔:《卡莱尔文学史讲演集》,姜智芹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英]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铦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
    [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美]迈克尔·W.阿普尔:《文化政治与教育》,阎光才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
    [美]C·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陈强、张永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美]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
    [匈]阿格尼丝·赫勒:《现代性理论》,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高宣扬:《当代社会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周宪主编:《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汪民安等编:《现代性基本读本》,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张意:《文化与符号权力:布尔迪厄的文化社会学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许正林:《欧洲传播思想史》,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
    [加]昆汀·贝尔:《隐秘的火焰: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季进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美]戴安娜·克兰主编:《文化社会学:浮现中的理论视野》,王小章、郑震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英]尼克·史蒂文森:《媒介的转型:全球化、道德和伦理》,顾宜凡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加]S.P.罗森鲍姆编著:《回荡的沉默: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侧影》,杜争鸣、王杨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法]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英]彼得·威德森:《现代西方文学观念史》,钱竞、张欣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美]乔纳森·特纳等:《社会学理论的兴起》,侯钧生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
    [英]特里·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廖炳惠编著:《关键词200:文学与批评研究的通用词汇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德]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段》,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周宪主编:《文化现代性精粹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杨击:《传播·文化·社会:英国大众传播理论透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赵一凡等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
    陶东风主编:《文化研究精粹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张君劢:《明日之中国文化:中印欧文化十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吴冶平:《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理论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
    陶东风、徐艳蕊:《当代中国的文化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朱刚编著:《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英]齐格蒙物·鲍曼:《共同体》,欧阳景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英]安吉拉·麦克罗比:《文化研究的用途》,李庆本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美]理查德·沃林:《文化批评的概念》,张国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美]尼尔·波斯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严蓓雯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英]乔治·奥威尔:《我为什么要写作》,董乐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
    [英]特里·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英]索利:《英国哲学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
    [英]托尼·本尼特:《本尼特:文化与社会》,王杰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德]瓦尔特·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张旭东、魏文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
    [美]汉娜·阿伦特:《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孙传钊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姚文放:《现代文艺社会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周宪:《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衣俊卿:《现代性焦虑与文化批判》,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
    王晓路等:《文化批评关键词研究》,北京大学…版社,2007年。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太原:陕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
    曹顺庆主编:《中外文化与文论》(第14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
    [美]约翰·卡罗尔:《西方文化的衰落:人文主义复探》,叶安宁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
    [英]约翰嘶道雷:《斯道雷:记忆与欲望的耦合——英国文化研究中的文化与权力》,徐德林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英]克里斯托弗·哈维、科林·马修:《19世纪英国:危机与变革》,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
    刘进:《文学与文化革命: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学批评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
    [英]丹尼斯·沃德金:《文化马克思主义在战后英国》,李凤丹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
    [法]罗兰·巴尔特:《写作的零度》,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英]弗雷德·英格利斯:《文化》,韩启群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美]理查德·比尔纳其等著:《超越文化转向》,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书简》,田时纲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葛兰西文选》,李鹏程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美]杰夫瑞·C·亚历山大:《文化社会学:社会生活的意义》,吴震寰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英]彼得·沃森:《20世纪思想史》,朱东进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
    [加]D.保罗·谢弗:《文化引导未来》,许春山、朱邦俊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英]菲利普·史密斯:《文化理论:导论》,张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英]约翰·凯里:《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学知识界的傲慢与偏见,1880-1939》,吴庆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
    [美]劳伦斯·E.卡洪:《现代性的困境:哲学、文化和反文化》,王志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英]肯尼斯·O.摩根:《20世纪英国:帝国与遗产》,宋云峰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
    [英]佩里·安德森:《交锋地带》,郭英剑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谢少波:《另类立场:文化批判与批判文化》,赵国新、陈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尹国均编译:《国外后现代大师文存》,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曾庆元、张荣翼主编:《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对话:文化研究与现代性国际高层学术论坛》,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
    王岳川:《当代西方最新文论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李茂增:《现代性与小说形式》,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
    张华主编:《伯明翰学派领军人物述评》,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
    张亮:《阶级、文化与民族传统:爱德华·P·汤普森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英]维多利亚·D.亚历山大:《艺术社会学》,章浩、沈杨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年。
    [英]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陆道夫、胡疆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郭大力、王亚楠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
    [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姚仁权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英]斯哥特·拉什:《信息批判》,杨德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美]爱德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李自修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英]特里·伊格尔顿:《理论之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
    [英]齐格蒙特·鲍曼:《作为实践的文化》,郑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法]埃里克·麦格雷:《传播理论史:一种社会学的视角》,刘芳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
    [美]托比·米勒编:《文化研究指南》,王晓路、史冬冬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英]布莱恩·S.特纳、克里斯·瑞杰克:《社会与文化:稀缺和团结原则》,吴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法]雅克·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吕卓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美]迈克·费瑟斯通:《消解文化:全球化、后现代主义与认同》,杨渝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美]罗格·A.萨莱诺:《超越启蒙时代:社会理论家的生活和思想》,傅永军、刘岱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
    汪晖《别求新声:汪晖访谈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赵国新:《新左派的文化政治: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理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
    武桂杰:《霍尔与文化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
    陈力丹、易正林编著:《传播学关键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洪晓楠等著:《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及其影响》,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英]戴维·英格利斯:《文化与日常生活》,张秋月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
    [英]戴维·莫利:《传媒、现代性和科技:“新”的地理学》,郭大为等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
    高建平等主编《创新与对话: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当代社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美]欧文·白璧德:《性格与文化:论东方与西方》,孙宜学译,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
    [英]斯科特·拉什、西莉亚·卢瑞:《全球文化工业:物的媒介化》,要新乐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英]奥斯汀·哈灵顿:《艺术与社会理论:美学中的社会学论争》,周计武、周雪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英]齐格蒙特·鲍曼、蒂姆·梅:《社会学之思》,李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李凤丹:《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研究:基于大众文化与政治的关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
    [英]艾伦·奥康纳:《雷蒙德·威廉斯的<马克思主义与文学>及“文化唯物主义’理论》,王尔勃译,《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
    衣俊卿:《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启示》,《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
    金耀基:《现代性论辩与中国社会学之定位》,《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傅德根:《走向文化唯物主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1998年。
    王逢振:《共同文化:文化和社会的关系》,《外国文学》1998年第4期。
    赵斌:《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外国文学》1999年第5期。
    特里·伊格尔顿:《纵论雷蒙德·威廉斯》,王尔勃译,《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1999年第00期。
    赵国新:《英国文化研究的起源述略》,《外国文学》2000年第5期。
    [英]布里恩温斯顿著,来丰编译:《媒介的产生——技术决定论抑或文化决定论》,《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傅德根:《英国精英文化批判》,《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王宁:《当代英国文论与文化研究概观》,《当代外国文学》2001年第4期。
    岳天明:《“文化社会学”的发展方向》,《社会科学报》2001年03月08日第003版。
    张平功:《批评理论:从法兰克福学派到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学术研究》2001年第7期。
    王尔勃:《雷蒙德·威廉斯及其晚期代表作<马克思主义与文学>》,《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1年第00期。
    张平功:《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阐释》,《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赵国新:《背离与整合:雷蒙·威廉斯与英国文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
    王宁:《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1期。
    王昶:《结构主义洗礼之后的问题:兼评雷蒙德·威廉斯<电视:技术和文化形式>》,《电影艺术》,2002年第2期。
    周宪:《艺术世界的文化社会学分析》,《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4期。
    [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王朝元译,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6辑)2003年第00期。
    杨击:《雷蒙·威廉斯和英国文化研究》,《现代传播》2003年第2期。
    周怡:《文化社会学发展之争辩:概念、关系及思考》,《社会学研究》,2004年。
    [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研究中的文化与权力》,周敏译,《学术月刊》2005年第9期。
    李兆前:《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概念透视》,《文学前沿》2005年第1期。
    王尔勃:《文化唯物论与文化研究——从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中获得的启示》,《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2期。
    陆建德:《词语的政治学》,《读书》,2005年第3期。
    赵勇:《关于文化研究的历史考察及其反思》,《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马驰:《伯明翰与法兰克福:两种不同的文化研究路径》,《西北师大学报》2005年第3期。
    王尔勃:《从威廉斯到默多克:交锋推进的英国文化研究》,《西北师大学报》2005年第2期。
    罗昔民:《英国文化研究在中国泊港》,《社会科学报》2005年11月17日第007版。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文化马克思主义和现代文化研究》,雷保蕊译,《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王淑芹:《威廉斯的文化思想诠释》,《山东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金惠敏:《一个定义·一种历史:威廉斯对英国文化研究发展史的理论贡献》,《外国文学》2006年4期。
    李兆前:《范式转换: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阎嘉:《情感结构》,《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3期。
    李兆前:《文化研究与“物质性”:威廉斯的文学研究》,《文艺争鸣》2006年第4期。
    王柯平:《艺术与社会的双重关系——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现代意义》,《哲学研究》2006年第12期。
    段吉方:《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发展和贡献》,《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曹莉:《剑桥批评传统的形成和演变》,《外国文学》2006年笫3期。
    乔瑞金:《英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及其思想特征》,《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7年第00期。
    乔瑞金、薛谡:《雷蒙德·威廉斯文化观念思想探析》,《晋阳学刊》2007年第5期。
    [英]特里·伊格尔顿:《理论的兴衰:20世纪80年代以前文化理路的发展》,袁新译,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8辑)2008年第00期。
    王杰:《漫长的革命: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问题与立场》,《湖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徐德林:《英国文化研究的形成与发展》,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傅德根:《<新左派评论>与战后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8年第1期。
    张亮:《雷蒙·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视域中的电视》,《文艺研究》2008年第4期。
    [奥]雷纳·温特:《雷蒙德·威廉斯的著作及其对当今批判理论之意义》,王行坤译,《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英]弗朗西斯·马尔赫恩:《<文化与社会>之今昔》,温秀颖、孙建成译,《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12期。
    黄卓越:《定义“文化”:前英国文化研究时期的表述》,童庆炳主编《文化与诗学》2009年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马驰:《“文化唯物论”:一个值得继续关注的领域——读雷蒙德·威廉斯的<马克思主义与文学>》,《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杨炯斌:《雷蒙·威廉斯和文化转向》,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段吉方:《雷蒙·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美学的理论范式及其思想意义》,《中外文化与文论》2009年第2期。
    金惠敏:《文化研究与美学复兴》,《艺术百家》2009年第3期。
    杨向荣、刘永利:《文化社会学:文学理论研究的新范式》,《湘潭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殷旭辉、王华:《文化与政治——评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理论》,《学术论坛》2010年第1期。
    樊柯:《走向文化社会学:威廉斯文化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舒开智:《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研究》,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许继红:《雷蒙德·威廉斯的技术解释学思想研究》,山西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Terry Eagleton, Criticism and Ideology:A Study in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London: Verso,1978.
    Terry Eagleton. The Function of Criticism:From Spectator to Post-Structuralism. London:Verso,1984.
    Jan Corak. The Alien Mind of Raymond Williams. Columbia: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1988.
    Terry Eagleton ed. Raymond Williams:Critical Perspectives. Boston: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1989.
    Alan O'Connor. Raymond Williams:Writing, Culture and Politics. Oxford:Basil Blackwell, 1989.
    Neil Belton, Francis Mulhern and Jenny Taylor(ed.). What I Came to Say?. London: Hutchinson Radius,1989.
    Theodorw W. Adorno. The Cultural Industry:Selected essays on mass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1991.
    Tony Pinkney. Raymond Williams. Cardiff:Poetry Wales Press,1991.
    Chris Jenks. Culture.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3.
    Dennis Dworkin and Leslie G.Roman ed. Views Beyond the Border Country:Raymond Williams and Cultural Politics. London:Routledge,1993.
    John Eldridge and Lizzie Eldridge. Raymond Williams:Making Connections. London: Routledge,1994.
    Fred Inglis. Raymond Williams. London:Routlege,1995.
    Christopher Prendergast ed. Cultural Material on Raymond Williams. Lond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5.
    Nick Stevenson. Culture, Ideology and Socialism:Raymond Williams and E.P.Thompson. Avebury: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1995.
    Jeff Wallace, Rod Jones and Sophie Nield. Raymond Williams Now:Knowledge, Limits and the Future. 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1997.
    John Higgins. Raymond Williams:Literature, Marxism and Cultural Materialism. London:Routledge,1999.
    Phil Edwards. Culture is Ordinary:Raymond Williams and Cultural Materialism. July 1999.
    John Higgins. Raymond Williams Reader, 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2001.
    Stephen Woodhams. History in the Making:Raymond Williams, Edward Thompson and Radical Intellectuals 1936-1956. London:The Merlin Press,2001.
    Andrew Edgar and Peter Sedgwick. Cultural Theory:Key Thinkers. London:Routledge, 2002.
    Wolfreys Julian. Introducing Criticism at the 21st Centrury. 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2.
    John Hartley. A Short History of Cultural Studies.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td, 2003.
    Paul Jones. Raymond Williams s Sociology of Culture:A Critical Reconstruction. New York:Palgrave Macmilan,2004.
    John Story.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An Introduction,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Chris Barker. The SAGE Dictionary of Cultural Studies.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td, 2004.
    Mark D. Jacobs and Nacy Weiss Hanrahan.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London:B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5.
    Boris Erasov, Yogendra Singh.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Jaipur:Rawat Publications, 2006.
    Julian Wolfreys. Modern British and Irish Criticism and Theory:A Critical Guide. Qingdao:China Ocean University Press,2006.
    Mimi White and James Schwoch (ed.) Questions of Method in Cultural Studies.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6.
    David Oswell. Culture and Society:An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Studies.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td,2006.
    John Storey. Cultural Studies and the Study of Popular Culture.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Kenneth O. Morgan. The Oxford History of Britain. Pek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
    Randall Stevenson. The Last of England?. Pek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
    Hywel Roland Dix. After Raymond Williams:Writing Wales in English, Cardiff: University of Wales Press,2008.
    E. San Juan, Jr. Critique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Lessons from Antonio Gramsci, Mikhail Bakhtim, and Raymond Williams. Lewiston:The Edwin Mellen Press,2009.
    Marshall Mcluhan. Television:Technology and Cultural Form by Raymond Williams. Technology and Culture,Vol.19, No.12 (Apr.,1978), pp.259-261.
    Parita Mutka. Raymond Williams:A Tribute, Economic and Political.Weekly.Vol.23, No.21 (May 21,1988), pp.1058-1059.
    Stephen Heath. Raymond Williams:1921-1988. Cinema Journal, Vol.28,No.1 (Autumn, 1988), pp.19-21
    Terry Lovell. Knowable Pasts, Imaginable Futures. History Workshop. No.27 (Spring, 1989),pp.136-140.
    Simon During. Raymond Williams in the Modern Era. Critical Inquiry. Vol.15, No.4 (Summer,1989), pp.681-703.
    Cornel West. The Legacy of Raymond Williams. Social Text, No.30 (1990), pp.6-8.
    Craig Calhoun. Putting the Sociologist in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The Self-Reflexive Scholarship of Pierre Bourdieu and Raymond Williams.Contemporary Sociology. Vol.19, No.4 (JUL,1990), pp.500-505.
    Catherine Gallagher. Raymond Williams and Cultral Studies. Social Text, No.30 (1992), pp.79-89.
    Christopher Prendergast. Emergings:Raymond Williams,1992. Social Text, No.30 (1992),pp.3-5.
    Chris Waters. Raymond Williams Towards 2000. Victorian Studies, Vol.37, No.4 (Summer,1994), pp.549-557.
    Robert Christgau. Living in a Material World:Raymond Williams s Long Revolution. Village Voice, Apr,1995.
    Chris Nineham. Raymond Williams:Revitalism the Left?. Sociolist Workers, June1996, http://pubs.sociolistreviewindex.org.uk/isj71/Williams.htm.
    R.Shashidhar. Culture and Society:An Introduction to Raymond Williams. Social Scientist, Vol.25, No.5/6(May-Jun,1997), pp.33-53.
    E. San Juan, Jr. Raymond Williams and the Idea of Cultural Revolution. College Literature, Vol.26, No.2 (Spring,1999), pp.118-136.
    Sean Matthews. Change and Theory in Raymond Williams s Structure of Feeling. Pretext: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Vol.10, No.2,2001, pp.179-194.
    Andrew Milner. Re-imagining Cultural Studies:The Promise of Cultural Materialism. 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2.
    Andrew Milner. Utopia and Science Fiction in Raymond Williams. Centre for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Studies, Monash University, Wednesday 5 June,2002.
    John Morgan. Raynond Williams s Sociology of Culture:A Critical Reconstruction by Paul Jones. Acta Sociologica, Vol.48, No.2 (Jun.,2005), pp.177-179.
    W.John Morgan. Raymond Williams s Sociology of Culture:A Critical Reconstruction by Paul Jones. ActaSociologica, Vol.48, No.2 (Jim,2005), pp.177-179.
    Don Milligan. Raymond Williams:Hope and Defeat in the Struggle for Socialism. Published by Studies in Anti-Capitalism at www.studiesanti-capitalism.net,2007.
    Robert Taylor. The Life of Raymond Williams. New Statesman; Feb25,2008.
    [1]http://en.wikipedia.org/wiki/Raymond_Williams
    [2]http://www.cul-studies.com
    [3]http://www.newstatesman.com
    [4]http://www.newleftreview.org/
    [5]http://www.gseis.ucla.edu/faculty/kellner/index.html
    [6]http://www.marxists.org/
    [7]http://www.jstor.org/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