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蒋汪合作研究(1931-1938)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以1931年“汤山事件”为契机,汪精卫与胡汉民形成合作关系,共同对抗蒋介石,形成宁粤对峙局面。“九一八”事变后,政治局势陡变,随着汪胡合作逐步走向绝境,蒋汪开始接近并酝酿形成合作关系。在携手击垮代表粤方基本利益的孙科内阁后,蒋汪合作正式成局,并形成“蒋主军,汪主政,蒋汪共主党”的权力分配格局。嗣后,在因应“一二八”抗战的过程中,蒋汪合作关系得到初步巩固。1932年8月,汪精卫与张学良发生龌龊,并逐步升级,导致政局持续动荡。蒋介石实施旨在维持现状的初步善后举措,但却铩羽而归。面对政治僵局,蒋被迫实施“弃汪保张”的举措,张学良在华北的地位在实质上得到维护,汪精卫则愤而出国养病,蒋汪合作遭遇顿挫。至1933年热河沦陷,日军进攻长城各口,局势的演进迫使蒋不得不转变立场,实施“去张联汪”的举措,蒋汪合作藉此恢复。以汪精卫1933年复职为标志,蒋汪间不仅政治互信得以巩固,政策理念共识趋于扩大,且在此基础上对合作格局实施一系列调整。经历此次调整,不仅“庐山模式”浮出水面,且蒋汪间的权力地位关系趋于相对平衡状态。1934年发生之“顾案”及其善后过程,即非常典型地反映出这种权力地位的相对平衡状态。国民党内部连绵不断的反汪运动,既有政治体制的诸多弊端,对蒋汪合作关系构成持续负面影响。1935年所发生的汪精卫辞职事件,与这两个面向的因素存在直接逻辑关联。国民党五全大会前后,蒋汪合作关系虽不可避免地遭到损害,但却并未在实质上动摇二人的合作基础。1936年西安事变的爆发,埋下蒋汪关系最终决裂的种子,在蒋汪关系演进历程上具有转折意义。此后蒋汪关系持续恶化,不可逆转地走向完全破裂。
By the incident of Tang shan in1931,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Wang Jingwei and Hu Hanmin formulated as to anti-Chiang, leading to confrontation between Nanjing and Guangdong. With political climate change enormously after September Eighteenth Incident,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Wang and Hu went into dilemma,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ang and Wang improved gradually. After Sun Ke cabinet was overthrew by Chiang and Wang together, Chiang and Wang official began to cooperate in the form of Chiang dominating military force, Wang leading government,and the KMT controlled jointly by Chiang and Wang. That cooperation got preliminary consolidation in the process of dealing with Battle of Shanghai. Duo to collision between Wang Jingwei and Zhang Xueliang in August1932, the stability of political situation was undermined. Failing to maintain the status quo, Chiang had to choose Zhang and protected his power over North China. As a result, Wang went abroad for medical treatment angrily, seriously frustrating the cooperation. The situation that Japanese troops occupied Re he province and continued to attack North China made Chiang alter previous measures. The cooperation recovered after Chiang took measures to show concession to Wang at the cost of dismissing Zhang. After Wang resumed administrative power in1933, not only was mutual political trust between Chiang and Wang consolidated, but that consensus in political idea enlarged, which provided a basis to a series of improvements over the cooperation. Owing to those improvements, not only did the Lushan model take shape, but their power relation reached relative balance, which Gu case in1934reflected typically. It made continuously negative impact on the cooperation that sustaining anti-Wang movement within KMT and a variety of drawbacks of the political mechanism. The resignation of Wang Jingwei in1935had a directly logic connection with those factors. Although there were some detrimental effects on the cooperation inevitably, the cooperation basis still maintained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fifth national congress of KMT. The Xi'an Incident in1936, which was the one of those turning point in the evolving proces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ang and Wang, plant a seed of the cooperation rupture. Consequent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ang and Wang sustained to deteriorate and went into complete rupture irreversibly.
引文
①李国祁:《民国十四年汪精卫的争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7期上册,第117页。
    ①汪精卫:《九一八前后态度之说明》(1932年5月3曰),台北,党史馆藏,钢笔原件,档案号240/79。转引自金以林:《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蒋介石“最高领袖”地位是如何确立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402页。
    ①汪荣祖:《王克文,(汪精卫·国民党·南京政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3期,第224页。
    ①陈木衫:《从函电史料观抗战时期的蒋汪关系》,台湾学生书局,1997年,第45页。
    ②蔡德金:《汪精卫评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07页。
    ①许育铭:《日本有关汪精卫及汪伪政权之研究状况》,《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1期,第173-174页。
    ②黄道炫:《19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蒋介石研究述评》,《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1期,第146页。
    ③杨天石在蒋介石研究领域拥有一系列学术成果,并在学界产生重要影响,但由于这些成果并未涉及1931年至1938年之蒋汪合作格局,或此阶段的蒋汪关系嬗变,故在学术史回顾中从略。
    ①蒋永敬:《国民党兴衰史》,台湾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17页。
    ①茅家琦等:《中国国民党史》上册,鹭江出版社,2009年,第322-323页。
    ②崔之清:《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中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781-782页。
    ①闻少华、孙彩霞:《“非常会议”中的几个问题》,《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6期,第122-123页。
    ②王军:《从国民救国会议到国难会议——汪精卫的在野与在朝》,《开封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第44-46页。
    ③张皓:《孙科责任内阁与国民党派系权力之争》,《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第28页。
    ①金以林:《从汪、胡联手到蒋、汪合作——以1931年宁粤上海和谈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1期,第237页。
    ②金以林:《汪精卫与国民党的派系纠葛——以宁粤对峙为中心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第191页。
    ③刘大禹:《个人权力之争还是政治态度之争——也谈宁粤对峙、和解与制度变迁》,《民国档案》2009年第4期,第100-105页。
    ①王关兴:《蒋介石、汪精卫五次离合的缘由和性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第97-98页。
    ②张皓:《论汪精卫1932-1933年的“政治病”与国民党派系权力斗争》,《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第73页。
    ③刘文楠:《蒋介石和汪精卫在新生活发轫期的分歧》,《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5期,第88页。
    ④董国强:《论1932-1935年间蒋介石个人权力的扩张》,《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第126页。
    ①张殿兴:《蒋汪二度合作述论》,《历史教学(高校版)》2004年第5期下半月刊,第35页。
    ②段智峰:《蒋汪合作格局下的另一种局面——以1934年顾案为中心》,《民国档案》2011年第1期,第110页。
    ③肖如平:《九一八事变后孙科政府的对日绝交方案》,《历史教学(高校版)》2009年第8期下半月刊,第47页。
    ①“谢晓鹏:《“一面抵抗,一面交涉”——析论汪精卫的对日方针(1932-1937)》,《史学月刊》2003年第7期,第58-59页。
    ②马振犊:《蒋汪关系与华北危局》,《民国档案》1990年第2期,第90页。
    ③蒋永敬:《张群与调整中日关系》,《抗日战争研究》1993年第2期,第86页。
    ①王树荫:《试论抗战开始后蒋、汪矛盾激化分道扬镳的原因》,《民国档案》1992年第2期,第105页。
    ②胡春惠:《汪精卫与“低调俱乐部”》,《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1期,第38页。
    ③段智峰:《1935年汪精卫辞职事件与蒋介石善后》,《历史教学(高校版)》2011年第4期下半月刊,第26页。
    ④沈家善:《汪精卫叛国投敌探讨》,《杭州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第104页。
    ⑤苏宗辙:《汪精卫叛国投敌原因再探》,《民国档案》1993年第3期,第104页。
    ⑥刘华明:《汪精卫叛国出逃探微》,《民国档案》1993年第2期,第109页。
    ①杨奎松:《蒋介石相关主题的研究回顾与展望(大陆)》,汪朝光:《蒋介石的人际网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95-296页。
    ①陈进金:《国史馆典藏〈蒋中正档案〉始末》,《“国史馆”馆刊》第21期,1996年12月,第364-365页。
    ①吴淑凤、陈进金:《蒋介石相关主题的研究回顾与展望(台湾)》,汪朝光:《蒋介石的人际网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03页。
    ①陈红民:《冲突与折衷:国民党五全大会延期召开原因探讨》,《民国档案》2009年第1期,第99页。
    ①蒋永敬:《国民党兴衰史》,台湾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401页。
    ①秦孝仪:《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第1卷,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1978年,第17页。
    ①蒋永敬:《民国胡展堂先生汉民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323页。
    ②陈公博著,汪瑞炯、李鄂、赵令扬编注:《苦笑录》,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9年,第29页。
    ③蒋永敬:《民国胡展堂先生汉民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418页。
    ④翁文灏:《翁文灏日记》,中华书局,2010年,第20页。
    ⑤蒋永敬:《国民党兴衰史》,台湾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03页。
    ①陈公博著,汪瑞炯、李鄂、赵令扬编注:《苦笑录》,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9年,第29页。
    ②蒋永敬:《民国胡展堂先生汉民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333-334页。
    ①陈公博著,汪瑞炯、李鄂、赵令扬编注:《苦笑录》,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9年,第28页。
    ②沈云龙、谢文孙:《傅秉常先生访问记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第43-44、131页。
    ①蔡德金:《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71页。
    ②蒋永敬:《民国胡展堂先生汉民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342页。
    ③陈公博著,汪瑞炯、李鄂、赵令扬编注:《苦笑录》,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9年,第42页。
    ④李国祁:《民国十四年汪精卫的争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7期上册,1988年6月。
    ①蒋永敬:《民国胡展堂先生汉民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342页。
    ②李国祁:《民国十四年汪精卫的争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7期上册,1988年6月。
    ①蒋永敬:《民国胡展堂先生汉民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347页。
    ②李国祁:《民国十四年汪精卫的争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7期上册,1988年6月。
    ③蒋永敬:《民国胡展堂先生汉民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352页。
    ④陈公博著,汪瑞炯、李鄂、赵令扬编注:《苦笑录》,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9年,第42页。
    ①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2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83-584页。
    ②陈公博著,汪瑞炯、李鄂、赵令扬编注:《苦笑录》,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9年,第43页。
    ③金以林:《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蒋介石“最高领袖”地位是如何确立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1页。
    ④李国祁:《民国十四年汪精卫的争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7期上册,1988年6月。
    ①蔡德金:《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90页。
    ②蒋永敬:《民国胡展堂先生汉民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386页。
    ①汪精卫:《汪精卫全集》第1册,三民公司,1929年,第139页。
    ②汪精卫:《汪精卫全集》第2册,三民公司,1929年,第183页。
    ③蔡德金:《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92-93页。
    ④蒋永敬:《民国胡展堂先生汉民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409页。
    ⑤陈公博著,汪瑞炯、李鄂、赵令扬编注:《苦笑录》,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9年,第162页。
    ①蒋永敬:《民国胡展堂先生汉民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409页。
    ②陈铭枢:《陈铭枢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57页。
    ①汪精卫:《汪精卫全集》第1册,三民公司,1929年,第26页。
    ②汪精卫:《汪精卫全集》第1册,三民公司,1929年,第26-27页。
    ③蔡德金:《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123页。
    ④蔡德金:《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121页。
    ①蒋永敬:《民国胡展堂先生汉民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447-449页。
    ①蒋永敬:《民国胡展堂先生汉民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396-397页。
    ②蒋永敬:《民国胡展堂先生汉民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448页。
    ③蒋永敬:《民国胡展堂先生汉民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447页。
    ①汪精卫:《汪精卫全集》第1册(附录),三民公司,1929年,第16页。
    ②汪精卫:《汪精卫全集》第1册(附录),三民公司,1929年,第17页。
    ①陈公博著,汪瑞炯、李鄂、赵令扬编注:《苦笑录》,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9年,第207-208页。
    ②高素兰:《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1册,台北“国史馆”,2004年,第483页。
    ③蒋永敬:《民国胡展堂先生汉民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447页。
    ④蒋永敬:《民国胡展堂先生汉民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445页。
    ①陈公博著,汪瑞炯、李鄂、赵令扬编注:《苦笑录》,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9年,第209-210页。
    ②蒋永敬:《民国胡展堂先生汉民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484页。
    ①《邹鲁致冯玉祥电》(1930年4月9日),《阎档·杂派往来电文(1930)))转引自陈进金:《另一个中央:一九三0年的扩大会议》,《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2期。
    ②陈公博著,汪瑞炯、李鄂、赵令扬编注:《苦笑录》,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9年,第231页。
    ③高素兰:《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1册,台北“国史馆”,2004年,第487页。
    ④蒋永敬:《国民党兴衰史》,台湾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16页。
    ⑤蒋永敬:《民国胡展堂先生汉民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503-504页。
    ①陈进金:《另一个中央:一九三O年的扩大会议》,《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2期。
    ②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原件藏于斯坦佛大学胡佛研究院(下略),1931年2月14日。
    ①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1年2月15日。
    ②《汪精卫对扣胡案谈话》,《华字日报》1931年3月6日,第1版。转引自金以林:《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蒋介石“最高领袖”地位是如何确立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47页。
    ③陈公博:《苦笑录》,汪瑞炯、李锷、赵令扬编注,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9年,第265页。孙科亲信周一志在《关于再造派》一文中,也记下了同样的内容。见《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第137页。
    ①查建瑜:《国民党改组派资料选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51页。
    ②蔡德金:《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148页。
    ③陈公博:《苦笑录》,汪瑞炯、李锷、赵令扬编注,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9年,第265页。
    ④ 《某致潼关顾祝同元电》(1931年5月13曰),《蒋方民国二十年往来电文录存》,“阎档”微缩胶卷,79/2205-6。转引自金以林:《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蒋介石“最高领袖”地位是如何确立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47页。
    ①陈公博:《苦笑录》,汪瑞炯、李锷、赵令扬编注,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9年,第265页。
    ①蔡德金:《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149页。
    ②查建瑜:《国民党改组派资料选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54-455页。
    ③查建瑜:《国民党改组派资料选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54页。
    ④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1年5月14日。
    ⑤陈公博:《苦笑录》,汪瑞炯、李锷、赵令扬编注,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9年,第266页。
    ①《汪精卫坚主战》,《国闻周报》(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评),第8卷第36期。
    ①汪精卫:《九一八前后态度之说明》(1932年5月3日),台北,党史馆藏,钢笔原件,档案号240/79。转引自金以林:《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蒋介石“最高领袖”地位是如何确立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402页。
    ②蒋永敬:《国民党兴衰史》,台湾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401页。
    ①《会前各方态度》,《国闻周报》(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评),第8卷第43期。
    ①汪精卫与胡汉民均自留日时代追随孙中山,此后渐成孙中山的核心干部。在党内地位、革命勋绩等方面不分伯仲。与蒋介石相比,汪胡二人又皆是由青年学生转化为文人政客,擅长于党务开展、政治宣传与理论阐释,而短于军事。
    ②陈公博:《苦笑录》,汪瑞炯、李锷、赵令扬编注,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9年,第265页。
    ①《粤方政治主张》,《国闻周报》(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评),第8卷第42期。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政治(2),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810-811页。
    ①《蒋中正“总统”文物》文物图书,《困勉记》卷20,1931年10月-12月,台北“国史馆”藏,第469-470页。
    ②《蒋中正“总统”文物》文物图书,《困勉记》卷20,1931年10月-12月,台北“国史馆”藏,第470页。
    ③金以林:《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蒋介石“最高领袖”地位是如何确立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303页。
    ①《汪精卫致阎锡山国密感电》(1931年11月27日),《宁粤合作案》,“阎档”微缩胶卷,12/1420。
    ②《孙等致书全会》,《国闻周报》(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评),第8卷第47期。
    ③金以林:《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蒋介石“最高领袖”地位是如何确立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304页。
    ④刘维开:《国难期间应变图存问题之研究:从九一八到七七》,台北“国史馆”,1995年,第394页。
    ①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13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14页。
    ②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13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14-515页。
    ①陈红民:《胡汉民年表(1931年9月-1936年5月)(上)》,《民国档案》1986年第1期,第122页。
    ②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7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29页。
    ③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7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30页。
    ①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7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77页。
    ②陈红民:《胡汉民年表(1931年9月-1936年5月)(上)》,《民国档案》1986年第1期,第122页。
    ①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11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97-398页。
    ②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7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38页。
    ①陈公博:《苦笑录》,汪瑞炯、李锷、赵令扬编注,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9年,第267页。
    ②陈公博:《苦笑录》,汪瑞炯、李锷、赵令扬编注,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9年,第268页。
    ①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7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99-400页。
    ①《汪精卫表示必争》,《国闻周报》(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评),第8卷第49期。
    ①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1年7月23日。
    ②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1年8月5日。
    ③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1年8月6日。
    ④《蒋中正“总统”文物》文物图书,《困勉记》卷19,1931年8月-9月,台北“国史馆”藏,第454页。
    ⑤《蒋中正“总统”文物》文物图书,《困勉记》卷19,1931年8月-9月,台北“国史馆”藏,第456页。
    ①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1年9月21日。
    ②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1年9月22日。
    ③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曰志》第3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第86页。
    ④《蒋中正电陈铭枢蔡元培张继对通电原则本已赞成诸兄朝到此电夕即发》,1931年1O月5日,《蒋中正“总
    ①《蒋中正“总统”文物》文物图书,《困勉记》卷20,1931年10月-12月,台北“国史馆”藏,第469页。
    ②《陈铭枢电蒋中正若能使汪派代表不参加粤四全我方可容纳粤份子否》,1931年11月6日,《蒋中正“总统”文物》之革命文献,第14册,蒋介石下野与再起,台北“国史馆”藏,典藏号:002020200014022。
    ③ 《蒋中正“总统”文物》文物图书,《困勉记》卷20,1931年10月-12月,台北“国史馆”藏,第471页。
    ④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1年11月20日。
    ①《蒋中正“总统”文物》文物图书,《困勉记》卷20,1931年1O月-12月,台北“国史馆”藏,第470页。
    ②《蒋中正“总统”文物》文物图书,《困勉记》卷20,1931年10月-12月,台北“国史馆”藏,第472页。
    ③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3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第94页。
    ④金以林:《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蒋介石“最高领袖”地位是如何确立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61页。
    ⑤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1年11月30日。
    ①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1年12月18日。
    ②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1年12月18日。
    ③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2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09页。
    ④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7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27页。
    ⑤陈公博:《苦笑录》,汪瑞炯、李锷、赵令扬编注,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9年,第265页。
    ⑥陈公博:《苦笑录》,汪瑞炯、李锷、赵令扬编注,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9年,第268页。
    ①陈公博:《苦笑录》,汪瑞炯、李锷、赵令扬编注,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9年,第267页。
    ②查建瑜:《国民党改组派资料选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74页。
    ①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7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59页。
    ①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7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72-473页。
    ①茅家琦等:《中国国民党史》上册,鹭江出版社,2009年,第320-321页。
    ②刘维开:《国难期间应变图存问题之研究:从九一八到七七》,台北“国史馆”,1995年,第38页。
    ③《何应钦电蒋中正各方干部商决中正会由其与汪胡分任》,1931年12月26日,《蒋中正“总统”文物》之革命文献,第14册,蒋介石下野与再起,台北“国史馆”藏,典藏号:002020200014035。
    ④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1年12月26日。
    ①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1年12月28曰。
    ②陈红民:《胡汉民年表(1931年9月-1936年5月)(上)》,《民国档案》1986年第1期,第123页。
    ①刘维开:《国难期间应变图存问题之研究:从九一八到七七》,台北“国史馆”,1995年,第44页。
    ②刘凤翰:《马超俊口述自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104页。
    ③陈公博:《苦笑录》,汪瑞炯、李锷、赵令扬编注,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9年,第279页。
    ④《蒋中正电何应钦朱培德等无论何人执政吾辈惟极力赞助决不持有异议》,1932年1月10日,《蒋中正“总 统”文物》之革命文献,第14册,蒋介石下野与再起,台北“国史馆”藏,典藏号:002020200014040。
    ①蔡德金:《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159页。
    ②《汪精卫之两个主张》,《国闻周报》(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评),第8卷49期。
    ③陶涵:《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的奋斗》上册,林添贵译,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第113页。
    ④刘凤翰:《马超俊口述自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104页。
    ①金以林:《过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蒋介石“最高领袖”地位是如何确立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375页。
    ②刘凤翰:《马超俊口述自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104页。
    ③陈公博:《苦笑录》,汪瑞炯、李锷、赵令扬编注,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9年,第278-279页。
    ④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7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83-484页。
    ①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7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53页。
    ②陈铭枢:《陈铭枢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86页。
    ③陈铭枢:《陈铭枢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87页。
    ①陈铭枢:《陈铭枢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88页。
    ①金以林:《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蒋介石“最高领袖”地位是如何确立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376页。
    ②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7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83-484页。
    ③金以林:《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蒋介石“最高领袖”地位是如何确立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378页。
    ①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7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31-532页。
    ②陈红民:《胡汉民年表(1931年9月-1936年5月)(上)》,《民国档案》1986年第1期,第122页。
    ①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7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52页。
    ②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7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43页。
    ③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7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44页。
    ①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7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27页。
    ②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7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28页。
    ③茅家琦等:《中国国民党史》上册,鹭江出版社,2009年,第321页。
    ④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2年1月12日。
    ⑤万仁元:《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第34册,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600页。
    ①《蒋中正“总统”文物》特交文卷,第23卷,1932年1月-2月,档案号070100,第023卷,缩微号:07A-00044。
    ②《蒋中正总统文物》特交文卷,第23卷,1932年1月-2月,档案号070100,第023卷,缩微号:07A-00044。
    ③陈红民:《胡汉民年表(1931年9月-1936年5月)(上)》,《民国档案》1986年第1期,第122页。
    ④《蒋中正电张群希面属何应钦邵力子由中正名义托其促汪兆铭即速入京》,1931年12月5日,《蒋中正“总统”文物》之革命文献,第14册,蒋介石下野与再起,台北“国史馆”藏,典藏号:002020200014024。
    ①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2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08-409页。
    ①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2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07-408页。
    ②《蒋中正“总统”文物》文物图书,《困勉记》卷20,1931年1O月-12月,台北“国史馆”藏,第477页。
    ①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7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30页。
    ②《蒋中正“总统”文物》文物图书,《困勉记》卷20,1931年10月-12月,台北“国史馆”藏,第478-479页。
    ③陈铭枢:《陈铭枢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84页。
    ④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1年12月31日。
    ⑤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2年1月8日。
    ①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2年1月10日。
    ②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2年1月12日。
    ③《蒋中正“总统”文物》特交文卷,第23卷,1932年1月-2月,档案号070100,第023卷,缩微号:07A-00044。
    ①周美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3册,台北“国史馆”,2004年,第37-42页。
    ①《蒋中正“总统”文物》特交文卷,第23卷,1932年1月-2月,档案号070100,第023卷,缩微号:07A-00044。
    ②《蒋中正“总统”文物》特交文卷,第23卷,1932年1月-2月,档案号070100,第023卷,缩微号:07A-00044。
    ③《蒋中正电宋子文旨在巩固张学良地位请其勿辞》,1932年1月8日,《蒋中正“总统”文物》筹笔,统一时期,第63册,台北“国史馆”藏,典藏号:002010200063014。
    ④《蒋中正电刘峙无出山理由》,1932年1月15日,《蒋中正“总统”文物》筹笔,统一时期,第63册,台北“国史馆”藏,典藏号:002010200063035。
    ①《蒋中正电宋子文我方设法促成各方攻粤》,1932年1月9日,《蒋中正“总统”文物》筹笔,统一时期,第63册,台北“国史馆”藏,典藏号:002010200063016。
    ②《蒋中正电何应钦朱培德等无论何人执政吾辈惟极力赞助决不持有异议》,1932年1月10日,《蒋中正“总统”文物》之革命文献,第14册,蒋介石下野与再起,台北“国史馆”藏,典藏号:002020200014040。
    ③蔡德金:《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164页。
    ①蔡德金:《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164页。
    ②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7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41页。
    ③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7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44页。
    ①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7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40页。
    ①陈铭枢:《陈铭枢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88页。
    ②金以林:《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蒋介石“最高领袖”地位是如何确立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385页。
    ①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7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40页。
    ②《蒋中正电朱培德特种委员会极不赞成应积极反对》,1932年1月14日,《蒋中正“总统”文物》筹笔,统一时期,第63册,台北“国史馆”藏,典藏号:002010200063031。
    ③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2年1月13日。
    ④《叶楚伧陈果夫电蒋中正谓孙科等提议组织特委会同人坚决反对》,1932年1月14曰,《蒋中正“总统”文物》之革命文献,第12册,沈阳事变(一),台北“国史馆”藏,典藏号:002020200012075。
    ①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2年1月15日。
    ②《蒋中正“总统”文物》文物图书,《困勉记》卷21,1932年1月-3月,台北“国史馆”藏,第482页。
    ③《蒋中正“总统”文物》文物图书,《困勉记》卷21,1932年1月-3月,台北“国史馆”藏,第482页。
    ④蔡德金:《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165页。
    ⑤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2年1月17日。
    ①《叶楚伧电蒋中正乞与汪兆铭以常委名义电中正会在未到京前暂勿开会》,1932年1月17日,《蒋中正“总统”文物》之革命文献,第14册,蒋介石下野与再起,台北“国史馆”藏,典藏号:002020200014047。
    ②刘维开:《国难期间应变图存问题之研究:从九一八到七七》,台北“国史馆”,1995年,第45页。
    ③刘维开:《国难期间应变图存问题之研究:从九一八到七七》,台北“国史馆”,1995年,第45页。
    ④金以林:《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蒋介石“最高领袖”地位是如何确立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388-392页。
    ⑤金以林:《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蒋介石“最高领袖”地位是如何确立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411页。
    ①蒋永敬:《国民党兴衰史》,台湾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00页。
    ①陈红民:《胡汉民年表(1931年9月-1936年5月)(上)》,《民国档案》1986年第1期,第123页。
    ②蔡德金:《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165页。
    ③陈红民:《胡汉民年表(1931年9月-1936年5月)(上)》,《民国档案》1986年第1期,第124页。
    ①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2年1月17日。
    ②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2年1月18日。
    ③周美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3册,2004年,第58页。
    ④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2年1月19日。
    ①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2年1月19日。
    ②陈公博著,汪瑞炯、李鄂、赵令扬编注:《苦笑录》,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9年,第268页。
    ①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7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94页。
    ②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7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46页。
    ③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7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36页。
    ④陈铭枢:《陈铭枢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94页。
    ⑤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2年1月24日。
    ①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2年1月23曰。
    ②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7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47页。
    ③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7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92页。
    ④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2年1月25日。
    ⑤蒋介石:《蒋介石曰记(手稿本)》,1932年1月26日。
    ⑥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2年1月27日。
    ⑦《蒋中正电嘱宋子文财政无人主持请即入京相商》,1932年1月27日,《蒋中正“总统”文物》筹笔,统一时期,第63册,台北“国史馆”藏,典藏号:002010200063046。
    ①金以林:《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蒋介石“最高领袖”地位是如何确立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411页。
    ②林柏生:《汪精卫先生最近言论集(从民国二十一年到现在)》上编中华日报馆,第17-18页。
    ③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2年1月28日。
    ④刘维开:《国难期间应变图存问题之研究:从九一八到七七》,台北“国史馆”,1995年,第48页。
    ⑤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7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47页。
    ①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7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94页。
    ①林柏生:《汪精卫先生最近言论集(从民国21年到现在)》上下编中华日报馆,第14-15页。
    ②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7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47页。
    ③陈公博著,汪瑞炯、李鄂、赵令扬编注:《苦笑录》,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9年,第280页。
    ①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2年1月22日。
    ②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7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94页。
    ③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7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35页。
    ①刘凤翰:《马超俊口述自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106页。
    ②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7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90-491页。
    ③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8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46-547页。
    ④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8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47页。
    ①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7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48页。
    ②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7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73页。
    ③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2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14页。
    ①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8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71页。
    ②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7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01-502页。
    ①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7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01页。
    ②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2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96-397页。
    ①《蒋中正电孔祥熙吴铁城国家将亡何论个人毁誉惟尽我天职以保党国》,1932年2月1日,《蒋中正“总统”文物》之革命文献,第14册,蒋介石下野与再起,台北“国史馆”藏,典藏号:002020200014050。
    ②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2年2月6日。
    ③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2年2月7日。
    ④周美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3册,台北“国史馆”,2004年,第157-158页。
    ①《汪兆铭电蒋中正日援继增淞沪难守政府应增援军队》,1932年2月9日,《蒋中正“总统”文物》之革命文献,第15册,淞沪抗战,台北“国史馆”藏,典藏号:002020200015040。
    ①周美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3册,台北“国史馆”,2004年,第183-186页。
    ②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2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96-397页。
    ①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7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08-509页。
    ②陈红民:《胡汉民年表(1931年9月-1936年5月)(上)》,《民国档案》1986年第1期,第124页。
    ③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2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20页。
    ④《蒋中正电汪兆铭沪中委已有决议案表示政府再无决心即回粤另组局面》,1932年2月15日,《蒋中正“总统”文物》之革命文献,第15册,淞沪抗战,台北“国史馆”藏,典藏号:002020200015050。
    ①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2年2月16日。
    ②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2年2月29日。
    ③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2年2月22日。
    ①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2年2月23日。
    ②《蒋中正“总统”文物》文物图书,《困勉记》卷21,1932年1月-3月,台北“国史馆”藏,第491-492页。
    ③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3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第143页。
    ①《蒋中正“总统”文物》特交档案,档案号:080103,第13卷,缩微号:08A-01121。
    ②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2年3月1日。
    ③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2年3月2日。
    ④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2年3月3日。
    ⑤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2年3月10日。
    ①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2年3月4日。
    ②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2年3月6日。
    ③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7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00页。
    ④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8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42页。
    ⑤《蒋中正电杨虎如孙科有意回京可发电敦请但须有切实表示》,1932年3月15日,《蒋中正“总统”文物》筹笔,统一时期,第64册,台北“国史馆”藏,典藏号:002010200064091。
    ⑥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7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02页。
    ①陈红民:《胡汉民年表(1931年9月-1936年5月)(上)》,《民国档案》1986年第1期,第124-125页。
    ①《蒋中正“总统”文物》特交档案档案号:080103,第14卷,缩微号:08A-01126。
    ②《蒋中正“总统”文物》特交档案档案号:080103,第13卷,缩微号:08A-01123。
    ①《蒋中正“总统”文物》特交档案档案号:080103,第14卷,缩微号:08A-01127。
    ②陈红民:《冲突与折衷:国民党五全大会延期召开原因探讨》,《民国档案》,2009年第1期。
    ③陈红民:《函电里的人际关系与政治》,三联书店,2003年,第101页。
    ①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3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第158页。
    ②陈铭枢:《陈铭枢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82页。
    ③详见金以林:《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蒋介石“最高领袖”地位是如何确立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367-368页。
    ④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台北“国史馆”2000年,第8-9页。
    ①陈铭枢:《陈铭枢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110页。
    ②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2年5月23日。
    ③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2年2月26日。
    ④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2年3月12曰。
    ⑤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2年3月13日。
    ⑥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2年3月14日。
    ⑦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2年3月17日。
    ①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2年4月28日。
    ①毕万闻,周毅,那丽编注:《张学良文集》,新华出版社,1992年,第605页。
    ②毕万闻,周毅,那丽编注:《张学良文集》,新华出版社,1992年,第604页。
    ③刘维开:《国难期间应变图存问题之研究:从九一八到七七》,台北“国史馆”,1995年,第96页。
    ①《热河问题与共赴国难》,《大公报》1932年8月31日,第3版。
    ①刘维开:《国难期间应变图存问题之研究:从九一八到七七》,台北“国史馆”,1995年,第97页。
    ②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3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第163页。
    ③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11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41-442页。
    ④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2年6月15日。
    ⑤刘维开:《国难期间应变图存问题之研究:从九一八到七七》,台北“国史馆”,1995年,第97页。
    ①唐德刚:《张学良世纪传奇(口述实录)》,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年,465-466页。
    ②西村成雄:《张学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49页。
    ③西村成雄:《张学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6页。
    ④西村成雄:《张学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53页。
    ①陈公博著,汪瑞炯、李鄂、赵令扬编注:《苦笑录》,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9年,第290-291页。
    ②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11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42页。
    ③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11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41-442页。
    ①刘维开:《国难期间应变图存问题之研究:从九一八到七七》,台北“国史馆”,1995年,第97页。
    ②刘维开:《国难期间应变图存问题之研究:从九一八到七七》,台北“国史馆”,1995年,第98页。
    ③吴淑凤:《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5册,台北“国史馆”,2004年,第532-533页。
    ①唐德刚:《张学良世纪传奇(口述实录)》,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年,第475-476页。
    ②王鸿宾:《张作霖和奉系军阀》,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48页。
    ③刘维开:《国难期间应变图存问题之研究:从九一八到七七》,台北“国史馆”,1995年,第98页。
    ①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2年6月27日。
    ②吴淑凤:《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5册,台北“国史馆”,2004年,第349页。
    ③吴淑凤:《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5册,台北“国史馆”,2004年,第370页。
    ④吴淑凤:《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5册,台北“国史馆”,2004年,第405-406页。
    ①吴淑凤:《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5册,台北“国史馆”,2004年,第406页。
    ②陈铭枢:《陈铭枢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111页。
    ①《外患严重中之政潮》,《大公报》1932年8月8日,第2版。
    ①《顾孟余谈汪辞职理由》,《申报》1932年8月9日,第3版。
    ②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6册,台北“国史馆”,2004年,第36页。
    ①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6册,台北“国史馆”,2004年,第73页。
    ②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6册,台北“国史馆”,2004年,第37-38页。
    ③刘维开:《国难期间应变图存问题之研究:从九一八到七七》,台北“国史馆”,1995年,第100页。
    ①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7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63页。
    ②陈红民:《函电里的人际关系与政治》,三联书店,2003年,第116页。
    ③陈公博著,汪瑞炯、李鄂、赵令扬编注:《苦笑录》,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9年,第336页。
    ④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7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64页。
    ⑤关于此部分的详细内容,可参阅本文第五章第一节中的相关内容。
    ①刘维开:《国难期间应变图存问题之研究:从九一八到七七》,台北“国史馆”,1995年,第100页。
    ②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6册,台北“国史馆”,2004年,第40页。
    ③毕万闻,周毅,那丽编注:《张学良文集》,新华出版社,1992年,第606页。
    ①毕万闻,周毅,那丽编注:《张学良文集》,新华出版社,1992年,第606页。
    ①毕万闻,周毅,那丽编注:《张学良文集》,新华出版社,1992年,第608-609页。
    ②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6册,台北“国史馆”,2004年,第51-52页。
    ①《上海煜如芷青功密篷电》,1931年12月17日,《各方民国二十年往来电文原案》,“阎档”微缩胶卷,21/0626-0630。
    ②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2年1月13日。
    ③《北平葛敬恩致南京蒋介石蒸电》(1931年8月1O日),“阎档”,80/0806—7。
    ①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6册,台北“国史馆”,2004年,第40页。
    ②《曰方注意政权转移》,《申报》1932年8月10曰,第3版。
    ③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6册,台北“国史馆”,2004年,第69-70页。
    ①《粤中委决议下月举行三中全会》,《大公报》1932年8月26口,第3版。
    ②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6册,台北“国史馆”,2004年,第53-54页。
    ①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6册,台北“国史馆”,2004年,第72页。
    ②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6册,台北“国史馆”,2004年,第75-76页。
    ③汪朝光:《蒋介石的人际网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59页。
    ④汪朝光:《蒋介石的人际网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60页。
    ①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6册,台北“国史馆”,2004年,第102-103页。
    ②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6册,台北“国史馆”,2004年,第101-102页。
    ③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3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第181页。
    ④《吴稚晖谈汪即入京》,《大公报》1932年8月16日,第3版。
    ①《汪精卫昨回寓与何宋朱会晤》,《申报》1932年8月13日,第13版。
    ②《曾仲鸣谈话》,《申报》1932年8月13日,第13版。
    ③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6册,台北“国史馆”,2004年,第121-122页。
    ④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6册,台北“国史馆”,2004年,第139页。
    ①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6册,台北“国史馆”,2004年,第136-137页。
    ②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6册,台北“国史馆”,2004年,第128页。
    ③《唐有壬陈树人谈汪离京原因》,《大公报》1932年9月18日,第3版。
    ①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6册,台北“国史馆”,2004年,第128页。
    ②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6册,台北“国史馆”,2004年,第129页。
    ③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6册,台北“国史馆”,2004年,第130页。
    ④郭延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3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第182页。
    ⑤《蒋再电汪促即复职》,《申报》1932年8月15日,第3版。
    ①《吴稚晖由汉飞沪,各要人会晤汪精卫》,《申报》1932年8月15日,第13版。
    ②《吴稚晖由汉飞沪,各要人会晤汪精卫》,《申报》1932年8月15日,第13版。
    ③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6册,台北“国史馆”,2004年,第139页。
    ④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3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第183页。
    ①《汪归京主席中政会》,《大公报》1932年8月18日,第3版。
    ②季啸风,沈友益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中文部分)——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第40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650页。
    ③《会准辞职后,各将领留张电『愿随钧座以俱』》,《大公报》1932年8月18日,第3版。
    ①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6册,台北“国史馆”,2004年,第168页。
    ②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3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第185页。
    ③工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6册,台北“国史馆”,2004年,第195页。
    ④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6册,台北“国史馆”,2004年,第173页。
    ⑤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6册,台北“国史馆”,2004年,第178页。
    ⑥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6册,台北“国史馆”,2004年,第178页。
    ①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6册,台北“国史馆”,2004年,第237-238页。
    ②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3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第186页。
    ③季啸风,沈友益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中文部分)——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第40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659页。
    ①林柏生:《汪精卫先生最近言论集(从民国二十一年到现在)》上编,中华日报馆,第28-34页。
    ②《汪不卸职,宋暂代》,《大公报》1932年8月23日,第3版。
    ①《汪发表告别书明日放洋》,《大公报》1932年10月21日,第3版。
    ②陈红民:《函电里的人际关系与政治》,三联书店,2003年,第115页。
    ③上海市档案馆辑:“汪精卫致王懋功函密函选”(1929年6月15日函),《历史档案》,1984年第4期。转引自:许育铭:《汪兆铭与国民政府:1931至1936年对日问题下的政治变动》),台北“国史馆”,1999年,第180页。
    ①《热河弃守》,《国闻周报》(论评选辑),第10卷第10期。
    ②刘维开:《国难期间应变图存问题之研究:从九一八到七七》,台北“国史馆”,1995年,第111页。
    ③胡适:《全国震惊以后》,《独立评论》第41号。
    ①胡适:《全国震惊以后》,《独立评论》第41号。
    ①丁文江:《给张学良将军一封公开的信》,《独立评论》第41号。
    ②刘维开:《国难期间应变图存问题之研究:从九一八到七七》,台北“国史馆”,1995年,第11O页。
    ③刘维开:《国难期间应变图存问题之研究:从九一八到七七》,台北“国史馆”,1995年,第112页。
    ①曹伯言:《胡适日记全集》第6册,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第659页。
    ②丁文江:《假如我是蒋介石》,《独立评论》第35号。
    ①蔡德金:《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187页。
    ②段智峰:《蒋介石与汪精卫在二次合作格局下的斗争与合作——以1932年汪张交恶为中心的考察》,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所硕士论文,2009年,第55页。
    ③西村成雄:《张学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77页。
    ④《蒋张保定之会》,《国闻周报》(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评),第10卷第11期。
    ⑤高明芳:《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9册,台北“国史馆”,2005年,第68-69页。
    ①高明芳:《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9册,台北“国史馆”,2005年,第67-68页。
    ②《车中要人会议》,《国闻周报》(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评),第10卷第11期。
    ③《车中要人会议》,《国闻周报》(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评),第10卷第11期。
    ④高明芳:《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9册,台北“国史馆”,2005年,第84-85页。
    ⑤王克文:《汪精卫·国民党·南京政权》,台北“国史馆”,2001年,第194页。
    ⑥王克文:《汪精卫·国民党·南京政权》,台北“国史馆”,2001年,第194页。
    ①陈公博著,汪瑞炯、李鄂、赵令扬编注:《苦笑录》,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9年,第293页。
    ①《望汪院长迅速复任》,《国闻周报》(论评选辑),第10卷第12期。
    ①许育铭:《汪兆铭与国民政府:1931至1936年对日问题下的政治变动》),台北“国史馆”,1999年,第190页。
    ②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3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第243页。
    ③蔡德金:《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187页。
    ④《汪氏返国仍以病辞》,《国闻周报》(论评选辑),第1O卷第12期。
    ⑤蔡德金:《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187页。
    ⑥蔡德金:《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188页。
    ①蔡德金:《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188页。
    ②许育铭:《汪兆铭与国民政府:1931至1936年对日问题下的政治变动》),台北“国史馆”,1999年,第242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政治(1),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336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政治(1),第333页。
    ②林柏生:《汪精卫先生最近言论集(从民国二十一年到现在)》上编,中华日报馆,第25页。
    ①林柏生:《汪精卫先生最近言论集(从民国二十一年到现在)》上编,中华日报馆,第43-48页。
    ①茅家琦等:《中国国民党史》上册,鹭江出版社,2009年,第328页。
    ②刘维开:《国难期间应变图存问题之研究:从九一八到七七》,台北“国史馆”,1995年,第185页。
    ①林柏生:《汪精卫先生最近言论集(从民国二十一年到现在)》上编,中华日报馆,第81-83页。
    ②林柏生:《汪精卫先生最近言论集(从民国二十一年到现在)》上编,中华日报馆,第136-138页。
    ①林柏生:《汪精卫先生最近言论集(从民国二十一年到现在)》上编,中华日报馆,第194-199页。
    ①林柏生:《汪精卫先生最近言论集(从民国二十一年到现在)》上编,中华日报馆,第133-136页。
    ②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174页。
    ①吴淑凤:《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5册,台北“国史馆”,2004年,第270-271页。
    ②吴淑凤:《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5册,台北“国史馆”,2004年,第341页。
    ①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2年4月7日。
    ②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2年5月27日。
    ③吴淑凤:《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5册,台北“国史馆”,2004年,第405-406页。
    ④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2年4月8日。
    ⑤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411页。
    ①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0册,台北“国史馆”,2005年,第10-11页。
    ①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0册,台北“国史馆”,2005年,第192-194页。
    ②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0册,台北“国史馆”,2005年,第230-231页。
    ①蒋永敬:《国民党兴衰史》,台湾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00页。
    ②刘维开:《国难期间应变图存问题之研究:从九一八到七七》,台北“国史馆”,1995年,第186页。
    ①高素兰:《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2册,台北“国史馆”,2005年,第81-84页。
    ②周美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33册,台北“国史馆”,2008年,第358-359页。
    ①蒋永敬:《国民党兴衰史》,台湾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16-317页。
    ②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0册,台北“国史馆”,2005年,第254-255页。
    ①许育铭:《汪兆铭与国民政府:1931至1936年对日问题下的政治变动》),台北“国史馆”,1999年,第253页。
    ②许育铭:《汪兆铭与国民政府:1931至1936年对日问题下的政治变动》),台北“国史馆”,1999年,第253页。
    ③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集》第6册,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4年,第659页。
    ④王养冲:《论临时全代表大会与国民大会》,《三民主义月刊》第1卷第6期。
    ①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集》第7册,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4年,第243-247页。
    ②钱端升:《民国政制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08页。
    ③许育铭:《汪兆铭与国民政府:1931至1936年对日问题下的政治变动》),台北“国史馆”,1999年,第184页。
    ①许育铭:《汪兆铭与国民政府:1931至1936年对日问题下的政治变动》),台北“国史馆”,1999年,第184页。
    ②刘维开:《中国国民党职名录》,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94年,第108-110页。
    ③陈之迈:《中国政府》第1册,商务印书馆,1947年,第104-105页。
    ④国民党四届中常委分别为:蒋介石、胡汉民、汪精卫、于右任、叶楚伧、顾孟余、居正、孙科、陈果夫,共九人。除去中政会原有三常委外,此次变更增加了于右任等六人。
    ⑤王正华:《国防委员会的成立与运作(1933-193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一九三O年代的中国》上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96页。
    ①蔡德金:《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187页。
    ②蔡德金:《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188页。
    ③王正华:《国防委员会的成立与运作(1933-193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一九三0年代的中国》上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99页。
    ①高明芳:《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9册,台北“国史馆”,2005年,第212页。
    ②高明芳:《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9册,台北“国史馆”,2005年,第233页。
    ③王正华:《国防委员会的成立与运作(1933-193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一九三O年代的中国》上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00页。
    ④许育铭:《汪兆铭与国民政府:1931至1936年对日问题下的政治变动》),台北“国史馆”,1999年,第192页。
    ⑤蒋永敬:《国民党兴衰史》,台湾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98页。
    ①许育铭:《汪兆铭与国民政府:1931至1936年对日问题下的政治变动》),台北“国史馆”,1999年,第277页。
    ②周美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3册,台北“国史馆”,2005年,第473-474页。
    ①周美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3册, 台北“国史馆”,2005年,第484-485页。
    ①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集》第6册,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4年,第670-671页。
    ①高素兰:《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1册,台北“国史馆”,2005年,第89页。
    ②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61页。
    ③刘维开:《国难期间应变图存问题之研究:从九一八到七七》,台北“国史馆”,1995年,第188页。
    ④刘维开:《国难期间应变图存问题之研究:从九一八到七七》,台北“国史馆”,1995年,第188页。
    ⑤蔡德金:《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216-217页。
    ①蔡德金:《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176-177页。
    ②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2年6月14日。
    ③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2年6月15日。
    ①蔡德金:《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177页。
    ②长期以来,宋子文反对因所谓“剿匪”而造成军费高涨,紊乱国家财政,故力主削减军费,但遭到蒋的强烈反对,双方为此龌龊不断。所谓节流,有向宋子文妥协之意;而开源,则暗示尽可能保障蒋之军费。故此原则的出台,有调和蒋宋矛盾的含义。
    ③蔡德金:《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182页。
    ④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3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第186页。
    ⑤蔡德金:《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182页。
    ①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3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第186页。
    ②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6册,台北“国史馆”,2004年,第433页。
    ③蔡德金:《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193页。
    ④蔡德金:《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193页。
    ①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0册,台北“国史馆”,2005年,第340页。
    ②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0册,台北“国史馆”,2005年,第325页。
    ③蔡德金:《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196页。
    ④高素兰:《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1册,台北“国史馆”,2005年,第273页。
    ①高素兰:《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1册,台北“国史馆”,2005年,第331-332页。
    ②高素兰:《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1册,台北“国史馆”,2005年,第332-333页。
    ③高素兰:《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1册,台北“国史馆”,2005年,第360页;蔡德金:《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196页。
    ①高素兰:《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1册,台北“国史馆”,2005年,第340页。
    ②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曰志》第3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第291页。
    ③蔡德金:《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197页。
    ④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3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第296页。
    ⑤蔡德金:《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197-198页。
    ①高素兰:《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2册,台北“国史馆”,2005年,第248-251页。
    ②高素兰:《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2册,台北“国史馆”,2005年,第248页。
    ③蔡德金:《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200页。
    ①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299-300页。
    ②周美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3册,台北“国史馆”,2005年,第377-378页。
    ①蔡德金:《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206页。
    ②周美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5册,台北“国史馆”2006年,第453页。
    ③周美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5册,台北“国史馆”2006年,第453-454页。
    ④蔡德金:《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206-207页。
    ⑤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3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第388页。
    ⑥蔡德金:《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211页。
    ①蔡德金:《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212页。
    ②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3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第400页。
    ③陈红民:《函电里的人际关系与政治》,三联书店,2003年,第115页。
    ④高素兰:《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7册,台北“国史馆”,2007年,第321-322页。
    ①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5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02-503页。
    ②陈红民:《胡汉民年表(1931年9月-1936年5月)(上)》,《民国档案》1986年第1期,第114页。
    ①关于国民党五全大会召开问题上,南京与西南的冲突与妥协,详见陈红民:《冲突与折衷:国民党五全大会延期召开原因探讨》刊载于《民国档案》2009年01期,第93-99页。
    ①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1年12月24曰;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2年4月7日。
    ①彭敦文:《国民政府对日政策及其变化——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86页。
    ②石源华:《中华民国外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07页。
    ①高素兰:《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6册,台北“国史馆”,2006年,第10页。
    ②石源华:《中华民国外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06页。
    ③《通车交涉经过呈报》,《国闻周报》(一周国内外大事述要),第11卷第28期。
    ①石源华:《中华民国外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06页。
    ②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2册,中华书局,1983年,第303页。
    ③蔡德金:《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208页。
    ④高素兰:《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6册,台北“国史馆”,2006年,第192-193页。
    ⑤高素兰:《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6册,台北“国史馆”,2006年,第192-193页。
    ①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3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54页。
    ②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3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54页。
    ③张殿兴:《蒋介石与汪精卫的恩恩怨怨》,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1页。
    ④董显光:《蒋“总统”传》,台北中华大典编印会,1967年,第149页。
    ⑤陈公博著,汪瑞炯、李鄂、赵令扬编注:《苦笑录》,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9年,第317页。
    ⑥陈公博著,汪瑞炯、李鄂、赵令扬编注:《苦笑录》,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9年,第338页。
    ⑦高素兰:《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6册,台北“国史馆”,2006年,第251页。
    ①高素兰:《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6册,台北“国史馆”,2006年,第196页。
    ②高素兰:《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6册,台北“国史馆”,2006年,第600页。
    ③高宗武:《深入虎穴:高宗武回忆录》,传记文学,第89卷第5期,2006年,第114页。
    ④日方对中方谈判人员威逼利诱的详细过程可见高宗武:《深入虎穴:高宗武回忆录》,传记文学,第89卷第5期。在此不做赘述。
    ⑤高宗武:《深入虎穴:高宗武回忆录》,传记文学,第89卷第5期,2006年,第114页。
    ⑥高宗武:《深入虎穴:高宗武回忆录》,传记文学,第89卷第5期,2006年,第113页。
    ⑦高宗武:《深入虎穴:高宗武回忆录》,传记文学,第89卷第5期,2006年,第114页。
    ①蔡德金:《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213页。
    ②蔡德金:《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213-214页。
    ③蔡德金:《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214页。
    ④蔡德金:《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214页。
    ①周美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8册,台北“国史馆”,2007年,第442-443页。
    ②蔡德金:《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214-215页。
    ③周美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8册,台北“国史馆”,2007年,第471页。
    ①周美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8册,台北“国史馆”,2007年,第471-472页。
    ②周美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8册,台北“国史馆”,2007年,第472页。
    ③石源华:《中华民国外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08页。
    ①陈公博著,汪瑞炯、李鄂、赵令扬编注:《苦笑录》,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9年,第335页。
    ②邵元冲著,王仰清、许映湖标注:《邵元冲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123页。
    ③邵元冲著,王仰清、许映湖标注:《邵元冲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124页。
    ④陈公博著,汪瑞炯、李鄂、赵令扬编注:《苦笑录》,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9年,第326页。
    ①邵元冲著,王仰清、许映湖标注:《邵元冲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124页。
    ②邵元冲著,王仰清、许映湖标注:《邵元冲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125页。
    ③邵元冲著,王仰清、许映湖标注:《邵元冲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126页。
    ④高素兰:《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7册,台北“国史馆”,2007年,第174页。
    ⑤邵元冲著,王仰清、许映湖标注:《邵元冲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142页。
    ⑥邵元冲著,王仰清、许映湖标注:《邵元冲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141页。
    ⑦高素兰:《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7册,台北“国史馆”2007年,第174-175页。
    ①蒋永敬:《国民党兴衰史》,台湾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17页。
    ①蒋永敬:《国民党兴衰史》,台湾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17页。
    ②王克文:《汪精卫·国民党·南京政权》,台北“国史馆”,2001年,第227-228页。
    ①陈公博著,汪瑞炯、李鄂、赵令扬编注:《苦笑录》,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9年,第338页。
    ②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徐矛:《于右任与监察院——国民政府五院制度掇要之二》刊载于《民国春秋》1994年02期;田湘波:《训政前期(1927~1937)国民党政府监察制度中的党政体制》刊载于《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2月;张皓:《派系斗争与国民党政府运转关系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③张皓:《派系斗争与国民党政府运转关系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247页。
    ④《监察院弹劾顾孟余呈文》,《中央周报》1934年7月9日,第318期。
    ①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78页。
    ②万仁元:《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第35册,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750-753页。
    ③《顾孟余谈话否认违法舞弊》,《大公报》1934年7月2日,第3版。
    ④万仁元:《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第35册,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755页。
    ⑤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94页。
    ①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3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第158页。
    ②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8-9页。
    ①《变更弹劾案件办法》,《国闻周报》(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要),第11卷第28期。
    ②邵元冲著,王仰清、许映湖标注:《邵元冲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136页。
    ①《汪兆铭之书面谈话》,《国闻周报》(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要),第11卷第28期。
    ②张宪文:《中华民国史》第2册,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3页。
    ③《监院与补充弹劾法》,《国闻周报》(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要),第11卷第28期。
    ④《曾通一驳汪之谈话》,《国闻周报》(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要),第11卷第28期。
    ⑤蔡德金:《汪精卫生平记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210页。
    ⑥《汪再谈话警告监委》,《国闻周报》(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要),第11卷第29期。
    ⑦《监院将具呈中执会》,《国闻周报》(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要),第11卷第29期。
    ①《监委发表书面谈话》,《国闻周报》(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要),第11卷第28期。
    ②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104页。
    ③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107页。
    ④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108页。
    ①高素兰:《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6册,台北“国史馆”,2006年,第599-600页。
    ②高素兰:《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6册,台北“国史馆”,2006年,第600-601页。
    ③高素兰:《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6册,台北“国史馆”,2006年,第601页。
    ①高素兰:《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6册,台北“国史馆”,2006年,第601页。
    ②高素兰:《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6册,台北“国史馆”,2006年,第601页。
    ③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140页。
    ④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4年8月24日。
    ⑤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5年1月27日。
    ①高素兰:《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7册,台北“国史馆”,2006年,第56-57页。
    ②高素兰:《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7册,台北“国史馆”,2006年,第57-58页。
    ③高素兰:《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7册,台北“国史馆”,2006年,第58页。
    ①高素兰:《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8册,台北“国史馆”,2006年,第68页。
    ②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144页。
    ③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142页。
    ①高素兰:《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8册,台北“国史馆”,2006年,第236页。
    ②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144页。
    ③高素兰:《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8册,台北“国史馆”,2006年,第272-273页。
    ④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149页。
    ⑤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151页。
    ①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149页。
    ②《弹劾问题之论争》,《国闻周报》(论评选辑),第11卷第29期。
    ③徐朝鉴主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政府·政党)》,中央文史出版社,2002年,第491页。
    ④王克文:《汪精卫·国民党·南京政权》,台北“国史馆”,2001年,第231页。
    ⑤高素兰:《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8册,台北“国史馆”,2006年,第363页。
    ⑥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155页。
    ①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158页。
    ②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155页。
    ③《中政会重订弹劾案办法》,《国闻周报》(论评选辑),第11卷第44期。
    ①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第202页。
    ②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6册,台北“国史馆”,2005年,第30页。
    ①陈红民:《冲突与折衷:国民党五全大会延期召开原因探讨》,《民国档案》2009年第1期。
    ②陈红民:《函电里的人际关系与政治》,三联书店,2003年,第101页。
    ③季啸风,沈友益:《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中文部分)——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第45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665页。
    ④“四中全会与政治改造”,《国闻周报》(论评选辑),第11卷第1期。
    ①陈红民:《冲突与折衷:国民党五全大会延期召开原因探讨》,《民国档案》2009年第1期。
    ②季啸风,沈友益《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中文部分)——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第42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718页。
    ③《留粤全体中委将召开会议,讨论扩大党政军组织,传拟迎胡任政会主席》,《大公报》1932年8月18日,第3版。
    ④《粤中委决议下月举行三中全会》,《大公报》1932年8月26曰,第3版。
    ①《粤中委电京请实行抵抗》,《大公报》1932年9月2日,第3版。
    ②《萧佛成访胡汉民长谈》,《大公报》1932年9月7日,第3版。
    ③柯博文:《走向“最后关头”——中国民族国家构建中的日本因素(1931——193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63页。
    ④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1年6月15日。
    ⑤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6册,台北“国史馆”2005年,第281页。
    ⑥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6册,台北“国史馆”2005年,第433页。
    ①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6册,台北“国史馆”2005年,第453页。
    ②王克文:《汪精卫·国民党·南京政权》,台北“国史馆”,2001年,第231页。
    ③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6册,台北“国史馆”,2005年,第439页。
    ④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6册,台北“国史馆”,2005年,第71-73页。
    ⑤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6册,台北“国史馆”,2005年,第71-73页。
    ①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6册,台北“国史馆”,2005年,第71-73页。
    ②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6册,台北“国史馆”,2005年,第127页。
    ③孙科就任立法院长后在南京积极反汪,凯觎行政院长之位。关于此方面详细过程《王子壮日记》中记载颇详,这里不做赘述。
    ④当时在沪中委共计33人为:于右任、孙科、戴传贤、吴铁城、张群、伍朝枢、李烈钧、马超俊、陈策、张惠长、覃振、王正廷、李济深、王伯群、杨虎、梁寒操、陈庆云、邓家彦、方声涛、熊克武、桂崇基、方振武、谢持、薛笃弼、彭世桢、陈嘉佑、孙镜亚、杨树堪、焦易堂、宋庆龄、许崇智、何香凝、柳亚子。出席三中全会者有18人:于右任、孙科、戴传贤、吴铁城、张群、马超俊、陈策、张惠长、覃振、王正廷、王伯群、邓家彦、杨虎、梁寒操、陈庆云、方声涛、孙镜亚、焦易堂。
    ⑥王克文:《汪精卫·国民党·南京政权》,台北“国史馆”,2001年,第62页。
    ⑦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6册,台北“国史馆”,2005年,第424页。
    ①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7册,台北“国史馆”,2005年,第608页。
    ②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7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74页。
    ③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5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47页。
    ①陈红民:《胡汉民年表(1931年9月-1936年5月)(上)》,《民国档案》1986年第1期,第132页。
    ②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3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第323-324页。
    ③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8-9页。
    ④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8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22页。
    ①陈红民:《胡汉民年表(1931年9月-1936年5月)(上)》,《民国档案》1986年第1期,第133页。
    ②周美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4册,台北“国史馆”,2005年,第17-18页。
    ③周美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4册,台北“国史馆”,2005年,第20页。
    ④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10页。
    ①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15页。
    ①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4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15-416页。
    ②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41-42页。
    ①季啸风,沈友益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中文部分)——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第42册,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439页。
    ②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43-44页。
    ③所谓“新国民党”乃是胡汉民在反蒋,与南京对立过程中,积极策动成立的秘密政党组织,关于该部分的具体情况,详见陈红民:《函电里的人际关系与政治》,三联书店,2003年,第142-207页。
    ①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5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81-482页。
    ②《四中全会与政治改造》,《国闻周报》(论评选辑),第11卷第5期。
    ③陈红民:《函电里的人际关系与政治》,三联书店,2003年,第172页。
    ④陈红民:《函电里的人际关系与政治》,三联书店,2003年,第173页。
    ⑤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42-43页。
    ①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5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84页。
    ②周美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5册,台北“国史馆”,2006年,第316-317页。
    ①周美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5册,台北“国史馆”,2006年,第323页。
    ②周美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5册,台北“国史馆”,2006年,第154页。
    ③间美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5册,台北“国史馆”,2006年,第336页。
    ④周美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5册,台北“国史馆”,2006年,第507-508页。
    ①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60-62页。
    ①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67-68页。
    ②高素兰:《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7册,台北“国史馆”,2007年,第162-163页。
    ①高素兰:《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7册,台北“国史馆”,2007年,第163-165页。
    ①根据国民党党章规定,五全大会本应该于1933年召开,但由于西南方面的杯葛不断,故南京方面援引党章中的相关规定宣布延期一年。但至1934年,西南方面仍旧在五全大会问题上杯葛南京,甚至威胁如果南京强开五全大会,则西南不惜以另开大会的方式对抗,而依据党章规定又不能再度延期,故双方冲突一度呈现尖锐化。最后,南京不惜以毁坏党章相关规定的代价,宣布再度延期五全大会,以求不致引起国民党的分裂。
    ①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8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60-561页。
    ②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9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80页。
    ③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9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81页。
    ①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11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73页。
    ②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1O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52-453页。
    ③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10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95页。
    ①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8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66页。
    ②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3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第405页。
    ①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5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02-503页。
    ②陈红民:《函电里的人际关系与政治》,三联书店,2003年,第113页。
    ①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11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31-432页。
    ②周美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8册,台北“国史馆”,2007年,第406页。
    ①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174-175页。
    ①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6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68页。
    ①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180-182页。
    ①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1O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76-477页。
    ①周美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8册,台北“国史馆”,2007年,第194-195页。
    ①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6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65-467页。
    ②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174页。
    ③蒋永敬:《国民党兴衰史》台湾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20页。
    ①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179-180页。
    ②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10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73页。
    ①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11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51页。
    ②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8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19-520页。
    ①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14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2页。
    ②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14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1页。
    ①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11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52-453页。
    ②高明芳:《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9册,台北“国史馆”,2007年,第194页。
    ③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508-509页。
    ①高明芳:《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9册,台北“国史馆”,2007年,第329-330页。
    ②高明芳:《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9册,台北“国史馆”,2007年,第348-349页。
    ①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517页。
    ②陈公博著,汪瑞炯、李鄂、赵令扬编注:《苦笑录》,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9年,第338-339页。
    ③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3年11月5日。
    ①高素兰:《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7册,台北“国史馆”,2007年,第162-163页。
    ②陈之迈:《近年来中央政治改革》,《独立评论》第195号,第6页。
    ①高素兰:《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7册,台北“国史馆”,2007年,第164-165页。
    ②周美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24册,台北“国史馆”,2005年,第18页。
    ③陈之迈:《再论政制改革》,《独立评论》第166号,第7页。
    ④陈之迈:《政制改革的必要》,《独立评论》第162号,第4页。
    ①钱端升:《对于六中全会的期望》,《独立评论》第162号,第8页。
    ②《汪院长转地疗养》,《国闻周报》(论评选辑),第12卷第28期。
    ①蒋永敬:《国民党兴衰史》,台湾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4页。
    ②蒋永敬:《国民党兴衰史》,台湾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27页。
    ③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73页。
    ①陈之迈:《政制改革的必要》,《独立评论》第162号,第3页。
    ②君衡:《当前的三个问题》,《独立评论》第164号,第3页。
    ①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439-440页。
    ②蒋永敬:《国民党兴衰史》,台湾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51页。
    ①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48页。
    ②君衡:《当前的三个问题》,《独立评论》第164号,第3页。
    ③蒋永敬:《民国胡展堂先生汉民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323页。
    ①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444-446页。
    ①贺岳僧:《论改良党务工作》,《独立评论》第173号,第5-8页。
    ①陈之迈:《政制与人事》,《独立评论》第173号,第3-4页。
    ①陈之迈:《近年来中央政治改革》,《独立评论》第195号,第2页。
    ①张宪文:《中华民国史》第2册,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2-83页。
    ②张宪文:《中华民国史》第2册,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9页。
    ①钱端升:《民国政治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04-205页。
    ②钱端升:《民国政治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13页。
    ③陈之迈:《近年来中央政治改革》,《独立评论》第195号,第3-4页。
    ④《中国究以何为治》,《国闻周报》(论评选辑),第11卷第2期。
    ①钱端升:《民国政治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13页。
    ②金以林:《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蒋介石“最高领袖”地位是如何确立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361页。
    ③罗隆基:《训政应该结束了》,《独立评论》第171号,第8页。
    ①陈之迈:《论政制的设计》,《独立评论》第199号,第4页。
    ②胡汉民:《训政大纲提案说明书》,《胡汉民言论集》第2集,三民公司,1928年,第6-7页。
    ③陈之迈:《国民党的政治委员会》,《社会科学》第2卷第4期,1937年7月。
    ④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华文出版社,2010年,第200页。
    ⑤张厉生:《改进政治原则》,《中国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提案原文》(油印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特藏室藏。转引于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华文出版社,2010年,第203页。
    ⑥鲁学瀛:《论党政关系》,载《行政研究》第2卷第6期,1937年6月。转引于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华文出版社,2010年,第203页。
    ①陈之迈:《政制改革的必要》,《独立评论》第162号,第4页。
    ②钱端升:《对于六中全会的期望》,《独立评论》第162号,第8页。
    ①彤胡适:《政制改革的大路》,《独立评论》第163号,第6页。
    ①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华文出版社,2010年,第201页。
    ②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华文出版社,2010年,第202-203页。
    ①陈红民:《冲突与折衷:国民党五全大会延期召开原因探讨》,《民国档案》2009年第1期。
    ①曹伯言:《胡适日记全集》第7册,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第50-51页。
    ②陈公博著,汪瑞炯、李鄂、赵令扬编注:《苦笑录》,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9年,第328页。
    ①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华文出版社,2010年,第200页。
    ②《国人重视全会者安在?》,《国闻周报》(论评选辑),第11卷第5期。
    ①《改进中枢政治之亟务》,《国闻周报》(论评选辑),第11卷第25期。
    ②所谓既有核心权力架构,是指蒋介石与汪精卫以所谓分工合作方式形成的“蒋主军,汪主政,蒋汪共主党”的蒋汪合作格局。
    ③主要著作有:张同新:《蒋汪合作的国民政府》,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该书认为在汪精卫辞职事件中,汪精卫以“挟日制蒋”的策略与蒋介石博弈,最终迫蒋支持其复职;许育铭:《汪兆铭与国民政府:
    ②许育铭:《汪兆铭与国民政府:1931至1936年对日问题下的政治变动》),台北“国史馆”,1999年,第340页。
    ①徐天一:《汪精卫的辞职与复职》,三民主义月刊,6卷3期(1935年9月),第14页。
    ②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3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第486页。
    ③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381页。
    ④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3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第487页。
    ①沈云龙:《黄膺白先生年谱长编》下册,联经出版社,1976年,第884页。
    ②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13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95页。
    ③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423页。
    ④“汪院长辞职”,《国闻周报》(论评选辑),第12卷26期。
    ⑤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13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95页。
    ⑥黄绍兹:《黄绍竑回忆录》,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11页。
    ⑦周美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32册,台北“国史馆”,2008年,第32页。
    ⑧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5年7月27日。
    ①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402页。
    ②陈公博著,汪瑞炯、李鄂、赵令扬编注:《苦笑录》,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9年,第335页。
    ③许育铭:《汪兆铭与国民政府:1931至1936年对日问题下的政治变动》),台北“国史馆”,1999年,第344页。
    ④陈布雷:《陈布雷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09年,第146-147页。
    ①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388页。
    ②陈公博著,汪瑞炯、李鄂、赵令扬编注:《苦笑录》,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9年,第337页。
    ③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399页。
    ①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402页。
    ②正世杰:《王世杰日记》第1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第16-17页。
    ①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408页。
    ②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13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93页。
    ③戴季陶不仅为国民党内重要的理论家,且与蒋关系密切,颇为蒋器重,地位由此尊崇。王子壮曾记载:“曩曾闻诸戴先生之言曰:蒋先生有何政治上的大兴革,无不征求我的意见。余亦尽量贡其所见,以供探择,后曾历举数事,面有得色。盖以宰辅自居,以如此可以官长而位稳也。”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440页。
    ⑤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400页。
    ①陈立夫:《成败之鉴——陈立夫回忆录》,台湾正中书局,1994年,第189页。
    ②陈红民:《函电里的人际关系与政治》,三联书店,2003年,第116页。
    ③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412页。
    ④《中央慰留汪院长》,《国闻周报》(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要),第12卷第32期。
    ①周美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32册,台北“国史馆”,2008年,第134页。
    ②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4年8月24日。
    ③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5年1月27日。
    ④邵元冲:《邵元冲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305页。
    ①周美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32册,台北“国史馆”,2008年,第220页。
    ②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414页。
    ③蔡德金:《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222页。
    ④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415-416页。
    ⑤“永田之案”是指1935年8月12日,属于统制派的日本陆军省军务局长永田铁山被皇道派的相泽三郎斩杀于办公室一事,该案发生直接源于日本军部统制派与皇道派的派系恶斗。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5年8月17曰。
    ①周美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32册,台北“国史馆”,第277-278页。
    ②邵元冲:《邵元冲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305页。
    ③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420-421页。
    ①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411-412页。
    ②蔡德金:《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222页。
    ③陈布雷:《陈布雷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09年,第147页。
    ④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421-422页。
    ①蔡德金:《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223页。
    ②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425页。
    ③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425-426页。
    ④周美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32册,台湾“国史馆”,2008年,第375页。
    ①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383页。
    ①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5年11月1日。
    ②陈公博著,汪瑞炯、李鄂、赵令扬编注:《苦笑录》,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9年,第323页。
    ①陈公博著,汪瑞炯、李鄂、赵令扬编注:《苦笑录》,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9年,第320页。
    ②关于此点,王克文在《汪精卫·国民党·南京政权》一书中有过较为详尽的阐释,在此不做赘述。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政治(1),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333-334页。
    ④陈公博著,汪瑞炯、李鄂、赵令扬编注:《苦笑录》,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9年,第335页。
    ①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497-498页。
    ②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34册,台北“国史馆”,2009年5月,第10页。
    ③陈公博著,汪瑞炯、李鄂、赵令扬编注:《苦笑录》,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9年,第323页。
    ①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501、504页。
    ②陈红民、傅敏:《1935年汪精卫遇刺案——《蒋介石日记》解读之二》,《世纪》2009年第6期。
    ③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5年11月5日。
    ④陈公博著,汪瑞炯、李鄂、赵令扬编注:《苦笑录》,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9年,第322页。
    ①陈公博著,汪瑞炯、李鄂、赵令扬编注:《苦笑录》,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9年,第324页。
    ②详情见陈公博:《苦笑录》中关于广州“非常会议”部分的论述,第258-269页。
    ③查建瑜:《国民党改组派资料选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74页。
    ④陈公博著,汪瑞炯、李鄂、赵令扬编注:《苦笑录》,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9年,第326、336页。
    ①详细情况见陈红民、傅敏:《1935年汪精卫遇刺案——《蒋介石曰记》解读之二》,《世纪》2009年第6期。
    ②陈红民、傅敏:《1935年汪精卫遇刺案——《蒋介石日记》解读之二》,《世纪》2009年第6期。
    ③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34册,台北“国史馆”,2009年,第11页。
    ④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34册,台北“国史馆”,2009年,第11页。
    ⑤陈公博著,汪瑞炯、李鄂、赵令扬编注:《苦笑录》,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9年,第324页。
    ①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34册,台北“国史馆”,2009年,第11页。
    ②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34册,台北“国史馆”,2009年,第11页。
    ③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5年11月6日。
    ④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34册,台北“国史馆”,2009年,第11页。
    ⑤陈公博著,汪瑞炯、李鄂、赵令扬编注:《苦笑录》,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9年,第324页。
    ①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477页。
    ②陈红民:《冲突与折衷:国民党五全大会延期召开原因探讨》,《民国档案》,2009年第1期。
    ③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8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92页。
    ④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8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93页。
    ①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506-507页。
    ②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496-497页。
    ①陈红民:《函电里的人际关系与政治》,三联书店,2003年,第118页。
    ②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8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10页。
    ③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8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08页。
    ④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8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09页。
    ①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497-498页。
    ②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34册,台北“国史馆”,2009年,第140页。
    ①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511-512页。
    ②王子壮:《王子壮曰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512-513页。
    ①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3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第530页。
    ②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34册,台北“国史馆”,2009年,第279-280页。
    ③陈公博著,汪瑞炯、李鄂、赵令扬编注:《苦笑录》,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9年,第327页。
    ①至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代会期间,蒋获选国民党总裁,攫取法理独裁地位,汪对此甚不以为然。嗣后蒋江决裂,此为直接诱因之一。
    ②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514页。
    ③蒋永敬:《国民党兴衰史》,台湾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72页。
    ④刘维开:《国难期间应变图存问题之研究:从九一八到七七》,台北“国史馆”,1995年,第395页。
    ⑤陈公博著,汪瑞炯、李鄂、赵令扬编注:《苦笑录》,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9年,第325页。
    ①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517页。
    ②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34册,台北“国史馆”,2009年,第497页。
    ③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508-509页。
    ①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513页。
    ②蔡德金:《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226页。
    ③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5年11月28日。
    ④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34册,台北“国史馆”2009年,第487-488页。
    ⑤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34册,台北“国史馆”2009年,第491页。
    ①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529页。
    ②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529-530页。
    ③蒋永敬认为“汪精卫辞行政院长,由蒋中正接任,仍兼军委会委员长;胡汉民任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汪任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两会副主席由蒋任之。如此,在国民党内出现一个权力均衡的局面,使党权、政权、军权有了一个分工。”详见蒋永敬:《国民党兴衰史》,台湾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72页;刘维开亦认为“如此一来,蒋、汪、胡三位党内领导人,各有所职,虽然蒋取其实,汪、胡其名,但至少在党内出现一个权力均衡的局面,使党权、政权、军权有了一个分工。”详见刘维开:《国难期间应变图存问题之研究:从九一八到七七》,台北“国史馆”,1995年,第397页。
    ④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34册,台北“国史馆”,2009年,第781页。
    ⑤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524页。
    ①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34册,台北“国史馆”2009年,第504-505页。
    ②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34册,台北“国史馆”2009年,第510页。
    ③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34册,台北“国史馆”2009年,第621页。
    ④陈公博著,汪瑞炯、李鄂、赵令扬编注:《苦笑录》,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9年,第325-326页。
    ①崔之清:《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中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774-775页。
    ②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535页。
    ③蔡盛琦:《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35册,台北“国史馆”,2009年,第75页。
    ④蔡盛琦:《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35册,台北“国史馆”,2009年,第92页。
    ⑤蔡盛琦:《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35册,台北“国史馆”,2009年,第112页。
    ①1月26日,蒋致汪电称:“代催孟余兄即日来京就职,千万勿延。”蔡盛琦:《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35册,台北“国史馆”,2009年,第411页。2月8日,蒋致电汪表示:“孟余先生何时来京,务请再为催促,以交部事非其到京不能进行也。”蔡盛琦:《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35册,台北“国史馆”,2009年,第554页。
    ②刘大禹:《五全大会与蒋介石个人集权政治的形成》,《民国档案》2011年第1期。
    ③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6年2月16曰。
    ④茅家琦等:《中国国民党史》上册,鹭江出版社,2009年,第365页。
    ①茅家琦等:《中国国民党史》上册,鹭江出版社,2009年,第356页。
    ②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534-536页。
    ①陈香梅:《张群先生话往事》,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2年,第32页。
    ②杨奎松:《蒋介石与1936年绥远抗战》,《抗日战争研究》2001年第4期。
    ③蔡德金:《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226页。
    ①汪荣祖:《王克文,《汪精卫·国民党·南京政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3期2004年3月。
    ②蔡盛琦:《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35册,台北“国史馆”,2009年,第667-668页。
    ③叶健青:《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37册,台北“国史馆”,2009年,第455页。
    ④王克文:《汪精卫·国民党·南京政权》,台北“国史馆”,2001年,第236页。
    ⑤高素兰:《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38册,台北“国史馆”,2010年,第149页。
    ⑥高素兰:《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38册,台北“国史馆”,2010年,第504页。
    ①高素兰:《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39册,台北“国史馆”,2009年,第396页。
    ②蔡德金:《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231页。
    ③蔡德金:《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227页。
    ④王克文:《汪精卫·国民党·南京政权》,台北“国史馆,2001年,第236页。
    ⑤蔡德金:《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231页。
    ①叶健青:《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37册,台北“国史馆”,2009年,第332-333页。
    ②蔡德金:《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230页。
    ③蔡德金:《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230页。
    ①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316页。
    ②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385页。
    ①王克文:《汪精卫·国民党·南京政权》,台北“国史馆”,2001年,第248页。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政治(1),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336页。
    ③王克文:《汪精卫·国民党·南京政权》,台北“国史馆”,2001年,第236页。
    ①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2册,中华书局,1985年,第371页。
    ②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2册,中华书局,1985年,第373页。
    ①林柏生:《汪精卫先生最近言论集(从民国二十一年到现在)》下编,中华日报馆,第8-12页。
    ②林柏生:《汪精卫先生最近言论集(从民国二十一年到现在)》下编,中华日报馆,第61页。
    ①《汪副总裁莅湘四讲》,湖南省政府印,1938年5月,第56-57页。
    ①林柏生:《汪精卫先生最近言论集(从民国二十一年到现在)》下编,中华日报馆,第29-32页。
    ②王克文:《汪精卫·国民党·南京政权》,台北“国史馆”,2001年,第252页。
    ①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4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67-68页。
    ②林柏生:《汪精卫先生最近言论集(从民国二十一年到现在)》下编,中华日报馆,第40-42页。
    ①林柏生:《汪精卫先生最近言论集(从民国二十一年到现在)》下编,中华日报馆,第70-71页。
    ②陈公博著,汪瑞炯、李鄂、赵令扬编注:《苦笑录》,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9年,第327页。
    ①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407页。
    ②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408-409页。
    ③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410页。
    ④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469页。
    ⑤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455页。
    ①王克文:《汪精卫·国民党·南京政权》,台北“国史馆”,2001年,第256页。
    ②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40册,台湾“国史馆”,2010年,第9页。
    ③王克文:《汪精卫·国民党·南京政权》,台北“国史馆”,2001年,第253页
    ①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4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68-69页。
    ①钱端升:《民国政治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08-210页。
    ①崔之清:《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中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765页。
    ②茅家琦等:《中国国民党史》上册,鹭江出版社,2009年,第391页。
    ③茅家琦等:《中国国民党史》上册,鹭江出版社,2009年,第391页。
    ①叶健青:《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41册,台北“国史馆”,2010年,第257-258页。
    ②叶健青:《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41册,台北“国史馆”,2010年,第325页。
    ③邓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间国共政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493页。
    ①陈红民:《函电里的人际关系与政治》,三联书店,2003年,第321-322页。
    ①蒋永敬:《国民党兴衰史》,台湾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17页。
    ①汪朝光:《蒋介石的人际网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85页。
    ①陈公博著,汪瑞炯、李鄂、赵令扬编注:《苦笑录》,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9年,第339页。
    ②蒋永敬:《国民党兴衰史》,台湾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17页。
    ③蒋永敬:《国民党兴衰史》,台湾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17页。
    ④曹伯言:《胡适日记全集》第7册,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第619页。
    1、蒋中正“总统”文物档案,台北“国史馆”藏。
    2、《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14-41册,台北:“国史馆”,2004年-2010年。(该套资料系将台湾“国史馆”所藏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加以编注后陆续分册出版,第14至41册的编注者有吴淑凤、王正华、高明芳、高素兰、周美华、蔡盛琦、周琇环、叶健青。)
    3、《蒋介石日记》(手稿本),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藏,1931年至1932年6月。
    4、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1-15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5、万仁元:《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第34-35册,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2),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1),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外交(2),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1、毕万闻:《张学良文集》,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年。
    2、蔡德金:《汪精卫生平纪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
    3、曹伯言:《胡适日记全集》(1-10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4、陈布雷:《陈布雷回忆录》,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
    5、陈公博著,汪瑞炯、李鄂、赵令扬编注:《苦笑录》,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9年。
    6、陈红民:《胡汉民年表(1931年9月-1936年5月)》(上),《民国档案》1986 年第1期,第119-133页。
    7、陈红民:《胡汉民年表(1931年9月-1936年5月)》(下),《民国档案》1986年第2期,第112-120页。
    8、陈立夫:《成败之鉴——陈立夫回忆录》,台北:正中书局,1994年。
    9、陈铭枢:《陈铭枢回忆录》,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
    10、陈香梅:《张群先生话往事》,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2年。
    11、褚民谊:《汪精卫全集》(1-4册),上海:三民公司,1929年。
    12、[日]稻叶正夫:《冈村宁次回忆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13、傅秉常:《傅秉常口述自传》,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
    14、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2分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15、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3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
    16、黄绍竑:《黄绍竑回忆录》,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17、季啸风,沈友益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中文部分)——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第40、42、45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18、蒋永敬:《民国胡展堂先生汉民年谱》,台北:商务印书馆,1981年。
    19、林柏生:《汪精卫先生最近言论集(从民国二十一年到现在)》(上下编),上海:中华日报馆,1937年。
    20、马超俊:《马超俊口述自传》,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
    21、秦孝仪:《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1-2卷),台北: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78年。
    22、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1-2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
    23、邵元冲:《邵元冲日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24、沈亦云:《亦云回忆》,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年。
    25、沈云龙:《黄膺白先生年谱长编》,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6年。
    26、唐德刚:《张学良世纪传奇(口述实录)》,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年。
    27、《汪副总裁莅湘四讲》,长沙:湖南省政府印,1938年5月。
    28、王世杰:《王世杰日记》(第1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
    29、王子壮:《王子壮日记》(第2-4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
    30、徐朝鉴:《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政府·政党)》北京:中央文史出版社,2002年。
    31、查建瑜:《国民党改组派资料选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1、《大公报》
    2、《独立评论》
    3、《国闻周报》
    4、《三民主义月刊》
    5、《申报》
    6、《中央党务月刊》
    7、《中央日报》
    1、蔡德金:《汪精卫评传》,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2、陈红民:《函电里的人际关系与政治:读哈佛燕京图书馆藏“胡汉民往来函电稿”》,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3、陈木杉:《从函电史料观抗战时期的蒋汪关系》,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7年。
    4、崔之清:《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中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5、董显光:《蒋总统传》,台北:中华大典编印会,1967年。
    6、郭延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3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
    7、蒋永敬:《国民党兴衰史》,台北:商务印书馆,2003年。
    8、金以林:《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蒋介石“最高领袖”地位是如何确立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9、[美]柯博文著:《走向“最后关头”:中国民族国家构建中的曰本因素:1931-1937》,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1O、刘维开:《国难期间应变图存问题之研究:从九一八到七七》,台北:“国史馆”,1995年。
    11、茅家琦等:《中国国民党史》上册,厦门:鹭江出版社,2009年。
    12、彭敦文:《国民政府对曰政策及其变化: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13、钱端升:《民国政治史》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14、石源华:《中华民国外交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15、陶涵著:《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的奋斗》上册,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16、汪朝光:《蒋介石的人际网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17、王鸿宾:《张作霖和奉系军阀》,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18、王克文:《汪精卫·国民党·南京政权》,台北:“国史馆”,2001年。
    19、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华文出版社,2010年。
    20、魏宏运:《民国史纪事本末》(1-6册),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年。
    21、闻少华:《汪精卫传》,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年。
    22、[日]西村成雄:《张学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23、许育铭:《《汪兆铭与国民政府:1931至1936年对日问题下的政治变动》,台北:“国史馆”,1999年。
    24、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25、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
    26、杨天石:《蒋介石与南京国民政府》,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27、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28、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年。
    29、张殿兴:《蒋介石与汪精卫的恩恩怨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30、张皓:《派系斗争与国民党政府运转关系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31、张魁堂:《张学良传》,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年。
    32、张同新:《蒋汪合作的国民政府》,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33、张宪文:《中华民国史》(第2-3卷),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陈红民:《九一八事变后的胡汉民》,《历史研究》,1986年第3期,第90-107页。
    2、陈红民:《九一八事变后南京政府关于对日绝交的讨论》,《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第137-143页。
    3、陈红民:《冲突与折衷:国民党五全大会延期召开原因探讨》,《民国档案》,2009年第1期,第93-99页。
    4、陈进金:《另一个中央:一九三0年的扩大会议》,《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2期,第101-129页。
    5、董国强:《论19321935年间蒋介石个人权力的扩张》,《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第122-127页。
    6、段智峰:《蒋汪合作格局下的另一种局面——以1934年顾案为中心》,《民国档案》,2011年第1期,第103-110页。
    7、段智峰:《1935年汪精卫辞职事件与蒋介石善后》,《历史教学(高校版)》,2011年第8期,第19-26页。
    8、高华:《关于南京十年(19281937)国民政府的若干问题》,《《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第140-147页。
    9、蒋永敬:《汪精卫的“恐共”与“投曰”》,《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1期,第40-44页。
    10、金以林:《从汪、胡联手到蒋汪合作——以1931年宁粤上海和谈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1期。
    11、金以林:《宁粤对峙前后阎锡山的反蒋倒张活动》,《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5期,第50-89页。
    12、金以林:《蒋介石的第二次下野与再起》,《历史研究》,2006年第2期, 第23-40页。
    13、金以林:《汪精卫与国民党的派系纠葛》,《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第173-191页。
    14、李国祁:《民国十四年汪精卫的争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7期上册1988年6月,第115-145页。
    15、刘兵:《抗日战争时期的汪精卫与汪伪政权研究学术座谈会综述》,《抗曰战争研究》,1998年第4期,第198-204页。
    16、刘大禹:《五全大会与蒋介石个人集权政治的形成》,《民国档案》,2011年第1期,第93-102页。
    17、罗敏:《“矛盾政策”中找寻出路:四届五中全会前后的胡汉民与西南时局》,《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5期,第59-78页。
    18、罗敏:《走向“团结”——国民党五全大会前后的蒋介石与西南》,《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3期,第28-48页。
    19、马振犊:《蒋汪关系与华北危局》,《民国档案》,1990年第2期,第90-97页。
    20、孙彩霞:《蒋介石对汪精卫叛国投敌之处置》,《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4期,第84-94页。
    21、王关兴:《蒋介石、汪精卫五次离合的缘由和性质》,《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第91-98页。
    22、汪荣祖:《王克文,《汪精卫·国民党·南京政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3期2004年3月,第223-227页。
    23、肖如平:《宁粤对峙与蒋介石的第二次下野》,《民国档案》,2009年第2期,第88-93页。
    24、肖如平:《九一八事变后孙科政府的对日绝交方案》,《历史教学(高校版)》,2009年第8期,第43-47页。
    25、谢晓鹏:《西安事变前后汪精卫的政治思想》,《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40-44页。
    26、谢晓鹏:《“一面抵抗,一面交涉”——析论汪精卫的对日方针(19321937)》,《史学月刊》,2003年第7期,第54-59页。
    27、谢晓鹏:《汪精卫政治思想的演变及特点》,《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05年第1期,第162-166页。
    28、谢晓鹏:《30年来中国大陆汪精卫研究述评》,《安徽史学》,2010年第5期。
    29、许育铭:《日本关于汪精卫及汪伪政权之研究状况》,《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1期,第172-180页。
    30、杨奎松:《蒋介石与1936年绥远抗战》,《抗日战争研究》,2001年第4期,第45-75页。
    31、张殿兴:《蒋汪二度合作述论》,《历史教学(高校版)》,2004年第5期,第27-35页。
    32、张皓:《孙科责任内阁与国民党派系权力之争》,《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第24-28页。
    33、张皓:《论汪精卫1932——1933年的“政治病”与国民党派系权力斗争》,《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6卷第3期,第70-73页。
    34、张生:《蒋介石对汪精卫投敌迟未公开定性与表态之原因探讨》,《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第2期,第190-207页。
    35、朱宝琴:《试析从九一八到八一三前后的汪精卫》,《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88年第3期。第124-132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