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出石刻与唐文创作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以唐文的创作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新出石刻为载体,同时参证传世文献,将唐文尤其是碑志文的独特创作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了总体的考察和研究,不仅突破了“五四”以来惯性思维下的散文创作观念,还原了中国古代文章学应有的题中之义;还揭示了唐文创作中的诸多特殊的文学现象,再现了唐代应用性文体的原生状态。
     本文的六章内容,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开拓:
     第一,墓志文和墓碑文的源流及相互关系。本文第一章以新出土石刻文献为主,参合传世典籍中的相关记载,对墓志的起源和文体的成立作了全新的考察,并对墓碑文和墓志文的异同作了辨析,还进一步对碑志中的志文和铭文各自的功用特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澄清了墓碑文和墓志文、志文和铭文在文体意义上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唐文创作中的合作撰文现象。新出石刻呈现出的唐文创作方式是多样化的,与传世文献相比,应用性文体创作中的合撰现象是极为独特的。本文第二章对唐人合作撰文的渊源、唐代各应用性文体中的合撰现象以及唐人合作撰文的协作形式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第三,新出石刻与唐文题署研究。新出石刻中多有传世典籍皆不具备的撰、书、篆、刻者的题署,这是石刻文在文章形制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本文第三章分三个阶段对题署风气的形成与演变做了总体考察,并对题署的名目与形式,题署的内容与功用进行了系统的整合研究。
     第四,唐文创作中的程式化现象。创作方式的程式化是六朝和隋唐时期公文和应用文写作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碑志乃是广为社会关注的应用型文体,写作过程中出现程式化倾向在所难免。本文第四章对新出石刻所揭示出的唐文创作中的程式化现象和铭文中的“通套”作了专门的研讨,并对这一创作模式所具有的文献价值和文学意义进行了恰当的衡定。
     第五,唐代墓志文创作的新变。通过新出石刻研究墓志文在唐代的发展和演变,也是本论文关注的重点。本文第五章根据唐代墓志文的发展特点,分别从墓志铭文与骚体句法的关系、古文运动对墓志文创作的影响和骈体复兴在墓志文创作中的反映三个切入点展开论述,集中探讨了唐代墓志文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独特的创作手法。
     第六,唐文的刻石流布及石本的校勘价值。对于石刻而言,只有刻石完毕才是创作的结束和流传的开始。本文第六章通过对前人关注较少的检校、选石和拓印等环节的论述,进一步厘清了唐文刻石流布的具体过程。同时,本章还对集本和石本异文的类型、成因以及石本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和自身的讹误作了示例性的说明,在运用石刻文献校勘传世典籍时应充分发挥其优势而甄辨其讹误。
This dissertation studies the unique creation process of article, especially epigraph, in Tang Dynasty systematically by adopting article the creation process in Tang Dynasty as research object, the newly unearthed stone inscription as carrier, meanwhile the documents handed down from ancient times as reference. This study breaks through the stereotyped concept of prose creation which is formed since the period of May Fourth Movement, and restores the significance of ancient Chinese article-ology. It alao reveals a number of special literary phenomena, and makes the original features of practical genre in Tang Dynasty reoccur.
     Six chapters contained in this dissertation fosus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respectively:
     First, the origin and correlation of epitaph and tablet inscription. Employing the newly unearthed stone inscription as main material, and the relevent records in the documents handed down from ancient times as supplement, Chapter One surveys the origin and establishment of epitaph style from a new point of view, and distinguish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epitaph and tablet inscription. Then, it summarizes the respective functions and relationship of Zhiwen and Mingwen in epigraph, and clarifies the distinction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epitaph and tablet inscription, Zhiwen and Mingwen, in the sense of text style.
     Second, coauthoring phenomenon in article creation in Tang Dynasty. The newly unearthed stone inscription shows a great variety of article creation methods in Tang Dynasty. Campared with the documents handed down from ancient times, coauthoring phenomenon in practical text is extremely unique. Chapter Two discusses the origin of coauthoring, the coauthoring phenomenon in practical text and the way of coauthoring in Tang Dynasty systematically.
     Third, research on the newly unearthed stone inscription and signature of text in Tang Dynasty. Different from the documents handed down from ancient times, most newly unearthed stone inscription contains the signature of the author, the transcriber, the person who write the title and the carver. This is most conspicious character of stone inscription in the form of text. Chapter Three makes an overall survey of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signature fashion from three stages, and studies the category, form, content and function of signature integratedly.
     Fourth, stylization in article creation in Tang Dynasty. Stylization in article creation is a prevailing phenomenon in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and practical text writing during Six Dynasties and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Epigraph is a practical genre which attracts the public's attention widely, so it is unavoidable for the appearance of stylizat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writing. Chapter Four illustrates the stylization phenomenon in article creation in Tang Dynasty which is reflected by the newly unearthed stone inscription and format copying in Mingwen specifically. It also makes the objective evaluation on the article value and literary significance of this creation model.
     Fifth, the development of epitaph creation in Tang Dynasty. Studying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vement of epitaph in Tang Dynasty is one more focus of this dissertation. Chapter Five,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feature of epitaph in Tang Dynasty, elabo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pitaph and syntax in the style of Li Sao, the influence of the Ancient Prose Movement to the epitaph creation, and revival of Parallel Style reflected on epitaph creation, respectively. It depicits the unique creation technique of epitaph in Tang Dynasty during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
     Sixth, the circ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inscribed stone in Tang Dynasty and the collation value of stone inscription. As for stone inscription, its creation fulfilled and its distribution begins only after the carving is finished. By expounding the steps of examing and selecting stone, rubbing, Chapter Six specifies the process of circ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inscribed stone in Tang Dynasty further. Furthermore, this chapter exemplifies the type and formation cause of different versions of volumn text and stone inscription, as well as the special advantage and error of stone inscription.So the advantage of stone inscription should be brought into full play and the error should be discerned when stone inscription is used to emend the documents handed down from ancient times.
引文
①王水照、朱刚:《三个遮蔽:中国古代文章学遭遇“五四”》,《文学评论》,2010年第4期,第20页。
    ①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②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③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三秦出版社,1994~2007年陆续出版。
    ④陈尚君辑校:《全唐文补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
    ⑤参胡可先:《新世纪中国大陆出土文献与唐代文学研究概述》,台湾《中国唐代学会会刊》第18期,乐学书局,2011年版。
    ⑥《隋唐五代墓志汇编》共收拓片五千余种,按收藏地分为《洛阳卷》、《河南卷》、《陕西卷》、《北京卷》(附《辽宁卷》)、《北京大学卷》、《河北卷》、《山西卷》、《江苏山东卷》、《新疆卷》,共九卷三十册。天津古籍出版,1991年版。
    ①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②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洛阳地区文管处编:《千唐志斋藏志》,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③赵君平、赵文成编:《秦晋豫新出墓志搜佚》,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版。
    ④如《千唐志斋藏志》即根据郭玉堂家旧藏拓片编纂而成。
    ⑤李希泌编:《曲石精庐藏唐墓志》,齐鲁书社,1986年版。
    ⑥许宝驯选编:《隋唐墓志百种》,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
    ⑦赵君平编:《邙洛碑志三百种》,中华书局,2004年版。
    ⑧赵君平、赵文成编:《河洛墓刻拾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
    ⑨故宫博物院编:《故宫博物院藏历代墓志汇编》,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版。
    ⑩赵君平、赵文成编著:《新出唐墓志百种》,西泠出版社,2010年版。
    (11)齐渊编:《洛阳新见墓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12)李献奇、郭引强编著:《洛阳新获墓志》,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
    (13)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乔栋、李献奇、史家珍编著:《洛阳新获墓志续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4)毛汉光:《唐代墓志铭汇编附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4-1994年陆续出版。
    (15)由中国文物研究所等编的《新中国出土墓志》是近年来对新出墓志的一次较大规模的清理。现在已经出版了《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壹]》,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新中国出土墓志·陕西[壹]》,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新中国出土墓志·重庆》,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贰]》,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新中国出土墓志·北京[壹]》,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新中国出土墓志·陕西[贰]》,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北[壹]》,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新中国出土墓志·江苏[壹]常熟)》,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叁]千唐志斋[壹]》,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新中国出土墓志·上海天津》,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
    (16)西安碑林博物馆编:《西安碑林博物馆新藏墓志汇编》,线装书局,2007年版。
    (17)西安市长安博物馆编:《长安新出墓志》,文物出版社,2011年版。
    (18)杨作龙、赵水森等编著:《洛阳新出土墓志释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①洛阳市文物管理局、洛阳市文物工作队编:《洛阳出土墓志目录》,朝华出版社,2001年版。
    ②余扶危、张剑主编:《洛阳出土墓志卒葬地资料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
    ③气贺泽保规:《新版唐代墓志所在总合目录(增订版)》,汲古书院,2009年版。
    ④陈尚君编:《唐五代文作者索引》,中华书局,2010年版。
    ⑤网址如下:http://res4.nlc.gov.cn/home/index.trs?channelid=11
    ⑥网址如下:http://coe21.zinbun.kyoto-u.ac.jp/djvuchar
    ⑦统计依据为气贺泽保规《新版唐代墓志所在总合目录(增订版)》共收录墓志8737方(含志盖370方及少数仅见于《全唐文》的墓志铭)。再益之以墓志铭以外的碑刻,以及虽然出版在先而气贺泽保规未及使用的《洛阳新获墓志续编》和2009年以后新出版的《故宫博物院藏历代墓志汇编》、《新出唐墓志百种》、《长安新出墓志》、《洛阳新见墓志》、《秦晋豫新出墓志搜佚》等,外加散见于各报刊、杂志以及散落在民间的单方墓志。数年前台湾大学叶国良教授在台北一古玩店中发现《兔园策府》作者杜嗣先的墓志,以及王胜明在洛阳孟津县农家访得《李益墓志铭》,即是其显例。
    ①林大志:《苏頲张说研究》,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261页。
    ②如《唐代墓志汇编》所收《大周故朝请大夫行鼎州三原县令卢府君(行毅)墓志铭》(989页)、《唐代墓志汇编续集》所收《大唐故怀州刺史赠特进耿国公武府君(懿宗)墓志之铭》(416页),《全唐文补遗》第五辑所收《唐故司农寺主簿崔君(日新)墓志铭》(25页),第七辑所收《大周洛阳县尉尔朱公(果)夫人韦氏墓志铭》(23页)、《唐故赠太子少保管国公武府君(嗣宗)墓志铭》(25页)以及《千唐志斋新藏专辑》所收《大唐故仙州刺史衡府君(守直)墓志铭》(135页)均有撰者苏颋题署,当是其所撰无疑。此外,《唐代墓志汇编》所收《大周故京兆男子杜并墓志铭》(994页)虽无撰者题署,但参合传世文献的记载,亦可证定为苏颋所撰。(参胡可先:《杜甫叔父杜并慕志铭笺证》,《杜甫研究学刊》,2001年第2期,第35-44页。)
    ③台湾敦煌学会编:《敦煌学》第二十五辑,乐学书局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135-158页。
    ④权德舆:《权德舆诗文集·辑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812~813页。
    ①叶国良:《石学蠡探·序》,大安出版社,1989年版,第2-3页。②如樊英峰:《唐薛元超墓志考述》,《人文杂志》,1995年第3期,第88-91页。赵振华:《唐徐峤墓志与徐峤妻王琳墓志初探》。杜文玉主编:《唐史论丛》第九辑,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9~252页。李献奇:《唐张说墓志考释》,《文物》,2000年第10期,第91-96页。胡可先:《新出土唐代诗人廖有方墓志考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第37-44页。朱关田:《姚合、卢绮夫妇墓志题记》,《书法丛刊》,2009年第1期,第28~33页。朱关田:《<李益志)浅释》,《书法丛刊》,2009年第5期,第32~38页。陶敏:《韦应物生平再考》,《文学遗产》,2010年第1期,第136-138页。吴敏霞:《唐陈希烈墓志考释》。西安碑林博物馆编:《碑林集刊》第六辑,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55-58页。牛致功:《有关高力士的几个问题——读高力士的<神道碑>及<墓志铭)》,《史学月刊》,2003年第4期,第43-47页。郭宏涛、邓洪彬:《唐顾师闵墓志考释》,《中原文物》,2010年第2期,第88-90页。陶敏:《唐顾师闵墓志补释》,《中原文物》,2011年第3期,第67~69页。李举纲、王亮亮:《西安新见(唐第五琦墓志>考疏》,《书法丛刊》,2010年第5期,第18-21页。毛阳光:《唐崔郸墓志考释》,《四川文物》,2011年第4期,第68-74页。李献奇、周铮:《唐杨汉公及妻郑本柔继室韦媛墓志综考》。西安碑林博物馆编:《碑林集刊》第九辑,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27-35页。武伯纶:《白敏中墓志跋》,《文博》,1990年第2期,第82-83页。
    ①柯昌泗云:“石刻题撰书人名,汉晋六朝初无定式。或在文中,柳敏碑是也。或在文末,武班碑是也。或在夹注中,衡方碑是也。或在碑阴,西狭颂是也。或在碑侧,北齐西门豹祠是也。或另刻于下方,刘平国造乌垒城记是也。至唐,始以分列标题之下,为通行之式,以至近代。其有不用此式者,则为异制。”见叶昌炽撰,柯昌泗评:《语石 语石异同评》卷六,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21页。
    ①叶国良:《石学的展望》。叶国良:《石学续探》,大安出版社,1999年版,第262页。
    ①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七一,《续修四库全书》第89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61页。
    ②参赵君平编:《邙洛碑志三百种》,第2-3页。
    ①章学诚:《墓铭辨例》。章学诚著,仓修良编:《文史通义新编》外篇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68页。
    ①朱智武在《中国古代墓志起源新论——兼评诸种旧说》(《安徽史学》,2008年第4期,第33-38页)文中对这七种观点作了详细的梳理,可参看。
    ②中国古代志墓的风气起源甚早。周必大《跋王献之保母墓碑》云:“铭墓,三代已有之。薛尚功《钟鼎款识》第十六卷载唐开元四年偃师耕者得比干墓铜槃,篆文云:‘右林左泉,后冈前道。万世之宁,兹焉是宝。’”(见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231册,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礼记》、《仪礼》等书中关于铭旌的记载也可以看作是志墓的习俗。
    ①熊基权:《墓志起源新说》,《文物春秋》,1994年第1期,第67页。
    ②叶昌炽撰,柯昌泗评:《语石语石异同评》卷四,第239页。赵超亦认为: “以宋大明三年刘怀民墓志为代表,墓志的名称正式出现。”(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前言》,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8页。)按:据《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所载《刘怀民墓志》拓片可知刘怀民卒于大明七年(463),葬于大明八年(464),赵氏所谓大明三年,乃是对志石的误读。
    ③程章灿:《墓志文体起源新论》,《学术研究》,2005年第6期,第140页。持此观点的还有朱智武,他认为:“从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资料来看,‘墓志’这一称谓是到南北朝时期才出现的……再爬梳文献,‘墓志’概念的产生也许更早……可见,至刘宋元嘉七年(430)时,‘墓志’的概念已经产生并为世人所接受。而1984—1987年间南京出土的南朝刘宋永初二年(421)《谢琉墓志》,及1965年在辽宁朝阳市出土的北魏承平元年至和平六年(452-465)《刘贤墓志》,则是目前发现较早的明确称为‘墓志’的实例,更是将‘墓志’这一概念的出现时间向前推进了。”(朱智武:《中国古代墓志起源新论——兼评诸种旧说》,第36-37页。)
    ①黄金明:《汉魏晋南北朝诔碑文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3~284页。
    ②黄士斌:《汉魏洛阳城刑徒坟场调查记》,《考古通讯》,1958年第6期,第43页。
    ③毛远明编著:《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1册,线装书局,2008年版,第27页。
    ④石长30.5厘米,宽22.5厘米,长、宽比例与后世的墓砖有所差异。
    ⑤偃师商城博物馆:《河南偃师东汉姚孝经墓》,《考古》,]992年第3期,第227~231页。
    ⑥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1册,第39页。
    ①毛远明编著:《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2册,第33页。
    ②毛远明编著:《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1册,第172页。
    ③叶昌炽撰,柯昌泗评:《语石语石异同评》卷四,第239页。
    ①程章灿:《墓志文体起源新论》,第138页。
    ②程章灿:《墓志文体起源新论》,第138页。
    ③按:该墓志《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均未收录,此处录文乃是据《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2册第19页所载拓片过录而来。
    ④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49页。
    ①黄金明:《汉魏晋南北朝诔碑文研究》,第8页。
    ②曹操:《蒿里》。见曹操著,中华书局编辑部编:《曹操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页。
    ③沈约:《宋书》卷一五,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07页。
    ①沈约:《宋书》卷一五,第407页。
    ②沈约:《宋书》卷一五,第407页。
    ③杨街之撰,周祖谟校释:《洛阳伽蓝记校释》卷二,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66页。
    ①黄士斌:《汉魏洛阳城刑徒坟场调查记》,第42页。
    ①黄金明:《汉魏晋南北朝诔碑文研究》,第285页。
    ②载《石学论丛》,大安出版社,1999年版。
    ③程章灿:《墓志文体起源新论》,第136页。
    ④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卷六,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56页。
    ⑤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164页。
    ①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卷四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726页。按:傅玄此文乃辑自《艺文类聚》。按照欧阳询录文的惯例,他并没有将整篇墓志铭全部收录,而是重在突出其铭辞,标题也仅录作《江夏任君铭》,从而造成了缺少志主卒葬信息的情况。
    ②司马馗乃司马懿之弟,陇西王司马泰之父。
    ③温峤曾先后拥立晋元帝即位,并平定王敦、苏峻之乱,对东晋王朝的建立和稳固作出了巨大贡献,故有“功格宇宙,勋著八表”之誉。
    ①毛远明编著:《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3册,第124页。
    ②毛远明编著:《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3册,第12页。
    ①范哗在《后汉书》中首次专设“列女传”而为女性列传,与墓志铭中突出女性信息、注重女性社会地位的情况适相一致。
    ②毛远明编著:《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3册,第203页。
    ③毛远明编著:《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3册,第212页。
    ④韩理洲等辑校编年:《全北魏东魏西魏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10年版,第84-85页。
    ⑤韩理洲等辑校编年:《全北魏东魏西魏文补遗》,第23页。
    ⑥如新出土《韩显宗墓志》,志题虽作“魏故著作郎韩君墓志”,但不仅有铭辞,且铭辞占整篇文章的比重较大。录文见韩理洲等辑校编年:《全北魏东魏西魏文补遗》,第87页;拓片载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3册,第44页。
    ⑦毛远明编著:《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3册,第119页。
    ⑧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一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第306-307页。
    ⑨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四七,第844页。
    ①朱彝尊:《曝书亭全集》卷四七,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509页。
    ②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54页。
    ③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第52页。
    ④毛远明编著:《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3册,第337页。
    ⑤陶钧:《北魏(慕容纂墓志铭)考释》,《东方艺术》,2006年第8期,第122-123页。
    ①韩理洲等辑校编年:《全北魏东魏西魏文补遗》,第26页。
    ②毛远明编著:《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3册,第358页。
    ③毛远明编著:《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4册,第42页。
    ④除中唐古文运动兴盛的一段时间,墓志铭的书写顺序有很大变更以外,其它时期的墓志铭大多按这种顺序撰写。
    ⑤毛远明编著:《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3册,第211页。王芑孙曾云:“墓志铭题下加‘并序’二小字··如今式者,起于隋《姚辩墓志》。”(王芑孙:《碑版文广例》卷七。见朱记荣辑:《金石全例》下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第416页。)不确。
    ⑥如作于北魏正光五年(524)的《魏故比丘尼统慈庆墓志铭》文末署:“征虏将军、中散大夫、领中书舍人常景文,李宁民书。”录文见《全北魏东魏西魏文补遗》,第23页。拓片载《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4册,第163页。
    ⑦毛远明编著:《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3册,第90页。
    ①王芑孙认为此种方式始于梁天监十三年(514)所刻之《瘗鹤铭》,实际上并不准确。
    ②毛远明编著:《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3册,第155页。
    ③毛远明编著:《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3册,第167页。
    ④叶昌炽撰,柯昌泗评:《语石语石异同评》卷六,第421页。
    ⑤罗新:《跋北魏郑平城妻李晖仪墓志》,《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6期,45-46页。
    ①该志明末出土于山东省寿光县(今寿光市)田刘村,原石现已不存,国家图书馆藏有其拓本,又见啸沧编:《北齐朱岱林墓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①陆机著,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9页。
    ②李西药:《北齐书》卷三七,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492页。
    ③李延寿:《北史》卷八八,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914页。
    ④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八四,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678页。
    ⑤如元代潘昂霄说:“墓志、墓碑,文辞各异。”(潘昂霄:《金石例》卷一。新文丰出版公司编辑部编:《石刻史料新编》第3辑第39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516页。)但他对两者的区分仅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并未展开深入论证,终不为其他学者所重视。
    ⑥刘声木:《再续寰宇访碑录校勘记》。新文丰出版公司编辑部编:《石刻史料新编》第1辑第27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77年版,第20463页。
    ①毛远明:《碑刻文献学通论》,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92页。
    ②陈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第148页。
    ③王行:《墓铭举例》卷一。见朱记荣辑:《金石全例》上册,第257页。
    ④陈尚君辑校:《全唐文补编》卷一三,第159~160页。
    ⑤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151~152页。
    ⑥该碑残泐严重,多有阙略,疑阙文之中亦记载了他的寿年。
    ①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卷七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790页。
    ②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970页。志题原阙,此据内容所拟。
    ③《王司徒(真保)墓志》,见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第273页。
    ④《洛阳阳翟县俎君(威)墓志》,见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232页。
    ⑤毛远明:《碑刻文献学通论》,第15-16页。
    ⑥叶昌炽撰,柯昌泗评:《语石语石异同评》卷四,第247页。
    ⑦叶昌炽撰,柯昌泗评:《语石语石异同评》卷四,第247页。
    ⑧韩文见《南阳集》卷:九,题为《富文忠公墓志铭》,实物近来亦于洛阳出土。
    ①叶昌炽撰,柯昌泗评:《语石语石异同评》卷四,第247页。
    ②叶昌炽撰,柯昌泗评:《语石语石异同评》卷四,第247页。
    ③欧阳修著,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居士集》卷二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691页。
    ④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九九,《续修四库全书》第898册,第158页。
    ①至于其成因,可参看刘凤君:《南北朝石刻墓志形制探源》,《中原文物》,1988年第2期。
    ②《鲜于璜碑》,见高文:《汉碑集释》,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5页。
    ①《耿勋碑》,见高文:《汉碑集释》,第403页。
    ②《唐文房碑》,见高文:《汉碑集释》,第504页。
    ③吴纳:《文章辨体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53页。
    ④吴纳:《文章辨体序说》,第148页。
    ⑤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第382页。
    ⑥魏收:《魏书》卷八六,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85页。
    ⑦周必大有《跋王献之保母圹志》和《跋王献之保母墓碑》记之,分别见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230册,第376页和第231册,第45页。
    ①潘昂霄:《金石例》卷一。新文丰出版公司编辑部编:《石刻史料新编》第3辑第39册,第516页。
    ②高力十墓碑题作《唐故开府仪同三司兼内侍监赠扬州大都督葬泰陵高公神道碑》,见收于《全唐文补编》,第568~569页。墓志题作《大唐故开府仪同三司兼内侍监上柱国齐国公赠扬州大都督高公墓志铭》,见收于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七辑,三秦出版社,2000年版,第58-60页。
    ①刘昫等:《旧唐书》卷一八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59页。
    ②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0七,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860页。
    ③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一八八,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409页。
    ①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第149页。
    ①梁玉绳:《志铭广例》卷一。见朱记荣辑:《金石全例》上册,第463~464页。
    ②选取唐代墓志作为考察的对象,主要是因为较此前的墓志而言,唐代墓志已达到了成熟的境地,文体上走过了由萌芽、发展到定型的过程;同时唐代墓志又数量众多,远非前朝后代可比,“唐代墓志至少在万种左右,宋代墓志不及唐志十之一,元又不及宋之半,明清虽又略多,但其史料、书法价值均远不如北朝及隋唐墓志。”(徐自强、吴梦麟:《古代石刻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版,第114页。)
    ③欧阳修著,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外集》卷一九,第1842页。
    ④欧阳修著,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外集》卷一九,第1844页。
    ①韩愈撰,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50页。
    ②曾巩:《曾巩集》卷一六,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53页。
    ③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1页。
    ④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2页。
    ⑤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0页。
    ⑥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54页。
    ⑦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070页。
    ①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362页。
    ②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790页。
    ③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824页。
    ④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830页。
    ⑤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862页。
    ⑥按:此据原石拓片图版过录,见《书法丛刊》,2008年第3期,第54~55页。
    ①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第148页。
    ①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517页。录文讹夺之处已据《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所载拓片校改,见王仁波主编:《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1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页。
    ②胡可先:《出土文献与中古文学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10月在线刊出,第11页。
    ①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620页。
    ②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452页。
    ③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827页。
    ①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卷四一,第2702页。
    ②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244页。
    ③李希泌编:《曲石精庐藏唐墓志》,第73页。
    ④陈子昂:《陈子昂集》卷六,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27页。
    ⑤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七辑,第26页。
    ⑥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418页。
    ①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328页。
    ②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502页。
    ③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八辑,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①郑玄注,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卷五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891页。
    ②郑玄注,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卷五七,第1893页。
    ③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卷七一,第3790页。
    ④韩愈撰,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七,第563~564页。
    ⑤李再:《大唐故征君史府君(光)墓志铭》,见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807-808页。
    ①程恭己:《唐陇西李公故夫人琅琊王氏墓志铭》,见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851页。
    ②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682页。
    ③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488页。
    ④该文文末云:“惧陵谷迁变,故直书即事,用题年代。亦遵公之九世遗训,不以文字虚饰之词为志也。”见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394页。
    ①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278页。
    ②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791页。
    ③陈尚君:《新出石刻与唐代文学研究》。逢甲大学中国文学系主编:《六朝隋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版,第711页。
    ④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307页。
    ①韩愈撰,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七,第549页。
    ②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206页。
    ③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221页。
    ①郭宏涛、赵振华、董炳磊:《偃师新出北魏慕容纂墓志及其书艺》,《书法丛刊》,2008年第3期,第34页。原录文中之串行和讹误之处已据该刊第38-39页所载拓片校改。
    ①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391页。按:此诗周绍良、陈尚君录文各有错误。如:“季夏”,周作“秀夏”,“仲父”误作“仲文”。此两处录文,陈氏虽然校录无误,但却将“既笄”误为“及笄”,“哀恫”误为“悲恫”,则又失之也。此处录文乃据国图藏拓本重新校录一过。
    ②见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全唐诗续拾》卷三一,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152页。
    ①柳宗元:《柳宗元集·外集》卷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348~1349页。
    ①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047页。
    ②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854页。
    ③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卷四一,第2684页。
    ①毛汉光:《唐代墓志铭汇编附考》第15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3年版,第254页。
    ②元稹:《元稹集》卷五四,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86页。
    ③韩愈撰,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七,第553页。
    ④岑参撰,廖立笺注:《岑嘉州诗笺注》卷四,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705页。
    ⑤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第149页。
    ①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二三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032页。
    ②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二三一,第1035页。
    ③岑参撰,廖立笺注:《岑嘉州诗笺注》卷四,第706页。
    ④岑参撰,刘开扬笺注:《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卷,巴蜀书社,1995年版,第827页。
    ⑤韩愈撰,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卷六,第381页。
    ⑥韩愈撰,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七,第556页。
    ①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二三一,第1034页。
    ②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二三八,第1064页。
    ③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86页。
    ①赵明诚撰,金文明校证:《金石录校证》卷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7页。
    ②赵明诚撰,金文明校证:《金石录校证》卷四,第68页。
    ③赵明诚撰,金文明校证:《金石录校证》卷六,第100页。
    ④陈思纂次:《宝刻丛编》卷八,《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29页。
    ⑤张说:《张说之集》卷二一,《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13页。
    ⑥张说:《张说之集》卷一四,第15页。
    ⑦张说:《张说之集》卷二五,第13页。
    ①王昶:《金石萃编》卷六九,见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隋唐五代石刻文献全编》第3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第185页。
    ②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20册,第122页。
    ③陈子昂:《陈伯玉文集》卷六,第16-17页,《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书店,1989年版。
    ④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二一四,第956页。
    ⑤都穆撰:《金薤琳琅》卷九,《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8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83页。
    ⑥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隋唐五代石刻文献全编》第3册,第77页。
    ①叶昌炽撰、柯昌泗评:《语石语石异同评》卷六,第392页。按,《北史·樊逊传》云:“于时魏收作《库狄干碑序》,令孝谦为之铭,陆印不知,以为收合作也。”(李延寿:《北史》卷八三,第2790页。)
    ②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隋唐五代石刻文献全编》第2册,第609页。
    ①邵磊:《冶山存稿》,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51-152页。
    ②毛远明校注:《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3册,第146页。
    ③陈思纂次:《宝刻丛编》卷一四,第364页。
    ④洛阳市文物局编:《洛阳出土北魏墓志选编》,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释文见第137页,拓片载第375页。
    ①该志明末出士于山东省寿光县(今寿光市)田刘村,原石现已不存,国家图书馆藏有其拓本。拓本又见啸沧编:《北齐朱岱林墓志》。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北齐文》卷八收录此文,并云:“朱敬修撰序,朱敬范撰铭”,第3871~3872页。
    ②罗新:《跋北魏郑平城妻李晖仪墓志》,《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6期,第45~46页。
    ③由志文中所云“平生志愿,偕老为期”、“元善既尠兄弟,傍无近属,琴瑟相和,二人而已”等,可推知志文作者乃志主之夫元善。而志文末又云:“洛州司功郎馀令才华著美,后口口人,敬讬为铭,传之不朽。”可知该文当为志、铭分撰。文见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648页。
    ①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252页。
    ②录文见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二辑,三秦出版社,1995年版,第7-8页。拓片载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西省文物局编:《陕西碑石精华》,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76页。
    ③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822页。按:张玄弼乃张柬之之父,据志文中记载,张玄弼龙朔元年(661)即已去世,此志乃是其迁袝志,虽然于志题下仅署“司元大夫李行廉撰”,然志文中叙事屡以“柬之”领起,乃是作者自称,故志文应为张柬之所撰。而志文末又云:“府君友人司元大夫李行廉撰铭,柬之等不敢改易,谨刊李铭,以存不朽。”可见迁袝时所撰墓志铭的铭辞仍用李行廉在权厝时所作之旧铭。此种形式可称之为唐人合作撰文的特例。
    ④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351页。
    ①志文末云:“友人给事中中山刘宪,言行动天,文章经国,惠此哀铭,情深操诔。”可知铭文的作者为刘宪。而志文中叙事屡用第一人称,如说崔释为“吾家之季子”、“余同生四人”,参合《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的记载可知,志文的作者当为崔融。详参赵振华:《洛阳新出唐代墓志研究三题》。中国文物研究所编:《出士文献研究》第八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71~272页。
    ②录文见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七辑,第24页。拓片载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乔栋、李献奇、史家珍编著:《洛阳新获墓志续编》,第73页。
    ③墓志录文及拓片图版均见陈忠凯:《唐韦承庆及继母王婉两方墓志铭文释读》。中国文物研究所编:《出土文献研究》第七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43-346页。
    ④赵文成、赵君平编:《秦晋豫新出墓志搜佚》,第464页。
    ⑤此志释文、拓片尚未公开发表,此照国家图书馆网站所载图片录文。网址如下:http://res4.nlc.gov.cn/home/search.trs?method=showDetail&channelid=11&id=muz7489&searchWord=%28+book name%2F1%3D+%27%E9%AB%98%E5%85%83%E6%80%9D%27++and+subchannel%3D3+%29
    ⑥赵文成、赵君平编:《秦晋豫新出墓志搜佚》,第510页。
    ①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九辑,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6页。
    ②程章灿:《陆广成墓志考》,《考古》,1995年第10期,第942-944页。
    ③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366页。
    ④西安碑林博物馆编:《西安碑林博物馆新藏墓志汇编》,第379-380页。
    ⑤周剑曙、赵振华、王竹林:《偃师新出土唐代墓志跋五题》。洛阳历史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河洛文化论丛》第三辑,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12-314页。
    ⑥赵文成、赵君平编:《秦晋豫新出墓志搜佚》,第591页。
    ⑦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527页。
    ①赵文成、赵君平编:《秦晋豫新出墓志搜佚》,第677页。
    ②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第208页。
    ③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620页。
    ④录文见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709页。拓片载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洛阳地区文管处编:《千唐志斋藏志》,第900页。缺字和录文失当之处据拓片校补。
    ⑤赵文成、赵君平编:《秦晋豫新出墓志搜佚》,第756页。
    ⑥陈根远:《唐(韩秀实墓志>及其他》,《文博》,2010年第4期,第35页。
    ①录文见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第287页。拓片载中国文物研究所等编:《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叁]千唐志斋[壹]》,第240页。按:此文实为迁袝志,志主建中元年(780)卒,其婿庾准为之撰墓志铭,志文、铭文均出庾准之手。时隔十六年,迁袝之时,原先的志文又经庾准之子承恭润饰,而铭辞则仍用庾准旧文。
    ②录文见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第119页。拓片载赵君平、赵文成编:《河洛墓刻拾零》,第498页。
    ③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238-2239页。
    ①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隋唐五代石刻文献全编》第2册,第607页。
    ②陈思纂次:《宝刻丛编》卷六,第150页。
    ③赵明诚:《宋本金石录》卷六,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44页。
    ④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71册,第587页。
    ⑤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隋唐五代石刻文献全编》第3册,第401页。拓本见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24册,第53~54页。
    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94册,第629页。
    ①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隋唐五代石刻文献全编》第3册,第136页。
    ②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七辑,第186页。
    ③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25册,第13页。
    ④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22册,第81页。
    ①杜佑:《通典》卷一五,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57页。
    ②谢无量:《骈文指南》,中华书局,1918年版,第60-61页。
    ①刘晌等:《旧唐书》卷九七,第3057页。
    ②《大唐故通议大夫使持节兴州诸军事兴州刺史上柱国刘府君(寂)墓志铭》。见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070页。
    ③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619页。
    ①刘昫等:《旧唐书》卷八八,第2863、2865页。
    ②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351页。
    ③陈忠凯:《唐韦承庆及继母王婉两方墓志铭文释读》。中国文物研究所编:《出土文献研究》第七辑,第350页。
    ④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620页。
    ⑤徐松撰,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卷八,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版,第314页。
    ①刘宝楠:《汉石例》卷三。见朱记荣辑:《金石全例》中册,第117页。
    ②程章灿:《墓志铭的结构与名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年第6期,第45页。
    ③叶昌炽撰、柯昌泗评:《语石语石异同评》卷六,第392-393页。
    ①该文未见拓本刊布,此据国家图书馆网站所收墓志拓片录文。网址如下:http://res4.nlc.gov.cn/home/imageShow.trs?method=imageLargeShow&id=muz6604&pathinfo=710_0&dataid=p icture&channelid=11&picname=muz6604.jpg&slflag=L&serialnum=&urlEncodeFlag4java=true
    ②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714页。
    ③王芑孙:《碑版文广例》卷二。见朱记荣辑:《金石全例》下册,第139-140页。
    ②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570页。
    ①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190页。
    ②辅得一从去世到入葬时间甚短,前后仅相隔十二天。
    ①赵君平编:《邙洛碑志三百种》,第227页。
    ②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1149页。
    ③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507页。
    ④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980页。
    ⑤叶昌炽撰,柯昌泗评:《语石语石异同评》卷六,第391页。
    ①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802页。
    ②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七辑,第40页。
    ①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九○,第5013-5014页。
    ②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零○二,第5752页。
    ③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252页。
    ①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第208页。
    ②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第287页。
    ③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二辑,第7页。
    ④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349页。
    ①墓志拓片图版及录文见陈忠凯:《唐韦承庆及继母王婉两方墓志铭文释读》。中国文物研究所编:《出土文献研究》第七辑,第343~346页。
    ①叶昌炽撰,柯昌泗评:《语石语石异同评》卷六,第421页。
    ②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一五○,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484页。
    ①王芑孙:《碑版文广例》卷七。见朱记荣辑:《金石全例》下册,第421页。
    ②王芑孙在《碑版文广例》中列有“书撰人名列在题后文前例”和“书撰列名文后例”两条。前者云:“《瘗鹤铭》,诸家聚讼,定为陶隐居者较多,此文宜归梁世。后来书撰姓名列在文前例,实本此。前此亦未有为物类作冢铭题之事,故特举之。”《瘗鹤铭》题下署“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书。”(王芭孙:《碑版文广例》卷七。见朱记荣辑:《金石全例》下册,第379页。)后者云:“《梁始兴忠武王碑》,梁文帝第十一子萧憺碑也。碑皆骈体,非古文,故不录。然书撰列名在文后曰徐勉造者,即撰文也。”并有按语云:“碑文之后款署如此,刻字人姓名附见自此始。”(朱记荣辑:《金石全例》下册.第381-382页。)
    ③叶弈苞:《金石录补》卷二七,《续修四库全书》第90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74页。
    ④有关“物勒工名”的传统,程章灿曾有论述,可参看。见程章灿:《石刻刻工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7-48页。
    ①按:二碑均刻于东汉光和四年(181)。
    ②毛远明编著:《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1册,第8页。
    ③《芗他君石祠堂题记》,引自邢义田:《画为心声:画像石、画像砖与壁画》,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50页。邢氏录文原有脱漏,兹据所附拓片校补。
    ④王芑孙:《碑版文广例》卷三。见朱记荣辑:《金石全例》下册,第191页。
    ⑤毛远明编著:《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1册,第348页。
    ⑥毛远明编著:《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1册,第345页。
    ⑦毛远明编著:《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1册,第280页。
    ⑧毛远明编著:《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1册,第328页。翁方纲认为:“‘从史位’下阙,以《天井题名》考之,当是‘下辨仇靖’四字。”翁方纲:《两汉金石记》卷一三。新文丰出版公司编辑部编:《石刻史料新编》第1辑第10册,第7386-7387页。毛远明认为“故吏下辨”后之阙文当为“仇绋字”,并引《集古录跋尾》和《天下碑录》为佐证,可从。
    ①毛远明编著:《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3册,第276页。
    ②毛远明编著:《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3册,第181页。
    ③录文见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41~42页,录文脱漏之处据拓片增补,拓片见张宁等主编:《隋唐五代墓志汇编·北京卷》第1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2页。
    ④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603页。
    ①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429页。
    ②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66页。
    ③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441页。
    ④邵磊:《冶山存稿》,第151-152页。
    ⑤毛远明编著:《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3册,第146页。
    ⑥毛远明编著:《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1册,第161页。
    ⑦毛远明编著:《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3册,第90页。
    ⑧王芑孙认为此种方式始于梁天监十三年(514)所刻之《瘗鹤铭》,实际上并不准确。
    ①毛远明编著:《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3册,第155页。
    ②毛远明编著:《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3册,第167页。
    ③陈思纂次:《宝刻丛编》卷九,第268页。
    ④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隋唐五代石刻文献全编》第2册,第658页。
    ⑤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11册,第117页。
    ⑥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88页。
    ①王芑孙:《碑版文广例》卷七。见朱记荣辑:《金石全例》下册,第421~422页。
    ②王其袆、周晓薇编著:《隋代墓志铭汇考》第4册,线装书局,2007年版,第154-156页。
    ③工芑孙:《碑版文广例》卷七。见朱记荣辑:《金石全例》下册,第416-417页。
    ①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838页。
    ②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1032页。
    ③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1055页。
    ④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1085页。
    ⑤李举纲、王亮亮:《西安新见<唐第五琦墓志>考疏》,第23页。文末署:“朝议郎行尚书兵部员外郎高参撰,奉义郎行京兆府仓曹参军韩秀荣书。
    ⑤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211-2212页。文末署:“孤子朝散大夫、前使持节江州诸军事守江州刺史、上柱国愔撰。孤子前徐、泗、宿、濠等州观察判官,将仕郎,监察御史里行恽书。
    ⑦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916页。
    ⑧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796页。
    ⑨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483页。
    ①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800页。
    ②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1076~1077页。
    ③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1015页。
    ④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1090页。
    ⑤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182页。
    ⑥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1137-1138页。
    ⑦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1042~1043页。
    ⑧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1028~1029页。
    ①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1093页。
    ②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119-2120页。
    ③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217-2218页。
    ④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1085-1086页。
    ⑤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1067-1068页。
    ⑥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1091-1092页。
    ①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隋唐五代石刻文献全编》第2册,第643页。
    ②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42页。
    ③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九八,第5645页。
    ④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369页。
    ⑤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493页。
    ⑥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185页。
    ⑦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九○上,第4996页。
    ①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288页。
    ②王芑孙《碑版文广例》卷八。见朱记荣辑:《金石全例》下册,第441页。
    ③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034页。
    ④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512页。
    ⑤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634页。
    ⑥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190页。
    ⑦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778页。
    ⑧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078页。
    ①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032页。
    ②西安碑林博物馆编:《纪念西安碑林九百二十周年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311页。
    ③西安碑林博物馆编:《西安碑林博物馆新藏墓志汇编》,第603页。
    ④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264页。
    ⑤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262页。
    ⑥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1089页。
    ⑦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251页。
    ⑧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031页。
    ⑨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060页。
    ⑩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193页。
    11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708页。
    ①齐渊编:《洛阳新见墓志》,第39页。
    ②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147页。
    ③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617页。
    ④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281页。
    ①拓片见陈长安主编:《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第8册,第]02页。
    ②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1119页。
    ③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1142页。
    ④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287页。
    ⑤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226页。
    ⑥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175页。
    ⑦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143页。
    ⑧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052页。
    ⑨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236页。
    ⑩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194页。
    11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841页。
    ①曾毅公:《石刻考工录·自序》,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②赖非:《齐鲁碑刻墓志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306页。
    ③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904页。
    ④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023页。
    ⑤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隋唐五代石刻文献全编》第3册,第197页。
    ⑥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226页。
    ⑦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994页。
    ①朱关田:《唐名士三志文小识》,《书法丛刊》,2008年第3期,第49页。
    ②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049页。
    ③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714页。
    ④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579页。
    ⑤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第57-58页。
    ①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隋唐五代石刻文献全编》第3册,第271页。
    ②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918页。
    ③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226页。
    ④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222-2223页。
    ⑤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814页。
    ⑥曾毅公:《石刻考工录·自序》,第3页。
    ⑦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277页。
    ⑧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163页。
    ⑨曾毅公:《石刻考工录·自序》,第3页。
    ①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986页。
    ②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699页。
    ③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483页。
    ④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1099页。
    ⑤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291页。
    ①程章灿:《古刻新诠》,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22页。
    ②毛远明编著:《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1册,第118页。
    ③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1册,第184页。
    ④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689页。
    ①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394页。
    ②毛远明编著:《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1册,第280页。
    ③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287页。
    ④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1009页。
    ⑤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四○五,第1832页。
    ⑥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606页。
    ①赵君平、赵文成编:《秦晋豫新出墓志搜佚》,第424页。
    ②陈尚君辑校:《全唐文补编》卷二一,第256页。
    ③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345页。
    ④陈尚君辑校:《全唐文补编》卷二六,第333页。
    ⑤陈尚君辑校:《全唐文补编》卷二○,第242页。
    ⑥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第145页。
    ⑦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853页。
    ⑧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114页。
    ⑨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840页。
    ⑩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1044页。
    11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236页。
    ①卢文弨:《抱经堂文集》卷一五,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10页。
    ②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卷四,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93页。
    ③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925页。
    ④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329页。
    ⑤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490页。
    ⑥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311页。
    ⑦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434页。
    ⑧洛阳历史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河洛文化论丛》第三辑,第312页。
    ①胡可先、魏娜:《唐代诗人事迹新证》,《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第28页。
    ②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183页。
    ③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隋唐五代石刻文献全编》第3册,第178页。
    ④关于吏部常选官品的考察,参毕昭杰:《<《大唐故吏部常选柳府君墓志铭并序》浅析)一文辩正》,《中原文物》,1991年第4期,第68页。
    ⑤陈尚君校辑:《全唐文补编》卷二一,第251页。
    ①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150页。
    ②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906页。
    ③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398页。
    ④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855页。
    ⑤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379页。
    ⑥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442页。因原石残泐较严重,作者姓名或录作宗杞。
    ⑦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六四三,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710页。
    ⑧徐松撰,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卷七,第284页。
    ①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846页。
    ②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914页。
    ③原文刻于炳灵寺石窟第六十四龛岩壁摩崖上,录文见陈尚君辑校:《全唐文补编》卷一八,第224页。
    ④按:此张楚金与第二章中所载与马巽合撰《张景阳墓志铭》之张楚金生活年代虽然接近,但二人所历之官职品阶有较大的差距,实非一人。该张楚金《旧唐书》卷一八七上有传,云:“高宗时,累迁刑部侍郎··则天临朝,历位吏部侍郎、秋官尚书,赐爵南阳侯。”而由此文题署,可知其任刑部侍郎的时间当在仪凤三年前后。
    ⑤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550页。
    ①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142页。
    ②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180页。
    ③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第135页。
    ④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1064页。
    ⑤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528页。
    ①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第243页。
    ②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720页。
    ③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746页。
    ④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566页。
    ⑤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220页。
    ⑥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902页。
    ⑦中国文物研究所等编:《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叁]千唐志斋[壹]》,第254页。
    ⑧王胜明、李天道:《李益佚文及其文献价值》,《文献》,2009年第4期,第56页。
    ⑨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262页。
    ①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540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偃师杏园唐墓》,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88页。
    ③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1040页。
    ④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983页。
    ⑤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939页。
    ⑥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252页。
    ①董诰等:《全唐文》卷四八一,第2178页。
    ②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九○下,第5058页。
    ③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四五,第4732页。
    ④西安碑林博物馆编:《西安碑林博物馆新藏墓志汇编》,第510页。
    ⑤按:志文仅云宇文氏“以元年建卯月卅日天于内宅,时春秋廿四矣。即以其年建巳月廿一日葬于京兆府万年县滋水乡原。”《新唐书·肃宗本纪》云:“(上元二年)九月……去‘上元’号,称元年,以十一月为岁首,月以斗所建辰为名。”以此推论,元年建卯月为762年二月,建巳月为762年四月。
    ⑥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758页。
    ⑦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694页。
    ①杜牧:《樊川文集》卷一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08页。
    ②《李益墓志铭》释文、拓片见朱关田:《<李益志)浅释》,第36、38页。
    ③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七上,第521页。
    ④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三六,第3759~3760页。
    ①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六○,第4965-4966页。
    ②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620页。
    ③欧阳棐:《集古录目》卷七,《云自在龛丛书》本,光绪二十五年(1899)刊,第七页。
    ④赵明诚撰,金文明校证:《金石录校证》卷七,第125页。
    ⑤见朱关田:《唐代书法家年谱》,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53-290页。
    ①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一八,第2766页。
    ②胡明曌:《内容有涉大明宫的三方唐代墓志》,《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5期,第80页。
    ③郁贤皓、胡可先:《唐九卿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11页。
    ④刘昫等:《旧唐书》卷一六九,第4409页。
    ⑤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七二九,第3333页。
    ⑥张乃翥:《洛阳新辑石刻所见唐代中原之佛教》,《中原文物》,2008年第5期,第89页。
    ①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三六五,第1645页。
    ②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五,上海书店,1984年版,第188页。
    ③傅璇琮编撰:《唐人选唐诗新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89页。
    ④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卷八,第1252页。
    ⑤曹寅等编:《全唐诗》卷一一四,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158页。
    ⑥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606页。
    ⑦傅璇琮编撰:《唐人选唐诗新编》,第456页。
    ①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六○,第1609-1610页。
    ②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卷八,第1250页。
    ③此参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卷八,第1252页。
    ④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619页。
    ①日本学者中村裕一有详细的论述,见氏著《唐代公文书研究》,汲古书院,1996年版。
    ②钱钟书:《管锥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375-2378页。
    ①陈尚君:《新出石刻与唐代文学研究》。逢甲大学中国文学系主编:《六朝隋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711页。
    ②叶昌炽撰,柯昌泅评:《语石语石异同评》卷四,第230-231页。
    ③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11册,第80页。
    ④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49页。
    ①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53页。
    ②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148页。
    ③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462页。按:“关西孔子”指东汉杨震,因其明经博览,无不穷究,当时即有“关西孔子杨伯起”之称,后世杨姓多将其攀附为自己的远祖。
    ④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398页。
    ⑤陈尚君辑校:《全唐文补编》卷三O,第355页。
    ⑥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二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348页。
    ①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004页。
    ②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308页。
    ③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隋唐五代石刻文献全编》第2册,第691~692页。
    ④冯登府:《金石综例》卷四。见朱记荣辑:《金石全例》中册,第636页。
    ⑤姚美玲:《唐代墓志中的“礼也”释证》,《语言科学》,2007年第2期,第101页。
    ①陈尚君校辑:《全唐文补编》卷一一,第138页。
    ②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716页。
    ③岑仲勉:《续贞石证史》。岑仲勉:《金石论丛》,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99页。
    ①岑仲勉:《贞石证史》。岑仲勉:《金石论丛》,第82~83页。
    ①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384-385页。
    ②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503页。
    ③按:关于亡宫墓志铭的论述,前人已有所探讨。本节撰写过程中对程章灿《“填写”出来的人生——由(亡宫墓志>谈唐代宫女的命运》(《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年第1期,第87-90页)和胡玉兰《唐代亡宫墓志铭文的程式化演变及原因》(《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45页)二文参照尤多,特此说明。
    ④毛汉光:《唐代墓志铭汇编附考》第14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3年版,第428页。
    ①毛汉光:《唐代墓志铭汇编附考》第14册,第490页。
    ②李林甫等:《唐六典》卷一二,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58页。
    ③王溥:《唐会要》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页。
    ④李林甫等:《唐六典》卷一二,第359页。
    ⑤李林甫等:《唐六典》卷一○,第302页。
    ①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655页。
    ②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715-716页。
    ③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717页。
    ④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0七,第5856页。
    ⑤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1页。
    ⑥蔡正孙:《诗林广记》卷九,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61页。
    ①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745页。
    ②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747页。
    ①管思礼的葬日距卒日仅有半个月时间。
    ②铭文虽与《管基墓志》不同,但亦有所本,详下文。
    ①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七,第571页。
    ②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419页。
    ③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244页。
    ④李希泌编:《曲石精庐藏唐墓志》,第73页。
    ⑤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626页。
    ⑥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560页。
    ①王弼、韩康伯注,孔颖达正义:《宋本周易注疏》卷八,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564页。
    ②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第627页。
    ③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418页。
    ④唐代墓志铭的铭文中承袭《楚辞》体的现象甚多,不仅许多铭文通篇均用骚体写成,即使是采用“重曰”这一文体形式者,也多有用例,如《荥阳亡夫人墓志铭》等,见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207页。
    ⑤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页。
    ⑥郑玄注,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卷八,第277页。按:化用此句之铭文尚多,如《大唐故项城令邢君(郭)墓志》铭文云:“泰山其颓,梁木斯坠……”亦当本此而来。见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795页。
    ⑦陈祚明评选:《采菽堂古诗选》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80-81页。
    ①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查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②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576页。
    ③李德裕撰,傅璇琮、周建国校笺:《李德裕诗文集校笺·别集》卷九,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83页。
    ④陶渊明撰,袁行霈笺注:《陶渊明集笺注》卷五,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460页。
    ⑤陶渊明撰,袁行霈笺注:《陶渊明集笺注》卷四,第375页。
    ⑥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295页。
    ⑦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340页。
    ①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446页。
    ②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453页。
    ③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834页。
    ④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791页。
    ①除本章第一节所举例证以外,这样的模板还有很多,如《唐故洛阳县淳俗乡君效夫人(姬)墓志铭》、《唐故上谷侯夫人义明乡君谭氏(二娘)铭》、《唐故阳城县白土乡君孔氏(玉)墓志铭》三篇文章的志文即是按照同一模板略作改动而成。《效姬墓志铭》铭文云:“瞻纷纭之盛烈,播帝籍之缣缃。俯贻则于千载,仰当代之琳琅。凝德音于淑媛,实景行于昂藏,贞顺艳于春日,志节粲于秋霜。何天德之无辅,奄摧落于斯良?悲华庭之少行迹,泣重阜而掩芬芳。歌薤露兮酸野外,风萧萧兮凄白杨。”《谭二娘墓志铭》的铭文与此完全相同、一字不差。《孔玉墓志铭》铭文虽然替换了一些词句,但模仿《效姬墓志铭》的痕迹甚明。三文分别见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09、342、258页。
    ②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748页。
    ③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67页。
    ④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517页。
    ①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732页。
    ②陈尚君:《新出石刻与唐代文学研究》。逢甲大学中国文学系主编:《六朝隋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712页。
    ①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333页。
    ②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342~343页。
    ③录文见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412页;拓片见陈长安主编:《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第4册,第173页。
    ④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416页。
    ①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517页。
    ②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517页。
    ③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499页。
    ④毛汉光:《唐代墓志铭汇编附考》第11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1年版,第23页。
    ①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378页。
    ②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374页。
    ①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三七,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954页。
    ②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415页。
    ③贾栖梧:《唐故永嘉郡永嘉县令陈公(敬玄)墓志铭》,见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616页。
    ④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28页。
    ⑤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327页。
    ①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10册,第51页。
    ②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66页。
    ③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243页。
    ④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60页。
    ⑤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549页。
    ①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713页。
    ②杜甫著,杨伦笺注:《杜诗镜铨》卷一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817页。
    ③陈师道:《后山诗话》。见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04页。
    ④葛立方认为:“‘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李嘉祐诗也。王摩诘衍之为七言曰:‘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而兴益远。‘九天宫殿开阊阖,万国衣冠拜冕旒。’王摩诘诗也。杜子美删之为五言曰:‘闾阖开黄道,衣冠拜紫宸。’而语益工。”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一一匕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4-15页。
    ⑤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上还指出王维“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乃化用李嘉祐“水田飞白鹭,夏术啭黄鹂”而成,并认为其妙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如李光弼将郭子仪军,一号令之,精彩数倍。”见何文焕辑:《历代诗话》,第411页。
    ⑥按:指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中的“九天阊阚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一联。见王维撰,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卷六,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88页。
    ⑦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68页。
    ①蒋寅先生即认为杜甫的“阊阖开黄道,衣冠拜紫宸”一联“语虽简,然气象雍容殊不及王”,有点金成铁之意。欧阳修认为王勃化用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其语类俳;王应麟则以之为江左卑弱文风的余绪。
    ②引自杜甫著,杨伦笺注:《杜诗镜铨》卷三,第128-129页。
    ③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499页。
    ④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500页。
    ⑤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508页。
    ⑥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511页。
    ⑦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517页。
    ⑧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518页。
    ⑨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581页。
    ⑩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笺校》卷二二,第1493页。
    11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445页。
    ①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362页。
    ②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355页。
    ①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37页。
    ①如作于乾封元年(666)的《大唐故左卫长史颜君(仁楚)墓志铭》和作于仪凤三年(678)的《唐故司马处上(道)墓志铭》等等。二文分别见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445页;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235页。
    ②其全文如下:“天尊地卑兮刚柔绝,一阴一阳兮男女别。小往大来兮泰道平,夫妇夫妇兮人道成。有一人兮信为美,配良人兮耦君子。卦兆合兮凤凰开,束帛流兮羔雁来。百两归兮三周毕,桃李迳兮芝兰室。心其坚兮如胶漆,调克谐兮比琴瑟。四序环兮始且终,百年人兮有复空。黄泉路兮无春日,白杨树兮多悲风。见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725页。此篇铭文采用“四兮三”、“三兮三”相继的骚体句写成。(关于这种体式的命名,参葛晓音:《论汉魏三言体的发展及其与七言的关系》,《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60页。)从此以后,骚体句式在铭文创作中得到越来越多地运用,句式也发展成多种形式,除上述两种之外,还有“二兮二”、“四兮四”、“三兮二”、“三兮四”等多种,或者是两种或几种格式的组合。关于这些骚体句式的用例及其特点,笔者另有专文展开讨论,此不详述。
    ①葛晓音先生在讨论骚体的句式特征时说:“《离骚》的基本句式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六言,即‘兮’字两边为六言句。如‘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这类结构的六言节奏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三字音节词组和二字音节词组中间夹虚字,如‘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可以用三X二的公式来表示。‘三’代表句腰前面的三音节词组, ‘二’代表句腰后面的二音节词,X代表六言句中‘之’、‘以’、‘其’等虚字即句腰的位置。”见葛晓音:《从<离骚>和(九歌)的节奏结构看楚辞体的成因》,《学术研究》,2004年第12期,第125页。王德华先生则认为:“后世骚体‘兮’字的失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是句腰虚字的六言句式上下句之间‘兮’字失落,形成句腰虚字的六言句,也就是纯粹的‘三x二’节奏句式。”见王德华:《骚体“兮”字表征作用及限度》,《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第89页。
    ①现藏于日本,最早由罗振玉抄录传回国内,后被陈尚君先生收入《全唐文补编》。
    ②陈尚君辑校:《全唐文补编》卷一五,第184页。
    ③据中华书局1980年徐明霞点校本《杨炯集》统计,卷九则全为墓志,共收墓志文八篇,加上补遗中所收的两篇,现存杨炯所作的墓志文共有十篇。
    ④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九O上,第5000页。
    ⑤此据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徐鹏点校本《陈子昂集》卷六所收墓志铭统计。
    ⑥陈子昂:《陈子昂集》卷六,第127页。
    ①陈子昂:《陈子昂集》卷七,第146页。
    ②姚圣良认为:“《国殇文》中的一些句子也是直接化用《国殇》中的句子,如《国殇》中有‘魂魄毅兮为鬼雄’,《国殇文》中有‘壮士虽死精魂用’,他们之间的继承关系是很明显的。”见姚圣良:《试论陈子昂对<楚辞>的认识和继承》,《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第76页。
    ①如《大唐尚书都事故息颜子(襄子)之铭》和《唐故蓬州安固县令孙君(建)墓志之铭》等等。二文分别见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314页;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190页。《颜襄子之铭》志文仅有短短64字,而铭文却多达144字,是志文的两倍还多。
    ①刘晌等:《旧唐书》卷一九○中,第5013-5014页。
    ②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第5752页。
    ③胡可先:《出土文献与中古文学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10月在线刊出,第11页。
    ④魏了翁:《鹤山集》卷一○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7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63~464页。
    ⑤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五辑,第25页。
    ①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第135页。
    ②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二二五,第1003页。
    ③许多墓志铭铭文字数都在30字左右,开元年间甚至出现了只有十几个字的铭文,如《故莱州长史王府君妻墓志铭》:“天长地久,浮生休死,送死事生,古今何几!”见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211页。再如《大唐故人刘君(辽)墓志铭》、《幽栖寺尼正觉浮图之铭》等墓志的铭文也都只有十余字。如此之短的铭文,在唐代早期是极为罕见的。
    ①陈衍:《石遗室论文》卷四。见陈衍撰,陈步编:《陈石遗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02页。
    ②陈衍:《石遗室论文》卷四。见陈衍撰,陈步编:《陈石遗集》,第1607页。
    ③钱穆:《杂论唐代古文运动》。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49页。
    ①韩愈撰,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七,第540页。
    ②柳宗元:《柳宗元集》卷一○,第260页。
    ③李春敏:《唐吕渭墓志考释》。赵振华主编:《洛阳出土墓志研究文集》,朝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399页。
    ④柳宗元:《柳宗元集》卷一O,第255页。
    ⑤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页。
    ①韩愈撰,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卷六,第362页。
    ②柳宗元:《柳宗元集》卷一三,第325页。
    ①柳宗元:《柳宗元集》卷一○,第266~267页。
    ②韩愈撰,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七,第513页。
    ①韩愈撰,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七,第514页。
    ②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994页。
    ③《唐故进士赵君(珪)墓志铭》,录文见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260页,拓片见陈长安主编:《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第14册,第7页。原录文和断句均有舛误,此处录文和标点已据拓片校改。
    ④柳宗元:《柳宗元集》卷——,第290页。
    ⑤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007页。
    ①葛晓音:《中晚唐古文趋向新议》。葛晓音:《汉唐文学的嬗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94~195页。
    ①洪迈:《容斋随笔》卷一○,第127页。
    ②元稹:《元稹集》卷五一,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54页。
    ③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卷四五,第2793页。
    ①柳宗元:《柳宗元集·外集》卷上,第1348-1349页。
    ②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329页。
    ①如韩愈的《元和圣德颂》、柳宗元的《平淮西雅》、《唐铙歌鼓吹曲》等。
    ②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428页。
    ③鞠岩:《贾至中书制诰与唐代古文运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第80页。
    ①张仁青:《中国骈文发展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65页。
    ②李商隐:《樊南甲集序》:“大中元年,被奏入岭当表记,所为亦多。冬如南郡,舟中忽复括其所藏,火燹墨污,半有坠落。因削笔衡山,洗砚湘江,以类相等色,得四百三十三件,作二十卷,唤曰《樊南四六》。四六之名,六博、格五、四数、六甲之取也,未足矜。”见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文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713页。
    ③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九O下,第5078页。
    ④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三,第5793页。
    ⑤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文编年校注》,第1713页。
    ⑥清人孙梅认为李商隐的骈文是今体的金科玉律:“徐、庾以来,声偶未备;王、杨之作,才力太肆。沿及五代,不免靡弱。宋代作者,不无疏拙。惟《樊南甲乙》,则今体之金绳,章奏之玉律也。循讽终篇,其声切无一字之聱屈,其抽对无一语之偏枯。才敛而不肆,体超而不空,学者舍是,何从入乎?直斋顾谓‘当时称工,今不见其工’,此华箧十重,而观者胡卢,掩口于燕石者也。”见孙梅:《四六丛话》卷三二,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63页。今人瞿兑之也称赞其文云:“商隐的文章,虽然表而华缛,然而里面是很有骨气的。唐人的骈文,每每缺少庾子山那一种清刚苍老的骨气,而商隐不然……他的骈文所以如此出色,还是因为从古文半路出家的缘故。大凡文章作得好的,所融合的派别也必很多,犹如讲优生学的说,血缘复杂必能产优秀的子女一样,商隐也不外此例。”见瞿兑之:《骈文概论》,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108-109页。
    ①高步瀛选注:《唐宋文举要·乙编》卷一,第1133页。
    ②翟景运:《晚唐骈文研究》,第294~302页。
    ③吴丽娱:《唐礼摭遗》,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92页。
    ④翟景运:《晚唐骈文研究》,第92页。
    ①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403页。
    ②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1170页。
    ③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536页。
    ①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394页。
    ②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398页。
    ③曹寅等编:《全唐诗》卷四,第48页。
    ①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362页。
    ②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237~2239页。
    ③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1114页。
    ①胡玉兰:《唐代亡宫墓志铭文的程式化演变及原因》,《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5页。
    ②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397页。
    ③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407页。
    ④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438页。
    ⑤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241页。
    ⑥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299页。
    ①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041页。
    ②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963页。
    ③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252页。
    ④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322页。按:“子淫反”当为“阴”字之注音,本当作“於淫反”,误作“于淫反”,再误作“子淫反”
    ⑤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213页。
    ⑥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354页。
    ⑦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419页。
    ⑧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466页。
    ⑨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476页。
    ⑩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1107页。
    ①全文如下:王氏殇女其名容,名由仪范三德充,诵诗阅史慕古风。卑盈乐善正养蒙,是宜百祥期无穷,奈何美疹剿其躬。芳年奄谢午咸通,季夏二十三遘凶,翌月十八即幽宫。寿逾既笄三而终,晋阳之胄冠诸宗,厥考长仁命不融。外族清河武城东,中外辉焯为世雄,今已矣夫石峁封。仲父刻铭藏户中,以纾临穴嫂哀恫,古往今来万化同。高高谁为问圆穹,姑安是兮龟筮从,埃吉良兮从乃公。见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391页,原录文讹夺之处已据拓本校改。
    ②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全唐诗续拾》卷三一,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152页。
    ③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469页。
    ①欧阳修著,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外集》卷一九,第1844页。
    ②张涌泉:《试论敦煌俗字研究的意义(下)》。张涌泉:《张涌泉敦煌文献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380页。
    ①毛远明:《碑刻文献学通论》,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2~39页。
    ②丁巍:《老学文献又一重要发现——路工先生访得唐虞世南校写<老子道德经)石刻拓本》,《中州学刊》,1994年第6期,第67页。又见陈尚君校辑:《全唐文补编》卷二○,第246页。按:因武周新字“人”作“笙”,与“生”形近,故二文中的“凤阁舍生”均应改作“凤阁舍人’
    ③录文、拓片均见周剑曙、赵振华、王竹林:《偃师新出土唐代墓志跋五题》。洛阳历史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河洛文化论丛》第三辑,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23页。
    ①录文、拓片分别见毛汉光:《唐代墓志铭汇编附考》第15册,第419、422页。
    ②详见第三章第二节中的相关探讨。
    ③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六辑,第13页。
    ④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第148页。吴讷也说:“行状者,门生故旧状死者行业上于史官,或求铭志于作者之辞也。”见吴讷:《文章辨体序说》,第50页。
    ⑤行状还有察举选士、议谥等方面的功能,详见俞樟华、盖翠杰:《行状职能考辨》,《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日本学者中村裕一也在《唐代官文书研究》一书中辟专节,从制度化层面论述了行状的样式和功能,参中村裕一;《唐代官文书研究》,中文出版社,1991年版,第350-368页。
    ①间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921页。
    ②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187页。
    ③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2页。
    ④欧阳修著,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外集》卷一九,第1842页。
    ⑤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卷四六,第2832页。
    ①据《唐六典》记载,诸职事官三品已上、散官二品已上身亡者,方有资格请谥。见李林甫等:《唐六典》卷二,第44页。由白居易祖、父的终官来看,显然不能享受此等殊荣。
    ②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卷四一,第2684页。
    ③王芑孙《碑版文广例》卷三。见朱记荣辑:《金石全例》下册,第191页。
    ④王芑孙《碑版文广例》卷三。见朱记荣辑:《金石全例》下册,第191页。
    ①叶昌炽撰,柯昌泗评:《语石语石异同评》卷六,第418页。
    ①欧阳修著,邓宝剑、王怡琳注释:《集古录跋尾》卷八,第184页。
    ②欧阳修著,邓宝剑、王怡琳注释:《集古录跋尾》卷八,第181页。
    ③他在为《唐韩愈黄陵庙碑》所作的跋尾中云:“《昌黎集》今大行于世,而患本不真。余家所藏,最号善本,世多取以为正,然时时得刻石校之,尤不胜其舛缪。”欧阳修著,邓宝剑、王怡琳注释:《集古录跋尾》卷八,第187页。
    ④他经常自诩“集录古文,其求之既勤且博”,如他在跋《唐裴大智碑》时云:“右《裴大智碑》,李邕撰,萧诚书。诚以书知名当时,今碑刻传于世者颇少,余集录所得才数本尔。以余之博采而得者止此,故知其不多也。”欧阳修著,邓宝剑、王怡琳注释:《集古录跋尾》卷六,第144页。
    ⑤欧阳修跋《唐干禄字样》云:“右《干禄字样》,别有摹本,文注完全,可备检用。此本刻石残缺处多,直以鲁公所书真本而录之尔……世俗多传摹本,此以残缺不传,独余家藏之。”欧阳修著,邓宝剑、王怡琳注释:《集古录跋尾》卷七,第165页。
    ⑥欧阳修著,邓宝剑、王怡琳注释:《集古录跋尾》卷六,第163页。
    ⑦欧阳修著,邓宝剑、王怡琳注释:《集古录跋尾》卷九,第205页。
    ⑧参王国维:《魏石经考四》。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70-971页。
    ①李林甫等:《唐六典》卷八,第255页。
    ②刘昫等:《旧唐书》卷四三,第1852页。《新唐书·百官二》也有相同的记载,见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四七,第1213页。
    ③欧阳修著,邓宝剑、王怡琳注释:《集古录跋尾》卷七,第161页。
    ④欧阳修著,邓宝剑、王怡琳注释:《集古录跋尾》卷七,第165页。
    ⑤欧阳修著,邓宝剑、王怡琳注释:《集古录跋尾》卷八,第186页。
    ①笔者所见即有任思义:《<李密墓志铭>及其历史价值》,《中原文物》,1986年第1期。王兴亚、任思义:《李密墓铭的发现及其学术价值》,《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4期。刘健明:《李密死事考析——兼释(李密墓志铭)及(李密墓铭)有关记载》,《出土文献研究》第四辑,中华书局,1998年版。砺波护:《魏征撰の李密墓志铭——石刻の文集との间——》,《东方学》第百三辑,株式会社精兴社,2002年版。姚美玲:《<李密墓志铭>录文辑校》,《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5期。苏小华:《传世本<李密墓志铭>与出土(李密墓铭>的先后关系辨证》,《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年第4期。
    ①《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3期,第36页。
    ①网址如下:http://www.sf108.com/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45139&extra=&page=
    ②《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年第3期,第67~68页。
    ①独孤及撰,刘鹏、李桃校注:《毗陵集校注》卷一二,第275页。
    ②韩愈撰,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韩昌黎文外集》上卷,第667页。
    ③改名或更换表字的情况在古代较为普遍,并且一直持续到近代,如著名史学家罗继祖原字“奉高”,后来却改为“甘孺”
    ④录文见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456页.拓片见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33册,第115页。
    ⑤录文见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572页,拓片见陈长安主编:《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第15册,第22页。
    ①柳宗元:《柳河东集》卷九,第145页。
    ②按:“曅”,《全唐文》误作“煜”。宋蜀刻本《新刊增广百家详补注唐柳先生文》和《柳河东集》均作“曅”并有小注云:“简五世祖太师。子挹,国子祭酒。挹子湜,为平章事。湜子鲵。鲵子曅,司直。曅子简。
    ③柳宗元:《柳河东集》卷四一,第669页。
    ④按:祝充所引文字为今本《元和姓纂》所不载,此转引自韩愈著,刘真伦、岳珍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卷一八,第2023页。
    ①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一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620页。
    ②李延寿:《北史》卷一○○,第3335-3336页。
    ③录文见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439页,拓片见陈长安主编:《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第8册,第136页。
    ④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438页。
    ⑤权德舆:《权德舆诗文集》卷二六,第400页。
    ①权德舆:《权德舆诗文集》卷二六,第403页。
    ②权德舆:《权德舆诗文集》卷二三,第346页。
    ③墨迹图片见汪庆正:《钱币学与碑帖文献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44页。
    ④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八三,第3645页。
    ⑤汪庆正:《钱币学与碑帖文献学》,第246页。
    ①韩愈撰,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韩昌黎文外集》上卷,第666页。
    ②王充著,张宗祥校注:《论衡校注》卷二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493页。
    ③王符著,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卷七,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17页。
    ④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卷二六,第1839页。
    ⑤王行:《半轩集·王半轩传》,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31册,第468页。
    ⑥王之望:《汉滨集》卷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39册,第700页。
    ①韩愈撰,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韩昌黎文外集》上卷,第667页。
    ②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494页。
    ①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891页。
    ②姚美玲:《<李密墓志铭)录文辑校》,第89页。
    ③庾信撰,倪璠注:《庾子山集注》卷一五,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953页。按:该志原石2005年出土于陕西省咸阳市出土,拓片、释文分别见毛远明编著:《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10册,第267、268页。
    ④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二三,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001页。
    ⑤陈子昂:《陈子昂集》卷二,第36页。
    ①赵君平:《十年磨剑寸心知——关于(邙洛碑志三百种>》。载赵君平编:《邙洛碑志三百种》,第2-3页。
    ②欧阳修著,邓宝剑、王怡琳注释:《集古录跋尾》卷八,第185~186页。
    ③欧阳修著,邓宝剑、王怡琳注释:《集古录跋尾》卷八,第187页。
    ①任昉:《述异记》卷下,光绪元年(1875)湖北崇文书局刊本,第4-5页。
    ②独孤及撰,刘鹏、李桃校注:《毗陵集校注》卷一二,第275页。
    ③陈寿撰,裴松之注,李龙官等考证:《三国志》卷四,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54册,第103页。
    ④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第5册,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478页。
    ⑤分别见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46、1198页。
    ⑥白立献编:《唐段氏墓志》,河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10页。
    ①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0二,第3966页。
    ②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一五O,第673页。
    ③载洪颐煊:《平津馆读碑记》卷首,《木犀轩丛书》本,光绪十一年(1885)刊本。
    ④岑仲勉:《贞石证史》。岑仲勉:《金石论丛》,第79页。
    ⑤晚唐至宋代,政治因素干扰碑志文创作的情况还突出表现在党争方面。欧阳修在撰写《范仲淹神道碑》之前,即意识到此举会有一定的风险,正如王水照先生所言“要总结范仲淹的一生活动,无异于要梳理一部近三十年的政治史,尤其是党争的历史;而党争的另一方当时仍然人众势大,拥有不可轻视的政治能量,稍有不慎,即易引发事端”。(王水照:《欧阳修所作范(碑)尹(志>被拒之因发覆》,《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第176页。)因此欧阳修采取了较为谨慎的态度,他在《与孙威敏公书》中说:“昨日范公宅得书,以埋铭见托。哀苦中无心绪作文字,然范公之德之才,岂易称述?至于辨谗谤,判忠邪,上不损朝廷事体,下不避怨仇侧目,如此下笔,抑又艰哉!某平生孤拙,荷范公知奖最深,适此哀迷,别无展力,将此文字,是其职业,当勉力为之。更须诸公共力商榷,须要稳当。”(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一四五,第2362页。)但即便如此,该文一出,还是引起了范氏后人的不满,范纯仁径自“刊去二十余字乃入石”
    ①与萧俛一样,宋代苏轼、周必大等人均曾拒绝皇帝这方面的请求,苏轼有《辞免撰赵瞻神道碑状》(苏轼:《苏轼文集》卷三三,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29页)、周必大有《辞免书吴磷碑奏状》(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227册,第228-229页)等,可参看。
    ②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七九,第5324页。
    ③拓本见张乃翥:《洛阳新辑石刻所见唐代中原之佛教》,《中原文物》,2008年第5期,第89页。
    ④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卷七一,第3790页。
    ⑤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1970页。志题原阙,此据内容所拟。
    ⑤欧阳修著,邓宝剑、王怡琳注释:《集古录跋尾》卷九,第212页。
    ①岑仲勉:《贞石证史》。岑仲勉:《金石论丛》,第80页。
    ②岑仲勉:《贞石证史》。岑仲勉:《金石论丛》,第80~81页。
    ③岑仲勉:《贞石证史》。岑仲勉:《金石论丛》,第76页。
    ①欧阳修著,邓宝剑、王怡琳注释:《集古录跋尾》卷八,第186-187页。
    ②韩愈撰,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韩昌黎文外集》下卷,第713页。
    ③欧阳修著,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居士集》卷二○,第588页。
    ④苏轼:《苏轼文集》卷七二,第2284页。
    ⑤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015页。
    ⑥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2179页。
    ①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3册,第49~50页。
    ②岑仲勉:《贞石证史》。岑仲勉:《金石论丛》,第81页。
    ③朱熹:《昌黎先生集考异》卷八,上海古籍出版,1985年版,第304页。
    ④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第569页。
    ⑤毛汉光:《唐代墓志铭汇编附考》第8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9年版,第307页。
    ⑥欧阳修著,邓宝剑、王怡琳注释:《集古录跋尾》卷九,第212页。
    ①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卷四二,第2709页。
    ②韩愈撰,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韩昌黎文集外集》上卷,第666页。
    ③岑仲勉:《贞石证史》。岑仲勉:《金石论丛》,第81页。
    白居易著,谢思炜校注:《白居易文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白立献、梁德水编:《唐元苹墓志》,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11年。
    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
    毕沅:《中州金石记》,《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蔡正孙:《诗林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曹寅等编:《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岑参撰,廖立笺注:《岑嘉州诗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岑参撰,刘开扬笺注:《岑参诗集编年笺注》,成都:巴蜀书社,1995年。
    岑仲勉:《金石论丛》,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岑仲勉:《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岑仲勉:《唐人行第录(外三种)》,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陈长安主编:《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
    陈尚君:《陈尚君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陈尚君:《唐代文学丛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陈尚君编:《唐五代文作者索引》,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陈尚君辑校:《全唐文补编》,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陈思纂次:《宝刻丛编》,《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陈衍撰,陈步编:《陈石遗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陈子昂:《陈伯玉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
    陈子昂:《陈子昂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程章灿:《古刻新诠》,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程章灿:《石刻刻工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程章灿:《石学论丛》,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英]崔瑞德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西方汉学研究课题组译:《剑桥中国隋唐史》,北 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丁政:《碑帖书画与诗歌文献研究》,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
    董诰等编:《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都穆:《金薤琳琅》,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独孤及撰,刘鹏、李桃校注:《毗陵集校注》,沈阳:辽海出版社,2006年。
    杜甫著,杨伦笺注:《杜诗镜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杜牧:《樊川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杜牧著,冯集梧注:《樊川诗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杜牧撰,吴在庆校注:《杜牧集系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杜晓勤:《隋唐五代文学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敦煌研究院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方崧卿著,刘真伦汇校:《韩集举正汇校》,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
    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逢甲大学中国文学系主编:《六朝隋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凤凰出版社编选:《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年。
    傅璇琮、张忱石、许逸民编撰:《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傅璇琮编撰:《唐人选唐诗新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7~1995年陆续出版。
    高步瀛选注:《唐宋文举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高文、高成刚编:《四川历代碑刻》,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
    高文:《汉碑集释》,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葛立方:《韵语阳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葛晓音:《汉唐文学的嬗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葛晓音:《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顾建国:《张九龄年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隋唐五代石刻文献全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韩理洲等辑校编年:《全北齐北周文补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年。
    韩理洲辑校编年:《全隋文补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
    韩愈:《韩昌黎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韩愈著,刘真伦、岳珍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韩愈撰,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韩愈撰,文(?)注,王俦补注:《新刊经进详注昌黎先生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郝本性主编:《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河南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
    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河南省文物局编:《河南碑志叙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洛阳地区文管处编:《千唐志斋藏志》,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洪迈:《容斋随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洪兴祖:《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洪颐煊:《平津馆读碑记》,《木犀轩丛书》本,光绪十一年(1885)刊本。
    胡可先:《出土文献与唐代诗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未刊稿。
    胡可先:《杜牧研究丛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
    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日]户哲琦彦:《桂林唐代石刻研究》,东京都:白帝社,2005年。
    黄金明:《汉魏晋南北朝诔碑文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黄明兰、朱亮编著:《洛阳名碑集释》,北京:朝华出版社,2003年。
    黄永年:《文史存稿》,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
    黄永年:《文史探微》,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计有功辑撰:《唐诗纪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贾岛著,李嘉言新校:《长江集新校》,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贾谊著,王洲明、徐超校注:《贾谊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江淹撰,胡之骥注:《江文通集汇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姜亮夫编著:《楚辞书目五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静筠二禅师编撰:《祖堂集》,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赖非:《齐鲁碑刻墓志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
    赖瑞和:《唐代中层文官》,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劳格、赵钺:《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李白著,瞿蜕园、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李白著,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李白撰,安旗主编:《新版李白全集编年注释》,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
    李百药:《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
    李德裕撰,傅璇琮、周建国校笺:《李德裕文集校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李调元:《蜀碑记补》,《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李昉等:《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李防等编:《文苑英华》,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李林甫等:《唐六典》,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李商隐著,冯浩笺注:《玉溪生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李商隐著,冯浩详注,钱振伦、钱振常笺注:《樊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李希泌编:《曲石精庐藏唐墓志》,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
    李献奇、郭引强编著:《洛阳新获墓志》,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李献奇、黄明兰主编:《画像砖石刻墓志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李延寿:《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历代碑帖法书选编辑组编:《唐颜真卿书郭虚己墓志》,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廖彩樑:《乾陵稽古》,合肥:黄山书社,1986年。
    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林大志:《苏(?)张说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
    令狐德棻等:《周书》,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
    刘声木:《再续寰宇访碑录校勘记》,《石刻史料新编》本,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7年。
    刘肃:《大唐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刘餗:《隋唐嘉话》,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刘歆:《西京杂记》,《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刘晌等:《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文编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刘义庆撰,徐震堮校笺:《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刘禹锡:《刘禹锡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刘真伦:《韩愈集宋元传本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柳宗元:《柳河东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柳宗元:《柳宗元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柳宗元撰,童宗说等注释:《新刊增广百家详补注唐柳先生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卢文弨:《抱经堂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卢照邻著,李云逸校注:《卢照邻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卢照邻著,祝尚书笺注:《卢照邻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鲁迅辑录:《鲁迅辑录古籍丛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陆机著,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陆继(?):《八琼室金石补正续编》,《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陆心源编:《唐文拾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陆耀(?):《金石续编》,《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罗振玉:《罗振玉学术论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乔栋、李献奇、史家珍编著:《洛阳新获墓志续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
    洛阳市文物局编:《洛阳出土北魏墓志选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
    骆宾王著,陈熙晋笺注:《骆临海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毛汉光:《唐代墓志铭汇编附考》第一~十八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4~1994年陆续出版。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毛远明:《碑刻文献学通论》,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毛远明编著:《汉魏六朝碑刻校注》,北京:线装书局,2008年。
    倪涛:《六艺之一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牛致功:《唐代碑石与文化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年。
    欧阳集:《集古录目》,《云自在龛丛书》本,光绪二十五年(1899)刊本。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欧阳修著,邓宝剑、王怡琳注释:《集古录跋尾》,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
    欧阳修著,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欧阳询:《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齐渊编:《洛阳新见墓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日]气贺泽保规编:《新版唐代墓志所在总合目录》(增订版),东京都:汲古书院,2009年。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嘉定钱大昕全集》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钱易:《南部新书》,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钱钟书:《管锥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乾隆官修:《续通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乔象锺、陈铁民主编:《唐代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
    瞿兑之:《骈文概论》,海口:海南出版社,1994年。
    权德舆:《权德舆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饶宗颐编著:《唐宋墓志:远东学院藏拓片图录》,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1年。
    任防:《述异记》,光绪元年(1875)湖北崇文书局刊本。
    阮元:《两浙金石志》,光绪十六年(1890)浙江书局重刊本。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西省文物局编:《陕西碑石精华》,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邵磊:《冶山存稿》,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
    沈亚之著,肖占鹏、李勃洋校注:《沈下贤集校注》,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
    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施蛰存编著:《唐碑百选》,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
    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日]松本肇、川合康三编:《中唐文学(?)视角》,东京都:创文社,1998年。
    [日]松浦友久撰,刘维治、尚永亮、刘崇德译:《李白的客寓意识及其诗思》,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苏轼:《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孙昌武:《唐代文学与佛教》,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孙光完:《北梦琐言》,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孙兰风、胡海帆主编:《隋唐五代墓志汇编·北京大学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
    孙梅:《四六丛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
    孙星衍、邢澍:《寰宇访碑录》,《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陶敏、傅璇琮:《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初盛唐卷)》,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年。
    陶敏、李一飞:《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陶敏:《全唐诗人名汇考》,沈阳:辽海出版社,2006年。
    陶渊明撰,袁行霈笺注:《陶渊明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陶宗仪:《书史会要》,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
    汪(?):《汪(?)隋唐史论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汪庆正:《钱币学与碑帖文献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王安石选辑:《唐百家诗选》,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王勃著,蒋清翊注:《王子安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王昶辑:《金石萃编》,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
    王充著,张宗祥校注:《论衡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王达津:《唐诗丛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王定保:《唐摭言》,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王符著,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王国维:《观堂集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王绩:《王无功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王溥:《唐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王祎、王庆卫、王祺整理:《唐韦应物暨妻元苹墓志铭》,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
    王其祎、周晓薇编著:《隋代墓志铭汇考》,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
    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王仁波主编:《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一、二册,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开元天宝遗事十种》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王士祯:《香祖笔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王水照编:《历代文话》,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王维撰,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王象之:《舆地碑记目》,《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王象之:《舆地纪胜》,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王行:《半轩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王运熙、杨明:《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王之望:《汉滨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王壮弘、马成名编著:《六朝墓志检要》,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
    魏了翁:《鹤山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魏征、令狐德菜:《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闻一多:《唐诗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八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
    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二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年。
    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九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
    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六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9年。
    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七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
    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三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年。
    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四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年。
    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五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
    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吴钢主编:《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三、四册,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
    吴丽娱:《唐礼摭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吴纳:《文章辨体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吴廷燮:《唐方镇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吴曾:《能改斋漫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武亿:《授堂金石跋》,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西安碑林博物馆编:《碑林集刊》第六辑,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
    西安碑林博物馆编:《碑林集刊》第十二辑,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
    西安碑林博物馆编:《碑林集刊》第十辑,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
    西安碑林博物馆编:《纪念西安碑林九百二十周年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
    西安碑林博物馆编:《西安碑林博物馆新藏墓志汇编》,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
    西安市长安博物馆编:《长安新出墓志》,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年。
    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肖瑞峰、方坚铭、彭万隆:《晚唐政治与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啸沧编:《北齐朱岱林墓志》,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
    谢无量:《骈文指南》,上海:中华书局,1918年。
    谢稚柳主编:《中国历代法书墨迹大观》(二~四),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
    新文丰出版公司编辑部编:《石刻史料新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7年。
    新文丰出版公司编辑部编:《石刻史料新编第二辑》,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9年。
    新文丰出版公司编辑部编:《石刻史料新编第三辑》,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年。
    新文丰出版公司编辑部编:《石刻史料新编第四辑》,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6年。
    邢义田:《画为心声:画像石、画像砖与壁画》,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徐松:《登科记考》,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徐松撰,李健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修订版)》,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徐松撰,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
    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严耕望:《唐仆尚丞郎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颜师古撰,刘晓东平议:《匡谬正俗平议》,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
    颜真卿:《颜鲁公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杨鸿年:《唐两京坊里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杨炯:《杨炯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杨街之撰,周祖谟校释:《洛阳伽蓝记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杨作龙、赵水森等编著:《洛阳新出土墓志释录》,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姚合:《姚少监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姚汝能:《安禄山事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叶昌炽撰,柯昌泗评:《语石 语石异同评》,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叶国良:《石学蠡探》,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叶国良:《石学续探》,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叶梦得:《避暑录话》,宣统元年(1909)叶氏观古堂刊本。
    叶奕苞:《金石录补》,《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叶奕苞:《金石录补》,《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叶奕苞:《金石录补续跋》,《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美]伊佩霞著,范兆飞译:《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日]伊藤敏雄主编,中村圭尔、室山留美子编:《魏晋南北朝墓志人名地名索引》,柏原:大阪教育大学,2008年。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庾信撰,倪璠注:《庾子山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郁贤皓、胡可先:《唐九卿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郁贤皓:《李白与唐代文史考论》,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
    郁贤皓:《唐风馆杂稿》,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
    元稹:《元稹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岳珂:《宝真斋法书赞》,《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乐史:《太平寰宇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赞宁:《宋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曾巩:《曾巩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曾良:《隋唐出土墓志文字研究及整理》,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
    曾毅公辑:《石刻考工录》,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合肥: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曾慥编:《类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翟景运:《晚唐骈文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张忱石:《全唐诗作者索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张祜撰,尹占华校注:《张祜诗集校注》,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
    张九龄撰,熊飞校注:《张九龄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张宁等主编:《隋唐五代墓志汇编·北京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
    张沛编著:《安康碑石》,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年。
    张沛编著:《昭陵碑石》,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年。
    张仁青:《中国骈文发展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
    张说:《张说之集》,《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
    张同印:《隋唐墓志书迹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张彦生:《善本碑帖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
    张永强:《蓬莱金石录》,济南:黄河出版社,2007年。
    张涌泉:《敦煌俗字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
    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张涌泉:《张涌泉敦煌文献论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 11年。
    张志烈:《初唐四杰年谱》,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
    张(?):《朝野佥载>,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章士钊:《柳文指要》,上海:文汇出版社,2000年。
    赵超:《古代墓志通论》,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赵超: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
    赵超编著:《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赵君平、赵文成编:《河洛墓刻拾零》,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
    赵君平、赵文成编:《秦晋豫新出墓志搜佚》,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
    赵君平编:《邙洛碑志三百种》,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赵力光编:《鸳鸯七志斋藏石》,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年。
    赵磷:《因话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赵令畤:《侯鲭录》,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赵明诚:《金石录》,《四部丛刊续编》本,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
    赵明诚撰,金文明校证:《金石录校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赵绍祖辑:《泾川金石记》,《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赵彦卫:《云麓漫钞》,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赵振华主编:《洛阳出土墓志研究文集)),北京:朝华出版社,2002年。
    郑玄注,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日]中村不折著,李德范译:《禹域出土墨宝书法源流考》,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日]中村裕一:《唐代公文书研究》,东京都:汲古书院,1996年。
    [日]中村裕一:《唐代官文书研究》,京都:中文出版社,1991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偃师杏园唐墓》,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
    中国文物研究所等编:《新中国出土墓志·北京[壹]》,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中国文物研究所等编:《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北[壹]》,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中国文物研究所等编:《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
    中国文物研究所等编:《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叁]千唐志斋[壹]》,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
    中国文物研究所等编:《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
    中国文物研究所等编:《新中国出土墓志·陕西[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中国文物研究所等编:《新中国出土墓志·陕西[壹]》,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中原石刻艺术馆编:《河南碑志叙录(二)》,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
    钟涛:《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
    周剑曙、郭宏涛编著:《偃师碑志精选》,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
    周密:《齐东野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周绍良主编:《全唐文新编》,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2000年陆续出版。
    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朱枫:《雍州金石记》,《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朱关田:《初果集》,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8年。
    朱关田:《唐代书法家年谱》,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
    朱记荣辑:《金石全例》,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
    朱金城:《白居易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朱熹:《昌黎先生集考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朱彝尊:《曝书亭全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
    [日]佐藤一郎著,赵善嘉译:《中国文章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鲍虎欣:《河南偃师市出土郭虚己曾孙郭傪墓志》,《华夏考古》2008年第2期。
    陈根远:《唐<韩秀实墓志)及其它》,《文博》2010年第4期。
    陈忠凯:《唐韦承庆及继母王婉两方墓志铭文释读》。中国文物研究所编:《出土文献研究》第七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程章灿:《“填写”出来的人生——由<亡宫墓志)谈唐代宫女的命运》,《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年第1期。
    程章灿:《墓志铭的结构与名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年第6期。
    程章灿:《墓志文体起源新论》,《学术研究》2005年第6期。
    丁巍:《老学文献又一重要发现——路工先生访得唐虞世南校写(老子道德经>石刻拓本》,《中州学刊》1994年第6期。
    樊波、李举纲:《西安新出土唐徐浩楷书〈李岘墓志〉及〈李岘妻独孤峻墓志〉》,《书法丛刊》2005年第4期。
    [日]福原启郎:《西晋の墓志の意义》。砺波护编:《中国中世の文物》,京都:京都大学人 文科学研究所,1993年。
    葛晓音:《从<离骚>和<九歌>的节奏结构看楚辞体的成因》,《学术研究》2004年第12期。
    葛晓音:《论汉魏三言体的发展及其与七言的关系》,《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郭文镐:《姚合仕履考略》,《浙江学刊》1988年第3期。
    胡可先、魏娜:《唐代诗人事迹新证》,《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胡可先:《出土文献与唐代文学史新视野》,《文学遗产》2005年第1期。
    胡可先:《出土文献与中古文学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10月在线刊出。
    胡可先:《杜甫叔父杜并墓志铭笺证》,《杜甫研究学刊》2001年第2期。
    胡可先:《新世纪中国大陆出土文献与唐代文学研究概述》。台湾中国唐代学会:《中国唐代学会会刊》第18期,台北:乐学书局,2011年。
    胡明曌:《内容有涉大明宫的三方唐代墓志》,《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5期。
    胡玉兰:《唐代亡宫墓志铭文的程式化演变及原因》,《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黄士斌:《汉魏洛阳城刑徒坟场调查记》,《考古通讯》1958年第6期。
    鞠岩:《贾至中书制诰与唐代古文运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李慧:《唐左羽林军大将军臧怀亮墓志考释》,《文博》1996年第1期。
    李举纲、王亮亮:《西安新见<唐第五琦墓志>考疏》,《书法丛刊》2010年第5期。
    [日]砺波护:《魏征撰の李密墓志铭一石刻と文集との间一》。东方学会编:《东方学》第百三辑,东京都:株式会社精兴社,2002年。
    刘凤君:《南北朝石刻墓志形制探源》,《中原文物》1988年第2期。
    罗新:《跋北魏郑平城妻李晖仪墓志》,《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6期。
    马立军:《北朝墓志与文学研究》,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任思义:《<李密墓志铭>及其历史价值》,《中原文物》1986年第1期。
    苏小华:《传世本<李密墓志铭)与出土<李密墓铭>的先后关系辨证》,《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年第4期。
    谭家健:《陆机散文略论》,《中州学刊》1999年第5期。
    陶钧:《北魏<慕容慕墓志铭>考释》,《东方艺术》2006年第8期。
    陶敏:《姚合年谱》,《文史》2008年第2辑。
    王德华:《骚体“兮”字表征作用及限度》,《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王胜明、李天道:《李益佚文及其文献价值》,《文献》2009年第4期。
    王水照、朱刚:《三个遮蔽:中国古代文章学遭遇“五四”》,《文学评论》2010年第4期。
    王水照:《欧阳修所作范<碑>尹<志>被拒之因发覆》,《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王兴亚、任思义:《李密墓铭的发现及其学术价值》,《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4期。
    王运熙:《关于唐代骈文、古文的几个问题》,《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熊基权:《墓志起源新说》,《文物春秋》1994年第1期。
    姚美玲:《<李密墓志铭>录文辑校》,《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5期。
    姚美玲:《唐代墓志中的“礼也”释证》,《语言科学》2007年第2期。
    姚圣良:《试论陈子昂对(楚辞>的认识和继承》,《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张采民:《论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与诗歌创作》,《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张乃翥:《洛阳新辑石刻所见唐代中原之佛教》,《中原文物》2008年第5期。
    张小慰:《唐代古文运动衰落诌议》,《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期。
    赵振华:《洛阳新出唐代墓志研究三题》。中国文物研究所编:《出土文献研究》第八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郑盘峰:《陈子昂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日]中田勇次郎:《中国(?)墓志》。中田勇次郎编:《中国墓志精华》,东京都:中央公论社,1975年。
    周剑曙、赵振华、王竹林:《偃师新出土唐代墓志跋五题》。洛阳历史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河洛文化论丛》第三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
    朱关田:《唐名士三志文小识》,《书法丛刊》2008年第3期。
    朱关田:《姚合、卢绮夫妇墓志题记》,《书法丛刊》2009年第1期。
    朱智武:《中国古代墓志起源新论》,《安徽史学》2008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