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汉唐刑罚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刑罚,从古至今,在每一种社会形态下,从其本质上看,均是掌握在国家手中对违反现行刑法的犯罪行为的一种报复或惩罚机制。刑罚从根本上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它也兼具预防打击犯罪、惩治罪犯、维护社会公平的社会功能。在不同历史时期体现出的不同的刑罚内容,其背后折射出的是法律思想、观念的变迁。与此同时,它也蕴含着社会控制体系与社会控制方式的变化。基于此,对历代刑罚进行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这一视角也是我们分析研究古代社会变迁与社会控制的一个较佳的观察点。
     本文运用比较的研究方法,以汉唐刑罚为研究对象,在对汉唐两代的死刑、流刑、劳役刑和身体刑进行逐一考证和分析的基础上,对汉唐两代刑罚适用的罪名、特点、刑罚的轻重和刑罚原则等问题进行比较,从而厘清刑罚由汉至唐的演变轨迹。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对汉唐两代的死刑进行比较研究。汉代的死刑执行方式较多,本文主要选取其中最为常用的枭首、腰斩、弃市、斩、磔、车裂和绞等死刑执行方式进行研究,在考证与分析上述死刑行刑方式的基础上,研究其各自适用的主要罪名,进而下溯至两汉魏晋,考察其在两汉魏晋时的演变与发展。唐代法定的死刑执行方式虽只有绞、斩两种,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实际的司法实践中仅此两种。汉代适用的死刑执行方式在唐代大多未灭其踪,不过从法定刑转化为非法定刑,在特定的情况下针对特定的人或特定的案件继续适用。但除绞、斩外,其余的死刑执行方式往往被用于政治互相倾轧、打击异己的严酷手段。在对汉唐死刑进行整体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死刑渐趋文明化、简单和人道的结论。
     第二章对汉唐两代的流放刑进行比较研究。在追溯流放刑起源的基础上,分析流放刑产生的原因和性质。通过对汉唐两代流放刑刑名的演变、适用罪名和流放地点的变化,阐述流放刑在整个刑罚体系中地位与作用的转变。从五刑之替代刑——减死一等之刑——轻于死刑重于劳役刑,流放刑适用的范围越来越大,同时逐渐从替代刑的地位过渡到刑罚体系中正式刑罚的一种,从而改变了肉刑被废除后死刑太重,生刑太轻的局面,为魏晋隋唐之际彻底废除肉刑奠定了重要的前提和条件。
     第三章对汉唐两代的劳役刑进行比较研究。劳役刑是汉代刑种众多而又较为复杂的一类刑罚。本文将逐一梳理汉代劳役刑的行刑方式、刑等、刑期以及劳役刑刑名的演变等问题。进而展示劳役刑是如何从繁复演变成一种刑名简单、刑等清晰、劳役固定的刑罚。并在此基础上对汉唐两代的劳役刑制度进行详细比较。
     第四章对汉唐两代的身体刑进行比较研究。本文所说的身体刑仅是狭义上的,是指笞、杖两种刑罚。汉代有笞有鞭无杖,文帝和景帝时期的刑罚改革为汉代鞭笞刑的规范适用奠定了重要基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身体刑继续发展,总体来看,鞭刑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杖刑的地位提升,逐渐上升为与笞刑相并列的主刑。笞、杖刑的数量同时在逐渐减少,真正成为轻刑。唐代笞、杖刑明确列入法典,其数量、行刑方式、刑具的规格均有明确规定。但是,从唐代中后期起,出现了杖刑适用扩大化的趋势,杖的数量不仅增多,而且开始以杖刑取代其他刑罚,甚至以杖刑代替死刑之绞、斩,出现决重杖一顿处死的局面。无疑破坏了五刑的体制,也是唐代中后期法制混乱的表现。
     第五章对汉唐两代的刑罚适用原则进行比较研究。自古以来,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形成了众多的刑罚适用原则。本文选取刑事责任年龄、亲亲得相首匿和反逆连坐三方面,分析其对汉唐两代刑罚适用的指导作用,以及上述三项原则在汉唐两代的不同之处,进而从刑罚体系、刑罚观念和刑罚功能三个方面的变化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总之,中国古代的刑罚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体系,而汉唐两代又是中国古代刑罚定型化的重要历史时期。对这两个历史时期的刑罚进行比较,有助于我们厘清刑罚演变发展的轨迹。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一方面,从汉至唐,刑罚体系由繁到简,法定刑也渐趋文明化。但是,我们又不可以简单说从汉至唐,刑罚逐渐减轻。在刑罚的适用过程中,往往法律规定的是一方面,刑罚的执行又是另一方面。我们对刑罚制度进行研究,不应仅局限于静止的法定刑,而应从刑罚的动态适用过程中去追溯历史上真正执行的刑罚制度。
In every society, penalty is essentially in the hands of the state and acts as a mechanism tocorrect evil or error crimes that violate criminal law. However, it does not only combat, prevent,punish crimes and safeguards social fairness.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express thedifferent contents of penalty, and reflect the changes of the legal thoughts and conceptions. Moreimportantly, penalty contains the changes of social control system and social control mode.Based on this, the research on the penalty of past dynasties provides us a perspective. Theperspective is also a good point of observation, from which we analyze and study ancient socialchange and social control.
     The paper studies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enalty of the Han Dynasty and that of theTang Dynasty. Based on textual researches of death penalty, exile, penal servitude and physicalpunishment in 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 the paper compares their penalty charges,characteristics and severity of punishments, principles of penalty and so on to clarify theevolution path of penalty. The main contents are as follow:
     The first chapter compares the death penalty of the Han Dynasty with that of the TangDynasty. Because the methods of death penalty in the Han Dynasty are much more, the paperselects some of the most commonly used modes, such as Xiaoshou, Yaozhan, Qishi, Choppedpunishment, Zhe, Chelie and death penalty, to study. Based on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death penalty manners, the paper studies its suitable main charges. The paper researches the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from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Han Dynasties to the Wei and JinDynasties. In the Tang Dynasty, although there are only jiao and zhan, the two methods of deathpenalty, it does not mean that there are only these two methods in the actual judicial practice.The application methods of death penalty in the Han Dynasty still exist in the Tang Dynasty, butthey change from legal penalty into illegal punishment, and apply to specific people or specificcases in specific situations. But in addition to death by hanging and Chopped punishment, therest methods of the death penalty are often used as the harsh manners to combat in politics.
     The second chapter compares the exile of the Han Dynasty with that of the Tang Dynasty.The paper traces back to the origin of exile and analyzes the causes and nature of exile. With theexile name, application to crime and exile place changing in 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 thepaper illustrates that exile changes its status and function in the whole penalty system. From fivepenalties of substituting punishment–a lighter punishment than the death-a punishment that waslighter the death but more serious than servitude punishment, the application scope of exile isincreasing. Meanwhile, it gradually transits from the alternative punishment to the official punishment in the penal system, so that it changes the situation that death penalty is too seriousand living punishment is too light after corporal punishment is abolished. It provided theimportant premises and conditions for the Wei, Jin,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o completely abolishcorporal punishment.
     The third chapter studies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enal servitude of the Han Dynastyand that of the Tang Dynasty. Penal servitude is one of the numerous and complex classes ofpenalty in the Han Dynasty. The paper explains the penalty methods, penalty classes,imprisonment term of penal servitude and evolution of penalty name, one by one, to display howpenal servitude evolves from the complicated penalty into a simply named, clearly classified, andfixed labor penalty. On the basis of it, in detail, the paper compares the penalty systems of theHan Dynasty with that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fourth chapter compares physical punishment of the Han Dynasty with that of the TangDynasty. Physical punishment mentioned in the paper is only in the narrow sense, and refers towhipping、rod punishment, the two kinds of penalty. There are whipping and flogging,butwithout rod punishment in the Han Dynasty. In the time of Emperor Wen and Jing, penaltyreform lays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the standard use of flogging and whipping in the HanDynasty. In th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physical punishment continuallydevelops. Overall, flogging gradually fades away from the stage of history. Rod punishmentimproves the standard and gradually parallels whipping to become the principal penalties.Meantime, the number of whipping and rod punishment gradually decreases and whipping androd punishment become the light punishment. In the Tang Dynasty, whipping and rodpunishment are explicitly included in the code, even the numbers, the ways and the standards ofthe instrument of torture are defined. However, from the later of the Tang Dynasty, theapplication scope of rod punishment increases. The number of rod punishment not only increases,it also begins to replace other penalties, even replace the death penalty such as hanging andchopped punishment appearing the situation of a heavy stick to death. Undoubtedly, it destroysthe system of five penalties, and reflects the legal mess in the middle and late of the TangDynasty.
     The fifth chapter compares the applying principle of the Han Dynasty with that of the TangDynasty. Since ancient times, in the long-term judicial practice, numerous principles of penaltyare formed. The paper selects age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shielding crimes by relatives and tobe punished for being related to somebody who has committed rebellion to analyze the directionsfor penal application of 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 From the differences of the three principlesin 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differences.
     Generally speaking, Chinese ancient penalty is a huge and complex system, and the Hanand Tang Dynasties are the important historical periods of penalty standardization in the ancient Chin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Han Dynasty and the Tang Dynasty is helpful for us to clarifythe development path of penalty. From the research, we find that, on one hand, from the HanDynasty to the Tang Dynasty, the penalty system is from the complex to the simple, and the lega lpunishment is gradually civilized. However, we can not simply say that, from the Han Dynastyto the Tang Dynasty, the penalty is gradually reduced. In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the law isusually one sid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penalty is another side. Our study of the penaltysystem should not be confined to the static legal punishment, but from the dynamic applicationprocess of penalty, should trace the re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penalty system in the history.
引文
①胡留元、冯卓慧著:《夏商西周法制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383页。
    ①[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卷19《吕刑》,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47页。
    ②[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卷19《吕刑》,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47页。
    ③[汉]司马迁:《史记》卷1《五帝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40页。
    ④[汉]司马迁:《史记》卷4《周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39页。
    ⑤[汉]班固:《汉书》卷23《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101页。
    ①[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50《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138页。
    ②程树德:《九朝律考》,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37页。
    ③[东汉]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71页。
    ④[清]王念孙撰:《广雅疏证》卷5下《释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61页。
    ⑤[汉]司马迁:《史记》卷3《殷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08页。
    ①[汉]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27页。
    ②[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卷14《文公十六年》,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275页。
    ③[汉]班固:《汉书》卷37《栾布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980页。
    ④[宋]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69《窦武传》,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516页。
    ⑤[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646《刑法部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60,第2893页。
    ⑥[清]沈家本:《历代刑法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23页。
    ⑦[汉]班固:《汉书》卷6《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64页。
    ⑧[汉]班固:《汉书》卷6《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10页。
    ①[汉]班固:《汉书》卷66《刘屈氂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883页。
    ②[汉]班固:《汉书》卷97上《外戚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883页。
    ③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3页。
    ④[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640《刑法部六》,北京:中华书局,1960,第2868页。
    ⑤[汉]班固:《汉书》卷83《薛宣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397页。
    ⑥[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孝经注疏》卷1《开宗明义章第一》,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545页。
    ⑦[唐]房玄龄等:《晋书》卷20《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931页。
    ⑧[唐]虞世南辑:《北堂书钞》卷44《死刑九》,北京:中国书店,1989年,第126页。
    ⑨程树德:《九朝律考》,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200页。
    ⑩[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6《尚书刑部》,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81页。
    ①[唐]魏征等:《隋书》卷25《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702页。
    ②[唐]魏征等:《隋书》卷25《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708页。
    ③[唐]魏征等:《隋书》卷25《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717页。
    ④[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78《张宗昌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708页。
    ⑤[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7《中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50页。
    ⑥[清]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5328页。
    ①[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卷36《秋官司寇·掌戮》,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83页。
    ②[东汉]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730页。
    ③[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卷24《昭公二十五年》,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329页。
    ④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卷8《小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446页。
    ⑤[汉]刘向集录:《战国策》卷5《秦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81页。
    ⑥[清]沈家本:《历代刑法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15页。
    ⑦[汉]班固:《汉书》卷66《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887页。
    ①[东汉]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713页。
    ②[清]王筠撰:《说文解字句读》,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570页。
    ③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7页。
    ④[汉]班固:《汉书》卷17《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658页。
    ⑤[汉]班固:《汉书》卷17《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663页。
    ⑥[汉]班固:《汉书》卷17《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663页。
    ⑦[汉]班固:《汉书》卷17《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642页。
    ⑧[汉]班固:《汉书》卷17《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643页。
    ⑨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7页。
    ⑩[汉]司马迁:《史记》卷3《殷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834页。
    11[汉]班固:《汉书》卷7《昭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22页。
    ①[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85《徐有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818页。
    ②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9页。
    ③[汉]班固:《汉书》卷9《元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94页。
    ④[汉]司马迁:《史记》卷3《殷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863页。
    ①程树德:《九朝律考》,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37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卷30《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925页。
    ③[北齐]魏收:《魏书》卷111《刑罚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874页。
    ④[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6《尚书刑部》,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82页。
    ⑤[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3《太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4页。
    ①[北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224《李錡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384页。
    ②[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卷36《秋官司寇·掌戮》,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83页。
    ③程树德:《九朝律考》,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38页。
    ④[汉]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55页。
    ⑤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181页。
    ①[汉]司马迁:《史记》卷18《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960页。
    ②[汉]班固:《汉书》卷5《景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42页。
    ③[汉]班固:《汉书》卷15下《王子侯表第三下》,,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88页。
    ④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8页。
    ⑤[汉]司马迁:《史记》卷19《惠景间侯者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012页。
    ⑥[汉]司马迁:《史记》卷97《郦生陆贾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696页。
    ⑦[汉]班固:《汉书》卷19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792页。
    ⑧[汉]班固:《汉书》卷65《东方朔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844页。
    ⑨[汉]班固:《汉书》卷99下《王莽传下》,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157页。
    ⑩[汉]司马迁:《史记》卷21《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097页。
    ①[汉]司马迁:《史记》卷53《萧相国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017页。
    ②[汉]司马迁:《史记》卷18《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909页。
    ③[汉]司马迁:《史记》卷19《惠景间侯者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982页。
    ④[汉]班固:《汉书》卷15下《王子侯表第三下》,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96页。
    ⑤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1页。
    ⑥[汉]司马迁:《史记》卷18《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87页。
    ⑦[汉]司马迁:《史记》卷18《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920页。
    ⑧[汉]司马迁:《史记》卷20《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065页。
    ⑨[汉]司马迁:《史记》卷18《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925页。
    ⑩[汉]班固:《汉书》卷27中之下《五行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24页。
    11[宋]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1下《光武帝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40页。
    12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0页。
    13[汉]司马迁:《史记》卷102《张释之冯唐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755页。
    14[汉]班固:《汉书》卷23下《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099页。
    ①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3页。
    ②[汉]司马迁:《史记》卷21《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078页。
    ③[汉]班固:《汉书》卷15《王子侯表第三上》,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462页。
    ④[汉]司马迁:《史记》卷18《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926页。
    ⑤[汉]司马迁:《史记》卷21《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091页。
    ⑥[汉]班固:《汉书》卷19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776页。
    ⑦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34页。
    ⑧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34页。
    ⑨[汉]班固:《汉书》卷63《武五子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761页。
    ⑩[汉]班固:《汉书》卷68《霍光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956页。
    11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3页。
    12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3、14页。
    13[汉]班固:《汉书》卷5《景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8页。
    14[汉]司马迁:《史记》卷18《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954页。
    15[汉]班固:《汉书》卷44《淮南王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142页。
    ①[汉]班固:《汉书》卷23《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099页。
    ②[汉]班固:《汉书》卷7《昭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22页。
    ③[汉]班固:《汉书》卷19下《百官公卿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794页。
    ④[汉]班固:《汉书》卷19下《百官公卿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795页。
    ⑤[汉]班固:《汉书》卷9《元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94页。
    ⑥[汉]班固:《汉书》卷15上《王子侯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458页。
    ⑦[汉]班固:《汉书》卷60《杜延年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663页。
    ⑧[宋]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7下《桓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92页。
    ⑨[汉]司马迁:《史记》卷115《朝鲜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989页。
    ⑩[汉]班固:《汉书》卷6《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04页。
    11[唐]房玄龄等:《晋书》卷30《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931页。
    ①[清]沈家本:《历代刑法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39页。
    ②[汉]司马迁:《史记》卷8《高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63页。
    ③参见张建国:《秦汉弃市非斩刑辩》,《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第116-117页。
    ④参见胡兴东:《中国古代死刑行刑种类考》,《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9年第1期,第11页。但作者并未明确说明其所指的“中后期”是西汉中后期,还是东汉中后期。
    ⑤[东汉]许慎著,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61页。
    ⑥[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解》卷4下《在宥》,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377页。
    ①[汉]班固:《汉书》卷1下《高祖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51页。
    ②[宋]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1上《光武帝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7页。
    ③[东汉]许慎著,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61页。
    ④[宋]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2《显宗孝明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84页。
    ⑤[宋]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2《显宗孝明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76页。
    ⑥[宋]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3《肃宗孝章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98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卷30《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925页。
    ②程树德:《九朝律考》,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200页。
    ③[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6《尚书刑部》,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81页。
    ④[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6《尚书刑部》,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81页。
    ⑤[唐]魏征等:《隋书》卷25《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698页。
    ⑥[唐]魏征等:《隋书》卷25《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702页。
    ⑦[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6《尚书刑部》,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82页。
    ⑧程树德:《九朝律考》,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361页。
    ⑨[唐]魏征等:《隋书》卷25《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705页。
    ①[唐]魏征等:《隋书》卷25《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708页。
    ②[东汉]刘熙撰:《释名》卷8《释丧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丛书集成本,第131页。
    ③[唐]魏征等:《隋书》卷25《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705页。
    ④[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名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页。
    ⑤[东汉]许慎著,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730页。
    ⑥胡留元、冯卓慧:《夏商西周法制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380页。
    ⑦孟祥沛:《中国传统行刑文化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93页。
    ①[元]徐元瑞撰:《吏学指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9页。
    ②[北齐]魏收:《魏书》卷111《刑罚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876页。
    ③[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121《仆固怀恩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485页。
    ④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91页。
    ⑤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04页。
    ⑥[汉]司马迁:《史记》卷22《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144页。
    ⑦[汉]班固:《汉书》卷66《刘屈氂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883页。
    ⑧[汉]司马迁:《史记》卷12《孝武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472页。
    ①[汉]班固:《汉书》卷6《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87页。
    ②[汉]司马迁:《史记》卷19《惠景间侯者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005页。
    ③[汉]司马迁:《史记》卷108《韩长孺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863页。
    ④[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卷29《夏官司马·大司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38页。
    ⑤[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卷41《昭公元年》,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023页。
    ⑥[汉]司马迁:《史记》卷19《惠景间侯者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979页。
    ⑦[汉]司马迁:《史记》卷20《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029页。
    ⑧[汉]司马迁:《史记》卷20《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029页。
    ⑨[汉]司马迁:《史记》卷17《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643页。
    ①[汉]班固:《汉书》卷55《公孙敖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491页。
    ②[汉]班固:《汉书》卷55《公孙敖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491页。
    ③[汉]班固:《汉书》卷61《张骞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691页。
    ④[西晋]陈寿:《三国志》卷12《魏书·崔琰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72页。
    ⑤[唐]魏征等:《隋书》卷25《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711页。
    ⑥[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7《卫禁》,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51页。
    ⑦[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7《卫禁》,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62页。
    ⑧[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0《职制》,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07页。
    ⑨[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8《贼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40页。
    ①[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5《诈伪》,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52页。
    ②[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7《贼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21页。
    ③[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7《贼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25页。
    ④[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7《贼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26页。
    ⑤[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6《擅兴》,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05页。
    ⑥[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6《擅兴》,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10页。
    ⑦[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6《擅兴》,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06页。
    ⑧[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6《擅兴》,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07页。
    ⑨[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6《擅兴》,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07页。
    ⑩[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6《擅兴》,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08页。
    ①[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6《擅兴》,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08页。
    ②[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6《擅兴》,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09页。
    ③[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8《捕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31页。
    ④[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7《贼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26页。
    ⑤[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7《贼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27页。
    ⑥[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7《贼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27页。
    ⑦[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7《贼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28页。
    ⑧[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8《贼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40页。
    ⑨[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8《贼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41页。
    ⑩[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7《贼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27页。
    11[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7《贼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28页。
    12[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2《斗讼》,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08页。
    13[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2《斗讼》,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08页。
    14[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7《贼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28页。
    15[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3《斗讼》,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24页。
    16[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8《贼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43页。
    ①[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1《斗讼》,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95页。
    ②[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1《斗讼》,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96页。
    ③[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1《斗讼》,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96页。
    ④[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1《斗讼》,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98页。
    ⑤[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2《斗讼》,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04页。
    ⑥[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2《斗讼》,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09页。
    ⑦[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2《斗讼》,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10页。
    ⑧[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2《斗讼》,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13页。
    ⑨[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2《斗讼》,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11页。
    ⑩[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3《斗讼》,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19页。
    11[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3《斗讼》,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21页。
    12[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2《斗讼》,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14页。
    13[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2《斗讼》,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15页。
    14[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2《斗讼》,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16页。
    15[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3《斗讼》,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20页。
    16[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6《杂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95页。
    17[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7《贼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29页。
    ①[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8《贼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42页。
    ②[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7《贼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31页。
    ③[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7《贼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32页。
    ④[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1《斗讼》,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87页。
    ⑤[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3《斗讼》,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22页。
    ⑥[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3《斗讼》,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28页。
    ⑦[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7《贼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30页。
    ⑧[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8《捕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28页。
    ⑨[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8《捕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37页。
    ⑩[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9《贼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57页。
    11[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7《杂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06页。
    12[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7《杂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11页。
    ①[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6《杂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93页。
    ②[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6《杂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79页。
    ③[北齐]魏收:《魏书》卷111《刑罚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876页。
    ④[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卷12《正论篇》,北京: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1988年,第
    342页。
    ①[清]王先谦撰,钟哲点校:《韩非子》卷9《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北京: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1998年,第
    225页。
    ②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180页。
    ③[汉]司马迁:《史记》卷87《李斯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552页。
    ④[日]冨谷至著,柴生芳、朱恒曄译:《秦汉刑罚制度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6页。
    ⑤胡兴东:《中国古代死刑行刑种类考》,《云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第10页。
    ⑥[东汉]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37页。
    ⑦[东汉]许慎著,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741页。
    ⑧[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卷4《大禹谟》,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35页。
    ⑨[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卷29《夏官司马·大司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39页。
    ①[清]王聘珍撰:《大戴礼记解诂》卷11《用兵》,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10页。
    ②[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卷9下《盗跖》,北京: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1961年,第998页。
    ③[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卷18《春官宗伯·大宗伯》,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58页。
    ④[汉]高诱注:《吕氏春秋》卷12《季冬纪》,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第114页。
    ⑤[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卷15《月令》,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364页。
    ⑥[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卷18《春官宗伯·大宗伯》,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58页。
    ⑦[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卷6《释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十三经注疏本,2000年,第200页。
    ⑧[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卷15《月令》,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364页。
    ⑨黄展岳:《古代人牲人殉通论》,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1页。
    ①[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卷6《释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十三经注疏本,2000年,第202页。
    ②[汉]司马迁:《史记》卷87《李斯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552页。
    ③[清]孙希旦撰:《礼记集解》卷15《月令》,北京:中华书局十三经清人注疏本,1989年,第437页。
    ④[东汉]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37页。
    ⑤[清]沈家本:《历代刑法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13页。
    ⑥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8页。
    ⑦[汉]班固:《汉书》卷67《云敞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927页。
    ⑧[宋]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77《阳球传》,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689页。
    ①[汉]班固:《汉书》卷5《景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46页。
    ②[元]脱脱等撰:《宋史》卷5《太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94页。
    ③[元]脱脱等撰:《宋史》卷5《太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95页。
    ④[元]脱脱等撰:《宋史》卷11《仁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225页。
    ⑤[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孝经注疏》卷1《开宗明义章第一》,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545页。
    ⑥[元]徐元瑞:《吏学指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9页。
    ①[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76页。
    ②胡兴东著:《中国古代死刑制度史》,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102页。
    ③[东汉]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730页。
    ④[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卷22《宣公十一年》,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876页。
    ⑤[汉]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29页。
    ⑥[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卷17《秋官司寇·条狼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88页。
    ⑦[日]冨谷至著,柴生芳、朱恒曄译:《秦汉刑罚制度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6页。
    ⑧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21页。
    ①[汉]班固:《汉书》卷76《王尊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227页。
    ②[汉]班固:《汉书》卷63《广陵厉王胥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761页。
    ③[汉]班固:《汉书》卷5《景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45页。
    ④[汉]班固:《汉书》卷5《景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46页。
    ⑤[汉]班固:《汉书》卷84《翟义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436页。
    ⑥[宋]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77《王吉传》,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690页。
    ①何勤华、魏琼:《董康法学文集·春秋刑制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67页。
    ②胡留元、冯卓慧著:《夏商西周法制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382页。
    ③[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卷25《成公二年》,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893页。
    ④[元]徐元瑞:《吏学指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9页。
    ⑤曹旅宁:《秦汉磔刑考》,《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18页。
    ⑥[元]徐元瑞:《吏学指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4页。
    ⑦[元]脱脱等撰:《辽史》卷1《太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页。
    ⑧[明]宋濂等撰:《元史》卷35《文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780页。
    ①[汉]班固:《汉书》卷84《翟义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436页。
    ②[宋]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77《王吉传》,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690页。
    ③[汉]班固:《汉书》卷76《王尊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227页。
    ④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8页。
    ⑤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8页。
    ⑥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7页。
    ①[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55《薛仁杲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247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15《郝象贤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218页。
    ③[元]徐元瑞:《吏学指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5页。
    ④何宁撰:《淮南子集释》卷13《汜论训》,北京: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1998年,第958页。
    ⑤[清]王先谦撰:《庄子集解》卷3《胠篋》,北京: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1987年,第86页。
    ①[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卷35《襄公二十二年》,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975页。
    ②[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卷35《襄公二十二年》,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975页。
    ③[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卷7《桓公十八年》,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759页。
    ④[汉]司马迁:《史记》卷5《秦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05页。
    ⑤[汉]司马迁:《史记》卷69《苏秦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265页。
    ⑥[汉]司马迁:《史记》卷6《始皇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27页。
    ⑦[汉]司马迁:《史记》卷48《陈涉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959页。
    ⑧[东汉]许慎著,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730页。
    ⑨[东汉]刘熙撰,王云五主编:《释名》卷8《释丧制》,上海: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9年,第131页。
    ⑩参见谭世保:《“车裂”考》,《学术论坛》1982年第4期,曹旅宁:《秦汉磔刑考》,《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均持此种观点。
    ①[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卷34《襄公二十一年》,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972页。
    ②[汉]司马迁:《史记》卷8《高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59页。
    ③[元]脱脱等撰:《辽史》卷61《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937页。
    ④[宋]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71《皇甫嵩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553页。
    ⑤[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6《尚书刑部》,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82页。
    ⑥[唐]魏征等:《隋书》卷25《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705页。
    ⑦[唐]魏征等:《隋书》卷25《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708页。
    ①[唐]魏征等:《隋书》卷25《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717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23下《蒋玄晖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361页。
    ③[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23下《张廷范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362页。
    ④[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11《王镕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964页。
    ⑤[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卷36《秋官司寇·掌戮》,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83页。
    ⑥[清]孙希旦撰:《礼记集解》卷20《文王世子》,北京:中华书局十三经清人注疏本,1989年,第573页。
    ⑦[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名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页。
    ⑧[清]沈家本:《历代刑法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37页。
    ⑨[东汉]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495页。
    ⑩[东汉]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662页。
    11[东汉]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608页。
    12[东汉]刘熙撰,王云五主编:《释名》卷8《释丧制》,上海: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9年,第132页。
    13[东汉]刘熙撰,王云五主编:《释名》卷8《释丧制》,上海: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9年,第130页。
    ①[东汉]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01页。
    ①[东汉]刘熙撰,王云五主编:《释名》卷8《释丧制》,上海: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9年,第130页。
    ②[汉]班固:《汉书》卷70《陈汤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015页。
    ①[北齐]魏收:《魏书》卷111《刑罚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874页。
    ②[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6《尚书刑部》,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82页。
    ③参见程树德:《九朝律考》,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361页。
    ④[北齐]魏收:《魏书》卷111《刑罚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876页。
    ⑤[北齐]魏收:《魏书》卷19下《安定王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19页。
    ⑥[北齐]魏收:《魏书》卷73《奚康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632页。
    ⑦[元]徐元瑞:《吏学指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3页。
    ⑧[东汉]刘熙撰,王云五主编:《释名》卷8《释丧制》,上海: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9年,第130页。
    ①[东汉]刘熙撰,王云五主编:《释名》卷8《释丧制》,上海: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9年,第133页。
    ②[清]沈家本:《历代刑法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38页。
    ③[唐]魏征等:《隋书》卷25《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708页。
    ④[东汉]刘熙撰,王云五主编:《释名》卷7《释乐器》,上海: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9年,第106页。
    ⑤[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6《名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36页。
    ⑥[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8《卫禁》,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79页。
    ⑦[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6《擅兴》,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07页。
    ①[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7《贼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25页。
    ②[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7《贼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26页。
    ③[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3《斗讼》,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27页。
    ④[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7《卫禁》,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51页。
    ⑤[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7《卫禁》,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51页。
    ⑥[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7《卫禁》,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62页。
    ⑦[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7《卫禁》,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53页。
    ⑧[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7《卫禁》,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60页。
    ⑨[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7《卫禁》,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64页。
    ⑩[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9《职制》,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90页。
    11[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9《职制》,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91页。
    12[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9《职制》,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94页。
    13[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9《职制》,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92页。
    14[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7《卫禁》,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62页。
    15[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8《卫禁》,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69页。
    16[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0《职制》,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07页。
    17[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5《诈伪》,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52页。
    18[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5《诈伪》,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53页。
    ①[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5《诈伪》,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57页。
    ②[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7《卫禁》,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52页。
    ③[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7《卫禁》,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56页。
    ④[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7《卫禁》,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59页。
    ⑤[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9《贼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49页。
    ⑥[唐]房玄龄等:《晋书》卷30《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927页。
    ⑦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15页。
    ⑧[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6《名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44页。
    ⑨[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7《贼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27页。
    ⑩[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2《斗讼》,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12页。
    11[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2《斗讼》,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14页。
    12[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2《斗讼》,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16页。
    13[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7《贼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27页。
    14[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7《贼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28页。
    ①[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2《斗讼》,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09页。
    ②[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2《斗讼》,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10页。
    ③[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2《斗讼》,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12页。
    ④[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2《斗讼》,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13页。
    ⑤[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2《斗讼》,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15页。
    ⑥[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3《斗讼》,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26页。
    ⑦[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2《斗讼》,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12页。
    ⑧[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3《斗讼》,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19页。
    ⑨[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3《斗讼》,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21页。
    ⑩[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3《斗讼》,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21页。
    11[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2《斗讼》,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14页。
    12[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3《斗讼》,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32页。
    13[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4《斗讼》,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40页。
    14[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6《名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44页。
    15[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7《贼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28页。
    16[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2《斗讼》,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08页。
    17[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6《名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45页。
    ①[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2《斗讼》,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07页。
    ②[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3《斗讼》,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24页。
    ③[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4《斗讼》,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38页。
    ④[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7《贼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26页。
    ⑤[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7《贼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27页。
    ⑥[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6《杂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93页。
    ⑦[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6《杂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94页。
    ⑧[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6《杂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94页。
    ⑨[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6《杂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95页。
    ⑩[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6《杂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95页。
    11[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6《杂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95页。
    12[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2《斗讼》,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04页。
    13[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2《斗讼》,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05页。
    14[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2《斗讼》,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05页。
    ①[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2《斗讼》,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06页。
    ②[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1《职制》,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20页。
    ③[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1《职制》,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21页。
    ④[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8《捕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48页。
    ⑤[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7《贼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29页。
    ⑥[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8《贼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42页。
    ⑦[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1《贼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87页。
    ⑧[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9《贼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62页。
    ⑨[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3《斗讼》,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22页。
    ⑩[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5《诈伪》,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74页。
    11[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6《名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38页。
    12[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0《贼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69页。
    ①[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6《名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38页。
    ②[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7《贼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30页。
    ③[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3《斗讼》,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28页。
    ④[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8《捕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37页。
    ⑤[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8《卫禁》,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77页。
    ⑥[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6《擅兴》,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14页。
    ⑦[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9《贼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53页。
    ⑧[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6《名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38页。
    ⑨[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8《贼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45页。
    ⑩[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8《贼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45页。
    11[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8《贼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45页。
    12[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9《贼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54页。
    13[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6《名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38页。
    14[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9《贼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57页。
    15[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9《贼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58页。
    ①[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9《贼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59页。
    ②[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9《贼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58页。
    ③[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0《贼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68页。
    ④[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0《贼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78页。
    ⑤[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9《职制》,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95页。
    ⑥[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0《职制》,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08页。
    ⑦[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5《厩库》,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89页。
    ⑧[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6《擅兴》,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08页。
    ⑨[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6《擅兴》,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09页。
    ⑩[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8《捕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49页。
    11[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6《擅兴》,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98页。
    12[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6《擅兴》,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99页。
    ①[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6《擅兴》,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06页。
    ②[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8《捕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31页。
    ③[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7《杂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10页。
    ④[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7《杂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11页。
    ⑤[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8《贼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39页。
    ⑥[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8《贼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39页。
    ①[唐]魏征等:《隋书》卷25《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711页。
    ①葛剑雄主编,郭建著:《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五刑六典》,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年,第46页。
    ②[汉]班固:《汉书》卷23《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104页。
    ①[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名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页。
    ②[北齐]魏收:《魏书》卷111《刑罚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876页。
    ③[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卷35《秋官司寇·乡土》,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76页。
    ①[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卷35《秋官司寇·乡土》,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83页。
    ①[宋]高承:《事物纪原》,载《丛书集成初编》第1209-1212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530页。
    ②[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卷3《舜典》,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28页。
    ③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附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
    207页。
    ④[汉]司马迁:《史记》卷3《殷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99页。
    ⑤[汉]司马迁:《史记》卷3《周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32页。
    ⑥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国语》卷1《周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0页。
    ①参见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48页。
    ②冯卓慧:《从传世的和新出土的陕西金文及先秦文献看西周的民事诉讼制度》,《法律科学》,2009年第4期,第161页。
    ③胡淀咸:《甲骨文金文释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91页。
    ④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附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
    290页。
    ⑤[汉]司马迁:《史记》卷84《屈原贾生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485页。
    ⑥[汉]司马迁:《史记》卷68《商君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231页。
    ⑦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133页。
    ⑧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143页。
    ⑨[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之《尚书正义》卷3《舜典》,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28页。
    ①[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之《尚书正义》卷3《舜典》,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30页。
    ②[汉]司马迁:《史记》卷1《五帝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41页。
    ③[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卷3《舜典》,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30页。
    ④[宋]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2《显宗孝明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76页。
    ⑤[宋]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2《显宗孝明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82页。
    ①[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卷3《舜典》,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28页。
    ②[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78《尚书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000页。
    ③转自沈家本:《历代刑法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67页。
    ④[汉]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26页。
    ⑤[汉]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27页。
    ⑥[汉]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31页。
    ①[日]大庭脩著,林剑鸣译:《秦汉法制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61页。
    ②[汉]班固:《汉书》卷34《彭越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21页。
    ③[汉]班固:《汉书》卷4《文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880页。
    ④[汉]班固:《汉书》卷10《陈汤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026页。
    ⑤[汉]班固:《汉书》卷14《诸侯王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07页。
    ⑥[汉]班固:《汉书》卷47《梁怀王刘揖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213页。
    ①[汉]班固:《汉书》卷53《广川惠王刘越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432页。
    ②[汉]班固:《汉书》卷53《广川惠王刘越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433页。
    ③[汉]班固:《汉书》卷14《诸侯王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09页。
    ④[汉]班固:《汉书》卷14《诸侯王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17页。
    ⑤[汉]班固:《汉书》卷14《诸侯王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09页。
    ⑥[汉]班固:《汉书》卷10《成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22页。
    ⑦[汉]班固:《汉书》卷11《哀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38页。
    ⑧[汉]班固:《汉书》卷12《平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54页。
    ⑨[汉]班固:《汉书》卷47《梁怀王刘揖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219页。
    ①[宋]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2《显宗孝明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76页。
    ②参见张鹤泉:《东汉募兵论略》,《史学集刊》1988年第4期,第1页。此外还有张鹤泉先生著:《东汉时期的屯驻营兵》,《史学集刊》2006年第3期,第9页。
    ③[宋]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2《显宗孝明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82页。
    ④[宋]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5《孝安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44页。
    ⑤[宋]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5《孝安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60页。
    ⑥[宋]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6《孝顺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69页。
    ⑦[宋]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6《孝顺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69页。
    ①[宋]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6《孝顺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2页。
    ②[宋]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7《孝桓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95页。
    ③[宋]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7《孝桓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97页。
    ④[宋]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60下《蔡邕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353页。
    ⑤[宋]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6《孝顺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0页。
    ⑥[宋]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6《孝冲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84页。
    ⑦[宋]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2《显宗孝明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80页。
    ⑧[宋]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42《阜陵质王延传》,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975页。
    ⑨[宋]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5《孝安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44页。
    ⑩[宋]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8《孝灵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19页。
    ①[宋]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34《梁竦传》,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786页。
    ②[宋]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60上《马融传》,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333页。
    ③[宋]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15《来历传》,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93页。
    ④[日]大庭修著,林剑鸣译:《秦汉法制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61-162页。
    ①[汉]司马迁:《史记》卷7《项羽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16页。
    ②[晋]常璩撰,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3《蜀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48页。
    ③马耀祈、吉发习:《关于居延汉简和汉代的居延屯戍区》,《内蒙古社会科学》1982年第6期,第103页。
    ④参见黄兆宏、秦菲:《居延汉简反映的汉代河西地区戍卒、田卒问题探析》,《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第111-第116页。
    ①高荣:《东汉西北边疆政策述评》,《学术研究》1997年第7期,第45页。
    ②[唐]魏征等撰,王云五主编:《群书治要》卷45《政论》,上海: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9年,第789页。
    ①[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卷16《魏书·杜畿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505页。
    ②[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卷57《吴书·虞翻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321页。
    ③[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卷57《吴书·虞翻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324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卷77《殷浩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047页。
    ⑤[北齐]魏收:《魏书》卷5《高宗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18页。
    ⑥[北齐]魏收:《魏书》卷7下《高祖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63页。
    ⑦[北齐]魏收:《魏书》卷7下《高祖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69页。
    ①[北齐]魏收:《魏书》卷111《刑罚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882页。
    ②[北齐]魏收:《魏书》卷59《刘昶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312页。
    ③[北齐]魏收:《魏书》卷93《赵脩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999页。
    ④[北齐]魏收:《魏书》卷44《薛野月者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998页。
    ⑤[北齐]魏收:《魏书》卷41《源贺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921页。
    ⑥参见[清]沈家本:《历代刑法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69页。
    ⑦参见程树德:《九朝律考》,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361-365页。
    ⑧[北齐]魏收:《魏书》卷73《奚康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632页。
    ⑨[唐]魏征等:《隋书》卷25《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707页。
    ①[唐]魏征等:《隋书》卷25《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708页。
    ②[唐]魏征等:《隋书》卷25《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705页。
    ①[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卷23《王逊传》,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438页。
    ②[唐]魏征等:《隋书》卷25《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700页。
    ③[唐]姚思廉撰:《梁书》卷3《武帝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75页。
    ④[明]邱浚著,林冠群、周济夫校点:《大学衍义补》卷105《治国平天下之要》,北京:精华出版社,1999年,第896页。
    ①[清]沈家本:《历代刑法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70页。
    ②[北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56《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408页。
    ③[北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56《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411页。
    ④[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3《太宗本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4页。
    ⑤[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50《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140页。
    ⑥[宋]王溥撰:《唐会要》卷41《杂记》,京都:中文出版社,1978年,第746页。
    ①[宋]王溥撰:《唐会要》卷40《君上慎恤》,京都:中文出版社,1978年,第718页。
    ②[宋]王溥撰:《唐会要》卷40《君上慎恤》,京都:中文出版社,1978年,第718页。
    ③[宋]王钦若等辑:《册府元龟》卷612《定律令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本,1901页。
    ④[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50《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153页。
    ⑤[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3《名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4页。
    ⑥[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3《名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4页。
    ①[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3《名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5页。
    ②[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3《名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5页。
    ③[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3《名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6页。
    ④[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3《名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5页。
    ⑤[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3《名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6页。
    ⑥[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4《名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9页。
    ⑦[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4《名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9页。
    ⑧[北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56《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411页。
    ①[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3《名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6-67页。
    ②按照《唐律疏议》的规定,常流居作一年,加役流居作三年,后面还会述及。
    ③[宋]王溥撰:《唐会要》卷41《左降官及流人》,京都:中文出版社,1978年,第736页。
    ④[宋]王溥撰:《唐会要》卷41《左降官及流人》,京都:中文出版社,1978年,第738页。
    ⑤[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8下《宣宗本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26页。
    ⑥[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8下《宣宗本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28页。
    ⑦[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43《职官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838页。
    ①《新唐书》与《旧唐书》的《刑法志》中均记为居作二年,而《唐律疏议》、《唐六典》中记为居作三年,后人多采用后见。此外,前述工、乐户及妇女犯有流刑时折成杖刑,若处加役流,则依留住法,役四年。若重犯、更犯加役流者,亦役四年。
    ②[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2《名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5页。
    ③[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2《名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5页。
    ④[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2《名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5页。
    ①[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2《名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6页。
    ②[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4《名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0页。
    ①[北齐]魏收:《魏书》卷7下《高祖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63页。
    ②[唐]李百药撰:《北齐书》卷8《后主纪》,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102页。
    ①参见王雪玲:《两<唐书>所见流人的地域分布及其特征》,《中国地理历史论丛》2002年第4辑,第79-85页。
    ①[东汉]刘熙撰,王云五主编:《释名》卷3《释宫室》,上海: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9年,第85页。
    ②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7页。
    ③[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卷5《恒》,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7页。
    ④④胡留元、冯卓慧:《夏商西周法制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391页。
    ⑤[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1《名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页。
    ①参见吴荣曾:《胥靡试探——论战国时的刑徒制》,《先秦两汉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48-第161页。
    ②[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卷34《秋官司寇·掌戮》,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83页。
    ③[汉]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55页。
    ④[清]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3页。
    ①[汉]班固:《汉书》卷2《惠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87页。
    ②参见徐世虹:《秦及汉初律中的城旦刑》,《中华法系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
    189页—第204页。
    ③参见若江贤三:《文帝による肉刑除去の改革-髡刑及び完刑をめぐって》,《东洋学术研究》,1978年第17卷,第118-第120页。程维荣:《论秦汉城旦舂刑的变迁及其影响》,《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12期,第128-136页。
    ④[东汉]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82页。
    ⑤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199页。
    ⑥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209页。
    ⑦参见徐世虹:《秦及汉初律中的城旦刑》,《中华法系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
    190页。
    ⑧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151页。
    ⑨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259页。
    ⑩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21页。
    11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22页。
    12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83页。
    ①[东汉]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428页。
    ②[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卷60《哀公十七年》,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179页。
    ③[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卷36《秋官司寇》,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83页。
    ④[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649《刑法部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60,第2902页。
    ⑤[汉]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55页。
    ⑥[汉]史游:《急就篇》,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第305页。
    ①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26页。
    ②[汉]班固:《汉书》卷23《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099页。
    ③[汉]班固:《汉书》卷23《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099页。
    ④[汉]班固:《汉书》卷2《惠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88页。
    ①[东汉]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339页。
    ②[汉]司马迁:《史记》卷81《廉颇蔺相如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446页。
    ③[汉]班固:《汉书》卷2《惠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88页。
    ④[汉]班固:《汉书》卷23《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092页。
    ⑤[汉]班固:《汉书》卷23《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099页。
    ⑥[宋]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2《显宗孝明帝纪》,中华书局,1999年,第67页。
    ⑦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22页。
    ⑧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26页。
    ⑨[汉]班固:《汉书》卷83《薛宣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395页。
    ①[汉]班固:《汉书》卷23《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099页。
    ②[东汉]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478页。
    ③[汉]班固:《汉书》卷23《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098页。
    ④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8页。
    ⑤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25页。
    ①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21页。
    ②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22页。
    ③[清]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3页。
    ④[元]徐元瑞:《吏学指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0页。
    ⑤[汉]班固:《汉书》卷2《惠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87页。
    ⑥[汉]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55页。
    ①[汉]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29页。
    ②[清]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3页。
    ③[汉]班固:《汉书》卷2《惠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85页。
    ④[清]沈家本:《历代刑法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96页。
    ⑤[宋]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2《显宗孝明帝纪》,中华书局,1999年,第67页。
    ⑥[汉]班固:《汉书》卷2《惠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85页。
    ⑦[东汉]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454页。
    ⑧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卷22《礼运》,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22页。
    ⑨[东汉]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454页。
    ⑩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199页。
    ①[汉]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29页。
    ②[清]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3页。
    ③[宋]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2《肃宗孝章帝纪》,中华书局,1999年,第98页。
    ④[汉]班固:《汉书》卷12《平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51页。
    ⑤[汉]班固:《汉书》卷12《平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51页。
    ⑥孙家洲主编:《秦汉法律文化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地215页。本章的撰写者韩树峰先生还对近30年来对隶臣妾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的前辈学者的成果进行了梳理,主要有高恒:《秦律中的“隶臣”问题的探讨》,载《文物》,1977年第7期;林剑鸣:《“隶臣妾”辨》,载《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2期;高敏:《关于<秦律>中的“隶臣妾”问题质疑》,《云梦秦简初探》,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02-121页;黄展岳:《云梦秦简论》,载《考古学报》,1980年第1期;钱大群:《谈“隶臣妾”与秦代的刑罚制度》,载《法学研究》,1983年第5期;张金光:《关于秦刑徒的几个问题》,载《中华文史论丛》,1985年第1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栗劲:《秦律通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77-282页。
    ①[汉]班固:《汉书》卷23《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099页。
    ②[宋]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2《显宗孝明帝纪》,中华书局,1999年,第67页。
    ③[汉]班固:《汉书》卷63《戾太子据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744页。
    ④[汉]班固:《汉书》卷16《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543页。
    ⑤[汉]班固:《汉书》卷16《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611页。
    ⑥[汉]班固:《汉书》卷16《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630页。
    ⑦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0页。
    ⑧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3页。
    ⑨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4页。
    ①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6页。
    ②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34页。
    ③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43页。
    ④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62页。
    ⑤[汉]班固:《汉书》卷16《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630页。
    ⑥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0页。
    ⑦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34页。
    ⑧参见栗劲:《秦律通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49-252
    ①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73页。
    ②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74页。
    ③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76页。
    ④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263页。
    ⑤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264页。
    ⑥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267页。
    ⑦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274页。
    ⑧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21页。
    ①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31页。
    ②[汉]司马迁:《史记》卷4《周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14页。
    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卷18《周官》,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35页。
    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卷19上《文公七年》,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845页。
    ⑤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卷20《文公十六年》,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859页。
    ⑥[清]沈家本:《历代刑法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98页。
    ⑦[汉]班固:《汉书》卷18《外戚恩泽侯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694页。
    ⑧[汉]班固:《汉书》卷15上《王子侯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31页。
    ⑨[汉]班固:《汉书》卷16《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607页。
    ①[宋]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25《鲁丕传》,中华书局,1999年,第591页。
    ②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21页。
    ③[清]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3页。
    ④[汉]班固:《汉书》卷23《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100页。
    ⑤[清]沈家本:《历代刑法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98页。
    ⑥[日]堀毅著:《秦汉法制史论考》,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年,第148页。
    ⑦乔传宁、李雪灵:《汉代刑名“作如司寇”质疑》,《安徽文学》2008年第4期,第213页。
    ⑧[汉]班固:《汉书》卷23《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099页。
    ⑨[汉]班固:《汉书》卷23《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099页。
    ①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48页。
    ②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49页。
    ③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30页。
    ④[清]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3页。
    ⑤[宋]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1下《光武帝纪下》,中华书局,1999年,第35页。
    ⑥[汉]班固:《汉书》卷15上《王子侯表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52页。
    ⑦[汉]班固:《汉书》卷24下《食货志下》,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184页。
    ⑧[汉]班固:《汉书》卷8《宣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36页。
    ①[汉]班固:《汉书》卷8《宣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36页。
    ②[汉]班固:《汉书》卷8《宣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60页。
    ③[宋]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1下《光武帝纪下》,中华书局,1999年,第41页。
    ④[汉]班固:《汉书》卷69《赵充国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986页。
    ⑤[宋]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18《吴汉传》,中华书局,1999年,第451页。
    ⑥[汉]班固:《汉书》卷49《晁错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286页。
    ⑦[汉]班固:《汉书》卷24上《食货志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135页。
    ⑧[汉]班固:《汉书》卷49《晁错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286页。
    ⑨[汉]班固:《汉书》卷49《晁错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287页。
    ①[东汉]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454页。
    ②[汉]司马迁:《史记》卷118,《淮南衡山王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092页。
    ③[东汉]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454页。
    ④[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卷22《礼运》,,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22页。
    ⑤[东汉]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454页。
    ①参见张晋藩主编的《中国法制通史》第2卷,北京:法律出版社,第155页。
    ②参见滨口重国:《秦漢隋唐史の研究》上卷,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6年,第674页。堀毅:《秦汉刑名考—主要根据云梦出土秦简》,《秦汉法律论考》,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年,第165页。冨谷至:《秦汉刑罚制度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③中国文物研究所等:《龙岗秦简》,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16页。
    ④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198页。
    ⑤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154页。
    ⑥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202页。
    ⑦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杂抄》,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129页。
    ⑧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杂抄》,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131页。
    ⑨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杂抄》,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145页。
    ①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161页。
    ②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150页。
    ③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25页。
    ④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165页。
    ⑤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154页。
    ⑥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167页。
    ⑦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6页。
    ①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185页。
    ②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186页。
    ③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2页。
    ④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3页。
    ⑤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62页。
    ⑥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30页。
    ⑦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34页。
    ①[宋]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1下《光武帝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页。
    ②[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30《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920页。
    ③[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30《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925页。
    ①程树德:《九朝律考》,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200页。
    ②[唐]魏征等撰:《隋书》卷25《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698页。
    ③[唐]魏征等撰:《隋书》卷25《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698页。
    ④[唐]魏征等撰:《隋书》卷25《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698页。
    ⑤[北齐]魏收:《魏书》卷111《刑罚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879页。
    ⑥程树德:《九朝律考》,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63页。
    ⑦[北齐]魏收:《魏书》卷2《太祖道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41页。
    ⑧[北齐]魏收:《魏书》卷7下《高祖孝文帝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69页。
    ①[清]沈家本:《历代刑法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43页。
    ②[北齐]魏收:《魏书》卷68《甄琛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513页。
    ③[北齐]魏收:《魏书》卷108《礼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735页。
    ④[北齐]魏收:《魏书》卷111《刑罚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874页。
    ⑤[北齐]魏收:《魏书》卷58《杨播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286页。
    ⑥[北齐]魏收:《魏书》卷108《礼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796页。
    ⑦[唐]魏征等撰:《隋书》卷25《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705页。
    ⑧[唐]魏征等撰:《隋书》卷25《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705页。
    ①[唐]魏征等撰:《隋书》卷25《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707页。
    ②[唐]魏征等撰:《隋书》卷25《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710页。
    ③[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1《名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页。
    ④[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1《名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页。
    ⑤[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6《尚书刑部》,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88页。
    ⑥[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44《职官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884页。
    ⑦[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85下《良吏传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821页。
    ①[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6《尚书刑部》,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90页。
    ②[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44《职官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895页。
    ③[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44《职官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893页。
    ④[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6《尚书刑部》,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90页。
    ⑤[东汉]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707页。
    ⑥[汉]班固:《汉书》卷1下《高祖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67页。
    ⑦[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6《尚书刑部》,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91页。
    ⑧[东汉]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60页。
    ①[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6《尚书刑部》,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91页。
    ②[北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56《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411页。
    ③[北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56《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410页。
    ④[北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56《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410页。
    ⑤[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29《断狱》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49页。
    ⑥[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29《断狱》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50页。
    ⑦[北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56《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410页。
    ⑧[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29《断狱》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49页。
    ①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111页。
    ②[汉]班固:《汉书》卷8《宣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60页。
    ③[汉]班固:《汉书》卷8《宣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36页。
    ①[汉]班固:《汉书》卷51《贾山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328页。
    ②[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6《尚书刑部》,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90页。
    ①[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1《名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卷3《舜典》,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28页。
    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卷14《地官司徒》,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34页。
    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卷14《地官司徒》,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35页。
    ⑤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卷37《秋官司寇》,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88页。
    ①孔安国传,孔颖达疏,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尚书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6页。
    ②参见李宜霞:《杖刑源流论考》,《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第65页。
    ③孔安国传,孔颖达疏,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尚书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6页。
    ④[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1《名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页。
    ①[汉]班固:《汉书》卷31《项籍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823页。
    ②[汉]班固:《汉书》卷43《陆贾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111页。
    ③[汉]班固:《汉书》卷97下《外戚传下》,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011页。
    ④[晋]袁宏撰,周天游校注:《后汉纪校注》卷18《后汉孝顺皇帝纪》,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07页。
    ⑤[晋]袁宏撰,周天游校注:《后汉纪校注》卷18《后汉孝献皇帝纪》,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57页。
    ⑥[东汉]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608页。
    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卷14《地官司徒》,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19页。
    ⑧楚,丛木,又名荆,后文中还有详细解释。
    ⑨[宋]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52《崔寔传》,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166页。
    ⑩[宋]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33《虞延传》,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773页。
    11[宋]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9《孝献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49页。
    12[宋]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77《阳球传》,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689页。
    ①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卷8《庄公八年》,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765页。
    ②[晋]袁宏撰,周天游校注:《后汉纪校注》卷9《后汉孝明皇帝纪》,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52页。
    ③[汉]班固:《汉书》卷32《张敖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840页。
    ④[汉]班固:《汉书》卷23《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099页。
    ⑤[汉]班固:《汉书》卷23《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100页。
    ⑥[宋]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48《翟酺传》,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083页。
    ⑦[宋]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29《郅恽传》,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94页。
    ①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卷3《舜典》,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28页。
    ②[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卷9《释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06页。
    ③[东汉]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71页。
    ④[东汉]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96页。
    ⑤[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1《名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页。
    ⑥[汉]班固:《汉书》卷23《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100页。
    ⑦[汉]班固:《汉书》卷86《王嘉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501页。
    ①[唐]魏征等撰:《隋书》卷25《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706页。
    ①[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卷23《裴潛传》,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675页。
    ②[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30《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927页。
    ③[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650《刑法部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906页。
    ④[唐]虞世南辑录:《北堂书钞》卷45《刑法部下》,北京:中国书店,1989年,第125页。
    ⑤[梁]沈约撰:《宋书》卷3《武帝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7页。
    ①[唐]魏征等撰:《隋书》卷25《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698页。
    ②[唐]魏征等撰:《隋书》卷25《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699页。
    ③[唐]魏征等撰:《隋书》卷25《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699页。
    ④[唐]魏征等撰:《隋书》卷25《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699页。
    ⑤[唐]魏征等撰:《隋书》卷25《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699页。
    ⑥[唐]魏征等撰:《隋书》卷25《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697页。
    ⑦[唐]李延寿撰:《南史》卷18《萧琛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05页。
    ①[唐]魏征等撰:《隋书》卷25《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703页。
    ②[北齐]魏收:《魏书》卷48《高允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089页。
    ③[北齐]魏收:《魏书》卷48《赵郡王干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43页。
    ④[唐]李百药撰:《北齐书》卷10《华山王凝传》,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139页。
    ⑤[唐]魏征等撰:《隋书》卷25《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707页。
    ⑥[唐]魏征等撰:《隋书》卷25《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710页。
    ⑦[唐]魏征等撰:《隋书》卷25《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710页。
    ①[唐]魏征等撰:《隋书》卷25《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710页。
    ②[唐]魏征等撰:《隋书》卷25《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713页。
    ③[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卷22《陈群传》,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634页。
    ④[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30《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922页。
    ⑤[唐]魏征等撰:《隋书》卷25《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708页。
    ⑥[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30《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929页。
    ①[唐]魏征等撰:《隋书》卷25《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698页。
    ①[北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56《刑法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415页。
    ②[北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56《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415页。
    ③[北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56《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379页。
    ④[北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56《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382页。
    ⑤[唐]吴兢编著:《贞观政要》卷2《纳谏第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71页
    ①[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8《玄宗本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76页。
    ②[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8《玄宗本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21页。
    ③[北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56《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416页。
    ④[北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56《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416页。
    ⑤[北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56《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417页。
    ①[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20上《昭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737页。
    ②[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51《后妃列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179页。
    ③[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89《狄仁杰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889页。
    ④[北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56《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414页。
    ①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180页。
    ②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218页。
    ③[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卷31《丧服》,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108页。
    ④[汉]班固:《汉书》卷2《惠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85页。
    ①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20页。
    ②高敏:《<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中诸律制作年代》,载于《秦汉魏晋南北朝史论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54页。
    ③[汉]班固:《汉书》卷23《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106页。
    ④[汉]班固:《汉书》卷23《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106页。
    ⑤[汉]班固:《汉书》卷12《平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56页。
    ⑥[清]孙希旦撰:《礼记集解》卷1《曲礼上》,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2页。
    ⑦[汉]班固:《汉书》卷23《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107页。
    ⑧[汉]班固:《汉书》卷7《昭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30页。
    ⑨[宋]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1上《光武帝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5页。
    ⑩[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卷36《秋官司寇》,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80页。
    ①[汉]班固:《汉书》卷23《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106页。
    ②[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4《名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0页。
    ①[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4《名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0页。
    ②[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4《名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3页。
    ③[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4《名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1页。
    ④[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4《名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2页。
    ⑤[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4《名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4页。
    ①[汉]班固:《汉书》卷8《宣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51页。
    ①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196页。
    ②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27页。
    ③[唐]魏征等撰:《隋书》卷25《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700页。
    ①[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30《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939页。
    ②[梁]沈约撰:《宋书》卷57《蔡廓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570页。
    ③杨奉琨校释:《疑狱集、折狱龟鉴校释》,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87页。
    ①[北齐]魏收:《魏书》卷88《窦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909页。
    ②[西晋]陈寿:《三国志》卷24《魏书·高柔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684页。
    ③[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36《卫展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068页。
    ④[梁]沈约撰:《宋书》卷57《蔡廓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570页。
    ⑤[唐]魏征等撰:《隋书》卷25《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700页。
    ⑥[北齐]魏收:《魏书》卷111《刑罚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887页。
    ①[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6《名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30页。
    ②[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6《名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30页。
    ③[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6《名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30页。
    ④[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17《贼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33页。
    ⑤[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23《斗讼》,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32页。
    ⑥[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23《斗讼》,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32页。
    ①[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24《斗讼》,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35页。
    ②[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24《斗讼》,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36页。
    ①[汉]班固:《汉书》卷1下《高祖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70页。
    ②[汉]班固:《汉书》卷1下《高祖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72页。
    ③[汉]司马迁:《史记》卷5《秦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80页。
    ④程树德:《九朝律考》,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48页。
    ⑤[日]西田太一郎:《中国刑法史研究》,东京:岩波书店,1974年,第185页。
    ⑥张建国:《夷三族解析》,《法学研究》1998年第6期,第151页。
    ⑦[汉]班固:《汉书》卷32《张敖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841页。
    ①[汉]班固:《汉书》卷7《昭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27页。
    ②[汉]班固:《汉书》卷54《李陵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457页。
    ③[汉]班固:《汉书》卷84《翟义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436页。
    ④[汉]班固:《汉书》卷5《景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42页。
    ⑤[汉]班固:《汉书》卷49《晁错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302页。
    ⑥[汉]班固:《汉书》卷79《冯参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307页。
    ⑦[汉]班固:《汉书》卷81《孔光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355页。
    ⑧参见[日]冨谷至著,柴生芳、朱恒曄译:《秦汉刑罚制度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70—第180页。
    ①[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30《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925页。
    ②[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30《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926页。
    ③[唐]魏征等撰:《隋书》卷25《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699页。
    ④[北齐]魏收:《魏书》卷111《刑罚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874页。
    ⑤[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17《贼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21页。
    ①参见[意]切萨雷·贝卡里亚著,黄风译:《论犯罪与刑罚》,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第7页。
    ①[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1《名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页。
    ②马小红:《礼与法:法的历史连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6页。
    ①[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卷49《昭公二十年》,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094页。
    ②[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30《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915页。
    ③[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30《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919页。
    ①[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卷43《昭公六年》,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044页。
    ①[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卷52《昭公二十六年》,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115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卷20《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929页。
    ②[北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56《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412页。
    ③[唐]吴兢编著:《贞观政要》卷6《俭约第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88页。
    [1][清]孙星衍辑,陈抗、盛冬铃点校.尚书今古文注疏[M].中华书局,1986.
    [2][梁]沈约.竹书纪年集解[M].上海:广益书局,1936.
    [3][清]孙怡让撰,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周礼正义[M].中华书局,1987.
    [4][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明]邱浚著,林冠群、周济夫校点.大学衍义补[M].北京:精华出版社,1999.
    [7][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8][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9][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0][汉]刘珍等撰,吴树平校注.东观汉纪校注[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11]周天游辑注.八家后汉书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2]张烈点校.两汉纪[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3][晋]袁宏撰,周天游校注.后汉纪校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14][宋]徐天麟.西汉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5][宋]徐天麟.东汉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6][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7][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8][唐]房玄龄等撰.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9][梁]萧子显撰.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20][唐]姚思廉撰.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21][唐]李延寿撰.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2][唐]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23][唐]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24][后晋]刘昫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5][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6][宋]王溥撰.唐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7][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
    [28][唐]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9][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6.
    [30][宋]郑樵.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8.
    [31][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68.
    [32][唐]吴兢编.贞观政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3][唐]虞世南辑录.北堂书钞[M].北京:中国书店,1989.
    [34][北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5][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3.
    [36][宋]欧阳修撰,徐无党注.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7][宋]王浦撰.五代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8][元]脱脱等撰.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9][元]脱脱等撰.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0][明]宋濂等撰.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41][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92.
    [42][宋]窦仪等撰.宋刑统[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43][后晋]和凝撰.疑狱集[M].四库全书本.
    [44][宋]桂万荣撰.棠阴比事[M].四库全书本.
    [45][宋]郑克撰.折狱龟鉴[M].四库全书本.
    [46][宋]王钦若撰.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
    [47][元]徐元瑞撰.吏学指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48][汉]史游.急就篇[M].长沙:岳麓书社,1989.
    [49][清]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M].北京:中华书局,1990.
    [50][梁]萧统编,[唐]李善著.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1][唐]魏征等撰,王云五主编.群书治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9.
    [52]王云五.释名[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7.
    [53][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正.水经注校正[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4][晋]常璩撰,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5]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尔雅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十三经注疏本,2000.
    [56][清]王念孙撰.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7][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8]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整理.康熙字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标点本,2002.
    [59][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1961.
    [60][清]王先谦撰.庄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1987.
    [61][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1988.
    [62][清]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1998.
    [63][汉]高诱注.吕氏春秋[M].上海:上海书店,1985.
    [64]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65][汉]刘向集录.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66]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2004.
    [67]何宁撰.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
    [68][唐]虞世南辑录.北堂书钞[M].北京:中国书店,1989.
    [69][清]沈家本.历代刑法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5.
    [70]程树德.九朝律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6.
    [71]高潮、马建石主编.中国历代刑法志注译[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72]胡淀咸.甲骨文金文释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73]中国文物研究所.龙岗秦简[M].北京:中华书局,2001.
    [74]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
    [75]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76]朱红林.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集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7]李力.张家山247号墓汉简法律文献研究及其述评.东京:东京外国语大学,2009.
    [78]蔡万进.张家山汉简<奏谳书>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9]吴九龙.银雀山汉简释文[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80]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81]吴礽骧、李永良、马建华释校.敦煌汉简释文[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
    [82]胡平生、张德芳编撰.敦煌悬泉汉简释粹[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83]李均明.秦汉简牍文书分类辑解[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84]高恒.秦汉简牍中法制文书辑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85]李明晓、赵久湘.散见战国秦汉简帛法律文献整理与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86]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修订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87]梁启超撰,汤志钧导读.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8.
    [88]冯友兰著,涂又光译.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89]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90]郭建等主编.中华文化通志·制度文化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91]葛剑雄主编,郭建著.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五刑六典[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
    [92]林剑鸣.秦史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93]吕思勉.秦汉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94]钱穆.秦汉史[M].上海:三联书社,2004.
    [95]吴荣曾.先秦两汉史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95.
    [96]徐复观.两汉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7]李玉福.秦汉制度史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98]高敏.秦汉魏晋南北朝史论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99]杨鸿年.汉魏制度丛考[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100]邓奕琦.北朝法制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01]陈寅恪.隋唐值得渊源略论稿[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02]任爽.五代典制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03]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04]杨鹤皋.中国法律思想史[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9.
    [105]杨鸿烈.中国法律思想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106]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07]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108]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通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109]钱大群.中国法律史论考[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0]张伯元.法律文献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11]周密.中国刑法史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12]蔡枢衡.中国刑法史[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113]张伯元.出土法律文献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14]罗翔.中华刑罚发达史[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115]胡兴东.中国死刑制度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116]柏桦.中国古代刑罚政治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17]孟祥沛.中国传统行刑文化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118]胡留元、冯卓慧夏商西周法制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19]栗劲.秦律通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
    [120]于振波.秦汉法律与社会[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121]曹旅宁.秦律新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22]钱大群.唐律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123]王立民.唐律新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24]赵旭.唐宋法律制度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
    [125]马作武.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126]霍存福.复仇报复刑报应说—中国人法律观念的文化解说[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127]郭建.獬豸的投影:中国的法文化[M].上海:三联书店,2006.
    [128]李学勤、谢桂华主编.简帛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29]杨振红.出土简牍与秦汉社会[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30]李振宏.居延汉简与汉代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2003.
    [131]王彦辉.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与汉代社会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32]曹旅宁.张家山汉律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33]蔡万进.张家山汉简<奏谳书>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34][日]中田薰.法制史论集[M].东京:岩波书店,1964.
    [135][日]崛毅.秦汉法制史论考[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
    [136][日]仁井田陞.唐令拾遗[M].长春:长春出版社,1989.
    [137][日]大庭脩著,林剑鸣等译.秦汉法制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38][日]大庭修.汉简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39][日]滋贺秀三.中国法制史论集[M].东京:创文社,2003.
    [140][日]冨谷至著,柴生芳、朱恒曄.秦汉刑罚制度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41][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42][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143]张晋藩.论中国古代法律的传统[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4,(2).
    [144]张晋藩.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制与法治[J].人大工作通讯,1996,(24).
    [145]张晋藩.中华法系研究新论[J].南京大学学报,2007,(1).
    [146]张晋藩.中华法制文明论纲[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7,(2).
    [147]韩连琪.论春秋时代法律制度的演变[J].中国史研究,1983,(4).
    [148]俞荣根.从以礼率刑到改法为律—先秦的立法概况[J].法学杂志,1984,(2).
    [149]周苏平.春秋时期晋国法律制度初探[J].人文杂志,1988,(3).
    [150]杨善群.春秋时代诸侯各国的法制建设[J].学术月刊,1988,(5).
    [151]李力.刑·法·律—先秦法观念探微[J].中外法学,1989,(5).
    [152]李力.东周盟书与春秋战国法制的变化[J].法学研究,1995,(4).
    [153]李力.<九刑>、“司寇”考辨[J].法学研究,1999,(2).
    [154]林剑鸣.秦代法律制度初探[C].见:法律史论丛:第1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1981.
    [155]栗劲.秦律和罪刑法定主义[J].法学研究,1984,(3).
    [156]于豪亮.西汉对法律的改革[J].中国史研究,1982,(2).
    [157]楼劲.关于北魏后期令的班行问题[J].中国史研究,2001,(2).
    [158]楼劲.北齐初年立法与《麟趾格》[J].文史,2002,(4).
    [159]楚林智.我国古代的五刑制度[J].云南法学,1997,(4).
    [160]杨鸿雁.中国古代耻辱刑考略[J].法学研究,2005,(1).
    [161]杨阳.中国古代刑罚命名变态现象之初探[J].修辞学习,2005,(2).
    [162]柏桦、葛荃.公罪与私罪—中国古代刑罚政治观[J].政治与法律,2005,(4).
    [163]薛菁.封建制五刑沿革初探[J].中州学刊,2006,(1).
    [164]赵连稳.中国古代刑罚的演变[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5).
    [165]苏凤格.论中国古代“刑罚得中”思想[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11).
    [166]张益刚、邱月玲.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人性分析[J].齐鲁学刊,2009,(5).
    [167]豆琨.中国古代刑罚的流变[J].法制与社会,2010,(3).
    [168]胡燕华.试论中国古代五刑制度的演变[J].法制与社会,2010,(13).
    [169]闫晓君.汉初的刑罚体系[J].法律科学,2006,(4).
    [170]张建国.魏晋五刑制度略论[J].中外法学,1994,(4).
    [171]陈楠.礼法结合对唐代刑罚制度的影响[J].人民论坛,2010,(1).
    [172]崔敏.中国历代死刑制度的考察与反思[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6,(2).
    [173]胡兴东.中国古代死刑中替代刑的运用问题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8,(5).
    [174]胡兴东.中国古代死刑行刑种类考[J].云南大学学报,2009,(1).
    [175]谭世保.“车裂”考[J].学术论坛,1982,(4).
    [176]任怀国.“车裂”试释[J].江海学刊,1998,(1).
    [177]张建国.秦汉弃市非斩刑辨[J].北京大学学报,1996,(5).
    [178]牛继清.秦汉“弃市”的几个问题——兼与张建国先生商榷[J].甘肃理论学刊,1997,(3).
    [179]张建国.“弃市”刑有关问题的再商榷[J].甘肃理论学刊,1998,(1).
    [180]曹旅宁.从天水放马滩秦简看秦代的弃市[J].广东社会科学,2000,(5).
    [181]曹旅宁.秦汉磔刑考[J].湖南大学学报,2007,(1).
    [182]孔学.论凌迟之刑的起源及在宋代的发展[J].史学月刊,2004,(6).
    [183]程皓.凌迟刑源流考[J].法制与社会,2007,(8).
    [184]赵旭.唐宋死刑制度流变考论[J].东北师大学报,2005,(4).
    [185]吴文翰、陶广峰.对汉文帝除肉刑后宫刑存废问题的辨析[J].政法论坛,1987,(5).
    [186]汤玉枢.论汉文帝废除肉刑及其影响[J].华侨大学学报,1989,(2).
    [187]王占通.秦代肉刑可作主刑辩[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3).
    [188]范家伟.复肉刑议及与汉魏思想之转变[J].中国史研究,1996,(1).
    [189]王政勋.汉魏之际关于肉刑问题的辩论[J].唐都学刊,1996,(3).
    [190]薛菁.汉末魏晋复肉刑之议论析[J].东南学术,2004,(3).
    [191]崔向东.论秦代的“迁”刑[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5).
    [192]宋杰.论秦汉刑罚中的“迁”、“徒”[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2,(1).
    [193]刘汝霖.汉末魏晋流人考[J].历史教学,1951,(8).
    [194]薛菁.论北朝的流刑制度[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4).
    [195]李毅.论唐代的流刑及其执行情况[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3).
    [196]王雪玲.两《唐书》所见流人的地域分布及其特征[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4).
    [197]郝黎.唐代流刑新辨[J].厦门大学学报,2004,(3).
    [198]赵立新、高京平.唐宋流刑之变迁[J].山西师大学报,2007,(3).
    [199]张春海.论唐代的配隶刑[J].史学月刊,2010,(8).
    [200]栗劲、霍存福.试论秦的徒刑是无期刑—兼论汉初有期徒刑的改革[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1984,(3).
    [201]李力.秦刑徒刑期辨正[J].史学月刊,1985,(3).
    [202]韩树峰.秦汉徒刑散论[J].历史研究,2005,(3).
    [203]徐世虹.秦及汉初律中的城旦刑[C].见:张中秋主编.中华法系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204]薛瑞泽.从出土文献看城旦舂刑名的适用范围[J].中原文物,2009,(6).
    [205]陈玲、张红岩.汉代髡钳城旦舂刑考略[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0,(3).
    [206]程维荣.论秦汉城旦舂刑的变迁及其影响[J].政治与法律,2010,(11).
    [207]杨广伟.“完刑”即“髡刑”术[J].复旦学报,1986,(2).
    [208]张仲秋.“耐刑”“完刑”考辨[J].辽宁大学学报,1987,(1).
    [209]张全民.髡、耐、完刑关系考辨[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5).
    [210]韩树峰.秦汉律令中的完刑[J].中国史研究,2003,(4).
    [211]韩树峰.耐刑、徒刑关系考[J].史学月刊,2007,(2).
    [212]刘洋.“髡刑”探源:以法人类学为视角[J].北方法学,2009,(5).
    [213]施伟青.“隶臣妾”的身份复议[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1).
    [214]徐鸿修.从古代罪人收奴刑的变迁看“隶臣妾”“城旦舂”的身分[J].文史哲,1984,(5).
    [215]高敏、刘汉东.秦简“隶臣妾”确为奴隶说—兼与林剑呜先生商榷[J].学术月刊,1984,(9).
    [216]林剑鸣.三辨“隶臣妾”—兼谈历史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J].学术月刊,1985,(9).
    [217]李力.“隶臣妾”身份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06.
    [218]乔传宁、李雪灵.汉代刑名“作如司寇”质疑[J].安徽文学,2008,(4).
    [219]邵治国.唐代监狱制度述要[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6).
    [220]赵旭.论唐宋时期监狱制度的滞后与徒刑执行方式的变异[J].辽宁大学学报,2006,(4).
    [221]贾俊侠.唐德宗建中三年以前的杖杀略述[J].唐都学刊,2004,(3).
    [222]彭炳金.论唐代杖刑制度的发展变化[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9).
    [223]张秋华.中国古代鞭刑考[J].社会科学战线,2005,(6).
    [224]李宜霞.杖刑源流论考[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6).
    [225]张艳云.唐代杖刑考述[C].见:杜文玉主编.唐史论丛:第8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226]戴建国.唐代刑罚体系的演变—以杖刑为中心的考察[J].史学集刊,2010,(4).
    [227]黄晓明.笞刑论考[J].安徽大学学报,1997,(2).
    [228]栗劲.刑讯考[C].见:法律史论丛:第1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1981.
    [229]沈玮玮、赵晓耕.家国视野下的唐律亲亲原则与当代刑法[J].当代法学,2011,(3).
    [230]马作武.族刑论[J].法学评论,1997,(4).
    [231]张建国.夷三族解析[J].法学研究,1998,(6).
    [232]张松.睡虎地秦简与张家山汉简所反映的秦汉亲亲相隐制度[J].南都学坛,2005,(6).
    [233]王星戈.唐代刑罚中的性别差异[J].法制与社会,2010,(13).
    [234]张鹤泉.东汉募兵论略[J].史学集刊,1988,(4).
    [235]张鹤泉.东汉时期的屯驻营兵[J].史学集刊,2006,(3).
    [236]黄展岳.云梦秦律简论[J].考古学报,1980,(1).
    [237]刘海年.从云梦出土的竹简看秦代的法律制度[J].学习与探索,1980,(2).
    [238]裘锡圭.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简牍考释[J].文物,1974,(7).
    [239]甘肃居延考古队.居延汉代遗址的发掘和新出土的简册文物[J].文物,1978,(1).
    [240]甘肃居延考古队简册整理小组.“建武三年候粟君所责寇恩事”释文[J].文物,1978,(1).
    [241]伍德煦.居延出土<甘露二年丞相御史律令>简牍考释[J].甘肃师大学报,1979,(4).
    [242]初仕宾.居延简册<甘露二年丞相御史律令>考述[J].考古,1980,(2).
    [243]裘锡圭.<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商榷一至续七[J].人文杂志,1982,(2),(3),(4),(5),1983,(1),(2),(3),(4).
    [244]陈连庆.居延汉简札记(上、下)[J].东北师大学报,1982,(3),1983,(3).
    [245]徐世虹.居延新简汉律佚文考[J].政法论坛,1992,(3).
    [246]陈公柔.居延出土汉律散简释义[C].见:燕京学报:新9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47]吴九龙.银雀山汉简齐国法律考析[J].史学集刊,1984,(4).
    [248]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银雀山竹书<守法>、<守令>等十三篇[J].文物,1985,(4).
    [249]刘海年.战国齐国法律史料的重要发现—读银雀山汉简<守法守令等十三篇>[J].法学研究,1987,(2).
    [250]崔永东.<王杖十简>与<王杖诏书令册>法律思想研究—兼及“不道”罪考辨[J].法学研究,1992,(2).
    [251]高恒.汉简所见汉律论考[C].见:李学勤主编.简帛研究:第2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252]高恒.汉简牍中所见令文辑考[C].见:李学勤主编.简帛研究:第3辑.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253]徐世虹.汉令甲、令乙、令丙辨正[C].见:李学勤主编.简帛研究:第3辑.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254]李学勤.张家山汉简研究的几个问题[J].郑州大学学报,2002,(3).
    [255]李均明.张家山汉简所反映的适用刑罚原则[J].郑州大学学报,2002,(4).
    [256]南玉泉.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所见刑罚原则[J].政法论坛,2002,(5).
    [257]马志冰.张家山汉简<贼律>研究—兼与睡虎地秦简及唐律比较[C].见:沈家本与中国法律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258]杨颉慧.张家山汉简中“隶臣妾”身份探讨[J].中原文物,2004,(1).
    [259]许道胜.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贼律》补释[J].江汉考古,2004,(4).
    [260]王纪潮.张家山汉简<具律>的流变及“斩右趾”罪的弃市问题—读江陵张家山<二年律令·具律>札记[J].东南文化,2004,(4).
    [261]张建国.张家山汉简<具律>121简排序辨正—兼析相关各条律文[J].法律研究,2004,(6).
    [262]朱红林.张家山汉简<贼律>集释[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2).
    [263]万荣.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之“司寇”、“城旦舂”名分析[J].晋阳学刊,2005,(6).
    [264]崔永东.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中的刑罚原则与刑罚体系[C].见:张中秋主编.法律史学科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265]万荣.浅析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贼律>所见刑名的刑等[J].江汉考古,2006,(3).
    [266]朱红林.张家山汉简释丛[J].考古,2006,(6).
    [267]朱红林.张家山汉简《盗律》集释[J].江汉考古,2007,(2).
    [268][日]大庭脩著,姜镇庆译.居延新出的<候粟君所责寇恩事>册书—“爰书考”补[C].见: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战国秦汉史研究室.简牍研究译丛:第2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269][日]大庭脩著,孙言诚译.云梦出土竹书秦律的研究[C].见: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战国秦汉史研究室.简牍研究译丛:第2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270][日]冨谷至著,周东平译.从终极的肉刑到生命刑—汉至唐死刑考[C].见:范忠信、陈景良主编.中西法律传统:第七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71][德]陶安.殊死考[C].见:张中秋主编.中华法系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