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代杭州的城市街区与社会变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清代杭城的街区变迁为研究客体,着重分析了街区空间布局的变迁、街区管理与规划、街区的文化记忆与传播、街区市肆与经济变迁四个方面的内容,试图通过街区这一视角来审视清代杭城的社会变迁。
     清代杭州城区的布局大致延续了南宋临安城的总体布局。城墙、城门、衙署建筑及坊、巷、街、弄成为街区的主要构成,它们的组合构成了今时意义的社区,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场域。其中,坊巷布局在数量上、结构上的变化成为街区空间结构变迁的主要表现。
     街区作为城市居民各种活动的场域依托,街区的管理与规划自然成为地方政府履行行政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城墙防护、城门启闭、栅栏管理、制定规范建筑规则与分等让地规划、修筑马路等措施保证了街区空间结构的有序性;公共卫生的管理则保证了街区空间的清洁。这些都为市政管理增加了新内容,成为杭城近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从文化记忆与传播的视角而言,琵琶街、夏侯巷、板儿巷、昭忠祠、荐桥直街等街区承载着灯市、端午竞渡、温元帅会、助圣会及兰盆会等民俗文化活动的深邃记忆。青云街、永宁街、箭道巷、白马庙巷等街区则承载着传统科举文化的深邃记忆。清末,新式学堂、新闻报刊的涌现则成为街区文化近代性的重要标志。
     从街区经济的视角而言,街区是经济变迁的重要场域承载。杭城的诸多市场散布于坊、巷、街、衢之间,便利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清末菜场的建立标志着由小市、散市到固定地点的统一大市场的转变。各式店铺成为街区经济的主要构成,它们在各个角落的分布展现着居民日常生活的实态。开埠后,西式店铺成为街区经济的又一特色,拱宸桥的畸形开发则体现出街区半殖民地化的色彩。
     总之,清代杭城街区布局的变迁是军事、政治、文化、经济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演变勾勒出杭城社会变迁的大致轨迹。
Considering the changes of the blocks of Hangzhou City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nges of the block layout, the block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the block cultural memory and propagation, and the changes of the block markets and economy. From above four aspects, the social changes of Hangzhou city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are presented.
     The layout of Hangzhou City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is the approximate continuation of the overall layout of Linan City during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Wall, gates, government office buildings, lanes, alleys and streets are main components of the blocks, which constitute the so-called communities today, and they become main field of the residents' daily lives. Among them, the quantitative and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layout of lanes and alleys are important features of block changes.
     As the field of urban residents' activities, block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natur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local government's administrative functions. Walls of protection, opening and closing the gates, management of the fence, formulating rules on regulating building behavior and making room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riteria, constructing the road etc, which make the block spatial structure orderly.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 makes the blocks clean. The above measures become new contents of municipal administration, which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symbols of urban modern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memory and propagation, the blocks, such as Pipa Street, Xiahou Alley, Baner Alley, Zhaozhong Temple, Jianqiao Street, carry the deep memory of folk cultural activities, such as Lantern Festival,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the Wen God-receiving Party, Zhusheng Party and Ullambana Party. Qingyun Street, Yongning Street, Jiandao Alley, and Baimamiao Alley etc, all of the blocks carry the deep memory of traditional examination cultur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emergence of new schools and newspapers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block culture moder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block economy, the blocks are the field of the economic changes. There are so many markets among the blocks, which facilitate the daily life of resident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vegetables market marks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small and scattered markets to a big and unified market. All kinds of shops as the main components of the blocks economy, their distribution show the real state of people's daily lives. Since ports opened, Western-style shops have become a characteristic of the block economy; the abnormal development of the Gongchenqiao Block reflects the feature of the semi-colonial.
     In summary, the changes of the block layout of Hangzhou City in the Qing Dynasty are affected by the military, political, cultural and economic factors, which sketched out a rough track of the changes in Hangzhou City.
引文
①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82页。
    ②吴良镛:《张謇与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①武廷海、戴吾三:《“匠人营国”的基本精神与形成背景初探》,《城市规划》,2005年第2期。
    ①[日]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街道的美学》,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年。
    ②[瑞典]喜仁龙(Osvald Siren)《北京的城墙和城门》(The Walls and Gates of Peking), London:John Lane The Bodley Head Limited,1924.
    ③史明正著,范瑛译,史明正校:《西文中国城市史论著分类要目》,《城市史研究》(第23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④ Andrew Boyd.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Town Planning,BC 1500.-AD.1911, London:Alec Tiranti,1962.
    ⑤罗纳德·纳普(Ronald G. Knapp)《中国本土建筑:住宅形态与文化》(China's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House Form and Culture)檀香山:夏威夷大学出版社,1989年。又见Ronald G. Knapp.Chinese Houses:The Architectural Heritage of a Nation, Tuttle Publishing, US,2008.
    ⑥ Ronald G. Knapp. Chinese Bridges Living Architecture from China's Past, Tuttle Publishing,US,2010.
    ①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②引自卢汉超:《美国的中国城市史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③[法]谢和耐(Jacques Gemet)著,马德程译:《南宋社会生活史》,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2年。
    ④[美]孟德卫(D.E.Mungello):《被遗忘的杭州基督徒》(The Forgotten Christians of Hangzhou),檀香山:夏威夷大学出版社,1997年。研究外国社会在中国城市中的作用的还有,鲁道夫·瓦格纳(Rudolf Wangner)《外国社区在中国公共领域中的作用》(The Role of the Foreign Community in the Chinese Public Sphere)《中国季刊》,第142期(1995年6月)。
    ⑤汪利平:《杭州旅游业和城市空间变迁(1911-1927)》,《史林》,2005年第5期。
    ⑥[日]铃木智夫:《清末江浙地区的茶馆》,《江海学刊》,2002年第1期。
    ①成一农:《中国古代城市城墙史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7年第1期。
    ②张驭寰:《中国城池史》,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
    ①刘顺安:《开封城墙的历史沿革及其影响》,《史学月刊》,2002年第10期。
    ②钱才云:《城市传统街巷空间更新研究》,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4月。
    ③张高源、杨红芳:《杭州传统街巷庭院空间探析》,《浙江建筑》,第24卷第6期(2007年6月)。
    ④吕以春:《杭州街巷地名渊源研究》,《杭州大学学报》,第24卷第4期(1994年12月)
    ⑤张研:《试论清代的社区》,《清史研究》,1997年第2期。
    ⑥刘凤云:《明清城市的坊巷与社区——兼论传统文化在城市空间的折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①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②邱捷:《清末广州居民的集庙议事》,《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2期。
    ③陈学文:《明清时期的杭州商业经济》,《浙江学刊》,1988年第5期;陈学文:《明清时期杭州城市经济的特殊形态——夜市和香市》,《浙江学刊》,2011年增刊。
    ④金普森、何扬鸣:《杭州拱宸桥日租界对杭州的影响》,《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
    ⑤[日]香坂昌纪:《清代的北新关与杭州》,《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⑥李建:《杭州旧城空间形态演变实证研究》,《建筑与文化》,2010年5期。
    ⑦杨建军:《运河地带在杭州城市空间中的功能和形象规划探索》,《经济地理》,第22卷第2期(2002年3月)。
    ①徐岩:《历史时期运河对杭州城市发展的作用》,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②王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③王昕、杨晓龙、朱晓青:《城市空间变迁与社会文化关系初探——以近代杭州发展为例》,《华中建筑》,2011年第6期。
    ④孙昌盛、张春英:《古代杭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第36卷第3期(2009年5月)
    ⑤鲁西奇、马剑:《空间与权力: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政治文化内涵》,《江汉论坛》,2009年第4期。
    ⑥毛燕武:《论杭州城市近代化及其发展有限性(1896—-1937年)》,《杭州研究》,2008年第1期。
    ①汤洪庆:《杭州城市早期现代化(1896—1927)》,《浙江学刊》,2009年第6期。
    ②毛燕武:《论杭州城市近代化及其发展有限性(1896—1937)》,《杭州研究》,2008年第1期。
    ③陈自芳:《论近代杭州城市化的创新动力》,《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④王景慧:《历史街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层次》,《了望》,1997年第51期。
    ⑤姜丽南:《杭州北山街历史街区保护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6月;朱宇恒、丁承朴、 卜菁华:《杭州大井巷历史街区的价值评价及修复研究》,《华中建筑》,2005年1期;周为:《百店百业、百业百品——杭州清河坊传统商业街区的保护与复兴》,《中国园林》,2008年第3期;吴伟进、葛蔓蔓、张曦: 《历史街区的复苏与有机更新——以杭州市小河直街历史街区保护开发规划为例》, 《浙江建筑》,第25卷第6期(2008年6月)。
    ⑥石坚韧、柳骅:《浙江省水域城镇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两个历史街区比较研究》,《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⑦徐雷、毛丽敏:《重塑失落的历史街巷空间——杭州背街小巷整治改造工程的意义解析》,《建筑》,第24卷(2006年5月)。
    ①陈建一:《杭州街巷》,杭州:杭州出版社,2005年。
    ②马时雍:《杭州的街巷里弄》,杭州:杭州出版社,2006年。
    ③项永丹主编,劳志鹏著:《武林街巷志》,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年。
    ①任吉东:《从宏观到微观从主流到边缘——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回顾与瞻望》,《理论与现代化》,2007年第4期。
    ②成一农在《中国古代方志在城市形态研究中的价值》(《中国地方志》,2001年第1-2期)一文中分析了中国古代方志在城市形态研究中的价值,城市街区作为城市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方志在其研究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①王同亿:《语言大典》(上册),海口:三环出版社,1990年,第1782页。
    ①肖亮:《城市街区尺度研究》,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8页。
    ②陈蕴茜:《空间维度下的中国城市史研究》,《学术月刊》,2009年第10期。
    ③李德英:《公园里的社会冲突——以近代成都城市公园为例》,《史林》,2003年第1期。
    ①艾智科、李德英:《第二届近代中国城市大众文化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1期。
    ②成一农:《中国古代地方城市形态研究现状评述》,《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1期。
    ③熊国平:《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研究》,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1页。
    ④武进:《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征极其演变》,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有关西方学者对城市形态理论的阐述请参见[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2章。又见,惠无央:《浅谈城市形态》,《山西建筑》,第31卷第18期,2005年9月。
    ①顾朝林、甄峰、张京祥:《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②张骁鸣:《形态·结构·空间结构——由(集聚与扩散)引发的思考》,《规划师》,2003年第5期。
    ③关于杭州茶的研究成果甚多,如倪群:《近代杭州茶馆》,《农业考古》,1999年第2期;陈永华:《清末以来杭州茶馆的发展及其特点分析》,《农业考古》,2004年第2期等。关于清代杭城消防事业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春雨:《清代杭州的“防火词”》,《劳动保护》,2002年第8期:郭水华:《清代毛奇龄与(杭州治火议)》,《上海消防》,2001年第2期;钮因莉:《火灾碑与古代杭州的城市消防》,《浙江档案》,1998年第9期;邹怡:《清代城市社会公共事业的运作——以杭州城消防事业为中心》,《清史研究》,2003年第4期等。
    ①(康熙)《杭州府志》卷3《山川上》,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浙江图书馆藏。
    ②《浙江省城图》(清宣统二年(1910),据光绪十八年(1892)浙江舆图局《浙江省城图》再版,纵97cm×横58cm),杭州市档案馆编: 《杭州古旧地图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60-161页。
    ③《甘棠村杂咏》,[清]吴振械:《国朝杭郡诗续辑》卷10,钱塘丁氏,光绪二年(1876),刻本。浙江图书馆藏。
    ④[清]厉鹗:《东城杂记》卷下,[清]丁丙:《武林掌故丛编》(第3册),台北:京华书局,1967年,第1742页。
    ⑤《东园机》,[清]丁丙:《国朝杭郡诗三辑》卷57,钱塘丁氏,光绪十九年(1893),第7页。浙江图书馆藏。
    ①(民国)《杭州府志》卷18《公署一》,《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9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第521页。
    ②《演武场》,[清]丁丙:《国朝杭郡诗三辑》卷1,钱塘丁氏,光绪十九年(1893),第38页。
    ③(民国)《杭州府志》卷53《水利一》,《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9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第1129页。
    ①《浙西水利备考》,《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481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第48-49页。
    ②《浙江省城图》(清宣统二年(1910),据光绪十八年(1892)浙江舆图局《浙江省城图》再版,纵97cm×横58cm),杭州市档案馆编:《杭州古旧地图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60-161页。
    ①(民国)《杭州府志》卷20《山水一》,《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9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第551页。
    ②[清]丁立诚:《东河新棹歌》,钱塘丁氏嘉惠堂,1920年,第7页。浙江图书馆藏。
    ③《横河打鱼行》,[清]丁丙:《国朝杭郡诗三辑》卷91,钱塘丁氏,光绪十九年(1893),第11页。
    ④何孟庐:《杭州乡土地理教科书(歌谣体)》(上册·下编),上海:彪蒙书室,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歌谣体石印本。浙江图书馆藏。
    ①《消失的河流》,《杭州日报·西湖副刊》,2009年1月6日。
    ① Cloud,Frederick D.HANGCHOW:The "City of Heave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shanghai,1906.P8.
    ②《浙江省城图》(清宣统二年(1910),据光绪十八年(1892)浙江舆图局《浙江省城图》再版,纵97cm×横58cm),杭州市档案馆编: 《杭州古旧地图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60-161页。
    ③(乾隆)《潮州府志》卷19《津梁》,清光绪十九年(1893),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④(康熙)《杭州府志》卷2《桥梁》,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
    ①(康熙)《杭州府志》卷2《桥梁》,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
    ②(民国)《杭州府志》卷7《桥梁》,《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9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第326-328页。
    ③(康熙)《杭州府志》卷2《衢巷》,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
    ①郑翰献:《杭州桥》,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年,第189-190页。
    ②项永丹主编,劳志鹏著:《武林街巷志》,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年,第131页。
    ①(民国)《杭州府志》卷7《桥梁》,《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9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第328页。
    ②《移居东园用樊榭山房集韵》,[清]丁丙:《国朝杭郡诗三辑》卷61,钱塘丁氏,光绪十九年(1893),第11页。
    ①(康熙)《杭州府志》卷2《衢巷》,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
    ②汪利平:《杭州旗人和他们的汉人邻居:一个清代城市中民族关系的个案》,《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③徐映璞:《杭州驻防旗营考》,《杭州史地丛书》(第2辑第12册),杭州:杭州图书馆,1985年,扫描油印本,第10页。盐桥,即惠济桥,清末又亦称联桥。
    ④徐映璞:《杭州驻防旗营考》,《杭州史地丛书》(第2辑第12册),杭州:杭州图书馆,1985年,扫描油印本,第4页。
    ⑤余绍宋:《重修浙江通志稿》(第27册),杭州:浙江图书馆,1983年,第4页。
    ⑥汪利平:《杭州旅游业和城市空间变迁(1911-1927)》, 《史林》,2005年第5期。
    ⑦余绍宋:《重修浙江通志稿》(第27册),杭州:浙江图书馆,1983年,第4页。
    ①(民国)《杭州府志》卷18《公署一》,卷19《公暑二》,《中国方志从书》华中地方·第19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第520页、第540页。
    ②[法]伊夫·格拉夫梅耶尔著,徐伟民译:《城市社会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3页。
    ③《浙江省城图》(清宣统二年(1910),据光绪十八年(1892)浙江舆图局《浙江省城图》再版,纵97cm×横58cm),杭州市档案馆编:《杭州古旧地图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60-161页。
    ④(康熙)《杭州府志》卷7《户口》,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
    ⑤(乾隆)《杭州府志》卷44《户口》,顾廷龙:《续修四库全书》(第70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2457页。关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杭州城内人口的推算,主要根据(康熙)《杭州府志》所载钱塘、仁和两县市民与乡民的人口比例,康熙三年(1664)钱塘县市民21524人丁,乡民59974人丁,全县81498人丁,市民约占全县总人丁26.4%。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钱塘县共309081丁口,在忽略文本记载与实际人口差异的情况下,在城乡人口比例总体平衡的情况下,可以推算出该年钱塘县的市民约为111000丁口。同理,由该年仁和县全县555297丁口,遂可推算出该年仁和县的城内市民约为82000丁 口。所以,整个杭州城的市民应约为193000丁口。
    ①所谓“人丁”就是载入户册、负有赋役义务的男性劳动者。户册人丁数不是全部人口数,也不是全部成年男人的数目,要按照一定比例换算为口数,这个比例就叫“口丁比”,即平均每个户册人丁相应有多少实际人口。但一般说来,每户一丁,口丁比接近五。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86页。此外,由于资料所限及以清代雍正九年(1731)“摊丁入亩”完成为界,前后人口统计标准的不一致,我们很难得到乾嘉时期杭州城市人口具体而真实的数目来进行比较研究。
    ②傅崇兰在《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中认为:康熙二十年(1681)杭州城市人口为22060人,康熙六十年(1721)杭州城市人口为24805人,雍正四年(1726)杭州城市人口为24948人,雍正九年(1731)杭州城市人口为25160人,乾隆四十九年(1784)杭州城市人口为141336人。这一推断显然过少,笔者在此不加采纳。傅崇兰:《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25-230页。
    ③《康熙四十三年十月初七日谕》,《北隅缀录》卷上,[清]丁丙:《武林掌故丛编》(第12册),北京:京华书局,1967年,第7880页。
    ④(民国)《杭州杭志》卷57《户口》,《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9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第1197页。“杭城被兵一为咸丰十年(1860)二月二十七日,一为十一年(1861)十一月二十八日。”[清]丁丙:《庚辛泣杭录》卷四,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第395页。太平军二度攻陷杭州城,其破坏性巨大,需另文详述。
    ⑤李华:《清代杭州城市经济的发展》,《历史论丛》(第五辑),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第292页。
    ①《杭州兵祸》,《杭州史地丛书》(第2辑第15册),杭州:杭州图书馆,1985年,第77页。
    ②《辛酉十一月二十八日杭州复陷》,[清]丁丙:《国朝杭郡诗三辑》卷82,钱塘丁氏,光绪十九年(1893),第20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杭州海关译编:《杭州关十年报告(1896-1901)》,《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 —浙海关、瓯海关、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65页。
    ① Cloud, Frederick D.HANGCHOW:The "City of Heave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shanghai,1906.P8.
    ②[清]金梁:《抗州八旗驻防调查报告》,八旗调查会出版,京华印书局印制,光绪年间,第6页。浙江图书馆藏。
    ③[清]金梁:《杭州八旗驻防调查报告》,八旗调查会出版,京华印书局印制,光绪年间,第2页。浙江图书馆藏。
    ④[清]张尔嘉撰:《难中记》,[清]丁丙:《庚辛泣杭录》卷11,台北: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69年,第657页。
    ⑤[清]秦缃业、陈钟英撰:《平浙纪略》,[清]丁丙:《庚辛泣杭录》卷12,台北: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69年,第708-709页。
    ⑥[清]陆以湉:《杭城纪难诗》,[清]丁丙:《庚辛泣杭录》卷14,台北: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69年,第763页。
    ⑦[清]丁立诚:《东河新棹歌》,钱塘丁氏嘉惠堂,1920年,铅印本,第5页。
    ⑧[清]丁丙:《续东河棹歌》,钱塘丁氏嘉惠堂,清光绪九年(1883)。浙江图书馆藏。
    ⑨[清]陆以湉:《杭城纪难诗》,[清]丁丙:《庚辛泣杭录》卷14,台北: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69年,第757-758页。
    ①[清]丁立诚:《武林市肆吟》,钱塘丁氏嘉惠堂,1920年,铅印本,序,第1页。
    ②《新杭州之三大恐慌》,《申报》,1911年11月24日,第2版。
    ①刘临安对闾里制、里坊制、坊巷制进行了综合论述。刘临安:《中国古代城市中聚居制度的演变及特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第1期。
    ②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大多以隋唐时期的长安城为研究客体。张娜对唐代长安城整齐划—的坊市结构进行了空间的立体分析,归纳了长安城坊市的规划及内部形态,论述了唐代长安城坊市的管理及唐长安城内市民家庭与坊、市的关系。 (张娜: 《唐代长安城内市民家庭与坊市的关系》,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李厚培在对唐朝的坊里进行分析进指出坊是城郭内封闭式的居住小区,多数为士庶百姓住宅,也间有寺、观、祠、宫、部分官府机构、市场等,由纵横交错的主要街道自然分割而成,面积固定,整齐划一。以坊墙与外界隔开“禁止通行,以备盗贼”,坊墙内又以巷曲划为若干整齐的小区;以坊门与外界交通。并唐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两城的坊、街进行了详考。(李厚培:《唐两京坊里设置的有关问题考辨》,《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6卷2004年第2期。)李厚培之文是对杨鸿年《隋唐两京考》(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中部分内容的商榷。徐东升则论述了唐代坊市制与工商业发展的相互关系。(徐东升: 《唐代坊市制与工商业》,《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杨瑞军集中论述了宋代厢坊制度。(杨瑞军: 《略论宋代厢坊制度》,《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王珊具体对由唐朝“里坊”制到宋代及明清的“坊巷”制的过渡进行分析,认为所谓的“坊巷”, 实则“坊”已经消失,街区只留下“巷”的韵味,城市的商业、居住格局由“面”变为“线。文中—并论及街巷空间变化与居民生活方式变化的密切关系。(王珊:《传统街巷空间及其启示》,《福建建筑》,2002年第4期。)喻斐同样对唐、宋、明清街巷空间的发展历史概述,从街巷的场所感、奇妙的空间结构、生动有趣的人文历史三方面探讨了街道的人性化。(喻斐: 《传统街巷人性化研究》,《山西建筑》,第34卷第8期,2008年3月。)李合群以唐长安与宋东京为例讨论了中国古代里坊制度的崩溃萌芽于唐代中晚期的长安城,以北宋东京开封城内的“侵街”为突破口里坊制开始崩溃。北宋末年,里坊制彻底走进坟墓。从此,宋东京城内街市、楼阁遍布,官民混合而居,呈现出崭新的城市景观。文中对城中的街区变化进行了详细论述。(李合群:《论中国古代里坊制的崩溃——以唐长安与宋东京为例》,《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
    ③刘继、周波、陈岚:《里坊制度下的中国古代城市形态解析——以唐长安为例》,《四川建筑科学研究》,第33卷第6期,2007年12月。
    ①[宋]孟元老:《都城纪胜·三教外地》,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第16页。
    ②刘临安:《中国古代城市中聚居制度的演变及特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③刘敦祯:《中国古代建筑史》(第2版),北京:中国工业建筑出版社,1984年,第268页。
    ④刘凤云:《明清城市的坊巷与社区——兼论传统文化在城市空间的折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⑤[后晋]刘昫:《旧唐书》卷43《志23·职官二》,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15页。
    ⑥[后晋]刘昫:《旧唐书》卷48《志28·食货上》,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15页。
    ⑦《论语·雍也篇第六》,杨树达:《论语疏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89页。
    ⑧《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第1346页。
    ⑨[唐]李延寿撰:《南史》卷5《齐废帝郁林王纪》,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8页。
    ①汤漳平译注:《楚辞》,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3页。※本文无意套用社区理论对坊巷制进行再阐述,旨在交待学界对坊巷制研究的独特视角,以防疏漏。同时,也是为了便于对杭城街区空间构成的合理分析与解释。此外,在今天的城市社会中,“社区”这一概念不仅指坊巷等外在的、物态的某—特定区域,更指区域内各个家庭之间形成的社会网络,是内在的社会组织的概念。关于此论题的探讨是个极为复杂的过程,而本文只利用了“社区”概念中前一层次的内涵,特作说明。
    ②刘凤云:《明清城市的坊巷与社区——兼论传统文化在城市空间的折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③张妍:《试论清代的社区》,《清史研究》,1997年第2期。
    ①松盛坊范围,位于清代杭州的中部,大约东至金鸡岭巷,南至清泰街、南折至扇子巷,再西折至比胜庙巷,北至东平巷,北折官巷一带。
    ①杭州市上城区政协历史文化资料编委会:《清河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6页。
    ②八旗制度,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正式创立。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1614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用以统率满、蒙、汉族军队。
    ①《杭州中山中路一条街》,政协杭州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杭州文史资料》(第9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8页。
    ②《栅门更棚》, 《杭俗怡情碎锦》,《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26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第20页。
    ③关于杭州城的兴起与发展,请参见林正秋:《杭州的兴起与发展》,政协杭州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杭州文史资料》(第1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23页。
    ④赵大川、方健:《杭州行政沿革简史》,《杭州古旧地图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1页。
    ①[东汉]袁康、吴平辑录,俞纪东译注:《越绝书》第2卷《越绝外传记·吴地传·第三》,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69页。
    ②[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93《江南东道五·杭州》,《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70册),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38-39页。
    ③柳浦,在杭州凤凰山下,与后世的樟亭驿、浙江闸、南星桥轮渡码头,为一脉相承的钱塘江北岸渡口。阙维民:《杭州城郭的修筑与城区的历史演变》,《浙江学刊》,1989年第6期。
    ④[清]周淙:(乾道)《临安志》卷2,《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12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第38页。
    ⑤[唐]长孙无忌等撰:《隋书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5-58页。
    ⑥[宋]李叻:《太平御览》(第3册)卷602,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711页。
    ⑦[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前言第1页。
    ⑧[宋]范垌:《吴越备史》卷1, 《四部丛刊续编·史部》,上海:上海书店,1934年。
    ①[宋]范垌:《吴越备史》卷1, 《四部丛刊续编·史部》,上海:上海书店,1934年。 (本书无具体页码标识。)
    ②赵大川、方健:《杭州行政沿革简史》,《杭州古旧地图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2页。
    ③关于南宋以前杭州城郭的考证,见任牮时:《南宋以前杭州城郭考》,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④(康熙)《杭州府志》卷2《城池》,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
    ①关于南宋临安城内空间结构的的详细考察,请参见林正秋:《南宋都城临安研究》,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六章都城的城市建设”,第98-155页。
    ①(咸淳)《临安志》卷35《山川十四》,《宋元方志丛刊》本,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3671-3674页。
    ①(乾道)《临安志》卷1《行在所》,《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12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第1-4页。(咸淳)《临安志》卷10《行在所录·邸第》,《宋元方志丛刊》本,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3442-3448页。
    ①(乾道)《临安志》卷1《军营》,《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12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第22-24页。 (咸淳)《临安志》卷14《行在所绿·禁卫兵》,《宋元方志丛刊》本,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3492-3498页。
    ②(乾道)《临安志》卷2《坊市》,《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12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第53-57页。
    ③(淳佑)《临安志》卷7《城府·坊巷》,《中国基本古籍库》,第28-31页。
    ④(咸淳)《临安志》卷19《疆域四·坊巷》,《宋元方志丛刊》本,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3544-3547页。
    ⑤杭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杭州市志》(第4卷),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69页。
    ①[清]翟灏:《艮山杂志》卷1《志地》,[清]丁丙:《武林掌故丛编》(第10册),台北:京华书局,1967年,第6464页。
    ②阙维民:《杭州城郭的修筑与城区的历史演变》,《浙江学刊》,1989年第6期。
    ①(成化)《杭州府志》卷3《城内街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万历)《杭州府志》卷34《衢巷》,《明代方志选》,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第635-638页。
    ②[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22,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仓石文库本。
    ③马时雍:《杭州的街巷里弄》,杭州: 杭州出版社,2006年,第66页。
    ①费孝通著,惠海鸣译:《中国绅士》,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61-62页。
    ②章生道:《城治的形态与结构研究》,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84页。
    ①(康熙)《杭州府志》卷2《衢巷》,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
    ②[美]凯文·林奇著,项秉仁译:《城市意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第41-42页。
    ①宝隆:《杭州十城门》,《杭州日报》,1956年8月11日。
    ②[清]厉鹗:《东城杂记》卷上,[清]丁丙:《武林掌故丛编》(第3册),台北:京华书局,1967年,第1716、1728页。
    ③[清]丁立诚:《东河新棹歌》,钱塘丁氏嘉惠堂,1920年,铅印本,第4页。浙江图书馆藏。
    ④[清]丁立诚:《武林市肆吟》,钱塘丁氏嘉惠堂,1920年,铅印本,第1页。
    ⑤[清]姚礼:《郭西小志》卷1,[民国]张宗祥抄本。
    ⑥[清]许梦闳:《北新关志》卷3《禁令》,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浙江图书馆藏。
    ①[清]丁立诚:《武林市肆吟》,钱塘丁氏嘉惠堂,1920年,铅印本,第6页。
    ②(民国)《杭州府志》卷175《交通》,《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9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第3327页。江墅铁路“分清波、庵东、新关、太平门、闸口等五段”。《浙路车站圈地之批词》,《申报》,1906年12月1日,第4版。
    ③《浙路穿城用地纠葛》,《申报》,1908年7月21日,2张3版。
    ④(民国)《杭州府志》卷175《交通》,《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9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第3327页。
    ①《铁路穿城之告示》,《申报》,1908年8月24日,2张3版。
    ②《浙路城站记闻》,《申报》,1908年11月23日,2张3、4版;《会议定期开辟城洞》,《申报》,1909年3月15日,2张4版。
    ③《抚部院咨复铁路公司请设标识清泰门城穴文》,《浙江官报》,宣统元年(1909)第1期。
    ④(民国)《杭州府志》卷6《市镇》,《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9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第316页。
    ⑤阮性宜:《浙省年来政之进行谈》,《浙江道路杂志》,1923年第1期。
    ①《杭州新设浙江旅馆通告》,《申报》,1910年4月17日。1张2版。
    ②杭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杭州市志》(第4卷),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590页。
    ③《论拆城之程度不到》,《申报》,1908年7月30日,1张3版。
    ④《申报》,《杭垣商酌废城问题》,1912年1月3日,1张后幅第3版。
    ⑤《申报》,《杭垣实行拆城》,1912年1月19日,第6版。
    ⑥《投票旗营地亩者注意》,《浙江日报》,1913年11月7日。
    ①钟毓龙:《说杭州》,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91页。
    ②余绍宋:《重修浙江通志稿》(第27册),杭州:浙江图书馆,1983年,第30、61页。
    ③(嘉靖)《邓州志》卷9《公署》,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2年。 (原书无页码标识。)
    ①刘晖:《中国古都宫、城、郭、国的位置与朝向关系初探》,《古建园林技术》,2002年第3期。当然,亦有众多衙署坐落于城市中心,如明清时期的西安城衙署便坐落于城中心。
    ①(雍正)《浙江通志》卷88《驿传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2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324-326页。
    ②关于影响衙署布局及方位的研究成果甚多,其中“官”制对衙署建筑的影响,“礼”制对衙署建筑的影响,天地崇拜与祖宗崇拜思想对衙署建筑的影响,易经风水学说对衙署建筑的影响,风土环境对衙署建筑的影响等诸多方面都不失为可以考虑的因素。见张海英:《明清时期山西地方衙署建筑的形制与布局规律初探》,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③(乾隆)《杭州府志》卷12《公署》,顾廷龙:《续修四库全书》(第70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354页。
    ①(民国)《杭州府志》卷18《公署一》,《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9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第506、519页。
    ②《总目》,[清]丁丙:《武林坊巷志》(第1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页。
    ③(民国)《杭州府志》卷18《公署一》,《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9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第511页。
    ①[清]延丰:《钦定重修两浙盐法志》卷2《图说》,顾廷龙: 《续修四库全书》(第84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675页。
    ②项永丹主编,劳志鹏著:《武林街巷志》,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年,第371页。
    ③项永丹主编,劳志鹏著:《武林街巷志》,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年,第54页。
    ④(民国)《杭州府志》卷18《公署一》,《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9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第520页。
    ⑤彭雪芹:《晚清议设巡警道初探》,《史学月刊》,2009年第11期。
    ⑥(民国)《杭州府志》卷18《公署一》,《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9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第520页。
    ⑦钟勇华:《清末审判厅理案模式下的华洋诉讼及观审之争》,《兰州学刊》,2011年第1期。
    ⑧刘焕峰、郭丽娟:《清末审判厅设置考略》,《历史档案》,2009年第2期。
    ①(民国)《杭州府志》卷18《公署一》,《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9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第520页。关于浙省杭州及宁波温州等处的各级审判厅的成立情况见: 《浙江巡抚增韫奏续陈浙省筹办审判厅情形摺》,《江南警务杂志》,1910年第6期。
    ①同治年间的《浙江省垣城厢分图》,共78幅,接合表1幅。因幅数众多,本文未将其列入附录。
    ②“咸丰辛酉,再遭兵火,新旧图籍,荡为烟云矣。同治甲子,杭既收复,搜得胡君次瑶旧绘《省城坊巷图》。其进满城榛莽,途路湮迷,访胡君手辑《坊巷志稿》,不能得。……于是,归寻胡绘旧图,按图排目,若街、若坊、若巷、若弄,都八百余条,稽之图志,证之史传,下至稗官小说,古今文集,靡不罗载,间有涉湖墅者,则抄寄松溪于江右。”《丁序》,[清]丁丙:《武林坊巷志》(第1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页。
    ①[清j金梁:《杭州八旗驻防调查报告》,八旗调查会出版,京华印书局印制,光绪年间,铅印本,第1页。浙江图书馆藏。
    ②[清]张大昌辑:《杭州八旗驻防营志略》卷24, 顾廷龙:《续修四库全书》(第85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272页。
    ③[清]丁丙:《武林坊巷志》(第1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页。
    ①[清]丁丙:《武林坊巷志》(第8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754页。
    ②[清]丁丙:《武林坊巷志》(第8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527页。
    ①相关成果主要有吕以春:《杭州街巷地名渊源研究》,《杭州大学学报》,第24卷第4期(1994年12月)。陈建一:《杭州街巷》,杭州:杭州出版社,2005年;马时雍:《杭州的街巷里弄》,杭州:杭州出版社,2006年;项永丹主编,劳志鹏著:《武林街巷志》,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年。
    ②陈建一:《杭州街巷》,杭州:杭州出版社,2005年,第53-54页。
    ①《浙江省城全图》,二酉山房主人绘制,1919年。浙江图书馆藏。*杭城湖墅、拱宸桥街区虽为郊区地带,但是,清末该街区布局的变迁较为明显。此外,正因为是郊区,所以,更有对其进行分析的必要,以此作为街区研究的一个有益补充。
    ②[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22,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40页。
    ③[清]高鹏年辑:《湖墅小志》,孙忠焕:《杭州运河文献集成》(第1册),杭州:杭州出版社,2009年,第329页。
    ④(民国)《杭州府志》卷6《市镇》,《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9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第317页。
    ①(康熙)《杭州府志》卷2《衢巷》,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
    ②[清]高鹏年辑:《湖墅小志》,孙忠焕:《杭州运河文献集成》(第1册),杭州:杭州出版社,2009年,第381页。
    ③《北郭诗帐》卷下,[清]丁丙:《武林掌故丛编》(第12册),台北:京华书局,1967年。
    ①[清]高鹏年辑:《湖墅小志》,孙忠焕:《杭州运河文献集成》(第1册),杭州:杭州出版社,2009年,第427页。
    ②陈鼎文、于学勤:《清末民初杭州湖墅的商业情况》,《杭州文史丛编》经济卷上,杭州:杭州出版社,2002年,第417页。
    ③《北郭诗帐》卷上,[清]丁丙:《武林掌故丛编》(第12册),台北:京华书局,1967年,第8005页。
    ④[清]魏标:《湖墅杂诗》,[清]丁丙:《武林掌故丛编》(第2册),台北:京华书局,1967年,第878页。
    ⑤《北郭诗帐》卷下,[清]丁丙:《武林掌故丛编》(第12册),台北:京华书局,1967年,第8031页。
    ①(雍正)《浙江通志》卷33,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20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3页。
    ②(民国)《杭州府志》卷6《市镇》,《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9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第319页。
    ③[清]高鹏年辑:《湖墅小志》后记,孙忠焕:《杭州运河文献集成》(第1册),杭州:杭州出版社,2009年,第456页。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杭州海关译编:《杭州关十年报告(1896-1901)》,《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一一浙海关、瓯海关、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58页。
    ①《杭州拱宸桥通商地段图》,《经世报》,1897年第10册。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杭州海关译编:《杭州关十年报告(1896-1901)》,《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浙海关、瓯海关、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59页。
    ①《杭埠近闻》,《集成报》,1897年第33期。
    ②《租界》,陈栩:《拱宸桥竹枝词》,1900年,刻本孙忠焕:《杭州运河文献集成》(第1册),杭州:杭州出版社,2009年,第595页。
    ③《拱宸桥踏歌》卷上,孙忠焕:《杭州运河文献集成》(第1册),杭州:杭州出版社,2009年,第631页。
    ①项永丹主编,劳志鹏著:《武林街巷志》,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年,第137-138页。
    ①(雍正)《浙江通志》卷30《公署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19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779页。
    ②金雨叔,即金甡,字雨叔,仁和(今杭州)人,乾隆七年(1742)状元,官至礼部左侍郎。
    ①项永丹主编,劳志鹏著:《武林街巷志》,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年,第270-272页。
    ②马时雍:《杭州的街巷里弄》,杭州:杭州出版社,2006年,第82页。
    ①关于清代社会治安与管理的考察,学界率多从保甲制度、巡警制度着手。实际上,两者虽在制度层面上存在着巨大差异,但在城市街区的治安与管理上却以共同点为多。所以,本文的论述不是从制度层面分析两者在街区治安与管理方面的异同,而是以街区治安与管理为中心,着重论述地方政府采取的措施,从而突出街区的重要性。
    ②[清]彭鹏:《保甲示》,《保甲书》,《古代乡约及乡治法律文献十种》(第2册),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86页。
    ③[清]李彦章:《示谕各州县地方遵行保甲简易法》,[清]徐栋:《保甲书》,《古代乡约及乡治法律文献十种》(第2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16页。
    ④(民国)《杭州府志》卷19《公署二》,《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9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第539页。汤洪庆:《杭州城市早期现代化(1896—1927)》,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242页。
    ①《宵小灭迹》,《申报》,1881年12月10日,第2版。
    ②《征员习染》,《申报》,1882年3月9日,第2版。
    ③《浙省官场纪事》,《申报》,1901年11月19日,第2版。
    ④《浙垣巡政警察》,《中报》,1903年7月5日,第2版。
    ⑤《浙抚冯奏浙江江省划分警区章程薪饷数目及办理清道卫生各事宜折》,《浙江教育官报》,1908年第3期。
    ①《杭州巡警》,《绍兴白话报》,第117期,1907年。
    ②(乾隆)《杭州府志》卷1《图说》,顾廷龙:《续修四库全书》(第70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63页。
    ③《浙江省城图》(清宣统二年(1910),据光绪十八年(1892)浙江舆图局《浙江省城图》再版,纵97cm×横58cm),杭州市档案馆编:《杭州古旧地图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60-161页。
    ④(嘉庆)《大清一统志》卷283《杭州府·城池》,《四部丛刊续编》史部19,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原书无页码标识。)
    ⑤顺治十五年(1658)总督李率泰并女墙二垜为一,康熙五年(1666),永昌门毁,总督赵廷臣重修,改永昌门为望江门。康熙二十四年(1685),“巡抚赵士麟捐俸修楼橹之颓圯者”。雍正五年(1727),浙江巡抚李卫李卫会同将军观风整俗,使将杭、嘉、湖等府城垣勘测兴修,其中“杭州府仁和县所辖湧金、钱塘、武林、艮山、庆春等五门,并艮山门水栅、钱塘门官厅。钱塘县所辖清波、凤山、候潮、望江、清泰等五门,并十门营房俱修葺完竣。”这是清初一次较为大规划的修城。[清]嵇曾筠:《浙江通志》卷23《城池上》,光绪二十五年(1899),第623页。(民国)《杭州府志》卷5《城池》,《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9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第302页。
    ①此次修葺始于道光二年(1863),对仁和、钱塘所属城墙、城门进行了乾隆时期以来最为全面的一次修葺,“通共银二万五千三百十五两四钱四分八厘”。 《浙江巡抚师承瀛奏请修理杭州省会城楼及外城炮台等工折(道光二年十月十八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杭城御批奏折》(第5册),杭州:西冷印社,2003年,第823-827页。
    ②崔记维校点:《周礼》,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2页。
    ③张亮:《中国古代城门功能初探》,《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④《湖上春灯》,《申报》,1898年1月27日,第2版。但是,如每值香市之时便会有特例,六月十九日为观音大士诞辰,“杭人佞佛之流先期上天竺宿山者不知凡几。故十八夜,湧金、钱塘两城终夜不闭,任人出入。”《武林杂志》,《申报》,1895年8月23日,第2版。
    ①(民国)《杭州府志》73《恤政》,《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9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第1488页。
    ②《夜巡加慎》,《申报》,1879年正月11日,第2版。
    ③《夜巡严密》,《申报》,1897年7月24日,第2版。
    ④《巡夜章程》,《申报》,1894年8月3日,第3版。
    ⑤《夜巡严密》,《申报》,1894年10月14日,第3版。
    ⑥《设局巡防》,《申报》,1894年11月20日,第2版。
    ⑦《武林官话》,《申报》,1895年6月23日,第2版。
    ⑧《杭州小志》,《申报》,1894年11月30日,第2版。
    ①《添设水巡》,《申报》,1895年1月3日,第3版。
    ②[清]丁立诚:《东河新棹歌》,钱塘丁氏嘉惠堂,1920年,第5页。浙江图书馆藏。
    ③《派兵查夜》,《申报》,1877年6月22日,第2版。
    ④《保甲新猷》,《申报》,1901年11月7日,第2版。
    ①《从事独贤》,《申报》,1887年7月3日,第2版。
    ②《保甲新猷》,《申报》,1901年11月7日,第2版。
    ③《宵小宜防》,《申报》,1895年7月26日,第2版; 《整顿保甲》,《申报》,1901年10月20日,第2版。
    ④《论城中驰马》,《申报》,1882年10月28日,第1版。
    ⑤《元宵吉语》,《申报》,1891年2月28日,第2版。
    ①《西冷燕语》,《申报》,1892年2月9日,第3版。
    ②《驰马肇事》,《申报》,1897年3月11日,第2版。
    ③《苏堤寒旭》,《申报》,1899年11月16日,第2版。
    ④《六桥烟柳》,《申报》,1896年5月5日,第2版。
    ⑤《杭谚》,《申报》,1896年6月8日,第3版。
    ①《严禁驰马》,《申报》,1898年3月26日,第2版。
    ②《吴山立马》,《申报》,1899年4月24日,附张。
    ③《西湖春游》,《申报》,1900年4月24日,第2版。
    ④《严禁驰马》,《申报》,1902年4月9日,附张1版。
    ⑤《鹫岭看云》,《申报》,1903年3月31日,第2版。
    ①《马匹不准日行》,《杭州白话报》,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十一日(1908年9月6日),第812号,第3版。
    ②《军佐殴打巡士之详情》,《浙江日报》,1908年9月21日,第121号,1张2版。
    ③《西湖佳话》,《申报》,1890年12月19日,第2版。
    ④外务省通商局:《清国事情·第2辑》,东京:外务省通商局,1907年,第102页。
    ① Cloud, Frederick D.HANGCHOW:The "City of Heave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shanghai,1906.P14.
    ②[清]丁立诚:《东河新棹歌》,钱塘丁氏嘉惠堂,1920年,第7页。
    ③《扫除垃圾》,《杭俗怡情碎锦》,《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26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第20-21页。
    ④《捐资除道》,《申报》,1895年2月9日,第2版;《武林新语》,《申报》,1895年2月5日,第2版。
    ⑤光绪二十二年(1896)岁考,东城加课题中有清理街道议一条,林启乃“于前列诸卷中采择良法,酌定章程,遴选诚实绅董,分段设立清道局。所有捐项由董理事经收,发给联单,按月报销,以归核实。”随后立即举办。《孤山梅汛》,《申报》,1897年2月13日,第2版。
    ①《西冷小志》,《申报》,1897年6月25日,第2版。
    ②《清道文言》,《申报》,1900年8月3日,第2、3版。
    ③《改办清道局之组织》,《浙江日报》,1908年10月9日,第139号,1张3版。
    ④《清道局改用骡驮》,《杭州白话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初三日(1908年10月27日),第2版。
    ①《浙抚冯奏浙江江省划分警区章程薪饷数目及办理清道卫生各事宜折》,《浙江教育官报》,1908年第3期。
    ②《论警察局可以行必宜行之要政》,《浙江日报》,1908年8月26日,第95号,1张1版。
    ③《警局整顿清道之先声》,《杭州白话报》,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二十六日(1908年8月22日),第3版。
    ①《清道备用骡匹已到》,《杭州白话报》,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十四日(1908年10月8日),第2版。
    ②《郑重清道》,《警铎先声》,第8号,宣统元年十二月初八日(1910年1月18日),新闻第1版。
    ③《警察取缔茶肆》,《杭州白话报》,光绪三十四年三月初一日(1908年4月1日),第3版。
    ①梁启超:《治始于道路说》,陈忠倚:《清经世文三编》卷15《治体三》,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第231页。
    ②《嘉庆九年重浚杭城水利记》,阮亨:《瀛舟笔谈》卷4,嘉庆二十五年(1820)刊本,第13页。
    ③[清]丁丙:《武林坊巷志》(第5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58-59页。
    ④[清]丁丙:《续东河棹歌》,钱塘丁氏嘉惠堂,清光绪九年(1883)。
    ①(民国)《杭州府志》卷75《风俗二》,《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9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第1517页。
    ②[清]丁立诚:《东河新棹歌》,钱塘丁氏嘉惠堂,1920年,第6页。
    ③《禁止沿途便溺再志》,《浙江日报》,1908年8月22日,第91号,1张3版。
    ④《求请给谕承管坑厕所》,《浙江日报》,1908年9月24日,第124号,1张3版。
    ⑤《厕所实行改良》,《浙江日报》,1908年10月22日,第152号,1张2版。
    ①《编查粪桶催令加盖》,《申报》,1908年6月17日,2张4版。
    ②《重申禁令》,《浙江日报》,光绪戊中年六月初六日(1908年7月4日),第42号,1张3版。
    ③《肥桶无盖之罚例》,《浙江日报》,1908年8月15日,第84号,1张1版。
    ①《仁钱巡警局订清理道路规则》,《浙江官报》,宣统三年(1911)第1期,二月初十日(3月10日)。
    ②《宪政编查馆奏考核违警律折附清单》,《东方杂志》,1908年,5卷第6期。
    ①《警务公所订管理茶店规则》,《浙江官报》,宣统三年(1911)第1期,正月二十日(2月18日)。
    ②(民国)《杭州府志》卷176《巡警》,《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9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第3336页。
    ①郑观应:《修路》,陈忠倚:《皇朝清经世文三编》卷65《工政五》,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第978页。
    ②何一民:《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40-1949)》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51页。
    ③经过学者努力,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版了大批介绍西方“市政”思想的著作。如世界书局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编辑出版的ABC丛书中,有不少关于城市和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的研究著作。杨哲明的《都市论ABC》、《都市政策ABC》、《市政计划ABC》、《市政管理ABC》等著作,在推动现代城市理念以及近现代城市规划建设思想的传播和普及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又如《现代欧美市制大纲》、《市政府与市行政》(商务印书馆,1913年)、《比较市政学》、董修甲的《市政新论》(商务印书馆,1914年)、张慰慈的《市政制度》(亚东图书馆,1925年)、董修甲的《市政学纲要》(商务印书馆,1928年)、张锐的《市制新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郑肇经的《城市计划学概论》、张维翰译《英国田园市》、李耀商译《都市计划讲习录》(日本都市研究会编,商务印书馆,1929年)《田园都市》(华通书局,1930年)、张锐的《比较市政府》(华通书局,1931年)等著作和译着。上述诸多著作、译作的出版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近现代城市发 展与城市市民社会发展的急迫需要。学者们对西方关于城市的功能、组织方式、市政思想以及行政管理等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对当时中国积极有效学习西方先进的都市规划建设管理制度起到了启蒙和舆论推动的作用,为中国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样板。王亚男、赵永革:《近代西方“市政建设”思想的引入和对北京发展方向的讨论》,《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①[清]郑观应:《修路》,陈忠倚:《皇朝清经世文三编》卷65《工政五》,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第978页。
    ②曾根、俊虎:《清国漫游志》,东京:绩文舍,1883年,第29、30页。
    ③ Cloud, Frederick D.HANGCHOW:The "City of Heave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shanghai,1906.P14.
    ①杨哲明:《美的市政》,上海:世界书出版,1927年,第4页。
    ②杭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杭州市志》(第4卷),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374页。
    ③《宪政编查馆奏考核违警律折附清单》,《东方杂志》,1908年5卷第6期。
    ④《整顿市政未能一律》,《申报》,1908年6月6日,2张4版。
    ⑤《整顿市政未能一律》,《申报》,1908年6月6日,2张4版。
    ①《造屋让地之纠葛》,《中报》,1907年4月28日,第12版。
    ②《造屋须知》,《浙江日报》,1908年9月1日,第101号,1张3版。
    ③(民国)《杭州府志》卷176《巡警》,《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9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第3341页。
    ④《宪政编查馆奏考核违警律折附清单》,《东方杂志》,1908年,5卷第6期。
    ①《京师内城巡警总厅拟定各项规则》,《浙江官报》,宣统元年(1909)第3期,七月初二十日(9月6日)。
    ②《巡警道杨详准建筑取缔规则》,《浙江官报》,宣统元年(1909)第12期,九月二十六日(11月8日)
    ①《巡警道杨详准建筑取缔规则第五条应请改订文》,《浙江官报》,宣统元年(1909)第12期,九月二十六日(11月8日)。
    ①《巡警道杨详据总局说请杭城让地分为四等开折请示文》,《浙江官报》,宣统二年(1910)第10期,三月廿九日(5月8日)。《巡警道杨详据总局说请杭城让地分为四等开折请示文(续上期)》,《浙江官报》,宣统二年(1910)第11期,四月初七日(5月15日)浙江巡抚增韫批示:“该总局所拟省城街坊市巷分为四等,订明改造添筑时,议让丈尺办法甚是,应准照行以昭划一”。
    ①《租界》,陈栩:《拱宸桥竹枝词》,1900年,刻本孙忠焕:《杭州运河文献集成》(第1册),杭州:杭州出版社,2009年,第595页。
    ②《筑路续闻》,《蜀学报》,1898年第18期。
    ①《论说·开筑省垣马路之意见》,《全浙公报》,1909年1月29日,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杭州师范大学民国浙江史研究中心:《辛亥革命浙江史料汇编》(第1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第168页。
    ①《开筑省垣马路之意见》,《全浙公报》,1909年1月29日,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杭州师范大学民国浙汀史研究中心:《辛亥革命浙江史料汇编》(第1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第168-169页。
    ②《浙抚商修省垣马路》,《申报》,1909年3月12日,2张4版。
    ③《京卿赞成建筑马路》,《申报》,1909年3月16日,2张4版。
    ④《筹款开办马路之计划》,《申报》,1909年5月21日,2张4版。
    ①《开筑省垣马路之意见》,《全浙公报》,1909年1月29日,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杭州师范大学民国浙江史研究中心:《辛亥革命浙江史料汇编》(第1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第171-172页。
    ①建设委员会调查浙江经济所编:《杭州市经济调查》(上册),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1年,第187页。
    ①陈梅龙等译编:《近代浙江对外贸易及社会变迁:宁波、温州、杭州海关贸易报告译编》,宁波:宁波出版社,2003年,第255页。
    ①杭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杭州市志》(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201-202页。
    ①[法]伊夫·格拉夫梅耶尔著,徐伟民译:《城市社会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8页。
    ②[美]R·E·帕克、E·N·伯吉斯、R·D·麦肯齐:《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1页。
    ③《武林市肆吟序》,[清]丁立诚:《武林市肆吟》,钱塘丁氏嘉惠堂,1920年,铅印本,第1页。
    ④(万历)《杭州府志》卷31《坊里》,《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24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983年,第2509页。
    ①[美]R·E·帕克、E·N·伯吉斯、R·D·麦肯齐:《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4页。
    ②(康熙)《杭州府志》卷6《风俗》,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
    ③(民国)《杭州府志》卷76《风俗三》,《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9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第1525页。
    ④[清]丁立诚:《武林市肆吟》,钱塘丁氏嘉惠堂,1920年,铅印本,第4页。
    ①[清]丁丙:《武林坊巷志》(第4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18页。
    ②《武林灯市》,《申报》,1903年2月23日,第2版。
    ③《西冷灯市》,《申报》,1894年2月23日,第2版。
    ④《杭垣灯市》,《申报》,1881年2月27日,第2版。
    ①《西湖灯景》,《申报》,1899年2月28日,第2版。
    ②《杭垣灯市》,《申报》,1881年2月27日,第2版。
    ③《杭垣灯市》,《申报》,1881年2月27日,第2版。
    ④《龙灯开光》,[清]范祖述:《杭俗遗风》,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16页。
    ⑤《西湖烟景》,《申报》,1891年2月23日,第2版。
    ⑥[清]丁立诚:《武林杂事诗》,[清]丁丙:《武林掌故丛编》(第12册),台北:京华书局,1967年,第7529页。
    ⑦《苏堤春晓》,《申报》,1896年2月27日,第2版。
    ①《中秋斗香》,[清]范祖述:《杭俗遗风》,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22页。
    ②《武林风俗记》卷上,《杭州史地丛书》(第14册),杭州图书馆,1983年,扫描油印本,第10页。
    ③《武林灯市》,《申报》,1901年3月8日,第2版。
    ①转引自马时雍:《杭州的街巷里弄》,杭州:杭州出版社,2006年,第325页。
    ②《湖上观竞渡》,[清]吴振棫:《国朝杭郡诗续辑》卷14,钱塘丁氏,光绪二年(1876),刻本。
    ③[清]姚思勤:《东河棹歌》,孙忠焕:《杭州运河文献集成》(第3册),杭州:杭州出版社,2009年,第28页。
    ④《龙舟竞渡》,[清]范祖述:《杭俗遗风》,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14页。
    ⑤[清]丁丙:《武林坊巷志》(第6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07页。
    ⑥(民国)《杭州府志》卷76《风俗三》,《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9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第1535页。
    ①[清]丁丙:《武林坊巷志》(第4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78页。
    ②《杭城赛会》,《申报》,1887年10月2日,第2版。
    ①《钱江榴火》,《申报》,1900年6月11日,第2版。
    ②(雍正)《浙江通志》卷217《祠祀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2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5-16页。
    ③《杭城赛会》,《申报》,1887年9月6日,第3版。
    ④《杭城赛会》,《申报》,1887年9月6日,第3版。
    ①《雨阻盛会》,《申报》,年1878年9月11日,第2版。
    ②[明]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8页。
    ③茅盾:《故乡杂记》,《茅盾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122-123页。
    ①“花朝”即百花生日。关于其具体日期主要存有农历二月二十五日、二月十二日两种解释。《清嘉录.二月.百花生日》载:“十二日为百花生日。”顾禄:《清嘉录》,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年,第65页。又载:“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节,盖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两月为春秋之中,故以二月半为花朝。”田汝成:《西湖浏览志余》卷20,《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8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546页。
    ②[明]张岱:《陶庵梦忆》卷7,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第145页。
    ③[清]姚思勤:《东河棹歌》,孙忠焕:《杭州运河文献集成》(第3册),杭州:杭州出版社,2009年,第33页。
    ④余绍宋:《重修浙江通志稿》(第18册),杭州:浙江图书馆,1983年,第3页。
    ⑤《天竺香市》,[清]范祖述:《杭俗遗风》,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8页。
    ⑥[明]张岱:《陶庵梦忆》卷7,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第145页。
    ⑦[清]俞樾:《春在堂诗编》卷13,顾廷龙:《续修四库全书》(第115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5年,第494页。
    ⑧《下乡香市》,[清]范祖述:《杭俗遗风》,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9页。
    ①汪庆柏:《清朝进士题名录》(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页。
    ②沈登苗统计清代浙江籍进士2808人,仅次于江苏省的2949人,居全国第二位。而清代杭州籍进士为718人,为全国各城市之首。沈登苗:《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冬之卷,第26期。多洛肯亦统计清代浙江籍进士为2808人。多洛肯:《清代浙江进士群体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54页。而夏卫东则统计清代浙江籍进士为2796人。夏卫东:《清代浙江进士的地域分布及其规律》,《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4期。
    ③程小丽:《清代浙江举人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4月,第9-10页、第20页
    ④《论应试士子之苦》,《申报》,1903年9月19日,第1版。
    ①(雍正)《浙江通志》卷30《公署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19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779页。
    ②《浙江布政使唐绥祖奏陈将乡试副榜酌量加取科举折》(乾隆十二年三月初十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杭城御批奏折》(第2册),杭州:西冷印社,2003年,第228页。
    ③“杭城被兵—为咸丰十年(1860)二月二十七日一为十一年(1861)十一月二十八日”[清]丁丙:《庚辛泣杭录》卷四,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第395页。
    ④(民国)《杭州府志》,卷18《公署一》,《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9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第521页。
    ⑤《考市减色》,《申报》,1879年9月23日,第2版
    ⑥《考市将兴》,《大公报》(天津),1902年8月13日,第5版。
    ⑦《奉化试馆记》,[清]俞樾:《春在堂杂文》五编卷一,顾廷龙:《续修四库全书》(第155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507页。
    ①[清]丁丙:《武林坊巷志》(第6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92-93页。
    ②《奉化试馆记》,[清]俞樾:《春在堂杂文》五编卷,顾廷龙:《续修四库全书》(第155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507页。
    ③(康熙)《仁和县志》卷13《恤政》,《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259页。
    ④《青云街考市》,《申报》,1893年9月6日,第2版;《虎林即事》,《申报》,1891年8月30日,第2版。
    ⑤《考市热闹》,《申报》,1882年9月21日,第1版。
    ⑥《青云街考市》,《申报》,1893年9月6日,第2版。
    ⑦《考市热闹》,《申报》,1882年9月21日,第1版。
    ①《吴山立马》,《申报》,1903年10月1日,第3版。
    ②[清]丁立诚:《武林市肆吟》,钱塘丁氏嘉惠堂,1920年,铅印本,第2页。浙江图书馆藏。清末著名书法家、乾隆壬申年(1752)恩科进士,钱塘人梁同书对此笔甚为青睐,是其常用九笔之一。[清]梁同书:《笔史》,王云五:《丛书集成初编》(第1494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17页。
    ③许虚白,仁和廪贡。许家世业笺纸,在青云街,名虚白斋。“为梁山舟学士所赏,非其纸不书。一时名重洛阳,价增十倍。”[清]丁丙:《国朝杭郡诗三辑》卷67,钱塘丁氏,清光绪十九年(1893),刻本,第25页。浙江图书馆藏。
    ④[清]丁立诚:《武林市肆吟》,钱塘丁氏嘉惠堂,1920年,铅印本,第2页。
    ⑤《考市开张》,《申报》,1894年7月19日。
    ⑥(雍正)《浙江通志》卷33《关梁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20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页。
    ⑦[清]丁立诚:《武林市肆吟》,钱塘丁氏嘉惠堂,1920年,铅印本,第11页。浙江图书馆藏。
    ①陈瑞芝:《状元馆面店》,政协杭州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杭州文史资料》(第14辑),1990年,第155页。
    ②《虎林零拾》,《申报》,1891年10月31日,第2版;《严查考寓》,《申报》,第8817号,1897年11月1日,第2版。
    ③《西冷谈薮》,《申报》,1894年11月9日,第2版。
    ④《武林纪事》,《申报》,1894年10月13日,第2版。
    ⑤《杭谚》,《申报》,1894年11月2日,第2版。
    ⑥[清]丁立诚:《武林市肆吟》,钱塘丁氏嘉惠堂,1920年,铅印本,第11页。浙江图书馆藏。
    ①《严申市禁》,《申报》,1882年8月6日,第2版。
    ②《严防偷漏》,《申报》,1903年9月16日,第2版。
    ③《考生包税》,《杭报》,1897年8月24日,第2版
    ④《严申市禁》,《申报》,1882年8月6日,第2版。
    ⑤(康熙)《仁和县志》卷13《恤政》,《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259页;(康熙)《杭州府志》卷12《恤政》。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浙江图书馆藏。
    ①《重申禁令》,《申报》,1876年8月2日,第2版。又见《重申禁令》,《杭报》,1897年8月23日,第2版。
    ②《严申市禁》,《申报》,1882年8月6日,第2版。
    ③《严申市禁》,《申报》,1882年8月6日,第2版。
    ①《考寓开赌》,《申报》,1882年9月8日,第3版。
    ②《冒考聚赌》,《申报》,1897年8月26日,第2版。
    ③《严查考寓》,《申报》,1897年11月1日,第2版。
    ④《浙江试事》,《申报》,1894年8月25日,第3版。
    ⑤《西湖秋泛》,《申报》,1903年9月24日,第2版。
    ①《考市清淡》,《申报》,1894年8月30日,第3版。
    ②《武林试事》,《申报》,1894年9月6日,第2版。
    ③《浙闱头场余话》,《申报》,1894年9月14日,第2版。
    ④《考市减色》,《申报》,1894年10月2日,第2版。
    ⑤《示靖人心》,《申报》,1900年7月16日,第2版。
    ⑥《浙省办团》,《申报》,1900年7月23日,第1版。
    ⑦《调军驻省》,《申报》,1902年8月28日,第2版。
    ⑧《浙闱五志》,《申报》,1903年10月15日,第3版。
    ①《吴山立马》,《中报》,1903年10月1日,第3版。
    ②《书业冷谈》,《大公报》(天津),第546号,1903年12月27日,附张。
    ③王澈:《清末废科举兴学堂的上谕》,《历史档案》,2005年第4期,第143页。
    ④《聘定师范学堂监督》,《申报》,1907年6月1日,第11版; (民国)《杭州府志》卷17《学校四》《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9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第489-490页。
    *康熙二十五年(1686),督学王掞于跨虹桥西重构,为讲学之所,仍名西湖书院,后废。乾隆八年(1743),并入崇文书院。
    ①(民国)《杭州府志》卷16《学校三·书院》,《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9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第478-481页。
    ①《杭州藏书楼记事》,《杭州白话报》,1902年,第29期。
    ②《西湖佳话》,《申报》,1896年12月4日,第2、3版。
    *该学堂前身为1899年创建的养正书塾开学,1901年,更名府学堂,1910改名为浙江第一中学堂。
    ①杭州市教育志编委会:《杭州市教育志(1028—1949)》,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75—180页。
    ①[清]丁立诚:《续东河新棹歌》,光绪乙未年(1895),第2页。
    ②[清]丁立诚:《续东河新棹歌》,光绪乙未年(1895),第2页。
    ③《房价骤增》,《浙江日报》,1908年8月31日,1张2版。
    ④[清]丁立诚:《续东河新棹歌》,光绪乙未年(1895),第2页。
    ①[清]丁丙:《武林坊巷志》(第6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69页。
    ②《读议员论剪发易服事签注》,《刍言报》,宣统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910年12月22日),汪康年著,汪林茂编著:《汪康年文集》(上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240页。
    ③《杭州林太守请筹款创设养蚕学堂察》,《集成报》,光绪二十三年十月初五日(1897年10月30日)。
    ④《蚕学馆招考》,《申报》,1902年9月16日,第2版。
    ⑤《浙兴蚕学》,《申报》,1902年9月29日,第2版。
    ①杭州下城浙报馆编: 《浙江新政交儆报》,光绪二十八年(1902)四月份,第28页。浙江图书馆藏。
    ②[清]丁立诚:《续东河新棹歌》,光绪乙未年(1895),第4页。
    ③《解送蚕学馆蚕丝茧种》,《申报》,1907年8月11日,第11版。
    ④《劝业道董详请抚宪收回东园官屯筹办农事试验场文》,《浙江官报》,宣统二年(1910)第二期,二月初三日(3月13日)。
    ①《各省农桑汇志:浙江》,《东方杂志》,1908年,第5卷第4期。
    ②(民国)《杭州府志》卷19《公署二》,《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9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第539页。关于清末浙江官书局之研究请参见顾志兴:《浙江书局始末及其所刊书》,《文献》,1990年第1期;胡学彦:《清末杭州的浙江官书局》,《出版史料》,2011年2期。
    ③东亚同文会:《中国经济全书》(第12辑),台北: 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89年,第526页。
    ④汪林茂:《浙江通史·清代卷》(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33页。详细统计请见本书第357-362页。
    ①《售报人》,陈栩:《拱宸桥竹枝词》,1900年,刻本,孙忠焕:《杭州运河文献集成》(第1册),杭州:杭州出版社,2009年,第608页。
    ①宣樊子:《论看报的好处》,《杭州白话报》,1901年第1期。
    ①[美]L·芒福德:《城市的形式与功能》,陈一筠主编:《城市化与城市社会学》,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第55页。
    ·因与文化承载相关的街区甚多,所以,上图仅对关键性的街区及街区坐标(桥梁)加以标注,以便直观体现行文所述内容。
    ①[明]顾齐:《海槎余录》,《中国南海诸群岛文献续编》,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第399页。
    ②详细内容请参见张英: 《钦定渊鉴类函》卷35,《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9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539-561页。
    ③(乾隆)《吴江县志》卷4《镇市村》,《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72页。
    ④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1页。关于市的产生及向镇的转化关系,请参见本书第一章:集市——市镇兴起的历史轨迹。
    ⑤(美)施坚雅著,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①钟文典:《广西近代圩镇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前言第3页。
    ②《俞序》,[清]丁丙:《武林坊巷志》(第1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页。
    ③[宋]吴自牧撰,傅林祥注:《梦梁录》卷13《两赤县市镇》,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第174页。
    ①(嘉靖)《仁和县志》卷1《封畛·市镇》,《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7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第85-86页。
    ②(嘉靖)《仁和县志》卷1《封畛·市镇》,《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7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第87页。
    ③[清]丁丙:《武林坊巷志》(第1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5页。
    ①(嘉靖)《仁和县志》卷1《封畛·市镇》,《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7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第86页。
    ①[清]高鹏年辑:《湖墅小志》,孙忠焕:《杭州运河文献集成》(第1册),杭州:杭州出版社,2009年,第382页。
    ①《北郭诗帐》卷下,[清]丁丙:《武林掌故丛编》(第12册),台北:京华书局,1967年,第8024页。
    ①《杭州零墨》,《申报》,1899年5月20日,第2、3版。
    ②《南屏秋雁》,《申报》,1898年11月5日,第2版。
    ③陈建一:《杭州街巷》,杭州:杭州出版社,2005年,第208页。
    ①(民国)《杭州府志》卷6《市镇》,《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9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第316页。
    ②[清]丁丙:《武林坊巷志》(第8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22-423页。
    ③《梅花碑》,[清]范祖述:《杭俗遗风》,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120页。
    ④[清]姚礼撰:《郭西小志》卷1,[民国]张宗祥手抄本。浙江图书馆藏。
    ①(民国)《杭州府志》卷78《物产一》,《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9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第1549页。
    ①[清]厉鹗:《东城杂记》卷上,[清]丁丙:《武林掌故丛编》(第3册),台北:京华书局,1967年,第1728页。
    ②张大昌:《杭州八旗驻防营志略》卷24,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第829页。唐栖,即杭州府仁和县的塘栖镇,“水南属仁和,水北属德清,长桥跨据南北,实官道舟车之冲。居人水北约二百家,水南则十倍。市帘沽旆辉映溪泽,丝缕粟米于此为盛……此镇,宋时所无,而今为市镇之甲,亦以运道改移,日益繁盛。”[清]王同纂修:《唐栖志》卷1《图说》,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浙江图书馆藏。
    ③[清]丁立诚:《武林市肆吟》,钱塘丁氏嘉惠堂,1920年,铅印本,第1页。
    ④[清]丁丙:《国朝杭郡诗三辑》卷61,钱塘丁氏,光绪十九年(1893),第11页。
    ⑤《东门菜行上高伯平先生》,[清]丁丙:《国朝杭郡诗三辑》卷85,钱塘丁氏,光绪十九年(1893),第26页。
    ①《小菜场办法未决》,《浙江日报》,1908年8月21日,第90号,1张2版。
    ①《杭州闹市的变迁杭》,政协杭州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杭州文史资料》(第23辑),1999年,第102-103页。
    ②《清河坊小菜场今日动工开土》,《杭州白话报》,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初十(1908年10月4日),第2版。
    ③崔记维校点:《周礼》,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1页。
    ④[宋]黄度:《宋黄宣献公周礼说》卷2《地官司徒下》,第4页。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⑤《小菜场办法未决》,《浙江日报》,1908年8月21日, 第90号,1张2版。
    ①《巡警局示谕居民招商承办小菜场》,《杭州白话报》,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初一(1908年9月25日),第3版。
    ②《湖墅试办小菜场简单》,《浙江日报》,1908年8月26日,第95号,2张3版。
    ③《小菜场办法未决》,《浙江日报》,1908年8月21日,第90号,1张2版。
    ④《奖励小菜场办法》,《浙江日报》,1908年8月26日,第95号,1张3版。
    ①《湖墅试办小菜场简单》,《浙江日报》,1908年8月26日,第95号,2张3版。
    ①《小菜场难办》,《浙江日报》,1908年9月1日,第101号,1张3版。
    ②《小菜场难办再志》,《浙江日报》,1908年9月7日,第107号,1张3版。
    ③《小菜场难办三志》,《浙江日报》,1908年9月8日,第108号,1张3版。
    ④《小菜场难办情形四志》,《浙江日报》,1908年9月16日,第1116号,1张3版。
    ⑤《巡警局示谕居民招商承办小菜场》,《杭州白话报》,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初一(1908年9月25日),第3版。
    ①《举行小菜场开工礼》,《浙江日报》,1908年10月6日,第136号,1张3版。
    ②《中三段小菜场基址已定》,《浙江日报》,1908年11月13日,第174号,1张3版。
    ③《中城小菜场已将成立》,《浙江日报》,1908年12月5日,第196号,1张3版。
    ④《菜摊罢市要挟》,《申报》,1909年2月14日,2张4版。
    ①《管理菜场规则》,《浙江官报》,宣统三年(1911)第36期,闰六月十五日(8月9日)。
    ①[清]范祖述:《杭俗遗风》,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111-112页。
    ①[清]丁立诚:《武林市肆吟》,钱塘丁氏嘉惠堂,1920年,铅印本,第1页。
    ②[清]丁立诚:《武林市肆吟》,钱塘丁氏嘉惠堂,1920年,铅印本,第1页。[清]丁立诚:《武林杂事诗》又载《大方伯搜旧》:“鳞次檐接蜗庐窄,至今地称大方伯。破铜烂铁买卖场,天章特赐翰苑杭。群愉所聚赃不起,加入燕京穷汉市。有时泥土变黄金,焦桐爨下谁赏音?”[清]丁立诚:《武林杂事诗》,[清]丁丙:《武林掌故丛编》(第12册),台北:京华书局,1967年,第7527页。丁丙对大方伯里的描述更为详尽:“大方伯里,明应太室布政朝玉旧第也。二百年来换易市廛,垢衣敝器罗列门摊,竟成陋巷。余居近是里,刼后归来,因记以诗。方伯当年甲第,荒户多破落傍门墙,同无厉禁。……大方伯旧货铺,杭大宗编修曾业此事,见《龚定庵文集》。至今不起窃赃,永为定例,犹有遗风杂卖场。”[清]丁丙: 《松梦寮诗稿》卷3,颐廷龙:《续修四库全书》(第155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434页。
    ③[清]丁立诚: 《武林杂事诗》[清]丁丙:《武林掌故丛编》(第12册),台北:京华书局,1967年,第7530页。
    ④顾干:《武林词》,[清]吴振棫:《国朝杭郡诗续辑》卷8,钱塘丁氏,光绪二年(1876),刻本。
    ⑤[清]丁立诚:《武林市肆吟》,钱塘丁氏嘉惠堂,1920年,铅印本,第11页。
    ⑥《题小贩杂诗(选录图画日报):皮匠》,《杭州商业杂志》,1909年,第1期。
    ①(民国)《杭州府志》卷75《风俗二》,《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9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第1514页。
    ②[清]丁立诚:《武林杂事诗》,[清]丁丙:《武林掌故丛编》(第12册),台北:京华书局,1967年,第7530页。
    ③《失枪涉讼》,《申报》,1893年8月28日,第2版。
    ④《大清律例》卷21,《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7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690页。
    ⑤[清]丁立诚:《武林杂事诗》,[清]丁丙:《武林掌故丛编》(第12册),台北:京华书局1967年,第7532页。
    ⑥《喜雨亭记》,《申报》,1895年9月8日,第2版。
    ⑦《难期止屠》,《申报》,1882年4月29日,第2版。
    ①《论禁屠之害》,《浙江日报》,1908年9月2日,1张1版。
    ②《罚办私卖牛肉》,《杭州白话报》,1908年11月24日,第2版。
    ③《罚办私卖牛肉》,《杭州白话报》,1908年11月24日, 第2版。
    ④《西湖雪景》,《申报》,1901年1月15日,第2版。
    ⑤(民国)《杭州府志》卷81《物产四》,《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9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第1599页。
    ⑥[清]范祖述:《杭俗遗风》,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113页。
    ⑦《武林火警》,《申报》,1890年3月31日,第1版。
    ⑧《西湖拾遗》,《申报》,1891年5月10日,第2版。
    ⑨《杭州火警》,《申报》,1894年4月3日,第2版。
    ①《西湖烟景》,《申报》,1891年2月23日,第2版。
    ②《武林火警》,《申报》,1902年6月20日,第2版。
    ③《西冷禳役》,《申报》,1895年9月14日,第2版。
    ④[清]丁立诚:《武林市肆吟》,钱塘丁氏嘉惠堂,1920年,铅印本,第11页。
    ⑤杭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杭州市志》(第4卷),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586、583页。
    ⑥[清]姚礼:《郭西小志》卷16,[民国]张宗祥抄本。
    ⑦[清]丁立诚:《武林市肆吟》,钱塘丁氏嘉惠堂,1920年,铅印本,第6页。
    ①[清丁丙:《续东河棹歌》,钱塘丁氏嘉惠堂,清光绪九年(1883)。
    ②[清]丁丙:《武林坊巷志》(第6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8页
    ③[清]丁立诚:《武林市肆吟》,钱塘丁氏嘉惠堂,1920年,铅印本,第8-9页。
    ④[清]丁立诚:《武林杂事诗》,[清]丁丙:《武林掌故丛编》(第12册),台北:京华书局,1967年,第7526页。
    ⑤回回堂亦称真教寺、礼拜寺,今杭州凤凰寺,是回人礼拜之所。
    ⑥[清]丁立诚:《武林杂事诗》,[清]丁丙:《武林掌故丛编》(第12册),台北:京华书局,1967年,第7532页。
    ①东亚同文会:《支那省别全志》第13卷《浙江省》,东京:东亚同文会,1919年,第24-25页。
    ①《杭州兵祸》,《杭州史地丛书》(第2辑第15册),杭州:杭州图书馆,1985年,第103-104页。
    ②[清]丁立诚:《武林市肆吟》,钱塘丁氏嘉惠堂,1920年,铅印本,第7、8页。
    ③《荐桥罢市》,《申报》,1882年11月18日,第1版。
    ①《杭垣大火详论》,《申报》,1906年7月24日,第4版。
    ①《杭州新闻》,《申报》,1872年9月10日,第2版。
    ②《浙志便览》,《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80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3年,第46-47页。
    ③《拱宸桥踏歌》卷上,孙忠焕:《杭州运河文献集成》(第1册),杭州:杭州出版社,2009年,第631页。
    ④《杭报》,1897年8月23日,第2版。
    ①《杭省拟设救火新法(六月初八日)》,《集成报》,1897年第9册。
    ②《恒安水火保险公司经理平安人寿储蓄会社广告》,《汉民日报》,1911年11月18日,第1号,白话第2版。
    ③《杭州沈华利钟表老铺广告》,《汉民日报》,1911年11月18日,第1号,白话第2版。
    ①《洋务局详请洋商在城内设肆营业请咨部转达钦使饬令移租界并呈清折地图文》,《浙江官报》,宣统元年(1909)第5期,八月初七日(9月20日)。
    ②《浙志便览》,《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80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3年,第47页。
    ③关于福寿堂事的详细论述可参见何扬鸣:《杭州福寿堂事件述略》,《历史档案》,2001年第1期。
    ④《浙志便览》,《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80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3年,第49-50页。
    ①[清]丁立诚:《武林市肆吟》,钱塘丁氏嘉惠堂,1920年,铅印本,第8页。
    ②关于清代杭州城茶馆的详细论述可参见倪群:《近代杭州茶馆》,《农业考古》,1999年第2期:铃木智夫:《清末江浙地区的茶馆》,《江海学刊》,2002年第1期;陈永华:《清末以来杭州茶馆的发展及其特点分析》,2004年第2期;陈永华:《清末以来杭州茶馆的发展及其特点分析》,《农业考古》,2004年第2期;陈永华:《茶馆·市民文化·社会变迁》,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陈永华:《作为市民公共空间的存在与发展——近代杭州茶馆功能研究》,《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③陈鼎文、于学勤:《清末民初杭州湖墅的商业情况》,《杭州文史丛编》(经济卷·上),杭州:杭州出版社,2002年,第418-419页。
    ④[清]丁立诚:《武林市肆吟》,钱塘丁氏嘉惠堂,1920年,铅印本,第8页。
    ⑤《吴山睡影》,《申报》,1897年1月23日,第2版。
    ①《吴山夕照》,《申报》,1896年10月22日,第2、3版。
    ②《杭嘉湖旅行记(七)》,《申报》,1908年12月28日,2张4版。
    ③《会匪伏诛》,《申报》,1901年9月15日,第2版。
    ④《拱宸桥踏歌》,孙忠焕:《杭州运河文献集成》(第1册),杭州:杭州出版社,2009年,第635页。
    ⑤《武林戏馆争胜》,《申报》,1874年1月25日,第2、3版。
    ⑥《杭城戏园复开》,《申报》,1874年9月23日,第2版。
    ①《杭城戏园笑谈》,《申报》,1874年9月24日,第2版。
    ②《苏堤残柳》,《申报》,1898年10月21日,第2版。
    ③《天仙阳春戏馆》,陈栩:《拱宸桥竹枝词》,1900年,刻本,孙忠焕:《杭州运河文献集成》(第1册),杭州:杭州出版社,2009年,第603页。
    ④汤洪庆:《杭州城市早期现代化(1896-1927)》,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83页。
    ⑤[清]丁立诚:《续东河新棹歌》,光绪乙未年(1895),第6页。
    ①《拱宸桥》,《杭俗怡情碎锦》,《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26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第30页。
    ②康有为:《旅杭纪略》下卷,第4页。转引自金普森、何扬鸣:《杭州拱宸桥日租界对杭州的影响》,《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
    ③何扬鸣:《解放前拱宸桥娼妓业》,政协杭州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杭州文史资料》(第18辑),第161页。
    ④《拱宸桥杂志》,《著作林》,1907年第14期。
    ⑤《杭嘉湖旅行记(七)》,《申报》,1908年12月28日,2张4版。
    ①杭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杭州市志》(第4卷),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444页。
    ①1869年建于清河坊的宓大昌旱烟店,为该业领袖,到辛亥革命前夕“合计东南西北四栈伙友刨烟司及城厢同行综约四千余人,以宁波山北籍为最多。”《杭州危急现状》,《申报》,1911年11月3日,第1版。
    ①(民国)《杭州杭志》卷81《物产四》,《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9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第1588-1590页。
    ②《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38《户部》,《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2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82页。
    ③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2卷),上海:三联书店,1957年,第75页。
    ④沈九如:《杭州纬成公司史略》,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浙江文史集粹》(第3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08页。
    ⑤[清]厉鹗:《东城杂记》卷下,[清]丁丙:《武林掌故丛编》(第3册),台北:京华书局,1967年,第1742页。
    ⑥《武林火警》,《申报》,1902年6月26日,第2版。
    ⑦[清]丁立诚:《武林市肆吟》,钱塘丁氏嘉惠堂,1920年,铅印本,第4页。
    ⑧《武林词》,[清]吴振械:《国朝杭郡诗续辑》卷8,钱塘丁氏,清光绪二年(1896)刻本。浙江图书馆藏。
    ⑨[清]丁立诚:《武林市肆吟》,钱塘丁氏嘉惠堂,1920年,铅印本,第4页。
    ①东亚同文会:《支那省别全志》第13卷《浙江省》,东京:东亚同文会,1919年,第612-617页。
    ①杭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杭州市志》(第4卷),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9、450页。
    ②《杭城丝价》,《申报》,1894年5月31日,第2版。
    ③(民国)《杭州府志》卷6《市镇》,《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9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第316页。
    ④项永丹主编,劳志鹏著:《武林街巷志》,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年,第366、369、175页。
    ⑤《西湖新志》,《申报》,1896年3月5日,第2版。
    ⑥《题小贩杂诗(选录图画日报):卖长锭》,《杭州商业杂志》,1909年12月,第1期。
    ⑦(雍正)《浙江通志》卷101《物产》,《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2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583页。
    ①《箔作开工》,《申报》,1900年10月22日,第9版。
    ②(民国)《杭州府志》卷81《物产四》,《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9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第1594页。清代杭州为主要的锡箔产地,并有宁波帮、绍兴帮两经营派系,前者控制宁、绍、台、金、衢、严、温、处八府,后者控制嘉、湖、苏、松、杨、镇、南京、徽州。而两帮都在杭州城“并相交易”。 彭泽益:《清代工商行业碑文集粹》,郑州:中州古籍出版,1997年,第198页。
    ③何孟庐:《杭州乡土地理教科书(歌谣体)》(下册·上编),上海:彪蒙书室,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石印版。浙江图书馆藏。
    ④《杭州兵祸》,《杭州史地丛书》(第2辑第15册),杭州:杭州图书馆,1985年,第78页。
    ⑤《西湖佳话》,《申报》,1896年9月11日,第2版。
    ⑥[清]范祖述:《杭俗遗风》,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100页。
    ①《庶政:杭州英领事官报:译英华政报(西七月初二日)》,《经世报》,1897年第5期。
    ②东亚同文会:《支那省别全志》第13卷《浙江省》,东京:东亚同文会,1919年,第633页。
    ③余绍宋:《重修浙江通志稿》(第22册),杭州:浙江图书馆,1983年,扫描油印本,第54页。
    ④[清]丁立诚:《武林市肆吟》,钱塘丁氏嘉惠堂,1920年,铅印本,第2页。
    ①《五杭》,[清]范祖述:《杭俗遗风》,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111页。
    ②《庶政:杭州英领事官报:译英华政报(西七月初二日)》,《经世报》,1897年第5期。
    ③《译通商汇纂:杭州扇子》,《湖北商务报》,1900年第47期。
    ④《中国近事:杭扇赴会》,《绍兴白话报》,1906年,第114号。
    ⑤《剪业同盟罢工之风潮》,《申报》,1911年5月15日,1张后幅第4版。
    ①[清]丁立诚:《武林市肆吟》,钱塘丁氏嘉惠堂,1920年,铅印本,第10页。
    ①陈瑞芝:《杭州木材业的内幕》,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浙江文史集粹》(第4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第133-134页。
    ②东亚同文会:《支那省别全志》第13卷《浙江省》,东京:东亚同文会,1919年,第511页。
    ③杉原龟三郎:《清国木材视察报告》,东京:农商务省山林局,1900年,第20页。
    ④《以物质钱为解库》,[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2《事始》,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5页。
    ⑤《长生库》,[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卷11,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第5页。
    ⑥[宋]吴自牧撰,傅林祥注:《梦梁录》卷13《两赤县市镇》,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第177页。
    ①《杭典减息》,《申报》,1876年2月19日,第3版。
    ②《新开典当》,《申报》,1882年12月12日,第2版。
    ③《杭州典当业》,政协杭州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杭州文史资料》(第5辑),1985年,156-157页。
    ④《杭垣商市之悲观》,《申报》,1911年12月3日,1张后幅第4版。
    ①东亚同文会:《支那省别全志》第13卷《浙江省》,东京:东亚同文会,1919年,第796-797页。
    ①陈梅龙等译编:《近代浙江对外贸易及社会变迁》,宁波:宁波出版社,2003年,第236页。
    ②杭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杭州市志》(第5卷),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33页。
    ③东亚同文会:《支那省别全志》第13卷《浙江省》,东京:东亚同文会,1919年,第25页。
    ①《公牍:浙省创办机器磨面织中火柴公司招股章程》,《商务报》,1900年第1期。
    ②《浙江新政交做报》,光绪二十八年(1902)四月份,第31页。
    ③《赶设电线》,《申报》,1883年5月12日,第2版。
    ④《受愚可笑》,《申报》,1883年6月24日,第2版。
    ⑤《吴山春市》,《申报》,1897年3月3日,第2版。
    ①《苏堤柳色》,《申报》,1897年3月16日,第3版。
    ②《杭州电灯公司招股章程》,《集成报》,光绪丁酉七月十五日(1897年8月12日)。
    ③《商务丛谈三(续):杭州电灯告成》,《利济学堂报》,1897年第16期。
    ④《吴山晴翠》,《申报》,1898年4月19日,第2版。
    ⑤《杭城电灯公司购地开办》,《杭州白话报》,1908年10月2日,第4版。
    ⑥《大有电灯公司预算表照录》,《浙江日报》,第172号,1908年11月11日,1张3版。
    ①《杭垣电灯之退化》,《申报》,1911年10月16日,1张后幅4版。
    ②[清]丁立诚:《续东河新棹歌》,光绪乙未年(1895),第4页。
    ③《西湖佳话》,《申报》,1896年9月11日,第2版。
    ④《吴山夕照》,《申报》,1896年10月22日,第2版。
    ⑤《西湖春汛》,《申报》,1897年3月17日,第1版。
    ⑥《拱宸桥杂志》,《著作林》,1907年第14期。
    ①[清]高鹏年辑:《湖墅小志》后记,孙忠焕:《杭州运河文献集成》(第1册),杭州:杭州出版社,2009年,第456页。
    ②《吴山立马》,《申报》,1897年5月2日,第3版。
    *《浙江省垣坊巷全图》,杭州市档案馆:《清代杭城全图》,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6-7页。
    ·《浙江省垣城厢总图》,杭州市档案馆:《清代杭城全图》,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2-13页。
    (嘉庆)《大清一统志》,《四部丛刊》续编,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
    [清]丁丙:《武林坊巷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东亚同文会:《支那省别全志》第13卷《浙江省》,东京:东亚同文会,1919年。
    (万历)《杭州府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24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
    (康熙)《杭州府志》,清康熙25年(1686),刻本。浙江图书馆藏。
    (乾隆)《杭州府志》,顾廷龙:《续修四库全书》(第70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民国)《杭州府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9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
    《杭俗怡情碎锦》,《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26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
    杭州市教育志编委会:《杭州市教育志(1028—1949)》,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
    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委员会编:《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杭州市江干区教育局编纂:《杭州市江干区教育志》,杭州:杭州出版社,1999年。
    (康熙)《钱塘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嘉靖)《仁和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7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
    (康熙)《仁和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田汝成:《西湖浏览志余》,《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8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清]王同纂修:《唐栖志》,光绪15年(1889),刻本。浙江图书馆藏。
    [清]许梦闳:《北新关志》,雍正9年(1731)刻本。浙江图书馆藏。
    [清]姚礼:《郭西小志》,[民国]张宗祥抄本,浙江图书馆藏。
    余绍宋:《重修浙江通志稿》(第27册),杭州:浙江图书馆,1983年,扫描油印本。
    (雍正)《浙江通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19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浙志便览》,《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80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15年。
    《浙西水利备考》,《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481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
    《刍言报》
    《大公报》(天津)
    《东方杂志》
    《工商半月刊》
    《杭报》
    《杭州白话报》
    《杭州商业杂志》
    《集成报》
    《经世报》
    《警铎先声》
    《利济学堂报》
    《申报》
    《蜀学报》
    《益闻录》
    《浙江官报》
    《浙江日报》
    《浙江教育官报》
    《浙江潮》
    《浙江新政交儆报》
    《浙江财政月刊》
    《著作林》
    大阪商船株式会社:《南清视察复命书附录》,大阪:大阪商船,1900年。
    [清]丁丙:《庚辛泣杭录》,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39辑第385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清]丁丙:《续东河新棹歌》,钱塘丁氏嘉惠堂,光绪9年(1883)。浙江图书馆藏。
    [清]丁立诚:《东河新棹歌》,钱塘丁氏嘉惠堂,1920年,铅印本。浙江图书馆藏。
    [清]丁立诚:《武林杂事诗》,钱塘丁氏嘉惠堂,光绪9年(1883)。浙江图书馆藏。
    [清]丁立诚:《武林市肆吟》,钱塘丁氏嘉惠堂,1920年,铅印本。浙江图书馆藏。
    [清]丁申、丁丙:《国朝杭郡诗三辑》,钱塘丁氏,光绪19年(1893),刻本。浙江图书馆藏。
    东亚同文会:《中国经济全书》,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89年。
    [清]顾禄:《清嘉录》,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年。
    [清]杭世骏:《道古堂文集》,顾廷龙:《续修四库全书》(第142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杭州市档案馆编:《杭州古旧地图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
    杭州市档案馆编:《清代杭城全图》,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
    杭州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杭州文史资料》(第1、4、5、9、14、18、23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1984年、1985年、1988年、1990年、1994年、1999年。
    姜海霞:《古代乡约及乡治法律文献十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清]金梁:《杭州八旗驻防调查报告》,京华印书局刷制,光绪年间。浙江图书馆藏。
    [清]厉鹗:《东城杂记》,丁丙:《武林掌故丛编》(第3册),台北:京华书局,1967年。
    农商务省商工局:《清国出张复命书》,东京:农商务省商工局,1896年。
    彭泽益:《清代工商行业碑文集粹》,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
    [明]屈大均:《广东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清]阮亨:《瀛舟笔谈》,嘉庆二十五年(1820)。浙江图书馆藏。
    杉原龟三郎:《清国木材视察报告》,东京:农商务省山林局,1900年。
    [清]汪康年著,汪林茂编著:《汪康年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
    [清]吴振械:《国朝杭郡诗续辑》,钱塘丁氏,清光绪二年(1876),刻本。浙江图书馆藏。
    [清]徐栋:《保甲书》,《古代乡约及乡治法律文献十种》(第2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清]俞樾:《春在堂诗编》,顾廷龙:《续修四库全书》(第115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清]翟灏:《艮山杂志》,光绪22年(1896),刻本。
    [清]张英:《钦定渊鉴类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9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明]张岱:《陶庵梦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
    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浙江文史集粹》(第4辑、第3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支那调查会编:《支那通商》,东京:文献社,1909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杭城御批奏折》,杭州:西冷印社,2003年。
    包伟民:《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1840—1949》,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年。
    陈建一:《杭州街巷》,杭州:杭州出版社,2005年。
    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傅崇兰:《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何一民:《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40-1949)》,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林正秋:《南宋都城临安研究》,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
    马时雍:《杭州的街巷里弄》,杭州:杭州出版社,2006年。
    [美]R·E·帕克、E·N·伯吉斯、R·D·麦肯齐:《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
    [美]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美]施坚雅著,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史和、姚福申、叶翠娣编:《中国近代报刊名录》,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
    汪林茂:《浙江通史·清代卷(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王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武德安:《清河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
    武进:《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征极其演变》,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
    项永丹主编,劳志鹏著:《武林街巷志》,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年。
    [法]伊夫·格拉夫梅耶尔著,徐伟民译:《城市社会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陈喜波、颜廷真:《清代杭州满城研究》,《满族研究》,2001年第3期。
    金普森、何扬鸣:《杭州拱宸桥日租界对杭州的影响》,《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
    刘凤云:《明清城市的坊巷与社区——兼论传统文化在城市空间的折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年第2期。
    鲁西奇、马剑:《空间与权力: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政治文化内涵》,《江汉论坛》,2009年第4期。
    钱才云:《城市传统街巷空间更新研究》,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阙维民:《杭州城郭的修筑与城区的历史演变》,《浙江学刊》,1989年第6期。
    孙昌盛、张春英:《古代杭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第36卷第3期(2009年5月)
    汤洪庆:《杭州城市早期现代化(1896—1927)》,《浙江学刊》,2009年第6期。
    汪利平:《杭州旅游业和城市空间变迁(1911-1927)》,《史林》,2005年第5期。
    [日]香坂昌纪:《清代的北新关与杭州》,《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肖亮:《城市街区尺度研究》,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熊国平:《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研究》,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张妍:《试论清代的社区》,《清史研究》,1997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