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合法性视阈下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合法性问题是任何执政党都不能忽视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对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重视合法性问题更是直面中国政治生态现实和回应全球民主化潮流的需要。本篇论文从合法性理论的历史发展入题,在执政合法性理论已有成果基础上,研究合法性理论视阈下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
     尽管合法性理论源远流长,但是规范主义和经验主义解释之下的合法性差异明显,并且这两种解释各有偏颇,当代一些西方思想家试图弥补两者的不足,合法性理论得到深化。然而合法性理论的不同解释之争并没有停息,相比较而言,哈贝巴斯提出的重建性的合法性理论相对完善,本篇论文中的合法性概念即以此为依据。一般来说,合法性理论关涉合法性概念、合法性基础、合法性危机和合法性维护四个部分。执政合法性理论作为合法性理论在政党政治时代的新发展,一般也是从这四个方面研究当代执政党的执政实践。
     尽管长期执政这一政治现象在中西方都有出现,“长期执政”的内涵及其与合法性的关系,中西方研究者的观点立场并不统一。西方学者并不热衷于研究长期执政问题,国内对一些西方政党的长期执政研究成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倒是频频出现。这与中国学术界对苏联共产党的执政及其消亡进行研究的出发点相同:都是为了引起中国共产党人对本党执政合法性的关注与重视。
     分析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是本篇论文的重心所在。笔者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的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社会主义曲折发展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在不同的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是不尽相同的,执政合法性基础的变迁是应对执政合法性危机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所积聚的合法性危机只有得到适度的化解,其执政合法性才能得到有效的维护,其长期执政地位才会更加巩固。
     巩固合法性基础是执政合法性建设主要目的所在。尽管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基础不同,但其基本构成相对稳定,即主要是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合法性基础、统治绩效合法性基础和民主法治合法性基础三个方面。因此,执政合法性建设也主要是从这三个方面展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建设,主要应该从社会主义宪政、经济与社会发展、社会意识三个领域推进,以期分别起到拓展民主法治合法性基础、巩固统治绩效合法性基础和强化意识形态合法性基础的效果。
     执政合法性维护实质上就是如何获得人民的认同和支持,而获得民众认同和支持的基本路径是拓展合法性资源,以构造多元化的执政合法性资源体系。多元化的执政合法性资源体系,以执政合法性的主体性资源为关键,以执政合法性基础为核心。因此,在执政合法性维护中必须通过强化执政党的自身建设而达到开创主体性资源的目的。并且围绕着执政合法性的三个普遍性基础,以增强合法性为目标不断拓展既有的执政合法性资源,坚持执政为民,发展党内民主,以实现中国共产党在合法性理论关照下保持长期执政地位的政治愿景。
     本篇论文的结语部分明确指出本课题研究还有待深入。从理论准备上看,长期执政与合法性之间的逻辑关系还不清晰。从实践上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建设和执政合法性维护都尚在探索之中。
Legitimacy Theor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s which couldn't be ignored by any governing party. To CPC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ecause of its long-term governance, it is necessary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Legitimacy Theory to face Chinese political problems and global democratic wave. Beginning with the history of Legitimacy Theory, and based on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 of governing legitimacy, this paper study long-term governing legitimacy of CPC.
     Even though Legitimacy Theory has a long history, there is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nalysis of normative tradition and empiricism tradition. And each explain is not perfect. So contemporary thinkers try to rebuild Legitimacy Theory to close the different explain. The argument between these two traditions continent, the author believe that rebuild Legitimacy Theory is more proper. Generally, Legitimacy Theory consists of four parts. They are concept of legitimacy, base of legitimacy, crisis of legitimacy and safeguard of legitimacy. As the new development of Legitimacy Theory, Governing Legitimacy Theory discusses the governing practice of governing parties from these four parts.
     As a political phenomenon, Long-term governance had appeared both in West and China. But as to the intention of long-term governance, the relation between long-term governance and legitimacy, the West and China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The West scholars aren't interested in studying long-term governance. After1980s, Chinese scholars have obtained some achievement about long-term governance of the West parties. This is same as the purpose of studying the govern and the lost powers of Communist Party of USSR. They are both in order to cause great concerns in CPC.
     The core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se the legitimacy of CPC during long-term governance. The author has divided three periods during the history of CPC's governance, which are transition from new democracy to socialism, tortu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 period and the period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author found out the base of legitimacy is different in different period. This is because of the crisis of Legitimacy are changing now and then. If only decrease the crisis of Legitimacy can CPC safeguard the legitimacy of its long-term governance and consolidate its governing status.
     The purpose of building governing legitimacy is to consolidate the base of Legitimacy. Although the base of legitimacy a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period, but the component is stable. It is mainly composed of communist ideology base of legitimacy, rule performance base of legitimacy, and democratic base of legitimacy. Therefore, the building of governing legitimacy should be advanced in these three domain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base of governing legitimacy, the author pointed out CPC should build a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to develop Chinese economy and society, to consolidate ideology.
     In fact, the safeguard of legitimacy is identical with how to win the confirmation and support by the people. The author pointed out the basic road of win the confirmation and support by the people is to exploit the legitimacy resources to structure the system of diversification legitimacy resources. The core of this system is the base of governing legitimacy, and the key is the governing party itself. It's necessary to emphasize the building of CPC itself to strengthen subject resources when safeguard governing legitimacy.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round the universality foundation of governing legitimacy to expand the existing resources insist on holding power for the people and promote inner-party democracy.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the author pointed out that this paper should be studied further. From theoretical aspect, the relation between legitimacy and long-term governance is not clear. From practical aspect, we are exploring the construction roads of base of legitimacy and safeguard of legitimacy.
引文
①中共十三大报告中才明确宪法和法律的最高地位,第一次提出党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页。
    ③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①(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主编,邓正来主译:《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40页。
    ②(英)约翰·基恩:《公共生活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88页。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姚仁权译:《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10页。
    ①(法)卢梭,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4、9、10页。
    ②(德)马克斯·韦伯,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39页。
    ③(美)T·帕森斯,梁向阳译:《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112页。
    ④(美)T·帕森斯,梁向阳译:《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161页。
    ⑤(美)T·帕森斯,梁向阳译:《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144页。
    ⑥(美)S·M·李普塞特,张绍宗译:《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5页。
    ⑦(美)S·M·李普塞特,张绍宗译:《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8页。
    ①(美)G·A·阿尔蒙德,曹沛林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35—36页。
    ②(美)塞缪尔·P·亨廷顿,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1—22页。
    ③(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张树博译:《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84页。
    ②林尚立:《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
    ③胡伟:《合法性问题研究----政治学研究的新视角》,《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1期。
    ④吴怀友:《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问题研究述评》,《求实》2004年第9期。
    ⑤哈贝马斯指出“合法性危机即合法性系统无法贯彻来自经济系统的控制命令时把大众忠诚维持在必要的水平上。”(《合法化危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5页。)
    ①《五个当代讲稿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第272页。
    ②林尚立:《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
    ③胡鞍钢等编:《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②张健:《合法性与中国政治》,《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5期。
    ③皖河:《利益集团、改革路径与合法性问题》,《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2期。
    ④苏咏喜:《论我党执政合法性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措施》,《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4期。
    ⑤陈亚杰:《从中共执政的合法性基础资源及其现状看“三个代表”的提出》,《上海党史与党建》2003年5月号。
    ⑥卫金桂、郑曙村:《转型期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重塑》,《齐鲁学刊》2005年第1期。
    ⑦分别参考胡小君的著作《执政党与当代中国选举发展》,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44页。苏咏喜的文章《论我党执政合法性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措施》,《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4期。黄生成的文章《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面临的新挑战及对策探析》,《兰州学刊》2007年第10期。
    ①胡伟:《合法性问题研究----政治学研究的新视角》,《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1期。
    ②白钢、林广华:《论政治的合法性原理》,《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③刘宗洪:《构建执政党的合法性基础》,《岭南学刊》2003年第4期。
    ④桑学成:《社会转型期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面临的挑战及其重构》,《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⑤胡鞍钢等编:《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⑥李美玲:《民主是党的执政合法性的动力和资源》,《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4期。
    ⑦参考彭正德:《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影响下的执政合法性分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6期。
    ①孔寒冰:《从苏共垮台看执政合法性的动态性》,《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8期。
    ②王长江、姜跃主编:《世界执政党兴衰史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第11-54页。
    ③李在芹、沈安:《墨西哥革命制度党为什么能长期执政》,《拉丁美州研究》,1982年第3期。
    ④李慎明主编:《执政党的经验教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51-168页。
    ①新加坡并不是一党制国家,除人民行动党外,还先后产生22个其他政党。但在现实上,新加坡实施“一党执政体系”。虽然存在反对党和选举制度,但反对党在选举中获取执政权的概率几乎为零。
    ②刘绵绵:《有效掌控:新加坡一党长期执政的当代中国意蕴》,《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③王亚群:《长期执政的双重效应》,《理论前沿》2003年第20期。
    ④杨泽明、詹建志:《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历史经验探析》,《学术论坛》2009年第12期。
    ⑤燕继荣:《执政党靠什么长期执政——又一次想起延安精神》,《同舟共进》2010年第1期。
    ⑥杨或:《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基本原因》,《党建研究》2009年第9期。
    ①程浩:《论巩固和重塑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02页。
    ②赵勇:《巩固和扩大党长期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求是》2006年第2期。
    ③徐勇、刘义强:《发展党内民主是保持党长期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1期。
    ④唐勤:《科学、民主、法治:党长期执政的关键》,《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①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主编,邓正来主译:《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40页。
    ②这是综合参考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Coarendon, Oxford,1990)和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Longman, London,1995)两本字典得出的解释。
    ①白钢、林广华:《论政治的合法性原理》,《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②(英)罗素,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52页。
    ①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9页。
    ②(古希腊)柏拉图,郭斌和等译:《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79页。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82页。
    ①(古希腊)柏拉图,郭斌和等译:《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52—253页。
    ②托马斯·阿奎那,马清槐译:《阿奎那政治著作选》,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46页。
    ①(美)列奥·施特劳斯等主编,李天然译:《政治哲学史》(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9页。
    ②托马斯·阿奎那,马清槐译:《阿奎那政治著作选》,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48页。
    ③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主编,邓正来主译:《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55页。
    ④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指出,人类的意志构成了一切契约的实质,所有君主的权利来自每一个被统治者的同意。洛克在《政府论》中认为,社会契约应建立在自愿同意的基础之上。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到,基于公意的社会契约是社会秩序之中“合法的而又确切的政权规则。
    ①(美)约翰·罗尔斯,何怀宏等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②张凤阳等:《政治哲学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8—329页。
    ①(德)马克斯·韦伯,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39页。
    ②王列:《国家的文化意识形态职能》,《文史哲》,1994年第6期。
    ③(英)约翰·基恩,马音等译:《公共生活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84页。
    ④(英)约翰·基恩,马音等译:《公共生活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86页。
    ⑤(英)弗兰克·帕金,刘东等译:《马克斯·韦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2页。
    ①(英)弗兰克·帕金,刘东等译:《马克斯·韦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3页。
    ②参见(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张树博译:《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210页。
    ③(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刘北成、曹卫东译:《合法化危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7页。
    ④(德)尤尔根·哈贝马斯,郭官义译:《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68页。
    ①(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张树博译:《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211页。
    ②(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张树博译:《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98-99页。
    ③陈炳辉:《试析哈贝马斯的重建性合法性理论》,《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2期。
    ④陈炳辉:《试析哈贝马斯的重建性合法性理论》,《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2期。
    ⑤(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张树博译:《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84页。
    ⑥参见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559页。转引自张凤阳等著:《政治哲学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2页。
    ①参见尤尔根·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373—375页。转引自张凤阳等:《政治哲学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2—333页。
    ②陈炳辉:《试析哈贝马斯的重建性合法性理论》,《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2期。
    ③参见张凤阳等:《政治哲学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3页。
    ④(法)让—马克·夸克,佟心平等译:《合法性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
    ⑤(美)塞缪尔·P·亨廷顿,刘军宁译:《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54页。
    ①张康之:《合法性的思维历程:从韦伯到哈贝马斯》,《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3期。
    ②张健:《合法性与中国政治》,《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5期。
    ③(美)S·M·李普塞特,张绍宗译:《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5页。
    ④转引自胡伟:《合法性问题研究——政治学研究的新视角》,《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1期。
    ⑤贾小明:《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第6页。
    ⑥张康之:《合法性的思维历程:从韦伯到哈贝马斯》,《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3期。
    ①参考张康之:《合法性的思维历程:从韦伯到哈贝马斯》,《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3期。
    ②胡伟:《合法性问题研究----政治学研究的新视角》,《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1期。
    ③胡伟:《合法性问题研究----政治学研究的新视角》,《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1期。
    ①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62—163页。
    ②(法)让—马克·夸克,佟心平等译:《合法性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
    ③(德)尤尔根·哈贝马斯,郭官义译:《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62、263页。
    ① Form Max Weber:Essays in Sociology, trans. and ed. H. H. Gerth & C. Wright Mill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P.78-79.转引自胡伟:《合法性问题研究----政治学研究的新视角》,《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1期。
    ②Form Max Weber:Essays in Sociology, trans. and ed. H. H. Gerth & C. Wright Mill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P.78-79.转引自胡伟:《合法性问题研究----政治学研究的新视角》,《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1期。
    ③(美)戴维·伊斯顿,王浦劬译:《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334—335页。
    ④马宝成:《有效性与传统政治权力的合法性》,《理论探讨》,2002年第5期。
    ⑤王海洲:《合法性的争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①程竹汝:《论现代司法的政治制度功能》,《政治学研究》,2002年第2期。
    ②哈贝马斯在《合法化危机》中,首先分析了危机的概念。通过对系统论的危机观和唯心论的危机观的批判,认为如果在社会科学领域内使用危机这一概念,一个出现危机的社会应该有这样的特征:社会系统所倡导的价值观念或系统的目标超越了它所能够容许的极限;社会系统无法解决其控制问题;社会的组织原则遭到了破坏。
    ③(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刘北成、曹卫东译:《合法化危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5页。
    ④Jurgen Harbermas,op.cit., p.181.转引自胡伟:《合法性问题研究----政治学研究的新视角》,《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1期。
    ①(德)尤尔根·哈贝马斯,李安东、段怀清译:《现代性的地平线》,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4页。
    ②胡伟:《合法性问题研究——政治学研究的新视角》,《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1期。
    ③参见岳天明:《政治合法性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5页。
    ④(美)S·M·李普塞特,张绍宗译:《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5—56页。
    ⑤张亚泽:《发展中国家转型中的政治合法性危机探索》,《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⑥甘剑斌:《政治合法性危机及其解决路径》,《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与此持类似 观点的文章还有李永刚:《现代政治的“合法性“:获得与丧失》,《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①甘剑斌:《政治合法性危机及其解决路径》,《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②(美)戴维·伊斯顿,王浦劬译:《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298页。
    ①L. Pye, Crisis and Sequences in Political Development.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1, P.135.
    ②(美)塞缪尔·P·亨廷顿,刘军宁译:《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68页。
    ①于延晓:《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研究----以权力与权利的关系为进路》(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7年,第27页。
    ①张文显:《依法执政的概念解读》,《人民论坛》2005年第7期。
    ②陈红太:《党的“执政”概念和党的“历史方位”的主题》,《浙江学刊》,2005年第1期。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指出,从第一种维度出发,中国共产党首先是领导党,然后才是执政党。因为无论从党的历史进程,还是从中国政府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来说,党的领导实际所包括的政治关系,要远远大于党的执政所包括的政治关系。党的领导不仅包括党政关系,还包括党际关系、党民关系、党与企事业的关系、党与社会团体的关系等等。仅仅在党政关系这个层面,党的领导和执政在内含上是重叠的,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就是执政。从第二种维度出发,党的执政就“党领导人民依法当家作主”,而这种说法也是党和政府文件中使用的“执政”的内涵。这里包含三方面主要内容:一是党的领导,一是人民当家作主,一是依法治国。这是个“大执政”概念,与现代西方政治术语中的执政概念和体现的政治关系和逻辑完全不同。现代西方国家执政党与国家政权基本的政治关系主要体现为执掌国家的行政权,所谓“执政”就是掌握政府的行政权。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不仅仅执掌国家的行政权,执掌全部国家政权,还有个对社会的领导问题。
    ③参见张文显:《依法执政的概念解读》,《人民论坛》2005年第7期。
    ①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方式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7页。
    ②陈红太:《党的“执政”概念和党的“历史方位”的主题》,《浙江学刊》,2005年第1期。
    ②林尚立:《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26页。
    ③周德群:《资源概念拓展和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当代经济科学》1999年第1期。
    ④叶旺根:《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资源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第31页。
    ①贾小明:《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第39页。
    ①贾小明:《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第40页。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9页。
    ②王邦佐等编著:《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7页。
    ①王长江:《政党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页。
    ①参考王长江:《政党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191页。
    ①参考王长江、姜跃等:《现代政党执政方式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4—76页。
    ①王长江、姜跃等:《现代政党执政方式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7页。
    ①寥龙辉:《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理论若干问题初探》(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第15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8页。
    ②俞良早等:《东方社会主义行进中》,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102页。
    ①转引自马齐彬等:《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1949—1989》,中央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2页。
    ②许耀桐:《党政关系认识的历史回顾》,《新华文摘》2004年第15期。
    ③《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51页。
    ④《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页。
    ①《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64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8—329页。
    ②李锐:《毛的早年与晚年》,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90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8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8页。
    ③《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1页。
    ④《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6页。
    ⑤《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5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7页。
    ①《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7、178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0页。
    ①参见http://www.people.com.cn/GB/shehui/1060/2391834.html,《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文)》。
    ①参见http://www.people.com.cn/GB/40531/40746/2994977.html,《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②《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9页。
    ①(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著,顾速等译:《中国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58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2—16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5页。
    ②《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8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5页。
    ②参见http://news.qq.com/a/20110701/000767.htm,胡锦涛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
    ③(德)罗伯特·米歇尔斯,任军锋译:《寡头统治铁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25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8页。
    ②参见http://news.qq.com/a/20110701/000767.htm,胡锦涛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
    ①参见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6/22/c_121568429.htm,吴小军等:《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谈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②根据吴江、牛旭光著:《民主与政党》,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05页;《新中国统一战线五十年大事年表》,附录一,第338—343页;以及http://www.gov.cn/20081h/content_921148.htm资料整理。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7页。
    ①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51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9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4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
    ①(法)让—马克·夸克,佟心平等译:《合法性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②参见http://www.dzwww.com/dazhongribao/jrgz/200409280059.htm,张宿堂、孙承斌:推进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行动纲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诞生记。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8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2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2、279页。
    ③参见http://www.people.com.cn/GB/40531/40746/2994977.html,《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①参见叶旺根:《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资源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第31-36页。
    ①(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主编,邓正来主译:《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45页。
    ②(英)邓肯·米切尔主编:《新社会学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68—169页。
    ③(美)罗伯特·达尔,王沪宁等译:《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78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2页。
    ③1950年的一天,毛泽东的女儿在院子里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毛泽东听到了,立即给她纠正,说没有共产党的时候,中国早就有了,应该改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随后毛泽东把这个问题正式提到中央的会议上来。从此,这首流行全国、几乎人人会唱的名歌中的这句歌词就改过来了。(参考逄先知:《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选自董边等编:《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辽宁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①《列宁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0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
    ④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6月26日。
    ⑤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6日。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4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178、370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9页。
    ①张健:《合法性与中国政治》,《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5期。
    ②逢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8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1页。
    ③杨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1949-2009)(上册),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④杨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1949-2009)(上册),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92页。
    ①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37—338页。
    ②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56页。
    ③康晓光:《经济增长、社会公正、民主法治与合法性基础》,《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4期。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515页。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405页。
    ③张健:《合法性与中国政治》,《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5期。
    ①张健:《合法性与中国政治》,《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5期。
    ②(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3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9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1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9页。
    ⑤《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⑥《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6页。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1页。
    ③参考杨继绳:《邓小平时代》上卷,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9页。
    ①许骅、于吉主编:《中国法制建设20年》,中洲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2页。
    ④《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
    ⑤胡鞍钢:《第二次转型——以制度建设为中心》,《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3期。
    ①参见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049998.html,《2000-2004世界各国GDP排名》
    ②参考王长江、姜跃等:《现代政党执政方式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87—388页。
    ③徐世澄:《连续执政71年的墨西哥革命制度党缘何下野》,《拉丁美洲研究》,2001年第5期。
    ①OECD, Economic Surveys:Mexico,1992, p.137.
    ②关于墨西哥贫困人口的数据在很多资料上都有显示,但是数据不统一。这里的数据是笔者根据多种资料比较得出的,有的来自公开发表的文章,有的来自学术著作,还有的是网络数据,应该比较有可信度。
    ③王长江、姜跃主编:《世界执政党兴衰史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第175页。
    ①参见http://www.infzm.com/content/3526,高新军:《长期执政需要自我变革——墨西哥大选折射出的执政规律》,原文载于2007年6月20日《南方周末》。
    ②参见http://www.infzm.com/content/3526,高新军:《长期执政需要自我变革——墨西哥大选折射出的执政规律》,原文载于2007年6月20日《南方周末》。
    ③“55年体制”这一用语最初由日本政党史研究权威升味准之辅在1964年提出,到1980年代,这种提法逐渐成为日本学术界的共识。一般认为,1955年10月,分裂为左右两派的社会党取得了统一。接着11月,自由党和民主党进行合并成立了自由民主党。这一事件对以后的日本政治具有深远影响。这一时期成立的政治体制称为“1955年体制”。随后又有学者将“55年体制”的本质概括为自民党“一党位优制”。一党位优制的构成要素应该包括以下几层含义:第一,该体制是一种政党多元主义体制,在优势政党以外,还存在着作为合法、正当竞存者的其他政党,即一党优位的前提条件必须是多党竞存;第二,政权结构形态为优势
    ①徐万胜:《日本自民党:“一党优位制”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5页。
    ①参见http://news.sina.com.cn/c/2007-06-12/104913211071.shtml,《日本“一亿中流”》。
    ①孔寒冰:《从苏共垮台看执政合法性的动态性》,《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8期。
    ②年轻时的波格丹诺夫赞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并于1903年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在第三、四、五届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大会上被选举为中央委员会成员。由于他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远离了政治的实用主义意图,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对他的哲学作了彻底批判。1909年曾被开除出布尔什维克。十月革命以后,波格丹诺夫主要从事教育以及其他一些社会活动。
    ③转引自工长江、姜跃等:《现代政党执政方式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0-301页。
    ①王韶兴:《政党职能问题探讨》,《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①王长江:《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69页。
    ②郑杭生等:《社会运行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社1993年版,第306页。
    ③桑学成:《社会转型期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面临的挑战及其重构》,《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①第一波民主化浪潮发生在1828年到1926年年间,主要发生在西方传统的民主国家,这之后有一个短暂的倒退。第二波民主化浪潮发生在1946年到1962年间,出现在西方的其他国家以及一些拉美国家,之后又有一个短暂的挫折。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始于1974年的葡萄牙,这一波浪潮规模更加浩大,向世界其他国家蔓延。参见塞缪尔·P·亨廷顿著,刘军宁译:《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5页。
    ①(韩)咸台灵:《中国政党政府与市场》,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191页。
    ②根据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的观点,我国社会已由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分化为十个社会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③《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72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9页。
    ⑤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8页。
    ①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6、38页。
    ②(英)阿克顿,候健等译:《自由与权力》,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42页。
    ①旋雪华主编:《政治科学原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17页。
    ②黄仁宗:《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关》,《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2期。
    ①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71、472页。
    ①参见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6-02/3085568.shtml,符永康:《从50多人到8000万,专家解析中国共产党发展轨迹》。
    ②参考http://www.zhrcsxdd.com.cn/read.asp?id=7281,资料来源于2010年7月1日《新京报》。
    ③所谓“问题党员”是指那些不能正常履行党员义务的党员。如由于某些主观或客观原因将党的组织关系介绍信放在自己身上,而没有按照规定在现工作单位转入党组织关系的“口袋党员”;那些为了经济利益或者种种原因不愿意在单位表明自己政治身份的“隐形党员”;那些不受组织约束,长期不参加组织活动,甚至不交党费的“自由党员”;还有“流动党员”,包括那些因为企业党员人数少,无法建立党的组织而难以纳入到稳定规范管理之中的党员,也包括经常更换职业的党员、自由职业者党员和农民工党员。
    ①“破窗效应”理论的由来: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破窗理论”指出环境可以对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①孙应帅:《史诗般的辉煌巨变—90年来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与结构的变化与发展》,载于《光明日报》2011年7月5日
    ②数据来源于2011年6月24日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王秦丰对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有关情况的介绍。
    ③数据来源于2011年6月24日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王秦丰对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有关情况的介绍。
    ①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04页。
    ②黄卫平、汪永成:《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9月版,第193页。
    ③数据来源于孙应帅:《史诗般的辉煌巨变—90年来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与结构的变化与发展》, 《光明日报》2011年7月5日和2011年6月24日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王秦丰对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有关情况的介绍。
    ①高国舫:《新经济社会组织党建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124页。
    ②本次调查总共涉及各类调查对象9384名,其中:中共党员2915名,普通员工2054名,私营企业主985名,个体工商户537名,外商128名,党务工作者1234名,企业管理人员1374名,其它人员121名。调查主要采取二种方式进行:一是各市委组织部通过县(市、区)委组织部门,将问卷分发给非公有制企业业主、党务工作者、管理人员、党员群众等填写后收回。这类方式回收的调查问卷占了绝大部分;二是省委统战部、省工商局、省总工会将部分问卷直接发给重点联系的非公有制企业,由企业业主、党务工作者、管理人员和党员群众填写后收回。
    ①参见http://news.jschina.com.cn/system/2011/10/31/011977672.shtml,强薇:《江苏非公机构的中共党组织覆盖率达60%以上》。
    ①江泽民:《关于改进党的作风》,《求是》2001年第1期。
    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32页。
    ③周叶中:《宪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6—177页。
    ④张庆福:《宪法与宪政》,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⑤杨海坤:《中国走向宪政之路》,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8页。
    ①1940年2月,毛泽东在回答什么是新民主主义宪政的问题时,他说:“宪政是什么呢?就是民主的政治··我们现在要的民主政治,是什么民主政治呢?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是新民主主义的宪政。它不是旧的、过了时的、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所谓民主政治;同时,也还不是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民主政治。”这里说的是新民主主义宪政的问题,但已经涉及到社会主义宪政的范畴。
    ②以上部分内容参考宋俭、丁俊萍:《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历程及启示》,《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0期。
    ①《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8、326页。
    ②江平:《宪政与社会主义》,《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7年第3期。
    ③蔡定剑:《宪法精解》,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所谓“百年宪政”,是指从清宣统三年九月十三日(公元1911年11月3日)制定的《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这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算起。包括中国共产党执政时期的四部,期间中国共制定了十部宪法。
    ①李步云:《宪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15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②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了第12条至第17条宪法修正案,规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方略,在宪法的第五条中增加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③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年9月16日。
    ④张文显、刘红臻:《人权的宪法载列与保降:理由、进展与努力的方向》,载《“人权入宪”与人权法制保降》,团结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页。
    ①(美)汉密尔顿等,程选如等译:《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64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7页。
    ①王小章:《国家、市民社会与公民权利》,《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②(加)A·布来顿等、毛丹等译:《理解民主—经济的与政治的视角》,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43页。
    ③《彭真文选》,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608页。
    ①参见http://www.people.com.cn/GB/shehui/1060/2391834.html,《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文)》。
    ①(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编,竺乾威等译:《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90页。
    ①(美)白鲁询·w·派伊,胡伟等译:《政治发展面面观》,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83页。
    ②(美)白鲁询·W·派伊,胡伟等译:《政治发展面面观》,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4页。
    ①(美)S·M·李普赛特,张绍宗译:《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5页。
    ②(美)塞缪尔·P·亨廷顿,刘军宁译:《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59、64页。
    ①(美)塞缪尔·P·亨廷顿,刘军宁译:《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64页。
    ②(美)S·M·李普赛特,张绍宗译:《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9-60页。
    ③(美)S·M·李普赛特,张绍宗译:《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8页。
    ① The Chinese Party-State in the 21 st Century:Adaptation and the Reinvention of Legitimacy, Edited by Andre Laliberte and Marc Lanteigne, Routledge,2008.
    ② The Chinese Party-State in the 21st Century:Adaptation and the Reinvention of Legitimacy, Edited by Andre Laliberte and Marc Lanteigne, Routledge,2008.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8—539页。
    ②邓小平同志在1988年9月12日听取关于价格和工资改革初步方案汇报时的谈话中,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这篇谈话已收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题为《中央要有权威》。“沿海地区要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7—278页。)
    ①胡鞍钢等编:《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增订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②王绍光:《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33页。
    ③胡鞍钢等编:《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增订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0页。
    ①即HPAEs,是指创造了“东亚奇迹”的八个东亚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香港、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这种说法来源于世界银行1993年的研究报告《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出版了中文版。
    ②世界银行:《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③世界银行:《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第111页。
    ④第一次分配由市场主持,依据“效率原则”;第二次分配由政府主持,依据“公平原则”:第三次分配由非政府组织主持,依据“道德原则”;第四次分配即“灰色分配”和“黑色分配”,这没有冠冕堂皇的原则可以依据。
    ①《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0页。
    ②(德)乌尔里希·贝克,何博闻译:《风险社会——新型现代的未来出路》,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③康晓光:《经济增长、社会公正、民主法治与合法性基础》,《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4期。
    ①胡鞍钢等编:《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增订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1、242页。
    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处编:《危机中的福利国家》,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7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1页。
    (美)安东尼·唐斯,姚洋等译:《民主的经济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101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3页。
    ②(美)罗伯特·达尔,王沪宁译:《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80页。
    ①(美)杰弗里·庞顿、彼得·吉尔,张定淮等译:《政治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页。
    ②参考何强:《欧洲社会党执政经验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第19—29页。
    ①参考黄卫平、汪永成主编:《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V》,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302页。
    ①王海洲:《合法性的争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1页。
    ②王海洲:《合法性的争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3页。
    ①(美)G·A·阿尔蒙德等,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32页。
    ①王长江:《中国政治文明视野下的执政能力建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0页。
    ②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33页。
    ③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0页。
    ①(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林震等译:《政治科学》,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22页。
    ②王韶兴:《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探讨》,《政治学研究》,2003年第1期。
    ③一条路径是从特拉西的理性主义观念出发,以启蒙运动为开端,经过迪尔凯姆到近来结构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修订,它强调社会意见的一致本性,对真理作玄想式的阐释。认为真理与现实相对应,观察和理性能使所有拥有善良意志的人认识现实。另一条路径起源于德国,最初与黑格尔、马克思联系在一起,经过曼海姆至哈贝马斯。这条路径不强调经验,而是创造真理。认为社会是被矛盾撕裂的、变化着的实体,而不是由稳定的一致同意结合在一起。前者将意识形态视为一种观念的科学,从社会的统一性出发解释社会矛盾,将意识形态视为从理论角度缓和甚至弥补社会矛盾的工具;后者从社会的矛盾性出发批判社会的统一性,将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矛盾的本质,同时也是双方斗争的理论工具。这两条路径的冲突,正好表明了意识形态在合法性的维护和攻击上的双重作用。(参考王海洲著:《合法性的争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2页。)
    ④王俊拴:《当代中国政治体系权威性建构的基本特色》,《政治学研究》,2002年第2期。
    ①王韶兴:《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探讨》,《政治学研究》,2003年第1期。
    ②王长江、姜跃主编:《世界执政党兴衰史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①“执政七谋”即胡锦涛提出的党的执政理论的七个基本范畴: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和执政环境。
    ②李忠杰:《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新体系》,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4页。
    ③赵中源:《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的多维探析》(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第19页。
    ①(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张树博译:《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86页。
    ②(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林震等译:《政治科学》,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0页。
    ②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正式文献中提出“执政为民”这一话语,江泽民同志又在“5·31”讲话和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到“执政为民”。随后,国内学术界展兴起“执政为民”的研究热潮。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①《马克思思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页。
    ②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17页。
    ①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①参见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6/20011007/575835.html,《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
    ①杨宏山:《中国政治改革的成效与展望——以政治合法性为视角》,载于徐湘林主编:《渐进政治改革中的政党、政府与社会》,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54页。
    ②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2页。
    ①参考张立平:《美国两党的执政经验及其借鉴意义》,《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5期。
    ②林尚立:《党内民主——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③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8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70页。
    ①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
    ②郑永年:《中国的党内民主与政治安全》,《联合早报》2010年1月26日。
    ①甘剑斌:《政治合法性危机及其解决路径》,《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②(德)马克斯·韦伯,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上),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41页。
    ③胡鞍钢等编:《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增订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①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①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②蒋淑波:《政治文明与执政党的法制化建设》,《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3年第2期。
    ①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8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6页。
    ①赵成斐:《政党政治与政治现代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86页。
    ②《列宁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6页。
    ①林尚立:《领导与执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型的政治学分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1年第6期。
    ①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5页。
    ②(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编,竺乾威等译:《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10页。
    ①(法)让—马里·科特雷,张新木译:《选举制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页。
    ②王长江:《执政必须讲成本》,《瞭望新闻周刊》,2004年第30期。
    ①胡小君:《执政党与当代中国选举发展》,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3页。
    ①《列宁全集》第二十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57页。
    ①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①杨绍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0页。
    ①侯健:《舆论监督与名誉权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7页。
    ②(英)伯特兰·罗素,吴友三译:《权力论》,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64页。
    ①(美)塞缪尔·P·亨廷顿:《政治发展与政治衰败》,载于(美)尼考劳斯扎、哈里亚迪斯主编:《比较政治学:理论、案例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3页。
    ②胡鞍钢等编:《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增订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55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7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73页。
    ②这是2003年3月18日胡锦涛在十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讲话中提到的,转引自胡鞍钢:《构建中国特色的国家廉政体系》,载于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主编:《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增订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46页。
    ③胡鞍钢等编:《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增订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46页。
    ①Angus Campbell,The American Voter,New York:John Willey& Son,1960,p.121.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四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列宁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列宁全集》第二十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6、《毛泽东选集》第二、三、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9、《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0、《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1、《彭真文选》,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2、《邓小平文选》第一、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4、《江泽民文选》(第一、二、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5、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6、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年7月2日。
    17、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8、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社2002年版。
    19、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0、胡锦涛:《在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年8月23日。
    21、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年9月16日。
    2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6版。
    2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5、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8版。
    26、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7、《胡锦涛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讲话》,参考http://news.sina.com.cn/c/2011-07-01/121322740351.shtml.
    28、《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7、8、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2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0、《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1、《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2、《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3、《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古希腊)柏拉图,郭斌和等译:《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版。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姚仁权译:《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4、(美)安东尼·唐斯,姚洋等译:《民主的经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美)约翰·罗尔斯著,林怀宏等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6、(法)卢梭,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7、(德)马克斯·韦伯,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
    8、(美)T·帕森斯,梁向阳译:《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9、(美)艾森斯塔德,沈原等译:《帝国的政治体系》,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0、(美)S·M·李普塞特,张绍宗译:《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1、(美)G·A·阿尔蒙德等,曹沛林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2、(美)塞缪尔·P·亨廷顿,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3、(美)塞缪尔·P·亨廷顿,刘军宁译:《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 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14、(美)塞缪尔·P·亨廷顿、纳尔逊,汪晓寿译:《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15、(美)戴维·伊斯顿,王浦劬译:《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16、(美)迈克尔·罗斯金:《政治科学》,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17、(法)让—马克·夸克,佟心平、王远飞译:《合法性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18、(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张博树译:《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19、(德)尤尔根·哈贝马斯,曹卫东译:《合法化危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0、(英)约翰·基恩,马音等译:《公共生活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21、(美)丹尼斯·朗,陆震纶等译:《权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2、(美)弗兰西斯·福山著,李永炽译:《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之人》,远方出版社1998年版。
    23、(法)莫里斯·迪韦尔热,杨祖功、王大东译:《政治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24、(美)詹姆斯·R·汤森等,顾速等译:《中国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5、(美)汉密尔顿等,程选如等译:《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6、(美)白鲁询·W·派伊,胡伟等译:《政治发展面面观》,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7、罗伯特·A·达尔,王沪宁等译:《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28、罗伯特·A·达尔,李柏光等译:《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9、(美)乔治·霍兰·萨拜因,邓正来译:《政治学说史》,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30、(意)G·萨托利,王明进译:《政党与政党体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31、(加)A·布来顿等、毛丹等译:《理解民主—经济的与政治的视角》,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32、(德)乌尔里希·贝克,何博闻译:《风险社会——新型现代的未来出路》,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33、(美)杰弗里·庞顿、彼得·吉尔,张定淮等译:《政治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34、(法)让—马里·科特雷,张新木译:《选举制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35、(英)伯特兰·罗素,吴友三译:《权力论》,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36、(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主编,邓正来主译:《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7、(英)阿克顿,候健等译:《自由与权力》,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38、(韩)咸台灵:《中国政党政府与市场》,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39、(美)诺思,厉以平译:《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40、(俄)米哈依尔·戈尔巴乔夫,徐葵等译:《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41、(俄)罗伊·麦德维杰夫,徐葵等译:《人们所不知道的安德鲁波夫》,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42、(英)伯特兰·罗素,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43、(美)列奥·施特劳斯等主编,李天然译:《政治哲学史》(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4、(英)弗兰克·帕金,刘东等译:《马克斯·韦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5、(美)劳伦斯·迈耶等,罗飞等译:《比较政治学—变化世界中的国家和理论》,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46、(美)莱斯利·里普森,刘晓等译:《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47、(德)罗伯特·米歇尔斯,任军锋等译:《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8、(意)安东尼奥·葛兰西,曹雷雨等译:《狱中札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9、(希腊)尼科斯·波朗查斯,叶林等译:《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50、(德)卡尔·施密特,刘宗申译:《政治的概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1、(美)詹姆斯·M·伯恩斯等,陆震纶等译:《民治政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52、(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编,竺乾威、储复耘等译:《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册),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53、杨继绳:《邓小平时代》(上、下卷),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54、毛寿龙:《政治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5、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6、岳天明:《政治合法性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7、林尚立:《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58、林尚立:《党内民主——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59、林尚立:《当代中共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0、王海洲:《合法性的争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1、胡小君:《执政党与当代中国选举发展》,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2、胡鞍钢等编:《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增订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3、罗峰:《嵌入、整合与政党权威的重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4、王长江、姜跃主编:《世界执政党兴衰史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
    65、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6、王长江:《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江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7、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方式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8、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9、吴振坤主编:《20世纪共产党执政的经验教训》,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70、李慎明主编:《执政党的经验教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71、万富义主编:《党鉴:共产党执政实践与规律》,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2、黄卫平、汪永成主编:《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V》,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73、黄锦奎:《论长期执政----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政党政党学与执政政治学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4、王贵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之路》,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版。
    75、王贵秀:《论民主和民主集中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76、冯文彬:《关于民主集中制问题》,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77、窦仲菊、宗石:《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78、高瑞兰:《论民主集中制》,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79、候少文:《党内民主研究》,春秋出版社1988年版。
    80、何云青:《论党的民主集中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81、牛安生主编:《中国共产党民主集中制通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82、芮从东、曹美英:《论党的民主集中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83、乔万敏:《民主集中制问题研究》,中国三峡出版社1997年版。
    84、刘顺亭:《中国共产党民主集中制运行机制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5、顾建健:《民主集中制建设论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6、孙应帅:《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理论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7、房宁:《民主政治十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88、肖立辉:《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研究》,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89、许冬梅:《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研究》,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年版。
    90、刘军宁等编:《市场社会与公共秩序》,三联书店1995年版。
    91、周叶中:《宪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2、谢维雁:《从宪法到宪政》,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3、施雪华主编:《政治科学原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4、王建国:《新时期党内民主建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95、唐晋主编:《党内民主》,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96、王勇兵:《党内民主的制度创新与路径选择》,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
    97、蔡定剑:《宪法精解》,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98、李步云:《宪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99、张庆福:《宪法与宪政》,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年版。
    100、杨海坤:《中国走向宪政之路》,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01、高放:《政治学与政治体制改革》,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年版。
    102、何增科:《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103、陆学艺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04、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05、俞可平:《政治与政治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06、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07、曾峻、梅丽红:《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民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8、燕继荣:《发展政治学:政治发展研究的概念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版。
    109、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0、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11、王绍光:《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三联书店2007年版。
    112、李强:《自由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3、杨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1949-2009)(上册),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14、董边等编:《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辽宁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胡伟:《合法性问题研究----政治学研究的新视角》,《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1期。
    2、张康之:《合法性的思维历程:从韦伯到哈贝马斯》,《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3期。
    3、张康之:《以德治国:对合法性的超越》,《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2期。
    4、王庆利:《政治合法化问题的理论研究价值探析》,《岭南学刊》,2005年第1期。
    5、徐晓波:《当代中国政治合法性的演变》,《江东论坛》,2008年第4期。
    6、马宝成:《有效性与传统政治权力的合法性》,《理论探讨》,2002年第5期。
    7、徐家林:《中国政治合法性的理念基础及其当代认同》,《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8、费久浩:《现代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党政干部学刊》,2009年第7期。
    9、张亚泽:《发展中国家转型中的政治合法性危机探索》,《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10、程竹汝:《论现代司法的政治制度功能》,《政治学研究》,2002年第2期。
    11、吴怀友:《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问题研究述评》,《求实》2004年第9期。
    12、甘剑斌:《政治合法性危机及其解决路径》,《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13、康志贤:《转型期我国政治合法性面临的困境及其重塑》,《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2月。
    14、蒋京仪:《政治合法性:共产党执政建设的重要课题》,《长白学刊》2003年第6期。
    15、李永刚:《现代政治的“合法性“:获得与丧失》,《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16、邓遂:《论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及其获得途径》,《党政干部学刊》2003年第1期。
    17、周桃明:《论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7期。
    18、朱小玲:《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理论创新》,《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年第1期。
    19、陆传照:《从合法性资源看党的执政道德建设》,《攀登》2004年第3期。
    20、李英田:《经济增长与政治合法性的关系探析》,《理论前沿》,2003年第22期。
    21、张健:《合法性与中国政治》,《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5期。
    22、李冉:《从“执政合法性原理”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资源》,选白《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第163页。
    23、皖河:《利益集团、改革路径与合法性问题》,《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2期。
    24、卫金桂、郑曙村:《转型期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重塑》,《齐鲁学刊》2005年第1期。
    25、陈亚杰:《从中共执政的合法性基础资源及其现状看“三个代表”的提出》,《上海党史与党建》2003年5月号。
    26、苏咏喜:《论我党执政合法性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措施》,《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4期。
    27、黄生成:《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面临的新挑战及对策探析》,《兰州学刊》2007年第10期。
    28、桑学成:《社会转型期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面临的挑战及其重构》,《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29、白钢、林广华:《论政治的合法性原理》,《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30、刘宗洪:《构建执政党的合法性基础》,《岭南学刊》2003年第4期。
    31、李美玲:《民主是党的执政合法性的动力和资源》,《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4期。
    32、李凯:《论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思维六十年之变迁》,《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
    33、彭正德:《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影响下的执政合法性分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6期。
    35、刘绵绵:《从苏共败亡看无产阶级执政党的执政合法性》,《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月。
    36、孔寒冰:《从苏共垮台看执政合法性的动态性》,《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8期。
    37、李在芹、沈安:《墨西哥革命制度党为什么能长期执政》,《拉丁美州研究》,1982年第3期。
    38、冯秋婷:《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失去长期执政地位的教训》,《共产党员》,2004 年第4期。
    39、陈绪群:《人民行动党为什么能长期执政》,《江汉论坛》2004年第9期。
    40、何建平:《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长期执政的基本经验及其思考》,《理论前沿》2004年第18期。
    41、王亚群:《长期执政的双重效应》,《理论前沿》2003年第20期。
    42、乔启国:《长期执政与党的建设》,《理论学刊》2005年第1期。
    43、庞永三:《我们党执政60所的国际影响》,《党建研究》2009年第8期。
    44、杨泽明、詹建志:《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历史经验探析》,《学术论坛》2009年第12期。
    45、燕继荣:《执政党靠什么长期执政----又一次想起延安精神》,《同舟共进》2010年第1期。
    46、杨或:《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基本原因》,《党建研究》2009年第9期。
    47、王长江:《执政必须讲成本》,《瞭望新闻周刊》,2004年第30期。
    48、程浩:《论巩固和重塑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基础》,选自《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02页。
    49、赵勇:《巩固和扩大党长期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求是》2006年第2期。
    50、徐勇、刘义强:《发展党内民主是保持党长期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1期。
    51、唐勤:《科学、民主、法治:党长期执政的关键》,《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52、雷厚礼:《党内民主事关党能否长期可持续执政》,《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5期。
    53、王建国、赵大朋:《长期执政与党内民主建设》,《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8年第6期。
    54、李抒望:《共产党长期执政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
    55、唐晓清、杨绍华:《有序政治参与----长期执政视角下民主道路的最佳选择》,《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9年第1期。
    56、课题组(成员有徐冠军、李海桐、杨兰阁、吴颖奇):《巩固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基础》,《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8期。
    57、孙跃先:《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基础的巩固》,《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58、许华锟:《发展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活力的关键》,《探索》,1987年第1期。
    59、苏伟:《论“党的民主”的实践涵义及其现实意义》,《毛泽东思想研究》,1995 年第1期。
    60、刘树信、罗自刚:《党内民主:政治文明视野的审视》,《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61、许耀桐:《党内民主与中国的选择》,《学习月刊》,2005年第10期。
    62、曲守本:《试论中国共产党执政条件下发展党内民主的历史经验》,《社会主义研究》,1991年第6期。
    63、秦宣:《邓小平党内民主建设思想研究》,《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4期。
    64、唐晓清:《论党内民主的含义及与民主集中制的关系》,《党政干部论坛》,2003年第6期。
    65、苏伟:《论“党的民主”的实践涵义及其现实意义》,《毛泽东思想研究》,1995年第1期。
    66、张浩:《党内民主:内涵、结构与功能》,《理论探讨》,2010年第1期。
    67、胡伟:《党内民主与政治发展:开发中国民主化的体制内资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68、许耀桐:《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发展党内民主》,《中国改革》,2006年第12期。
    69、王贵秀:《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发展党内民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70、胡伟:《关于“党内民主”的若干问题的思考》,《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71、薛立波:《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路径探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4期。
    72、颜柯:《网络文化与党内民主路径创新》,《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第11期。
    73、汪永成、黄卫平:《执政党党内民主发展的意义、路径与策略》,《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4年第2期。
    74、颜柯:《网络文化与党内民主路径创新》,《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第11期。
    75、祁刚利、李芬:《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理论导刊》,2008年第1期。
    76、刘彦昌:《党内民主的动力及其培育》,《新视野》,2007年第5期。
    77、林尚立:《党内民主: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与实践》,《探索与争鸣》,2002年第6期。
    78、黄满忠、朱映雪:《近20年来党内民主若干问题研究述评》,《学校党建与思 想教育》,2010年第4期。
    79、管仕福:《论党内民主的推进机制建设》,《理论探讨》,2007年第1期。
    80、李忠杰:《论社会发展的动力与平衡机制》,《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81、吴其良:《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发展的难点辨析》,《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7期。
    82、李永伟:《发展党内民主的思考》,《探索》,2003年第3期。
    83、庄春辉:《党内民主建设的动力系统探析》,《理论与改革》,2007年第5期。
    84、郝继明:《对发展党内民主的动力和阻力剖析》,《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
    85、秦前红、叶海波:《论社会主义宪政》,《国家检察官学报》,2004年第2期。
    86、汪进元:《政治文明与宪政的关系》,《中国法学》,2002年第6期。
    87、范进学:《论宪政的概念》,《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88、蔡定剑:《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宪政发展》,《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89、柯伟:《论社会主义宪政的基本内涵》,《理论导刊》,2006年第2期。
    90、孙岩:《政治权威的一种崭新模式》,《理论与改革》,2005年第5期。
    91、郭道晖:《宪政简论》,《法学研究》,1993年第5期。
    92、刘广登:《中国的宪政与宪政的中国》,《理论探讨》,2010年第6期。
    93、潘弘祥:《中国三代领导集体宪政思想发展评述》,《兰州学刊》,2006年第2期。
    94、邓联繁:《新时期宪政建设的精神指南与宏观框架》,《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3期。
    95、宋俭、丁俊萍:《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历程及启示》,《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0期。
    1、贾小明:《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2、葛海彦:《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3、徐永军:《政治合法性视野中的毛泽东政治发展观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6年。
    4、寥龙辉:《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理论若干问题初探》(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5、何强:《欧洲社会党执政经验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6、郑文涛:《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研究》(1949—1978年)(博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7、于延晓:《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研究----以权力与权利的关系为进路》(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7年。
    8、赵中源:《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的多维探析》(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林松柏:《中国共产党执政权威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8年。
    10、厉有国:《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建设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1、叶旺根:《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资源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2、张皴:《宣传:政党领导的合法性建构—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对象》(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0年。
    1、N.Lubmann, Legitimation durch Verfuhren, Neuwied,1969.
    2、L.Pye,Crisis and Sequences in Political Developmen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1.
    3、The Chinese Party-State in the 21st Century:Adaptation and the Reinvention of Legitimacy, Edited by Andre Laliberte and Marc Lanteigne, Routledge,2008.
    4、Angus Campbell, The American Voter, John Willey& Son,1960.
    5、David L. Shambaugh, China's Communist Party:Atrophy and Adap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8.
    6、OECD, Economic Surveys:Mexico,1992.
    7、Carl Riskin, China's Political Econom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