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挑战与应对:中国国有企业的政治功能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有企业在国家经济的发展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职能,其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国企不仅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直接物质支持,而且还通过其政治功能的发挥,有力地推动和保障了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本文之所以选择国企的政治功能作为研究主题,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
     其一、拟为中国国企改革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理论支持和理论服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发展转型时期各种矛盾的集中凸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样对国企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好重要角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要求。如何更好更快地实现由单纯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国企的政治功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只有将国企政治功能的发挥提到一个理论的高度上加以概括、分析,才可能更好地规划国企改革的路线图。本文以此为选题,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改革与时代的进步需要。
     其二、针对目前国内理论界对国企政治功能研究的薄弱环节,在积极借鉴国外相关理论分析框架和具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政治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国企发挥政治性功能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进行深入研究,拓展这一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的课题,为丰富政治学研究体系内容略尽绵薄之力。
     其三、在明确国有企业在新时期新背景下承担政治功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前提下,通过总结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有企业的政治功能的演变,指出中国国有企业履行政治功能方面现实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提出理论和政策建议的方式,为中国的国有企业在改革中能够更合理、科学地履行政治功能提供必要的借鉴。
     论文主要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经验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等政治学研究方法,对国有企业政治功能的概念、内容等进行了明确界定,并使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研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对中国国有企业政治功能发挥的历史做出客观的评价,同时着眼于研究分析当前改革发展过程中国企发挥政治功能时面临的各种问题与挑战,对未来如何更好地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发挥国企的政治功能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第一、明确国企的概念与功能。作为一种市场经济中的特殊主体,国有企业具有某些不同于一般私有经济主体的特征,这使得它较之于后者需要承担更多的除创造经济价值之外的职能。在关系国家政治安全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维护和政府合法性维护等方面,国企的价值都不容忽视。本文明确了国企的科学定义及其功能内容,初步梳理了国内外理论界对相关理论问题的认识,为进一步展开理论和现实分析做好了必要的理论铺垫。
     第二、全面论述中国国有企业政治功能发挥的历程。通过分阶段的研究,总结中国国有企业自创建以来在不同历史时期内,适应不同经济格局和发展需要,在政治功能发挥方面演变的特点和规律,指出不同阶段国企政治功能发挥相关改革中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说明了国企政治功能发挥与国家经济政治整体改革发展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同时也为客观地认识评价中国国企的政治功能提供了基本的分析前提。
     第三、从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全面地分析当前我国国企改革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指出在改革深入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包括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内部管理体制落后等问题,及改革过程中片面强调国企的经济职能,忽视其政治功能的发挥对中国国企本身以及改革整体事业造成的负面影响。指明了中国国企在履行政治功能方面所面临的国际竞争加剧、处理经济发展与政治功能关系矛盾的凸显、以及处理政企关系、企社关系方面矛盾的凸显等现实挑战,从而使得人们有可能对当前中国国企政治功能发挥的各种制约要素形成更全面、更客观、更系统的认识,为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创造前提条件。
     第四、针对国企改革中制约其政治功能发挥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提出一系列对策与建议。本文将应对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各种挑战的立足点放在通过创新增强国企核心竞争力、加强党的建设发挥其政治堡垒作用、培育国企内部履行政治功能的自觉意识、完善国企履行政治功能的相关机制、以及创建确保各级政府有力配合推动机制这五个方面。在承认现实问题的前提下,展望国企未来改革的前景,提出将国企政治功能的发挥列入国企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议题的总体性建议,同时通过对改革的积极建言献策,为有关部门规划国企政治功能整合发挥的改革蓝图提供借鉴。
     当然,国企政治功能的发挥是一个涉及领域众多、内容丰富、问题众多的新研究领域。本文所进行的一些研究作为弥补目前学界研究缺憾的初步性研究,还具有较强的探索性质,特别是在一些涉及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内,受到本人学识、能力和论文篇幅的局限,还有待于更多理论工作者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State-owned enterprises have irreplaceableimportant func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Their developmentdirect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Meanwhil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notonly provide direct material support for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socialist system, but also vigorously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alist Cause through its political function. The political functions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were selected as a research topic, mainly based on the following considerations.
     First of all,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services for the Chinese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theory of strategic object. With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reform-opening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ontradictions of the focus highlight have appeare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has entered a critical period. These changes i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have affected o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which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ow to realize the change of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methods, when the planned economic system changes to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How to play the role of political natur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s a major problem before us. Only if the political func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was summarized on a theoretical level, analysis, we just may plan road map for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On thissubject, its better to adapt to the era of social reform and progress.
     The second, In relation to the current weaknesse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theoretical circles on the political func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China, weshould use outcome of foreign-related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specific studies actively. On the basis of applying thought in political science and research methods, we should play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necessity, possibility and realityabout the political func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We will develop many disciplines such as political science,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ssues, in order to enrich political science research system is slightly exhausted humble
     The third, in the context of clear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political features, we will conclude the evolution of political func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We should Point out the questions of ChineseState-owned enterprise in meeting its political function in reality through the presented theory and policy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necessary referencesfor the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is paper maintains application, experience research, comparative analysis, combin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in political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O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political function of concepts, content, and clearly defined, and macro-level, and micro-level studies of organic blend together.Chines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political function of history to make an objective assessment, while focusing on research and analysis in the current process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play the role of political face various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on how best to draw o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 future, to play the political func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made a number of opinion.
     The first, we should make a clear concept about the functions of State-ownedenterprises. As a special subject in market economy, State-owned enterprises have som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private economic agents in General, which makes it compared to the need to take on more of the latter's functions except forcreating economic valu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untry's political security maintenance and the legitimacy of the Government, the national political stability, the valu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hould not be overlooked. This articlehas clear scientific definition and func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carding apreliminary theoretical awareness of the theoretical problems at home and abroad,necessary for the further analysis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theory of bedding.
     The second, organize discusses the evolution of political function of Chinese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rough clear points stage of research, summary has C hina State-owned enterprise since created in different history period within, adaptation different economic pattern and development needs, in political features playarea evolution of features and law, pointed out that different stage SOE political features play related reform in the made of main results and exists of main, description has SOE political features play and national economic political overallreform development\exists of necessarily contact, while also for objective to awareness evaluation China SOE of political features provides has basic of analysispremise.
     The third, proceeding from the realities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needs,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 in Chinafaces a series of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Pointed out that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reform and crucial period of social transition, including traditional planned economy system, poor internal management issues, and the one-sided emphasis on economic functions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during the reform, ignoring its political func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China itself as well as thenegative consequences of the reform as a whole. Specified has China SOE in political features area by faced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ncreased, and process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features relationship contradictions of highlights, and processing ads relationship, and enterprises social relationship area contradictions of highlights, reality challenge, thus makes people has may on current China SOE political features play of various constraints elements formationmore full, and more objective, and more system of awareness, for has targeted to developed related policy measures created premise conditions.
     IV,for restricting its political function in the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play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olutions to the issues rose. This article willaddress the challenges in the process of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footholdon the enhancement of core competitive power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rough innovation, strengthen party building to play their political role, nurturing withi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carry out political functions consciousness, perfect themechanis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carry out political functions as well as creating a strong promoting mechanisms that ensure that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in five areas. Within the context of recognizing reality, looking to the prospectsfor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the future, proposed the inclusion of pol itical func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further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overall recommendation on the subject of the important objectives, through positive suggestions on reform at brainstorming, for relevant planning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political function integration blueprint provides use of the play.
     Of course, the political func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was large, content-rich, and many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research. This article carried out someresearch to make up for the current academic study of defects: a preliminary study, also has a strong nature exploration, especially in research involving interdisciplinary fields, by my knowledge, capa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on the length ofpapers, has yet to be more theoretical work to further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引文
1路风,《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J],《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
    2刘建军,《单位中国:社会调控体系重构中的个人、组织与国家》[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3刘世锦,《中国国有企业的性质与改革逻辑》[J],《经济研究》,1995年第4期
    4宗寒,《国有经济读本》[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
    5李曦辉,《协调发展与障碍》[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1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2金培,《国有企业的历史地位和改革方向》[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2期
    1[日]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
    2顾宝炎,《国外国有企业的管理与改革》[M],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年
    3刘中桥,《中西方国有企业发展比较》[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4刘良,《前计划经济国家的国有企业改革》[J],载顾宝炎《国外国有企业的管理与改革》,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年,第460页
    1尤力,王金顺,《论企业的社会责任》[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第41页
    2李鸿贵,《浅谈现代企业的社会责任》[J],《现代财经》,1995年第3期,第39页
    3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重庆社会科学年鉴》,2005年第1期,第287页
    4周祖城,《企业社会责任:视角、形式与内涵》[J],《理论学刊》,2005年第2期,第58页
    5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M],法律出版社,1999年
    6任荣明,朱晓明,《企业社会责任多视角透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1李立清,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年
    2田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推进机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
    3吴向党,翟运开,《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实现机制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年第12期,第27页
    4张广宣,莫小勇,《基于消费者需求的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理》[J],《商业时代》,2007年第3期,第8页
    5张静,《两类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实现机制》[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第10页
    1李艳华,凌文栓,《世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与实践概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1期,第17页
    2郑若娟,《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进展——基于概念演进的视角》[J],《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第36页
    3张明,《入世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第333页
    2吕景春,《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与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J],《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8期,第23页
    1黎友焕,《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J],《西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2黎友焕,《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西北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3林平凡,高怡冰,《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第12期,第40页
    4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和法学分析》[M],法律出版社,2002年
    5李炳毅,李东红,《企业社会责任》[J],《经济问题》,1998年第18期,第34页
    6王茂林,《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J],《求是》,2005年第23期,第17页
    1吴茂林,《国有企业的责任危机》[J],《IT经理世界》,2005年10月20日
    2黄速建,《国有企业的性质、目标与社会责任》[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2期
    3魏峰,《国有企业转型与企业社会责任》[J],《生产力研究》,2000年第3期
    1彭建勋,《肩负起国有企业的三大责任》[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5年第11期
    2何振刚,《关于国有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讨论》[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1Getz K,A,Research in Corporate Political Action:Integration and Assessment,Business and Society,1997,36(1):32-72
    2Getz K,A,Research in Corporate Political Action:Integration and Assessment,Business and Society,1997,36(1):89-93
    3Getz K,A,Research in Corporate Political Action:Integration and Assessment,Business and Society,1997,36(1):76
    4Epstein,Edwin M,Business Political Activity:Research Approaches and Analytical Issues,in Lee E,Preston(ed,)Researach in Corporation Social Performance andPolicy,1980,(2):1-55
    5Shaffer,Brian,Firm-level Responses to Government Regulation:Theoretical and Research Approaches,Journal of Management,1995,21(3):495-514
    6Weidenbaum M,Public Policy:No longer a Spectator for Business,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1980(3):46-55
    1Weidenbaum M,Public Policy:No longer a Spectator for Business,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1980(3):3
    2Weidenbaum M,Public Policy:No longer a Spectator for Business,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1980(3):7-8
    1Globerman,Steven,Richard Schwindt,Testing Hypotheses about Business-Government Relations:A Study ofthe British Columbia Forest Products Industry,in Lee E,Preston(ed,) Researach in Corporation SocialPerformance and Policy,1985,(7):103-136
    1Globerman,Steven,Richard Schwindt,Testing Hypotheses about Business-Government Relations:A Study ofthe British Columbia Forest Products Industry,in Lee E,Preston(ed,) Researach in Corporation SocialPerformance and Policy,1985,(7):105-136
    2Globerman,Steven,Richard Schwindt,Testing Hypotheses about Business-Government Relations:A Study ofthe British Columbia Forest Products Industry,in Lee E,Preston(ed,) Researach in Corporation SocialPerformance and Policy,1985,(7):136
    1hillman,The rule of Economic management,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89(5):13-17
    2hillman,The rule of Economic management,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89(5):45-47
    1Globerman,Steven,Richard Schwindt,Testing Hypotheses about Business-Government Relations:A Study ofthe British Columbia Forest Products Industry,in Lee E,Preston(ed,) Researach in Corporation SocialPerformance and Policy,1985,(7):103-136
    2Stigler,The Theory of Economic Regulation,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1(2):3-21
    3Keim,Gerald D,and Barry D,Baysinger,The Efficacy of Business Political Activity: CompetitiveConsiderations in a Political-Angent Context[J],in Barry M, Mitnick(ed,),Corporate Political Angency:The Construction of Competiton in Public Affairs,1993,124-147
    1Getz,Kathleen A,Selecting Corporate Political Tactics[J],in Barry M,Mintnick(ed,),Corporate PoliticalAngency:The Construction of Competition in Public Affairs,1993,242-273
    2Keim,Gerald D,and Barry D,Baysinger,The Efficacy of Business Political Activity: CompetitiveConsiderations in a Political–Angent Context[J],in Barry M,Mitnick(ed,),Corporate PoliticalAngency:The Construction of Competition in Public Affairs,1993,125-147
    3Stigler,The Theory of Economic Regulation,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1(2):22-23
    4Stigler,The Theory of Economic Regulation,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1(2):3-21
    1Globerman,Steven,Richard Schwindt,Testing Hypotheses about Business-Government Relations:A Study ofthe British Columbia Forest Products Industry,in Lee E,Preston(ed,) Researach in Corporation SocialPerformance and Policy,1985,(7):136
    2Stigler,The Theory of Economic Regulation,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1(2):43-46
    3Keim,Gerald D,and Barry D,Baysinger,The Efficacy of Business Political Activity: CompetitiveConsiderations in a Political–Angent Context[J],in Barry M,Mitnick(ed,),Corporate PoliticalAngency:The Construction of Competition in Public Affairs,1993,149-152
    4Keim,Gerald D,and Barry D,Baysinger,The Efficacy of Business Political Activity: CompetitiveConsiderations in a Political–Angent Context[J],in Barry M,Mitnick(ed,),Corporate PoliticalAngency:The Construction of Competition in Public Affairs,1993,125-147
    1Keim,Gerald D,and Barry D,Baysinger,The Efficacy of Business Political Activity: CompetitiveConsiderations in a Political-Angent Context[J],in Barry M, Mitnick(ed,),Corporate Political Angency:The Construction of Competiton in Public Affairs,1993,231-233
    2Getz,Kathleen A,Selecting Corporate Political Tactics[J],in Barry M,Mintnick(ed,),Corporate PoliticalAngency:The Construction of Competition in Public Affairs,1993,242-273
    3Globerman,Steven,Richard Schwindt,Testing Hypotheses about Business-Government Relations:A Study ofthe British Columbia Forest Products Industry,in Lee E,Preston(ed,) Researach in Corporation SocialPerformance and Policy,1985,(7):321-335
    1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30-31页。张维迎教授在该书中详细地介绍了现代企业理论的两个主要分支:交易成本理论和代理理论。进一步展示了现代西方企业理论关于“企业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全新观念
    2德鲁克,《公司的概念》[M],罗汉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1科斯,《企业的本质》[J],《企业、市场与法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85-294页
    3张宽政、陈跃,《关于国有企业的概念探析》[J],《经济师》,2002年第5期,第47页。
    4天则经济研究所,《国有企业的性质、表现与改革》,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网站,2011年,第118页。
    2周其仁,《公有制企业的性质》[J],《经济研究》2000年第11期,第5页。
    3黄速建,余菁,《国有企业的性质、目标与社会责任》[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2期,第70页。
    1祝岩松,张晓文,《我国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改革热线》,2011年第24期,第23页。
    1毛程连等著,《国有企业的性质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分析》[M],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8年,导论部分。
    1刘润忠,《试析结构功能主义及其社会理论》[J],《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第56页。
    2[法]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M],胡伟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77页。
    3[英]拉德克利夫-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M],潘蛟等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3页。
    1刘润忠:《试析结构功能主义及其社会理论》[J],《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第53页。
    2有人将其总结为“国有企业的政治行为”,这种说法实际上并不十分准确,参见王坤:《国有企业政治行为研究》,长沙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廖元和:《国企论纲:国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J],《企业文明》,2011年第9期,第26页。
    2廖元和:《国企论纲:国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J],《企业文明》,2011年第9期,第26页。
    1燕继荣主编,《发展政治学:政治发展研究的概念与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0页。
    2转引自王绍光,《驱魅与超越》[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第126页。
    2胡伟主编,《新兴民主国家的民主巩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72-84页。
    1引自:(美)史蒂芬·霍尔姆斯、凯斯·R,桑斯坦著,毕竞悦译,《权利的成本:为什么自由依赖于税》,2004年,第169页。
    1黄卫平、肖俊,《寓政治改革于经济改革之中: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特征》[J],《求索》,1998年第2期,第4-8页。
    3陈左,《国际竞争力理论及其启示》[J],《经济问题》,1998年第8期,第7页。
    2张建忠,《国有企业的功憾、目标与国有企业改革》[J],经济与管理,1999年第1期,第32页。
    3燕继荣主编,《发展政治学:政治发展研究的概念与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5页
    1亨廷顿将其视为“社会动员”的结果,见:(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第36页。
    2廖元和,《国企论纲——国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J],《企业文明》,2011年第9期,第21页。
    2天则经济研究所:《国有企业的性质、表现与改革》,天则经济研究所网站,2011年,第2-3页。
    3廖元和,《国企论纲——国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J],《企业文明》,2011年第9期,第32页。
    5廖元和,《国企论纲——国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J],《企业文明》,2011年第9期,第26页。
    1卢圣泉,《国有企业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J],《经济问题》,1998年第7期,第20页。
    2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5页。
    2李亚利,《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概况》,《黑龙江商务年鉴》,2005年1月,第370页。
    2有实证研究表明这些贡献可能是有限的,见卢晓勇等著:《利用外资战略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1章。
    1陈才兴,《拉美主要国家吸收外资的成效、教训和启示》[J],《拉丁美洲研究》,1998年第3期,第14页。
    2叶军,《中国利用外资研究》[M],中国商务出版社,2007年,第207-209页。
    3卢晓勇等,《利用外资战略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M],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97-201、258-259页。
    4杨龙、吴光芸,《论跨国公司的政治行为及其对中国政府治理的影响》[J],《中州学刊》,2006年第5期,第14页。
    1刘颖,邓瑞平,《国际经济法》[M],中信出版社,2003年,第34页。
    2廖元和,《国企论纲:国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J],《企业文明》,2011年第9期,第22页。
    3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98-99页。
    1廖元和,《国企论纲:国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J],《企业文明》,2011年第9期,第22页。
    2聂辉华,《国企应成为纠正市场失灵的良药》[J],《国企》,2011年第3期,第113页。
    1廖元和,《国企论纲:国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J],《企业文明》,2011年第9期,第21页。资料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0》、《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年鉴》。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页。
    3胡红升,《浅析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市场的结合》[J],《南方论刊》,2011年第5期,第28页。
    1大卫·米勒等编,邓正来等译,《布莱克维尔政治思想百科全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5页。
    2(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著,萧琛主译,《经济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第32页。
    3谢玉华、何包钢,《工业民主和员工参与:一个永恒的话题——中国工业民主和员工参与研究述评》[J],载《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3期,第86页。
    1见(美)卡罗尔·佩特曼著,陈尧译,《参与和民主理论》[M],上海世纪出版社,2006年,第40页。
    2曲卫彬,《国有企业的功能》[J],载《财经问题研究》,1997年第8期,第25页。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1页。
    1列宁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5页
    1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2页
    1张卓元,郑海航,中国国有企业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M],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0页
    1金培,国有企业的历史地位和改革方向[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2期
    1李曦辉,协调发展与障碍[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郑海航,张多元,新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中国有控股公司的定位与运作探讨[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3全国人大的财政经济委员会法案室,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与立法[J],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第12期
    2赖永添,李炜,国有企业资产监管体制改革的新起点——探析<国有企业资产法>[J],国有资产管理,2008年,第12期
    3谢军,混合所有制经济下企业产权登记制度的改革与创新[J],国有资产管理,2009年,第11期
    4谢军,混合所有制经济下企业产权登记制度的改革与创新[J],国有资产管理,2009年,第11期
    1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5页
    1张卓元,新世纪国企改革面临的六大问题及深化改革设想[J],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10期
    2傅俊芳,产权主体多元化是公司制改革的根本出路[J],国有资产管理,2001年,第12期
    1邓雪萍,《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几点思考》[J],新余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2姜艳庆,《我国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及实现机制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2010年3月,第29页。
    1姜艳庆,《我国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及实现机制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2010年3月,第31页。
    1朱光华,王森,齐莲英,《政府与企业关系:一种说明》[J],《南开经济研究》,1997年第3期。
    1杨光斌,《政治变迁中的国家与制度》[M],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11年3月,第4页。
    1刘大洪,《法经济学视野中的经济法研究》[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258页。
    2林毅夫,李周,《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与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M],《经济研究》,1997年第3期。
    1王明亮,《中国国有企业治理制度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63页。
    1徐向艺等,《政府·企业·个人经济行为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9月,第50—51页。
    2何玉长,《国有公司产权结构与治理结构》[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38页。
    1朱乐尧等,《走向明天的国有企业——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备忘录》[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2月,第197页。
    2赵蕊,《国有企业的管理现状及改革对策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第3期。
    3王娟,《如何运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J],《中国市场》,2010年第27期。
    1朱乐尧等,《走向明天的国有企业——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备忘录》[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2月,第200页。
    2王娟,《如何运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J],《中国市场》,2010年第27期。
    1王明亮,《中国国有企业治理制度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54页。
    1郑海航,黄津孚,《中国企业管理——直面WTO挑战》[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1月,第287页。
    1吕余生,张敦,《国企不败》[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第10页。
    2罗树立,《中国企业如何应对加入WTO带来的挑战与机遇》[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4期。
    1曹华,《加入WTO对云南国有企业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02年第7期。
    2罗树立,《中国企业如何应对加入WTO带来的挑战与机遇》[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4期。
    1参见王志乐,《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新动向》[J],《中国经贸导刊》,2003年第2期。
    2杨增雄,《WTO与中国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1单瑜,《新型工业化与企业国际竞争环境》[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曾华,赵进,《对中国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J],《江苏商论》,2003年第1期。
    2单瑜,《新型工业化与企业国际竞争环境》[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3张英,李辉,《中国企业技术进步水平现状与先进国家技术的比较》[J],商业研究,1998年第23期。
    1祝岩松,张晓文,《中国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第24期。
    2宁一非,《论中国国有企业的性质和功能》[J],《计划与市场》,1997年第3期。
    1杨励,《论国有企业的特殊角色——围绕国有企业属性与目标的探讨》[J],《长白学刊》,2008年第4期。
    2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第2版,第5页。
    1李华民,《从国有企业的性质看国有企业改革方向》[J],《经济问题》,1997年第3期。
    2伍柏麟,《国有企业核心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72页。
    1伍柏麟,《国有企业核心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73页。
    1杨励,《论国有企业的特殊角色——围绕国有企业属性与目标的探讨》[J],《长白学刊》,2008年第4期。
    1伍柏麟,《国有企业核心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72页。
    2[美]默里·L.韦登鲍姆,《全球市场中的企业与政府》[M],张兆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第6页。
    1黄铁苗,郑红军,《政府对企业:神管形不管——政府与企业关系一说》[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9年第2期。
    1刘漤,《论政府与国有企业》[J],《学术论坛》,2009年第12期。
    1金碚,《国有企业的历史地位和改革方向》[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2期。
    1唐铁,《国有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10月,第26页。
    1周祖城,《企业伦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4页。
    1常凯,《WTO、劳工标准与劳工权益保障》[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2高金荣,《对集团化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企业文化》,2003年第20期,第9页。
    1曾三军,《加快企业创新与提高企业竞争力》[J],《商业经济评论》,2011年9月,第45页。
    2韩浩波,《企业文化建设的冷思考》[J],《企业文化》,2007年第13期,第15页。
    1王建、许承德,《企业创新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第23页。
    1曾三军,《加快企业创新与提高企业竞争力》[J],商业经济评论,2011年9月,第44页。
    1刘凇麟、杨蕾颖,《浅析企业创新与核心竞争力构建》[J],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1月。
    1费洪平、焦安南等,《21世纪的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第413页。
    1曾三军,《加快企业创新与提高企业竞争力》[J],商业经济评论,2011第9期。
    2费洪平、焦安南等,《21世纪的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第258页。
    1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文1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155页。
    1姜艳庆,《我国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及实现机制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2010年3月,第38页。
    1刘建辉,《企业社会责任缺失谁之过?》[J],《知识》,2006年第6期,第44页。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83页。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第293页。
    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第468页。
    1张才山,《把国有企业政治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J],甘肃农业,2010年第11期,第34页。
    1姜艳庆,《我国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及实现机制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2010年3月,第34页。
    1张亚楠,《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形成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面向利益相关者的核心资源视角》[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4月,第48页。
    1黄光,罗文恩,周延风,《非赢利组织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机理探析》[J],《经济问题》,2008年第11期,第75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毛泽东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邓小平文选》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93年版
    4、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5、王惠岩主编:《政治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7、王惠岩著:《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王彩波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9、张贤明著:《论政治责任——民主理论的一个视角》,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吴寿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11、[古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2、[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3、[美]萨托利著:《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4、刘建军著:《单位中国:社会调控体系重构中的个人、组织与国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5、宗寒著:《国有经济读本》,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16、李曦辉著:《协调发展与障碍》,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张维迎著:《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8、[日]植草益著:《微观规制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
    19、顾宝炎著:《国外国有企业的管理与改革》,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年版
    20、刘中桥著:《中西方国有企业发展比较》,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1、刘俊海著:《公司的社会责任》,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2、任荣明,朱晓明著:《企业社会责任多视角透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3、李立清,李燕凌著:《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4、田虹著:《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推进机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
    25、卢代富著:《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和法学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26、德鲁克著:《公司的概念》,罗汉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7、张卓元、郑海航主编:《中国国有企业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8、毛程连等著:《国有企业的性质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分析》,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29、[法]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胡伟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30、[英]拉德克利夫-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潘蛟等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1、卢晓勇等著:《利用外资战略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2、叶军著:《中国利用外资研究》,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7年版
    33、刘颖,邓瑞平主编:《国际经济法》,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34、郑永年著:《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5、大卫·米勒等编:《布莱克维尔政治思想百科全书》,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6、[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著:《经济学》,萧琛主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
    37、[美]卡罗尔·佩特曼著:《参与式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6年版
    38、燕继荣主编:《发展政治学:政治发展研究的概念与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9、王绍光著:《驱魅与超越》,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
    40、胡伟主编:《新兴民主国家的民主巩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41、[美]史蒂芬·霍尔姆斯,凯斯·R,桑斯坦著:《权利的成本:为什么自由依赖于税》,毕竞悦译,2004年版
    42、王东江著:《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二十年》,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43、侯宗卫,穆良平著:《外国近现代经济史》,北京: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44、崧泽杏,樊亢著:《世界经济史(第二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45、李俊江,史本叶著:《外国国有企业改革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46、胡方著:《市场主导型企业改革与国际竞争力—当代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7、伍柏麟著:《国有企业核心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8、张艳宁,陈兰通著:《2007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报告》,《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年版
    49、杨光斌著:《政治变迁中的国家与制度》,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11年版
    50、刘大洪著:《法经济学视野中的经济法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51、林毅夫,李周著:《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与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经济研究》,1997年版
    52、王明亮著:《中国国有企业治理制度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3、徐向艺等著:《政府·企业·个人经济行为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54、何玉长著:《国有公司产权结构与治理结构》,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5、朱乐尧等著:《走向明天的国有企业——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备忘录》,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56、[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等著:《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经济体制转型的理论与依据》,周立群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7、[美]默里·L.韦登鲍姆著:《全球市场中的企业与政府》,张兆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8、费洪平、焦安南等著:《21世纪的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路风:《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
    2、刘世锦:《中国国有企业的性质与改革逻辑》,《经济研究》,1995年第4期
    3、金培:《国有企业的历史地位和改革方向》,《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2期
    4、刘良:《前计划经济国家的国有企业改革》,载顾宝炎《国外国有企业的管理与改革》,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年
    5、尤力,王金顺:《论企业的社会责任》,《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
    6、李鸿贵:《浅谈现代企业的社会责任》,《现代财经》,1995年第3期
    7、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重庆社会科学年鉴》,2005年第1期
    8、周祖城:《企业社会责任:视角、形式与内涵》,《理论学刊》,2005年第2期
    9、吴向党,翟运开:《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实现机制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年第12期
    10、张广宣,莫小勇:《基于消费者需求的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理》,《商业时代》,2007年第3期
    11、张静:《两类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实现机制》,《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12、李艳华,凌文栓:《世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与实践概述》,《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1期
    13、郑若娟:《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进展——基于概念演进的视角》,《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14、吕景春:《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与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8期
    15、黎友焕:《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西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16、林平凡,高怡冰:《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第12期
    17、李炳毅,李东红:《企业社会责任》,《经济问题》,1998年第18期
    18、王茂林:《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求是》,2005年第23期
    19、吴茂林:《国有企业的责任危机》,《IT经理世界》,2005年10月20日
    20、黄速建:《国有企业的性质、目标与社会责任》,《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2期
    21、魏峰:《国有企业转型与企业社会责任》,《生产力研究》,2000年第3期
    22、彭建勋:《肩负起国有企业的三大责任》,《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5年第11期
    23、何振刚:《关于国有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讨论》,《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5、张宽政、陈跃:《关于国有企业的概念探析》,《经济师》,2002年第5期
    26、周其仁:《公有制企业的性质》,《经济研究》2000年第11期
    27、黄速建,余菁:《国有企业的性质、目标与社会责任》,《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2期
    28、祝岩松,张晓文:《我国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分析》,《中国经贸导刊·改革热线》,2011年第24期
    29、刘润忠:《试析结构功能主义及其社会理论》,《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30、廖元和:《国企论纲:国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企业文明》,2011年第9期
    31、陈才兴:《拉美主要国家吸收外资的成效、教训和启示》,《拉丁美洲研究》,1998年第3期
    32、杨龙,吴光芸:《论跨国公司的政治行为及其对中国政府治理的影响》,《中州学刊》,2006年第5期
    33、聂辉华:《国企应成为纠正市场失灵的良药》,《国企》,2011年第3期
    34、胡红升:《浅析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市场的结合》,《南方论刊》,2011年第5期
    35、谢玉华,何包钢:《工业民主和员工参与:一个永恒的话题——中国工业民主和员工参与研究述评》,《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3期
    36、曲卫彬:《国有企业的功能》,《财经问题研究》,1997年第8期
    37、黄卫平,肖俊:《寓政治改革于经济改革之中: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特征》,《求索》,1998年第2期
    38、陈左:《国际竞争力理论及其启示》,《经济问题》,1998年第8期
    39、张建忠:《国有企业的功憾、目标与国有企业改革》,经济与管理,1999年第1期
    40、金培:《国有企业的历史地位和改革方向》,《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2期
    41、郑海航,张多元:《新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中国有控股公司的定位与运作探讨》,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42、赖永添,李炜:《国有企业资产监管体制改革的新起点——探析<国有企业资产法>》,国有资产管理,2008年第12期
    43、谢军:《混合所有制经济下企业产权登记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国有资产管理,2009年,第11期
    44、张才山:《把国有企业政治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甘肃农业,2010年第11期
    45、李荣融:《五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光明日报,2008年第3期
    46、傅俊芳:《产权主体多元化是公司制改革的根本出路》,国有资产管理,2001年第12期
    47、李华:《发达国家对国有经济管理的经验借鉴》,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4)
    48、李俊江,史本叶:《美国国有企业发展及其近期私有化改革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1期
    49、王朔,张浩:《法国的国有企业》,国际资料信息,1997年第12期
    50、邓雪萍:《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几点思考》,新余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51、杨励,姜海波:《论新中国国有企业与资本主义国有企业的区别》,《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2003年第3期
    52、乔明哲,刘福成:《基于性质与功能的中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第3期
    53、朱光华,王森,齐莲英:《政府与企业关系:一种说明》,《南开经济研究》,1997年第3期
    54、李卉,宫捷:《论国有企业政企不分弊端与改革思路》,《经济师》,1997年第7期
    55、申学斌,曹休宁,沈凌:《论中国国有企业的政企分开》,《襄樊学院学报》,2011年1月
    56、赵蕊:《国有企业的管理现状及改革对策探讨》,《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第3期
    57、王娟:《如何运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中国市场》,2010年第27期
    58、罗树立:《中国企业如何应对加入WTO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4期
    59、曹华:《加入WTO对云南国有企业的影响及对策》,《经济问题探索》,2002年第7期
    60、王志乐:《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新动向》,《中国经贸导刊》,2003年第2期
    61、杨增雄:《WTO与中国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62、单瑜:《新型工业化与企业国际竞争环境》,《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63、曾华,赵进:《对中国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江苏商论》,2003年第1期
    64、张英,李辉:《中国企业技术进步水平现状与先进国家技术的比较》,商业研究,1998年第23期
    65、祝岩松,张晓文:《中国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分析》,《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第24期
    66、宁一非:《论中国国有企业的性质和功能》,《计划与市场》,1997年第3期
    67、杨励:《论国有企业的特殊角色——围绕国有企业属性与目标的探讨》,《长白学刊》,2008年第4期
    68、李华民:《从国有企业的性质看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经济问题》,1997年第3期
    69、杨励:《论国有企业的特殊角色——围绕国有企业属性与目标的探讨》,《长白学刊》,2008年第4期
    70、黄铁苗,郑红军:《政府对企业:神管形不管——政府与企业关系一说》,《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9年第2期
    71、刘漤:《论政府与国有企业》,《学术论坛》,2009年第12期
    72、常凯:《WTO、劳工标准与劳工权益保障》,《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73、高金荣:《对集团化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企业文化》,2003年第20期
    74、曾三军:《加快企业创新与提高企业竞争力》,《商业经济评论》,2011年9月
    75、韩浩波:《企业文化建设的冷思考》,《企业文化》,2007年第13期
    76、刘凇麟,杨蕾颖:《浅析企业创新与核心竞争力构建》,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1月
    1、张明:《入世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2、黎友焕:《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3、姜艳庆:《我国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及实现机制研究》,北京工商大学,2010年
    4、张亚楠:《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形成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面向利益相关者的核心资源视角》,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5、盛重乐:《大型国有企业制度的断则及完善》,东北大学,1999年
    6、唐铁:《国有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吉林大学,2011年
    7、宋锦:《提升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和竞争力对策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1、Getz K,A,Research in Corporate Political Action: Integration and Assessment,Business and Society,1997
    2、Epstein,Edwin M,Business Political Activity: Research Approaches and Analytical Issues,in Lee E,Preston(ed,)Research in Corporation Social Performance and Policy,1980
    3、Shaffer,Brian,Firm-level Responses to Government Regulation: Theoretical and Research Approaches,Journal of Management,1995,21(3)
    4、Weidenbaum M,Public Policy: No longer a Spectator for Business,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1980(3)
    5、Globerman,Steven,Richard Schwindt,Testing Hypotheses about Business-Government Relations: A Study of the British Columbia Forest Products Industry,in Lee E,Preston(ed,) Research in Corporation Social Performance andPolicy,1985,(7)
    6、Hillman,The rule of Economic management,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89(5)
    7、Stigler,The Theory of Economic Regulation,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1(2)
    8、Keim,Gerald D,and Barry D,Baysinger,The Efficacy of Business Political Activity: Competitive Considerations in a Political-Argent Context[J],inBarry M, Mitnick(ed,),Corporate Political Agency: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etition in Public Affairs,1993
    9、NAPA,Report on Government Corporations,Vols,I-II,Washington,D,C,1981
    10、Unites States GAO,Profiles of Existing Government Corporation,Dec,199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