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克思恩格斯的法正义观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法正义观。目前,国内外关于马克思恩格斯法律观和正义观的研究历来是分两条线进行的,研究其法律观的多是国内的一些法理学者,研究其正义观的多集中在国内外哲学界和伦理学界,两种研究路径始终是割裂的,似乎经典作家的法律观不讲伦理,伦理观则排斥法律。因此对马克思恩格斯法正义观的研究,迄今为止在国内外学术界几乎付之阙如。另外,在研究方法上,现有的相关研究大多局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从他们的字面论述中找寻法、法律、正义的字眼和痕迹,大多忽略了历史的纬度。本文即是突破传统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界限的一个尝试,笔者着力从法哲学和思想史的角度,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法正义观为线索,试图贯通马克思主义法学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有机联系。
     全文分导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导论部分介绍了论文的选题动因、选题在国内外学界的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范围、方法、难点、基本思路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结语是本文写作目的进一步阐发,也是本文的结论所在。正文共有四章,从章节之间的逻辑联系看又可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章,作为本文的铺垫,追溯了马克思恩格斯法正义观形成的社会基础,包括经济基础、阶级基础及思想理论资源。第一章没有拘泥于经典作家的文本,而是将其理论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放入历史长河,追溯该理论形成演变的历史轨迹。第一章的重点在第三部分,着重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与古人之间的理论联系,具体从两个方面展开:理论源头部分主要讨论前希腊、古希腊以及希腊化时期人们的法正义观念,特别是柏拉图的法正义理论和公有制理论通过后来空想社会主义的改造对马克思的间接影响,伊壁鸠鲁的自我意识观念和契约正义论对马克思的直接影响;思想先导部分对16世纪至19世纪300年间早期、中期以及后期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法正义思考进行了梳理,提出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19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正义与法问题上的主要观点,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法正义观提供了重要营养。通过对历史脉络的梳理,论文第一章的结论是马克思恩格斯法正义观的形成有其历史必然性,是在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的经济条件下,在工业无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凸显的阶级基础上,以古希腊思想家的法正义思想为理论渊源,继承并发展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法正义思考,并在对近代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法正义观批判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包括理想、制度和实践“三位一体”的以唯物为基础、以发展为核心的辩证的法正义观。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至第四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侧重于理论阐述,从历史分析和文本分析两个方面,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正义观、法律观以及他们关于法与正义关系问题的看法作了全方位的梳理和归纳。历史和文本的考察表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出现过许多不同的正义观,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正义的实质是发展,即新事物终归要取代旧事物的客观规律,只有顺应新事物取代旧事物发展规律的行为选择和制度设计才有助于正义的实现。正义的基本内涵是自由和平等,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阶级剥削现象的批判表明了他们的正义内涵是以维护人的尊严、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和平等的发展为基础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法律观是在其正义思考的框架下展开的,他们在对法与法律的含义加以区别的基础上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法起源观、法本质观、法价值观和法发展观。在对正义与法分别做出创造性解释的基础上,经典作家超越了西方自然法学和实证法学两大学派关于正义与法的关系之争,表达了辩证的“正义与法”观,从而科学解决了两者的关系问题。论文分别从法哲学和部门法学的角度对经典著作中关于正义与法的一般关系和特殊关系的论述进行了分析提炼。
The research object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he concept of justice including law in Marxand Engels. Currently, domestic and abroad research concerning the view of Marx and Engelsabout law and justice has been divided into two isolated parts. Many Chinese jurisprudentsare interested in Marxist law view while the philosophers and ethicists in western countrieslike arguing about Marx’s justice view. It seems that the two parts are compeletely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 So up to now, there are few people caring about the view of justiceincluding law and the relation of law and justice in Marx and Engels. Besides, as for theresearch method, current study is mostly limited to the analysis of Marx and Engels’s texts,trying to find the words as “law”,“legislation” and “justice”, etc., probing their meaning in aspecific thesis, mostly neglecting the angle of history. This paper is an attempt to breakthrough the limits of traditional research objects and methods, regarding the concept ofjustice including law in Marx and Engels as a clue, trying to dredge the relation of Marxistlaw and ethics from the standpoint of law philosophy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
     The full text includes three parts: introduction, main body and conclusion. Theintroduction section introduces the causes of choosing such a thesis subject, the status quo ofdomestic and foreign academic research on the scope of this article as well as the text’sresearch methods, thread of thought, problems necessarily faced with in writing, probableinnovations in mental thinking. The conclusion is a further elucidation of the writing purpose,also the conclusion of this article. The main body has four chapters in all, from the logicalconnection between the chapters it can also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chapter1. As a cushion of the whole paper, it traces back to the socialfoundation of justice view including law by Marx and Engels, made of economic base andclass basis and ideological resources. Chapter1doesn’t stick to the classic texts of the writers,but puts the system of Marxist theory as a whole into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dates back to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theory in western intellectual history. The focus of chapter1is the third section, expanding the theoretical relation between Marx-Engels and theancients with two resources: Ancient Greece thinkers and utopian socialists. The ideas ofabove ancients on law and justice greatly influenced Marx and Engel’s thinking about justiceincluding law. From the historical ground, chapter1concludes that the formation of Marxand Engels’s justice view including law has its inevitability in history, there are three factorswhich include larg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capitalist society, the increasing importance of industrial proletariat, the theoretical resources provided by the ancients, jointly promoting theconstruction of Marxist communist ideal.
     The second part starts from chapter2up to chapter4, is the center of the paper. Itfocuses on the expoundation of Marx and Engels’s theory of justice, law, relationshipbetween justice and law.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and textual analysis, we explore andsummarize the view of Marx and Engels’s developing justice, material law, and their viewson dialec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justice and law. Historical and textual investigation showthat,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or in different stages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re havebeen many different views of justice, but Marx and Engels believe that development is theessence of justice, that is to say, the old things will be replaced by the new things that comply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al discipline at last. Accordingly, only those behavioral selectionand system design that comply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al discipline can contribute to therealization of social justice. Freedom and equality is the basic meaning in justice, the purposethat Marx and Engels criticize capitalist class exploitation severely is to indicate that theirconnotation of justice, upholding the dignity of the human person, and ultimately, promotingthe large development on human freedom and equality. Legal view of Marx and Engels isunfurled under the framework of justice. Based on the distinction of law and legislation, wethink that the classical writers establish a series of unique view on the origin, nature, values,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law. After giving the creative interpretation of justice and lawrespectively, the classical authors express their concept of dialectic relationship betweenjustice and law so as to solve the pendent issue scientificly, beyond the two major law schoolsin western history of legal thought, both natural law and positive law can’t interpret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justice and law reasonably. The paper analyze and epurate the classicalwriters’ thinking on general and partic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law and justice respectivel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gal philosophy and department law.
引文
①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M].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534页。
    ②张恒山.《法理要论》第3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3页。
    ①孙国华、郭华成.马克思主义法正义观初探[J].《中国法学》1991年第3期。
    ①Z.I.Husami, Marx on Distributive Justice, from Karl Marx’s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critical Assessments,Jessop,Bob[eds,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vol.1,1993.
    ②[加]罗伯特·韦尔、凯·尼尔森编.《分析马克思主义新论》[M].鲁克俭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Kainielsen.Equality and Liberty: A Defence of Radical Equalitarianism. Rowman&Allanheld,1985.
    ③Allen Wood, Marxian Critic of Justice,from Karl Marx’s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Critical Assessments, Jessop, Bob[eds, London; NewYork: Routledge, vol.1,1993; Allen wood, Marx on Right and Justice: A Reply to Husami, from KarlMarx’s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critical Assessments, Jessop, Bob[eds],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vol.1993,pp.453-474. Allen Wood: Karl Marx,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1,1981.
    ④Robert Tucker, Philosophy and Myth in Karl Marx,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1; The Marxian Revolutionary Idea,Norton and Co.,1969.
    ①Allen E.Buchanan, Marx and Justice: The Rodical Critique of Liberalism, London: Methuen,1982.
    ①洪镰德.马克思的正义观的析评[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年第1期。
    ②林进平.《马克思的“正义”解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①王广.《正义之后:马克思恩格斯正义观研究》[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作者的话第2页。
    ②陈传胜.《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义观研究》[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8页。
    ①[美]J.D.亨勒.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上的一致性[J].《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9期。
    ②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47页。
    ③[美]J.D.亨勒.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上的一致性[J].《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9期。
    ④《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外国百科条目选译》[M].东方出版社1985年版,第489页。
    ①[美]莫里斯·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和乌托邦主义》[M].张宁、陈铭康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②李述森.经典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化马克思主义:一种比较分析[J].《济南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①即法国的政治革命和英国的工业革命。见[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1789-1848》[M].王章辉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导言第2页。
    ②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
    ①按霍布斯鲍姆的说法,工业革命这个词是英国和法国的社会主义者在19世纪20年代发明的,可能是从与法国那场政治革命的类比中引伸而来。见[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1789-1848》[M].王章辉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34页。笔者认为工业革命是一个比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涵义更广的词汇,能涵盖后两者的意思在内。
    ②[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1789-1848》[M].王章辉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导言第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④[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主义以前的马克思》[M].李兴国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①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32页。
    ②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29页。
    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
    ②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版,第296页。
    ③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32页。
    ①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05页。
    ①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
    43页。
    ②农耕文明与商工文明是张恒山先生研究文明转型时使用的概念,此处借用这一提法。参见张恒山.论文明转型——文明与文明类型[J].《人民论坛》2010年11月中旬刊。
    ③[美]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①马克思.《科隆日报》第179号的社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上册[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2页。
    ②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人民出版社1974版,第385-386页。
    ③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页。
    ④[日]城塚登著.《青年马克思的思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M].尚晶晶、李成鼎等译校.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第5~6页。
    ⑤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07页。
    ①早在古希腊文明兴起之前约800年,爱琴海地区就孕育了灿烂的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另一支希腊人(多利亚人)的入侵毁灭了迈锡尼文明,此后300年,希腊完全陷入沉寂状态,封闭又贫穷,希腊历史进入所谓“黑暗时代”。因为后世人们对这一时期的了解主要来自《荷马史诗》,所以又称“荷马时代”。
    ②[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93页。
    ③[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M].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636页。
    ①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8.109.112页。
    ②[英]戴维·麦克莱伦.《卡尔·马克思传》第3版[M].王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页。
    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页。
    ③[法]欧内斯特勒南.《耶稣传》[M].梁工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序言。
    ④[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54页。
    ①[古希腊]荷马.伊利亚特.《罗念生全集》第5卷[M].罗念生、王焕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73页。
    ②[古希腊]荷马.伊利亚特.《罗念生全集》第5卷[M].罗念生、王焕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10~411页。
    ①[古希腊]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神谱》[M].张竹明、蒋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9.10页。
    ①[古希腊]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神谱》[M].张竹明、蒋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9.10页。
    ②[古希腊]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神谱》[M].张竹明、蒋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页。
    ①[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M].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29页。
    ①对于希腊七贤,史学界的说法不一,有22个名字都曾被提到。有两个代表性的版本,其中一个包括普林纳的毕阿斯,斯巴达的奇伦,罗得岛的克利奥布拉斯,科林斯的佩里安德,密提利那的庇达卡斯,雅典的梭伦和米利都的泰勒斯。另一个版本包括泰勒斯、毕达格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阿基米德。
    ②[美]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M].万俊人等译.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20页。
    ③[苏]涅尔谢相茨.《古希腊政治学说》[M].蔡拓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04~105页。
    ④[古希腊]柏拉图.泰阿泰德篇,152a.转引自谷春德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
    ①[德]E·策勒尔著《古希腊哲学史纲》[M].翁绍军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88页。
    ②[苏]涅尔谢相茨.《古希腊政治学说》[M].蔡拓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2页。
    ③[德]E·策勒尔著《古希腊哲学史纲》[M].翁绍军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96页。
    ④[德]E·策勒尔著《古希腊哲学史纲》[M].翁绍军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7页。
    ①[古希腊]柏拉图著.国家篇第1卷.《柏拉图全集》第2卷[M].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7页。
    ②[古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54~156页。
    ①[古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2.112页。
    ①转引自莫里斯·迈斯纳著.《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M].张宁、陈铭康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②西方法律思想史编写组.《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C].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1页。
    ③[古希腊]柏拉图.国家篇.《柏拉图全集》第2卷[M].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48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注.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序言。
    ②亚里士多德对其伦理学研究的目的是这样定位的:“我们当前所进行的工作,不像其它分支那样,以静观、以理论为目的(我们探讨德性是什么,不是为了知,而是为了成为善良的人,若不然这种辛劳就全无益处了)。所以,我们所探讨的必然是行动或应该怎样去行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9页。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可马科伦理学.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M].苗力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4.96.97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可马科伦理学.《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M].苗力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7~28.32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可马科伦理学.《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M].苗力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6.98页。
    ③亚里士多德的正义分类思想,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适用范围去理解正义,可以称为“复合公正观”。这种分析方法影响了许多当代学者的正义理论,如沃尔泽和米勒的“多元主义”的分配正义论。参见[美]迈克尔·沃尔泽.《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M].褚松燕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英]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
    [M].应奇.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章。
    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亚里士多德全集》第9卷[M].颜一、秦典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
    3页。
    ⑤[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亚里士多德全集》第9卷[M].颜一、秦典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0页。
    ⑥Gerasimos Santas, Goodness and Justice——Plato, Aristotle, and the Moderns, Oxs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1,p.66.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亚里士多德全集》第9卷[M].颜一、秦典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8.7页。
    ②Fred D. Miller, JR., Nature, Justice, and Rights in Aristotle’s Politics, Oxsford: Clarendon Press,1995, pp.79~80.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亚里士多德全集》第9卷[M].颜一、秦典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6.97页。
    ④Alasdair Macintyre, A Short History of Ethics, London,1980, p.57.
    ①马克思.致拉萨尔.《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7页。
    ②马克思《.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一文新序言草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6页。
    ③马克思.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26页。
    ④马克思.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41页。
    ①马克思.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15~21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8页。
    ③马克思.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47页。
    ①马克思.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16页。
    ②恩格斯.论住宅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2页。
    ①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2页。
    ②王亚筑.社会主义本质及其优越性[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总第290期。
    ③“社会主义”一词的起源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有关的说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1822年,罗伯特·欧文的一位通信者爱德华·科珀第一次使用英文的“社会主义”一词。2、1827年11月,罗伯特·欧文的信徒主办的《合作》杂志第一次使用“社会主义”一词,用来指称那些主张财产公有的人。3、1832年,法国的乔西叶尔在圣西门派主办的《地球》期刊上,把“社会主义”解释为人与人之间的有组织的联系。4、1834年,圣西门派活动家比埃尔·勒鲁
    发表了《论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一文,他自认为是“社会主义”一词的创始人。5、1840年,勒鲁的合作者雷波出版了《论改革派和现代社会主义》一书,由于该书流传甚广,雷波也一度被认为是社会主义一词的首创者。
    ①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07页。
    ①《社会主义思想史》[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9页。
    ②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05页。
    ①[日]城塚登.《青年马克思的思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M].尚晶晶、李成鼎等译校.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第
    7页。
    ①[英]托马斯·莫尔.《乌托邦》[M].戴镏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1页。
    ②[英]托马斯·莫尔.《乌托邦》[M].戴镏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16~117页。
    ③[法]摩莱里.《自然法典》[M].黄建华、姜亚洲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1页。
    ①[法]圣西门.《圣西门选集》[M].王燕生等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75页。
    ②[法]卡贝.《伊加利亚旅行记》第3卷[M].李雄飞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383页。
    ③[英]托马斯·莫尔.《乌托邦》[M].戴镏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3~44页。
    ④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506-507页。
    ⑤[英]欧文.《欧文选集》第2卷[M].柯象峰等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1页。
    ①[法]马布利.《马布利选集》[M].何清新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70页。
    ①[英]温斯坦莱.《温斯坦莱文选》[M].任国栋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0页.92.74页。
    ②李凤鸣.《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4页。
    ③[法]卡贝.《伊加利亚旅行记》[M].李雄飞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83.56.55~56页。
    ④[英]托马斯·莫尔.《乌托邦》[M].戴镏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91~92页。
    ⑤[英]温斯坦莱.《温斯坦莱文选》[M].任国栋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93页。
    ⑥[英]温斯坦莱.《温斯坦莱文选》[M].任国栋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0、194、150、195页。
    ①《社会主义思想史》[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1页。
    ①汪民安等.《现代性基本读本》[M].河南大学出版社,第32页。
    ②[法]傅立叶.《傅立叶选集》第1卷[M].赵俊欣等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24页。
    ③[法]傅立叶.《傅立叶选集》第2卷[M].赵俊欣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32页。
    ④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1页。
    ⑤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07页。
    ①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1870年版序言的补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56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500页。
    ①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10.226页。
    ②马克思.公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M].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604页。
    ①朱自清.《朱自清散文》[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9页。
    ②[奥]凯尔森.《何谓正义?》.张书友译.中国私法网http://www.privatelaw.com.cn/Web_P/N_Show/?PID=944。
    ③[法]蒲鲁东.《什么是所有权》[M].孙署冰译.商务印书馆1982版,第40~41页。
    ④Gustv Radbruch,“Legal Philosophy”, in The Legal Philosophies of Lask, Radbruch, and Dabin, trans. By KurtW ilk,Massachusetts Cambridge: HarvardUniversity Press,1950.p90.
    ⑤C.Perelman, Justice, Law, and Argument, 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80p.1.转引自肖建国.程序公正的理念及其实现[J].《法学研究》1999年第3期。
    ①张文显.《法理学》第5版[M].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64页。
    ②[奥]凯尔森.《何谓正义?》.张书友译.中国私法http://www.privatelaw.com.cn/Web_P/N_Show/?PID=944。
    ③朱自清.《朱自清散文》[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9页。
    ④[美]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2、3卷[M].邓正来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序言。
    ⑤朱自清.《朱自清散文》[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页。
    ①[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M].沈宗灵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73页。
    ②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2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9页。
    ②[英]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王玉章等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103页。
    ③《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3120页。
    ④《应用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616-1617.425.426.423.424.1615.968-969页。
    ①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数学家札德教授发表了著名论文《模糊集合》,标志着模糊学的诞生。札德在对精确与模糊的传统偏见进行系统分析批判的基础上,阐明了模糊性的含义,科学奠定了模糊学的研究对象,并从理论上论证了模糊学作为一门学科独立发展的必要性.建立了刻划模糊性的数学模型,提出了模糊集合、隶属函数、隶属度等模糊理论的基本范畴。参见:L.D.Zadeh,Fuzzy Sets,Information and Control,1965.8.模糊法学即是借用这一新型研究方法发展起来的。有学者认为,模糊理论不仅弥补了经典逻辑(二值逻辑)用[好或坏]、[是或非]、[对或错]的二分法难以或无法描述模糊事物的缺点,而且启发人们用多值逻辑思维观察世界,使世界由单调的两色回复到绚丽多彩。运用模糊理论观察法的世界将呈现复杂而生动的图景。参见:陈云良.法律的模糊问题研究[J].《法学家》2006年第6期。
    ②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5页。
    ③Jerome Frank, Law and the Modern Mind, New York, Coward-McCann Publishers,1930. p.252.
    ①[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页。
    ②许纪霖.世间已无罗尔斯[N].《文汇报》2002年11月28日。
    ③[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①[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M].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65页。
    ②[英]休谟.《人性论》[M].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36页。
    ①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M].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7页。
    ②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M].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1页。
    ③在古希腊古罗马思想家即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等人的作品中,正义和公正经常是互换使用的,这可能与译者的思维习惯有关。本文对此也未做严格区分,但笔者认为正义的涵义更为丰富,公正不过是正义的一个面相。需
    要说明的是,本文认为此处及之后的多处引用文字中提到的“公正”其实都是正义的涵义。
    ①[美]爱德华·S·考文.《美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M].强世功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81~82页。
    ②[美]爱德华·S·考文.《美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M].强世功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4~5页。
    ③[美]卡尔·J·弗里德里希.《超验正义——宪政的宗教之维》[M].周勇等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4~15页。
    ④转引自[美]莫蒂默·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编.《西方思想宝库》[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945页。
    ①[英]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69页。
    ②[英]大卫·休谟.《人性论》下册[M].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32页。
    ①[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58页。
    ②[德]H·科殷.《法哲学》[M].林荣远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165页。
    ①《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38页。
    ②《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第194页。
    ③转引自[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6页。
    ④[美].马丁·P·戈尔丁.《法律哲学》[M].齐海滨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235页。
    ⑤[美].马丁·P·戈尔丁.《法律哲学》[M].齐海滨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211页。
    ①《布莱克法律辞典》第5版“正当法律程序条”条,转引自陈瑞华.程序正义论[J].《中外法学》1997年第2期。
    ②根据《权利法案》的规定,美国司法实践中程序正义的具体标准包括:1、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不受无理搜查和扣押;2、由犯罪发生地的公正陪审团予以迅速和公开审理;3、不得因同一犯罪行为而受两次生命或身体危险;4、不得在任何刑事案件中被迫自证其罪;5、获得律师帮助为其辩护;6、被告知控告的性质和理由;7、以强制手段取得于被告有利的证据;8、与对方证人对质的权利;9、不得科以过多保释金和过重罚金;10、不得科以残酷和非常刑罚;11、不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12、获得法律平等保护等。
    ③Justice William O.Douglas’s Comment in Joint Anti-Fascist Refugee Comm. v. Mcgrath, see United States Supreme CourtReports (95Law.Ed.Oct.1950Term), The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 Company,1951, p.858.
    ④[美].马丁·P·戈尔丁.《法律哲学》[M].齐海滨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240~241页。
    ⑤[美].马丁·P·戈尔丁.《法律哲学》[M].齐海滨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210页。
    ①C. Perelman, Concerning Justice, In his "The Idea of Justice and the Problem of argument", J.Petrie(trans.), London andNew York: The Humanities Press,1963. pp.1-60.
    ②很多学者都将形式正义和程序正义作为不同的概念使用,但对两者的区别却语焉不详,只简单地说形式正义与实质
    (或具体)正义相对,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相对。笔者认为,两个概念确实不完全等同,程序强调不同事物之间或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先后顺序,与事物发展的结果相对;而形式侧重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部形象,与该事物的本质或内容相对。但两者的区别也没有明显到使两者成为并列的正义种类,形式正义的内容完全可以为程序正义所涵盖。
    ③[比利时]佩雷尔曼.《正义、法律和辩论》(1980年版),第11页。转引自沈宗灵.佩雷尔曼的“新修辞学”法律思想[J].《法学研究》1983年第5期。
    ①[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85~86页。
    ②转引自[美]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二、三卷[M].邓正来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页。
    ①马克思.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288页。
    ②[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86页。
    ①英国学者诺曼·杰拉斯(Norman Geras)在《关于马克思和正义的争论》一文中对这场理论争论的“全景图式”作了最具权威性的综述。杰拉斯提到了参与争论的24位学者和他们的30多份文献,其中21位学者具有北美背景。参
    见[英]诺曼杰拉斯:关于马克思和正义的争论[J].姜海波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6期。
    ②这些作品主要收录在塔克的以下两部著作中:Robert Tucker, Philophy and Myth in Karl Marx,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61; The Marxian Revolutionary Idea, Norton and Co.,1969.
    ③Allen E.Buchanan, Marx and justice,the radical critique of liberalism, Publication info: London:Methuen,1982. p.52.;G.McCarthy, Marx's Social Ethics and the Critique of Traditional Morality, From Karl Marx's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critical assessments, Jessop, Bob[eds].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vol1,1993, pp.477-478.
    ①Allen W. Wood,”The Marxian Critique of Justice”, From Karl Marx's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critical asessments,Jessop, Bob[eds].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vol1,1993. P406.
    ①Allen W. Wood,”The Marxian Critique of Justice”, From Karl Marx's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critical asessments,Jessop, Bob[eds].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vol1,1993. P390.
    ②这段引文在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完整表述是:“货币所有者支付了劳动力的日价值,因此,劳动力一天的使用即一天的劳动就归他所有。劳动力维持一天只费半个工作日,而劳动力却能劳动一整天,因此,劳动力使用一天所创造的价值比劳动力自身一天的价值大一倍。这种情况对买者是一种特别的幸运,对卖者也绝不是不公平。我们的资本家早就预见到了这种情况,这正是他发笑的原因。”参见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9页。
    ③Allen W. Wood,”The Marxian Critique of Justice”, From Karl Marx's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criticalasessments,Jessop,Bob[eds].London;New York: Routledge,vol1,1993. P405.
    ④Allen W. Wood,”The Marxian Critique of Justice”, From Karl Marx's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critical asessments,Jessop, Bob[eds].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vol1,1993. P379.
    ⑤Allen W. Wood,”The Marxian Critique of Justice”, From Karl Marx's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critical asessments,Jessop, Bob[eds].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vol1,1993. P402.455.
    ①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9页。
    ②Ziyad I. Husami,”Marx on Distributive Justice”, From Karl Marx's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critical asessments, Jessop,Bob[eds].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vol1,1993. P426.
    ③Ziyad I. Husami,”Marx on Distributive Justice”, From Karl Marx's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critical asessments, Jessop,Bob[eds].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vol1,1993. P426.445.
    ①Allen.Wood,"Marx on Right and Justice: a Reply to Husami", From Karl Marx's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criticalassessments, Jessop, Bob[eds].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vol1,1993. p461.
    ②Allen.Wood, Marx on Right and Justice: a Reply to Husami, From Karl Marx's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criticalassessments, Jessop, Bob[eds].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vol1,1993. p467.
    ③在《被肢解的马克思》一书中,作者的原意是批判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一生的理论转向所作的人为的纵向肢解,分化出几个不同的甚至完全对立的马克思:青年马克思、老年马克思和晚年马克思。本文借用这一表述,喻指分析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的理论在横切面上作的任意分割。参见陈先达等著.《被肢解的马克思》[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版。
    ①恩格斯.法学家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57页。
    ②马克思.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0页。
    ③马克思.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7页。
    ④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3页。
    ①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②袁久红.《正义与历史实践:当代西方自由主义正义理论批判》[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0页。
    ③王广.正义问题研究的方法论反思——以恩格斯对杜林正义研究方法的批判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6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1页。
    ④恩格斯.致威桑巴特(1894年3月11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2~743页。
    ⑤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740年版,第925~926页。
    ①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M].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49~150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4页。
    ③恩格斯.论住宅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2页。
    ④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8页。
    ⑤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1~722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上册[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9页。
    ②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中册[M].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24页。
    ③马克思.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30页。
    ④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⑤恩格斯.论住宅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2页。
    ①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页。
    ①[法]雅克·阿塔利.《卡尔·马克思》[M].刘成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民主同盟和国际工人协会根据国际海牙代表大会决定公布的报告和文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508页。
    ①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2页。
    ②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2.723页。
    ③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4页。
    ①附录: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致同盟盟员的通告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30~431页。
    ②马克思.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0页。
    ③马克思.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7页。
    ④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②恩格斯.法学家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1卷[M].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57~55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页。
    ①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总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
    216~21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67页。
    ③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
    ④马克思.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2页。
    ⑤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1页。
    ①恩格斯.1891年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单行本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0页。
    ②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1页。
    ③恩格斯.马克思和洛贝尔图斯(“哲学的贫困”德文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0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致奥倍倍尔等人(1879年9月17—18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82页。
    ①转引自[法]雅克·阿塔利.《卡尔·马克思》[M].刘成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31页。
    ②恩格斯.大陆上社会改革的进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82页。
    ③转引自[法]雅克·阿塔利.《卡尔·马克思》[M].刘成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06页。
    ④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60页。
    ⑤魏小萍.马克思主义与自由、平等和正义的话题[J].《哲学研究》2003年第9期。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
    ②马克思.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3页。
    ③马克思.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2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⑤[英]约翰洛克.《政府论》下册[M].叶启芬、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2004版,第36页。
    ⑥[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韦卓民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7页。
    ⑦转引自[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9页。
    ⑧[德]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M].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43~244页。
    ⑨[苏]涅尔谢相茨.《古希腊政治学说》[M].蔡拓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16-117页。
    ⑩转引自刘军宁.自由主义与公正:对若干诘难的回答[J].《当代中国研究》2000年第4期。
    ①[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9页。
    ②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3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0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页。
    ⑤转引自[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5页。
    ⑥[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8页。
    ①[英]梅因.《古代法》[M].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97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04页。
    ③[英]约翰·穆勒.《功用主义》[M].唐钺译.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17页。
    ④[法]蒲鲁东.《什么是所有权?》[M].孙署冰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45页。
    ⑤[法]皮埃尔·勒鲁.《论平等》[M].王允道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21页。
    ⑥章士嵘.《西方思想史》[M].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版,第315页。
    ⑦[美]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M].印金强、赵荣美等译.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第137.112页。
    ⑧何怀宏.《契约伦理与社会正义》[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20页。
    ①张恒山主编.《西方法学名著精要》[M].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16~417页。
    ②恩格斯.反杜林论材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668页。
    ③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8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26—927页。
    ⑤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637~638页。
    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0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29页。
    ①[美]艾德勒.《六大观念》[M].郗庆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70~171.172页。
    ①William S. Sorley, The Moral Life, Cambridge, Eng.,1911, pp.95~113.
    ②[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0~61页。
    ③[美]萨托利.《民主新论》[M].冯克利等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83页。
    ④[美]艾德勒.《六大观念》[M].郗庆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45页。
    ①[德]马克思·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M].张乃根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②例如,当今比较普及的《法理学》和《法学概论》教材都对法与法律的关系问题做了简单化的处理。沈宗灵主编的《法理学》中,将法等同于现代汉语中作广义解的法律,即法律的整体。并说明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法与广义的法律经常混用。张文显主编的《法学概论》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朱景文主编的《法理学》中,与前述教材有所
    不同,认为汉语中的法包含着公正的含义,但又不是公正本身,而是通过某种程序所体现和保证的公正;而法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法律指的就是法,狭义的法律则仅指法的一种表现形式。此种观点试图区分法与法律,但却语义含糊,让人不知所云,如坠五里云雾。参见:沈宗灵主编.《法理学》第三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张文显主编.《法学概论》第二版[M].高教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朱景文主编.《法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26页。
    ①郭良夫主编.《应用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32.821.333页。
    ②马克思.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0~71页。
    ④《牛津法律大词典》[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517页。
    ①转引自张宏生、谷春德.《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5~36页。
    ②[意]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M].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04~106页。
    ③[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页。
    ④[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页。
    ⑤赵震江、付子堂.《现代法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①[美]约翰·梅西·赞恩.《法律的故事》[M].孙运申译.中国盲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287页。
    ②[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页。
    ①周永坤.《法理学——全球视野》[M].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86.472.475页。
    ②Dragan Milovanovic, Weberian and Marxian Analysis of Law, Published by Avebury,1989, p.1.
    ③Dragan Milovanovic, Weberian and Marxian Analysis of Law, Published by Avebury,1989, p.1.
    ①Hugh Collins, Marxism and Law, Clarendon Press Oxford,1982, p.17.
    ②《列宁全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3页。
    ③马克思.给父亲的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页。
    ①马克思.给父亲的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页。
    ②马克思.给父亲的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15页。
    ③马克思.给父亲的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页。
    ①马克思.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251页。
    ②马克思.论离婚法草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7页。
    ③马克思.论离婚法草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7页。
    ④马克思.论离婚法草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9页。
    ⑤[英]韦恩·莫里森.法理学——从古希腊到后现代[M].李桂林等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8页。
    ①[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51页。
    ②[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页。
    ③[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53页。
    ④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59页。
    ⑤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51~252页。
    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②[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主义以前的马克思[M].和飞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52页。
    ③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6~207页。
    ④[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主义以前的马克思[M].和飞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5页。
    ⑤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中明确承认:“我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有些地方我甚至卖弄起黑格尔特有的表达方式。”他继承并发展了黑格尔的合理内核辩证法,并将这颗“珍珠”与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成功结合。
    ⑥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62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1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3页。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1页。
    ⑤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39页。
    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38页。
    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页。
    ①[英]戴维·麦克莱伦.《卡尔·马克思传》第3版[M].王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1页。
    ②[英]戴维·麦克莱伦.《卡尔·马克思传》第3版[M].王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2页。
    ③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页。
    ④转引自[英]戴维·麦克莱伦.《卡尔·马克思传》第3版[M].王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2~43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年1960年版,第36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年1960年版,第377~378页。
    ④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21~122页。
    ⑤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24页。
    ⑥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65页。
    ⑦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7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帕托夫赎买法案建议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23.12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资产阶级革命和反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3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资产阶级革命和反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30页。
    ③马克思.对民主主义者莱茵区域委员会的审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91~292页。
    ④《列宁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⑤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43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19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892页。
    ③马克思.1857—1858年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8页。
    ④马克思.马克思致斐·拉萨尔.《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608页。
    ①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1页。
    ②马克思.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M].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89~390页。
    ③马克思.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M].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77页。
    ①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6~167页。
    ②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2页。
    ③恩格斯.致康·施密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2页。
    ④其实,最后一种根据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归结为前两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
    ①沈宗灵等编.《法理学与比较法学论集——沈宗灵学术思想暨当代中国法理学的改革与发展》上册[M].北京大学出版社、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60页。
    ②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5页。
    ①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5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4~45页。
    ③恩格斯.论住宅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1页。
    ①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4页。
    ①[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M].杨东纯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75页。
    ②马克思.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第449页。
    ③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6页。
    ④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5~106页。
    ⑤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8.114页。
    ①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5~126页。
    ②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4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894页。
    ④周永坤.《法理学——全球视野》[M].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75页。
    ⑤[俄]B.B.拉扎列夫著.《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M].王哲等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63页。
    ①就像武侠小说中丐帮帮主——乞丐中的霸主仍然是乞丐一样,习惯法是习惯之王,但内容仍然是习惯。
    ②周凤举.法单纯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吗?——兼论法的社会性[J].《法学研究》1980年第1期。
    ③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738页。
    ④马克思.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M].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
    348页。
    ①马克思.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M].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
    354~355页。
    ①江平总主编,张恒山主编.《共和国六十年法学论争实录:法理学卷》[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8页。
    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法学理论的创建几乎是和新中国的成立同步的,在当时百废待兴的局面下,要完成这一开拓性的任务,只有前苏联的经验可以借鉴,而当时前苏联法学界的主流理论就是以维辛斯基为代表的法律学说,贯穿维辛斯基法律学说的一个基本命题就是关于法本质的“统治阶级意志论”。维辛斯基的法定义是在1938年召开的全苏第一次法律科学工作者会议上提出来的,即“法是以立法形式规定的表现统治阶级意志的行为规则和为国家政权所认可的风俗习惯和公共生活规则的总和,国家为了保护、巩固和发展对于统治阶级有利的和惬意的社会关系和秩序,以强制力量保证它的施行。”有了这个一般意义上的法定义后,他将苏维埃社会主义法的本质作了如下概括,
    “我们的法是被奉为法律的我国人民的意志。苏联工人阶级的意志是和全体人民意志融成一片的。因此,我们可以有根据地说,苏维埃社会主义法是全体人民意志的体现。”参见[苏]维辛斯基.《国家和法的理论问题》[M].法律出版社1955年版,第100.103页。
    ①例如:张文显教授主编的《法学概论》教材第二版中总结道:“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法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依据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法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总结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有关论述,我们可以把法的本质归结为两方面: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沈宗灵教授在《法理学》教材修订后的第三版中取消了“法的本质”、“当代中国法的本质”等绝对性较强的提法,而代之以“当代中国法的学说”统领“(一)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二)法的最终决定因素——物质生活条件;(三)经济以外的因素对法的影响”几个条目,并且特别说明“这里讲的法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法,而不是一些思想家、法学家学说中所假设的法。”这种说法表面看来比以前有说服力,但是如果把这种“当代中国法的学说”等同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法的学说,似乎还是有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本意。朱景文主编的《法理学》教材也持类似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最主要的特征是从‘国家——阶级关系——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链来理解法的本质。首先,法是被奉为法律的国家意志。……其次,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再次,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是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可以看出,这些观点都与前述维辛斯基的法本质理论一脉相承。参见:张文显主编.《法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7页;沈宗灵主编.《法理学》第三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4~37页;朱景文主编.《法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3~36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6页。
    ①[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15.259页。
    ②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页。
    ①[德]阿图尔考夫曼、温弗里德哈斯默尔主编.《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M].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57页。
    ②王哲.《西方政治法律学说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73页。
    ③张乃根.《西方法哲学史纲》[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0.181.
    ①谷春德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9.50页。
    ②转引自张乃根.西方法哲学史纲[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0.12页。
    ③[意]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M].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06页。
    ④[英]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97页。
    ①[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页。
    ②[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1页。
    ③[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2页。
    ④[美]庞德.我的法哲学.转引自[美]莫里斯编.《伟大的法哲学家》[M].美国宾州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32页。
    ⑤Lon L. Fuller, The Morality of Law,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 p.106.
    ①[美]霍贝尔.《原始人的法》[M].严存生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5页。
    ②参见亨利·莱维·步律尔.《法律社会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17页。转引自文正邦.《当代法哲学研究与探索》[M].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81页。
    关于新闻出版自由和公布省等级会议辩论情况的辩论(1842.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5~176页。
    ①郭道晖.论法与法律的区别——对法的本质的再认识[J].《法学研究》1994年第6期。
    ②《列宁全集》第43卷[M].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5页。
    ①《列宁全集》第25卷[M].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75页。
    ①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189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2~733页。
    ②郭道晖.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公民社会[J].《政法论丛》2007年第5期。
    ①[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M].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
    ②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
    346~347页。
    ③马克思.第一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1
    页。
    ①[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0页。
    ②[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58页。
    ③[意]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M].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16.12.110页。
    ④马克思.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M].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
    348.449.408~417页。
    ①周凤举.法单纯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吗?——兼论法的社会性[J].载《法学研究》1980年第1期。
    ②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4页。
    ①[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作者致中文版前言,第5页。
    ②张恒山.《法理要论》第3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8页。
    ①马克思.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06页。
    ②[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2页。
    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04页。
    ②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6页。
    ③马克思.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27页。
    ①马克思.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6~67页。
    ②马克思.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2页。
    ③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15页。
    ①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16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35页。
    ③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82页。
    ①卢云.评国家与法和阶级统治同时消亡论——再论社会主义法不具有统治阶级意志的属性[J].《现代法学》1987年第1期。
    ②[英]梅因.《古代法》[M].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96页。
    ①[日]穗积陈重.《法律进化论》[M].黄尊三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75页。
    ②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08页。
    ①列宁.国家与革命(1917年8-9月).《列宁全集》第31卷[M].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8页。
    ②张恒山.论文明转型——文明与文明类型[J].《人民论坛》2010年11月中旬刊。
    ③这种新的经济类型现在已经初露端倪,我们可以称之为一体经济或统筹、计划、生态、知识、信息、循环经济等等。早在1980年,未来学家托夫勒在其著名的《第三次浪潮》一书中将继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之后出现的经济时代称为“后工业经济”;1982年奈比斯特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一书中用“信息经济”命名这一新时代;1990年,联合国有关机构提出“知识经济”概念;1996年,世界经合组织发表主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将新经济定义为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1997年2月,美国总统克林顿正式采用“知识经济”的提法。其实,叫什么名称并不重要,那要看当代人甚至更多是后代人的智慧总结。重要的是我们认为应当以一种进化论的观点和发展的眼光,而不是以一种终结论的观点和静止的眼光去看待社会和历史的发展。
    ①[古希腊]索福克勒斯.《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选》[M].罗念生译.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第79~113页。
    ②Peter Stein&John Shand: Legal Values in Western Society,1974Edmburgh University Press. p.59.
    ①谷春德主编.史彤彪副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0页。
    ②[英]梅因.《古代法》[M].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43页。
    ③[英]梅因.《古代法》[M].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53页。
    ④[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1页。
    ①[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②[前苏联]涅尔谢相茨.《古希腊政治学说》[M].蔡拓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16~117页。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48页。
    ④[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6页。
    ⑤[古希腊]柏拉图.法篇.《柏拉图全集》第3卷[M].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73页。
    ①转引自[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4~98页。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48页。
    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9页。
    ⑤[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9页。
    ①[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M].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0页。
    ②[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M].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7页。
    ③[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M].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0页。
    ④[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M].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1页。
    ⑤[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M].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1~202页。
    ⑥圣经:创世记[M].第15.22页。
    ⑦李云龙,张妮妮.《民主、自由、人权、正义》[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3页。
    ①[美]约翰麦赞恩:《法律的故事》[M].刘昕、胡凝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1页。
    ②《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05页。
    ③[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义务》[M].沈宗灵、董世忠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4页。
    ④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4~445页。
    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1卷[M].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15页。
    ②马克思.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28页。
    ③[美]D.J.hill.格老秀斯其人其书[J].何勤华译.《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④Hugo Grotius.On the Law of War and Peac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25, p.40
    ⑤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33页。
    ⑥[荷兰]格老秀斯著《战争与和平法》[M].何勤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页。
    ⑦[荷兰]格老秀斯著《战争与和平法》[M].何勤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①John Locke. Essays on the law of natur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P109
    ②[英]洛克.《政府沦》下篇[M].瞿菊农、叶启芳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6页。
    ③《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22页。.
    ④[法]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M].罗国林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4页。
    ⑤[法]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M].罗国林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4页。
    ⑥[法]孟德斯鸿.《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页。
    ⑦[法]孟德斯鸿.《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页。
    ⑧张乃根.《西方法哲学史纲》[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9页。
    ①[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9页。
    ②[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8页。
    ③[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8页。
    ④[法]卢梭.《爱弥尔》上卷[M].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326页。
    ⑤[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2页。
    ⑥[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3页。
    ⑦[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50~51页。
    ①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M].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49页。
    ②[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李常山译.商务印馆l982年版,第107页。
    ③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60页。
    ④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3页。
    ⑤Kant. Political Writings. Edited H. S. Reiss, Trans by H. B. Cambridge: Nisbe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0. P211.
    ⑥Kant. Political Writings. Edited H. S. Reiss, Trans by H. B. Cambridge: Nisbe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0.P77.
    ⑦Kant, Political Writings, Edited H. S. Reiss, Trans byH. B. Cambridge, Nisbe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0, P7.
    ①[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2页。
    ②[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M].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0页。
    ③[德]黑格尔.历史哲学.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4页。
    ④[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4页。
    ①李龙.《良法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4页。
    ①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M].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74页。
    ②John Austin, Lectures on Jurisprudence or the Philosophy of Positive Law, Lawbook Exchange Ltd.,1869, p.214.
    ③John Austin. Lectures on Jurisprudence or the Philosophy of Positive Law. pp.173~174.215.218.
    ①[奥]凯尔森.什么是正义?[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61年第8期。
    ②[奥]凯尔森.什么是正义?[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61年第8期。
    ③[英]哈特.《法律的概念》[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0页。
    ④[英]哈特.《法律的概念》[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2页。
    ①H.L.A.Hart, Positivism and the Separation of Law and Morals, Harvard Law Review1958(71), p.593~629.
    ②[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0页。
    ③[英]麦考密克、[奥]魏因贝格尔.《制度法论》[M].周叶谦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4页。
    ①Tony Burns, Natural Law and Political Ideology in the Philosophy of Hegel, Avebury Ashgate Publishing Ltd,1996, p.1.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3页。
    ②马克思.致美国总统安德鲁·约翰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1页。
    ③恩格斯.法学家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67~568页。
    ④恩格斯.致奥·倍倍尔(1884年11月18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39页。
    ⑤恩格斯.致奥·倍倍尔(1884年11月18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38页。
    ①恩格斯.改革派的利尔宴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89页。
    ②恩格斯.致保·拉法格(1890年3月7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59页。
    ③恩格斯.致奥·倍倍尔(1886年8月18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98页。
    ④恩格斯.致弗·阿·左尔格(1890年4月12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
    377页。
    ⑤马克思.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1页。
    ①恩格斯.论住宅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1~212页。
    ①[美]约翰·麦·赞恩.《法律的故事》[M].刘昕、胡凝.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39页。
    ②[德]H.科殷.《法哲学》[M].林荣远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③马克思.法兰西内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页。
    ①[德]H.科殷.《法哲学》[M].林荣远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171~172页。
    ②恩格斯.论住宅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1页。
    ③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④[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8页。
    ⑤马克思.第一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6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①马克思.第一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1页。
    ②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8页。
    ①马克思.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3页第170注。
    ③张恒山.《义务先定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0页。
    ①张文显.《20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605页。
    ①[日]山田晟.《法学》[M].东京大学出版会1964年新版,第72页。
    ②[德]H.科殷.《法哲学》[M].林荣远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165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893~894页。
    ①恩格斯.英国状况英国宪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03页。
    ②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70页。
    ③马克思.揭露科伦共产党人案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535.536页。
    ④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70~571页。
    ①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63页。
    ②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99~400页。
    ③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00页。
    ④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16页。
    ⑤马克思.对民主主义者莱茵区域委员会的审判马克思的发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91~292页。
    ①刘文基.非法行医还是救死扶伤?一个无执业资格的德国医生在美国面临的法律困境[N].《上海法治报》2011年1月26日。
    ②[德]考夫曼.《法律哲学》[M].刘幸义等译.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144页。
    ③[德]H.科殷.《法哲学》[M].林荣远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186页。
    ①马克思.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
    218页。
    ①马克思.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
    217~218页。
    ②恩格斯.致理·费舍(1895年3月8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01~403页。
    ①恩格斯.给“社会民主党人报”读者的告别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91页。
    ②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附录11:关于一切职业都具有生产性的辩护论见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上册[M].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41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7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在《新莱茵报》时期的一组稿件都没有署名,既然本文认为他们两人的思想基本一致,所以把未署名稿的内容假定为两人的共同思想。
    ②马克思恩格斯.英国士兵的誓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92页。
    ③恩格斯.“卡尔·马克思在科伦陪审法庭面前”一书序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37页。
    ④马克思.致亨·迈·海德门(1880年12月8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57页。
    ①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附录11:关于一切职业都具有生产性的辩护论见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上册
    [M].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415页。
    ②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6页。
    ③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1页。
    ④马克思.印度刑罚的调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96页。
    ⑤马克思.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16页。
    ①恩格斯.在爱北斐特的演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08页。
    ②马克思.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48页。
    ③马克思.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49页。
    ④马克思.人口、犯罪率和赤贫现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552页。
    ⑤马克思.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4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90~39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9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79页。
    ④马克思.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00.416页。
    ⑤马克思.死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57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7页。
    ②马克思.死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580页。
    ③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8页。
    ①马克思.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6~17页。
    ②马克思.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40~141页。
    ③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页。
    ④马克思.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25页。
    ①马克思.死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578页。
    ②恩格斯.英国状况英国宪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01页。
    ③马克思.死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57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④马克思.论离婚法草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6页。
    ①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M].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53页。
    ②出自《礼记.丧服.子夏传》
    ③出自《周礼.天官.九嫔》
    ④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⑦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85页。
    ①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页。
    ②[英]罗素.《性爱与婚姻》[M].文良、文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76页。
    ③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0页。
    ④马克思.论离婚法草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8页。
    ①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96页。
    ②马克思.论离婚法草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7页。
    ③马克思.论离婚法草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7页。
    ④马克思.论离婚法草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8页。
    ⑤马克思.论离婚法草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6页。
    ④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页。
    ⑤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1页。
    ⑥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M].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45~46页。
    ⑦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89页。
    ⑧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96页。
    ⑨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87页。
    ①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2页。
    ②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87页。
    ③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0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2页。
    ⑤19世纪,劳动立法在资本主义世界大量涌现,此时的劳动法还是作为传统民法部门的一个分支而存在的。至于20世纪以后,劳动立法日趋完善,呈现出与传统民法越来越多的区别,渐渐与社会保障法一起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被人们归于社会法范畴,这是20世纪法学领域的新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出现的法律现象,不影响19世纪劳动立法的民事法律属性。因此本文将劳动关系中的正义与法放在民法学部分予以论述。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2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0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7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7页。
    ⑤恩格斯.卡·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书评——为“双周评论”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45页。
    ⑥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7页。
    ⑦恩格斯.卡·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书评——为“双周评论”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44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49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6页。
    ③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0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56~557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61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5页。
    ①1982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沃伦县居民,为抗议阿夫顿社区附近建造的多氯联苯废物填埋场,在联合基督教会的支持下举行游行示威,试图阻止填埋场的施工。事件的直接结果是:包括哥伦比亚特区议员沃特等人在内的500多名示威者遭到逮捕。这次事件被称为“沃伦抗议”。“沃伦抗议”不仅第一次将种族、贫困与工业废物的环境后果联系到一起,而且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并在美国国内引发了一系列类似行动。“沃伦抗议”正式拉开了美国环境正义运动的序幕。
    ②例如:有学者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以人为宇宙中心的观点。它的实质是:一切以人为中心,或一切以人为尺度,为人的利益服务,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这种“人类中心主义是迄今为止人类全部成就,包括物质成就和科学与文化等精神成就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同样,它也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困难的思想根源。”要解决环境问题,就“要求我们冲破人类中心论的局限性,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在伦理观念上选择非人类中心主义(即生态中心主义或自然中心主义)。参见余谋昌.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载《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年7期;也有学者从“主体性原则”的角度理解人类中心论,认为正是这种伦理观支配着传统的发展模式,并断言:“如今世界环境恶化到这个地步,既表明人类中心论的破产,也是对‘主体性原则’的最好否定。”从而主张“应该果断地抛弃人类中心论的哲学。”参见陈中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思维方式.载《新华文摘》1997年第7期。对于上述观点,也有不少学者选择了从不同的角度为人类中心主义辩护,主张人类不可能“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只能重建人类中心主义,或者从绝对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相对人类中心主义等。参见杨波.重建人对自然的统治原则.载《南方日报·新论丛》2000年10月15日。
    ③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3页。
    ⑤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页。
    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9页。
    ⑦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03页。
    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5页。
    ②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1页。
    ③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2页。
    ④马克思.致恩格斯(1866年8月7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上册[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1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6-927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7页。
    ③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19页。
    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93页。
    ⑤马克思.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0页。
    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6页。
    ②路易十五有一句臭名昭著的名言“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当今中国的地产大鳄任志强也有一番宏论:“我是一个商人,我不应该考虑穷人。如果考虑穷人,我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就是错误的。因为投资者是让我拿这个钱去赚钱,而不是去救济穷人。”就冲这番豪言壮语,《第一财经日报》也毫不吝惜自己的赞赏,称其为“敢把自己的观点亮在桌面上的汉子”,因为“这份勇气,低头搂钱的开发商中就没几个人有。”任志强之勇在于敢做敢说,而更多的资产者却只是在默默践行着路易十五的谆谆教导,但只做不说。参见《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5月22日报道。
    ①陈奎元.信仰马克思主义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N].《光明日报》2011年6月13日第5版。
    ①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毛泽东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5页。
    ②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①[美]J·R·费根.社会公正与社会学:二十一世纪的议程[J].《新华文摘》2002年第12期。
    ②[苏]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4页。
    ①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恩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44页。
    ③[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④恩格斯.致威·桑巴特(1895年3月11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06页。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郑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10卷[M].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3、10、11、12、13、16、19、21、25、30、31、32、33、34、44、45、46、47、48卷[M].人民出版社1995~2008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0卷[M].人民出版社1956~1985年版。
    5.《列宁选集》第1~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列宁全集》第1~60卷[M].人民出版社1984~1990年版。
    7.《毛泽东选集》第1~4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毛泽东选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9.《毛泽东文集》第1~8卷[M].人民出版社1993~1999年版。
    10.[古希腊]荷马.《伊利亚特》(《罗念生全集》第五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1.[古希腊]荷马.《奥德赛》[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12.[古希腊]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神谱》[M].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13.[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4.[古希腊]柏拉图.《政治家——论君王的技艺》[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
    1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1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古希腊]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M].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18.[古希腊]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选》[M].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
    19.[古罗马]马尔库斯·奥勒利乌斯.《沉思录:一位罗马皇帝的哲学思考》[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
    20.[英]莫尔.《乌托邦》[M].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1.[意]康帕内拉.《太阳城》[M].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2.[德]安德里亚.《基督城》[M].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23.[英]弗兰西斯·培根.《新大西岛》[M].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24.[英]《温斯坦莱文选》[M].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25.[法]维拉斯.《塞瓦兰人的历史》[M].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26.[法]摩莱里.《自然法典》[M].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7.[法]《马布利选集》[M].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28.[英]《巴贝夫文选》[M].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29.[法]邦纳罗蒂.《为平等而密谋》[M].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30.[法]梅叶.《遗书》[M].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31.[法]《圣西门选集》[M].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32.[法]《傅立叶选集》[M].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33.[英]《欧文选集》[M].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34.[法]卡贝.《伊加利亚旅行记》[M].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35.[法]德萨米.《公有法典》[M].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36.[法]《布朗基文选》[M].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37.[德]魏特林.《和谐与自由的保证》[M].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38.[法]蒲鲁东.《什么是所有权?》[M].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39.[法]皮埃尔·勒鲁.《论平等》[M].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40.[英]威廉·莫里斯.《乌有乡消息》[M].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41.[英]葛德文.《政治正义论》[M].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42.[英]洛克.《政府论》下篇[M].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43.[英]休谟.《人性论》[M].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44.[英]休漠.《道德原则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45.[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46.[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47.[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M].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48.[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49.[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50.[英]梅因.《古代法》[M].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51.[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52.[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53.[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54.[法]卢梭.《忏悔录》[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55.[法]卢梭.《漫步遐想录》[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56.[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57.[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58.[美]摩尔根.《古代社会》[M].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59.[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1789-1848》[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0.[苏]涅尔谢相茨.《古希腊政治学说》[M].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61.[德]E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纲》[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62.[俄]普列汉诺夫等.《论空想社会主义》[M].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63.[德]W.戚美尔曼.《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M].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64.[英]柏克.《法国革命论》[M].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65.[法]P.米涅.《法国革命史》[M].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66.[英]罗素.《西方哲学史》[M].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67.[美]爱德华S考文.《美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M].三联书店1997年版。
    68.[英]T.巴特摩尔.《平等还是精英》[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9.[法]拉法格.《思想起源论》[M].三联书店1963年版。
    70.[法]拉法格.《财产及其起源》[M].三联书店1962年版。
    71.[美]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M].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72.[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73.[美]弗洛姆.《爱的艺术》[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74.[法]H.基佐.《欧洲文明史》[M].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75.[英]H.基托.《希腊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6.[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M].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77.[匈]G.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78.[美]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79.[美]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80.[美]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81.[美]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82.[美]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
    83.[英]D.米勒.《社会正义原则》[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7.[美]凯斯·R·孙斯坦.《自由市场与社会正义》[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8.[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9.[美]R.尼布尔.《道德的人和不道德的社会》[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0.[美]戈尔丁.《法律哲学》[M].三联书店1967年版。
    71.[美]艾德勒.《六大观念》[M].团结出版社1989年版。
    72.[美]M.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M].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73.[美]M.沃尔泽.《正义诸领域》[M].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74.[美]贝勒斯.《法律的原则》[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75.[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76.[意]桑得罗·斯奇巴尼选编.《正义与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77.[美]布莱恩·巴利.《社会正义论》[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8.[美]布莱恩·巴里.《正义诸理论》[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9.[英]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80.[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三联书店1997年版。
    81.[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82.[英]哈耶克.《致命的自负:社会主义的谬误》[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83.[英]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84.[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85.[美]霍贝尔.《原始人的法》[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86.[美]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87.[美]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88.[美]德沃金.《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9.[美]弗雷泽.《正义的尺度——全球化世界中政治空间的再认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90.[美]约翰梅西赞恩.《法律的故事》[M].中国盲文出版社2002年版。
    91.[美]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M].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92.[古]菲德尔·卡斯特罗.《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93.[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4.[法]欧内斯特勒南.《耶稣传》[M].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95.[德]奥特弗利德·赫费.《政治的正义性——法和国家的批判哲学之基础》[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96.[英]韦恩莫里森.《法理学———从古希腊到后现代》[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7.[美]范伯格.《自由、权利和社会正义:现代社会哲学》[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8.[美]弗里德里希.《超验正义——宪政的宗教之维》[M].三联书店1997年版。
    99.[英]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00.[法]保罗·利科.《论公正》[M].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01.[奥]凯尔森.《共产主义的法律理论》[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102.[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M].三联书店2003年版。
    103.[美]萨拜因.《政治学说史》[M].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04.[英]肯·宾默尔.《自然正义》[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05.[匈]阿格妮丝·赫勒.《超越正义》[M].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06.[英]伦纳德·霍布豪斯.《社会正义要素》[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7.[法]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108.[法]雅克阿塔利.《卡尔马克思》[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09.[美]莫里斯·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0.[德]卡尔·柯尔施.《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阶级运动》[M].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111.[美] R.G.佩弗.《马克思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112.[英]史蒂文·卢克斯.《马克思主义与道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113.[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主义以前的马克思》[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114.[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115.[英]戴维·麦克莱伦.《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M].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16.[英]戴维·麦克莱伦.《卡尔·马克思传》[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7.[意]德拉·沃尔佩.《卢梭和马克思》[M].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118.[英]G.A.柯亨.《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M].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119.[德]卡尔·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120.[美]悉尼·胡克.《对卡尔·马克思的理解》[M].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121.[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北京大学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122.[英]伯尔基.《马克思主义的起源: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3.[德]亨利希·库诺.《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124.[日]城塚登.《青年马克思的思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M].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
    125.[英]保罗·菲利普斯.《马克思恩格斯论法和法律》[M].西南政法学院1985年版。
    126.[美]乔治·麦卡锡.《马克思与古人:古典伦理学、社会主义和19世纪政治经济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27.[英]G.A.科恩.《为什么不要社会主义》[M].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28.吴钧.《德国农民战争》[M].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129.李凤鸣.《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30.山东大学等八院校编写组编.《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史》[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31.吴易风.《空想社会主义》[M].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132.李步楼.《社会主义与“自由平等博爱”》[M].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33.宋国诚.《马克思的人文主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新探》[M].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版。
    134.冯景源.《马克思异化理论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35.汤在新.《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经济关系的科学预测》[M].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136.张式谷、肖贵毓:《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发展》[M].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37.陈先达.《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38.陈先达等.《被肢解的马克思》[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39.陈先达、靳辉明.《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M].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
    140.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41.杨树、石武选译.《西方马克思主义译文集》[M].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1986发行。
    142.王锐生、黎德化.《读懂马克思》[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43.孙伯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44.孙伯鍨、张一兵主编.《走进马克思》[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45.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46.陈刚.《马克思的自由观》[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47.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M].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148.陈学明.《西方马克思主义论》[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49.《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M].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50.广州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编.《马克思恩格斯论环境》[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1.孙国华《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研究关于法的概念和本质的原理》[M].群众出版社2007年版。
    152.李光灿、吕世伦主编《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史》[M].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53.公丕祥:《马克思的法哲学革命》[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54.公丕祥:《马克思法哲学思想述论》[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55.邸瑛琪、房清侠.《马克思恩格斯刑罚思想研究》[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6.曲可伸主编.《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史》[M].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57.吕世伦主编:《马列法学原著选读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58.张光博.《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律观》[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59.付子堂.《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60.付子堂.《文本与实践之间: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问题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161.种明钊、万映忠.《<资本论>中关于法的论述》[M].西南政法学院出版社1983年版。
    162.《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法》[M].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
    163.李龙主编.《马克思主义法学著作导读》[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164薛伦倬主编.《马克思主义法学新探》[M].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
    165.毛信庄.《<资本论>法律思想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
    166.黎国智主编.《马克思主义法学论著选读》[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67.黎国智主编.《马克思主义法学论著导读》[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68.张文显主编.《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理论、方法和前沿》[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69.张文显主编.《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理论与方法论》[M].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70.蔡宝刚.《经济现象的法律逻辑:马克思法律反作用思想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71.杜万华.《马克思法哲学与法律社会学理论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72.于沛霖.《恩格斯法律思想研究》[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73.中国法学会研究部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法》[M].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174.武步云.《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引论》[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75.周尚军.《自由主义之后的自由——马克思<巴黎手稿>的法哲学问题》[M].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176.李可.《马克思恩格斯环境法哲学初探》[M].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77.罗国杰主编.《马克思主义伦理学》[M].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78.曹玉涛.《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论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79.陈传胜.《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义观研究》[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80.李惠斌编.《马克思与正义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81.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公平与正义》[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82.林进平.《马克思的“正义”解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83.王广.《正义之后:马克思恩格斯正义观研究》[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84.胡真圣.《两种正义观:马克思、罗尔斯正义思想比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85.惠吉兴主编.《正义·民主·法治: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当代境界》[M].红旗出版社2010年版。
    186.王磊选编.《马克思恩格斯论道德》[M].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87.郭增花.《实践与至善——马克思在伦理学上的变革》[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188.安启念.《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89.陶艳华.《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90.张之沧.《西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91.王泽应.《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92.余达淮.《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研究》[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93.衣芳.《马克思主义伦理学》[M].济南出版社2004年版。
    194.章海山.《经济伦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研究》[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95.刘琳.《<资本论>的经济伦理思想研究》[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96.胡贤鑫.《<资本论>伦理思想研究》[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97.张恒山.《义务先定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98.张恒山.《法理要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99.张恒山主编.《共和国六十年法学论争实录法理学卷》[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00.吴忠民.《社会公正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01.季卫东.《正义思考的轨迹》[M].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02.慈继伟.《正义的两面》[M].三联书店2001年版。
    203.冯象.《木腿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04.韩水法主编《社会正义是如何可能的政治哲学在中国》[M].广州出版社2000年版。
    205.何怀宏.《契约伦理与社会正义——罗尔斯正义论中的历史与理性》[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06.何怀宏.《公平的正义》[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07.袁久红.《正义与历史实践:当代西方自由主义正义理论批判》[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08.王海明.《公正、平等、人道: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体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09.崔延强.《正义与逻各斯——希腊人的价值理想》[M].泰山出版社1998年版。
    210.李梅.《权利与正义——康德攻治哲学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11.胡海波.《正义的追寻——人类发展的理想境界》[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12.姚洋.《转轨中国:审视社会公正和平等》[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13.严存生.《法的价值问题研究》[M].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214.解兴权.《通向正义之路》[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15.倪勇.《社会变革中的正义观念》[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16.陈周旺.《正义之善:论乌托邦的政治意义》[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17.葛四友.《正义与运气》[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18.沈晓阳.《正义论经纬》[M].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19.熊逸.《我们为什么离正义越来越远》[M].湖南文苑出版社2012年版。
    220.胡启忠.《契约正义论》[M].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21.赵明.《正义的历史映像》[M].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22.何建华.《分配正义论》[M].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23.王玉峰.《城邦的正义与灵魂的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24.周文华.《论法的正义价值》[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225.夏纪森.《正义与德性哈耶克与休谟的正义理论比较研究》[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
    226.范广军.《中国共产党社会公正思想研究》[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27.任映红、戴海东.《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公正观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28.黄显中.《公正德性论——亚里士多德公正思想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229.赵祥禄.《正义理论的方法论基础——罗尔斯、麦金太尔与哈贝马斯》[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230.高兆明.《制度公正论变革时期道德失范研究》[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231.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M].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232.卓泽渊.《法的价值论》[M].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33.李云龙、张妮妮.《民主自由人权正义——一个社会主义者的解读》[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34.陈瑞华.《看得见的正义》[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235.李龙主编.《良法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36.高全喜.《法律秩序与自由正义——哈耶克的法律与宪政思想》[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37.汪全胜.《制度设计与立法公正》[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38.王锋.《行政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39.杨一平.《司法正义论》[M].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40.胡玉鸿.《司法公正的理论根基——经典作家的分析视角》[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41.周永坤.《法理学——全球视野》[M].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42.孙国华、郭华成.马克思主义法正义观初探[J].《中国法学》1991.年第3期。
    243.张密丹.论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超越[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244.朱晓红.论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超越[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245.李晖.论马克思法律观的形成[J].《政法论丛》2004年第1期。
    246.赵凯荣.马克思早期法哲学思想研究[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1年刊。
    247.陈湘文.马克思关于法律起源和法律生成的理论演进[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7期。
    248.高金榜.法的起源探源——再论马克思主义的法起源观[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3期。
    249.谢石松.再论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起源观[J].《法学评论》1998年第6期
    250.郭道晖.论法与法律的区别——对法的本质的再认识[J].《法学研究》1994年第6期。
    251.王宗非.略论法的价值——兼及马克思的一个命题[J].《法律科学》1990年第6期。
    252.陈友清.马克思主义法律价值观初探[J].《法律科学》1990年第6期。
    253.吴忠民.马克思恩格斯公正思想初探[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年第4期。
    254.姚虹.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正义观[J].《当代法学》2001年第10期。
    255.段忠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公平观[J].《哲学研究》2000年第8期。
    256.洪镰德.马克思正义观析评[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年第1期。
    257.杨汴南.略论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正义原则[J].《学术界》1994年第3期。
    258.郁建兴.马克思主义公平观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公平问题[J].《浙江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259.江山.再说正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260.张恒山.论正义和法律正义[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第1期。
    261.倪勇.论正义标准[J].《文史哲》2000年第1期。
    262.张恒山.论文明转型——文明与文明类型[J].《人民论坛》2010年11月中旬刊。
    263.朱士群.尼尔森的“激进平等主义”分配正义论述介[J].《哲学动态》1995年第10期。
    264.吴予.法与正义之关联:一个西方文化基因演进的考察[J].《比较法研究》1999年第2期。
    265.王书道:90年代正义问题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动态》1998年第11期。
    266.郭华成.苏联法学理论中法与正义问题研究概述[J].《法律科学》1989年第6期。
    267.肖建国.程序公正的理念及其实现[J].《法学研究》1999年第3期。
    268.[奥]凯尔森.什么是正义?[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61年第8期。
    269.[美]J·R·费根.社会公正与社会学:二十一世纪的议程[J].《新华文摘》2002年第12期。
    1. Hugh Collins, Marxism and Law, Clarendon Press Oxford,1982.
    2. M. Goncharuk, the Marxist Conception of Law, USSR Academy of Sciences Moscow,1980.
    3.Allen E. Buchanan, Marx and Justice: The Radical Critique of Liberalism, London, Methuen,1982.
    4.Edmond N. Chan, the Sense of Injustice: an Anthropocentric View of Law,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49.
    5.Tom Campbell, Justice, London, Macmillan Education Ltd.,1988.
    6. Bruce. A. Ackerman, Social Justice in the Liberal State, New Haven,1980.
    7. Hannah Arendt, The Human Condition, Chicago,1958.
    8. Alexander M. Bickel, The Morality of Consent, Yale University Press,1977.
    9. Kant, Political Writings, Edited H. S. Reiss, Trans by H. B. Cambridge: Nisbet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70.
    10. Charles Fried, Right and Wrong,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11. Stuart Hampshire, Thought and Action, London, Chatto and Windus,1959.
    12. Stuart Hampshire,Two Theories of Moral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
    13. Stuart Hampshire, Justice is Conflic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1.
    14.Peter Worsley, Marx and Marxism, Routiedge,2002.
    15.Allen Wood, Karl Marx,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81.
    16.Marshall Cohen et al.(ed.), Marx, Justice and Histor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ry Press,1980.
    17.Randall Collins, Four Sociological Tradi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18.Theda Skocpol, Social Revolutions in the Modern World, New York,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Press,1994.
    19.Martin Buber, Paths in Utopia, New York, Macmillan,1950.
    20.Zygmunt Bauman, Socialism: The Active Utopia, London, Gorge Allen&Unwin Ltd,1976.
    21.George G. Brenkert, Marx’s Ethic of Freedom, Routledge&Kegan Paul,1983.
    22.Gordon Marshall, Adam Swift and Stephen Roberts, Against the odds?: Social Class and Social Justicein Industrial Societ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23.Eric A. Havelock, The Greek Concept of Justice: From Its Shadow in Homer to Its Substance in Plato,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24.Robert C. Solomon, Mark C. Murphy, What is Justice?: 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Reading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25.Antony Flew, Equality in Liberty and Justice,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1989.
    26.M.W. Jackson, Matters of Justice, Britain, Billing&Sons Ltd., Worcester,1986
    27.Aleksander Peczenikyu, On Law and Reas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89.
    28.Howard Abadinsky: Law and Justice-An Introduction to the American Legal System(Second Edition),Nelson-hall Publishers, Reprinted,1993.
    29.Joseph Razz,The Authority of Law, Essays on Law and Morality, Oxford, Clarenden Press,1979
    30.Kenneth J. Arrow, 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s, Yale University Press,1970.
    31.Alf Ross, On Law and Justic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59.
    32.Richard Dien Winfield. Reason and Justic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Albany,1988.
    33.Kenneth Culp Davis, Discretionary Justice: A Preliminary Inquiry,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1.
    34.James P. Sterba, Justice: Alternative Political Perspectives, Belmont, Wadsworth Pub. Co.,1980.
    35.H. P. P. Lotter, Justice for an unjust Society, Amsterdam, Rodopi,1993.
    36. Elliot R. Pruzan, The concept of Justice in Marx, Boston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1980.
    37.Serge-Christope Kolm, Modern Theories of Justice, Cambridge, MA: MlT Press,1996.
    38.Michael Sandel, 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Penguin Books Ltd,2009.
    39.Michael J. Sandel, Justice: a read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40.Thomas R. Kearns, Justice and injustice in law and legal theory,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6.
    41.Philip J. Kain, Marx and Eth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42.Shefali Jha, Western Political Thought: From Plato to Marx, Pearson Education India,2010.
    43.Rodney G. Peffer, Marxism, morality, and social justic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
    44.Bob Jessop,Russell Wheatley, Karl Marx's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Routledge,1999.
    45.Julius Stone, Human law and human justic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46.Evgeny Bronislavovich Pashukanis, General theory of law and Marxism, Transaction Publishers,2001.
    47.David Johnston, A Brief History of Justice, Wiley-Blackwell,2011.
    48.Donna Riley, Engineering and Social Justice, Morgan&Claypool Publishers,2008.
    49.Paul Smart, Mill and Marx: individual liberty and the roads to freedom,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ND,1991.
    50.Eugène Kamenka, The ethical foundations of Marxism, Routledge,1972.
    51.Iris Marion Young, 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1.
    52.George E. McCarthy, Marx and Aristotle: nineteenth-century German social theory and classicalAntiquity, Rowman&Littlefield,1992.
    53.Jonathan Westphal, Justice, Hackett Pub.,1996.
    54.Hans Kelsen, What is justice?: Justice, law, and politics in the mirror of science, University ofCalifornia Press,1971.
    55.James Daly, Marx: Justice and Dialectic, Greenwich Exchange,1996.
    56.J. Angelo Corlett, Race, rights, and justice, Springer,2009.
    57.Kai Nielsen, Equality and Liberty: A Defence of Radical Equalitarianism, Rowman&Allanheld,1985.
    58.Nicholas Wolterstorff, Justice, Rights and Wrong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7.
    59.Dragan Milovanovic, Weberian and Marxian Analysis of Law, Avebury,1989.
    60.Lon L. Fuller, The Morality of Law,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
    61.Jerome Frank, Law and the Modern Mind, New York, Coward-McCann Publishers,1930.
    62.Brian Barry, Justice as Impartiality, Oxford, Clarendon Press,1995.
    63.Gerasimos Santas, Goodness and Justice——Plato, Aristotle, and the Moderns, Oxsford, BlackwellPublishers Ltd.,2001.
    64.Alasdair Macintyre, A Short History of Ethics, London,1980.
    65.Fred D. Miller, JR., Nature, Justice, and Rights in Aristotle’s Politics, Oxsford: Clarendon Press,1995.
    66.Holmes, The path of law, Collectd Legal Papers, Harcourt, Brace,1920.
    67.Peter Stein&John Shand: Legal Values in Western Society,1974Edmburgh University Press,
    68.William S. Sorley, The Moral Life, Cambridge, Eng.,1911
    69.Justice William O.Douglas’s Comment in Joint Anti-Fascist Refugee Comm.v.Mcgrath, see UnitedStates Supreme Court Reports (95Law.Ed.Oct.1950Term), The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Company,1951.
    70.C.Perelman,ConcerningJustice,Inhis "The Idea of Justice and the Problem of argument", J. Petrie(trans.),London and New York,The Humanities Press,1963.
    71.Hugo Grotius, On the Law of War and Peac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25.
    72.John Locke, Essays on the law of natu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73.Hayek, Law, Legislation, and Libert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3.
    74. Joel Feinberg,“Justice and Personal Desert,” Doing and Deserving,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0.
    75.R.S.Summers,“Evaluating and Improving Legal Process——A Plea for ‘Process Values’”, from CornelLaw Review, Vol,60, No.1, November,1974.
    76.Allen Wood,“Marxian Critique of justicc”, from Karl Marx’s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Criticalassessments, Jessop, Bob [eds], London; New York: Rout1edge, vol.1,1993.
    77.Z.I.Husami,“Marx on Distributive Justice”, from Karl Marx’s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CriticalAssessments, Jessop, Bob[eds],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vol.1,1993.
    78.Allen Wood,“Marx on Right and justice: A Rep1y to Husami”, from Karl Marx’s Social and PoliticalThought: Critical Assessments, Jessop, Bob[eds],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vol.1,1993.
    79.G.McCarthy, Marx's Social Ethics and the Critique of Traditional Morality, From Karl Marx's socialand political thought: critical assessments,Jessop,Bob[eds].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vol.1,199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