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共同体思想视域下的中国现代政治价值选择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政治价值是不同政治利益的反映,政治价值具有历史性、情境性、地域性、抽象性等特征。不同的时空背景、历史文化传统、社会情景就会生发出不同的政治价值,但是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以往彼此隔离相互影响甚微的共同体之间开始呈现出价值相互影响,甚至趋同等特点。政治价值必然适应于变动的社会现实,而且体现出一定的理论超前性。具体落实于中国层面,近代以来的中国人孜孜以求中国的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的现代化不但体现在制度设计、运行之上,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一套具有现代气息的政治价值。
     在经济危机背景下,人们不但不反思自由主义理念;当中国正在进行现代化过程时,发达国家则开始反思现代化本身;曾经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儒家理念是否具有生命力,中国的前进是否必然以儒家理念的彻底摒弃为代价等都彰显出研究中国现代政治价值的巨大意义。价值的抽象性使得价值的解读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以共同体为立足点解读政治价值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一方面是由于共同体主义作为一个流派产生较晚,它提供的视角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另一方面,以共同体的视角研讨政治价值,使论述中国现代政治价值的备选资源时,可以避免要么自由主义视角,要么传统儒家文化视角的二分法,而且共同体思想能够很好的把西方共同体思想、儒家思想、马克思主义衔接起来。
     从中国社会所处大转型的现实出发,以共同体思想为主线贯穿文章始终,最后研判出中国现代政治价值的选择项,如此也就构成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具体如下:
     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中国现代政治价值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意义,探究了问题提出的成因、以何种价值为本、备选的价值集等等,评析了关于共同体主义和儒家共同体主义、价值观的学术研究概况,界定了相关概念,介绍了研究的目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第一章主要探讨中国社会大转型所处的背景状况。综合起来看,当前中国所面对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悠久的历史传统、先进——落后的国际环境、强国家——弱社会的国内环境、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重建社会伦理规范的紧迫性。此六个方面综合作用于中国的现实社会,制约着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此六个方面的因素为中国的现代政治价值选择提供了动力源和备选价值集,是选择现代政治价值的前提条件。
     第二章具体探究西方共同体主义。文章从共同体主义和自由主义比较的视角对共同体主义进行了解读,可把它们的争论细化为三大部分:个人本位与共同体本位、正义优先于善与善优先于正义、国家中立与国家积极有为。通过回顾共同体主义的发展脉络,可以发现古希腊的城邦制、民主制和古罗马的共和制等等都是现代共同体主义的思想根源。共同体主义虽然产生较晚,但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它的价值并非简单体现于作为自由主义的批评者,相反,共同体主义与自由主义共同构成了西方的文化传统,是自由主义的补充。
     第三章研究了儒家思想。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与伦理不分,因而,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交揉在一起。文章认为在解读儒家时,必须区分制度儒家和思想儒家,本篇文章则侧重于思想儒家。由于儒家思想历史久远,本章根据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样态而把它简单划分为元典时期(主要指先秦)、发展中时期(汉至明)、明末时期。通过分析儒家政治思想立基于其上的宗法制、儒家政治思想的德性特征、自由主义与儒家政治思想、共同体主义与儒家政治思想,可以发现儒家政治思想中蕴含着超越时代的积极因子,这些因子并未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落后,具体体现于重德治、重和谐关系、重个人道德修养等方面。但是,儒家政治思想面临着与现代政治思想融合的难题,这是在挖掘儒家政治思想积极因素时不可忽略的一点。
     第四章重点分析了马克思共同体主义。马克思共同体主义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人”观,综合分析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三种共同体:自然共同体、虚幻共同体、真实共同体,其中,真实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社会样态。马克思共同体主义思想中表达出了鲜明的国家思想、正义思想和自由思想,这些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现代政治价值所可汲取的思想之源。
     第五章立足于前四章分析的基础上,首先探究了中国社会价值的现状,表现为核心价值观的迷失,作为社会价值之一部分的核心政治价值也存在着弱化的现象。因此,中国社会面临着现代政治价值选择的迫切要求。从中国所处背景和共同体思想出发,中国现代政治价值的选择项应该包括以下几种价值:共同体、正义、权利、权力、公益、平等。此外,此六大价值也应该是构建中国政治价值体系的核心要素。
     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回顾,明晰了中国现代政治价值的选择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结合起来,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推进中国的现代政治价值体系的建设。虽然共同体思想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看问题的全新视角,但在研究过程中则面临着价值观复杂多样,共同体主义、儒家共同体主义、马克思共同体主义时空差异,中国国情复杂多样等困境,这些都构成了削弱研究成果的潜在因素。
Political value is a reflection of the different political interes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litical value is historical, contextual, geographical, abstract, etc.Different background space-tim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social scene will have different political values, However, in the backdrop of globaliz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past each other to have little effect on the Community is beginning to show the value of mutual influence, even convergence characteristics. Political values must adapt to the changing social reality, and showing some theoretical advance. With regard to China, the Chinese people in modern times, the pursuit of modernization. Political modernization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political modernization is not only reflected in the design of the system, runs on top of. More importantly, must have modern political values.
     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 crisis, people began to rethink the concept of liberalism. When China's ongoing modernization process,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began to rethink modern idea. Once ruled China for thousands of years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vitality? And China's progress must completely abandon the Confucian concept? These reflect the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China's modern political values. The value of abstract interpretation has a strong subjectivity. It provides us with a new perspective to interpret the political value to the Community as a foothold, on the one hand, it is late in the Community'as a genre, it provides perspective has a certain novelty, on the other hand, Discuss political value to the Community's perspective, discusses the value of modern political alternative resources can be avoided either a neoliberal perspective, either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cultural perspective dichotomy Community thinking and good Western Community ideology, Confucianism, Marxism convergence.
     Chinese society is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Community thought the main line runs through the article alway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selection of China's modern political values. This will constitute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article. As follows:
     Introduction part describes a study of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China's modern political values and social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question of causes, in which the value-oriented alternative value set, comment on the communitarian Confucian communitarian the values of academic research profile, to define the relevant concepts, and describes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nnovation and inadequacies.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the background situation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Taken together, this background that China faced include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establishment of market economies, a long history of traditional and advanced behind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domestic environment of strong state-weak society, a socialist political system, the urgency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 ethical norms. The six roles in China's social reality, which restricts the political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China. Six factors for China's modern political values to select the power source and alternative value set is a prerequisite for selection of modern political values.
     The second chapter study of western communitari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tarian and liberal interpretation of their argumen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individual-based and Community-based justice priority on good and good priority not just the country neutral and positive for the country. By review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arian context can be found in the ancient Greek city-state system, democracy and Roman republic and so are the ideological roots of the modern communitarian. Communitarian, though late, but has deep historical roots, its value is not a simple reflection of the critics of liberalism, on the contrary, communitarian liberalism together form the Western cultural tradition, is the supplement of liberalism.
     The third chapter study of Confucianism. The ancient Chinese social and political ethics, regardless of which political thought and philosophy to pay to rub together. The article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an, we must distinguish the system of Confucianism and ideas of the Confucian, this article focus on the ideological Confucian. A long history of Confucianism, this chapter in the patterns of the different periods in Chinese history Confucianism put it simply divided into Yuan Dian period (mainly referring to the Qin Dynasty), the development period (Han to the Ming), the late Ming period. We can be found by analyzing the Confucian political thought is based on the virtue characteristic of the patriarchal clan system, Confucian political thought, liberalism and Confucian political thought, communitarian Confucian political thought, the Confucian political thought contains a positive factor ahead of its time, these factors do not backward,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embodied in the heavy virtue, re-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eight of person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Confucian political thought, however, faced with the problem of integration with modern political thought, this can not be ignored in the excavation of the positive factors of the Confucian political thought.
     The fourth chapter focuses on analysis of Marx communitarian. Marx communitarian based on the Marxist concept of "person",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can be found, three Marxist Communities:natural Community, illusory community, real Community, which, true Community of the social patterns of the ideal of Marxism. Marx ideology of the Community of the expression of a distinct national idea, just thinking and freedom of thought, these idea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Marxism, but also the source of China's modern political values can be drawn from the idea.
     The fifth chapter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first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explor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social values. Performance of the core values of the lost. The core political values as part of the social value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weakening of the phenomenon. Therefore, the Chinese community is faced with the urgent requirements of the modern political values to select. Departure from China in which the background and the Community of thinking, the choice of modern political values should include the following values:Community, justice, rights, powers, public service, equality. In addition, the six values should be the core elements of building a political value system.
     In the end, the conclusion of the full text of the review, clarify the choice of China's modern political values must be combin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modern political value system as a guide to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Community of thinking provides us with a new perspective to look at the issue, but in the course of the study is faced with the values of complex and diverse communitarian Confucian communitarian, Marxist-communitarian space and time differences,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re complex and diverse difficulties, these are the weakened the potential of research results
引文
①《马列著作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59页。
    ②《马列著作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58—59页。
    ③《马列著作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59页。
    ④[英]昆汀·斯金纳:《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段胜武、张云秋、修海涛等译,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
    6页。
    ①[英]昆汀·斯金纳:《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段胜武、张云秋、修海涛等译,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46页。
    ②[英]昆汀·斯金纳:《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段胜武、张云秋、修海涛等译,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77页。
    ③[英]昆汀·斯金纳:《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段胜武、张云秋、修海涛等译,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97页。
    ④[英]昆汀·斯金纳:《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段胜武、张云秋、修海涛等译,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196页。
    ⑤[英]昆汀·斯金纳:《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段胜武、张云秋、修海涛等译,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248页。
    ⑥[英]安东尼·阿巴拉斯特:《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曹海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97页。
    ①朱安东:《新自由主义与危机根源》,《人民论坛》2009年第6期。
    ②[英]安东尼·阿巴拉斯特:《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曹海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62页。
    ③[美]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徐大建、张辑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5页。
    ④[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46—47页。
    ⑤[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3页。
    ①米卡·娜娃:《现代性所拒不承认的:女性、城市和百货公司》,罗刚、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9页。
    ②[美]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徐大建、张辑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3页。
    ③杨魁、董雅丽:《消费文化:从现代到后现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8页。
    ④[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43页。
    ⑤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第3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54页。
    ①[英]埃德蒙·柏克:《自由与传统——柏克政治论文选》,蒋庆、王瑞昌、王天成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04页。
    ②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刘志琴:《文化危机与展望——台港学者论中国文化》(上),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版,第47页。
    ③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刘志琴:《文化危机与展望——台港学者论中国文化》(上),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版,第83—91页。
    ④刘述先:《当代新儒家的探索》,刘志琴:《文化危机与展望——台港学者论中国文化》(下),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版,第317页。
    ①刘述先:《当代新儒家的探索》,刘志琴:《文化危机与展望——台港学者论中国文化》(下),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版,第319页。
    ②刘泽华:《关于倡导国学几个问题的质疑》,《历史教学》2009年第10期。
    ③张分田:《“民贵君轻”是帝制的统治思想》,《光明日报》2010年1月18日,第12版。
    ④殷海光:《现代化的问题》,姜义华、吴根梁、马学新:《港台及海外学者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252页。
    ①参见武力:《建国以来我国道德和价值观演变中的经济体制因素》,潘维、廉思:《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30年》(1978—200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8—199页。
    ②徐海波:《中国社会转型与意识形态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①参见孙立平:《现代化与社会转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2—237页。
    ②[美约翰·奈斯比特、[德]多丽丝·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魏平译,吉林出版集团、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页。
    ①徐海波:《中国社会转型与意识形态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0页。
    ①[美约翰·奈斯比特、[德]多丽丝·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魏平译,吉林出版集团、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9年版,第16页。
    ②姜义华、吴根梁、马学新:《港台与海外学者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前言,第5页。
    ①孙伟平:《论社会核心价值观与价值观多元化》,潘维、廉思:《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30年》(1978—200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3页。
    ②参见俞可平:《从权利政治学到公益政治学:新自由主义之后的社群主义》,刘军宁:《自由与社群》,三联书店1998年版,。
    ③俞可平:《从权利政治学到公益政治学:新自由主义之后的社群主义》,刘军宁:《自由与社群》,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84页。
    ①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序言,第4页。
    ②姚治华:《儒家的社群主义如何可能?》,哈佛燕京学社:《儒家与自由主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95页。
    ③[美]迈克尔·桑德尔:《民主的不满:美国在寻求一种公共哲学》,曾纪茂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8页。
    ④东方朔:《德性论与儒家伦理》,《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⑤俞可平:《社群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1页。
    ⑥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出版社2009年版,第59页。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出版社2009年版,第69页。
    ②[美]M.华尔泽:《社群主义者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孙晓莉译,《世界哲学》2002年第4期。
    ③胡伟希:《儒家社群主义略论》,《文史哲》2006年第4期。
    ④韩震:《公共社团主义的兴起及其理论》,《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⑤康健:《共同体主义的兴起及其意义》,《理论前沿》1997年第22期。
    ⑥俞可平:《社群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⑦俞可平:《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流变:从新个人主义到新集体主义》,《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5期。
    ⑧陈周旺:《论共同体主义对当代西方自由主义的批判》,《现代哲学》2000年第2期。
    ①胡伟希:《“社群主义”析义》,《新视野》2006年第1期。
    ②俞可平:《社群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③[美]M.桑德尔:《论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公法评论》2009年8月21日。
    ④2003年12月译林出版社出版了宋继杰译本:《追寻美德——伦理理论研究》。
    ①东方朔:《德性论与儒家伦理》,《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②胡伟希:《东亚儒家社群主义与西方自由主义——以中韩儒家社群主义为例》,《云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①胡伟希:《儒家社群主义略论》,《文史哲》2006年第4期。
    ②[美]安乐哲:《儒家式的民主主义》,《东方论坛》2006年第6期。
    ③谢晓东:《试论“儒家社群主义”何以可能——从社群主义与儒家“自我观”比较的角度》,《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④张再林:《西方社群主义与儒家政治哲学》,《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①[韩]李哲承:《新世纪“儒教社群主义”的意义与问题》,《山东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②[加]贝淡宁:《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之批判》,石鹏译,《求是学刊》2007年第1期。
    ③Louis P. pojman:Ethical Theory:Classical and Contemporary Readings,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USA,1995. P145.
    ①赵剑英、干春松:《现代性与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及重构》,潘维、廉思:《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30年》(1978—200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①胡适:《中国传统与将来》,姜义华、吴根梁、马学新:《港台与海外学者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50页。
    ②张灏:《传统与现代化》,姜义华、吴根梁、马学新:《港台与海外学者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222页。
    ①[美]舒衡哲(VeraSchwarez):《中国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刘京建译,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②姜义华:《理性缺位的启蒙》,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序言,第2页。
    ①[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4页。
    ②[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译者前言,第ii—iii页。
    ③[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76页。
    ①[英]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欧阳景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序曲,第2页。
    ②[英]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欧阳景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③[英]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欧阳景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84页。
    ④[英]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欧阳景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85页。
    ⑤[英]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欧阳景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86页。
    ⑥[美]迈克尔·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万俊人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版前言,第3页。
    ①[美]迈克尔·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万俊人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二版前言,第
    3页。
    ②[美]迈克尔·桑德尔:《公正——该如何做是好?》,朱慧玲译,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第312页。
    ③[美]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李琨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前言,第19页。
    ④[美]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李琨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76页。
    ⑤[美]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追寻美德————伦理理论研究》,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42、43页。
    ⑥江宜桦:《政治社群与生命共同体》,许继霖:《共和、社群与公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132页。
    ①林火旺:《自由主义可否建立一个政治社群?》,许继霖:《共和、社群与公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3—229页。
    ②[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吴勇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83页。
    ③王海明:《伦理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1页。
    ④[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吴勇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84页。
    ①臧豪杰:《现代社会下的国学迷思——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争鸣》,《船山学刊》,2011年第4期。
    ②赵剑英、干春松:《现代性与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及重构》,潘维、廉思:《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30年》(1978—200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9页。
    ②魏建国:《自由与法治——近代英国市民社会形成的历史透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92页。
    ①[美]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王逸舟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45页。
    ②魏建国:《自由与法治——近代英国市民社会形成的历史透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93页。
    ①孙立平:《现代化与社会转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4页。
    ②武力:《建国以来我国道德和价值观演变中的经济体制因素》,潘维、廉思:《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30年》
    (1978—200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1—202页。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②[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
    ③[德]迪特·森格哈斯:《文明内部的冲突与世界秩序》,张文武等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译言,第3页。
    ④[德]迪特·森格哈斯:《文明内部的冲突与世界秩序》,张文武等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译言,第6页。
    ⑤[德]迪特·森格哈斯:《文明内部的冲突与世界秩序》,张文武等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04页。
    ⑥胡适:《中国传统与将来》,姜义华、吴根梁、马学新:《港台与海外学者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50页。
    ⑦张灏:《传统与现代化》,姜义华、吴根梁、马学新:《港台与海外学者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222页。
    ①叶启政:《“传统”概念的社会学分析》,姜义华、吴根梁、马学新:《港台与海外学者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20页。
    ②殷海光:《现代化的问题》,姜义华、吴根梁、马学新:《港台及海外学者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252页。
    ③余英时:《试论中国文化的重建问题》,姜义华、吴根梁、马学新:《港台与海外学者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134页。
    ①赵虎吉:《比较政治学:后发展国家视角》,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2页。
    ②赵虎吉:《比较政治学:后发展国家视角》,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3页。
    ③赵虎吉:《比较政治学:后发展国家视角》,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5—216页。
    ①赵虎吉:《比较政治学:后发展国家视角》,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7页。
    ①[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吴晓辉、钱程译,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①赵虎吉:《后发展国家政治合法性的二元化与政治发展逻辑》,《浙江学刊》2004年第3期。
    ②赵虎吉:《比较政治学:后发展国家视角》,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91页。
    ③赵虎吉:《比较政治学:后发展国家视角》,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91—292页。
    ④赵虎吉:《后发展国家政治合法性的二元化与政治发展逻辑》,《浙江学刊》2004年第3期。
    ①董琼华:《社会转型中的认知范式与价值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价值体系重构研究》,中央党校2011届博士毕业论文。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7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372、373页。
    ②沙叶新:《“腐败”文化——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选举与治理》2006—10—17。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372页。
    ②臧豪杰:《我国社会信任的现状及其重建探论——社群主义视角》,《理论导刊》,2011年第8期。
    ③陈仁泽:《民众对政府专家不信任度加深权威声音常被打问号》,《人民日报》.2011年9月8日。
    ①彭泗清:《关系与信任:中国人人际信任的一项本土研究》,郑也夫、彭泗清等:《中国社会中的信任》,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第7—9页。
    ②彭泗清:《我凭什么信任你——当前的信任危机与对策》,郑也夫、彭泗清等:《中国社会中的信任》,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第292页。
    ①郑也夫:《信任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102页。
    ②郑也夫:《信任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113页。
    ①张维迎:《信息与信用》,郑也夫、彭泗清等:《中国社会中的信任》,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第257—258页。
    ①[加]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下),刘莘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376页。
    ②[美]菲利普·塞尔兹尼克:《社群主义的说服力》,马洪、李清伟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第6页。
    ③[美]菲利普·塞尔兹尼克:《社群主义的说服力》,马洪、李清伟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第13页。
    ①Allen E. Buchanan. Assessing the Communitarian Critique of Liberalism. Ethics. Vol.99,No.4.(Jul.,1989),p852.
    ①Allen E. Buchanan. Assessing the Communitarian Critique of Liberalism. Ethics. Vol.99,No.4.(Jul.,1989),p853.
    ②[英]约翰·格雷:《自由主义》,曹海军、刘训练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导论,第1页。
    ③[英]安东尼·阿巴拉斯特:《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曹海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97页。
    ①[英]史蒂文·卢克斯:《个人主义》,阎克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②[英]史蒂文·卢克斯:《个人主义》,阎克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6页。
    ③[英]史蒂文·卢克斯:《个人主义》,阎克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页。
    ④[捷]丹尼尔·沙拉汉:《个人主义的谱系》,储智勇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140页。
    ⑤[捷]丹尼尔·沙拉汉:《个人主义的谱系》,储智勇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143—144页。
    ⑥[捷]丹尼尔·沙拉汉:《个人主义的谱系》,储智勇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164—165页。
    ①[法]雅赛:《重申自由主义——选择、契约、协议》,陈茅、徐力源、刘春瑞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5页。
    ②[法]雅赛:《重申自由主义——选择、契约、协议》,陈茅、徐力源、刘春瑞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6—77页。
    ③[英]安东尼·阿巴拉斯特:《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曹海军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
    ④俞可平:《社群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1页。
    ⑤[美]迈克尔·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77页。
    ①俞可平:《社群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②[美]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追寻美德——伦理理论研究》,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61页。
    ③[美]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追寻美德——伦理理论研究》,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66页。
    ④[美]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追寻美德——伦理理论研究》,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77页。
    ⑤[美]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追寻美德——伦理理论研究》,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88页。
    ⑥[加]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37页。
    ①[加]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7页。
    ②姚大志:《何谓正义: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02页。
    ③[美]迈克尔·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④[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1页。
    ②[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96页。
    ③龚群:《罗尔斯政治哲学》,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62页。
    ④[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98页。
    ⑤俞可平:《社群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102页。
    ①[美]迈克尔·桑德尔:《民主的不满——美国在寻求一种公共哲学》,曾纪茂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2—13页。
    ②俞可平:《社群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4—105页。
    ③[美]]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吴海针、王今一译,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15—16页。
    ①姚大志:《社群主义的两幅面孔——评沃尔策的正义理论》,《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②[英]安东尼·阿巴拉斯特:《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曹海军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38页。
    ③[法]雅赛:《重申自由主义——选择、契约、协议》,陈茅、徐力源、刘春瑞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页。
    ④[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51页。
    ①[美]迈克尔·桑德尔:《民主的不满——美国在寻求一种公共哲学》,曾纪茂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②[美]迈克尔·桑德尔:《民主的不满——美国在寻求一种公共哲学》,曾纪茂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③[美]迈克尔·桑德尔:《民主的不满——美国在寻求一种公共哲学》,曾纪茂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8页。
    ④[美]迈克尔·桑德尔:《民主的不满——美国在寻求一种公共哲学》,曾纪茂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0—31页。
    ①[美]约翰·麦克米兰:《西方政治思想史》,彭淮栋译,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468页。
    ②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一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9页。
    ③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一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①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29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3页。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7页。
    ④[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49页。
    ⑤[美]约翰·麦克米兰:《西方政治思想史》,彭淮栋译,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⑥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159页。
    ⑦[美]约翰·麦克米兰:《西方政治思想史》,彭淮栋译,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⑧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160—161页。
    ①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169页。
    ②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一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③[美]约翰·麦克米兰:《西方政治思想史》,彭淮栋译,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33页。
    ④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一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9页。
    ①[美]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政治哲学史》,李天然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7页。
    ②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184—185页。
    ③[美]]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吴海针、王今一译,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139页。
    ④[美]]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吴海针、王今一译,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148页。
    ⑤马啸原:《西方政治思想史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73页。
    ⑥任军锋:《共和主义:古典与现代》,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①卡里·尼德尔曼:《修辞、理性与共和——古代、中世纪以及现代的共和主义》,赵琦译,任军锋:《共和主义:古典与现代》,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4页。
    ②萧高彦:《共和主义与现代政治》,许继霖:《共和、社群与公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③萧高彦:《共和主义与现代政治》,许继霖:《共和、社群与公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①菲利普·佩迪特:《共和主义的政治理论》,许继霖:《共和、社群与公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5页。
    ②菲利普·佩迪特:《共和主义:一种关于自由与政府的理论》,刘训练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③[美]迈克尔·桑德尔:《论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公法评论》2009年8月21日。
    ①[美]菲利普·塞尔兹尼克:《社群主义的说服力》,马洪、李清伟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第3页。
    ①[美]菲利普·塞尔兹尼克:《社群主义的说服力》,马洪、李清伟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第3页。
    ②[美]菲利普·塞尔兹尼克:《社群主义的说服力》,马洪、李清伟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第7页。
    ③[美]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李琨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7页。
    ④[美]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追寻美德——伦理理论研究》,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①[美]菲利普·塞尔兹尼克:《社群主义的说服力》,马洪、李清伟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第40—41页。
    ②[加]威尔·金里卡:《自由主义、社群与文化》,应奇、葛水林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③[加]威尔·金里卡:《自由主义、社群与文化》,应奇、葛水林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45页。
    ④[美]菲利普·塞尔兹尼克:《社群主义的说服力》,马洪、李清伟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第24页。
    ⑤韩震:《后自由主义的一种话语》,刘军宁、王炎:《自由与社群》,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9页。
    ①[美]斯蒂芬·霍尔姆斯:《反自由主义剖析》,曦中、陈兴玛、彭俊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1页。
    ①干春松:《制度化儒家:问题与方法》,《哲学动态》2003年第10期。
    ②俞颂华、陈独秀:《孔教》,袁伟时:《告别中世纪——五四文献选粹与解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03页。
    ①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王曰美:《儒家政治思想研究》,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75页。
    ②李明辉:《儒家视野下的政治思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2页。
    ③干春松:《制度化儒家:问题与方法》,《哲学动态》2003年第10期。
    ④干春松:《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①甘怀真:《皇权、礼仪与经典诠释: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17页。
    ②甘怀真:《皇权、礼仪与经典诠释: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0页。
    ③甘怀真:《皇权、礼仪与经典诠释: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页。
    ④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导言,第12页。
    ⑤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317页。
    ①杨幼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海书店出版1984年版,叙论,第1页。
    ②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③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
    ④萨孟武:《中国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
    ⑤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4—15页。
    ⑥《论语·八佾》
    ⑦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一),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绪论,第5页。
    ⑧甘怀真:《皇权、礼仪与经典诠释: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17页。
    ⑨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5页。
    ①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一),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绪论,第6页。
    ②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83页。
    ③《论语·学而》
    ④《论语·雍也》
    ⑤《论语·述而》
    ⑥《论语·颜渊》
    ⑦《论语·颜渊》
    ⑧《论语·子路》
    ⑨[宋]朱熹:《四书集注》,王浩整理,凤凰出版社2008年吧,第128页。
    ⑩冯友兰:《论孔子关于‘仁’的思想》,王曰美:《儒家政治思想研究》,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14、216页。1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0页。
    ①赵明:《先秦儒家政治哲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②《论语·颜渊》
    ③《论语·颜渊》
    ④《论语·里仁》
    ⑤《论语·里仁》
    ⑥《论语·宪问》
    ⑦《孟子·离娄下》
    ⑧《孟子·离娄下》
    ⑨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第47—48页。
    ⑩《论语·为政》11《左传·隐公十一年》12《国语·晋语四》13《论语·子路》
    ①《孟子·告子上》
    ②《孟子·公孙丑上》
    ③《孟子·公孙丑上》
    ④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先秦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87—189页。
    ⑤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190页。
    ⑥《孟子·离娄上》
    ⑦《孟子·尽心下》
    ⑧《孟子·梁惠王下》
    ①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10页。
    ②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207页。
    ③《荀子·荣辱》
    ④《荀子·王霸》
    ⑤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13、115页。
    ⑥《荀子·大略》
    ⑦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页。
    ①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41页。
    ②《春秋繁露·玉杯》
    ③《春秋繁露·玉英》
    ④《春秋繁露·王道》
    ⑤《春秋繁露·王道通三》
    ⑥《春秋繁露·基义》
    ⑦《春秋繁露·郊语》
    ⑧《春秋繁露·顺命》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441页。
    ②《太极图说》
    ③《朱子语类》卷1
    ④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497页。
    ①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隋唐元明清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57页。
    ②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第331页。
    ③《陆九渊集》卷34
    ④《象山全集》卷36
    ⑤《传习录》卷1
    ⑥《阳明全书·答顾东桥书》
    ⑦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48页。
    ⑧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45页。
    ①《明夷待访录·原君》
    ②《明夷待访录·原君》
    ③《明夷待访录·原君》
    ④《明夷待访录·原臣》
    ⑤《明夷待访录·原法》
    ⑥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第395页。
    ⑦张师伟:《民本的极限——黄宗羲政治思想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0页。
    ⑧张永忠:《黄宗羲政治哲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4页。
    ①《顾亭林诗文集·郡县论一》
    ②《日知录·周室班爵禄》
    ③《日知录·正始》
    ④《顾亭林诗文集·郡县论一》
    ⑤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隋唐元明清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24页。
    ⑥《日知录·法制》
    ⑦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86—287页。
    ①傅斯年:《中国古代思想与学术十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8页。
    ②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41页。
    ③杨建宏:《农耕与中国传统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0页。
    ④杨智勇:《家族主义与中国文化》,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0页。
    ①萨孟武:《中国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②杨建宏:《农耕与中国传统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1页。
    ③《左传·成公十三年》
    ④杨智勇:《家族主义与中国文化》,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9—55页。
    ①赵冈:《中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25页。
    ②赵冈:《中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27—128页。
    ③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第15页。
    ④《论语·八佾》
    ⑤《论语·为政》
    ⑥《尚书·召诰》
    ⑦《尚书·文侯之命》
    ①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301页。
    ②王海明:《伦理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③王海明:《伦理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2页。
    ④肖群忠:《道德与人性》,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9—80页。
    ①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1页。
    ②余纪元:《德性之镜: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林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8—29页。
    ③余纪元:《德性之镜: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林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
    ④陈顾远:《中国法制史概要》,台湾三民书局1964年版,第244页。
    ⑤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14页。
    ①朱熹:《四书集注》,王浩整理,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第46页。
    ②杜维明:《儒家思想新论——创造性转换的自我》,曹幼华、单丁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0页。
    ③[美]赫伯特·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彭国翔、张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9页。
    ④《尚书·尧典》
    ⑤《论语·泰伯》
    ⑥《论语·泰伯》
    ⑦《尚书·尧典》
    ⑧《尚书·尧典》
    ①《论语·八佾》
    ②《论语·阳货》
    ③《左传·隐公十一年》
    ④[美]赫伯特·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彭国翔、张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①任剑涛:《伦理王国的构造——现代性视野中的儒家伦理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1页。
    ②成中英:《中国哲学的特性》,姜义华、吴根梁、马学新:《港台与海外学者论中国文化》(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68—269页。
    ③任剑涛:《道德理想主义与伦理中心主义》,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第20—21页。
    ①马德普:《普遍主义的贫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批判》,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9页。
    ②马德普:《普遍主义的贫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批判》,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序言,第7页。
    ③《论语·乡党》
    ④[美]孟旦:《早期中国“人”的观念》,丁栋、张兴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9页。
    ⑤[美]牟复礼:《中国思想之渊源》,王立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
    ①梅贻宝:《中国社会思想与行为上的个人地位》,刘志琴:《文化危机与展望——台港学者论中国文化》(上册),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年版,第198、199页。
    ②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11页。
    ③[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吴勇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83页。
    ④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06页。
    ⑤《儒家与自由主义——和杜维明教授的对话》,曾明珠整理,哈佛燕京学社、三联书店:《儒家与自由主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7页。
    ①余英时:《试论中国文化的重建问题》,姜义华、吴根梁、马学新:《港台与海外学者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134页。
    ②胡伟希:《儒家社群主义略论》,《文史哲》2006年第4期。
    ③[美]安乐哲:《儒家式的民主主义》,《东方论坛》2006年第6期。
    ①谢晓东:《试论“儒家社群主义”何以可能——从社群主义与儒家“自我观”比较的角度》,《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②[韩]李哲承:《新世纪“儒教社群主义”的意义与问题》,《山东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③[加]贝淡宁:《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之批判》,石鹏译,《求是学刊》2007年第1期。
    ④俞可平:《社群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1页。
    ⑤钱满素:《个人·社群·公正》,刘军宁、王炎:《自由与社群》,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4页。
    ①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页。
    ②刘丰:《先秦礼学思想与社会的整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7页。
    ③刘丰:《先秦礼学思想与社会的整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00页。
    ①孙立平:《现代化与社会转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②白彤东:《儒家政治哲学之现代命运——“五四”运动90周年的思考》,童世骏:《西学在中国:五四运动90周年的思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199页。
    ①黄勇军:《儒家政治思维传统及其现代转化》,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302页。
    ②徐复观:《儒家政治思想的构造及其转进》,王曰美:《儒家政治思想研究》,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84、186页。
    ①[美]赫伯特·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彭国翔、张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5页。
    ②JürgenHabermas:TheStructuralTransformationofthePublicSphere:AnInquiryintoaCategoryofBourgeoisSociety.Cambridge,Mass.:TheMITPress,1989.
    ③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54页。
    ①钱穆:《中国传统政治与儒家思想》,王曰美:《儒家政治思想研究》,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43页。
    ②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98页。
    ③白彤东:《儒家政治哲学之现代命运——“五四”运动90周年的思考》,童世骏:《西学在中国:五四运动90周年的思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200页。
    ④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整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前言,第3页。
    ①朱维铮:《从文化传统看中国经学》,复旦大学历史系、复旦大学国际交流办公室:《儒家思想与未来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4页。
    ②Sheldon S. Wolin, Politics and Vision:Continuity and Innovation in Western Political Thought. Boston:Little, Brown,1960, pp.28-30.
    ③[美]唐纳德·坦嫩鲍姆、戴维·舒尔茨:《观念的发明者——西方政治哲学导论》,叶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4页。
    ④Peter Brown, The World of Late Antiquity:A.D.150—750. London: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71, p.67.
    ⑤[美]唐纳德·坦嫩鲍姆、戴维·舒尔茨:《观念的发明者——西方政治哲学导论》,叶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9页。
    ①任剑涛:《伦理王国的构造——现代性视野中的儒家伦理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7页。
    ②任剑涛:《伦理王国的构造——现代性视野中的儒家伦理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6、337、338页。
    ③[美]迈克尔·桑德尔:《公正:该如何做是好?》,朱慧玲译,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第298页。
    ①[英]肖恩·塞耶斯:《马克思主义与人性》,冯颜利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2—29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7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页。
    ③王沪宁:《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
    ④[加]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下),刘莘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377页。
    ①陈东英:《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的主要来源和发展阶段》,《哲学动态》2010年第5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4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5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7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72页。
    ②赵良玉:《正确理解马克思的“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
    ③俞可平:《政治与政治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6—67页。
    ④俞可平:《政治与政治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3—75页。
    ①卞绍斌:《马克思的“社会”概念》,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94、9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7—3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3页。
    ③王沪宁:《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6—12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页。
    ②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第4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9—300页。
    ③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2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3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03页。
    ⑤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58页。
    ①[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思想导论》,郑一明、陈喜贵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5页。
    ②[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思想导论》,郑一明、陈喜贵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6页。
    ③[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思想导论》,郑一明、陈喜贵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8页。
    ④[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思想导论》,郑一明、陈喜贵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9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88页。
    ④[加]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上),刘莘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307页。
    ①[加]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上),刘莘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311页。
    ②[加]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上),刘莘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322—323页。
    ③[美]麦卡锡:《马克思与古人:古典伦理学、社会正义和19世纪政治经济学》,王文扬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2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34页。
    ①胡真圣:《两种正义观:马克思、罗尔斯正义思想比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32—134页。
    ③[美]艾伦·伍德:《马克思对正义的批判》,林进平译,李惠斌、李义天:《马克思与正义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①[美]齐雅德·胡萨米:《马克思论分配正义》,林进平译,李惠斌、李义天:《马克思与正义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5页。
    ②[美]齐雅德·胡萨米:《马克思论分配正义》,林进平译,李惠斌、李义天:《马克思与正义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7页。
    ③李义天:《正义之争与马克思的道德哲学》,李惠斌、李义天:《马克思与正义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47页。
    ①[美]麦卡锡:《马克思与古人:古典伦理学、社会正义和19世纪政治经济学》,王文扬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28—229页。
    ②[英]海格纳德·德赛:《马克思的复仇——资本主义的复苏和苏联集权社会主义的灭亡》,汪澄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③陈小鸿:《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152—15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273页。
    ①吴忠民:《中国改革进程中的重大社会矛盾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②翟学伟:《进步的观念与文化认同的危机——对中国人价值观变迁机制的探讨》,潘维、廉思:《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30年》(1978—200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18页。
    ③姜义华、吴根梁、马学新:《港台与海外学者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前言,第3页。
    ①姜义华、吴根梁、马学新:《港台与海外学者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前言,第5页。
    ②俞可平:《全球化与政治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
    ③[德]乌尔里希·贝克:《全球化时代民主怎样才是可行的?》,乌尔里希·贝克、哈贝马斯:《全球化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
    ①任剑涛:《政治的疏离与回归——近30年中国政治观的演变与动力》,潘维、廉思:《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30年》(1978—200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75页。
    ②廉思:《30年来我国政治价值观的演变及原因》,潘维、廉思:《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30年》(1978—200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97—317页。
    ③唐志龙:《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冲突及其调适》,《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④王永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与引领策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⑤陈新汉:《论转型时期中国价值观研究》,《哲学动态》2002年第7期。
    ①潘维:《论当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潘维、廉思:《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30年》(1978—200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4页。
    ②王绍光:《国家能力的重要一环:濡化能力》,潘维、廉思:《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30年》(1978—200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2页。
    ①马里亚诺·格龙多纳:《经济发展的文化分类》,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程克雄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81、82页。
    ①孙立平:《现代化与社会转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②[德]迪特·森格哈斯:《文明内部的冲突与世界秩序》,张文武等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③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页。
    ①[意]圭多·德·拉古罗:《欧洲自由主义史》,杨军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05页。
    ①[美]唐纳德·坦嫩鲍姆、戴维·舒尔茨:《观念的发明者——西方政治哲学导论》,叶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页。
    ②[美]迈克尔·桑德尔:《公正:该如何做是好?》,朱慧玲译,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第10页。
    ①[英]亚当·斯威夫特:《政治哲学导论》,萧韶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②李义天:《共同体与政治团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前言,第9页。
    ①李义天:《共同体与政治团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前言,第12页。
    ②R.A.Nisbet, The Sociological Tradition, Heinemann,1970,pl8.
    ③克雷格·卡尔霍恩:《共同体:为了比较研究而趋向多变的概念》,李义天:《共同体与政治团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页。
    ①阿米泰·伊兹欧尼:《回应性共同体:一种共同体主义的视角》,李义天:《共同体与政治团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36页。
    ①吴忠民:《社会公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4、75页。
    ②吴忠民:《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7—83页。
    ③吴忠民:《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8页。
    ①[英]亚当·斯威夫特:《政治哲学导论》,萧韶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页。
    ①[加]L.W.萨姆纳:《权利的道德基础》,李茂森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6页。
    ②[加]L.W.萨姆纳:《权利的道德基础》,李茂森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9—10页。
    ③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04页。
    ①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15页。
    ②劳思光:《中国人之反省》,姜义华、吴根梁、马学新:《港台与海外学者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487页。
    ①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4页。
    ②东方朔:《德性论与儒家伦理》,《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①赵虎吉:《比较政治学:后发展国家视角》,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8页。
    ①俞可平:《社群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8页。
    ②《孟子·告子上》
    ③《孟子尽心上》
    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段志强译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8页。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51页。
    ②[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中译本序,第
    5页。
    ③张玉法:《中国现代化动向》,姜义华、吴根梁、马学新:《港台与海外学者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350页。
    ①何霜梅:《正义与社群——社群主义对以罗尔斯为首的新自由主义的批判》,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页。
    ②俞可平:《社群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3页。
    ③《孟子·告子上》
    ④陈弱水:《公共意识与中国文化》,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99—100页。
    ①陈弱水:《公共意识与中国文化》,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03、104页。
    ②陈弱水:《公共意识与中国文化》,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16页。
    ①[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吴勇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8页。
    ②姚大志:《平等: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文史哲》2006年第4期。
    ③[美]亚历克斯·卡利尼克斯:《平等》,徐朝友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7页。
    ①姚大志:《平等: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文史哲》2006年第4期。
    ②王沪宁:《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97页。
    ③《荀子·离娄下》
    ①阮青:《政治价值观的核心》,《学习时报》2001年8月20日,第5版。
    ②任剑涛:《政治的疏离与回归》,潘维、廉思:《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30年》(1978—200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87—290页。
    ①林安梧:《先做公民,再做儒者》,《南方周末》,2012—4—5,第22版。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6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79.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人民出版社.2009.
    1、论语.中华书局.2006.
    2、大学、中庸.中华书局.2006.
    3、国语.中华书局.2007.
    4、孟子.中华书局.2006.
    5、荀子.中华书局.2007.
    6、周易.中华书局.2006.
    7、尚书.中华书局.2009.
    8、礼记、孝经.中华书局.2007.
    9、左传.中华书局.2009.
    10、[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中华书局.2011.
    11、[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2、[宋]陆九渊.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
    13、[宋]陆九渊.象山全集.商务印书馆.1938.
    14、[宋]朱熹.朱子语类.中华书局.2007.
    15、[宋]朱熹.四书集注.凤凰出版社.2008.
    16、[宋]朱熹、吕祖谦.近思录.中华书局.2011.
    17、[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红旗出版社.1996.
    18、[明]李贽.焚书·续焚书.中华书局.1975.
    19、[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华书局.2011.
    20、[明]黄宗羲.明儒学案.中华书局.1985.
    21、[明]王夫之.船山遗书.北京出版社.1999.
    22、[明]顾炎武.日知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3、[明]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1983.
    1、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俞可平.政治与政治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俞可平.社群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应奇、刘训练.共和的黄昏: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和共和主义[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6、应奇.从自由主义到后自由主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7、应奇.社群主义[M].台北:台湾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
    8、刘军宁.自由与社群[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9、何怀宏.公平的正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10、何怀宏.契约伦理与社会正义——罗尔斯正义论中的历史与理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11、许纪霖.全球正义与文明对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12、许纪霖.公共性与公民观[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3、何霜梅.正义与社群[M].人民出版社,2009.
    14、许纪霖.共和、社群与公民[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5、马德普.普遍主义的贫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批判[M].人民出版社,2005.
    16、龚群.当代西方道义论与功利主义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7、龚群.罗尔斯政治哲学[M].商务印书馆,2006.
    18、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M].台湾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
    19、钱满素.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20、徐向东.自由主义、社会契约与政治辩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1、顾肃.自由主义基本理念[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22、姚大志.现代之后——20世纪晚期西方哲学[M].东方出版社,2000.
    23、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M].新星出版社,2006.
    24、徐小群.民国时期的国家与社会[M].新星出版社,2007.
    25、舒衡哲.中国启蒙运动[M].新星出版社,2007.
    26、蔡英文.政治实践与公共空间[M].新星出版社,2006.
    27、陈弱水.公共意识与中国文化[M].新星出版社,2006.
    28、李文.东亚:宪政与民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9、杨建宏.农耕与中国传统文化[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30、闫润鱼.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M].新星出版社,2007.
    31、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32、徐大同.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33、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4、胡真圣.两种正义观:马克思、罗尔斯正义思想比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5、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C].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36、向世陵.中国哲学智慧[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7、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商务印书馆,1999.
    38、姜义华、吴根梁、马学新.港台及海外学者论中国文化(上下)[C].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39、姜义华、吴根梁、马学新.港台及海外学者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上下)[C].重庆出版社,1988.
    40、刘志琴.文化危机与展望——台港学者论中国文化(上下)[C].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
    41、陈崧.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42、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4、袁伟时.告别中世纪[C],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45、赵虎吉.比较政治学——后发展国家视角[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46、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整合[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7、哈佛燕京学社.儒家与自由主义[C].三联书店,2001.
    48、国际儒学联合会.国际儒学研究(1、2、3、4、5)[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9、复旦大学.儒家思想与未来社会[C].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
    50、李宪堂.先秦儒家的专制主义精神[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1、王中江、李存山.中国儒学[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52、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3、王引淑.中国传统政治哲学[M].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
    54、陈明.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5、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出版社,2009.
    56、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1.
    57、杨知勇.家族主义与中国文化[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
    58、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C].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9、黄勇军.儒家政治思维传统及其现代转化[M].岳麓书社,2010.
    60、李明辉.儒家视野下的政治思想[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1、傅永聚、韩钟文.儒家政治思想研究[C].中华书局,2003.
    62、张师伟.民本的极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3、张永忠.黄宗羲政治哲学思想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9.
    6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儒家哲学[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65、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66、任剑涛.道德理想主义与伦理中心主义[M].东方出版社,2003.
    67、任剑涛.伦理王国的构造[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68、陈永森.告别臣民的尝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9、陈红太.儒学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M].现代出版社,1997.
    70、季乃礼.三纲六纪与社会整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1、孙熙国.先秦哲学的意蕴[M].华夏出版社,2006.
    72、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整合[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73、李泽厚.李泽厚十年集[C].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74、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商务印书馆,1999.
    75、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76、周桂钿.中国传统政治哲学[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77、钱穆.国史新论[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78、钱穆.政学私言[M].九州出版社,2010.
    79、王海鸣.伦理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0、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东方出版社,2003.
    81、侯外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M].人民出版社,2004.
    82、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东方出版社,1996.
    83、章太炎.章太炎学术史论集[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84、林存光.先秦诸子政治哲学研究[M].辽海出版社,2006.
    85、牟宗三.政统与道统[M].台湾学生书局,1991.
    86、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87、成中英.合内外之道——儒家哲学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88、蒋庆.政治儒学[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89、吕思勉.中国制度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90、吕思勉.秦汉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91、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92、徐复观.两汉思想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3、干春松.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94、甘怀真.皇权、礼仪与经典诠释: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5、韦政通.中国思想史[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96、萨孟武.中国政治思想史[M].东方出版社.2008.
    97、赵明.先秦儒家政治哲学引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8、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99、傅斯年.中国古代思想与学术十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00、赵冈.中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M].新星出版社.2006.
    101、李惠斌、李义天.马克思与正义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02、肖群忠.道德与人性[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103、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1.
    104、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05、陈顾远.中国法制史概要[M].台湾三民书局.1964.
    106、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M].法律出版社.2009.
    107、刘丰.先秦礼学思想与社会的整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08、童世骏.西学在中国:“五四”运动90周年的思考[C].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109、卞绍斌.马克思的“社会”概念[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110、陈小鸿.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M].人民出版社.2004.
    111、潘维、廉思.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30年[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12、吴忠民.中国改革进程中的重大社会矛盾问题[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
    113、吴忠民.社会公正论[M].山东人民.2004.
    114、李义天.共同体与政治团结[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
    3、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M].姚大志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
    4、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5、冯·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王明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6、冯·哈耶克.自由宪章[M].杨玉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7、约翰·格雷.自由主义[M].曹海军、刘训练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8、泽格蒙特·鲍曼.自由[M].杨光、蒋焕新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9、以赛亚·伯林.扭曲的人性之材[M].岳秀坤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9.
    10、以赛亚·伯林.自由论[M].胡传胜译.译林出版社,2010.
    11、以赛亚·伯林.自由及其背叛[M].赵国新译.译林出版社,2005.
    12、伊曼努尔·华勒斯坦.自由主义的终结[M].郝名玮、张凡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3、约瑟夫·拉兹.自由的道德[M].曹海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14、阿克顿.自由与权力[M].侯健、范亚峰译.商务印书馆,2001.
    15、阿克顿.自由史论[M].胡传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
    16、昆廷·斯金纳.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M].李宏图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
    17、安东尼·雅塞.重申自由主义:选择、契约、协议[M].陈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8、安东尼·阿巴拉斯特.西方自由主义兴衰[M].曹海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19、布莱恩·巴里.正义诸理论[M].孙晓春、曹海军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20、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M].阎克文、刘满贵译.商务印书馆,1999.
    21、马克·里拉、罗纳德·德沃金、罗伯特·西尔维斯.以赛亚·伯林的遗产[C].刘擎、殷莹译.新星出版社,2006.
    22、理查德·贝拉米.自由主义与现代社会[M].毛兴贵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23、约翰·密尔.论自由[M].程崇华等译.商务印书馆,1982.
    24、斯蒂芬·霍尔姆斯.反对自由主义剖析[M].曦中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5、约翰·凯克斯.反对自由主义[M].应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6、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M].信春鹰、吴玉章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27、罗纳德·德沃金.至上的美德[M].冯克利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8、伦纳德·霍布豪斯.社会正义要素[M].孔兆政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29、J·范伯格.自由、权利和社会正义[M].王守昌、戴栩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30、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伦理学简史[M].龚群译.商务印书馆,2003.
    31、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M].万俊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2、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追寻美德:伦理理论研究[M].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003.
    33、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M].万俊人等译.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34、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韩震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
    35、查尔斯·泰勒.黑格尔[M].张国清、宋进东译.译林出版社,2002.
    36、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M].程炼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37、迈克尔·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M].万俊人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
    38、迈克尔·桑德尔.民主的不满[M].曾纪茂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39、迈克尔·沃尔泽.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M].褚松燕译.译林出版社,2002.
    40、迈克尔·沃尔泽.正义与非正义战争[M].任辉献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41、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M].李琨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42、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43、贝淡宁.超越自由民主[M].李万全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
    44、威尔·金里卡.自由主义、社群与文化[M].应奇、葛水林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45、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M].刘莘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
    46、威尔·金里卡.少数的权利[M].邓红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47、亚当·斯威夫特.自由主义者与社群主义者[M].孙晓春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48、亚当·斯威夫特.政治哲学导论[M].萧韶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49、菲利普·塞尔兹尼克.社群主义的说服力[M].马洪、李清伟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
    50、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商务印书馆,1999.
    51、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M].刘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
    52、约翰·麦克米兰.西方政治思想史[M].彭淮栋译.海南出版社,2003.
    53、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
    54、亚里士多德.尼格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5、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
    56、哈罗德·拉斯韦尔.政治学[M].杨昌裕译.商务印书馆,1992.
    57、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M].汪暄译.商务印书馆,1982.
    58、卢梭.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源[M].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07.
    59、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
    60、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
    61、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M].应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62、埃德蒙·柏克.自由与传统[M].蒋庆等译.商务印书馆,2001.
    63、费正清.观察中国[M].傅光明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
    64、桑德尔.公正:该如何做是好?[M].朱慧玲译.中信出版社,2011.
    65、余纪元.德性之镜: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M].林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6、帕特南.独自打保龄[M].刘波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7、孟旦.早期中国“人”的观念[M].丁栋、张兴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8、保罗·霍普.个人主义时代之共同体重建[M].沈毅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69、沙拉汉.个人主义的谱系[M].储智勇译.吉林出版社出版,2009.
    70、狄百瑞.中国的自由传统[M].李弘祺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1、彭国翔.儒学: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间[J].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2(14).
    2、任剑涛.思想的张力——当代西方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在中国[J].中山大学学报.2006(4).
    3、刘化军、郭佩惠.社群主义的整体主义方法论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2009(3).
    4、王洪波.社群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论建构与困境[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9(3).
    5、周立.泰勒的社群主义思想[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4).
    6、孙枝俏、王金水.寻找市场社会的道德基础——评西方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观念之分歧[J].求索.2007(2).
    7、韦森.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东西方社会制序历史演进路径的文化差异.复旦学报.2003(3).
    8、张旺.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国家观比较[J].江淮论坛.2002(3).
    9、陈占友、陈燕.西方社群主义与新型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确立——以麦金太尔为例[J].求索.2008(5).
    10、迈克·华尔采.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评[J].政治理论杂志.1990-02.
    11、迈克·桑德尔.道德与自由主义理想[J].新共和杂志.1984-05-07.
    12、俞可平.当代西方社群主义及其公益政治学评析[J].中国社会科学.1998(3).
    13、胡伟希.“社群主义”析义[J].新视野.2006(1).
    14、廖申白.《正义论》对古典自由主义的修正[J].中国社会科学.2003(5).
    15、姚大志.超越正义与权利——评美国新自由正义[J].社会科学战线.1998(5).
    16、姚大志.反契约论——评诺奇克的新自由主义[J].哲学研究.1997(9).
    17、姚大志.社群主义的两副面孔——评沃尔策的正义理论[J].天津社会科学.2007(1).
    18、顾肃.当代自由主义对社群主义理论挑战的回应[J].哲学动态.2002(11).
    19、顾肃.试论当代政治哲学的学理基础[J].复旦学报.2004(5).
    20、顾肃.全面认识个人与社群的关系——评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争论[J].南京大学学报.2001(2).
    21、俞可平.政府:不应当做什么,应当做什么——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最新争论[J].政治学研究.1998(1).
    22、王云萍.人的规定性:个人还是社群——评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人”概念之争[J].福建论坛.2004(9).
    23、汪俊昌.泰勒对自由主义的批判[J].浙江学刊.2003(6).
    24、韩震.查尔斯·泰勒对自由主义的批判[J].新视野.1997(5).
    25、孙云峰、安克娴.批判新自由主义视野中的社群主义自我观[J].唯实.2005(1).
    26、贝淡宁.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之批判[J].求是学刊.2007(1).
    27、常成宝.自由主义传统下的社群主义[J].南京师范大学报.2000(5).
    28、应奇.正义还是德性——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之争的一个侧面[J].哲学动态.2000(2).
    29、邓晓芒.西方伦理中的善[J].社会科学战线.2001(5).
    30、贾中海.个人与社群——马克思主义对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批判与超越[J].长白学刊.2005(5).
    31、徐友渔.重新理解“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之争[J].社会科学论坛.2003(11).
    32、袁久红.政治自由主义的正义“共识”——析罗尔斯后期的政治正义论[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3).
    33、吴威威.追求共同善:当代西方对公民责任的研究[J].唐都学刊.2007(1).
    34、赵群.社群·民族·国家——从社群主义的角度论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3).
    35、何霜梅.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群主义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5(1).36、李晓辉、赫然.社群主义权利观念解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3).
    37、蒋先福、彭中礼.善优先于权利——社群主义权利观评析[J].北方法学.2007(5).
    38、迈克·桑德尔.程序共和制与浑沌无知的自我[J].政治理论杂志.1984(12).39、程立涛、曾繁敏.社群主义与集体主义之比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09(5).
    40、刘化军、郭佩惠.社群主义正义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审视[J].理论与改革.2005-06.
    41、贝淡宁.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之批判.求是学刊.2007-01(1).
    42、俞可平.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流变:从新个人主义到新集体主义[J].社会科学战线-哲学研究.1998(5).
    43、张再林.西方社群主义与儒家政治哲学[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1).
    44、顾肃.评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理论挑战[J].厦门大学学报.2003(6).
    45、万俊人.制度的美德及其局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3).
    46、韩震.公共社团主义的兴起及其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1995(2).
    47、韩震.当代西方的另一种正义理论[J].哲学动态.1994(4).
    1.张天上.社群主义权力观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2.刘光斌.正义与德性的融合—麦金太尔正义理论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硕士论文.
    3.王立.平等的范式[D].吉林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4.周艳.区分的艺术—迈克尔。沃尔泽多元主义正义论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硕论文.
    5.张秀.多元正义的新视角—戴维。米勒正义理论探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6硕士论文.
    6.高扬.沃尔泽分配正义研究[D].湘潭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7.李先桃.当代西方社群主义正义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8.袁洪英.当代社群主义自我观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9.李伟.桑德尔政治哲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10.张秀.多元正义的新视角——戴维·米勒正义理论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1、Carlos S.Nino,"The Communitarian Challenge to Liberal Rights", Law and philosophy, vo18,1989.
    2、Michael Walzer,"The Communitarian Critique of Liberalism", Political theory,vol.18.1990.
    3、Allen E.Buchanan,"Assessing the Communitarian Critique of Liberalism" Ethics, Vol.99,1989.
    4、Otto Newman, Richard De Zoysa,"Communitarianism:The New Panace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Vol.40,1997.
    5、Patrick Neal, David Paris," Liberalism and the Communitarian Critique:A Guide for the Perplexed", Canad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23,1990.
    6、Michael·J.Sandel,"The Procedural Republic and the Unencumbered Self, Political Theory, Vol.12,1984.
    7、John Dixon, Rhys Dogan and Alan Sanderson," Community and Communit-arianism:A Philosophical Invesigation",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Vol.40,2005.
    8、Neil Burtonwood,"Liberalism and Communitarianism:A Response to Two Recent Attempts to Reconcile Individual Autonomy with Group Identity", Educational Studies, Vol.24,1998.
    9、Christopher Heath Wellman,"Liberalism,Communitarianism,and Group Rights", Law and Philosophy,Vol.18,1999.
    10. Douglas Sanders," Collective Rights", Human Rights Quarterly, Vol.13,1991.
    11、Charles Taylor, Philosophy and Human Sciences:Philosophical Papers, Vol.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12、Amitai Etzioni(ed.),The Essential Communitarian Reader,Rowman and Littlefield Publish,Inc.,1998.
    13、Alan Gewirth,The Community of Right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6.
    14、Robert B.Talisse, Democracy after Liberalism:Pragmatism and Deliberative Politics, Routledge Press,2005.
    15、Micheal Walzer. Complex Equality [M]//M Daly.Communitarianism:A New Public Ethics,1981.
    16、Macintyre A. The Concept of a Tradition [M]//M Daly.Communitarianism:A New Public Ethics,1981:2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