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布罗代尔史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法国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1902-1985)是年鉴学派第二代的领军人物,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历史学家之一。他的历史著作与思想不但深刻改变了西方史学的面貌,而且跨越知识界,全面影响了人们对于历史与世界的整体认知。
     本论文以布罗代尔史学为研究对象,在整体论述其主要成就的基础上,力图揭示出布罗代尔史学的独特特征。本论文的写作紧扣布罗代尔生平经历与学术思想的关联,展示布罗代尔的史学思想的土壤。
     具体而言,论文正文各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布罗代尔之前的法国史学”,主要探讨布罗代尔史学诞生的学术背景。这部分并非简单地介绍,而是注重揭示出传统史学与新史学的内在一致性,在某种程度上,这两者既断裂又连续。在对早期年鉴学派的介绍中,尤其着眼于后来影响了布罗代尔学术视野的内容。
     第二章“布罗代尔的学术人生”并非平铺直叙他的个人经历与学术历程,而是把重点集中到两个时期。第一是布罗代尔的童年与青少年时期,他的世界观由此定型。第二是他从事教师工作直至在战俘营中写出《地中海》这一段。这段日子他的经历很独特也很丰富,对于他的历史思想的成熟和史学风格的形成构成直接相关。
     第三章探讨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理论。“长时段”是布罗代尔最具有原创性、影响最广泛、深远的理论,这早已成为学术界的公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长时段”是布罗代尔历史观的基石。本章分为长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和长时段意义两方面探讨。在长时段理论意义方面,揭示了其在历史认识方面的意义和历史伦理方面的意义。长时段理论提示我们重视半静止的深层,是历史认识的一帖清醒剂。长时段理论指引历史研究摆脱狭隘的线性局限性。长时段既是历史学家认识社会、文明的钥匙,也可以说是我们阅读、理解历史著作的指针,更是普通人观察世界的明镜。在历史伦理方面,由于“长时段”的时间尺度超越了人生的经验维度,强调长时段在一定程度上抽离了历史学对于人生的关怀,蠲免了历史学的伦理责任。
     第四章是“布罗代尔的历史观”,这里的历史观主要是广义的,也包括史学观。主要就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早期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反叛传统史学的思想。我试图通过梳理早期代表作的思想来为布罗代尔的思想建立起某种连贯性。第二部分讨论布罗代尔的文明史观。作为在法兰西学院多年讲授文明史的教授,文明史对于布罗代尔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第三部分则主要通过几个概念的梳理,简单评介他的经济史观。物质文明、资本主义等概念都被布罗代尔赋予了富有鲜明个人色彩的含义,对这些概念崭新解读都是他立足于长时段理论的成果。
     第五章讨论布罗代尔的史学特质,所谓史学特质,即史学思想、史学风格的独特体现,往往也可以归入历史观(史学观)。本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含混的特征”揭示布罗代尔史学写作中含混、不确定、规避定义、不轻易做出结论的特色。第二部分“重视物质因素的多元动因论”一方面探讨了布罗代尔的多元论立场,另一方面对于布罗代尔重视物质因素做了我个人的阐释。第三部分“有限决定论”则对于布罗代尔是否地理环境决定论者这个问题作了一定的探讨。
     正文以外尚有三个附录,分别是布罗代尔的学术年表,布罗代尔夫人的一篇回忆,以及布罗代尔的一篇访谈。这些材料可以帮助我们全面、立体地把握布罗代尔的史学思想。
The French historian Fernand Braudel was the second-generation leader of the Annales School. He was one of the most eminent historians in the20th Century. His historical writings and thought not only profoundly changed the trend of western historiography, but also step across the intelligentsia, and thoroughly influenced man's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y and the world.
     In this dissertation, I study Braudel's historical writings and his historical thought. On the bases of the overall discuss of Braudel's main achievements, I try to reveal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his historical writings and historical thought. The writing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closely linked to the association of Braudel's life experiences and academic thought, showing the soil of Braudel's historical thought.
     Specifically, the main body of this dissertation contains following content:
     The first chapter,"French historiography before Braudel", focuses on the intellectual background before the birth of Braudel's historical thought. This part is by no means a simple introduction. Instead, I try to reveal the internal consistency of the traditional history and new history. Apparently, these two kinds of history composed ruptures, but to some extents they also formed continuity. 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early Annales School, I pay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content which later influenced Braudel's intellectual perspective.
     The second chapter,"Braudel's academic life" does not tell a tale of his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academic history, but to focus on two periods. The first period is Braudel's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during which he formed his worldview. The second period is from the time he engaged in teachers' work until he finished his work "Mediterranean" in the POW camp. These days he experienced a very unique and very rich life, which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maturity of his historical thought and historiography style.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Braudel's theory of "longue-duree", which is Braudel the most original thought, the most extensive influence, far-reaching theory, which has already become the academic verdict. It is no exaggeration to say that "longue-duree" is the cornerstone of Braudel view of history. This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main content of "longue-dure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longue-duree". The theory of "longue-duree" suggests that we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semi-static deep layer in history, which is a sobering medicine in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The theory of "longue-duree" guides us to get rid of the narrow linear limitations in the study of history."Longue-duree" is not only a key for historians to understand the societies and civilizations, but also a pointer for us to read and understand historical writings, and a mirror for common people to observe the world. As to the ethics of history, because the time scale of the "longue-duree" lasts far beyond the experience of human life dimension, the emphasis of the "longue-duree" detached history from life care in certain senses, and relieve history of its ethical responsibility.
     The fourth chapter is "Braudel's view of history", which here in a broad sense, including the view of historiography. Three aspects are discussed. First, the historical thought revealed in his early writings which revolted against the traditional historiography. I tried to comb through the early masterpiece establish some continuity of Braudel's thought.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Braudel's view of historiography of civilization. As a professor at the College de France for many years taught the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the historiography of civilization has a special meaning for Braudel. The third part i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his view of economical history by means of explaining several concepts.
     The concepts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 capitalism, and so on, are concepts which Braudel gave meanings of the rich distinctive personal touch. He based the theory of "longue-duree" to form the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se concepts.
     The fif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raudel's historiography, the so-called characteristics means the exemplification of unique historical thought and style. This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vague characteristics" reveals that in his historical writings, Braudel always keeps vague and uncertain; he tends to circumvent the definition, and does not easily make conclusions. The second part "multiple motives which emphasizing material factors" on the one hand, explores Braudel's pluralist position, on the other hand, I give my personal interpretation of Braudel's emphasis on material factors. The third part of the "limited determinism" is made of this issue of the Braudel whether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determinist.
     Apart from the main body, there are three appendices, which consist of the academic chronology of Braudel, reminiscence by Fernand Braudel's Wife, and an interview of Braudel. These materials can help us to form a comprehensive, three-dimensional grasp of Braudel's historical thinking.
引文
1[中国]陈恒耿相新编.《新史学·第二辑:布罗代尔的遗产》[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主编陈恒撰写的卷首语,第2页。
    1‘方法学派”,译自法语(ecole methodique),即我国史学界所习用的“实证主义学派”(positiviste)。其宗旨在于力图以科学的研究摆脱哲学式的玄想,以尽可能客观的方式研究历史。但法国史学家Guy Bourde与Herve Martin合著的《历史学派》(Les ecoles historiques)认为“实证史学”这个名称并不正确。因为真正的实证主义史学是L. Bourdeau在1888年出版的《历史与历史学家:对被视为实证科学的历史学的评论》(L'Histoire et les historiens; essai critique sur l'histoire consideree comme science positive)中说明了的。Bourdeau作为孔德的学生,他运用孔德的哲学理论来认识、界定历史学,把历史学看作“理性发展的科学”,认为历史学“在理性的导引下找出事实的普遍性”。这才应该是真正的“实证史学”。见该书第6章。我认为这个分析有一定道理,所以在这里使用“方法学派”这个术语。
    2[日本]井上幸治.《年鉴学派成立的基础——昂利·贝尔在法国史学史中的地位》[J].何培忠译刘永鑫校.《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第6期:第65页。
    1 Guy Thuiller, Jean Tulard, Les ecoles historique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Paris,1990, p.183
    2Manifeste, p.320
    3Avant-propos, p.295
    4 Manifeste, p.323
    5Avant-propos 1876
    1杜律伊Victor Duruy (1811-1894),法国历史学家、教育家,著有《罗马史》(Histoire des Romains,1879-1885)等,1884年入选法兰西学院院士。他在1863-1869年任法国教育部长期间,广泛推进各项教育改革,引起较大争议。
    2此书中译本最早于1926年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李思纯译,题为《史学原论》,此系文言译本。2010年余伟的同名白话文译本由大象出版社出版。
    3 Gerard Noiriel, 《Naissance du metier d'historien》, Geneses, n°1, volume 1,1990, p.61。
    Guy Thuiller, Jean Tulard, Les ecoles historique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Paris,1990。 p.189
    5[法国]弗朗索瓦·多斯.《碎片化的历史学——从“年鉴”到新史学》[M].马胜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8页。
    1 Alain, Dans l'histoire on trouve decrit tout le progres de nos pensees,20 mai 1921, Propos sur des philosophes
    2 Charles-Victor Langlois, Charles Seignobos, Introduction aux etudes historiques, Les Editions Kime, Paris 1992, p.247
    3参见《法国当代史学主流》第8页;《碎片化的历史学》第28页;Les ecoles historiques p.192-193。
    4 Charles-Victor Langlois, Charles Seignobos, Introduction aux etudes historiques, Les Editions Kime, Paris 1992, p.96。
    5 Charles-Victor Langlois, Charles Seignobos, Introduction aux etudes historiques, Les Editions Kime, Paris 1992, p.277。
    1以上对于历史研究活动分工的介绍,可参见[中国]姚蒙.《法国当代史学主流——从年鉴派到新史学》[M].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8年,第8页;Guy Bourde, Herve Martin, Les ecoles historiques, Seuil, Paris,1997, p.193-194。
    2[中国]姚蒙.《法国当代史学主流——从年鉴派到新史学》[M].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8年,第9页。
    3[美国]伊格尔斯.《欧洲史学新方向》[M].赵世玲赵世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第52页。
    4 Revue d'historique1876年创刊号,[中国]姚蒙.《法国当代史学主流——从年鉴派到新史学》[M].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8年,第3页。
    5Guy Thuiller,Jean Tulard,Les ecoles historiques,Seuil,Paris,1990,p.182。
    1[日本]井上幸治.《年鉴学派成立的基础——昂利·贝尔在法国史学史中的地位》[J].何培忠译刘永鑫校.《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第6期:第65页。
    2勒庞Gustave Le Bon(1841-1931):法国心理学家、社会学家,著作宏富,其代表作《大众心理学》(Psychologie des Foules)影响极大。他被认为是“大众心理学”(Psychologie des Foules):这一概念的开创者。
    3布隆代尔Charles Blondel (1876-1939)法国心理学家,早年曾师从列维—布留尔,后专攻病态心理学与实验心理学,著有《集体心理学导论》(Introduction a la Psychologie collective)等,曾任斯特拉斯堡大学实验心理学教授、巴黎大学病理心理学教授。
    1这里只能说是大体而言,因为实际情况相当复杂,远远谈不上是泾渭分明。下文还会述及。
    Antoine Prost, 《Charles Seignobos revisite》, Vingtieme Siecle, revue d'histoire, n°43, juillet-septembre 1994, p.100
    3这方面的相关著述可参见Charles-Olivier Carbonell, "Histoire et historiens, une mutation ideologique des historiens frangais,1865-1885", Privat,1976; Gerard Noiriel, Sur la 《crise》 de l'histoire, Paris, Belin,1996 (按,这本书又在2005年被Gallimard出版社收入《Folio histoire》系列重新出版)。
    1[美国]格特鲁德·希梅尔法布.《新旧历史学》[M].余伟译.北京:新星出版社,1997,第一版导言第7页。
    2 Paule Braudel, "Les origines intellectuelles de Fernand Braudel:un temoignage", Annales ESC, 47(1),1992,p.238。
    1 Paule Braudel, "Les origines intellectuelles de Fernand Braudel:un temoignage", Annales ESC, 47(1),1992, p.242。
    2 J. H. Hexter, Fernand Braudel and the Monde Braudellien..., 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Vol.44,No.4(Dec.,1972),p.499。其中,赫克斯特用了“替罪羊”一词,耐人寻味。
    J Charles-Victor Langlois, Charles Seignobos, Introduction aux etudes historiques, Les Editions Kime, Paris 1992, p.275
    1Christian Delacroix, Francois Dosse, Patrick Garcia, Les courants historiques en France: 19e-20e siecle, Armand Colin, Paris,1999, p.62.
    2[美国]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M].何兆武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页。
    3《历史杂志》创刊号
    4[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M].顾良张慧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第177页。
    5 Louis Halphen, Introduction a l'Histoire,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Paris,1946, p.50
    6[德国]李凯尔特.《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M].涂纪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
    1转引自[中国]王晴佳.《西方的历史观念——从古希腊到现代》[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78页。
    2以F概括详见[美国]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M].保兆武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5页。
    1[中国]王养冲.《西方近代社会学思想的演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06页。
    2[中国]王养冲.《西方近代社会学思想的演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46页。
    3[法国]E.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狄玉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22页。
    4[中国]王养冲.《西方近代社会学思想的演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05页。
    5[法国]E.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狄玉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3页。
    1[法国]E.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狄玉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9页。
    2[法国]E.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狄玉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39页。
    3[法国]E.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l.狄玉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39-40页。
    4[法国]E.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狄玉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23页。
    5参见[中国]王养冲.《西方近代社会学思想的演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05—141页。
    6[法国]E.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狄玉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34页。
    1[法国]E.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狄玉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35页。
    2如王养冲的译法,参见[中国]王养冲.《西方近代社会学思想的演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05—141页。
    3这篇序言最初以《论社会学的客观方法》(De la methode objective en sociologie)为题发表在昂利·贝尔主编的《历史综合杂志》(1901年第二期)上。
    4[法国]E.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狄玉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7页。
    5[法国]E.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l.狄玉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7页。
    1 Girolamo Ramunni, 《Le travail de Francois Simiand (1873-1935)》, La revue pour l'histoire du CNRS [En ligne],5| 2001, mis en ligne le 06 mars 2006, consulte le 11 septembre 2011. URL http://histoire-cnrs.revues.org/393
    2多年以后,当年鉴学派提倡联合各门社会科学共同研究时(当然,年鉴学派使用了远为高明的措辞,也取得了更为明显的成功),很少有人会想起瑟诺博斯曾是这方面的先驱了。现在国内外许多书对于瑟诺博斯的评价都过多受年鉴学派的影响,而有所偏颇。国内关于瑟诺博斯较公正的介绍不妨看《史学理论大辞典》的“瑟诺博斯”辞条。[中国]蒋大椿陈启能主编.《史学理论大辞典》[M].合婴: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145页。
    1原载1903年《历史综合杂志》,转引自中译本[法国]J.勒高夫P.诺拉R.夏蒂埃J.勒韦尔主编.《新史学》[M].姚蒙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第23页。
    2[法国]J.勒高夫P.诺拉R.夏蒂埃J.勒韦尔主编.《新史学》[Ml.姚蒙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第24页。
    3[中国]姚蒙.《法国当代史学主流——从年鉴派到新史学》[M].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8,第25页。
    Paul Lacombe, De l'histoire consideree comme science, Hachette, Paris,1894
    5 Paul Lacombe, De l'histoire consideree comme science, Hachette, Paris,1894, p.Ⅺ
    1 Paul Lacombe, De l'histoire consideree comme science, Hachette, Paris,1894, p.2
    1[日本]井上幸治.《年鉴学派成立的基础——昂利·贝尔在法国史学史中的地位》[J].何培忠译刘永鑫校.《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第6期:第66页。
    3 Paul Lacombe, De l'histoire consideree comme science, Hachette, Paris,1894, p.10
    4 Paul Lacombe, De l'histoire consideree comme science, Hachette, Paris,1894, p.11
    5见费弗尔为贝尔主编的《传统史学与历史综合》(L'his to ire traditionnelle et la Synthese Historique)一书撰写的书评,Bulletin de la Societe des Professeurs d'Histoire et de Geographie de l'Enseignement Public, juin 1922, p.18
    6[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M].顾良张慧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第176页。
    7埃米尔·布特鲁Emile Boutroux (1845-1921):法国哲学家、哲学史家。他致力于调和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反对科学唯物论。他著有《论自然法则中的偶然性反对决定论观点,对科学哲学有较大贡献。1912年他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De la contingence des lois de la nature),士。除了贝尔以外,柏格森和涂尔干也曾是他的学生。另外,法国地理学宗师维达尔·白兰士也受到他极大的影响。8法国学制,申请博士学位者须提交大小两篇埥士论文(或称为主副论文)。例如,《地中海》 是布罗代尔提交的大博士论文,其小博士论文则是《菲利普二世时期的西班牙与北非》。
    1 Siegel, Martin,'Henri Berr's Revue de Synthese Historique', History and Theory, Vol.9, No.3 (1970), p.322.
    2 La nouvelle revue (1890),517-523。
    3[中国]姚蒙.《法国当代史学主流——从年鉴派到新史学》[M].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8,第2]页。
    4[美国]伊格尔斯.《欧洲史学新方向》[M].赵世玲赵世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第56页。
    5[美国]伊格尔斯.《欧洲史学新方向》[M].赵世玲赵世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第56页。
    1[法国]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M].张和声程郁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第139页。
    2[美国]伊格尔斯.《欧洲史学新方向》[M].赵世玲赵世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第56页。第56页。
    3[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卷[M].唐家龙曾培耿等译吴模信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一版序言第5页。
    4一译“历史综合评论”。在坊间流行的学术论著中,“历史综合杂志”与“历史综合评论”这两种译法并存。笔者考察下来,两种译法各有各的道理。按法语词义来说, revue译作“杂志”是当然的,不过相对应的英语review却有评论的意思,而且就其内容来看,译作“评论”也一定道理。为统一体例起见,本论文中统一译作“历史综合杂志”。
    5费尔南·洛特Fernand Lot (1866-1952):法国历史学家,中世纪史专家,著有《高卢——法兰西民族的人种、社会和政治根基》(La Gaule, Les fondements ethniques, sociaux et politiques de la nation francaise,1947)等。
    1按:关于该中心成立的年份,有的材料说在1925年,另一些材料说在1924年,笔者根据材料初步考辨下来,决定取前一说,具体考辨过程因与本论文主旨关系不大,在这里就不作展开了。
    2 Lucien Febre,'Deux ouvriers d'Histoire', Melanges d'histoire sociale, Vol.4, No.4 (1943), p.93.
    3[美国]伊格尔斯.《欧洲史学新方向》[M].赵世玲赵世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第55页。按:引文中的“历史综合杂志”,中译本原作“历史综合评论”,为统一起见,做了改动。
    4也有学者把贝尔及其追随者视为“综合学派”,认为贝尔是“综合学派”的开创者。就贝尔的宏大视野与杰出贡献而言,完全可以当得此誉。但是“综合学派”的理论和成果的界限并不是十分明确,在学术界也尚没有形成公论,所以在此只是指出来供参考。
    1此书早在90年代初就出版了中译本。[法国]约瑟夫·房德里耶斯.《语言》[Ml.岑麟祥叶蜚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
    1例如多斯的《碎片化的历史学》对此就有大量讨论。参见[法国]弗朗索瓦·多斯.《碎片化的历史学——从“年鉴”到新史学》[M].马胜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2参见[美国]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一种诗歌理论》[M].徐文博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1[美国]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M].何兆武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第57页。
    2[中国]张芝联.《从高卢到戴高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第180页。顺便提一下,张芝联先生划分的第二阶段是从1945年到1968年布罗代尔辞去《年鉴》杂志主编为止,这是年鉴学派巩固地位并扩大影响的时期;第三阶段是1968年以后,这是年鉴学派弊端日益暴露并受到更多批评的时期。由于文章写得较早(1978年),后面年鉴学派又有了复杂的发展,简单归入第三阶段已不合适。另外,在我个人看来,]968年布罗代尔虽然辞去了杂志主编的职务,但仍然是年鉴学派的核心人物,他的第二部代表作《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也正在写作之中,以1968年为限来区分第二、第三阶段似乎也可以商榷。
    1[日本]井上幸治.《年鉴学派成立的基础——昂利·贝尔在法国史学史中的地位》[J].何培忠译刘永鑫校.《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第6期,第65页。
    2[中国]姚蒙.《法国当代史学主流——从年鉴派到新史学》[Ml.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8,第38页。
    3[法国]弗朗索瓦·多斯.《碎片化的历史学——从“年鉴”到新史学》[M].马胜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第33页。
    1[法国]弗朗索瓦·多斯.《碎片化的历史学——从“年鉴”到新史学》[M].马胜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第44页。
    2[法国]弗朗索瓦·多斯.《碎片化的历史学——从“年鉴”到新史学》[M].马胜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第40页。
    3[法国]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M].张和声程郁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第51页。
    1[法国]J.勒高夫P.诺拉R.夏蒂埃J.勒韦尔主编.《新史学》[M].姚蒙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第11页。
    2[法国]弗朗索瓦·多斯.《碎片化的历史学——从“年鉴”到新史学》[M].马胜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第43页。
    3[法国]J.勒高夫P.诺拉R.夏蒂埃J.勒韦尔主编.《新史学》[M].姚蒙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第8页。
    1[法国]弗朗索瓦·多斯.《碎片化的历史学——从“年鉴”到新史学》[M].马胜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第238页。
    2费弗尔的信件,转引自[法国]弗朗索瓦·多斯.《碎片化的历史学——从“年鉴”到新史学》[M].马胜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第38页。
    3布洛赫的信件,转引自[法国]弗朗索瓦·多斯.《碎片化的历史学——从“年鉴”到新史学》[M].马胜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第38页。
    4[法国]J.勒高夫P.诺拉R.夏蒂埃J.勒韦尔主编.《新史学》[M].姚蒙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第8页。
    5[中国]姚蒙.《法国当代史学主流——从年鉴派到新史学》[M].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8,第53页。
    6[英国]彼得·伯克.《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1989)》[M].刘永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8页。
    1[中国]姚蒙.《法国当代史学主流——从年鉴派到新史学》[M].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8,第59页。
    2[中国]姚蒙.《法国当代史学主流——从年鉴派到新史学》[Ml.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8,第60页。
    1[中国]张广智:《历史学家的时代使命与学术职责——吕西安·费弗尔和他的“河山之恋”》,《安徽史学》2011年第3期。
    2[英国]彼得·伯克.《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1989)》[M].刘永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22页。
    3[英国]彼得·伯克.《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989)》[M].刘永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24页。
    1[英国]彼得·伯克.《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1989)》[M].刘永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13页。
    2[法国]马克·布洛赫.《法国农村史》[Ml.余中先张朋浩车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第6-7页。
    1[法国]马克·布洛赫.《法国农村史》[M].余中先张朋浩车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第8-9页。
    2[英国]彼得·伯克.《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1989)》[M].刘永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18-19页。
    3[法国]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M].张绪山李增洪侯树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中文版序言,第2-3页。
    4[英国]彼得·伯克.《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1989)》[M].刘永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19页。
    5《封建社会》一书出版后,费弗尔在《年鉴》杂志上发表了较为严厉的书评。布洛赫后来作出回应。
    6学者姚蒙指出,布洛赫常常从社会学、人类学的角度去研究文化,注意的是文化的群体层次,日常生活和习俗的层次。而费弗尔则习惯于从人物研究来把握特定社会的心态——文化结构。见[中国]姚蒙.《法国当代史学主流——从年鉴派到新史学》[M].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8,第77页。
    1[中国]姚蒙.《法国当代史学主流——从年鉴派到新史学》[M].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8年,第40页。
    2[英国]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M].杨豫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第55页。
    1这方面,费弗尔和布洛赫的观点有所差异。布洛赫更强调从原始档案出发,对文字档案更为重视。
    2[英国]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M].杨豫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第55页。
    3[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论历史》[M].刘北成周立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第31页。
    4[法国]J.勒高夫P.诺拉R.夏蒂埃J.勒韦尔主编.《新史学》[M].姚蒙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第]3页。
    1[法国]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M].张和声程郁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第9-13页。
    1见洛克菲勒基金会的相关档案,转引自Alain Brunhes, Fernand Braudel, Synthese et Liberte, Editons Josette Lyon, Paris,2001, p.70。
    2F.布罗代尔,在夏多瓦隆举办的学术活动,1985年10月20日,转引自[法国]弗朗索瓦·多斯.《碎片化的历史学——从“年鉴”到新史学》[M].马胜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第144页。
    3[西班牙]乌纳穆诺.《生命的悲剧意识》[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第2页。
    1[英国]爱德华·霍列特·卡尔:《历史是什么?》,吴柱存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44页。
    2F.布罗代尔,在夏多瓦隆举办的学术活动,1985年10月20日,转引自[法国]弗朗索瓦·多斯《碎片化的历史学——从<年鉴>到“新史学”》,马胜利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44-145页。
    1见布罗代尔晚年的回忆文章。Fernand Braudel, Personal Testimony, 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Vol.44, No.4 (Dec.,1972), p.448。
    2 Fernand Braudel, Personal Testimony, 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Vol.44, No.4 (Dec., 1972), p.448.
    3 Maurice Druon, Fernand Braudel & etc., Discours de reception de M. Fernand Braudel a I'Academie francaise et reponse de M. Maurice Druon, Arthaud, Paris,1986, p.39。
    4 Pierre Daix, Braudel, Flammarion, Paris,1995, p.21。
    2法国大革命时期,共和国建立后,在1792年12月12日国民公会颁布决议规定:“在初等学校负责教育的人员为instituteur”,其使命重大,负有向儿童乃至成人进行政治教育的责任。因此有研究者认为不妨使用“国民教师”这一称谓更为贴切,见曾晓阳、刘文立:《论法兰西共和国国民教师的政治职能》,《世界历史》2006年第3期。
    6刑克超:《法国教师的地位》,《人民教育》1985年第1期,第49页。
    1本段以下概括的情况,主要参考自Pierre Daix, Braudel, Flammarion, Paris,1995, p.21,以及Alain Brunhes, Fernand Braudel, Synthese et Liberte, Editons Josette Lyon, Paris,2001, p.17-上引书中还包括布罗代尔女儿的回忆。
    2雷岛位于法国西部比斯开湾中。
    3在洛林老家,当地附近的人们只布罗代尔是他父亲的孩子。后来有人探访当地健在的老人在他们的回忆中几乎没有多布罗代尔母亲的任何印象。见Pierre Daix, Braudel, Flammarion, Paris,1995, p.19。
    4这是1981年布罗代尔与Jean-Claude Bringuier交谈时说的话,转引自Pierre Daix, Braudel, Flammarion, Paris,1995, p.20。
    1 Pierre Daix, Braudel, Flammarion, Paris,1995, p.28=
    2巴西学者Diogo Da Silva Roiz用“裁缝和家庭妇女”来描述布罗代尔母亲的职业,见“AINTERPRETACAO DA "HISTORIA TOTAL" NO PENSAMENTO DE FERNAND PAUL BRAUDEL ENTRE 1949 E 1958", Bibios, Rio Grande,23 (1),2009, p.193。
    3[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法兰西的特性——空间和历史》[M].顾良张泽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导论)第1页。
    4 Pierre Daix, Braudel, Flammarion, Paris,1995, p.19。
    1[法国]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第34页。
    Pierre Daix, Braudel, Flammarion, Paris,1995, p.24。
    21981年布罗代尔与Jean-Claude Bringuier交谈时所作的回忆,转引自Pierre Daix, Braudel Flammarion, Paris,1995, p.20-21。
    3[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法兰西的特性——空间和历史》,顾良张泽乾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目录前一页。
    5 Alain Brunhes, Fernand Braudel, Synthese et Liberte, Editons Josette Lyon, Paris,2001, p.18。
    6 Fernand Braudel, Personal Testimony, 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Vol.44, No.4 (Dec., 1972), p.449。
    1 Pierre Daix, Braudel, Flammarion, Paris,1995, p.24。
    2 Fernand Braudel, Personal Testimony, 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Vol.44, No.4 (Dec 1972), p.448。
    3 Paule Braudel, "Les origines intellectuelles de Fernand Braudel:un temoignage", Annales ESC, 47(1),1992,p.239。
    Pierre Daix, Braudel, Flammarion, Paris,1995, p.26。
    Pierre Daix, Braudel, Flammarion, Paris,1995, p.24。
    1 Alain Brunhes, Fernand Braudel, Synthe.se et Liberte, Editons Josette Lyon, Paris,2001, p.22。在当时的法国,体罚孩子的情况还很常见。
    2 Fernand Braudel, Personal Testimony, 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Vol.44, No.4 (Dec., 1972), p.449。
    3 Alain Brunhes, Fernand Braudel, Synthese et Liberte, Editons Josette Lyon, Paris,2001, p.23。
    4关于法国公立中学里学生的阶级对立的情况,作家马塞尔·帕尼奥尔在他的著名的自传体四部曲的第三部《爱恋时光》中有生动的描绘。
    1顺便说一下,现在国内的情况又何尝不是如此?这恐怕是一种难以避免的“长时段”。
    21981年布罗代尔与Jean-Claude Bringuier交谈时所作的回忆,转引自Pierre Daix, Braudel, Flammarion, Paris,1995, p.29。
    3 Paule Braudel, "Les origines intellectuelles de Fernand Braudel:un temoignage", Annales ESC, 47(1),1992, p.238。
    4 Femand Braudel, Personal Testimony, 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Vol.44, No.4 (Dec., 1972), p.449。
    5当时法国的年青一代都推崇诗人瓦莱里,布罗代尔在这方面也不例外。关于瓦莱里对布罗代尔的影响,希腊学者埃拉托·帕里斯'Erato Paris有详细论述。见Erato Paris, Le genese intellectuelle de l'oeuvre de Fernand Braudel:La Mediterranee et le monde mediterraneen a l'epoque de Philippe II (1923-1947), Athene,1999, p.141-147.
    6布罗代尔(在历史著作中表现出来)的文学才能历来受到人文社会科学界人士的普遍赞誉,即使对其历史著作持批判态度的学者也不能不承认他善于运用语言。
    7布罗代尔晚年的回忆,见Pierre Daix, Braudel, Flammarion, Paris,1995, p.30。
    8 Pierre Daix, Braudel, Flammarion, Paris,1995, p.30。
    1 Fernand Braudel, Personal Testimony, 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Vol.44, No.4 (Dec., 1972), p.449.
    Alain Brunhes, Fernand Braudel, Synthese et Liberte, Editons Josette Lyon, Paris,2001, p.25。
    3布罗代尔去银行打工这段经历是否最初培养他对于经济学方面的兴趣(以及他在历史研究中重视经济因素)?因材料不足,尚难作出断言。
    4或称巴黎大学,因其地处Sorbonne而名。
    5战争期间,大学里许多专业缩短学制,以便尽快让学生毕业,历史学也不例外。Alain Brunhes, Fernand Braudel, Synthese et Liberte, Editons Josette Lyon, Paris,2001, p.25。
    Fernand Braudel, Personal Testimony, 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Vol.44, No.4 (Dec., 1972), p.449。
    'Paule Braudel, "Les origines intellectuelles de Fernand Braudel:un temoignage", Annales ESC, 47(1),1992, p.239.
    1 Maurice Druon, Fernand Braudel & etc., Discours de reception de M. Fernand Braudel a l'Academie francaise et reponse de M. Maurice Druon, Arthaud, Paris,1986, p35。
    1关于布罗代尔成名之前这段时期,他的夫人保罗·布罗代尔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资料,具体见《布罗代尔的精神源流》一文,Paul Braudel,'Les origines intellectuelles de Fernand Braudel: Un temoignage', Annale ESC, janvier-fevrier 1992, n°1, p.237-244.
    1 Paul Braudel,'Les origines intellectuelles de Fernand Braudel:Un temoignage', Annale ESC, janvier-fevrier 1992, n°l, p.239。
    1最初定下的题目是《菲利普二世,16世纪的西班牙和地中海》(Philippe Ⅱ, l'Espagne et la Mediterranee au XVIe siecle)。
    2这方面布罗代尔自己有生动的回忆,具体可参见他为美国的《现代史杂志》所撰写的回忆文章:Fernand Braudel,'Personal Testimony', 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Vol.44, No.4 (Dec., 1972),p.448-467
    3 Alain Brunhes, Fernand Braudel, Synthese et Liberte, Josette Lyon, Paris,2001, p44。
    4 Alain Brunhes, Fernand Braudel, Synthese et Liberte, Josette Lyon, Paris,2001, p48。
    5常绍民.《史家之绝唱——布罗代尔的(地中海史>简介》,国外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
    1[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卷[M].唐家龙 曾培耿等译 吴模信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Giuliana Gemelli, Fernande Braudel, Odlie Jacob, Paris,1995, p.57。
    3这方面巴西最富盛名的小说家若热·亚马多有不少生动的描绘。布罗代尔对亚马多显然也很熟悉,他曾多次提及亚马多对巴西社会问题的描绘,例如《在巴西巴伊亚:用现在解释过去》一文,见[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论历史》[M].刘北成 周立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第187页。
    4Alain Brunhes, Fernand Braudel, Synthese et Liberte, Josette Lyon, Paris,2001, p45。
    1 Giuliana Gemelli. Fernande Braudel. Odlie Jacob. Paris.1995. p.57。
    2《史学一生——布罗代尔访问录》,载[中国(台湾)]赖建诚译著.《年鉴学派管窥》[M].台北:左岸文化,2003,第153-154页。
    3[英国]爱德华·霍列特·卡尔.《历史是什么?》fM].吴柱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第28页。
    4《地中海》第一版序言,见[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卷[M].唐家龙 曾培耿等译 吴模信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第10页。
    5即著名的论文《长时段:历史与社会科学》。
    1有学者认为,布罗代尔总是在对抗列维一斯特劳斯的影响。例如Samuel Kinser,'Annaliste Paradigm? The Geohistorical Structuralism of Fernand Braudel',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86, No.1 (Feb.,1981), p.63-105。这种观点是否妥当,当然可以商榷,但作者在丰富的资料基础之上,提供了富有洞察力的分析。
    2 Giuliana Gemelli, Fernande Braudel, Odlie Jacob, Paris,1995, p.57。
    3王翼龙李仁贵.《弗朗索瓦·佩鲁国际经济理论评介》,《经济学动态》1995年第9期,第76页。
    4郑道文.《佩鲁的经济空间理论》,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第17页。
    5郑道文.《佩鲁的经济空间理论》,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第18页。
    6郑道文.《佩鲁的经济空间理论》,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第18页。
    1作为例子,可参见[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卷[M].唐家龙 曾培耿等译 吴模信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50页。
    2关于布罗代尔与费弗尔的交往,材料很多,评论也很多,这里就不展开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当事人本身的记述,这些材料包括:Fernand Braudel,'Personal Testimony', 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Vol.44, No.4 (Dec.,1972), p.448-467. Paul Braudel,'Les origines intellectuelles de Fernand Braudel:Un temoignage', Annale ESC, janvier-fevrier 1992, n°l, p.237-244.以及费弗尔为布罗代尔《地中海》撰写的书评。
    3 Alain Brunhes, Fernand Braudel, Synthese et Liberte, Josette Lyon, Paris,2001, p.53。
    4关于费弗尔对布罗代尔的影响,很多学者都有研究,意大利学者Alberto Tenenti的论文《厉史学家费弗尔和布罗代尔》对于两人对史学的贡献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梳理详尽,见解新颖,尤其值得推荐。'Lucien Febvre e Fernand Braudel Storici',载En la Espana Medieval, No.12(1989),pp.11-26.
    5根据我的理解,这里的“野蛮国家”应该是指非洲的地中海沿岸国家。
    6 Femand Braudel, Personal Testimony, 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Vol.44, No.4 (Dec., 1972), p.452。
    1这方面,比利时历史学家亨利·皮雷纳的遭遇和布罗代尔有几分相似。
    2 Paule Braudel, "Les origines intellectuelles de Fernand Braudel:un temoignage", Annales ESC, 47(1),1992,pp.237。
    1 Paule Brauciel, "Les origines intellectuelles de Fernand Braudel:un temoignage", Annales ESC, 47(1),1992, pp.243。
    1 J. H. Hexter, Fernand Braudel and the Monde Braudellien..., 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Vol.44, No.4 (Dec.,1972), p.505。
    1[中国(台湾)]赖建诚.《布罗代尔的史学解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页。
    1 Paule Braudel, "Les origines intellectuelles de Fernand Braudel:un temoignage", Annales ESC, 47(1),1992, p.238。
    1[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卷[Ml.唐家龙曾培耿等 译吴模信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8-9页。
    2[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卷[M].唐家龙曾培耿等译 吴模信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0页。
    1[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卷IM].唐家龙 曾培耿等译 吴模信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8页。
    2[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下卷[M].吴模信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976页。
    3[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卷[M].唐家龙曾培耿等译 吴模信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0页。
    4[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下卷[M].吴模信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416页。
    5[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下卷[M].吴模信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415页。
    1[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M].顾良 张慧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第175页。
    2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布罗代尔的《地中海》与列维—斯特劳斯的《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都是在1949年发表的。
    1[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M].顾良 张慧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第176页。
    2[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M].顾良 张慧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第177页。
    1[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M].顾良 张慧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第182页。
    2[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M].顾良 张慧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第183页。
    1[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M].顾良 张慧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第177页。
    2[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M].顾良 张慧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第177页。
    1[法国]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 马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第1页。
    2[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论历史》[M].刘北成 周立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第187页。
    Gaston Bachelard, L'intuition de l'instant, Livre de Poche, Paris,1994
    2 Fernand Braudel, Les Ambitions de l'histoire, Livre de Poche, Paris,1999 p.63。
    Maurice Druon, Fernand Braudel & etc., Discours de reception de M. Fernand Braudel a l'Academie francaise et reponse de M. Maurice Druon, Arthaud, Paris,1986, p.67。
    1[意大利]曼佐尼.《约婚夫妇》,吕同六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引言第1页。引号为原文所有。
    2这篇论文收入三卷本的《布罗代尔著作集》(Les ecrits de Fernand Braudel, Tome 1-3, De Fallois, Paris,1996-2001)中。
    Fernand Braudel, Autour de la Mediterranee, Livre de Poche, Paris,1998, p50。
    1对于传记的贬低,是布罗代尔长期以来的倾向。但耐人寻味的是,布罗代尔去世后,他的两部传记(分别写查理五世和菲利普二世)被收入《论历史·二集》,首次以法语原貌问世。见Fernand Braudel, Ecrits sur l'histoire 2, Flammarion, Paris,1993。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因为布罗代尔考虑到自己特殊的身份,这两部传记若在法国出版,或将招来讥议——参见台湾学者赖建诚对此的评论:[中国(台湾)]赖建诚.《布罗代尔的史学解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第89页。
    2 Fernand Braudel, Autour de la Mediterranee, Livre de Poche, Paris,1998, p73。
    3 Fernand Braudel, Autour de la Mediterranee, Livre de Poche, Paris,1998, p71-73。
    4 Fernand Braudel, Autour de la Mediterranee, Livre de Poche, Paris,1998, p73。
    5 Fernand Braudel, Autour de la Mediterranee, Livre de Poche, Paris,1998, p80。
    1这是布罗代尔的原话。
    2[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卷[M].唐家龙曾培耿等译吴模信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一版序言,第8页。
    3 Fernand Braudel, Autour de la Mediterranee, Livre de Poche, Paris,1998, p63。
    4当然,这篇文章是1928年发表的,当时年鉴学派还没有成立,这里所讨论到的这一点是布罗代尔固有的思想倾向。
    1 Fernand Braudel, Autour de la Mediterranee, Livre de Poche, Paris,1998, p95
    2 Fernand Braudel, Autour de la Mediterranee, Livre de Poche, Paris,1998, p50。
    3 Fernand Braudel, Autour de la Mediterranee, Livre de Poche, Paris,1998, p47。
    4 Alain Brunhes, Fernand Braudel, Synthese et Liberte, Josette Lyon, Paris,2001, p37。
    1[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M].顾良 张慧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第121页。
    2[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M].顾良 张慧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第122页。
    3[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M].顾良 张慧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第161页。
    4[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M].顾良 张慧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第122页。
    1[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从》[M].顾良 张慧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第123页。
    2[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Ml.顾良 张慧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第123页。
    3[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M].顾良 张慧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第150页。
    1[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M].顾良 张慧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第150-151页。
    2这里我们把讨论重点集中到汤因比身上,其实斯宾格勒对于布罗代尔的影响也很大,尤其他们都重视与创造性领域相对的常规领域。所以彼得·伯克敏锐地指出,这两位历史学家的相似之处“比通常认为的要多得多”。参见[英国]彼得·伯克.《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1989)》[M].刘永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2页。
    3[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M].顾良 张慧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第137页。
    1[法国]J.勒高夫P.诺拉R.夏蒂埃J.勒韦尔主编.《新史学》[M].姚蒙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第12页。
    2[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M].顾良 张慧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第146页。
    3[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M].顾良 张慧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第146页。
    4[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M].顾良 张慧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第149页。
    1[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M].顾良 张慧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第153页。
    1[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三卷:《世界的时间》[M].施康强 顾良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第5页。
    1[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日 常生活的结构:可能和不可能》[M].顾良 施康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第19-20页。
    1[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日常生活的结构:可能和不可能》[M].顾良 施康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第20页。
    2[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日常生活的结构:可能和不可能》[M].顾良 施康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第21页。
    1[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日常生活的结构:可能和不可能》[M].顾良 施康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第27页。
    1[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二卷:《形形色色的交换》[M].顾良译 施康强校.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二联书店,1993,第3页。
    2[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15年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二卷:《形形色色的交换》[M].顾良译 施康强校.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第275页。
    1[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下卷[M].吴模信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第975-976页。
    1[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下卷[Ml.吴模信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978页。
    2[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下卷[Ml.吴模信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978页。
    3实际上,直到今天,这也是历史学界的主流观点,尽管布罗代尔通过他的研究提出了非常有力的异议。
    1《地中海》第二版序言,见[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卷[M].唐家龙 曾培耿等译 吴模信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3页。
    2[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卷[Ml.唐家龙曾培耿等译 吴模信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7页。
    3[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下卷[M].吴模信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第982页。
    4 Paule Braudel, "Les origines intellectuelles de Fernand Braudel:un temoignage", Annales ESC, 47(1),1992,p.244。
    1例如,法国学者Jean-Claude Perrot在论文《布罗代尔著作中的现在与时段》(Le present et la duree dans l'oeuvre de Braudel)中就曾指出布罗代尔历史研究中的含混色彩(ambiguite) Le present et la duree dans l'oeuvre de Braudel,参见Jacques Revel ed., Fernand Braudel et l'histoire, Hachette Litterature, Paris,1999, p.168-170。
    1[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M].顾良 张慧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第132页。
    2[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M].顾良 张慧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第133页。
    3[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M].顾良 张慧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第137页。
    4[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Ml.顾良 张慧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第141页。
    5[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M].顾良 张慧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7年,第148页。
    1[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M].顾良 张慧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第149页。
    2[中国]姚蒙.《法国当代史学主流——从年鉴派到新史学》[M].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8年,第52页。
    3[中国]姚蒙.《法国当代史学主流——从年鉴派到新史学》[M].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8年,第53页。
    4[法国]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M].张和声 程郁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39贝。
    5[法国]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M].张和声 程郁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141页。
    6[法国]J.勒高夫P.诺拉R.夏蒂埃J.勒韦尔主编.《新史学》[M].姚蒙编译.上海:上海 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9-10页。
    1 Andre Burguiere, Histoire d'une histoire:la naissance des Annales, Annales E.S.C., Vol.34, 1979, pp.1347。
    1[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下卷[M].吴模信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67页。
    1 J. H. Hexter, Fernand Braudel and the Monde Braudellien..., 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Vol.44, No.4 (Dec.,1972),pp.519。
    1[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M].顾良 张慧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第186页。
    1[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卷[M].唐家龙曾培耿等译 吴模信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69页。
    2[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卷[M].唐家龙曾培耿等译 吴模信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923页。
    3[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下卷[M].吴模信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06页。
    4[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日常生活的结构:可能和不可能》[M].顾良 施康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第508页。
    5[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日常生活的结构:可能和不可能》[M].顾良 施康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第514页。
    6 Alain Brunhes, Fernand Braudel, Synthese et Liberte, Josette Lyon, Paris,2001, p.19.
    1 Pierre Daix,Braudel, Paris,1995,p.21.
    1[法国]乔治·杜比乔治·杜梅泽尔等.《法兰西院士就职演说》[M].马骥 张宇凌 何慧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第78页。
    2[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二卷:《形形色色的交换》[M].顾良译 施康强校.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第2页。
    1[英国]彼得·伯克.《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1989)》[M].刘永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4—35页。
    2这是《地中海》一书初版上的话,再版后已不可见,这里转引自[英国]彼得·伯克.《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1989)》[M].刘永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5页。
    3[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卷[M].唐家龙曾培耿等译 吴模信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84页。这个标题看似是很大的题目,但实际上只是原书一个小节里的一个小标题。
    4[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卷[M].唐家龙曾培耿等译 吴模信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86页。
    5[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卷[Ml.唐家龙曾培耿等译 吴模信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86页。
    6[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卷[M].唐家龙曾培耿等译 吴模信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81页。
    7[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卷[M].唐家龙 曾培耿等译 吴模信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17页。
    1[法国]安德烈·梅尼埃.《法国地理学思想史》[M].蔡宗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0页。具体可参见白兰士的《人文地理学原理》一书。
    2[法国]安德烈·梅尼埃.《法国地理学思想史》[Ml.蔡宗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1页。
    3[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法兰西的特性——空间和历史》[M].顾良 张泽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215页。
    4[法国]安德烈·梅尼埃.《法国地理学思想史》[M].蔡宗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0页。
    1[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法兰西的特性——空间和历史》[M].顾良 张泽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215页。
    2王作成《布罗代尔“地理环境决定论”辨析》,《思想战线》,2003年第6期,第104页。
    3[法国]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M].张和声程郁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143页。
    4 Alberto Tenenti,'Lucien Febvre e Fernand Braudel Storici', En la Espana Medieval, No.12 (1989), pp.13.
    4刘子奎的文章《是继承还是偏离:布罗代尔新论》,认为布罗代尔实际上偏离了年鉴学派两位创始人的路线,颇可一读,载《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2期。
    1[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论历史》[M].刘北成 周立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第34页。
    [1]Fernand Braudel, Ecrits sur I'histoire, Flammarion, Paris,1969, reed.1977.
    [2]Fernand Braudel, Lecon inaugurale faite le vendredi 1er decembre 1950, College de France, Chaire d'histoire de la civilisation moderne, College de France, Paris, 1951
    [3]Fernand Braudel, La Mediterranee et le monde mediterraneen a l'epoque de Philippe II (Tome 1&2), Armand Colin, Paris,1976
    [4]Fernand Braudel, Civilisation materielle, economie et capitalisme, XVe-XVIIIe siecle (Tome 1-3), Armand Colin, Paris,1979
    [5]Fernand Braudel, La dynamique du capitalisme, Artaud, Paris,1985
    [6]Fernand Braudel, L'Identite de la France (Tome 1-3), Artaud, Paris,1986
    [7]Fernand Braudel etc., Une leqon d'histoire de Fernand Braudel, Artaud, Paris, 1986
    [8]Fernand Braudel, Grammaire des civilisations, Artaud, Paris,1987
    [9]Fernand Braudel, Le modele italien, Artaud, Paris,1987
    [10]Fernand Braudel, Ecrits sur l'histoire 2, Flammarion, Paris,1993.
    [11]Fernand Braudel, Les ecrits de Fernand Braudel, Ⅰ, Autour de la Mediterranee, Edition de Fallois, Paris,1996 (Livre de Poche, Paris,1998)
    [12]Fernand Braudel, Les ecrits de Fernand Braudel, Ⅱ, Les Ambitions de I'histoire, Edition de Fallois, Paris,1997 (Livre de Poche, Paris,1999)
    [13]Fernand Braudel, Les Memoires de la Mediterranee, Edition de Fallois, Paris, 1998 (Livre de Poche, Paris,2001)
    [14]Fernand Braudel, Les ecrits de Fernand Braudel, Ⅲ, L'Histoire au quotidien, Edition de Fallois, Paris,2001
    [15]Alan R. H. Baker and Derek Gregory ed., Explorations in Historical Geography: Interpretative Essay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
    [16]Guy Bourde, Herve Martin, Les ecoles historiques, Seuil, Paris,1997.
    [17]Alain Brunhes, Fernand Braudel, Synthese et Liberte, Josette Lyon, Paris,2001.
    [18]Charles-Olivier Carbonell, Histoire et hisloriens, une mutation ideologique des historiens francais,1865-1885, Privat, Toulouse,1976.
    [19]Philippe Carrard, The Poetics of the New History:French Historical Discourse from Braudel to Chartier, Baltimore,1992
    [20]Stuart Clark ed., The Annales School:Critical Assessments (voll-4),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1999.
    [21]Pierre Daix, Braudel, Paris,1995.
    [22]Christian Delacroix, Francois Dosse, Patrick Garcia, Les courants historiques en France:19e-20e siecle, Armand Colin, Paris,1999.
    [23]Guy Dhoquois, Histoire de lapensee historique, Armand Colin, Paris,1991.
    [24]Maurice Druon, Fernand Braudel & etc., Discours de reception de M. Fernand Braudel a l'Academie franqaise et reponse de M. Maurice Druon, Arthaud, Paris, 1986.
    [25]Lucien Febvre, Combats pour l'histoire, Armand Colin, Paris,1992.
    [26]Lucien Febvre, La terre et l'evolution humaine:Introduction geographique a l'histoire, Albin Michel, Paris,1949.
    [27]Giuliana Gemelli, Fernande Braudel, Odlie Jacob, Paris,1995.
    [28]Georges Gurvitch, Dialectique et sociologie, Flammarion, Paris,1962.
    [29]Louis Halphen, Introduction a l'Histoire,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Paris, 1946.
    [30]Paul Lacombe, De l'histoire consideree comme science, Hachette, Paris,1894. Cheng-Chung Lai, Braudel's Historiography Reconsidere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2004.
    [31]Charles-Victor Langlois, Charles Seignobos, Introduction aux etudes historiques, Les Editions Kime, Paris 1992 (1e edition:Librairie Hachette, Paris,1898).
    [32]Yves Lemoine, Fernand Braudel, ambitions et inquietudes d'un historien, Michel de Maule, Paris,2010.
    [33]Gerard Noiriel, Sur la 《crise》 de l'histoire, Belin, Paris,1996.
    [34]Erato Paris, Le genese intellectuelle de l'oeuvre de Fernand Braudel:La Mediterranee et le monde me'diterraneen a l'epoque de Philippe Ⅱ (1923-1947), Athene,1999.
    [35]Krzysztof Pomian, L'ordre du temps, Gallimard, Paris,1984.
    [36]Jacques Ranciere, Les noms des l'histoire:Essai de poetique du savoir, Seuil, Paris,1992.
    [37]Jacques Revel ed., Fernand Braudel et l'histoire, Hachette Litterature, Paris, 1999.
    [38]Guy Thuiller, Jean Tulard, Les ecoles historique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Paris,1990.
    [39]Maurice Aymard, 《Une certaine passion de la France, une certaine idee de l'histoire》, Lire Braudel, Paris, La Decouverte,1988, pp.58-73.
    [40]Bernard Bailyn, Braudel's Geohistory--A Reconsideration,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Vol.11, No.3, Part 1 (Summer,1951), pp.277-282.
    [41]Fernand Braudel, Lucien Febvre et l'histoire, Annales E.S.C., Vol.12,1957, pp. 177-82.
    [42]Fernand Braudel, Personal Testimony, 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Vol.44, No.4 (Dec.,1972),448-467.
    [43]Andre Burguiere, Histoire d'une histoire:la naissance des Annales, Annales E.S.C., Vol.34,1979, pp.1347-1359.
    [44]Suzanne Delorme, Henri Berr, Osiris, Vol.10 (1952), pp.4-9.
    [45]Lucien Febvre, Deux ouvriers d'Histoire, Melanges d'histoire sociale, Vol.4, No. 4 (1943), pp.93.
    [46]Priscilla Parkhurst Ferguson, Braudel's Empire in Paris, 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Contemporary French Civilization, Vol.12,1988, pp.74-86.
    [47]Michael Harsgor, Total History:The Annales Schoo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Vol.13, No.1 (Jan.,1978), pp.1-13.
    [48]J. H. Hexter, Fernand Braudel and the Monde Braudellien..., 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Vol.44, No.4 (Dec.,1972), pp.480-539.
    [49]Lynn Hunt, French History in the Last Twenty Years: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Annales Paradigm,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Vol.21, No.2, Twentieth Anniversary Issue (Apr.,1986), pp.209-224.
    [50]Pierre Jeannin, Une histoire planetaire de la civilisation materielle, Annales E.S.C., ⅩⅩⅦ, n.1, janvier-fevrier 1972, pp.71-79.
    [51]Steven Laurence Kaplan, Long-Run Lamentations:Braudel on France, 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Vol.63, No.2, A Special Issue on Modern France. (Jun., 1991), pp.341-353.
    [52]Hans Kellner, Disorderly Conduct:Braudel's Mediterranean Satire, History and Theory, Vol.18, No.2 (May,1979), pp.197-222.
    [53]Samuel Kinser, Annaliste Paradigm? The Geohistorical Structuralism of Fernand Braudel,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86, No.1 (Feb.,1981), pp.63-105.
    [54]Witold Kula, Histoire et economie:La longue duree, Annales E.S.C., XV, n.2, mars-avril 1960, pp.294-313.
    [55]Yves Lacoste, Braudel geographe, Herodote, no.40,1986, pp.161-165.
    [56]Lai, Cheng-Chung, Braudel's Concepts and Methodology Reconsidered, European Legacy, Feb2000, Vol.5 Issue 1; p65-86.
    [57]Claude Lefort, Histoire et sociologie dans Poeuvre de Fernand Braudel, Cahiers internationaux de sociologie, No.13,1952, pp.122-131.
    [58]William H. McNeill, Fernand Braudel, Historian, 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Vol.73, No.1 (Mar.,2001), pp.133-146.
    [59]Michel Morineau, Un grand dessein:Civilisation materielle, economie et capitalisme (XVe-XVIIIe siecle) de Fernand Braudel, Revue d'Histoire Moderne et Contemporaine, XXVIII, no.4 oct.-dec.1981, pp.624-668.
    [60]Jean-Claude Perrot, Le present et la duree dans l'oeuvre de Braudel, Annales E.S.C., XXXVI, n.l, janvier-fevrier 1981, pp.3-15.
    [61]Krzystof Pomian, L'heure des Annales:La terre-les hommes-le monde, Les Lieuxde Memoire,2:La nation, (ed. P. Nora), Gallimard,1986, pp.377-429.
    [62]Jacques Revel, The Annales:Continuities and Discontinuities, Review, vol.1, 1978, pp.9-18.
    [63]Ulysses Santamaria; Anne M. Bailey, A Note on Braudel's Structure as Duration, History and Theory, Vol.23, No.1 (Feb.,1984), pp.78-83.
    [64]Martin Siegel, Henri Berr's Revue de Synthese Historique, History and Theory, Vol.9, No.3 (1970), pp.322-334.
    [65]Thomas E. Skidmore, Levi-Strauss, Braudel and Brazil:A Case of Mutual Influence, Bulletin of Latin American Research, Vol.22, No.3,2003, pp.340-349.
    [66]Philip Stewart, Complicating the Figures:Braudel's Revolutionary Miracle, Diacritics, Vol.21, No.1 (Spring,1991), pp.91-98.
    [67]Traian Stoianovich,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Braudel's "Civilisation Materielle", 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Vol.41, No.1. (Mar.,1969), pp.68-81.
    [68]Alberto Tenenti, Lucien Febvre e Fernand Braudel Storici, En la Espana Medieval,No.12(1989), pp.11-26.
    [69]H. R. Trevor-Roper, Fernand Braudel, the Annales, and the Mediterranean, 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Vol.44, No.4 (Dec.,1972), pp.468-479.
    [70]Tulio, Halperin-Donghi, On Braudel, Journal of Latin American Cultural Studies, Aug2002, Vol.11 Issue 2, p107-118.
    [71]Immanuel Wallerstein, Braudel on Capitalism, or Everything Upside Down, 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Vol.63, No.2, A Special Issue on Modern France (Jun., 1991), pp.354-361.
    [72]Immanuel Wallerstein, Fernand Braudel, Historian, "homme de la conjoncture", Radical History Review, vol.26,1982, pp.105-119.
    [1][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卷[M].唐家龙曾培耿等译吴模信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下卷[M].吴模信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日常生活的结构:可能和不可能》[M].顾良施康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4][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二卷:《形形色色的交换》[M].顾良译施康强校.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
    [5][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三卷:《世界的时间》[M].施康强顾良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
    [6][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法兰西的特性——空间和历史》[M].顾良张泽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7][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法兰西的特性——人与物(上)》[M].顾良张泽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8][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法兰西的特性——人与物(下)》[M].顾良张泽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9][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论历史》[M].刘北成周立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0][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M].顾良张慧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11][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动力》[M].杨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12][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地中海考古:史前史和古代史》[M].蒋明炜吕华曹青林刘驯刚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3][法国]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纲》[M].肖昶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4][波兰]耶日·托波尔斯基.《历史学方法论》[M].张家哲 王寅 尤天然译
    尤天然校.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15][德国]德罗伊森.《历史知识理论》[M].胡昌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6][德国]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 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第三版修订本)
    [17][德国]李凯尔特.《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M].涂纪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8][德国]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魏楚雄 俞新天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9][俄罗斯]别尔嘉耶夫.《历史的意义》[M].张雅平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20][法国]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M].葛智强 胡秉诚 王沪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1][法国]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M].张和声 程郁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22][法国]马克·布洛赫.《法国农村史》[M].余中先 张朋浩 车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3][法国]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M].张绪山 李增洪 侯树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4][法国]E.迪尔凯姆(今通译为“涂尔于”).《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狄玉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25][法国]乔治·杜比 乔治·杜梅泽尔等.《法兰西院士就职演说》[M].马骥张宇凌 何慧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26][法国]弗朗索瓦·多斯.《碎片化的历史学——从“年鉴”到新史学》[M].马胜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7][法国]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 马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8][法国]乔治·古尔维奇.《社会时间的频谱》[M].朱红文 高宁 范璐璐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9][法国]雅克·勒高夫.《历史与记忆》[M].方仁杰 倪复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0][法国]J.勒高夫P.诺拉R.夏蒂埃J.勒韦尔主编.《新史学》[M].姚蒙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3l][法国]雅克·勒戈夫皮埃尔·诺拉主编.《史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方法、新对象——法国新史学发展趋势》[M].郝名玮译.背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32][法国]保罗·利科.《法国史学对史学理论的贡献》[M].王建华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33][法国]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M].王志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34][法国]安德烈·梅尼埃.《法国地理学思想史》[M].蔡宗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5][法国]艾德加·莫兰.《社会学思考》[M].阎素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6][法国]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周煦良汤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37][美国]彼得·盖伊.《历史学家的三堂小说课》[M].刘森尧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8][美国]B.A.哈多克.《历史思想导论》[M].王加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39][美国]汉斯·凯尔纳.《语言和历史描写:曲解故事》[M].韩震吴玉军等译.郑州:大象出版社,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
    [40][美国]鲁滨孙.《新史学》[M].齐思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1][美国]格特鲁德·希梅尔法布.《新旧历史学》[M].余伟译.北京:新星出版社,1997
    [42][美国]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M].何兆武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43][美国]伊格尔斯.《欧洲史学新方向》[M].赵世玲赵世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44][苏联]巴尔格.《历史学的范畴和方法》[M].莫润先陈桂荣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45][苏联]加尔金主编.《欧美近代现代史学史》[M].董进泉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
    [46][苏联]茹科夫.《历史方法论大纲》[M].王瓘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47][西班牙]乌纳穆诺.《生命的悲剧意识》[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
    [48][意大利]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M].傅任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9][意大利]吉奥乔·阿甘本.《幼年与历史:经验的毁灭》[M].尹星译陈永国校.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2
    [50][英国]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M].杨豫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51][英国]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M].冯钢刘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52][英国]彼得·伯克.《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1989)》[M].刘永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3][英国]爱德华·霍列特·卡尔.《历史是什么?》[M].吴柱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54][英国]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M].何兆武张文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5][英国]约翰·雷契.《敲开智者的脑袋——当代西方50位著名思想家的智慧人生》[M].吴琼 齐鹏 李志红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56][英国]丹尼尔·史密斯.《历史社会学的兴起》[M].周辉荣 井建斌等译 刘北成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7][英国]约翰·托什.《史学导论(现代历史学的目标、方法和新方向)》[M].吴英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8][英国]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刘建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59][中国]陈恒 耿相新编.《新史学·第二辑:布罗代尔的遗产》[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60][中国]陈新主编.《当代西方历史哲学读本(1967-2002)》[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61][中国]陈新.《历史认识:从现代到后现代》[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2][[中国]陈新.《西方历史叙述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3][中国]何兆武 陈启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64][中国]蒋大椿 陈启能主编.《史学理论大辞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65][中国]田汝康金重远选编.《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M].上海:上海 人民出版社,1982
    [66][中国]汤在新主编.《近代西方经济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67][中国]李宏图主编.《法国史研究的新视野》[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68][中国]徐浩侯建新.《当代西方史学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69][中国]王晴佳.《西方的历史观念——从古希腊到现代》[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0][中国]王养冲.《西方近代社会学思想的演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中国]姚蒙.《法国当代史学主流——从年鉴派到新史学》[M].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8
    [71][中国]易兰.《兰克史学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72][中国]张广智主著.《西方史学史》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73][中国]张广智主编.《西方史学通史》第一卷,第六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74][中国]张广智 陈新.《年鉴学派》[M].台北:台湾扬智出版公司,1999
    [75][中国]张广智 张广勇.《史学:文化中的文化》[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76][中国]张广智 张广勇.《现代西方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77][中国]张文杰编.《历史的话语: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8][中国]张正明.《年鉴学派史学范式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
    [79][中国]张芝联.《从高卢到戴高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80][中国(香港)]许宝强.《资本主义不是什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81][中国(台湾)]赖建诚.《布罗代尔的史学解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82][中国(台湾)]赖建诚译著.《年鉴学派管窥》[M].台北:左岸文化,2003
    [83][中国(台湾)]周樑楷.《历史学的思维》[M].台北:正中书局,1995
    [84][法国]安德烈·比尔吉埃尔(Andre Burguiere)《法国“年鉴派”历史学家——费尔南·勃罗代尔》[J].张珠圣译李椿龄校.《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1年第7期:第57—58页。(摘自法国《新观察家》杂志,1980年1月7日)
    [85][法国]乔治·杜比(Georges Duby)《法国历史研究的最新发展》[J].马胜利译.《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第1期:第99-105页。
    [86][法国]格雷尼桑(Jean Glenisson)《法国史学研究的新方向》[J].无其译姜文彬校.《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3年第1期:第17—22页。
    [87][美国]亨特(L. Hunt)《法国年鉴模式的盛衰史》[J].张广勇译姜文彬校.《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7年第3期:第15—17页+第11页。
    [88][美国]阿兰·梅吉尔(Allan Megill)《历史研究中的一致性与非一致性——从年鉴学派到新文化史(上)》[J].赵晗译.《学术研究》,2005年第11期:第79—87页。
    [89][美国]阿兰·梅吉尔(Allan Megill)《历史研究中的一致性与非一致性——从年鉴学派到新文化史(下)》[J].赵晗译.《学术研究》,2005年第12期:第93—100页。
    [90][美国]桑塔玛丽业(U. Santamaria)贝利(A. Bailey)《勃罗代尔及其持续时间结构》[J].张广勇译姜文彬校.《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7年第1期:第49—52页。
    [91][墨西哥]卡洛斯·安东尼奥·阿吉雷·罗哈斯(Carlos Antonio Aguirre Rojas).《布罗代尔在拉丁美洲和美国的不同影响》[J].郭健译.《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1期:第104—119页。
    [92][日本]都出比吕志.《历史学与深层概念》[J].晓玲译.《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90年第10期:第22—24页。(摘自日本《历史评论》1989年第2期)
    [93][口本]井上幸治.《年鉴学派成立的基础——昂利·贝尔在法国史学史中的地位》[J].何培忠译刘永鑫校.《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第6期:第65—68页。(摘译自日本《历史评论》1979年10月号)
    [94][苏联]阿法纳西耶夫(Ю.H.AфaHacbeв).《法国新历史科学的今昔》[J].董进泉译苏宁校.《国外社会文摘》,1985年第5期:第25—28页。(摘自苏联《历史问题》1984年第8期)
    [95][苏联]阿法纳西耶夫(Ю.H.AфaHacbeв).《勃罗代尔及其历史观》[J].董进泉译文新校.《国外社会文摘》,1985年第5期:第29—31页。(摘自苏联《近 现代历史》1985年第5期)
    [96][中国]陈新:《理性、保守主义与历史学家的责任——初论布罗代尔史学思想及其实践效应》,[J].世界历史,2001/01
    [97][中国]高国荣:《年鉴学派与环境史学》,[J].史学理论研究,2005/03
    [98][中国]顾良:《布罗代尔与年鉴派》,[J].史学理论研究,1994/01
    [99][中国]姜芃:《布罗代尔文明理论的启示》,[J].江苏社会科学,2004/01
    [100][中国]刘子奎:《是继承还是偏离:布罗代尔新论》,[J].史学理论研究,2003/02
    [101][中国]孙晶:《布罗代尔长时段理论及其评价》,[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
    [102][中国]王晴佳:《历史的总体研究:年鉴学派对我们的启迪》,[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03
    [103][中国]王祖望:《费尔南·布罗代尔——年鉴学派的一代宗师》,[J].国外社会科学,1986/09
    [104][中国]王作成:《布罗代尔“地理环境决定论”辨析》,[J].思想战线,2003年第6期
    [105][中国]杨豫:《法国年鉴学派范式的演变》,[J].史学理论研究,1992/02
    [106][中国]张广智:《年鉴学派的演进》,[J].历史教学问题,1997/05
    [107][中国]张广智:《历史学家的时代使命与学术职责——吕西安·费弗尔和他的“河山之恋”》,[J].安徽史学,2011年第3期
    [108][中国]张芝联:《法国年鉴学派简介》,[J].法国研究,1983年第3期
    [109][中国]张芝联:《费尔南·布罗代尔的史学方法》,[J].历史研究,1986/02
    [110][中国]朱和奴:《试论法国年鉴学派的历史人类学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2003/04
    [111][中国(台湾)]周樑楷:《年鉴学派的史学传统及其转变》,[J].史学评论,1984/07
    [112][中国(台湾)]赖建诚:《法国年鉴学派领袖布劳代尔》,[J].史学评论,1986年9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