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1927-1937年南京政府电影政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927至1937年是国民党统治大陆期间的一段政权相对平稳的时期,史称“南京十年”。这十年也正是南京政府与电影界发生密切联系的一段时期:一方面,南京政府文艺政策的制定者无不将与电影有关的大事小情视为要务;另一方面,中国电影(甚至包括来华的外国电影)在艺术外观上的变异更迭,很多亦可从南京政府的文艺政策中找到源头活水。叩问早期中国电影的来龙去脉及其内在理路,只要肯多向前凑近几步,我们就不难看到南京政府活跃的身影。此外,这一时期南京政府的电影政策,强化了电影与政治之关系,为延续至今的一种由政府深入介入电影事务的管理体制,提供了一个原初规范和早期样板,其中既包含了诱使国人致力于促成这一体制破茧而出的“阳谋”与“阴谋”,又包含了国人回应这一体制果真降临时的各色反应,亦包含了这一体制的得失利弊、功过是非。本文将以这一时期的南京政府电影政策作为考察对象,依照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维度,将其划分为防范性电影政策和建构性电影政策这样两大类别,并借助对大量的一手史料钩沉与开掘,梳理、呈现了南京政府电检制度的演变轨迹以及以建立国营电影机构、推动教育电影为主的电影活动之历史原貌,进而深入地探讨南京政府电影政策的外在特征及内在理路。此外,本文还详细地讨论了南京政府电影政策与彼时电影界及舆论话语之间的深层联系,既对电影政策之推行对电影业所形成的影响,予以评估,又可还原出彼时复杂多义的历史声像,撞击固有历史结论,进而加深我们对这段电影史的理解。总之,南京政府的电影政策处在由国民党政权的意识形态、中国电影的现实境遇以及舆论呼声所共同构筑的复杂的历史环境之中。它成为建构早期电影业形态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力量,也是我们如今理解早期中国电影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历史因素。谈论早期中国电影的创作观念的此消彼长、产业格局的移形换位乃至整个电影传统的演化变迁,若绕开了南京政府的电影政策,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说得清楚透彻的。
From1927to1937is the Kuomintang mainland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politicalrelatively smooth period, known as the" Nanjing ten years". The ten year is also the Nanjinggovernment and the film industry in close contact with a period of time: on the one hand, thegovernment of Nanjing literature and art policy makers are to be associated with the film big orsmall as a top priority; on the other hand, Chinese movies (including China's foreign film) in theart appearance variation change also, many from the Nanjing government's cultural policy to findspringhead. Inquiry of early Chinese films and its inner logic sequence of events, as long aswilling to move to a few steps, we very difficult to see that the government of Nanjing activefigure. In addition, this period the Nanjing government's policy, strengthen the film and politics, ashas been observed by a government further interventional film services management system,provides a primary standard and early model, which included the lure people committed tocontributing to this system come out right"" and" plot", but also contains the Chinese response tothis system really falls colored reaction, also contains the system'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merits and demerits. This will be the period of the Nanjing government film policy as the researchobjec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dimension,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preventive film policy and construction of film policy so that the two major categories, and withthe help of a historical data of and exploration, carding, presented the Nanjing governmentcensorship system evolution as well as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state institutions, promoteeducational film movie movie of the original history, then deeply discusses Nanjing governmentfilm policy exter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ternal logic. In addition,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indetail the Nanjing government film policy and then film and discourse in the deep, both on thefilm policy implementation of the movie industry formed by impact, assessment, and can reducethe time history of impact sound complex polysemous, inherent historical conclusion, so as to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is paragraph of film history understanding. In short, Nanjinggovernment's policy by the KMT regime ideology, Chinese movie reality situation and publicopinion demands together to build the complex historical environment. It became the constructingearly movie industry form a vital force, which we now understand the early Chinese film anoticeable historical factors. Talking about the early Chinese film creation concept, while theindustrial pattern Yixinghuanwei and even the entire film traditional evolutionary change, ifbypassing the Nanjing government's policy, is in any case can not say clearly thoroughly.
引文
1关于对“南京十年”时期的国民党政权的较全面的评价,可详见〔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下卷),刘敬坤等译,1994年1月第1版,第184——188页。
    2〔美〕罗伯特·C·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著,李迅译:《电影史:理论与实践》,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5月第2版,第26页。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编者注:文中以及脚注和参考文献中凡1949年10月以后的民国纪年均应为公元纪年。
    1大卫·波德维尔:《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电影理论》,孙绍谊译,《当代电影》2004年第5期。
    2贾磊磊:《跨界研究:电影学的方法论取向》,《当代电影》2009年第9期。
    3郦苏元:《新电影史的理论与实践》,《当代电影》2005年第1期。
    1《江苏省教育会电影审阅委员会》,原载《中华影业年鉴》中华影业年鉴社1927年出版,选自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第127——129页。
    1详见汪朝光:《民国电影检查制度之滥觞》,《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3期。
    1汪朝光:《民国电影检查制度之滥觞》,《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3期。
    2有资料显示,当时北洋政府的教育部也曾在此期间出台过一份“审核影片章程”,并“公布在案”,但由于“各制片公司,对于此事多视为具文”,北洋政府此项意欲统一电检权力的政令,大概最终也未能走出都门。详见《教育部实行审核影片》,《申报》1926年9月24日。
    3《浙江教警两厅合组电影审查会》,《申报》1926年2月8日。
    4《浙江教警两厅合组电影审查会》,《申报》1926年2月8日。
    1汪朝光:《民国电影检查制度之滥觞》,《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3期。
    2详见《内务部与教育部会拟检查电影暂行规则暨中央检查电影委员会组织规则呈并国务院批》(1928年4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文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9月第
    1版,第181—183页。
    3汪朝光:《民国电影检查制度之滥觞》,《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3期。
    4详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第132—133页。
    5史东山:《我们对于社会的两个希望》,《〈同居之爱〉特刊》,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1926年4月21日出版。
    1《影片之已得——戏曲电影审委会通过者》,《新银星》1928年5期。
    1《戏曲电影审委会常会记》,《申报》1929年1月25日。另:■字系原文字迹不清之处。
    2《戏曲电影审委会会议》,《申报》1929年2月1日。
    3《电影审查会昨开会议》,《申报》1929年3月31日。
    1汪朝光:《检查、控制与导向——上海市电影检查委员会研究》,《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6期。
    1详见《教内两部公布检查电影片规则》,《申报》1929年4月19日。
    2汪朝光:《检查、控制与导向——上海市电影检查委员会研究》,《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6期。
    3《上海特别市电影检查委员会成立经过、目前进行状况报告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文化〔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第338页。
    1详见《上海特别市电影检查委员会成立经过、目前进行状况报告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文化〔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第338页。
    2详见《市教育局派员指导有声影片》,《申报》1929年2月14日。
    3汪朝光:《检查、控制与导向——上海市电影检查委员会研究》,《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6期。
    4汪朝光:《检查、控制与导向——上海市电影检查委员会研究》,《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6期。
    1关于民族主义思潮与南京政府电检制度建立之关系,可参见顾倩:《民国政府电影管理体制(1927——1937)》,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第
    2剑云:《中国影片之前途(一)》,《电影月报》1928年1期。
    3详见〔美国〕乔恩·刘易斯:《关于美国的电影法规和分级制度》,池修凹∕译,《世界电影》2009年第1期。
    1Robert Stam:《电影理论解读》,陈儒修、郭幼龙∕译,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9月1日初版一刷,第42—43页。
    2呆介《我国电影立法和应否取缔讨论》,原载《银光》1927年第2期,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北京第1次印刷,第149页。
    3剑云:《电影审查问题》,《电影月报》1928年5期。
    1凤昔醉:《影片审查问题》,《明星特刊第1期最后之良心号》,1925年5月1日出版。
    2凤昔醉:《影片审查问题》,《明星特刊第1期最后之良心号》,1925年5月1日出版。
    3曹元恺《设立电影审查会的提议》,原载《影戏春秋》1925年第12期,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北京第1次印刷,第140页。
    1呆介《我国电影立法和应否取缔讨论》,原载《银光》1927年第2期,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北京第1次印刷,第149页。
    2剑云:《电影审查问题》,《电影月报》1928年5期。
    3周剑云自己就在同一篇文章中对地方性的电影审查会直言不讳地表示出了鄙夷与不满,他在评论江苏省教育会电影审阅会时认为,该会“条例既如此简单。而出席委员又只要三人以上。审阅之后。不过加几句考
    1金矢《电影审查问题》,《电影月报》1929年9期。
    2孙师毅:《对于省教育会的电影审查说话》,原载《银星》1926年2期,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
    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北京第1次印刷,第148页。
    1金矢《电影审查问题》,《电影月报》1929年9期。
    2梦湘:《审查影剧应有的认识》,《大公报》1929年6月4日。
    3梦湘:《审查影剧应有的认识》,《大公报》1929年6月4日。
    1金矢《电影审查问题》,《电影月报》1929年9期。
    2详见剑云《关税自主与中国电影》《电影月报》1928年5期
    3详见剑云:《今后的努力》,《电影月报》1928年7期。
    1彭百川:《教育部电影行政概况》,《中国电影年鉴1934》,中国教育电影协会(1934年)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575页。
    2汪朝光:《三十年代初期的国民党电影检查制度》,《电影艺术》,1997年第3期。
    3详见《立法院百十三次会议》,《申报》1930年10月12日。
    4本文所引《电影检查法》的颁布日期及其内容,均出自《电影检查委员会公报》,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八月一日第一卷第一期。
    1见《电影检查委员会公报》,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十一月十二日第一卷第十一期。
    1《中央常务会议通过中外影片标准》,《申报》1932年12月2日。
    1《弁言》,教育内政部电影检查委员会编:《教育内政部电影检查工作总报告》(1934年),第1页。
    1卢楚宝:《敬告今日中国之营电影业者》,《电影杂志》,1924年第5期。
    2参见弘石:《第一次浪潮:默片期中国商业电影现象述评》,《当代电影》,1995年第2期。
    3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209页。
    4周剑云:《中国电影之前途(四)》,《电影月报》,1929年第9期。
    1孙怀仁:《中国电影的脚本问题》,《电影月报》,1928年第5期。
    2唐松高:《中国应有的新兴电影》,《电影月刊》,1930年第4期。
    3君良:《中国电影界起来努力“民族主义运动”!》,《电影月刊》,1930年第4期。
    4彭百川:《教育部电影行政概况》,《中国电影年鉴1934》,中国教育电影协会(1934年)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575页。
    5汪朝光:《三十年代初期的国民党电影检查制度》,《电影艺术》,1997年第3期,第62页。
    6周剑云:《电影审查问题》,《电影月报》,1928年第4期。
    7据内、教电检会所统计的《禁演国产影片一栏表》,自1931年6月15日起至1934年2月30日止,共禁演国产片60部,虽未指明武侠神怪片的数量,但就笔者从片名上推断,几乎全部为武侠神怪片。参见教育内政部电影检查委员会编:《教育内政部电影检查工作总报告》(1934年)之《禁演国产影片一览表》,第1——4页。
    8《教育内政部禁止红莲寺影片各集之映演,并通知各制片公司,非依照出版法在内政部登记许可之书籍不准取材制片会令》(二十一年六月二十九日),教育内政部电影检查委员会编:《教育内政部电影检查工作总
    报告》(1934年)之“本会重要文件”部分,第61页。
    1舒湮:《中国电影的本质问题——一页贫乏的备忘录》,《明星月报》,1934年2卷5期。
    2愿燕:《小公司齐心谋抵抗》,《申报·本埠增刊》,1932年12月18日。
    3愿燕:《小公司齐心谋抵抗》,《申报·本埠增刊》,1932年12月18日。
    1《〈陈三五娘〉已秘密放映》,《影迷周报》,1934年1卷12期。
    2李一:《秘密摄制神怪片等问题》,《申报·本埠增刊》,1934年8月20日。
    3红茶:《武侠神怪复活的意义》,《申报·本埠增刊》,1934年8月22日。
    4丹枫:《论神怪片复活之原因》,《申报·本埠增刊》,1934年9月1日。
    5参见余梅:《电检会查抄神怪片之详情经过》,《电声》,1935年第4卷第5期。
    1参见余梅:《电检会查抄神怪片之详情经过》,《电声》,1935年第4卷第5期。
    2参见余梅:《电检会查抄神怪片之详情经过》,《电声》,1935年第4卷第5期。
    3参见余梅:《电检会查抄神怪片之详情经过》,《电声》,1935年第4卷第5期。
    4《满城风雨电检会严抄神怪片》,《电声》,1935年第4卷第3期。
    5《检查余波》,《电声》,1935年第4卷第5期。
    6《检抄神怪片》,《电声》,1935年第4卷第3期。
    7《上教育内政部请会咨财政部饬各海关查禁偷运出口电影片呈文》(二十年四月七日),《教育内政部电影检查工作总报告》(1934年)之“本会重要文件”部分,第78页。
    8关于政府打击走私武侠神怪片的报道,在当时频见于报端。可参见:《严禁私运影片》,《电声》,1935年第4卷第27期;《神怪片〈济公〉走私被扣》,《电声》,1936年第5年第4期;《厦门海关破获大批神怪片》,《电声》,1936年第5年第42期。
    9朱戈:《全沪小公司查封后之变态》,《电影新闻》1935年第1卷第3期。
    1罗平:《小市民层与中国电影(上)》,《申报·本埠增刊》,1934年5月27日。
    2《中国电影事业的新路线——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应付的使命》(陈立夫讲述、王平陵笔记),《中国电影年鉴1934》,中国教育电影协会(1934年)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1019页。
    3《电影在各埠》,《明星月报》,1933年2卷第1期。
    4《银光闪闪》,《影迷周报》,1934年1卷第5期。
    5参见(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第98——102页。
    6陈拙民:《献给电影检查委员会》,《电影月刊》,1931年6月。
    1在电检会统计的《禁演国产影片一览表》中可以看到,在1931年6月15日至1934年2月30日期间,共禁演国产片60部,其中除了1部影片之外,其它59部影片竟均触犯到《电影检查法》第二条第三或第四款之规定。参见教育内政部电影检查委员会编:《教育内政部电影检查工作总报告》(1934年)之《禁演国产影片一览表》,第1——4页;另参见《电影检查法》(十九年十一月三日公布),《电影检查委员会公报》1932年8月1日第1期。
    2李一:《秘密摄制神怪片等问题》,《申报·本埠增刊》,1934年8月20日。
    3关于上世纪上半叶好莱坞电影在华市场的境遇,可参见汪朝光:《民国年间美国电影在华市场研究》,《电影艺术》,1998年第1期;李道新:《好莱坞在中国的独特处境与历史命运》,《当代电影》,2001年第6期;萧志伟、尹鸿:《美国第一份中国电影市场的官方调查报告与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电影艺术》,2002年第1期。
    4管大:《中国影戏谈》,《影戏杂志》,第1卷第1号。
    2参见天始:《辱华片》,《现代电影》,第1卷第4期。
    3参见天始:《辱华片》,《现代电影》,第1卷第4期。
    1陈炳洪:《三张关于中国而不来中国的影片》,《现代电影》,1933年创刊号。
    2《谈辱华片》,《联华画报》,1935年第12期。
    3天始:《辱华片》,《现代电影》,第1卷第4期。
    4《米高梅派员来华摄〈大地〉》,《中央日报》,1934年4月8日。
    5《米高梅公司来华摄制〈大地〉影片之经过详情》,《电声》,1934年第3卷第14期。
    6范寄病:《大地影片交涉经过及修改情形》,《时代电影》,1937年第2年5月号。
    1范寄病:《大地影片交涉经过及修改情形》,《时代电影》,1937年第2年5月号。
    2《经我政府抗议大地内容重加修正》,《电声》,1937年第6卷第3期。
    3参见《我们对〈大地〉放心》,《电声》,1937年第6卷第17期;另见《〈大地〉影片在美公映盛况》,《电声》,1937年第6卷第3期。
    1参见《美国米高梅公司大地影片摄制经过》,《中央日报》,1937年4月25日。
    2《我们对〈大地〉放心》,《电声》,1937年第6卷第17期。
    3事实上,在当时的语境下,尚没有“左翼电影”这一称呼,对于此类影片,官方和舆论更多是以“左倾电影”或“鼓吹阶级斗争的影片”称之。左翼电影实际上乃后来的叫法。因此之故,本文乃使用“左倾电影”,而不是贯称的“左翼电影”。
    4《致国产影片公司告诫勿制鼓吹阶级斗争影片通告》(1933年10月4日),教育内政部电影检查委员会编:《教育内政部电影检查工作总报告》(1934年)之“本会重要文件”部分,第64页。
    5详见《黄绍竑、王世杰致行政院呈》(12月2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第一编文化〔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第352—353页。
    1《黄绍竑、王世杰致行政院呈》(12月2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文化〔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第351页。
    2汪朝光:《影艺的政治:一九三0年代中期中央电影检查委员会研究》,《历史研究》2006年2期。
    3关于左倾电影在当时的市场业绩之研究,可参见宫浩宇:《对电通影片公司电影活动的一次考察》,《当代电影》2011年第9期。
    1详见汪朝光:《影艺的政治:一九三0年代中期中央电影检查委员会研究》,《历史研究》2006年2期。
    2《电声》周刊曾刊载了一则新闻,对我们了解中央电检会在当时查禁福建语影片的情况,会有一些帮助;但与之相关的更多的史实,笔者目前还所知不多。参见阿英投:《厦门陈三五娘开映禁映的成因》,《电声》1935年4卷4期。
    3《禁粤语影片今日可决定办法》,《中央日报》1937年6月22日。
    4《粤语影片分三年禁绝》,《中央日报》1937年6月27日。
    1张英进:《美国电影中华人形象的演变》,《审视中国——从学科史的角度观察中国电影与文学研究》,张英进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第70页。
    2(美)哈罗德·伊罗生(Harold R.Lsaacs):《美国的中国形象》,于殿利、陆日宇译,中华书局2006年7月北京第1版,第154页。
    3《中宣会对大地指导员训示要点与〈大地〉影片摄制之实际情况》,《电声》,1937年第6年第3期。
    1《〈大地〉影片与小说之不同》,《电声》,1937年第6卷第12期。
    2《南洋华侨酷爱国产影片》(星加坡通讯),《申报·本埠增刊》,1934年10月19日。
    3《南洋电影市场滞呆之原因》,《电声》,1935年第4卷第43期。
    4闻人:《暹罗电影事业一瞥》,《电声》,1936年第5年第18期。
    5朱戈:《全沪小公司查封后之变态》,《电影新闻》,1935年第1卷第3期。
    1关于《火烧红莲寺》的广告可参见:《申报·本埠增刊》,1929年1月4日;《姊妹花》之广告参见:《申报·本埠增刊》,1934年2月10日。
    2未名:《电影插话》,《联华画报》,1935年3月第5卷第6期。
    3参见滕树谷:《瞎话三千》,《电通半月画报》,1935年第1期。
    4之而:《好话篇》,《新华画报》,1937年第2年第2期。
    5朱戈:《全沪小公司查封后之变态》,《电影新闻》,1935年第1卷第3期。
    6教育部专员郭有守在当时便观察到:“(民国)二十二年继续前一年的趋势,出产的影片,以社会类为最多,占半数以上”。郭有守:《二十二年之国产电影》,《中国电影年鉴1934》,中国教育电影协会(1934年)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185页。
    7汪朝光:《三十年代初期的国民党电影检查制度》,《电影艺术》,1997年第3期。
    1梅雯:《破碎的影像与失忆的历史——从旧派鸳蝴电影的衰落看中国知识范型的转变》,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342页。
    2比如,当时便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电影界是“赚钱的影片不通行,通行的影片不赚钱”,参见《银坛观感录》,《联华画报》,1935年第6卷11月第10期。周剑云也发现:“这几年来的国产影片中,未尝没有几部较为优秀的作品,但是它们都不卖钱,而卖钱的反是那些内容不值一提的东西。”参见《可怜的观众》,《电声》,1937年第6年第20期。
    3王平陵:《中国电影剧本的编制问题》,《中国电影年鉴》,中国教育电影协会(1934年)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109页。
    4《乞中央体恤商艰》,《电声》,1936年第5年第16期。
    5在一篇发表于1934年年底的文章中,作者对国片影业的现实处境作了十分生动的描述:“一年来之中国影坛,……在经济上,是愈趋衰落,愈趋凋敝,……各公司当局,虽竭尽智力,企图挽救,顾大势所趋,回天无力,捉襟见肘,其狼狈之状,较之往昔,殆更加深刻。”再青:《岁暮小言》,《青青电影》,1934年第1卷第10期。
    6参见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
    1版,第169页。
    7《电影检查从此统一》,《电声》,1936年第5年第30期。
    1常立:《影话》,《影迷周报》,1934年第1卷第12期。
    2参见钟宝贤:《香港百年光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第82—83页。
    3乃公:《艺华拟在香港设立分厂》,《电声》,1935年4卷36期。
    4《艺华香港分厂流产》,《电声》,1935年第4卷38期。另据汤晓丹(其时他正在香港替天一公司拍片)晚年回忆,艺华公司这一时期在香港已经成立了“办事处”,而且至少完成了一部影片——《糊涂外父》,该片正是由汤晓丹执导。这说明艺华之南迁,不止是“计划”,更一度付诸行动。详见汤晓丹:《百年电影百年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第58—59页。
    5《借款三万不能还清电通摄影机械被扣》,《电声》,1936年第5年第2期。
    1李柏晋:《论电影与教育》,原载《银星》1927年第12期,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北京第1次印刷(以下略),第558页。
    2曹元愷:《中国电影剧本应具的要素》,《电影杂志》1924年5号。
    3《影戏与教育》(华安和众保寿公司广告词),《电影杂志》1924年5号。
    4宋元生:《本刊之使命》,《新新特刊》1925年7月第1期。
    1汪福庆:《电影漫谈》,《电影杂志》1925年13号。
    2汤笔花:《对于编影剧者说几句话》,《电影杂志》1924年8号
    3际安:《发刊辞》,《电影月报》1928年1期。
    1李柏晋:《论电影与教育》,原载《银星》1927年第12期,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第559页。
    2关于“直观”与“印象教育”的探讨,详见李柏晋:《论电影与教育》,原载《银星》1927年第12期;以及文泉:《电影与儿童教育》,原载《影戏杂志》1931年第1期第10期。以上两篇文章均出自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第557页、563页。
    3徐观余:《电影在社会教育线上的任命》,原载《银光》1927年2期,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第552—553页
    4余季美:《电影与教育》,原载《银星》1927年10期,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第556页。
    5详见李柏晋:《论电影与教育》,原载《银星》1927年第12期,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第
    560页
    1详见李柏晋:《论电影与教育》,原载《银星》1927年第12期,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第
    560页。
    2详见徐公美:《电影的教育的检讨》,原载《联华周报》1932年12月3—10日第1—2期,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第564—566页。
    3桑田:《谈儿童影片》,《青青电影》1934年11期。
    1《教育电影协会成立》,《中央日报》1932年7月9日。
    2《主席褚民谊致词》,《二十三年度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会务报告》,总务组编印,第41—42页。
    3郑正秋:《当于教育电影作进一步的推进》,《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第四届年会专刊》,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编,第42页。
    1《中国电影事业的新路线——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应付的使命》(陈立夫讲述、王平陵笔记),《中国电影年鉴1934》,中国教育电影协会(1934年)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1019页。
    1详见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2月第1版,第294页。
    2傅葆石:《重塑罗明佑的电影人生》,黄爱玲编:《粤港电影姻缘》,香港电影资料馆出版,2005年3月,第
    91页。
    3郭有守:《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成立史》,《中国电影年鉴1934》,中国教育电影协会(1934年)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989页。
    1郭有守:《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成立史》,《中国电影年鉴1934》,中国教育电影协会(1934年)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990页。
    2详见《教育电影协会成立郭有守蔡元培等当选执监委员》,《中央日报》1932年7月9日。
    3郭有守:《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成立史》,《中国电影年鉴1934》,中国教育电影协会(1934年)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993页。
    4郭有守:《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成立史》,《中国电影年鉴1934》,中国教育电影协会(1934年)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993页。
    5详见《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昨开二次理事会》,《中央日报》1935年2月20日;以及《教育电影协会昨日举行理事会》,《中央日报》1935年5月31日。
    6详见《教电协会选举五届常务理监事》,《中央日报》1936年6月12日
    7详见《二十二年度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会务报告》,总务组编印,第35页;另见《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第四次执委会议》,《中央日报》1933年4月29日。
    8上海分会成立的时间及经过可详见《二十二年度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会务报告》,总务组编印,第7页。
    9详见《教育电影协会举行二次国产影片比赛》,《中央日报》1934年5月4日;另见《中国教育电影会三届首次理事会》,《中央日报》1934年5月22日。
    1郭有守:《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成立史》,《中国电影年鉴1934》,中国教育电影协会(1934年)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1016—1017页。
    2教电协会的日常事务在最初两年是由执委会来负责,从第三届年会开始,执委会从名称上改为理事会,但职能和性质则大体没有变动。详见《二十三年度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会务报告》,总务组编印,第51页。
    3郭有守:《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成立史》,《中国电影年鉴1934》,中国教育电影协会(1934年)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990页。
    1详见《二十三年度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会务报告》,总务组编印,第3页。
    2详见《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筹开第六届年会》,《中央日报》1937年3月16日。
    3详见《招待新闻界开映防毒影片》,《中央日报》1936年6月10日;《教电协会选举五届常务理监事》,《中央日报》1936年6月12日
    4详见《教育电影协会近讯》,《中央日报》1934年12月23日。
    5《教育电影协会巡回放映秋季教学影片》,《中央日报》1936年11月16日。
    6《中国教电协会年会重要提案及论文》,《中央日报》1935年5月2日。
    7《中央民训部嘉奖教电协会》,《中央日报》1936年11月13日。
    8《教电协会年会闭幕确立今后两大目标》,《中央日报》1937年5月6日。
    9《教电协会年会闭幕确立今后两大目标》,《中央日报》1937年5月6日。
    1《教育电影协会将摄古蹟风俗片与他国交换教育影片》,《中央日报》1934年1月18日。
    2详见《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映放国联教片》,《中央日报》1934年12月18日。
    3《教育电影协会近讯》,《中央日报》1934年12月23日。
    4参见《中国教育电影年鉴1934》,第1008—1009页;以及《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映放国联教片》,《中央日报》1934年12月18日。表内书名号为笔者所加。
    1《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将摄制教育影片》,《中央日报》1933年5月25日。
    2《二十二年度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会务报告》,总务组编印,第20页。
    3《招待新闻界开映防毒影片》,《中央日报》1936年6月10日。
    4《教电协会选举五届常务理监事》,《中央日报》1936年6月12日。
    5《教电协会制就〈防毒〉影片》,《中央日报》1936年6月9日。
    6《教电协会昨开第四届首次常会》,《中央日报》1935年5月31日。
    7详见《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昨召开理事会议》,《中央日报》1936年8月8日。
    8详见《教电协会选举五届常务理监事》,《中央日报》1936年6月12日。
    1详见《我国体育影片将运欧轮流放映》,《中央日报》1936年8月31日。
    2详见《中国教电协会前日举行两项会议》,《中央日报》1936年4月18日;另见《中国教电协会筹设民教电影放映台推张道藩等计划》,《中央日报》1934年5月15日。
    3《首都民教电台由四机关合作筹办》,《中央日报》1936年11月18日。
    4《教电协会选举五届常务理监事》,《中央日报》1936年6月12日。
    5详见《教电协会将呈请中央撤销沪租界电检制度》,《中央日报》1937年5月28日。
    6《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昨召开理事会议》,《中央日报》1936年8月8日。
    7《教电协会将呈请中央撤销沪租界电检制度》,《中央日报》1937年5月28日。
    8详见《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昨开二次理事会》,《中央日报》1935年2月20日。
    9详见《教育电影协会昨日举行理事会》,《中央日报》1935年5月31日。
    10《国产体育影片即寄欧映演》,《中央日报》1935年12月10日。
    1详见《教电协会与意国交换影片》,《中央日报》1936年6月18日;另见《教电协会映出意国影片〈意大利水果之种植〉》,《中央日报》1936年7月22日。
    2详见《美订购蚕丝影片》,《中央日报》1937年7月7日。
    3详见《中国教电协会通过推行教学电影案》,《中央日报》1936年2月15日。
    4详见《中国教电协会实行放映教育电影》,《中央日报》1936年3月3日。
    5此表来自于以下文献:《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巡回映放教学影片》,《中央日报》4月14日;《教电协会三期教学影片定明日起放映》,《中央日报》1936年5月31日;《教育电影协会巡回放映秋季教学影片》,《中央日报》1936年11月16日。另,表中书名号为笔者所加。
    6《电影协会三届年会在沪举行会期定五月五六两日请中央组电影统制会》,《中央日报》1934年2月17日。
    1详见《教电协会请摄制中国本位教育影片》,《中央日报》1936年5月18日。
    2详见《二十二年度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会务报告》,总务组编印,第38页。
    3《教育电影协会举行二次国产影片比赛》,《中央日报》1934年5月4日。
    4《教电协会昨开第四届首次常会》,《中央日报》1935年5月31日。
    5详见《教育电影协会举行二次国产影片比赛》,《中央日报》1934年5月4日);另见《三友式电影录音机中央将加以奖励》,《中央日报》1934年6月20日及《奖励三友式有声电影录音机——由电影事业指导委员会会同实业部审查奖励》,《中央党务月刊》第71期。
    6详见《二十三年度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会务报告》,总务组编印,第74页。
    7《中国教电协会年会重要提案及论文》,《中央日报》1935年5月2日。
    8《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昨召开理事会议》,《中央日报》1936年8月8日。
    1《教电协会呈请中央扶植国产电影事业》,《中央日报》1937年6月18日。
    2《中国教电协会年会重要提案及论文》,《中央日报》1935年5月2日。从当时报道的原文来看,此项议案的第二提请人为“万家祥”,而笔者怀疑此处有误;准确的应该是“厉家详”(可参见《二十二年度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会务报告》中第53页的相关记载)。但出于对原始文献的尊重,笔者在此姑且援用原文,不另做修改。特此说明。
    3《二十二年度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会务报告》,总务组编印,第53页。
    4《六岁以下儿童禁止入普通电影院》,《中央日报》1935年8月16日。
    5《教电协会将呈请中央撤销沪租界电检制度》,《中央日报》1937年5月28日;另见《教电协会呈请中央撤销沪租界电检制度》,《中央日报》1937年6月15日。
    6表中议案均来自于《中央日报》,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出处。
    1详见《给欧美电影公司的一封公开的信》,《二十二年度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会务报告》,总务组编印,第1页。
    2《总会总务组代表彭百川工作报告》,《二十三年度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会务报告》,总务组编印,第47页。
    3详见《二十二年度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会务报告》,总务组编印,第51页。
    4详见《二十二年度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会务报告》,总务组编印,第52、54页。
    5详见《二十二年度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会务报告》,总务组编印,第34、38页。
    6《二十二年度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会务报告》,总务组编印,第38页。
    7详见《二十二年度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会务报告》,总务组编印,第21—22页。
    8郭有守:《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成立史》,《中国电影年鉴1934》,中国教育电影协会(1934年)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1012页。
    1详见《二十三年度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会务报告》,总务组编印,第13—14页。
    2《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出版刊物一览表》,《中央日报》1937年5月4日。引文中书名号及标点,系笔者所加。
    3《教电协会选举五届常务理监事》,《中央日报》1936年6月12日。
    4比如,在二届年会时,教电协会曾计划出版《教育电影半周刊》,但未能成行;四届年会时,范德盛委员提出办《教育电影杂志》亦未果。详见《中国教育电影会三届首次理事会》,《中央日报》1934年5月22日;以及《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年会五月五日在杭州举行》,《中央日报》1935年5月1日。
    1详见《二十三年度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会务报告》,总务组编印,第1页。
    2《社会局指定学校参观映放教育影片》,《中央日报》1934年3月6日。
    3详见《巡回教育电影分组定期放映》,《中央日报》1934年11月5日。
    4详见《巡回教育电影市社会局等继续办理》,《中央日报》1935年5月2日
    5《社会局推广教育电影随时在各校放映》,《中央日报》1936年8月17日。
    1《社局将举办电影教育》,《中央日报》1937年3月11日。
    2详见《京民教馆国耻宣传周开幕》,《中央日报》1933年5月4日。
    3《苏京民教馆举办京市巡回教育电影》,《中央日报》1934年3月1日。
    4《省立民教馆教育电影三月份放映成绩统计》,《中央日报》1934年4月5日
    5详见《教育影片皮肤与炼油》,《中央日报》1934年4月8日。
    6详见《民教馆教育剧场近讯》,《中央日报》1935年2月17日
    1《江宁县演放教育影片籍以推行社会教育》,《中央日报》1934年2月1日。
    2《江宁社教设计会筹办电影宣传》,《中央日报》1934年10月6日。
    3《金陵大学理学院教育电影部概况》,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一月出版,第2页。
    4《金陵大学理学院教育电影部概况》,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一月出版,第3页。
    5《市政府订定本市映放教育电影办法》,《中央日报》1934年3月7日。
    6《金陵大学设教育电影部》,《中央日报》1936年9月16日。
    1《金陵大学理学院教育电影部概况》,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一月出版,第2页。
    2《金陵大学理学院教育电影部概况》,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一月出版,第18页。
    3《金陵大学理学院教育电影部概况》,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一月出版,第5页。
    4《金陵大学理学院教育电影部概况》,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一月出版,第15页。
    5《金陵大学理学院自制十六毫米教育影片表》,《金陵大学理学院教育电影部概况》,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一月出版,第6—8页。
    1《金大理学院摄制教育影片》,《中央日报》1935年11月20日。
    2《金陵大学摄制教育影片》,《中央日报》1937年2月10日。
    3《手工艺展开映工艺教育影片》,《中央日报》1937年5月30日。
    4详见《金陵大学摄制教育影片》,《中央日报》1937年2月10日。
    5详见《教育部组织电影教育委员会》,《中央日报》1936年7月22日。
    6详见《电影教育会即可成立》,《中央日报》1936年7月28日。
    7《教部昨日成立电影教育委员会》,《中央日报》1936年7月29日。另:标■系由于原始文献字迹不清、无法辨识。
    1详见《教部昨日令发实施电影教育办法》,《中央日报》8月23日。
    2《电教训练班十日在金大开学》,《中央日报》1936年9月1日。
    3《教部决定拨款补助各省市电影教育》,《中央日报》1936年1月26日。
    4《教部积极推行电化教育》,《中央日报》1936年12月10日。
    5详见《民教及电教经费应列入下年度经费》,《中央日报》1937年1月10日。
    6《教部昨颁布实施电化教育各校免费学额注意要点》,《中央日报》1937年4月20日。
    7详见《教育部征求教育电影剧本通告》,《中央日报》1936年9月1日。
    8《教部征求教育电影剧本》,《中央日报》1936年9月2日。
    9《教育部征求教育电影剧本》,《中央日报》1936年12月6日。
    10详见《教育部征求教电剧本揭晓》,《中央日报》1937年4月2日。
    11《教部摄制卫生教育影片》,《中央日报》1937年1月30日。
    1《推行电化教育教部将设立空中民校》,《中央日报》1937年2月2日。
    2详见《教育学会昨函请教部摄制我国教育影片》,《中央日报》1937年2月26日。
    3《教部摄制民教活动影片》,《中央日报》1937年5月9日。
    4详见《教育部摄取盲哑教学影片》,《中央日报》1937年4月18日。
    5《教部派员到平摄制教育影片》,《中央日报》1937年6月3日。
    6详见《蒋滋寿到保定摄制劳作教育片》,《中央日报》1937年6月6日。
    7秀:《银屑》,《中央日报》1937年7月3日。
    8详见《苏教厅筹摄第二部影片》,《中央日报》1935年1月26日;另见陈果夫:《饮水卫生及其他》,正中书局印行,第2页。
    1《苏教厅二次征求教育电影剧本》,《中央日报》1935年8月28日
    2《苏教厅征求电影剧本〈孤城落日〉当选》,《中央日报》1936年11月24日。
    3详见《镇江民教馆电教巡回车》,《中央日报》1937年5月21日。另外,要了解有关镇江民教馆的更多的史实,可参见赵惠康、贾磊磊合著的《中国科教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第18—
    20页。
    4详见秀:《银屑》,《中央日报》1937年6月12日。
    5陈果夫:《饮水卫生及其他》,正中书局印行,第1页。另注:该书出版日期不详,据笔者推测当在1945年底,下注同此。
    6详见陈果夫:《饮水卫生及其他》,正中书局印行,第1—2页。
    1金名:《中央摄影场新讯》,《中央日报》1937年5月22日。
    2详见陈果夫:《饮水卫生及其他》,正中书局印行,第3页。
    3《褚民谊自摄影片》,《中央日报》1933年8月3日。
    4详见《经惠渠落成之活动影片今晚在金大开映并请褚民谊演讲》,《中央日报》1932年11月24日。
    5《褚民谊所摄之新闻影片下周在公余社放映》,《中央日报》1934年9月22日
    6详见《我国参加国际运动影片比赛》,《中央日报》1935年8月16日。
    7《褚民谊体育影片在海外放映甚受欢迎》,《中央日报》1935年11月29日
    1方治:《中央电影事业概况》,《中国电影年鉴1934》,中国教育电影协会(1934年)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555页。
    1据《黎民伟日记》所载,除去国民党“一大”期间,黎氏对孙中山生前的政治活动至少还有过三次专门的拍摄:第一次是在1923年2月17日,“早孙中山先生到港,伟与彭年往接应,并摄电影”;第二次,是在同年的7月5日,“早到黄沙随孙大元帅北上,沿途摄影其动作”;第三次,乃是在1934年,“甲子……十月十七日在省拍孙总理离粤北上。”参见《黎民伟日记》,黎锡编订,香港电影资料馆2003年出版,第
    10页、第11页。
    2《黎民伟日记》,《黎民伟日记》,黎锡编订,香港电影资料馆2003年出版,第11页。
    3方治:《中央电影事业概况》,《中国电影年鉴1934》,中国教育电影协会(1934年)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555页。
    4详见杜云之:《中国电影七十年》,中华民国电影图书馆出版部中华民国七十五年十月出版,第220页。
    5方治:《中央电影事业概况》,《中国电影年鉴1934》,中国教育电影协会(1934年)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555页。
    6方治:《中央电影事业概况》,《中国电影年鉴1934》,中国教育电影协会(1934年)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555页。
    7详见杜云之:《中国电影七十年》,中华民国电影图书馆出版部中华民国七十五年十月出版,第220页。
    8方治:《中央电影事业概况》,《中国电影年鉴1934》,中国教育电影协会(1934年)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555页。
    9此表所参考的文献依次为:《电影月报》1928年第8期、方治:《中央电影事业概况》、《明星月报》1933年第1卷第1期、教育内政部电影检查委员会编:《教育内政部电影检查工作总报告》(1934年)之“本会特殊事件”部分、《申报》1933年5月14日、《明星月报》第1卷第3和4期、《中央日报》(1933年11月
    4日)以及《申报》(1933年11月23日)。考虑到有些合作事例或许未能见诸媒体或笔者目力不及,这一期间与官方合作摄片的电影公司或许不止以上这些,比如,方治在《中央电影事业概况》一文中便提到天一公司也曾参与此事,然而,由于笔者尚不掌握这方面的资料,只能暂付之阙如,留待另文补充。
    1王乾白:《赣行纪实(上)》,《明星》1933年第1卷第3期。
    2详见《最后消息》,《明星》1933年第1卷第2期。
    3王乾白:《赣行纪实(下)》,《明星》1933年第1卷第4期。
    4陈立夫:《中国电影事业的展望——在中央召集全国电影界谈话会讲演稿》,《中国电影年鉴1934》,中国教育电影协会(1934年)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99页。
    5鲁觉吾:《建设国片的整个计划与统一电影事业——如何建设国片之四》,《中央日报》1934年12月8日。
    6彭百川:《教育部电影行政概况》,中国教育电影协会(1934年)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1月第
    1版,第576页。
    1方治:《中央电影事业概况》,《中国电影年鉴1934》,中国教育电影协会(1934年)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556页。
    2方治:《中央电影事业概况》,《中国电影年鉴1934》,中国教育电影协会(1934年)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558——561页。
    1关于中电的具体成立日期可详见《中央摄影场参观记》(本报专访),《中央日报》,1935年5月24日。
    2钟雷:《五十年来的中国电影》,正中书局,中华民国五十四年四月初版,第41页。
    3详见杜云之:《中国电影七十年》,中华民国电影图书馆出版部中华民国七十五年十月出版,第220页。
    4《中央电影当局易人》,《电声》1936年5年7期。
    5方治:《中央电影事业概况》,《中国电影年鉴1934》,中国教育电影协会(1934年)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565页。
    6《中央电影场一瞥》,《电声》,1935年4卷26期。
    7据当时记者报道,中电对本场演员的管理也很是严格,“纪律甚严、演员每早六时、即须起床”。中电的军事化管理色彩亦由此可得以一辅证。详见《中央摄影场参观记(续)》(本报专访),《中央日报》,1935年5月25日。
    8《中央电影摄影场建筑经过》,《电影新闻》1935年1卷8期。
    9详见《中央有声摄影场今日上午举行落成典礼》,《中央日报》1935年7月15日;另见《中央有声摄影场昨日举行落成礼》,《中央日报》1935年7月16日。
    10《中央摄影场向美定购收音机》,《电声》1936年5卷1期。
    1参见《中央宣传部中央电影摄影场出品目录》(1947年2月编印,出版者不详),第34、42页。
    2实际上,从类型上说,该片属于由专业演员扮演、在实景拍摄的带有一定剧情的农村题材短片(长度两本),详见陈智:《我国首部在国际获正式奖的影片实为〈农人之春〉》,《电影艺术》2004年第3期。
    3苏戈:《谈新闻片》,《联华画报》1935年8月6卷3期。
    1从现有材料来看,中央电影摄影场所摄新闻纪录影片一般用来在全国各地义务放映,或加制外文后运至国外放映。参见《中央新闻片各地义务放映》,《电声》1935年4卷41期;《中央建设片出国》,《电声》1935年4卷40期。
    2参见《中央宣传部中央电影摄影场出品目录》(1947年2月编印,出版者不详),第56页。
    3《电影批评》,《电声》1936年第5年18期。
    4杜云之:《中国电影七十年》,中华民国电影图书馆出版部中华民国七十五年十月出版,第223页。
    5详见《方治张北海昨晚招待新闻电影两界》,《申报》1937年4月18日。
    6《〈密电码〉在京公演盛况》,《中央日报》,1937年4月21日。
    7《密电码卖座情形》,《电声》1937年6年18期。
    8合沙:《中摄影场放映班毕业》,《电影新闻》1935年1卷7期。
    9详见《中央电影场组电影巡回放映队》,《中央日报》,1936年9月10日。
    1《银光闪闪》,《影迷周报》1934年1卷5期。
    2《半月影坛风云录》,《青青电影》1934年1卷9期。
    3《五月大事记》,《联华画报》1935年6月12期。
    4详见《中央电影场演员训练班已开始授课》,《中央日报》1935年4月12日。此处的司徒惠民,大概系报道者笔误,笔者揣测应为司徒惠敏。
    5《中央电影摄影场征求男女演员》,《申报·本埠增刊》1935年1月17日。
    6《中央电影摄影场演员报名之踊跃》,《申报·本埠增刊》1935年1月21日。
    7《中央摄影场招考演员》,《电声》,1936年5年34期。
    1黄天始:《中央电影摄影场征求演员之标准》,《申报·本埠增刊》1935年1月22日。
    2《中央有声摄影场昨日举行落成礼》,《中央日报》1935年7月16日。
    3参见《中央摄影场罗致沪上影人一览》,《电声》,1936年5年29期。
    4详见见《黎民伟加入中央摄影场》,《电声》,1936年5年38期。另见《黎民伟在中央义务任职不支薪水》,《电声》,1936年5年49期。
    5详见《中央演员之清闲生活》,《电声》,1936年5年31期;《龚稼农客串中央》,《电声》,1935年4卷40期;《影界童星黎铿今晨飞京参加拍摄〈密电码〉》,《中央日报》1936年9月12日。
    6详见《七月一日起中央摄影场大裁员》,《电声》,1936年5年27期。
    7《中央摄影场两任场长都姓张》,《电声》1936年第5年50期。
    1详见《周克之薪水》,《电声》,1935年4卷39期。
    2详见张云乔:《旧梦拾零》,中国烟草博物馆内部藏书2004年5月出版,第31页。
    3《我人期望最殷者》,《电声》,1935年4卷39期。
    4《中央演员之清闲生活》,《电声》,1936年5年31期。
    5《中央摄影场女演员的衣食住》,《电声》1936年5年22期。
    6《中央责任》,《电声》1935年4卷40期。
    7《中央摄影场之阔绰》,《电声》,1935年4卷6期。
    8《我人期望最殷者》,《电声》,1935年4卷39期。
    1《军事委员会政治训练处征求电影剧本的启事》,《中央日报》1933年4月16日。
    1《赣行营摄剿匪影片》,《中央日报》1933年12月23日。
    2《行营感化院摄制感化影片》,《中央日报》1934年10月1日。
    3《行营电影股入川摄制影片现已事毕回汉》,《中央日报》1935年6月26日。
    4《军委会摄影师在洛摄制陕变时电影》,《中央日报》1937年3月9日。另注:■字为原史料字迹不清之处。
    5《军委会派员摄川灾影片》,《中央日报》1937年5月8日。
    6《川灾影片将运京公映》,《中央日报》1937年6月11日。
    7详见《川灾影片明日起公映》,《中央日报》1937年6月29日。
    1《川灾影片将运京公映》,《中央日报》1937年6月11日。
    2《军委政训电影股赴粤摄制历史纪录影片》,《电声》1936年5年33期。
    3详见《阎锡山组设西北影业公司》,《申报》1935年5月5日;另见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二卷)》,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2月第1版,第66页。
    4杜云之:《中国电影七十年》,中华民国电影图书馆出版部中华民国七十五年十月出版,第225页。
    5详见杜云之:《中国电影七十年》,中华民国电影图书馆出版部中华民国七十五年十月出版,第225页;《中国电影发展史》则将之直接称为“由阎锡山投资开办的”,见该书第66页。
    6《阎锡山组设西北影业公司》,《申报》1935年5月5日。
    7详见杜云之:《中国电影七十年》,中华民国电影图书馆出版部中华民国七十五年十月出版,第225页。
    1《西北影业公司出发前线摄制绥远抗战影片》,《电声》1936年5年50期。
    1《中宣会召集电影谈话会今晨开幕会期定二日》,《中央日报》1934年3月23日。
    1《电影业谈话会今晨九十开幕正午谒陵下午谈话会》,《中央日报》1934年3月23日。
    2《中宣会召集电影谈话会》,《中央日报》1934年3月16日。
    3《中宣会将召开全国电影谈话会》,《中央日报》1934年3月20日。
    4《中宣会召集电影谈话会今晨开幕会期定二日》,《中央日报》1934年3月23日。
    5详见《中宣会昨召开电影谈话会》,《中央日报》1934年3月24日。
    6详见《中宣会召集电影谈话会今晨开幕会期定二日》,《中央日报》1934年3月23日。
    7比如,《申报》就对是次谈话会专门予以了报道。详见《中央宣传会召开全国电影谈话会》,《申报》1934年3月16日。
    8详见《中宣会昨召开电影谈话会》,《中央日报》1934年3月24日。
    1《中宣会昨召开电影谈话会》,《中央日报》1934年3月24日。
    2《中宣会昨召开电影谈话会》,《中央日报》1934年3月24日。
    3详见陈立夫:《中国电影事业的展望——在中央召集全国电影界谈话会讲演稿》,《中国电影年鉴1934》,中国教育电影协会(1934年)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1页。
    4参见《中宣会召集电影业谈话会今晨通过提案五项》,《中央日报》1934年3月24日;另见天:《电影谈话会各公司提案之内容》,《电声》1934年3卷13期。
    1《电影谈话会昨闭幕》,《中央日报》1934年3月25日。
    2《电影谈话会昨闭幕》,《中央日报》1934年3月25日。
    1史诺登:《中央宣传委员会召开全国电影公司负责人谈话会详情》,《电声》1934年3卷11期。
    2《电影谈话会昨闭幕》,《中央日报》1934年3月25日。
    3邵元冲:《最近宣传事业之推进》,《中央周报》1934年第304期。
    1详见《电影公司负责人二届谈话会定明日在沪举行》,《中央日报》1935年4月13日;另见《叶楚伧等昨天赴沪召集电影公司负责人谈话》,《中央日报》1935年4月14日。
    2《中宣会昨在沪召集电影界谈话会》,《申报》1935年4月15日。
    1《中宣会昨在沪召集电影界谈话会》,《申报》1935年4月15日。
    2详见《中宣会昨在沪召集电影界谈话会》,《申报》1935年4月15日。
    3参见《中宣会昨在沪召集电影界谈话会》,《申报》1935年4月15日。
    1《中宣部在沪市府召电影界开谈话会》,《中央日报》1936年4月21日。
    1《大批电影委员由京来沪电影谈话会在沪举行》,《电声》1936年5年16期。
    2《电影谈话会之主席致词》,《电声》1936年5年17期。
    3《第三次电影谈话会详记》,《电声》1936年5年17期。
    1详见《第三次电影谈话会详记》,《电声》1936年5年17期。
    2详见《第三次电影谈话会详记》,《电声》1936年5年17期。
    3详见《第三次电影谈话会详记》,《电声》1936年5年17期。
    4详见《第三次电影谈话会详记》,《电声》1936年5年17期。
    5详见《第三次电影谈话会详记》,《电声》1936年5年17期。
    6〔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王晓珏、刘北城、宋伟城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24页。
    1《影片通过剧本未查》,《电声》1934年3卷37期。
    2《请电检会顾怜商艰》,《电声》1934年3卷30期。
    3《请电检会顾怜商艰》,《电声》1934年3卷30期。
    4详见《影片通过剧本未查》,《电声》1934年3卷37期。
    5《影片检查与剧本审查》,《电声》1934年3卷37期。
    1《请电检会守信》1934年3卷34期。
    2《美德夫人何得开映?》,《电声》1934年3卷36期。
    3《〈人间仙子〉何能通过?》,《电声》1934年38期
    1详见《仲夏夜之梦受难》,《电声》,1935年4卷48期;另见《仲夏夜之梦执照已发出》,《电声》1935年4卷49期。
    2《仲夏夜之梦受难》,《电声》,1935年4卷48期。
    1《乞中央体恤商艰》,《电声》,1936年第5年第16期。
    2《检查问题的小意见》,《电声》1934年3卷25期。
    1《电声》,1936年29期。
    2详见《各公司反对影片出租影业税》,1935年4卷23期。
    3心玺:《影片出租营业税》,《电声》1935年4卷23期。
    4《广州拒映外国片联想》,《电声》1935年4卷14期。
    1《援引电影院扶助制片厂》,《电声》1935年4卷18期。
    2《影教协会的提案》,《电声》1936年5年18期。
    3《影教协会年会》,《电声》1937年6年18期。
    1《取缔粤语声片问题》,《电声》1936年5年48期。
    2详见李培德:《禁与反禁——一九三0年代处于沪港夹缝中的粤语电影》,《粤港电影姻缘》,第35页。
    3详见《电声》之“我们的话”,1935年4卷24期。
    4《儿童电影问题》,《电声》1937年7期
    5心玺《莫测高深》,《电声》1935年4卷25期。
    2《外国人在华摄制电影片规程》,《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文化(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第365页。
    3《来华拍片之继起者》,《电声》1934年第3卷第10期。
    4沉欤:《第三者关于〈福地〉的平议》,《申报·本埠增刊》,1934年2月26日。
    5《米高梅来华摄〈福地〉》,《电声》,1934年第3卷第2期。
    6《会有两部拷贝吗?》,《电声》,1934年第3卷第14期。
    2参见《明星反对〈大地〉的原因》,《电声》,1934年第3卷第19期。
    3《米高梅来华摄〈福地〉》,《电声》,1934年第3卷第2期。
    4《拒绝来华摄〈大地〉不是最妥当的办法》,《电声》,1934年第3卷第5期。
    5《米高梅派员来华摄〈大地〉》,《中央日报》,1934年4月8日。
    1参见《王元龙能负责吗?》,《电声》,1934年第3卷第17期。
    2《王元龙能负责吗?》,《电声》,1934年第3卷第17期。
    3《王元龙能负责吗?》,《电声》,1934年第3卷第17期。
    4参见《王元龙托朋友辟谣否认美高梅重金相聘》,《影迷周报》,1934年第1卷第10期。
    5《米高梅派员来华摄〈大地〉》,《中央日报》,1934年4月8日。
    6《监督员的特别眼光》,《电声》,1934年第3卷第16期。
    1参见《〈大地〉摄影队回美》,《电声》,1934年第3卷第25期。
    2参见康壁:《道具均已运出〈大地〉决定在美摄制》,《申报·本埠增刊》,1934年4月5日。
    3康壁:《道具均已运出〈大地〉决定在美摄制》,《申报·本埠增刊》,1934年4月5日。
    4《〈大地〉的摄制与监视》,《电声》,1934年第3卷第14期。
    5这两份文件的主要内容,系围绕如何监视《大地》剧本、外景拍摄、演员表演以及未来对完成片的审查等问题,对杜庭修的任务所提出的一些具体要求,并未超出前述合同的约定范围,故不赘述。参见《中宣会对大地指导员训示要点与〈大地〉影片摄制之实际情况》,《电声》,1937年第6年第3期。
    6《中央电影会派杜庭修赴美监制大地影片》,《中央日报》,1934年7月14日。
    7金瓶:《〈大地〉在停顿中》,《电影新闻》,1935年第8期;另见《〈大地〉导演自杀》,《电声》,1934年第3卷第32期。
    8参见《搁置了两年,大地又在美开拍》,《电声》,1934年第5卷第1期。
    9参见金瓶:《〈大地〉在停顿中》,《电影新闻》,1935年第8期;另见《我驻金山领事黄朝琴氏草就大地影片审查报告书》,《电声》,1937年第6年第3期。
    1《杜定修对于大地影片意见书所提多为技术方面问题》,《电声》,1937年第6卷第3期。此“杜定修”之“定”字当为“庭”,乃当时报道者笔误。后注同此。
    2《杜定修对于大地影片意见书所提多为技术方面问题》,《电声》,1937年第6卷第3期。
    3《杜定修致米高梅公司函对〈大地〉内容备极颂扬》,《电声》,1937年第6卷第3期。
    4《关于〈大地〉影片》,《电声》,1937年第6卷第11期。
    5《谈辱华片》,《影迷周报》,1934年第1卷第10期。
    6参见范寄病:《大地影片交涉经过及修改情形》,《时代电影》,1937年第2年5月号。
    7关于黄朝琴的修改意见以及米高梅的答辩之具体内容,可参见范寄病:《大地影片交涉经过及修改情形》,《时代电影》,1937年第2年5月号;另见《黄总领事意见书与公司覆文》,《电声》,1937年第6卷第3期。
    8《胡适之蒋百里林语堂等对〈大地〉之意见》,《电声》,1937年第6卷第3期。
    1参见汪朝光:《战后国民党政府的电影检查》,《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6期。
    1详见萧知纬:《三十年代“左翼电影”的神话》,《二十一世纪》2007年10月号第103期。
    2详见〔美〕克莉丝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陈旭光、何一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271—177页。
    1李道新:《中国电影的史学建构》,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16—17页。
    1(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版。
    2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3(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4(美)易劳逸:《流产的革命——1927年——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
    5倪伟:《“民族”想象与国家统制造——1928——1948年南京政府的文艺政策及文学运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1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
    2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3陆弘石、舒晓鸣:《中国电影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1月北京第1版。
    4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5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
    6梅雯:《破碎的影像与失忆的历史——从旧派鸳蝴电影的衰落看中国知识范型的转变》,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7杨燕、徐成兵:《民国时期官营电影发展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
    8彭娇雪:《民国教育电影发展简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
    9钟宝贤:《香港百年光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10顾倩:《民国政府电影管理体制(1927——1937)》,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
    11、赵惠康、贾磊磊:《中国科教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1《教育内政部电影检查工作总报告》,教育内政部电影检查委员会1934年编。
    2《电影检查委员会公报》第1卷第1期——17期。
    3《中国电影年鉴1934》,中国教育电影协会(1934年)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4《中央宣传部中央电影摄影场出品目录》,1947年出版。
    5《金陵大学理学院教育电影部概况》,金陵大学1937年出版。
    6徐耻痕:《中国影戏大观》,上海合作出版社1927年初版。
    7谷剑尘:《教育电影》,上海中华书局1937年版。
    8《申报》,1920年——1937年。
    9《中央日报》,1932年——1937年。
    10《中央周报》,1929年——1937年。
    11《电声》周刊,1934年——1937年。
    1《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
    2《民国法规集成》,蔡鸿源主编,黄山书社1999年1月2日第1版。
    3《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印。
    1汪朝光:《民国电检制度之滥觞》,《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3期。
    2汪朝光:《影艺的整治:一九三零年代中期中央电影检查委员会研究》,《历史研究》
    2006年第2期。
    3汪朝光:《三十年代初期的国民党电影检查制度》,《电影艺术》1997年第3期。
    4李道新:《好莱坞在中国的独特处境与历史命运》,《当代电影》2001年第6期。
    5李道新:《人生的欢乐面他国的爱与恨——中国早期电影接受史里的哈罗德·劳埃德》,《电影艺术》2010年第2期。
    5萧志伟、尹鸿:《美国第一份中国电影市场的官方调查报告与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电影艺术》,2002年第1期。
    6汪朝光:《“〈不怕死〉事件”之前后经纬及其意义》,李长莉、左玉河主编:《近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7丁珊珊:《〈电声〉的办刊理念及电影史意义》,《文艺研究》2010年第11期。
    8三泽真美惠:《抗战初期中国国民党电影统制——以宣传部的电影制作为中心》,载《都市文化中的现代中国》,姜进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第58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