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政府推动型现代化模式利弊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实现现代化以及追求现代性的热望,是当代世界最普遍和最显著的特征,也是中国人民的追求目标。如何认识政府在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如何利用国家力量快速推动现代化发展,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必须面对的现实。但当前学术界对这两者的研究基本上是泛泛而谈。本文从政府推动现代化发展的视角对中国1978年以来的现代化进程进行了回顾分析,重点分析了政府推动作用在现代化发展过程所形成的有利影响及其所导致的弊端。这种分析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前提来展开:一是中国作为现代化的后来者,既可以借鉴吸收现代化先行者的可行经验,又长期面临着被发达国家裹挟的危险,既具有巨大的后发优势,也存在显著的后发劣势;二是国家既可能是缔造发展奇迹的关键因素,也可能是导致发展失败的根源所在;三是政府在推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优势、尽量减少弊端,取决于防止公权扩张的成效。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强力介入经济社会发展。这种介入与发达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情况有所不同。二者在初始条件上有一个根本区别。在政府活动降低到最低限度期间,欧洲国家就达到了政治和行政管理的相对完善。当国家又大规模地干预经济时,它形成了现代政治和行政管理制度,其高质量只需要保护和维持。而处于转型阶段的中国,不可避免要依靠政府力量来推动现代化发展,但政府自身的管理机制并不健全,需要在推动发展的过程中加强自身建设,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需要及时实现职能转型。中国改革以来所获得的巨大发展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推动。政府之所以能够提供这种有效推动,是因为政府在推动现代化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与此同时,政府在推动现代化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后,也造成了无法忽视的弊端。改革以来经济社会发展领域里所出现的各种问题都与政府紧密相关。中国现代化发展,需要继续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同时也需要探索如何将政府推动发展过程中所导致的弊端降到最低限度。这样一来,才能缩减转型期的痛苦和代价,并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良性发展。
     论文共有七个部分。
     论文的导论部分对选题的背景进行了说明,并分析了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时,还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在这个问题上的研究成果、特征及其不足。对现代化和现代性的概念、政府的基本内涵、现代化与政府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梳理,并介绍了本文研究所涉及的现代化理论、社会转型理论和精英理论。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论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第一章阐述了政府推动型现代化模式生成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政府在中国历史上一直都位居经济社会发展核心地位的传统使然,强势政府的传统为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处理复杂问题的政治智慧,为中国形成政府推动现代化模式提供合法性依据,强势政府的历史传统与中央集权的传统社会主义体制优势相结合必然形成政府推动型现代化模式;在后发赶超型现代化中,政府对民众发展信心的积极影响,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才能在现代化发展中实现社会公正。
     第二章介绍了政府推动型现代化模式的概况。论文既指出了政府推动型现代化模式的应然状态,也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并进、社会秩序与发展活力兼备、国家富强与民众富裕并举等方面论述了政府推动现代化发展的目标,而现代的服务理念、公共权力的规范以及娴熟的运作艺术则是政府所必备的基本前提。其中,政府推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具有承担多重发展任务、社会动员能力强大等特点。
     第三章着重阐述了政府推动型现代化模式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有效实现社会整合、防止社会混乱,促进社会矛盾地消解,能够按时间表有序发展,规避风险实现安全发展等四个方面。
     第四章揭示了政府推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所造成的弊端并阐释了这些弊端的成因。政府力量过于强大、市场基础作用发挥不充分、社会分化程度不高、社会思想单一等构成了政府推动型现代化模式的主要弊端。而这些弊端的形成与社会结构因素、政绩考核机制因素、路径依赖因素、传统文化因素等多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弊端对在导致市场经济变形、造成人们思想的僵化、诱发腐败的行为等五个方面对中国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第五章主要为促进中国现代化发展进行对策分析。论文从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健全城乡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发挥社区的民生功能等三个方面着手加大力度改善民生问题;从规范公权力的运用、重构中央与地方关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来治理公权扩张;从制定更具包容性的对台工作方针实现国家完全统一、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机制、拓展中国文化的容纳力等方面来增强现代化的包容性。
     结语部分主要对论文进行总体回顾和提炼,并预测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前景。
Modernization and the pursuit of modernity is the most common and mostremarkabl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ontemporary world, which is also theChinese people's goal of pursuit. How to understand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inthe modern development, how to use the national power to promote modernizationdeveloping fast, is the Realistic problems that most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regions have to face. But the current academic circles have yet studied these tworesearches in-depth. This paper is organi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ment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since1978, analysing therole of the government during the process, including its beneficial effectsas well as its drawbacks. The paper discusses its theme based on a few basicpremises as following: the first is that as the late-comer of the modernization Chinacan draw on the feasible experience of modernization from the pioneers for a longtime. On the other hand China may face the risk of enveloped by developedcountries. China has both the huge 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 and significantdisadvantage. The second premise is that the government may be the key factor ofthe development in creating miracles, it may also be the source of the failure todevelopment. The third one is that whether the government can play full advantages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reduce its disadvantagesas far as possible depend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preventing the expansion ofpublic right.
     China is the largest developing country and its government strongly interferes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There is some difference between theintervention of China’s government and the developed countries’s intervention.There is a fundament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itial conditions. During the periodwhen government activities reduced to the minimum, European countries hadreached political and administrative relatively perfect state. When the large-scaleeconomic intervention began, they had established the modern political and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high quality of the system only need tobe protected and maintained. And in the stage of transformation, China inevitablydepends on the power of its governmen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modernization.While the government management mechanism itself is not perfect, need to promote development of strengthening itself in the process and realize the functiontransformation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Since China's reform have obtained great achievements of development, which to alarge extent benefited from the government's strong boost. The government was ableto provide the effective push, because the government has a unique advantage inpromoting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government madegreat achievements in promoting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its disadvantagesshould not be ignored. Since the reform in the fiel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development all kinds of problems appeared whic were closely reated with thegovernment. China’s government still need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modernization and to reduce malpractice to the minimum. Only in this way can werelieve the pain and price in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 and effectively promote thebenign development modernization of China.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seven parts.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paper expatiat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selected topic,and analyzes it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t the same time, it introducesthe domestic and overseas scholars’ research results, the characteristic and theinsufficiency in this field. The part combs the concept of the modernity andmodernization,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government, and the mutual relationshipbetween modernization and the government. The part also introduces some theoriesinvolved in the paper, including the modernization theory, social transformationtheory and elite theory. This part finally illustrates the basic thoughts and methods ofstudy, innovation, and deficiency.
     The first chapter describes the inevitability of modern pattern formation bygovernment pushing. This inevitability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ree aspects. InChinese history, the government has been in the core of economic and socialdevelopment; the tradition of strong government provides political wisdom for themodernization of development in processing complex question; the tradition alsoprovides legitimacy for modernization pattern by the government push. The stronggovernment historical tradition combined with centralized traditional socialistsystem form the government-driven modernization mode. In modernization ofLate-development, to catch up with and surpass the world levels, the government haspositive influence on public confidence and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to realize social justice.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modernizationpatterns by the government pushing. The paper not only points out that thegovernment is the type of modernization pattern should be natural state, but alsodiscusses the goal of development from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ety and systemtransformation, the social order and dynamic country rich and powerful people, bothwith rich and the government to promote the. While the modern service concept, thepublic power in the standard operation and the skillful art, are basic premise for agovernment. Among them,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modernization the government is burdened with multiple and development task andhas strong ability of social mobilization.
     The thir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unique advantages of government in pushingthe modernization pattern, including effectively realizing social integration,preventing social chaos, promoting social contradictions digestion, orderly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schedule, avoiding risk and realizing safe developmentand so on.
     The fourth chapter shows the drawbacks of the government in the process ofpromoting modernization and explains the causes of these shortcomings. Thedrawbacks includes government forces is too powerful, the basic role the marketplays is not full, social differentiation degree is not high, the social thought is singleand so on. And these drawbacks ar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abuses of theformation and the social structure factors, examinational mechanism factors, the pathdependence factors, traditional cultural factors and so on. These drawbacks have anegative effect on market economy, such as resulting in rigid deformation of people'sthinking, evoking the behavior of corruption, etc.
     The fifth chapter analyses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promoting China's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The paper thinks we should from three aspects,including extending the length of obligation education, perfecting basic old-agesecurity system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community ofpeople's livelihood to improve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We should manage theright expansion from aspects of the normative public power utilization andreconstru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entral and local, the promotion of the equalaccess to basic public service; In adition, to realize national reunification, we should make more inclusive policies on Taiwan work and enhance modern inclusiveness byestablishing a scientific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expanding the capacity ofChinese culture.
     The conclusion generally reviews and refines the paper and shows thedeveloping prospects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引文
①[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国家社科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7页。
    ①[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沈宗美校,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37页。
    ②[以]S·N·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张旅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③[瑞典]冈纳·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对一些国家贫困问题的研究》,谭力文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149页。
    ④郑秉文:《“中等收入陷阱”与中国发展道路——基于国际经验教训的视角》,《中国人口科学》2011年第1期。
    ⑤林毅夫:《中国,世界经济“领头龙”》,《参考消息》2011年11月28日,原文为2011年11月24日英国广播公司网站所载。
    ①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编——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99页。
    ③罗荣渠:《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的初步探索》,《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
    ②[美]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王观声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第273、223—224页。
    ①[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册),约翰斯顿.温克尔曼整理,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42页。
    ②[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全译本),龙婧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②恩格斯指出,“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己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或发展”,还主张,“从大工业在全国的尽可能均衡的分布是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分离的条件这方面来说,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分离也不是什么空想。的确,文明在大城市中给我们留下了一种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和力量才能消除的遗产。但是这种遗产必须被消除而且必将被消除,即使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6、第647页。
    ③SamuelsonP.A., NordhausW.D., Economyc,NY,1989,P.48.
    ④卢梭认为,“一个健全有力的体制乃是人们所必须追求的第一件事;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一个良好的政府所产生的活力,而不只是看到一个广阔的领土所提供的富源”。[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61—62页。
    ①[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全译本),龙婧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②[英]弗雷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等译,王明毅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9—100页。
    ③哈耶克指出,“一种有限度的保障,它是大家都能够得到,因而,不是什么特权,而是人们可期望的正当目标”。所谓有限度的保障,是“防止严重的物质匮乏的保障,即确保每个人维持生计的某种最低需要”。而所谓绝对的保障,是“某种生活水准的保障,或者说,一个人或集团与其他的人或集团相比较的相对地位的保障”,或者是“一个最低限度的收入的保障和一个人被认为应有的特定收入的保障”。[英]弗雷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等译,王明毅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6—117页。
    ④[英]弗雷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等译,王明毅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6页。
    ①[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沈宗美校,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1页。
    ②[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沈宗美校,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6页。
    ③[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沈宗美校,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24—25页。
    ④[美] W·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梁小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520页。
    ①[美]迈克尔·约翰斯顿:《腐败症候群:财富、权力和民主》,袁建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第12、1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页。
    ③[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沈宗美校,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334页。
    ④[德]威廉·维特林:《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孙泽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59页。
    ①恩格斯:《未来的意大利革命和社会党》,(1894年1月26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1页。
    ③参阅[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沈宗美校,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241—246页。
    ④[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高銛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④[美]詹姆斯·R·汤森:《中国的政治》,[美]阿尔蒙德、小鲍威尔:《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展望》,朱曾汶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560页。
    ⑤[美]詹姆斯·R·汤森:《中国的政治》,[美]阿尔蒙德、小鲍威尔:《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展望》,朱曾汶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558——559页。
    ①[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国家社科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81页。
    ②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37页。
    ①费孝通:《江村经济》,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211—213、416页。
    ②童星:《发展社会学与中国现代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52、414、430页。
    ①转述孙立平:《现代化与社会转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6—177页。
    ②郑永年:《保卫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04—105页。
    ③转述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第5—10页。
    ④萧超然:《中国政治发展与多党合作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6页。
    ①罗志田:《西方的分裂:国际风云与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②张玉法:《中国现代化的动向》,罗荣渠等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9页。
    ③张朋园:《中国现代化初期的阻力与助力》,罗荣渠等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8页。
    ④金耀基:《中国现代化与知识分子》,中国香港:香港时报出版社,1984年版,第18—19、第8页。
    ⑤钱乘旦等:《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①转述赵文英:《贫困何时成为一个问题》,苏阳等主编,《中国社会转型的阶级》,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90—191页。
    ②李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0—63页。
    ③转述孙立平:《现代化与社会转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9页。
    ④转述孙立平:《现代化与社会转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3页。
    ①转述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12页。
    ②胡鞍钢的研究表明,“第一世界是上海、北京,占人口2.17%,相当于世界的高收入国家;第二世界是天津、浙江、广东、福建、江苏、辽宁,占中国总人口的21.8%,第三世界,山东等地区,相当于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占总人口21.67%;第四世界,大部分是中西部地区,占全国人口的50.57%。这表明中国还有一半总人口的地区属于世界低收入水平。从经济增长速度上看,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仍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周建明、胡鞍钢、王绍光主编:《和谐社会构建——欧洲的经验与中国的探索》,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9页。
    ③周建明等:《和谐社会构建——欧洲的经验与中国的探索》,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3页。
    ①詹火生:《民生主义的社会安全理论与实施》,中国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印行,1983年版,第6页。
    ②白秀雄:《民生主义福利社会之理论与实践》,中国台北:国立编译馆出版,1996年版,第5页。
    ③孙中山:《三民主义》,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86、88、91页。
    ④盖达尔指出,“既然苏联1960年代初在经济上仍然与世界隔绝,苏联领导人就只能眼看着商品短缺的形势日益尖锐,国家保障居民需求的能力与社会对政府的期望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眼看着平常百姓排队所需的时间越来越长,实行消费品票证制度的城市数量越来越多,眼看着越来越多的凭国家规定标准提供的商品亦无法保证供应——只能眼看着这一切,却只能等待,直至社会政治形势变得无法控制”。[俄]E·T·盖达尔:《帝国的消亡——当代俄罗斯的教训》,王尊贤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20页。
    ⑤杨国枢等:《台湾的社会问题》,中国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1年版,第316—317页。
    ⑥李培林等:《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⑦李培林等:《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①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指出,“问题本身并不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社会对抗的发展程度的高低。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正在实现的趋势。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在这篇序言中,他还指出,“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9——10页。
    ②[德]威廉·维特林:《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孙泽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58页。
    ①费孝通曾经指出,“任何对于中国问题的讨论总难免流于空泛和偏执。空泛,因为中国具有这样长的历史和这样广的幅员,一切归纳出来的结论都有例外,都需要加以限度;偏执,因为当前的中国正在变迁的中程,部分的和片面的观察都不易得到应有的分寸”。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241页。
    ①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7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页。
    ②转述[美]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徐大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5页。
    ③[德]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0页。
    ④[德]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6页。
    ⑤[德]乌尔里希·B(博士)+科学社会主义+曾辉方+政府推动型现代化模式利弊分析——1978年以来中国初步的经验与教训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⑥[美]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徐大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6页。
    ⑦金耀基:《现代化与中国现代历史——提供一个理解中国百年来现代史的概念框架》,罗荣渠等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
    ①张玉法:《中国现代化的动向》,罗荣渠等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6页。
    ②金耀基:《现代化与中国现代历史——提供一个理解中国百年来现代史的概念框架》,罗荣渠等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11页。
    ③杨国枢等:《台湾的社会问题》,中国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1年版,第32—33页。
    ④[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景跃进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3页。
    ⑤参阅王铭铭在《“安东尼·吉登斯现代社会论丛”译序》中所论,[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李康等译,王铭铭校,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25页。
    ⑥[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和译,黄平校,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①王铭铭在《“安东尼·吉登斯现代社会论丛”译序》中所论,[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李康等译,王铭铭校,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6页。
    ②[以色列]什洛莫·阿维内里:《马克思与现代化》,张景明等译,[美]塞缪尔·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罗荣渠主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22、25页。
    ③[印度]A·R·德赛:《重新评价“现代化”概念》,王红生译,[美]塞缪尔·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罗荣渠主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37页。
    ④[美]格尔申克隆:《对现代工业化“前提条件”概念的反思》,刘建同译,[美]塞缪尔·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罗荣渠主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184、190、191页。
    ⑤[德]汉斯·于尔根·普尔:《欧洲现代化与第三世界》,梅俊杰译,[美]塞缪尔·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罗荣渠主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310—311页。
    ①[德]汉斯·于尔根·普尔:《欧洲现代化与第三世界》,梅俊杰译,[美]塞缪尔·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罗荣渠主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312页。他还指出,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已经出现了三种现代化类型。“其特点都出自现代化进程各种不同的因素在这些类型中特定的组合,也可以说,出自诸因素中不同的‘主导因素’特定的组合。在英国,主导因素是工业化,它促使产生民主化,许久以后又促使产生科层化。在法国,主导因素是工业化和民主化的综合,工业化则是以后才到来的,其影响力也较小。在普鲁士/德国,则是科层化和工业化相结合带来了现代化,民主化始终是缺乏的”。[美]塞缪尔·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罗荣渠主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322页。
    ②[以]S·N·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张旅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③[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朱曾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73页。
    ④[德]汉斯·于尔根·普尔:《欧洲现代化与第三世界》,梅俊杰译,[美]塞缪尔·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罗荣渠主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312页。
    ⑤“社会创立一个机关来保护自己的共同利益,免遭内部和外部的侵犯。这种机关就是国家政权”。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86页。
    ⑥参阅[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朱曾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67—7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3页。
    ②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国家的本质特征,是和人民分离的公共权力”。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6页。
    ③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确切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0页。
    ④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法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349页。
    ⑤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政治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479页。
    ⑥亚当·库珀、杰西卡·库珀:《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312页。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第28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发行,2009年版,277—278、第278页。
    ②[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朱曾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67页。
    ③[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景跃进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页。
    ④[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景跃进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1页。
    ①[德]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②[英]安德鲁·韦伯斯特:《发展社会学》,陈一筠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8—3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页。
    ④[美]弗里德里克·C·戴约:《联盟、制度和联系顺序——有关东亚发展的战略能力建设》,[美]弗里德里克·C·戴约主编:《经济起飞的新视角——亚洲新兴工业化实体的政治经济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王燕然等译,史敏等校,1991年版,第276页。
    ①苏振兴:《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02—606、609页。
    ②[日]三石善吉:《传统中国的内发性发展》,余项科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③安然:《在断裂与连续之间——评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编,《现代化研究》(第一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05页。
    ①[瑞典]克里斯特·冈纳森:《重新评价“现代化”概念》,谧谷译,[美]塞缪尔·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罗荣渠主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230页。
    ②[瑞典]克里斯特·冈纳森:《重新评价“现代化”概念》,谧谷译,[美]塞缪尔·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罗荣渠主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237—238页。
    ①转述[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王奔洲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05页。
    ②[英]威廉·葛德文:《论政治正义及其对道德和幸福的影响》(第二、三卷),何慕李译,关在汉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616页。
    ③[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高銛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70页。
    ④[美]塞缪尔·亨廷顿:《发展的目标》,董正华译,[美]塞缪尔·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罗荣渠主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333页。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发展的目标》,董正华译,[美]塞缪尔·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罗荣渠主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347页。
    ②韩明谟:《从中国文化中寻找社会协调发展的根》,韩明谟等著,《社会学家的视野:中国社会与现代化》,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版,第3—27页。
    ③张琢:《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现代化》,韩明谟等著,《社会学家的视野:中国社会与现代化》,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版,第132—133页。
    ④[英]杜德利·希尔斯:《发展的含义》,李红军译,[美]塞缪尔·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罗荣渠主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68页。
    ⑤日本学者指出,“落后性本身也有其价值,决不能被先进性所否定”。[日本]薮野佑三:《现代化理论的今天》,[美]塞缪尔·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罗荣渠主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12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6页。
    ③请参阅罗荣渠关于“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的论述。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56—86页。
    ④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24、26、28页。
    ①陆学艺等:《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页。
    ②郑杭生:《当代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实证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5页。
    ③郑杭生等:《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社会学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76页。
    ④郑杭生,杨敏:《中国社会转型与社区制度创新——实践结构论及其运用》,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4页。
    ⑤费孝通:《江村经济》,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14页。
    ⑥特定的社会结构一般指社会元素之间的安排或模式。就制度结构而言,“社会结构被看做是由那些定义人们行为期望的文化或规范模式所组成,通过这些期望,行动者能把握彼此的行为并且组织起相互之间的关系”;就关系结构而言,社会结构由“社会关系自身所组成,也就是被理解为行动者和他们的行动之间的因果联系和相互独立性以及他们所占据位置的模式”;就社会结构必须被视为一种具象结构而言,“具象结构是铭刻于人类身体和思想中的习惯和技能中发现的,这些习惯和技能就使人们生产、再生产和改变制度结构和关系结构成为可能”。[美]杰西·洛佩兹,[英]约翰·斯科特:《社会结构》,允春喜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6页。
    ⑦[德]沃尔夫冈·察普夫:《现代化与社会转型》(第二版),陈黎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⑧参阅[美]帕森斯:《现代社会结构与过程》,梁向阳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150页。
    ①[以]S·N·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张旅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8页。
    ②[日]富永健一:《“现代化理论”今日之课题——关于非西方后发展社会发展理论的探讨》,严立贤译,[美]塞缪尔·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罗荣渠主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122—123、
    123页。
    ③[德]鲁道夫尔·哈曼:《欧洲工业革命是发展中国家效法的模式吗?》,李喻喻译,[美]塞缪尔·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罗荣渠主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282页。
    ④[德]汉斯·于尔根·普尔:《欧洲现代化与第三世界》,梅俊杰译,[美]塞缪尔·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罗荣渠主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329页。
    ⑤这是费孝通在1938年10月15日在《江村经济》的《前言》部分所写的内容。费孝通:《江村经济》,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13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2页。
    ①费孝通:《江村经济》,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15页。
    ②[美]西蒙·库兹涅斯:《现代经济增长:速度、结构与扩张》,戴睿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1、20页。
    ③[法]克洛德·泰洛特:《父贵子荣——社会地位和家庭出身》,殷世才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8页。
    ④吉登斯认为,在当代西方社会已经明显存在两种类型的社会排斥。即,一种是表现为将其排除在社会提供的主流机会之外而表现出来的针对社会底层人士的排斥,一种是表现为富人群体选择离群索居而从公共机构中抽身而出,即上层人士的自愿排斥,亦即“精英的反叛”。[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郑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7页。
    ⑤陆学艺:《伟大的历程——改革开放三十年》,北京: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第58—59页。
    ①[西班牙]奥尔特加·加塞特:《大众的反叛》,刘训练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4页。
    ②尽管奥尔特加·加塞特认为,“把社会区分为大众和少数精英并不是社会阶级的划分,而是两类人的划分,不可将这种区分与基于阶级出生的‘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的划分混为一谈。当然,很明显在生产阶级中——只要他们能真正取得并保持这种地位——更有可能发现那种选择‘大道’的人,而下层阶级则通常由品行较差的人组成。但严格说来,在这两个阶级中都存在着大众与真正的精英之分”。[西班牙]奥尔特加·加塞特:《大众的反叛》,刘训练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4页。
    ④原文是这样表述的:“靠别人恩典为生地人,把自己看成一个从属的存在物。但是,如果我不仅靠别人维持我的生活,而且别人还创造了我的生活,别人还是我的生活的源泉,那么我就完全靠别人的恩典为生;如果我的生活不是我自己的创造,那么我的生活就必定在自身之外有这样一个根源。因此,创造是一个很难从人民意识中排除的观念”。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9页。
    ①[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册),约翰斯顿·温克尔曼整理,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21页。
    ②[美]彼得·布劳:《不平等和异质性》,王春光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9—100页。
    ③转述[美]彼得·布劳:《不平等和异质性》,王春光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04—107页。
    ④[美]克里斯托弗·拉稀:《精英的反叛》,李丹莉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第54页。
    ⑤[以]S·N·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张旅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页。
    ⑥[以]S·N·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张旅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页。
    ①[美]克里斯托弗·拉稀:《精英的反叛》,李丹莉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第12页。
    ②[美]克里斯托弗·拉稀:《精英的反叛》,李丹莉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第33页。
    ③转述[美]卡莱斯鲍什:《民主与再分配》,熊洁译,王正毅校,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年版,第37页。
    ①[以]S·N·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张旅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71页。
    ②[以]S·N·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张旅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7页。
    ③[以]S·N·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张旅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9页。
    ④吴忠民:《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81页。
    ①[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景跃进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3页。
    ②张宇:《中国的转型模式:反思与创新》,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②[美]E·希尔斯:《论传统》,傅铿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页。
    ③Arif Dirlik. Modernity as history:post-revolutionaryChina,globalization and the question of modernity. Social HistoryVol,27NO.1,January2002.P26.
    ①[美]E·希尔斯:《论传统》,傅铿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页。
    ②兰德斯指出,“一方面,改变自然越是胆大,失败或灾难的范围即代价也越大。另一方面,只有粮食盈余才能保证政府的运转机制”。[美]戴维·S·兰德斯:《国富国穷》,安增才等译,程克雄译校,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页。
    ①[美]E·希尔斯:《论传统》,傅铿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9—60页。
    ②[美]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陈仲丹译,吴世民等校,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98页。
    ③[美]E.希尔斯:《论传统》,傅铿等翻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50页。
    ④[美]塞缪尔·亨廷顿:《失衡的承诺》,周端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46、68页。
    ①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54、158页。
    ②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之《前言》,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③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47页。
    ④[美]塞缪尔·亨廷顿:《失衡的承诺》,周端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155页。
    ①[以]S·N·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张旅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79页。
    ②本文关于东亚的范围划分采用世界银行的说法,即“包括所有的东亚、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中国和泰国移动的中低收入国家,中国和泰国也包括在内”。世界银行:《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世界银行工作人员编,财政部世界银行业务司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③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编——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2—108页。
    ①[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刘尊棋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89年版,第269页。
    ②[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刘尊棋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89年版,第274页。
    ③钱承旦等:《走向现代化国家之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1页。
    ①列维在其研究中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归纳为三种类型,他指出,“(1)先行者。这一类国家的现代化已发展了很多年,并且没有任何模式、榜样可以引导他们。这包括了英国、美国和法国。(2)早期的后来者。许多欧洲国家属于这一类。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和先行者国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我把苏联也归入这一类,只因为我从不以为俄国的现代化始于1917年。(3)其他的后来者。这一类国家与先行者基本上没有接触。直至这些国家进入发展阶段,交往才频繁起来”。[美]M·J·列维:《现代化的后来者与幸存者》,吴荫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
    ②何传启:《中国现代化报告.2011:现代化科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7页。
    ③[美]W·阿瑟·刘易斯:《增长与波动》,梁小民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37页。
    ④Sheila Fitzpatrick. Russia’s twentieth century in History andhistoriography. Australian Journal of Poliitical and History:Volume46,Number3,2000,PP.378_387.
    ①[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景跃进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18页。
    ②吴忠民:《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04页。
    ③吴忠民:《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05页。
    ④[美]吉姆·罗沃:《亚洲的崛起》,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2页。
    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1046页。
    ②请参阅[美]M·J·列维:《现代化的后来者与幸存者》,吴荫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第13页。
    ①贾雷德·戴蒙德指出,“很大一部分人类历史充满了穷富之间不平等的斗争:具有农民力量的民族与不具有农民力量的民族之间的斗争,或不同时期获得农民力量的民族之间的斗争”。[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谢延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74页。
    ②[美]M·J·列维:《现代化的后来者与幸存者》,吴荫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第9页。
    ③请参阅[美]M·J·列维:《现代化的后来者与幸存者》,吴荫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第9—13页。
    ④利奥·施特劳斯:《现代性的三次浪潮》,丁耘译,贺照田主编:《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学术思想评论第六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6—87页。
    ①转述苏振兴:《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16—617页。
    ②世界银行:《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世界银行工作人员编,财政部世界银行业务司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第205页。
    ③[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景跃进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9页。
    ①[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景跃进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42页。
    ②蒙德拉斯指出,“农民之所以在一切新事物面前都犹豫不决,是因为他们已模糊地意识到,最小的技术变化也会带来社会影响”。[法]H·蒙德拉斯:《农民的终结》,李培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9页。
    ③[法]H·蒙德拉斯:《农民的终结》,李培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1、295页。
    ①李强:《社会分层与贫富差距》,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第30页。
    ②世界银行:《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世界银行工作人员编,财政部世界银行业务司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第9页。
    ③世界银行:《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世界银行工作人员编,财政部世界银行业务司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第10页。
    ①[美]阿尔蒙德、小鲍威尔:《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展望》,朱曾汶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613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修订版),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②罗尔斯总结出了正义的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每个人对与其他人所拥有的最广泛的平等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第二个原则: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当这样安排,使它们(1)被合理地期望适合于每一个人的利益;并且(2)依系于地位和职务向所有人开放”。第一个原则往往适用于“确定保障公民的平等基本自由的方面”,第二个原则往往用于“规定与确立社会及经济不平等的方面”。[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修订版),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7页。
    ③参阅吴忠民:《社会公正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8—36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修订版),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6页。
    ②转述[美]戴维·格伦斯基:《社会分层》(第二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47—48页。
    ③[美]塞缪尔·亨廷顿:《失衡的承诺》,周端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45页。
    ④[美]阿尔蒙德、小鲍威尔:《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展望》,朱曾汶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2页。
    ①利奥·施特劳斯:《现代性的三次浪潮》,丁耘译,贺照田主编:《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学术思想评论第六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3页。
    ②世界银行:《东亚的复苏与超越》,朱文晖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6页。
    ③[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程逄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48、176页。
    ④联邦党人有如下论述,“政府的稳定,对于国家的声望和与它分不开的利益,以及对于作为文明社会中主要幸福的人民思想上的安定和信任,都是必不可少的。不正常的和变化多端的立法,对于人民来说,其可憎之处不亚于一种弊病”。[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程逄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80页。
    ①吉姆·罗沃指出,“无论中国的改革试验是继续到下一代,还是失败,1979年至1994年这段时间邓主义的改革,已经造成了人类福利无论何时何地从来没有过的最大的、独一无二的改善”。[美]吉姆·罗沃:《亚洲的崛起》,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3页。
    ①转述[美]青木昌彦、凯文·穆尔多克,奥野·藤原正宽:《东亚经济发展中政府作用的新诠释:市场增进论》,[美]青木昌彦等:《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比较制度分析》,张春霖等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②转述[美]青木昌彦,凯文·穆尔多克,奥野.藤原正宽:《东亚经济发展中政府作用的新诠释:市场增进论》,[美]青木昌彦等:《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比较制度分析》,张春霖等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39页。
    ③苏格拉底谈论城邦的正义时指出,就城邦的重要性而言,粮食事关城邦的生存位居首位,第二是住房,第三是衣服,然后是其它。[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58—59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修订版),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页。
    ②[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33页。
    ③原文是这样表述的,“因为在政治上,如同在宗教上一样,要想用火与剑迫使人们该宗,是同样荒谬的。两者的一段,很少能用迫害来消除”。[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程逄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页。
    ④李强:《社会分层与贫富差距》,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第14—21页。
    ①[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程逄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页。
    ②李强:《社会分层与贫富差距》,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第39页。
    ③刘遵义:《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对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经验的观察》,[美]青木昌彦等:《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比较制度分析》,张春霖等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50页。
    ④世界银行:《东亚的复苏与超越》,朱文晖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9页。
    ①阿尔蒙德指出,“建立和维持一个顺乎民意而负责的官僚机构,是现代化和正在现代化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或社会主义社会、发达社会或落后社会——的难题之一。这个难题永远没有办法获得彻底解决,而是只能由许多对抗的组织和势力予以缓和或控制”。[美]阿尔蒙德、小鲍威尔:《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展望》,朱曾汶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56页。
    ②此话为米尔顿·弗里德曼于1993年访问中国时所说。转引自[美]吉姆·罗沃:《亚洲的崛起》,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4页。
    ③[美]约翰·奈斯比特、[德]多丽丝·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魏平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北京:中华工商联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①毛寿龙、李梅:《有限政府的经济分析》,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78—80页。
    ②世界银行:《东亚的复苏与超越》,朱文晖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9页。
    ①转述[美]威廉·菲尔丁·奥格本:《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王晓毅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42—143页。
    ②[日]纳谷城二等:《发展的难题:亚洲与拉丁美洲的比较》之《导言》,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2年版,第29页。
    ①世行报告指出,“一个在制订和实施政策时忽视广大民众需要的政府不是一个有能力的政府”,而“重振公共机构的活力,就必须从密切政府与人民的关系入手”。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110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页。
    ②蔡文辉:《我国现代化努力的过去、现在与将来》,朱岑楼主编:《我国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中国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印行,1982年版,第26页。
    ③布莱克认为,“将这场转变导向有益于人类幸福的主动权属于这样一些人:他们最清楚地了解各种不同社会受到影响的途径,以及什么是不可避免必须改变的,什么是一定要不惜代价保留的”。[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景跃进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
    ①[美]约翰·奈斯比特,[德]多丽丝.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魏平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北京:中华工商联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②[美]吉姆·罗沃:《亚洲的崛起》,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3页。
    ③王春光,李培林:《新社会结构的生长点——乡镇企业社会交换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5页。
    ④李培林指出,社会结构转型包含三层意义。首先,它包括了经济结构和其他社会结构层面的转换,是全面的结构性过渡;其次,它是在持续的结构性变动中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最后,它是用一组结构变化的参数来说明数量关系的分析概念,而非一般的宏观描述和抽象分析。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①张宇:《中国的转型模式:反思与创新》,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页。
    ③张琢:《九死一生——中国现代化的坎坷历程和中长期预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03页。
    ④李培林、姜晓星、张其仔:《转型中的中国企业——国有企业组织创新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
    ①[美]约瑟夫·阿·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绛枫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04页。
    ②[美]威廉·格·谢佩德:《市场势力与经济福利导论》,易家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05、332页。
    ①[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1848—1875》,张晓华等译,钱进校,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6页。
    ②[美]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史建云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6页。
    ③参阅关海庭等:《渐进式的超越——中俄两国转型模式的调整与深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
    ①李强:《社会分层与贫富差距》,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第104—118页。
    ②李强指出,“纵观中国社会治乱兴衰的历史,在财产分配上有这样一种规律:新王朝建立的初期,由于原有的分配制度被打碎,财产的分布变得均匀一些,新政权一般实行‘让步政策’,对百姓放权、使百姓休养生息,增强民众的活力,从而使经济得到发展;随着王朝的演变,财富逐渐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全社会形成了金字塔结构,绝大多数人生活与社会的下场甚至底层,于是又酝酿着新的社会危机”。李强:《社会分层与贫富差距》,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第200页。
    ③相关数据引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版,第9、25页。
    ①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第13页。
    ②毛寿龙,李梅:《有限政府的经济分析》,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页。
    ③转述俞可平:《民主与陀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7页。
    ①蒙德拉斯针对20世纪中叶的法国农业现代化指出,“今天,人们仍可看到社会保障制度向农业领域的扩展所遭遇的各种困难。具有某种意义并对所有受薪者似乎公平合理的立法,对农业经营者却像是一种施舍,不能解决他们的真实问题”。[法]H·蒙德拉斯:《农民的终结》之《导论:关于农民的研究》,李培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7页。
    ②俞可平:《民主与陀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7页。
    ③俞可平:《民主与陀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3—136页。
    ①德怀特·珀金斯:《1950——2006年的亚洲发展战略》,青木昌彦、吴敬琏主编:《从威权到民主——可持续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第44页。
    ②引述[美]戴维·E·阿普特:《现代化的政治》,陈尧译,上海:上海世纪集团,2011年版,第170页。
    ③世界银行:《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世界银行工作人员编,财政部世界银行业务司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第110、116页。
    ①毛寿龙,李梅:《有限政府的经济分析》,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340页。
    ②成思危:《政府如何管理企业》,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年版,第361—362页。
    ①参阅[美]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楚序平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105页。
    ②[马]翁古·A·阿齐兹:《结构调整战略——东南亚的经验》,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年版,第6页。
    ③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第1页。
    ①参阅刘美珣等:《比较与抉择——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
    ②编者还指出,“政治制度必须拥有一样东西换取另一样东西。把资金用于教育,就得放弃把资金用于福利的机会,也没法让资金留在消费者手里,供他们自由使用。这些交换和机会代价不仅存在于为改进医疗而放弃教育的简单决定中,而且还存在于牺牲今天的消费而为未来投资的复杂决策中”。[美]阿尔蒙德,小鲍威尔:《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展望》,朱曾汶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80页。
    ③王信贤:《中国大陆社会变迁》,李英明:《中国大陆研究》,中国台北:巨流图书公司印行,2007年版,第322、327页。
    ①参阅[美]吉姆·罗沃:《亚洲的崛起》,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9页。
    ②何传启:《东方复兴:现代化的三条道路》,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48—350页。
    ③江时学:《拉美发展模式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第118—120页。
    ④江时学:《拉美发展模式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第120—121页。
    ②米哈伊罗·米萨诺维克等:《罗马俱乐部研究报告之二:人类处在转折点》,刘长毅等译,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7年版,第59——60页。
    ③[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梅艳译,姚琮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15、1页。
    ④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第377页。
    ①董正华等:《透视东亚“奇迹”》,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455页。
    ②1984年世界经济银行考察团:《中国:长期发展的问题和方案主报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版,第240页。
    ③[美]塞缪尔·亨廷顿:《失衡的承诺》,周端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137页。
    ③[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等:《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荷]阿诺德·赫特杰主编,郑秉文译,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第74—75页。
    ③李培林、姜晓星、张其仔:《转型中的中国企业——国有企业组织创新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26页。
    ①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6页。
    ②“经济全球化与政府作用”课题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改革:中国的经验、问题与前景》,王梦奎:《经济全球化与政府的作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9—200页。
    ③尹保云:《韩国的现代化:一个儒教国家的道路》,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第190、198页。
    ①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第898页。
    ②阿明认为,“一个公共部门的发展(它在本国可以非常重要,甚至占统治地位)并不排除这个制度整体的依附性,包括公共部门对发达世界的依附性”。[埃及]萨米尔·阿明:《不平等的发展——论外围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高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326页。
    ③[美]戴维·E·阿普特:《现代化的政治》,陈尧译,上海:上海世纪集团,2011年版,第283页。
    ④刘树成:《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60年:繁荣与稳定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2、43—45页。
    ①刘国光:《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5、632页。
    ②[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梅艳译,姚琮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69页。
    ③[美]吉姆·罗沃:《亚洲的崛起》,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9页。
    ④[美]约翰·奈斯比特,[德]多丽丝·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魏平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北京:中华工商联出版社,2009年版,第55页。
    ③[美]贾雷德·戴蒙德:《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江滢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307页。
    ②周天勇:《中国向何处去》,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6页。
    ③国外相关研究机构指出,“一个国家必须符合三个标准才能成为全球性经济超级大国:它必须拥有足够庞大的规模,从而能够对世界经济产生显著影响;它必须拥有足够的活力,从而能够为全球增长做出重要贡献;它必须对贸易和资本流动保持足够的开放,从而能够对世界上其他国家造成重大冲击”,并认为目前符合这三个标准的只有美国、欧盟和中国。[美]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美国智库眼中的中国崛起》,曹洪珲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④[美]罗伯特·福格尔:《预警:2040年中国经济总量将达到123万亿美元》,吴敬琏、[美]罗伯特·福格尔等:《中国未来30年》,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127页。
    ①[俄]弗拉基斯拉夫·伊诺泽姆采夫:《民主与现代化——有关21世纪挑战的争论》之《导言》,徐向梅等译,北京:全国百佳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
    ②赵紫阳:《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报告》(一九八二年三月八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93—494页。
    ③相关数据出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版,第4—5页。
    ①林毅夫:《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1—43页。
    ②徐湘林:《政治改革政策的目标设定和策略选择》,唐晋主编:《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政治——新一轮“赶考”》,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③参阅金灿荣:《大国的责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1页。
    ①[法]H·蒙德拉斯:《农民的终结》,《导论:关于农民的研究》,李培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页。
    ①陆德泉:《八十年代改革政策对劳工层级即劳工关系的影响》,李思名等:《中国社会发展:香港学者的分析》,中国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5年版,第108—109页。
    ②[美]戴维·E·阿普特:《现代化的政治》,陈尧译,上海:上海世纪集团,2011年版,第169—170页。
    ③[英]威廉·葛德文:《论政治正义及其对道德和幸福的影响》(第二、三卷),何慕李译,关在汉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8页。
    ④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第240页。
    ⑤世界银行考察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财政部外事财务司译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3年版,第59、61页。
    ①世界银行考察团:《中国:长期发展的问题和方案主报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版,第42页。
    ②世界银行考察团:《中国:计划与市场》,章晟曼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第50页。
    ③吴忠民:《中国改革进程中重大社会矛盾问题》,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版,第38页。
    ④威廉·葛德文指出,“平等的条件是不能通过个人强迫而产生的,也不应该以全体的名义用强迫手段是指产生,因此,为了达到这项伟大的目标和社会的最本质的进步,只有一种方式,就是使所有者向需要者的让与成为一种不受限制的自愿的行动。为了产生这种自愿,只有两种手段,觉悟和好胜心”。[英]威廉·葛德文:《论政治正义及其对道德和幸福的影响》(第二、三卷),何慕李译,关在汉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620页。
    ⑤[英]威廉·葛德文:《论政治正义及其对道德和幸福的影响》(第二、三卷),何慕李译,关在汉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618页。
    ①[美]威廉·菲尔丁.奥格本:《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王晓毅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91—93页。
    ①[法]佩鲁:《新发展观》,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9页。
    ④[美]M·J·列维:《现代化的后来者与幸存者》,吴荫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第9页。
    ①[美]M·J·列维:《现代化的后来者与幸存者》,吴荫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第13页。
    ②孙立平:《渐进主义的改革模式到了新的节点》,http:business.sohu.com/S2012dengxiaoping/
    ③[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梅艳译,姚琮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页。
    ④世界银行:《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世界银行工作人员编,财政部世界银行业务司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第16页。
    ①郑永年:《忽视地方和社会力量任何顶层设计都会是空中楼阁》,http:business.sohu.com/S2012dengxiaoping/
    ②[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梅艳译,姚琮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58页。
    ③沈立人:《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和经济行为》,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第183—184页。
    ④王信贤:《中国大陆社会变迁》,李英明:《中国大陆研究》,中国台北:巨流图书公司印行,2007年版,第315页。
    ①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公平与发展》,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3页。
    ②[英]理查德·威尔金森等:《不平等的痛苦》,安鹏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第223页。
    ③华民等:《不均衡的经济与国家——国家干预经济的目的和方法》,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第168页。
    ①1984年世界经济银行考察团:《中国:长期发展的问题和方案主报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
    ②[美]基斯·格里芬:《可供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倪吉祥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页。
    ③“发展理论与中国现代”课题组,张琢等著:《国外发展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11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20—521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475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59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
    ⑤达尔认为,这些伤害包括,“失业;在更少技能要求的职位上就业;贫穷;持久的贫困;不恰当的保护,从家庭住房扩大到街头生存;因工作条件带来的疾病、身体伤害和死亡;自我、自尊和尊重的伤害;由于工作迁徙而失去邻里与朋友”。[美]罗伯特·A·达尔:《论政治平等》,谢岳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年版,第43—44页。
    ⑥[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等:《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荷]阿诺德·赫特杰主编,郑秉文译,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第101页。
    ⑦[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等:《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荷]阿诺德·赫特杰主编,郑秉文译,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页。
    ①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10页。
    ②张剑荆:《中国崛起: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策》,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169页。
    ③周晓红:《中国中产阶层调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①米哈伊罗·米萨诺维克等:《罗马俱乐部研究报告之二:人类处在转折点》之《序言:从无变异的增长到有组织的增长》,刘长毅等译,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7年版,第28页。
    ①[美]战略与国家研究中心,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账簿中国:美国智库透视中国崛起》,隆国强等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版,第80页。
    ②转述[美]弗·卡索拉:《转折点:科学.社会.兴起中的新文化》,冯禹等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5、23页。
    ①世界银行:《东亚的复苏与超越》,朱文晖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①世界银行:《东亚的复苏与超越》,朱文晖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2页。
    ②[美]W·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梁小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00页。
    ③刘国光:《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新阶段》,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第50页。
    ①江时学:《拉美发展模式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第308页。
    ②金明善:《日本现代化研究——日本现代化过程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问题》,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93页。
    ③周淑莲:《可持续的社会主义与中国经济》,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第125页。
    ④刘国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14—617页。
    ⑤周淑莲:《可持续的社会主义与中国经济》,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第146—147页。
    ⑥成思危:《东亚金融危机的分析与启示》,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年版,第522页。
    ①张春霖:《国有企业改革与社会公平》,梁治平主编:《转型期的社会公正:问题与前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393页。
    ②胡鞍钢:《中国崛起之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0页。
    ③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t20120222_402786440.htm.
    ④周天勇:《中国向何处去》,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181页。
    ⑤徐百柯:《中国“半城市化”人口达1.28亿户籍制度待改革》,原文出自《中国青年报》,2012年12月4日,www.cnr.cn/gundong/201112/t20111204_50887
    ②吴忠民主编:《中国改革进程中的重大社会矛盾问题》,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版,第175页。
    ③所谓“倍增时间,是指增长中的变量增大一倍所需的时间”。米哈伊罗.米萨诺维克等:《罗马俱乐部研究报告之二:人类处在转折点》之《序言:从无变异的增长到有组织的增长》,刘长毅等译,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页。
    ④高伯文:《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①尹保云:《韩国的现代化:一个儒教国家的道路》,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第123页。
    ②陈宗胜等:《加速市场化进程推进经济体制转型》,《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①曾学文、施发启等:《中国市场化指数的测度与评价:1978—2008》,《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②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2003年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年版。
    ①曾学文、施发启等:《中国市场化指数的测度与评价:1978—2008》,《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②曾学文、施发启等:《中国市场化指数的测度与评价:1978—2008》,《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③樊纲等:《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④陈宗胜等:《加速市场化进程推进经济体制转型》,《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①[以]S·N·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张旅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3、3页。
    ②吴忠民:《社会公正论》(第二版)(上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152—153页。
    ①汝信等主编:《201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84页。
    ①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主编:《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第69、78—79页。
    ②赵丰:《数字中国》,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年版,第72—73页。
    ③[意]尼科洛·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潘汉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6页。
    ①[意]维尔弗雷多·帕累托:《精英的兴衰》,刘北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3页。
    ②周晓红:《中国中产阶层调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
    ③陆学艺主编:《当代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0—23页。
    ④李路路:《30年中国社会结构变革的独特路径》,《人民论坛》,2009年第5期。
    ⑤李强:《“倒丁字型”社会结构是社会不和谐根源》,《南京日报》,2006年2月23日,A06.
    ①[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厉以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9、67页。
    ②[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厉以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1页。
    ①[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4、2页。
    ②杨瑞龙:《渐进改革与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吴敬琏:《渐进与激进——中国改革道路的选择》,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6—97页。
    ③华民等:《不均衡的经济与国家——国家干预经济的目的和方法》,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第50页。
    ③[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61—62页。
    ④厉以宁:《工业化和制度调整——西欧经济史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78页。
    ①[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7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04页。
    ②[美]W·W·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郭熙保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5页。
    ③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商务印书馆,第27页。
    ④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5页。
    ⑤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8页。
    ①[法]H·蒙德拉斯:《农民的终结》,李培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49页。
    ②[法]H·蒙德拉斯:《农民的终结》,李培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45—46页。
    ③[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厉以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5页。
    ①江时学:《拉美发展模式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第292—294、
    300页。
    ②尹保云:《现代化通病——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与教训》,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4页。
    ③郑永年:《忽视地方和社会力量,任何顶层设计都会是空中楼阁》,http:business.sohu.com/S2012dengxiaoping/
    ④吴敬琏:《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挑战权贵资本主义》,吴敬琏、[美]罗伯特·福格尔等:《中国未来30年》,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91页。
    ⑤张寒松:《“国进民退”之争:一个初步的述评》,《东岳论丛》,2010年第4期。
    ①世界银行:《东亚的复苏与超越》,朱文晖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8页。
    ②吴敬琏:《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挑战权贵资本主义》,吴敬琏、[美]罗伯特·福格尔等:《中国未来30年》,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87—90页。
    ③沈志华关于苏联的研究表明,“无论是多么先进的社会制度,总有许多有待纠正与清
    ①米哈伊罗·米萨诺维克等:《罗马俱乐部研究报告之二:人类处在转折点》,刘长毅等译,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7年版,第139页。
    ②[美]阿尔蒙德、小鲍威尔:《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展望》,朱曾汶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592页。
    ③[英]罗素:《论历史》,何兆武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
    196页。
    ④[英]罗素:《论历史》,何兆武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
    271页。
    ⑤王耀辉:《中国模式的特点、挑战及展望》,吴敬琏、[美]罗伯特.福格尔等:《中国未来30年》,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79页。
    ①[美]约翰·奈斯比特,[德]多丽丝·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魏平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北京:中华工商联出版社,2009年版,第77页。
    ②李稻葵认为,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六条改革经验中,其中包括“相对高效和廉洁的政府管理队伍:政府是执行经济政策的主体,一个经济的发展顺利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政府官员的相对有效性和廉洁性,尽管中国经济仍然有效率低下、贪污腐败的现象,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从整体上讲,中国政府体制是相对高效和廉洁的”。李稻葵:《对未来30年的展望》,吴敬琏、[美]罗伯特·福格尔等:《中国未来30年》,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47页。
    ③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9页。
    ④[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阿克顿勋爵论说文集》,侯健等译,冯克利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42页。
    ⑤何增科:《中国转型期腐败和反腐败问题》,唐晋:《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政治——新一轮“赶考”》,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181页。
    ①何增科:《政治之癌——发展中国家腐化行为问题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②朱力:《变迁之痛:转型期的社会失范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171页。
    ③姜洪:《经济渐进改革的合理性》,吴敬琏:《渐进与激进——中国改革道路的选择》,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5—106页。
    ④陈宗胜等:《非法非正常收入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及其经济学解释》,《经济研究》,2001年第4期。
    ⑤胡鞍钢:《腐败黑洞:公开披露各类腐败的经济损失》,《民主与科学》,2004年第4期。
    ①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第366页。
    ②吴敬琏:《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挑战权贵资本主义》,吴敬琏、[美]罗伯特·福格尔等:《中国未来30年》,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87页。
    ③尹保云:《韩国的现代化:一个儒教国家的道路》,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第99—102页。
    ④尹保云:《韩国为什么成功——朴正熙政权与韩国现代化》,北京: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第131—132页。
    ⑤世界银行:《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世界银行工作人员编,财政部世界银行业务司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第125页。
    ①世界银行:《东亚的复苏与超越》,朱文晖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页。
    ②张国:《代表称公务员热影响学前班:小孩说当官容易》,原文出自中国网,2012年5月3日。 http://edu.hsw.cn/system/2012/03/05/05126177.
    ③[美]罗伯特·A·达尔:《论政治平等》,谢岳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年版,第42页。
    ④熊映梧:《中华民富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87页。
    ⑤李强:《社会分层与贫富差距》,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第33页。
    ⑥[美]戴维·E·阿普特:《现代化的政治》,陈尧译,上海:上海世纪集团,2011年版,第107页。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7—328页。
    ②[美]彼得·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孙非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4页。
    ③尹保云:《什么是现代化——概念与范式的探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2页。
    ④潘维等:《聚焦当代中国价值观》,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53页。
    ④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编——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5页。
    ⑤[美]丹尼尔·贝尔:《民主与权利:当代大难题》,[俄]弗拉季斯拉夫·伊诺泽姆采夫:《民主与现代化——有关21世纪挑战的争论》,徐向梅等译,北京:全国百佳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5页。
    ⑥[美]阿尔蒙德、小鲍威尔:《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展望》,朱曾汶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36页。
    ⑦[美]罗纳德·英格尔哈特:《现代化与民主》,[俄]弗拉季斯拉夫·伊诺泽姆采夫:《民主与现代化——有关21世纪挑战的争论》,徐向梅等译,北京:全国百佳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131页。
    ①[瑞典]冈纳·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对一些国家贫困问题的研究》,谭力文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107页。
    ②尹保云:《韩国为什么成功——朴正熙政权与韩国现代化》,北京: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第212页。
    ③[美]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主义的社会起源》,拓夫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37页。
    ④[美]乔万尼·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等译,上海:世界出版集团,2009年版,第20页。
    ⑤[美]亚当·普沃斯基:《民主与市场——东欧与拉丁美洲的政治经济改革》,包亚钧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0页。
    ⑥转述[俄]弗拉季斯拉夫·伊诺泽姆采夫:《“自然边界”有普遍价值吗?》,[俄]弗拉季斯拉夫·伊诺泽姆采夫:《民主与现代化——有关21世纪挑战的争论》,徐向梅等译,北京:全国百佳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34页。
    ⑦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0页。
    ③林尚立:《制度整合发展: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使命与战略》,唐晋主编,《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政治——新一轮“赶考”》,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④[美]罗伯特·A·达尔:《民主及其批评者》,曹海军等译,长春:吉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43页。
    ⑤[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7页。
    ⑥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施行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中央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9页。
    ①[美]约翰·奈斯比特,[德]多丽丝·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魏平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北京:中华工商联出版社,2009年版,第40页。
    ②罗伯特·M·安格,崔之元:《以俄国为镜看中国》,吴敬琏:《渐进与激进——中国改革道路的选择》,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9页。
    ①李稻葵:《对未来30年的展望》,吴敬琏、[美]罗伯特·福格尔等:《中国未来30年》,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51页。
    ②吴忠民:《重视民生:公正和效率的最佳结合点》,《浙江经济》,2006年第1期。
    ⑤参阅周泽在接受农民日报记者刘波的访谈,刘波:《农村推行12年义务教育势在必行》,《农民日报》,2009年2月25日,第3版。
    ①[美]托马斯·R·戴伊:《理解公共政策》(第十二版),谢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21页。
    ②潘维等:《聚焦当代中国价值观》,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52页。
    ①[美]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刚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6页。
    ②法国的二战之后的农业革命是150年前未竟农业革命的延续。[法]H·蒙德拉斯:《农民的终结》,李培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71、335页。
    ③蔡昉:《刘易斯转折点——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54页。
    ④参阅,蔡昉:《重新思考中国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兼论国际经验的相关性》,《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7期。
    ⑤世界银行:《中国:推动公平地经济增长》(中文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①赵燕妮:《政府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的财政责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52页。
    ②陆学艺等主编:《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34—135页。
    ③世界银行:《中国:推动公平地经济增长》(中文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2页。
    ①本文中的社区主要指城市社区。
    ②李友梅:《社区治理:公民社会的微观基础》,《社会》,2007年,第2期,第27卷。
    ③侯岩主编:《中国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报告》,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147、149页。
    ④吴忠民:《社会公正论》(第二版)(下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2012年版,第440—441页。
    ⑤陆学艺:《当前中国社会生活的主要矛盾与和谐社会建设》,《探索》,2010年第5期。
    ⑥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动中的社会建设》,《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①厉以宁:《工业化和制度调整——西欧经济史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51页。
    ②[美]H·钱纳里等:《发展的型式1950——1970》,李新华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页。
    ③[俄]弗拉基米尔·波波夫:《俄罗斯转型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根源》,陈弘等译,《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第9期。
    ④林尚立等:《制度创新与国家成长——中国的探索》,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16页。
    ⑤杨光斌:《政治变迁中的国家与制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243页。
    ①姚亮:《公权扩张的治理:社会走向公正的基石》,《学术界》,2009年第3期。
    ②[美]W·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梁小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476页。
    ③秦晖:《市场的昨天与今天(商品经济·市场理性·社会公正)》,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62页。
    ④[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
    ⑤[美]乔万尼·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等译,上海:世界出版集团,2009年版,第188页。
    ⑥[美]塞缪尔·亨廷顿:《失衡的承诺》,周端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88页。
    ①潘维等主编:《聚焦当代中国价值观》,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72—173页。
    ②张素民:《中国现代化之前提与方式(1933年7月)》,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的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上册)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版,第228页。
    ③[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阿克顿勋爵论说文集》,侯健等译,冯克利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43页。
    ④V·W·拉坦:《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美]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27—370页。
    ⑤陈漱兰等:《世界银行发展报告20年回顾(1978—1997)》,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18页。
    ①[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阿克顿勋爵论说文集》,侯健等译,冯克利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43页。
    ②许成钢:《政治集权下的地方经济分权与中国改革》,青木昌彦、吴敬琏主编:《从威权到民主——可持续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第186—
    189页。
    ③许成钢:《政治集权下的地方经济分权与中国改革》,青木昌彦、吴敬琏主编:《从威权到民主——可持续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第199页。
    ①詹姆斯·M·布坎南等:《公共财政与公共选择:两种截然不同的国家观》,类承曜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118页。
    ②朱光磊等:《“职责同构”批判》,唐晋主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政治——善治与体制》,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159—176页。
    ③詹姆斯·M·布坎南等:《公共财政与公共选择:两种截然不同的国家观》,类承曜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142—143页。
    ①[日]速水佑次郎:《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李周译,蔡昉等校,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37页。
    ②陈漱兰等:《世界银行发展报告20年回顾(1978——1997)》,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260、137页。
    ③魏礼群:《积极稳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求是》,2011年第12期。
    ④世界银行编著:《增长的质量》,《增长的质量》翻译组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社,2001年版,第45页。
    ⑤黄润元:《韩国地方政府预算决定因素》,毛寿龙译,左然等编译:《新兴现代化国家行政改革研究》,北京:国家行政管理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292—323页。
    ①陈国权等:《县级政府行政改革的战略选择》,唐晋主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政治——善治与体制》,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263—272页。
    ②金繁雄:《韩国公共行政的民主化》,潘传发译,左然等编译:《新兴现代化国家行政改革研究》,北京:国家行政管理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463—480页。
    ③肖四如等:《通向繁荣的道路——变革的中国:矛盾、困惑与选择》,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5页。
    ①[美]艾伯特·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曹征海译,潘光威校,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40页。
    ②[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国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69页。
    ③蔡昉:《刘易斯转折点——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4页。
    ④厉以宁:《转型发展理论》,北京:同心出版社,1996年版,第235页。
    ⑤转述胡联合、胡鞍钢:《繁荣稳定论:国家何以富强和谐》,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343——344页。
    ①[美]费正清等:《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俞金尧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11页。
    ②胡锦涛:《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的致辞(2010年9月16日)》,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10/13/content-21116459.htm。
    ③王广:《“中国模式”的理论诉求——衣俊卿教授专访》,《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9年第3期。
    ①张弥:《政绩考核,下一步怎么改》,《北京日报》,2008年4月28日,第18版。
    ①梁启超:《欧游心影录(节录)(1920年3月3日—3月25日)》,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的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上册),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版,第3—13页。
    ②张岱年等:《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和综合创新》,《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5期。
    ③[日]依田熹家:《日中两国现代化比较研究》,卞立强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43页。
    ④[美]E·希尔斯:《论传统》,傅铿等翻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45页。
    ⑤[日]速水佑次郎:《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李周译,蔡昉等校,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28页。
    ⑥[美]小R·霍夫亨兹等:《东亚之锋》,黎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7页。
    ④[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刘尊棋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89年版,第7—8页。
    ⑤[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刘尊棋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89年版,第8页。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41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资本论(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潘维等.聚焦当代中国价值观[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5]潘维等.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30年(1978——2008)[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6]秦晓.市场化进程:政府与企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7][美]弗兰西斯·福山著,本书翻译组译.历史的终结[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出版,1998年.
    [8][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著,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大失败——二十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9]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0]陈鸿.国有经济布局[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版.
    [11]关海庭等.渐进式的超越——中俄两国转型模式的调整与深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孙立平.现代化与社会转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发展报告(1994——1995):从传统向现代快速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4]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5]景天魁.社会公正理论与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6][美]戴维·格伦斯基编.社会分层(第二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
    [17]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8]贺渊.三民主义与中国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19]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
    [20]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现代化研究(第一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21]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现代化研究(第二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22]赵一经.东亚模式中的政府主导作用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3][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24][美]詹姆斯·R·汤森、布英特利·沃玛克著,顾速、董方译.中国政治(第三版)[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25]韩明谟等.社会学家的视野:中国社会与现代化[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
    [26]景天魁.底线公平:和谐社会的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下册)
    [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
    [28]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民主编.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9]吴忠民.社会公正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
    [30]吴忠民.社会公正论(上下卷)(第二版)[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31]吴忠民.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
    [32]苏阳等.中国社会转型的阶级[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10年.
    [33]钱乘旦等.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34][美]阿瑟·奥肯著,王奔洲译.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
    [35]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36]俞可平.全球化与政治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37]李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
    [38]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
    [39]宋晓梧.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宋晓梧谈民生[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年.
    [40]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41][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沈宗美校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
    [42][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43][德]威廉·魏特林著,孙则明译.和谐与自由的保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44][英]霍布豪斯著,朱曾汶译.自由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
    [45][美]德尼·古莱著,高铦、温平、李继红译.发展伦理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46]李培林等.当代中国民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47]郑永年.保卫社会[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
    [48]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6年.
    [49]周建明等.和谐社会构建——欧洲的经验与中国的探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50][德]马克斯·韦伯著,约翰斯·温克尔曼整理,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上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51]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52]费孝通.江村经济[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53][美]彼特·布劳著,王春光等译.不平等和异质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54][美]帕森斯著,梁向阳译.现代社会结构与过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
    [55][法国]克洛德·泰洛特著,殷世才、孙兆通译.父贵子荣——社会地位和家庭出身[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
    [56][美]梅尔文·科恩著,范长风、潘华译.社会变革与稳定——社会结构与人格的跨国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57][美]杰西·洛佩兹、[英]约翰.斯科特著,允春喜译.社会结构[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
    [58]罗荣渠等.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59][西班牙]奥尔特加.加塞特著,刘训练等译.大众的反叛[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
    [60][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刘北成,曹卫东译.合法化危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
    [61][美]克里斯托弗·拉稀著,李丹莉,刘爽译.精英的反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
    [62][美]托马斯·谢林著,王永钦,薛峰译.承诺的策略[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
    [63][美]卡莱斯·鲍什著,熊洁译,王正毅校.民主与再分配[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64][美]迈克尔·约翰斯顿著,袁建华译.腐败症候群:财富、权力和民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65]杨国枢、叶启政.台湾的社会问题[M].中国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1年.
    [66]李培林等.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67][俄]E·T·盖达尔著,王尊贤译.帝国的消亡——当代俄罗斯的教训
    [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8年.
    [68]童星.发展社会学与中国现代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69][英]弗雷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著,王明毅、冯兴元等译,王明毅统校.通往奴役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70][英]安东尼·吉登斯著,李康、李猛译,王铭铭校.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71]朱力著.变迁之痛:转型期的社会失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72][美]塞缪尔·亨廷顿等著,罗荣渠主编.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
    [73][德国]乌尔里希·贝克著,吴英姿等译.世界风险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74]梁漱溟著.乡村建设理论[M].重庆乡村书店发行,1937年.
    [75]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修订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76][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等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10年.
    [77][美国]汉米尔顿等著,程逢如等译.联邦党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78][美]青木昌彦等主编,张春霖等译.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比较制度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
    [79][美]戴维·S·兰德斯著,门洪华等译,程克雄译校.国富国穷[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
    [80][英国]安东尼·吉登斯著,田和译,黄平校.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
    [81][美]马歇尔·伯曼著,徐大建等译.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82]黄仁宇.中国大历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9年.
    [83]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1年.
    [84][美]C·E·布莱克著,景跃进等译.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85][美]丹尼尔·贝尔著,赵一凡等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89年.
    [86][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端译.失衡的承诺[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
    [87]李强.社会分层与贫富差距[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年.
    [88]贺照田主编.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学术思想评论(第六辑)[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
    [89]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建设路线图[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
    [90]何传启.中国现代化报告.2011:现代化科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91]尹保云.什么是现代化——概念与范式的探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92]青木昌彦、吴敬琏编.从威权到民主——可持续发展的政治经济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年.
    [93][美]吉姆·罗沃著,张绍宗译.亚洲的崛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94][英]汤因比著,曹末风等译.历史研究(上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94][美]约翰·奈斯比特等著,魏平译.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9年.
    [95]世界银行编,朱文晖等译.东亚的复苏与超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96]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篇——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97]世界银行编,财政部世界银行业务司译.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
    [98][美]M·J·列维著,吴荫译.现代化的后来者与幸存者[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年.
    [99]钱乘旦等.走向现代化国家之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100][美]费正清著,刘尊棋译.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_1985[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1989年.
    [101][美]费正清等著,陈仲丹等译,吴世民等校.中国:传统与变革[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
    [102]苏振兴.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03][美]阿尔蒙德等主编,朱曾汶等译.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展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
    [104]俞可平.民主与陀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5][英]罗素著,何兆武等译.论历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06][美]贾雷德.戴蒙德著,谢延光译.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
    [107]米哈伊罗·米萨诺维克等著,刘长毅等译.罗马俱乐部研究报告之二:人类处在转折点[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7年.
    [108][美]阿尔文·托夫勒著,谢延光等译.第三次浪潮[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
    [109][美]约翰·奈斯比特著,梅艳译,姚琮校[M].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110]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111]吴敬琏、[美]罗伯特·福格尔等.中国未来30年[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
    [112][法]H·蒙德拉斯著,李培林译.农民的终结[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113][美]威廉·菲尔丁.奥格本著,王晓毅等译[M].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14]李英明主编.中国大陆研究[M].中国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7年.
    [115]李思名等:中国社会发展:香港学者的分析[M].中国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5年.
    [116]王春光等.新社会结构的生长点——乡镇企业社会交换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
    [117]何传启.东方复兴:现代化的三条道路[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118]江时学.拉美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
    [119]李培林等.转型中的中国企业——国有企业组织创新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
    [120]厉以宁.非均衡的中国经济[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年.
    [121]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122]林毅夫.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3]王梦奎主编.经济全球化与政府的作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124][美]E·希尔斯著,傅铿等译.论传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125][埃及]萨米尔·阿明著,高銛译.不平等的发展——论外围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
    [126]张琢.九死一生——中国现代化的坎坷历程和中长期预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127]金灿荣等.大国的责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
    [128]刘美珣等.比较与抉择——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29][美]戴维·E·阿普特著,陈尧译[M].现代化的政治[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年.
    [130][俄]弗拉季斯拉夫·伊诺泽姆采夫主编,徐向梅等译.民主与现代化——有关21世纪挑战的争论[M].北京:全国百佳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131][美]罗伯特·A·达尔著,谢岳译.论政治平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年版.
    [132][美]托马斯·R·戴伊著,谢明译.理解公共政策(第十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133]毛寿龙等.有限政府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年版.
    [134][美]道格拉斯·C·诺斯著,厉以平译[M].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135]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
    [136][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等著,[荷]阿诺德·赫特杰主编,郑秉文译.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
    [137]华民等.不均衡的经济与国家——国家干预经济的目的和方法[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
    [138]吴敬琏等.渐进与激进——中国改革道路的选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39]世界银行著,中国科学院_——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译.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公平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140]唐晋主编.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政治新一轮“赶考”[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
    [141]尹保云.现代化通病——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与教训[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
    [142]世界银行编著,国务院扶贫办译.中国战胜农村贫困:世界银行国别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
    [143]成思危主编.东亚金融危机的分析与启示[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年.
    [144]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45][美]彼得·布劳著,孙非等译.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
    [146]尹保云著.韩国的现代化:一个儒教国家的道路[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
    [147][德]沃尔夫冈·查普夫著,陈黎等译.现代化与社会转型(第二版)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148]陆学艺等.转型中的中国社会[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
    [149][美]阿瑟·刘易斯编著,施炜等译,施炜校.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150]杜润生著.中国农村制度变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51][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著,周立群等译.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经济体制转型的理论与证据[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
    [152]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年.
    [153]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154]樊纲.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155]世界银行著.中国:推动公平地经济增长(中文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156][美]乌尔里希(Ulrich Beck)著,何博闻译.风险社会[M].南京:江苏出版集团.
    [157]黄硕风.综合国力新论兼论新中国综合国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158][美]阿什利·泰利斯等著,门洪华等译.国家实力评估——资源、绩效、军事能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
    [159][英]马丁·雅克著,张莉等译.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
    [160]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
    [161][英]约翰·密尔著,许宝骙译.论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
    [162][美]C·赖特·米尔斯著,陈强等译.社会学的想象力[M].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163]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转变中的中国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164]周晓红.中国中产阶层调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65]杨光斌.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中国政治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166]何增科.政治之癌——发展中国家腐化问题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
    [167]北京大学现代化研究中心.现代化研究(第三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68][美]战略与国家研究中心,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著,隆国强等译.账簿中国:美国智库透视中国崛起[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169]张剑荆.中国崛起: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策[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
    [170]张琢.中国社会和社会学百年史[M].中国香港: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2年版.
    [171]沈立人.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和经济行为[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
    [172]萧新煌编.低度发展与发展——发展社会学选读[M].中国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5年.
    [173]陈秉璋等.迈向现代化[M].中国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版.
    [174][法]佩鲁著,张宁等译.新发展观[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75][意]维尔弗雷多·帕累托著,刘北成译.精英的兴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76][日]三石善吉著,余项科译.传统中国的内发性发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177][美]查尔斯·莱特·米尔斯著,王崑等译.权力精英[M].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78][美]纳谷城二等.发展的难题:亚洲与拉丁美洲的比较[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1992年.
    [179][美]弗里德里克·C·戴约等著,王浦劬译.东亚模式的启示——亚洲四小龙政治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180][马来西亚]翁古·A·阿齐兹主编.结构调整战略——东南亚的经验[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年.
    [181][瑞典]冈纳·缪尔达尔著,谭力文等译[M].亚洲的戏剧:对一些国家贫困问题的研究[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年.
    [182][美]巴林顿·摩尔著,拓夫等译[M].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
    [183]孙鲁军.韩国: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年.
    [184][意]v·帕累托著,田时纲译.普通社会学纲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185]左然、周志忍、毛寿龙编译.新兴现代化国家行政改革研究[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年.
    [186][日]依田熹家著,卞立强等译.日中两国现代化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187][美]卡尔·波兰尼著,冯钢等译.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188]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的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M].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
    [189][美]卡尔·波普尔著,杜汝楫译.历史决定论的贫困[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
    [190][日]富永健一著,李国庆等译.日本的现代化与社会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91][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192][英]安德鲁·韦伯斯特著,陈一筠译.发展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
    [193][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著[M].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194]张琢,马福云.发展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95][法]托克维尔著,董国良译.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196][英]A·J·汤因比,[日]池田大作著,苟春生等译.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发行,1985年.
    [197][美]艾伯特·赫希曼著,曹征海等译,潘光威校.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198]迪帕克.拉尔著,刘泸生译,贝多广校.发展经济学的贫困[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
    [199][美]彭慕兰著,史建云译.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200]厉以宁.工业化和制度调整——西欧经济史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201][英]A·P·瑟尔瓦尔著,金碚等译.增长与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202][美]道格拉斯·C·诺斯著,杭行译,韦森审校[M].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203][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
    [204][俄]雷日科夫著,徐昌翰等译.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修订版)[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
    [205][美]罗伯特·韦德著,吕行建等译,沈泽芬校.驾驭市场[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4年.
    [206][美]约翰·科迪等主编,张虹等译.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政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年.
    [207][美]W·W·罗斯托著,郭熙保等译.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208][美]H·钱纳里等著,李新华等译.发展的型式1950——1970[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
    [209][日]速水佑次郎著,李周译,蔡昉,张车伟校.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210][美]基思·格里芬著,倪吉祥等译,范国鹰校.可供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
    [211][美]詹姆斯·M·布坎南等著,类承曜译.公共财政与公共选择:两种截然不同的国家观[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
    [212]日中经济协会著,沈希红等译.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展望[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
    [213][美]W·阿瑟·刘易斯著,梁小民译.经济增长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214][美]麦克法夸尔,﹝美﹞费正清主编,俞金尧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215][美]阿瑟·刘易斯著,梁小民译.增长与波动[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
    [216][美]约瑟夫·阿·熊彼特著,绛枫译.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
    [217]张宇.中国的转型模式:反思与创新[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
    [218]张军.“双轨制”经济学:中国的经济改革(1978—1992)[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M].
    [219]吴敬琏等.论竞争性市场体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
    [220]刘国光.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新阶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
    [221]周叔莲.中国的经济改革和企业改革[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89年.
    [222]“发展理论与中国现代化”课题组,张琢等著.国外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223]唐晋主编,执行主编,谈火生等.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政治——善治与体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
    [224]唐晋.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策——全球视野中的社会转型[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
    [225][美]曼瑟·奥尔森著,苏长河等译.权力与繁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226][美]罗伯特·A·达尔著,曹海军等译.民主及其批评者.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
    [227][英]阿克顿著,侯健等译,冯克利校[M].自由与权力——阿克顿勋爵论说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228]梁治平编.转型期的社会公正:问题与前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
    [229]胡联合等著.繁荣稳定论:国家何以富强和谐[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
    [230]世界银行经济考察团编著,财政部外事财务司组织译校.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3年出版.
    [231]世界银行经济考察团编著,章晟曼译.中国:长期发展的问题和方案主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版.
    [232]世界银行.中国:计划与市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
    [233]世界银行编,李燕生等译.官办企业问题研究——国有企业改革的经济学和政治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
    [234]世界银行托马斯等著,《增长的质量》翻译组.增长的质量[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
    [235]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编著.改善农村公共服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年.
    [236]陈漱兰等编著.世界银行发展报告20年回顾(1978——1997)[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
    [237]厉以宁.转型发展理论[M].北京:同心出版社,1996年.
    [238]钱乘旦等.世界现代化进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239]吴忠民著.渐进模式与有效发展——中国现代化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年.
    [240]肖四如等.通向繁荣的道路——变革的中国:矛盾、困惑与选择[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241]周淑莲著.可持续的社会主义与中国经济[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
    [242][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
    [243]丛日云.当代世界的民主化浪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
    [244]郑杭生.减缩代价与增促进步:社会学及其深层理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245]孙立平.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246]金明善主编.日本现代化研究——日本现代化过程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问题[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
    [247]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主编.转轨时期国有企业改革——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国际研讨会文集[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年.
    [248]中国集团公司促进会编.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演变(1978.12——2002.10)[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
    [249]程恩富,B·梁赞诺夫等主编.中俄经济学家论中俄经济改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250]董正华等著.透视东亚“奇迹”[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251]刘树成著.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60年:繁荣与稳定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252]蔡昉著.刘易斯转折点——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253]林尚立等著.制度创新与国家成长——中国的探索[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254]熊映梧.中华民富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255]高伯文.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M].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2008年.
    [256]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257]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258][美]乔万尼·萨托利著,冯克利等译.民主新论[M].上海:世界出版集团,2009年版.
    [259]周天勇著.中国向何处去[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
    [260]郑杭生,杨敏著.中国社会转型与社区制度创新——实践结构论及其运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61]刘国光主编.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262][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董书慧等译.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7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63]秦晖著.市场的昨天与今天(商品经济.市场理性.社会公正)[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264]王浦劬等著.政治学基础(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65]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26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26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26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26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27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
    [27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
    [27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
    [1]吴忠民.重视民生:公正和效率的最佳结合点[J].浙江经济,2006年第1期.
    [2]罗志田.西方的分裂:国际风云与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的演变[J].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3]殷剑峰著.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经济周期平稳化现象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5]蔡昉.易斯转折点与公共政策方向的转变——关于中国社会保护的若干特征性事实[J].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6]郑杭生.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转型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7]罗荣渠.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的初步探索[J].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
    [8]魏礼群.积极稳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J].求是,2011年第12期.
    [9]曾学文等.中国市场化指数的测度与评价:1978—2008[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10]李友梅.社区治理:公民社会的微观基础[J].社会,2007年第2期第27卷.
    [1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动中的社会建设[J].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12][俄]弗拉基米尔·波波夫·俄罗斯转型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根源[J].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第9期.
    [13]姚亮.公权扩张的治理:社会走向公正的基石[J].学术界,2009年第3期.
    [14]闫建璋.我国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的合理性研究——基于制度伦理的视角
    [D].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15]丁金泉.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16]张学敏.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17]郑秉文.“中等收入陷阱”与中国发展道路——基于国际经验教训的视角[J].中国人口科学,2011年第1期.
    [1]林毅夫.中国,世界经济“领头龙”[N].参考消息,2011年11月28日.
    [2]张弥.政绩考核,下一步怎么改[N].北京日报,2008年4月28日.
    [3]方松海.率先延长落后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年限——关于“十二五”推进农业农村全面发展的思考[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11月11日.
    [1]胡锦涛.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的致辞(2010年9月26日)[E B/OL].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10/13/content-21116459.htm
    [2]孙立平.渐进主义的改革模式到了新的节点[EB/OL].搜狐财经网,http:business.sohu.com/S2012dengxiaoping/
    [3]郑永年.忽视地方和社会力量任何顶层设计都会是空中楼阁[EB/OL].搜狐财经网,http:business.sohu.com/S2012dengxiaoping/
    [4]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t20120222-402786440.htm
    [5]徐百柯.中国“半城市化”人口达1.28亿户籍制度待改革[EB/OL].http://www.cnr.cn/gundong/201112/t20111204-50887.
    [6]张国.代表称公务员热影响学前班:小孩说当官容易[EB/OL].http://edu.hsw.cn/system/2012/03/05/05126177.
    [1] Arif Dirlik. Modernity as history: post-revolutionaryChina,globalization and the question of modernity. SocialHistory:Vol.27NO.1January,2002.
    [2]Titarenko, Mikhail. On the International significance ofChina’s Modernization Experience. Far Easter Affairs:Vol.32issue4,2004,P1_11.
    [3]Sheila Fitzpatrick. Russia’s twentieth century in History andhistoriography. Austral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and History: Volume46,Number3,2000,PP.378_387.
    [4]SamuelsonP.A.NordhausW.D.,Economy,(NY,1989)
    [5] Gilbert Rozman.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M].New York:The FreePress,1982.
    [6]Daniel Bell,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Society,London:Heinemann,197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