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史考察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论文选取“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史考察”为题,以科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科技观为线索,遵循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探索了法治科技观在共和国从萌芽到确立的艰难历程,并借助科技事件,进一步揭示了不同时期的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状况。论文具体分六章展开分析:
     第一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发展渊源(1921-1949)。根据地时期的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是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摇篮。在中国共产党早期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与法治观指引下,根据地科技科技法制促进了科技文化建设。萌芽于根据地时期的法治科技观在共和国成立后得以初步确立并促进了科技事业的发展,但这种“阶级性”与“功利性”的法治科技观在共和国日后的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中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消极影响。
     第二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初步创建(1949-1957)。“阶级性”的法治科技观在共和国成立后初步确立,在法治科技观影响下,科技法制建设从科研机构与社团、科技奖励、科技人员的培养与管理、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展开,科技文化在科技法制的框架内建设发展。中国科学院的组建、留学生归国潮、技术革新运动以及“156项”工程的实施等科技事件揭示出法治科技观指引下的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共同促进了共和国科技事业向前发展。
     第三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曲折发展(1957-1966)。在强调“阶级性”的重人治、轻法治科技观影响下,科技法制建设从总体上经历了停滞、削弱及走下坡路的过程,科技界反右、科技大跃进以及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科技事件反映了“重人治、轻法治”科技观影响下的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在曲折中发展。正是有了科学精神的回归与中共中央即时纠偏,才能取得成功合成牛胰岛素等标志性科技成就,从而迎来共和国第一个科技发展的黄金期。
     第四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畸形发展(1966-1976)。“人治+群治”科技观影响下,毛泽东《最高指示》被视为科研领域人们行为与判断是非的准则。科技法制建设几近空白,科技事业遭受严重摧残。对相对论的批判与蜗牛事件是文革时期批判资产阶级学说、批判洋奴哲学的典型,揭示出“人治+群治”科技观影响下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畸形发展,共和国同世界本来缩小的科技差距又拉大了。
     第五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恢复发展(1976-1993)。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不仅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也推动了科技领域“人治”观念向“法治”观念的革新。摒弃“阶级性”的法治化科技观在这一时期逐步确立,以《科技进步法》为龙头的科技法制体系到1993年已初步形成。伴随着科技法制的恢复发展,科研机构与社团相继恢复建立,科技人员与科学的地位获得了极大提高,共和国迎来了科技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期。陈梦猇事件、韩琨事件以及曹时中事件反映出法治化科技观引导下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恢复发展进程;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立,使共和国获得南极事务的决策权,标志着共和国的极地考察事业进入一个新阶段,预示着共和国的国际科技合作走向世界。
     第六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谐调发展(1993-)。自1993年《科技进步法》实施以来,第三代与第四代领导人高度重视新时期的科技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在1999年以宪法形式确立,共和国终于从人治走上了法治的轨道。从此,共和国科技法制建设进入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为主要内容、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科技为奋斗目标的新阶段。伴随着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法治科技观的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法制体系在2010年基本形成,科技文化在建设健全的科技法制框架内谐调发展,共和国迎来科技发展的第三个黄金期。三桩科普文章官司反映了科技人员在自觉履行科技共同体的社会责任,揭示出中国科技界的社会分层状况与科学精神的部分缺失。“汉芯”事件的披露与处理显示出全社会尤其是科技共同体的科技法律意识在不断提高,促进了科研诚信法制建设,也反映出科技评价法律机制亟待改进;《科普法》中“伪科学”一词的存废之争事件,引起了全社会对科学精神的关注。这几起科技事件折射出“功利性”法治科技观的消极影响,启示我们应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和谐法治科技观。
     结论:萌芽于根据地时期的法治科技观在共和国经历了一个从“自在”到“自觉”的确立过程,以法治科技观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文化是科技法制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而科技法制则是科技文化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的历程启示我们:必须坚决摒弃“阶级性”的法治科技观,逐步摒弃“功利性”的法治科技观,构建一种新型的和谐法治科技观。
This thesis chooses "Investig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History of Legal System and Culture of Science-Technology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s the topic, and concept of the rule-of-law science-technology, which is the vital part of culture of science-technology, as the clues, to explore the difficult process of the concept of the rule-of-law science-technology from initial stage to establishment, following the research ideas of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combination, and using th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methods. With the help of science-technology events, it further reveals the statu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legal system and cultural of science-technology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thesis includes Introduction, Six chapters of systematic exposition, and Conclusions.
     The first chapter, the origin development of legal system and culture of science-technology of PRC(1921-1949). The construction of legal system and culture of science-technology of the Base period was the cradle of legal system and culture of science-technology of PRC.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Marxism view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rule-of-law of the early CPC, legal system of science-technology of the Base promoted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e of science-technology,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technology of the Base. The concept of rule-of-law science-technology was not only preliminary established after the founding of PRC, but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ce-technology in PRC. But this burgeoning concept of rule-of-law science-technology with “Class” and "utilitarian", inevitably brought negative impac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legal system and culture of science-technology of PRC.
     The second chapter, the preliminary creation of legal system and culture of science-technology of PRC(1949-1957). The concept of rule-of-law science-technology was preliminary established after the founding of PRC.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cept of the rule-of-law science-technology, the construction of legal system of science-technology was developed from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association,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awards, 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science-technology personnel, and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cooperation and such aspects, which culture of science-technology was constructed and develop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legal system of science-technology. The science-technology events, such a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tide of overseas students back, technology innovation movement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156projects", reveale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legal system and culture of science-technology,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nception of the rule of law of science-technology, jointly promoted the science-technology forward development in PRC.
     The third chapter, the tortuous development of legal system and culture of science-technology of PRC(1957-1966).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scientific view of "attention of the rule of man, contempt the rule of law”, the construction of legal system of science-technology experienced stagnation, weaken and decline of the process overall. The science-technology events, such as the Anti-rightist campaign in science-technology, the Great leap forward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Synthetic bovine insulin, reflected the legal system and culture of science-technology was in tortuous developmen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scientific view of "attention of the rule of man, contempt the rule of law". It was the return of the scientific spirit and immediate action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made the landmark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such as Bovine insulin succeeded, thus moved to the first development of science-technology of golden period of PRC.
     The fourth chapter, the abnormal development of legal system and culture of science-technology of PRC(1966-1976).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scientific view of "the rule of man and masses", the supreme instructions" of MAO Zedong was regarded as the criterion for people's behavior and judgment in scientific research field. The construction of legal system of science-technology was near non-existence, and the causes of science-technology suffered destroyed badly. The animadvert on the relativity theory and the Snail events were the typical case of criticizing bourgeoisie theory and criticizing YangNu philosophy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period, which revealed the abnormal development of legal system and cultural of science-technolog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scientific view of "the rule of man and masses”, and the narrowing gap of science-technology between PRC and the world was widened again.
     The fifth chapter, the recovery development of legal system and culture of science-technology of PRC(1976-1993). The national science conference and the Third Session of the Elev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were held in1978, which not only welcomed the spring of science, but also promoted the idea innovation from "the rule of man” to "the rule of law" in the field of science-technology. The concept of legalization of science-technology was gradually established in this period.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technology law" as the leader of the legal system of science-technology had already been initially formed in1993. Along with the re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legal system of science-technology,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associations had been restored and established, and the statu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and that of science were greatly improved. The PRC ushered in the second golden period of development of science-technology. Chen Meng-xiao event, Han Kun event and Cao Shi-zhong event, reflected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abandoning the concept of "class" rule-of-law science-technology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 of the PRC, and the recovery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legal system and culture of science-technology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ncept of legalization of science-technology. The establishment of Antarctic scientific research station, made the PRC gain the decision-making power of Antarctic affairs, marked the cause of polar exploration the PRC entered into a new phase, and indicates that th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of PRC becoming globalization.
     The sixth chapter,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legal system and culture of science-technology of PRC(1993-). Since the "Science-technology Progress Law" was implemented in1993, the third generation and fourth generation of leaders have attached great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legal system of science-technology of the new era. The basic strategy of "Running the country lawfully" established in Constitutional forms, the PRC has finally embarked on the track of "the rule of law" from "the rule of man". Since 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Legal System of Science-technology of the PRC entered into the new stage, and which aims to implement the basic strategy of "Running the country lawfully" and build the rule of law of science-technology of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legal system of science-technolog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d basically taken shape in2010. Culture of science-technology harmoniously develop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constructional and perfect legal system of science-technology, thus, the PRC ushered in the third golden period of development of science-technology. The thre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science article lawsuits reflected that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conscientiously fulfill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echnology Community, and they also showed 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of Chinese science-technology and partial deletion of science spirit. The disclosure and handling of the Hanxin event showed that the legal awareness of whole society, especially the Technology Community were continuing to improve, which promoted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grity research legal system, and also reflected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valuation of the legal system needs a thorough improvement. Debate upon the abolishment term of "pseudo-science" in the "Science-technology Popularization Law", has aroused the concern of the whole society to the science spirit. The events of science-technology above reflected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he utilitarian concept of rule-of-law science-technology, and we should firmly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the rule of law under the command of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Conclusions:Concept of rule-of-law science-technology, which was originated from the Base period, had experienced a "casualness" to "consciousness" process in PRC, and culture of science-technology that the concept of rule-of-law science-technology was its vital part, is an important ideological foundation of the legal construction of science-technology, while legal system of science-technology is the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ulture of science-technology. The histor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legal system and culture of science-technology of PRC tells us, that we should firmly reject the concept of rule-of-law science-technology which was of the "class" and gradually abandon the concept of rule-of-law science-technology which was of the "utilitarian", and build a new harmonious concept of rule-of-law science-technology.
引文
①(美)E.拉兹洛.决定命运的选择——21世纪的生存抉择[M].上海:三联书店,1997:6.
    ②赵震江主编.科技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24-25.
    ③宋健.法制建设对科技工作生死攸关[N].光明日报,1988-11-02(1).
    ①李约瑟.中国之科学与文化[J].科学.1945,28(1).转引自刘钝.李约瑟的世界和世界的李约瑟[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2(2):159-160.
    ②刘钝,王扬宗编.中国科学与科学革命——李约瑟难题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论著选[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1.
    ③(英)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陈体芳译,张今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7.
    ④张培富.从中国科学建制到中国科学文化[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8.
    ①席泽宗.科学史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3.
    ①Anthonie Mei jers.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Volume 9. Elsevier's Science & Technology RightsDepartment in Oxford, UK 2009:143.
    ②方在庆.科学技术与文化背景[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5.
    ③李林,石茂生.依法治国与宪政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4.
    ④易继明.技术理性、社会发展与自由——科技法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89.
    ⑤易继明.技术理性、社会发展与自由——科技法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91.
    ①蔡俊生,陈荷清,韩林德.文化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
    ②蔡俊生,陈荷清,韩林德.文化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7.
    ③蔡俊生,陈荷清,韩林德.文化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8.
    ④何亚平.科技文化——现代化社会的文化基频[J].科学学研究,1997(4):12.
    ⑤潘建红.科技文化:内涵、层次与特质[J].理论月刊,2007(3):94-95.
    ⑥欧阳绪清,欧阳聪权.当代科技文化的特征、内在价值与建构[J].湖南社会科学,2008(2):35.
    ⑦高建明,黎德扬.论科技文化系统[J].系统辩证学学报,1998(3):66-67.
    ①杨怀中等著.科技文化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44-45.
    ②李建珊主编.世界科技文化史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
    ③李春泰.科技文化的意义(论纲)[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
    ①马得林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227.
    ②国家教委社会科学研究与艺术教育司组编.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332.
    ③曲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的执政党建设[M].北京: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9:193-194.
    ④刘大椿.从多层面走进科学[J].民主与科学,2003(2):3.
    ⑤陈凡,秦书生,王健主编.科技与社会(STS)研究:2008年第2卷[M].//孙慕天.科学技术观的多元化发展,长春: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37-40.该文认为,“除传统的话语体系中出现的经济的科技观、政治的科技观与认知的科技观外,还有文化的科技观与宗教的科技观”。
    ⑥艾志强.当代科学技术观研究述评[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4.
    ①钱学森.大力发展系统工程尽早建立系统科学的体系[N].光明日报,1979-11-10(2)
    ②钱学森,吴世宦.社会主义法制、法治与现代科学技术[J].法制建设,1984(3):6-13.
    ③钱三强.有意义的尝试,转引自郑兆兰,姜阳.科技王国中的法制[M].北京:时事出版社,1985:1.
    ④国家科委政策局.科技立法——新的开拓领域[M].//宋健.加强立法是科技工作的当务之急.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8.
    ⑤国家科委政策局.科技立法——新的开拓领域[M].//吴明瑜.开拓科技立法新领域.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25.
    ⑥吴明瑜.开拓我国科学技术法制建设的新局面[J].红旗,1986(10).转引自国家科委科技政策局.科技立法研究文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5.
    ⑦国家科委政策局.科技立法——新的开拓领域[M].//胡克实.用法律手段领导和管理科技工作.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14.
    ⑧段瑞春.我国科学技术法治工程展望[J].未来与发展,1986(6):1-4.
    ⑨详见本文研究现状部分。
    ①段瑞春.科技政策多维思考[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79.
    ②(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392-393.
    ①朱苏力.法律与科技问题的法理学重构[J].中国社会科学,1999(5):58.
    ②例如,赵小平,张培富.共和国60年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10):93-100;孙德忠.论科技文化生成和发展的社会条件[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2):179-183.
    ①王作跃.近现代中国科技史研究:历史、现状与展望[J].中国科技史杂志,2007(4):388.
    ①1989年,译者将萨特米尔这两部著作分别以上篇和下篇的形式合译为中译本,参见理查德.P.萨特米尔:《科研与革命——科学技术与中国现代化的动力》译者前言,袁南生、刘戟锋、戴清海等译,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5-8.
    ②Yeu-Farn Wang,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1949-1989,Aldershot:Avebu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③Cong Cao.China's Scientific Elite[M].Routledge Curzon,2004.
    ①Schneider L, Biology and Revolution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Lanham, MD:Rowman & Littlefield, 2003.
    ②Miller H L, Science and Dissent in Post-Mao China:The Politics of Knowledge, Seattle:University Washington Press,1996.
    ③Neushul P, Zuoyue Wang. 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C. K. Tseng, Mariculture, and the Politics of Science in Modern China, Isis,2000,91(1):pp.59-88.
    ④陈鹏生,王立民.共和国法制史:21世纪一个亟待开拓的法制史领域[J].法学,2001(2):15.
    ①王扬宗.中国当代科学的历史研究刍议[J].中国科技史杂志,2007(4):376-385.
    ②王扬宗.中国当代科学的历史研究刍议[J].中国科技史杂志,2007(4):376-385.
    ③王作跃.近现代中国科技史研究:历史、现状与展望[J].中国科技史杂志,2007(4):388.
    ④郭贵春.科学史学的若干元理论问题[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2(3):7;也可参见高策,杨小明等.科学史应用教程[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5-6.
    ③宋健.科学技术和法律是现代文明的双翼[J].科技进步与对策,1989(2):5.
    ①董光璧.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论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104-120.
    ②成莉平.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与科技实践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
    ③李大钊.李大钊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36
    ①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第二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663.
    ②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新青年》第七卷第5期,1920年4月.
    ③任元彪.新文化运动的科学启蒙[M].//董光璧.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杜,1992:493.
    ④毛泽东.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N].新中华报,1940年3月15日.
    ⑤朱德.把科学与抗战结合起来[N].解放日报,1941年8月3日.
    ①徐特立.怎样进行自然科学的研究[J].中国文化第2卷第1期,1940年12月25日。转引自编委会编.延安自然科学院史料[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北京工业学院出版社,1986:50.
    ②徐特立.怎样发展我们的自然科学[N].解放日报1941年9月24-25日,转引自编委会编.延安自然科学院史料[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北京工业学院出版社,1986:53.
    ③李富春同志给自然科学研究会的一封信[N].解放日报1943年1月30日,转引自编委会编编委会编.延安自然科学院史料[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北京工业学院出版社,1986:41.
    ④武衡.科技战线五十年[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杜,1992:37.
    ⑤任元彪.新文化运动的科学启蒙[M].//董光璧.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杜,1992:489-490.
    ⑥黄顺基,马海平等.毛泽东哲学思想和自然辩证法[A].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九十周年论文集:467.
    ①编委会编.延安自然科学院史料[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北京工业学院出版社,1986:32.
    ②编委会编.延安自然科学院史料[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北京工业学院出版社,1986:47.
    ③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宣言[N].新中华报,1940年2月28日,转引自武衡主编.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科学技术发展史料第3辑[M].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4:195.
    ④严济慈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13.
    ①高格.中国历史上的人治与法治,转引自:法治与人治问题讨论集[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1:253.
    ②湖南长沙一中[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8.转引自郭道晖.毛泽东邓小平治国方略与法制思想比较研究[J].法学研究,2000(2):5.
    ③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M].//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690.
    ④董必武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8-59.
    ⑤孙琬钟,公丕祥主编.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六辑[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10.
    ①侯欣一.试论革命根据地法律制度研究[J].法学家,2008(3):24-31.
    ②谢觉哉.在司法训练班上的讲话[M].谢觉哉论民主与法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156.
    ③张希坡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第十卷新民主主义政权[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21.
    ①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文献卷下)[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280.
    ②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文献卷下)[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283
    ③韩延龙,常兆儒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41.
    ④韩延龙,常兆儒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36.
    ⑤韩延龙,常兆儒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55.
    ⑥韩延龙,常兆儒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57.
    ⑦韩延龙,常兆儒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66.
    ⑧韩延龙,常兆儒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61.
    ①韩延龙,常兆儒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67.
    ②转引自卓帆.中华苏维埃法制史[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2:236.
    ③启事全文如下:“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以苏区缺乏技术人才,特意现金聘请。凡白色区域的医师,无线电人才,军事技术人员同情于苏维埃革命而愿意来者,请向各地共产党组织及革命群众团体接洽,并填写履历,转询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内务人民委员会,即可答复并谈判条件,于订合同后,护送入苏区。”卓帆.中华苏维埃法制史[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2:236-238.
    ④武衡主编.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科学技术发展史资料:第4辑[M].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4:38-40.
    ①武衡主编.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科学技术发展史资料:第3辑[M].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4:36.
    ②张西坡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第十卷新民主主义政权[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614-615.
    ①武衡.科技人员在延安[J].科学学研究,1984(3):42.
    ②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河北省志:第77卷科学技术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3:812.
    ①中央档案馆.共和国雏形——华北人民政府[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311-312.
    ②河北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河北省志第77卷科学技术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3:814.
    ③张西坡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第十卷新民主主义政权[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72-73.
    ④张晋藩.中国法制史[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1:704
    ⑤周训芳.延安时期党的科技政策与陕甘宁边区的自然科学运动[J].求索,1992(6):127.
    ①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合编.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3辑[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7:43-44.
    ②武衡主编.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科学技术发展史料:第4辑[M].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5:68-69.
    ③张希坡.革命根据地的经济立法[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220-225.
    ④张希坡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第十卷新民主主义政权[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602.
    ①马海平,王宁.延安时期的科学技术工作回顾[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80.
    ②温金童,邵晓秋.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知识分子政策[J].兰州学刊,2008(8):142-143.
    ③王鸿生.中国历史中的技术与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285.
    ④饶正锡.军委卫生部在陕北[M].北京:战士出版社,1983:202.
    ①付乃时.回忆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367.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延安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延安文史资料第4辑[G].内部资料,1988:118.
    ③马海平.延安时期科学技术工作回顾[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80.
    ①新中华报,1940年10月13日,转引自:编委会编.延安自然科学院史料[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北京工业学院出版社,1986:36.
    ②《中共中央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解放日报》1941年12月20日,转引自:编委会编.延安自然科学院史料[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北京工业学院出版社,1986:24-27.
    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延安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延安文史资料第4辑[G].内部资料,1988:124-127.
    ①杨丽凡.发展科技的指导思想:从延安时期到建国初期[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2(1):21-32.
    ②吸收科学技术人材建设新东北东北解放区设立科学院[N].人民日报,1948-05-31(2).
    ③中央档案馆.共和国雏形——华北人民政府[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121.
    ④邓力群主编.文化巨人毛泽东(四)[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1769.
    ①编委会编.延安自然科学院史料[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23.
    ②唐莲英.中国共产党与科技现代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49.
    ③陕甘宁边区任命延大、自然科学院负责干部(1944年5月23日)[M].//编委会编.延安自然科学院史料[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30.
    ④何纯渤.陕甘宁边区自然研究会梗概[M].//武衡主编.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科学技术发展史资料第3辑.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4:349.
    ⑤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简单介绍,解放日报1941年11月10日副刊,转引自武衡主编.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科学技术发展史料第3辑[M].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4:198.
    ①唐莲英.中国共产党与科技现代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51-52.
    ②齐卫平,徐小平.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的自然科学实践运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15-20.
    ①武衡.延安时代科技史[M].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8:424.
    ②武衡.延安时代科技史[M].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8:428.
    ③于光远.我的编年故事1939-1945抗战胜利前在延安[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44-45.
    ④谢立惠.抗战期中的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及其演进[M].//南方局党史资料征集小组.南方局党史资料文化工作[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255-260.
    ①《涂长望文集》编辑组编.涂长望文集[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446-447.
    ②严济慈.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宗旨是什么[N].北平《华北日报》1948年3月29日,转引自严济慈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02.
    ①严济慈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12-215.
    ①武衡.延安时代党的知识分子政策[J].中国科技史料,1989(1):3-11.
    ②马海平.延安时期技术开发的特点[J].玉溪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5):34.
    ③唐风云.展览与奖励是陕甘宁边区推动技术进步的重要措施[M].//武衡主编.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科学技术发展史资料第3辑.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4:225.
    ④孙德山编著.回忆延安时期的学习与生活[M].内部出版,1991:131.
    ①武衡.延安时代科技史[M].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8:468-472.
    ①董必武法学文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475.
    ②董光璧.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506.
    ①杨德才,关铃,鲁宗智.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122-124.
    ①王守贵.论当代中国法治精神[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13.
    ②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202.
    ③王人博,程燎原著.法治论(第2版)[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190.
    ④姜男.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回顾与展望[J].党史纵横,2006(5):55.
    ⑤周振想,邵景春.共和国法制建设40年要览1949-1988[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0:12.
    ⑥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29.
    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58.
    ②刘少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一九五六年九月十五日)[N].人民日报,1956-09-17(1).
    ③董必武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11,414.
    ④沈国明,王立民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法学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53.
    ①全国首次科学会议筹备会在平开成立大会朱总刊令号召利学界要与工农团结起来,建设共和国[N].人民日报,1949-06-20(3).
    ②郭沫若.人民科学从书序[N].人民日报,1949-05-04(4)
    ③科学知识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科学技术通讯[N].人民日报,1949-08-10(1).
    ④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1956年1月25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
    ⑤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1-42.
    ⑥陈建新.毛泽东与当代中国的科技事业[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3(6):7-8.
    ⑦转引自王人博,程燎原.法治论第2版[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288.原文为“现在,大规模的有计划经济建设已经开始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政法工作,主要是逐步健全和运用人民民主的法制,进一步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同时,继续完成过去尚未完成的某些社会改革,以保障经济建设和各种社会主义改造事业的完成,保护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使之不受侵犯。”
    ③社论.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人民科学工作[N].人民日报,1950-08-27(1).
    ④严济慈.一年来的自然科学界[N].光明日报,1950-10-01(18).原话为“应该把科学理论与群众的经验结合起来,把专家的智慧与群众的智慧结合起来,把科学研究工作与群众的生产研究工作结合起来,这是我们自然科学界正确的努力方向。”
    ①胡金麟.写给自然科学工作者——鼓舞起为生产服务的热情,为在技术战线上的胜利而斗争![N].光明日报,1950-07-08(2).
    ②徐莛庵.“为科学而科学”是危险的[N].人民日报,1951-02-24(2).
    ③张景钺.科学工作者要站稳人民的立场[N].人民日报,1951-12-23(4).
    ④时评.科学工作者必须为祖国为人民服务[N].人民日报,1951-12-23(4).
    ⑤梁希.把科学技术知识带到群众中去——为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两周年而作[N].人民日报,1952-08-25(3).
    ①梁希.科学发展的有力保证[N].人民日报,1954-06-18(2).梁希.科学工作者热烈拥护宪法草案[N].光明日报,1954-06-18(3).
    ②钱伟长.宪法草案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N].人民日报,1954-06-18(2).
    ③袁翰青.我们的宪法草案[N].光明日报,1954-07-01(2).
    ①何炳然.科学工作者应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记北京科联、科普联合会举行的宪法草案座谈会[N].光明日报,1954-08-07(3).
    ②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代表们关于宪法草案和报告的发言[N].人民日报,1954-09-19(2).
    ③梁思成.一份完善精美的蓝图[N].光明日报,1954-06-22(3).
    ④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代表们关于宪法草案和报告的发言[N].人民日报,1954-09-17(2).
    ⑤许子美.科学家的喜悦[N].光明日报,1954-09-26(6).
    ①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代表们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发言[N].人民日报,1954-09-26(2).
    ②国务院和中共中央批准科学规划委员会的意见确定科学技术任务的十二个重点科学规划委员会扩大会议安排今后工作[N].人民日报,1956-12-30(1).这十二个重点是:原子能的和平利用,无线电电子学中的新技术(超高频技术、半导体、电子计算机、电子仪器等),喷气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精密仪器,石油及其他特别缺乏的资源勘探,矿物原料基地的探寻和确定,结合我国资源情况建立合金系统并寻求新的冶金过程,综合利用燃料和发展重有机合成,新型动力机械和大型机械,黄河、长江综合开发的重大科技问题,农业的化学化机械化电气化的重大科技问题,危害我国人民健康最大的几种主要疾病的防治和消灭,自然科学中若干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③国务院和中共中央批准科学规划委员会的意见确定科学技术任务的十二个重点科学规划委员会扩大会议安排今后工作[N].人民日报,1956-12-30(1).
    ①叶笃庄.我国遗传学发展中坚持双百方针的艰难历程——记50年代初强制推行“米丘林学说”在中国引起的风波(之二)[J].炎黄春秋,1997(8):31.
    ②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转引自李松晨、唐合检、杜述胜主编《开国档案见证历史沉浮大纪实4》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1287.毛泽东的原话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李森科、非李森科,我们也搞不清,有那么多的学说,那么多的自然科学,就是社会科学,也是这一派,那一派,让他们去谈,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③学术方面应该执行百家争鸣的方针钱俊瑞在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上讲话[N].人民日报,1956-05-11(2).
    ①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九五六年五月二十六日在怀仁堂的讲话[N].人民日报,1956-06-13(2).
    ①我对高级知识分子问题的了解和意见——森林工业部长岁隆基的发言[N].人民日报,1956-06-29(3).
    ②于光远,李佩珊.半个世纪前的一场争论[J].科技文萃,2002(8):94-96.
    ③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9.
    ④李松晨、唐合检、杜述胜主编.开国档案见证历史沉浮大纪实4[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1390.
    ①段瑞春.科技政策多维思考[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80.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N].人民日报,1949-09-30(2).
    ③尹传红.从科学普及局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J].科普研究,2008(4):66.
    ①国家劳动总局政策研究室资料组编.劳动问题研究资料[M].北京:劳动出版社,1981:6.
    ①关乐原.新世纪中国人才战略发展的探索[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221.
    ②即,以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教育方法,培养具有必要的文化、科学的基本知识、掌握一定的现代技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级和中级技术人才。
    ③积极培养科学研究工作的新生力量[N].人民日报,1955-09-06(2).
    ④贾大平.建国以来我国的科技立法工作[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5(10):3.
    ①见条例第3、6、7条,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发布保障发明权与专利权暂行条例[N].人民日报,1950-08-17(2).
    ②中华全国总工会对“有关生产的发明、技术改进及合理化建议的奖励暂行条例”若干问题的说明[N].人民日报,1954-08-28(2).
    ③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贯彻执行“有关生产的发明、技术改进及合理化建议的奖励暂行条例”的通知[N].人民日报,1954-0901(2).
    ④社论.鼓励科学工作者创造性劳动的重大措施[N].光明日报,1955-09-25(1).
    ⑤奖励“在学术上有重大成就或对国民经济、文化发展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科学研究工作或科学著作”,以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的“外国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或科学著作”。
    ⑥见条例第2、10、3条[N].人民日报,1955-09-01(3).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第二集(1952-1953)[M].北京:法律出版社,1957:200,198,197,196: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第三集[M].法律出版社,1958:172,173.
    ②裴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1956[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69.
    ③茅以升.我们年老的科学家的愿望[N].人民日报,1956-01-22(3).
    ①林道棠.对科学技术交流的意见[N].人民日报,1956-09-09(7)
    ②李四光.三年来的科学工作[N].光明日报,1952-09-29(3).
    ③艾素珍.共和国重大科学技术成就[J].中国科技史料,1999(4):358-359.
    ④朱丽兰主编.共和国科技事业50年[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5-16.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N].人民日报,1949-09-30(1)
    ①社论.发展科学事业,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N].人民日报,1954-03-26(1).
    ②赵小平,张培富.共和国60年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10):94.
    ③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秘书处并筹设各学部委员会和编译出版委员会[N].光明日报,1954-04-14(1).
    ④其中,物理学数学化学学部48人、生物学地学学部84人、技术科学学部40人、哲学社会科学学部61人。
    ①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总决议》[N].光明日报,1955-06-11(1).
    ②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501.
    ③路振朝,汪扬宗.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家的科研时间问题[J].科学文化评论,2004(2):7-8.
    ①社论.保证科学工作者集中精力于专业活动[N].人民日报,1955-02-27(1).
    ④樊洪业主编.中国科学院编年史:1949-1999[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56.
    ②科学研究和技术人员迅速增长[N].人民日报,1957-01-01(7).
    ③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委员会成立[N].人民日报,1955-10-28(1).
    ①朱丽兰主编.共和国科技事业50年[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1-53.
    ①陈伯达.在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学习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1952-09-05(3)
    ②李有明.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丰富了科学理论——访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学部委员葛庭燧[N].光明日报,1955-08-25(6).
    ①中国科学院访苏代表团团长钱三强谈对苏联科学指导思想的领会[N].人民日报,1953-05-08(4).
    ②李滔.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949年以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0.
    ①季明明主编.中国教育行政全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1571-1573.
    ①高凯,于玲,邱金利等主编.新中国万岁(1949-1999)[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1815.
    ②两言.海归对科技自主创新的贡献[J].神州学人,2005(10):11-13.
    ③关前,陈建新等.建国初期科技发展的三个重大事件[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3(2):59.
    ①赖若愚.劳动竞赛已经走上一个新的阶段——技术革新.载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办公室编.中华全国总工会主要文件汇编一九五四年[M].北京:工人出版社,1955:41-42.
    ②有林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第二卷1956-1966(第一册)[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648.
    ①张明山,王崇伦等.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革新运动向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建议书,载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办公室编.中华全国总工会主要文件汇编一九五四年[M].北京:工人出版社,1955:43-44.
    ②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决定,载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办公室编.中华全国总工会主要文件汇编一九五四年[M].北京:工人出版社,1955:40.
    ①中华全国总工会对“有关生产的发明、技术改进及合理化建议的奖励暂行条例”若干问题的说明[N].人民日报,1954-08-28(2).
    ②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代表们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发言[N].人民日报,1954-09-26(2).
    ③有林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第二卷1956-1966(第一册)[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649-650.
    ①李富春.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在一九五五年七月五日至六日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N].人民日报,1955-07-08(2).
    ②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97.
    ②周鸿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第一卷1949-1956:第一册[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553-554.
    ②翟昌民著.回首建国初: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回顾与思考[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294.
    ③张柏春,张久春.中苏科学技术合作中的技术转移[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2):78.
    ③宋健.百年留学潮对中国科技事业的影响[J].中国工程科学,2003(4):31.
    ④张柏春,姚芳,张久春,蒋龙.苏联技术向中国的转移:1949-1966[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133.
    ①李鹏.建国初期流苏运动的历史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8届博士论文:43、47、48、50.
    ②沈志华.五六十年代苏联专家在华回顾[J].国际人才交流,2009(4):33.
    ③两言.“海归”对科技自主创新的贡献[J].神州学人,2005(10):12.
    ①具体名录参见李鹏.建国初期流苏运动的历史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8届博士论文:154-162.
    ①张柏春,姚芳,张久春,蒋龙.苏联技术向中国的转移:1949-1966[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3,408.
    ②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N].人民日报,1956-01-30(1).
    ①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三册(1952年1月-1952年12月)[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615.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178-179.
    ③段治文.当代中国的科学文化变革[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27.
    ④向科学技术进军郭沫若在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1956-05-05(1).
    ①有林等主编.国史通鉴第二卷1956-1966(第一册)[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648.
    ①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一九五七年六月二十六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N].人民日报,1957-06-27(1).
    ②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发言[N].人民日报,1955-07-22(2).
    ③郝铁川.中国近代法学留学生与共和国初期的法治建设[N].法学研究,2000(2):153.
    ④李琪.为健全我国人民民主法制而斗争[N].人民日报,1956-11-06(7).
    ⑤法学界人士批评立法工作缓慢[N].人民日报,1957-06-05(2).
    ①赵增彦.毛泽东1957年后何以主张并实施人治[J].石油大学学报,2003(5):63.
    ②徐付群.五十年代末法制建设滑坡原因新探[J].中共党史研究,1998(5):79,82.
    ③统筹全国力量发展科学技术[N].人民日报,1959-01-16(1).
    ①李锐.毛泽东的早年与晚年[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290
    ②本报评论员.祝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立[N].人民日报,1958-09-27(6).
    ③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1959-04-19(2).
    ④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6:438.
    ⑤陈景良主编.当代中国法律思想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159-160.
    ⑥赵增彦.毛泽东1957年后何以主张并实施人治方略[J].石油大学学报,2003(5):62-63.
    ①李玉荣.共和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及其基本经验[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2):78.
    ②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32.
    ③陈景良主编.当代中国法律思想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24.
    ④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6:438.
    ⑤王人博,程燎原.法治论(第2版)[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308.
    ⑥杨德才,关铃,鲁宗智.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172-173.
    ①王人博,程燎原.法治论第2版[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299.
    ②丁以升,孙丽娟.中国五十年代法律思潮研究(上)[J].法学,1998(11):7.
    ③张晋藩,曾宪义.人治与法治问题初探[J].学习与探索,1979(5):31.
    ②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制订改善科学工作条件的四个方案[N].人民日报,1957-11-10(3).
    ①杨炳芝主编.中国科学技术法律知识全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504.
    ②国务院关于高级脑力劳动者食用植物油补助供应的规定[N].人民日报,1957-10-28(4).
    ①国务院关于发布《发明奖励条例》和《技术改进奖励条例》的通知[N].人民日报,1963-12-02(1).
    ②发明奖励条例[N].人民日报,1963-12-02(2).
    ③武衡.科技战线五十年[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251.
    ④技术改进奖励条例[N].人民日报,1963-12-02(2).
    ①张培田,董小龙,黄河等编.共和国法制研究史料通鉴(第1-5卷)[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5991-5995.
    ②王鸿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学与技术[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57.
    ③郭沫若.努力实现科学发展的大跃进[N].人民日报,1958-03-17(7).
    ①张晓敏.继承与创新:从四个现代化到和谐社会[J].前进,2005(6):4-6.
    ②张志辉.科学大跃进初探[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21.
    ③科学院分批召开科学家座谈会[N].光明日报1957-05-01(4);批评科学院高高在上的领导作风[N].光明日报,1957-05-09(2).
    ①意见内容包括“关于‘保护科学家’的问题”、“关于科学院、高等院校和业务部门研究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问题”、“关于社会科学的问题”、“关于科学研究的领导问题”和“关于培养新牛力量的领导问题”等五个方面。
    ②对于有关我国科学体制问题的几点意见[N].光明日报,1957-06-09(1、3)
    ③聂荣臻副总理谈我国科学体制科学界提出的许多重大问题正在逐步解决[N].人民日报,1957-06-14(7).
    ④民盟清华大学支部连续举行会议钱伟长的反社会主义面目彻底暴露[N].光明日报,1957-07-06(4).
    ⑤驳斥一个反社会主义的科学纲领郭沫若的发言[N].人民日报,1957-07-06(3).
    ⑥许多科学家工程师发表谈话声讨右派反社会主义的科学纲领[N].光明日报,1957-07-07(4).
    ①科学院召集在京科学家举行座体会批判反社会主义的科学纲领[N].光明日报,1957-07-15(1、4);科学家们在反击右派座谈会上踊跃发言警告曾昭抡钱伟长不要自绝于人民[N].光明日报,1957-07-17(3);郭沫若勉励科学家明辨是非站稳立场科学院座谈会继续揭露和批判曾昭抡和钱伟长[N].光明日报,1957-07-25(1).
    ②科学家们行动起来,打退右派进攻!曾昭抡钱伟长制定反动科学纲领的阴谋受到严正批判[N].光明日报,1957-07-18(1).
    ③科联号召全国科学工作者参加反右派斗争走社会主义道路[N].光明日报,1957-07-21(1).
    ④樊洪业.中国科学院编年史:1949-1999[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85.
    ①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619.
    ②张志辉.科学大跃进初探[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27-38.
    ③龚育之.“为科学而科学”的思潮的一些历史考察[J].新建设,1959(9):28.
    ④聂荣臻.坚决保卫社会主义的科学事业聂荣臻号召科学家积极投入反右派斗争[N].光明日报,1957-07-18(1).
    ⑤郭沫若.科学战线上的巨大胜利[N].人民日报,1959-09-29(11).
    ⑥钱崇澍.比较科学事业之今昔驳斥右派分子的胡言乱语[N].光明日报,1957-08-07(3).
    ⑦许杰.发展我国科学技术的唯一道路[N].人民日报,19570912(3).
    ①黄宗英.我亲聆毛泽东与罗稷南对话[N].文汇读书周报.2002-02-06(5).
    ②天津人民出版社编《种试验田:又红又专的道路》,天津人民出版社1958年出版;中共河北省委组织部编《在又红又专的道路上》,河北人民出版社1958年出版;《论又红又专》,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出版;《又红又专做一个工人阶级的知识分子》,湖北人民出版社1958年出版;苏贯之《怎样才能又红又专》,山西人民出版社1958年出版。
    ③周原冰.略论又红又专谈谈与制订红专计划有关的几个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3,6-7.
    ①社论.向“红透专深”的目标前进[N].人民日报,1958-03-23(1).
    ②中国青年报社论.我们的口号是:又“红”又“专”[N].人民日报,19571101(2).
    ③张劲夫.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努力赶上世界水平[J].科学通报,1957(21):645-647.
    ④为祖国培养几百万又红又专的专家科学界代表在人代会会议上谈要赶上新的形势[N].人民日报,1958-02-12(2).
    ⑤即“鼓起干劲、多快好省、一心一德、又红又专、重视劳动、服从组织、加强合作、实现规划”。
    ⑥把心交给人民使科学大跃进[N].人民日报,1958-02-21(2).
    ⑦张志辉.科学大跃进初探[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27-38.
    ①中国科学院四位副院长致院党组的一封信[N].人民日报,1958-03-14(11).
    ②把心交给党把知识交给人民科联和各专门学会的号召[N].人民日报,1958-03-08(7).
    ③王玉贵.论反右派斗争对“大跃进”运动的影响[J].史学月刊,2004(11):38.
    ④张志辉.科学大跃进初探1958-1961[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57,97.
    ⑤社论.一次争取大跃进的大会[N].人民日报,1958-02-12(1).
    ①中国科学院举行研究所所长会议提出科学大跃进的战斗纲领[N].光明日报,1958-02-21(1).
    ②吕新初.科学大跃进的号角响了[N].光明日报,1958-02-21(2).
    ③全国科普开全体工作人员跃进大会[N].人民日报,1958-05-15(7).
    ④张志辉.“科学大跃进”初探[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63.
    ⑤社论.冲天干劲与科学分析的结合[N].人民日报,1958-12-21(1).
    ⑥鼓足干劲,为科学技术的继续跃进而奋斗聂荣臻副总理在全国群英会上讲话[N].人民日报,1959-10-30(2).
    ①科学工作者争献新礼上海陕西哈尔滨武汉等地完成大批科学研究项目[N].人民日报,1959-09-30(11).
    ②罗平汉.话说1958年的科学大跃进[J].文史春秋,2001(1):27.
    ③打破学院式的研究[N].人民日报,1958-05-13(7).
    ①科学事业必须为生产大跃进服务聂荣臻在科学规划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58-03-15(2).
    ②发展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道路聂荣臻在科联科普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摘要[N].人民日报,1958-09-19(2).
    ③张志辉.从功利到庸俗——关于大跃进期间科技价值取向转变的考察[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4):83.
    ④科学研究也必须走群众路线钱崇澍、竺可桢、赵忠尧、董聿茂、贝时璋、陆士嘉、顾功叙代表的联合发言[N].人民日报,1959-05-07(10).
    ⑤路振朝,王扬宗.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家的科研时间问题[J].科学文化评论,2004(2):23.
    ⑥本报评论员祝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立[N].人民日报,1958-09-27(6).
    ①靠中央靠地方靠专家靠群众全国科学事业轰轰烈烈[N].人民日报,1958-06-18(1).
    ②屠正峰.乡乡社社有科学研究站浙江省普及科学技术研究网[N].人民日报,1958-07-20(7).
    ③文村乡办了一所科学技术研究院[N].人民日报,1958-07-11(7).
    ④丰产经验发展了我国农业科学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祝词[N].人民日报,1958-12-26(2).
    ①郭沫若.科学战线上的巨大胜利[N].人民日报,1959-09-29(11).
    ②甘子玉.为什么劳动者最聪明[N].人民日报,1958-06-10(7).
    ③农业科学研究工作的大喜事群众发明家进科学院[N].人民日报,1958-06-05(1).
    ④推动群众性技术革命大踏步前进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诞生决议为提前五年实现十二年科学技术规划而斗争[N].人民日报,1958-09-26(6).
    ①薛攀皋.对土专家进科学院当研究员的反思[J].中国科技史料,1999(4):346-351.
    ②社论.大力推广科学技术研究的成果[N].人民日报,1958-12-06(1).
    ③原子能所总结鉴定科学成果[N].光明日报,1959-02-25(1).
    ①鉴定一批重大科学研究成果[N].光明日报,1959-08-07(1).
    ②大跃进带来科技大丰收大批研究成果经过严格鉴定投入生产[N].光明日报,1959-09-17(1).
    ③金文.让鉴定形成制度[N].人民日报,1959-07-22(7).
    ④集中力量实现科技发展计划 科学技术委员会开会检查各地科学技术为生产服务情况[N].人民日报,1959-06-02(6).
    ⑤罗平汉.聂荣臻主持拟定“科学宪法”[J].党史文苑,2008(5):26-27.
    ①罗平汉.聂荣臻主持拟定“科学宪法”[J].党史文苑,2008(5):26-27.
    ②批示指出:一定要使知识分子敢于讲真话,畅所欲言,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在学术工作中,一定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戴帽子、不打棍子,不抓辫子。这样才能造成一种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放心、负责地去做工作。要切实保证他们的工作时间,要求和帮助他们踏踏实实地做出成果。
    ③黄祥云.牛胰岛素事件及其科学社会学研究[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2(1):26-34.
    ①熊卫民,王克迪.胰岛素人工合成课题的提出[J].中国科技史料,2003(1):6-7.
    ②熊卫民.大兵团作战——人工合成胰岛素鲜为人知的故事[J].发明与创新,2006(11):11-13.
    ③翟文.大搞科学技术研究的群众运动[N].人民日报,1960-03-17(7).
    ①王应睐所长谈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J].中国科技史料,1985(1):33-34.
    ①王应睐所长谈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J].中国科技史料,1985(1):33.
    ②曹天钦.牛胰岛素人工合成的科学意义[J].自然辩证法通讯,1966(1):6-7.
    ③熊卫民,王克迪.胰岛素人工合成课题的提出[J].中国科技史料,2002(1):2.
    ①陈景良主编.当代中国法律思想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183-184.
    ②王鑫.论五十年民主法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大学学报,1999(4):7-8.
    ③袁振东.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中国当代科技史上的里程碑[J].科技文化评论,2008(2):39.
    ①李龙编.共和国法制建设的回顾与反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95.
    ②张晋藩.共和国法制建设回眸与前瞻[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1):62.
    ③(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7:106.
    ④郭道晖.从人治走向法治——五十年来我国法制建设的曲折经历[J].百年潮,1997(7):18,23.
    ⑤刘和清.法与人类解放——马克思法制观与当代中国法制建设[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85.
    ⑥郭成伟.新中国法制建设五十年[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307-308.
    ①周鸿,朱汉国主编.中国二十世纪纪事本末第三卷(1950-1976)[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476.指示的核心内容是:军队应该是一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能从事农副业生产;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能从事群众工作,参加工厂农村的社教四清运动;四清完了,随时都有群众工作可做,使军民永远打成一片,又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
    ②社论.全国都应当成为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N].人民日报,1966-08-01(1).
    ③王禄林.《五·七指示》初探[J].中共党史研究,1987 (2),转引自http://www.cass.net.cn/zhuanti/y_party/yc/yc_g/yc_g_037.htm,2011年12月28日访问。
    ④辽宁省革命委员会科技局.科学研究机构要走“五七”道路[N].光明日报,1969-12-01(1)
    ①科学院(京区)掀起革命大批判高潮[N].光明日报,1967-07-19(1).
    ②中国科学院革命派热烈庆祝革委会成立[N].光明日报,1967-08-13(3)
    ③中国科学院组织科研人员同工农兵群众相结合进行科学研究[N].光明日报,1970-12-15(1).
    ④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专政的纲领——学习毛主席的《五·七指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5(2):3.
    ⑤在《五·七指示》的光辉道路上攀登科学的高峰——记郭殿荣同志坚持农村十年开门搞科研部分事迹[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75(2):18-24.
    ⑥指示核心内容是:“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
    ⑦毛主席语录[N].光明日报[N].1976-07-21(1).
    ①彻底粉碎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科技路线坚决走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N].光明日报,1968-08-25(1、3).
    ②秦皇岛港务局革委会副主任白如敬.坚决走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N].光明日报,1968-08-22(3).
    ③赤峰.工人阶级必须牢牢掌握科学技术领导大权[N].光明日报,19681216(4).
    ④深入持久地批判修正主义科研路线[N].光明日报,19691218(1、4).
    ⑤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三室无产阶级革命派.“技术中心论”就是取消革命[N].光明日报,1968-07-16(4).
    ⑥红机工.工人阶级必须牢牢掌握科学技术领导大权[N].光明日报,1968-12-16(4).
    ⑦沿着毛主席指引的技术发展路线阔步前进——批判中国赫鲁晓夫反革命修正主义技术路线[N].光明日报,1968-12-08(4).
    ⑧唐山市革委会报道组.工人阶级掌握科技大权就是好[N].光明日报,19690321(2).
    ⑨在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光明日报,1969-04-28(3).
    ⑩坚决走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N].光明日报,1969-07-23(1).
    11上海工人技术人员队伍在斗争中成长[N].光明日报,1969-07-24(1);工人阶级占领科学技术领域后显示无穷智慧与创造才能[N].光明日报,1968-11-20(1).
    ①永忠东,向东兵.鞍革新发动群众狠批专家治厂的修正主义路线[N].光明日报,1969-09-14(2).
    ②红科兵.彻底批判科学技术界的买办洋奴哲学[N].光明日报,1969-11-12(4).
    ③全国各地七·二一工人大学的鲜花盛开怒放[N].光明日报,19760721(1、2).
    ④辛向阳主编.世纪之梦——中国人对民主与科学的百年追求[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266.
    ⑤关乐原.新世纪中国人才战略发展的探索[J].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225.
    ⑥毛泽东关于科技工作的部分论述[N].光明日报,1977-05-18(2).
    ⑦中国科学院理论组.发生在科技界的一场触目惊心的斗争[N].光明日报,1977-03-12(2).
    ①陈景良主编.当代中国法律思想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203.
    ①郭成伟.新中国法制建设50年[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294,297.
    ②彭富国.中国科技政策发展阶段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6(6):27.
    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32.
    ④复旦大学理科大批判组.一份反革命的修正主义提纲——评《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N].光明日报,1976-07-20(1、2).
    ⑤中国科学院大批判组.邓小平在科技界全面复辟资本主义的提纲——批判《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N].光明日报,1976-08-07(1,4).
    ①(阿尔巴尼亚)雷兹·马利列.我眼中的中国政要,一位驻京外交官评议中国政治[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320.
    ②中国政府和巴基斯坦政府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在京签字[N].光明日报,1970-11-15(3).
    ③中国政府和南也门政府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在京签字[N].光明日报,1970-08-08(1).
    ④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关于恢复我在联合国合法权利、驱逐蒋帮的提案[N].光明日报,1971-10-27(1、3).
    ⑤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政策指南科学技术白皮书:第1号[J].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6:13-14.
    ①梁治平.法治:社会转型时期的制度建构——对中国法律现代化运动的一个内在观察[J].当代中国研究,2000(2):13.
    ②唐莲英.中国共产党与科技现代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87-88.
    ①武衡.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41-42.
    ②唐莲英.中国共产党与科技现代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93.
    ③胡化凯.“文革”期间中国对于自然科学的批判[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61-71.
    ①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察[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4(6):32-33.
    ②董光璧主编.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1156.
    ③孙伟林主编.《民主与科学》百期文萃[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476-477.
    ④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察[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4(6):32-33.
    ⑤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察[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4(6):34.
    ⑥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察[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4(6):36.也可见:杨建邺.窥见上帝秘密的人:爱因斯坦传[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574.
    ①详见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察(上)[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4(6):38-41.
    ②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察(续完)[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5(1):37-39.
    ③严搏非.中国当代科学思潮[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475.
    ①(美)胡大年著.爱因斯坦在中国[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191-192.
    ②许良英.周老和《爱因斯坦文集》及其他.载宜兴市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编.周培源专辑:宜兴文史资料第26辑[M].江苏:内部资料,2000:87.
    ③于本源.最崇敬的周培源先生.载宜兴市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编.周培源专辑:宜兴文史资料第26辑[M].江苏:内部资料,2000:96.
    ④编委会编.周培源[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84-85.
    ①许良英.周老和《爱因斯坦文集》及其他.//宜兴市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编.周培源专辑:宜兴文史资料第26辑[M].江苏:内部资料,2000:90.
    ①许良英.周老和《爱因斯坦文集》及其他.载宜兴市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编.周培源专辑:宜兴文史资料第26辑[M].江苏:内部资料,2000:92.
    ②郁冠,刘长华.文革中的蜗牛事件[J].南京党史,1999(3):34.
    ①单兰.江青导演的一出外交丑剧——蜗牛事件[J].湖北档案,2004(5):36.
    ②尹百亨,杨士毅.长虹厂与“蜗牛事件”和“牛奶面包风波”[N].人民政协报,2000-07-25(004).
    ③荒唐的蜗牛事件中国人为此晚看五年彩电[N].信息日报2004-03-27;也有人说是晚了十年,参见陈霁.蜗牛事件使长虹彩电痛失良机.
    ④孙顺兴.江青制造“蜗牛事件”[J].报刊精萃,2008(4):43.
    ⑤技术引进与“蜗牛事件”,载刘国新,刘晓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长编:第3卷[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162.
    ①新华社记者.独立自主高歌猛进[N].光明日报,1974-11-13(1、3).
    ②方海.批判洋奴哲学[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76(3):98-102.
    ③长春客车厂大批判组.洋奴哲学就是卖国哲学[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1976(2):27.
    ④本社编.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推动我国科学技术蓬勃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154-157.
    ⑤旅大市革委会宣传组编.学习《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74:32-33.
    ⑥上海市第一机电工业局工会《扬眉吐气》编写组.扬眉吐气——上海机电工业发展史片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111,120.
    ⑦本社编.前进啊——金山工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73,75.
    ⑧中共开滦煤矿委员会.推行洋奴哲学就是搞复辟、卖国[N].光明日报,1976-08-15(1).
    ⑨中共黑龙江省南岔木材水解厂委员会.打倒洋奴哲学,发展林化工业[J].新疆林业,1977(5):142.
    ⑩上海市群众歌咏大会筹备小组词曲.批判“洋奴哲学”打倒“爬行主义”,载上海市群众歌咏大会筹备小组编.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上海市群众歌咏大会歌曲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86.
    11褚黎壁.勇敢的战斗的呼声,载上海市青年宫政宣组业余图书馆评论组编.时刻想着工农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113-115.
    ①侯强.文革时期科技法律秩序的历史反思[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1):39.
    ②王为民.“读书无用”吗[N].光明日报,1969-04-21(2).
    ③无私赳.驳“教书倒霉论”[N].光明日报,1969-06-21(3).
    ④为建设社会主义努力掌握科学技术——批判“技术无用论”[N].光明日报,1971-10-06(2).
    ①中共中央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一九七七年九月十八日)[N].光明日报,1977-09-22(1).
    ②科学院提升陈景润为研究员杨乐张广厚为副研究员[N].光明日报,1977-10-04(1).
    ③袁振东.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中国当代科技史上的里程碑[J].科技文化评论,2008(2):41,48.
    ④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N].光明日报,1978-03-17(1).
    ⑤杨乐口述,胡雪琴整理.重提“四个现代化”与“科技现代化”[J].中国经济周刊,2009(3839合刊):49.
    ②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60年(1949-2009)[M].西安: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228.
    ③郭道晖.从人治走向法治——五十年来我国法制建设的曲折经历[J].百年潮,1997(7):23.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8,91.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59.
    ③吴晓东.哲学探新[M].北京:线装书局,2008:159.
    ④胡卫萍.从法制到法治——毛泽东邓小平法律思想比较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2(10):183.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7.
    ⑥安群,李浩.五十年法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J].法学评论,2000(1):47.
    ⑦张金才.新时期我国法制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2):47.
    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8,397
    ①方毅在全国科技立法工作座谈会闭幕式上的讲话,载.科技立法——新的开拓领域[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1.
    ②我国科技法制建设史上的新篇章——全国科技立法工作座谈会纪实,载.科技立法——新的开拓领域[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4-5.
    ③胡克实.科技工作与科技立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131-141.
    ④胡克实.用法律手段领导和管理科技工作[N].人民日报,1985-10-03(5).
    ⑤法制建设对科技工作生死攸关[N].光明日报,1988-11-02(1).
    ①顾以健.祖国可爱科技事业有望[N].光明日报,1982-05-03(4)
    ②高晓明,何东平.新宪法体现国家对科学事业的高度重视[N].光明日报,1982-12-06(1).
    ③钱学森在人大会议分组会上就知识分子问题发言,明确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意义重大[N].光明日报,1982-12-08(1)
    ④范岱年,亓方.当代中国杰出的物理学家王淦昌[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7(1):68.
    ①《中国法律年鉴》编辑部.中国法律年鉴1989[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9:860.
    ②范晓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的法制化是推动我国原始创新的重要保障[J].科技与法律,2005(3):2.
    ①纪荣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若干法律思考[J].科技与法律,1991(4):1-2.
    ②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政策指南科学技术白皮书第2号[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55-56.
    ③段瑞春,王家福繁荣科技法学研究加强科技法制建设——纪念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成立十五周年[J].科技与法律,2003(4):1.
    ④国家科委关于当前科技工作形势和今后工作若干意见的报告(1986年8月2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科学技术工作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223.
    ①易为春.加强科技立法是建立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保证——访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司长贾明如[J].科技与法律季刊,1999(3):72-73.
    ①段瑞春.在全国科技法制工作研讨会上的总结讲话[J].科技与法律,1994(1):9.
    ②江天水.在全国科技法制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1993年12月24日)[J].科技与法律,1994(1):5.
    ③夏承禹.“科技进步的法律调节”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J].科技进步与法律对策,1992(1):55.
    ①段瑞春主编.科技进步的法律调节[M].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1992:345-349.
    ②杨炳芝主编.中国科学技术法律知识全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895-900.
    ②宋健.关于实施科技进步法的电视讲话,载国家科委办公厅编.国家科委文件汇编(十二)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14.
    ③段瑞春.关于科技进步法的基本原则[J].科技与法律,1993(3):4-6.
    ①樊洪业.科研作伪行为及其辨识与防范[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4(1):28-30.
    ①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政策指南科学技术白皮书第2号[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
    ①杨炳芝.中国科学技术法律知识全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85.
    ②吴锦标著.邓小平法治思想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341.
    ①社论.贡献大的要重奖[N].人民日报,1984-09-17(1).
    ③吴恺.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38.
    ①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政策指南科学技术白皮书第3号[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215.
    ②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政策指南科学技术白皮书第3号[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65.
    ①赵震江.论完善科技进步的法治环境[J].中外法学,1992(1):5.
    ②王晨光.法律的可诉性:现代法治国家中法律的特征之一[J].法学,1998(8).
    ①张传桢,李志刚.戴振祥冤案平反始末及其反思——建国以来法学界重大事件研究(十四)[J].法学,1998(7):2-6.
    ②陆健,蒋琳.技术合同法基础[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5-17.
    ①杨佩琳.海外三博士谈科技工作改革[N].光明日报,1984-11-04(2).
    ②在河南省科协二大会议上,省委书记刘杰提出要把1982年组织成“科学技术年”。1982年3月,河南省委、市政府批转《组织“科学技术年”座谈会纪要》,并部署组织“科学技术年”的工作,确定了具体任务与组织措施。详见国瑞润山.河南省组织开展“科学技术年”活动:20
    ③赵玉林,李振溅等编著.当代中国重大科技成就鸟瞰与探微[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1.
    ④段瑞春.稳住一头放开一片[J].中国软科学,1995(3):36-37.
    ⑤郑少雄.科技法律的实施[J].科技与法律,1997(4):53.
    ⑥李泽民,李禧华.经济——技术市场活动指南[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538
    ⑦赵超构.李万铭、陈梦猇比较论,载赵超构文集:第5卷[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9:146.
    ①曲建崇,黄智敏.骗局与教训——大骗子陈梦猇一案的剖析[N].人民日报,1982-01-22(1).
    ②周振想.四十年要案大展[M].北京:华龄出版社,1989:140.
    ③北京市粮食科学研究所.玉米及其综合利用译文集[M].北京市粮食科学研究所出版,68.
    ④刘云峰主编.判案选编(1949-1989)[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2:214-216.
    ①刘军,邱文仲.独有英雄驱虎豹——记同大骗子陈梦猇顽强奋斗的人们[N].工人日报,转引自大骗子陈梦猇落网记,载高建琪、管薇选编.骗子列传.上海:文汇出版社,1986:10-16.
    ②曲建崇,黄智敏.骗局与教训——大骗子陈梦猇一案的剖析[N].人民日报,1982-01-22(4).
    ③招摇撞骗伪造公文案主犯受到法律制裁陈梦猇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N].光明日报,1982-03-26(1).
    ①周振想.四十年要案大展[M].北京:华龄出版社,1989:141.
    ②工永平.共和国大事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402.
    ③刘云峰主编.判案选编(1949-1989)[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2:216.
    ④周振想.四十年要案大展[M].北京:华龄出版社,1989:142.
    ⑤方毅.建设工人阶级又红又专的科技队伍,载编辑组编.方毅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26.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90.
    ②苏贯之.怎样才能又红又专[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58:6.
    ③聂荣臻.全党抓科学技术工作,实现技术革命[M].人民日报,1958-08-02(4).
    ④高建琪管薇选编.骗子列传.上海:文汇出版社,1986:15.
    ①曲建崇,黄智敏.骗局与教训——大骗子陈梦猇一案的剖析[N].人民日报,1982-01-22(4).
    ②关于执行《工程技术干部技术职称暂行规定》若干问题的说明第十六条,参见石家庄市革命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政策文件汇集[M].内部资料,1980:48.
    ①赵德昌.知识分子问题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208.
    ②胡克实.科技工作与科技立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151.
    ③韩琨事件梗概这部分内容系笔者根据郑学诚.让法律评判“功”与“罪”——为“星期天工程师”韩琨辩护.载沈国明、潘福仁主编《上海十年经典名案》第446-452页,以及《韩琨事件揭秘》整理。
    ①杨炳芝主编.中国科学技术法律知识全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896.
    ②张传祯.韩琨案功与罪之争——建国以来法学界重大事件研究(七)[J].法学,1997(12):3-4.
    ③郭学诚.法律应保护有贡献的知识分子[N].光明日报,1983-01-04(1).
    ①邹安寿.科技人员管理体制必须改革[N].光明日报,1983-01-24(1).
    ①夏欣.支持知识分子大胆进行改革试验[N].光明日报,1983-01-28(1).
    ②《人事制度改革文选》编辑组.人事制度改革文选[M].北京:劳动人事出版社,1983:41-44.
    ①中共北京市委党校行管教研室编着.行政管理案例[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88:273-274.
    ②张春生.韩琨担任强力橡胶厂技术顾问帮助该厂扭亏为盈受到欢迎[N].光明日报,1984-03-03(1).
    ①李树喜,吴晓民.保护知识分子的合法权益——六届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张友渔答本报记者问[N].光明日报,1984-05-25(1、4).
    ②王康.关于不少科技人员所谓“经济犯罪”的调查报告[N].光明日报,1984-08-01(1).
    ③曹时中(1929-),1948年考入台湾大学,1949年回大陆后入浙江大学攻读土木工程专业,1952年毕业后从事建筑结构设计、科研教学工作,曾任浙江省建筑设计院高工、浙江建工局(原省建工集团)总工,兼任浙江大学硕士生导师。退休后,任杭州曹氏建筑物纠偏加固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兼任博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扶正了80多幢建筑物,成功率达百分之百,如杭州舒公塔、上海青龙塔、太原古塔等。
    ④叶辉,李建平.倾斜的工程——关于建筑结构专家曹时中是否犯罪的争议[N].光明日报,1989-03-23(1).
    ①解恩泽主编.科学的蒙难[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58.
    ①从法律上保护科技第一生产力[J].民主与法制,1992(9):13.
    ②高级工程师曹时中是否构成犯罪[J].民主与法制,1992(6):10-11;高级工程师曹时中是否构成犯罪[J].民主与法制,1992(7):13-15;高级工程师曹时中是否构成犯罪[J].民主与法制,1992(8):12-15;曹时中受贿案已撤销[J].民主与法制,1992(9):13-18.
    ③王英.曹时中行为定性之我见[J].民主与法制,1992(7):13-15.
    ④杨兆能.曹时中的行为已构成受贿罪[J].民主与法制,1992(8):13-14.
    ⑤王家甫.科技人员业余兼职所得合理合法[J].民主与法制,1992(7):15.
    ⑥林目飞.不以犯罪处理为妥[J].民主与法制,1992(8):12.
    ⑦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⑧薛华昌.曹时中应该受重奖[J].民主与法制,1992(8):12-13.
    ⑨刘爽.不能只看形式不看本质[J].民主与法制,1992(8):12.
    ①傅祖熙.搞清11.45万元是什么钱[J].民主与法制,1992(8):14.
    ②罗天灿.经济犯罪观要有所突破[J].民主与法制,1992(8):14.
    ③聿月.关键是如何看待“沉井纠偏法”技术[J].民主与法制,1992(8):14-15.
    ④高彦章.曹时中有功无罪[J].民主与法制,1992(8):15.
    ⑤楼献.给科技人员以立法保护[J].民主与法制,1992(7):13.
    ⑥从法律上保护科技第一生产力[J].民主与法制,1992(9):13.
    ⑦邢民.最高检认为曹时中不构成受贿罪浙江检察机关撤销曹案[N].法制日报,1992-08-09(1).本报评论员.依法保护科技人员[N].法制日报,1992-08-09(1).
    ①马左书.实事求是尊重科技规律[J].民主与法制,1993(9):15.
    ②楼献.建构专家曹时中“受贿案”始末,载解恩泽编.科学的蒙难[M].科学出版社,1998:72-74.
    ③楼献.建构专家曹时中“受贿案”始末,载解恩泽编.科学的蒙难[M].科学出版社,1998:72-74.
    ①赵秉志,李志增.更新刑法观念保障科技发展[J].民主与法制,1993(9):14.
    ②曹时中.为国家和社会继续做贡献[J].民主与法制,1992(9):13.
    ③叶辉,李建平.倾斜的工程——关于建筑结构专家曹时中是否犯罪的争议[N].光明日报1989-03-23(4).
    ①朱发平编.中国国情知识小百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5:465.
    ①周晓林.南极洲与南极条约[N].光明日报,1985-01-07(4).
    ②位梦华,郭琨.南极政治与法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9:9-10.
    ①武衡.科技战线五十年[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89:543-544.
    ②金涛.啊,南极洲[N].光明日报,1980-04-28(4).
    ③武衡.科技战线五十年[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89:546-548,552.
    ①郭培清.中国挺进南极[J].海洋世界,2007(07):76-77.
    ①发刊词.科技与法律,1991(1):1.
    ②张宝峰.我国五十年法制建设的历程及昭示[J].中州学刊,2000(5):70.
    ③宋健.科技兴则国兴[J].科技与法律,1991(1):4,6.
    ①郑雁.讨论韩琨问题与宣传蒋筑英并不矛盾[N].光明日报,1983-01-30(1).
    ①张晋藩.共和国法制建设回眸与前瞻[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1):25.
    ②郭道晖.从人治走向法治——五十年来我国法制建设的曲折经历[J].百年潮,1997(7):18,23.
    ③张金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的发展历程及伟大成就[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6):35.
    ④徐冠华部长在科技部贯彻实施 《行政许可法》 动员大会上的讲话[EB/OL].www.110.com/fagui/law_140088.html,2011年12月1日访问.
    ①龚育之.从两大口号到三大口号[J].炎黄春秋,2005(1):5.
    ②中共中央举办法律知识讲座[N].人民日报,1994-12-10(1).
    ③江泽民.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M].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73-74.
    ④中共中央举办《科技进步与法制建设》讲座[J].科技与法律季刊,1998(1):1.听取这次讲座的还有丁关根、田纪云、吴邦国、迟浩田、张万年、罗干、姜春云、贾庆林、温家宝、曾庆红、吴仪、王汉斌、宋健、李贵鲜、 陈俊生、司马义·艾买提、彭佩云、任建新、张思卿以及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人。
    ①江泽民同志作题为《大力加强科技法制建设》的讲话[J].人大工作通讯,1998(1):4,6.
    ②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科技工作——胡锦涛谈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创新[J].建设科技,2004(12):8.
    ③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J].求是,2006(1):1-2.
    ①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J].科技与经济,2006(1):5-6,21.
    ②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6月5日)[N].人民日报,2006-06-06日(002).
    ③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08年6月23日)[N].人民日报,2008-06-24(002).
    ④胡锦涛.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科协论坛,2009(1):4.
    ⑤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1(7):1-2.
    ⑥胡锦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J].中国科技产业,2011(8):9.
    ①雷好利,林世选.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科学发展观[J].党政论坛,2006(7)
    ②陈太清.科学发展观与法治精神[J].云南社会科学,2005(6):5.
    ③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6.
    ④范晓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的法制化是推动我国原始创新的重要保障[J].科技与法律,2005(3):2.
    ①王景.“芯”系未来——共和国60年计算机科技人物[J].中国科技奖励,2009(8):65.
    ②陈乃蔚.高校科技法律人才的培养[J].科技与法律,2001(3):47.
    ③张金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的发展历程及伟大成就[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6):38.
    ④罗玉中.科技进步与法制建设[J].科技与法律,1998(1):17.
    ⑤参见《科技与法律》1995年第4期刊发的《贵州省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的情况》、《黑龙江省贯彻落实科技进步法工作情况》、《河南省学习宣传科技进步法的基本做法》、《辽宁省宣传贯彻科技进步法及科技立法情况的汇报》、《优化法制环境推动科技进步》等文章。
    ①惠永正.在全国科技法制工作研讨会上的书面讲话(1994年12月16日)[J].科技与法律,1995(1):9.
    ②江泽民.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法律知识[J].人大工作通讯,1996(20):4.
    ③徐红兵,袁爱萍.科技体制改革中加强法制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1(3):32-33.
    ④徐冠华.关于十五期间科技法制建设和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J].科技与法律季刊,2001(1):6.
    ⑤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调研宣传部.2008年中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J].科技导报,2009,27(13):20.
    ①惠永正.在全国科技法制工作研讨会上的书面讲话(1994年12月16日)[J].科技与法律,1995(1):9.
    ②焦洪涛.科研诚信法律研讨会述要[J].科技与法律,2009(2):19.
    ③转引自易显明.技术理性、社会发展与自由——科技法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32-233.
    ①刘旭东.为科技界与法律界架设金桥——中国科协副主席张玉台访谈录[J].科技与法律季刊,1999(2):55-58.
    ①万钢主编.中国科技改革开放30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60.
    ②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3[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79.
    ③路甬祥.路甬祥在纪念《科普法》颁行一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J].科协论坛,2003(7):4-6.
    ①万钢主编.中国科技改革开放30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66.
    ①科技保密规定公布[J].中小企业科技信息,1995(6):2.
    ①陈磊.科技奖励新规:让更多创新成果在阳光下涌现——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修订答记者问[N].科技日报,2009-01-21(1)
    ①我国递交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加入书[J].科技与法律季刊,1999(1):120.
    ②2009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208[EB/OL].http://www.most.gov.cn/kjfz/kjxz/
    ③2007年中国科技发展报告:18[EB/OL].http://www.most.gov.cn/kjfz/kjxz/
    ①方新.关于政府管理科技事业的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2(8):13.
    ②国家科委编.中国科学技术政策指南[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163.
    ③李艳.科技进入了新的跃升期[N].科技日报,2008-03-02.
    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2009年[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255.
    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1年中国的航天http://www.gov.cn/gzdt/2011-12/29/content_2033030.htm.
    ⑥本刊编辑部.感动,源于触及心灵的震撼——有感于钱学森、闵恩泽荣获“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J].今日科苑,2008(5):1.
    ①温家宝.关于科技工作的机构问题[J].求是,2011(14):3-11.
    ②尊重人才解放思想促进科学学发展——科学学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座谈会发言[J].科学学研究,2008(6):1129.
    ③冯之浚.科学发展: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后三十年[J].群言,2008(11):19.
    ①王移兰,汪宗俊.锗有毒性反应[N].新民晚报,1993-02-15(14).
    ②王移兰,汪宗俊.国外医学杂志报道长期服用有机锗Ge-132会中毒[N].新民晚报,1993-05-17(14).
    ③孔祥瑞,杜钟.慎服有机锗[N].新民晚报,1993-05-24(14)
    ④中外合资常州天龙公司敬告消费者[N].新民晚报,1993-02-07(1);“爱得牌有机锗”严正声明[N].新民晚报,1993-05-25(1).
    ⑤卢天祝,蔡国强,杨建华,卢哲俊编著.沽名钓誉:鲜为人知的科学丑闻[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84.
    ⑥北京市中级法院对邱氏鼠药案作出终审判决支持专家维护科学尊严邱满囤败诉[N].人民日报,1995-02-23(3);邱氏鼠药案终审判决——五位科学家胜诉[N].科技日报,1995-02-23(1).
    ①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就“侵害邱满囤名誉权案”作出一审判决[N].科技日报,1993-12-30(1).
    ②刘茂胜.“鼠药案”二审待开庭[N].中国科学报,1994-08-15(1).
    ③维护科学尊严确保执法公正建议建立科技陪审团制度[N].中国科学报,1994-05-20(1).
    ④建立陪审团制度很有必要[N].科技日报,1994-08-03(1).
    ①王亚芬.自觉维护科学尊严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是科学工作者的职责和权力[N].中国科学报,1994-08-31(1).
    ②卢良恕.维护科学尊严反对虚假行为[N].中国科学报,1994-07-20(1).
    ①商泽军.打假英雄谱[N].人民日报,1998-03-16(11)
    ①郑胜利.用法律保护科学技术健康发展[N].中国科学报,1994-07-25(1).
    ②刘茂胜.完善法制建设维护科学尊严——中国律师事务中心王丽、李贵方律师访谈录[N].中国科学报,1994-08-12(1).
    ③徐冰.维护科学尊严应从体制改革入手[N].中国科学报,1994-08-19(1).
    ④陈国阶.无私无畏方能捍卫科学尊严[N].中国科学报,1994-08-22(1).
    ①郑亦工.法庭上的较量[J].中国保健营养,1996(9):4-7.
    ②崔丽.矿泉壶官司初了断四大金刚一审胜诉[N].中国青年报,1995-10-21(2).
    ①丁东.冬夜长考[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73-74.
    ①田泓.我国芯片技术研究获重大突破国产信息家电有望跳动“汉芯”[N].人民日报,2003-02-27(005).
    ②上海交大通报“汉芯”系列芯片涉嫌造假处理意见[N].人民日报,2006-05-13((]05).
    ③杨金志,王蔚,刘丹.透明处理科研不端行为[J].瞭望新闻周刊,2007(16):14.
    ①刘明.论科学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缺失[J].浙江社会科学,2000(5):105.
    ②高博.课题验收为什么不愁通不过[N].科技日报,2011-11-28(001).
    ③谭凯.对我国现行科技成果鉴定制度的思考及政策建议——从“汉芯”造假事件谈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4):14-17
    ④雷中辉.“汉芯造假”和“方舟CPU搁浅”等事件后亡羊补牢“863计划”大修:独立第三方机构首次登台[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08-14(021).
    ①邓聿文.“汉芯”系列造假的警示[J].经理日报,2006-05-18(A03).
    ③于兆波.科技宽容制度的法治解读[J].科技与法律,2009(5):20.
    ①雷中辉.“汉芯造假”和“方舟CPU搁浅”等事件后亡羊补牢“863计划”大修:独立第三方机构首次登台[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08-14(021).
    ②张国斌.业内专家评述“汉芯涉假”事件(一)[J].中国科技信息,2006(9):79.
    ③李超.从社会历史视角考察学术造假原因[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6):94.
    ④张泊.教授学术造假的背后[J].江淮法治,2011(6):14.
    ⑤杨涛.浙大博士后造假事件再次拷问学术界自我纠错机制[J].社会科学论坛,2009(2上):4.
    ①焦洪涛.科研诚信法律问题研讨会述要[J].科技与法律,2009(2):19.
    ②魏屹东.科学、非科学及伪科学的界定[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6):19.
    ③孙燕燕,吴洣麓.伪科学该不该被剔除出科普法[N].北京科技报,2006-12-13(10).
    ①代小琳.百余学者申请科普法废除伪科学提法[J].科学大观园,2007(1):10.
    ②曲一.“伪科学”一词存废之争的理性审思[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7(2):24.
    ③曲一.“伪科学”一词存废之争的理性审思[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7(2):28.
    ④江晓原.慎重对待“废伪”之争[N].社会科学报,2006-12-24(4).
    ⑤辛立洲,王淇,金丽.废“伪”是对科学精神、法治精神的维护[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7(1):50-51.
    ⑥卷首语.由要求去掉《科普法》中反“伪科学”想到的[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7(3):1.
    ⑦乔新生.我赞成废除“伪科学”一词[N].广东科技报,2007-01-16(2).
    ①蒋劲松.黄维是否违反了科普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7(3):23-25.
    ②江晓原.慎重对待“废伪”之争[N].社会科学报,2006-12-24(4).
    ③姜奇平.科学好科学主义坏[N].互联网周刊,2007-03-05:98-99.
    ④申振钰.坚持科学精神,反对与抵制伪科学作为科普法的条文是必要与及时的[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7(4):16.
    ①杨科.20年科学伪科学大较量[J].法律与生活,2000(1):39-49.
    ②崔建平回顾《科普法》出台的背景与过程(二)[J].科协论坛,2011(1)
    ③彭纪南.从我国科学文化领域新近的两场论争所想到的[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7(4):2-3.
    ①王前.“非科学”、“反科学”与“伪科学”辨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7(5):31.
    ②刘华杰.我看《科普法》的实施[J].中国科技论坛,2002(6):7.
    ③林钧昌.科普工作与抵制伪科学[J].鲁行经院学报,2002(2):60.
    ④孙燕燕,吴沫麓.伪科学该不该被剔除出科普法[N].北京科技报,2006-12-13(10).
    ⑤马来平.科学精神及其培养途径[J].理论学刊,2000(4):73.
    ⑥王渝生.科技普及任重道远[J].科学中国人,2004(3):34.
    ①李大光.科学普及中最重要的损失是怀疑论[J].科学新闻,2007(4):7-8.
    ②杨建邺.反击伪科学——《杰出科学家的失误》著后言[J].中国图书评论,2000(3):40.
    ③刘华杰.我看《科普法》与实施[J].中国科技论坛,2002(6):8.
    ④宋正海.警惕科学迷信现象[J].发明与创新,2007(7):18.
    ⑤文清.张悟本与科学成果转化[J].中国科技奖励,2010(6):3.
    ①Carl Sagan, Isaac Asimov(1920 1992), Nature. Vol.357,14 May,1992. p113.
    ②朱效民.科学家与科学普及[J].科学学研究,2000(4):101-102.
    ③陈国阶.科学尊严与科学论证[J].科技导报,1997(3):12-13.
    ④尊重人才解放思想促进科学学发展——科学学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座谈会发言[J].科学学研究,2008(6):129.
    ⑤李醒民.大力弘扬科学精神[N].科技导报,1993(4):1-3.
    ①吴兴人.警惕伪科技迷信[N].人民日报,2005-09-20(4).
    ②崔建平.回顾《科普法》出台的背景与过程(二)[J].科协论坛,2011(1):4.
    ③何祚庥.伪科学与科普法——为什么必须批判和揭露伪科学[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7(1):43.
    ①传红.“伪”与“废”的思量(下)[N].科技日报,2007-01-28(005).
    ②孙燕燕,吴洣麓.伪科学该不该被剔除出科普法[N].北京科技报,2006-12-13(10).
    ③孙燕燕,吴洣麓.伪科学该不该被剔除出科普法[N].北京科技报,2006-12-13(10).
    ①王耀田,张灿书.慎用“伪科学”一词[N].人民政协报,2007-01-15(c1).
    ②龚育之.科学界应有的反思[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0(1):6-7.
    ①文章中的权威专家包括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监测所研究员陈亚妍、《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起草人之一许延聪教授、中国矿协矿泉水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孙昌仁以及地矿部环境司有关人士,详见:权威专家众口一词矿泉壶不产矿泉水[J].吉林水利,1996(12):42.
    ①马来平.关于当代中国科学观的重建问题[J].山东大学学报,2006(6):146-147.
    ①默顿.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M].范岱年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349.
    ①余发良.文化视角下的中国共产党科学技术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88.
    ①杨怀中等.科技文化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38.
    [1]巴伯.科学与社会秩序[M].顾昕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
    [2]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陈体芳译,张今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伯纳姆.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美国的科学与卫生普及[M].钮卫星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4]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5]陈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陈凡,秦书生等.科技与社会(STS)研究:2008年第2卷[M].长春: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
    [7]陈景良.当代中国法律思想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8]戴森.宇宙波澜:科技与人类前途的自省[M].上海:三联书店,1998.
    [9]陈建新,赵玉林,关前等.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10]董光璧.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论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11]董光璧主编.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12]董光璧.二十一世纪科学与中国[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3]董光璧.二十世纪中国科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4]段瑞春.科技政策多维思考[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15]段治文.当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变革[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16]樊洪业.中国科学院编年史:1949-1999[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
    [17]范晓峰.科技政策发展与科技法制建设,科技立法工作的回顾与思考[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18]方在庆.科学技术与文化背景[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19]付乃时.回忆延安自然科学院[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
    [20]高策,杨小明等.科学史应用教程[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1]郭正谊.揭穿涉资上亿元的“水变油”大骗局[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
    [22]国家科委科技政策局.科技立法——新的开拓领域[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
    [23]国家科委科技政策局.科技立法研究文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
    [24]韩延龙.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通史(1949-1995)[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25]韩念龙.当代中国外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26]何勤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7]何祚庥.伪科学曝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8]李滔.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949年以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9]刘兵.象风一样:科学史与科学文化论[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30]刘大椿等.新学苦旅:中国科学文化兴起的历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1]刘珺珺.科学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2]罗伯特·金·默顿.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M].林聚仁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
    [33]罗素.中国问题[M].秦悦译,学林出版社,1996.
    [34]罗玉中.科技法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35]马来平.科技与社会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6]马戎.二十一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7]马治国.中国科技法律问题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38]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中国的兴起:1949-1965[M].谢亮生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39]莫里斯·迈斯纳著,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史[M].杜蒲,李玉玲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40]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下册[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
    [41]曲安京主编.中国近现代科技奖励制度[M].济南:山东出版社,2005.
    [42]萨特米尔.科研与革命[M].袁南生,刘戟锋,戴清海等译.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
    [43]申振钰.捍卫科学尊严破除愚昧迷信反对伪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4]宋伟、杨汉平.高新技术产业法律保护[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1.
    [45]王大珩,于光远.论科学精神[M].北京:中国科普研究所,科学时报社,2001.
    [46]王鸿生.中国历史中的技术与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47]王前.技术现代化的文化制约[M].长春: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
    [48]魏屹东.科学社会学新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9]魏屹东.科学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及其控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50]吴锦标.邓小平法治思想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
    [51]武衡.科技战线五十年[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
    [52]武衡.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科学技术发展史料(第3辑)[M].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4.
    [53]武衡.延安时代科技史[M].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8.
    [54]席泽宗.科学史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55]严博非.中国当代科学思潮(1949-1991)[M].上海:三联书店,1993.
    [56]杨炳芝.中国科学技术法律知识全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57]杨德才、关铃、鲁宗智.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58]杨怀中.科技文化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9]杨一帆,陈寒枫.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
    [60]易继明.技术理性、社会发展与自由——科技法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1]余发良.文化视角下的中国共产党科学技术思想政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62]于光远.我的编年故事1939-1945抗战胜利前在延安[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
    [63]约瑟夫·本-戴维.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M].赵佳苓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64]章德安,马治国.技术合同签订指南[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8.
    [65]张柏春等.苏联技术向中国的转移1949-1966[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66]张培富.海归学子演绎化学之路: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史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67]张希坡.革命根据地的经济立法[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
    [68]张正伦.中国公众的科学技术素养[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69]赵红洲.二十世纪的大科学观[M].宁夏:宁夏自然辩证法研究会,1985.
    [70]中国科学院.科技革命与中国科技的现代化——关于面向2050年科技发展战略的思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71]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等.中国现代化研究2009——文化现代化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2]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第二集[M].北京:法律出版社,1957.
    [73]朱丽兰.共和国科技事业50年[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74]艾素珍.共和国科学技术重大成就[J].中国科技史料,1999(4):358-372.
    [75]艾志强.当代科学技术观研究述评[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0(1):51-54.
    [76]安群,李浩.五十年法治建设的经验与教训[J].法学评论,2000(1):42-49.
    [77]鲍克.百家争鸣是繁荣我国科学的必由之路——兼谈学术批判的危害[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6(9):21-23.
    [78]常闻.人才流动应当立法——对—起科技人员集体离职出走事件的剖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5(2):16.
    [79]蔡定剑.对共和国摧毁旧法制的历史反思[J].法学,1997(10):2-6.
    [80]蔡定剑.阶级斗争与共和国法制建设[J].法学,1998(4):2-6.
    [81]蔡定剑,刘丹.从政策社会到法治社会——兼论政策对法制建设的消极影响[J].中外法学,1999(2):7-12.
    [82]曹聪.中国的科学精英及其政治社会角色[J].当代中国研究,2007(1):1-12.
    [83]曹昌祯.科技进步与科技法制建设[J].科技与法律,1997(4):12-23.
    [84]曹昌祯.大科学、科学学、科技法学、科技法的法理问题[J].科技与法律,2008(1):44-48.
    [85]曹晟,田大山.美国科技评估立法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6):57-61.
    [86]陈方正.在科学与人文之间——理性的成功、限度与蜕变[J].科学文化评论,2004(1):35-71.
    [87]陈乃蔚.可持续发展战略视角下的高技术立法问题研究[J].科技与法律,1997(4):64-69.
    [88]陈鹏生,王立民.共和国法制史:21世纪一个亟待开拓的法制史研究领域[J].法学,2001(2):15-19.
    [89]陈训敬等.浅论“技术走穴”法律问题及其对策[J].福建学刊,1991(4):55-57.
    [90]陈正洪.建国以来中长期科技规划的理念探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8):72-77.
    [91]程如烟.30年来中国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与政策演变[J].中国科技论坛,2008 (8):6-11.
    [92]邓心安.新时期制定科技规划的背景与思考[J].科技导报,2000(8):55-57.
    [93]丁凤楚.维护社会主义宪法尊严保障公民科学言论自由——对“法轮功”邪教组织压制科学言论自由之法律反思[J].前沿,2000(3):42-44.
    [94]董光璧.以千年看百年——中国和西方的科学与社会[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8):66-68,77.
    [95]董光璧.21世纪的科学与中国[J].管理科学文摘,2002(4):46-52.
    [96]董光璧.关于中国科学事业的一些思考[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4(4):44-45.
    [97]董光璧.百年中国科技回眸[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1(2):97-98.
    [98]董光璧.五百年来科学技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7(2):109-118.
    [99]董雪林,陈凡.试论我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建国初期科技政策的影响[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8(3):31-39.
    [100]杜润生.十年来自然科学的重大进展[J].科学通报,1959,19:619—626.
    [101]段瑞春.我国科学技术法治工程展望[J].未来与发展,1986(6):1-4.
    [102]段瑞春.浅论科技进步与法律环境[J].中外法学,1990(4):6-11.
    [103]段瑞春.推动新时期科学技术事业发展进步的基本法律[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3(6):50-52.
    [104]段瑞春.面向经济全球化的技术合同制度[J].中国软科学,2001(2):5-11.
    [105]段瑞春.科技法制:科教兴国和依法治国的战略结合[J].科技与法律,2009(1):13-14.
    [106]段瑞春.技术合同法的立法与实践[J].科技与法律,1992(2):17-22.
    [107]段瑞春.围绕改革和发展两大主题开创科技法制建设新局面——在全国科技法制建设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J].科技与法律,1994(2):1-5.
    [108]段治文,钟学敏.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式“大科学”体制[J].天津社会科学,2006(2):134-138.
    [109]樊洪业.中国科学院早期的“改造”之路[J].科学文化评论,2005(6):23-26.
    [110]范岱年.唯科学主义在中国——历史的回顾与批判[J].科学文化评论,2005(6):27-40.
    [111]范岱年.“四人帮”反马克思主义反科学的一个罪证——批判他们对爱因斯坦的所谓“批判”[J].321-326
    [112]范岱年.科学界动态批判胡适反动思想的战斗进一步展开[J].科学通报,1955(2):31-33.
    [113]范岱年.从科学指标看科学技术现代化[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0(2):21-24.
    [114]范岱年.永不停顿的开拓者——杰出的物理学家王淦昌[J].中国科学院院刊,1987(4):357-362.
    [115]范晓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的法制化是推动我国原是创新的重要保障[J].科技法制,2005(3):1-3.
    [116]封颖.中国科技体制的历史回顾和当前面临的两个核心问题[J].科技创业月刊,2006(1):29-30.
    [117]方明伦.中国科技法制建设的进程及沿革[A].段瑞春.科技进步的法律调节[C].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1992.344-51.
    [118]方明伦、陶鑫良、曹昌祯等.论我国科技进步中的法制建设[J].中国软科学,1998(2):77-84.
    [119]高明亮.论科学技术发展对法律的影响[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2):90-95.
    [120]龚育之.回忆中宣部科学处[J].中国科技史杂志,2007(3):201-206.
    [121]龚育之.中国理论界的一桩历史公案——文革末期起草中国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的前前后后[J].河北学科,2000(4):76-78.
    [122]龚育之.一段历史公案和几点理论思考[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1(11):1-3.
    [123]龚育之.对新世纪科技发展的人文思考——兼论所谓反对科学主义理论前沿[J].2001(7):3-7.
    [124]龚育之.从两大口号到三大口号[J].炎黄春秋,2005(1):4-5.
    [125]龚育之.发展科学的必由之路——介绍毛泽东同志为转载《从遗传学谈百家争鸣》一文而写的一封信和一个按语[J].科学学研究,1983(1):3-4.
    [126]龚育之.对新世纪科技发展的人文思考——兼论所谓反对科学主义[J].理论前沿,2001(7):3-7.
    [127]龚时中,吴怀林.科技文化的中国特色[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46-49.
    [128]郭贵春.科学史学的若干元理论问题[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2(3):7
    [129]郭金海.中国科学院科学奖励制度的建立与首次科学奖金的评奖[J].科学文 化评论,2008(4):17-40.
    [130]郭培清.中国挺进南极[J].海洋世界,2007(7):70-79.
    [131]郭正谊.科学真伪辩[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7(1):55-56.
    [132]韩大元.论现代科学技术对宪法学的影响[J].科技与法律,1996(1):12-15.
    [133]郝琦.略论延安时期的法制建设[J].广西社会科学,2004(4):144-147.
    [134]何传启.我国的“大科学”研究与国际合作[J].科技导报,1997(5):17-19.
    [135]何亚平.科技文化——现代化社会的文化基频[J].科学学,1997(4):11-17.
    [136]何亚平,张洪石.科技文化的价值观与技术创新[J].科学学,2001(2):23-29.
    [137]何祚庥.为什么必须批评和揭露伪科学[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7(1):37-46.
    [138]洪晓楠,王丽丽.科学家的责任分析[J].哲学研究,2007(11):83-86.
    [139]侯纯.科技法的人文关怀[J].科技与法律,2009(1):17-21,26.
    [140]侯强.当代中国科技法制建设的历史考察[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5):121-127.
    [141]胡大年.20世纪中国科技史研究有感[J].中国科技史杂志,2007(4):390-391.
    [142]胡化凯.文革期间的“相对论”批判[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4):61-70.
    [143]胡化凯.“文革”期间中国对于自然科学的批判[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61-72.
    [144]胡化凯、勾文增.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国对于自然科学的批判[J].科学文化评论,2004(5):12-29.
    [145]胡克实.努力做好科技立法工作[J].中国科技论坛,1985(2):2-5.
    [146]胡克实.在全国科技法制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1994年12月18日)[J].科技与法律,1995(1):5-6.
    [147]胡克实.—部推动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基本法[J].科技与法律,1994(4):1.
    [148]胡克实.科技法制建设任重道远[J].科技与法律季刊,2000(3):120-121.
    [149]胡克实.要加强全国科技立法研究工作[J].科学学研究,1987(2):8-10.
    [150]胡维佳.“十二年科技规划”的制定、作用及其启示[J].政策与管理研究,2006(3):207-212.
    [151]胡维佳.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的科技政策及两点思考[J].民主与科学,2008(1):17-19.
    [152]胡新和.大科学与知识产权制度冲突的成因初探[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 (2):71-75.
    [153]胡朝阳.全球化与当代中国科技法制建设[J].河北法学,2005(6):72-76.
    [154]胡朝阳.科技活动中法与道德的功能互补及其实践把握[J].中国科技论坛,2000(6):60-63.
    [155]黄松平,朱亚宗.科技发明权与屠哟哟青蒿素发现争端的化解[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1):86-90.
    [156]黄祥云.牛胰岛素事件及其科学社会学研究[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2(1):26-34.
    [157]郏斌祥.科学文化与现代化[J].自然辩证法研究,1988(5):10-17.
    [158]贾大平.建国以来我国的科技立法工作[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5(10):2-3.
    [159]贾大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立法背景和主要内容[J].科技成果纵横,1996(5):13-17,43.
    [160]江晓原.科学与人文:分离还是整合?[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3):8-13.
    [161]蒋坡.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J].科技与法律,2006(3):7-10.
    [162]金吾伦.科技文化与制度创新[J].科学中国人,2004(2):32-34.
    [163]寇宗来.中国科技体制改革三十年[J].世界经济文汇,2008(1):77-92.
    [164]劳汉生.对中国科技文化政策的回顾与思索[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7(7):11-13.
    [165]黎德杨.略论文化及科学技术文化[J].江汉论坛,1997(12):35-40.
    [166]黎德杨.中国特色科学技术文化研究概要[J].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50-52,60.
    [167]李春泰.科技文化的意义(论纲)[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2.
    [168]李林.建国前夕和建国初期对旧法制的废除与新法制的建设[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7(4):23-27.
    [169]李佩珊.青岛遗传学座谈会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经验[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5(4):41-49.
    [170]李佩珊.切切牢记历史上的经验教训[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1(1):13-17.
    [171]李醒民.伪科学或假科学面面观[J].学术界,2008(6):25-43.
    [172]李玉荣.共和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及其基本经验[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2):78-82.
    [173]李真真.1956: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科技体制模式的定位[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5(6):35-45.
    [174]李真真.中国科技体制的结构及其演变[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7(10):46-49.
    [175]李真真.转型中的中国科学:科研不端行为及其诱因分析[J].科研管理,2004(3):137-144.
    [176]刘大椿.科技与文化整合的两个问题——对传统文化和西方化的反思[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0(4):1-5.
    [177]刘大椿.从多层面走进科学[J].民主与科学,2003(2):3-7.
    [178]刘钝.科学史、科技战略和创新文化[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1):4-6.
    [179]刘华杰.论科普的立场与科学传播的信条[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8):76-80.
    [180]刘毅.法律界与科技界需要相互沟通——由“邱氏鼠药案”引发的思索[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7(1):68-69.
    [181]柳卸林,方新.18年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回顾及展望[J].调研报告,2003(77):1-20.
    [182]卢建平.科学研究自由的法律评价——兼议“法律应否对科学研究设置禁区?”[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15-21.
    [183]路甬祥.从“科学救国”到“科教兴国”——中国现代化进程与科学技术[J].物理教学,2006(8):2-6.
    [184]路甬祥.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若干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2):81-84.
    [185]路甬祥.科学的价值和精神[J].企业科协,2009(1):12-14.
    [186]路甬祥.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情况的报告[J].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6(6):504-509.
    [187]路甬祥.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实施情况的报告[J].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4(4):305-310.
    [188]路甬祥.认真贯彻《科学技术进步法》实现我国科技事业更大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2(1):1-4.
    [189]路振朝,王扬宗.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家的科研时间问题[J].科学 文化评论,2004(2):5-24
    [190]罗平汉.聂荣臻主持拟定“科学宪法”[J].党史文苑,2008(5):25-27.
    [191]罗玉中.论科技法的社会功能[J].法学评论,1991(2):30-35.
    [192]罗玉中.科技进步与法制建设[J].中国软科学,1998(2):69-76.
    [193]刘其站.论科技文化传统对科技立法的影响[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31-32.
    [194]卢琦.科技法学研究新视野[J].科技与法律,2007(2):10-14.
    [195]倪正茂.论科技法的机理原理[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3):39-42.
    [196]马佰莲.共和国科技发展战略的三次转移[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6):30-33.
    [197]马佰莲.关于科学体制与科学自主性的若干思考[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33-39.
    [198]马海平.延安时期科学技术工作回顾[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9-83.
    [199]马惠娣.关于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理论思考[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6):10-15,37.
    [200]马来平.科学精神及其培养途径[J].理论学刊,2000(4):71-73.
    [201]马忠法.初探技术流转法律制度与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之关系(上)[J].科技与法律,2007(4):3-15.
    [202]马治国.西部地区国防科技成果的利用与知识产权保护[J].情报杂志,2005(9).
    [203]马治国.技术创新人才保护的法律制度创新[J].科技与法律,2005(2).
    [204]孟建伟.论科学文化[J].新华文摘,2009(13):139-141.
    [205]孟建伟.自主创新呼唤创新文化[J].理论视野,2006(6):28-30.
    [206]孟建伟.创新文化与科学精神[J].创新科技,2005(5):16-17.
    [207]孟建伟.科学哲学的范式转变——科学文化哲学论纲[J].社会科学战线,2007(1):13-21.
    [208]孟庆伟.中国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现实模式及其改善[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5(2):29-37.
    [209]欧阳绪清,欧阳聪权.当代科技文化的特征、内在价值与建构[J].湖南社会 科学,2008(2):32-35.
    [210]潘建红.中西科技文化观比较[J].求索,2007(7):121-123.
    [211]潘宇鹏,宋雅莼,章德安,施明德.试论我国科技法的体系[J].科学管理研究,1987(2):1-5.
    [212]潘宇鹏,宋雅莼,章德安.科技立法的范围和原则[J].国家科委科技政策局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科技立法研究文集(一)》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版:52-63.
    [213]彭富国.中国科技政策发展阶段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6(6):25-28.
    [214]齐卫平.延安时期党领导的自然科学事业概述[J].党史教学与研究,1997(2):9-15.
    [215]钱三强.筹建科学院前后我参与的一些事情[J].中国科技史料,2000(4):339.
    [216]钱学森.现代科学技术与法学研究和法制建设[J].政法论坛,1985(3):1-6.
    [217]钱学森.科学技术一定要在本世纪内赶超世界先进水平[J].红旗,1977(7):1-4.
    [218]钱学森.为科技兴国而奋力工作——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报告[J].中国科技史料,1988(4):3-10.
    [219]钱学森.九十年代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J].档案学研究,1991(3):19-27.
    [220]邱若宏.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01-205.
    [221]任定成.中国近现代科学的社会文化轨迹[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7(2):36-42.
    [222]任定成.远离伪科学必须走出九个认识误区[J].前线,1999(11):13-14.
    [223]沈志华.五六十年代苏联专家在华回顾[J].国际人才交流,2009(4):33-35.
    [224]沈志华.苏联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反应及其结果[C].北京:中共党史资料.2003,(1)
    [225]舒国滢,雷磊.科学的真伪与法律判断的界限[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7(1):49-51.
    [226]孙慕天.科学技术观的多元化发展[J].学术交流,2007(9):1-4.
    [227]宋健.科学技术和法律是现代文明的双翼[J].科技进步与对策,1989(2):5-7.
    [228]宋健.依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各级政府的责任[J].云南民营科技,1996(11):34-35.
    [229]宋健.努力开创科学技术法制新局面[J].中国科技论坛,1989(1):1-3.
    [230]宋伟.简论科技法的调整功能[J].科学管理研究,1995(2):77-78.
    [231]宋振能.建院初期科研机构发展的回顾和探讨[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2(3):272-282.
    [232]宋正海.科学迷信现象与科普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7(1):46-48.
    [233]苏青,陈广仁,齐志红,李娜.中国具有重大影响的50项科技事件(上)[J].科技导报2008,26(13):19-28.
    [234]苏青,陈广仁,齐志红,李娜.中国具有重大影响的50项科技事件(下)[J].科技导报2008,26(14):19-28.
    [235]孙才森.关于制定《科技进步法》的若干问题[J].科技与法律,1991(1):37-40.
    [236]孙德忠.论科技文化生成和发展的社会条件[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2):179-183.
    [237]陶鑫良,陈剑平,寿步.科技进步法若干问题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5):50-59.
    [238]田松.唯科学·反科学·伪科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9):14-20.
    [239]田中阳.世纪的角逐——百年报刊话语中科学与封建迷信、伪科学的交锋[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08-113.
    [240]涂建华.于光远欺骗论要点[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4):84-85.
    [241]万立明.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政策探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1):119-121.
    [242]汪前进,胡维佳.科技史视角的科技战略研究[J].中国科技史杂志,2007(4):491-501.
    [243]汪前进.从历史角度看中国科学院在国家科技规划制定中的作用[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3):184-188.
    [244]汪前进,沈华.中国科学院的改革实践——纪念中国科技体制改革二十周年[J].2005(2):149-153.
    [245]王保存.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科学传播事业[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4-59.
    [246]王德禄.1992年三峡工程定案后访李锐[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3(2):24-32.
    [247]王朝祥.六十年代初期调整科技政策、发展科技事业的决策与措施[J].党的文献,1996(1):37-42.
    [248]王大明,胡志强.作为创新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科技奖励制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4):109-112.
    [249]王鸿生.知识的价值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文化意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8):43-48.
    [250]王河.论中国科学技术的法制管理[J].学术交流,1990(6):10-16.
    [251]王河.科技法制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J].科学经济社会,1991(1):37-41,61.
    [252]王前.近四十年我国数学哲学观念演变的初步考察[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9,5.
    [253]王前,于洋.我国科学传播的异化形态研究[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1(1):105-109.
    [254]王淑萍.反思建国初期我国科技发展中政府的作用[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06(2):60-64,68.
    [255]王扬宗.1949-1950年的科代会——共和国科学事业的开篇[J].科学文化评论,2008(2):8-36.
    [256]王扬宗.不当专家当农民——“文革”前科研人员参加体力劳动的政策与实践[J].科学文化评论,2009(1):33-67.
    [257]王扬宗.中国当代科学的历史研究刍议[J].中国科技史杂志,2007(4):376-385.
    [258]王扬宗,张藜.学术与现实的需求——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27-30.
    [259]王扬宗.科学会议的中国特色[J].科学文化评论,2002(2):5-7.
    [260]王作跃.学习科学史的心路历程[J].中国科技史杂志,2005(2):176-179.
    [261]王作跃.近现代中国科技史研究:历史、现状与展望[J].中国科技史杂志,2007(4):388.
    [262]威廉·A·布兰彼得.美国科学政策的法律和历史基础[J].科学学研究,2005(3):289-297.
    [263]文兴吾,何翼扬.论科技文化是第一文化[J].中华文化论坛,2012(1):135-142.
    [264]吴国盛.科学传播与科学文化再思考[N].中华读书报,2003-10-29.
    [265]吴汉东.科技、经济、法律协调机制中的知识产权法[J].法学研究,2001(6):128-148.
    [266]吴家睿.共和国主要科技政策纪事(1949-1989)[J].中国科技史料,1989(3,4):86-96,57-69.
    [267]吴伟文.中国科学社对科技团体改革发展的启示[J].科学,2005(6):10-12.
    [268]吴晓江.科技文化传播的内涵、机制和评价[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723-727.
    [269]席泽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40年[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7(2):101-108.
    [270]夏劲.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科技文化发展战略思考[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2-87.
    [271]夏承禹.全国科技进步法研讨会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1(1):42-43.
    [272]肖宝光.建设健全的中国科技文化[J].学会月刊,2001(12):7-8.
    [273]肖峰.科技的文化传播与现代性问题[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274]肖周录.陕甘宁边区科技立法与知识分子的权益保障[J].法律科学,1994(3):78-82.
    [275]谢清果.先进文化视野中的科学文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2):29-32.
    [276]谢泳.1949年后知识精英与国家的关系——从院士到学部委员[J].开放时代,2005(6):53-65.
    [277]辛凡.二十年来辨是非——法轮功何以成势[J].科学与无神论,2002(4):13-24.
    [278]辛立洲,王淇,金丽.废“伪”是对科学精神、法治精神的维护[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7(1):52-54.
    [279]熊先觉.废除《六法全书》的缘由及影响[J].炎黄春秋,2007(3):10-13.
    [280]熊卫民.在科学与政治之间:1964年的北京科学讨论会——薛攀皋先生访谈录[J].科学文化评论,2008(2):58-70.
    [281]熊卫民.五六十年代的科研管理干部与科学家——罗登先生访谈录[J].中国科技史杂志,2005(3):257-265.
    [282]熊卫民.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研究的历程(1965-1972)[J].中国科技史杂志,2008(3):211-227.
    [283]熊卫民.卫新成教授谈“文革”中胰岛素晶体结构的测定工作[J].中国科技史料,2004(3):211-227.
    [284]熊卫民,王克迪.胰岛素人工合成课题的提出[J].中国科技史料,2002(1):1-8.
    [285]熊卫民.人工合成胰岛素背后的“大兵团作战”[J].党史纵横,2006(1):46-48.
    [286]熊卫民.回顾胰岛素的合成——杜雨苍研究员访谈录[J].中国科技史料,2002(4):323-334.
    [287]熊卫民.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访邹承鲁院士[J].科学文化评论,2001(1):107-122.
    [288]屈做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的初步考察[J].自然辩自法通讯,1984(6):32-41.
    [289]屈儆诚,许良英.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的初步考察(续完)[J].自然辩自法通讯,1985(1):36-42.
    [290]许良英.为科学正名——对所谓唯科学主义辨析[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2(4):33-39.
    [291]许良英.反对组织对所谓“物理学研究中的唯心论”的大批判[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3(6):73-75.
    [292]许良英.关于爱因斯坦研究的几个问题[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2(1):63-81.
    [293]薛攀皋.关于消灭麻雀以及为麻雀平反的历史回顾[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4(3):39-44.
    [294]杨怀中.科技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资源[J].哲学研究,2006(5):117-119.
    [295]杨怀中.科技文化的历史地位及当代价值[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93-97.
    [296]杨怀中,裴志刚.科技文化:中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3):297-301.
    [297]杨丽凡.发展科技的指导思想:从延安时期到建国初期[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2(1):21-32.
    [298]杨丽凡.影响深远的《1963-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3年增刊:70-80.
    [299]杨丽娟,陈凡. 当代科技法形态演化趋势的理论探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4):63-67.
    [300]杨文利,张蒙.共和国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实施和历史经验[J].中共党史研究,2007(6):42-49.
    [301]叶笃庄.我国遗传学发展中坚持“双百方针”的艰难历程——记50年代初强行推行“米丘林学说”在中国引起的风波(之二)[J].:27-33.
    [302]易继明.未来20年我国科技法制建设的战略构想[J].科技与法律,2004(1):1-6.
    [303]易继明.手工作坊还是现代大工业?——科技发展中的政府运作模式[J].中关村,2004(6):30-31.
    [304]易显飞.科技文化研究的现状与走向[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3-37.
    [305]殷杰,郭贵春.论科学技术中的文化多样性[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2):74-77.
    [306]尹传红.从科学普及局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J].科普研究,2008(4):65-71.
    [307]尹传红.亲历共和国科普事业发展——访章道义[J].科普研究,2007(2):72-80.
    [308]游伯笙.改革开放三十年党的科技思想发展与创新[J].福州党校学报,2008(5):13-18.
    [309]于得胜.科学与法[J].法学研究,1986(5):11-15.
    [310]姚昆仑.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改革[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0(4):22.
    [311]于光远.论科学与伪科学[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0(6):22-27.
    [312]于光远,李佩珊.半个世纪前的一场争论[J].科技文萃,2002(8):94-97.
    [313]余谋昌.生态文化:21世纪人类新文化[J].新视野,2003(4):64-67.
    [314]袁江洋,刘钝.科学史在中国的再建制化问题之探讨(上)[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2):58-62.
    [315]袁江洋,刘钝.科学史在中国的再建制化问题之探讨(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3):51-55.
    [316]翟杰全.科技公共传播:多元参与和科学家的责任[J],科技导报,2006(2): 87-89.
    [317]章梅芳.批林批孔运动期间中国人的科技史观[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6):48-52.
    [318]张柏春.20世纪50年代的两个科学技术史学科发展规划[J].中国科技史料,2002(4):351-361.
    [319]张柏春,张久春,姚芳.中苏科学技术合作中的技术转移[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2):76-87.
    [320]张柏春,张久春,姚芳.苏联技术向中国转移的特点及其影响[J].科学学研究,2004(3):278-285.
    [321]张柏春.机遇、挑战与发展——1997-2007年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学科建设与课题[J].中国科技史杂志,2007(4):305-319.
    [322]张柏春.对中国学者研究科技史的初步思考[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3):88-94.
    [323]张华春.从科学家地位的下降看中国科学家的现存问题[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9-11.
    [324]张晋藩.从崎岖走向辉煌的中国法制五十年[J].现代法学,1999(6):9-11.
    [325]张晋藩.共和国法制建设回眸与前瞻[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1):60-64.
    [326]张久春.中国科学院章程制定的历史考察[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6):70-77.
    [327]张九辰.“大跃进”中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6(4):343-354.
    [328]张九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双方对黑龙江流域的合作考察[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5):66-68.
    [329]张藜.五十年代初院系调整对我国高等化学教育的影响[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2(2):41-48.
    [330]楼彩云,张藜.1964年的《中国科学院工作条例》与“理论联系实际”问题[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8(3):265-280.
    [331]张礼建,朱勤.以“后殖民主义”视角看中国的科学与伪科学之争[J].社科纵横,2008(3):186-188.
    [332]张利华,王义超.关于科学院院士增选制度的剖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3):57-61,109.
    [333]张蒙,杨文利.共和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述评[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3):385-392.
    [334]张敏卿.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展科技事业的思想和政策[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1):93-96.
    [335]张明国.国际技术转移与文化摩擦——关于技术转移深层问题的分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2):10-16.
    [336]张培富.从中国的科学建制到中国的科学文化[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7-11.
    [337]张炜达,梁星亮.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法制理论与实践[J].理论导刊,2009(3):8-10.
    [338]张希坡.革命根据地时期的科技政策与法规[J].法学杂志,1988(2):38-40.
    [339]张云霞,辛望旦.科技文化的成长与中国现代化进程[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6):8-10.
    [340]张志辉.从功利到庸俗——关于大跃进期间科技价值取向转变的考察[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4):81-86.
    [341]张志辉.科技界与“大跃进”纪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27-37,42.
    [342]张志辉,孙洪庆,王高峰.大智为师——吴文俊先生访谈录[J].科学文化评论,2008(5):94-106.
    [343]赵红洲.略论大科学文化及其意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6):40-43,50.
    [344]赵小平,张培富.共和国60年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10):93-100.
    [345]赵万里.我国科学奖励制度探析[J].科学学研究,1990(4):70-78.
    [346]赵万里.科学技术与社会风险[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8(3):50-55.
    [347]赵万里.科学精英权威的异化[J].中国科技论坛,2009(10):88-93.
    [348]赵震江.论法律在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关于知识产权问题的法理学思考[J].中国法学,1996(1):30-40.
    [349]赵震江.法律与科学技术[J].科技与法律,1991(2):59-71.
    [350]郑巧英.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前后中国科技政策初探[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4):56-63.
    [351]郑巧英.连续与突变:中国科技政策史——吴明瑜先生访谈录[J].科学中国人,2004(9):24-26.
    [352]周光召.科学的业绩与中国科学家的历史责任[J].中国科学院院刊,1989(2):95-99.
    [353]周光召.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展望[J].管理世界,1989(1):185-189.
    [354]周光召.中国科学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展望[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1998(12):4-7.
    [355]周光召.追求与探索——纪念中国科学院建院四十周年[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0(1):1-12.
    [356]周旺生.论中关村立法的创新性品格[J].中国法学,2001(4):58-66.
    [357]周旺生.论中关村园区的制度建置[J].政法论坛,2001(4):113-120.
    [358]周骁男.对建国初批判“旧法观点”的历史反思[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29-34.
    [359]钟学敏,陈一平.论建国初期的科学普及运动[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7-21.
    [360]钟学敏,陈一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政治化科学观的形成及影响[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35-39.
    [361]钟书华,王炎坤.我国科技奖励项目奖和个人奖研究述评[J].中国科技论坛,2005(4):93-97.
    [362]陈根生.江泽民法治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363]陈立龙.法治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364]陈历幸.科技政策法律化之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365]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0.
    [366]董节英.1949-1957年的中国法学教育[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6.
    [367]段治文.当代中国的科学文化变革[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368]勾文增.1950年代的中国科学批判[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369]洪晓楠.科学文化哲学前沿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370]李鹏.建国初期留苏运动的历史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371]刘翠娇.毛泽东的法治观[D].中共中央党校硕士学位论文,2003.
    [372]钱斌.新中国科技体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1949-1966)[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373]吴恺.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374]薛建明.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及其实践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375]杨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轨迹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376]杨丽娟.科技法历史演化形态的哲学反思[D].东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377]姚昆仑.中国科学技术奖励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378]张志辉.“科学大跃进”初探(1958-1961)[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379]朱丹琼.科学个案研究与中国科学观的发展[D].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380]《人民日报》1948-2009
    [381]《光明日报》1949-2011
    [382]Cong Cao.China's Scientific Elite.Routledge Curzon,2004.
    [383]Yeu-Farn Wang,Chin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y Policy:1949-1989. Aldershot:Avebu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