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反思与抉择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基础教育改革价值取向是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它对基础教育改革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基础教育改革历程中,基础教育改革价值取向不断地进行变换。研究从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教育改革的政策与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三个层面事实地展现了基础教育改革价值取向的历史变迁,反思了基础教育改革价值取向中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对基础教育改革价值取向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基础教育改革价值取向的选择与确立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探索了基础教育改革价值取向的过程,探讨了基础教育改革价值取向的思维方式与方法论以及基础教育改革价值取向的评价与更新。本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首先,对基础教育改革及其价值取向的内涵、性质及意义等进行了分析。基础教育改革价值取向的选择和确定与怎样理解基础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紧密相关。论文重新诠释了对基础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概念的理解,分析了基础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的属性与特征,重新解读了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意义进行了探讨,也阐释了基础教育改革价值取向的内涵及理论图式。
     其次,梳理了中国六十多年来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价值取向的变迁。从基础教育改革政策、基础教育改革理论以及基础教育实践三个层面分析了六十多年来基础教育领域在改革价值取向上的演变及其缘由。反思了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价值取向存在着的基础教育改革价值取向的政治意识形态化、基础教育改革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基础教育改革价值取向的主体单一化、基础教育改革价值取向的偏离基础教育的“基础”、基础教育改革价值取向评价标准单一以及基础教育改革价值取向的行政导向等问题。
     其三,基于对基础教育改革价值取向历史变迁的梳理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本研究从理论层面对基础教育改革价值取向的选择与确定进行了解读。分析了基础教育改革价值取向抉择的过程,即选择环节、原则以及标准,探讨了基础教育改革价值取向的思维方式,基础教育改革价值取向的方法论,并对基础教育改革价值取向的评价与更新问题展开了探究。
     最后,分别从国家总体改革、国家专项改革和地方专项改革三个层面,选择了三个较为典型的实例,从基础教育改革价值取向的视角展开概略的分析,以验证本研究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价值取向上的理性认识。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reform of the basic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the research of the reform of the basic education, which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reform of the basic education.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reform of the basic education constantly transforms in the course of the reform of the basic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theories of the reform of the basic education, the policies of the reform of the basic education and the practice of the reform of the basic education, the research analyses the change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basic education reform and reflects on the issues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basic education reform. The research analyses the possibility and the necessity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basic education reform, probes into the process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basic education reform, discusses the thinking mode and the methodology, and talks over the evaluation and the renewal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basic education reform. The research mainly includes the following contents:
     First of all, the research analyse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basic education reform and the reform of the basic educati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basic education reform is related with how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education and the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 The dissertation reinterprets the concept of the basic education and the reform of the basic education, analyses the attribut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sic education and the basic education reform, discusses the training targets of the basic education, debate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basic education reform, and interprets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theory schema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basic education reform.
     Next, the dissertation discusses the changing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basic education reform, after the new China founded. Based on the policies of the basic education,the theories of the basic education reform and the practice of the basic education reform, the research analyzes the changing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the reasons, and reflects on the questions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basic education reform which are political ideology,utilitarian, and so on.
     Thirdly,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change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basic education reform and the issues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basic education reform, the research talks about the choice and the ascertainment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basic education reform. The dissertation analyses the process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reform of the basic education which includes the specific courses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basic education reform, the principles and the standards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reform of the basic education; has a discussion about the thinking modes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basic education reform which are the practical thinking, the subjective thinking, the relational thinking and the generative thinking; debates on the methodology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reform of the basic education; and talks about the evaluation and the renewal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basic education reform.
     Lastly,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reform, the special reform and the local reform, the research chooses three typical example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in order to testify the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basic education reform,
引文
1刘志军.课程价值取向的时代走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0).
    2刘旭东.现代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0:10.
    3李广,马云鹏.课程价值取向:含义、特征及其文化解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4李广,马云鹏.课程价值取向:含义、特征及其文化解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5刘志军.课程价值取向的时代走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0).
    6刘旭东.现代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0:10—11.
    7刘旭东.现代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0:11.
    1陆启光.课程价值取向探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2刘旭东.现代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0:13—17.
    3李广,马云鹏.课程价值取向:含义、特征及其文化解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4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
    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08.
    2陈伯璋.意识形态与教育[M].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88年.177.
    3J.Anyon. (1979) Ideology and United States History Textbooks.Havard Educational Review,Vol.49,No3.
    3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18—322.
    1吴永军.课程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70.
    2朱晓斌.从我国三种小学语文课本看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J].教育研究,1994,(10);曾天山.论教材文化中的性别偏见[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赵文华.中学英语教材中的性别角色研究[J].社会心理研究,1993,(3).
    3刘云杉.视域的分歧——大陆与台湾初中语文(国语)教科书的比较[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4);朱志勇.我国内地和台湾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角色呈现[J].比较教育研究,1998,(5);吴永军.中国大陆、香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比较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1);傅建明.内地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比较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4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何文胜.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的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邓过房.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科书人文价值取向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5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98—121.
    6傅建明.内地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比较研究[D].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6.
    1于淑云.现代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4).
    2杨天平,衷发明.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走向融合——教育管理价值取向[J].教育与现代化,2002,(4).
    3张忠山.我国教育管理价值取向应以科学管理为基础[J].江西教育科研,1999,(1).
    4项宏志.学校管理价值取向的流变[J].教学与管理,2008,(27).
    5顾纪忠.学校管理价值取向的流变[J].教学与管理,2008,(31).
    6朱益明.当代学校管理的价值取向探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3,(6).
    1高峰.论现代学校管理的价值取向[J].当代教育论坛,2007,(1).
    2周慧娟.科学人文精神:现代学校管理的价值取向[J].教学与管理,2002,(21).
    3祁型雨.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探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4魏峰,张乐天.新时期我国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5).
    1杨生新.我国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偏差与纠正[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9).
    2张扬生,朱纷.论素质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与制度创新[J].江西教育科研,2009,(4).
    3张红.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4王玲.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0,(1).
    5邢利娅,白星瑞.建国后我国学前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演变[J].学前教育研究,2008,(3).
    6吴尊民,傅蕾.我国30年教师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嬗变与反思[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1王继平.合理调整我国教师政策价值取向初探[J].教师教育研究,2005,(6).
    2杜智华.我国教师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研究——以改革开放后重要教育政策文献为蓝本[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3张意忠.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2.3-10.
    4张意忠.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2.11—22.
    5刘本固.论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与价值取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3,(6).
    6龚孝华.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基于生存论视阈的思考[J].教育导刊,2006,(7).
    1杨启亮.合格性评价——基础教育评价的应然选择[J].教育研究,2006,(11).
    2苏启敏.从“学业至上”到“社会满意”——论基础教育质量评价的价值取向[J].现代教育论丛,2008,(9).
    3潘懋元,覃红霞.高考:从选拔性考试到适应性考试[J].湖北招生考试,2003,(12).
    4张静.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探究[J].教育与考试,2010,(2).
    5欧颖.我国当前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6.
    1主要参考马健生.比较基础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周丽华.德国基础教育的改革理念与行动策略[J].比较教育研究,2003,(12).
    1李政涛.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法论特征探析[J].基础教育,2009,(5).
    1李政涛.论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思维方式[J].基础教育,2009,(10).
    2林丹.基础教育改革30年:策略转向与路线生成[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3林丹,柳海民.渐进改革: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路向的理性选择[J].教育研究,2009,(7).
    4张荣伟.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四种话语类型[J].中国教育学刊,2009,(10).
    5姚玉香.基础教育改革30年:话语多元与范式一统[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1[英]德·朗特里.西方教育词典[M].陈建平,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84—85.
    1赵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5—16.
    1基础教育概念的变化[J].当代教育科学,1991,(3).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7.
    3曹正善.对我国现行基础教育政策的初步分析[J].四川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4周浣.基础教育与人才素质[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3).
    5董纯才,等.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37.
    6陈桂生.“基础教育”辨析[Jl.上海教育科研,2002,(4).
    7李森,宋乃庆.基础教育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2.
    1辞源(修订本·第一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613.
    2夏征农.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552.
    1王策三,等.基础教育改革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143.孙喜亭.基础教育的基础何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4—5).再谈“基础教育的基础何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8).
    1杨小微.以终身教育反思中国的基础教育[N].文汇报,2010-10-10(6).从“终身”看“基础”——对基础教育之“基础性”价值的再认识[J].人民教育,2009,(9).
    1石中英.中国大陆国家基础教育目的的反思性研究:1985—2001[J].教育研究杂志(大陆版),2003,(1).
    2程斯辉.试论基础教育的本质[J].中国教育学刊,2004,(1).
    1顾明远.素质教育理论探讨[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19.
    2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05.
    1石中英.如何理解基础教育的“基础性”[J].人民教育,2005,(24).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12.
    3柳斌.柳斌谈素质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1998.111.
    1寇平君.基础教育——挑选人还是发展人[N].中国教育报,1993—8—3.
    2叶澜.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关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思考[M].教育研究,1994,(10).
    1明庆华.论教育中弱势群体子女受歧视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3,(5).
    1蔡勇强,等.基础教育学(第2版)[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37.
    2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35、83、460、460.
    1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3065、5409、5728.
    2M·B·Miles. Innovation in Education[M].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64.14.
    3邬志辉.当代教育改革实践与反思[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
    1袁振国.教育改革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24.
    2王宗敏,张武升,等.教育改革论[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1.
    3张焕庭.教育辞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77.
    1叶澜.“新基础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46.
    1[加]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深度变革[M].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55.
    1[美]吉纳.E.霍尔,雪莱.M.霍德.实施变革:模式、原则与困境[M].吴晓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6.
    2Prigogine. I. "Reconceptualization of time"In the World View of Contemporary Physics [M]. R. Kitchener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York Press,1988.73.
    1[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M].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97.
    2Pascale,P. Managing on the edge[M]. New York:Touchstone,1990.263.
    3Berends,M. "A description of restructuring in nationally nominated schoos",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San Francisco,1992.11-12.
    4Prestine,N. "Benchmarks of Change:Assessing essential school restructuring effor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San Francisco,1992.21.
    1叶澜教授在2011年11月19日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聚焦学校变革:中国经验与国际对话)上作报告时提出的观点.
    1吕达,周满生.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美国卷·第四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41.
    2刁维国.当代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1).
    1袁贵仁.价值与认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3).
    2李德顺.新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30.
    1李德顺.新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71-88.
    2徐贵权.论价值取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3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350.
    1汝信主.社会科学新辞典[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401.
    2王玉梁,[日]岩崎允胤.中日价值哲学新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03.
    3唐日新,李湘舟,邓克谋,等.价值取向与价值导向[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17.
    1石中英.20世纪教育中的国家主义:回顾与讨论[J].教育学报,2011,(6).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655.
    3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3)[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406.
    1杨朝孙,金枝.关于我国教育领域中精英主义价值取向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7,(5).
    2李建设.精英主义评析[J].国外理论动态,2008,(7).
    1成福蕊.平等主义研究述评[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3).
    2冯建军.当代平等主义与教育公正[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5).
    3[美]塞缪尔·谢弗勒,高景柱.什么是平等主义[J].政治思想史,2010,(3).
    1高奇.新中国教育历程[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前言.
    1郭笙.新中国教育40年[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68.
    2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7.
    3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7.
    1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42.
    1黄书光.从“仿美”到“学苏”:共和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转移[J].杭州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10,(6).
    2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6.
    3曹孚.杜威批判引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1.1.
    4[苏]B.C.佘夫金.杜威教育学批判[M].冯可大,佘增寿,等译.北京:五十年代出版社,1953.4.
    1潘懋元.胡适思想批判论文汇编(第5辑)[M].北京:三联书店,1955.219.
    2陈元晖.实用主义教育学批判[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7.
    3潘开沛.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几个问题的商榷[J].人民教育,1951,(12).
    4人民教育社.“活教育”批判[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5.17、7.
    5人民教育社.进一步学习苏联的先进教育经验[J].人民教育,1952,(11).
    6李涛.借鉴与发展——中苏教育关系研究:1949—1976年[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221.
    1黄书光.从“仿美”到“学苏”:共和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转移[J].杭州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10,(6).
    2熊明安,喻本伐.中国当代教育实验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117、120—121.
    1吴研因.北京市小学实验五年一贯制两年来的初步经验[J].人民教育,1952,(12).
    2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733.
    1郭笙.新中国教育40年[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15.
    2郭笙.新中国教育40年[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15—17.
    3郭笙.新中国教育40年[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26.
    1郭笙.新中国教育40年[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26.
    2宋恩荣,吕达.当代中国教育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49.
    1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13.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周恩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81.
    1熊明安,喻本伐.中国当代教育实验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146.
    1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六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155.
    1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六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170—171.
    2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六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177.
    3郭笙.新中国教育四十年[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34.
    1[苏]B.C.余夫金.杜威教育学批判[M].冯可大,余增寿,张开译.北京:五十年代出版社,1953.172、211.
    2陈元晖.实用主义教育学批判[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7.
    3陈元晖.实用主义教育学批判[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21.
    4郭道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批判[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3).
    5陈元晖.实用主义教育学批判[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25、35.
    6戴本博,任钟印,董宝良.杜威反动教育思想批判[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55,(3).
    1滕大春.批判杜威的教育目的论[J].学术月刊,1957,(11).
    2戴本博,任钟印,董宝良.杜威反动教育思想批判[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55,(3).
    3滕大春.批判杜威的道德论[J].哲学研究,1957,(4).
    4滕大春.批判杜威关于道德教育的理论[J].河北天津师范学院学报,1957,(1).
    5戴本博,任钟印,董宝良.杜威反动教育思想批判[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55,(3).
    6滕大春.批判杜威的教学论[J].河北师范学院学报,1956,(1).
    7滕大春.批判杜威的教学论[J].河北师范学院学报,1956,(1).
    1潘开沛.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批判[M].上海:大众书店,1952.84—85.
    2钱俊瑞.从讨论武训问题我们学到些什么[J].新华月报,1951,(5).
    3潘开沛.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几个问题的商榷[J].人民教育,1951,(12).
    4章开沅,唐文权.平凡的神圣:陶行知fMl.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21.
    5林英才.希望倡导“活教育”的先生们进行自我批评[J].人民教育,1951,(4).
    6李永庸.我受了活教育的毒害[J].江西教育工作,1952,(1).
    7王泰然.活教育的主张能使中国旧教育变活吗?—与活教育社商榷[J].人民教育,1951,(5).
    8王泰然.活教育的主张能使中国旧教育变活吗?—与活教育社商榷[J].人民教育,1951,(5).
    1陈鹤琴.我对“活教育”的初步检讨[J].人民教育,1951,(6).
    2陈鹤琴.“活教育”与杜威的实用主义—批判我的教育思想[J].学术月刊,1959,(6).
    3陈鹤琴.“活教育”与杜威的实用主义—批判我的教育思想[J].学术月刊,1959,(6).
    4诸如孙肇英.“活教育”给我的影响[J].人民教育,1952,(5);赵琳.陈鹤琴先生与活教育对我思想影响的检讨[Jl.人民教育,1952,(2);陈维雄.对“活教育”的批评与自我批评[J].人民教育,1952,(1);陈选善.从对活教育的批评中的几点体会与自我检讨[J].人民教育,1952,(1);贺宜.从陈鹤琴著的“儿童故事”来看“活教育”的立场和观点[J].人民教育,1952,(1);喻品娟.“活教育”给我了一些什么,[J].人民教育,1951,(12);张文郁.我和“活教育社”的关系[J].人民教育,1951,(11);余之介.我对“活教育”的再认识和自我批评[J].人民教育,1951,(11);经小川.我对“活教育”的体验[J].人民教育,1951,(11).
    5陈选善.从对活教育的批评中的几点体会与自我检讨[J].人民教育,1952,(1).
    6何光全.1949—1981年中国教育批判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19.
    1如华东师范大学曹孚教授应上海市教育局邀请,于1952年至1953年,先后为当时的上海广大中小学教师做了四次讲座,主要是介绍苏联教育学;孟宪成教授主动承担学习凯洛夫《教育学》部分内容的辅导;张文郁教授、胡守芬教授应邀在上海电台播讲苏联教育学。参见黄书光.从“仿美”到“学苏”:共和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转移[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2凯洛夫《教育学》在中国的影响力从其出版的数量上可以反映出来:老版本的凯洛夫《教育学》共印刷10次、印数291516册之多,新版本前后共印8次、发行193897册。其实际影响更体现在,该教育学教材成为了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手册”或“指南”。(何光全.1949—1981年中国教育批判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265—266.)另外从现今的我国学校教育中,仍能看出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子,而且在新课程改革中一些理论研究者之间也产生了关于凯洛夫《教育学》的争论,这些都表明凯洛夫《教育学》在中国教育领域的巨大影响力。当然,我们在这里并不是评论凯洛夫《教育学》,而是通过这些来事实地展现出以凯洛夫《教育学》为代表的苏联教育学在中国教育领域的影响。
    3红阳.“智育第一”思想必须批判[J].人民教育.1965,(3).
    4许宗实.社会主义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人民教育,1964,(6).
    5漆书青.资产阶级教育观点必须批判[J].人民教育,1964,(6).
    1谁改造谁——评凯洛夫《教育学》[J].红旗,1970,(2).
    2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六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175.
    3打倒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总后台[N].人民日报,1967—7—18.
    4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六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187.
    1李庆刚.“大跃进”时期“教育革命”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176.
    2李庆刚.“大跃进”时期“教育革命”研究[Ml.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181.
    3李庆刚.“大跃进”时期“教育革命”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183—184.
    4徐玉坤.当代河南的教育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52—53.
    5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六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124.
    1顾明远,郭笙.中国教育大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教育(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1636—1639.引用时表中包含普通高等学校的学校数与学生数未列入。
    1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六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183.
    2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4)(地方教育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363.
    3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4)(地方教育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118..
    4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4)(地方教育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167.
    5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4)(地方教育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528.
    6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4)(地方教育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2.
    1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172.
    2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4)(地方教育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105.
    3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4)(地方教育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351.
    1在改革开放后基础教育改革价值取向的梳理中,时间阶段的划分参照了杨小微教授的研究成果。具体参见杨小微.风雨兼程30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评述[J].基础教育,2009,(1);叶澜.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9—94.
    1叶澜.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65.
    1李文长.基础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前瞻[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78—80.
    1李文长.基础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前瞻[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99.
    1廖其发.当代中国重大教育改革事件专题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393.
    2廖其发.当代中国重大教育改革事件专题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395.
    1陈德华.成功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69.
    2陈德华.成功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69-170.
    1叶澜.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88.
    1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J].教育研究,2002,(2).
    2申仁洪.基础教育均衡的问题与对策——第32期广东教育沙龙综述[J].教育导刊,2002,(12).
    3汪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若干保障机制——部分地区的政策与实践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
    4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指标及测算方法[J].教育研究,2006,(3).
    1杨小微.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报告:区域研究2008[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94—198.
    2王芳.基础教育内涵发展与教育生态改造的区域性探索——闵行区区域整体推进“新基础教育”研究概况[J].基础教育,2008,(6).
    1[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M].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0.
    1杨小微.以终身教育反思中国的基础教育[N].文汇报,2010—10—10(6);从“终身”看“基础”——对基础教育之“基础性”价值的再认识[J].人民教育,2009,(9).
    1张民选,结果与自省:从上海的PISA结果说起,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11月19日国际学术研讨会(聚焦学校变革:中国经验与国际对话)学术报告,连续文本主要是指以句子和段落构成的文本,如小说、散文、议论文;非连续性文本主要是指不以段落构成的文本,如清单、表格、含有文字的图。
    2杨启亮.论基础教育中教学的准备性[J].教育研究,2001,(7).
    3http://edu.people.com.cn/GB/15988943.html.2011-10-24.
    1陈佑清,学校变革的三种影响力量[A].聚焦学校变革:中国经验与国际对话[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61.
    2陈佑清,学校变革的三种影响力量[A].聚焦学校变革:中国经验与国际对话[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61
    3南京师范大学吴康宁教授于2011年11月19日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聚焦学校变革:中国经验与国际对话)的学术报告中提出的观点(学术报告题目:政府官员的角色:学校变革中的一个中国问题)。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2.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7—208.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
    1列宁.哲学笔记(第2版)[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7.
    2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261.
    1王玉梁.价值与价值观[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26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
    1王玉梁.价值与价值观[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271.
    1熊晓红,王国银,等.价值自觉与人的价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74.
    1王玉梁.价值与价值观[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27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3.
    1[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85—586.
    2孙伟平.价值哲学方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54.
    1鹿林.论实践思维[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2孙伟平.价值哲学方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54.
    1孙伟平.价值哲学方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12.
    2叶澜.“新基础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46.
    1孙伟平.价值哲学方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56.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4.
    2孙伟平.价值哲学方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65—266.
    3孙伟平.价值哲学方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67.
    1孙伟平.价值哲学方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71.
    2毛泽东选集(四卷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59.
    1[美]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姚大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55.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0.
    1杨小微.从关键词转换看理念演变[N].人民政协报.2010—3—24(C02).
    1杨小微.从关键词转换看理念演变[N].人民政协报.2010—3—24(C02).
    2杨小微.从关键词转换看理念演变[N].人民政协报.2010—3—24(C02).
    3杨小微.从关键词转换看理念演变[N].人民政协报.2010—3—24(C02).
    1杨小微.新课程实施若干问题的反思[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4).
    2杨小微.新课程实施若干问题的反思[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4).
    1曹俊军.反思与构想: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63.
    2彭泽平.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问题检视[J].教学与管理,2005.(11).
    3张华.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2,(1).
    1张华.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2,(1).再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3,(3).
    1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59301/16586709.html,2011.12.13
    2尹后庆.让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都优质[J].上海教育,2012,(7).
    1夏征农.辞海(第6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1355.
    1.曹孚.杜威批判引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1.
    2.潘开沛.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批判[M].北京:大众书店,1952.
    3.[苏]B.C.余夫金.杜威教育学批判[M].冯可大,佘增寿,等译.北京:五十年代出版社,1953.
    4.人民教育社.“活教育”批判[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5.
    5.潘懋元.胡适思想批判论文汇编(第5辑)[M].北京:三联书店,1955.
    6.陈元晖.实用主义教育学批判[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
    7.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2.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4.辞源(修订本·第一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5.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16.中央教育科学研究.周恩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17.董纯才.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18.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4)(地方教育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19.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改革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20.[英]德·朗特里.西方教育词典[M].陈建平,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21.[捷]弗·布罗日克.价值与评价[M].李志林.盛宗范译.上海:知识出版社,1988.
    22.吴忠魁,张俊洪.教育变革的理论模式[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23.汝信.社会科学新辞典[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24.王玉梁.价值与价值观[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25.王玉梁.价值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26.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27.张焕庭.教育辞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
    28.郭笙主.新中国教育40年[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
    29.瞿葆奎,马骥雄,教育学文集·美国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0.瞿葆奎,雷尧珠,等.教育学文集·中国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1.马骥雄.战后美国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32.王宗敏,张武升,等.教育改革论[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
    33.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4.袁振国.教育改革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35.章开沅,唐文权.平凡的神圣:陶行知[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
    36.王玉梁,[日]岩崎允胤,中日价值哲学新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0.赵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1.顾明远.素质教育理论探讨[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42.高奇.新中国教育历程[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43.郭福昌,吴德刚.教育改革发展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44.徐玉坤.当代河南的教育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45.唐日新,李湘舟,邓克谋,等.价值取向与价值导向[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
    46.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47.陈玉琨.90年代美国的基础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8.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49.柳斌.柳斌谈素质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1998.
    50.李文长.基础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前瞻[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5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52.吴永军.课程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3.周全华.“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54.夏征农.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55.[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M].陈一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6.[法]埃德加·莫兰.方法:天然之天性[M].吴泓缈,冯学俊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7.[英]斯蒂芬·J·鲍尔.教育改革——批判和后结构主义的视角[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8.陈德华.成功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59.袁桂林.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0.杨小微,翟天山,等.教育优化论——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整体改革的区域性实验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1.郑新蓉.现代教育改革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2.李德顺.新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63.宋恩荣,吕达.当代中国教育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64.李森,宋乃庆.基础教育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65.杨小微.转型与变革——中小学改革与发展的方法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66.杨小微.全球化进程中的学校变革——一种方法论视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7.吕达,周满生.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美国卷·第四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68.[美]吉纳·E.霍尔,雪莱·M.霍德.实施变革:模式、原则与困境[M].吴晓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69.[加]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70.[加]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续集)[M].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71.[加]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深度变革[M].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72.[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3.[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M].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4.吕达,周满生.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美国卷·第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75.吕达,周满生.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美国卷·第三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2004.
    76.腾大春.外国教育通史(第六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77.王策三,等.基础教育改革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78.熊明安,喻本伐.中国当代教育实验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79.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六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80.李吉林.李吉林文集(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81.邬志辉.当代教育改革实践与反思[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2.叶澜.“新基础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83.李涛.借鉴与发展——中苏教育关系研究:1949—1976年[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84.李庆刚.“大跃进”时期“教育革命”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85.黄书光.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历史反思与前瞻[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86.廖其发.当代中国重大教育改革事件专题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87.熊晓红,王国银,等.价值自觉与人的价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88.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9.孙伟平.价值哲学方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90.杨小微.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报告:区域研究2007[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1.杨小微.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报告:区域研究2008[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2.周兴国,等.基础教育改革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93.[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性思想导轮[M].陈一壮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4.李敏.政策导向——1980年以来美国基础教育政策的演进[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
    95.叶澜.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96.傅建明.内地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比较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97.王炳照[M].中国教育改革30年(基础教育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98.陈建华.基础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99.杨小微.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报告:区域研究2009[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00.蔡勇强,等.基础教育学(第2版)[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101.杨小微.聚焦与透析——当代中国重大教育问题评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
    102.杨小微,刘良华.学校转型性变革的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1.林英才.希望倡导“活教育”的先生们进行自我批评[J].人民教育,1951,(4).
    2.钱俊瑞.从讨论武训问题我们学到些什么[J].新华月报.1951,(5).
    3.王泰然.活教育的主张能使中国旧教育变活吗?—与活教育社商榷[J].人民教育,1951,(5).
    4.陈鹤琴.我对“活教育”的初步检讨[J].人民教育,1951,(6).
    5.潘开沛.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几个问题的商榷[J].人民教育,1951,(12).
    6.陈选善.从对活教育的批评中的几点体会与自我检讨[J].人民教育,1952,(1).
    7.李永庸.我受了活教育的毒害[J].江西教育工作,1952,(1).
    8.人民教育社.进一步学习苏联的先进教育经验[J].人民教育,1952,(11).
    9.吴研因.北京市小学实验五年一贯制两年来的初步经验[J].人民教育,1952,(12).
    10.戴本博,等.杜威反动教育思想批判[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55,(3).
    11.滕大春.批判杜威的教学论[J].河北师范学院学报,1956,(1).
    12.滕大春.批判杜威关于道德教育的理论[J].河北天津师范学院学报,1957,(1).
    13.滕大春.批判杜威的道德论[J].哲学研究,1957,(4).
    14.滕大春.批判杜威的教育目的论[J].学术月刊,1957,(11).
    15.陈鹤琴.“活教育”与杜威的实用主义—批判我的教育思想[J].学术月刊,1959,(6).
    16.漆书青.资产阶级教育观点必须批判[J].人民教育,1964,(6).
    17.许宗实.社会主义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J].人民教育,1964,(6).
    18.郭道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批判[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3).
    19.袁贵仁.价值与认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3).
    20.周浣.基础教育与人才素质[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3).
    21.赵文华.中学英语教材中的性别角色研究[J].社会心理研究,1993,(3).
    22.刘本固.论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与价值取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3,(6).
    23.叶澜.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关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思考[J].教育研究,1994,(10).
    24.朱晓斌.从我国三种小学语文课本看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J].教育研究,1994,(10).
    25.曾天山.论教材文化中的性别偏见[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
    26.陆启光.课程价值取向探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27.刘云杉.视域的分歧——大陆与台湾初中语文(国语)教科书的比较[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4).
    28.于淑云.现代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4).
    29.柯森.美国九十年代教育改革的特点[J].比较教育研究,1997,(6).
    30.曹正善.对我国现行基础教育政策的初步分析[J].四川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31.徐贵权.论价值取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32.朱志勇.我国内地和台湾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角色呈现[J].比较教育研究,1998,(5).
    33.张忠山.我国教育管理价值取向应以科学管理为基础[J].江西教育科研,1999,(1).
    34.吴永军.中国大陆、香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比较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1).
    35.孙喜亭.基础教育的基础何在(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4).
    36.孙喜亭.基础教育的基础何在(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5).
    37.杨启亮.论基础教育中教学的准备性[J].教育研究,2001,(7).
    38.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J].教育研究,2002,(2).
    39.陈桂生.“基础教育”辨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2,(4).
    40.杨天平,衷发明.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走向融合——教育管理价值取向[J].教育与现代化,2002,(4).
    41.申仁洪.基础教育均衡的问题与对策——第32期广东教育沙龙综述[J].教育导刊,2002,(12).
    42.周慧娟,科学人文精神:现代学校管理的价值取向[J].教学与管理,2002,(21).
    43.明庆华,论教育中弱势群体子女受歧视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3,(5).
    44.朱益明.当代学校管理的价值取向探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3,(6).
    45.孙喜亭.再谈“基础教育的基础何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8).
    46.潘懋元,覃红霞.高考:从选拔性考试到适应性考试[J].湖北招生考试.2003,(12).
    47.程斯辉.试论基础教育的本质[J].中国教育学刊,2004,(1).
    48.鹿林.论实践思维[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49.刘志军.课程价值取向的时代走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0).
    50.王继平.合理调整我国教师政策价值取向初探[J].教师教育研究,2005,(6).
    51.汪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若干保障机制——部分地区的政策与实践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
    52.石中英.如何理解基础教育的“基础性”[J].人民教育,2005,(24).
    53.祁型雨.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探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54.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指标及测算方法[J].教育研究,2006,(3).
    55.龚孝华.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基于生存论视阈的思考[J].教育导刊,2006,(7).
    56.杨启亮.合格性评价——基础教育评价的应然选择[J].教育研究,2006,(11).
    57.高峰.论现代学校管理的价值取向[J].当代教育论坛,2007,(1).
    58.何文胜,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的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59.邢利娅,白星瑞.建国后我国学前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演变[J].学前教育研究,2008,(3).
    60.杨小微.当代教师要有坚定的学生立场[J].教育发展研究,2008,(Z4).
    61.林丹.基础教育改革30年:策略转向与路线生成[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62.姚玉香.基础教育改革30年:话语多元与范式一统[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63.王芳.基础教育内涵发展与教育生态改造的区域性探索——闵行区区域整体推进“新基础教育”研究概况[J].基础教育,2008,(6).
    64.苏启敏.从“学业至上”到“社会满意”——论基础教育质量评价的价值取向[J].现代教育论丛,2008,(9).
    65.杨生新.我国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偏差与纠正[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9).
    66.刁维国.当代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1).
    67.项宏志.学校管理价值取向的流变[J].教学与管理,2008,(27).
    68.叶澜.千舟险过万重山——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概述[J].基础教育,2009,(1).
    69.杨小微.风雨兼程30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评述[J].基础教育,2009,(1).
    70.杨小微.基于学生立场的教学追求[J].江苏教育,2009,(2).
    71.张扬生,朱纷.论素质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与制度创新[J].江西教育科研,2009,(4).
    72.杨小微.素质教育区域推进的历史经验、现实问题及未来展望[J].基础教育,2009,(4).
    73.李政涛.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法论特征探析[J].基础教育,2009,(5)
    74.林丹,柳海民.渐进改革: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路向的理性选择[J].教育研究,2009,(7).
    75.杨小微.从“终身”看“基础”——对基础教育之“基础性”价值的再认识[J].人民教育,2009,(9).
    76.李政涛.论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思维方式[J].基础教育,2009,(10).
    77.张荣伟.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四种话语类型[J].中国教育学刊,2009,(10).
    78.王玲.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0,(1).
    79.张静.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探究[J].教育与考试,2010,(2).
    80.杨小微.促进学生发展的学校制度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10,(4).
    81.李广,马云鹏.课程价值取向:含义、特征及其文化解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82.魏峰,张乐天.新时期我国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5).
    83.黄书光.从“仿美”到“学苏”:共和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转移[J].杭州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10,(6).
    84.杨小微.以终身教育反思中国的基础教育[N].文汇报,2010—10—10(6).
    85.杨小微.近五年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及其研究的进展报告[J].基础教育,2011,(3).
    86.吴尊民,傅蕾.我国30年教师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嬗变与反思[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87.杨小微,等.基于反思的建构:素质教育的认识框架和实践原则[J].基础教育,2011,(5).
    88.杨小微.终身教育:反思中国基础教育的新参照系[J].今日教育,2011,(6).
    89.刘旭东.现代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0.
    90.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
    91.张意忠.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2.
    92.欧颖.我国当前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6.
    93.张红.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94.何光全.1949—1981年中国教育批判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95.邓过房.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科书人文价值取向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96.杜智华.我国教师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研究——以改革开放后重要教育政策文献为蓝本[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1.J. Anyon. Ideology and United States History Textbooks.Havard Educational Review [J].1979, (3).
    2. M·B·Miles. Innovation in Education[M].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64.
    3. Prigogine, I. " Reconceptualization of time " In the World View of Contemporary Physics[M]. R.Kitchener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York Press,1988.
    4.Pascale, P. Managing on the edge[M]. New York:Touchstone,1990.
    5.Berends, M. "A description of restructuring in nationally nominated schoos ",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San Francisco,1992.
    6.Prestine,N. " Benchmarks of Change:Assessing essential school restructuring efforts ",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San Francisco, 1992.
    7.Fullan Michael G.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 [M]. London:Routledge,200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