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周恩来外交伦理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外交伦理是在国际交往中制约和协调外交行为体之间的道德关系与道德行为的原则和规范,它包括个体(从事实际外交活动的个人和团体)代表主权国家对外行使主权时应遵守的伦理准则、所表现的道德情操和个性品格。
     在长期的外交生涯中,周恩来逐渐形成了集各家之长,同时又有创新、发展的外交思想,不仅有力地指导了当时的实际工作,还为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外交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形成了总体框架。周恩来外交伦理思想是周恩来外交思想的组成部分,内涵于其丰富的外交理论和多彩的外交实践之中。
     周恩来外交伦理思想与周恩来的成长经历及革命实践密切相连,也是适应国际关系的变化及中国国情的发展需要而逐渐完善其外交理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外交伦理思想的形成与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外交思想分不开,虽然国外的游学经历和西方启蒙思想对周恩来外交伦理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文化资源,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濡养,更使周恩来外交伦理思想带有显著的中国特色,赋予了周恩来外交家的独特人格魅力和道德精神。
     周恩来的外交思想中内蕴丰富的伦理价值,这些伦理价值包括追求人类的自由和解放,维护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谋求世界人民的整体利益等。
     外交伦理的原则,是指导外交实践道德规范的基本原则和依据,既具有鲜明的国际关系色彩,又具有突出的民族特性,既具有普遍性适用性的内容,又反映阶级利益诉求。周恩来外交伦理的基本原则包括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统一、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统一。这些基本原则是在当时的国际和国内背景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形成的,是与当时中国的具体社会发展实际相适应的,同时带有本民族传统伦理的印记,与周恩来首倡的对外交往的五项基本原则有着密切的关系。
     外交伦理风范是外交伦理的个性展现和在实践上对外交伦理规范的精神表达。在国际外交史上,周恩来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外交伦理风范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诸多的外交事件成为国际交往的典范。总结周恩来的外交实践,其外交伦理风范可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坚持原则,不卑不亢;二是实事求是,以理服人;三是平等协商,求同存异;四是信守承诺,真诚交友。
     总之,周恩来的外交伦理思想非常丰富,是一个包括外交价值目标、外交伦理原则和外交伦理风范等道德理论以及外交道德实践在内的有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中国外交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也是中国传统外交伦理文化在新中国外交发展史上的一种崭新的形态,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世界性、阶级性和全民性、理想性和实践性有机统一的特征。
     周恩来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主持外交工作长达26年,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以其崇高的外交伦理风范和品格在新中国外交史及世界外交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为中国共产党外交伦理思想和国际关系伦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周恩来外交伦理思想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具有不可多得的启示意义。周恩来外交伦理思想的内核是与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价值取向完全一致的,周恩来的外交思想、外交实践、外交精神及其后继者的所为仍是反击“中国威胁论”的有力武器。周恩来外交伦理思想对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处理各种国际伦理冲突和争端及纠纷、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仍然具有生命力。
Diplomatic ethics is the principles and norms of moral relations and behaviors which restrict and harmonize diplomacy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It includes the code of ethics observed by individuals (individuals and groups engaged in diplomatic activities) who exercise sovereignty of their country in external affairs, the mor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In his diplomatic career, Zhou Enlai gradually integrated all strengths of others with his creative and developing diplomatic thought, which not only effectively guided the work at that time, but also laid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foreign policies and diplomacy of new China, thus forming the general framework. His diplomatic ethical thought is an integral part of his diplomatic thought, which is contained in his rich diplomatic theory and practice.
     Closely related to his growth and revolutionary practice, Zhou Enlai's diplomatic ethical thought came into being on the basis of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of his diplomatic concept by adapting to the change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to the needs of Chinese 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ourse, as a committed Marxist and diplomats who worked in the field of foreign affairs for a long time, the formation of Zhou Enlai's diplomatic ethical thought can not be separated with adhering to the ethical thought of Marx and Engels, Lenin, and Mao Zedong's diplomatic thought. The thought was put into practical use by implementing and developing Marxism, Leninism, Mao Zedong's thought. Although the experience of studying abroad and Western enlightening thought provided Zhou Enlai's diplomatic ethical thought with a certain amount of cultural resources, the edu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gave it with evident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dowing him with unique personal charm and moral spirit as a diplomat.
     Zhou Enlai's diplomatic thought consists of a wealth of ethical values which include the pursuit of human freedom and emancipation, the maintenance and promotion of world peace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seeking of the overall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in the world.
     Diplomatic principles of ethics are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oral norms in guiding diplomatic practice with both distinctiv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outstanding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y have universal applicable content, reflecting the demands of the interests of the class. Basic principles of Zhou Enlai's diplomatic ethics include the unity of internationalism and patriotism, idealism and realism. These basic principles were formed in the context of interaction between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backgrounds, which are commensurate with the specific social development for China at that tim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ethics. These basic principl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ive Principles which were created by Zhou Enlai in foreign contacts.
     Diplomatic ethical style is individual examples of diplomatic ethics and spiritual expressions of the norms of diplomatic ethics in practice. In the history of world diplomacy, Zhou Enlai gave us good impression with his unique personal charm and style of diplomatic ethics, and many foreign affairs have set us good examples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Zhou Enlai's diplomatic ethical style in his diplomatic practice can be summarized into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sticking to the principles and being neither haughty nor humble;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and convincing people by reasoning; consulting in equal and seeking diversity; keeping promises and making friends sincerely.
     All in all, Zhou en-Lai's rich diplomatic ethical thought is a system of moral theory and diplomatic moral practice which include the target of diplomatic value, diplomatic ethical principles and style. It is the use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t's ethical thought into China's diplomacy. It is also a new for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ethical culture characteriz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nationality and cosmopolitan, classic and nationwide unity, and the combination of ideal and practice in the history of new China's diplomacy.
     Zhou Enlai, who presided over the diplomatic service for26years,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new China's diplomacy as a core member of the first central collective leadership of the CPC. He wrote a glorious chapter with his grand diplomatic style and character in diplomatic history of China and the world, making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PC's diplomatic ethical thought and ethic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refore, Zhou Enlai's diplomatic ethical thought has given valuable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and the world. Its core matche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establishing the image of "a responsible power". Zhou Enlai's diplomatic thought, diplomatic practice, diplomatic spirit, and the behavior of its successors are still the powerful weapon in fighting against "China Threat". Zhou Enlai's diplomatic ethical thought still adds vitality to constructing a fair and rational new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order, handling a variety of ethical conflicts and international disputes, safeguarding world peace and development, building a harmonious world with common prosperity.
引文
①钱其琛.认真研究周恩来的外交思想与实践[A].研究周恩来——外交思想与实践[C].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1
    ①王军.近十年来周恩来研究综述[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0(3):15-21
    ①徐行,薛琳.近10余年周恩来与新中国外交研究述评[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1):99-106
    ①邓小明.周恩来伦理思想的内涵和基本特征[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5)
    ②江沛.周恩来伦理化人格评析[J].理论与现代化,1998(5)
    ①谭本基.周恩来政治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广西社会科学,1999(1)
    ②胡仙芝.周恩来行政伦理思想与实践略论[J].唯实,1998(2)
    ③傅红冬.周恩来民本行政伦理思想的形成原因[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2)
    ①杰夫·贝里奇,艾伦·詹姆斯.外交辞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6
    ①鲁毅.外交学概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5
    ②金正昆.外交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8
    ①周恩来经济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677
    ②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52
    ①金正昆.外交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8
    ①牛军.中国外交伦理的历史参照与思想资源[J].国际政治研究,2007(3):29-31
    ①王晓林.西方“人权高于主权”论的道德实质及其危害[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2(1):1-3
    ①(加)罗纳德·基思.周恩来的外交生涯[M].封长虹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1.
    ①力平.周恩来传(十年谈判)[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20-23。
    ②(加)罗纳德·基思.周恩来的外交生涯[M].封长虹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5.
    ①张厉厉等.现代国际关系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84-85.
    ②张历厉等.现代国际关系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89-90.
    ①田增佩、王泰平主编.老外交官回忆周恩来[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25.
    ②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999.
    ③潘尼迦.外交原则与实践[M].86.
    ④李群英.当代中国外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216.
    ①参见:新中国的外交[A].中苏缔约后的国际形势和外交工作[A]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1-7,11-17,这个统计是根据《中外条约协定索引(1662—1980)》作出的。
    ①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67-288.
    ②王学川.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J].浙江社会科学,2009(1):74.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8-89.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5-276.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8.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7.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84.
    ③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54.
    ④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26.
    ⑤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5.
    ①曹希岭.从列宁的和平共处策略到当代中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47-50
    ②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26.
    ①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50.
    ②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8-678.
    ③毛泽东外交文选[Ml.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78.
    ④张锦文.毛泽东外交思想与实践的基本特征[J].新东方,2007(5):54
    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322.
    ①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330.
    ②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542.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80.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88.
    ②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285.
    ③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487.
    ①历史潮流不可抗拒[M].北京:战士出版社,1972:8.
    ②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600-601.
    ①陈晋,周恩来与他的事业[M].中国党史出版社1990年,第555页.。
    ②宛志文主编.古今汉语常用字字典[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1094-1095.
    ①梁启雄.荀子简释[M].台北:中华书局,1983(第1版):34.
    ①转引自谷潇,夏冰.浅谈康德的实践自由[J].石家庄: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4):71.
    ②转引自王小章.政治为何——马克斯·韦伯论现代政治的价值fJ].社会,2004(6):18-22.
    ③马克斯·韦伯.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J].韦伯文选[M].上海:三联书店,1998:103.
    ④施路赫特.信念与责任—马克斯·韦伯论伦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72.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②周恩来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46.
    ③周恩来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60.
    ④周恩来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20.
    ①吴瑞章,王永钦.周恩来在建国前的外交思想和实践[EB/OL].http://www.zelyj.com/news/html/?2974.html.
    ②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5):48-49.
    ①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78.
    ②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78.
    ③周恩来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21-322.
    ④建国以来重要文件选编(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2,13.
    ①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5):8-9.
    ②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5):10.
    ③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5):10-12.
    ①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31.
    ②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36.
    ①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47.
    ②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113.
    ③石斌.毛泽东关于世界多极化的思想及其战略意义[J].中共党史研究,2003(3).
    ④《周恩来外交文选》[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158-159页.
    ①米镇波.深谋远虑——周恩来与中国外交[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307.
    ①石岩凤.周恩来与1960年中印边界谈判[J].党史文汇,2008(8).
    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对外援助(白皮书)[M].2011-4-21.
    ①周恩来经济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635.
    ①人民日报[N].1964-12-31(1).
    ②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0.
    ①陈浩.海外人士看周恩来[J].外交学院学报,1991(3).
    ②举世悼念周恩来总理[M].新华通讯社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157.
    ①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5):12.
    ①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5):150.
    ①韩荣璋,王宜秋.周恩来外交战略[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31-32.
    ①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5):81.
    ②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1):29.
    ①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1):65.
    ②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5):23.
    ①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5):168.
    ①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14.
    ②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52.
    ③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59.
    ④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15.
    ①林代昭,刘建平.国外对周恩来外交思想的研究述评[J].中共党史研究,1993(3).
    ②钱其琛.认真研究周恩来的外交思想与实践[M],研究周恩来——外交思想与实践[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5.
    ①周恩来外交活动大事记[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364-365.
    ②周恩来外交活动大事记[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306.
    ①叶自成.新中国外交思想:从毛泽东到邓小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04-305.
    ②力平等.周恩来年谱(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626.
    ③叶自成.新中国外交思想:从毛泽东到邓小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06.
    ①陈浩.海外人士看周恩来[J].外交学院学报,1991(3).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f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2.
    ③力平等.周恩来年谱(中卷1949-1976)[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196.
    ①周恩来经济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677.
    ②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17.
    ①林平,季尼.不倦的开拓者、耕耘者——周总理与拉丁美洲[A],研究周恩来——外交思想与实践[C].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152-153.
    ①米镇波.深谋远虑——周恩来与中国外交[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311.
    ①韩荣璋,王宜秋.周恩来外交战略[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50.
    ②力平等.周恩来年谱(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465.
    ①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90-91.
    ①许启贤.尊重:全球的底线伦理原则[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15
    ①联合国宪章[EB/OL].http://www.un.org/zh/documents/charter/chapterl.shtml.
    ②卢先明.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与和平共处[J].伦理学研究,2008(6):75.
    ① Martin Wight. International Theory:The Three Traditions [M]. Leicester and London: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1:24-27.
    ②潘亚玲.国家主权的伦理反思[J].欧洲研究,2005(5):60.
    ③潘亚玲.国家主权的伦理反思[J].欧洲研究,2005(5):70.
    ①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共文献出版社,1990:4-5.
    ②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04.
    ①中国外交概览(1987)[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16-18.
    ①列宁.论民族自决权[A].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9.
    ②刘焱 编.周恩来早期文集(下卷)[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440.
    ③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29-30.
    ①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4卷)[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468.
    ①范希春.中国高层决策六十年(第1卷)[M].北京:京华出版社,2010:138.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84.
    ①周鲠生.国际法[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188.
    ①刘志国.国际关系中的五项原则[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56:18-19.
    ②赵建设.周恩来关于互不干涉内政原则的思想[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48.
    ①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181.
    ②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78.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4.
    ①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58.
    ②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10.
    ①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117.
    ②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117.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第3集)[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116.
    ④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131.
    ⑤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132.
    ①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123.
    ②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123-124.
    ③贺来.“道德共识”与现代社会的命运[J].哲学研究,2001(5):30.
    ①柯让.周恩来的外交中译本[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5):1.
    ②卢先明.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与和平共处[J].伦理学研究,2008(6):76.
    ①(美)R.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M].信春鹰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358.
    ①周恩来外交活动大事记[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616.
    ②杨凡.中国外交方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中国[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39.
    ①卢先明.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与和平共处[J].伦理学研究,2008(6):77.
    ②毛泽东外交文选fMl.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43.
    ③刘志国.国际关系中的五项原则[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56:21.
    ④参见:叶自成.新中国外交思想: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外交思想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16.
    ①(德)海因里希·贝克、吉塞拉·希密尔贝尔主编.文明:从“冲突”走向和平[M].吴向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8):129.
    ②(德)海因里希·贝克、吉塞拉·希密尔贝尔主编.文明:从“冲突”走向和平[M].吴向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8):133.
    ①余潇枫.国际关系伦理学[M].北京:长征出版社,2002:215.
    ① Gordon A. Craig, Alexander L. George. Force and Statecraft:Diplomatic Problems of Our Time [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277-282
    ②范希春.中国高层决策六十年(第1卷)[M].北京:京华出版社,2010:142.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第3集)[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111.
    ①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16.
    ①裴默农.周恩来外交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97.
    ②权延赤.走下圣坛的周恩来[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270.
    ③裴默农.周恩来外交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97.
    ①裴默农.周恩来外交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98.
    ②中国外交概览(1987)[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16-18.
    ③中国外交概览(1987)[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16-18.
    ①中国外交概览(1987[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16-18.
    ②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178-179.
    ③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179.
    ①裴坚章.研究周恩来[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23.
    ①裴坚章.研究周恩来[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23.
    ②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51.
    ③新华月报[J],北京:1954(7):74.
    ①新华月报[J],北京:1954(7):73-74.
    ②新华月报[J].北京:1954(7):74.
    ③师哲.在历史巨人身边[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552-553.
    ①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49.
    ②人民日报fN].北京:1961-10-6.
    ①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48-149.
    ②我们愿意同各个邻国和平相处.马亨德拉国王在首都各界人民欢迎国王和王后暨庆祝中国尼泊尔边界条约签订大会上的讲话[N].北京:人民日报,1961-10-6.
    ①钱其琛.认真研究周恩来的外交思想与实践[J].红岩春秋,1989.
    ②周恩来.十四年七月一日第三期开学讲演录[R].黄埔军校史料[M](1924-1927).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224-225.
    ③力平等.周恩来年谱1949-1976[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438.
    ④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5.
    ①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50.
    ②李胜章.试论周恩来的实事求是精神[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①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13.
    ①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89-390.
    ②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7.
    ①国际周恩来研究会.中缅边界条约——一揽子解决的典型[EB/OL]. http://www.zelyj.com/jpwz/html/75088.html
    ②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232.
    ①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47.
    ②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55.
    ①[美]亨利·基辛格.白宫岁月(第三册)[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18.
    ②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16.
    ①王湛森.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看周恩来外交思想[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7卷(4).
    ②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5.
    ①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16.
    ②刘焱.中外学者论周恩来[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462.
    ①刘土尧,程瑞山.周恩来百周年纪念论文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①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178.
    ②(英)迪克.尔逊著.周恩来传[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194-193.
    ③周恩来政论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258.
    ①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81.
    ②周恩来外交活动大事记[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81.
    ①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54.
    ①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20.
    ①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149.
    ②参见:周恩来外交活动大事记[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225.
    ③周恩来外交活动大事记[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128.
    ④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244.
    ⑤周恩来外交活动大事记[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163.
    ①刘焱.中外学者论周恩来[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321.
    ②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150.
    ①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192.
    ②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49.
    ③罗纳德·基思.周恩来的外交生涯[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136.
    ①方钜成,姜桂依.西方人看周恩来[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9:前言第1页.
    ②方钜成,姜桂依.西方人看周恩来[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9:189.
    ③方钜成,姜桂依.西方人看周恩来[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9:87.
    ④方钜成,姜桂依.西方人看周恩来[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9:144.
    ①何怀宏.旁观集[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180.
    ①陈伟光.民族性[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1.
    ②陈伟光.民族性[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20.
    ③周恩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41.
    ④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4:321.
    ①宋连生,巩小华.中美首脑外交实录[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137.
    ①王淑贞.周恩来的睦邻外交思想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130-132.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
    ②周恩来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40
    ①叶自成.新中国外交思想: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外交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前言第3页。
    ②方钷成,姜桂依.西方人看周恩来[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9.200.
    ①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35.
    ②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42.
    ③周恩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53.
    ④叶自成.新中国外交思想: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外交思想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405406.
    ①杨绍琼.周恩来人民外交思想研究[D],杨州大学,2008:17.
    ②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209-210.
    ①胡锦涛.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
    ②邓小明.试论周恩来伦理思想的内涵和基本特征[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30.
    ③胡锦涛.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讲话f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
    ④周恩来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40.
    ⑤周恩来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46.
    ①方钜成,姜桂依.西方人看周恩来[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9:205.
    ②周恩来外交文选[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113.
    ①外交部档案206-C0092《尼赫鲁致周恩来的贺电》(1954年7月23日),廉正保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档案选编第一集1954年日内瓦会议[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杠,2006:500.
    ②夏仲成.亚非雄风—团结合作的亚非会议[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110.
    ①(法)路易斯·博洛尔.政治的罪恶[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9:320.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
    ②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223-224.
    ①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304.
    ①牛军.中国外交伦理的历史参照与思想资源[J].国际政治研究,2007(3):30.
    ①汪向东.论道德主体及主体性[J].理论导刊,1999(10):38.
    ②肖巍.女性主义的道德自主性概念[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5).
    ③汪向东.论道德主体及主体性[J].理论导刊,1999年(1):38.
    ④牛军.中国外交伦理的历史参照与思想资源[J].国际政治研究,2007(3):30.
    ①张永义.国际政治视域中的世界主义伦理观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104.
    ② E.H.Caxr.TheTwentyYear's Crisis(1919—1939) [M]. Syracuse: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1981:148,151.
    ①高伟.从中美和解看周恩来的外交思想与外交风格[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2:20-21.
    ①转引自余潇枫.国际关系伦理学[M].北京:长征出版社,2002:204.
    ②参见,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M].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378
    ③ Stanley Hoffmann. Duties Beyond Borders:On the Limits and Possibilities of Ethical International Politics.[M] Syracuse: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1981:155
    ①韩荣璋,王宜秋.周恩.来外交战略[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253.
    ②周恩来百周年纪念——全国周恩来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上卷[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1.
    ①郑以灵.周恩来求同存异外交思想的综合效应[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2):23.
    ②方钜成,姜桂依.西方人看周恩来[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9:201.
    ①吴功荣.中美外交思想传统的比较分析[D].北京:中央党校,2004:206。
    ①裴默农.周恩来外交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59-60
    ①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EB/OL].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6429199.html
    ②张志洲.创建中国的外交哲学刍议.国际观察[J].2007(1):34
    ③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3.
    ①夏立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国际战略新理论[EB/OL]. http://www.sssa.org.cn/site/sl/academic/academic list con.cfm?id=2962
    ②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5-09-16.
    ①王红续.从“和平共处”到“和谐世界”:当代中国外交理念的演进[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1):40-44.
    ②沈蓓绯,徐忠敏.论周恩来关于构建和谐世界的思想内涵[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33
    ③朱延华.试论胡锦涛同志建设和谐世界思想的三个前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23(6):16-19.
    ④力平等.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392.
    ①杨绍琼.周恩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对构建和谐世界的启示[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4):9-11.
    ①李勇.浅议周恩来外交思想的现实意义[J].改革与开放,2011(4):47
    ②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5
    ③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cctv.com/news/china/20021117/100187_1.shtml
    ④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_10.htm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3]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二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4]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三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5]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7]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8]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9]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0]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8]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9]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0]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21]周恩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2]周恩来经济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23]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4]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25]周恩来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6]周恩来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7]周恩来政论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蔡拓.国际关系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2]陈晋.周恩来与他的事业[M].北京:中国党史出版社,1990。
    [3]陈伟光.民族性[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
    [4](英)迪克.尔逊周恩来传[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
    [5]范希春.中国高层决策六十年(第1卷)[M].北京:京华出版社,2010。
    [6]方钜成,姜桂依.西方人看周恩来[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9。
    [7]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对外援助白皮书[R].2011-4-21.
    [8][德]海因里希·贝克、吉塞拉·希密尔贝尔主编,吴向宏译.文明:从“冲突”走向和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9]何怀宏.旁观集[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10][美]亨利·基辛格.白宫岁月(第三册)[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
    [11]胡锦涛.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2]杰夫·贝里奇,艾伦·詹姆斯.外交辞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3]举世悼念周恩来总理[M].新华通讯社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14]韩荣璋,王宜秋.周恩来外交战略[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
    [15]建国以来重要文件选编(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16]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下)[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17]金正昆.外交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8]柯让.周恩来的外交[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
    [19]李群英.当代中国外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0]力平.周恩来传(十年谈判)[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
    [21]力平等.周恩来年谱(1949-1976)[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22]历史潮流不可抗拒[M].北京;战士出版社,1972。
    [23]刘土尧,程瑞山.周恩来百周年纪念论文集[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24]刘新生主编.新中国重大外交事件纪实[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25]刘焱.中外学者论周恩来[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26]刘焱编.周恩来早期文集(下卷)[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27]刘武生.周恩来与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8]刘志国.国际关系中的五项原则[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56。
    [29]鲁毅.外交学概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
    [30](法)路易斯·博洛尔.政治的罪恶[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9。
    [31]罗纳德·C·基恩周恩来的外交生涯[M].封长虹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32]米镇波.深谋远虑——周恩来与中国外交[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
    [33]裴坚章.研究周恩来[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
    [34]裴默农.周恩来外交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34]权延赤.走下圣坛的周恩来[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
    [35](美)R.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M]信春鹰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36]人民日报[N],1961年10月6日第1版。
    [37](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38]《深谋远虑——周恩来与中国外交》[M].重庆出版社,1998年版。
    [39]施路赫特.信念与责任—马克斯·韦伯论伦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0]师哲.在历史巨人身边[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41]宋连生,巩小华.中美首脑外交实录[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
    [42]唐凯麟.伦理大思路[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43]田增佩、王泰平主编.老外交官回忆周恩来[C].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44]王海明.伦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5]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4卷)[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
    [46]夏仲成.亚非雄风—团结合作的亚非会议[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47]新华月报[J],北京:1954(7):74。
    [48]熊文驰,马俊主编.大国发展与国际道义[M].上海:上海人民版社,2009。
    [49]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50]杨闯主编.外交学[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51]杨凡.中国外交方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中国[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52]叶自成.新中国外交思想:从毛泽东到邓小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3]叶自成.新中国外交思想: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外交思想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4]余潇枫.国际关系伦理学[M].北京:长征出版社,2002。
    [55]张厉厉等.现代国际关系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56]章海山,张建如编著.伦理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7]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58]赵进军主编.新中国外交60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9]中国外交概览(1987)[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
    [60]中国外交概览(1987)[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
    [61]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第3集)[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
    [62]周恩来百周年纪念——全国周恩来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上卷[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63]周恩来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64]周恩来外交活动大事记1949-1975[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
    [65]周辅成编.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家政治思想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选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
    [66]周鲠生.国际法[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1]安秀伟.论中国和平发展的对外战略[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2]白立强.论毛泽东关于构建新中国和谐社会的思想[J].福建党史月刊,2006-08-05。
    [3]柏久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与中美关系[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4]曹希岭.从列宁的和平共处策略到当代中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47-50。
    [5]陈浩.海外人士看周恩来[J].外交学院学报,1991(3)。
    [6]陈俊杰.尼克松时期的中美关系[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03-01。
    [7]陈月兰.浅析《论十大关系》中的和谐思想[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9-01。
    [8]程志华.适度思想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青岛:中国石油大学,2006。
    [9]邓小明.试论周恩来伦理思想的内涵和基本特征[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30.
    [10]邓小明.周恩来伦理思想的内涵和基本特征[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5)。
    [11]丁原洪.辉煌的岁月正确的政策——新中国外交60年[J],和平与发展,2009-10-15。
    [12]杜兴运.毛泽东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12-31。
    [13]方军.“承诺制”与道德建设——谈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制度伦理[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6-11-15。
    [14]方翔,李文渊.浅谈文明冲突论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启示[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8-03-25。
    [15]凤雪群.-论建国前周恩来对我党外交政策的探索[D].湘潭:湘潭大学,2004-05-01。
    [16]傅红冬.周恩来民本行政伦理思想的形成原因[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2)。
    [17]傅颐.尼克松访华第一天[N].纵横,2002-06-07
    [18]高飞.当代外交学研究现状分析[J].外交学院学报,2002。
    [19]高伟.从中美和解看周恩来的外交思想与外交风格[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2:20-①
    [20]葛力.正确理解卢梭的政治思想及其影响[J].江西社会科学,1991-05-01。
    [21]谷潇夏冰,浅谈康德的实践自由[J],石家庄: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4):71。
    [22]郭峻.周恩来“求同存异”外交思想与中国外交实践[J],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社科学报,2008:19。
    [23]郭峻岭,周恩来“求同存异”外交思想与中国外交实践[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24]郭伟伟.日内瓦会议上的周恩来[J].觉悟,2009-06-15。
    [25]国际周恩来研究会.中缅边界条约——一揽子解决的典型[EB/OL].http://www. zelyj.com /jpwz/html/?5088.html.
    [26]何山.亨廷顿:一篇文章令整个世界震动[N].中国国防报,2008-12-30。
    [27]何萍.论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有关俄国问题的解答[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08-15。
    [28]贺来.“道德共识”与现代社会的命运[J].哲学研究2001(5):30。
    [29]侯志公.文化的越境:中日关系的冲突与融合[J].山东社会科学,2009-09-05。
    [30]胡大牛.毛泽东与现代国际法[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17。
    [31]胡海波.当代中国解放、发展的内涵与基础[J].长白学刊,1996-07-30。
    [32]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5-09-16.
    [33]胡锦涛.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 /newscenter/2008-03/01/content_7695001.htm
    [32]胡锦涛.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 /2007-10/24/content 6938568 10.htm
    [34]胡仙芝.周恩来行政伦理思想与实践略论[J].唯实,1998(2)。
    [35]胡为雄.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世界历史”的形成及后果[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03-25。
    [36]江沛.周恩来伦理化人格评析[J].理论与现代化,1998(5)。
    [37]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5
    [38]李合敏.论邓小平关于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思想[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9-15。
    [39]李合敏,许玉建.论邓小平关于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思想[J].延边党校学报,2006-03-20。
    [40]李合敏,许玉建.论邓小平关于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思想[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06-25。
    [41]李胜章.试论周恩来的实事求是精神[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4-15。
    [42]李为善.周恩来的辩证法思想和实践——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J].哲学研究,1998-04-25。
    [43]李亚欧,欧娜.试析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启示[J].学理论,2010-02-15。
    [44]李岩.论毛泽东辩证思想的形成及当代价值[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15。
    [45]李勇.浅议周恩来外交思想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2011(4)
    [46]李勇.《矛盾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武器[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8-09-25。
    [47]李朝霞,刘颖.周恩来对外援助八项原则形成始末[N].中国档案报,2004-10-15。
    [48]林代昭,刘建平.国外对周恩来外交思想的研究述评[J].中共党史研究,1993(3)。
    [49]林平,季尼.不倦的开拓者、耕耘者——周总理与拉丁美洲[A],研究周恩来——外交思想与实践[C].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152-153.
    [50]罗骞.论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当代意义[D].上海:复旦大学,2005-11-10。
    [51]刘华清.论毛泽东对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奠基作用[J].毛泽东研究,2009-09-30。
    [52]刘建平.国外对周恩来外交思想的研究述评[EB/OL]. http://www.xueshubook.com/article /showarticle.asp?articleid= 1781.
    [53]刘克.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的社会规则构建[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0-04-01。
    [54]刘士田,谢士法.周恩来与中美关系[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04-20。
    [55]刘土尧,程瑞山.-试论周恩来的求同存异外交思想[J].科学社会主义,1998。
    [56]刘武生.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的前前后后[EB/OL]. http://www.hprc.org.cn/gsyj/ rws/zhely/201004/t20100426_46838.html.
    [57]刘雅贤.关于邓小平外交思想研究的几点思考[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25。
    [58]刘振洪,张英伟.关于新中国对外政策的历史反思[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2-31。
    [59]卢先明.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与和平共处[J].伦理学研究,2008(6):75。
    [60]马克斯·韦伯,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J].韦伯文选[M].上海:三联书店,1998:103。
    [61]毛燕妮.理解的距离[D].贵州:贵州大学,2007-06-01。
    [62]孟凌.-乔治·w·布什政府对巴基斯坦政策评析[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9-05-23。
    [63]牛军:中国外交伦理的历史参照与思想资源[J].国际政治研究,2007(3):29-31。
    [64]欧阳程奕.试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价值取向[D].上海: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10。
    [65]潘亚玲.国家主权的伦理反思[J].欧洲研究2005(5):60。
    [66]钱可威.浅析列宁的“爱国主义”观——从对列宁一句话的误译谈起[J].理论月刊,2007-01-10。
    [67]钱其琛.认真研究周恩来的外交思想与实践[J],红岩春秋1989年创刊号。
    [68]钱其琛.认真研究周恩来的外交思想与实践[A].研究周恩来——外交思想与实践[C].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1。
    [69]邱桂林.新中国二十世纪50-70年代末的对外援助述评[D].湘潭:湘潭大学,2006-05-10。
    [70]人民日报[N].1964-12-31(1)。
    [71]任晓.经验与理念——中国对外政策思想三十年的发展及其意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25。
    [72]沈蓓绯,徐忠敏。论周恩来关于构建谐世界的思想内涵。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33
    [73]石斌.毛泽东关于世界多极化的思想及其战略意义[J].中共党史研究,2003(3)。
    [74]石岩凤.周恩来与1960年中印边界谈判[J].党史文汇,2008(8)。[6]谭本基.周恩来政治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广西社会科学,1999(1)。
    [75]时新华.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理论·实践·经验[D].济南:山东大学,2011。
    [76]随新民.理解周恩来外交思想:一种外交哲学视角[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6。
    [77]宋俊成.论共产主义信仰与人的全面发展[D].长春:吉林大学,2006-04-14。
    [78]宋钰勤.从“文明冲突”理论角度阐述我国争夺全球黄金定价权的重要意义[J].经济界,2011-03-02。
    [79]外交部档案206-C0092《尼赫鲁致周恩来的贺电》(1954年7月23日),廉正保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档案选编第一集1954年日内瓦会议》[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80]王芳.周恩来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J].南京社会科学,1998-01-15。
    [81]王红续.从“和平共处”到“和谐世界”:当代中国外交理念的演进[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1(1):40-44.
    [82]王家云.周恩来外交思想对建设和谐世界的启迪[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03-25。
    [83]王军.近十年来周恩来研究综述[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0(3):15-21。
    [84]王丽丽.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外交思想的关系[D].青岛:青岛大学,2009-04-27。
    [85]王小章,政治为何——马克斯·韦伯论现代政治的价值[J],社会,2004(6):18-22。
    [86]王晓林:西方“人权高于主权”论的道德实质及其危害[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2(1):1-3。
    [87]王学川,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J],浙江社会科学,2009(1):74。
    [88]王湛森,《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看周恩来外交思想》[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89]王亚林.浅析周恩来的对印外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01-25。
    [90]王泽兵.-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二维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0-28。
    [91]汪向东.论道德主体及主体性[J].理论导刊,1999(10):38.
    [92]王湛森.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看周恩来外交思想[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93]魏胜权.论毛泽东人民观的时代价值[EB/OL]. http://www.mzdthought.com/html/sxyj/zx/ 2005/0717/66.html.
    [94]我们愿意同各个邻国和平相处[A].马亨德拉国王在首都各界人民欢迎国王和王后暨庆祝中国尼泊尔边界条约签订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61-10-6。
    [95]吴功荣.中美外交思想传统的比较分析[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4。
    [96]吴萌.冷战后中国对非洲的发展援助[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06-30。
    [97]吴瑞章,王永钦.周恩来在建国前的外交思想和实践[EB/OL].http://www.zelyj.com/ news/html/?2974.html.
    [98]夏立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国际战略新理论[EB/OL]. http://www.sssa.org.cn/ site/sl/academic/academic_list_con.cfm?id=2962.
    [99]肖巍.女性主义的道德自主性概念[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5).
    [100]熊华源.周恩来叱咤风云日内瓦[J].党史文汇,1997-01-15。
    [101]熊伟.关于议会外交的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8。
    [102]许启贤.尊重:全球的底线伦理原则[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2)。
    [103]徐行,薛琳.近10余年周恩来与新中国外交研究述评[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1):99-106。
    [104]杨国良.科学发展视角下《论十大关系》解读[J].攀登,2009-02-05。
    [105]杨柳.马克思与罗尔斯平等原则[EB/OL]. http://www.sc.sinhuanet.com/content/2006-09/ 28/content 8155652.htm.
    [106]杨绍琼.周恩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对构建和谐世界的启示[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4):9-11.
    [107]杨绍琼.周恩来人民外交思想研究[D],杨州大学,2008:17.
    [108]姚方亮.国际政治中的妥协问题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9-03-01。
    [109]叶继发.新世纪中非关系现状、特点及其趋势探析[D].广州:暨南大学,2007-05-01。
    [110]于光田.苏俄东方战略的起源及在中国的实施[D],成都:西南交通大,2008-12-01。
    [111]于义凡.简论何新的新国家主义[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0-03-01。
    [112]章百家.探索建立新型外交关系的历程[J].北京社会科学,2009-10-15。[115]张奉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前前后后N].团结报,2011-12-01。
    [113]章百家.忠于时代,超越时代——周恩来与中国外交[J].中共党史研究,2008-07-10。
    [114]张蕾蕾.社会身份理论视域下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1。
    [115]张锦文,毛泽东外交思想与实践的基本特征[J],新东方,2007(5):54。
    [116]张景荣.新中国60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发展回顾[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09-15。
    [117]张岚东.统筹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9-10-01。
    [118]张培德.当代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论述[J].社科纵横,1991-05-01。[53]张燕.从“上海周”看对外文化交流的作用[D].上海:复旦大学,2009。
    [119]张寿春.周恩来与平等互利的和平经济政策[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06-30。
    [118]张晓忠.论列宁早期著作中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思想[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08-15。
    [120]张永义.国际政治视域中的世界主义伦理观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104.
    [121]张志洲.创建中国的外交哲学刍议.国际观察[J].2007(1):34
    [122]赵建文.周恩来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思想——纪念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J].法学研究,1998-05-23。
    [123]赵建文.周恩来关于互不干涉内政原则的思想[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3-25。
    [124]赵可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制度变迁的理论阐释[D].上海:复旦大学,2005。
    [125]赵国利.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探析[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01。
    [126]赵建设.周恩来关于互不干涉内政原则的思想[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48。
    [127]赵世锋.大外交视域下的中国外交人才培养战略[J].国际展望,2009-07-15。
    [128]郑以灵.周恩来求同存异外交思想的综合效应[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2):23.
    [12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对外援助[N].人民日报,2011-04-22。
    [13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9/06/c_121982103.htm;
    [131]钟龙彪.1980年代中国外交战略转型研究:一种双层认知视角的解析[D].北京:外交学院,2008-05-01。
    [132]周恩来.十四年七月一日第三期开学讲演录[A].黄埔军校史料(1924-1927)[C],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
    [133]周华荣.论我国外交决策机制的法制化[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9。
    [134]周勤.论周恩来的和平与发展思想[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06-30。
    [135]周思公,卫臻.试论我国外交的战略依据[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07-01。
    [136]朱延华.试论胡锦涛同志建设和谐世界思想的三个前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23(6):16-19.
    [137]卓晓宁.论周恩来的求同存异外交思想[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8。
    [1]Gordon A. Craig, Alexander L. George. Force and Statecraft:Diplomatic Problems of Our Time [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277-282
    [2]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M].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378
    [3]Stanley Hoffmann. Duties Beyond Borders:On the Limits and Possibilities of Ethical International Politics [M]. Syracuse: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1981:155.
    [4]E. H. Caxr. The Twenty Year's Crisis (1919-1939) [M]. Syracuse: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1981:148,151.
    [5]Martin Wight. International Theory:The Three Traditions [M]. Leicester and London: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1.
    [6]Hedley Bull. The Anarchical Society [M].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5:24-2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