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清戏曲与园林文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明清时期为考察时段,以园林文化为观照视角,将戏曲发展与园林文化作为一个整体,作学科之间的整合研究。本文对明清戏曲与园林文化关系的研究,创新之处在于并不是要从史学层面作追本溯源的学理性探究,也不是要从艺术学、建筑学层面作某种技艺性阐释,而是将二者的关联作为一种精神现象,试图说明,明清园林是如何被预设为烙着士人主体印痕的诗性处所,明清戏曲以何种形式契合了居息于园林中的士人的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园林中的戏曲与戏曲中的园林怎样互映、折射着士人的生命意识与精神追求,士人园林生活的消长盛衰又如何影响了戏曲生态及其嬗递演进。因此,全文各个章节的论述以士文化传统及其精神追求作为思考主线来展开。
     本文共五章十六节,另有绪论与结语。
     第一章“明清社会与士人的生活趋尚”揭示明清戏曲与士人园林发展的时代因素与文化背景。
     戏曲与园林在明清时期的繁荣并不是偶然的,与明清士人追求闲雅生活的时代趋尚密不可分。追求闲雅生活的士人代不乏人,但明清时期此类士人为数甚众,这些生活条件相对优裕的士人,因畏惧政治高压而产生消极抗争的退隐心理,其消磨心志的重要一途就是沉溺于风雅的闲情逸趣;还有不少士人因功名无望而对仕进心灰意冷,但他们却因接受过严格的艺文素养的训练而成为风雅士人,并以此相互标榜、自我确认。这些士人由于心性散淡、甘苦备尝而在生活中体现出任情适性的倾向,他们通过园林生活的开展以及各种风雅情趣的张扬,渐渐有了自觉地以闲雅生活来抗衡社会体制的意识。
     第二章“明清戏曲与园林文化的发展”探讨明清时期戏曲与士人园林文化发展状况。
     自经历了有元一代的充分发展,至明清时期,戏曲开始与士人结缘,越来越多的士人借助传奇创作表达他们的理想、情感,并以自身的审美标准、艺术旨趣,影响着戏曲的内在意蕴与形式体系的方方面面,戏曲的性质亦随之发生变化——从不登大雅之堂的城市勾栏伎艺,成长为融入了士人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的艺术形式。而正是于明清时期,士人造园之风大盛,明清士人继承前代园林的发展趋势,结合社会文化脉络,以“芥子纳须弥”的艺术匠心与技法,将婆娑大千世界摄入片石池水之中,以使历史积淀的文化体系潜藏其中,完成了古典园林艺术的最终美学型态。在士人闲雅的生活趋尚引导下,失去勾栏的城市逐渐将戏曲演出地点移向私人性、小众化的场所。戏曲开始走进私家园林,走入士人的园林生活之中,声韵悠扬的昆腔水磨调即由士人园林之中陶冶而出,演剧风格亦由勾栏的喧嚣酣畅转入园林的清幽绵邈。在明清士人园林声伎风潮推动之下,戏曲艺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由此,士人园林化为明清戏曲生态的资源和标记参与了戏曲艺术的构建,戏曲的嬗递演进深刻契入中国的园林文化之中。
     第三章“园林中的戏曲”与第四章“戏曲中的园林”以士人主体精神与审美旨趣为主线,对明清戏曲与园林文化的相互关系进行具体论述。
     明清士人园林中的戏曲演出带有鲜明的士人特色。从主要的演出场所来看,士人尽量避免在市肆酒楼与市井之人杂处,而常常选择私家园林中的厅堂、庭院、露台、水畔等场所来度曲演剧,其中蕴含着士庶、雅俗之别的身份确认和文化认同。从园林声伎的演出类型来看,主要有四种类型:闲暇自娱、雅集社交、吉祥庆典和奉亲娱乐。在诸如此类的园林演剧中,明清士人通过度曲、顾曲、教习、演剧,将戏曲的审美、娱乐、社交、礼仪等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从园林演剧的士人趣味来看,主要体现在声腔选择、剧目题材等诸多方面:声腔中清雅绵邈的昆曲最为士人所喜爱,剧目题材多选择典雅工丽的才子佳人戏、体局正大的吉祥庆贺戏和契合园林情境的士人传奇剧。诸如此类的演剧特色,经明清士人集体性的参与,逐渐积淀为士阶层所独有的演剧之道与审美规范。
     士人园林是传统社会中别具文化意味的空间形式,是流转着士人生命意识与审美心灵的诗性处所。明清士人濡染园林声伎既久,遂于园林演剧之外,发展出一条平行映照的园林书写系统,士人园林这一地景空间,大量进入士人传奇之中。经由戏曲文本召唤在场的叙事与抒情,士人园林特定的精神结构及人文意蕴不断得到突显。明清士人在园林戏曲文本的书写中,在真实与想象的相互转化中,使士人园林日益超越其作为物理空间的存在,积淀为一种精神性的象征与符号。
     第五章“南北园林与南北戏曲”从南北园林的代表——士人园林与皇家园林的消长盛衰来探讨明清戏曲的嬗递演进。
     清乾隆末年,士人由园林退回书斋,专注于学术,人生诉求与价值取向发生改变,士人间的社交亦由园林笙歌、听曲观剧,一变而为相互砥砺、磋谈学问,自明中叶以来的江南园林文化渐趋衰落,士人那种臻于极致的闲雅生活与情感规范亦成昨日黄花,士阶层引领戏曲发展的主导作用大大削弱。与此同时,北方皇家园林演剧大为兴盛,清中叶帝后大臣雅俗共赏的审美趣味引导了戏曲的发展趋尚。从清乾隆末年至道光年间,花部乱弹在兴起于北京民间剧坛的同时,亦相继堂而皇之地进入皇家园林。在南北园林此消彼长的相互转化中,铿锵激昂的京剧逐渐取代缓歌慢弦的昆曲,回响于宏伟富丽的皇家园林之中。从江南士人园林到北方皇家园林,南北园林中各自形成的戏曲生态与接受主体,对明清南北戏曲的消长嬗递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结论:作为一种综合艺术,戏曲的发展变迁乃由社会各个阶层、多种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合力所驱动,尚不能简单地将明清园林文化的发展视为明清戏曲嬗变的注解。虽然园林文化的消长盛衰并不能全然决定戏曲的命运和走向,但它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中国戏曲及各种声腔剧种的兴衰变换。因此,园林文化可作为戏曲艺术发展演变的一个独特视角,通过对明清园林文化的探讨,可更加细微地把握到彼时戏曲艺术发展演变的某些面相。
In the viewpoint of garden culture, this paper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research about the drama development and garden culture which are regarded as a whole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is not an interpretation from art and architecture, but a spiritual phenomenon, trying to explain how the garden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ere treated as the poetic dwelling by scholars, why the drama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ere conformed to the cultural and aesthetic tastes of scholars, how the opera in gardens and gardens in opera reflected each other in the sense of life and aesthetic spirit of scholars, and how flourish and decline of garden culture affected the drama development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us, the discussion of each chapter was developed by the main line with cultural tradition, historical background, scholars'life inclination and spiritual pursuit.
     This paper contains five chapters with a preface and a conclusion.
     The first chapter, titled "the so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lifestyle of scholar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reveals the factors of time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in the synchronous development of the drama and literati garden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synchronous development of the drama and garden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s not accidental,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rend of elegant literati life at that time. The atmosphere of elegant literati in Ming and Qing was stronger than that of previous dynasties, which was characterized in obvious regional feature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idle rich in literati group were bred by the charming landscape, affluent economy and poetic culture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zi River. Some of them were tired of official life because of suffering from political pressure, and then indulged in the elegant spices of life. Others were frustrated by the defeat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then became elegant literati attributing to their strict skill of literature and artistic accomplishments. These elegant literati showed self-indulgence in life and had a consciousness of resisting social system gradually by developing literature and artistic activities in gardens.
     In Chapter II,"the development of Ming and Qing opera and literati garden culture", the author studies the status of Ming and Qing oper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i garden culture.
     Owing to the thorough development in Yuan dynasty, drama strengthened lasting bonds with scholar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More and more scholars express their ideals and beliefs through drama creation, which affects the aspects of drama in inherent implication and formal system by its aesthetic standard and artistic taste. In this way, drama itself changes in nature-from the vulgar art of urban column hook to the elegant arts contained scholar's ideals and taste.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popular craze of designing and building gardens, combined with the traditional previous and cultural situation at that time, the scholar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troduced the colorful world into the landscape of mountain-water garden by using particular artistic originality so as to hide the historic and cultural system in it. Finally it completed the aesthetic pattern of the classical garden art. To the scholar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hoosing beautiful scenery and collecting songs were the important contents in their life and mixing both together was the ideal realm for their desire. In the lead of scholars' taste, the drama performance in urban was transferred to private and niche locations. Therefore, the drama began to step into private gardens in scholars'life. Kun Opera was bred from scholars'private gardens, and drama performance style altered from noise to calmness. Under the push of drama performance in scholars'private gardens, Ming and Qing's drama achieved unprecedented rapid development. Thus the scholars'gardens were participated in the formation of drama art as the resource and symbol of eco-drama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the drama's development has firmly rooted into Chinese garden culture.
     Chapter Ⅲ "dramas in gardens" and Chapter IV "gardens in dramas"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rama art and garden culture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based on the literati subjective spirit and aesthetic taste.
     The drama performance in Ming and Qing gardens had distinctive literati features. As far as the main performance location is considered, the scholars usually chose private gardens instead of staying with townspeople at stores and canteens, which contained the identity and cultural confirmation. On the aspect of the main performance types, we see that there were four types:self-entertainment in leisure, garden gathering in social, auspicious celebration and filial piety. In those things like the above-mentioned, the aesthetic function, recreational function, social function and ritual function of drama performance were brought out fully by composition, appreciation, direction and performance of Ming and Qing scholars. On the aspect of the literati taste, the tune of Ming and Qing scholars most favorite was Kun Opera, the most popular subject of repertoire in literati private gardens were romance dramas, ritual dramas and literati original dramas. These sorts of characteristics had gradually deposited the way of performance and aesthetic norms that exclusively belong to the literati hierarchy.
     Scholar gardens were the places that contained literati consciousness of life and aesthetic soul in the cultural society. By participating the drama performance in gardens for a long time, Ming and Qing scholars had developed a parallel system about garden literature. Therefore, garden imagery began to enter the literati dramas. In the narration and lyric in drama works, the mental structure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literati gardens were emphasized constantly. In the writing of garden dramas, literati garden was increasingly far from being physical space and deposited a spiritual symbol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reality and imagination in scholar conscious world.
     Chapter V takes "North-South gardens'vicissitudes and North-South dramas' development" as its title, with scholars'garden and royal garden as an example, trying to study the growth and decline of drama in Ming and Qing.
     In the late Qianlong period, scholars began to return to there studies from gardens so as to concentrate on their academic career. Their pursuit of life and value orientation also changed. Social intercourse in the middle of literati hierarchy altered from recreation and entertainment to academic exchange. As a result, literati garden culture and their elegant lifestyle had declined gradually since the Mid-Ming Dynasty in Jiang Nan region of China, and the influence exerted by scholars to development of drama had weakened greatly. At the same time, drama performance in northern royal palaces and gardens was booming. The refined and popular tastes of the palace aristocrats led the melody of dramas. From late Qianlong period to Daoguang period in Qing Dynasty, the local dramas had flourished in Beijing theatrical circle, meanwhile it entered northern royal palaces and gardens solemnly. In the course of vicissitudes and transformation between North-South gardens culture, Peking Opera replaced Kun Opera and sang loudly in northern royal palaces and gardens. It indicates that a new era for Chinese drama was coming. From Jiangnan literati gardens to northern royal palaces and gardens, North-South gardens exerted a crucial influence on the vicissitudes of the Ming and Qing drama through drama participants and the existence condition.
     Conclusion:As a kind of comprehensive art, Chinese drama has been promoted by the joint force coming from the contradic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among all sectors and various cultural elements in the society. So we can not simply attribute the development of garden culture to the vicissitudes of Ming and Qing dramas. Although the literati garden's vicissitudes could not completely determine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Ming and Qing dramas, it somehow reflected the transformations of Chinese dramas' singing principles. Therefore,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literati garden culture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e see some aspects of the drama development in details with the literati garden culture as a peculiar perspective.
引文
①陆萼庭著,赵景深校《昆剧演出史稿》,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7—11页。
    ②刘祯,谢雍君《昆曲与文人文化》,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①冯文楼《从桃花源、后花园到大观园——一个文学类型的文化透视》,《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104—110页。
    ②李浩《微型自然、私人天地与唐代文学诠释的空间》,《文学评论》,2007年第6期,第118—122页。
    ③(美)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因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8页。
    ①(美)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新版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②参见李孝悌《恋恋红尘——中国的城市、欲望和生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4页。
    ③王鸿泰《闲情雅致——明清间文人的生活经营与品赏文化》,《故宫学术季刊》第22卷第1期,台北:故宫博物院,2004年版,第71页。
    ①参见巫仁恕《晚明的旅游风气与士大夫心态——以江南为中心》,“生活、知识与中国现代性”国际学术研讨会,台北:“中央”研究院与近代史研究所,2002年11月。
    ①王毅《中国园林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②童寯《江南园林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版,第21页。
    ①童寯《江南园林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版,第21页。
    ②(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卷四十四,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年版,第2048页。
    ③刘泽华《士人与社会》(先秦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1—31页。
    ④(清)刘宝楠撰,高流水点校《论语正义》卷九“泰伯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96—297页。
    ①参见龚鹏程《中国文人阶层史论》,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9页。
    ②参见陈保良《明代文人辨析》,台湾《汉学研究》第19卷,2001年第1期,第187—218页。
    ①(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4页。
    ①孟森《明清史讲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7页。
    ②(清)张廷下等《明史》第一册卷九十四“志第七十·刑法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318页。
    ③(清)张廷玉等《明史》第一册卷一百八十九“列传第七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016页。
    ④(明)海瑞《海瑞集》上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18页。
    ①孟森《明清史讲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46页。
    ②(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五《明史》“万历中缺官不补”,北京:中国书店,1987年版,第502页。
    ③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写道,邹元标“一个从七品的下级文官,过去对朝廷的惟一贡献只是检举了张居正,今天居然具有这种道德上的权威,敢于直接指斥皇帝,其凭借者安在?万历的看法是,邹元标和其他冷谏者并非对他尽忠,而是出于自私自利,即所谓‘讪君卖直’。这些人把正直当作商品,甚至不惜用诽谤讪议人君的方法作本钱,然后招摇贩卖他正直的声望。这种看法不无事实上的根据”。参见(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0页。
    ④(清)张廷玉等《明史》第一册卷二百安十四“列传第一百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114页。
    ⑤(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士五《明史》“万历中矿税之害”,北京:中国书店,1987年版,第502页。
    ①(明)汤显祖《牡丹亭·标目》,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067页。
    ②《明太祖实录》卷一七六,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据原国立北平图书馆藏红格钞本缩印本,1962年版,第2669—2670页。
    ③(清)陈和志修,倪师孟等纂《(乾隆)震泽县志》卷二十五“崇尚”,《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29页。
    ①(清)张廷玉等《明史》第一册卷九“宣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5—126页。
    ②(明)张瀚《松窗梦语》卷四“商贾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6—77页。
    ③(明)王锜《寓圃杂记》卷五“吴中近年之盛”,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2页。
    ①(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五“建业风俗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70页。
    ②(明)申时行等修《万历明会典》卷六十二“礼部二十·房屋器用等第”,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95页。
    ③参见王春瑜《论明代江南园林》,王春瑜《明清史散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版,第156页。
    ④(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万历年间“都下园亭相望”、“大抵气象轩豁”。参见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四“畿辅·京师园亭”,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09页。
    ①(明)刘维谦《大明律》卷二十六“搬做杂剧”、卷二十五“官吏宿娼”,《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第86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01、597页。
    ②(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十“国初榜文”,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47页。
    ③(明)张瀚《松窗梦语》卷七“风俗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22—123页。
    ①(明)管志道《深追先进遗风以垂家训议》,管志道《从先维俗议》卷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杂家类,第88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464—465页。
    ②(明)张瀚《松窗梦语》卷四“百工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0页。
    ①(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五“建业风俗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70页。
    ②(明)沈鲤《亦玉堂稿》卷八“社仓议二”,《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28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09页。
    ③(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记风俗”,《笔记小说大观》第十三册,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第110页。
    ④(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5页。
    ①(明)陆楫《蒹葭堂杂著摘抄·禁奢论》,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4页。
    ②(明)王锜《寓圃杂记》卷五“吴中近年之盛”,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2页。
    ③(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六《玩具》“好事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54页。
    ①(明)袁宏道《新安江行记》,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卷十《解脱集》之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61页。
    ②(明)李维桢《大泌山房集》卷一百一十二《墓碑》“汪子山墓碑”,《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53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85页。
    ③(清)王原祁等《佩文斋书华谱》卷五十七画家传十三“魏之磺”,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第1563—1564页。
    ④(明)屠隆《白榆集》卷十二《与徐司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35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93页。
    ⑤(明)钟惺《题潘景升募刻吴越杂志册子》,钟惺著,李先耕、崔重庆标校《隐秀轩集》卷第三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564页。
    ⑥(明)王文禄《竹下寤言》卷二《良贵篇》,《四库全书存目从书》了部,第84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351页。
    ①(清)顾炎武《目知录》卷十七《生员额数》,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栾保群、吕宗力校点《目知录集释》全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962页。
    ②(清)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一《生员论》,顾炎武著,华忱之点校《顾亭林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1页。
    ③(清)归庄《归庄集》卷五《与大鸿》,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08页。
    ④(清)顾炎武《目知录》卷十六《十八房》,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栾保群、吕宗力校点《日知录集释》 全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936页。
    ①(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名教》,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栾保群、吕宗力校点《目知录集释》全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767页。
    ②(明)李梦阳《空同集》卷三十九《上孝宗皇帝疏稿》,《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26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48页。
    ③(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七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352页。
    ④ (明)袁中道《杜园记》,袁中道撰,钱伯城点校《珂雪斋集》卷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527—528页。
    ①(明)文徵明《沈先生行状》,文徵明著,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卷二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95—596页。
    ②(明)王宠《雅宜山人集》卷六《山中答汤子重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79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70页。
    ③(明)叶盛《水东日记》卷二“尹凤岐诗讽时事”,《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第104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6—37页。
    ④(明)姚涞《赠行序》,文徵明著,周道振辑校《文微明集》附录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672页。
    ①(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七十《读大纪》,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第二十三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376页。
    ②《明太祖实录》卷一二六,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据原国立北平图书馆藏红格钞本缩印本,1962年版,第2009页。
    ③(明)袁宏道《又答梅客生》,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卷二十一《瓶花斋集》之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738页。
    ④(明)王守仁《传习录》上,王守仁著,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一“语录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
    ⑤(明)王守仁《传习录》中,王守仁著,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二“语录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5页。
    ⑥(明)王守仁《传习录》下,王守仁著,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三“语录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23页。
    ⑦(明)王守仁《传习录》下,王守仁著,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三“语录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04页。
    ①(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八《朱子晚年定论》,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栾保群、吕宗力校点《日知录集释》全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065页。
    ②(明)王艮《重刻心斋王先生语录》卷上,《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儒家类,第93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24页。
    ③(明)王守仁《别诸生》,王守仁著,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外集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791页。
    ④(明)王襞《新镌东厓先生遗集》卷上“语录遗略”,《四库全书存目从书》集部,第146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650页。
    ⑤(明)王畿《龙溪王先生全集》卷七《龙南山居会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98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378页。
    ⑥(明)李贽《答邓石阳》,李贽《焚书》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页。
    ⑦(明)李贽《答耿中丞》,李贽《焚书》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页。
    ⑧(明)李贽《答邓明府》,李贽《焚书》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0页。
    ⑨(明)李贽《读律肤说》,李贽《焚书》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2页。
    ⑩(明)袁宏道《叙小修诗》,《袁中郎文钞·序文》,上海:中央书店,1935年版,第3页。
    ①(明)袁中道《李温陵传》,李贽《焚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页。
    ②(明)潭元春《答金正希》,谭元春著,陈杏珍标校《谭元春集》卷二十八《鹄湾集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83页。
    ③(明)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袁中郎文钞·序文》,上海:中央书店,1935年版,第1页。
    ④(明)袁宏道《与潘景升》,《袁中郎尺牍》,上海:中央书店,1935年版,第81页。
    ⑤(清)张潮《幽梦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09页。
    ①(明)张岱《五异人传》,张岱《琅嬛文集》卷四,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175页。
    ②(明)袁宏道《瓶史·十好事》,《袁中郎随笔》,上海:中央书店,1935年版,第6页。
    ①(明)高濂《燕闲清赏笺》上卷,高濂《遵生八笺》,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500贝。
    ②(明)陆绍珩《醉古堂剑扫》卷一《醒世篇》,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19页。
    ③(明J)汤显祖《临川县古永安寺复寺田记》,汤显祖撰,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卷三十四“玉茗堂文”之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125页。
    ④(明)华淑《题闲情小品序》,《晚明小品文总集选》卷二“明文奇艳选”,上海:上海南强书局,1935年版,第99—100页。
    ①(明)华淑《题闲情小品序》,《晚明小品文总集选》卷二“明文奇艳选”,上海:上海南强书局,1935年版,第100页。
    ②(明)李日华《六研斋三笔》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了部杂家类,第86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724页。
    ③(清)叶梦珠《阅世编》卷十“居第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10页。
    ①(清)赵翼《青山庄歌》,赵翼《瓯北集》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3页。
    ②(明)袁宏道《龚惟长先生》,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卷五《锦帆集》之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05—206页。
    ③(明)袁宏道《翠娱阁评选袁中郎先生小品》卷二,(明)丁允和,陆云龙编《皇明十六家小品》,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影印明刻本。
    ①(明)屠隆《与君典》,屠隆《由拳集》卷十七,《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36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29页。
    ②(明)袁宏道《杨安福》,《袁中郎尺牍》,上海:中央书店,1935年版,第5页。
    ③(明)袁宏道《人日自笑》,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卷三十三《潇碧堂集》之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058页。
    ④(明)张岱《自为墓志铭》,张岱《琅嬛文集》卷五,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199页。
    ⑤(明)张大复《泗上戏书》,张大复《闻雁斋笔谈》卷五,《续修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第113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77—678页。
    ①(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六“玩具·好事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54页。
    ②(清)钱谦益《瞿少潜哀辞》,钱谦益著,(清)钱曾笺注,饯仲联标校《牧斋初学集》卷七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690页。
    ①(明)张岱《老饕集序》,张岱《琅嬛文集》卷一,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23—24页。
    ②(明)袁宏道《时尚》,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卷二十《瓶花齐集》之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730—731页。
    ①(明)文震亨《长物志》卷一“室庐”,《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第87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3页。
    ②(明)董其昌《骨董十三说·八说》,《从书集成续编》艺术类赏鉴,第94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741页。
    ①(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三“妓女·妓鞋行酒”,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00页。
    ②(明)刘玉《已疟编》,《从书集成初编》文学类,第2901册,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4页。
    ③(清)卫泳《悦容编·招隐》,(清)知虫天子《香艳从书》一集卷二,上海:国学扶轮社排印本,1909年版,第599页。
    ④(明)董其昌《骨董十三说·八说》,《从书集成续编》艺术类赏鉴,第94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741页。
    ⑤(明)陈继儒《太平清话》卷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244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83页。
    ①(明)陈于陛《意见》“南方人才之盛”,《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87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360—361页。
    ②(明)王鏊《人物》,(明)蔡升撰,王鏊重撰《震洋编》卷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28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690页。
    ③(明)王鏊《苏郡学志序》,(明)钱穀编《吴都文粹续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第138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6页。
    ①(晋)嵇康《琴赋序》,嵇康《嵇中散集》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06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39页。
    ②宗白华《论<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宗白华《艺境》,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70页。
    ③(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第二”引(晋)孔哗《会稽郡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72页。
    ④(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第二”,(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70页。
    ⑤(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八十“列传第五十·王羲之”,《二十四史全译》,北京:世纪出版集团、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788页。
    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第二十”笺疏引《文士传》,(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901页。
    ②(晋)嵇康《酒会诗七首》之二、之四,嵇康《嵇中散集》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06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38—339页。
    ③堂寯《江南园林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版,第22页。
    ④(元)戴表垣《胡天放诗序》,戴表元《剡源集》卷八,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124页。
    ①(明)宋濂《元故奉训大夫江西等处儒学提举杨君墓志铭》,宋濂著,罗月霞编《宋濂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679页。
    ②(元)顾瑛《绿波亭记》,顾瑛《玉山名胜集》卷下,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03页。
    ①(元)顾瑛《玉山逸稿》卷二《碧梧翠竹堂燕集,以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分韵,得星字》附延陵吴克恭寅夫序,长沙: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21页。
    ①(美)余英时《士中国文化·新版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①(明)王骥德《曲律》,《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47页。
    ②(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妓乐”,《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第59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67页。
    ③(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五“院本名目”,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06页。
    ④(元)夏庭芝《青楼集志》,夏庭芝著,孙崇涛、徐宏图笺注《青楼集笺注》,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0年版,第44页。
    ②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第四章“宋之乐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0页。
    ②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第十二章“元剧之文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8页。
    ③(明)徐渭《南词叙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39页。
    ①(明)徐渭《南词叙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40页。
    ②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第十四章“南戏之渊源及时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09页。
    ③(明)毛纶《(重刻绣像七才子书)序》,吴毓华《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第472页。
    ④(元)高明《琵琶记·才俊登程》,(明)毛晋《六十种曲》(一),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1页。
    ①(明)王世贞《曲藻》,《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33页。
    ②(明)何良俊《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6页。
    ③(明)祝允明《重刻中原音韵序》,祝允明《怀星堂集》卷二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26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705页。
    ④(明)陆容《菽园杂记》卷谁,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24—125页。
    ⑤(明)祝允明《猥谈·歌曲》,(明)陶珽埏《说郛续》卷四十六,《续修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第1192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65页。
    ①(明)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诗文卷三十四,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189页。
    ②(清)李调元《剧话》,《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46页。
    ③(明)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诗文卷三十四,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189页。
    ④(明)王骥德《曲律·论板眼》,《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17页。
    ⑥(明)叶宪祖《弯鎞记·廷献》,(明)毛晋《六十种曲》第六册,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4—55页。
    ①(明)茧室主人《成书杂记》,(明)卢柟著,谭元春批点《谭友夏批点想当然传奇》卷首,《古本戏曲从刊》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景印明刊本,1954年版。
    ②(明)张牧《笠泽随笔》,转引自叶德均《戏曲小说从考》,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8页。
    ③钱南扬《戏文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0页。
    ④(明)李日华《紫桃轩杂缀》卷三,《四库全书存目从书》子部,第108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44页。关于海盐腔的渊源,清代王士禛《香祖笔记》卷一与李调元《剧话》均据元人姚桐寿《乐郊私语》的说法称“今世俗所谓海盐腔者,实发十贯酸斋,源流远矣”,贯算斋即元代著名散曲家贯云十,可备一说。
    ⑤(宋)周密《齐东野语》卷二十“张功甫豪侈”,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74页。
    ⑥(宋)张鉴《赏心乐事序》,(清)曹溶辑,陶樾增订《学海类编》第105册,上海涵芬楼据清道光十一年安晁氏木活字排印本影印,1920年版,第21页。
    ①(元)姚桐寿《乐郊私语》,(清)曹溶辑,陶樾增订《学海类编》第114册,上海涵芬楼据清道光十一年安晁氏木活字本影印,1920年版,第43页。
    ②(明)何良俊《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6页。
    ③(1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九“戏剧”,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03页。
    ④(明)魏良辅《南词引正》,钱南扬《汉上宦文存》,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94—95页。
    ①(元)杨维桢《沈氏今乐府序》,杨维桢《东维子集》卷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22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478页。
    ②(明)徐渭《南词叙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42页。
    ③(明)徐渭《南词叙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39—242页。
    ①(清)余怀《寄畅园闻歌记》,(清)张潮辑《虞初新志》卷四,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年版,第56页。
    ②(明)沈宠绥《度曲须知》上卷“曲运隆衰”,《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五),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98页。
    ③(明)沈宠绥《度曲须知》上卷“曲运隆衰”,《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五),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9年版,第198—199页。
    ①(清)叶梦珠《阅世编》卷十“纪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22页。
    ②(明)曹含斋《南词引正后叙》,钱南扬《汉上宦文存》,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107页。
    ③(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03页。
    ④(明)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17页。
    ⑤(清)龚自珍《书金伶》,龚自珍著《龚自珍全集》第二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81页。
    ⑥(明)沈宠绥《度曲须知》上卷“曲运隆衰”,《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五),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98页。
    ⑦(明)魏良辅《南词引正》,钱南扬《汉上宦文存》,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93—94页。
    ⑧(清)吴伟业《琵琶行》,吴伟业著,李学颖集评标校《吴梅村全集》卷三“诗前集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56页。
    ①《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三十“文苑一”,《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12页。
    ②(清)焦循《剧说》引《蜗亭杂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17页。
    ③(明)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卷五“梁伯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页。
    ④(明)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卷十二“昆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5页。
    ⑤(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梁太学辰鱼”,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88页。
    ⑥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295页。
    ⑦(明)梁辰鱼《浣纱记·泛湖》,(明)毛晋《六十种曲》(一),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60、161页。
    ①(清)龚炜《巢林笔谈续编》卷上,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09页。
    ②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295页。
    ③(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五“建业风俗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70页。
    ④(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五“古园”,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62页。
    ⑤(明)杨循吉《苏谈》“万三家宅”,王稼句U点校、编纂《苏州文献从钞初编》上册,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5年版,第170页。
    ⑥(明)李东阳《东庄记》,邵忠、李瑾选编《苏州历代名园记·苏州园林重修记》,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107页。
    ⑦(明)文徵明《王氏拙政园记》,邵忠、李瑾选编《苏州历代名园记·苏州园林重修记》,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90-91页。
    ①(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四“畿辅·京师园亭”,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09页。
    ②(明)袁中道《游居柿录》卷十一,袁中道撰,钱伯城点校《珂雪斋集》卷三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368页。
    ① (清)宋起凤《稗说》卷四“园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室编《明史资料从刊》第二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3页。
    ②(明)张瀚《松窗梦语》卷四“百工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7页。
    ③(清)叶梦珠《阅世编》卷六“赋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35页。
    ④童寯《江南园林志·序》,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版,第3页。
    ⑤王春瑜《论明代江南园林》,王春瑜《明清史散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版,第156页。
    ①(明)何良俊《西园雅会集序》,何良俊《何翰林集》卷十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42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109页。
    ②(清)叶梦珠《阅世编》卷十“居第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08页。
    ③(清)吴履震《五葺志逸随笔》卷三,《四库未收书辑刊》子部杂学类,第10辑第1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73页。
    ④(清)魏象枢《通议大夫福建督粮道参议前巡抚陕西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伯张公墓表》,魏象枢《寒松堂集》卷十一,《四库全书存目从书》集部,第213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533页。
    ⑤(明)钟惺《梅花墅记》,钟惺著,李先耕、崔重庆标校《隐秀轩集》卷二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49—350页。
    ①(明)佚名《云间杂志》卷下,《四库全书存目从书》子部,第244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504页。
    ②(清)曹家驹《说梦》卷二“纪松江园亭之兴废”,王文濡辑《说库》下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据民国四年L海文明书局石印本影印,1986年版,第515页。
    ③(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五“记土木”,《笔记小说大观》第十三册,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第127负。
    ④(清)叶梦珠《阅世编》卷十“居第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15页。
    ①(明)阮大铖《宴汪中翰士衡园亭四首》之三(《咏怀堂诗外集》乙部)。阮大铖题咏寤园的诗还有《同吴仲立张损之周公穆集汪士衡湛阁》(《咏怀堂诗集》卷二)、《杪秋同李烟客周公穆刘尔敬张损之叶孺韬刘慧玉宗白集汪中秘士衡寤园》(《咏怀堂诗集》卷二)、《客真州喜杜退思至即招集汪氏江亭》(《咏怀堂诗集》卷三)、《罗绣铭张元秩从采十泛舟真州相访遂集寤园小酌二首》(《咏怀堂诗外集》乙部)等。参见阮大铖《咏怀堂诗集·咏怀堂诗外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37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78、374、385、480—481页。
    ②(清)黄宗羲《张南垣传》,黄宗羲著,沈善洪编《黄宗羲全集》第十册《南雷诗文集》(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572页。
    ③(清)吴伟业《张南垣传》,吴伟业著,李学颖集评标校《吴梅村全集》卷五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060页。
    ④王鸿泰《美感空间的经营——明、清间的城市园林与文人文化》,参见《东亚近代思想与社会》,台北:月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7页。
    ①(清)叶梦珠《阅世编》卷十“居第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16-217页。
    ②(明)茅坤《万卷楼记》,茅坤著,张大芝、张梦新点校《茅坤集》卷二十,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616页。
    ③(明)茅坤《刘南郭先生遗稿序》,茅坤著,张大芝、张梦新点校《茅坤集》卷十三,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469—470页。
    ④(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五“记十木”,《笔记小说大观》第十三册,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第126页。
    ①(明)吴应箕《夏日暂园》,吴应箕《楼山堂集》卷二十五,《从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349页。
    ②(清)钱谦益《耦耕堂记》,钱谦益著,(清)钱曾笺注,钱仲联标校《牧斋初学集》卷四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138页。
    ③(明)王黎《且适园记》,邵忠、李瑾选编《苏州历代名园记·苏州园林重修记》,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70页。
    ④(清)钱泳《履园从话》从话二十“园林·乐圃”引申时行诗,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22页。
    ⑤(清)钱泳《履园从话》从话二十“园林·乐圃”引申时行诗,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22页。
    ①(明)祝允明《唐子畏墓志铭》,祝允明撰《怀星堂集》卷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26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605页。
    ②(明)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山居拙录》,祁彪佳著《祁彪佳文稿》,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7页。
    ①(明)顾大典《谐赏园记》,陈植、张公驰选注,陈从周校阅《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110页。
    ②(明)祁彪佳《寓山注·烂柯山房》,陈植,张公驰选注,陈从周校阅《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281页。
    ③(明)茅坤《明故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浔阳董公行状》,茅坤著,张大芝、张梦新点校《茅坤集》卷三,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136页。
    ④(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五“记土木”,《笔记小说大观》第十三册,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第127页。
    ①(明)张岱《愚公谷》,张岱《陶庵梦忆》卷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68页。
    ②(清)钱谦益《津陵社集诗序》,钱谦益辑《列朝诗集》丁集第七,《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96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332页。
    ③(明)陈子龙自撰《年谱》“崇祯六年癸酉”,陈子龙撰,施蛰存、马祖熙标校《陈子龙诗集》“附录二·年谱卷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647—648页。
    ①(民国)陈去病《五石脂》,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53页。
    ②(明)张岱《陶庵梦忆》卷七“闰中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67页。
    ③(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陈乡宁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60页。
    ④(清)陈济生《祝冒辟疆社盟翁先生双寿序》,(清)冒襄《同人集》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从书》集部,第38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53页。
    ⑤(清)宋如林修,(清)孙星衍、(清)莫晋纂《嘉庆·松江府志》卷七十七《名迹志·第宅上》“娄县附记园林”,《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第68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74页。
    ⑥(明)陈子龙自撰《年谱》“崇祯八年乙亥”,陈子龙撰,施蛰存、马祖熙标校《陈子龙诗集》“附录二·年谱卷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650页。
    ①参见董雁《晚明文人园林观演剧及其戏曲史意义》,《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78—81页。
    ②(明)祁彪佳《寓山注》,陈植、张公驰选注,陈从周校阅《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260页。
    ③(明)祁彪佳《寓山注》,陈植、张公驰选注,陈从周校阅《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260页。
    ①(明)祁彪佳《寓山注》,陈植、张公驰选注,陈从周校阅《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260页。
    ②(明)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山居拙录》,祁彪佳著《祁彪佳文稿》,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2页。
    ①(清)陆文衡《啬庵随笔》卷四,台北:广文书局,1969年版,第2页。
    ②(清)陆文衡《啬庵随笔》卷五,台北:广文书局,1969年版,第4页。
    ①(明)张岱《虎丘中秋夜》,张岱《陶庵梦忆》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7页。
    ①(明)袁宏道《虎丘记》,熊礼汇选注《袁中郎小品》,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137页。
    ②(明)王骥德《曲律》卷四“论曲之亨屯第四十”,《中国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82—183页。
    ③(明)焦竑《参岳王公传》,焦竑撰,李剑雄点校《澹园集》卷二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42页。
    ④(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顾副使大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86页。
    ①(明)姜绍书《无声诗史》卷四“邹迪光”,《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第106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35页。
    ②(民国)金天翮《皖志列传稿》卷一“阮大铖传”,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版,第36页。
    ③(明)计成《园说》,计成《园冶》卷一,《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第8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9页。
    ④(明)袁中道《游居柿录》卷十,袁中道撰,钱伯城点校《珂雪斋集》卷三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347页。
    ⑤(清)吴伟业《王郎曲》,吴伟业著,李学颖注释《吴梅村全集》卷十一“诗后集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83—284页。
    ⑥(明)魏良辅《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五),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7页。
    ①(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096—2097页。
    ②(元)高明《琵琶记·琴诉荷池》,(明)毛晋《六十种曲》(一),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90页。
    ①(清)孔尚任《桃花扇·余韵》,王季思、苏寰中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60页。
    (清)珠泉居士《续板桥杂记》,上海:上海启智书局,1933年版,第1页。
    (明)张岱《琅嬛文集》卷一“西湖梦寻序”,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61页。
    (清)王晫《今世说》卷六“伤逝”,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81页。
    (清)叶梦珠《阅世编》卷五“门柞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15页。
    (清)吴伟业《与冒襄书》,(清)冒襄《同人集》卷四,《四库全书存目从书》集部,第385册,济南:
    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164页。
    赵翼《瓯北诗话》云:“及良玉死,其幸舍客苏昆生来江南,士大夫犹以良玉故而矜宠之。”参见(清)赵翼
    著,霍松林、胡主佑校点《瓯北诗话》卷九“吴梅村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36页。
    ①任道斌《方以智年谱》,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217页。
    ②(清)冒襄《水绘庵六忆小记》,冒襄《巢民文集》卷四,《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39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02页。
    ③(清)叶梦珠《阅世编》卷十“居第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10页。
    ④(清)叶梦珠《阅世编》卷十“居第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15页。
    ⑤(清)李顺著,陈俊民点校《二曲集》卷三十八“四书反身录·论语下”,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489页。
    ⑥(清)叶梦珠《阅世编》卷十“居第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08页。
    ⑦(清)周亮工《读画录》卷一“祁止祥癖”,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从刊》第71册,台北:明文书局,1986
    年版,第23页。
    ①(清)胡介祉《侯朝宗公子传》,(清)侯方域著,何法周主编、王树林校笺《侯方域集校笺》,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562页。
    ②(清)侯方域《李姬传》,侯方域著,胡云翼选注《侯方域文选》,上海:上海北新书局,1936年版,第67—68页。
    ③(清)余怀《板桥杂记》“丽品”,上海:上海启智书局,1933年版,第13页。
    ④(清)余怀《板桥杂记》记其鼎革后遇十娘兄女李媚,曾向李媚询问十娘境况,“曰:从良矣。问其居,曰:在秦淮水阁。问其家,曰:已废为菜圃。问老梅与梧竹无恙乎?曰:已摧为薪矣”。参见(清)余怀《板桥杂记》“丽品”,上海:上海启智书局,1933年版,第11页。
    ⑤(清)余怀《板桥杂记》“轶事”,上海:上海启智书局,1933年版,第27页。
    ⑥孟森《心史从刊》二集《王紫稼考》,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89页。
    ①(清)王友亮《(帝京景物略)择录序》,王友亮《双佩斋文集》卷三,清嘉庆十年刻本。
    ②(清)褚人获《坚瓠壬集》卷四“王子玠”,《清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433页。
    ③(清)褚人获《坚瓠补集》卷五“花案”,《清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865页。
    ①(清)余怀《板桥杂记》“雅游”,上海:上海启智书局,1933年版,第2—3页。
    ②(清)余怀《冒巢民先生七十寿序》,(清)冒襄《同人集》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8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68页。
    ③(清)金埴《不下带编》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99页。
    ①(民国)赵尔巽主编《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四“龚鼎孳传”,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3324页。
    ②(清)余怀《板桥杂记》“丽品”,上海:上海启智书局,1933年版,第14页。
    ③(清)吴伟业撰,靳荣藩注《吴诗集览》卷十九上“诗余一之上·望江南”,《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39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21页。
    ④(民国)赵尔哭主编《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四“吴伟业传”,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3326负。
    ⑤(清)徐釚《本事诗》卷八“吴伟业”,《续修四库全书》集部诗文评类,第169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13页。
    ⑥(民国)赵尔哭主编《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四“吴伟业传”,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3326页。
    ①(清)余怀《冒巢民先生七十寿序》,(清)冒襄《同人集》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8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68—69页。
    ③《清实录》第三册《世祖章皇帝实录》卷六十六,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第514页。
    ①(清)王芑孙《怡老园图记》,邵忠、李瑾选编《苏州历代名园记·苏州园林重修记》,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②(清)徐珂《清稗类钞·娼妓类》“苏州之妓”,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160贝。
    ③(清)徐珂《清稗类钞·娼妓类》“江宁之妓”,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171页。
    ④(清)孔尚任著,汪蔚林编《孔尚任诗文集》卷六“广陵听雨诗序”,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39页。
    ⑤(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虹桥录上,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41页。
    ⑥(清)李光地《三修休园记》,顾一平编《扬州名园记》,扬州:广陵书社,2011年版,第16页。
    ①(清)王士祯《东园记》,郭俊纶编《清代园林图录》,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123页。
    ②(清)梁章矩《归田琐记》卷一“容园”,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页。
    ③(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六“城北录”,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51页。
    ④《乾隆赵城县志》卷二“市里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四册,北京:中国书店据清乾隆25年刻本影印,1992年版,总第55页。
    ⑤(清)申涵光《林下集诗序》,申涵光《聪山集》卷一,《丛书集成初编》文学类,第2473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7页。
    ①(清)尤侗《西堂余集·年谱图诗》,清康熙间刻本。
    ②(清)余怀《寄畅园闻歌记》,(清)张潮辑《虞初新志》卷四,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年版,第57页。
    ①(清)吴伟业《惠山二泉亭为无锡吴邑侯赋》,吴伟业著,李学颖集评标校《吴梅村全集》卷十匕“诗后集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60—461页。
    ②(清)李先荣原本,阮升基增修、宁楷等增纂《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卷八“人物志·文苑”,《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20页。
    ①(民国)孙静庵《栖霞阁野乘》卷下“季亢二家之富”,《满清野史五编》第一种,成都:成都昌福公司,1917年版,第745—746页。
    ②(清)法式善《梧门诗话》抄本卷四,《续修四库全书》集部诗文评类,第170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6页。
    ③(清)尤侗《题<北红拂记)》,尤侗《西堂余集·艮斋倦稿文集》卷九,清康熙间刻本。
    ④(清)尤侗《西堂余集·年谱》,清康熙间刻本。
    ①(清)金埴《巾箱说》,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36页。
    ②(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八“城西录”,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80—181页。
    ①(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二“桥东录”,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74页。
    ②(清)梁堂矩《浪迹从谈》卷二“小玲珑山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1页。
    ③(清)袁枚《杨州秋声馆即事寄江鹤亭方伯兼简汪献西》之二,袁枚著,周本淳标校《小仓山房诗文集》卷二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53页。
    ④(清)蒋士铨《康山草堂观剧》之一,蒋士铨著,卲海清校、李梦声笺《忠雅堂集校笺》卷二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569页。
    ①(明)计成《园说·立基》,《园冶》卷一,《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第8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1页。
    ②(明)计成《园说·屋宇》,《园冶》卷一,《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第8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2页。
    ①(明)华淑《愚公谷记略》,《晚明小品文总集选》卷二“明文奇艳选”,上海:上海南强书局,1935年版,第83页。
    ②(明)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甲申日历》,祁彪佳著《祁彪佳文稿》,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5页。
    ③(清)冒襄《水绘庵修禊记》,冒襄《巢民文集》卷四,《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39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00页。
    ④(清)钱谦益《冬夜观剧歌为徐二尔从作》,钱谦益著,(清)钱曾笺注,钱仲联标校《牧斋初学集》卷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91—292页。
    ⑤(清)吴伟业《王郎曲》,吴伟业著,李学颖集评标校《吴梅村全集》卷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84页。
    ⑥(清)余怀《鹧鸪天·王长安拙政园宴集观家姬演剧》之二,余怀《玉琴斋词》,《续修四库全书》集部词类,第172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0页。
    ⑦(清)陈维崧《望江南·寄东皋冒巢民先生并一二旧游》之三,陈维崧《迦陵词全集》卷一,《续修四库全书》集部词类,第172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83页。
    ①(清)《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42页。
    ②(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19页。
    ③(明)据梧子《笔梦叙》,(清)知虫天了《香艳从书》二集卷一,上海:国学扶轮社排印本,1909年版,第402页。
    ④(清)焦循《剧说》卷六引史承谦《菊庄新话》,《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00页。
    ⑤(明)张岱《陶庵梦忆》卷三“包涵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7页。
    ①(清)孔尚任著,王季思、苏寰中校注《桃花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0-31页。
    ①(明)马佶人《荷花荡》“戏中戏”插图,明崇祯刊本。
    ②(明)兰陵笑笑生著,陈诏、黄霖注释《金瓶梅词话》第四十三回,香港:梦梅馆,1993年版,第527页。
    ③(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七十七回,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504页。
    ④(明J)兰陵笑笑生著,陈诏、黄霖注释《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三回,香港:梦梅馆,1993年版,第826—830页。
    ⑤(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十九回,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132页。
    ⑥(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11页。
    ⑦张岫云《补园旧事》,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5年版,第67—69页。
    ①(明)钟惺《梅花墅记》,钟惺著,李先耕、崔重庆标校《隐秀轩集》卷二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51页。
    ②(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八回,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第320页。
    ③(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虹桥录上,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17页。
    ④(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二“桥东录”,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82页。
    ⑤(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三“桥西录”,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15页。
    ⑥(清)金安清撰,谢兴尧点校《水窗春呓》卷下“维扬胜地”,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2页。
    ①(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献通考》卷二十八“抓榷三”,王运五五编纂《万有文库》第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总第5103页。
    ②(明)梁辰鱼《春夜高瑞南宅赏牡丹听歌姬次韵三首》,梁辰鱼著,吴书荫编集校点《梁辰鱼集·鹿城诗集》卷二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40页。
    ③(清)余怀《寄畅园闻歌记》,(清)张潮《虞初新志》卷四,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年版,第57页。
    ④(清)彭启丰《戊寅岁元夕网师园张灯合乐即事》其一,彭启丰《芝庭诗稿》卷十一,《四库未收书辑刊》集部,第9辑第23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707页。
    ①(清)王挺《冒巢民先生五十寿序》,(清)冒襄《同人集》卷二,《四库全书存日从书》集部,第38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52页。
    ②(清)陈维崧《依园游记》,周韶九选注《陈维崧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77—378页。
    ③(明)计成《园说·立基》“亭榭基”,《园冶》卷一,《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第8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2页。
    ④(明)祁彪佳《赠袁凫公》其二,祁彪佳撰,魏畊校定《远山堂诗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 138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61页。
    ②(清)周光炜《游瞿氏网师园》其二,周光炜《红蕉馆诗钞》,清道光刻初印本。
    ②(清)李流芳《许母陆孺人行状》,李流芳《檀园集》卷九,《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29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75页。
    ③陈从周《扬州园林》,香港: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6页。
    ④梅兰芳述,许姬传、朱家溍记《舞台生活四十年》,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版,第691页。
    ①(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四“技艺·绪绅余技”,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27页。
    ②(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顾副使大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86页。
    ③(明)屠隆《娑罗馆清言叙》,屠隆《娑罗馆清言》,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页。
    ④(清)卢香《冒巢民先生传》,(清)冒襄《同人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8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14页。
    ⑤(清)李渔《乔复生王再来二姬合传》,《李渔全集》第一卷《笠翁—家言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98页。
    ⑥(清)李渔《闲情偶记》卷一“演习部·授曲第三”,《李渔全集》第三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92页。
    ①(明)张岱《陶庵梦忆》卷八“阮圆海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73—74页。
    ②(明)张岱《陶庵梦忆》卷七“过剑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70页。
    ①(明)张岱《陶庵梦忆》卷二“朱云崃女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3页。
    ②(清)褚人获《坚瓠癸集》卷一“周铁墩传”,《清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450页。
    ③(明)张岱《陶庵梦忆》卷四“张氏声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8页。
    ④(明)沈德符《顾曲杂言》“弦索入曲”,《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04页。
    ⑤(明)张岱《陶庵梦忆》卷四“严助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4页。
    ⑥(清)余怀《板桥杂记》中卷“丽品”,上海:上海启智书局,1933年版,第22页。
    ⑦(清)陈济生《祝冒辟疆社盟翁先生双寿序》,(清)冒襄《同人集》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8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53页。
    ①(明)冯梦桢《日记·戊戌》,冯梦桢《快雪堂集》卷五十六,《四库全书存目从书》集部,第164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768—769页。
    ②(明)冯梦桢《日记·壬寅》,冯梦桢《快雪堂集》卷五十九,《四库全书存目从书》集部,第16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57页。
    ③(明)张岱《陶庵梦忆》卷七“愚公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68页。
    ④(明)张岱《陶庵梦忆》卷四“不系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0页。
    ⑤(明)邹迪光《郁仪楼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58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453页。
    ①(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梁伯龙传奇”,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44页。
    ②(明)李开先《词谑》,《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78—279页。
    ③(明)张岱《陶庵梦忆》卷七“冰山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70页。
    ①(明)冯梦桢《日记·壬寅》,冯梦祯《快雪堂集》卷五十九,《四库全书存目从书》集部,第16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61页。
    ②(明)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居林适笔》,祁彪佳著《祁彪佳文稿》,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044—1045页。
    ③(明)潘允端《玉华堂日记》,上海博物馆藏稿本。
    ④(清)顾禄《清嘉录》卷三,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68页。
    ⑤(明)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丙子日历》,祁彪佳著《祁彪佳文稿》,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0页。
    ⑥(明)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乙酉日历》,祁彪佳著《祁彪佳文稿》,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8页。
    ⑦(明)冯梦祯《日记·庚子》,冯梦祯《快雪堂集》卷五十八,《四库全书存目从书》集部,第16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8灭。
    ⑧(明)冯梦祯《日记·庚子》,冯梦祯《快雪集》卷五十八,《四库全书存目从书》集部,第16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36页。
    ⑨(明)潘允端《玉华堂日记》,上海博物馆藏稿本。
    ⑩(明)冯梦桢《日记·己亥》,冯梦祯《快雪堂集》卷五十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6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3页。
    ①(明)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甲申日历》,祁彪佳著《祁彪佳文稿》,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6页。
    ②(明)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祁彪佳著《祁彪佳文稿》,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052、1086、1089、1122、1138、1146、1155、1159页。
    ③徐渊等整理记录《宁波昆剧老艺人回忆录》,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7—68页。
    ④(清)袁学澜《元夕灯词》,袁学澜《吴郡岁华纪丽》卷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7页。
    ⑤(明)据梧子《笔梦叙》,(清)知虫天子《香艳从书》二集卷一,上海:国学扶轮社排印本,1909年版,第403页。
    ⑥(明)董其昌《中书舍人许玄祐墓志铭》,董其昌《容台文集》卷八,《四库全书存目从书》集部,第171 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499页。
    ①(清)尤侗《西堂余集·年谱图诗》,清康熙间刻本。
    ②(清)余怀《板桥杂记》中卷“丽品”,上海:上海启智书局,1933年版,第14-15页。
    ③(明)兰陵笑笑生著,陈诏、黄霖注释《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三回,香港:梦梅馆,1993年版,第822—823页之间第二幅捅图。
    ④(明)刘宗周《人谱类记》五“右总记·观戏剧”,上海:青年协会书局,1927年版,第66页。
    ①(清)钱德苍《新订解人颐广集》卷八“谠言集”王利器辑《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第三编“社会舆论·妇女不可看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57页。
    ②(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九“戏剧”,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03页。
    ③(明)兰陵笑笑生著,陈诏、黄霖注释《金瓶梅词话》第七十回,香港:梦梅馆,1993年版,第939页。
    ①(明)兰陵笑笑生著,陈诏、黄霖注释《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三回,香港:梦梅馆,1993年版,第830页。
    ②(明)姚旅《风篇上》,姚旅《露书》卷八,《续修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第113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51页。
    ③(明)杨慎《丹铅总录》卷十四“订讹类·北曲”,《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第85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494页。
    ④(清)张牧《笠泽随笔》,转引自叶德均《戏曲小说丛考》,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8页。
    ⑤(明)据梧子《笔梦叙》,(清)知虫天子《香艳丛书》二集卷一,上海:国学扶轮社排印本,1909年版, 第401—402页。
    ①(明)冯梦祯《日记·庚寅》,(明)冯梦祯《快雪堂集》卷五十,《四库全书存日从书》集部,第164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715页。
    ②(明)钱澄之《所知录》卷六“阮大铖本末小纪”,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44页。
    ③(清)陆次云《圆圆传》,(清)知虫天子《香艳从书》九集卷一,上海:国学扶轮社排印本,1909年版,第226页。
    ④(清)庄清逸《南府之沿革》,北平国剧学会编辑《戏剧从刊》1932年5月第2辑,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影印,1993年版,第137页。
    ⑤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李煦奏折》“弋腔教习叶国桢已到苏州折”,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页。
    ①(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演戏”:“梨园演戏,高宗南巡时为最盛,而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了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78页。
    ②(清)昭梿《啸亭杂录》卷六“和王预凶”,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8页。
    ③(明)史玄《旧京遗事》,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5页。
    ④(明)汤显祖《七夕醉答君东》,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一)诗文卷十八,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791页。
    ①(明)徐复祚《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38页。
    ①(明)徐复祚《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37—238页。
    ②(明)沈德符《顾曲杂言》“填词名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06页。
    ③(明)屠隆《章台柳玉合记叙》,屠隆《栖真馆集》卷十一,《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36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31页。
    ④(明)汤显祖《玉合记题词》,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二)诗文卷三十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152页。
    ⑤(明)徐复祚《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36页。
    ⑥(明)王骥德《曲律》卷三“杂论第三十九上”,《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52页。
    ⑦(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艳品·紫箫”,《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7页。
    ⑧(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雅品残稿·明珠”,《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30页。
    ①(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能品·还带”,《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32页。
    ②(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能品·忠孝”,《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71页。
    ③(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杂调·麒麟”,《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15页。
    ④(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具品·千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11页。
    ⑤(明)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归南快录》,祁彪佳著《祁彪佳文稿》,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563—840页。
    ①(明)沈德符《顾曲杂言》“填词名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06页。
    ②(明)王骥德《曲律》卷四“杂论第三十九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67页。
    ③吴冠五评李渔《后断肠诗》十首之二:“忆壬了春,偕周栎园宪副、方楼冈学士、方邵村侍御、何省斋太史集芥子园观剧。”余怀赠李渔两首满江红题云:“同邵村、省斋集笠鸿浮白轩听曲。”参见(清)李渔《后断肠诗》之二,《李渔全集》第二卷《笠翁一家言诗词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16页。(清)余怀《满江红·同邵村、省斋集笠鸿浮白轩听曲二首》,余怀《玉琴斋词》,《续修四库全书》集部词类,第172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3页。
    ④(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艳品·昙花”,《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9页。
    ①(明)吕天成《曲品》卷下“屠赤水所著传奇三本”,《中国古典戏曲论着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35页。
    ②(清)张廷玉等《明史·屠隆传》,《明史》第二十四册卷二百八十八“列传第一百七十六·文苑四”,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388—7389页。
    ③四库馆臣评明人张应文《张氏藏书》四卷,认为箪瓢乐中粥经一篇摹仿《论语》,乃侮圣言,目亦归罪于屠隆、陈继儒,曰:“明之末年国政坏而士风亦坏,掉弄聪明,决裂防检,遂至於如此。屠隆、陈继儒诸 人不得不任其咎也。”参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二十六册,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杂家类存目十一”,王云五编《万有文库》第一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8页。
    ①(明)屠隆《行路难》,屠隆《由拳集》卷八,《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36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7页。
    ②(明)屠隆《北地》其一,屠隆《由拳集》卷八,《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36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7页。
    ③(明)屠隆《与冯开之》,屠隆《由拳集》卷十四,《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36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78—179页。
    ①(明)屠隆《与冯开之》,屠隆《由拳集》卷十四,《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36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80页。
    ②(明)屠隆《与冯开之》,屠隆《由拳集》卷十七,《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36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39页。
    ③(明)屠隆《与开之二首》,屠隆《由拳集》卷十七,《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36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40—241页。
    ①(明)屠隆《与君典》,屠隆《由拳集》卷十七,《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36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29页。
    ②(明)屠隆《吁嗟行为开之赋》之二,屠隆《由拳集》卷七,《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36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2页。
    ③(清)胡文学《礼部屠长卿先生隆》,(清)李邺嗣《甬上耆旧传》卷十九,清康熙十四年敬业堂刻本。
    ①(明)屠隆《与李观察》,屠隆《白榆集》卷九,《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35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61页。
    ②(明)王世贞《青浦屠侯去思记》,王世贞《弇州续稿》卷五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8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750页。
    ③(清)张廷玉等《明史·屠隆传》,《四史》第二十四册卷二百八十八“列传第一百七十六·文苑四”,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388页。
    ④(明)屠隆《青溪道上吟留别京邑诸游好》,屠隆《白榆集》卷三,《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35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58页。
    ⑤(明)屠隆《长安元夕听武生吴歌》,屠隆《白榆集》卷三,《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35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64页。
    ①(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词曲·昙花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45页。
    ②(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词曲·昙花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44—645页。
    ③(明)屠隆《凫园叙》,屠隆《栖真馆集》卷十,《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360册,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27—428页。
    ①(明)屠隆《凫园叙》,屠隆《栖真馆集》卷十,《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36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28页。
    ②(明)屠隆《与顾益卿》,屠隆《白榆集》卷十一,《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35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78页。
    ③(明)冯梦祯《日记·己亥》,冯梦祯《快雪堂集》卷五十七,《四库全书存目从书》集部,第16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12页。
    ①(明)张岱《琅嬛文集》卷四“家传”,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155—158页。
    ②(明)张岱《琅嬛文集》卷四“家传”,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162页。
    ③(明)张岱《陶庵梦忆》卷四“张家声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7页。
    ④(明)张岱《陶庵梦忆》卷六“曹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60页。
    ⑤(明)张岱《琅嬛文集》卷四“家传”,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164—165页。
    ①(明)张岱《琅嬛文集》卷四“附传”,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169页。
    ②(明)张岱《琅嬛文集》卷四“附传”,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173页。
    ③(明)张岱《陶庵梦忆》卷六“目莲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2—53页。
    ④(明)张岱《琅嬛文集》卷四“五异人传”,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183页。
    ⑤(明)张岱《琅嬛文集》卷一“四书遇序”,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25页。
    ⑥(明)张岱《琅嬛文集》卷一“石匮书自序”,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18页。
    ⑦(明)张岱《琅嬛文集》卷六“祭周戬伯文”,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274—275页。
    ⑧(明)张岱《陶庵梦忆》卷三“天镜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6页。
    ①(明)张岱《琅嬛文集》卷二“快园记”,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95页。
    ②(明)张岱《陶庵梦忆》卷三“丝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0页。
    ③(明)张岱《陶庵梦忆》卷二“绍兴琴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4页。
    ①(明)张岱《陶庵梦忆》卷八“阮网海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73—74页。
    ②(明)张岱《陶庵梦忆》卷四“不系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0页。
    ③(明)张岱《陶庵梦忆》卷六“彭天锡串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2页。
    ④(明)张岱《陶庵梦忆》卷四“张氏声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7—38页。
    ⑤(明)张岱《陶庵梦忆》卷五“刘晖吉女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9页。
    ①(明)张岱《陶庵梦忆》卷五“刘晖吉女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9页。
    ②(明)张岱《曲中妓王月生》,张岱著,夏咸淳校点《张岱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5—46页。
    ①(清)冒襄《寄吴梅村先生》之一之二,冒襄《巢民诗集》卷五,《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39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46页。
    ②冒鹤亭《云郎小史》,张次溪《清代燕都梨园史料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958页。
    ③(清)刘体仁《悲咤一篇书水绘庵集后》,(清)冒襄《同人集》卷三,《四库全书存目从书》集部,第38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113页。
    ④冒鹤亭《云郎小史》,张次溪《清代燕都梨园史料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958页。
    ⑤(清)孙朝让《五十双寿序》,(清)冒襄《同人集》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从书》集部,第385册,济南: 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50页。
    ①(清)卢香《冒巢民先生传》,(清)冒襄《同人集》,《四库全书存目从书》集部,第38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14页。
    ②(清)陈维崧《小三吾倡和诗序》,(清)冒襄《同人集》卷一,《四库全书存目从书》集部,第38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32页。
    ③(清)王挺《祝冒辟疆社盟翁先生双寿序》,(清)冒襄《同人集》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从书》集部,第38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52页。
    ④(清)陈维崧《水绘庵记》,(清)冒襄《同人集》卷三,《四库全书存目从书》集部,第38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83—84页。
    ⑤(清)冒襄《水绘庵六忆小记》,(清)冒襄《巢民文集》卷四,《续修心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39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03页。
    ⑥(清)冒襄《水绘庵修禊记》,(清)冒襄《巢民文集》卷四,《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39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00页。
    ①(清)杜浚《朴巢文选序》,(清)冒襄《同人集》卷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8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6页。
    ②(清)冒襄《水绘庵修禊记》,冒襄《巢民文集》卷四,《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39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00页。
    ③(清)许承宣《恭祝大征君前司李巢翁冒老年臺先生七十大庆序》,(清)冒襄《同人集》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8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68页。
    ④(清)高世泰《祝冒辟疆社盟翁先生双寿序》,(清)冒襄《同人集》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从书》集部,第38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49页。
    ⑤(清)徐倬《恭祝大征君前司李辟翁冒老伯七衮荣寿序》,(清)冒襄《同人集》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8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59—60页。
    ①(清)余怀《冒巢民先生七十寿序》,(清)冒襄《同人集》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从书》集部,第38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68页。
    ②(清)瞿有仲《巢民冒先生五十荣寿序》,(清)冒襄《同人集》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从书》集部,第38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54页。
    ③(清)陈瑚《得全堂夜燕后记》,(清)冒襄《同人集》卷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8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86页。
    ①(清)冒襄《影梅庵忆语》,《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第127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37页。
    ②(清)陈瑚《得全堂夜燕记》,(清)冒襄《同人集》卷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8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85页。
    ③(清)陈瑚《得全堂夜燕记》,(清)冒襄《同人集》卷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8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85页。
    ①(清)陈瑚《得全堂夜燕记》,(清)冒襄《同人集》卷三,《四库全书存日从书》集部,第38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85页。
    ②(清)吴伟业《楚两生行并序》,吴伟业著,李学颖集评标校《吴梅村全集》卷十“诗后集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46页。
    ③(清)吴伟业《与冒襄书》,(清)冒襄《同人集》卷四,《四库全书存目从书》集部,第38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164页。
    ① (清)吴伟业《琵琶行并序》,吴伟业著,李学颖集评标校《吴梅村全集》卷三“诗前集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55—56页。
    ②(清)吴伟业《琵琶行并序》,吴伟业著,李学颖集评标校《吴梅村全集》卷三“诗前集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56页。
    ③(清)徐釚著,唐圭璋校注《词苑从谈》卷九“纪事四·阳羡生摸鱼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06页。
    ④(清)徐釚著,唐圭璋校注《词苑从谈》卷九“纪事四·阳羡生摸鱼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06页。
    ①(清)冒襄《附书邵公木世兄见寿诗后》,冒襄《同人集》卷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8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117页。
    ②(清)李渔《闲情偶记》卷一“词曲上·音律第三”,《李渔全集》第三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6页。
    ③(清)李渔《(春及堂诗)跋》,《李渔全集》第一卷《笠翁—家言文集》卷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34—135页。
    ①(清)李渔《应试中途闻警归》,《李渔全集》第二卷《笠翁—家言诗词集》笠翁诗集卷一,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94页。
    ②(清)李渔《甲申纪乱》,《李渔全集》第二卷《笠翁—家言诗词集》笠翁诗集卷一,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9页。
    ③(清)李渔《闲情偶寄》卷六“颐养部·行乐第一”,《李渔全集》第三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19页。
    ④(清)李渔《闲情偶寄》卷六“颐养部·行乐第一”,《李渔全集》第三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19页。
    (清)李渔《辛卯元日》,《李渔全集》第二卷《笠翁—家言诗词集》笠翁诗集卷一,杭州:浙江古籍出版
    社,1991年版,第88页。
    ①(清)李渔《闲情偶记》卷四“居室部·房舍第一”,《李渔全集》第三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56-157页。
    ②(清)余怀《闲情偶记序》,《李渔全集》第三卷《闲情偶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页。
    ③(清)余怀《闲情偶记序》,《李渔全集》第三卷《闲情偶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页。
    ④(清)李渔《活虎行并序》,《李渔全集》第二卷《笠翁—家言诗词集》笠翁诗集卷一,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4—45页。
    ⑤(清)李渔《风筝误·释疑》,《李渔全集》第四卷《笠翁传奇十种》,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03页。
    ①(清)李渔《闲情偶记》卷四“居室部·房舍第一”,《李渔全集》第三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57页。
    ②(清)李渔《闲情偶记》卷四“居室部·窗栏第二”,《李渔全集》第三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71页。
    ③(清)李渔《乔复生王再来二姬合传》,《李渔全集》第一卷《笠翁—家言文集》卷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95—98页。
    ①(清)李渔《乔复生王再来二姬合传》,《李渔全集》第一卷《笠翁—家言文集》卷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98页。
    ②(清)李渔《乔复生王再来二姬合传》,《李渔全集》第一卷《笠翁—家言文集》卷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98页。
    ③(清)方文《三月三日邀孙鲁山侍郎饮李笠翁园即事作歌》,《嵞山集续集》卷二,《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40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47页。
    ④(清)李渔《乔复生王再来二姬合传》,《李渔全集》第一卷《笠翁—家言文集》卷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98页。
    ⑤(清)李渔《乔复生王再来二姬合传》,《李渔全集》第一卷《笠翁—家言文集》卷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98页。
    ⑥(清)李渔《端阳前五日,尤展成、余澹心、宋澹仙诸子集姑苏寓中,观小鬟演剧,澹心首倡八绝,依韵和之》之六,《李渔全集》第二卷《笠翁一家言诗词集》笠翁诗集卷三,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48页。
    ⑦(清)李渔《端阳后七日,诸君了重集寓斋,备观新剧。澹心又迭前韵,即席和之》之一,《李渔全集》第二卷《笠翁—家言诗词集》笠翁诗集卷三,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48页。
    ⑧(清)尤侗《闲情偶记序》,《李渔全集》第三卷《闲情偶记》,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页。
    ①(清)李渔《花心动·王长安席上观女乐》,《李渔全集》第二卷《笠翁一家言诗词集》耐歌词,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84页。
    ②(清)李渔《端阳前五日,尤展成、余澹心、宋澹仙诸子集姑苏寓中,观小鬓演剧。澹心首倡八绝,依韵和之》之五,《李渔全集》第二卷《笠翁——家言诗词集》笠翁诗集卷三,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48页。
    ③(清)李渔《乔复生王再来二姬合传》,《李渔全集》第一卷《笠翁—家言文集》卷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99页。
    ④(清)李渔《与龚芝麓大宗伯》,《李渔全集》第一卷《笠翁—家言文集》卷三,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63页。
    ①(清)赵坦《保甓斋文录》卷三《书李笠翁墓券后》,《李渔全集》第十九卷单锦珩编《李渔研究资料选辑》,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14页。
    ②董康《曲海总目提要》卷二十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995页。
    ④(清)李渔《上都门故人述旧状书》,《李渔全集》第一卷《笠翁—家言文集》卷三,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25页。
    ④(清)袁于令《娜如山房说尤》,《李渔全集》第十九卷单锦珩编《李渔研究资料选辑》,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10页。
    ⑤(清)李渔《严陵纪事》之七,《李渔全集》第二卷《笠翁—家言诗词集》笠翁诗集卷三,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71页。
    ⑥(清)李渔《多丽·过子陵钓台》,见《李渔全集》第二卷《笠翁—家言诗词集》耐歌词,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94页。
    ①(美)宇文所安《机智与私人生活》,宇文所安著,陈引池、陈磊译《中国“中世纪”的终结》,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2页。
    ②(明)顾大典《谐赏园记》,陈植、张公弛选注,陈从周校阅《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110页。
    ③(明)高攀龙《可楼记》,高攀龙《高子遗书》卷十,《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292册,L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625页。
    ④(战国)屈原《渔父》,马茂元选注《楚辞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65页。
    ①(宋)苏舜钦《沧浪亭记》,王稼句编注《苏州园林历代文钞》,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页。
    ②(清)吴存礼《重修沧浪亭记》,王稼句编注《苏州园林历代文钞》,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6页。
    ③(清)阙名《游沧浪亭记》,王稼句编注《苏州园林历代文钞》,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5页。
    ④(明)顾大典《谐赏园记》,陈植、张公弛选注,陈从周校阅《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110页。
    ⑤(明)顾大典《谐赏园记》,陈植、张公弛选注,陈从周校阅《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109页。
    ⑥(明)顾大典《谐赏园记》,陈植、张公弛选注,陈从周校阅《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108页。
    ⑦(清)陈维崧《水绘庵记》,(清)冒襄《同人集》卷三,《四库全书存目从书》集部,第38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83—84页。
    ⑧(清)陈维崧《水绘庵记》,(清)冒襄《同人集》卷三,《四库全书存目从书》集部,第38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84页。
    ①宗白华《论文艺的空灵充实》,宗白华《艺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76页。
    ②王毅《中国园林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3页。
    ①(唐)白居易《中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卷二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493页。
    ②(唐)白居易《闲题家池寄王屋张道士》,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卷三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483页。
    ③(唐)白居易《池上篇并序》,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卷六十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706页。
    ④(唐)白居易《池上篇并序》,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卷六十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706页。
    ⑤(宋)苏舜钦《沧浪亭记》,王稼句编注《苏州园林历代文钞》,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页。
    ①(明)文徵明《王氏拙政园记》,陈植、张公弛选注,陈从周校阅《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101页。
    ②(清)潘耒《纵棹园记》,陈植、张公弛选注,陈从周校阅《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313页。
    ①(明)饯穀《跋师子林图册》,王稼句编注《苏州园林历代文钞》,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34页。
    ②(清)汪琬《姜氏艺圃记》,邵忠、李瑾选编《苏州历代名园记·苏州园林重修记》,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84页。
    ③(清)徐树不《识小录》卷四“拙政园”,孙毓修等辑《涵芬楼秘笈》第一集《识小录》,上海:商务印书馆,据徐武子手稿本影印,1916年版,第1044页。
    ④(清)沈德潜《兰雪堂图记》,邵忠、李瑾选编《苏州园林重修记·苏州历代名园记》,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106—107页。
    ⑤(清)汪琬《尧峰山庄记》,邵忠、李瑾选编《苏州历代名园记·苏州园林重修记》,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123页。
    ①(明)王思任《名园咏序》,施蛰存编《晚明二十家小品》卷十九“王季重小品”,上海:光明书局,1935年版,第308页。
    ②(明)王思任《名园咏序》,施蛰存编《晚明二十家小品》卷十九“王季重小品”,上海:光明书局,1935年版,第308—309页。
    ③(明)刘士龙《乌有园记》,朱剑心选注《晚明小品选注》卷六,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86页。
    ①(明)刘士龙《乌有园记》,朱剑心选注《晚明小品选注》卷六,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88页。
    ①(加)诺思洛普·弗莱(Northrop Frye)著,吴持哲译《神力的语言:“圣经与文学”研究续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08—253页。
    ②袁珂《山海经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14页。
    ③龚鹏程《神话与幻想的世界:人文创造与自然秩序》,龚鹏程《中国小说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9页。
    ①(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陶渊明著,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65—166页。
    ②(南朝宋)刘义庆《刘晨阮肇》,刘义庆《幽明录》卷一,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1—2页。
    ①(战国)宋玉《高唐赋》,宋下著,吴广平编注《宋玉集》,长沙: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50-51页。
    ②(战国)宋玉《神女赋》,宋玉主,吴广平编注《宋玉集》,长沙: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72页。
    ③(魏)曹植《洛神赋》,曹植著,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卷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83页。
    ①(唐)张鷟《游仙窟》,上海: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1-2页。
    ②(唐)张鷟《游仙窟》,上海: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23页。
    ①(清)徐喈凤《会仙记》, (清)张潮辑《虞初新志》卷十四,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年版,第212页。
    ②(清)王晫《看花述异记》,(清)张潮辑《虞初新志》卷十二,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年版,第183页。
    ③(清)王晫《看花述异记》,(清)张潮辑《虞初新志》卷十二,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年版,第186页。
    ④(明)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第三折,(明)隋树森《元曲选外编》,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67页。
    ⑤(明)白朴《墙头马上》,(明)臧晋叔《元曲选》,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34页。
    ①参见(明)毛晋《六十种曲》,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郑振铎主编《古本戏曲从刊》,上海:商务印书馆,1953年版: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①冯文楼《从桃花源、后花园到大观园——一个文学类型的文化透视》,《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5卷,2006年第5期,第104-110页。
    ①(明)汤显祖《续栖贤莲社求友文》,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二)诗文卷三十六,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1页。
    ②(明)汤显祖《牡丹亭题词》,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二)诗文卷三十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153页。
    ①(明)汤显祖《牡丹亭·闺墅》,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085、2087页。
    ②(明)汤显祖《牡丹亭·闺塾》,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086页。
    ③(明)汤显祖《牡丹亭·慈戒》,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101页。
    ④(明)汤显祖《牡丹亭·肃苑》,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094页。
    ⑤(明)汤显祖《牡丹亭·训女》,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074页。
    ①(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096页。
    ②(明)汤显祖《牡丹亭·肃苑》,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093页。
    ①(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096—2097页。
    ②(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096页。
    ③(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097页。
    ④(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098、2099页。
    ①(明)汤显祖《牡丹亭·寻梦》,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107页。
    ②(明)汤显祖《牡丹亭·寻梦》,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107页。
    ③(明)汤显祖《牡丹亭记题词》,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二)诗文卷三十三,上海: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153页。
    ①(明)汤显祖《牡丹亭·言怀》,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071页。
    ②(明)汤显祖《牡丹亭·写真》,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113页。
    ③(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097—2098页。
    ④(明)汤显祖《牡丹亭·玩真》,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157—2158页。
    ⑤(明)汤显祖《牡丹亭·玩真》,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158页。
    ①(明)汤显祖《牡丹亭·幽媾》,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165页。
    ②(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098页。
    ③参见董雁《明清江南闺阁女性的<牡丹亭)阅读接受》,《东方从刊》,2009年第4期,第216—230页。
    ④(美)孙康宜著,李奭学译《陈子龙柳如是诗词情缘》,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页。
    ①(1)汤显祖《牡丹亭·训女》,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073页。
    ②(明)汤显祖《牡丹亭·标目》,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067页。
    ③(明)袁宏道《偶成》,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卷三《锦帆集》之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23页。
    ①(清)林以宁《还魂记题序》,毛效同编《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89页。
    ②(明)汤显祖《七夕醉答君东》,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一)诗文卷十八,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791页。
    ③(明)汤显祖《帅从升兄弟园上作》,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一)诗文卷十八,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786页。
    ④(明)梅鼎祚《答汤义仍》,梅鼎祚《鹿裘石室集》书牍卷十三,《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3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41页。
    ①(明)汤显祖《与宜伶罗章二》,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二)诗文卷四十九,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519页。
    ②朱万曙《明人对(牡丹亭)的评点批评及其传播功用》一文,据毛效同《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所辑十一种刊本,提出两种改评本:
    一为臧懋循改本《牡丹亭》,篇首有其《玉茗堂传奇引》,该本将原著五十五出删并为三十六折,并调换场次,改动曲词;一为冯梦龙改本《风流梦》,
    卷首有冯《风流梦小引》、《风流梦总评》,冯梦龙删除了《牡丹亭》十出次要戏,并对一些出日进行合并或者分拆,对文辞也有改动,而且.
    有多处关于舞台演出的眉批。徐扶明《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一文补充其他几种改本:一为硕园居士徐日曦删改本《牡丹亭》,前有其序,
    删除了九出次要戏,合并了一些出目,移动部分场次,删除二十多支曲子,改动较大;一为沈璟改本《同梦记》与吕胤昌改本《牡丹亭》,
    沈本全本己佚,唯余两曲,收于《南词新谱》,吕本未见。参见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编《汤显祖与牡丹亭》(上),2005年版,第343—366页。
    ③(明)汤显祖《答孙俟居》,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一)诗文卷四十六,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392页。
    ④(明)汤显祖《哭娄江女子二首》序,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一)诗文卷十六,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710页。
    ①(清)裘君弘《西江诗话》卷十“李明睿”,《续修四库全书》集部诗文评类,第1699册,上海:L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95页。
    ②(明)朱隗《鸳湖主人出家姬演(牡丹亭记)歌》,(清)陈田辑撰《明诗纪事》辛籖卷二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324页。
    ③(明)范景文《辰叟圣符招同介孺看演<牡丹亭)传奇得三字》,范景文《文忠集》卷十,《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29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597页。
    ④(清)陈维崧《同诸子夜坐巢民先生宅观剧各得四绝句》之三,陈维崧《陈迦陵诗文词全集》之《湖海楼诗集》卷一,《四部从刊初编》集部,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患立堂刊本,1936年版,第251页。
    ⑤(清)蒋士铨《秋夜》,蒋士铨著,邵海清校,李梦生笺《忠雅堂集校笺》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93页。
    ⑥(清)黄宗羲《南雷诗历》卷四《听唱<牡丹亭)》,黄宗羲著,沈善洪编《黄宗羲全集》第十一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20页。
    ⑦(清)王士祯《望江南·秦邮有赠》之五,王士祯《衍波词》卷上,王云五主编《从书集成初编》,长沙: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2页。
    ①(清)李渔《怜香伴》卷末收场诗,《李渔全集》第四卷“笠翁传奇十种”,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10页。
    ②(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卷八《孟子·梁惠王下篇》,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19页。
    ③(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卷上《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页。
    ①(清)余怀《板桥杂记》“雅游”,上海:上海启智书局,1933年版,第6页。
    ②(宋)柳永《下女摇仙佩》,柳永撰,薛瑞生校注《乐章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页。
    ①(明)陆采《明珠记·闺叹》,(明)毛晋《六十种曲)(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9页。
    ②(明)孟称舜《娇红记·晚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8-19页。
    ③(明)陆采《明珠记·赴京》,(明)毛晋《六十种曲》(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页。
    ①(明)孟称舜《娇红记·辞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①(唐)许尧佐《柳氏传》,鲁迅《鲁迅全集》第十卷《唐宋传奇集》卷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227页。
    ②(唐)蒋防《霍小玉传》,鲁迅《鲁迅全集》第十卷《唐宋传奇集》卷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247页。
    ③(清)李渔《风筝误·贺岁》,《李渔全集》卷四“笠翁传奇十种”,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20页。
    ④(明)陆采《怀香记·相思露意》,(明)毛晋《六十种曲》(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9页。
    ①(明)陆采《明珠记·守节》,(明)毛晋《六十种曲》(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5页。
    ②(明)杨珽《龙膏记·宠赐》,(明)毛晋《六十种曲》(第十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页。
    ③(咧)王骥德《曲律》卷四“杂论第三十九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65页。
    ④(清)蒲松龄《连城》,蒲松龄著,朱其铠编《全本新注聊斋志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第363—364页。
    ①(清)姜绍书《韵石斋笔谈》“晚季音乐”,《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第87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15页。
    ②(清)冒襄《影梅庵忆语》,《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第127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37页。
    ①(清)阮大铖《燕子笺·拾笺》,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7—28页。
    ②(清)李渔《闲情偶寄》卷二“词曲部下·科诨第五”,《李渔全集》第三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7页。
    ③(清)李渔《答陈蕊仙》,《李渔全集》第一卷《笠翁—家言文集》卷三,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76页。
    ① (清)李调元《雨村曲话》,《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6页。
    ②(清)李渔《梁冶洲明府西湖垂钓图赞》, 《李渔全集》第一卷《笠翁一家言文集》卷一,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05页。
    ③参见(明)毛晋《六十种曲》,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郑振铎主编《古本戏曲丛刊》, 上海:商务印书馆,1953年版;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①(清)孔尚任《桃花扇·先声》,王季思、苏寰中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页。
    ②(清)孔尚任《桃花扇凡例》,王季思、苏寰中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页。
    ①(清)孔尚任《桃花扇小引》,王季思、苏寰中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页。
    ②(清)孔尚任《桃花扇·听稗》,王季思、苏寰中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页。
    ③(清)余怀《板桥杂记》“雅游”,上海:上海启智书局,1933年版,第2—3页。
    ①(清)孔尚任《桃花扇·听稗》,王季思、苏寰中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页。
    ②(清)孔尚任《桃花扇·听稗》,王季思、苏寰中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页。
    ③(清)余怀《板桥杂记》“轶事”,上海:上海启智书局,1933年版,第27—28页。
    ④(清)孔尚任《桃花扇·侦戏》,王季思、苏寰中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9页。
    ①(清)孔尚任《桃花扇·侦戏》,王季思、苏寰中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0—31页。
    ②(清)陈维崧《金陵游记序》,陈维崧《陈迦陵诗文词全集》卷三,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38页。
    ①(清)孔尚任《桃花扇·媚座》,王季思、苏寰中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36-138页。
    ②(清)孔尚任《桃花扇·拜坛》,王季思、苏寰中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08页。
    ③(清)孔尚任《桃花扇·骂筵》,王季思、苏寰中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55-156页。
    ①(清)余怀《板桥杂记》“雅游”,上海:上海启智书局,1933年版,第3—4页。
    ②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上册,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75页。
    ①(明)叶绍袁《天寥年谱别记》,叶绍袁编,冀勤辑校《午梦堂集》“附录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92页。
    ②(清)孔尚任《桃花扇·传歌》,王季思、苏寰中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6页。
    ③(清)孔尚任《桃花扇·访翠》,王季思、苏寰中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0页。
    ④(清)孔尚任《桃花扇·眠香》,王季思、苏寰中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5页。
    ⑤(清)孔尚任《桃花扇·传歌》,王季思、苏寰中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6页。
    ①(美)孙康宜《阴性风格或女性意识》,孙康宜《古典与现代的女性阐释》,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6-117页。
    ③(清)孔尚任《桃花扇·却奁》,王季思、苏寰中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3页。
    ③(清)孔尚任《桃花扇·辞院》,王季思、苏寰中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82页。
    ④(清)孔尚任《桃花扇·寄扇》,王季思、苏寰中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47页。
    ①(清)孔尚任《桃花扇·题画》,王季思、苏寰中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76、178页。
    ②(清)孔尚任《桃花扇·入道》,王季思、苏寰中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51页。
    ③(清)孔尚任《桃花扇·入道》,王季思、苏寰中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52页。
    ④(清)侯恂《南园记》,(清)侯方域著,何法周主编、王树林校笺《侯方域集校笺》,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602页。
    ⑤(清)侯方域《李姬传》,侯方域著,胡云翼选注《侯方域文选》,上海:上海北新书局,1936年版,第67-68页。
    ①(清)孔尚任《桃花扇·余韵》,王季思、苏寰中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58—260页。
    ②(清)孔尚任《桃花扇本末》,王季思、苏寰中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3页。
    ①(清)孔尚任《桃花扇本末》,王季思、苏寰中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页。
    ②(清)孔尚任《桃花扇本末》,王季思、苏寰中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页。
    ③(清)孔尚任《桃花扇本末》,王季思、苏寰中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页。
    ④(清)宋荦《观桃花扇漫题六绝句》,宋荦《西陂类稿》卷二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32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98页。
    ①(清)吴陈琰《题桃花扇》,蔡毅编《中国戏曲序跋汇编》(三),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1620页。
    ②(清)陈于玉《题桃花扇》,蔡毅编《中国戏曲序跋汇编》(三),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1616—1617页。
    ③(清)刘中柱《观(桃花扇>传奇歌》,刘中柱《又来馆诗集》卷四,康熙间刊本。
    ①(清)姚廷遴著,桂永定标点《历年记》,《清代日记汇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9页。
    ②(清)佚名《圣祖五幸江南恭录》,《从书集成续编》,第279辑,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616—617页。
    ③(清)汤右曾《八月十三夜相湖招同天门学士、缄庵侍读、聿修宫赞、蔗山、蓼亭两都谏小饮王文靖公怡园,偶话旧事感叹有作》,汤右曾《怀清堂集》卷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32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588页。
    ④(清)黄印《锡金识小录》卷十,光绪二十二年刊本。
    ⑤(清)王豫《江苏诗征》卷三十八,清道光元年焦山海西庵诗征阁刻本。
    ⑥ (清)陈元龙《桐川寓舍作寄安澜园主人》,(清)赵怀玉《亦有生斋集诗》卷一,《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46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72页。
    ①《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第六册《上谕内阁》“雍正二年十二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4页。
    ②《清实录》第七册《世宗宪皇帝实录》卷六七,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第1025—1026页。
    ③(清)徐列《清稗类钞·娼妓类》“江宁之妓”,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171页。
    ①《清实录》第一九册《高宗纯皇帝实录》卷八四五,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第303—304页。
    ②(清)陈康祺《郎潜四笔》卷二“毕沅自比文天祥”,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3页。
    ③《清实录》第二八册《仁宗睿皇帝实录》卷四五,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第547页。
    ④钱穆《国学概论》下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61页。
    ⑤(美)艾尔曼著,赵刚译《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6页。
    ①葛兆光《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中国思想史》第二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97—398页。
    ①(清)王世球《乾隆·两淮盐法志序》,清乾隆十三年刻本。
    ②(清)铁保《嘉庆·两淮盐法志》卷五十五,清同治九年扬州书局重刊本。
    ③(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二“桥东录”,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74页。
    ④《清代述异》“一夜造成之塔”,《清朝野史大观》卷十一,上海:上海书店,1981年版,第6页。
    ⑤(明)王士性《广志绎》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3页。
    ⑥(清)黄慎《维扬竹枝词》,王利器等辑《历代竹枝词》,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21页。
    ⑦(明)王世贞《觚不觚录》,《中国野史集成续编》第26册,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25页。
    ⑧(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六“玩具·时玩”,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53页。
    ①(清)孔尚任《与李畹佩》,孔尚任著,汪蔚林编《孔尚任诗文集》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40页。
    ②(清)林苏门《邛江三百吟·抢花冠序》,《扬州地方文献从刊》卷五,扬州:广陵书社,2005年版,第69—70页。
    ③(唐)姚合《扬州春词三首》之一,姚合《姚少监诗集》,《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0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727页。
    ④(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六“城北录”,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51页。
    ⑤(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一“草河录上”,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2—23页。
    ⑥(清)梁章钜《浪迹从谈》卷二“小玲珑山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1页。
    ①(清)尤侗《西堂杂俎三集》卷三,尤侗《西堂全集》,《四库禁毁书从刊》集部,第129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326页。
    ②(清)郑方坤《国朝名家诗钞小传》卷三《一鹤庵诗钞小传》,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从刊》学林类第31册,台北:明文书局,1986年版,第299页。
    ③(清)蒋士铨《康山草堂观剧》五首,蒋士铨著,邵海清校、李梦生笺《忠雅堂集校笺》卷二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568页。
    ④(清)袁枚《扬州秋声馆即事寄江鹤亭方伯,兼简汪献西》八首,袁枚著,王英志点校《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三,《袁枚全集》(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476页。
    ⑤(清)梁章矩《浪迹丛谈》卷二“小玲珑山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1页。
    ⑥(清)徐珂《清稗类钞·戏剧类》“昆曲戏”,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013页。
    ①(明)张岱《琅嬛文集》卷六《祭秦一生文》,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267页。
    ②《清实录》第七册《世宗宪皇帝实录》卷十,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版,第180页。
    ③(清)盛旻《两淮盐法录要序》,盛旻《意园文略》卷一,《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56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40页。
    ④(清)徐珂《清稗类钞·豪侈类》“汪太太奢侈”,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272页。
    ①参见(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五“新城北录下”,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07页。
    ②(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五“新城北录下”,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07、111页。
    ③(清)黄钧宰《金壶七墨》卷一“盐商”,《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十七册,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版,第134页。
    ①(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五“新城北录下”,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07、130页。除李斗《扬州画舫录》外,相似的说法见于钱泳《履园从话》卷十二:“梨园演戏,高宗南巡时为最盛,而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参见(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艺能·演戏”,张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32页。
    ①(清)吴长元《燕兰小谱·例言》,张次溪编《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上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
    ②(明)王骥德《曲律》卷二“论腔调第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17页。
    ③(明)王骥德《曲律》卷二“论腔调第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17页。
    ④(清)杜浚《竹枝词》之十四,雷梦水等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6页。
    ⑤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李煦奏折·弋腔教习叶国桢已到苏州折》,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页。
    ①(清)植萃《杂吟》诗注语,转引自万素《徽班徽调史料摘录》,颜长珂、黄克编《徽班进京二百年祭》,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172页。
    ②(清)昭梿撰,何英芳点校《啸亭杂录》卷八“秦腔”,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36页。
    ③(清)焦循《花部农谭》,《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25页。
    ④(清)徐珂《清稗类钞·戏剧类》,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043—5048页。
    ⑤(清)王芷章《清升平署志略》第一章“引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2页。
    ①(清)徐孝常《梦中缘序》,蔡毅编《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卷十二,戊编·传奇三“张坚”,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1692页。
    ②(清)李声振《百戏竹枝词·吴音》,雷梦水等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72页。
    ③(清)檀萃《杂吟》,万素《徽班徽调史料摘录》,颜长珂、黄克编《徽班进京二百年祭》,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172页。
    ④(清)张际亮《金台残泪记》卷二《阅(燕兰小谱)诸诗,有慨於近事者,缀以绝句J》之六,张次溪编《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上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240页。
    ①(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列朝·无逸殿”,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9页。
    ②(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一“列朝·禁中演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798—799页。
    ①(明)刘若愚《明宫史·木集》“钟鼓司”,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0页。
    ②(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一“列朝·禁中演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798页。
    ③(清)杨恩寿《词余从话》卷三《原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九),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83页。
    ④(明)秦兰征《天启宫词》,(明)张鼐《吴淞甲乙倭变志》,《从书集成续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9年版,第494页。
    ⑤(明)史玄《旧京遗事》,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2页。
    ①(明)秦兰征《天启宫词》,(明)张鼐《吴淞甲乙倭变志》,《从书集成续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9年版,第490页。
    ②(明)佚名《烬宫遗录》,《明清史料汇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版,第32页
    ③(清)张煌言《建夷宫词》之六,张煌言《张苍水集》第二编《奇零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70页。
    ④(清)杨恩寿《词余丛话》卷二《原文》,《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九),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51页。
    ⑤(清)徐珂《清稗类钞·音乐类》“陆君旸善三弦”,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994页。
    ⑥(清)杨上凝《捉伶人》,(清)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449页。
    ⑦(清)史承谦《菊庄新话》引王载扬《书陈优事》,(清)焦循《剧说》卷六,《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01页。
    ①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李煦奏折·弋腔教习叶国桢已到苏州折》,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页。
    ②《清圣祖谕旨》,故宫博物院掌故部编《掌故从编》,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1页。
    ③(清)董含《莼乡赘笔》,(清)吴震方《说铃》,清同治七年刊本。
    ④周传家、秦华生编《北京戏剧通史》(明清卷),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版,第124—125页。
    ⑤(清)金埴《巾箱说》,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36页。
    ①(清)孔尚任《桃花扇·本末》,王季思、苏寰中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页。
    ②(清)昭梿撰,何英芳点校《啸亭续录》卷一“大戏节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77页。
    ③(清)吴长元《识余》,吴长元《宸垣识略》卷十六,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47页。
    ④(清)工芷章《清升平署志略》第二章《沿革》,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0页。
    ⑤(清)盛子履《灯市春游词》,郭则澐《十朝诗乘》卷十二,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从编》(四),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385页。
    ①(清)赵翼《檐曝杂记》卷一“大戏”,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1页。
    ②(朝鲜)朴趾源《热河日记》卷四“山庄杂记·戏本名目记”,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第250页。
    ①(英)马戛尔尼著,刘半农译《乾隆英使觐见记》中卷,上海:中华书局,1916年版,第38、40页。
    ②(清)乾隆御制诗《万寿山即事》,孙文起等《乾隆皇帝咏万寿山风景诗》,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年版,第11页。
    ③(清)乾隆御制诗《荇桥三首》,孙文起等《乾隆皇帝咏万寿山风景诗》,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年版,第13页。
    ④(朝鲜)柳得恭《滦阳录》卷二《圆明园扮戏》,金毓绂编《辽海丛书》第一集,沈阳:辽沈书社,1986年版,第324页。
    ①(清)洪亮吉《万寿乐歌·升平宝筏》,洪亮吉著,刘德权点校《洪亮吉集》第二册《卷施阁诗》卷九,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44贝。
    ②(清)史承谦《菊庄新话》引王载扬《书陈优事》,(清)焦循《剧说》卷六,《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99页。
    ③(清)龚自珍《书金伶》,龚自珍著《龚自珍全集》第二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81页。
    ④(清)史承谦《菊庄新话》引王载扬《书陈优事》,(清)焦循《剧说》卷六,《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01页。
    ①(清)王抃《王巢松年谱》,《从书集成续编》史部,第37册,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版,第24页,总第795页。
    ②(清)王抃《王巢松年谱》,《从书集成续编》史部,第37册,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版,第49页,总第802页。
    ③(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钞》卷下“梨园佳话”,孙毓修等辑《涵芬楼秘笈》第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年版,第738页。
    ④(清)龚自珍《书金伶》,龚自珍著《龚自珍全集》第二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81页。
    ⑤(清)吴长元《燕兰小谱》,张次溪编《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上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43页。
    ⑥据(清)张际亮《金台残泪记》卷二《阅(燕兰小谱)诸诗,有慨十近事者,缀以绝句》第三十四首后注:“去年(道光七年,1827)五月、九月,两过苏州。客招顾曲,问集秀部,于春夏之交散矣。”参见张次溪编《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上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243页。
    ⑦(清)震钧《天咫偶闻》卷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74页。
    ⑧(清)孔尚任《博古闲情》跋语,孔尚任著,汪蔚林编《孔尚任诗文集》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版,第414页。
    ①胡忌、刘致中《昆剧发展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第350页。
    ②(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3页。
    ③(清)铁桥山人著,周育德校刊《消寒新咏》卷四“雅部”,北京:中国戏曲艺术中心,1986年版,第71-74页。
    ④(清)杨懋建《长安看花记》,张次溪编《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上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310页。
    ⑤(清)杨懋建《梦华琐簿》,张次溪编《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上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373页。
    ①(清)铁桥山人著,周育德校刊《消寒新咏》卷四“沈四喜”,北京:中国戏曲艺术中心,1986年版,第74页。
    ②(清)杨静亭编,张琴等增补《都门纪略》卷四《都门杂记·词场序》,扬州:广陵书社,2003年版,第58页。
    ③(清)戴璐《藤阴杂记》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64页。
    ④苏子裕《“京腔六大班”再探》,《戏剧》,1994年第4期,第122—127页。
    ①(清)吴长元《燕兰小谱》卷五“杂咏”,张次溪编《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上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44—45页。
    ②(清)张际亮《金台残泪记》卷三“杂记”,张次溪编《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上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250页。
    ③(清)吴长元《燕兰小谱》卷四“雅部共二十二人,计诗四十四首”,张次溪编《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上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34页。
    ④(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五“新城北录下”,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31页。
    ①(清)袁枚《批本随园诗话批语》,袁枚著,顾学颉点校《随园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859页。
    ②(清)杨懋建《辛壬癸甲录》,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上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286页。
    ③(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五“新城北录下”,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31页。
    ④(清)小铁笛道人《日下看花记》卷四“补录梨园旧人三人·月官”,张次溪编《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上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色后,1988年版,第103页。
    ⑤(清)铁桥山人著,周育德校刊《消寒新咏》卷四“高月官”,北京:中国戏曲艺术中心,1986年版,第83页。
    ⑥(清)杨米人《都门竹枝词》,雷梦水等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08页。
    ①(清)铁桥山人著,周育德校刊《消寒新咏》卷四“陈喜官”,北京:中国戏曲艺术中心,1986年版,第81页。
    ②(清)张际亮《金台残泪记》卷一“张青芗传”,张次溪编《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上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232页。
    ③(清)铁桥山人著,周育德校刊《消寒新咏》卷二“李增官”,北京:中国戏曲艺术中心,1986年版,第38页。
    ④(清)小铁笛道人《日下看花记》卷四“三官”,张次溪编《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上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98页。
    ①(清)粟海庵居士《燕台鸿爪集·三小史诗并引》,张次溪编《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上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272页。
    ②(清)梁应来《两股秋雨庵随笔》,张次溪《北京梨园掌故长编》“京师梨园”,张次溪编《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下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886—887页。
    ③(清)杨静亭编,张琴等增补《都门纪略》,北京:中国戏曲艺术中心,1986年版,第49页。
    ④陶君起《京剧史话》,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6页。
    ①朱家溍《升平署时代昆腔弋腔乱弹的盛衰考》,朱家溍《故宫退食录》下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560—561页。
    ①朱家溍《清代乱弹戏在宫中发展的史料》,朱家溍《故宫退食录》下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578页。
    ②(清)徐珂《清稗类钞·戏剧类》“文宗提倡二黄”,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017页。
    ③朱家溍《清代乱弹戏在宫中发展的史料》,朱家溍《故宫退食录》下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618页。
    ④《绒花记》的原本,封面上楷书“绒花记,八出,总本”,末页“尾声”后有“光绪四年十一月十四日谱板完”一行字。参见朱家溍《清代乱弹戏在宫中发展的史料》,朱家溍《故宫退食录》下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618页。
    ⑤朱家溍《清代乱弹戏在宫中发展的史料》,朱家溍《故宫退食录》下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618—619页。
    ①朱家溍《清代乱弹戏在宫中发展的史料》,朱家溍《故宫退食录》下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619页。
    ②朱家溍《清代乱弹戏在宫中发展的史料》,朱家溍《故宫退食录》下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601页。
    ①陈彦衡《旧剧从谈》,张次溪《清代燕都梨园史料》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849页。
    ②岔曲为清代旗人艺术,由各地小唱腔训发展而成。始自乾降帝平定金川时军中传唱的凯歌,继而盛行都下,能歌者颇多。后来民间旗籍了弟常于喜庆宴聚时演唱娱宾,并流传禁中,风靡一时。乾隆帝极喜爱其腔调,曾特命张照等另编风花雪月之词、登山临水之作,体制日趋于雅。慈禧太后也好听此曲,曾命旗籍子弟中擅长此道者入宫传教太监演唱。参见《生平署岔曲序》,北平: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1935年版,第1-2页。
    ①(清)王廷章《昭代箫韶》,《古本戏曲从刊》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景印明刊本,1954年版,第2页。
    ①(清)徐珂《清稗类钞·戏剧类》“昆曲戏与皮黄之比较”,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017—5018页。
    ②(明)徐渭《南词叙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45页。
    ③(明)魏良辅《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五),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7页。
    ①参见胡适在《新青年》第5卷第4号发表的《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一文。
    ①(清)谢家福《五亩园记》,邵忠、李瑾选编《苏州历代名园记·苏州园林重修记》,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②《孟子注疏》卷第一上“梁惠王章句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
    ③(清)顾震涛《吴门表隐》卷三,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文渊阁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续修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M].济南:齐鲁书社,1997.
    四库未收书辑刊[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四库禁毁书丛刊[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丛书集成初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
    丛书集成续编[M].上海:上海书店,1994.
    丛书集成新编[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
    [明]毛晋.六十种曲[M].北京:中华书局,1958.
    董康.曲海总目提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明]臧晋叔.元曲选[M].北京:中华书局,1958.
    隋树森.元曲选外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9.
    [清]曹溶,陶樾.学海类编[M].清道光十一年安晁氏木活字本影印本.
    金毓绂.辽海丛书[M].沈阳:辽沈书社,1986.
    [明]申时行等.万历明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9.
    [明]刘若愚.明宫史[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明]张鼐.吴淞甲乙倭变志[M].丛书集成续编本.
    明太祖实录[M].台北: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红格钞本缩印本,1962.
    [明]刘维谦.大明律[M].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
    清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
    [清]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清]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97.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M].北京:中国书店,1987.
    [清]陈和志,倪师孟.震泽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清]宋如林.松江府志[M].清嘉庆二十二年刊本影印本.
    [清]佚名.圣祖五幸江南恭录[M].丛书集成续编本.
    [清]王世球.两淮盐法志(乾隆)[M].清乾隆十三年刻本.
    [清]铁保.两淮盐法志(嘉庆)[M].清同治九年扬州书局重刊本.
    [清]王芷章.清升平署志略[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清]知虫天子.香艳丛书[M].上海:国学扶轮社排印本,1909.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李煦奏折[M].北京:中华书局,1976.
    金天翮.皖志列传稿[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
    涵芬楼秘笈[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
    明清史料汇编[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
    中国地方志集成[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M].北京:中国书店,1992.
    王稼句.苏州文献丛钞初编[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5.
    扬州地方文献丛刊[M].扬州:广陵书社,2005.
    中国野史集成续编[M].成都:巴蜀书社,2000.
    邓实,缪荃孙.古学汇刊[M].上海:上海国粹学报社,1912.
    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故宫博物院掌故部.掌故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0.
    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吴毓华.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
    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M].济南:齐鲁书社,1989.
    陈多.中国历代剧论选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汪效倚.潘之恒曲话[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张次溪.清代燕都梨园史料续编[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王文濡.说库[M].上海:文明书局,1915.
    清代笔记小说大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王云五.万有文库[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清代日记汇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周骏富.清代传记丛刊[M].台北:明文书局,1986.
    施蛰存.晚明二十家小品[M].上海:光明书局,1935.
    朱剑心.晚明小品选注[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王利器.历代竹枝词[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雷梦水等.中华竹枝词[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
    张寅彭.民国诗话丛编[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邵忠,李瑾.苏州历代名园记[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陈植,张弓弛.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郭俊纶.清代园林图录[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赵厚均,杨鉴生.中国历代园林图文精选[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顾一平.扬州名园记[M].扬州:广陵书社,2011.
    王稼句.苏州园林历代文钞[M].上海:三联书店,2008.
    [战国]宋玉.宋玉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1.
    [晋]陶渊明.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晋]嵇康.嵇中散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7.
    [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M].济南:齐鲁书社,2004.
    [唐]张鷟.游仙窟[M].上海: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
    [唐]白居易.白居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唐]姚合.姚少监诗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宋]周密.齐东野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3.
    [宋]吴自牧.梦粱录[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元]戴表元.剡源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元]杨维桢.东维子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元]顾瑛.玉山名胜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8.
    [元]顾瑛.玉山逸稿[M].长沙:商务印书馆,1937.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9.
    [元]夏庭芝.青楼集志[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
    [明]海瑞.海瑞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2.
    [明]汤显祖.汤显祖全集[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
    [明]沈鲤.亦玉堂稿[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明]李维桢.大泌山房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本.
    [明]屠隆.白榆集[M].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
    [明]钟惺.隐秀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明]李梦阳.空同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明]袁中道.珂雪斋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明]文徵明.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明]王艮.重刻心斋王先生语录[M].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
    [明]王畿.龙溪王先生全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本.
    [明]王襞.新镌东压王先生遗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本.
    [明]李贽.焚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明]袁宏道.袁中郎文钞[M].上海:中央书店,1935.
    [明]袁宏道.袁中郎尺牍[M].上海:中央书店,1935.
    [明]袁宏道.袁中郎随笔[M].上海:中央书店,1935.
    [明]谭元春.谭元春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明]茅坤.茅坤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
    [明]宋濂.宋濂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明]祝允明.怀星堂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明]焦竑.澹园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9.
    [明]阮大铖.咏怀堂诗集[M].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
    [明]吴应箕.楼山堂集[M].丛书集成初编本.
    [明]何良俊.何翰林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本.
    [明]唐寅.唐伯虎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85.
    [明]祝允明.怀星堂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明]祁彪佳.祁彪佳文稿[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明]张岱.琅嬛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1985.
    [明]陈子龙.陈子龙诗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明]董其昌.容台文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本.
    [明]李渔.李渔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
    [明]冯梦桢.快雪堂集[M].明万历四十四年序本影印本.
    [明]邹迪光.郁仪楼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本.
    [明]祁彪佳.远山堂诗集[M].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
    [明]张岱.张岱诗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明]屠隆.白榆集[M].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
    [明]屠隆.由拳集[M].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
    [明]屠隆.栖真馆集[M].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
    [明]屠隆.娑罗馆清言[M].北京:中华书局,2008.
    [明]叶绍袁.午梦堂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明]王世贞.弇州续稿[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明]梅鼎祚.鹿裘石室集[M].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
    [明]范景文.文忠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7.
    [明]张瀚.松窗梦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明]顾起元.客座赘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7.
    [明]管志道.从先维俗议[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本.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M].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
    [明]陆楫.蒹葭堂杂著摘抄[M].北京:中华书局,1985.
    [明]王锜.寓圃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4.
    [明]王文禄.竹下寤言[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本.
    [明]王宠.雅宜山人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本.
    [明]张潮.幽梦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明]陆绍珩.醉古堂剑扫[M].长沙:岳麓书社,2003.
    [明]张大复.闻雁斋笔谈[M].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
    [明]文震亨.长物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明]董其昌.骨董十三说[M].丛书集成续编本.
    [明]高濂.遵生八笺[M].成都:巴蜀书社,1992.
    [明]刘玉.已疟编[M].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
    [明]陈继儒.太平清话[M].丛书集成新编本.
    [明]陈于陛.意见[M].北京:中华书局,1985.
    [明]王鏊.震泽编[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本.
    [明]钱穀.吴都文粹续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明]陆采.冶城客论[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本.
    [明]陆容.菽园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7.
    [明]李日华.紫桃轩杂缀[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本.
    [明]李日华.六研斋三笔[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明]计成.园冶[M].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
    [明]邓士龙.国朝典故[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明]佚名.云间杂志[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本.
    [明]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明]张岱.陶庵梦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明]姜绍书.无声诗史[M].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
    [明]刘宗周.人谱类记[M].上海:青年协会书局,1927.
    [明]潘允端.玉华堂日记[M].上海博物馆藏稿本.
    [明]叶盛.水东日记[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明]史玄.旧京遗事[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
    [明]杨慎.丹铅总录[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明]钱澄之.所知录[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明]高攀龙.高子遗书[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明]徐树丕.识小录[M].涵芬楼秘籍本.
    [明]王士性.广志绎[M].北京:中华书局,1981.
    [明]史玄.旧京遗事[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
    [明]杨慎.升庵诗话[M].丛书集成新编本.
    [明]杨慎.词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明]丁允和,陆云龙.皇明十六家小品[M].北京:北京图书出版社,1997.
    [明]孟称舜.娇红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明]陶珽.说郛续[M].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
    [明]谢肇淛.五杂俎[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M].香港:梦梅馆,1993.
    [清]钱谦益.牧斋初学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清]叶梦珠.阅世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清]顾炎武.日知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清]吴伟业.吴梅村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清]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清]归庄.归庄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2.
    [清]魏象枢.寒松堂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本.
    [清]黄宗羲.黄宗羲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清]吴伟业.吴梅村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清]李流芳.檀园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清]冒襄.同人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本.
    [清]冒襄.巢民诗集文集[M].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
    [清]侯方域.侯方域集校笺[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清]王友亮.双佩斋文集[M].清嘉庆十年刻本影印本.
    [清]申涵光.聪山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本.
    [清]尤侗.西堂余集[M].清康熙刻本影印本.
    [清]孔尚任.孔尚任诗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2.
    [清]袁枚.小仓山房诗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清]蒋士铨.忠雅堂集校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清]余怀.玉琴斋词[M].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
    [清]陈维崧.迦陵词全集[M].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
    [清]梁辰鱼.梁辰鱼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清]彭启丰.芝庭诗稿[M].四库未收书辑刊影印本.
    [清]陈维崧.陈迦陵诗文词全集[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清]陈维崧.陈维崧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清]袁枚.袁枚全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清]方文.嵞山集续集[M].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
    [清]蒋士铨.忠雅堂集校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清]孔尚任.孔尚任诗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2.
    [清]黄宗羲.黄宗羲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清]汤右曾.怀清堂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清]洪亮吉.洪亮吉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
    [清]张煌言.张苍水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清]龚自珍.龚自珍全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清]熊文举.雪堂先生诗选[M].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影印本.
    [清]王士祯.衍波词[M].丛书集成初编本.
    [清]赵怀玉.亦有生斋集诗[M].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M].四库禁毁书丛刊影印本.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清]王应奎.柳南随笔[M].北京:中华书局,1983.
    [清]张潮.虞初新志[M].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
    [清]龚炜.巢林笔谈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1.
    [清]吴履震.五葺志逸随笔[M].四库未收书辑刊影印本.
    [清]朱鹤龄.愚庵小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79.
    [清]王原祁等.佩文斋书画谱[M].北京:中国书店,1984.
    [清]钱泳.履园丛话[M].北京:中华书局,1979.
    [清]陆文衡.啬庵随笔[M].台北:广文书局,1969.
    [清]冒襄.影梅庵忆语[M].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
    [清]余怀.板桥杂记[M].上海:上海启智书局,1933.
    [清]余宾硕.金陵览古[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清]珠泉居士.续板桥杂记[M].上海:上海启智书局,1933.
    [清]王晫.今世说[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清]赵翼.瓯北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清]褚人获.坚瓠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清]李颙.二曲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6.
    [清]金埴.不下带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2.
    [清]金埴.巾箱说[M].北京:中华书局,1982.
    [清]吴伟业,靳荣藩.吴诗集览[M].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
    [清]徐釚.词苑丛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清]徐珂.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4.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M].北京:中华书局,1960.
    [清]梁章钜.归田琐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1.
    [清]金安清.水窗春呓[M].北京:中华书局,1984.
    [清]顾禄.清嘉录[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清]袁学澜.吴郡岁华纪丽[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清]李邺嗣.甬上耆旧传[M].清康熙十四年敬业堂刻本.
    [清]黄印.锡金识小录[M].清光绪二十二年刊本.
    [清]裘君弘.西江诗话[M].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
    [清]法式善.梧门诗话[M].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
    [清]梁章钜.浪迹丛谈·续谈·三谈[M].北京:中华书局,1981.
    [清]宋荦.西陂类稿[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清]邹弢.三借庐赘谈[M].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
    [清]陈田.明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清]姜绍书.韵石斋笔谈[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清]陈康祺.郎潜四笔[M].北京:中华书局,1997.
    [清]盛旻.意园文略[M].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
    [清]昭桩.啸亭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0.
    [清]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清]赵翼.檐曝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清]震钧.天咫偶闻[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清]王应奎.柳南随笔[M].北京:中华书局,1983.
    [清]铁桥山人.消寒新咏[M].北京:中国戏曲艺术中心,1986.
    [清]杨静亭,张琴.都门纪略[M].扬州:广陵书社,2003.
    [清]戴璐.藤阴杂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清]李调元.雨村诗话校正[M].成都:巴蜀书社,2006.
    [清]袁枚.随园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清]陈去病.五石脂[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清]孔尚任.桃花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清]阮大铖.燕子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5.
    [清]李绿园.歧路灯[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清]李汝珍.镜花缘[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朝鲜]朴趾源.热河日记[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英]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M].上海:中华书局,1916.
    孟森.明清史讲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1.
    孟森.心史丛刊[M].长沙:岳麓书社,1986.
    王春瑜.明清史散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6.
    [美]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M].北京:中华书局,2006.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2.
    钱杭,承载.十七世纪江南社会生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牛建强.明代中后期社会变迁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
    [加]卜正民.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钱穆.国学概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张发颖.中国家乐戏班[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刘水云.明清家乐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杨惠玲.戏曲班社研究:明清家班[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廖奔.中国古代剧场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王安祈.明代传奇剧场及其艺术[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6.
    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谱[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
    叶德均.戏曲小说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4.
    钱南扬.汉上宦文存[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钱南扬.戏文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陆萼庭.昆剧演出史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胡忌,刘致中.昆剧发展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
    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郭英德.明清传奇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刘祯,谢雍君.昆曲与文人文化[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
    赵山林.中国戏曲传播接受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姚旭峰.士文化的一个样本:明清江南园林演剧初探[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颜长珂,黄克.徽班进京二百年祭[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周传家,秦华生.北京戏剧通史[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陶君起.京剧史话[M].北京:中华书局,1962.
    朱家溍.故宫退食录[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
    徐渊.宁波昆剧老艺人回忆录[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
    童寯.江南园林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王毅.中国园林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陈从周.说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2.
    陈从周.扬州园林[M].香港:三联书店,1983.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汪菊渊.中国古代园林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李浩.唐代园林别业考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
    张岫云.补园旧事[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5.
    龚鹏程.中国小说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龚鹏程.中国文人阶层史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
    胡益民.张岱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沈新林.李渔评传[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徐朔方.汤显祖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毛效同.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M].上海:三联书店,2001.
    罗宗强.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李孝悌.恋恋红尘——中国的城市、欲望和生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陈平原.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明清散文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美]高彦颐.闺墅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美]宇文所安.中国“中世纪”的终结[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加]诺思洛普·弗莱.神力的语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美]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美]梅尔清.清初扬州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美]孙康宜.古典与现代的女性阐释[M].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1998.
    [美]孙康宜.陈子龙柳如是诗词情缘[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李浩.微型自然、私人天地与唐代文学诠释的空间[J].文学评论,2007,(1):118—122.
    冯文楼.从桃花源、后花园到大观园——一个文学类型的文化透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5):104—110.
    王春瑜.论明代江南园林[M]//王春瑜.明清史散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6:155—171.
    王鸿泰.美感空间的经营——明、清间的城市园林与文人文化[M]//东亚近代思想与社会,台北:月旦出版社,1999:127-186.
    王鸿泰.闲情雅致——明清间文人的生活经营与品赏文化[J].故宫学术季刊,2004,22(1):69—97.
    巫仁恕.晚明的旅游风气与士大夫心态——以江南为中心[M]//“生活、知识与中国现代性”国际学术研讨会,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1—56.
    李静.明清堂会演剧场所叙说[J].民族艺术,2002,(2):168一185.
    曹淑娟.园舟与舟园——汪汝谦湖舫身份的转换与局限[J].清华学报,2006,36(1):197—235.
    Joanna F. Handlin Smith(韩德琳).Gardens in Ch'i Piao-chia's Social World:Wealth and Values in Late-Ming Kiangnan(祁彪佳社交世界中的园林:晚明江南的财富与价值)[J]. The Joural of Asian Studies,1992,51 (1):55-81.
    Fung Stanislaus(冯仕达).The Imaginary Garden of Liu Shilong(刘士龙的想象园林)[J]. Terra Nova,1997 (2):15-21.
    肯尼斯·J·哈蒙德.明江南的城市园林——以王世贞的散文为视角[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8(1):49—54.
    董雁.晚明文人园林观演剧活动及其戏曲史意义[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0(3):78—81.
    董雁.明清江南闺阁女子的《牡丹亭》阅读接受[J].东方丛刊,2009,70(4):216—23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