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敦煌石窟曼荼罗图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我国近年的密教学研究中,敦煌密教学研究是最受学者们关注的学科之一,但是对于敦煌石窟中曼荼罗图像的研究却不多见。敦煌石窟壁画中《真实摄经》系密教壁画遗存除盛唐、中唐时期仅出现的供养菩萨外,最早是出现在曹氏归义军时期榆林窟第35窟、第28窟中的金刚界五佛,至于坛城式的金刚界曼荼罗,直到西夏时期才得以出现,有四幅即榆林窟第3窟北壁和窟顶、东千佛洞第2窟窟顶、东千佛洞第5窟的四幅金刚界曼荼罗。但是,其中仅榆林窟第3窟北壁为完整的三十七尊金刚界大曼荼罗,其余三幅皆是其简略形式。
     本文研究的目的旨在释读敦煌石窟中的金刚界曼荼罗及其相关图像,其中亦包括与之相关的天王堂中幻化网曼荼罗和八大菩萨两个部分。借助日本学者的密教图像学研究法,本文对敦煌石窟中曼荼罗的宇宙观、组织结构及相关尊像的身色、位置、手印、持物、冠饰等诸多因素作以全方位的释读。首先,本文对庞大的《金刚顶经》及其仪轨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敦煌石窟中金刚界五佛、金刚界曼荼罗、四波罗蜜菩萨等尊形进行释读,并将其与印度、西藏等相关图像间作出比较研究,发现敦煌石窟的图像与印度、西藏间存在相异处,因此敦煌石窟中图像的所属系统及渊源是本文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除《真实摄经》以外,本文还对《幻化网怛特罗》、《秘密集会怛特罗》等中后期密教怛特罗给予充分的关注,并将这些图像在经典文献学和图像解释学之间做出比对。在此基础上,首次对天王堂穹隆体上方和下方土坛上八大菩萨像进行了释读。通过以上对这些图像的辨识,我们对宋代密教的传播有了全新的认识,也使我们认识到敦煌图像的系统及源流、艺术风格等问题是研究我国密教的关键。
     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至第四章重点讨论敦煌石窟中《真实摄经》系密教图像,即以金刚界曼茶罗及其主要尊像为中心进行讨论,其中第一章是《金刚顶经》的传译史、第二章是敦煌石窟的金刚界五佛图像、第三章是敦煌石窟的金刚界曼荼罗图像及第四章是四波罗蜜菩萨与四明妃。第五章至第六章是以天王堂图像为核心,对上部穹隆顶幻化网曼荼罗图像和下部土坛及壁画的胎藏大日与八大菩萨分别进行分析。为第五章天王堂穹窿体图像辨识和第六章敦煌石窟的胎藏大日与八大菩萨像两章,文中最后是本文对上述各章的总结。
In the researches of recent years on Tantrism in China, Dun Huang Esoterism is one of the subjects most followed by scholars. However, only few of them dealed with the iconography of Mandalas in Dun Huang grottos. There are a few Mandalas in the Dunhuang frescoes attributed to Tattvasamgraham system besides to inner and outer four bodisattvas during early and middle Tang dynasty, earlies Five tathagatas of Vajradhatu appeared in Yuling Grotto No.35,28during Cao family ruling period and four Vajradhatu Mandalas first represented late to Tangut period, such as on the north wall and ceiling of Yunlin Grotto No.3, the ceiling of Dongqianfo Grotto No.2as well as the north side of the pole of Dongqianfo Grotto No.5, of which only the one on the north wall of Yunlin Grotto No.3belongs to a complete a37-deities Vajradhatu Mandala, while others are simple representation.
     My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recognization of Vajradhatu Mandalas examples and their iconography found in Dunhuang Grotto. as well as Mayajala Mandala and Eight Bodhisattvas in Tianwang Hall, Dunhuang Grotto, on the base of carefully studies on Tattvasamgraha, Mayajala Tantra and Guhyasamaja Tantra and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exts and iconography. With the help with of Japanese achievements in the Esoteric iconographic studies, my paper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ncrete Buddhist iconographic elements of mandala deities, sucha as body color, direction, mudra, attribute, crown etc. while dealomg with its mosc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a space of grottoes. Further more, on the basis of examining the numerous texts of Tattvasamgraha and its related ritual texts, recognization of main deities of Five Tathagatas of Vajradhatu, Vajradhatu Mandala and Four Paramitas have been done. Through the coparative studies of the above iconographic elements with those from India and Tibet, I found there exit many iconographic and systematic differences among them and how to identify the origin and system of Dunhuang Grottos Mandalas is one of the futural main questions. Besides, the studies on deities of Mayajala Mandala fresco and Garbha Vairocana and Eight Bodhisattvas sculptures on the altars, will shed a new light on Esoteric spread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and make clear that the crucial points to understand Chiese Esoterisim is to deal with the origin, system and artistic style of esoteric iconography in Dunhuang during the10th-13th centuries.
     My paper has six chapters as the following:chapter1-4, mainly discussing esoteric iconographic examples of Tattvasanigraham in Dunhuang Grotto, namely on the basis of Vajradhatu Mandala and its main deities. Among them, chapter1 "Tattvasamgraham and its ritual", chapter2"Fiva Tathagatas of Vajradhatu", chapter3"Vajradhatu Mandala" and Chapter4"Four Paramitas"; chapter5-6, centering on iconographic investigation of the late esoteric Mandalas in Tianwang Hall. Among them, chapter5"Recognization of Deities in Tianwang Hall", Chapter6,"Garbha Vairocana images and Eight Bodhisattvas". The last chapter is "Conclusion"
引文
1段文杰:《敦煌彩塑艺术》,载《敦煌石窟艺术论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35-147页。
    2三崎良周「纯密と杂密」『大正大学研究纪要』52、1967年、pp.63。
    3松长有慶『密教経典成立史论』、法蔵馆、1981年、pp.137。
    4酒井真典『喇嘛教の典籍』、真言集喇嘛教研究所、1944年、pp.2245。
    5刘永增:《莫高窟第148窟南北龛窟顶图像解说》,载《敦煌壁画艺术继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第518-536页。
    6田中公明『敦煌 密教と美术』、法蔵馆、2000年。
    7刘永增:《敦煌石窟八大菩萨曼荼罗图像解说》(下),《敦煌研究》,2009年第5期,第14页。
    8上山大峻『敦煌佛教の研究』、法蔵馆、1990年。
    9山口瑞鳯『讲座敦煌6敦煌胡船文集』、大东出版社、1985年。
    11池田 温『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报告、大蔵出版、1990年。
    12林世田、申国美:《敦煌密教 文献集成》、《敦煌密教文献集成续编》.北京:中华全国文献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0年。
    13田中良昭『敦惶禅宗文献の研究』、大东出版社、1983年、pp 603。
    14侯冲:《金刚峻经金刚顶一切如来深妙秘密金刚界大三味耶修行四十九种坛法经作用威仪法则大昆卢遮那佛余刚心地法门密法成坛法仪则》,《藏外佛教文献》,2008年第2期,第145-147页。
    15大村西崖『密教凳達志』全5卷、仏害刊行会図像部、1918年。
    17松畏有慶『密教経典成立史论』、法蔵馆、1981年。
    19酒井真典『金刚顶経研究』、法蔵馆、1985年。
    20坂野栄范『金刚顶経に関する研究』、国害刊行会、1976年。
    27八田幸雄『五部心观の)研究』、法蔵馆、1981年。
    28堀内宽仁『梵蔵漢对照初会金刚顶経の研究』上、下、高野山大学密教文化研究所、1983年。
    29堀内宽仁『堀内宽仁论集』上、下、法蔵馆、1996年。
    35頼富本宏「インド现存の金胎融合要素」『密教学研究』通号24、1992年、pp.11-30。
    36頼富本宏『密教仏の研究』、法藏馆、1990年。
    38頼富本宏『大日如来の世界』、春秋社、2007年。
    40田中公明『両界曼荼羅の诞生』、春秋社、2004年。
    46松长有庆「四金刚女と四明妃」『勝又俊教古稀记念论集:大乘仏教から密教へ』、1981年、pp.385-398。
    47田中公明「四波羅蜜菩薩の成立」『密教図像』2、1983年、pp.49-60。
    48 Chandra, Lokesh.Dictionary of Buddhist Iconography. New Delhi: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Indian Culture, 1999-2004.
    49拇尾祥雲『曼荼羅の研究』、高野山大学出版部、1927年。
    50石田尚豊『曼荼羅の研究』、东京美术、1976年。
    51佐和隆研『佐和隆研著作集』全4卷、法蔵馆、1997年。
    52酒井真典「八幅输曼荼羅について」『密教文化』87、1969年、pp.19-26。
    54真鍋俊照『密教図像と仪轨の研究』(上、下)、法蔵馆、2000年。
    55吴立民、韩金科:《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之研究》,香港: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
    56韩伟:《法门寺唐代金刚界大曼荼罗成身会造像宝函考释》,《文物》,1992年第8期,第41-54页。
    57赖富本宏「中国法门寺出土の密教系遗品」『高木神元古稀记念论集 仏教文化の诸相』、山喜房仏书林、2000年、pp.305-328(L)。
    58越智淳仁「中国·法门寺所出金刚界曼荼羅の八大明王」『『弘法大师空海と唐代密教』、法蔵馆、2005年、pp 192-224。
    59松本栄一『敦煌画の研究』、同朋舍出版、1937年。
    61田中公明『敦煌密教と美术』、法蔵馆、2000年。
    62田中公明:《关于安西榆林第三窟中的所谓“胎藏界曼陀罗”》,载于《第四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未刊,第385-395页。
    63田中公明:《(妙吉祥平等秘密最上观门大教王经)在印度密教史的地位及其译出年代》,载《首届中国密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末刊,第319-401页。
    64田中公明著、笔者译:《(旁塘目录)与敦煌密教》,《2010敦煌论坛:吐蕃时期敦煌石窟艺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敦煌研究院,2010年,未刊.第1-3贞。
    65宿白:《敦煌莫高窟密教遗迹札记》,《文物》1989年第9期,第45-33贞;第10期,第68-86贞。
    66刘永增:《“千佛围绕式说法图”与(观佛三昧海经)》,《敦煌研究》,1998年第1期,第13-19页。
    67刘永增:《敦煌石窟中与禅观相关的几个问题》,《炳灵寺石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52-260页。
    68刘永增:《敦煌莫高窟第148窟金胎两部曼荼罗相关图像解说》,载《首届中国密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未刊,第260-267页。
    69刘永增:《敦煌石窟八大菩萨曼荼罗图像解说》(上、下),《敦煌研究》,2009年第4期,第12-23页、第5期,第8-17页。
    70谢继胜:《西夏藏传绘画—黑水城出土西夏唐卡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71谢继胜:《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年。
    72郭祐孟:《敦煌莫高窟361窟之研究》,《圆光佛学学报》,第十五期,2009年,第144-173页。
    78田中公明『チべツト密教』、春秋社、1993年。
    79田中公明『性と死の密教』、春秋社、1997年
    81田中公明、吉崎一美『ネハ一ル仏教』、春秋社、1998年。
    89(意)图齐(Tucci, Giaseppe)著,魏止中、萨尔吉编译:《梵天佛地》(全四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90 Chandra Lokesh, Buddhist Iconogrpahy Of Tibet, Kyoto:Rinsen Book Co.,1986.
    91 Roger Goepper. Alchi:Ladakh's hidden Buddhist sanctuary:the Sumtsek, Londen:Serindia,1996.
    92 Klimburg-Salter,The silk route and the diamond path:esoteric Buddhist art on the trans-Himalayan trade routes, Los Angeles, Calif:Published under the sponsorship of the UCLA Art Council,1982
    93 Klimburg-Salter, Deborah E., Tabo:A Lamp for the Kingdom. Early Indo-Tibetan Buddhist Art in the Western Himalaya, New York:Thames and Hudson,1998.
    91逻米·海勒著、赵能、廖旸译:《西藏佛教艺术》,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
    95阿米·海勒:《公元8-10世纪东藏的佛教造像及摩崖石刻》,《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十五辑,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89-210页。
    96 Amy Heller, The caves of gNas mjal che mo, in D Klimbcrg-Salter and E Allinger, eds.. The Inner Asian International Style,12-14th Centuries, Wien:Austrian Academy of Sciences,1998. pp.135-150.
    97宿白:《藏传佛教寺院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98金维诺:《中国壁画全集 藏传寺院1-4》,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1993年:《中国藏传佛教雕塑全集》(全六卷),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2年。
    99霍巍:《西藏西部佛教文明》,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10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编:《皮央·东嘎遗址考古报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
    101霍巍:《西藏西部石窟壁画中几种艺术风格的分析一兼论西藏西部石窟壁画艺术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载《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与提要》,2002年,第29-48页。
    102霍巍:《青藏顿高原东麓吐蕃时期佛教摩崖造像的发现与研究》,《考古学报》,2011年第3期,第353-384页。
    103霍巍:《对西藏西部新发现的两幅密教曼荼罗壁画的初步考释》,《文物》,2007年第6期,第43-48页。
    101关于天王堂的研究有以下论文(按发表顺序):谢稚柳:《敦煌艺术叙录》,上海:上海出版公司,1955年。贺世哲:《从供养人题记看莫高窟部分洞窟的营建年代》,《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194-236贞。宿白:《敦煌莫高窟密教遗迹札记(下)》,《文物》,1989年第10期,第68-86页。石璋如:《莫高窟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田野工作报告之三》,台北:中研院,1996年。张先堂: 《唐宋时期敦煌天王堂寺、天王堂考》, 《二十一世纪敦煌文献研究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台中:中华自然文化学会,1999年,第94-103页。彭金章: 《敦煌石窟全集密教画卷》,香港:商务印书馆,2003年。沙武田: 《莫高窟“天王堂”质疑》, 《敦煌研究》,2004年第2期,第23-27页。寇甲、赵晓星: 《莫高窟“天王堂”初探一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密教研究》, 《兰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第55-60页。
    108那须政隆「瑜伽大教王経所说の曼荼羅について」『智山学報』11、1938年、pp.37-62。
    109田中公明「胎蔵大日八大菩萨と八大菩萨曼荼羅の成立と展开」『密教図像』20、2001年、pp.1-15。
    112梁尉英:《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第一四窟》,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年。
    113郭佑孟:《敦煌石窟“卢舍那佛并八大菩萨曼荼罗”初探》,《敦煌学辑刊》,2007年第1期,第45-63页。
    114刘永增:《敦煌石窟八大菩萨曼荼罗图像解说》(上),《敦煌研究》,2009年第4期.第12-23页。
    115刘永增:《敦煌石窟八大菩萨曼荼罗图像解说》(上、下),《敦煌研究》,2009年第4期,第12-23页;第5期,第8-17页。
    116谢继胜:《关于安西榆林第25窟的几个问题—兼论大日如来与八大菩萨造像在川藏边境的传播》,《中国重市庆大足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大足石刻首次科学考察60周年纪念会》,2005年。
    117谢继胜:《川青藏交界地区藏传摩崖石刻造像与题记分析—兼论吐蕃时期大日如来与八大菩萨造像渊源》《中国藏学》,2009年第1期,第123-141页。
    118谢继胜:《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年,第52-63页。
    119谢继胜:《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年。
    120陈粟裕:《榆林25窟一佛八菩萨图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年第5期,第56-82页。
    121沙武田:《榆林第25窟八大菩萨曼荼罗图像补遗》,《敦煌研究》,2009年第5期,第18-24页。
    122霍巍:《试析西藏东部新发现的两处早期石刻造像》,《敦煌研究》,2003年第5期,第9-15页。
    123霍巍:《青藏高原东麓吐蕃时期佛教摩崖造像的发现与研究》,《考古学报》.2011年第3期,第353-384页。
    121《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条中在述及(?)罗释迦伽蓝时说:“鞮罗释迦伽蓝…………精舍佛立像高三丈,左多罗菩萨像,右观自在菩萨像。在说到那烂陀古精舍中还说:“有多罗菩萨像,其量既高,其灵甚察。每岁元日,盛兴供养,邻境国王、大臣、豪族,赍妙香花,持宝旙盖,金石递奏,丝竹相和,七日之中,建斯法会”。证明了在玄奘西行时的公元七世纪中叶已经产生了密教的萌芽。《大正藏》第49卷,第913页。
    125(唐)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大正藏》第51卷,第6页。
    126(唐)圆照《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第十四,《大正藏》第55卷.第874页。
    127(唐)智昇《开元释教录》卷第九,《大正藏》第55卷,第572页。
    128“拇尾祥雲『栂尾祥雲全集』别卷第三『金刚顶経の研究』、臨川书店店、1986年、pp.5。
    129有一种说法是,龙猛活跃于2到3世纪,是大乘佛教的思想家。在金刚智之前的8世纪,与真言密教之祖龙树同名,后来,二人之间又加入了龙智之名,传说龙智活了700岁。
    130(唐)圆照《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第十四,《大正藏》第55卷,第875页。
    131(唐)圆照《代宗朝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三藏和上表制集》卷第四,《大正藏》第39卷,第808页。
    132 Nagarjuna译作龙树,或龙猛。根据汉译本不同名称的使用亦不同。
    135赖富本宏『金刚顶経」人门 即身成仏への道』、大法轮阁、2005年、pp.44。
    136《金刚顶经大瑜伽秘密心地法门义诀》卷上,《大正藏》第39卷.第808页。
    137(唐)圆照《代宗朝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三藏和上表制集》卷第四,《大正藏》第52卷,第846页。
    138(唐)圆照《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第十五《大正藏》第55卷,第881页。
    139《卍新和纂续藏经》第74卷,第911页。
    140长部和雄『唐代密教史杂考』、溪水社、1990年、pp.168。
    141(唐)不空《金刚顶瑜伽三十七尊出生义》,《大正藏》第18卷,第298-299页。
    142长部和雄『唐代密教史杂考』、溪水社、1990年、pp. 170。
    143八田幸雄『五部心观。研究』、法藏馆、1981年、pp. 273。
    144酒井真典『梵文初会の金刚顶経S本—法印异进记念』『遍照光院歴世全书』第6卷、高野山遍照光院歴世全害刊行会、1979年。
    145堀内宽仁『梵蔵漢对照初会金刚顶経の研究』上、下、高野山大学密教文化研究所、1983、1984年.
    117遠藤祐纯『金刚顶経研究』、ノンブル、2008年、pp.43。
    118田中公明『敦煌密教と美術』、法蔵馆、2000年、pp.135-149。
    119田中公明著、笔者译:《<旁塘目录>与敦煌密教》,《2010敦煌论坛:吐蕃时期敦煌石窟艺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敦煌研究院,2010年,未刊,第1-3页。
    151 Kosala在《大唐西域记》中作“懦萨罗”,但经典《Kosalalamkara-tattvasamgrahattka》中Kosala的汉译多采用“俱差罗”,因此本文也引用《俱差罗庄严真实摄疏》。
    (?)松长有庆『密教経典成立史论』、法蔵馆、1980年、pp.195。
    135(唐)遍满《金刚顶菩提心论略记》.《大正藏》第46卷,第205页。
    135顿富本宏『『金刚顶経』人门 即身成仏ヘの道』、大法输阁、2005年、pp.85。
    137(唐)不空《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卷上,《大正藏》第18卷,第207页。
    160堀内宽仁『堀内宽仁论集』上、法蔵馆、1996年、pp.272。
    161堀内宽仁『堀内宽仁论集』上、法蔵馆、1996年、pp.272。
    162关于莫高窟第465窟的年代,敦煌研究院的出版物《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定为元代开凿,本文以之为西坦时代。但是由于本文是以密教图像研究为中心的论文,在此不对莫高窟第465窟展开年代学士的讨论。
    163(唐)《不空金刚顶瑜伽中发阿槈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大正藏》第32卷,第573页。
    164堀内宽仁『堀内宽仁论集』上、法蔵馆、1996年、pp.109。
    1167(东晋)佛陀跋陀罗《观佛三味海经》,《大正藏》第15卷,第688页。
    168(唐)行《大昆卢遮那成佛经疏》卷第十七,《大正藏》第39卷,第751页。
    169頼富本宏『密教仏の研究』、法蔵馆、1990年、pp.95。
    170(唐)善无畏、一行《大昆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大止藏》第18卷,第8页。
    171[日]空海《声字实相义》,《大正藏》第77卷,第403页。
    172(唐)般若《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中,《大正藏》第18卷.第274页。
    173田中公明『敦煌 密教と美术』、法蔵馆、2000年、pp.9。
    174(唐)玄奘《阿昆達(?)俱舍论》卷第十二,《大正藏》第11卷,第57页。
    178(唐)善无畏《三种悉地破地狱转业障出三界秘密陀罗尼法》,《大正藏》第18卷,第911页。
    179(唐)菩提留志译《·字佛顶轮王经》大法坛品第八,《大正藏》第19卷,第246页。
    180(唐)菩提流支《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大正藏》,第20卷,第269-270页。
    181(唐)般若《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中,《大正藏》,第18卷,第275页。
    181引自石田尚豊『曼荼羅の研究』、东京美术、1976年、pp.17。
    185引白石田尚豊『曼荼羅の研究』、东京美术、1976年、pp 17及许洋主译:《丝路上消失的王国:西夏黑水城的佛教艺术》,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出版,1996年,第169贞。
    186(唐)金刚智《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第一,《大止藏》第18卷,第227页。
    187《金刚顶经大瑜伽秘密心地法门文诀》卷上,《大正藏》第39卷,第814页。
    188(唐)善无畏《尊胜佛顶修瑜伽法轨仪》卷上,《大正藏》第19卷,第973页。
    192頼富本宏『密教仏。研究』、法藏馆、1990年、pp.211。
    192頼富本宏『大日如来。世界』、春秋社、2007年、pp.17。
    194宫治昭『インド仏教美术史论』、中央公论美术出版、2010年、pp.601。
    195贺世哲:《从供养人题记看莫高窟部分洞窟年代》,《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216-232页。
    196崔红芬、郑炳林、樊锦诗:《西夏河西佛教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第79页。
    197《释教部汇考》卷三,“宋一”条下,[清]陈梦雷编:《古今图书集成》,引自《续修大止藏》X77,No.1521。
    198(宋)范大成撰:《吴船录》卷上,《四库全书》史部匕传记类,第21页。
    199《宋史》卷四九○,列传第二四九,《天竺传》第14104贞,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77年。
    200(宋)志磐撰:《佛祖统纪》卷第四十三,《中华藏》第82册,第721页。
    201吕建福:《中国密教史(修订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544页。
    202《宋史》卷二六四,列传第二十三,《宋琪传》,第9129贞,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77年。
    203谢继胜:《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年,第119页。
    204史金波:《西夏的藏传佛教》,《中国藏学》,2002年第1期,第33页。
    205程巍:《西藏西部佛教文明》,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19-320页。
    207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石窟内容总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147页。
    208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石窟内容总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218页。
    209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石窟内容总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214-215页。
    213顿富本宏『「金刚顶経」人门 即身成仏ヘの道』、大法输阁、2005年、pp.337。
    214平井宥庆「敦煌本·密教疑経典考」『密教文化J通号150、1985年、pp 74-93。
    215侯冲:《金刚峻经金刚顶一切如来深妙秘密金刚界大三味耶修行四十九种坛法经作用威仪法则大昆卢遮那佛金刚心地法门密法戒坛法仪则》.《藏外佛教文献》,2008年第2期,第145-147页。
    216侯冲:《金刚峻经金刚顶一切如来深妙秘密金刚界大三味耶修行四十九种坛法经作川威仪法则大昆卢遮那佛金刚心地法门密法戒坛法仪则》,《藏外佛教文献》,2008年第2期,第145-147页。
    217田中良昭『敦煌禅宗文献の研究』、大东出版社、1983年、pp.603。
    218侯冲:《金刚峻经金刚顶一切如来深妙秘密金刚界大三昧耶修行四十九种坛法经作用威仪法则大昆卢遮那佛金刚心地法门密法戒坛法仪则》,《藏外佛教文献》,2008年第2期,第47页。
    219中国国家图书馆编:《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125-148页。
    220中国国家图书馆编:《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125-148页。
    221田中公明『敦煌密教と美術』、法蔵馆、2000年、pp 195-216。
    223谢继胜:《西夏藏传绘画—黑水城出士西夏唐卡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14-420页。
    224黄英杰:《从藏传佛教看敦煌莫高窟第465窟艺术》,《2010敦煌论坛:吐蕃时期敦煌石窟艺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敦煌研究院,2010年,未刊,第291-314页。
    225据田中公明博士介绍,他在日本NHK电视中曾拍摄第465窟窟顶专辑,录像由日本铁木真制作,但未出版论文。笔者曾多方寻查此录像,但终未如愿
    226谢稚柳:《敦煌艺术叙录》,L海:上海出版公司,1955年,第415-417页。
    227本文的图像说明均以面对画面为基准描述左右两侧,但第465窟因涉及左右胁侍,当以左胁侍为上,因此窟顶均以主尊为中心的左右进行描述。
    228孟嗣徽:《炽盛光佛信仰与变相》,《紫禁城》,1998年第2期,第36-41页。
    230廖肠:《元明时期的炽盛光佛绘塑作品》,载薜永年、罗世平《中国美术史论文集-金维诺教授八十华诞暨从教六十周年纪念文集》,紫禁城,2006年,第95-108页。
    231廖旸:《元明时期的炽盛光佛绘塑作品》,载薛永年、罗世平《中国美术史论文集-金维诺教授八十华诞暨从教六十周年纪念文集》,紫禁城,2006年,第95-108页。
    212 2010敦煌论坛吐蕃时期敦煌石窟艺术国际研讨会期间,据田中公明博士在第465窟给与会学者们做的讲解。
    (?) Bhattacharyya:The Sadhanamala.2Vols.Gackwairs Oriental Scrics,Vols.26,41,Baroda:Oricntal Institute,1968, pp.47-48.
    234(唐)不空《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大正藏》第18卷,第923页。
    235刘永增『敦煌壁画に见る密教系菩隆経变の研究』、高野山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pp.83-84。
    237谢继胜:《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年,第255-261页。
    237宫治昭『インド仏教美术史论』、中央公论美術出版、2010年、pp.622。
    210栂尾祥雲『曼荼羅の研究』、高野山大学出版部、1927年、pp.32。
    211頼富本宏[Advayavajra研究」『密教思想:高井降秀教授还暦记念论集』、1977年、pp.139-156(L)。
    212(唐)不空《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下经》卷中,《大正藏》第18卷,第216页。
    213吴立民、韩金科:《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之研究》,香港: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
    214越智淖仁「中国·法门寺所出金刚界曼荼羅の八大明王」『弘法大师空海と唐代密教』、法蔵馆、2005年、pp.192-224。
    245《御请来目录》,《大正藏》第55卷,第1064页。
    247八田幸雄『五部心观。研究』、法蔵馆、1981年、pp.27。
    248敦煌研究院的出版物《安西榆林窟》(文物出版社,1997年5月)图版154及图版说明中解释为胎藏界曼荼罗,对此,2009年日本学者田中公明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发表了《关于安西榆林第三窟中的所谓“胎藏界曼陀罗”》的文章,之后,刘永增在敦煌研究院举办的《2010敦煌论坛:吐蕃时期敦煌石窟艺术国际研讨会》上,以《瓜州榆林第3窟恶趣清净曼茶罗及相关问题》为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解说,也认为该图像不应该是胎藏曼荼罗而是恶趣清净曼荼罗。不过有的学者仍认为是胎藏界曼荼罗,新近出版的《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2010)一书就说“榆林3窟胎藏界曼荼罗中四方菩萨普贤、文殊、观音和弥勒像……”。笔者认为该曼荼罗应为恶趣清净曼茶罗,赞同田中公明与刘永增的看法。原因是,简单地说仅以主尊上看,胎藏大口如来的重要标识是禅定印,而该曼荼罗的主尊为转法轮印的释迦如来,图像与胎藏大日如来不符。
    219刘永增在《瓜州榆林第3窟恶趣清净曼茶罗及相关问题》一文中对图像的解说,中心的九佛顶尊像位置持物与经典相一致,但十六贤劫菩萨图像也与经典不符。
    251霍巍:《关于卫藏地区几处佛教石窟遗址的调查与研究》,《西藏研究》,2002年第3期,第52-60页。
    255 Amy Heller, The caves ofgNas mjal cite mo. in D. Klimberg-Salter and E. Allinger, eds, The Inner Asian International Style,12-14th Centuries, Wien:Austrian Academy of Sciences,1998 pp.135-150.
    256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夏格旺堆、熊文彬、何伟、边顿、洛桑次仁、曲扎:《西藏口喀则定结县恰姆石窟初步调查与研究》,《中国文物报》,2012年3月2口,第8版。
    237图齐认为江浦寺除了铜像和前壁壁画,寺院中没有一件东西能追溯至十一世纪。所有遗存几乎可以肯定属于十四世纪萨迦派的权势如日中天之际,即在衮噶坚赞贝桑波任上或其后不久(见于(意)图齐(TucciGiaseppe)著,魏正中、萨尔吉编译:《梵天佛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四卷第一册,第73页)。还有一种说法是,谢继胜认为是十一世纪初寺院创建时的雕塑(见于《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第89贞)。
    238(意)图齐(Tucci Giaseppe)著,魏正中、萨尔吉编译:《梵天佛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四卷第一册,第71-72页,
    239(意)图齐(Tucci Giaseppe)著,魏珔中、萨尔吉编译:《梵天佛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四卷第一册,第102页。
    262 Roger Goepper,Alchi:Ladakh's hidden Buddlust sanctuary:the Sumtsek,Londen:Serindia,1996.pp.18笔者倾向Roger Goepper教授的断代。
    271堀内宽仁『堀内宽仁论集』上、法藏馆、1996年、pp.83。
    272松长有庆「四金刚女と四明妃」『勝又俊教古稀记念论集:大乘仏教から密教ヘ』、春秋社、1981年,pp.385-398。
    27(?)堀内宽仁『堀内宽仁论集』上、法蔵馆、1996年、pp.83。
    276(唐)不空《金刚顶瑜伽略出三十七尊心要》,《大正藏》第18卷,第923页。
    277摄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经计一法中出无量义南方满愿补陀落海会五部诸尊等弘哲力方位及威仪形色执持三摩耶幖帜曼荼罗仪轨,略为《摄无碍经》,但在《表制集》、《贞元录》中均未收录,长部和雄认为可能是不空稍后不久,但在中晚唐前的经典。
    278松长有慶「四金刚女と四明妃」『勝又俊教古稀记念论集:大乘仏教から密教へ』、春秋社、1981年、pp.385-398。
    279松长有庆「四金刚女と四明妃」『勝又俊教古稀记念论集:大乘仏教から密教へ』、春秋社、1981年、pp.385-398。
    280《一切秘密怛特罗》(Sarvarahasya nama tantraraja)藏译本(东北No481),山Padmakaravarna和仁钦桑布译出。汉译本为施护译《一切秘密最上名义大教下经》。
    281(唐)菩提流志《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卷第九,《大正藏》第20卷,第270页。
    282(唐)不空《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经》卷二“画像仪轨品”,《大正藏》第19卷,第199页。
    283(唐)菩提流志《一字佛顶轮王经》卷第四,《大正藏》第19卷,第247页。
    294(唐)菩提流志《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卷第八,《大正藏》第20卷,第266页。
    285(宋)施护《一切秘密最上名义大教工仪轨》卷下,《大正藏》第18卷,第541页。
    286酒井真典『金刚顶経研究』、法蔵馆、1985年、pp.200。
    287酒井真典『金刚顶経研究』、法蔵馆、1985年、pp.200。
    288田中公明『牧煌 密教と美术』、法蔵馆、2000年、pp.104。
    289(宋)施护《佛说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卷第一,《大正藏》第18卷,第473页。
    290《秘密集会怛特罗》现存梵文写本、藏文本也相当多的数量,按其注疏的数量、所占据的历史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力米讲,最重要的是圣龙树(Aryanagarjuna)师徒为祖师的圣者派('Phags lugs)和佛智是(Jnanapada)为祖师的佛智足(Jnanappda)派。
    291松长有庆「四金刚女と四明妃」『勝又俊教古稀记念论集:大乘仏教から密教ヘ』、作秋社、1981年,pp.385-398。
    292田中公明『敦煌密教と美衍』、法蔵馆、2000年、pp.104。
    293堀内宽仁『堀内宽论集金刚顶経の研究』上、法藏馆、1996年、pp.101。
    294田中公明『敦煌密教七美衍』、法蔵馆、2000年、pp.104。
    298田中公明『敦煌 密教と美术』、法蔵馆、2000年、pp.112-113。
    100田中公明『両界曼荼羅の诞生』、春秋社、2004年、pp.172。
    302田中公明:《<妙吉祥平等秘密最上观门大教王经>在印度密教史的地位及其译出年代》,载《首届中国密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未刊,第319-401页。
    301关于此塔为“天王堂”的称呼学者们还存有争议,本文因暂以释读“天王堂”内部图像为主,仅以天王堂而称,至于此塔的名称还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305敦煌文物研究所编:《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178页。
    306宿白:《中国石窟寺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293-296页。
    107感谢田中公明博士的提示。
    108吕建福:《中国密教史(修订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544页。
    109据《大中祥符法宝录》卷六记载,雍熙四年(987)天息灾奉诏改名法贤。
    110(宋)志磐《佛祖统纪卷》第四十三,《大正藏》第49卷,第397-398页。
    311《宋会要辑稿》道释二,第7891、7892页。
    312郑炳林陈于柱:《敦煌古藏文P T 55<解梦书>研究》,《兰州学刊》,2009年第5期,第1-3贞。
    313荣新汀:《归义军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26页。
    314根据布顿的分类,密教可分为四类,即所作怛特罗、行怛特罗、瑜伽怛特罗和无上瑜伽怛特罗。
    314《西藏大藏经》中还有幻化网的两部注释书,即庆喜藏(Anandagarbha)著仁饮桑布译《广釈》(mayajalamahatantraraja-tikakhya,东北No.2513,)和寂友(prasantamitra)著Sraddhakaravarman、仁钦桑布译《细疏》(mayajalamahatantraraja-panjika,东北No.2514)。两部注疏与上述经典不同,归入瑜伽怛特罗之中。庆喜藏是精通瑜伽部密教的成就乾,而寂友是《秘密集会》佛智是派(Jnanapada)之祖觉吉祥智(Buddhasrijnana)的直传弟了,都是9世纪的人物。
    (?)松长有慶「幻化纲タントラの性格」『印度学仏教学研究』通号16、1960年、pp.142-143。
    524松畏有庆『密教経典成立史论』、法蔵馆、1980年、pp.242。
    (?)(宋)法贤《佛说瑜伽大教王经》按第一,《大正藏》第18卷,第561页。
    327K.S.Behera&Thoms Donalson:Sculpture Masterpieces from Orissa,New Delhi 1998,pp.110-111.
    330(宋)法贤《佛说瑜伽大教下经》,《大正藏》第18卷,第559页。
    332敦煌研究院主编、彭金章本卷主编:《敦煌石窟全集10密教画卷》,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3年,(以下略为《密教画卷》),第179-182图。
    333(宋)法贤《佛说瑜伽大教王经》卷第一,《大正藏》第18卷,第565页。
    334《究竟瑜伽(?)》No.20中五佛的尊形将在后文详述。
    335《密教画卷》名“三面八臂观音曼荼罗”,参照《密教画卷》第185图。
    336(宋)法贤《佛说瑜伽大教王经》卷第一,《大正藏》第18卷,第564贞。又,藏译本坐姿为游戏势(Tib.:rol pahi stans).
    337(宋)法贤《佛说瑜伽大教王经》卷第一,《大正藏》第18卷,第564页。
    338(宋)法贤《佛说瑜伽大教王经》卷第一,《大正藏》第18卷,第564页。
    139“圣观自在菩萨,结跏趺坐身如金色。圆光炽盛,身披轻毅缯彩衣着赤色裙。左手当脐执未敷莲华,右手当胸作开花叶势。具头冠璎珞,首戴无量寿佛住于定相。《大正藏》第20卷第5页。又,请参照染川英辅著《曼荼罗图典》,大法轮阁,1993年,第47页。
    310莫高窟第148窟开凿与大历11年(776),为敦煌豪族李太宾开凿的洞窟。参见刘永增:《莫高窟第148窟南北龛窟顶图像解说》,《敦煌壁画艺术继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第518-536页。
    311(宋)法贤《佛说瑜伽大教下经》卷第一,《大止藏》第18卷,第564页。
    312《佛说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甚深秘密中秘密诸佛大集会一切如来金刚相应三昧最上成就分第十二”
    343《NSP》No.20:三面六臂,身色为赤色,左右第一手结禅定印(dhyanamudra)、右余二手持剑(khadga)、结期剋印(tarjani),左余二手持乳房(kuca)、钩(ankusa)。三而中止而为赤色(rakta).右而青色(nila),左面白色(sukla).萨埵跏跌坐(sattvaparyanka),伴有明妃。
    314頼富本宏『密教仏の研究』、法蔵馆、1990年、pp.287。
    315頼富本宏『密教仏の研究』、法藏馆、1990年、pp.287。
    (?)(宋)法贤《佛说瑜伽大教王经》卷第二,《大止藏》第18卷,第565页。
    317《卍续藏经》第23册,第770贞。
    318沙武田:《敦煌画稿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316页。
    (?) Bhattacharyya:The Sadhanamata.2Vols.Caekwad's Oriental Series,Vols.26,41,Baroda:Oriental Institute, 1968,pp.271、352.
    351敦煌研究院主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314页
    352(宋)法贤《佛说瑜伽大教王经》卷第二,《大正藏》第18卷,第561页。
    353藏译本为游戏势(Tib:rol papi slangs)坐于莲华(Tib.pa dma)上。参见本村秀明「幻化纲タントラの诸尊」『密教大系』、法藏馆、1994年、pp.113。
    354(宋)法贤《佛说瑜伽大教王经》卷第二,《大正藏》第18卷,第565页
    355(唐)一行《大昆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第一,《大正藏》第18卷,第7页
    356(唐)菩提流志《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卷第八,《大正藏》第20卷,第268页。
    357(唐)菩提流志《一字佛顶轮王经》,《大正藏》第19卷.第231
    358(宋)法贤《佛说瑜伽大教王经》卷第一,《大正藏》第18卷,第564页。
    359(唐)菩提流志《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卷第八, 《大正藏》第20卷,第270页。
    360这种绳状的天衣,在敦煌石窟五代、宋代的菩萨或供养菩萨中是一种常见的装饰形式。
    361 (宋)法贤《佛说瑜伽大教王经》卷第二,《大正藏》第18卷,第506页。
    362《密教画卷》图版第185-187。
    363《密教画卷》图版第188。
    364《密教画卷》图版第183。
    365《密教画卷》图版第183、184。
    366《密教画卷》图版第188。
    369张剑波:《瞿县寺总体布局和单体形制》,《瞿昙寺》,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2000年,第12页。
    370智观巴贡却乎丹巴绕吉、吴均等译:《安多政教史》,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年,第166页。
    371格桑本:《瞿昙寺营建简史》,青海省文化厅主编《瞿昙寺》,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乌曾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2000年,第6页。
    372廖旸:《青海乐都瞿昙寺》,载谢继胜主编《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年,第452贞。
    373张宝玺:《瞿县寺壁画概述》,载青海省文化厅主编《瞿昙寺》,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2000年,第66-75页。
    374张宝玺:《明初瞿昙寺藏传壁画及其历史地位》,甘肃省博物馆编《甘肃省博物馆学术论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375谢继胜、廖旸:《青海乐都瞿昙寺宝光殿与降国殿壁画内容辨识》,《美术研究》,2006年第3期,第191-202页。
    376廖旸:《青海乐都瞿昙寺》,载谢继胜等主编《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年,第,432页。
    177木村秀明「幻化纲タントラの藉尊」『密教大系』通号10、1994年、pp.104-126。
    378廖旸:《青海乐都翟县寺》,载谢继胜等主编《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年,第434页。
    379木村秀明「幻化纲タントラの诸尊」『密教大系』通号10、1994年、pp.104-126的译文中四佛均未记入左右面颜色,故不明。
    380廖旸记录身色为绿色,参见廖旸:《青海乐都瞿昙寺》,载谢继胜等主编《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年,第434页。
    381(唐)不空《沸顶尊胜陀罗尼念诵仪轨法》,《大正藏》第19卷,第364页。
    382田中公明「敦煌出土の胎藏大日八大菩萨」『敦煌密教と美术』、法蔵馆、2000年、pp.31。
    383后期密教《秘密集会》圣者派“阿閦三十尊曼荼罗”及宁玛派“寂静四十二尊”中也见有八大菩萨,但因所属系统不同,暂不作为本文讨论对象。
    387其中莫高窟第234窟,该窟主尊不是大日如来而分别是不空羂索和如意轮观音;榆林第38窟以释迦如来为主尊。
    388刘永增:《敦煌石窟八大菩萨曼荼罗图像解说》(上),《敦煌研究》,2009年第4期,第12页。
    389沙武田:《榆林第25窟八大菩萨曼荼罗图像补遗》,《敦煌研究》,2009年第5期,第19页。
    191(唐)不空《佛说八大菩萨曼荼罗经》,《大正藏》第20卷,第675页。
    392(唐)金刚智《念诵结护法普通诸部》,《大正藏》第18卷,第904页。
    393(唐)金刚智《念诵结护法普通诸部》,《大正藏》第18卷,第904页。
    394刘永增:《敦煌石窟八大菩萨曼荼罗图像解说》(下),《敦煌研究》,2009年第5期,第14页。
    395(唐)一行《大昆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第一,《大正藏》第18卷,第7页。
    396引自佐和隆研「不动明王稚考」『佐和隆研著作集』、法藏馆、1997年、pp.206-207。
    398煌研究院编:《敦煌石窟内容总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10页。
    399敦煌究院编:《敦煌石窟内容总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211页。
    400刘永增:《敦煌石窟八大菩萨曼荼罗图像解说》(上),《敦煌研究》,2009年第4期.第21页。
    401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石窟内容总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67页。
    402刘永增:《敦煌石窟八大菩萨曼荼罗图像解说》(下),《敦煌研究》,2009年第5期,第10页。
    403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石窟内容总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219页。
    404刘水增:《敦煌石窟八大菩萨曼荼罗图像解说》(下)《敦煌研究》.2009年第5期,第12页。
    405刘永增:《敦煌石窟八大菩萨曼荼罗图像解说》(下)《敦煌研究》,2009年第5期,第9页
    406田中公明「敦煌出土の胎藏大日八大菩薩」『敦煌密教と美术』、法蔵馆、2000年、pp.21。
    407赖文英:《榆林25窟药师佛及其相关问题》,载《2010敦煌论坛:吐蕃时期敦煌石窟艺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未刊,第179-190贞。
    408刘永增:《敦煌石窟八大菩萨曼荼罗图像解说》(上)《敦煌研究》,2009年第4期,第22页。
    409田中公明『敦煌 密敦と美术』、法蔵馆、2000年、pp.26。
    410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贤者喜宴摘译(三)》,《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第43页。
    411谢继胜:《川青藏交界地区藏传摩崖石刻造像与题记分析—兼论吐蕃时期胎藏大日与八大菩萨造像渊源》,《中国藏学》,2009年第1期,第139页。
    412拔赛囊著,佟锦华、黄布凡译注:《拔协》(增补本)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译注第33-35页。
    414感谢张雅静为笔者核对藏译本。(藏译本)拔赛囊著:《拔协》,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年,第45页。
    416阿米·海勒:《公元8-10世纪东藏的佛教造像及摩崖石刻》,《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十五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89页。
    417霍巍:《青藏高原东麓吐蕃时期佛教摩崖造像的发现与研究》,《考古学报》,2011年第3期,第360页。
    418阿米.海勒:《公元8-10世纪东藏的佛教造像及摩崖石刻》,《国外藏学研究译文》,第十五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第197页。
    419霍巍:《青藏高原东麓吐蕃时期佛教摩崖造像的发现与研究》,《考古学报》,2011年第3期,第369页。
    420阿米海勒:《公元8-10世纪东藏的佛教造像及摩岸石刻》.《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十五辑,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97页。
    421 L.Chandra:The Three Hundred Gods,International Academy os Indra Culture,New Delhi,Nos.145-152.
    422(清)工布查布《造像量度经续补》,《大正藏》卷21,第949a-b贞。
    423田中公明「胎藏大日八大菩萨と八大菩萨曼荼羅の成立七展开」『密教図像』20、2001年、pp.1-15。
    421拔赛囊著,佟锦华、黄布凡译注:《拔协》(增补本),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第31页。
    425朴 亨国「韩国の密教美术」『中国密教』、春秋社、2005年、pp.231-238。
    427頼富本宏『密教仏の研究』、法蔵馆、1990年、pp.626。
    [唐]玄奘、辩机:《大唐西域记》季羡林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唐]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王邦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唐]慧超、杜環:《往五天竺国传笺释经行记笺注》(中外交通史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唐]慧超:《往五天竺国传笺注》张毅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秦仲文、黄苗子点校,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
    [宋]赞宁著:《宋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北宋]王溥:《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
    [宋](元)脱脱等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77年
    [宋]志磐撰:《佛祖统纪》卷第四十三,《中华藏》第82册,第721页
    [清]陈梦雷编:《古今图书集成》,引自《续修大正藏》
    智观巴·贡却乎丹巴绕吉、吴均等译:《安多政教史》,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年。
    拔赛囊著佟锦华、黄布凡译注:《拔协》(增补本),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
    五世达赖喇嘛著、刘立千译注:《西藏王臣记》,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西藏王统记》,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廓诺迅·鲁伯著、郭和卿译:《青史》,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
    敦煌研究院主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注:《贤者喜宴》,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1987年。
    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1-1986年。
    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石窟内容总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記》,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
    林世田、申国英:《敦煌密教文献集成》《敦煌密教文献集成续编》,北京:中华全国文献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0年。
    法国国家图书馆编:《法藏敦煌西域文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中国国家图书馆编:《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谢稚柳:《敦煌艺术叙录》,上海:上海出版公司,1955年。
    刘艺斯编:《西藏佛教艺术》,北京:文物出版社,1957年。
    汤用彤: 《隋唐佛教史稿》,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陈炳应:《西夏文物研究》,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
    赵生琛:《青海古代文化》,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史金波:《西夏佛教史略》,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
    鸟越正道:《西藏密教研究》,台湾:华宇出版社,1988年。
    严耀中: 《汉传密教》,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年。
    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张广达、荣新江:《于阗史从考》,上海:上海书店,1993年。
    段文杰:《段文杰敦煌石窟艺术论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
    海瑟·噶尔美著、熊文彬译:《早期汉藏艺术》,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
    吕建福:《中国密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张迎胜:《西夏文化概论》,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
    宿白: 《藏传佛教寺院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周一良著、钱文忠译:《唐代密教》,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熊文彬:《中世纪藏传佛教艺术:白居寺壁画艺术研究》,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年。
    索南才让:《西藏密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吴立民、韩金科:《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之研究》,香港: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
    渥德尔、A.K王世安:《印度佛教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张宝玺:《甘肃安西东千佛洞石窟壁画》,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年。
    霍巍:《西藏西部佛教文明》,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青海省文化厅编:《瞿昙寺》,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2000年。
    熊文彬:《元代藏汉艺术交流》,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韩小忙等编著:《西夏美术史》,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刘立千:《印藏佛教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
    霍巍:《古格王国:西藏中世纪王朝的挽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
    尕藏家:《吐蕃佛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
    谢继胜:《西夏藏传绘画—黑水城出土西夏唐卡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古格·次仁加布:《阿里史话》,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
    李小荣:《敦煌密教文献论稿》,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沙武田:《敦煌画稿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张长虹、廖旸:《越过喜马拉雅--西藏西部佛教艺术与考古译文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
    艾米·海勒著,赵能、廖旸译:《西藏佛教艺术》,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编:《皮央·东嘎遗址考古报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
    吕建福:《密教考论》,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
    (意)图齐(Tucci Giaseppe),魏正中、萨尔吉编译:《梵天佛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意)图齐、魏正中编译:《探寻西藏的心灵:图齐及其西藏行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崔红芬、郑炳林、樊锦诗:《西夏河西佛教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
    谢继胜编:《汉藏佛教美术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谢继胜:《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年。
    崔红芬、郑炳林、樊锦诗:《西夏河西佛教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
    吕建福:《中国密教史(修订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金维诺:《中国壁画全集藏传寺院1》,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
    金维诺:《中国壁画全集32藏传寺院2》,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
    金维诺:《中国壁画全集33藏传寺院3》,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
    金维诺:《中国壁画全集34藏传寺院4》,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
    西藏文管会编:《西藏佛教寺院壁画艺术》,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
    许洋主译:《丝路上消失的王国:西夏黑水城的佛教艺术》,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1996年。
    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第四六五窟 元),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
    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第一四窟 晚唐),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
    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第四六四、三、九五、一四九窟 元),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7年。
    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第一五八窟),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
    敦煌研究院编:《中国石窟 安西榆林窟》,北京:文物出版社,、平凡社,1997年。
    西藏文物管理委员会甲央主编:《宝藏》五卷,北京:朝华出版社,2000年。
    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局边:《托林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年。
    金维诺主编:《中国藏传佛教雕塑全集》(全六卷),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2年。
    敦煌研究院主编、彭金章本卷主编:《敦煌石窟全集10密教画卷》,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3年。
    俄罗斯艾雨米塔什博物馆、西北民族大学编:《俄藏黑水城艺术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金维诺主编:《中国藏传佛教雕塑全集》,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9年。
    彭措朗杰编著:《托林寺》,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2010年。
    金维诺:《敦煌窟龛名数考》,《文物》,1959年第5期。
    王静如:《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所见的西夏历史和文化》,《文物》,1974年第5期。
    白滨、史金波:《莫高窟、榆林窟西夏资料概述》,《敦煌学辑刊》,1980年第1期。
    王静如:《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中的西夏壁画》,《文物》,1980年第9期。
    刘玉权:《西夏时期的瓜、沙二州》,《敦煌学辑刊》,1981年第2期。
    刘玉权:《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西夏洞窟分期》,载《敦煌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
    万庚育:《莫高窟、榆林窟的西夏艺术》,载《敦煌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
    史金波、白滨:《莫高窟、榆林窟西夏文题记研究》,《考古学报》,1982年3月。
    段文杰:《晚期的莫高窟艺术》,《敦煌研究》,1985年第3期。
    罗华庆:《莫高窟第444窟龛南后柱题记考辨》,《敦煌研究》,1985年第3期。
    张宝玺:《文殊山万佛洞西夏壁画的内容》,载《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石窟艺术》上册,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
    刘玉权:《瓜、沙西夏石窟概论》,载《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第5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段文杰:《敦煌彩塑艺术》,载《敦煌石窟艺术论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年。
    段文杰:《榆林窟党项蒙古政权时期的壁画艺术》,《敦煌研究》,1989年第4期。
    宿白:《敦煌莫高窟密教遗迹札记》(上)(下),《文物》,1989年第9、10期。
    褚俊杰:《阿底夏与十一世纪西藏西部的佛教》,《西藏研究》,1989年第2期。
    陈炳应:《西夏与敦煌》,《西北民族研究》,1991年第1期。
    韩伟:《法门寺唐代金刚界大曼茶罗成身会造像宝函考释》,《文物》,1992年第8 期。
    孙修身:《西夏占据沙州时间之我见》,《敦煌学辑刊》,1991年第2期。
    吕建福:《法门寺出土文物中有关密教内容考释》,载《首届国际法门寺历史文化学术检讨会论文选集》,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刘玉权:《再论西夏据瓜州的时间及其相关问题》,《敦煌研究》,1993年第4期。
    金维诺:《古代藏区寺院壁画》,载《中国美术史论集》,台北:南天书局,1995年。
    熊文彬:《白居寺壁画风格的渊源与形成》,《中国藏学》,1995年第1期。
    刘玉权:《榆林窟第29窟窟主及其营建时代考论》,载《段文杰敦煌研究五十年纪念文集》,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
    石璋如:《莫高窟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田野工作报告之三》,台北:中研院,1996年。
    荣新江:《敦煌藏经洞的性质及其封闭原因》,季羡林主编《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霍巍:《西藏阿里东嘎、皮央石窟考古简报》,《文物》,1997年第9期。
    刘永增:《“千佛围绕式说法图”与<观佛三昧海经>》,《敦煌研究》,1998年第1期。
    孟嗣徽:《炽盛光佛信仰与变相》,《紫禁城》,1998年第2期。
    刘玉权:《敦煌西夏洞窟分期再议》,《敦煌研究》,1998年第3期。
    霍巍:《西藏西部佛教石窟中的曼荼罗与东方曼荼罗世界》,《中国藏学》,1998年第3期。
    张先堂:《唐宋时期敦煌天王堂寺、天王堂考》,《二十一世纪敦煌文献研究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台中:中华自然文化学会,1999年。
    金维诺:《吐蕃佛教图像与敦煌的早期藏传文化遗存》,载敦煌研究院编《2000年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提要集》,2000年
    刘进宝:《20世纪敦煌藏经洞封闭时间及原因研究的回顾》,《敦煌研究》,2000年第2期。
    史金波:《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西夏文文献初探》,《敦煌研究》,2000年第3期。
    金维诺:《西藏阿里古格王国遗址壁画》,载《中国寺观壁画典藏》第二辑,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
    陈炳应:《11世纪存在过统治瓜沙二州的回鹘汗国吗?—西夏统治瓜沙始年考》,《敦煌研究》,2001年第2期。
    阿米·海勒:《公元8-10世纪东藏的佛教造像及摩崖石刻》,载《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十五辑,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年
    史金波:《西夏的藏传佛教》,《中国藏学》,2002年第1期。
    史苇湘:《莫高窟榆林窟唐五代宋西夏元的壁画艺术》,载《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
    荣新江:《再论敦煌藏经洞的宝藏——三界寺与藏经洞》,郑炳林主编《敦煌佛教艺术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
    霍巍:《关于卫藏地区几处佛教石窟遗址的调查与研究》,《西藏研究》,2002年第3期。
    霍巍、张长虹:《西藏阿里东嘎佛寺殿堂的考古发掘》,《文物》,2002年第8期。
    刘永增:《敦煌石窟中与禅观相关的几个问题》,载《炳灵寺石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
    宫治昭:《莫高窟第76窟与榆林窟第3窟释迦八相图及其印度的源流》,载《2000年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甘肃民族出版社,2003年。
    沙武田:《莫高窟“天王堂”质疑》,《敦煌研究》,2004年第2期。
    沙武田:《敦煌藏经洞封闭原因再探》,《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3期。
    霍巍:《西藏西部石窟壁画中几种艺术风格的分析—兼论西藏西部石窟壁画艺术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载霍巍编《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
    霍巍:《西藏西部佛教石窟壁画中的波罗艺术风格》,《考古与文物》,2005年4期。
    霍巍:《于阗与藏西:考古材料所见吐蕃时期两地间的文化交流》,载《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2005年。
    刘永增:《安西东千佛洞第2窟密教壁画内容解说》,载《复旦史学专刊》第一辑《古代中国:东亚世界的内在交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刘永增:《敦煌石窟的吐蕃绘画传统与波罗王朝的艺术风格》,载敦煌研究院编((2004年石窟研究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刘永增:《安西东千佛洞第5窟毗沙门天王与八大夜叉曼荼罗解说》,《敦煌研究》,2006年第3期。
    杨清凡:《关于藏传佛教图像研究的回顾与思考》,《西藏研究》,2006年第4期。
    党措:《吐蕃时期法成在敦煌的密典传译及其影响》,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未刊。
    廖肠:《元明时期的炽盛光佛绘塑作品》,载薛永年、罗世平编《中国美术史论文集-金维诺教授八十华诞暨从教六十周年纪念文集》,紫禁城,2006年。
    方广锠:《敦煌遗书三题》,载《吴越佛教》第二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
    霍巍:《对西藏西部新发现的两幅密教曼茶罗壁画的初步考释》,《文物》,2007年第6期。
    赵晓星:《吐蕃统治时期的密教研究》,兰州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朱刊。
    寇甲、赵晓星:《莫高窟“天王堂”初探—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密教研究》,载于《兰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杨清凡:《藏传佛教阿閦佛图像及其相关问题研究(7-15世纪)》,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未刊。
    杨清凡:《东嘎石窟壁画双身图像辨识》,《考古与文物》,2007年第6期。
    张长虹:《西藏西部10世纪晚期至11世纪佛教艺术的题材与风格:以金刚界曼荼罗和法》,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未刊。
    张长虹、吕红亮、霍巍:《中印边境考古调查记—以西藏佛教后弘期大译师仁钦桑布为中心》,载《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年。
    赖依缦:《被遗忘的曼陀罗:唐代初传的金刚界曼陀罗》,《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年第5期。
    霍巍:《对西藏西部新发现的两幅密教曼荼罗壁画的初步考释》,《文物》,2007年第6期。
    刘永增:《莫高窟第148窟南北龛窟顶图像解说》,载敦煌研究院编《敦煌壁画艺术继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
    英卫峰:《试论11-13世纪卫藏佛教艺术中的有关波罗艺术风格》,《西藏研究》,2008年第4期。
    侯冲:《金刚峻经金刚顶一切如来深妙秘密金刚界大三昧耶修行四十九种坛法经作用威仪法则大昆卢遮那佛金刚心地法门密法戒坛法仪则》,载方广锠主编:《藏外佛教文献》,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2期。
    霍巍:《敦煌莫高窟第465窟建窟史迹再探》,《中国藏学》,2009年第3期。
    杨清凡:《吐蕃时期密教五方佛图像的传入及流布考》,载敦煌研究院编《敦煌吐蕃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甘肃民族出版社,2009年。
    郭祐孟:《敦煌莫高窟361窟之研究》,《圆光佛学学报》第十五期,2009年。
    谢继胜:《川青藏交界地区藏传摩崖石刻造像与题记分析——兼论吐蕃时期大日如来与八大菩萨造像渊源》,《中国藏学》,2009年01期。
    田中公明:《关于安西榆林窟第三窟中的所谓“胎藏界曼陀罗”》,载《第四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2009年,未刊。
    郑炳林、陈于柱:《敦煌古藏文P.T.55<解梦书>研究》,《兰州学刊》,2009年第5期。
    沙武田:《榆林窟第25窟八大菩萨曼茶罗图像补遗》,《敦煌研究》,2009年第5期。
    田中公明:《<妙吉祥妙吉祥平等秘密最上观门大教王经>在印度密教史的地位及其译出年代》,载《首届中国密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未刊。
    刘永增:《敦煌石窟八大菩萨曼荼罗图像解说》(上、下),《敦煌研究》,2009年第4期、第5期。
    刘永增:《瓜州东千佛洞第2窟观音菩萨、多罗菩萨救济曼陀罗解说—敦煌文献、考古、艺术综合研究/纪念向达教授诞辰11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敦煌研究院,2010年,未刊。
    刘永增:《瓜州榆林窟第3窟恶趣清净曼荼罗及其相关问题》,《2010敦煌论坛:吐蕃时期敦煌石窟艺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敦煌研究院,2010年,未刊。
    黄英杰:《从藏传佛教看敦煌莫高窟第465窟艺术》,《2010敦煌论坛:吐蕃时期敦煌石窟艺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敦煌研究院,2010年,未刊。
    霍巍、新巴·达娃扎西:《西藏洛扎吐蕃摩崖石刻与吐蕃墓地的调查与研究文物》,《文物》,2010年第7期。
    田中公明著、笔者译:《<旁塘目录>与敦煌密教》,《2010敦煌论坛:吐蕃时期敦煌石窟艺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敦煌研究院,2010年,未刊。
    林怡惠:《敦煌莫高窟第465窟图像结构之分析》,《2010敦煌论坛:吐蕃时期敦煌石窟艺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敦煌研究院,2010年,未刊。
    勘措吉:《莫高窟第465窟藏文题记释读》,《2010敦煌论坛:吐蕃时期敦煌石窟艺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敦煌研究院,2010年,未刊。
    刘颖:《敦煌莫高窟吐蕃后期的密教菩萨图像》,中央美术学院博士论文,2010年,未刊。
    霍巍:《青藏高原东麓吐蕃时期佛教摩崖造像的发现与研究》,《考古学报》,2011年第3期。
    Amy Heller, The caves of gNas mjal che mo, in D. Klimberg-Salter and E. Allinger, eds., The Inner Asian International Style,12-14th Centuries, Wien:Austrian Academy of Sciences,1998. pp.135-150.
    Bu-ston, The History of Buddhism in India and Tibet, tr.by E.Obermiller, Delhi:Sri Satguru Publications,1986.
    Bhattacharyya, The Sadhanamala.2Vols.Gaekwad's Oriental Series, Vols.26,41, Baroda:Oriental Institute,1968, pp.47-48
    Bhattacharyya, Benoytosh, The Indian Buddhist Icnongraphy, Mainly based on The Sadhanamala and Cognate Tantric Texts of Rituals, Calcutta:Firma K. L. Mukhopadhyay,1987.
    Chandra, Lokesh, The Collected Words of Bu-ston, New Delhi.1971. Buddhist Iconogrpahy Of Tibet, Kyoto:Rinsen Book Co.,1986. Tibetan-Sanskrit Dictionary. Ad itya Prakashan,2001. Dictionary of Buddhist Iconography, New Delhi: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Indian Culture,2004.
    Chandra, Lokesh and Bunce, Fredrick W., The Tibetan Iconography of Buddhas, Bodhisattvas, and other Deities:a Unique Pantheon. New Delhi:D.K. Printworld. 2002.
    Donaldson, Thomas E., Iconography of the Buddhist Sculpture of Orissa, New Delhi: Indira Gandhi National Centre for the Arts,2001.
    Klimburg-Salter, Deborah E., Tabo:A Lamp for the Kingdom, Early Indo-Tibetan Buddhist Art in the Western Himalaya, New York:Thames and Hudson,1998. Dung dkar/Phyi dbang, West Tibet, and the influence of Tangut Buddhist art, Esat and West,Vol.51, part 3/4, Rome:The Istituto Italiano per il Medio ed Estermo,2001. The silk route and the diamond path:esoteric Buddhist art on the trans-Himalayan trade routes, Los Angeles, Calif:Published under the sponsorship of the UCLA Art Council
    Kossak, Steven M., Singer, Jane Casey, Sacred Visions.Early Paintings from Central Tibet, New York: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1999.
    Tachikawa, Musashi, Mori, Masahide and Yamaguchi, Shinobu, Three hundred and sixty Buddhist deities, Asian Iconography Series-Ⅱ, Delhi:Adroit Publishers,2001.
    Roger Goepper, Alchi:Ladakh's hidden Buddhist sanctuary:the Sumtsek, Londen: Serindia.1996.
    Snellgrove, D.L. and Skorupski, T.: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Ladakh, Warminster: Aris and Phillips,1977.
    Tucci G, Indo-Tibetica, Rome,1932-1941. Travels of Tibetan Pilgrims in the Swat Vallwy,Calcutta:Greater India Society, 1940.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Mandala, tr. by A.H.Brodrick, London:Rider & Co.,1961. Transhimalaya. London:Barrie and Jenkins.1973. Indo-Tibetica, New Delhi:Aditya Prakashan.1988-1989.
    Von Schroeder, Ulrich, Indo-Tibetan Bronzes, Hong Kong:Visual Dharma,.1981. Buddhist Sculptures in Tibet, Hong Kong:Visual Dharma, 2001.
    宫治昭、肥琢隆编集『世界美术大全集 东洋编13、14·インド1.2』、小学馆、2000年。
    池田 温『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报告、大蔵出版、1990年。
    密教聖典研究会「VajradhAtumahAma- NDalopAyikA Sarvavajro- daya—梵文ラキストと和訳—(Ⅰ)(Ⅱ)」『大正大学綜合佛教研究所年報』、1986年。
    石田尚豊『曼荼羅の研究』、东京美術、1976年。
    岩宫武二写真、石黑淳·頼富本宏解说『ラダツク曼荼羅』、岩波书店、1987年。
    上原昭一编『日本美術全集』(第6卷)『密教の美术』、学习研究社、1984年。
    大村西崖『密教発達志』全5卷、仏书刊行会図像部、1918年。
    上山大峻『敦煌仏教の研究』、法藏馆、1990年。
    加藤敬 松长有慶『マンダラ』、每日新闻社、1981年。
    加藤敬 小林畅善『マンダラ莲華』、平河出版社、1985年。
    金岡秀友『金光明経の研究』、大东出版社、1980年。
    酒井真典『梵文初会の金刚顶経S本—法印昇進紀念』『遍照光院歴世全书』第6卷、高野山遍照光院歴世全書刊行会、1979年。
    酒井真典『金剛顶経研究』、法藏馆、1985年。
    佐久間留理子『インド密教の观自在研究』、山喜房佛书林、2011年。
    坂野栄范『金刚顶経に关する研究』、国书刊行会、1976年。
    佐和隆研『白描図像の研究』、法藏馆、1982年。
    佐和隆研『佐和隆研著作集全4卷』、法藏馆、1997年。
    佐和隆研他『密教美衍大观』全4卷、每日新聞社、1984年。
    宫治昭『インド仏教美術史论』、中央公论美衍出版、2010年。
    宫治昭『インド美衍史』、吉川弘文馆、2009年。
    立川武藏頼富本宏『チべツト密教』、春秋社、2005年。
    立川武藏頼富本宏『中国密教』、春秋社、2005年。
    立川武蔵頼富本宏『インド密教』、春秋社、2005年。
    立川武藏[The Ngor Mandalas of Tibet]、东洋文化研究中心、1991年。
    田中公明『チべ夕ト密教』、春秋社、1993年。
    田中公明『性と死の密教』、春秋社、1997年。
    田中公明『敦煌密教と美術』、法藏馆、2000年。
    田中公明『両界曼茶羅の诞生』、春秋社、2004年。
    田中良昭『敦煌禅宗文献の研究』、大东出版社、1983年。
    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高雄曼荼羅』、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1967年。
    东北大学文学部东洋·日本美術史研究室『河口慧海精来チベツト资料図绿』、东北大学文学部、1986年。
    拇尾祥霎『曼茶羅の研究』、高野山大学出版部、1927年。
    八田幸雄『五部心观の研究』、法藏館、1981年。
    八田幸雄『胎藏因像の研究』、法藏馆、2002年。
    堀内宽仁『梵藏漢对照初会金刚顶経の研究』上、下、高野山大学密教文化研究所、1983、1984年。
    堀内宽仁『堀内宽仁论集』上、下、法藏馆、1996年。
    松本栄一『敦煌画の研究』、同朋舍出版、1937年。
    松畏有慶『密教経典成立史论』、法藏馆、1980年。
    松畏有慶『密教経典成立史论』、法藏馆、1981年。
    松畏有慶『曼荼羅』、大阪书籍、1983年。
    松畏有慶『インド密教の形成と展阴』、法藏馆、1998年。
    真锅俊照『密教図像と儀轨の研究』上、法藏馆、2000年。
    真锅俊照『密教図像と仪轨の研究』下、法藏馆、2001年。
    宫坂宥腾『密教思想论』、筑摩书房、1984年。
    宫坂宥腾『インド古典论』上、下、筑摩害房、1983、1984年。
    畏部和雄『唐宋密教史论考』、永田文昌堂、1982年。
    畏部和雄『唐代密教史杂考』、溪水社、1990年。
    那须政隆『那须政隆著作集』:第五卷『金刚顶経讲伝 琨図両界曼茶羅講伝』、法蔵馆、1997年。
    山口瑞凰『講座敦煌6敦煌胡語文集』、大东出版社、1985年。
    山口瑞凰『吐蕃王国成立史研究』、岩波害店、1983年。
    山口瑞凰『チべ夕ト上下』、东京大学出版会、1987、1988年。
    頼富本宏『中国密教の)研究』、大束出版社、1979年。
    頼富本宏『密教仏の研究』、法蔵馆、1990年。
    頼富本宏『曼茶羅鑑赏の基礎知識』、至文堂、1991年。
    頼富本宏『『金刚顶経』入门即身成仏ヘの道』、大法輸阁、2005年。
    頼富本宏『大日如来の世界』、春秋社、2007年。
    劉永增『敦煌壁画に昆る密教系菩薩経变の)研究』、高野山大学博士論文、2007年。
    越智淳仁「中国·法门寺所出金刚界曼茶羅の八大明王」『弘法大师空海と唐代密教』、法藏馆、2005年、pp.192-224。
    石田尚豊「胎藏界曼荼羅ヘの金刚系尊の进出 胎藏旧図様」『仏教芸术』70、1969年、pp.24-41。
    石田尚豊「现図曼茶羅再考」『仏教芸衍』78、1970年、pp.18-33。
    乾仁志「圣衆来迎寺所藏具葉について」『密教学学报』、1982年、pp.1-10。
    小野玄妙「弘法大师请来の金刚界八十一尊曼荼羅に就いて」『密教研究』62、1937年、pp.11-29。
    川崎一洋[Catu.spii.tha-tantra所说の究竟次第Catu.spii.thaⅣ-ⅲを中心に」『印度学仏教学研究』51(1)、2002年、pp.176-178(L)。
    川崎一洋「金同lJ界曼茶羅の诸相:「金剛界品」所说の六種曼茶羅中心に」『密教学研究』通号37、2005年、pp.19-42。
    川崎一洋「『幻化綱タントラ』の)構造」『密教文化』通号198、1997年、pp.11-25。
    北村太道「チべツト文金刚界大曼荼羅諸尊建立和訳研究」『密教文化』107、1974年、pp.71-83。
    酒井真典「八輻轮曼茶羅について」『密教文化』87、1969年、pp.19-26。
    高田修「五部心观の研究:その记入梵语に基く考察」『美衍研究』173、1954年。
    物馆研究报告别册』第7号、畏野泰彦·立川武藏编、1989年、pp.5-44。
    田中公明「四波羅蜜菩萨の成立」『密教図像』2、1983年、pp.49-60。
    田中公明「胎藏大日八大菩薩と八大菩窿曼茶羅の)成立と展开」『密教図像』20、2001年、pp.1-15。
    田代有樹女「金剛界基本三十七尊の時間差生起について」『頼富本宏博士還暦記念论文集』、2005年、pp.759-775。
    那须政隆「瑜伽大教王経所說の曼荼羅について」『智山学報』11、1938年、pp.37-62。
    朴亨國「七狮子莲華座の図像についてJ『密教図像』14、1995年、pp.34-60(L)。pp.327-356。
    平井宥慶「敦煌本·密教疑経典考」『密教文化』通号150、1985年、pp.74-93。
    松畏有慶「四金刚女と四明妃」『腾又俊教博士古稀記念论集:大秉仏教から密教ヘ』、1981年、pp.385-398。
    三崎良周「純密と雜密」『大正大学研究紀要』52、1967年、pp.63-76。
    森雅秀「ェロ一ラ第11窟、第12窟の菩萨群像」『金沢大学文学部论集行勤科学·哲学篇』27、Behavioral sciences and philosophy文学部紀要委员会编、2007年、pp.99-134。
    山本智教「マンダラ研究史」『密教文化』87、1969年、pp.66-91。
    柳沢孝「青莲院伍来の白描金刚界曼茶羅褚尊図樣(上)」『美术研究』241、1965年、pp.20-42。
    柳沢孝「青莲院伍来の白描金刚界曼荼羅褚尊図檬(下)」『美術研究』242、1965年、pp.13-20。
    頼富本宏[Advayavajra研究」『密教思想:高井隆秀教授还暦记念论集』、1977年、pp.139-156(L)。
    頼富本宏「インド现存の金胎融合要素」『密教学研究』通号24、1992年、pp.11-30。
    頼富本宏「中国·法门寺出土の密教系遗品」『高木伸元博士古稀記念论集 仏教文化の诸相』、山喜房仏书林、2000年、pp.305-328(L)。
    頼富本宏「现図金刚界曼荼羅の成立要因」『弘法大师空海と唐代密教』、2005年、pp.177-191(R)。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