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民营报纸退场的探究(1949-1954)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949年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都进入了一个转型期,新闻业当然也在转型之列。在短短六个年头内,民营报纸彻底退出大陆报业体系则是新闻业转型的一个重要表征。本研究主要依据已对外开放的档案文献,相关报纸原件,通过对具体事实的征引和辨识来全面展示民营报纸在大陆度过的最后一段时光,层层递进的考察退场展开的方式、过程、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以探求历史的真相,达到认识历史、反思历史和借鉴历史的目的。本研究主体为四个部分。首先从横向的退场方式和纵向的退场时间过程系统厘清民营报纸退场的全貌。在此基础上指出并考察“改‘姓’、改内容、改思想”这一系列由中共新政权推进的由表及里的改造是民营报纸退场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接着,从媒介生态的视野进入,分析民营报纸退场的深层动因,以民营报纸与新政权构建的全新媒介生存环境的互动为第一个层面,以民营报纸与生存在同一环境内中共党的机关报的竞争共处为第二层面,探询民营报纸如何在这两个层面都失去发展优势,直至从报纸经营到报纸内部结构、办报思想都失去了独立性——这一民营报纸立世的根基,失去维持发展的可能而不得不选择退场。最后,围绕着民营报纸退场产生的影响由报纸从多元向单一体制的转型、办报思想的更替及其后果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指出民营报纸的退场,一方面是对这种全社会向单一制方向转型的适应,在当时对巩固新政权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作为报业一个种群,其完全、彻底的退出大陆报业舞台对之后中国大陆报业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根本上改变了新政权下的报业结构,更在深层次上随着“一元化”党管国办报业新格局的形式的确立,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形成的党报办报模式和思维全面取代了报纸“文人论政”的传统。本研究认为,正是在高度一体化社会构建的媒介生态之下,民营报纸从新闻生产到经营管理都陷入制度环境强有力的计划控制之中,无法获得满足其生存所需要的条件。同时,在与中共党报的共处中渐渐丧失自身的优势,并且随着一元化党管国办报业体系网络的全面铺开,共产党的机关报开始发挥综合性报纸的作用,不但触角伸至社会各个领域,并且还是指导工作、传递信息的最主要渠道,民营报纸日趋式微,踞蹙于主流社会生活之外的边缘地带。最后,首先失去独立进行职业新闻活动的空间,接着在经济上依赖政府补给,直至放弃民营报纸所秉持的自由、独立的新闻观念,被纳入到党国宣传体制和意识形态的计划生产系统,由表及里都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退场是大陆民营报纸在媒介生态彻底改变下的必然选择。同时,由于“一元化”党管国办新闻体制弊端的显露,民营报纸退场之后却余绪未了,至今掀起了三次余波。然而,在现有媒介生态不能改变之下,呼吁开放民间办报并没有好的收效,也不可能真正实现。
After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power in 1949, the entire country's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life has entered a transition period. Journalism, of course, is also listed in the columns of transformation. In the short span of six years, the privately owned newspapers completely removed from the mainland newspapers, which is an important characterization of journalism in transition.This research mainly bases on the opening up archives and documents related to the original newspaper, fully displays the last period of time spent by the private newspapers in mainland China, by means of quotations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specific facts, inspects progressively the way, process, the causes and the impact of the exi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historical truth, to understand history and reflect on history and draw lessons from history.In this study, there are mainly four parts. First, from a horizontal exit way and vertical exit time system, clarify the whole picture of the privately owned newspaper exit. On this basis, it points and investigates that this series of "to'Surname', change content, change thinking" outside to the inside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progress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regime is a key link in the exit of the privately owned newspapers. Then, from the media ecology perspective,analyzes the deep motivation of the privately owned newspapers exit,,with the interaction of the privately owned newspapers and the new media living environment instituted by the new regime for the first level, the competition and coexistence of privately owned newspapers and survival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authority in the same environment for the second level, inquires how the privately owned newspapers have lost the advantages for development in these two levels, including from the newspaper business to the newspapers'internal structure even a newspaper thought--- lost its independence-the foundation of this privately owned newspapers briliance---lost the possibility of sustaining development and had to choose to exit. Finally, around the influence withdrew by the privately owned newspapers exit from the transition from diverse to a single system, from the replacement of thought and its consequences,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exit of the privately owned newspapers, on the one hand, is to adapt to this society as a whole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unitary transformation, which played a huge role in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new regime at the time; on the other hand, as a population of the newspaper, its completely, thoroughly exiting the mainland newspaper scene made the far-reaching implica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right after the Chinese mainland newspaper, not only fundamentally changed the structure and layout of newspaper under the new regime, but also at a deeper level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unified" country party control to do the newspaper----a new pattern in nespapers, which was form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the Yan'an period,the party newspaper mode and thinking completely replaced the tradition of the scholar on the political newspaper.Thi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it is in a highly integrated society built under the unified media ecology, privately owned newspapers got involved into a strong planning and control of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from news production to the condition of management, and could not get to meet their survival needs. Meanwhile, in coexistence with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newspapers, it gradually lost its own advantages. What's more, with a unified party to do the newspaper system network was in full swing, the party's official newspaper at all levels gradually assumed the newspaper features covering all areas of society and guided the work of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channels. Privately owned newspapers increasingly declined and squated in the fringes outside the mainstream of social life. Finally, the first loss of the space of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information activities, then financially dependent on government supplies, until giving up the freedom and independent news values adhered by privately owned newspapers, into the propaganda system and ideology of the party-state program production system, privately owned newspapers all lose its rationality of the existence.Exit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the mainland privately owned newspapers when the media ecology is completely changed. The same time, the "unified" party control of the State Office revealed the drawbacks of the systems, although privately owned newspapers exited, its thread unfinished, it has set off three times aftermath. However, since the existing media ecology can not be changed, there is no good effective in the appeal of open civil newspaper and, it can not be truly realized.
引文
①吴廷俊:中国新闻史学史上的丰碑,在庆祝访汉奇教授80寿辰暨从教55周年教学思想研讨会上的发言,2006年12月27日。.转引自吴廷俊 阳海洪:新闻史研究者要加强史学修养——论中国新闻史研究如何走出“学术内卷化”状态,新闻大学,2007年第3期。
    ②曾宪明:解放初期私营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第2期。
    ③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三联书店,1955年,第113页。
    ①阳海洪 赵平喜:媒介生态学: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新路径,新闻界,2009年第2期。
    ②吴廷俊 阳海洪:新闻史研究者要加强史学修养——论中国新闻史研究如何走出“学术内卷化”状态,新闻大学,2007年第3期。
    ①杨奎松:新中国新闻报刊统制机制的形成经过—以建国前后大公报的“投降与改造为例,第二届中国近现代报刊的自由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香港,2009年12月5日-6日。
    ①黄旦:报刊的历史与历史的报刊,新闻大学,2007年春季号。
    ②张济顺:从民办到党管:上海私营报业体制变革中的思想改造运动—以文汇报为中心案例的考察,华东帅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编:中国当代史研究,第1辑,九州出版社,2009年。
    ③曹立新:再论新中国成立后私营报业消亡的原因—以解放初期文汇报的经历为例,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4期。
    ④杜英:文化体制和文化生产方式的再建立——建国初期对上海小型报的接管和改造,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刊,2007年第2期。
    ①许永超:解放初期民营报纸的困境及其出路——对1949.6-1953.1文汇报的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10硕士论文,未刊。
    ②李理:从合作社性质的民营报纸到共产党党报——汉口《大刚报》史研究(1945.11—1951.12),华中科技大学2011博士论文,未刊。
    ③张涛: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史,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年,第20页。
    ①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78280页。
    ②方汉奇陈业肋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3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4-26页。
    ③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94396页。
    ①马光仁主编:上海当代新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页。
    ②孙旭培:解放初期对旧新闻事业的接收和改造,新闻研究资料第43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③曾宪明:解放初期私营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第2期。
    ④施喆:建国初期私营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新闻大学,2002年春季号。
    ⑤李斯颐:也谈建国初期私营传媒消亡的原因,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5月第16卷,第3期。
    ⑥张济顺:1949年前后的执政党与上海报界,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11期。
    ①张仁善:1949年前后中共的新闻政策及历史效应,二十一世纪,2001年6月号。
    ②贺碧霄:从华商报关于新闻自由的讨论到上海私营报纸成为改造对象——1949年-1952年前后中共新闻政策考察,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1期。
    ③吴廷俊:“恐龙现象”——民营报纸在中国大陆“集体退场”的历史考察,武汉大学新闻学院主编:新闻与传播评论,2011年卷。
    ①裘正义:论媒介生态(1990),中国报业现状与趋势,百花出版社,1996年。
    ②邵培仁:论媒介生态的五大观念,新闻大学,2001年冬季号。
    ③崔保国:媒介的生态环境,媒介二十五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④丁海宴、李卫华:传播的生态营造,现代传播,2000年第4期。
    ⑤许永:优化媒体资源从认识媒介内生态开始,新闻知识,2002年第11期。
    ⑥王炎龙:传媒生态规律与电视生存逻辑,声屏世界,2003年第1期。
    ⑦阳海洪:探索新闻史研究新范式——基于媒介生态的视角,华中科技大学2008博士论文,未刊。
    ①晓亮:论民营经济的几个认识问题(上),南方经济,2001年第1期。
    ②毛泽东: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891-892页。
    ③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9页。
    ④晓亮:所有制理论与所有制改革,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60页。
    ①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71页。
    ②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43页。
    ③曾虚白主编:中国新闻史,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66年,第103页。
    ③曾虚白主编:中国新闻史,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66年,第14-15页。
    ①《文汇报》1949年6月21日,第1版。
    ①华商报发表了六篇文章讨论这一问题,分别为:刘尊棋《新中国的一个抉择—财主的新闻自由?还是民主的新闻自由?》1949年元旦增刊,第10版;李卫明《新闻自由与私人办报—与刘尊棋先生商榷新中国应否允许私人办报?》1949年1月16日,第5版;《新中国新闻政策特辑》:《论新闻出版的自由》、《新国家与新报纸》、《新中国的办报问题》、《不应容许私人办报》1949年2月6日,第6版。
    ②夏衍:懒寻旧梦录,三联书店,2006年,第395页。
    ①军管会新闻出版处报告:《绝密》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教育管理委员会工作案(新闻出版),上海档案馆馆藏,Q431-1-1。
    ①王中:上海解放三十五周年,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六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80页。
    ②王维:关于编写解放月报报史的几点意见,解放日报报史办公室:解放日报 新闻日报报史资料①,1991年,第31页。
    ③解放日报报史办公室:解放日报 新闻日报报史资料②,1993年,第115页。
    ④解放日报报史办公室:解放日报 新闻日报报史资料②,1993年,第114页。
    ⑤解放日报报史办公室:解放日报 新闻日报报史资料②,1993年,第115页。
    ⑥王维:关于编写解放日报报史的几点意见,解放日报报史办公室:解放日报 新闻日报报史资料①,1991年,第30页。
    ⑦解放日报报史办公室:解放日报 新闻日报报史资料②,1993年,第115页。
    ①解放日报报史办公室:解放日报 新闻日报报史资料②,1993年,第115页。
    ②武汉市军管会文教接管部新闻出版处接管工作报告,1949年7月,湖北省档案馆馆藏,GM5-1-69。
    ③武汉市军管会文教接管部新闻出版处关于同意大刚报登记的函,1949年8月8日,湖北省档案馆馆藏,GM5-1-69。
    ④王淮冰、黄邦和主编:大刚报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第116页。
    ⑤大刚报创刊十二周年纪念座谈会的讲话,大刚报1949年11月10日21。
    ⑥李理在其博士论文从合作社形式的民营报纸到共产党的党报—汉口《大刚报》史研究(1945.11—1951.12)》
    研究中抽取1948年7月3日、1949年5月11日、1950年8月3日《大刚报》广告版面对比分析得出报纸广告收入减少40%的结论。
    ①长江日报报史编委会:长江日报50年,武汉出版社,1999年,第27页。
    ②王淮冰、黄邦和主编:大刚报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第119页。
    ①本报今后努力的方向,重庆大公报1950年4月4日社论。
    ②王文彬:建国初期的重庆大公报,新闻研究资料第40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5页。
    ③李纯青:笔耕五十年,三联书店,1994年,第537页。
    ①新民报社与“民革”的公私合营,名义上是由新民报总管理处出面,但实际上只有北平《新民报》参与合营,其它各地的新民报社则没有参与合营。
    ②张恨水:山窗小品,东方出版社,1994年,第262页。
    ③张钰:报坛驰骋30年-记先父张友鸾新闻工作经历续,新闻与传播研究,1991年第1期。
    ①张健秋:张友鸾南京人报,南京市白下区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白下文史第6集,1989年,第128页。
    ②张钰:报坛驰骋30年-记先父张友弯新闻工作经历续,新闻与传播研究,1991年第1期。
    ③张健秋:张友鸾与南京人报,南京市白下区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白下文史第6集,1989年,第129页。
    ④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第80卷:报业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71页。
    ①张钰:胡子的灾难历程—张友鸾随笔选,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287-288页。
    ②张道梁:记新生晚报,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总第79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28页。
    ③刘谷:晋察冀革命文化艺术发展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第587页。
    ④天津诞生的共和国之最(上),天津口报2009年9月14日,第10版。
    ⑤根据相关统计,当时上海新民报晚刊和天津新生晚报作为仅有的两家晚报,发行量加起来不足两万份,而新民报晚刊发行量为一万份,所以推算新生晚报的发行量只有万八千份。资料来自:新闻与改革,1986年第1期,第20页。
    ①邹仆:新中国的第一张民营报纸——进步日报,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60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2页。
    ②方汉奇:大公报百年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26页。
    ③中央对处理天津广播事业、报纸及登记国民党员等问题给天津市委的指示,中国共产党宜传工作文件选编(1937-1949),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714页。
    ④中共中央关于对天津旧有报纸处理办法给天津市委的指示,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件选编(1937-1949),学习出版社1996年版,第778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对天津《大公报》、《新星报》、《益世报》三报处理办法复天津市委电(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三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270页。
    ②进步日报职工同人宣言——代发刊词,进步日报1949年2月27日。人民日报亦于3月4日公开发表消息欢呼“天津大公报抛弃臭招牌”。并进一步为大公报的反动定性,称“大公报在北洋军阀时代依附于军阀官僚买办统治集团;蒋匪介石当政以后,即为国民党政学系之机关报。二十年来,大公报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立场是反人民反民主的”。
    ①上海新闻日报社:新闻报股东临时会议经过情形报告,上海档案馆馆藏,B34-1-38-012。
    ②邹凡扬:忆金公——新闻日报旧事,解放日报报史办公室:解放日报 新闻日报报史资料②,1993年,第320页。
    ③邹凡扬:忆金公——新闻日报旧事,解放日报报史办公室:解放日报 新闻日报报史资料②,1993年,第315页。
    ①上海新闻日报社:新闻报股东临时会议经过情形报告,上海档案馆馆藏,B34-1-38-013。
    ②李纯青:笔耕五十年,三联书店,1994年,第535页。
    ①转引自孙旭培:解放初期对旧新闻事业的接收和改造,新闻研究资料第43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58页。
    ②大公报李纯青关于上海大公报馆公私合营时间、没收吴鼎昌股权派公股代表等问题的请示报告,1949年12月11日,上海档案馆馆藏,B35-2-108-10-13。
    ③上海各报发行数量统计表,1950年11月,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11-7。
    ④李纯青:大公报整编工作报告,1950年9月24日,上海档案馆馆藏,B35-2-108-57。
    ⑤李纯青:大公报工作人员的思想状况,1952年1月3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1532-22。
    ⑥关于大公报问题商定要点,1950年6月26日,上海档案馆馆藏,B35-2-108-23。
    ⑦到1952年夏,不算借贷,大公报的私人股份名义上仍占到75%。另社内的中共党员也只剩下了两个人,党的组织其实主要只是靠李纯青一人在负责,故仍被认定为私营报纸。新闻界思想改造情况》(二),1952年8月7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1551-12-20。
    ⑧李纯青:为评价大公报提供史实,周雨:大公报人忆旧,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第320页。
    ⑨陈虞孙关于上海私营报纸调整办法给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报告,1952年5月29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1-47-3-6。
    ①李纯青:笔耕五十年,三联书店,1994年,第517页。
    ②大公报李纯青关于上海大公报馆公私合营时间、没收吴鼎昌股权派公股代表等问题的请示报告,上海档案馆馆藏,1949年12月11日,B35-2-108-10-13。
    ③其余主要持股人情况为:胡政之一百股、顾俊琦六千四百股、张季蛮五千股、许萱伯四百股、王佩芝四百股、曹谷冰两千股、李了宽三千股、金诚失三千股、王芸生三千股、胡惠春一千二百股、王孟钟一千二百股、黄浴沂一千股、周作民一千五百股、李国钦五千股王宽诚两千股、胡燕一千股、李纯青两百股、胡雨霖五千九百五十股。
    ④方汉奇等:大公报百年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50页。
    ⑤1947年5月25日,文汇报为反饥饿、反内战、反独裁的爱国民主运动宣传造势,遭国民政府查封停刊,1948年9月3日,香港文汇报创刊。
    ⑥文汇报史研究室:文汇报史略(1949.6——1966.5),文汇出版社,1997年,第6-7页。
    ①庄人葆:忆“救报运动”,从风雨中走来—文汇报回忆录1,上海文汇出版社,1993年,第111日。
    ②文汇报1949年5月26日至12月31日的损益状况表,上海档案馆馆藏,G20-1-8。
    ③文汇报史研究室:文汇报史略(1949.6—1966.5),文汇出版社,1997年,第7页。
    ④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闻研究所:文汇报六十年大事记(1938-1998)征求意见稿,第220页。
    ⑤华东新闻出版局、上海新闻出版处与文汇报关于政府扶助事宜的协议,1952年,上海档案馆馆藏,G20-1-30。
    ⑥文汇报关于向上海市新闻出版处报告私营公助的结果,1951年,上海档案馆馆藏,G20-1-31。
    ⑦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闻研究所:文汇报六十年大事记(1938-1998)征求意见稿,第235页。
    ①关于各报公私合营的指示和报告,1952年,上海档案馆馆藏,B34-1-37。
    ②文汇报社1953年起公私合营后股份情况,1954年,上海档案馆馆藏,G20-1-72。
    ③已核准登记出版报纸情况表,1949年,上海档案馆馆藏,Q431-1-21。
    ④请求政府接办新民报改为公营的意见,1952年,上海档案馆馆藏,A22-1-48。
    ⑤上海新民报公私合营协议书,1952年,上海档案馆馆藏,B34-1-37-30。
    ①新民报股份有限公司结束意见,1952年,上海档案馆馆藏,B34-1-37-9。
    ②1952年11月4日陈铭德给赵超构的信,1952年,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1545。
    ③新民晚报史编纂委员会:飞入寻常百姓家——新民报-新民晚报七十年史,文汇出版社,2004年,第176页。
    ①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中国天津通鉴上卷,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第294页。
    ②关于绥闻晚报的具体停刊时间已无从查考,但新闻总署在1950年2月28日公布的1950年初全国报纸统计表中,该报也统计在内,所以推算停刊应该在当年3月以后。
    ③哈尔滨市地方编纂委员会:哈尔滨市志 报业 广播电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94页。
    ④华南分局宣传部:关于新闻工作的报告,广东省档案馆馆藏,204-3-1-25。
    ①中共中央关于对天津旧有报纸处理办法给天津市委的指示(一九四九年一月十九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268页。
    ②华南局宣传部:关于新闻工作给新华总社的信,广东省档案馆馆藏,204-1-3-13。
    ③华南局宣传部:关于新闻工作给新华总社的信,广东省档案馆馆藏,204-1-3-12。
    ④李繁:处理越华报停刊和筹备联合报出版的工作报告,广东省档案馆馆藏,204-3-5 073。
    ⑤梁群球:广州报业(1827-1990),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88页。
    ⑥李繁:处理越华报停刊和筹备联合报出版的工作报告,广东省档案馆馆藏,204-3-5 074
    ①华南局宣传部:关于新闻工作给新华总社的信,广东省档案馆馆藏,204-1-3-12-13。
    ②新民晚报史编纂委员会:飞入寻常百姓家——新民报-新民晚报七十年史,文汇出版社,2004年,第207页。
    ③陈虞孙对亦、大两报的讲话,1952年,上海档案馆馆藏,A22-1-48-12。
    ①周康靖:宁波人报始末,宁波文史资料—宁波新闻出版谈往录,第14辑,宁波市政协史史资料委员会,1993年,第106页。
    ②周康靖:宁波人报始末,宁波文史资料—宁波新闻出版谈往录,第14辑,宁波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3年,第106页。
    ③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7年,第1261-165页。
    ①刘尊棋1939年曾经与新民报张西洛、扫荡报耿坚白一起在延安访问毛泽东。刘虽然供职于国民党中央社,实际上是共产党远,还是中国青年记者学会的负责人,与范长江、徐迈进一起,早就在新闻战线工作。
    ①中共中央关于对天津旧有报纸处理办法给天津市委的指示(一九四九年一月十九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268页。
    ②萧乾:萧乾回忆录,中国出版社,2005年,第438-439页。
    ③王芝琛:一代报人王芸生,长江出版社,2004年,第194页。
    ④新闻界思想改造情况(十一),1952年9月6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1551-13。
    ①吴兰:自我批评实例,绿原书店,1950年。
    ②新闻出版处二月综合报告,1949年7月26日,上海档案馆馆藏,Q431-1-1-11。
    ③上海解放前夕各报情况,1949年5月,上海档案馆馆藏,0431-1-21-1-2、33-35。
    ④中央关于大城市报纸问题给南京市委的指示,1949年5月9日,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37-1949),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828页。
    ⑤王芝琛:一代报人王芸生,长江出版社,2004年,第194页。
    ⑥中共中央关于未登记报纸施行新闻官职给华中局、华东局、西北局的指示(一九四九年六月三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281-282页。
    ①中国新闻年鉴1988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525页。
    ①李纯青:笔耕五十年,三联书店,1994年,第537页。
    ①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闻研究所:文汇报六十年大事记(1938-1998)征求意见稿,第235页。
    ②李纯青:大公报工作人员的思想状况,1952年1月3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1532-22。
    ③到1952年夏,不算借贷,大公报的私人股份名义上仍占到75%。另社内的中共党员也只剩下了两个人,党的组织其实主要只是靠李纯青一人在负责,故仍被认定为私营报纸。新闻界思想改造情况》(二),1952年8月7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1551-12-20。
    ④陈虞孙关于上海私营报纸调整办法给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报告,1952年5月29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1-47-3-6。
    ⑤请求政府接办新民报改为公营的意见,1952年,上海档案馆馆藏,A22-1-48。
    ①中央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央档案馆: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1954年,中国书籍出版社,1993年,第268页。
    ①关于民营报纸概念的辨析详见本论文绪论部分第三小节“文献综述及相关概念的界定部分”。
    ②文汇报1949年6月21日。
    ①新民晚报史编纂委员会:飞入导寻常百姓家——新民报-新民晚报七十年史,文汇出版社,2004年,第174-175页。
    ②郑重:毛泽东与文汇报,中文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1页。
    ③张济顺:从民办到党管:上海私营报业体制变革中的思想改造运动——以文汇报为中心案例的考察,华东师
    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编:中国当代史研究第1辑,九洲出版社,2009年,第47页。
    ①新华总社指出在争取新闻的时间性中必须防止的偏向(一九四九年七月十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393页。
    ②徐铸成:徐铸成回忆录,三联书店,2010年,第165页。
    ③邹凡扬:忆金公——新闻日报旧事,解放日报报史办公室:解放日报 新闻日报报史资料②,1993年,第322页。
    ④中央关于大城市报纸问题给南京市委的指示,1949年5月9日,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件选编,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828贞。
    ①中共中央关于未登记报纸施行新闻管制给华中局、华东局、西北局的指示(一九四九年六月三日),中宣部转发华东局关于加强宣传工作中纪律性的指示(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五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281-282页、第321页。
    ②王中:上海解放初期接管新闻机构的情况,上海解放三十五周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83页。
    ③张涛: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史,经济日报出版社,1996年,第17页。
    ④中宣部关于发布军事新闻的指示(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327页。
    ⑤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九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290页。
    ⑥新华总社关于新华社、报社分立的指示(一九四九年八月九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398-399页。
    ⑦各报负责人会议,1950年1月4日,上海档案馆馆藏,B37-1-27-12。
    ①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闻研究所:文汇报六十年大事记(1938-1998)征求意见稿,第220页。
    ②文汇报史研究室:文汇报史略(1949.6—1966.5),文汇出版社,1997年,第21-22页。
    ③方汉奇:大公报百年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40-341贝。
    ①郑重:毛泽东与文汇报,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2-13页。
    ②徐铸成:徐铸成回忆录,三联书店,2010年,第165-166页。
    ③徐铸成:徐铸成回忆录,三联书店,2010年,第165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大城市报纸问题复南京市委电(一九四九年五月九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280页。
    ②新民晚报史编纂委员会:飞入寻常百姓家——新民报-新民晚报七十年史,文汇出版社,2004年,第184-186页。
    ①京津新闻工作会议讨论要点初步意见(一九五○年三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中),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161页。
    ②关于目前新闻工作中的两个问题,1950年3月29日,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49-1956),学习出版社1996年,第41-42页。
    ③文汇报史研究室:文汇报史略(1949.6—1966.5),文汇出版社,1997年,第28页。
    ④京津新闻工作会议讨论要点初步意见(一九五○年三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中),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160-161页。
    ①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闻研究所:文汇报六十年大事记(1938-1998)征求意见稿,第232页。
    ②孙旭培:解放初期对旧新闻事业的接收和改造,新闻研究资料第43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58页。
    ③欧阳柏:大刚报史话(续),新闻研究资料第25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51页。
    ④新民晚报史编纂委员会:飞入寻常百姓家——新民报-新民晚报七十年史,文汇出版社,2004年,第190页
    ⑤邹凡扬:忆金公——新闻日报旧事,解放日报报史办公室:解放日报 新闻日报报史资料②,1993年,第325页。
    ①夏衍、恽逸群、姚溱致胡乔木:关于调整上海各报纸的问题,1952年1月14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1-20。
    ②关于上海私营报纸调整办法的报告,1952年5月29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1-47。
    ③夏衍、恽逸群、姚溱致胡乔木:关于调整上海各报纸的问题,1952年1月14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1-20。
    ①中国报刊发行史,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第6-8贝。
    ②中央人民政府邮电部新闻总署关于邮电局发行报纸暂行办法(一九五○年二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中),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33贝。
    ③华东军政委员会新闻出版局关于华东实行邮发合一以来概况及今后巩固邮电发合一大力开展报纸发行工作计划和要求的材料,1950年,上海档案馆馆藏,B35-2-31-11-13。
    ①处理梅焕藻来信与中央宣传部的往来文书,1953年9月25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114-19-26。
    ②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闻研究所:文汇报六十年大事记(1938-1998)征求意见稿,第225页。
    ③华东军政委员会新闻出版局关于华东实行邮发合一以来概况及今后巩固邮发合一大力开展报纸发行工作计划和要求的材料,1950年,上海档案馆馆藏,B35-2-31-12。
    ①1949年底全国报纸经理会议通过决议要求:“拥护人民政府发展本国造纸工业,统筹报纸外纸进口及对文化用纸的适当配售的政策。各报应尽量首先采用国产纸,并对纸张消耗力求节约”。
    ②中共中央关于报刊发行问题的指示(一九五二年十二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中),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231-232页。
    ①彭华:马寅初的最后33年,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第73页。
    ②建国以来毛洋东文稿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95页。
    ③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9-71页。
    ④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482-483页。
    ①杨奎松:毛泽东为什么放弃新民主主义,中国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2朋。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458页。
    ③[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215页。
    ①夏衍、恽逸群、姚溱致胡乔木:关于调整上海各报纸的问题,1952年1月14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1-20。
    ②郑重:毛泽东与文汇报,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8页。
    ③转引自张济顺:从民办到到党管:上海私营报业体制变革中的思想改造运动——以文汇报为中心的考察,中国当代史研究第1辑,九洲出版社,2009年,第54页。
    ④方汉奇 陈业劭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3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3页。
    ①夏衍、恽逸群、姚溱致胡乔木:关于调整上海各报纸的问题,1952年1月4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1-20。
    ②陈虞孙:关于上海私营报纸调整办法报告,1952年5月29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1-47-3-6。
    ③夏衍、姚溱致胡乔木:关于调整上海各报纸的问题,1951年10月11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1-20。
    ④陈虞孙:关于上海私营报纸调整办法的报告,1952年5月29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1-47-3-6。
    ①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委员会关于报纸工作、新闻界思想改造工作的计划、报告、总结及谷牧、姚溱两同志在新闻界思想改造会议上的讲话稿,1952年5月29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1-47-3。
    ②谷牧:在上海新闻界思想改造学习动员大会上的讲话,1952年8月21日,上海档案馆馆藏,B36-1-14。
    ③谷牧:在上海新闻界思想改造学习动员大会上的讲话,1952年8月21日,上海档案馆馆藏,B36-1-14。
    ①陈虞孙:关于上海私营报纸调整办法的报告,1952年5月29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1-47-3-6。
    ②陈虞孙:关于上海私营报纸调整办法的报告,1952年5月29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1-47-3-6。
    ③陈虞孙:关于上海私营报纸调整办法的报告,1952年5月29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1-47-3-6。
    ④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新闻界思想改造总结,1952年12月13日,上海档案馆馆藏,B36-1-14。
    ①谷牧:在上海新闻界思想改造学习动员大会上的讲话,1952年8月21日,上海档案馆馆藏,B36-1-14。
    ②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新闻界思想改造总结,1952年12月13日,上海档案馆馆藏,B36-1-14。
    ③孙葵君:记忆深刻的两次运动,文汇报报史研究室编:文汇报回忆录1——从风雨中走来,文汇出版社1993年,第117-118页。
    ④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新闻界思想改造总结,1952年12月13日,上海档案馆馆藏,B36-1-14。
    ⑤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新闻界思想改造总结,1952年12月13日,上海档案馆馆藏,B36-1-14。
    ①上海新闻界改革工作胜利告一段落,1953年1月18日文汇报第1版。
    ②新闻界思想改造情况(三),1952年8月7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1551。
    ③新闻界思想改造情况(三),1952年8月7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1551。
    ①新闻界思想改造情况(三),1952年8月7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1551。
    ②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新闻界思想改造总结,1952年12月13日,上海档案馆馆藏,B36-1-14。
    ③陈虞孙:上海新闻界思想改造学习计划(草案),1952年6月,上海档案馆馆藏,A22-1-47-7。
    ④新闻界思想改造情况(十一),1952年9月6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1551。
    ⑤新闻界思想改造情况(八),1952年8月30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1551。
    ⑥新闻界思想改造情况(六),1952年8月28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1551。
    ①华东学习委员会上海新闻界分会办公室:学习第二~八号,1952年9月11日、12日、13日、14日、16日、17日、23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1550。
    ②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新闻界思想改造总结,1952年12月13日,上海档案馆馆藏,B36-1-14。
    ③新闻界思想改造情况(廿一),1952年10月13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1551。
    ①新闻界思想改造情况(十九),1952年9月30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1551。
    ②新闻界思想改造情况(廿一),1952年10月13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1551。
    ③新闻界思想改造情况(十九、廿一),1952年9月30日、10月13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1551。
    ④王芸生同志的思想检查,华东学习委员会上海新闻界分会办公室编:学习第九号,1952年9月24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1550。
    ①新闻界思想改造情况(十八),1952年9月25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1551。
    ②新闻界思想改造情况(廿一),1952年10月13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1551。
    ③一九五二年思想改造文汇报学习文会第4次会议记录,1952年8月25日,上海档案馆馆藏,G20-1-42。
    ④新闻界思想改造情况(九),1952年9月2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1551。
    ⑤徐铸成同志的思想检查,华东学习委员会上海新闻界分会办公室编:学习第九号,1952年9月24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1550。
    ①徐铸成同志的思想检查,华东学习委员会上海新闻界分会办公室编:学习第九号,1952年9月24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1550。
    ②新闻界思想改造情况(十八),1952年9月25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1551。
    ③新闻界思想改造情况(廿一),1952年10月13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1551。
    ④新闻界思想改造情况(廿一),1952年10月13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1551。
    ①严宝礼致陈虞孙,1952年10月17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1545。
    ②新闻界思想改造情况(廿一),1952年10月13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1551。
    ①赵超构同志的思想检查,华东学习委员会上海新闻界分会办公室编:学习第十号,1952年9月25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1550。
    ②新闻界思想改造情况(十八),1952年9月25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1551。
    ①联络员汇报会议记录,1952年8月26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1539。
    ②新闻界思想改造情况(六),1952年8月28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1551。
    ③新闻界思想改造情况(九),1952年9月2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1551。
    ④新闻界思想改造情况(十一),1952年9月6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1551。
    ①新闻界思想改造情况(九),1952年9月2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1551。
    ②有领导、有步骤地做好建设阶段的工作,载华东学习委员会上海新闻界分会办公室编:学习第十八号,1952年11月4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1550。
    ③华东学习委员会上海新闻界分会、各报支会联席会议,1952年10月31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1544。
    ④关于文汇报思想改造后合营前去新闻印刷学校学习的名单,1952年11月17日,上海档案馆馆藏,G20-1-44。
    ①上海新闻学校第一阶段学习情况,1953年4月24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128。
    ②上海市委宣传部:关于于海新闻界思想改造的总结,1952年12月13日,上海档案馆馆藏,B36-1-14。
    ③关于彻底结束上海新闻学校的请示报告,1954年3月1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279-15-17。
    ④上海新闻学校第一阶段学习情况,1953年4月24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128。
    ⑤上海新闻学校第一阶段学习情况,1953年4月24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128。
    ⑥上海新闻学校“忠诚老实”运动计划草案,1953年4月24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128-2-5。
    ①上海新闻学校“忠诚老实”运动计划草案,1953年4月24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128-2-5。
    ②关于文汇报思想改造后合营前去新闻印刷学校学习的名单,1952年11月17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1544。
    ①新闻界思想改造情况(二),1952年8月7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1551。
    ②严宝礼致陈虞孙,1952年10月17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1545。
    ③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加强与新闻机关、报纸、通讯社及广播电台联系的通知,沪委(53)字第020号,1953年1月24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163。
    ④中共上海市委通知,沪委(53)字第030号,1953年2月9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163。
    ⑤张林岚:赵超构传,上文汇出版社,1999年,第195页。
    ①华东学习委员会上海新闻界分会会议记录,1952年10月8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1544。
    ②关于学员李昌庆抗拒调派工作的处理及本部意见,1953年12月4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279-2-4。
    ①施喆:建国初期私营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新闻大学,2002年春季号。
    ②杜英:文化体制和文化生产方式的再建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第2期。
    ③曾宪明:解放初期大陆私营报业消亡过程的历史考察,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第2期。
    ④李斯颐:也谈建国初期私营传媒消亡的原因,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3期。
    ①孙健主编:中国经济通史(19491976)下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488页。
    ②[美]杜赞奇:文化、权利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①中共中央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1950年10月10日),共和国走过的路——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49~1952)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420页。
    ②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第102页。
    ③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第116页。
    ④林蕴晖范守信张弓:凯歌行进的时期——1949-1976年的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00页。
    ①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第116页。
    ②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94页。
    ①林蕴晖 范守信 张弓:凯歌行进的时期——1949-1976年的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64页。
    ②周恩来:关于知识分了问题的报告,周恩来选集下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63页。
    ③中国国内学者孙立平将1949年以后的社会体制称之为“总体性”社会,美籍华人邹谠则提出“全能主义”概念。
    ①十月革命胜利前夕,1917年11月4日,列宁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上就说:“我们从前就说过,我们一取得政权就要封闭资产阶级报纸。容许这些报纸存在,我们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者了。”转引自吴廷俊:“恐龙现象”——民营报纸在中国大陆“集体退场”的历史考察,武汉大学新闻学院主编:新闻与传播评论2011年卷。
    ①列宁:关于“出版白由”——给R·米雅斯尼科夫的信,《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91—496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189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党的文化教育工作问题的指示(1949年12月5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共和国走过的路——建国以来重要文件选编(1949~1952)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65-66贝。
    ②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编:党的宣传T作会议概况和文献(1951-1992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第11-13页。
    ③新闻总署关于稿件必须经有关方面审阅后始得发表的指示(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十一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363页。
    ④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关于报纸采用新华社电讯的规定(一九五二○年一月十二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中),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31页。
    ①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8)第17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第204页。
    ①吴廷俊:科技发展与传播革命,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新解放城市中中外报刊通讯社处理办法的决定(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八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191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对天津旧有报纸处理办法给天津市委的指示(一九四九年一月十九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268页。
    ③在1949年2月18日颁发的中共中央对北平市报纸、杂志、通讯社登记暂行办法批示中将登记内容具体为八方面内容,包括1、报纸名称:2、负责人姓名、住所、过去和现在的政治主张、政治经历及其与各当派和团体的关系:3、社务组织;4、主要编辑与经理人员的姓名、住所、过去与现在的职业、过去和现在的政治主张、政治经历及其与各当派和团体的关系;5、刊期(日刊或周刊月刊等)每期字数,发行的忽视量与范围;6、经济来源与经济状况、重要股东的情况;7、兼营事业;8、印刷所及发行所的名称和所在地。
    ①中宣部关于克服新闻工作系统中无政府无纪律现象、坚持请示报告制度的指示(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二十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325-326页
    ②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九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290页。
    ③王中:上海解放初期接管新闻机构的情况,上海解放三十五周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83页。
    ④张涛: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史,经济日报出版社,1996年,第17页。
    ⑤马在天:解放后的北平新闻界,重庆新民报1949年6月30日,转引自杨李松:新中国新闻报刊统制机智的形成经过—以建国前后大公报的“投降与改造”为例第二届中国近现代报刊的自由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香港,2009年12月5日-6日。
    ①文汇报史研究室:文汇报史略(1949.6—1966.5),文汇出版社,1997年,第23页。
    ②1949年底全国报纸经理会议通过决议要求:“拥护人民政府发展本国造纸工业,统筹报纸外纸进口及对文化用纸的适当配售的政策。各报应尽量首先采用国产纸,并对纸张消耗力求节约”。
    ③中共中央宣传部图书资料室编印:新闻界反右斗争资料汇编第一辑,1957年9月,第115页。
    ④这些规定具体为:1、报纸不得有违反本会(笔者注:军事管制委员会)及人民政府法令的做法:2、小得进行反对人民民主事业的宣传;3、不得泄露国家机密与军事机密;4、不得进行捏造谣言与蓄意诽谤的宣传。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192、274页。
    ①各报负责人座谈会,1949年11月2日,上海档案馆馆藏,B37-1-27-1。
    ②已核准登记出版报纸情况表,1949年9月30日,上海档案馆馆藏,Q431-1-21。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图书资料室编印:新闻界反右斗争资料汇编第一辑,1957年9月,第115页。
    ②朱正:报人浦熙修,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9-100页。
    ③方汉奇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3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5页。
    ④朱正:报人浦熙修,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00页。
    ①李纯青:大公报工作人员的思想情况,1952年1月3日,上海档案馆馆藏,A22-2-1532-22。
    ②上海大公报馆委员会致华东新闻出版局,1951年3月10日,上海档案馆馆藏,B35-2-65-1。
    ③新闻出版处公函,1951年4月19日,上海档案馆馆藏,B35-2-67-10-11。
    ④新闻出版处通报,1951年10月3日,上海档案馆馆藏,B35-2-64-7-12。
    ①上海市新闻出版处关于报刊刊载管理问题的报告(大公报),上海档案馆馆藏,B35-2-65-4--40。
    ②新闻出版处通报,1952年3月5日,上海档案馆馆藏,B35-2-65-22-32。
    ③新闻出版处通报,1951年,上海档案馆馆藏,B35-2-65-9。
    ①新闻出版处通报,1951年,上海档案馆馆藏,B35-2-65-14-16。
    ②上海市新闻出版处关于各报处分、检讨、刊载、更正等管理方面的材料(文汇报)1951年,B35-2-67-26。
    ③上海市新闻出版处关于各报处分、检讨、刊载、更正等管理方面的材料(文汇报)1951年,B35-2-67-10-16。
    ④分别为1951年3月12日文艺短波事件、1951年3月19日报道姚溱报告事件,1951年3月20日“昔日解强盗、今日解放军”事件、1951年3月29日志愿军“狼狈“打击敌人事件,1951年4月19日泄露国家工业机密事件,1951年4月22日“镇压反革命”漏排“镇压”两字事件,1951年12月25日及1952年1月5日刊载的年糕新闻和统计大学新闻失实事件,以及1952年6月中旬将读者来信稿件遗失的事件。
    ①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第2-3页。
    ②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九四八)第17册,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第202、312页。
    ③1949年1月31日,中共和平进入北平。2月2日,《人民日报》出版“北平版”,系中共北平市委机关报。同时,在平山继续出版“华北版”。同年3月15日,人民日报社由平山迁到北平。原“北平版”于3月14日停刊,改出《北平解放报》,为北平市委机关报,出至7月31日终刊,并入《人民日报》。5月1日,《人民日报》曾增出《人民晚报》,7月31日停刊。8月1日,《人民日报》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①文汇报史研究室:文汇报史略(1949.6—1966.5),文汇出版社,1997年,第21-22页。
    ②各报负责人会议,1950年1月4日,上海档案馆馆藏,B37-1-27-12。
    ①邮电部党组和出版总署党组关于报刊发行工作的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中),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262页。
    ②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出版总署关于各级新闻出版机关的任务与组织暂行规定(草案)(一九五O年五月三十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中),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79页。
    ③中共中央批准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党组“关于全国报纸经理会议的报告”(一九四九十二月三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294-295页。
    ④胡太春:中国报业经营管理史,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62页。
    ⑤到1950年“七一”前,全国有共产党员500万人,这500万党员中,有200万是1949年到1950年6月新加入党组织的。见魏宏运主编:国史纪本末·第一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07页。
    ①中共中央邮电部新闻总署关于邮电局发行报纸暂行办法(一九五o年二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中),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33贝。
    ①文汇报社关于文汇报组织、编辑业务、经营管理的情况,1949年,上海档案馆馆藏,G20-1-8-6。
    ②文汇报编辑部:怎样改进我们的工作,1950年,上海档案馆馆藏,G20-1-24。
    ③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闻研究所编:文汇报六十年大事记(1938-1998),2001年,第224页。
    ①吴江致姚漆,1950年6月15日;海市委组织部致夏衍并姚溱,1950年6月26日,上海档案馆馆藏,B36-1-2。
    ②上海市委组织部致夏衍并姚溱,1950年6月26日,上海档案馆馆藏,B36-1-2。
    ③新协党组由陈虞孙、许彦飞、邹凡扬、李纯青、郑心永、蒋文杰、张春桥、许鲁野、姚溱、李之华十人组成。市委组织部致夏衍,1950年5月13日,海档案馆馆藏,B36-1-2。
    ④张济顺:一九四九年前后的执政党与上海报界,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11期。
    ⑤徐铸成:徐铸成回忆录,三联书店,2010年,第136页。
    ①十九年来的考验,1948年9月9日新民报社评。
    ①根据方汉奇主编的中国新闻通史第3卷记载,截至1953年,全国有农民报纸23家、青少年报纸17家、工会报纸17家、专业报纸14家,还有其他人民团体的14家,其中包括公私合营以后的大公报、文汇报、新民报。
    ①巴波:天土·地下·人间:在<光明日报>十二年的杂忆,光明日报四十年,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第47页。
    ②京津新闻工作会议讨论要点初步意见(一九五○年三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中),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160-161页。
    ①张琢 马福云:发展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70页。
    ①李金铨:文人论政—知识分子与报刊,文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页。
    ②张季鸾:季鸾文存第二册,大公报馆,1947年,第126页。
    ①黄旦:从“不完全党报”到“完全党报”—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再审视,文人论政—知识分子与报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79页。
    ②方汉奇 陈业劭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3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2页。
    ③李庄:人民日报风雨四十年,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年,第13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275页。
    ①红旗日报发刊词——我们的任务,1930年8月15日。
    ①方汉奇 陈业肋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3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6页。
    ②文汇报在一个时间内的资产阶级方向,人民日报1957年6月14日。
    ①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新闻工作文献选编,新华出版社,1990年,第126页。
    ②转引自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18页。
    ③徐铸成:中国报纸的传统,新闻界反右派斗争资料汇编第一辑,中共中央宣传部图书资料室编印,1957年9月,第13页。
    ①陈铭德:报纸趣味性和思想性不矛盾,新闻界反右派斗争资料汇编第一辑,中共中央宣传部图书资料室编印,1957年9月,第95-97页。
    ②邹震:新闻工作要不要“鸣”和“放”,新闻界反右派斗争资料汇编第一辑,中共中央宣传部图书资料室编印,1957年9月,第92页。
    ③胡绩伟常大林:民主论,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293页。
    ④孙旭培:新闻学新论,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第94-95页。
    ①陈晓星:中国第一大特区—海南,陕西省旅游出版社,1988年,第78-79页;陈朗:新闻政策边鼓,现代人报社编:论唐僧的干部政策,广东旅游出版社,1989年,第155页。
    ②时任复旦大学新闻学系主任的王中教授1984年在有关新闻立法的座谈会上说,“在福建开会时,出版局的同志讲,当地有些专业户打报告申请办报,并且保证不谈政治,光讲生产技术。这种形势在发展,要求办报的人将越来越多。”——胡绩伟:制定我国第一部新闻法的坚信与厄运,狄沙主编:胡绩伟自选集·新闻卷一——我与胡乔木的十年论辩,新风出版社,2004年,第407页。
    ③胡绩伟:制定我国第一部新闻法的坚信与厄运,狄沙主编:胡绩伟自选集·新闻卷一——我与胡乔木的十年论辩,新风出版社,2004年,第468页。
    ④孙旭培:新闻学新论,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第97页。
    ⑤孙旭培:新闻学新论,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第196页。
    ①同上
    ②甘惜分:多种声音一个方向——论党在新时期的新闻政策,新闻记者,1989年,第6期。
    ③王永亮 殷莉:甘惜分:这个老头何所思,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2114/37734/39757/2932081.html
    [1]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关于报纸工作、新闻界思想改造工作的计划、报告、总结以及谷牧、姚溱两同志在新闻界思想改造会上的讲话稿 档案号A22-1-47。
    [2]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关于陈虞孙、张春桥等同志对报纸工作的报告及宣传部往来文书 档案号A22-1-48。
    [3]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关于华东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领导问题及处理私营电台等问题的报告 档案号A22-1-61。
    [4]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陈虞孙等对报纸、文化、报刊出版工作与华东局、市委宣传部的来往文书 档案号A22-1-62。
    [5]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关于新协党组工作报告及有关报纸问题与中央宣传部、店员工会等单位来往文件 档案号A22-1-81。
    [6]华东局宣传部关于上海市委对解放日报意见的座谈会记录 档案号A22-2-2-30。
    [7]华东局宣传部关于陆定一同志在华东宣教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档案号A22-2-2-46。
    [8]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出版处1951年工作计划、报告、总结 档案号A22-2-58。
    [9]上海市新闻出版处对各报工作人员三年来工作问题和情况的报告 档案号A22-2-1532。
    [10]上海市新闻出版处对各报参加学习人员名单、领导机构情况、市委宣传部及新协党组关于调整各报意见等文件 档案号A22-2-1533。
    [11]上海新闻界思想改造学习计划(草案) 档案号A22-2-1533。
    [12]新闻界思想改造情况二至九、十一、十八、十九、廿一 档案号A22-2-1551。
    [13]华东学习委员会上海新闻界分会办公室编《学习》第9至18号 档案号A22-2-1550。
    [14]关于新闻界思想改造第一阶段工作情况汇报 档案号A22-2-1539。
    [15]关于新闻界思想改造学习建设阶段计划步骤、思想建设学习情况材料 档案号A22-2-1544。
    [16]关于新闻界思想改造学习建设阶段组织建设制度等材料 档案号A22-2-1545。
    [17]新闻日报、文汇报、新民报工厂部民主改革工作情况(一) 档案号A22-2-1547。
    [18]各报民主改革运动计划草案档案号A22-2-1547。
    [19]解放日报社关于文汇报社经营管理等问题的函 档案号A73-1-113。
    [20]陈虞孙对亦、大两报的讲话新民报请求公营的意见 档案号A22-1-48。
    [21]怎样做一个好的人民公务员学习运动计划(草案)忠诚老实运动计划 档案号A22-2-128。
    [22]关于彻底结束上海新闻学校的请示报告 档案号A22-2-279。
    [23]上海新闻学校处理最后一批学员的情况报告 档案号A22-279。
    [24]上海新闻学校第一阶段学习情况审阅批示 档案号A22-2-128。
    [25]对上海新闻学校学院的分配意见 档案号A22-2-279。
    [26]新闻日报清估小组公股公产清理总结报告 档案号B34-1-35。
    [27]文汇报资产负债情况档案号B34-1-35。
    [28]新民报公私合营协议书档案号B34-1-35。
    [29]新民报公私合营前财务情况报告 档案号B34-1-35。
    [30]文汇报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名单 档案号B34-1-37。
    [31]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文汇报公私合营有关文件 档案号B34-1-39。
    [32]新民报股东及股额清单 档案号B34-1-40。
    [33]新闻报股东临时会议经过情形报告 档案号B34-1-38。
    [34]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处1949年工作总结 档案号B35-1-7-22。
    [35]上海新闻出版处1950年工作报告 档案号B35-1-6。
    [36]关于报纸登记工作 档案号B35-1-6-17。
    [37]上海市各报八个月来进行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初步总结 档案号B35-2-62。
    [38]新闻出版署关于报纸企业化经营的文件 档案号B35-2-29。
    [39]新民报、大报、亦报解放一年多来的情况简介 档案号B35-2-20。
    [40]邮发合一的成绩与问题 档案号B35-2-31。
    [41]上海大公报馆关于执行政务院发布的公股公产清理办法的函 档案号B35-2-107。
    [42]大公报整编工作报告 档案号B35-2-108 -13。
    [43]华东实行邮发合一以来的概况的报告 档案号B35-2-31。
    [44]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出版处关于报刊开在管理问题的报告(大公报) 档案号B35-2-65。
    [45]上海大公报编辑部关于报道严重泄密错误问题的检查报告 档案号B35-2-65-22。
    [46]大公报编辑部关于检送重工业部工业试验所试制钼铁成功一稿的函 档案号B35-2-64。
    [47]华东军政委员会新闻出版局关于华东实行邮发合一以来概况及今后巩固邮发合一大力开展报纸发行工作计划和要求的材料 档案号B35-2-31。
    [48]上海市新闻出版处有关各报处分、检讨、刊载、更正等管理方面的材料档案号B35-2-67。
    [49]新闻出版处通报档案号B35-2-64、65、67。
    [50]关于吴达诠吴前溪两户股款的说明 档案号B35-2-108-10。
    [51]大公报股份、业务总结、整编工作 档案号B35-2-108。
    [52]关于新闻、文汇、新民三报的调整 档案号B36-1-14。
    [53]为通报各报今后在报导生产情况时应重视保密 档案号B39-2-64。
    [54]公私合营上海文汇报社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股权登记问题的函 档案号B167-1-97-39。
    [55]上海文汇报馆关于报纸折扣问题的报告 档案号B35-2-30-6。
    [56]上海新闻学校学员暂时调整工资的学习总结报告 档案号B34-2-80。
    [57]文汇报社1953年起公私合营后股份情况档案号G20-1-72。
    [58]文汇报社编辑部怎样改进工作的报告档案号G20-1-24。
    [59]文汇报社关于1952年思想改造学习会议记录本档案号G20-1-42。
    [60]文汇报社关于文汇报社组织、编辑业务、经营管理的情况档案号G20-1-8。
    [61]文汇报社关于思想改造后合营前去新闻印刷学校学习的名单 档案号G20-1-44。
    [62]文汇报社关于文汇报公私合营后股份情况、增资计划书 档案号G20-1-72。
    [63]文汇报社关于向上海市新闻出版处报告私营公助的结果档案号G20-1-31。
    [64]华东新闻出版局、上海新闻出版处与文汇报关于政府扶助事宜的协议档案号G20-1-30。
    [65]新民报上海社情况报告档案号G21-1-7。
    [66]关于大报1950年工作总结和1951年工作计划等有关材料 档案号G21-1-26。
    [67]新民报关于大报和亦报合并1952年12月25日正式成立公私合营上海新民报的公告 档案号G21-1-29。
    [68]解放后的上海报纸档案号Q431-1-1。
    [69]上海市军事管理委员会新闻出版处二月综合报告(1949年)档案号Q431-1-1。
    [70]上海解放前夕各报情况档案号Q431-1-21。
    [71]上海市已核准登记出版报纸情况表档案号Q431-1-21。
    [72]上海市报纸杂志通讯社申请登记书 档案号Q431-1-26。
    [73]华东新闻学院讲习班总结鉴定提纲档案号Q431-1-427-39。
    [74]武汉市军管会文教接管部新闻出版处接管工作报告档案号GM5-1-69。
    [75]武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新闻出版处接收工作概况及接管报社、报社、印刷厂书店的材料档案号GM5-1-69。
    [76]武汉市军管会文教接管部新闻出版处关于同意《大刚报》登记的函 档案号
    GM5-1-69。
    [77]武汉市军管工作总结及陶铸同志在军管会报告三个月的军管工作总结 档案号GM5-1-104。
    [78]武汉市文教接管工作报告档案号GM5-1-105。
    [79]中共中央中南局文件辑存:第一至四卷,1949.10—1952年底档案号SZA-1537至1540。
    [80]华南分局宣传部关于新闻工作的报告 档案号204-3-1-25。
    [81]华南局宣传部关于新闻工作给新华总社的信档案号204-1-3-12、13。
    [82]处理越华报停刊和筹备联合报出版的工作报告 档案号204-3-5-073、074。
    [82]《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六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83]解放日报报史办公室:《解放日报新闻日报报史资料》①,1991年。
    [84]解放日报报史办公室:《解放日报新闻日报报史资料》②,1993年。
    [85]长江日报报史编委会:《长江日报50年》,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年。
    [86]南京市白下区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白下文史》第6集,1989年
    [87]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第80卷:报业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88]《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
    [89]《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60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
    [90]《天津解放纪实》,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
    [91]文汇报史研究室:《文汇报史略(1949.6—1966.5)》,上海:文汇出版社,1997年。
    [92]《从风雨中走来—文汇报回忆录1》,上海:文汇出版社,1993年。
    [93]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闻研究所:《文汇报六十年大事记(1938-1998)》征求意见稿。
    [94]新民晚报史编纂委员会:《飞入寻常百姓家——新民报-新民晚报七十年史》,
    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年。
    [95]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中国天津通鉴上卷》,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
    [96]《天津文史资料选辑》2005年第1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97]哈尔滨市地方编纂委员会:《哈尔滨市志报业广播电视》,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
    [98]《宁波文史资料—宁波新闻出版谈往录》第14辑,宁波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3年。
    [99]《中国新闻年鉴》1988年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100]王文彬:《中国现代报史汇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年
    [101]中央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央档案馆:《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1954年,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3年。
    [102]《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史料选编》第4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
    [103]《上海解放三十五周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104]《中国报刊发行史料》第一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
    [105]《城市接管亲历记》,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
    [106]《建国前内蒙古地方报刊考录》,呼和浩特:内蒙古图书馆,1987年。
    [107]金延锋李金美主编:《城市的接管与社会改造杭州卷》,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
    [108]《福建文史资料》第23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90年。
    [109]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志福建省志新闻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2年
    [110]张宪文方庆秋等主编:《中华民国史大辞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111]《广州市文物志》,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0年。
    [112]李齐念主编:《广州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六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
    [113]李庄:《人民日报风雨四十年》,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年。
    [114]《华东新闻学院纪念文集(1949-1999)》,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
    [1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室编:《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选编(1949-1957)》上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
    [116]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中、下册,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年。
    [1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共和国走过的路——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第三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
    [118]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编:《党的宣传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1951-1992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
    [119]中共中央宣传部图书资料室编印:《新闻界反右斗争资料汇编》第一辑,1957年9月。
    [120]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卷,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
    [1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二册、第四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
    [1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一册、第三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
    [123]香港《华商报》1949年1月-2月。
    [124]上海《大公报》1949年5月-1953年1月。
    [125]上海《文汇报》1949年6月-1953年1月。
    [126]上海《新民报》1949年6月-1953年1月。
    [127]武汉《大刚报》1949年5月-1950年10月。
    [128]吴廷俊阳海洪《新闻史研究者要加强史学修养——论中国新闻史研究如何走出“学术内卷化”状态》,《新闻大学》2007年第3期。
    [129]曾宪明:《解放初期私营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第2期。
    [130]阳海洪赵平喜《媒介生态学: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新路径》,《新闻界》2009年第2期。
    [131]杨奎松:《新中国新闻报刊统制机智的形成经过—以建国前后(大公报>的“投降与改造为例》第二届中国近现代报刊的自由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香港,2009年12月5日-6日。
    [132]黄旦《报刊的历史与历史的报刊》,《新闻大学》,2007年春季号。
    [133]张济顺:《从民办到党管:上海私营报业体制变革中的思想改造运动—以文汇报为中心案例的考察》,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编《中国当代史研究》第1辑,九州出版社2009年版。
    [134]曹立新:《再论新中国成立后私营报业消亡的原因—以解放初期《文汇报》的经历为例》,《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4期。
    [135]杜英:《文化体制和文化生产方式的再建立——建国初期对上海小型报的接管和改造》《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第2期。
    [136]孙旭培:《解放初期对旧新闻事业的接收和改造》,《新闻研究资料》总第43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37]张钰:《报坛驰骋30年-记先父张友鸾新闻工作经历续》,《新闻与传播研究》1991年第1期。
    [138]施喆:《建国初期私营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新闻大学》2002年春季号。
    [139]李斯颐:《也谈建国初期私营传媒消亡的原因》,《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5月,第16卷,第3期。
    [140]张济顺:《1949年前后的执政党与上海报界》,《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11期。
    [141]张仁善:《1949年前后中共的新闻政策及历史效应》,《二十一世纪》2001年6月号。
    [142]贺碧霄:《从<华商报)关于新闻自由的讨论到上海私营报纸成为改造对象——1949年-1952年前后中共新闻政策考察》,《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1期。
    [143]吴廷俊:《“恐龙现象”——民营报纸在中国大陆“集体退场”的历史考察》,武汉大学新闻学院编,《新闻与传播评论》2011年卷。
    [144]裘正义:《论媒介生态》(1990),《中国报业现状与趋势》,百花出版社,1996年版。
    [145]邵培仁:《论媒介生态的五大观念》,《新闻大学》2001年冬季号。
    [146]崔保国:《媒介的生态环境》,《媒介二十五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147]丁海宴、李卫华:《传播的生态营造》,《现代传播》2000年第4期。
    [148]许永:《优化媒体资源从认识媒介内生态开始》,《新闻知识》2002年第11期。
    [149]王炎龙:《传媒生态规律与电视生存逻辑》,《声屏世界》,2003年第1期。
    [150]晓亮:《论民营经济的几个认识问题(上)》,《南方经济》,2001年第1期。
    [151]杨奎松:《毛泽东为什么放弃新民主主义》,《中国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2期。
    [152]龚育之:《新民主主义·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第1期。
    [153]伍修权:《随访莫斯科及中苏关系初记》,《世界知识》1986年第16期。
    [154]黄旦:《从“不完全党报”到“完全党报”—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再审视》,载《文人论政—知识分子与报刊》,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155]施喆:《中国私营报业:共和国初期(1949-1953)的改造和消灭》,复旦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未刊。
    [156]阳海洪:《探索新闻史研究新范式——基于媒介生态的视角》,华中科技大学2008博士学位论文,未刊
    [157]许永超:《解放初期民营报纸的困境及其出路——对1949.6-1953.1<文汇报>的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10硕士学位论文,未刊。
    [158]李理:《从合作社性质的民营报纸到共产党党报——汉口《大刚报》史研究
    (1945.11—1951.12)》,华中科技大学2011博士学位论文,未刊。
    [159]邓杰:《从“七嘴八舌”到“异口同声”——新政权对上海报纸的接管》,复旦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未刊。
    [160]向芬:《国民党新闻传播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未刊。
    [16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
    [16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163]《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年。
    [164]《毛泽东选集》第三、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
    [165]《毛泽东文集》第六卷、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166]《周恩来选集》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167]《张闻天文集》第四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
    [168]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
    [169]方蒙:《范长江传》,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年。
    [170]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
    [171]林蕴晖 范守信 张弓:《凯歌行进的时期——1949-1976年的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172]林蕴晖:《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转型(1953-1955)》,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年
    [173]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北京:三联书店:1955年。
    [174]张涛:《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史》,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年。
    [175]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176]方汉奇、陈业劭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3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177]方汉奇:《大公报百年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78]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179]马光仁主编:《上海当代新闻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180]吕尚彬:《中国大陆报纸转型》,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
    [181]马龙闪:《苏联文化体制沿革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182]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183]晓亮:《所有制理论与所有制改革》,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184]曾虚白主编:《中国新闻史》,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66年。
    [185]夏衍:《懒寻旧梦录》,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
    [186]宋云彬:《红尘冷眼—一个文化人笔下的中国三十年》,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187]王淮冰黄邦和:《大刚报史》,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
    [188]李纯青:《笔耕五十年》,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
    [189]张恨水:《山窗小品》,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年
    [190]张钰:《胡子的灾难历程—张友鸾随笔选》,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
    [191]刘谷:《晋察冀革命文化艺术发展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
    [192]萧乾:《萧乾回忆录》,北京:中国出版社,2005年。
    [193]王芝琛:《一代报人王芸生》,武汉:长江出版社,2004年。
    [194]吴兰:《自我批评实例》,北京:绿原书店,1950年。
    [195]郑重:《毛泽东与文汇报》,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0年。
    [196]徐铸成:《徐铸成回忆录》,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
    [197]彭华:《马寅初的最后33年》,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
    [198]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199]朱正:《报人浦熙修》,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200]张友渔:《报人生涯三十年》,重庆:重庆出版社,1982年
    [201]陈铭德,邓季惺:《新民报春秋》,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年。
    [202]杨雪梅:《陈铭德、邓季惺与(新民报)》,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203]蒋丽萍林伟平:《民间的回声—新民报创始人陈铭德邓季惺传》,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204]陈建云:《大变局中的民间报人与报刊》,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
    [205]陈建云:《向左走向右走—一九四九年前后民间报人的出路抉择》,福州:福建教教育出版社,2010年。
    [206]傅国涌:《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
    [207]朱晋平:《中国共产党对私营出版业的改造(1949-1956)》,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
    [208]于风政:《改造—1949年至1957年的知识分子》,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209]郝明工:《无冕国度的对舞—中外新闻比较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210]陶涵主编:《比较新闻学》,北京:文津出版社,1994年。
    [211]孙立平:《现代化与社会转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12]张琢、马福云:《发展社会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213]李金铨:《文人论政—知识分子与报刊》,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14]张季鸾;《季鸾文存》第二册,天津;大公报馆,1947年。
    [215]李金铨:《超越西方霸权:传媒与文化中国的现代性》,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
    [216]李泽厚:《中国近现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217]梁群球:《广州报业(1827-1990)》,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
    [218]孙旭培:《新闻学新论》,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
    [219]狄沙主编:《胡绩伟自选集·新闻卷一——我与胡乔木的十年论辩》,香港:新风出版社,2004年。
    [220]胡绩伟常大林:《民主论》,北京: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
    [221][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222][美]杜赞奇:《文化、权利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223][英]布赖恩·巴克斯特:《生态主义导论》,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
    [224][加]文森特·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
    [225] Wilbur Schramm and William E. Porter. Men, Women, Messages, and Media:Understanding Human Communication (second edition), 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 Press,2007.
    [226] MacFarquhar, Roderick, Cheek, Timothy; and Wu, Eugene, eds, The secret speeches of Chairman Mao:from the Hundred Flowers to the Great Leap Forward. Cambridge, Mass: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9.
    [227]Teiwes, Frederick C. Eli te discipline in China:Coercive and persuasive approaches to rectification 1950-1953. Canberra:Contemporary China Papers,1978.
    [228] Liu, A. P. Communications and National Integr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1.
    [229] John C. Clews. Communist Propaganda Techniques. London:Cox and Wyman Ltd.,1964.
    [230] Franklin W. Houn. To chance a nation:Propaganda and Indoctrin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New York:Crowell-collier Publishing co.,1959.
    [231] Frederick T. C. Yu. Mass Persuasion in Communist China.New York: Frederick A. Praeger,Inc.,1964.
    [232] Tistal 1, Crista. The press of the People's Republ ic of China:hi story, function, operational and organisational patterns up to 1965,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1968.
NGLC 2004-2010.National Geological Library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Add:29 Xueyuan Rd,Haidian District,Beijing,PRC. Mail Add: 8324 mailbox 100083
For exchange or info please contact us via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