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制度精神初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人类社会的演进经历了从野蛮到文明的漫长历史时期,相应地,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制度哲学在推动社会整体秩序的构建、形成人际之间的规则共识等方面扮演着突出的角色。然而,在制度哲学这一宏大体系之中,我们对制度伦理、制度道德、制度文化等概念都进行过不少论述,唯独对制度精神这一支脉着墨不多,制度精神具体指什么,它是否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以及如果制度精神有助于制度文明的整体推进,那么如何培育制度精神,等等,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追问以及回答不仅可以引发我们对整体制度建构的深层思考,同时也能够有效解决制度在现实政治生活中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本文主要运用历史-逻辑法、文献分析法、个案研究法、比较法、新制度主义等,通过对古今中外思想家关于制度精神的碎片化描述的梳理与分析,结合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制度困境与挑战,试图勾勒出一种关乎制度精神的体系架构,在丰富和完善制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应对制度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羁绊,以期从理论和现实的维度为构筑制度精神这一支脉体系提供稳固的基础。然而要构筑这样一种学科视野下的理论体系实非易事,既要有足够的理论功底与理论水平,也要有承受来自各方面质疑声浪的勇气与心理,因此,笔者以有限的能力用一种谨慎又谨慎的态度主要从制度精神的概念分析、理论溯源、特点、功能以及培育模式等方面先搭建一个大致的框架与轮廓,围绕制度精神这一核心术语所展开的相关理论问题的探讨与分析,虽然它仍然是一个并不完整和完美的体系架构,但它却是经历多次修改与调整的第N个小板凳。
     新制度主义认为,制度不仅包含规范层面的正式制度,也包含以习俗惯例等的非正式制度,相应地,制度精神便表现为两种形式,正式制度精神非正式制度精神。正式制度精神的产生与形成离不开正式制度这一载体,对制度文本的遵奉形成了以制度为中心的治理传统,西方的法治精神便是这一制度精神的鲜明体现;非正式制度精神的产生与形成则与流传于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习俗、惯例等非正式约束相连,对习俗、惯例等的遵奉与敬畏形成了以礼治为中心的治理传统,中国的礼治精神便是这一制度精神的现实写照。无疑这两种形态的制度精神在各自的历史时空中都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与价值,然而在当代中国的历史语境下,以制度为中心的正式制度精神恰是我们所欠缺和匮乏的,因此,对正式制度精神的培育以及将这两种形态的制度精神较好地契合进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便是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应对之法在于:在将西方社会的正式制度精神嵌入到我国政治场域的过程中,应该从人、制度与时间这三个维度来进行具体考量,同时以领袖主导模式、民众主导模式和知识精英主导模式的交织共存应成为正式制度精神培育的主要主体,通过树立制度的“标杆效应”来将制度的积极的“传染性”进行放大与扩散,借助时间这一物理要素来共同推进我国正式制度精神的培育进程。
The evolution of human society has experienced a long history from barbarism to civilization. Accordingly, system philosophy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order at large and the consensu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during the progr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However, we have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such concepts as system ethics, system morality and system culture, we have laid few stress on system spirit. Therefore, what is system spirit, whether we should go further study or not and how to cultivate system spirit, and so on. To answer above questions will not only initiate our deep thinking on whole system construction, but also solve efficiently the dilemma and challenges from the political practice.
     This article mainly uses such methods as history-logic, literature analysis, case study, comparison method, new-institutionalism, and so on. We try our best to construct a rough framework on system spirit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carding of the fragmented materials from home and abroad thinkers in order to deal with practical challenges efficiently. We expect to gradually enrich and perfect theoretical thoughts on system spirit to lay a stable foundation for system spirit framework. While we know deeply the difficulty of the construction on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should have the courage to bear the criticize and questions from all respects. So the author try to use very cautious attitude to analyse the concept, the origin, the characteristics, the functions and cultivating mode of the system spirit with limited personal capacity, always around the core terminology system spirit to elaborate some concerned problems. Although this is a framework which is rough and imperfect, it has been modified and corrected for many times.
     New institutionalist think that, system include not only formal systems, but informal systems such as convention, social habit, and so on. Accordingly, system has two forms of expression, that is, formal system spirit and informal system spirit. The birth of formal system spirit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formal system. The worship for formal system has created the tradition of centering on system, the spirit of rule of law in western countries is bright embodiment of formal system spirit. The birth of informal system spirit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social conventions and habits of people's daily life. The worship for conventions and habits has created the tradition of centering on ceremony, the spirit of rule of man in China is the true portraiture of informal system spirit. It is no doubt that these two kinds of system spirits have played positive role in its respective society. Nowaday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national condition, formal system spirit is what we want urgently. Therefore, to cultivate formal system spirit combined with informal system spirit is an important and urgent task for the progress of our modernization. The way is:we should take such three factors as man, system and time into consideration to combine the formal system spirit into our political field with the interweaving of three different modes, leader-oriented mode, public-oriented mode and intellectual elite-oriented mode, and to set up the "system benchmark" to enlarge the effect of positive infectious of system by means of time to strengthen and consolidate the progress of formal system spirit.
引文
1(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86页。
    2(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绪论,第9页。
    3(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358页。
    4(法)托克维尔:《论美困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315页。
    5(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358页。
    6(法)盂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8页。
    7(法)盂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馆2005年版,参阅第一卷第8页。
    1(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65页。
    2(法)盂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70页。
    3梁启超著:《为国会期限问题敬告国人》,载于《饮冰室合集3.饮冰室文集之二十三》,第22页。
    4梁启超著:《立宪法议》,载于《饮冰室合集1·饮冰室文集之五》,第2、3页。
    5梁启超著:《论政府与人民之权限》,载于《饮冰室合集2饮冰室文集之十》,第5页。
    5曹沛霖:《制度纵横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页。
    1曹沛霖:《制度纵横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页。
    2参见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12页。
    3霍布斯语。——笔者注
    4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5页。
    1思拉恩·埃格特森:《新制度经济学》,吴经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页。
    2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3苏东斌:《人与制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总序第3页。
    1参见韦森在为杭行所译讲斯教授的《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中译本所作的代译序:《再评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第41-42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第333页。
    1 (美)罗伯特·达尔:《多元主义民卞的困境》,尤正明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7页。
    2该书部分内容由吴翰于2011年12月14日贴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是抗战时期土纸版的小册子,只因当前各大书店皆买不到此书,故只能依据吴翰先生的部分介绍以窥刘廼诚先生思想之一二。——笔者注。
    3杨毓初:《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运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85(4):99-104.
    1本部分内容皆引自吴翰:《刘廼诚及其<政治建设与制度精神>》,中国选举与治理网,2011-12-14.
    1袁祖社,《制度精神:基于现代“人文理性”之优良政治伦理价值诉求》,思想战线,2009(4):69-74
    2谢晓娟:《政治文化:民主政府的制度环境与制度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2):40-44.
    3参阅王沪宁:“人与社会:两千年的探索”,载王沪宁等:《从理想国到代议制政府》,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4潘伟杰:《宪法的理念与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8页。
    5潘伟杰:《宪法的理念与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
    6(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54页。
    7(古希腊)亚里十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269页。
    1梁启超:《梁启超史学论著三种》,香港: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208页。
    2杨建党:《领袖权威与制度成长——毛泽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思想与实践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第10页。
    3周淑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制度精神与价值》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5):98—103
    4任剑涛:《法治政府的制度化精神》南方日报2004-05-12
    1潘伟杰:《宪法的理念与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5页
    2列宁:《哲学笔记》,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90页。
    3刘延兵:《论制度文明》,《新视野》,2002(3)
    1[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页。
    2参见韦森在为杭行所译诺斯教授的《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中译本所作的代译序:《再评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第41-42页。
    1(美)弗里德里希·沃特金斯:《西方政治传统——现代自由主义发展研究》,黄辉、杨健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2(法)盂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74页。
    1(美)弗里德里希·沃特金斯:《西方政治传统——现代自由主义发展研究》,黄辉、杨健译,长春:吉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19页。
    2(美)奈特:《制度与社会冲突》,周伟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8页。
    1(美)弗里德里希·沃特金斯:《西方政治传统——现代自由主义发展研究》,黄辉、杨健译,长春:吉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23页。
    2(美)弗里德里希·沃特金斯:《西方政治传统——现代自由主义发展研究》,黄辉、杨健译,长春:吉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21页。
    3(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62-63页。
    1(美)弗里德里希·沃特金斯:《西方政治传统——现代自由主义发展研究》,黄辉、杨健译,长存:吉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33页。
    2转引自马德普主编:《中西政治文化论从》(第一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71页。
    1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5页。
    1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主编:《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12页。
    2王绍光:国家能力的重要一环:濡化能力,摘自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主编:《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北京:清华大学了版社2009年版,第103页。
    1林尚立:《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1页。
    2何俊志、任军锋、朱德米:《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版,第33页。
    1范进学:《法治化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的框架选择》,《学习与探索》,1998(6):90—96。
    2李福岩:《论制度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社会科学辑刊2001 (2):43—45。
    3杨东辉:《应把制度文明与物质、精神文明相提并论》,南昌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1):23—26。
    4苗桂山、刘振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精神文明与制度文明》,商丘师专学报,]999(1):29—31。
    1王占魁:《制度文化:和谐社会的文化底气和精神基山》,《党政干部论坛》,2007(4):34—35
    2曾小华:《什么是制度文化》,《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1(1)。
    1彭定光.论制度正义的两个层次[J].道德与文明,2002(1):26-30.
    2王展渊.制度正义之逻辑建构[J].学术论坛.2005(3):56-58.
    3王浩斌、王飞南:《制度正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契约伦理精神》,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8):5—8
    1参阅彭定光:制度伦理:面向公共领域的伦理’学时代主题
    2李仁武.论制度伦理研究的理论视域与实践诉求[J].吉首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3).
    3冯军:《管理的规制:关于制度伦理的研究》,哲学研究,2004(12)。
    4白刚:《制度伦理与共产主义精神》,河北学刊,2007(1):12—17。
    1刘廼诚:《政治建设与制度精神》,国民图书出版社,中华民国三十年三月,第11-15页。
    2刘廼诚:《政治建设与制度精神》,国民图书出版社,中华民国三十年三月,第77页。
    1潘伟杰:《宪法的理念与制度》,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3页。
    2汪丁丁,韦森,姚洋:《制度经济学三人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9页。
    1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27页。
    2[英]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一卷,刘北成,李少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前言2页。
    1此处及以后谈及的“制度精神”如无特别说明外,均指“制度敬畏”——笔者注。
    2任剑涛:《伦理政治研究:从早期儒学视角的理论透视》,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5页。
    3刘泽华、葛荃:《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修订本)》,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页。
    4任剑涛:《伦理政治研究:从早期儒学视角的理论透视》,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5页。
    1《春秋繁露·王道》
    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76页。
    3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4页。
    4土涛,《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理论学刊,2007(4):101-103.
    5参见刘泽华、葛荃:《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修订本)》,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0页。
    1[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王容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06页。
    2王涛,《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理论学刊,2007(4):101-103.
    3《论语·为政》
    4王顺然:“礼仁”与“礼法”——从孔子到荀子再到韩非的简要考察,孔子研究,2010(1):66-69.
    5《论语·学而》
    1刘泽华、葛荃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修订本)》,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6页。
    2《论语·颜渊》
    3《中庸·内篇鸢鱼》
    4《盂子》
    5《论语·里仁》
    6《论语·子罕》
    7《论语·子张》
    8《论语·子路》
    9《礼记·中庸》
    10《孟子·离娄上》
    1《大学》
    2《孟子·告子上》
    3《论语·里仁》
    4《礼记》
    5粱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4页。
    1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页。
    2刘泽华、葛荃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修订本)》,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2页。
    3 《论语·八佾》
    4《曾文正公全集》家训卷下
    5《盂子·离娄‘下》
    6《孟子·富国》
    7 《荀子·礼论》
    1《孝经·广要道章》
    2《论语·子路》
    3《论语·学而》
    4[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王容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03页。
    5《论语·八佾》
    6《孔子家语·曲礼子夏问第四十三》
    1《礼记·曲礼》
    2柏杨:《丑陋的中国人》,苏州:吉吴轩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
    3摘自鲁迅的《狂人日记》,《鲁迅作品集》,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
    4蔡尚思:《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1摘自林语堂、傅斯年、鲁迅等著:《闲说中国人》,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94页。
    2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3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9页。
    4[法]盂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77页。
    5[法]盂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下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58页。
    1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1《墨子·节葬下》
    2《墨子·节用中》
    3《半子·节葬下》
    4《墨子·节葬下》
    5王鹏:《孟荀三年之丧思想比较研究》,《理论界》,2008(12):180-181.
    6《论语·阳货》
    7《论语·阳货》
    1 《论语·子罕》
    2《论语·八佾》
    3《礼记·檀弓上》
    4钱穆:《论语新解》,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4页。
    5《论语·阳货》
    6《论语·八佾》
    7古代祭祀用的牲畜分三种:豢养不杀谓之牢;杀而烹之谓之飨;杀而不烹谓之饩。——笔者注
    1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542页。
    2 [法]盂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73页。
    1 《论语·颜渊》
    2《论语·子路》
    3《论语·为政》
    4《孟子·离娄上》
    5《荀子·君道》
    6《荀子·王制》
    7《荀子·君道》
    8夏伟东:《儒家的德治为什么产生了人治的结果》,《道德与文明》,2004(4):11-16.
    9袁付平:《法治、人治与民主》,《山东大学学报》,2003(1):118-123.
    1参阅张应凯:《论礼治、人治与法治》,《江汉论坛》,1999(7):75-77.
    2《荀子·修身》
    3《荀子·劝学》
    4《荀子·君道》
    5《荀子·礼论》
    1张自慧:《古代“礼治”的反思与当代川谐的构建》,《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8-12.
    2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50-55页。
    3张自慧:《古代“礼治”的反思与当代和谐的构建》,《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8-12.
    1张杰:《论西方法传统中的自然法思想》,《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5):86-93.
    2占茂华:《西方自然法观念与理性精神》,《求索》,2010(10):154-156.
    3占茂华:《对万物本原的探求与自然法观念的萌芽》,《求索》2006(4):137-139.
    4汪子高等,《希腊哲学史(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60页。
    ①占茂华:《对万物本原的探求与自然法观念的萌芽》,《求索》2006(4):137-139.
    ②苗力田:《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7-38页。
    ③李道军:《法的应然与实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页。
    ④浦兴祖、洪涛:《西方政治学说史》,上海:复口.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5页。
    ⑤[英]罗索:《西方哲学史》(上卷),何兆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322-325页。
    ⑥何勤华:《西方法学史》(第二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25页。
    ⑦转引自(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和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6页。
    ①古茂华:《西方自然法观念号理性精神》,《求索》,2010(10):154-156.
    ②参见梁志平:《法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80-181页。
    ③(荷)格老秀斯:《战争与和平法》,何勤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2页。
    ④[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97页。
    ⑤[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6页。
    1Montesquien, The Spirit of Law. Hafner Publishing Company,Vol.1,1966.pp.1-3.
    2Immanuel Kant,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the Metaphysic of Morals,New York,1949.pp.38-64; The Metaphysical Elements ofJustics, Indianapolis,1965.pp.39-44.
    ①罗国强:《西方自然法思想的流变》,《国外社会科学》,2008(3):33-40。
    ②[英]R.G.柯林武德:《自然的观念》,吴国盛、柯映红译,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50页
    ③[英]R.G.柯林武德:《自然的观念》,吴国盛、柯映红译,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120页。
    ①转引自张中秋:《论西方法治的理论与实践》,《江苏社会科学》,2006(1):113-119.
    ② [古希腊]业里斯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53页。
    ③ [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38页。
    ④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8页。
    ⑤ [古希腊]业里斯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29页。
    ⑥ [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匕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69页。
    ⑦(古希腊)亚里十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69页。
    ①(古罗马)西塞罗著:《论共和国论法律》,工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0页。
    ②(古罗马)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沈叔平、苏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04页。
    ③(古罗马)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沈叔平、苏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89页。
    ④原载《罗马法典》第一篇第十四章第四节,转引自《阿奎那政治著作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3页。
    ⑤转引自张中秋:《论西方法治的理论与实践》,《江苏社会科学》,2006(1):113-119.
    ⑥参见《阿奎那政治著作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06-108页。
    ⑦参见《阿奎那政治著作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3页。
    ① (德)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124页。
    ②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③登特列夫:《自然法——法律哲学导论》(中译本),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版,第8页。
    ④转引自梁治平:《新波斯人札记:变化中的法观念》,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54页。
    ①隆奕:《自然法:西方法治的生长点》,《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3):27-28.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279a10,《亚里士多德全集》卷九。
    ③参见浦兴祖、洪涛:《西方政治学说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7-78页。
    ①[法]基佐:《欧洲文明史》,程洪逵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2-23页。
    ②施治生、郭方:《古代民主与共和制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38页。
    ③(法]基佐:《欧洲文明史》,程洪逵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4页。
    ④(英)洛克:《政府论》(下篇),上瞿菊农、叶启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5页。
    ① (英)洛克:《政府论》(下篇),瞿菊农、叶启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6页。
    ②(法)盂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54页。
    ③万高降、罗志坚:《法治视角下的权力》,《求实》,2010(12):74-79.
    ①以上内容参见易承志:《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回溯》,《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5):49-51.
    2Cohen, Jean L. and Andrew Arato,1992, 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Theory. Cambridge, MA.:The MIT Press, p. 84.
    ②(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1页。
    ③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9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38页。
    ⑤ (英)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邓正来译,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⑥李志君、于向花:《市民社会与法治关系论》,《特区经济》,2007(7):234-235.
    1转引自李志君、于向花:《市民社会与法治关系论》,《特区经济》,2007(7):234-235.
    2参见浦兴祖、洪涛:《西方政治学说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2-35页。
    3(德)黑格尔:《美学》,卷二,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62页。
    1 (英)洛克:《政府论》(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6页。
    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8页。
    3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卷,第51页。
    1[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0贞。
    2浦兴祖、洪涛主编:《西方政治学说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6页。
    3丛日云:《古代希腊的公民观念》,《政治学研究》,1997(3):47-53.
    4 Davi d B.Truman.The Government al Process[M].Alfreda.Knopf.Inc.1st ed.1951:37.
    1[美]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7页.
    2李寿祺:《美国的利益集团与政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3 Davi d B.Truman.The Government al Process[M].Alfreda.Knopf.Inc.lst ed,1951:37.
    3以上内容参见高春芽:《理性选择革命与现代西方集团理论的发展——利益集团形成机制的视角》,《教学与研究》,2010(10):80-85.
    1马德普主编:《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页。
    2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页。
    3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页。
    1陈独秀:《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7—29页。
    2[美]弗里德里希·沃特金斯:《西方政治传统——现代自由主义发展研究》,黄辉、杨健译,长存: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7页。
    3参阅潘伟杰:《宪法的理念与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94页。
    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4—55页。
    2参阅(美)弗里德里希·沃特金斯:《西方政治传统:现代自由主义发展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15页。
    3(美)弗里德里希·沃特金斯:《西方政治传统:现代自由主义发展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4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49页。
    1曹沛霖:《制度纵横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页。
    2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2页。
    3蔡尚思:《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李妙根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04页。
    1参见(项)戴雪:《英宪精义》,雷宾南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422页。
    ①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杨华青译,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②秦德君:《中国公民文化:道与器》,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版,第51页。
    ③(美)弗里德里希·沃特金斯:《西方政治传统——现代自由主义发展研究》,黄辉、杨健译,民春:吉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19页。
    ① (美)弗里德里希·沃特金斯:《西方政治传统——现代自由主义发展研究》,黄辉、杨健译,长春:吉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①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338页。
    ① (美)杰克·奈特:《制度与社会冲突》,周伟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页。
    ① (古希腊)亚里十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99页。
    ①李霞:《传统法文化观念与现代法治理念的“二元冲突”》,《理论学刊》,2004(4):102-104.
    ②梁治平等:《新波斯人信札》,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 第101页。
    ③(法)盂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00页。
    1黄文艺:《当代中国法律发展研究模式、传统与过程》,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8页。
    2(美)弗里德里希·沃特金斯:《西方政治传统——现代自由主义发展研究》,黄辉、杨健译,长春:吉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25页。
    3马庆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发展逻辑》,《政治学研究》,1998(2):61-66.
    4曹沛霖:《制度纵横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5-40页。
    5潘伟杰:《宪法的理念与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1页。
    6潘伟杰:《宪法的理念与制度》,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7页。
    1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55页。
    2(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4页。
    3马德普主编:《中西政治文化论从》(第一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页。
    1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邓正来译,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43页。
    2(美)博登海默:《法理学》,张智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25—226页。
    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93页。
    1刘再复、林岗:《传统与中国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154页。
    2刘晓虹:《试论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的整体主义及其在近代的变革》,《兰州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69-75.
    3转引自(英)史蒂文·卢克斯:《个人主义》,阎克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贞。
    1转引自叶良茂:《“集体主义过时论”辨析》,《道德与文明》,2002(5):27-29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75页。
    3参阅陈周旺:《正义之善——论乌托邦的政治意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47-250页。
    4潘伟杰:《宪法的理念与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5页。
    5(法)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阎克文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66页。
    1参阅潘伟杰:《宪法的理念与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8页。
    1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7页。
    2(日)猪口孝、(英)爱德华·纽曼、(美)约翰·基恩:《变动中的民主》,林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3袁付平:《法治、人治与民主》,《山东大学学报》,2003(1):118-123.
    1(美)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41页。
    2(美)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02页。
    3(美)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37页。
    4(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5(美)达尔:《论民主》,李柏光、林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潘伟杰:《宪法的理念与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93页。
    2刘世军:《近代中国政治文明转型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9页。
    3杨鸿烈:《中国法律发达史》,上册,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4页。
    4蔡尚思:《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李妙根导读,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88页。
    ①参见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8-9页。
    ②马德普主编:《中西政治文化论从》,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7页。
    ③(美)达尔:《民主及其批评者》,曹海军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中译文导言第5页。
    1潘伟杰:《宪法的理念与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5页。
    2潘自勉:《论法理政治及其价值基础》,《社会科学》,2000(7):16-20.
    3潘自勉:《论法理政治及其价值基础》,《社会科学》,2000(7):16-20.
    4潘伟杰:《宪法的理念与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03页。
    1参见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5-60页。
    2粱治平:《从“礼治”到“法治”》,《开放时代》,1999(1):79-84.
    1金太军:《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政治社会化机制》,《政治学研究》,1999(2):49-61.
    2陈明明:《新世纪中国政治发展面临的挑战利希望》,《探索与争鸣》,2000(3):3-6。
    3参见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全文,http://www.zmmc.com.cn/Home/srCompanyContent.aspx?id=19669&type=6
    4胡鞍钢、王绍光、周建胆:《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增订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一版前言10-14页。
    1(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郑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67页。
    2(古希腊)亚里十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60-161页。
    3周冰、靳涛:《制度滞后与变革时机》,《财经科学》,2005(3):38-44.
    1转引生自曹沛霖:《制度纵横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2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7页。
    3(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88—389页。
    1转引自曹沛霖:《制度纵横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2曹沛霖:《制度纵横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l页。
    3(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照时译,北京: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104页。
    4(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71页。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07页
    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70页。
    3(英)汤因比:《文明经受着考验》(下),沈辉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3页。
    1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53页。
    2潘伟杰:《宪法的理念与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96页。
    3陈旭簏:《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54页。
    1(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0页。
    1 《马克思恩局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9页。
    2章兴鸣:《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移植的必然性分析》,《云南社会科学》,2003(5):83-86.
    3(法)盂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71页。
    1 (日)青木吕彦:《比较制度分析》,周黎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1(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郑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10页。
    2(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周黎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第212页。
    3易继明:《私法精神与制度选择》,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8页。
    4(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周黎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
    1胡适:《中国的文艺复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第156页。
    2林尚立等著:《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31页。
    3潘伟杰:《宪法的理念与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9页。
    1基马尔主义在这里是指对待西方化和现代化的种全面拥护的态度和主张——笔者注。
    2(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166页。
    3林尚立:《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1 (美)赛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427页。
    2林尚立:《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3林尚立:《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56页。
    4此处所言制度亦是指涉正式层面的制度——笔者注。
    5刘廼诚:《政治建设与制度精谉》,国民图书出版社,中华民国三十年三月,第100页。
    1(吉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页。
    2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郑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88页。
    3(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4页。
    1曹沛霖:《制度纵横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6页。
    2参阅刘廼诚:《政治建设与制度精神》,国民图书出版社,中华民国三十年三月。
    1(美)欧文·白璧德:《民主与领袖》,张源、张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2页。
    2以上内容参阅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8-31页。
    1Woodrow Wilson:.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2(June 1887)转引自竺乾威、马国泉:《公共行政学经典文选(英文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以上内容参阅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3-1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页。
    1参见浦兴祖等编:《西方政治学说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3页。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日知、力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6页。
    3萧公权:《宪政与民主》,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3页。
    4(法)盂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85页。
    1谢惠媛:《论政治领袖的公共示范效应》,《伦理学研究》,2010(5):84-88
    1《孟子·尽心下》
    2《荀子·王制》
    1参阅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12页。
    2(德)萨维尼:《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许章润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36页。
    3(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12页。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269页。
    2(古希腊)亚里十多德:《政治学》,颜一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6页。
    3(美)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中文版序言。
    4梁启超著:《论政府与人民之权限》,载于《饮冰室合集2饮冰室文集之十》,第1页。
    5粱启超著:《新民说》,载于《饮冰室合集6饮冰室专集之四》,第58页。
    1萧公权:《宪政与民主》,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
    1李琦:公民政治权利研究[J],政治学研究,1997(3)
    2潘伟杰:《宪法的理念与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18页。
    3参阅(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2页。
    1刘廼诚:《政治建设与制度精神》,国民图书出版社,中华民国三十年三月,第88页。
    2刘廼诚:《政治建设与制度精神》,国民图书出版社,,中华民国三十年三月第89页。
    3[意]帕累托:《帕累托社会学著作选》,纽约:弗里德里艾·普雷格出版公司1966年版,第137页。
    4Anthony Downs.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M]. NewYork:Haiper Collins.1957.
    1张凤阳:《政治哲学关键词》,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2杨雪冬:《制度移植与本上实践:以立法听证为个案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29-37.
    3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周黎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
    4Bogason. Peter.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 Cheltenham.U K: Edward Elgar,2000. p.85.
    1以上内容转引自张萍:《知识精英在非政府组织中的角色重构》,《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84-85.
    2参阅(美)路易斯·亨金等:《宪政与权利——美国宪法的域外影响》,郑戈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 年版,第111-512页。
    1刘廼诚:《政治建设与制度精神》,国民图书出版社,中华民国三十年三月,第63页。
    2原书的这一列文字非常模糊,个别字有被本人解读错误之可能。——吴翰注。
    3刘廼诚:《政治建设与制度精神》,国民图书出版社,中华民国三十年三月,第64页。
    4利普赛特:《政治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53页。
    5奥兰·R.扬:国际制度的有效性[A];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X],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7页.
    6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前言第2贞.
    1转引自霍春龙、包国宪:《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视角‘下的制度有效性》,《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1):15-18.
    2(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70页。
    3(法)盂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下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39页。
    4鲁虎:《新加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85页。
    1 (法)盂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4页。
    1潘伟杰:《宪法的理念与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的年版,第475页。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33页。
    2 2009年,张某在路上捡到一枚戒指,以为是假的便随手扔掉,却被失主一纸诉状告上法庭,后法庭依据《物权法》规定以保竹不当为由判决张某偿付4.6万余元给失主——笔者注。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03页。
    4(美)杰克·奈特:《制度与社会冲突》,周伟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页。
    5(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王容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9页。
    1 (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郑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84页。
    2(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87-88页。
    3尼尔·麦考密克、奥塔·魏因贝格尔:《制度法论》,周叶谦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3页。
    1刘世军:《近代中国政治文明转型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9页。
    2杨鸿烈:《中国法律发达史》,上册,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4页。
    1 (美)塞缪尔·亨廷顿著:《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研究》,刘军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2Developing democracy:toward consolidation, Larry Diamond.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9, P8,
    2拉皮尔研究的理论假设是:人们的“社会行为”与他们口头表达的社会态度很少具有一致性。换句话说,人们的言行并不一致。他的研究结论也验证了这一假设——笔者注。
    1转引自(日)猪口孝、(英)爱德华·纽曼、(美)约翰·基恩,《变动中的民主》,林猛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8页。
    2(美)弗里德里希·沃特金斯:《西方政治传统——现代自由主义发展研究》,黄辉、杨健译,民春:吉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1意即“不在人之下,而在上帝和法律之下”——笔者注。
    2萨缪尔·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61页。
    3何俊志、任军锋、朱德米:《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导论第7页。
    4何俊志、任军锋、朱德米:《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导论第14页。
    1转引自潘伟杰:《宪法的理念与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1]刘延诚:《政治建设与制度精神》,国民图书出版社,中华民国三十年三月。
    [2]曹沛霖:《制度纵横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王沪宁等:《从理想国到代议制政府》,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5]苏东斌:《人与制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6]《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8]潘伟杰:《宪法的理念与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9]梁启超:《梁启超史学论著三种》,香港:三联书店1980
    [10]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11]梁启超著:《论政府与人民之权限》,载于《饮冰室合集2·饮冰室文集之十》
    [12]马德普主编:《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一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13]林尚立:《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14]何俊志、任军锋、朱德米:《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15]任剑涛:《伦理政治研究:从早期儒学视角的理论透视》,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16]汪丁丁,韦森,姚洋:《制度经济学三人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7]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18]刘泽华、葛荃:《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修订本)》,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19]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0]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
    [21]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22]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23]钱穆:《论语新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24]蔡尚思:《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5]苗力田:《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26]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法律出版社2011
    [27]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28]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29]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0]李道军:《法的应然与实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31]浦兴祖、洪涛:《西方政治学说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32]何勤华:《西方法学史》(第二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33]梁治平:《法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34]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
    [35]梁治平:《新波斯人札记:变化中的法观念》,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36]柏杨:《丑陋的中国人》,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4
    [37]鲁迅的《狂人日记》,《鲁迅作品集》,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2001
    [38]林语堂、傅斯年、鲁迅等著:《闲说中国人》,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6
    [39]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杨华青译,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40]《阿奎那政治著作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1]施治生、郭方:《古代民主与共和制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3]李寿祺:《美国的利益集团与政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
    [44]陈独秀:《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45]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46]秦德君:《中国公民文化:道与器》,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
    [47]任军锋:《地域本位与国族认同——美国政治发展中的区域结构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48]刘再复、林岗:《传统与中国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
    [49]陈周旺:《正义之善——论乌托邦的政治意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50]刘世军:《近代中国政治文明转型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51]杨鸿烈:《中国法律发达史》,上册,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52]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53]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54]易继明:《私法精神与制度选择》,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55]胡适:《中国的文艺复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56]萧公权:《宪政与民主》,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7]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58]鲁虎:《新加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9]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85
    [60]《春秋繁露》
    [61]《论语》
    [62]《孟子》
    [63]《荀子》
    [64]《大学》
    [65]《中庸》
    [66]《礼记》
    [67]《孝经》
    [68]《孔子家语》
    [69]《墨子》
    [1](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日知、力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5](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6](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美)罗伯特·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尤正明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
    [8](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李柏光、林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9](美)罗伯特·达尔:《民主及其批评者》,曹海军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10]列宁:《哲学笔记》,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1]思拉恩·埃格特森:《新制度经济学》,吴经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2](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
    [13](美)弗里德里希·沃特金斯:《西方政治传统——现代自由主义发展研究》,黄辉、杨健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14](美)奈特:《制度与社会冲突》,周伟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5](美)赛缪尔·P.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 京:新华出版社1998
    [16](美)赛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17](英)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一卷,刘北成,李少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8](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王容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9](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何兆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20](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和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21](荷)格老秀斯:《战争与和平法》,何勤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2](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3](英)洛克:《政府论》,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4](英)R.G.柯林武德:《自然的观念》,吴国盛、柯映红译,华夏出版社1990
    [25](古罗马)西塞罗著:《论共和国论法律》,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26](古罗马)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沈叔平、苏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7](德)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28]登特列夫:《自然法——法律哲学导论》(中译本),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
    [29](法)基佐:《欧洲文明史》,程洪逵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0](英)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邓正来译,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1999
    [31](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2](德)黑格尔:《美学》,卷二,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3](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照时译,北京:三联书店1956
    [34](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35](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6](美)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7](英)戴雪:《英宪精义》,雷宾南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38](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郑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9](古希腊)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40](德)萨维尼:《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许章润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41](英)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黄宜思、黄雨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42](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3]伯林:《民族主义:往昔的被忽视与今日的威力》,《反潮流:观念史论文集》,冯克利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44](俄)普列汉诺夫:《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博古译,北京:三联书店1961
    [45](美)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46](英)史蒂文·卢克斯:《个人主义》,阎克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47](法)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阎克文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8](日)猪口孝、(英)爱德华·纽曼、(美)约翰·基恩:《变动中的民主》,林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49](美)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0](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1](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52](英)汤因比:《文明经受着考验》(下),沈辉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53](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周黎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54](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55](美)欧文·白璧德:《民主与领袖》,张源、张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6](美)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57](美)路易斯·亨金等:《宪政与权利——美国宪法的域外影响》,郑戈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
    [58](英)尼尔·麦考密克、(澳)奥塔·魏因贝格尔:《制度法论》,周叶谦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1]陈明明:《新世纪中国政治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希望》,《探索与争鸣》,2000(3)
    [2]谢晓娟:《政治文化:民主政府的制度环境与制度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2)
    [3]袁祖社,《制度精神:基于现代“人文理性”之优良政治伦理价值诉求》,思想战线,2009(4)
    [4]杨毓初:《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运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85(4)
    [5]周淑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制度精神与价值》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5)
    [6]刘延兵:《论制度文明》,《新视野》,2002(3)
    [7]范进学:《法治化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的框架选择》,《学习与探索》,1998(6)
    [8]李福岩:《论制度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社会科学辑刊2001(2)
    [9]杨东辉:《应把制度文明与物质、精神文明相提并论》,南昌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1)
    [10]苗桂山、刘振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精神文明与制度文明》,商丘师专学报,1999(1)
    [11]王占魁:《制度文化:和谐社会的文化底气和精神基石》,《党政干部论坛》,2007(4)
    [12]曾小华:《什么是制度文化》,《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1(1)
    [13]彭定光.论制度正义的两个层次[J].道德与文明,2002(1)
    [14]王展渊.制度正义之逻辑建构[J].学术论坛,2005(3)
    [15]王浩斌、王飞南:《制度正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契约伦理精神》,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8)
    [16]李仁武.论制度伦理研究的理论视域与实践诉求[J].吉首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3)
    [17]冯军:《管理的规制:关于制度伦理的研究》,哲学研究,2004(12)
    [18]白刚:《制度伦理与共产主义精神》,河北学刊,2007(1)
    [19]王涛,《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理论学刊,2007(4)
    [20]王顺然:“礼仁”与“礼法”——从孔子到荀子再到韩非的简要考察,孔子研究,2010(1)
    [21]王鹏:《孟荀三年之丧思想比较研究》,《理论界》,2008(12)
    [22]夏伟东:《儒家的德治为什么产生了人治的结果》,《道德与文明》,2004(4)
    [23]袁付平:《法治、人治与民主》,《山东大学学报》,2003(1)
    [24]张应凯:《论礼治、人治与法治》,《江汉论坛》,1999(7)
    [25]张自慧:《古代“礼治”的反思与当代和谐的构建》,《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
    [26]张杰:《论西方法传统中的自然法思想》,《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5)
    [27]占茂华:《西方自然法观念与理性精神》,《求索》,2010(10)
    [28]占茂华:《对万物本原的探求与自然法观念的萌芽》,《求索》2006(4)
    [29]罗国强:《西方自然法思想的流变》,《国外社会科学》,2008(3)
    [30]张中秋:《论西方法治的理论与实践》,《江苏社会科学》,2006(1)
    [31]隆奕:《自然法:西方法治的生长点》,《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3)
    [32]万高隆、罗志坚:《法治视角下的权力》,《求实》,2010(12)
    [33]易承志:《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回溯》,《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5)
    [34]李志君、于向花:《市民社会与法治关系论》,《特区经济》,2007(7)
    [35]高春芽:《理性选择革命与现代西方集团理论的发展——利益集团形成机制的视角》,《教学与研究》,2010(10)
    [36]周冰、靳涛:《制度滞后与变革时机》,《财经科学》,2005(3)
    [37]苗金春:《法律实用主义的进路及其贡献——司法能动主义的理论渊源》,《学术界》(双月刊),2008(4)
    [38]黄其松:《制度建构与民族认同:现代国家建构的双重任务》,《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6)
    [39]刘晓虹:《试论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的整体主义及其在近代的变革》,《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40]叶良茂:《“集体主义过时论”辨析》,《道德与文明》,2002(5)
    [41]梁治平:《从“礼治”到“法治”》,《开放时代》,1999(1)
    [42]谢惠媛:《论政治领袖的公共示范效应》,《伦理学研究》,2010(5)
    [43]李琦:公民政治权利研究[J],政治学研究,1997(3)
    [44]马庆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发展逻辑》,《政治学研究》,1998(2)
    [45]潘自勉:《论法理政治及其价值基础》,《社会科学》,2000(7)
    [46]金太军:《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政治社会化机制》,《政治学研究》,1999 (2)
    [47]霍春龙、包国宪:《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视角下的制度有效性》,《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1)
    [48]章兴鸣:《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移植的必然性分析》,《云南社会科学》,2003(5)
    [49]杨雪冬:《制度移植与本土实践:以立法听证为个案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1]Woodrow Wilson:,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2(June 1887).
    [2]Davi d B.Truman.The Government al Process[M].Alfreda.Knopf,Inc.1st ed,1951:37
    [3]Montesquien, The Spirit of Law, Hafner Publishing Company,Vol.1,1966,pp. 1-3.
    [4]Immanuel Kant,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the Metaphysic of Morals,New York,1949,pp.38-64; The Metaphysical Elements of Justics, Indianapolis, 1965,pp.39-44.
    [5]Cohen, Jean L. and Andrew Arato,1992, 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Theory, Cambridge, MA.:The MIT Press, p.84.
    [6]Developing democracy:toward consolidation, Larry Diamond.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9, P8,
    [7]Luther Gulick and Lyndall Urwick, eds., Papers on the science of Administration New York: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1937
    [8]Lester M. Salamon and Helmut K. Anheier, The Emerging Nonprofit Sector:An overview. 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5
    [9]Laszlo E. Introduction to Systems Philosophy. New York:Jordon and Breach, 1972
    [10]Bogason, Peter. Public Policy and Local Governance:Institutions in postmodern society [M]. Cheltenham,U K:Edward Elgar,2000
    [1]正来学堂(http://dzl.ias.fudan.edu.cn)
    [2]中国选举与治理网(http://www.chinaelections.org)
    [3]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4]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authority/txt/2003-02/25/content_5282127.htm
    [5]教育第三方(http://www.3edu.net/lw/gjf/lw_83738_2.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