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文化经济的理论渊源与现代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文化经济是人类社会需要推动发展的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后,为了迅速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我们重视经济优先发展和经济的物质投入有其历史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逐步得到满足,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人们的必然选择。而满足这种需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要。二是文化产业,通过经济的形式满足人们多样性的文化需求。我们这里主要研究文化经济的当代表现形态——文化产业。因此,有关文化经济之历史渊源、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幸福和国家软实力的构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文化经济是以精神生产为基础,以文化产业为当代表现形态,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新型经济。文化经济作为一个历史范畴,经历了文化经济的物质形态、服务形态、手工作坊形态、机器复制形态,一直发展到现代的文化产业形态。文化产业是文化经济发展到当代的必然产物,是文化经济的当代表现形态。文化经济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它代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文化经济的创新性是由精神生产的创新本质决定的;绿色、可持续性决定了文化资源是可重复利用、永不枯竭的资源;非物质性体现为商品的符号价值,代表商品使用者的消费品味和阶层身份;成本特殊性体现在文化产品具有高固定成本和低复制成本;文化与经济融合性表现为兼具经济活动与文化活动的性质。发展文化经济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抚慰后危机时期人们的心灵,而且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规律的丰富和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回顾文化经济的特征、功能和价值,有必要进一步考察文化经济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发展。
     马克思的文化经济理论,尤其是精神生产理论是文化经济提出的理论渊源和根本依据。他将精神生产视为“关于意识的生产”和“特殊生产”,把文化活动视为生产现象,文化生产力的概念呼之欲出。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文化经济基础上提出了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强调以文化水平作为衡量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标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哈贝马斯、莱易斯和韦伯从不同角度开辟了文化经济研究的新范式。我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领着文化经济的方向,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对文化与经济的关系都做过精辟的论述。毛泽东说文化是经济的反映,又给予经济巨大的影响和反作用。邓小平认为应该始终把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同时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共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化经济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并与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内涵相契合的一种新经济形式。西方学者对文化经济理论推进也做出不少贡献,按照不同时期,本文梳理了人文主义社会、文化工业社会和消费主义社会的文化经济观。任何时代的经济学者都必须正面回答经济发展中的文化问题,他们以不同流派分别阐述了古典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当代经济学者的文化价值观。按照文化在发展中的不同作用,本研究系统介绍了李斯特、汤因比、费斯克和波特的文化发展理论。对照西方的理论和经验,反观中国文化经济的发展历程和现实状况,不难发现,我国的文化经济在很多方面亟待改善。
     1949年至1978年,我国文化经济主要以文化事业为表现形态,政府作为文化的唯一投资方和受益方,按照计划统一调配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分配,这一时期称为文化经济的萌芽期。1979年至2002年,主要以文化市场的开放、培育和文化产业的萌芽为特征,这一时期称为文化经济的恢复与调整期。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进入文化产业化的高速发展时期,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以后,国家将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新的战略高度,进入文化经济繁荣发展的新时期。通过对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的回顾,更加清晰地认识了我国文化经济的历史和现实,深刻地体察到我国不仅面临一系列挑战,比如文化企业面临跨国公司的冲击、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资金困扰、西方价值观念的入侵、与文化经济强国在人才、技术和理念上的差距。与此同时,我国还面临着一些重要发展机遇: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推动、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释放和政府对文化企业的扶持和资助。在此基础上,解释了我国文化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经济发展方式阻碍了文化经济的发展,资本的逻辑促使文化成为资本增殖的工具,优先发展经济的战略使文化建设明显滞后。在把握文化经济存在问题、滞后原因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当代文化经济的发展对策与趋势展望。
     文化与经济的融合表现为由文化经济化向经济文化化转变,由追求经济增长到提升文化层次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然要求。制订文化产业优先发展战略、以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管理制度创新、实现政府职能由管理文化产业向服务文化产业转变、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以增强文化产业创新能力,是文化经济发展的针对性措施。最后,本文对中国文化经济趋势进行了展望:精神文化消费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文化经济的持续发展将加快中国社会转型,中国特色文化经济的世界影响会不断扩大。
Cultural economy is an important aspect which human society needs to develop.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order to quickly change our state of the povertyand backwardness, we China give priority over economy and increase the materialinvestment, which has its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Chinese economic society and the remarkable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 thebasic demand of masses has been satisfied stage by stage, and then rich spiritual andcultural life has become the inevitable choice. Two ways can be used to meet this need:one is to develop the public cultural undertakings, which are regarded as public cultureservice so as to satisfy the people’s basic cultural demands. The second is to promotethe cultural industry concerned, which meets the diversity cultural needs of peoplethrough the economic form. Here we mainly study the contemporary manifestations ofcultural economy -- the cultural industry.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cultural economy, the actual status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is related to economicdevelopment, social progress, happiness life of mass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ournational soft strength, so it plays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theoretical value.
     Cultural economy is a new economy which is based on spiritual production, andcharacterized by the cultural industry, and supplies cultural produce and culturalservices. Cultural economy as the historical category, has experienced a physical form,service configuration, manual mill mode, machine copy form, and it’s the mostadvanced form——modern culture industry. The cultural industry is the inevitableresult and 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cultural economy. Cultural economyis an important index to measur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one country,which denotes the basic orientation of human society development. The innovation ofcultural economy is decided by the innovative essence of spirit production; Green andsustainability decides that cultural resource is renewable and inexhaustible resource;non-material embodies as the symbol value of goods, which denotes the consumption tastes and class identity of users; cost specialty is reflected by the fact cultural productspose high fixed costs and low cost of reproduction; the fusion of cultural and economyembodies in the fact cultural economy has the quality of both economy and culturalactivities.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economy is helpful to the adjustment ofeconomic structur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s, and soothe theheart of masses during the post-crisis period, but also conducive to the realization ofthe rules of socialist culture and enrich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Review the characteristics, function and value of cultural and economy, it is necessaryto further study the history and theory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economy.
     Marx’s theory of cultural economy, especially his theory of spiritual production isthe theoretical origin and basis of cultural economy. He viewed the spiritual productionas "production about consciousness" and "special production", and the culturalactivities as the phenomenon of production, and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productivitytroops.Lenin inherited Marx’s cultural economy theory and presented the importantrole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emphasized that cultural levels served as a measure index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estern Marxists such as Gramsci,Antonio, Jürgen Habermas, Leiss and Webb opened up new research paradigms ofcultural economy from different angles. Chinese Mao Zedong Thoughts and the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leads cultural andeconomic direction, the top leaders of party have made brilliant exposition about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economy. Mao Zedong said that culture was areflection of the economy, and at the same time culture had tremendous influence andreaction on economy. Deng Xiaoping thought that we should always put theproductivity as the fundamental task, and adhere to the common development of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material civilization.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ThreeRepresents" required that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should always represent thedevelopment requirement of advanced productivity and advanced culture orientation.Cultural economy is a new economy form which develops under the guidance of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consists with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scientificdevelopment. Western scholars contribute to the promotion of cultural economy theor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ifferent period, this thesis combs culture economy theory ofthe humanism society, cultural industrial society and consumerism society. Economicscholars in any era have to answer the culture problems in economy development, theyseparately expatiated the cultural values of classical economics, system economics andcontemporary economic with different school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functions ofculture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dure, this thesis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d culturaldevelopment theory of Lester, Toynbee, Bill Sike and Potter. Through comparisonswith western theories and experience, as well as review of economic developmenthistory and the realistic condi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economy, it is not difficult tofind out that our cultural economy needs to be improved in many aspects.
     From 1949 to 1978, our cultural economy mainly was based on culturalundertakings, as the expression form. And the government was the only investors andbeneficiaries. Because it products and allocates cultural production according to theplan in a unified way, this period was called the cultural economy budding period.Between 1979 and 2002, cultural economy mainly had the features of the openness andcultivation of cultural market, and the budding of cultural industry, this period wasknown as the cultural and economic recovery and adjustment period. After thesixteenth party congress in 2002, our country enter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stage of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After the six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seventeenth partycentral committee in 2011, the country promoted cultural industry in a new strategicheight, and the cultural industry entered into a new perio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cultural prosperity. Through review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theory andpractice, we understand more clearly about the history and reality of our culturaleconomy, profoundly realize that our country not only faces a series of challenges,such as cultural enterprises face with the impaction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fundproblems of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 invasion of Western values, and thegap on talent, technologies and concepts with power countries; but also faces someimportant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the promotion of national culture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release of residents consumption demand and the support and funding of government to cultural enterprises. On this basis, this thesis explainsthe lag reason of our cult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prevents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economy; the logic of funds has used culture as atool of fund proliferation; the strategy that gives prior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economy makes culture construction lags. After grasping the problems of culturaleconomy, this study presents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and trends ofcontemporary cultural economy.
     The confluence of culture and economy takes the form of changing from thecultural economy to the economic culture, from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growth toimproving the culture level as well as achieving the comprehensive and freedevelopment of masses. Counter measures of cult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includeformulate cultural industry preferent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advance the innovationof management system through adjust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structure, realize thetransformation of the functions of the government from management to service, andpay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team so as to enhance the innovative abilityof cultural industries. Finally, this article looks forwards to the trend of Chinesecultural economy: the ratio of spiritual cultural consumption will be further improved,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economy will accelerate the transition ofChinese society, and the worldwide influence of cultural economy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 will continue to expand.
引文
①目前,国内关于文化经济学的著作不下十余本,主要的可以参看:
    (1)程恩富:《文化经济学通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胡惠林、李康化:《文化经济学》,书海出版社2006年版。
    (3)陈庆德,马翀伟:《文化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4)顾江:《文化产业经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谢名家:《文化经济:时代的坐标——社会发展战略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谢名家、刘景泉:《文化经济论——兼述文化产业国家战略》,广东省出版集团2009年版。
    ①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
    ②《李克强副总理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中国环境报》,2012年1月4日。
    ①参见《李克强副总理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中国环境报》,2012年1月4日。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①金元浦:《文化生产力与文化经济》,《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年第1期,第137页。
    ②张保权:《文化经济与经济文化》,《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第12页。
    ①李新家:《关于文化经济的几个理论问题》,《思想战线》,2006年第1期,第39-54页
    ①《中国文化报》,2004年5月8日。
    ②王来金:《文化经济简论》,《理论导刊》,2001年第3期,第35-36页。
    ①林宗:《文化经济论的时代意义》,《思想战线》,2006年第1期,第55-61页。
    ①李新家:《关于文化经济的几个理论问题》,《思想战线》,2006年第1期,第39-54页。
    ②丹增:《文化力与文化生产力:文化经济发展的立足点》,《思想战线》,2007年第3期,第86-93页。
    ③谢名家:《文化经济:时代的坐标——社会发展战略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39页。
    ①韩美群:《建国以来我国文化经济政策的演变及其经验教训》,《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3期,第66-72页。
    ②韩庆华、卢希悦、王传荣:《论文化与经济的相互融合——把握文化经济发展的历史新机遇》,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46-51页。
    ①胡惠林:《关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东岳论丛》,2009年第2期,第5-12页。
    ①谢名家:《文化产业创新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国发展观察》,2011年第8期,第20-23页。
    ②王志标:《对文化经济前沿三个问题的思考》,《经济纵横》,2008年第12期,第130-132页。
    ①梁碧波:《文化经济学:两种不同的演进路径》,《学术交流》,2010年第6期,第74-78页。
    ①[瑞士]布鲁诺·弗雷:《文化经济学:个人的视角》,《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第3期,第50-52页。
    ①梁碧波:《文化经济学:两种不同的演进路径》,《学术交流》,2010第6期,第74-78页。
    ①邵汉明:《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14页。
    ②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新华出版社2011年版,第26页。
    ③李江帆:《文化力、文化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中国经济问题》,2007年第5期,第3-1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②《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40页。
    ①李新家:《关于文化经济的几个理论问题》,《思想战线》,2006年第1期,第39-54页。
    ②胡惠林:《文化产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①陈立旭:《论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第97页。
    ①田磊:《文化是明天的经济——兼论如何建立社会主义的文化经济学》,《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第87页。
    ①李新家:《关于文化经济的几个理论问题》,《思想战线》,2006年第1期,第39-54页。
    ①《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685页。
    ①李生文:《文化力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影响刍议》,《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3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③景中强:《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第5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44页。
    ①参见《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8页。
    ①[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4页。
    ②[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91-192页。
    ③[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25页。
    ①[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22页。
    ②[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23页。
    ①[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17页。
    ②[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性危机》,转见Jürgen Habermas.Legitimation Crisis,Beacon Press,1975,75.
    ①徐觉哉:《社会主义流派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83-484页。
    ②参见Donella H.Meadows,Dennis L.Meadows,Jorgen Randers,William W.Behrens,The Limits ofSatisfaction.A Report to The Club of Rome,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1972.
    ③[加]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第8页。
    ①[加]威廉·莱易斯:《满足的极限》,转见William Leiss,The Limits of Satisfaction.University ofToronto Press,1976,111.
    ①[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4页。
    ②[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3页。
    ③[瑞]理查德·斯威德伯格:《马克斯·韦伯与经济社会学思想》,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8-10页。转引自Richard Swedberg. Max Weber and The Idea of Economic Sociolog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8.
    ①《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0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0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6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8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8页。
    ①《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9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2页。
    ①中共广东省属机关工作委员会编:《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科学人才观学习教育读本》,2004年,第40页。
    ①[英]威廉·配弟:《赋税论献给英明人士货币略论》,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2页。
    ①[英]威廉·配弟:《政治算术》,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99页。
    ①J.–B. Say,A Treatise on Political Economy(Philadelphia:Claxton,Remsen & Haffelfinger,1880)Orig. pub.1803,133.
    ②J.–B. Say,A Treatise on Political Economy(Philadelphia:Claxton,Remsen & Haffelfinger,1880)Orig. pub.1803,133-134.
    ①许爱民、胡石明:《消费为何难升温》,《经贸导刊》,1999年第9期,第18页。
    ②罗钢、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①[荷]伯纳德·曼德维尔:《蜜蜂的寓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②[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14页。
    ①[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304页。
    ②[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57页。
    ①马克·A.卢兹、肯尼思·勒克斯:《人本主义经济学的挑战》,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9页。转引自Thorstein Veblen,T. The Place of Science in Modern Civilization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CapriceBooks,1969,73-74.
    ②参见[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87页。
    ③闫磊:《文化价值取向功能的条件收敛性分析》,《商业时代》,2008年第14期,第106页。
    ①[美]道格拉斯·诺思:《时间进程中的经济成效》,《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5年第6期,第18-23页。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②[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119页。
    ①[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17页。
    ①[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00页。
    ①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2页。
    ①[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
    ②[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①[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551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5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8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7页。
    ①张来春:《文化经济:国内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基于CNKI(1991-2007)文献的分析》,《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5期,第148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8页。
    ②《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95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
    ①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7页。
    ①《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5-38页。
    ①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页。
    ①国发(2012)14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2012年4月26日),http://www.gov.cn/zwgk/2012-04/26/content_2123937.htm
    ②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9页。
    ①萧盈盈:《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第8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69页。
    ①谢名家等:《文化经济:时代的坐标——社会发展战略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6-11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①易培强:《努力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启示》,《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第10期,第52页。
    ①胡惠林:《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理论文献研究综述》,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①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128页。
    ①韩庆华、卢希悦、王传荣:《论文化与经济的相互融合——把握文化经济发展的历史新机遇》,《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47页。
    ①田磊:《文化是明天的经济——兼论如何建立社会主义的文化经济学》,《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第87-92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0]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1] [美]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生态扩张主义欧洲900-1900年的生态扩张[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12] [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13] [美]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4] [美]罗伯特C所罗门.伦理与卓越——商业中的合作与诚信[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15]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罗克斯伯里第三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6] [英]莱恩·多亚尔,伊恩·高夫.人的需要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7] [英]斯科特·拉什,西莉亚·卢瑞.全球文化工业物的媒介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8]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9] [韩]姜锡一,赵五星.韩国文化产业[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0] [美]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
    [21] [美]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22] [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3] [美]弗雷德·布洛克.后工业的可能性——经济学话语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4] [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2011.
    [25] [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格致出版社,1995.
    [26] [美]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27] [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8] [印度]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9] [美]赫尔曼·E·戴利.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30] [美]加勒特·哈丁.生活在极限之内——生态学、经济学和人口禁忌[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31] [美]迈克尔·贝尔.环境社会学的邀请(第3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2] [美]托马斯·孟,尼古拉斯·巴尔本,达德利·诺思.贸易论(三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3] [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4]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35] [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6] [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7] [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8] [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9]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40] [美]理查德E.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41]赵启正,[美]约翰·奈斯比特,[奥]多丽丝·奈斯比特.对话:中国模式[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
    [42] [英]威廉·配弟.赋税论献给英明人士货币略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43] [英]威廉·配弟.政治算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44] [美]马克·A.卢兹,肯尼思·勒克斯.人本主义经济学的挑战[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45] [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46] [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47] [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8]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49]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0] [加]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
    [51]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3]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4]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55]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6]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7]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60]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1]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2]张国祚.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63]胡惠林.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理论文献研究综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64]胡惠林.文化产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5]蒯大申,饶先来.新中国文化管理体制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66]单世联,胡惠林.文化产业研究读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67]邵汉明.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修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68]陈立旭.文化的力量——浙江社会发展的引擎[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69]陈奇佳.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当代诠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70]谢名家,刘景泉.文化经济论——兼述文化产业国家战略[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71]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72]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3]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75]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76]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7]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8]陈泽环.功利·奉献·生态·文化——经济伦理引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79]蒯大申.上海文化发展报告(2012)——转型发展与上海文化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80]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81]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82]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3]胡晓明,肖春晔.文化经纪理论与实务[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84]王俊豪.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85]李江帆.第三产业经济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
    [86]李海,郭必恒,李博.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传统与创新[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
    [87]董学文.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8]韩喜平.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89]王亚南.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选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90]谢名家.文化经济:时代的坐标——社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1]胡惠林,李康化.文化经济学[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6.
    [92]汤莉萍,殷瑜,殷俊.世界文化产业案例选析[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9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法规汇编1993-1996[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94]胡海鸥.道德行为的经济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95]单士联.现代性与文化工业[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96]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97]丹增.文化产业发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98]霍克海姆,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99]钟阳胜.追赶经济增长中的产业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0]李新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101]赵修义,汪海萍.文化: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02]刘登阁.全球文化风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03]程恩富.文化经济学通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104]花建.产业界面上的文化之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05]尹鸿,李彬.全球化与大众传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06]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
    [107]顾军,苑利.文化遗产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08]胡惠林.文化政策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109]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10]中共广东省属机关工作委员会编.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科学人才观学习教育读本[M].2004.
    [111]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12]罗钢,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13] Donella H.Meadows,Dennis L.Meadows,Jorgen Randers,WilliamW.Behrens,The Limits of Satisfaction.A Report to The Club of Rome,United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1972.
    [114] J.–B. Say,A Treatise on Political Economy(Philadelphia:Claxton,Remsen& Haffelfinger,1880)Orig. pub. 1803,133.
    [115] John Bellamy Foster,Marx’s Ecology:Materialism and Nature.MonthlyReviewPress,New York,2002.
    [116] Muller,J.Z: Adam smith in his time and ours,Designing the decent society,New York l993,114..
    [117]李飏.文化经济跨越增长的极限[J].思想战线,2007(1):60-66.
    [118]谢名南.“文化经济”发展论[J].学术研究,2006(10):58-63.
    [119]俞伯灵.以文化为基础的经济——文化经济论纲[J].2005(6):175-179.
    [120]王来金.文化经济简论[J].理论导刊,2001(3):35-36.
    [121]王志标.对文化经济前沿三个问题的思考[J].经济纵横,2008(12):130-132.
    [122]陈赞晓.关于文化经济理论渊源及其发展的“驱动力”原理探析[J].理论界,2007(8):6-10.
    [123]代金平,何宏兵.科学发展观的文化经济意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3):87-91.
    [124]陈赞晓.论文化经济的资源基础和发展路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2-37.
    [125]张曾芳,张龙平.论文化产业及其运作规律[J].中国社会科学,2002(2):98-106.
    [126]丹增.文化力与文化生产力:文化经济发展的立足点[J].思想战线,2007(3):86-93.
    [127](瑞士)布鲁诺·弗雷.文化经济学:个人的视角[J].国外理论动态,2007(3):50-52.
    [128]梁碧波.文化经济学:两种不同的演进路径[J].学术交流,2010(6):74-78.
    [129]姜长宝.从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经济优势转化的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战线,2010(9):274-276.
    [130]彭波,方健,李菲.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文化经济发展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2008(1):91-95.
    [131]杨文华.论实践哲学语境中的文化经济生成[J].社会科学家,2008(2):13-16.
    [132]蔡尚伟,刘锐.论新中国文化经济及文化产业政策的演变[J].思想战线,2010(1):113-117.
    [133]孔建华.文化经济的融合兴起与北京想象——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再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2):93-97.
    [134]韩庆华,卢希悦,王传荣.论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把握文化经济发展的历史新机遇[J].山东大学学报,2010(1):46-51.
    [135]贾克勤.浅析创意文化经济的基本特征[J].经济问题,2010(8):27-30.
    [136]方敏,杨朝辉.文化经济下的中华老字号品牌传播[J].文艺研究,2012(12):169-170.
    [137]叶南客.当代文化经济一体化的生成动因与实现途径[J].江海学刊,2004(4):81-87.
    [138]国家计委社会发展司.我国文化事业投入及文化经济政策基本思路[J].经济改革与发展,1996(7):3-8.
    [139]包松.文化产业、文化经济与文化社会[J].求索,2003(4):114-115.
    [140]陈湘舸,鲍展斌.文化产业:我国乡镇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03(5):57-61.
    [141]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思考[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2)
    [142]张保权.文化经济与经济文化[J].重庆社会科学,2006(5)
    [143]李江帆.文化力、文化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J].中国经济问题,2007(5):3-10.
    [144]董为民.国外文化产业现状、发展措施与经验[J].经济研究参考,2004(10):18-34.
    [145]沈望舒.关于中国文化产业现状的思考与建议[J].北京社会科学,1998(2):5-10.
    [146]韩宇宏.文化经济论略[J].中州学刊,2003(1):163-167.
    [147]陈立旭.论文化产业的社会功能[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61-65.
    [148]丁尔纲.正确认识文化生产、文化产品的社会属性与商品属性[J].理论学刊,2002(1):114-116.
    [149]史丽华.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几个特征[J].理论与现代化,2005(9):78-80.
    [150]柳斌杰.万紫千红总是春——与时俱进的中国新闻出版业[J].中国出版,2009(2):5-7.
    [151]张慧娟.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历程及启示[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10):29-31.
    [152]张毅.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商业时代,2011(24):121-122.
    [153]刘睿.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滞后与提升[J].学术交流,2012(1):130-134.
    [154]冯华,黄凌鹤.后危机时代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经验和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6):32-35.
    [155]杜彩.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大众文化建设[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6):12-17.
    [156]凌金铸,王俞波.文化体制变革与文化产业增长[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68-75.
    [157]柳礼泉,肖冬梅.论文化生产力、文化软实力与文化民生的互动关联和协调发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1):156-161.
    [158]卫兴华.关于经济发展与转变发展方式的几个理论是非问题[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3):5-9.
    [159]顾江.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人民论坛,2011(12):36-37.
    [160]范周,杨剑飞.新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三要”和“三切忌”[J].学习与探索,2012(1):17-19.
    [161]徐水华.论资本逻辑与资本的反生态性[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12):43-46.
    [162]谭红梅,柯妍.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纵横,2009(6):113-115.
    [163] [韩]河暎爱.韩中文化产业和社会发展——浦项市和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比较[J].东北亚论坛,2011(2):111-116.
    [164]韩虹新.韩国文化产业管理与发展模式探析[J].前沿,2011(20):163-165.
    [165]李霄,仪建红.日本动漫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J].人民论坛,2011(6):156-157.
    [166]姜滨.日本动漫文化的流变与发展[J].当代传播,2011(4):55-58.
    [167]杨利英.日韩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10):75-78.
    [168]姚伟钧.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创新的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14-16.
    [169]万俊人.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1(2):38-48.
    [170]孟宪忠.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精神[J].中国社会科学,1994(6):83-90.
    [171]李鹏程.论市场经济作为文化伦理现象[J].中国社会科学,1995(5):59-71.
    [172]陈立旭.论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J].中国社会科学,1998(5):96-105.
    [173]俞吾金.培植公平正义观念的文化土壤[J].中国社会科学,2009(1):51-56.
    [174]李春玲.文化水平如何影响人们的经济收入对目前教育的经济收益率的考查[J].社会学研究,2003(3):64-76.
    [175]李海舰,王松.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9):5-14.
    [176]曾牧野,李新家.于光远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研究[J].南方经济,2005(5):5-9.
    [177]蔺子荣,王益民.中国传统文化与东方伦理型市场经济[J].中国社会科学,1995(1):116-127.
    [178]曲庆.中美优秀企业文化陈述的对比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5):80-87.
    [179]金筱萍.美国学术界文化软实力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9):157-160.
    [180]花建.推动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十二五”期间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大课题[J].社会科学,2011(1):14-22.
    [181]陈玉刚.试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软实力的构建[J].国际观察,2007(2):36-42.
    [182]赖海燕,左东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文化软实力[J].求实,2010(12):29-31.
    [183]罗能生,郭更臣,谢里.我国区域文化软实力评价研究[J].经济地理,2010(9):1502-1506.
    [184]童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哲学思考[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5):65-69.
    [185]鲍振东,孙洪敏,牟岱.深刻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J].社会科学战线,2008(10):1-8.
    [186]向玉乔.生态经济伦理学导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1):20-25.
    [187]王泽应,张晓双.从生态经济伦理视角看绿色消费[J].消费经济,2001(2):36-39.
    [188]刘文革,张广中,曲振涛.道德文化、腐败与经济转型对中国转型期一个基于道德腐败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03(12):26-33.
    [189]陈赞晓.对资本的再认识[J].学术月刊,1998(10):33-38.
    [190]韩美群.建国以来我国文化经济政策的演变及其经验教训[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3):66-72.
    [191]刘新华.精神生产力范畴的人文价值及当代意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4):196-198.
    [192]韩喜平.劳动价值论与按要素分配[J].生产力研究,2003(6):54-56.
    [193]陈筠泉.列宁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J].中国社会科学,1996(4):11-20.
    [194]李德顺.论“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原则”[J].社会科学战线,2006(6):241-248.
    [195]吴元.论发展观和文化建设[J].中国社会科学,1996(5):75-87.
    [196]张喜荣,王倩,赵东坡.吉林省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发展对策设计[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1(1):104-108.
    [197]孙长宁,沙吉才,曾五一.试论社会主义精神生产[J].经济研究,1979(6):25-32.
    [198]许梦博,许罕多.文化产业结构的演进及中国的战略选择[J].社会科学战线,2009(3):243-246.
    [199]康式昭.文化发展战略和文化经济政策[J].北京社会科学,1997(1):111-118.
    [200]于幼军.文化建设与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J].中国社会科学,1999(3):100-109.
    [201]张涛甫,贺艳燕.文化体制改革的前沿探索试论上海文化体制改革[J].东岳论丛,2011(5):101-104.
    [202]郭国峰,郑召锋.我国中部六省文化产业发展绩效评价与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12):76-85.
    [203]程恩富.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四大理论假设[J].中国社会科学,2007(1):16-29.
    [204]韩喜平.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应该坚持的三个原则[J].理论学刊,2007(8):23-25.
    [205]杨春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概括[J].中国社会科学,2008(1):9-12.
    [206]厉无畏,王慧敏.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理.模式.路径[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5-13.
    [207]张斌.论文化产业与文化贸易的关系[J].艺术探索,2011(3):79-82.
    [208]花建.从世博会到“后世博”:中国文化产业的新战略和新资源[J].江西社会科学,2010(8):24-28.
    [209]陈刚.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及其当代意义[J].江苏社会科学,2005(6):49-54.
    [210]胡潇.“从地上升到天上”的文化学理式——马克思文化唯物论思想探赜[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4):97-107.
    [211]韩喜平.“中国模式”与理论职责[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6):24-29.
    [212]欧阳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J].科学社会主义,2011(5):15-17.
    [213]欧阳康.世界的中国文化期待与中国的世界文化责任[J].社会科学战线,2010(8):51-56.
    [214]于平.文化产品及其相关范畴再论[J].福建艺术,2010(6):4-7.
    [215]郁建兴.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现时代[J].中国社会科学,2001(6):14-23.
    [216]叶舒宪.迎接文化资本的新时代——中国文化产业学科面临的问题[J].学术月刊,2010(8):5-8.
    [217]胡惠林.构建和谐世界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J].社会科学,2008(6):166-177.
    [218]胡惠林.国家文化安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策论[J].学术月刊,2000(2):10-18.
    [219]胡惠林.论文化产业的属性与运动规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5-13.
    [220]胡惠林.文化民权:国家文化软实力建构的战略基础和价值取向[J].探索与争鸣,2010(10):68-71.
    [221]胡惠林.中国文化产业战略力量的发展方向——兼论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文化产业新政[J].学术月刊,2009(8):17-24.
    [222]李德顺.深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J].理论视野,2009(12):36-39.
    [223]杨竞业.语境与旨趣:文化经济与文化哲学的范式转换[J].广东社会科学,2007(5):86-91.
    [224]张小军.象征地权与文化经济——福建阳村的历史地权个案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4(3):121-135.
    [225]鲁品越.论初现端倪的文化经济时代兼论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论[J].江苏社会科学,2002(5):36-40.
    [226]姚华平,李年锦.中部崛起背景下新农村“文化经济”形态的构建[J].湖北社会科学,2010(4):65-68.
    [227]苑捷.当代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概述[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1):98-105.
    [228]傅守祥.文化经济时代: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管理[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134-141.
    [229]高清海,邴正.别了,传统理性主义时代——面向21世纪的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观变革[J].天津社会科学,1993(3)4-8.
    [230]陈建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当代经济,2008(5)上:7-8.
    [231]王锐生.论精神生产与商品生产[J].社会学研究,1986(5):5-13.
    [232]王浩斌.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论的基本问题[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5-9.
    [233]孙麾.当代学术思潮的前提批判[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3):53-63.
    [234]傅于川.关于文化概念的哲学反思[J].毕节学院学报,2009(1):75-78.
    [235]李江帆.文化产业:范围、前景与互动效应[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4):26-30.
    [236]李江帆.我国文化产业的定位与发展[J].学术研究,2001(9):64-68.
    [237]董雪梅,丁培卫.公共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学理依据探析[J].理论学刊,2009(4):104-107.
    [238]刘慧玲.论文化经济的理论渊源及其现实建构[J].岭南学刊,2004(5):76-79.
    [239]谢名家.论文化与经济的关系[J].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2007(5):899-933.
    [240]金元浦.论文艺与经济[J].文学评论,2011(6):13-19.
    [241]景中强.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4):58-62.
    [242]李燕燕.价值观与经济分析:历史与逻辑的统一[J].经济学家,2006(4):27-33.
    [243]王仲君.经济全球化与本土化之争的历史回顾[J].经济科学,2002(2):95-103.
    [244]金相郁.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第三种解释[J].经济学动态,2004(3):13-18.
    [245]高波,张志鹏.文化与经济发展:一个文献评述[J].江海学刊,2004(1):80-87.
    [246]古小军.新制度经济学的意识形态理论简评[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10):52-54.
    [247]谭献民,王军.当代中国发展文化生产力的理论轨迹[J].南通大学学报,2009(1):39-44.
    [248]谭献民,王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文化建设的繁荣之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历史经验初探[J].大连干部学刊,2008(11):21-24.
    [249]陈劲松.社会主义新时期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历程[J].江淮文史,2008(5):169-176.
    [250]张来春.文化经济:国内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基于CNKI(1991-2007)文献的分析[J].学习与探索,2008(5),148-151 .
    [251]许爱民,胡石明.消费为何难升温[J].经贸导刊,1999(9):18-19.
    [252]闫磊.文化价值取向功能的条件收敛性分析[J].商业时代,2008(14):106-107.
    [253]李生文.文化力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影响刍议[J].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2003(1):32-35.
    [254]萧盈盈.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1):84-86.
    [255] Bertrand M,Schoar A.The Role of Family in Family Firms[J]. The Tournalof Ecorlotnic perspectives,2006,20(2):73-96.
    [256]殷晓峰.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与效应评价——以东北地区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10
    [257]张佑林.江浙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5.10
    [258]孟晓驷.物质生产与文化生产均衡发展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5.5
    [259]韩永进.中国文化体制改革32年历史叙事与理论反思[D].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2010.6
    [260]余晶晶.1978-2008中国通讯社经营管理演变史[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8.6
    [261]黄曦.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与政府因应[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9.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