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我国近代中小学教科书编审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几代专家和学者的努力下,我国近现代教育史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与一些邻近的领域相比,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的历史研究,特别是中小学教科书制度的历史研究还显得较为薄弱。目前,尚未见有对我国近代中小学教科书编审制度进行整体性研究的成果。因此,从整体上梳理我国近代中小学教科书编审制度发展的历史沿革,分析其构成的基本要素,探究其形成原因、实施效果和经验教训,其研究成果对充实我国近现代教育史研究、丰富我国教科书和课程理论研究具有较重要的理论价值,并能为深化当前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编审制度的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对完善我国中小学教科书制度、提高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的质量具有较重大的现实意义。本论文致力于我国近代中小学教科书编审制度的整体研究,主要探究该制度的历史沿革、基本要素、形成原因、实施效果与借鉴和启示。全文共分五章,各章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章导论。首先介绍了研究缘起并对论题进行了界定,然后分析了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阐述了研究思路与论文构架,最后讨论了研究可能取得的突破。
     第二章我国近代中小学教科书编审制度的历史沿革。把我国近代中小学教科书编审制度的历史分为如下三个时期:(1)光绪3年(1877年)至光绪23年(1897年):自由制;(2)光绪24年(1898年)至对日抗战开始(1937年):以审定制为主;(3)对日抗战至国民政府迁台(1949年):以国定制为主。主要运用历史学视角,充分发掘和爬梳了各种史料,尽可能地展现了制度化逐步实现的背景、过程及结果。
     第三章我国近代中小学教科书编审制度的基本要素。主要运用教育学的视角,对我国近代中小学教科书编审制度的基本要素包括编审机构、编审人员、编审标准、编审程序、编审周期分别进行了考察和评价。
     第四章我国近代中小学教科书制度的形成原因。主要运用社会学视角,深入地探讨了三个历史时期中小学教科书编审制度包括自由制、审定制、国定制的成因。乃以国家作为博弈主体,多方利益集团博弈妥协的结果。主要包括支配集团内部的博弈、支配集团与被支配集团之间的博弈、政治精英与学术精英之间的博弈等。
     第五章我国近代中小学教科书制度的实施效果。主要运用教育学的视角,对我国近代中小学教科书编审制度的实施效果包括经验与启示和教训与反思两方面进行了整体辩证地考察。
     论文最后总结了研究所得,分析了研究不足,指出作者今后努力的方向。
With the efforts of experts and scholars of several generations, encouraging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research of China's modern education history. But compared with some neighboring areas,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on China'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xtbooks, especially the editing and examining system of textbooks remains to be rather weak. So far, no comprehensive study has ever been made in this aspect.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to comb as a whole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diting and examining system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xtbooks, analyze its basic elements and explore its causes, effects as well as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in its implementation. The results may enrich the research on China's history of modern education, textbooks and curriculum theory. Besides, the results may provide references and inspirations for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he current editing and examining system of ou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xtbooks. The thesis attempts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editing and examining system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extbooks in modern China, including its historical evolution, basic elements, formative reasons, and implementation effect as well as the references and inspirations. There are five chapters altogether.
     Chapter one is the introduction. It first defines the research topic, and then analyzes the research status, explain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and describes the framework of research. Finally it discusses possible research breakthroughs.
     Chapter two comb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editing and examining system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xtbooks in modern China. It divides the history into the following three periods:(1) from 1877 to 1897:free editing; (2) from 1898 to 1937:validation; (3) from 1937 to 1949:national examination.
     Chapter three introduces the basic elements of the system. It makes a survey and assessment from a pedagogical perspective of the basic elements of the system, including the editorial agency, the editorial staff, the editorial standards, the editorial process and editorial cycle.
     Chapter four explores the causes of the system. It makes sociologically an in-depth exploration of the system in three historical periods.
     Chapter five argues pedagogically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the system. It offers overall dialectical study of its references and inspiration as well as its practical lessons.
     In the final part of the thesis, the author makes a summary of the study, analyzes its limitations and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efforts.
引文
①以上参考关晓红.晚清学部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1999:14-17.
    ①黄新宪.近代来华传教士编译出版教科书活动史略[J].江西教育科研,1995(3):69.
    ①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80.
    ②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88.
    ①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08.
    ②王宏凯.清末“学校教科书委员会”史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75-80.
    ①教育部.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戌编)[M].上海:开明书店,1934:118.
    ②夏晓虹.《蒙学课本》中的旧学新知[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41-42.
    ①教育部.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戊编)[M].上海:开明书店,1934:115.
    ①石鸥.开现代教科书之先河的《最新教科书》[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3):27-30.
    ②李桂林,戚名绣,钱曼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89.
    ①汤志钧,陈祖恩,汤仁泽.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29.
    ②汤志钧,陈祖恩,汤仁泽.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21.
    ①王学珍,高健荣.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1898—1911)[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90.
    ②汤志钧,陈祖恩,汤仁泽.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41-242.
    ①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六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261.
    ②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70-71.
    ①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43-296.
    ②转引自王建军.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161.
    ①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资料汇编(第2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861-864.
    ②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资料汇编(第2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860-861.
    ①教育部.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戊编)[M].上海:开明书店,1934:118.
    ②王建军.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148.
    ③转引自张运君.京师大学堂与近代教科书的审定[J].历史档案,2009(1):118-120.
    ④转引自毕苑.中国近代教科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2004:51.
    ⑤转引自张运君.京师大学堂与近代教科书的审定[J].历史档案,2009(1):118-120.
    ①原稿有误,1905年以后京师大学堂审定教科书的职能已被总理学务处与学部取代。
    ②郑鹤声.三十年来中央政府对于编审教科图书之检讨[J].教育杂志,1935(第25卷第7号):21.
    ③转引自张运君.京师大学堂与近代教科书的审定[J].历史档案,2009(1):118-120.
    ④学部.学部第一次审定初等小学暂用教科书凡例[N].学部官报(第3期)光绪32-09-01(审定书目).
    ①除去未标明出版时间的教科书,又假设北京图书馆、人民教育出版社图书馆合编、北京图书馆1995年出版的《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中小学教材)的附录“清末中小学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准确无误。详见北京图书馆,人民教育出版社图书馆.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中小学教材)[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5:325-354.
    ②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第5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4:5036-5037.
    ①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514.
    ②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第5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4:5129.
    ③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514
    ①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508-509.
    ②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509.
    ③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300-326.
    ①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334-335.
    ②吴科达.清末教科书审定制度的建立[J].教育评论,2008(6):148.
    ③除去未标明出版时间的教科书,又假设北京图书馆、人民教育出版社图书馆合编、北京图书馆1995年出版的《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中小学教材)的附录“清末中小学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准确无误。详见北京图书馆,人民教育出版社图书馆.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中小学教材)[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5:325-354.
    ①据统计,光绪31年,学堂总数为4070所、普通学堂学生数为185755人,到宣统元年,学堂总数为58896所、普通学堂学生数为1561674人,短短3年时间,学堂总数、普通学堂学生数分别增长了13倍、7倍。转引自关晓红.晚清学部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1999:223.光绪29年(1903年)有新式西学堂769所,光绪30年(1904年)增为4476所,到了光绪31年(1905年)已经有8277所,而光绪32年(1906年)猛增到23862所。转引自王笛.清末近代学堂和学生数量[J].近代史研究,1987(3):107-110.
    ①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275-276.
    ②转引自王建军.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164.
    ①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编第十辑)[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39-48.
    ②学部.第一次审定初等小学暂用教科书凡例[J].学部官报,1906(第3期.审定书目):1-2.
    ①学部.第一次审定高等小学暂用教科书凡例[J].学部官报,1907(第21.审定书目):20.
    ②学部.本部审定中学暂用书目表[J].学部官报,1907(第57期.审定书目):2-4.
    ③转引自王建军.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169.
    ①学部.学部第一次审定初等小学暂用教科书列表[J].学部官报,1906(第4期.审定书目):3-4.
    ②学部.学部第一次审定高等小学暂用书目表[J].学部官报,1906(第21期.审定书目):25-26.
    ③学部.本部审定中学暂用书目表[J].学部官报,1907(第57期.审定书目):2-4.
    ④王建军.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179-180.
    ①学部审定教科书办法[N].申报,1907-12-09.转引自张运君.晚清书报检查与教科书审定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②学部.学部札行各省查禁伪造学部审定教科书文[J].教育杂志,1911(12):54.
    ①教育部.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戊编)[M].上海:开明书店,1934:121.
    ②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七卷)[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0:97.
    ③王建军.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152.
    ①李桂林,戚名绣,钱曼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00-201.
    ②杨国扬.我国教科书编审制度之演进与发展[J].教师天地(台湾),2011(171):59.
    ①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66-167.
    ①教育部.教育部通饬各书局教科图书审查[J].教育杂志,1912(第4卷第4号.记事):23.
    ②教育部.教育部审定教科图书暂行章程[J].教育杂志,1912(第4卷第4号.法令):1-2.
    ①国家图书馆.(民国)教育部文牍政令汇编(第1册)[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2004:55-56.
    ②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646.
    ③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655.
    ④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661-662.
    ①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476-477.
    ①教育部.教育部公布各省图书审查会规程令[J].教育杂志,1912(第4卷第9号.法令):25-28.
    ①毕苑.中国近代教科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2004:56.
    ②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477-478.
    ③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680-684.
    ④教育部.教育部公布审查处办事规则令[J].教育杂志,1913(第5卷第9号.法令):71-72.
    ⑤国家图书馆.(民国)教育部部令汇编[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2004:3231-3232.
    ①国家图书馆.(民国)教育部文牍政令汇编(第1册)[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2004:251-252.
    ①李桂林,戚名绣,钱曼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484-485.
    ②王建军.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271.
    ①国家图书馆.(民国)教育部文牍政令汇编(第1册)[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2004:253.
    ②教育部.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戊编)[M].上海:开明书店,1934:124.
    ③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十辑.中华民国教育法规汇编(民国8年5月)(教育部编)[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6:481.
    ①国家图书馆.(民国)教育部文牍政令汇编(第1册)[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2004:533-534.
    ②转引自徐冰.民国时期中日教科书纠纷考略[J].日本学刊,2001(2):130-131.原载教育杂志,1914(第6卷第8号.记事)
    ③国家图书馆.(民国)教育部文牍政令汇编(第2册)[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2004:591.
    ④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787-799.
    ⑤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761.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881-882.
    ②国家图书馆.(民国)教育部文牍政令汇编(第8册)[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2004:2615.
    ①教育部.教育部公布教科书编纂纲要审查会规程令[J].教育杂志,1914(第6卷第4号.法令):6-7.
    ①教育部.教育部公布教授要目编纂会规程[J].教育杂志,1914(第6卷第4号.法令):7-8.
    ②国家图书馆.(民国)教育部文牍政令汇编(第2册)[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2004:421-424.
    ③教科书编纂审查会成立[J].教育杂志,1914年(第6卷第5号.记事):40-41.
    ④教育部.教育部以教科采取方针饬知教科书编纂审查会[J].教育杂志,1914年(第6卷第7号.记事):57-58.
    ①教育部教科书编纂会近况[J].教育杂志,1914年(第6卷第6号.记事):50-51.
    ②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750-751.
    ③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771.
    ④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760-764.
    ⑤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780-782.
    ⑥拟聘名儒编订教科书[J].教育周报(杭州),1915(第70期.中央纪闻):17.
    ①国家图书馆.(民国)教育部文牍政令汇编(第2册)[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2004:647-648.
    ②[张]总长注意编订教科书[J].教育周报(杭州),1915(第107期.中央纪闻):16.
    ③教育部.教科书编纂纲要审查会[J].教育公报,1916(第3年第7期.专件):22-23.
    ①教育部.教科书教授要目编纂会[J].教育公报,1916(第3年第7期.专件):23-25.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883.
    ②郑鹤声.三十年来中央政府对于编审教科图书之检讨[J].教育杂志,1935(第25卷第7号):17.
    ③国家图书馆.(民国)教育部文牍政令汇编(第8册)[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2004:2619-2620,
    ④郑鹤声.三十年来中央政府对于编审教科图书之检讨[J].教育杂志,1935(第25卷第7号):26.
    ⑤资料来源:教育部部令第182号,中华民国十六年十一月九日,教育总长刘哲。载《政府公报》布告,中华民国十六年十一月十四日第四千一百五十一号,《政府公报》,文海出版社印行,中华民国十六年十一月,第3687-3688页。
    ①苏云峰.中国新教育的萌芽与成长(1860-192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0.
    ②根据1917—1926年《政府公报》统计。
    ③资料来源:教育部布告第四号,中华民国七年四月十一日,教育总长付增湘。载《政府公报》布告,中华民国七年四月四日第七百九十八号,《政府公报》,文海出版社印行,中华民国七年四月,第359-360页。《教育杂志》,1918(第10卷第5号.记事),第29页。
    ④资料来源:教育部布告第十号,中华民国七年六月八日,教育总长付增湘。载《政府公报》布告,中华民国七年六月十日第八百五十六号,《政府公报》,文海出版社印行,中华民国七年六月,第331-333页。
    ⑤国家图书馆.(民国)教育部文牍政令汇编(第5册)[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2004:1711-1712.《教育杂志》,1919(第11卷第9号.记事),第77页。
    ⑥国家图书馆.(民国)教育部文牍政令汇编(第5册)[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2004:1713-1714.《教育杂志》,1920(第12卷第1号.记事),第1页。
    ⑦国家图书馆.(民国)教育部文牍政令汇编(第6册)[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 制中心,2004:2037-2039.《教育杂志》,1920(第12卷第6号.记事),第1页。
    ①国家图书馆.(民国)教育部文牍政令汇编(第6册)[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2004:2057-2058.《教育杂志》,1920(第12卷第10号.记事),第1页。《教育公报》,1920年(第7年第10期.公牍),第23页。
    ②国家图书馆.(民国)教育部文牍政令汇编(第6册)[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2004:2069.((教育杂志》,1921(第13卷第2号.记事),第1页。
    ③国家图书馆.(民国)教育部文牍政令汇编(第6册)[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2004:2407.《教育杂志》,1921(第13卷第10号.记事),第1页。
    ④国家图书馆.(民国)教育部文牍政令汇编(第6册)[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2004:2661-2662.《教育公报》,1922年(第9年第2期.公牍),第40-41页。
    ⑤国家图书馆.(民国)教育部文牍政令汇编(第6册)[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2004:2713-2715.
    ①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中小学教科书应即改编案[J].教育杂志,1919(第11卷第12号):57-58.
    ②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改革教科书审定制度案[J].浙江省教育会月刊,1924(4):43.
    ③国家图书馆.(民国)教育部文牍政令汇编(第6册)[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2004:2119.
    ①高奇.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0.
    ②胡适.胡适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22.
    ③吴研因.清末以来我国小学教科书概观[J].中华教育界,1935(第23卷第11期.专载):103.
    ④见1916年第5卷第1期《中华教育界》广告。
    ①《上海出版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出版志》第二篇图书.第六章教育图书.第一节幼儿园、小学、中学教材)[EB/OL].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4521/node290 60/node29184/node63892/userobjectlai14500.html
    ②见1921年第13卷3号《教育杂志》广告。
    ③郑鹤声.三十年来中央政府对于编审教科图书之检讨[J].教育杂志,1935(第25卷第7号):26.
    ①1914年1月教育部颁布的《修正审定教科用图书规程》第二条明确提出教科书审定标准:“审定图书,系认为合于部定学科程度及教则之旨趣,堪供教科之用者”,但该标准过于笼统。
    ①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教科书审查规程[J].第四中山大学教育行政周刊,1927(第7期.法规):3-5.
    ②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设立教科书编审处[J].厦大周刊,1927(第173期.国内教育新闻):7.
    ③普通教育部.推荐教科书审查委员会委员[J].第四中山大学教育行政周刊,1927(第5期.行政部消息):19.
    ④郑鹤声.三十年来中央政府对于编审教科图书之检讨[J].教育杂志,1935(第25卷第7号):26.
    ①大学院.大学院艺术教育编审委员会组织条例[J].大学院公报,1928(第1卷第1期):73.
    ②大学院.大学院教育行政处处务会议录[J].大学院公报,1928(第1卷第2期):49.
    ③大学院.大学院教育行政处处务会议录[J].大学院公报,1928(第1卷第2期):53.
    ④大学院.公布教科图书审查条例布告[J].大学院公报,1928(第1卷第1期):47.
    ①大学院.教科图书审查条例[J].大学院公报,1928(第1卷第1期):22-26.
    ②大学院.小学暂行条例、中学暂行条例[J].大学院公报,1928(第1卷第3、4期):13-17,1-5.
    ①大学院.小学暂行条例[J].大学院公报,1928(第1卷第4期):27-28.
    ②大学院.小学暂行条例[J].大学院公报,1928(第1卷第4期):73-74.
    ①大学院.再令各该机关明白布告教科图书审查条例以便周知[J].大学院公报,1928(第1卷第5期):8.
    ②大学院.教科图书审查概由本院办理以一事权[J].大学院公报,1928(第1卷第6期):18-19.
    ①大学院.再令各该机关明白布告教科图书审查条例以便周知[J].大学院公报,1928(第1卷第5期):8.
    ②大学院.修正中华民国大学院组织法[J].大学院公报,1928(第1卷第5期):23-27.
    ③陈江.中国出版史料(现代部分)(第一卷下册)[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杜,2001:565.
    ④教育部.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戊编)[M].上海:开明书店,1934:130.
    ①大学院.大学院中小学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组织大纲[J].大学院公报,1928(第1卷第9期):45-46.
    ②大学院.大学院中小学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组织大纲[J].大学院公报,1928(第1卷第9期):149-150.
    ③教育部.教育部编审处分组规程[J].教育公报,1929(第1卷第1期):91-92.
    ①教育部.教科图书审查规程[J].教育公报,1929(第1卷第1期):92-94.
    ①教育部.审查教科图书共同标准[J].教育公报,1929(第1卷第1期):94-96.
    ②教育部.教育部制定教科用标本仪器审查规程[J].安徽教育行政周刊,1929(第2卷第27期):24-25.
    ③1924年1月20日,孙中山仿效苏俄以党治国的经验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以党建国”、“以党治国”的政治主张。根据国民党以党领政的理念,1926年5月,广东召开全省第六次教育大会,通过了《党化教育决议案》,开始实施党化教育。1927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决定学校施行党化教育法案,党化教育作为实现三民主义的教育宗旨的重要手段,始在全国普遍推行。1928年4月,国民党中央训练部通知国内各书局,“为统一党之理论起见,规定关于党义书籍,须一律经本部审查后方准发行”。该通知“以双挂号信”送达包括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北新书局、开明书局等在内的29个书店。1928年5月召开的全国教育会议上废止了“党化教育”的提法而代之以“三民主义教育”。然而,国民党在组织和思想上控制学校的党化教育的政策并没有改变。1928年7月30日,国民政府公布《各级学校增加党义课程暂行条例》,规定中小学必须增加“民权初步”、“孙文学说浅释”、“三民主义浅说”、“建国方略概要”、“建国大纲浅释”、“五权宪法浅释”等党义课程,“各种党义课程之教本,均由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编审颁行”。1932年以后,国民政府规定将中小学党义课程归并各科,改称“公民”课,将党义课程的内容分散入各科教授,专门的党义课本才不复存在。
    ④中央训练部.中央训练部审查党义教科书暂行办法[J].中央党务月刊,1930(23):31-32.
    ①郑鹤声.三十年来中央政府对于编审教科图书之检讨[J].教育杂志,1935(第25卷第7号):17.
    ②教育部.商务印书馆发行之初中新时代及现代本国史教科书两种严令停止发行[J].教育公报,1929(第1卷第2期):44-46.
    ③教育部.通饬禁售中国旧图及旧史地教本并先印行订正材料以供学校采用[J].教育公报,1929(第1卷第2期):47.
    ④郑鹤声.三十年来中央政府对于编审教科图书之检讨[J].教育杂志,1935(第25卷第7号):17.
    ⑤郑鹤声.三十年来中央政府对于编审教科图书之检讨[J].教育杂志,1935(第25卷第7号):17.
    ⑥河北省教育厅.训令第六四八号[J].河北省政府公报,1929(第495期):10-11.
    ①教育部.训令第三七六号[J].国立浙江大学教育周刊,1929(第50期):21-24.
    ②教育部.禁止采用文言文教科书[J].教育公报,1930(第2卷第5期):13-14.
    ③教育部.各种教科书书面标明字样令仰转饬遵照前令规定标明不得再有延误[J].教育公报,1930(第2卷第7期):25.
    ④教育部.转饬各书坊以后编辑初中教科书除国文外一律须用语体文[J].教育公报,1930(第2卷第9期):16.
    ⑤教育部.本部公牍[J].教育公报,1930(第2卷第20期):22-24.
    ⑥教育部.本部公牍[J].教育公报,1930(第2卷第32期).
    ⑦教育部.公牍[J].浙江教育行政周刊,1930(第2卷第1期):5-11.
    ⑧教育部.申令凡经本部审定之图书各校得自由采用各地方教育行政机关不得另行选择或经书局呈请通令采用[J].教育公报,1930(第2卷第38期):20-21.
    ⑨教育部.本部公牍[J].教育公报,1930(第2卷第39期).
    ①教育部.审定之中小学党义教科图书表[J].教育公报,1930(第2卷第49期):29-30.
    ②教育部.训令171、176、177、178号[J].教育公报,1931(第3卷第5期):7-10.
    ③教育部.训令[J].教育公报,1931(第3卷第15期).
    ④申报.禁止采用宗教教科书[J].中华基督教教育季刊,1931(第7卷第2期):95.
    ⑤教育部.训令[J].教育公报,1931(第3卷第23期).
    ⑥教育部.训令[J].教育公报,1931(第3卷第33期).
    ⑦张道藩.令知新时代三民主义教科书在未修改前禁止采用[J].浙江教育行政周刊,1931(第3卷第3期):2-3.
    ⑧教育部.党义书目审查结果表[J].教育公报,1931(第3卷第38期):66-69.
    ⑨国立编译馆.国立编译馆一览[M].南京:国立编译馆,1934:3.
    ①国立编译馆.国立编译馆一览[M].南京:国立编译馆,1934:4-5.
    ①国立编译馆.国立编译馆一览[M].南京:国立编译馆,1934:8-10.
    ①教育部.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戊编)[M].上海:开明书店,1934:132.
    ②中央科学研究所教育史研究室.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244、348.
    ③教育部.训令[J].教育公报,1932(第4卷第51-52期).
    ④教育部.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戊编)[M].上海:开明书店,1934:133.,
    ⑤宋荐戈.中华近世通鉴(教育专卷)[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383-384.
    ⑥教育部.训令[J].教育公报,1933(第5卷第23-24期):9.
    ⑦教育部.训令[J].教育公报,1933(第5卷第35-36期):6-7.
    ⑧教育部.训令[J].教育公报,1934(第6卷第1-2期):6.
    ⑨教育部.训令[J].教育公报,1934(第6卷第9-10期):6-8.
    ①教育部.训令[J].教育公报,1934(第6卷第43-44期).
    ②教育部.训令[J].教育公报,1934(第6卷第45-46期):5-6.
    ③教育部.训令[J].教育公报,1935(第7卷第1-2期).
    ④教育部.训令[J].教育公报,1935(第7卷第7-8期):5-6.
    ⑤教育部.训令[J].教育公报,1935(第7卷第11-12期).
    ⑥教育部.训令[J].教育公报,1935(第7卷第23-24期):23.
    ⑦教育部.训令[J].教育公报,1935(第7卷第23-24期):28-29.
    ⑧教育部.训令[J].教育公报,1935(第7卷第43-44期):23-24.
    ①教育部.修正教科图书审查规程[J].教育公报,1935(第7卷第47-48期):3-6.
    ②教育部.法规[J].教育公报,1947(第19卷第3期):1-2.
    ①教育部.训令[J].教育公报,1936(第8卷第27-28期):14-15.
    ②教育部.训令[J].教育公报,1936(第8卷第27-28期):14-15.
    ③教育部.指令[J].教育公报,1937(第9卷第19-20期):32-34.
    ④杨国扬.我国教科书编审制度之演进与发展[J].教师天地(台湾),100年(第171期):60.
    ⑤罗玉明.20世纪30年代文言白话之争及其影响[J].安徽史学,2004(5):79.
    ⑥郑鹤声.三十年来中央政府对于编审教科图书之检讨[J].教育杂志,1935(第25卷第7号):3.
    ①以上均见郑鹤声.三十年来中央政府对于编审教科图书之检讨[J].教育杂志,1935(第25卷第7号):17-19.
    ②行政院议决教部自编中小学教科书,本年底可完成第一期初步工作[J].浙江教育行政周刊,1933(第4卷第36期):3-4.
    ①教部设立部编中小学教科书编审委员会[J].江西教育旬刊,1933(第6卷第1期):69.
    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史研究室[M].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85-87.
    ③魏冰心.国定教科书之编辑经过[J].教育通讯,1946(复刊第1卷第6号):14.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教育(一)[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6、14.
    ①教育部.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二编教育行政.第四章教育会议)[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41-53.
    ①以上均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教育(一)[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28-29.
    ②教育部.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一编总述.第二章抗战时期教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8-9.
    ③教育部.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四编中学教育.第一章概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11.
    ④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史研究室[M].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85-87
    ①教育部.修正教育部教科用书编辑委员会章程[J].教育公报,1939(第11卷第4-6期):5-8.
    ②教育部.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十五编杂录.第一章历任中央教育长官暨重要职官一览)[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44-45.
    ③王由青.推行抗战教育[EB/OL]. http://lz.book.sohu.com/chapter-9209-110806357.html.
    ①教部招考中小学教科书编辑及审查员[J].教育通讯(汉口),1938(第9期):4.
    ②陈宝.中小学教科书编审问题[J].教育通讯(汉口)复刊,1947(第3卷第4期):14.
    ③以上均见魏冰心.国定教科书之编辑经过[J].教育通讯(汉口),1946(复刊第1卷第6期)14-15
    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教育(一)[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118.
    ①以上均见魏冰心.国定教科书之编辑经过[J].教育通讯(汉口),1946(复刊第1卷第6期)14-15.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教育(一)[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458.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教育(一)[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496.
    ②以上均见魏冰心.国定教科书之编辑经过[J].教育通讯(汉口),1946(复刊第1卷第6期)14-15.
    ①魏冰心.国定教科书之供应问题[J].教育通讯(武汉),1946(复刊第1卷13期):15.
    ②教育部.训令[J].教育部公报,1943(第15卷第11期):48.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教育(一)[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456-463,496-503.
    ②沈岚编选.冯玉祥关于改善小学教科书现状与陈立夫往来函[J].民国档案,2002(3).
    ③收复区教育复员教育部颁发紧急办法[N].中央日报,1945-08-26.转引自贺金林.国民政府时期中小学教科书供应体制的沿革[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46.
    ④贺金林.国民政府时期中小学教科书供应体制的沿革[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46-48.
    ①魏冰心.国定教科书之供应问题[J].教育通讯(武汉),1946(复刊第1卷13期):15.
    ①贺金林.国民政府时期中小学教科书供应体制的沿革[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47.
    ②国定教科书将开放印刷发行了[J]豫教通讯,1946(第1卷第2期):25.
    ③教育部.印行国定本教科书暂行办法[J]教育部公报,1947(第19卷第3期):1.
    ④教育部.印行国定本教科书暂行办法施行细则[J]教育部公报,1947(第19卷第4期):19-20.
    ①教育部.印行国定本教科书暂行办法施行细则[J]教育部公报,1947(第19卷第4期):19-20.
    ②顾毓琇,李熙谋.奉令抄发国定本教科书版本一览表及各科勘误表公告周知[J]上海教育周刊,1947(第4卷第12期):12-13.
    ①蓝顺德.教科书政策与制度[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26.
    ②陆殿扬.战后两年来的国立编译馆[J]中华教育界,1948(复刊第2卷第2期):15.
    ③该规则与1935年11月15日公布的《修正教科图书审查规程》没有两样,仅将教科图书审查费用提高而已。详见教育部.教科图书仪器标本审查规则[J]教育部公报,1947(第19卷第3期):1-2.
    ④包括小学用书45册、中学用书84册、师范用书2册、职业用书15册及补充教材与参考书26册。详见陆殿扬.战后两年来的国立编译馆[J]中华教育界,1948(复刊第2卷第2期):15.
    ⑤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五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299.
    ①学部.第一次学部编译图书局备览[J].学部官报,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十一日(第68期.附录):1.
    ②学部.第二次学部编译图书局备览[J].学部官报,宣统元年七月十一日(第97期.附录):12-15.
    ①学部.第二次学部编译图书局备览[J].学部官报,宣统元年七月十一日(第97期.附录):12-15.
    ②学部.第一次学部编译图书局备览[J].学部官报,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十一日(第68期.附录):3.
    ③学部.第一次学部编译图书局备览[J].学部官报,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十一日(第68期.附录):1.
    ④学部.第一次学部编译图书局备览[J].学部官报,光绪三十四年九月二十一日(第69期.附录):15-17.
    ⑤学部.第二次学部编译图书局备览[J].学部官报,宣统元年七月十一日(第97期.附录):15-18.
    ①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科举辑萃[EB/OL].http://www.bjdclib.com/subdb/exam /examperson/200910/t20091012_27768.html.
    ②留日学生与长沙近代教育[EB/OL].http://www.changsha.cn/infomation/rljyjsh/ t20030808_1250.htm
    ③《戴氏族谱(四修本)》复印件,民国元年(1912年)修订.
    ④苏州地方志[EB/OL].http://www.dfzb.suzhou.gov.cn/zsbl/262727.htm.
    ①学部.第一次学部编译图书局备览[J].学部官报,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十一日(第68期.附录):5.
    ②学部.第一次学部编译图书局备览[J].学部官报,光绪三十四年九月二十一日(第69期.附录):18.
    ③学部.第二次学部编译图书局备览[J].学部官报,宣统元年七月十一日(第97期.附录):18-19.
    ④学部编译图书局.第一次学部编译图书局备览[J].学部官报,光绪三十四年(68):附录7.
    ①学部.奏分年筹备事宜折并单[J].学部官报,宣统元年三月十一日(85):本部章奏.
    ②学部.奏编国民必读课本简易识字课本大概情形折[J].学部官报,宣统元年二月初一日(78):本部章奏1.
    ①学部.奏编国民必读课本简易识字课本大概情形折[J].学部官报,宣统元年二月初一日(78):本部章奏1-3.
    ②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505.
    ①奏预备立宪第三年上届筹办事宜折[N].政治官报,1910-11-3.
    ②教育部.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戊编)[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223-224.
    ③奏预备立宪第三年上届筹办事宜折[N].政治官报,1910-11-3.转引自张运君.严复与近代教科书的发展[J]历史教学问题,2009(6).
    ④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547.
    ①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资料汇编(第2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861-864.
    ②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508-509.
    ③王建军.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152.
    ①学部编译图书局.第一次学部编译图书局备览[J].学部官报,光绪三十四年(68-70):附录1-8,附录9-23,附录1-8.学部编译图书局.第二次学部编译图书局备览[J].学部官报,宣统元年(95):附录1-11.
    ②学部编译图书局.第一次学部编译图书局备览[J].学部官报,光绪三十四年(68):附录7.
    ①学部编译图书局.第一次学部编译图书局备览[J].学部官报,光绪三十四年(69):附录12-13.
    ②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科举辑萃[EB/OL]. http://www.bjdclib.com/dclib/subjectdb/exam/jinshitimingbei/
    ③他们是:贾睿熙、张景山、高连科、朱鲁、许韵璋、韩述祖、平远、曾载帱、高傅恕、谭变恩、展树勋。
    ①查阅各种资料整理。
    ②他们是:贾睿熙、张景山、高连科、朱鲁、许韵璋、韩述祖、平远、曾载帱、高傅恕、谭变恩、展树勋。
    ③他们是:贾睿熙、张景山、高连科、朱鲁、许韵璋、韩述祖、平远、曾载帱、高傅恕、谭变恩、展树勋。
    ①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01.
    ②在张之洞的主持下,奏定学堂章程的制订工作从1903年6月开始至1904年1月完成。张之洞另搭班底,“当将保荐特科之陈毅、胡钧留京赞助”,“命意由之洞,而笔墨则悉以陈、胡主之。”所以,王国维说:“今日奏定学堂草创之者涌阳陈君毅,而南皮张尚书实成之”。转引自关晓红.晚清学部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1999:36.
    ③详见1902年日本《史学杂志》13卷7号。
    ①学部编译图书局.第二次学部编译图书局备览[J].学部官报,宣统元年(95):附录3.
    ②学部编译图书局.第二次学部编译图书局备览[J].学部官报,宣统元年(95):附录1-2.
    ③学部编译图书局.第二次学部编译图书局备览[J].学部官报,宣统元年(95):附录3-4.
    ①学部编译图书局.第二次学部编译图书局备览[J].学部官报,宣统元年(95):附录5.
    ②学部.奏简易识字课本编竣折[J].学部官报,宣统二年(114):本部奏章5-6.
    ③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57-59.
    ①石鸥,吴小鸥.中国第一套国家统编教科书—学部图书编译局《国文教科书》分析[J].湖南教育(语文),2008(5):5-6.
    ②当时日本文部所编教科书的印花税仅为每册二厘,而学部则定为每册五厘之多,此举等于间接征收教育税,遭人不齿。
    ①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65.
    ②学部编译图书局.第一次学部编译图书局备览[J].学部官报,光绪三十四年(70):附录3-7.
    ③学部编译图书局.第二次学部编译图书局备览[J].学部官报,宣统元年(102):附录32-33.
    ④学部编译图书局.第一次学部编译图书局备览[J].学部官报,光绪三十四年(69):附录10.
    ①袁嘉谷:《卧雪堂文集》卷8。转引自王建军.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153.
    ①国立编译馆.国立编译馆一览[M].南京:国立编译馆,1934:1-2.
    ②国立编译馆.国立编译馆一览[M].南京:国立编译馆,1934:27.
    ①陆殿扬.战后两年来的国立编译馆[J].中华教育界,1947(复刊第2卷第2期):11.
    ①国立编译馆.国立编译馆一览[M].南京:国立编译馆,1934:25-26.
    ②国立编译馆组织条例[J].浙江省政府公报,1941(第3318期):法规.2-3.
    ①国立编译馆.国立编译馆工作概况[M].南京:国立编译馆,1946:78-80.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教育(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197-200.
    ③陆殿扬.战后两年来的国立编译馆[J].中华教育界,1947(复刊第2卷第2期):12.
    ①国立编译馆组织条例[J].法律知识,1947(第1卷第11期):18-19.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教育(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200-203.
    ③陆殿扬.战后两年来的国立编译馆[j].中华教育界,1947(复刊第2卷第2期):12.
    ①国立编译馆.国立编译馆一览[M].南京:国立编译馆,1934:27-28.
    ②国立编译馆工作概况述要[J].教育通讯(汉口),1940(第4卷第6期):12.
    ③陆殿扬.战后两年来的国立编译馆[J].中华教育界,1947(复刊第2卷第2期):12.
    ①国立编译馆.国立编译馆一览[M].南京:国立编译馆,1934:27.
    ②国立编译馆工作概况述要[J].教育通讯(汉口),1940(第4卷第6期):13.
    ③国立编译馆.国立编译馆工作概况[M].南京:国立编译馆,1946:80.
    ④教育界消息[J].教育杂志,1927(第19卷第8号).
    ①陈立夫.我对于编辑中小学教科书的意见[J].学生之友,1940(第1卷第4期):2-5.陈立夫.我对于编辑中小学教科书的意见(续)[J].教与学,1942(第7卷第2期).
    ①国立编译馆.国立编译馆一览(1937)[M].南京:国立编译馆,1937:59-62.抗战中的国立编译馆[J].教育杂志,1938(第29卷第2号):84.
    ②陈侠.近代中国小学课程演变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59.
    ③宋荐戈.中华近世通鉴(教育专卷)[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433-434.
    ④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史研究室.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323-326.
    ①教科书之年[J].社会与教育,1933(第7卷第4期):54.
    ②国立编译馆.国立编译馆一览[M].南京:国立编译馆,1937:62.
    ③国立编译馆.国立编译馆一览[M].南京:国立编译馆,1934:68-95.
    ①徐天震.所谓“国定本教科书”[J].大夏周报,1947(第7期):19-21.
    ②邓恭三.荒谬绝伦的国定本教科书[J].时代文摘,1947(第1卷第7期):22-25.
    ③史永.取消掺杂法西斯思想的国定教科书[J].民主(上海),1946(第29期):731-733.
    ④兆梓.我也来谈谈国定本教科书[J].新中华,1947(复刊第5卷第4期.社声):1-2.
    ①以上名单来自光绪二十九年《京师大学堂同学录》第6页、第9-17页。
    ②教育部.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M].上海:开明书店,1934:222-223.
    ③学部编译图书局.第一次学部编译图书局备览[J].学部官报,光绪三十四年(69):附录12-13.
    学部编译图书局.第二次学部编译图书局备览[J].学部官报,宣统元年(97):附录13-15.
    ①资料来源: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二十九辑《宣统三年冬季职官录》(内阁印铸局编),第336页。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
    ②资料来源: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二十九辑《宣统三年冬季职官录》(内阁印铸局编),第332页。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
    ③以下名单来自教育部.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十五编.杂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1558-1559.
    ①本部奏章[J].学部官报,光绪33年(第34期):120.
    ②本部奏章[J].学部官报,光绪34年(第49期):280.
    ③资料来源: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二十九辑《宣统三年冬季职官录》(内阁印铸局编),第330页。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
    ④本部奏章[J].学部官报,光绪33年(第43期):260.
    ⑤本部奏章[J].学部官报,光绪33年(第34期):220.
    ⑥本部奏章[J].学部官报,光绪34年(第49期):280.
    ⑦资料来源: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二十九辑《宣统三年冬季职官录》(内阁印铸局编),第330页。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
    ①资料来源: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二十九辑《宣统三年冬季职官录》(内阁印铸局编),第330页。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
    ②教育部.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M].上海:开明书店,1934:222-223.
    ①名单来源:教育部.教育部通饬选任教科书审查会及教授要目编纂会人员[J].教育研究,1914(第14期.时事):1-2.
    ①名单来源:国家图书馆.(民国)教育部文牍政令汇编(第2册)[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2004:647-648.
    ①大学院时期中小学教科书审定人员待考。国立编译馆1935年、1937-1949年中小学教科书审定人员待考。资料来源:教育部.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十五编.杂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65-66.国立编译馆.国立编译馆一览[M].南京:国立编译馆1934:69-95.国立编译馆.国立编译馆一览[M].南京:国立编译馆1937:141-154.
    ①郑鹤声.三十年来中央政府对于编审教科图书之检讨[J].教育杂志,1935(第25卷第7号):17-19.
    ①教部设立部编中小学教科书编审委员会[J].江西教育旬刊,1933(第6卷第1期):69.
    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史研究室[M].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85-87.
    ③教育部.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十五编杂录.第一章历任中央教育长官暨重要职官一览)[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44-45.
    ④王由青.推行抗战教育[EB/OL]. http://lz.book.sohu.com/chapter-9209-110806357.html.
    ①张运君.京师大学堂和近代西方教科书的引进[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139.
    ②张运君.京师大学堂和近代西方教科书的引进[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139-140.
    ③康有为语。
    ④傅国涌.笔底波澜:百年中国言论史的一种读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1-22.
    ⑤王天根.《天演论》传播与清末民初的社会动员[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⑥周崇云.吴汝纶与《天演论》[N].光明日报,2008-8-3(7).
    ①胡适.胡适文集(1)[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70).
    ②张运君.严复与近代教科书的发展[J].历史教学问题,2009(6).
    ①参见梁启超《新民丛报》创刊号《本报告白》宣言三条办报宗旨。
    ②参见日本关西大学外语学部教授沈国威在北京师范大学所作的学术报告:从“启迪民智”到“陶铸国民”—以北师大图书馆藏《国民必读课本初步》为中心。
    ③李桂林,戚名绣,钱曼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45.
    ①严复日记[G].王栻主编.严复集: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1501-1502.转引自张运君.严复与近代教科书的发展[J]历史教学问题,2009(6).日本关西大学外语学部教授沈国威在北京师范大学所作的学术报告:从“启迪民智”到“陶铸国民”—以北师大图书馆藏《国民必读课本初步》为中心。
    ①日本关西大学外语学部教授沈国威在北京师范大学所作的学术报告:从“启迪民智”到“陶铸国民”—以北师大图书馆藏《国民必读课本初步》为中心。
    ②汤寿潜痛诋《国民读本》[N].申报,1910-4-25.转引自张运君.严复与近代教科书的发展[J].历史教学问题,2009(6).
    ③汤寿潜吓退学部编辑员[N].申报,1910-4-30.转引自张运君.严复与近代教科书的发展[J].历史教学问题,2009(6).
    ④李桂林,戚名绣,钱曼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59.
    ⑤日本关西大学外语学部教授沈国威在北京师范大学所作的学术报告:从“启迪民智”到“陶铸国民”—以北师大图书馆藏《国民必读课本初步》为中心。
    ⑥孙应祥.严复年谱[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340.转引自张运君.严复与近代教科书的发展[J].历史教学问题,2009(6).
    ①郭大路.福建人是现代教科书的开山鼻祖[N].海峡都市报,2011-5-20(N7).
    ②王栻.严复集(第五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1499.转引自张运君.严复与近代教科书的发展[J].历史教学问题,2009(6).
    ①奏本部开办编订名词馆并遴派总纂折[J].学部官报,宣统元年(第105期):本部章奏.
    ①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5.
    ②黎泽渝,刘庆俄.黎锦熙选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③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黎锦熙的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J].教育研究,1996(3):66.
    ①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5.
    ②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1.
    ③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3.
    ④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5.
    ⑤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6.
    ⑥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66.
    ①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01-102.
    ②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431.
    ③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425-430.
    ④史晖.黎锦熙语文教材观论析[J].教育评论,2004(4):79.
    ①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431-436.
    ②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436-438.
    ①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1.
    ②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4.
    ③史晖.黎锦熙语文教材观论析[J].教育评论,2004(4):79.
    ①详见作者整理的附录1表3-4未能通过晚清政府学部审定的教科书之审定批语。
    ②指有实质性审定信息的审定批语,仅有结论的审定批语剔除。一种教科书一般有多条审定批语。
    ①表中所列各学科教科书共170种,不计不是奏定章程所规定科目的教科书36种、综合性教科书11种。
    ①郑鹤声.三十年来中央政府对于编审教科图书之检讨[J].教育杂志,1935(第25卷第7号):12.
    ②详见作者整理的附录1表3-8北京政府教育部1916-1919年部分教科书(含教案、挂图)审定批语。
    ③附录1表3-8中用倾斜字体标注。
    ①教育部.审查教科图书共同标准[J].教育公报,1929(第1卷第1期):94-96.
    ①吴科达.清末教科书审定[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1.
    ①曾大千.我国教科书审定制度重编决议之法理分析[J].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学报,2011(第42卷第1期):61.
    ②曾大千.我国教科书审定制度重编决议之法理分析[J].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学报,2011(第42卷第1期):68.
    ①严复.论小学教科书亟宜审定[J].东方杂志,1906(第3卷第6期):105-109.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教育(一)[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97.
    ③黄政杰、张嘉育.教科书政策分析:焦点、争议与方向,载《教科书制度与影响》,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
    ①大学院.小学暂行条例[J].大学院公报,1928(第1卷第4期):73-74.
    ①国立编译馆.国立编译馆一览[M].南京:国立编译馆,1934:8-10.
    ①方稚芳.我国中小学教科用书审查制度之研究[M].台湾:国立编译馆,1992:31.
    ①胡卫清.普遍主义的挑战—近代中国基督教教育研究(1877—1927)[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43.
    ②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1077.
    ①杨思信.试论晚清民初政府教会学校政策的演变[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92-97.
    ②苏云峰.中国新教育的萌芽与成长(1860-192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5-120.
    ①转引自王建军.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161.
    ①关晓红.晚清学部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1999:34.
    ②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42-143.
    ③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42-143.
    ①转引自张运君.京师大学堂与近代教科书的审定[J].历史档案,2009(1):118-120.
    ②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第5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4:5036-5037.
    ①以上均见陆费逵(署名伯鸿).论国定教科书[J].图书月报,1906(3):社说二.
    ②周其厚.陆费逵与《论学部编纂之教科书》[J].出版史料,2010(3):121.
    ①陆费逵.论学部编纂之教科书[J].出版史料,2010(3):126-127.
    ②陆费逵.论各国教科书制度[J].教育杂志,1910(第2卷第6期):59-69.
    ①严复.论小学教科书亟宜审定[J].东方杂志,1906(第3卷第6期):105-109.
    ②严复.论小学教科书亟宜审定[J].东方杂志,1906(第3卷第6期):105-109.
    ①以上转引自郑鹤声.三十年来中央政府对于编审教科图书之检讨[J].教育杂志,1935(第25卷第7号):6.
    ②以上转引自郑鹤声.三十年来中央政府对于编审教科图书之检讨[J].教育杂志,1935(第25卷第7号):6.
    ①陆费逵(署名伯鸿).论国定教科书[J].图书月报,1906(3):社说二.
    ①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98-199.
    ②毕苑.“国定制”与“审定制”之争——百年前的教科书编纂方式形成始末[N].北京日报,2011-1-24.
    ①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九十年(1897-1987)[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478.
    ①转引自周其厚.中华书局与近代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2007:64.
    ②苏云峰.中国新教育的萌芽与成长(1860-192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9.
    ③苏云峰.中国新教育的萌芽与成长(1860-192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9.
    ①张元济.张元济日记(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45.转引自洪港、王莉.教科书出版与近代政治变革[J].出版发行研究,2008(4):66-69.
    ②钱炳寰.中华书局大事纪要(1912-1954)[M],北京:中华书局,2002.
    ①以上均引自洪港、王莉.教科书出版与近代政治变革[J].出版发行研究,2008(4):68-69.
    ①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第17辑)[M],北京:中华书局,1961:153-154.
    ①陈立夫.我对于编辑中小学教科书的意见[J].学生之友,1940(第1卷第4期):2-5.陈立夫.我对于编辑中小学教科书的意见(续)[J].教与学,1942(第7卷第2期).
    ①魏冰心.国定教科书之编辑经过[J].教育通讯,1946(复刊第1卷第6期):16-17.
    ①正中书局[EB/OL].http://beibeibao.ok.blog.163.com/blog/static/46253547200821653343300/.
    ②王健夫.商务印书馆和正中书局的教科书纠纷[J].钟山风云,2003(3):48.
    ①正中书局[EB/OL].http://beibeibao.ok.blog.163.com/blog/static/46253547200821653343300/
    ②陈宝.中小学教科书编审问题(教育问题座谈会第二次记录)[J].教育通讯,1947(复刊第3卷第4期):12.
    ①陆殿扬.中小学国定教科书编纂之经过及其现状[J].中华教育界,1947(复刊第1卷第1期):30-31.
    ①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九十年(1897-1987)[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629-634.
    ②庄俞.清季兴学与最新教科书[A].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①李家驹.商务印书馆与近代知识文化的传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22.
    ②李家驹.商务印书馆与近代知识文化的传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76.
    ③李家驹.商务印书馆与近代知识文化的传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16.
    ①周谷平,朱有刚.《教育杂志》与近代西方教育的传播[J].教育评论,2002(3):57-60.
    ①王建辉.近代出版与近代教育[J].编辑之友,2001(6):62.
    ②转引自王建辉.近代出版与近代教育[J].编辑之友,2001(6):62.
    ③李家驹.商务印书馆与近代知识文化的传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39.
    ①李家驹.商务印书馆与近代知识文化的传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41.
    ②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九十五年(1897-1992)[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31.转引自李家驹.商务印书馆与近代知识文化的传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③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一百年(1897-1997)[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570-571.转引自李家驹.商务印书馆与近代知识文化的传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④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九十五年(1897-1992)[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735.转引自李家驹.商务印书馆与近代知识文化的传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①周其厚.中华书局与近代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2007:132-135.
    ②周其厚.中华书局与近代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2007:94-97.
    ③中华书局教育实践[EB/OL].http://www.pubhistory.com/show.asp?Id=91
    ④周其厚.中华书局与近代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2007:172.
    ①周其厚.中华书局与近代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2007:225-227.
    ②王建辉.商务与中华:中国近代出版的冠、亚军[N].中华读书报,2005-09-21(3).
    ③王建辉.近代出版与近代教育[J].编辑之友,2001(6):62.
    ①以上资料来自王建辉.近代出版的群体研究[J].江汉论坛,1999(4):70.
    ①转引自王建军.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111.
    ①徐松巍.夏曾佑与《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J].历史教学,1997(3):48.
    ②李家驹.商务印书馆与近代知识文化的传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17.
    ③王建军.论近代白话文教科书的产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2):71.
    ④李家驹.商务印书馆与近代知识文化的传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26.
    ⑤魏本貌.开明书店与教科书出版[J].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4):72-73.
    ①张资平.新制矿物学教科书[J].创造日汇刊,1927:62-69.
    ②薛德焴.程瀚章编复兴初中教科书卫生学第一册[J].图书评论,1934(第2卷第8期):57-68.
    ③舒楷父.一部风行一时的地理教科书(书评)[J].现代评论,1925(第2卷第52期):18-19.
    ①以上观点均引自石鸥教授指导的博士生吴小鸥教授的博士论文《清末民初教科书的启蒙诉求》(湖南师范大学,2009)。
    ①黄政杰.建立优良的教科书审定制度[J].课程与教学季刊,1998(第1卷第1期):6.
    ①参见台湾学者黄政杰主持的专题研究成果报告“国民小学教科书审查标准之研究”(1995年5月)。
    ②参见台湾学者黄政杰主持的专题研究成果报告“国民小学教科书审查标准之研究”(1995年5月)。
    [1]《学部官报》(第1期-第164期)(光绪三十二年-宣统三年),晚清学部编。
    [2]《政府公报》(228册)(1912年5月-1928年12月),民国北京政府编辑,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
    [3]《教育公报》(第1卷第1期-第16卷第3期)(1914年-1927年),民国北京政府教育部编辑。
    [4]《大学院公报》(第1期-第9期)(1928),民国大学院公报编辑处编辑。
    [5]《教育部公报》(第1卷第1期-第20卷第12期)(1929年-1948年),民国国民政府教育部总务司编辑。
    [6]《教育杂志》(第1卷第1期-第33卷第12期)(1909年—1948年)商务印书馆《教育杂志》社编辑。
    [7]《中华教育界》(第1卷第1期-复刊第2卷第12期)(1912年—1948年),中华书局《中华教育界》社编辑。
    [8]《国立编译馆馆刊》,(第1期-第39期)(1935年—1939年),国立编译馆编辑。
    [9]国立编译馆.国立编译馆一览[M].南京:国立编译馆,1934.
    [10]国立编译馆.国立编译馆一览(1937)[M].南京:国立编译馆,1937.
    [11]国立编译馆.国立编译馆工作概况[M].南京:国立编译馆,1946.
    [12]国民政府教育部,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M].上海:开明书店,1934.
    [13]国民政府教育部,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
    [14]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二编、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7(再版)、1957年(重版)、1957年(初版)
    [15]张静庐,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编、乙编、丙编、丁编)[M].北京:中 华书局,1954年(初版)、1955年(初版)、1956年(初版)、1959年(初版).
    [16]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第17辑)[M],北京:中华书局,1961.
    [17]日本多贺秋五郎,近代中国教育史资料(清末篇)[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6.
    [18]日本多贺秋五郎,近代中国教育史资料(民国篇)》(上、中、下)[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
    [19]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编第十辑)[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
    [20]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二十九辑《宣统三年冬季职官录》(内阁印铸局编[M].台北:文海出版社。
    [21]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第5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2]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3]李桂林、戚名绣、钱曼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4]汤志钧,陈祖恩,汤仁泽.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5]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三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26]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第二辑、第三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1986、1987、1989、1990、1992.
    [27]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中、下三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29]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教育(一)[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3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教育(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31]中央科学研究所教育史研究室.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32]北京图书馆、人民教育出版社图书馆,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中小学教材)[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33]宋荐戈.中华近世通鉴(教育专卷)[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34]王学珍,高健荣.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1898—1911)[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5]陈江.中国出版史料(现代部分)(第一卷下册)[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杜,2001.
    [36]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九十年(1897-1987)[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37]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九十五年(1897-1992)[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38]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一百年(1897-1997)[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9]钱炳寰.中华书局大事纪要(1912-1954)[M],北京:中华书局,2002.
    [40]国家图书馆藏,(民国)教育部文牍政令汇编(全六册)[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2004.
    [41]石鸥、吴小鸥,百年中国教科书图说(1897-1949)[M].长沙:湖南出版社,2009.
    [42]王有朋,中国近代中小学教科书总目[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43]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大清新法令(1901-1911)点校本(第七卷)[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0.
    [44]《戴氏族谱(四修本)》复印件,民国元年(1912年)修订.
    [45]孙应祥.严复年谱[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46]张元济.张元济日记(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拟聘名儒编订教科书[J].教育周报(杭州),1915(第70期.中央纪闻).
    [2](张]总长注意编订教科书[J].教育周报(杭州),1915(第107期.中央纪闻).
    [3]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改革教科书审定制度案[J].浙江省教育会月刊,1924(4).
    [4]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设立教科书编审处[J].厦大周刊,1927(第173期.国内教育新闻).
    [5]推荐教科书审查委员会委员[J].第四中山大学教育行政周刊,1927(第5期.行政部消息).
    [6]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教科书审查规程[J].第四中山大学教育行政周刊,1927(第7期.法规).
    [7]教育部制定教科用标本仪器审查规程[J].安徽教育行政周刊,1929(第2卷第27期).
    [8]中央训练部.中央训练部审查党义教科书暂行办法[J].中央党务月刊,1930(23).
    [9]河北省教育厅.训令第六四八号[J].河北省政府公报,1929(第495期).
    [10]申报.禁止采用宗教教科书[J].中华基督教教育季刊,1931(第7卷第2期).
    [11]张道藩.令知新时代三民主义教科书在未修改前禁止采用[J].浙江教育行政周刊,1931(第3卷第3期).
    [12]行政院议决教部自编中小学教科书,本年底可完成第一期初步工作[J].浙江教育行政周刊,1933(第4卷第36期).
    [13]教部设立部编中小学教科书编审委员会[J].江西教育旬刊,1933(第6卷第1期).
    [14]教部招考中小学教科书编辑及审查员[J].教育通讯(汉口),1938(第9期).
    [15]陈宝.中小学教科书编审问题[J].教育通讯(汉口)复刊,1947(第3卷第4期).
    [16]国定教科书将开放印刷发行了[J]豫教通讯,1946(第1卷第2期).
    [17]顾毓琇,李熙谋.奉令抄发国定本教科书版本一览表及各科勘误表公告 周知[J]上海教育周刊,1947(第4卷第12期).
    [18]国立编译馆组织条例[J].浙江省政府公报,1941(第3318期).
    [19]国立编译馆组织条例[J].法律知识,1947(第1卷第11期).
    [20]国立编译馆工作概况述要[J].教育通讯(汉口),1940(第4卷第6期).
    [21]教科书之年[J].社会与教育,1933(第7卷第4期).
    [22]教育部.教育部通饬选任教科书审查会及教授要目编纂会人员[J].教育研究,1914(第14期.时事).
    [23]教部设立部编中小学教科书编审委员会[J].江西教育旬刊,1933(第6卷第1期).
    [24]郑鹤声.三十年来中央政府对于编审教科图书之检讨[J].教育杂志,1935(第25卷第7号).
    [25]沈岚.冯玉祥关于改善小学教科书现状与陈立夫往来函[J].民国档案,2002(3).
    [26]收复区教育复员教育部颁发紧急办法[N].中央日报,1945-08-26.
    [27]学部审定教科书办法[N].申报,1907-12-09.
    [28]奏预备立宪第三年上届筹办事宜折[N].政治官报,1910-11-3.
    [29]汤寿潜痛诋《国民读本》[N].申报,1910-4-25.
    [30]汤寿潜吓退学部编辑员[N].申报,1910-4-30.
    [1]石鸥.最不该忽视的研究一一关于教科书研究的几点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5).
    [2]黄新宪.近代来华传教士编译出版教科书活动史略[J].江西教育科研,1995(3).
    [3]王宏凯.清末“学校教科书委员会”史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4]夏晓虹.《蒙学课本》中的旧学新知[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5]张运君.京师大学堂与近代教科书的审定[J].历史档案,2009(1).
    [6]吴科达.清末教科书审定制度的建立[J].教育评论,2008(6). 杨国扬.我国教科书编审制度之演进与发展[J].教师天地(台湾),100年(第171期).
    [7]徐冰.民国时期中日教科书纠纷考略[J].日本学刊,2001(2).
    [8]罗玉明.20世纪30年代文言白话之争及其影响[J].安徽史学,2004(5).
    [9]魏冰心.国定教科书之编辑经过[J].教育通讯,1946(复刊第1卷第6号).
    [10]魏冰心.国定教科书之供应问题[J].教育通讯,1946(复刊第1卷13期).
    [11]贺金林.国民政府时期中小学教科书供应体制的沿革[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12]陆殿扬.战后两年来的国立编译馆[J]中华教育界,1948(复刊第2卷第2期).
    [13]陈立夫.我对于编辑中小学教科书的意见[J].学生之友,1940(第1卷第4期).
    [14]陈立夫.我对于编辑中小学教科书的意见(续)[J].教与学,1942(第7卷第2期).
    [15]徐天震.所谓“国定本教科书”[J].大夏周报,1947(第7期).
    [16]邓恭三.荒谬绝伦的国定本教科书[J].时代文摘,1947(第1卷第7期).
    [17]史永.取消掺杂法西斯思想的国定教科书[J].民主(上海),1946(第29期).
    [18]兆梓.我也来谈谈国定本教科书[J].新中华,1947(复刊第5卷第4期.社声).
    [19]张运君.京师大学堂和近代西方教科书的引进[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20]周崇云.吴汝纶与《天演论》[N].光明日报,2008-8-3(7).
    [21]张运君.严复与近代教科书的发展[J].历史教学问题,2009.
    [22]郭大路.福建人是现代教科书的开山鼻祖[N].海峡都市报,2011-5-20(N7).
    [23]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黎锦熙的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J].教育研究,1996.
    [24]史晖.黎锦熙语文教材观论析[J].教育评论,2004(4).
    [25]吴科达.清末教科书审定[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6]曾大千.我国教科书审定制度重编决议之法理分析[J].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学报,民100(第42卷第一期).
    [27]严复.论小学教科书亟宜审定[J].东方杂志,1906(第3卷第6期).
    [28]杨思信.试论晚清民初政府教会学校政策的演变[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29]陆费逵(署名伯鸿).论国定教科书[J].图书月报,1906(3):社说二.
    [30]周其厚.陆费逵与《论学部编纂之教科书》[J].出版史料,2010(3).
    [31]陆费逵.论学部编纂之教科书[J].出版史料,2010(3).
    [32]陆费逵.论各国教科书制度[J].教育杂志,1910(第2卷第6期).
    [33]杨禾丰.北京政府时期教科书制度与出版[J].兰州学刊,2006(6).
    [34]洪港、王莉.教科书出版与近代政治变革[J].出版发行研究,2008(4).
    [35]王健夫.商务印书馆和正中书局的教科书纠纷[J].钟山风云,2003(3).
    [36]陈宝.中小学教科书编审问题(教育问题座谈会第二次记录)[J].教育通讯,1947(复刊第3卷第4期).
    [37]陆殿扬.中小学国定教科书编纂之经过及其现状[J].中华教育界界,1947(复刊第1卷第1期).
    [38]靳玉乐.课程知识的客观表征与主观建构—兼论课程与教学的内在整合[J].教育研究,2009(11).
    [39]靳玉乐.教学论三十年:进展、问题与展望[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40]靳玉乐.课程理论的文化自觉[J].教育研究,2008(6).
    [41]钟启泉.知识论研究与课程开发[J].外国教育资料,1996(2).
    [42]郭元祥.论课程知识选择的主客体尺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0(4).
    [43]张传燧.关于中国教育史研究与教学的几个问题[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5).
    [44]刘要悟.校本教师培训的合理性追究[J].教育研究,2004(6).
    [45]周庆元.文言文教学的坚守与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2009(2).
    [46]辛继湘.新课程与教学价值观的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3(4).
    [47]张楚廷.教育研究中一个难以无视的问题—教育学最好少说“必须”、 “应当”之类[J].教育研究,2010(2).
    [48]张楚廷.课程的“五Ⅰ”构想[J].课程·教材·教法,2003(11).
    [49]张楚廷.课程与课程论研究发展的十大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2002(1).
    [50]张楚廷.教学要素层次论[J].教育研究,2000(6).
    [51]张楚廷.教学理论与素质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0(6).
    [52]石鸥,吴小鸥.中国第一套国家统编教科书—学部图书编译局《国文教科书》分析[J].湖南教育(语文),2008(5)
    [53]石鸥.开现代教科书之先河的《最新教科书》[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3).
    [54]石鸥.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J].教育研究,2005(9).
    [55]石鸥.教科书设计意图及其实现之研究——以X版小学英语教科书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0(11).
    [56]周庆元.理论建构、治学之道与实践发展——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导笔谈(上)[J].语文建设,2009(2).
    [57]周庆元.理论建构、治学之道与实践发展——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导笔谈(下)[J].语文建设,2009(3).
    [58]周庆元.如何理解学生的“全面发展”[J].教育研究,2005(7).
    [59]张传燧,等.教育到底应如何面对生活[J].教育研究,2007(8).
    [60]刘要悟.稳步渐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战略[J].大学教育科学,2009(5).
    [61]刘要悟.试析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人本主义取向[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6).
    [62]刘要悟.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异化与回归[J].教师教育研究,2010(2).
    [63]张传燧.朱经农实用与育人相结合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现实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5).
    [64]张传燧.对话与理解:魏晋玄学清谈之教学意蕴解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0(1).
    [65]张传燧.课程范式与课程建构性试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6(1).
    [66]辛继湘.生成性思维:当代教学论研究的思维走向[J].教育评论,2003(5).
    [67]辛继湘.让探究教学神形兼备[J].中国教育学刊,2005(1).
    [68]周谷平,朱有刚.《教育杂志》与近代西方教育的传播[J].教育评论,2002(3).
    [69]王建辉.近代出版与近代教育[J].编辑之友,2001(6).
    [70]王建辉.商务与中华:中国近代出版的冠、亚军[N].中华读书报,2005-09-21(3).
    [71]王建辉.近代出版的群体研究[J].江汉论坛,1999(4).
    [72]徐松巍.夏曾佑与《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J].历史教学,1997(3).
    [73]王建军.论近代白话文教科书的产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2).
    [74]魏本貌.开明书店与教科书出版[J].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4).
    [75]张资平.新制矿物学教科书[J].创造日汇刊,1927.
    [76]薛德焴.程瀚章编复兴初中教科书卫生学第一册[J].图书评论,1934(第2卷第8期).
    [77]舒楷父.一部风行一时的地理教科书(书评)[J].现代评论,1925(第2卷第52期).
    [78]吴研因.清末以来我国小学教科书概观[J].中华教育界,1935(第23卷第11期.专载).
    [79]吴洪成.略论清末部编教科书及对教科书的审定[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
    [80]里明.晚清教科书编辑述论[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6).
    [81]韩文宁.清末民初教科书出版述论[J].江苏图书馆学报,2000(2).
    [82]张蓉.商务印书馆与清末新式教科书的发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4).
    [83]吴赘.试析晚清教科书出版的几个主要特征[J].图书情报知识》,2002(5).
    [84]张雪蜂.试论晚清新式教科书的出版及其影响[J].图书情报,2005(2).
    [85]宋军令.近代中国的教科书审定制及其影响[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86]彭尔佳.我国教科书百年回眸—教科书编审制度的演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
    [87]岳爱武.清末教科书审定制度考察[J].教育评论),2009(5).
    [88]张运君.略论清末总理学务处时期的教科书审定[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89]张运君.清末教科书审定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2).
    [90]吴小鸥.中国教科书审定制之嚆矢—试析晚清学部第一次审定初等小学教科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
    [91]贺金林.“七联处”与1940年代的教科书发行[J].广东社会科学,2011(3).
    [92]关晓红.晚清学部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
    [93]毕苑.中国近代教科书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94]刘丽群.论知识准入课程中的国家介入[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95]张运君.晚清书报检查与教科书审定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96]白文刚.清末新政时期的意识形态控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97]吴小鸥.清末民初教科书的启蒙诉求[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98]杨慧慧.晚清学部编审教科书的活动[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99]周海霞.清末民初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对教科书的管理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00]Glynn, S. M., Andre, T.,& Britton, B. K.The design of instructional text: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J].EducationalPsychologist,1986 (V.21,NO4).
    [101]Anyon, J. Ideology and United States history textbooks [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79(V.49,NO3).
    [101]kandaswamy, S. Evaluation of instructional materials:A synthesis of models and methods[J].Educational Technology,1980(V.20,NO6).
    [1]胡适.胡适文集(1)[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胡适.胡适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王栻.严复集(第五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五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
    [5]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六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6]高奇.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王建军.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8]苏云峰.中国新教育的萌芽与成长(1860-192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9]张传燧.行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0]张传燧.解读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11]张传燧.中国教学论史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12]靳玉乐.现代课程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13]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4]石鸥.教学别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15]张楚廷.教学论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6]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7]靳玉乐、黄清.课程研究方法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8]靳玉乐、于泽元.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9]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20]刘要悟.教育评价导论[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
    [21]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2]裴娣娜.现代教学论(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3]李森.教学动力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4]吕达.中国近代课程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5]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6]石鸥.教学病理学基础[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27]石鸥.教育困惑中的理性追求[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8]吴洪成.中国学校教材史[M].重庆:西南师大出版社,1998.
    [29]吴洪成.历史的轨迹--中国小学教育发展史[M].重庆:西南师大出版社,2003.
    [30]周庆元.中学语文教材概论[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
    [3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2]辛继湘.教学价值的生命视界[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3]杨小微、张天宝.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4]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5](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6](美)威廉F.派纳等著,张华等译.理解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7]蓝顺德.教科书政策与制度[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
    [38]陈侠.近代中国小学课程演变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39]傅国涌.笔底波澜:百年中国言论史的一种读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0]王天根.《天演论》传播与清末民初的社会动员[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41]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2]黎泽渝,刘庆俄.黎锦熙选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3]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44]中华民国课程与教学学会.教科书制度与影响[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
    [45]方稚芳.我国中小学教科用书审查制度之研究[M].台湾:国立编译馆,中华民国八十一年.
    [46]胡卫清.普遍主义的挑战—近代中国基督教教育研究(1877—1927)[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7]周其厚.中华书局与近代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8]李家驹.商务印书馆与近代知识文化的传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9]李华兴.民国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50]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51]叶健馨.抗战前中国中等教育之研究:民国十七年至二十六年[M].台湾: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2.
    [52]Schubert,W.H.Curriculum:Perspective, Paradigm and Posibility [M]. New york:Macmillian Publishing Co,1986.
    [53]Lewy,A.(ed.).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liaof Curriculum [M].Oxford: Pergamon Press,1991.
    [54]Short, A. Forms of Curriculum Inquiry [M]. 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1.
    [55]Apple, M. W. Education andpower[M]. London:RKP,1982.
    [56]Apple, M. W. Ideology and curriculum [M]. London:RKP,1979.
    [57]Berson, K. M. Conversation of curriculum reform—Teachers and students interpredthrough autobiographical and phenomenological texts [M]. New York: Peter Lang,2006.
    [58]Apple, M. W. Official knowledge-democratic education in a conservative age [M]. New York:Routledgd & Kegan Paul,199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