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国有资本运营的法律治理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国有资本与我国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乃至执政党自身建设密切相关,并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制度的未来发展。近年来,学界高度关注国有资本运营以及与此相关的诸多问题,实务部门出台了为数众多的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当前,国有资本运营已成为发展国有经济的主要载体,对于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立足我国国有资本运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强调我国社会制度、法律规制以及社会传统的特殊性,有选择性地吸收国外有益经验,重点构建适应我国实际的国有资本运营法律制度体系。全文围绕国有资本运营的法律治理这一主题,除前言和结语外,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第一、二章组成,主要研究国有资本、国有资本运营及其法律治理的基础理论,重点阐释何谓国有资本运营以及为何要以法律来治理国有资本运营行为;第二部分由第三、四、五章组成,主要研究国有资本运营的法律治理框架,重点解决如何以法律治理规范国有资本运营;第三部分由第六章组成,主要目的是为本文作结论,重点提出完善现行立法的建议。
     第一章主要研究国有资本的一般问题,主要分析资本与国有资本、我国国有资本的特殊性和对我国国有资本作用的重新定位等问题。第一,阐释了资本与国有资本的定义。首先,参照经济学定义,从法学的角度对资本进行了定义。所谓资本,是指以一定价值形态存在,可通过参与竞争、转换形态而增加价值与实现价值的所有者权益。其次,依据上述对资本的定义,对国有资本进行了重新定义。所谓国有资本,是指国家代表全民投资所形成的、并依法应由国家代为行使权利的全部或部分所有者权益。最后,论述了国有资本与企业国有资产的关系。第二,对我国国有资本的特殊性进行了分析。国有资本除具有自然属性,同时还应具有与一国政治体制相适应的社会属性。我国国有资本具有地位主导性、分布广泛性、目标多元性等特性。第三,国有资本的作用领域并非越小越好,我国的现实决定了国有资本应在确保效率的前提下,尽可能在竞争性领域发挥作用。作如此定位的理由主要有:强国家的现实需求,必须靠强有力的国家财力来保证;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需要发展和壮大国有资本;强化国有资本的作用,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既有传统赋予了国有资本在我国的发展优势。
     第二章主要研究国有资本运营及其法律治理概述。一方面,对国有资本运营进行了分析。首先,对国有资本运营作了广义上的定义。所谓国有资本运营,是指国有资本的出资人、国家出资企业等国有资本最终所有者的代表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为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和增值而依法对国有资本进行配置、运用、监控以及对收益进行分配的行为。其次,简述了我国国有资本运营的历史沿革。再次,重述当前强化国有资本运营的意义。本文认为,强化国有资本运营是遵循市场规律的现实选择,有利于确保国有资本安全稳健运行,已成为现实改革发展的必需。最后,论证国有资本运营的特性。国有资本运营是国家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职能扩张的桥梁;国有资本运营的目的是在社会利益优先的前提下追求出资人利益;国有资本运营绩效的判断标准具有动态性;国有资本运营风险的监控和防范存在较大难度。另一方面,概述了国有资本运营的法律治理。第一,对国有资本运营的法律治理进行了定义,即通过合理配置参与国有资本运营各方主体的权限,用法律制度引导、规范、控制其行为,在保证国有资本运营过程有序规范的基础上,提升国有资本的竞争力,从而产生运营参与者受益、原始所有者利益最大化的结果。第二,阐释了法律治理的必要性。仍然存在的所有者及其代表人缺位与越位问题,决定了必须重新构建国有资本所有者的代表人法律制度。国有资本运营面临的诸多风险,要求尽快建立相互制衡的监控权法律制度体系。国有资本运营收益的分配机制不合理,必须通过立法确立原始所有人的收益权和规范运营参与方的收益分配行为。第三,提出了法律治理的主要框架。实现国有资本运营的法律治理,应建立代表权、监控权和收益权三大法律制度以及相应实施机制。第四,论证了法律治理的价值取向,即提高国有资本的竞争力。
     第三章主要研究国有资本运营的代表权的配置与行使。国有资本运营的首要问题是由谁来代表所有者运营国有资本,才能使运营结果符合所有者的利益。第一,关于代表权的起源。由于全民无法直接行使其对国有资本的所有权,因而必须有代表者代为行使有关权利,由此产生国有资本运营的代表权问题。第二,关于代表权主体。全民所有与国家所有、政府所有存在差别,“全民”才是资本的原始所有者。享有代表权的权限主体具体涉及国家、政府、政府职能部门、国家出资企业和企业职业经理人等。第三,关于代表权的内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一级代表人拥有立法、监督、收益分配和最终处置等权限。国务院作为二级代表人根据全国人大授权,具体行使国有资本运营行政立法、监督、收益分配和处置等权限。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作为三级代表人具体负责国有资本运营权责,除行政立法权应由国务院直接行使外,监督、收益分配和处置权限由这一职能部门具体实施。国家出资企业作为四级代表人主要负责直接运营资本权限,当然也包括对其再投资企业资本运营行为的监控权限。国家出资企业职业经理人作为五级代表人围绕国有资本运营行使决策、监督、执行权。第四,五级代表人都应是国有资本原始所有人——全民的代表人,都对其负有义务和责任,其权限的实现应有以下措施作保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国有资本的代表权限应予以强化;国务院直接对全部国有资本负有代表权限,应强化其对国有资本质量状况及其运营绩效的责任;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行使权限时应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在责任范围上仅对国有资本营运绩效及国有资本的竞争力负责;国家出资企业的代表权限必须依靠较合理的企业治理结构和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机制作保障;真正建立适应国有资本运营的职业经理人队伍。
     第四章主要研究国有资本运营监控权的配置与实施。首先,对监控权及其与国有资本运营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所谓国有资本运营监控权,是指国有资本的原始所有者及其代表人依法或依据原始所有者的授权而所享有的监督、管理和控制权限。监控权与国有资本运营之间有以下复杂关系:作为国有资本安全运营的必要前提,监控权适应“国有资产静态管理→国有资本动态运营”这一变迁过程。国有资本运营风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必须依靠监控权制度保障安全。监控权是代表人在参与运营时对全民负责、实现社会公众利益的必要保障。通过国有资本运营提高其竞争力,必须依赖于有效而到位的监控权制度。其次,阐释了从国有资产监管权到国有资本运营监控权的变迁过程。从行使权限的方向来看,国有资本运营监控权实现了从国有资产管理的单向监管向国有资本运营的双向监控、多向监控的转变。从行使权限的主体来看,国有资本运营监控权实现了从单一公权力监管机构向多元化、多层次监控主体的转变。从控制的手段来看,国有资本运营监控权实现了从重公法制裁转向公、私法手段并重的转变。从控制对象来看,国有资本运营监控权实现了从监管静态的物向监控动态的价值流的转变。再次,详细分析了监控权的配置问题。社会公众至少应对国有资本运营享有知情与质询权,以及公益诉讼权。除制定法律、审批预算、询问质询、审议报告等方式外,依托全国人大下设的监控国有资本运营的专门机构实施的独立调查,也是对国有资本运营实行有效监控的重要途径。国务院及其国资监管部门必须接受社会公众、全国人大乃至国家出资企业的监控,也应履行自己对国家出资企业的监控职责,包括绩效评价、财务稽核、预算管理、责任追究等内容。国家出资企业应对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承担相应监控之责。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作为企业内部人应负有相互监控的责任。最后,对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开、绩效评价、审计监督、责任追究等制度进行了论证,以保证监控权限的实现。
     第五章主要研究国有资本运营的收益权的配置与实现。收益权问题是国有企业改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产物。第一,分析了收益权存在的价值。收益权是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和完善国有资本运营体系的关键所在。收益权的行使可为国有资本存续和规模扩张提供合法性。收益权的赋予,能在保障所有者与代表人经济民主权利的同时,增添其参与国有资本运营的动力。通过收益分享实现分配正义,有助于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对收益权主体进行了设计。全民应享有国有资本运营的收益权,但仅享有集体行使、有限制的、间接行使的权限。全国人大应处于超脱独立地位,通过行使立法权、决定权和监督权来实现全民的收益权。国务院在保证全民获得收益的前提下,可以分享国有资本运营的部分收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可获取部分国有资本运营收益,但其用途应限于扩大投资,以及国家出资企业的改革重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应在承认国家出资企业享有收益权的前提下,对现有收益分配模式进行改革,限定国家出资企业分享收益的比例和行使收益权的范围。职业经理人作为人力资本所有者应享有人力资本在企业中应得收益,同时还对作为物质资本的国有资本应得收益享有一定分享权。第三,论证了与受益权实现有关的收益分享、职业经理人薪酬和全民收益的支出制度。
     第六章提出了完善国有资本运营立法的建议。第一,对现有立法进行了回顾与评价。与我国国有资本的战略地位相比,国有资本立法存在一些亟需改进的地方:国有资本立法层次不高,立法的体系性亟待加强;在立法理念上局限于“就国有资产论国有资产”,或多或少忽视了全民应有的地位和权限;行政权力主导下的实践性立法创造的政策性法规,难以平衡各方利益诉求,甚至造成利益分配过度偏向既得利益者的恶性循环;立法的特殊性处置并不妥当,并没有恰当体现社会主义中国的应有特色。第二,分析了国有资本运营法治化的基本原则。第三,讨论了国有资本运营立法的具体建议。关于国有资本运营法总则,应有如下改进和完善之处:在法律的标题上采用《国有资本运营法》;在立法目的方面,应明确地提出让人民群众共享国有资本收益;在国有资本运营目标方面,应明确其提高竞争力的价值取向;在国有资本的定义方面,强调“全民所有”的本义。同时,对完善国有资本运营代表权制度、国有资本运营监控权制度、国有资本运营收益权制度的立法建议作了具体阐述。
State-owned capital is closely related to political construction, economic construction, social construction,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the ruling party’s own construction of China, while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economic base directly influencing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system of socialism. At present, state-owned capital operation (hereinafter named as SCO) has become the main channel of developing state-owned economy and ha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In recent years, great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SCO and its problems by academics, and thus a large number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have been established. Therefore, SCO has been chosen as the object of study.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Chinese state-owned capital operation, highlights the social system, legal regulations and specificity of social human traditions of our state, as well as selectively absorbs useful SCO experience abroad, while mainly aiming at building SCO legal system adapting to the reality of Chinese socialist social system. In addition to the foreword and conclusion, the paper is composed of three parts while focusing on the legal governance of SCO. The first part including the first and second chapters makes research on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state-owned capital and SCO, chiefly explaining what is SCO and why governing it with law. The second part including the third, fourth and the fifth chapters works over the framework of SCO legal governance, while specifying how to govern SCO with law. Third part including chapter VI focuses on improving the legislative proposals concerning SCO.
     Chapter chiefly analyses several basic issues, such as capital, state-owned capital, the specificity of Chinese state-owned capital and redefining the role of Chinese state-owned capital. First, the definitions of capital and state-owned capital are discussed. Second, specificities of Chinese state-owned capital are analyzed. State-owned capital not only has natural attributes of all forms of capitals, but also has social attribute adapting to a particular political system. Chinese state-owned capital has domination of status, breadth of distribution, diversity of targets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Third, the role of state-owned capital should not be as small as possible, it is be decided by the unique reality of our state that on the premise of efficiency state-owned capital should play more important role even in the field of competitive economy because of several following reasons. Strong state functions must rely on the strong financial resources.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socialist political system needs to develop and strengthen the strategic position and leading role of state-owned capital. To strengthen the role of state-owned capital is also conduciv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cro-control policies. The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 gives state-owned capital development advantages.
     Chapterⅱis concentrated on state-owned capital operation and its legal governance. First, state-owned capital operation is discussed. SCO refers to acts that investors of state-owned capital, state-funded enterprises, as well as other stakeholders under the premise of realizing the unit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allocate, utilize, monitor state-owned capital, and distribute benefi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Then, Chinese SCO history is briefed, the significance of strengthening SCO is emphasize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O are demonstrated. Second, the legal governance for SCO is briefed. After the definition is given, the importanc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s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SCO are outlined.
     Chapterⅲstudies configuration and exercise of the representative right of SCO. It is a key question that only by who the representative right is exercised that the operating results can comply with the interests of owners. First, the origin of representation right is explored. Since the public cannot directly exercise their ownership of state-owned capital, the representatives on behalf of their interests are required. Second, people who can represent the public are discussed. Because“the public”are the real and final owners of state-owned capital, state legislatures, state governments and their departments, state-funded enterprises, professional managers are entitled to be the representatives. Third, the contents of representation rights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The Chines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working as the first-class representative should have rights, such as lawmaking, supervision, distribution of income, final disposal of ownership. The State Council working as the second-class representative under the authorization of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executes the rights of legislature, supervision, income distribution, disposal of ownership. The State-owned asset management agencies working as the third-class representative are in charge of directly supervision, distribution of income, disposal of ownership. State-funded enterprises working as the fourth-class representative are directly responsible for the authority of SCO. The professional managers of state-funded enterprises working as the fifth-class representative are authorized to exercise decision-making, supervision, implementation right concerning SCO. Fourth, all the representatives above shall be responsible to the public for they are real and final owner of state-owned capital and all their obligations and responsibilities should be guaranteed by the following measures. The Chines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s representative authorit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State Council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quality of state-owned capital and the performance of SCO. State-owned asset management agencies’authority should be relatively independent and only responsible for the performance of SCO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tate-owned capital. State-funded enterprises must rely on more reasonable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mechanism. The professional manager team should really be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SCO.
     Chapterⅳstudies configuration and exercise of the monitoring right of SCO. Only if the process of state-owned capital operation be promptly, appropriately and reasonably monitored can SC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enhancing competitiveness, and realizing the public’s interests. Fir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itoring right and SCO is analyzed. Monitoring right refers to the supervision, management and control authority enjoyed by original owners of state-owned capital and their representativ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Monitoring right has the following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with SCO. Monitoring right complying with the changing process that varies from state-owned assets static management to state-owned capital dynamic operating is essential to state-owned capital secure and steady operating. The diversity and complexity of risk facing by SCO determines that the existence of monitoring right is not only necessary but also crucial. Monitoring right can ensure that all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public assume their corresponding responsibilities. The enhancement of state-owned capital competitiveness depends on effective monitoring right institution. Second, the transition between state-owned assets supervision right and state-owned capital monitoring right is interpreted. In the sense of direction, the one-way state-owned assets supervision right has become two-way or multi-directional state-owned capital monitoring right. In the sense of regulatory body, the singleness of public authority has become the diversity of public authority and private individuals. In the sense of regulatory means, the rigidity of public law measures has become the combination of rigidity of public law measures and flexibility of private law measures. In the sense of regulatory object, the static assets have become the dynamic value stream. Third, the configuration of monitoring right is investigated in detail. The public at least enjoy the right to know and question, as well as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right. In addition to making laws, approving the budget, questioning, reviewing report, independent inquiry implemented by the specialized agency under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is also an effective and important monitoring measure. State-owned asset management agencies have to face monitoring executed by the public,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or even State-funded enterprises while fulfilling their responsibilities for monitoring state-funded enterprises, including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inancial audit, budget management, accountability affixing and so on. State-funded enterprises assume the corresponding responsibility to monitor directors, supervisors and senior managers of state-funded enterprises even if they are appointed by state-owned asset management agencies. Directors, supervisors and senior managers of state-funded enterprises have the authority to monitor each other. Finally,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xecution of monitoring right, information disclosur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inancial oversight, accountability affixing institution is established and improved.
     Chapter V studies the configuration and realization of income right. Income right is the inevitable product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 in a market economy. First, values of income right are analyzed. Income right determines the tendency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 and state-owned capital operation. The exertion of income right endows the existence of enormous amount of state-owned capital with legitimacy. The conferment of income right can inspire the public and their representatives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SCO. The sharing of income right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maintaining and developing socialist system under market economy conditions. Second, subjects of income right are designed. The public should be entitled to sharing the proceeds of state-owned capital operation, but only having a collective, restricted, indirect authority.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being in a detached and independent position should ensure the public achieve their proceeds by exercising its legislative power, decision-making power and supervisory power. The State Council can share part of the state-owned capital operation proceeds under the precondition that the public get their proceeds. State-owned asset management agencies can get access to part of the state-owned capital operation proceeds, but can only use it to expand investment, reform and restructure state-funded enterprises, and so on. State-funded enterprises’proportion of sharing the proceeds and scope of exercising the income right should be limited. Directors, supervisors and senior managers of state-funded enterprises should enjoy the right to share state-owned capital proceeds. Third, several important institutions, such as revenue sharing, professional manager’s income, expenditure of the public’s benefits are demonstrated.
     Chapter VI brings forwar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SCO legislations. After existing legislations are reviewed and assessed, basic principles of regulating SCO by rule of law are laid down and specific proposals for legislation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引文
1王金存:《破解难题——世界国有企业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
    2张忠民、朱婷:《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国有企业(1927-1949)》,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3屈茂辉著:《中国国有资产法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65页。
    6周叔莲、刘戒骄:“尚未完成的国有企业改革”,《新华文摘》2009年第1期,第29页。
    7新华社:“2008年度全球财富500强中国公司上榜情况”,http://mnc.people.com.cn/GB/7498142.html.访问日期:2009-03-12。
    8转引自谭浩俊:“中国工商银行利润全球第一,收费全球第几”,http://opinion.nfdaily.cn/content/2009-06/26/content_5298337.htm.访问日期:2009-07-26。
    9谢志华:《竞争优势:制度选择》,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序第1-2页。
    1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1页。
    15《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7页。
    16《牛津现代高级英汉汉英双解词典(简化汉字本)》,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68页。
    1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801页。
    18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1-178页。
    19 [美]保罗·萨缪尔森和威廉·诺德豪斯著:《经济学(第十六版)》,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204页。
    20斯蒂格利茨著:《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17页。
    21冯果:《现代公司资本制度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22王玉珍、范晋明著:《资本人格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3-105页。
    23王玉珍、范晋明著:《资本人格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5页。
    24参见薛波主编:《元照英美法词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90页;宋雷主编:《英汉法律用语大辞典》,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04页;彭金瑞编著:《最新英汉法律词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60页。
    25冯果:《现代公司资本制度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3页。
    26“国有资本”、“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是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学者通常认为,国有经济的运行表现为国有资本的运作,或者说通过国有资本的运作来实现国有经济;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的微观经济组织,是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之一。(参见顾功耘等著:《国有经济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27顾功耘:“国有经济法律制度构建的理论思考”,《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4期,第57页。
    28鉴于国有资本运营的最终目的并非保值增值,本文并未完全采纳顾功耘教授的定义。
    29张代重:《国有资本营运》,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17页。
    30刘纪鹏:“关于制定《国有资本法》的建议”,http://finance.sina.com.cn/financecomment/20040920/12521035271.shtml.访问日期:2008-09-15。
    31蒋一苇、唐丰义:“论国有资产的价值化管理”,《经济研究》1997年第2期,第3-8页。
    32对于这一问题杨为乔、强力已作探讨。(参见杨为乔、强力:“国有资产/资本立法定名问题研究”,《河北法学》2005年第6期。)
    33谢次昌著:《国有资产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34王全兴、樊启荣:《关于国有资产法基本理论的探讨》,载漆多俊主编:《经济法论丛(第1卷)》,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
    35安建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2页。
    36朱孔生:“国有资本运营研究”,天津大学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5页。
    37刘纪鹏:“关于制定《国有资本法》的建议”,http://finance.sina.com.cn/financecomment/20040920/12521035271.shtml.访问日期:2008-09-15。
    38安建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56页。
    39顾功耘等著:《国有经济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40潘岳主编:《中国国有经济总论——历史沿革改革历程发展趋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41 Asian Development Bank, Technical Assistance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or Improv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eptember 2002, P1.
    42张春霖:“国有企业分红的三个政策问题”,http://www.eeo.com.cn/zt/50forum/ltcy/zhangchunlin/2008/04 /23/97711.shtml.访问日期:2008-09-15。
    43 [德]魏伯乐、[美]奥兰·扬、[瑞士]马塞厄斯·芬格主编:《私有化的局限》,周缨、王小卫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前言第1页、导言第3页。
    44转引自余菁等著:《国有企业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目标、治理与绩效》,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45世界银行:《公有制企业成功的决定因素》,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第44页。
    46伍装著:《权力经济的发展逻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53页。
    47 Yong Zhang, Large Chines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Corporatization and Strategic Development, Palgrave Macmillan, 2008, P242.
    48邓峰:“国有资产的定性及其转让对价”,《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118页。
    49本书编写组编著:《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07年版,第99页。
    50曲卫彬主编:《国有股权管理与运营(修订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8页。
    51王保树:“完善国有企业改革措施的法理念”,《中国法学》2000年第2期,第26页。
    52潜龙:《政府与市场:干预更多还是更少——一宗学案的记录》,刘军宁等编:《自由与社群》,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69页。
    53王军:《国家所有权的法律神话——解析中国国有企业的公司制实践》,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第6页。
    54荣兆梓、陈文府:“‘国有企业改革与制度演化研讨会’综述”,《经济研究》2005年第9期,第123页。
    55何建章:“国有经济不能一退了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年第5期,第9页。
    56吴光辉主编:《国有制的实现与国有资本运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第228页。
    57 Reuel J Khoza & Mohamed Adam, The Power of Governance: Enhancing the Performanc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Palgrave Macmillan, 2007, P16.
    58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室编:《探索与研究——国有资产监管和国有企业改革研究报告(2007)》,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151页。
    59 Corporate Covernanc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 Survey of OECD Countries, OECD, 2005, P13.
    60何众志、解树江:“金融危机的三十六个影响”,http://theory.people.com.cn/GB/41038/8880433.html.访问日期:2009-06-13。
    61张颢瀚、张明之、王维:《从经营国有企业到管理国有资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页。
    62王金存:《破解难题——世界国有企业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引言第5页。
    63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室编:《探索与研究——国有资产监管和国有企业改革研究报告(2007)》,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160-161页。
    64曹阳:《网络型公用企业竞争的法律规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56页。
    65国内外学界关于公有制效率问题,存在绩效差、绩效优和中性论等多种观点。参加余菁:“走出国有企业理论纷争的丛林:一个关于国有企业目标、绩效和治理问题的综合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1期,第141-143页。
    66 Ernst & Young, Privatizaion: Investing i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round the World, John Wiley &sons, Inc. 1994, P11.
    67严汉平等著:《国有经济逻辑边界及战略调整》,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62-65页。
    68参见Sanford V. Berg, John Tschirhart, Natural Monopoly Regulati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pp.483-484.
    69参见[澳]休·史卓顿、莱昂内尔·奥查德:《公共物品、公共企业和公共选择——对政府功能的批评与反批评的理论纷争》,费昭辉、徐济旺、易定红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本书导读第15页。
    70 Justin Yifu, Fang Cai & zhou Li,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 in China,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of Hong kong, 2001, Pp.131-133.
    71参见熊焰:《资本盛宴:中国产权市场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2转引自何加明著:《国有资本营运新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9页。
    73 Thomas J. Trebat, Brazil’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 Case Study of the State as Entrepreneu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P.241.
    82猪口孝:《国家与社会》,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18页。
    83史际春等著:《企业国有资产法理解与适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序第1页。
    84张卓元、郑海航主编:《中国国有企业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9页。
    85张建忠:“国有企业的功能、目标与国有企业改革”,《经济与管理》1999年第1期,第31页。
    86郭复初、王建中著:《资本市场与国有资本监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9页。
    87单飞跃、卢代富等著:《需要国家干预——经济法视域的解读》,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431页。
    88胡海涛著:《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实现机制若干理论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116页。
    8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17页。
    97阎嗣烈、张志强主编:《国有资本营运实务》,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页。
    98刘慧、谢琴:“试论国有资本运营保值增值目标的实现”,《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年3期。
    99唐成:“国有资本运营模式比较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40页。
    100阎嗣烈、张志强主编:《国有资本营运实务》,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25-26页。
    101张忠民、朱婷:《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国有企业(1927-1949)》,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7、415页。
    102李忠信、王吉发著:《国有资产管理新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10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2页。
    104段强著:《中国国有企业的管制革命》,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7-142页。
    105王文杰著:《国有企业公司化改制之法律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7页。
    106肖庆文:“国有资产的资本化和国有资本的调整”,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8-12/04 /content_10455886.htm.访问日期:2009-03-16。
    107冯果:《现代公司资本制度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8-249页。
    108刘股东:“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的法学思考”,《中国法学》2000年第1期,第21-22页。
    109转引自何刚:“听狗叫而知所有权”,《读书》2009年第7期,第34-35页。
    110魏杰:《资本运营论纲》,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111吴光辉主编:《国有制的实现与国有资本运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第245页。
    1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8-689页。
    113冯果著:《现代公司资本制度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6页。
    114胡海涛著:《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实现机制若干理论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44页。
    115张文魁、袁东明著:《中国经济改革30年(国有企业卷)》,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6-227页。
    116毛寿龙、李梅著:《有限政府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61页。
    117齐桂珍:“中国不能走‘小政府———大社会’的路子”,《中国改革论坛》http://www.chinareform.org.cn /cird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1075&replyID=&skin=1.访问日期:2009-07-15。
    118李昌麒著:《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9-240页。
    119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71页。
    120卢代富著:《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60-167页。
    121阎嗣烈、张志强主编:《国有资本营运实务》,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34-35页。
    122肖海军著:《国有股权法律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2001年版,第284页。
    123杨小勇著:《国有资本流失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第123页。
    124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3页。
    125智贤:“现代‘治道’新概念”,刘军宁等编:《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55页。
    126刘伟:“对国有资产管理与监督的若干思考”,《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35页。
    127张忠民、朱婷:《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国有企业(1927-1949)》,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02页。
    128周叔莲、刘戒骄:“尚未完成的国有企业改革”,《新华文摘》2009年第1期,第32-33页。
    129阎嗣烈、张志强主编:《国有资本营运实务》,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130参见郎咸平:“反击的反击”,《经济管理文摘》2004年18期。
    131李昌麒著:《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48页。
    132余松林、周小舟、吴颖霞:“论国有资产流失及治理的法律对策”,《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8期,第101-102页。
    133贾康、文宗瑜、韩晓明、刘微:“中国国有集团公司治理的改革——关于中国国有集团公司治理完善的调研报告”,《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1期,第16页。
    134王玉珍、范晋明著:《资本人格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4-185页。
    135杨瑞龙、周业安:“相机治理与国有企业监控”,《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第9页。
    136周文成:“论转型期国有资本营运治理”,《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第48页。
    141陈清泰:“国有企业改革新方向与新思路”,http://finance.sina.com.cn/jingjixueren/20041110/16041145640.shtml.访问日期:2008-09-15。
    142种明钊:《竞争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143林毅夫等著:《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6-137页。
    144吴光辉主编:《国有制的实现与国有资本运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第142页。
    145 Mary M. Shirley, Managing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e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World Bank, 1983, P.42.
    146 Mary M. Shirley, the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Lessons from World Bank Lending, The World Bank, 1989, P1.
    147陈钊:“非对称信息下的国有资产流失”,《新华文摘》2009年第10期,第52页。
    148杨文著:《国有资产的法经济分析》,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第126页。
    149曹阳:《网络型公用企业竞争的法律规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56页。
    156江小涓:“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新华文摘》2009年第11期,第4-5页。
    157史际春、姚海放:“国有制革新的理论与实践”,《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9页。
    158 Condon Redding & Michael A. Witt, The Future of Chinese Capitalism: Choices and Chances, Oxford Universty Press, 2007, P.11.
    159徐晓松:“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难点及法律对策”,《中国法学》1996年第6期,第41页。
    161谢次昌:“国家所有权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中国法学》1996年第6期,第36页。
    162王雨本著:《股份制度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163盖尤斯:《法学阶梯》,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2页。
    164屈茂辉著:《中国国有资产法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
    165燕春:“国家所有权的公权本质与私法行使——从国家所有权到国企公司治理的视角”,《法制天地》2008年第5期,第90页。
    166张文魁:“国有企业改革30年的中国范式及其挑战”,《新华文摘》2009年第5期,第48页。
    167杨万铭:“论国有资产产权二重性——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的经济学和法学诠释”,《学术月刊》2003年第5期,第53-54页。
    168徐林清、孟令国:“国有企业多重委托代理结构中的合谋现象研究”,《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第34页。
    169彭万林:《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35页。
    170屈茂辉著:《中国国有资产法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209页。
    171徐晓松等著:《国有企业治理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8页。
    172史际春等著:《企业国有资产法理解与适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20-21页。
    173顾功耘等著:《国有经济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4页。
    174林毅夫、蔡昉、李周:《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4页。
    175杨小勇著:《国有资本流失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第106页。
    176徐武著:《中国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和路径选择》,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45页。
    177黄军:“国家所有权的行使原则”,《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88页。
    178徐晓松:“国有独资公司的运行与国有资产所有权行使方式的变革”,《现代法学》1995年第6期,第25页。
    179杨瑞龙:“论国有经济中的多级委托代理关系”,《管理世界》1997年第1期,第106~115页。
    181徐晓松等著:《国有企业治理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2页。
    182耿建新、崔宏:“国有资本监管理论与实务创新”,《财经科学》2005年第2期,第98页。
    183徐晓松:“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难点及法律对策”,《中国法学》1996年第6期,第47页。
    184文宗瑜、刘微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6页。
    186屈茂辉著:《中国国有资产法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55页。
    187吴光辉主编:《国有制的实现与国有资本运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第363页。
    188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303页。
    189阿喀琉斯之踵(Achilles' Heel)源于古希腊神话,意指致命的弱点、要害等。参见胡海涛著:《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实现机制若干理论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199页。
    190陶虎、王自力:“公司治理结构与国有资产监管”,《财贸经济》2006年第7期,第60页。
    191具体参见傅绍文:“公司治理中的剩余控制权研究”,浙江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192张文驹:“国有资本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基本原则”,《经济界》2002年第4期,第26页。
    193魏杰著:《资本经营论纲》,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第244页。
    194哈罗德·德姆塞茨:《所有权、控制与企业——论经济活动的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30页。
    195张彭霞:“国有资产监管者监管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第108-109页。
    196贾宝和:“论国有资产监管再监管机制的构建”,《金融与经济》2007年第4期,第29-30页。
    197陈华一:“论政府在现代国有企业制度中的法律地位”,《中国法学》1999年第5期,第48页。
    198胡海涛著:《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实现机制若干理论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317页。
    199林卫凌、沈志渔:“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效率研究——从定性到定量的分析”,《南大商学评论》第10辑,第104页。
    200潘岳主编:《中国国有经济总论——历史沿革改革历程发展趋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0-202、434-437页。
    201谢德仁著:《企业剩余索取权:分享安排与剩余计量》,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48-249页。
    202耿建新、崔宏:“国有资本监管理论与实务创新”,《财经科学》2005年第2期,第98页。
    203徐武著:《中国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和路径选择》,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8页。
    204肖北庚:“国有企业经营者行为法律监控比较研究”,《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第56页。
    205谢茂拾:“论‘国有控股公司’的国有资本监控问题”,《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第96页。
    206徐晓松等著:《国有企业治理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8页。
    207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著:《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对OECD成员国的调查》,李兆熙、谢晖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107页。
    210谢茂拾:“论‘国有控股公司’的国有资本监控问题”,《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第96页。
    211张涵:《国有控股公司控制权配置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5页。
    212周文成:“论转型期国有资本营运治理”,《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第47页。
    213朱晓阳:“‘误读’法律与秩序建成:国有企业改制的案例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3期,第197页。
    214严若森著:《中国经济转轨中的国有企业重构》,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47页。
    221何加明著:《国有资本营运新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3页。
    222邹颖:“我国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演进综述”,《会计师》2007年11月号,第25页。
    223张硕:“国有控股公司运营与监管模式研究”,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3-36页。
    224孟建民:《企业经营业绩评估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21-22页。
    225蒋恩尧、鲍芳芳:“国有企业监控系统的国际比较及启示”,《中国软科学》2000年第3期,第78页。
    226焦智立:“明晰‘收益权’与国有资产运营效益最大化”,《南京经济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第76页。
    227 Merih Celasu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Privatization, Performance and Reform, Routledge, 2001, P5.
    228 Khaled Sherif, Michael Barish, Mexandra Gross, State-Owned Banks in the Transition: Origins, and Policy Responses, the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World Bank, 2003, P1.
    229燕春:“国家所有权视角下的国有公司激励制度重构”,《财贸研究》2008年第3期,第110页。
    230转引自李雁争:“央企‘红利’将用于三大领域”,《上海证券报》2008年1月31日。
    231钱满素:“个人·社群·公正”,刘军宁等编:《自由与社群》,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5页。
    232保罗·克鲁格曼著:《美国怎么了?——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刘波译,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233董建新著:《制度的经济哲学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6-87页。
    234桑百川:“央企红利应该给全民分红”,《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1月15日。
    249罗伯特·克里特加德:“制度改革中的信息和激励”,[美]克里斯托夫·克拉格主编:《制度与经济发展——欠发达和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增长与治理》,余劲松、李玲、张龙华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74页。
    257黎晓武:“论政府代表国家对国有企业赢利行使收益权的模式选择”,《企业经济》2007年第11期,第189页。
    258顾功耘等著:《国有经济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21页。
    259李曙光:“企业国有资产法的创新与突破”,《法制日报》2008年11月2日。
    260《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6页。
    261吴敬琏著:《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05页。
    262咎淑珍:《国有企业市场化运行的法律控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第294页。
    263吴敬琏著:《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05页。
    264朱晓阳:“‘误读’法律与秩序建成:国有企业改制的案例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3期,第205页。
    265李耘耕等:“央企的无边界扩张时代”,《南方周末》2009年8月20日,第1版。
    266顾功耘等著:《国有经济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30页。
    269《列宁选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6页。
    27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页。
    271邱本著:《市场法治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
    27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4页。
    [1]安建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2]保罗·克鲁格曼著:《美国怎么了?——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刘波译,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
    [3] [美]保罗·萨缪尔森和威廉·诺德豪斯著:《经济学(第十六版)》,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4]陈海威、张苏:“‘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国有企业改革与公司治理结构创新研讨会’综述”,《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11期。
    [5]陈华一:“论政府在现代国有企业制度中的法律地位”,《中国法学》1999年第5期。
    [6]陈钊:“非对称信息下的国有资产流失”,《新华文摘》2009年第10期。
    [7]种明钊:《竞争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8]崔宏著:《国有企业收益分享制度研究——实证检验与制度安排》,大连出版社2009年版。
    [9]道格拉斯·诺思著:《理解经济变迁过程》,钟正生、邢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邓峰:“国有资产的定性及其转让对价”,《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2]杜志远、冯兰英:“完善国有资产收益管理制度建立‘资本发展(运营)基金’”,《财会研究》1996年第7期。
    [13]段强著:《中国国有企业的管制革命》,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董建新著:《制度的经济哲学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冯果:《现代公司资本制度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6]盖尤斯:《法学阶梯》,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7]耿建新、崔宏:“国有资本监管理论与实务创新”,《财经科学》2005年第2期。
    [18]顾功耘:“国有经济法律制度构建的理论思考”,《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4期。
    [19]顾功耘等著:《国有经济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0]郭复初、王建中著:《资本市场与国有资本监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室编:《探索与研究——国有资产监管和国有企业改革研究报告(2007)》,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22]傅绍文:“公司治理中的剩余控制权研究”,浙江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23] [美]罗伯特·库特纳著:《大国的陷落——美国政治衰败与经济繁荣的终结》,曾贤明译,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
    [24]何刚:“听狗叫而知所有权,《读书》2009年第7期。
    [25]何加明著:《国有资本营运新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6]何建章:“国有经济不能一退了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年第5期。
    [27]胡海涛著:《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实现机制若干理论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
    [28]哈罗德·德姆塞茨:《所有权、控制与企业——论经济活动的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9]黄军:“国家所有权的行使原则”,《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30]黄仁宇著:《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31]贾宝和:“论国有资产监管再监管机制的构建”,《金融与经济》2007年第4期。
    [32]贾康、文宗瑜、韩晓明、刘微:“中国国有集团公司治理的改革——关于中国国有集团公司治理完善的调研报告”,《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1期。
    [33]焦智立:“明晰‘收益权’与国有资产运营效益最大化”,《南京经济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34]江小涓:“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新华文摘》2009年第11期。
    [35]蒋恩尧、鲍芳芳:“国有企业监控系统的国际比较及启示”,《中国软科学》2000年第3期。
    [36]蒋一苇、唐丰义:“论国有资产的价值化管理”,《经济研究》1997年第2期。
    [37]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著:《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对OECD成员国的调查》,李兆熙、谢晖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38]咎淑珍:《国有企业市场化运行的法律控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
    [39] [美]克里斯托夫·克拉格主编:《制度与经济发展——欠发达和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增长与治理》,余劲松、李玲、张龙华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40]郎咸平:“反击的反击”,《经济管理文摘》2004年18期。
    [41]李昌麒著:《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2]李曙光:“企业国有资产法的创新与突破”,《法制日报》2008年11月2日。
    [43]黎晓武:“论政府代表国家对国有企业赢利行使收益权的模式选择”,《企业经济》2007年第11期。
    [44]林卫凌、沈志渔:“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效率研究——从定性到定量的分析”,《南大商学评论》第10辑。
    [45]林毅夫等著:《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6]李忠信、王吉发著:《国有资产管理新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47]《列宁选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8]刘股东:“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的法学思考”,《中国法学》2000年第1期。
    [49]刘慧、谢琴:“试论国有资本运营保值增值目标的实现”,《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年3期。
    [50]刘军宁等编:《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三联书店1995年版。
    [51]刘军宁等编:《自由与社群》,三联书店1997年版。
    [52]刘军宁等编:《自由与社群》,三联书店1998年版。
    [53]刘伟:“对国有资产管理与监督的若干思考”,《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54] [美]罗伯特·库特纳著:《大国的陷落——美国政治衰败与经济繁荣的终结》,曾贤明译,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
    [55]卢代富著:《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56]马克·J·洛著:《强管理者弱所有者:美国公司财务的政治根源》,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版。
    [5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59]《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0]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1] [德]马克斯·韦伯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龙婧译,群言出版社2007年版。
    [62]曼瑟尔·奥尔森著:《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3]孟建民:《企业经营业绩评估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64]毛寿龙、李梅著:《有限政府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65]潘伟杰著:《制度、制度变迁与政府规制研究》,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年版。
    [66]潘岳主编:《中国国有经济总论——历史沿革改革历程发展趋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67]彭万林:《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68]綦好东、严畅:“国有资本监管的原则”,《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15期。
    [69]邱本著:《市场法治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70]屈茂辉著:《中国国有资产法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71]曲卫彬主编:《国有股权管理与运营(修订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2]阎嗣烈、张志强主编:《国有资本营运实务》,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73]荣兆梓、陈文府:“‘国有企业改革与制度演化研讨会’综述”,《经济研究》2005年第9期。
    [74]熊焰:《资本盛宴:中国产权市场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5]唐成:“国有资本运营模式比较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76] [澳]休·史卓顿、莱昂内尔·奥查德:《公共物品、公共企业和公共选择——对政府功能的批评与反批评的理论纷争》,费昭辉、徐济旺、易定红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7]单飞跃、卢代富等著:《需要国家干预——经济法视域的解读》,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78]史际春、姚海放:“国有制革新的理论与实践”,《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79]史际春等著:《企业国有资产法理解与适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80]世界银行:《公有制企业成功的决定因素》,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
    [81]斯蒂格利茨著:《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2]陶虎、王自力:“公司治理结构与国有资产监管”,《财贸经济》2006年第7期。
    [83]谢次昌:“国家所有权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中国法学》1996年第6期。
    [84]谢次昌著:《国有资产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85]谢德仁著:《企业剩余索取权:分享安排与剩余计量》,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6]谢尚大:“国家所有权的实现与制度创新”,《学术交流》1999年第5期。
    [87]谢茂拾:“论‘国有控股公司’的国有资本监控问题”,《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88]谢志华:《竞争优势:制度选择》,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9]徐林清、孟令国:“国有企业多重委托代理结构中的合谋现象研究”,《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90]徐武著:《中国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和路径选择》,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91]徐晓松:“国有独资公司的运行与国有资产所有权行使方式的变革”,《现代法学》1995年第6期。
    [92]徐晓松:“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难点及法律对策”,《中国法学》1996年第6期。
    [93]徐晓松等著:《国有企业治理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4] W·布鲁斯、K·拉斯基:《从马克思到市场:社会主义对经济体制的求索》,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95]文宗瑜、刘微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96]文宗瑜:“从央企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看民生政策与民生财政”,《中国投资》2008年第1期。
    [97]王保树:“完善国有企业改革措施的法理念”,《中国法学》2000年第2期。
    [98]王金存:《破解难题——世界国有企业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9]王军:《国家所有权的法律神话——解析中国国有企业的公司制实践》,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100]王平:“国企应真正为全民所有——访清华大学崔之元教授”,《中国改革》2005年第2期。
    [101]王全兴、樊启荣:《关于国有资产法基本理论的探讨》,载漆多俊主编:《经济法论丛(第1卷)》,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
    [102]王文杰著:《国有企业公司化改制之法律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3]王雨本著:《股份制度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
    [104]王玉珍、范晋明著:《资本人格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5]王泽鉴:“台湾的民法与市场经济”,《法学研究》1993年第2期。
    [106] [德]魏伯乐、[美]奥兰·扬、[瑞士]马塞厄斯·芬格主编:《私有化的局限》,周缨、王小卫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7]魏杰:《资本运营论纲》,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
    [108]魏君贤:“国企薪酬的制度困境”,《财经》2009年第9期。
    [109] [美]威廉·I·罗宾逊著:《全球资本主义论——跨国世界中的生产、阶级与国家》,高明秀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10]吴光辉主编:《国有制的实现与国有资本运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
    [111]吴国玖:“国有资产收益分红机制的国际比较与借鉴”,《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第6期。
    [112]吴敬琏著:《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113]吴易风:“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
    [114]伍装著:《权力经济的发展逻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5]肖北庚:“国有企业经营者行为法律监控比较研究”,《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116]肖海军著:《国有股权法律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2001年版。
    [117]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
    [118]燕春:“国家所有权的公权本质与私法行使——从国家所有权到国企公司治理的视角”,《法制天地》2008年第5期。
    [119]燕春、史安娜:“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批判与重构——从国资委到人民代表股东会”,《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2期。
    [120]燕春:“国家所有权视角下的国有公司激励制度重构”,《财贸研究》2008年第3期。
    [121]严汉平等著:《国有经济逻辑边界及战略调整》,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122]严若森著:《中国经济转轨中的国有企业重构》,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23]颜运秋:“公益诉讼——国家所有权保护和救济的新途径”,《环球法律评论》2008年第3期。
    [124]杨瑞龙:“论国有经济中的多级委托代理关系”,《管理世界》1997年第1期。
    [125]杨瑞龙、周业安:“相机治理与国有企业监控”,《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126]杨小勇著:《国有资本流失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
    [127]杨万铭:“论国有资产产权二重性——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的经济学和法学诠释”,《学术月刊》2003年第5期。
    [128]杨文著:《国有资产的法经济分析》,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
    [129]余菁:“走出国有企业理论纷争的丛林:一个关于国有企业目标、绩效和治理问题的综合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1期。
    [130]余菁等著:《国有企业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目标、治理与绩效》,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版。
    [131]余松林、周小舟、吴颖霞:“论国有资产流失及治理的法律对策”,《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8期。
    [132]张春霖:“国有企业分红的三个政策问题”,http://www.eeo.com.cn/zt/50forum/ltcy/ zhangchunlin/2008/04/23/97711.shtml.访问日期:2008-09-15。
    [133]张代重:《国有资本营运》,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34]张涵:《国有控股公司控制权配置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35]张颢瀚、张明之、王维:《从经营国有企业到管理国有资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36]张建忠:“国有企业的功能、目标与国有企业改革”,《经济与管理》1999年第1期。
    [137]张梦霞:“‘国有企业改革新阶段与国有资产管理新思路高层论坛’会议综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38]张彭霞:“国有资产监管者监管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139]张硕:“国有控股公司运营与监管模式研究”,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140]张文驹:“国有资本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基本原则”,《经济界》2002年第4期。
    [141]张文魁、袁东明著:《中国经济改革30年(国有企业卷)》,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42]张文魁:“国有企业改革30年的中国范式及其挑战”,《新华文摘》2009年第5期。
    [143]张五常著:《经济解释——张五常经济论文选》,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44]张忠民、朱婷:《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国有企业(1927-1949)》,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5]张卓元、郑海航主编:《中国国有企业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46]赵晓:“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中国经济周刊》2004年第33期。
    [147]赵旭东:《美国的国有企业——联邦公司》,《中外法学》1996年第2期。
    [148]赵平、徐志强:“国有全资子公司经营收益分配问题初探”,《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149]钟成:“国有资产监管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150]周林彬:《物权法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1]周叔莲、刘戒骄:“尚未完成的国有企业改革”,《新华文摘》2009年第1期。
    [152]周文成:“论转型期国有资本营运治理”,《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153]邹颖:“我国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演进综述”,《会计师》2007年11月号。
    [154]朱孔生:“国有资本运营研究”,天津大学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
    [155]猪口孝:《国家与社会》,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156]朱晓阳:“‘误读’法律与秩序建成:国有企业改制的案例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3期。
    [1] Asian Development Bank, Technial Assistance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or Improv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eptember 2002.
    [2] Condon Redding & Michael A. Witt, the Future of Chinese Capitalism: Choices and Chances, Oxford Universty Press, 2007.
    [3] Donald Hay, Derek Morris, Guy liu & shujie Yao, Economic Reform an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China 1979-1987,Clarendon Press,1994.
    [4] Edward S. Steinfeld, Forging Reform in China: the Fate of State-owned Indust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5] Ernst & Young, Privatizaion: Investing i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round the World, John Wiley &sons, Inc. 1994.
    [6] George Abonyi, Policy Reform in Viet Nam and 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s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Program Loan, Asian Development Bank Working Paper, No.70, August 2005.
    [7] Corporate Covernanc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 Survey of OECD Countries, OECD, 2005.
    [8] Justin Yifu, Fang Cai & Zhou Li,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 in China,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of Hong kong, 2001.
    [9] Keith Crane, an Assessment of the Economic Reform in Poland’s State-Owned Industry, A RAND NOTE, May 1988.
    [10] Khaled Sherif, Michael Barish, Mexandra Gross, State-Owned Banks in the Transition: Origins, and Policy Responses, the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World Bank, 2003.
    [11] Mary M. Shirley, Managing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e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World Bank, 1983.
    [12] Mary M. Shirley, the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Lessons from World Bank Lending, The World Bank, 1989.
    [13] Mehdi Hariria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a Mixed Economy: Mcro versus Macro Economic Objectives, Westview Press, 1989.
    [14] Merih Celasu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Privatization, Performance and Reform, Routledge, 2001.
    [15] Ping Zha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China: an assessment of the Economic Reforms,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in Partial Fu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phy at the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2004.
    [16] Reuel J Khoza & Mohamed Adam, the Power of Governance: Enhancing the Performanc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Palgrave Macmillan, 2007.
    [17] Richard J. Zeckhauser & Murray Horn, The control and Performanc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Privatization an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89.
    [18] Sanford V. Berg, John Tschirhart, Natural Monopoly Regulati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19] Thomas J. Trebat, Brazil’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 Case Study of the State as Entrepreneu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20] Weiying zhang, the Reform of State Owned Enterprises: Whither to Go, In G. J. Wen & D Xu (ed.), Reformability of China’s State Sector,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Pte. Ltd., 1996.
    [21] Yong Zhang, Large Chines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Corporatization and Strategic Development, Palgrave Macmillan, 200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