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对我国“三农”问题研究的深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逐渐成为国内学术界和政府有关部门持续关注和研究的热点话题。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农村公共产品问题研究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其中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本文试图在吸取和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采用制度环境—制度安排—制度绩效的研究框架,对新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作进一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论文由六个章节构成,其结构安排是:第一章是导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以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并重点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简要的综述。第二章主要是对本文研究的两大理论基础——农村公共产品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进行概述,其目的在于为论文的研究构建概念体系和理论分析框架。第三、四、五章是本文研究的主体部分。在这三章中,将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按照历史顺序,分别就人民公社时期、家庭承包制时期和农村税费改革后这三个不同阶段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变迁和绩效进行分析和考察。第六章是论文的结论部分。
     基于全文的分析,本文得出如下基本结论: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大致经历了人民公社时期、家庭承包制时期和农村税费改革后等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概括地说,这三个不同时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在人民公社时期,囿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国家财政很少有资金支出用于农村公共产品建设,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公共产品主要依靠集体经济组织采用制度外筹资为主的方式提供;实行家庭承包制以后,尽管农村公共产品仍然采用制度外筹资方式提供,但和人民公社时期相比,制度外筹资对象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转变为农户,农户由此成为费用的直接承担者;农村税费改革后,基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开始实施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政策,与此同时,对于部分村级农村公共产品实行“一事一议”制度。
     (2)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制度,它是对国家与农民、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之间利益关系的反映。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的实质就是对上述三种利益关系不断调整的过程。进一步说,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就是要调整上述三种利益关系,并按照公共财政的公平、均等化的要求,将国家财政资源在城乡之间进行合理配置,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均衡发展。
     (3)不同时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形成与制度安排是政府主导的制度变迁结果。从我们讨论的三个历史阶段来看,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安排都是受制于政府偏好和国家发展战略,而每一次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都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和政策的演变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方式主要是强制性变迁。诚然,在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形成中诱致性制度变迁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不过,它不具有普遍性。
     (4)政府最初选择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会对后来的制度变迁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即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就本文的研究来看,从人民公社到家庭承包制时期,尽管农村制度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在这两个阶段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都采用制度外筹资为主的制度。进一步来说,即便是在实行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国家开始实行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政策,但“一事一议”从本质上仍然是采用制度外筹资筹劳提供农村公共产品。
Since the 1990s,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research of issues of agriculture, farmer and rural area, the issue of public goods supply in rural areas has been the hot topic, both in academic field and government sector. So far, the research in public goods supply in rural areas varies greatly, among which the research in the Institutional evolution of public goods supply in rural area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the dissertation, based on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 the theories of neo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the research framework of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institutional-arrangement-institutional performance, the author made a further research in the Institutional evolution of public goods supply in rural areas, and made some political suggestions on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f public goods supply in rural areas.
     There are six chapters in the dissertation,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objective, research importance, research method, and literature review.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following two theoretical bases, theory of public goods in rural areas and institutional evolution. The aim of the analysis is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ncept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dissertation. Chapter three, four and five are the main body of the dissertation. In the chapters, based on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neo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he author explored and analyzed the evolution and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of public goods in rural areas according to the course from the collective economy, rural reform to reform of rural taxes and fees system. The six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of the dissertation.
     The conclusions of the dissertation are as follow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evolution of the system of public goods in rural areas experienced the phase of collective economy, rural reform and reform of rural taxes and fees system. Generally speaking,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stem of public goods in rural areas in these three phases are as follows. During the phase of collective economy, because of the national policy of the prior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heavy industry, the input in the area of rural public goods was relatively small from the state revenue, the source of which are mainly financed by collective economy.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rural reform, the financial source of public goods in rural areas was almost the same as in the period of collective economy, but the main source was from the farmers. After rural reform and reform of rural taxes and fees system, based on the need for coordination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both urban and rural areas, our country began to enlarge its financial support to cover rural areas, and at the same time, adopt a system of "One Project One Discussion" for part of the public goods in rural areas.
     The system of public goods supply in rural areas is the system of benefit distribution in itself; it reflects the benefit distribution between the nation and peasants, urban and rural,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So in a sense, the system evolution of public goods supply in rural areas is process of continuously adjustment for benefit distribution. Furthermore, in the new era, in order to reconstruct the system of public goods supply in rural areas, we have to adjust benefit distribution among the former three benefit bodies, and to allocate the national resources reasonably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equality, so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and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countryside economy and social.
     The formation and system arrangement of the rural public goods supply system was the result of system evolution dominated by the government.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three phases in the dissertation, in each phase, the system arrangement of the rural public goods supply system was constrained by the government preferences and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influenced the system and policy of public goods supply in rural areas greatly. From this perspective, we can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evolution of the system in public goods supply is mandatory. Of course, during the process, induced institutional change also took its part, but it was not the main force.
     The public goods supply system in rural areas adopted earlier by the government would strongly affect the subsequent system evolution, which can be explained by "path dependence" theory. From the research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we can see that, from the phase of collective economy to the phase of rural reform, in spite of the great change of system environment in rural areas, the source of financial support for public goods supply were mainly from private and collective sectors, furthermore, even after the reform of rural taxes and fees system and our country adopted the policy of public financial support covering the rural areas, still, the system of "One Project One Discussion" reflects that the main financial source of public goods supply in rural areas is not mainly from the public financial sector.
引文
①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
    ②1991年,农业部范小建司长首先发现农村在实行家庭承包制农业连续几年获得大丰收后从1989年开始连续3年出现农民收入负增长现象;1993年,国家发改委农业司杜鹰司长在对农业大省安徽进行长时间调查后得出“一个农业大省面临的困境”的结论;同年,温铁军在《经济时报》也发表研究文章开宗明义地指出“真的要解决三农问题”。
    ③叶兴庆:《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经济研究》,1997年第6期。
    ①陶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负担》,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②参见Pual.Samuelson: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Vol.36.pp387, 1954.
    ③黄志冲: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的经济学研究》, 《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第6期。
    ④张军、蒋维:《改革后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理论与经验研究》,《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1期。
    ⑤引自《中国人口现状》,参见http://www.gov.cn/test/2005-07/26/content_17363.htm.
    ①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2页。
    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5页。
    ③江泽民1995年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经济日报》,1995年2月28日。
    ④李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①叶兴庆:《论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创新》,《经济研究》,1997年第6期。
    ②张军:《乡镇财政制度缺陷与农民负担》,《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第4期。
    ③陶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负担问题探索》,《财贸研究》,2001年第10期。
    ④廖奕:《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的宏观观察与求解》,《理论观察》,2002年第3期。
    ①樊丽明:《中国公共品市场与自愿供给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②张军、何寒熙:《中国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改革后的变迁》,《改革》,1996年第5期。
    ③参见黄志冲:《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的经济学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6年第6期;陶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负担问题探索》,《财贸经济》,2001年第10期。
    ④杨卫军、王永莲:《农村公共产品提供的“一事一议”制度》,《财经科学》,2005年第1期。
    ①陶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负担》,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②李华:《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财政制度创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29页,
    ③熊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村税费改革》,2003年厦门大学博士论文。
    ④转引自吕恒立:《试论公共产品的私人供给》,《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① Goldin, K.D. Equal Access vs Selective Access, A Critigque of public Goods Theory. Public Choice. 29(spring),1979.
    ② Schmidtz, David. Contracts and Public Goods. Harvad Journal of Law and Public Policy.10(spring),1987.
    ③ Cose,R..H. The Lighthouse in Economics.v.17, N.2(october),1974.
    ④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9页。
    ⑤赵怀俊:《论我国地方公共产品供给民营化》,《经济体制改革》,2003年第6期。
    ⑥曾晟:《公共产品供给的市场机制问题研究》,《财政研究》,2005年第2期。
    ⑦樊丽明:《中国公共产品市场与自愿供给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①张军、何寒熙:《中国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改革后的变迁》,《改革》,1995年第5期。
    ②黄志冲:《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的经济学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第6期。
    ③李华:《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财政制度创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29页。
    ④贾康、孙洁:《农村公共产品与服务提供机制的研究》,《管理世界》,2006年第12期。
    ①张军、蒋琳琦:《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的变迁:理论视角》,《世界经济文汇》,1997年第5期。
    ①叶兴庆:《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经济研究》,1997年第6期。
    ②叶子荣、刘鸿渊:《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历史、现状与重构》,《学术研究》,2005年第1期。
    ③吕云涛、王玉龙:《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及比较研究》,《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④张军、何寒熙:《中国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改革后的变迁》,《改革》.1996年第5期。
    ⑤可以说,笔者选择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研究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和张军教授的这篇论文有很大的关系。
    ⑥张军、蒋琳琦:《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变迁:理论视角》,《世界经济文汇》,1997年第5期。
    ①张军、蒋维:《改革后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理论与经验研究》,《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1期。
    ②参见林万龙:《家庭承包制的实施与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变迁》(博士论文),北京国家图书馆。林万龙:《中国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③参见叶文辉:《中国公共产品供给研究》(博士论文,第6-8章),北京国家图书馆;叶文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的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3期。
    ④参见叶兴庆:《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经济研究》,1997年第6期。
    ⑤参见谷洪波:《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变迁》,《改革》,2004年第6期。
    ⑥参见李华:《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与财政制度创新》(第3章),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2页。
    ① Samuelson,Paul A. 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36(November),1954.
    ② James M.Buchanan,An Economic Theory of Club. Economics,32(February),1965.
    ①转引自吕恒立:《试论公共产品的私人供给》,《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②张军、何寒熙:《中国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改革后的变迁》,《改革》,1996年第5期。
    ③陶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负担问题探索》,《财贸经济》,2001年第10期。
    ①熊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分析与模式选择》,《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7期。
    ②金峰峰:《在发展反贫困:相对发达地区农村反贫困财政政策选择》,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③徐小青:《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第42页。
    ①徐小青:《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第42页。
    ②李华:《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与财政制度创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③熊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村税费改革》,2003年厦门大学博士论文。
    ①相关的论述可参见陶勇著《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负担》,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40页;李华著《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与财政制度创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32页;李凌燕:《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9-53页。
    ②李大胜、范文正、洪凯:《农村生产型公共产品供需分析与供给模式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5期。
    ③马国贤:《中国公共支出与预算政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①陶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负担》,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转引自潘维、贺雪峰主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①笔者在这里参考了樊丽明、林万龙、李华等学者的观点,特此致谢!
    ②樊丽明:《中国公共产品市场与自愿供给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5页。
    ③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第45页。
    ④刘尚希:《公共支出范围:分析与界定》,《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
    ⑤投票是进行公共选择的最主要的方式,投票的规则主要有简单多数和比例多数等形式,详细的讨论见缪勒的《公共选择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①樊纲(1995),孙潭镇、朱刚(1995),叶兴庆(1996)和熊巍(2003)等在这方面作过具体的研究。
    ②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9页。
    ①史蒂文森:《集体选择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40、141页。
    ②奥尔森:《集体行为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9页。
    ①樊丽明:《中国公共品市场与自愿供给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①张军、何寒熙:《中国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改革后的变迁》,《改革》,1996年第5期。
    ②樊丽明:《中国公共品市场与自愿供给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4、173页。
    ③所谓买位制度是指政府向私立学校购买学额,由政府为入学学生交纳学费。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公立教育的发展,买位制度在香港被取消,改为政府直接向学校提供资助的方式。
    ④转引自樊丽明:《中国公共品市场与自愿供给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6-57页。
    ①转引自张军、何寒熙:《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改革后的变迁》,《改革》,1996年第5期。
    ② Vladimir.I.D and Alexander.I.S. Social Choice Mechanisms.2002.5.
    ①康芒斯:《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86~87页。
    ②能否把组织纳入到制度范畴,在制度经济学中存在较大争议。包括康芒斯、科斯、拉坦及舒尔茨在内的经济学家认为组织就是制度,而以诺思、柯武则和布罗姆利为代表的制度经济学家则明确认为组织不应包含在制度范畴之中,对此,诺思还借用比喻的方式来区分组织与制度。在诺思看来,制度类似于运动员的比赛规则,而组织则是运动员为赢得比赛把其技能和策略加以组织或模型的方式。在本文研究中,笔者也将制度与组织区别对待。
    ③舒尔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载于科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53页。
    ④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5-226页。
    ⑤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页。
    ①戴维斯、诺斯:《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载于《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中文版,第271-272页。
    ②段文斌等著《制度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4页。
    ③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第45页。
    ④戴维斯与诺斯:《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载于科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4页。
    ①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载于《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384页。
    ②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
    ③转引自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第90页。
    ①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中文版。
    ②诺斯:《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中文版,第20页。
    ③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载于《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79页。
    ④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中文版,第22页。
    ①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中文版,第23页。
    ②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中文版,第24页。
    ③政府概念在政治学和经济学中的理解是不完全相同的。在政治学研究中,国家与政府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一般认为,国家是在社会中享有主权的政治组织,而政府则是管理和行使国家主权的机构。(参见商红日:《国家与政府:概念的再界定》,《北方论丛》,2001年第3期)但是在经济学研究中,经济学家一般将国家和政府视为同等程度的概念。本文所持的政府概念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政府,即“以获得税收为条件提供保护和司法的一种组织”。(参见诺斯和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在现实生活中,广义的政府概念,包括全部国家的行政、立法和司法机构,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政府也包括党的机构。
    ①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要干预经济》,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第45页。
    ②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中文版,第159页。
    ③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载于《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4页。
    ①陈天祥:《论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10期。
    ②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中文版,第104页。
    ③转引自奥斯特罗姆:《制度分析与发展反思——问题与抉择》,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44页。
    ④拉坦:《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载于《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6页。
    ①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载于《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97页。
    ①赵德馨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49页。
    ②林毅夫、蔡防、李周著:《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增订版。
    ①张乐天:《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7页。
    ②刘凤芹:《农地制度与农业经济组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7页。
    ③陈吉元:《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1949-1989)》,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86页。
    ①陈吉元:《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1949~1989)》,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第314-315页。
    ②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③张乐天:《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54页。
    ④辛逸:《农村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研究》,中央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32页。
    ①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98页。
    ②本节内容主要参考了李华:《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与财政制度创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特此致谢!
    ①李华:《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与财政制度创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7~52页。
    ②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96页。
    ③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①转引自李燕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1页。
    ②实际上,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仍然沿用大量使用劳动力成本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做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与制度选择的路径依赖有着密切关系。
    ③《中国水利史稿》,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年版,转引自罗兴佐:《治水:国家介入与农民合作》,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页。
    ①高鉴国、高功敬:《中国农村公共品的社区供给:制度变迁与结构互动》,《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②徐小青主编:《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
    ①张军、蒋琳琦:《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变迁:理论视角》,《世界经济文汇》,1997年第5期。
    ②林万龙:《中国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49页。
    ③叶兴庆:《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经济研究》,1997年第6期。
    ①叶兴庆:《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经济研究》,1997年第6期。
    ①朱道华主编:《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转引自叶兴庆:《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经济研究》,1997年第6期。
    ② Perkins, D.H and Yusuf.S: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4.
    ③ http://unn.people.com.cn/GB/channel276/1653/3431/3433/200301/03/237280.html.
    ④罗兴佐:《治水:国家介入与农民合作》,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⑤参见李先念1979年在全国农田建设会议上讲话节录。转引自张军、何寒熙《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改革后的变迁》,《改革》,1996年第5期。
    ⑥叶兴庆:《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经济研究》,1997年第6期。
    ①朱金鹤:《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与效率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71页。
    ①冯海发、李溦:《我国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的数量研究》,《经济研究》,1993年第9期。
    ①参见《新中国农田水利建设成就(1949—1976年年)》,中国经济史论坛,http://econpmy.guoxue.com.
    ②叶文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的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3期。
    ③ World Bank,1997, Financing Health Care,pp.28-29, China 2020 Series Washington D.C.
    ④朱玲:《政府与农村基本医疗保健保障制度选择》,《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①杜润生:《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①林万龙:《中国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43页。
    ②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85页。
    ①黎柄盛:《村民自治的最初诱因:非集体化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失效》,《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②转引自朱玲:《政府与农村基本医疗保健保障制度选择》,《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③张军、何寒熙:《中国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改革后的变迁》,《改革》,1996年第5期。
    ④张军、蒋维:《改革后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理论与经验研究》,《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1期。
    ①陈锡文主编:《中国农村公共财政制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版,第58页。
    ①参阅徐小青:《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林万龙:《中国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①叶兴庆:《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经济研究》,1997年第6期。
    ①胡洪曙:《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分析与改革路径研究》,2005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论文。
    ①林万龙:《中国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70页。
    ①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
    ②李玲:《政府与农村基本医疗保健制度选择》,《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①参见孙潭镇、朱刚:《我国乡镇制度外财政分析》,《经济研究》,1993年第6期;叶兴庆:《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改革》,《经济研究》,1997年第6期。
    ②林毅夫:《发展战略与经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9页。
    ①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修订版,第89页。
    ①董志凯:《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变迁(1950-2006年)》,《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3期。
    ①王惠平:《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从税费改革到综合改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92页。
    ②孙潭镇、朱刚:《我国乡镇制度外财政分析》,《经济研究》,1993年第6期;樊纲:《论公共收支的新规范》,《经济研究》,1995年第6期。
    ①基于本文的论题,这里仅仅论述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有关的“三农”政策。
    ②蔡防:《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年:制度经济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③蔡昉:《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年:制度经济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①彭新万:《我国“三农”制度变迁中政府作用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253页。
    ①朱刚:《农村税费改革与乡镇财政缺口》,《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2期。
    ②吴理财:《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财政的影响及后果》,《比较》,第4辑,中信出版社,2002年。
    ③何建春:《税费改革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金融与经济》,2006年第11期。
    ①朱金鹤:《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与效率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83页。
    ②《一号文件助推三农中央财政投入有望接近7000亿》,人民网,http://news.eastday.com/c/20090206/u 1 a4151372.html
    ③王绍光:《大转型: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①林万龙、刘仙娟:《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基于交易成本角度的探讨》,《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4期。
    ②罗兴佐:《治水社会:国家介入与农民合作》,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8页。
    ③杨卫军、王永莲:《农村公共产品提供的“一事一议”制度》,《财经科学》,2005年第1期。
    ①徐小军、郭琴:《农村“一事一议”历史形成、制度缺陷及完善路径》,《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②孙国贵:《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的反思》,《江苏农村经济》,2005年第10期。
    ①睢党臣:《工业反哺农业条件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兰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①陈锡文:《中国农村公共财政制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版,第253页。
    [1]奥尔森:《集体行为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奥斯特罗姆:《制度分析与发展反思——问题与抉择》,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3]程漱兰:《中国农村发展:理论和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蔡防:《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年:制度经济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5]陈柏松、张斌:《农民负担现状、成因及对策》,《农业经济问题》,1993年第3期。
    [6]陈吉元:《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1949~1989)》,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7]陈天祥:《论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10期。
    [8]陈锡文主编:《中国农村公共财政制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版。
    [9]曹锦清、张乐天、陈中亚:《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10]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1]丹尼尔.W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2]戴维斯、诺斯:《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载于《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中文版。
    [13]董志凯:《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变迁(1950~2006年)》,《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3期。
    [14]段文斌等著:《制度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樊丽明:《中国公共产品市场与自愿供给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6]樊纲:《论公共收支的新规范》,《经济研究》,1995年第6期。
    [17]郭熙保:《农业发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8]谷洪波:《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变迁》,《改革》,2004年第6期。
    [19]高鉴国、高功敬:《中国农村公共品的社区供给:制度变迁与结构互动》,《社 会科学》,2008年第3期。
    [20]胡书东:《经济发展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国财政制度变迁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21]胡洪曙:《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分析与改革路径研究》,2005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论文。
    [22]黄少安:《制度变迁主体角色转换假设及其对中国制度变革的解释》,《经济研究》,1999年第1期。
    [23]黄志冲:《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的经济学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第6期。
    [24]冯海发、李溦:《我国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的数量研究》,《经济研究》,1993年第9期。
    [25]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版。
    [26]韩俊、罗丹:《中国农村卫生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
    [27]盖尔.约翰逊:《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8]睢党臣:《工业反哺农业条件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兰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29]蒋雅文:《论制度变迁理论的变迁》,《经济评论》,2003年第4期。
    [30]贾康、孙洁:《农村公共产品与服务提供机制的研究》,《管理世界》,2006年第12期。
    [31]金峰峰:《在发展反贫困:相对发达地区农村反贫困财政政策选择》,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32]康芒斯:《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33]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34]拉坦:《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载于《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5]黎柄盛:《村民自治的最初诱因:非集体化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失效》,《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36]李长明:《中国农村卫生发展现状与策略思考》,《中国卫生资源》,2001年第 1期。
    [37]李大胜、范文正、洪凯:《农村生产型公共产品供需分析与供给模式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5期。
    [38]李华:《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财政制度创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39]李燕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40]李彬:《乡镇公共产品制度外供给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1]吕恒立:《试论公共产品的私人供给》,《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42]吕云涛、王玉龙:《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及比较研究》,《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43]廖金:《农民负担过重的调查与思考》,《中国农村经济》,1995年第7期。
    [44]廖奕:《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的宏观观察与求解》,《理论观察》,2002年第3期。
    [45]林毅夫、蔡防、李周著:《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增订版。
    [46]林毅夫:《发展战略与经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7]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载于《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48]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载于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9]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0]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1]林万龙:《家庭承包制的实施与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变迁》(博士论文),北京国家图书馆。
    [52]林万龙:《中国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53]林万龙、刘仙娟:《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基于交易成本角度的探讨》,《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4期。
    [54]陆益龙:《嵌入性政治与村落经济的变迁:安徽小岗村调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5]陆学艺:《家庭承包责任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6]刘凤芹:《农地制度与农业经济组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7]刘尚希:《公共支出范围:分析与界定》,《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
    [58]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修订版。
    [59]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0]1罗兴佐:《治水:国家介入与农民合作》,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62]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3]缪勒:《公共选择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4]马国贤:《中国公共支出与预算政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5]牛若峰:《中国农业的变革与发展》,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年版。
    [66]牛若峰:《中国的“三农”问题——回顾与展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67]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8]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中文版。
    [69]诺斯和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70]农村地区公共产品筹资方式研究课题组:《农村地区公共产品筹资:制度转型与政策建议》,《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3期。
    [71]潘维、贺雪峰主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72]彭新万:《我国“三农”制度变迁中的政府作用》,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73]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74]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75]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年版。
    [76]秦晖:《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7]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8]史蒂文森:《集体选择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79]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86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6年版。
    [80]舒尔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载于科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81]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
    [82]速水佑次郎、拉坦:《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83]商红日:《国家与政府:概念的再界定》,《北方论丛》,2001年第3期。
    [84]孙国贵:《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的反思》,《江苏农村经济》,2005年第10期。
    [85]孙潭镇、朱刚:《我国乡镇制度外财政分析》,《经济研究》,1993年第6期。
    [86]杜润生:《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7]陶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负担》,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8]陶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负担问题探索》,《财贸经济》,2001年第10期。
    [89]王绍光:《大转型: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90]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91]吴理财:《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财政的影响及后果》,《比较》,第4辑,中信出版社,2002年。
    [92]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93]王惠平:《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从税费改革到综合改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94]辛逸:《试论人民公社的历史地位》,《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5期。
    [95]辛逸:《农村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研究》,中央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
    [96]辛波、杨海山:《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变革》,《山东社会科学》,2006 年第4期。
    [97]熊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分析与模式选择》,《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7期。
    [98]熊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村税费改革》,2003年厦门大学博士论文。
    [99]徐小军、郭琴:《农村“一事一议”历史形成、制度缺陷及完善路径》,《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100]徐小青:《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
    [101]叶兴庆:《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改革》,《经济研究》,1997年第6期。
    [102]叶文辉:《中国公共产品供给研究》(博士论文),北京国家图书馆。
    [103]叶文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的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3期。
    [104]叶子荣、刘鸿渊:《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历史、现状与重构》,《学术研究》,2005年第1期。
    [105]杨翠迎:《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版。
    [106]杨瑞龙:《论制度供给》,《经济研究》,1993年第8期。
    [107]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
    [108]杨卫军、王永莲:《农村公共产品提供的“一事一议”制度》,《财经科学》,2005年第1期。
    [109]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10]袁庆明:《制度效率的决定与制度效率递减》,《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111]阎坤:《中国县乡财政体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2]张厚安、徐勇:《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武汉出版社,1995年版。
    [113]张军:《乡镇财政制度缺陷与农民负担》,《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第4期。
    [114]张军、何寒熙:《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改革后的变迁》,《改革》,1996年第5期。
    [115]张军、蒋琳琦:《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变迁:理论视角》,《世界经济文汇》,1997年第5期。
    [116]张军、蒋维:《改革后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理论与经验研究》,《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1期。
    [117]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对制度的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18]张进铭:《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英、美、日、韩四国为例》,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
    [119]张乐天:《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20]张元红:《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与筹资》,《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5期。
    [121]赵德馨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22]赵怀俊:《论我国地方公共产品供给民营化》,《经济体制改革》,2003年第6期。
    [123]周琳琅:《统筹城乡发展: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124]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25]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
    [126]周飞舟:《分税制十年:制度及其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127]朱玲:《政府与农村基本医疗保健保障制度选择》,《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128]朱道华主编:《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
    [129]朱刚:《我国财政支农规模问题分析》,《中国农村经济》,1998年第10期。
    [130]朱刚:《农村税费改革与乡镇财政缺口》,《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2期。
    [131]朱金鹤:《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与效率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版。
    [132]曾晟:《公共产品供给的市场机制问题研究》,《财政研究》,2005年第2期。
    [133]《中国水利史稿》,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年版.
    [134]《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135]《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136]《中国财政统计年鉴》,中国财政杂志社。
    [137]Coase, R.H. The Lighthouse in Economics.v.17, N.2(october),1974.
    [138]Demsetz H.Ownership The Private Production of Public Good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3(0ctober),1970.
    [139]Dreeze and Sen,1989, Hunger And Public Action,pp.206-210, Clarendon Press,Oxford..
    [140]Goldin, K, D. Equal Access vs Selective Access:A Critique of public Goods Theory. Public Choice.29(spring),1979.
    [141]James M.Buchanan,An Economic Theory of Club. Economics,32(February), 1965.
    [142]Josef Falkinger.Efficient Private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 by Rewarding Deviations form Average.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pp413-422,1996.
    [143]North, D,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Yale University Press,1983.
    [144]Perkins, D.H and Yusuf.S: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4.
    [145]Pual.Samuelson: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Vol.36.pp387,1954.
    [146]Oakland,W.H.Congestion,Public Goods and Welfare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pp339-357,1972.
    [147]Ruttan and Hayami Yajiro 1984:Toward a Theory of Induce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P204.
    [148]Samuelson,Paul A. 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36(November),1954.
    [149]Schmidtz, David. Contracts and Public Goods. Harvad Journal of Law and Public Policy.10(spring),1987.
    [150]Vladimir.I.D and Alexander.I.S. Social Choice Mechanisms.2002.5.
    [151]World Bank,1997, Financing Health Care,pp.28-29, China 2020 Series,Washington D.C.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