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清至近代武汉游憩地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明清至近代,武汉成为我国中部最重要的贸易中转站和以商业为主的综合性大都会。与此相适应,这一时期武汉的娱乐休闲生活也十分丰富,休闲场所种类多样,分布广泛,其空间变迁也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本文主要利用文献记载,结合实地考察,全面探讨了明清至近代武汉游憩地的类型、空间分布和规律性特征。
     全文分为三章。
     明代,武汉游憩地以传统类型为主,包括了山水寺观、园林、名胜古迹等,点状分布于武昌、汉阳两镇。官宦文人为旅游休闲活动的主体。
     清前期至1861年汉口开埠前,武汉游憩地仍为传统类型,但已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水平。武昌城内蛇山、滋阳湖、宁湖一带,城外东郊长春观、洪山、卓刀泉一带,汉阳城外的北郊大别山、月湖一带,形成了呈带状、块状分布的游憩地。清前期汉口崛起,外地商人云集,带动了汉口游憩活动的兴盛。在汉口城外(今长堤街)以北形成了后湖游憩区。商人和普通民众成为游憩活动的重要参与者。
     1861年至民国时期,受西方文化影响,武汉游憩地有了较大的变化。一些新型游憩地像电影院、体育运动场所、城市公园、综合性娱乐场所等应运产生,并集中分布于汉口。而武昌、汉阳的游憩地仍以传统类型为主,有向周边扩展的趋势。
     明清至近代武汉城区游憩地空间分布、演变的研究,为我们了解武汉城市空间的扩展、历史地理状况以及武汉地域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同时,还为今天武汉游憩地建设提供了一点启示。
From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o the modern times, the development of recreational places in Wuhan fell into three phases.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recreational places were mainly traditional type, including hills and lakes, temples, gardens and points of interest, scattering in Wuchang and Hanyang city. The greater part of the tourists were officials and literators.
    The recreational places maintained the traditional type that reached the mature level before Wuhan opened. Some recreational places expanded to be the recreational belts or districts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ity. The merchants and citizens became the main participants of the recreation.
    After Wuhan opened, with the influence of foreign culture, the recreational places presented the great changes not only in the type but also on the layout. Many modern recreational places, for example, cinemas, playgrounds, parks and some integrative recreational grounds, emerged and came in full flourish rapidly in Hankow. The layout of the space of the traditional recreational places located in Wuchang and Hanyang showed an obvious trend of expanding.
    The study about the recreational places of Wuhan in the historical period will offer us a special point of view to realize the spread of urban space, the situation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regional culture of Wuhan. In addition, it will bring us some illuminations for the present construction of the recreational places.
引文
1.[明]陈循等:《寰宇通志》,《玄览堂丛书续集》第57册,国立中央图书馆影印本。
    2.[明]刘汝松、贾应春修、朱衣纂:嘉靖《汉阳府志》,《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
    3.[明]薛纲纂修、吴廷举续修:嘉靖《湖广图经志书》,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影印本。
    4.[明]徐学谟纂修:万历《湖广总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齐鲁书社,1996年。
    5.[清]裴天赐修、罗人龙纂:康熙《湖广武昌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第二册),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6.[清]杜毓秀纂修:康熙《武昌府志》,清康熙抄本。
    7.[清]陈国儒修、李宁仲纂:康熙《汉阳府志》,清康熙刻本。
    8.[清]迈柱修、夏力恕纂:雍正《湖广通志》,清雍正十一年刻本。
    9.[清]陶士偰修、刘湘煃纂:乾隆《汉阳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第一册),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10.[清]刘嗣孔修、刘湘煃纂:乾隆《汉阳县志》,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三十六册),1992年。
    11.[清]范锴著、江浦等校释:《汉口丛谈校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12.[清]叶调元著,徐明庭、马昌松校注:《汉口竹枝词校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
    13.[清]许盛春、张行简纂:同治《汉阳县志校》,《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第七册),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14.[清]王庭桢修、彭崧毓纂:同治《江夏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第三十二册),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15.[清]黄式度修、王柏心纂:同治《续辑汉阳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第四、五册),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16.[清]胡兆春撰:《尊闻堂诗集》,同治六年刊本。
    17.[清]胡月樵编:《黄鹄山志》,同治十三年退补斋刻本。
    18.[清]濮文昶修、张行简纂:光绪《汉阳县识》,《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第五册),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19.[清]丁宿章辑:《湖北诗徵传略》,光绪丁氏注北草堂刊本。
    
    
    20.[清]宦应清辑:《汉上消闲集》,振华印书馆刊,宣统三年屏凤庄旧主汉上刊本。
    21.徐焕斗著、王夔清纂:《汉口小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第四册),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22.吕调元、刘承恩修,张仲炘、杨承禧纂:民国《湖北通志》,民国十年刻本。
    23.侯祖畲修、吕寅东纂:民国《夏口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第三册),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24.罗汉著,徐明庭校注:《民初汉口竹枝词今注》(武汉文史文丛第一辑),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年9月。
    25.徐明庭辑校:《武汉竹枝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26.任桐辑:《沙湖志》(不分卷),民国十三年刻本。
    27.文士员编:《武昌要览》,武昌亚新地学社,民国十四年第四版。
    28.王葆心著,陈志平、温显贵等点校:《续汉口丛谈·再续汉口从谈》,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1.潘新藻:《武汉市建置沿革》,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
    2.黎少岑:《武汉今昔谈》,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
    3.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第九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59年。
    4.秦滉、艾政宽:《汉阳何处郎官湖》,《武汉春秋》1983年第5期。
    5.皮明庥、李权时主编:《武汉通览》,武汉出版社,1988年。
    6.符号:《<江汉图>跫恰罚洞呵铩罚?988年第1期。
    7.程干庭主编:《武汉地名志》,武汉出版社,1990年。
    8.吕调元等:《湖北通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9.王永年:《论晚清汉口城市的发展和演变》,载杨蒲林、皮明庥主编《武汉城市发展轨迹——武汉城市史专论集》,天津社会科学院,1990年。
    10.张崇明:《旧时武汉的茶馆、餐馆、旅馆及其文化、经济功能》,载杨蒲林、皮明庥主编《武汉城市发展轨迹——武汉城市史专论集》,天津社会科学院,1990年。
    11.武汉地名委员会:《武汉地名图集》,武汉出版社,1991年。
    12.吴祥斌:《武汉历史地理初探》,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1年。
    13.童仲屏:《大赌场——汉口西商跑马场》,《武汉文史》,1991年第4辑。
    14.徐明庭主编:《武汉风情》,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年。
    15.方明、陈章华:《武汉旧日风情》,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
    
    
    16.陈宝良:《明代旅游文化初识》,《东南文化》1992年第2期。
    17.武汉市园林局编:《武汉风景名胜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
    18.皮明庥主编:《近代武汉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19.《湖北旅游景观鉴赏辞典》编辑委员会:《湖北旅游景观鉴赏辞典》,新华出版社,1993年。
    20.濮世谷:《武昌地区湖塘之演变》,《武汉文史资料》, 1994年第4辑。
    21.陈建勤:《论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活动及其社会意义》,《扬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
    22.黄金周:《汉口的观音阁》,《武汉文史》,1996年第3期。
    23.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24.夏咸淳:《明人山水趣尚》,《学术月刊》1997年第4期。
    25.吴承照:《游憩规划的定性、定位与定向》,《城市规划汇刊》1997年第6期。
    26.李昂:《明清时期武汉地区城市历史地理几个问题的考察》,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7年。
    27.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武汉市志·文化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
    28.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武汉市志·城市建设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
    29.《武汉历史地图集》编纂委员会编辑:《武汉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8年。
    30.吴承照:《现代城市游憩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
    31.皮明庥:《汉口五百年》,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32.武汉档案馆、博物馆编:《武汉旧影》,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
    33.张建民:《湖北通史·明清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34.田子渝、黄华文:《湖北通史·民国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35.宫宝利:《清代民间酬神演戏与社区文娱活动》,《天津师大学报》,1999年第2期。
    36.萧志华主编:《湖北社会大观》,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37.池莉:《老武汉:永远的浪漫》,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年。
    38.王云才、郭焕成:《略论大都市郊区游憩地的配置——以北京市为例》,《旅游学刊》2000年第2期。
    39.雷友山:《浅谈武汉茶馆的过去与现在》,《农业考古》2000年第4期。
    40.曹必宏、戚厚杰:《湖北旧影》,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41.湖北省地图院:《武汉市地图册》,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01年。
    42.胡红艳:《明人冶游之尚》,《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4期。
    43.杨新军、刘军民:《城市旅游开发中的产品类型与空间格局》,《西北大学学报(自科版)》2001年第4期。
    
    
    44.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地理科学》2001年第8期。
    45.余文祥:《楚剧进城一百年》(武汉文史文丛第一辑),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年。
    46.杨蒲林著:《武汉史话》,武汉出版社,2002年。
    47.刘凤云:《清代的茶馆及其社会化的空间》,《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48.王雪梅:《论清代成都地区的旅游休闲活动及其影响》,《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49.洪亮平、唐静:《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及规划演变》,《新建筑》2002年第3期。
    50.曾艳红、蔡述明:《明清时期汉口经济发展的地理因素》,《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51.张翰卿:《城市中心区游憩功能的开发——以武汉市为例》,《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2年第5期。
    52.陈建勤:《明清江南地区的文人游风》,《旅游科学》2002年第6期。
    53.侯国林、黄震方、赵志霞:《城市商业游憩区的形成及其空间结构分析》,《人文地理》 2002年第10期。
    54.占绍香:《清代武汉的消闲消费研究》,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