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篡夺公司机会及其法律规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现代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张,证券市场的高度发达和股权的日益分散,公司管理层权力的膨胀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代理问题”也成为困扰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公司治理的一大难症。而“篡夺公司机会”正是“代理问题”的现实表现之一。对此,英美法系通过判例确立了“公司机会规则”(Corporate Opportunity Doctrine)作为规制管理者篡夺公司商业机会的法律制度,并逐渐发展成为英美法上重要的公司制度之一。而在我国,管理者篡夺公司商业机会、损公肥私的现象同样十分突出,如何对之进行有效遏制以保障公司和股东的权益,无疑是当前我国法律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篡夺公司机会禁止制度对于我国来讲仍显得比较陌生,国内论著虽时有涉及却篇幅不多,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造成我国相关制度缺失的原因之一。故笔者择此题目来写作自己的毕业论文,希望通过对英美法上“公司机会规则”的理论基础和制度架构的挖掘整理,以及对我国相关情况的比较分析,为最终能确立我国的篡夺公司机会禁止制度尽一份绵薄之力。
     本文除引言和结语之外,由篡夺公司机会禁止制度的一般问题、制度的构架、我国相关制度及其完善三部分组成,就篡夺公司机会禁止制度,分别回答“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做”三个问题。
     第一部分——篡夺公司机会禁止制度的一般问题 首先以英国公司法上的经典案例勾勒出“公司机会规则”的概貌,然后从经济学和法学两方面进行分析,以说明确立篡夺公司机会禁止制度的必要性。本部分指出,由于现代企业中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公司管理者与股东的目标函数不一致,导致了现代公司治理中“代理问题”的产生,使得管理者篡夺公司机会不可避免,需要确立相应制度加以规制。同时指出,以董事为代表的公司管理者与公司间的法律关系的性质决定了公司管理者负有不得篡夺公司商业机会的义务。而英美法中关于管理者与公司间法律关系的性质有“代理关系”和“信托关系”两种学说,作者分别运用英美代理法和信托法上相关理论证明了“公司机会规则”的合理性,并指出管理者与公司之间实际上为一种信义关系,管理者应向公司承担包括注意义务与忠实义务在内的信义义务,而不得篡夺公司机会则包含在管理者的忠实义务之中。
    
     第二部分一一篡夺公司机会禁止制度的构架本部分力图从篡夺公司
    机会的主体、公司机会的认定、篡夺公司机会的救济和管理者的抗辩理由
    四部分来说明“公司机会规则”是什么的问题。作者首先指出,篡夺公司
    机会的主体是包括公司董事、高级职员和控制股东在内的公司高级管理人
    员;然后以美国法为例介绍了公司机会的数种认定标准,包括利益与预期
    利益标准、经营范围标准、公正性标准、结合标准、权力滥用标准、双重
    标准和区分公司标准,并分别做出分析评价;对于管理者篡夺公司商业机
    会的行为,主要通过不当得利和推定信托两种方式加以救济;另外,英美
    法上对于“公司机会规则”存在一些例外情况,管理者可以就其利用公司
    机会提出相应的抗辩理由,但由于公司机会认定标准的不统一,导致抗辩
    理由并非统一适用。
     第三部分一一篡夺公司机会禁止制度与我国相关制度及其完善本部
    分主要就我国应当引进篡夺公司机会禁止制度加以论证。作者首先指出,
    我国企业面临着严重的“内部人控制”困境,管理者篡夺公司机会的现象
    日益猖撅;然后将我国“竞业禁止”制度与“公司机会规则”进行比较,
    指出我国篡夺公司机会禁止制度的缺失;随后作者对德国、日本和韩国的
    相关立法进行了分析,指出同为大陆法系的此三国在其“竞业禁止”制度
    中大致包含了管理者禁止篡夺公司机会的义务,从而说明我国不应当对该
    制度加以排斥,并通过我国公司法中管理者的忠实义务和民法中的诚实信
    用原则来证明我国具有该制度的生存空间和理论基础,而相关规章文件的
    态度也说明我国已经具有了该制度的萌芽;最后笔者认为,我国应当引进
    篡夺公司机会禁止制度,并对该制度的确立做出了一些建议。
Because of the expansion of modern corpora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securities markets and the corporate equity holding splits, the power of corporate managers has greatly expanded. With corporate managers being the controllers of corporations, the Agency Problem has troubled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many countries including China.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managers from usurping corporate opportunities, the Corporate Opportunity Doctrine (hereinafter referred as COD) has been developed in common law. Although the usurpation of corporate opportunities has been a severe problem in China, COD is not fully discussed. Since it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that should be urgent for us to resolve, the author chooses this theme as academic dissertation. Based on analyzing the theory and institution construction of COD in common law, comparing it with the situation in China, the dissertation is trying to give some advice to the legislation of our country.
    In addition to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i.e., an outline of COD, institutional frame of COD, and the connotation of COD to our country, which respectively aim at explaining COD by why, what and how.
    Part one, an outline of COD. This part gives a survey of COD through a leading case in English company law. Then, it tries to prove the necessity of COD, adopting the research approach of combining economics and law science. Because of the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in modem corporations and different goals between managers and stockholders, the Agency Problem is inevitable as well as usurpation of corporate opportuniti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duty of not to usurp corporate opportunities could be proved through the theories of agency and trust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agers and stockholders. Actually, there is a fiduci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e duty of loyalty prevents managers from usurping the opportunities of corporations.
    Part two, institutional frame of COD. This part drives at answering what is COD.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directors, officers and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should bear the duty of not to usurp corporation opportunities. Then, some tests
    
    
    in American case law to determine a corporate opportunity are discussed. For the legal relief of the usurpation, there i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ies of unjust enrichment and constructive trust. Finally, some defenses are offered to managers, but they are not absolute.
    Part three, the connotation of COD to our country. This part mostly discussed why we should adopt COD in China. First, we conclude that the problem of insider control has been urgent to resolve in China. Then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we haven't an efficient institution to prevent the usurpation of corporation opportunities after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OD and non-competing system in China. After analyzing the relevant legislation in Germany, Japan and Korea, the author tries to prove the legal basis of COD in China through the theories of duty of loyalty and good-faith principle. The author holds strongly that COD should be introduced into our country, and by the way the author gives some pieces of advice on corporate legislation of our country.
引文
1.斯韦托扎尔·平乔维奇:《产权经济学——一种比较体制的理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张开平:《英美公司董事法律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3.张明澍编:《英美公司法经典案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4.[加]布莱恩·R·柴芬斯:《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林华伟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5.詹森,梅克林:“企业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与所有权结构”,陈郁主编:《所有权、控制权与激励——代理经济学文选》,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7.[美]马克·J·洛:《强管理者,弱所有者》,郑文通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版。
    8.张军:《现代产权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9.费方域:“两权分离、代理问题和公司治理”,《上海经济研究》1996年第8期。
    10.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11.张维迎:《博奕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12.何美欢:《公众公司及其股权证券》(上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3.拉菲·拉波塔等:“投资者保护与公司治理”,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2年第4期。
    14.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15.费方域:《企业的产权分析》,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6.埃里克·奥茨:“代理人偷懒和委托人滥用——一种关于厂商的法律理论”,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2年第4期。
    
    
    17.齐斌:《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法律监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8.何美欢:《香港代理法》(上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9.[英]R.E.G.佩林斯,A.杰弗里斯编:《英国公司法》,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版。
    20.徐海燕:《英美代理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1.梁慧星:《中国民法经济法诸问题》,北京:法律出版1991年版。
    22.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北京大学1996年版。
    2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24.张维迎:“企业理论及其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5.[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1999年版。
    26.[美]罗伯特·C·克拉克:《公司法则》,胡平等译,北京:工商出版社1999年版。
    27.李泽沛主编:《香港法律大全》,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8.梅慎实:《现代公司机关权力构造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1996年版。
    29.黄来纪:《公司董事制度构成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30.赖源河,王志诚:《现代信托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1.何宝玉:《英美信托法原理与判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32.张淳:《信托法原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3.周小明:《信托制度比较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34.梅慎实:“董事义务判断比较研究”,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1996年第3期。
    35.张民安:《现代英美董事法律地位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36.张天民:“论信托财产上权利义务的冲突与平衡”,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9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37.[美]罗伯特·W·汉密尔顿:《公司法》(第四版),李存捧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8.张汉槎:《香港公司法原理与实务》,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4年版。
    39.徐燕:《公司法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40.薄守省:“论美国法上的公司机会原则”,沈四宝主编:《国际商法论丛》(第4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41.[日]宫本仁:“试论董事的注意义务(续)”,《亚太经济》1997年第3期。
    
    
    42.张民安:“董事的法律地位研究”,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1998年第7期。
    43.徐卫东,祝杰:“董事的信托义务研究——从制度协调的视角调控董事行为的一种尝试”,中国民商法律网www.civillaw.com。
    44.赖英照:“公司法人本质之理论”,赖英照:《公司法论文集》,中国台湾地区证券市场发展基金会编印,1980年版。
    45.陈东:“英国公司法上的董事‘受信义务’——兼与王保树、孔祥俊、梅慎实等诸位先生商榷”,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1998年第9期。
    46.沈达明:《衡平法初论》,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7.David M.Walker:《牛津法律大辞典》,李双元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48.刘俊海:《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的保护》,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49.殷召良:《公司控制权法律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50.王保树:“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和董事会”,《外国法译评》1994年第1期。
    51.李昌麒主编:《经济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2.[澳]Clarke:“重新审议董事义务的判断标准”,《亚洲法》1994年第4期。
    53.[美]小阿尔弗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54.武忆舟:《公司法论》,台北:三民书局1980年版。
    55.张民安:“公司少数股东的法律保护”,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九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56.李明辉:“对引进外部独立董事的几点思考”,法大民商经济法律网www.ccelaws.com。
    57.刘俊海:“论独立董事制度”,中国民商法律网www.civillaw.com.cn。
    58.王保树,崔勤之:《中国公司法原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59.王保树,杨继:“论股份公司控制股东的义务与责任”,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2年第8期。
    60.易宪容:“‘隧道行为’暴露治理漏洞”,《中国企业家》2002年第7期。
    61.赖英照:“关系企业法律问题及立法草案之研究”,赖英照《公司法论文集》,中国台湾地区证券市场发展基金会编印,1980年版。
    62.朱伟一:《美国公司法判例解析》,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63.薜波主编:《元照英美法词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64.[美]彼得·哈伊:《美国法律概论》,沈宗灵译,北京:北京大学1983
    
    年版。
    65.刘桂清:“公司机会规则研究”,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 2002年第9期。
    66.石旭雯:“篡夺公司机会禁止制度研究”,《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第9期。
    67.何俊:“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编《金融发展与企业改革》,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68.高明华:“对内部人的约束:从外部角色进入角度的考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10期。
    69.张曙光:“企业理论创新与分析方法改造”,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0.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71.郑万清:“论公司法上的竞业禁止”,《学习与思考》1997年第7期。
    72.苏义保:“论公司董事的竞业禁止义务”,《法学探索》1997年第3期。
    73.张海莹,刘炳君:“公司董事的竞业禁止义务”,《政法论丛》1998年第6期。
    74.张立新:“论竞业禁止”,徐国栋主编:《罗马法与现代民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75.黄来纪:“董事竞业禁止义务论”,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1999年第11期。
    76.蒋大兴:“董事离任义务立法规制”,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77.[美]本杰明·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78.杜景林,卢谌译:《德国民法典》,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9.付黎旭、吴氏译:《日本国商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80.贾仁梅、郑冲译:《德国股份公司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81.[韩]李基秀:“韩国的公司治理”,宋彪译,《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第3卷第2期。
    82.[韩]李哲松:《韩国公司法》,吴日焕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3.史尚宽:《债法各论》,台北:台湾荣泰印书馆1981年版。
    84.雷兴虎:“论公司的介入权”,《法学研究》1998年第4期。
    85.曹顺民:“董事竞业禁止义务法律问题研究”,顾功耘主编:《公司法律评论》2003年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6.吴日焕译:《韩国商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7.谢哲胜:“大陆法和英美法的融合”,《国立中正大学法学集刊》第六期。
    88.刘俊海:《股东权法律保护概论》,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5年版。
    89.耀振华:“公司民事责任制度研究”,《法学评论》1994年第3期。
    90.石少侠等:“论公司董事与董事责任”,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1997年第6期。
    91.王衡:“论完善我国公司立法中的董事忠实义务制度”,《现代法学》2000年第5期。
    92.董峻峰:“董事越权代表公司法律问题研究”,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1997年第2期。
    93.薄振峰:“论董事会决议瑕疵的法律救济”,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1998年第11期。
    94.刘桂宗:“我国公司法人机关民事责任研究(续)”,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1999年第12期。
    95.陈景菁:“论董事篡夺公司机会之禁止义务”,《学术交流》2000年第3期。
    96.梁慧星:《民法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97.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98.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上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9.单飞跃:“经济法的法价值范畴研究”,《现代法学》2000年第1期。
    1. L. D.Solomon, D. E.Schwarts & E. J.Weiss, Corporations: Law and Policy, West Publishing Co.1994.
    2. Joseph A Livingston, The American Stockholder, J B Lippincott Co.1958.
    3. Victor Brudney and Robert Charles Clark, A New Look at Corporate Opportunities, Harvard Law Review, Vol.94, 1981.
    4. L.C.B, Gower, Gower's Principles of Modern Company Law (4th ed.), Steven & Sons, 1979.
    5. Tom Hadden, Company Law and Capitalism, Willmer Brothers Ltd., 1972.
    6. Pennington, Pennington's Company Law, Butterworths, 1985.
    7. Delarme R.Landes,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The Corporate Opportunity
    
    Doctrine:In Defense of A Contextual Disclosure Rule, 74 Temple L. Rev. 837,2001.
    8. Harvey Gelb, The Corporate Opportunity Doctrine—Recent Cases and The Elusive Goal of Clarity, 31 U.Rich.L.Rev.371,1997,3.
    9. Deborah A. Demott, Beyond Metaphor: An Analysis Of Fiduciary Obligation, 1988 Duke L.J. 879,11.
    10. Robert Cooter and Bradley J. Freedman, The Fiduciary Relationship: Its Economic Character And Legal Consequences, 66 N.Y.U.L. Rev. 1045,1991,10
    11. PAT K. CHEW, Competing Interests In The Corporate Opportunity Doctrine,67 N.C.L. Rev. 435,1989,1.
    12. Seavey, The Rationale of Agency, 29 Yale LJ859, 1920.
    1.北大法律信息网:www.chinalawinfo.com
    2.经济法网:www.cel.net.cn
    3.中国民商法律网:www.civillaw.com.cn
    4.华东公司法网:www.corplawinfo.com
    5.经法网:www.economiclaw.com.cn
    6.西部民商法网:www.zwyonline.com
    7.法大民商经济法律网:www.ccelaws.com
    8.法心网:www.lawheart.net
    9.法源法律网:www.lawbank.com.tw
    10.元照法律网:www.angle.com.tw
    11.中国期刊网:www.cnki.net
    12.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www.csrc.gov.cn
    13.中国法院网:www.chinacourt.org
    14. www.lexis.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