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合法性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任何公共权力主体都要为谋求合法性作出努力。公共权力主体与客体是合法性的结构载体,合法性往往通过公共权力主体的制度安排来实现,表现为非正式制度安排(意识形态)和正式制度安排的良性互动。在人类政治发展的过程中,公共权力的主体经历了多种不同的转换形式。现代政治社会的构成通常有三个要素:公民、政党、公共权力。公共权力通常通过政党来实现。合法性是政党有效政治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一个政党失去了合法性不可避免的要被历史所淘汰。政党政治合法性的本质是党群关系,其实现和特征受制度安排的内在规定。政党以何种形式产生,往往对政党合法性的诉求产生很大的影响。中国政党政治合法性不完全同于西方政党政治合法性,既有共同的规律,也有中国历史发展本身带来的特殊性。本文以非正式制度安排和正式制度安排的互动关系为分析工具,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活动(革命和执政)作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新世纪党的政治合法性的发展路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价值理性(非正式制度安排)和社会主义制度技术理性(正式制度安排)的统一。
Every owner of public power makes the effort to seek the legitimacy .The owner and the object of public power is the structural carrier of the legitimacy. The owner realizes its legitimacy through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that is, the well interaction of informal institution (ideology) and formal institution. In the proces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the owner of public power has come through different forms. In modern society, citizens, parties, and public power form the modem politics. Parties fulfill the public power, and the legitimacy is the prerequisite of the parties' political practice. The party who loses the legitimacy will lose its life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The essence of political legitimacy of parties i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parties and masses.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regulates its realization and features. The natal way of parties often has great influence on its political legitimacy. The political legitimacy of CCP does not identify with political legitimacy of the western parties incompletely, with the common rule but more particularities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hina. With the analytical tool of "the interaction of informal institution (ideology) and formal institution",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political practice (revolution and reign) of CCP, and brings forward my suggestions of the developing path for political legitimacy of CCP, that is, adhering to the interaction of value rationality of socialism (informal institution) and the technical rationality (formal institution).
引文
[1] 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2]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3] 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
    [4] 黄少群、叶庆科主编:《从邓小平到江泽民领导的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
    [5] 王长江、姜跃著:《政党执政方式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6] 齐锡生著:《中国的军阀政治(1916—1928》,杨云若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7] 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8年。
    [8] 哈贝马斯著:《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出版社,1989年。
    [9] 李泽厚著:《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年。
    [10] 陶东明、方明明著:《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11] 胡荣著:《理性选择与制度实施》,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
    [12] 杨小民、周翼虎著:《中国单位制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
    [13] 方江山著:《非制度政治参与》,人民出版社,2000年。
    [14] 龙磊著:《改革从这里起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
    [15] 李强著:《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16]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17] 李惠斌、杨雪冬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18] 张国钧著:《邓小平的利益观》,北京出版社,1998年。
    [19].风笑天著:《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20] 方福前著:《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21] 马克思.韦伯著:《经济与社会》(上、下),商务印书馆,1998年。
    [22] 哈贝马斯著:《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23] [美]亨廷顿:《第三波》,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24]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
    [25] 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26] [美]孔飞力著:《叫魂 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27] [意]杰奥瓦尼·阿锐基著:《金钱权力与我们社会的根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
    [28] 黄宁仁著:《万历十五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29] 亨廷顿著:《变革社会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30] 道格拉斯·C.诺思著:《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31] 国际经济增长中心:《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商务印书馆,1992年。
    [3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4),人民出版社,1995年。
    [33] 《毛泽东选集》(1-4),人民出版社,1994年。
    [34] 《邓小平文选》(1-3),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35] 《刘少奇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
    [36]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37] 罗斯著:《社会控制》,华夏出版社,1988年。
    [38] 沃勒斯坦著:《历史资本主义》,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39] 罗荣渠主编:《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
    [40] 刘军宁等编:《新权威主义》,第319页,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
    [4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
    [42]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
    [43] 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地政治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89年。
    [44] 时和兴著:《关系、限度、制度: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国家和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45] G.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46] 高兆明著:《社会失范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47] 卢梭著:《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
    [48] [美]伯恩斯.拉尔夫著:《世界文明史》第2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
    [49] [苏]鲍.季.根里戈里扬著:《关于人的本质的哲学》,三联书店,1982年。
    [50] 让一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51] 张健,合法性与中国政治,《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5期。
    [52] 尹保云,现代化意识形态发展的模型,《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4期。
    [53] 张康之,合法性的思维历程:从韦伯到哈贝马斯,《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3期。
    [54] 王小章,社会分层和社会秩序,《社会学》人大复印资料,2001年第3期。
    
    
    [55] 刘少杰,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中国社会分层机制变化,《社会学》人大复印资料,2000年第10期。
    [56] 李金,从国家与民间力量的关系看中国社会的整合问题,《社会学》人大复印资料,2000年第9期。
    [57] 李若建,大跃进的社会基础,《社会学》人大复印资料,2000年第9期。
    [58] 孙宅巍、韩海浪,现代中国社会基层组织的历史变迁,《社会学》人大复印资料,2000年第9期。
    [59] 赵子平、万则刚、赵湘江、刘子忠,与时俱进,止确认识国内环境—我国社会阶层发生的新变化,《社会学》人大复印资料,2002年第9期。
    [60] 文军、朱士群,社会分化、社会整合与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稳定,《社会学》人大复印资料,2000年第8期。
    [61] 李一平,当前社会分对政治发展的双重效应及其对策思考,《社会学》人大复印资料,2002年第2期。
    [62] 李强,现代化对中国社会分层结构之影响,《社会学》人大复印资料,2000年第7期。
    [63] 周平,中国单位体制的演变与城市社会政治控制方式的调整,《社会学》人大复印资料,2000年第9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