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突围与倦怠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殖民主义的兴盛带来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商业文化的繁荣。这种以广大市民的娱乐消费为主导的商业文化不仅给现代人在视角和心理上带来新景观、新感受,而且它还不断促进现代都市人物质欲望以及其他个体欲望的飞升。但由于当时上海都市文化发展的不规则性和受殖民主义文化的影响,使得这种消费文化带有极强的消极因素。新感觉派创作以二三十年代的上海都市为背景,把现代都市景观及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状态作为一种文化符码纳入自己文学的表现领域,在文化形态上呈现为传统与现代,乡村与都市,物质与精神的融合与对立。同时,新感觉派又受商业文化的影响,在审美对象的选择与审美价值的取向上无不隐含着潜在的商业动机。另外,由于20世纪初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演进,西方各种文艺理论和文艺思潮大量涌入中国。上世纪后期开始流行于西方各国的世纪末思潮乘虚而入,在中国也找到了滋生的土壤。在世纪末情绪的濡染下,新感觉派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流露出消极颓废的色彩。
    新感觉派在他们的都市创作文本中,大肆渲染都市物质世界的新奇、刺激以及对现代人巨大的震撼力量。他们把这些现代科技所创造的硕果完全看作具有人格化性质的事物,揭示现代都市人对物质疯狂的追逐和不可遏抑的占有欲望,并令人触目惊心地暴露了现代社会的机械化、直线型和高速度对人自然生命的异化,以及对乡土田园的侵袭和对现代人诗意情怀的破坏。新感觉派以他们独具的都市目光揭开都市繁华背后的阴影,并透视出都市人在生命激情高涨后的驰缓、失落和无奈。新感觉派对都市现实的烛照交织着理性和非理性精神。他们时而把自己纳入都市消费群体而放纵自己的个体欲望,时而又以具有独主人格的知识分子自居而对都市保持高度的清醒。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新感觉派的都市精神和都市意识是有限的和相对的。
    然而,透过新感觉派所构筑的纷繁、零乱的都市生存世界,我们仍然能打探到新感觉派对都市人生焦灼的心态和忧虑的心情。与同时代存在的京派作家相比,新感觉派这种焦虑是混乱和迷茫的。因为他们不可能像京派那样能为自己筑造一个纯净、安谧而又坚实的
    
    理想境界。传统与现代、都市与乡村分裂对抗的生存窘境,使他们难以找到精神的归依和灵魂的避难所。他们总是以执着的现实意识体味现代都市人生。虽然这种人生导向缺乏一种生命精神的超越,但它却在现实的生存感悟中提炼出一种既真实又荒诞的都市人生。
    另外,对新感觉派的精神世界作整体考察我们不可能忽略对新感觉派乡土情结的探讨。因为乡土情结作为新感觉派都市精神的一种转移,它实际上承载着新感觉派创作文化特性的另一种存在。这就是传统文化和乡村文明对新感觉派精神的制约。因为新感觉派这种来自童年和乡土和乡土的记忆总是存在于他们的潜意识中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着新感觉派所受到的都市压力。但是面对强大的都市文化的覆盖,这种乡土情结又显得相当脆弱。它其实只是新感觉派分裂的都市精神的一种补偿。
引文
1、陈厚诚等著、《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版
    2、旷新年、《现代文学与现代性》、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版
    3、王文英等著、《上海现代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版
    4、徐俊历、《上海五十年文学批评丛书》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版
    5、吴俊编译、《东洋文论》、浙江人民出版社
    6、陈西湖、《现代文学社团流派史》、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版
    7、杨东平、《城市季风——北京与上海的文化精神》、东方出版社1997版
    8、许道明、《海派文学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版
    9、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0版
    10、吴福辉、《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版
    11、肖同庆、《世纪末情绪与中国现代文学》、安微教育出版社2000版
    12、陆扬、《中国小说现代化五十年》、广西师大出版社1998版
    14、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版
    15、严家炎、《上海摩登——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版
    17、李嵘明、《浮土氏代传——海派文人说略》、华文出版社1997版
    18、应国靖、《文坛边缘》、学林出版社1987版
    19、李今、《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安微教育出版社
    20、弥库塞等著《冥想文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版
    21、周介人等主编《几度风雨海上花》、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版
    22、邵佰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学林出版社1993版
    23、江边、《20世纪中国文学流派》、青岛出版社1992版
    24、冯光廉等著、《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版
    25、许道明、《京派文学的世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得到
    26、黄献文、《论新感觉派》、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版
    27、王晓明、《中国现代文学接受史》、华东师大出版社1998版
    29、李思孝、《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欧洲现代文艺思潮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版
    30、李程骅、《传统血现代的嬗变——中国现代历史小说与中外文化》、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版
    31、吴中杰、《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版
    32、郝大维等著、《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版
    33、孔范今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版
    34、王一川、《汉语形象与现代性情结》、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
    35、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吉林人民出版社
    36、贾植芒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潮》、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版
    37、王安忆、《寻找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版
    38、葛红兵主篇《城市批评上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版
    39、李书敏等主编、《陆蠡穆时英散文小说选》重庆出版社1999版
    40、周榕芳主编、《心理分析派小说》、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0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