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跨国公司在华辅助型直接投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跨国公司早期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主要是在海外进行的生产性投资,表现为在海外投资设厂,从事生产、销售活动,满足当地需求。但随着企业海外业务的发展,为了更好的支持企业在海外当地市场的巩固和扩大,企业在初始生产性投资项目之外开始陆续进行新的后续的投资项目,如地区总部、研究与开发中心、采购中心、人力资源培训中心等等。这些后续的直接投资对企业前期的生产经营性对外直接投资活动起到了支持、辅助的作用,也就是本文所要研究的辅助型对外直接投资。它并不是指某一类具体投资,而是对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性投资起到支持辅助作用的各类投资的总称。随着跨国公司全球经营一体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跨国公司开始放眼全球资源和市场,把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配置在符合公司整体需要并最能有效发挥职能作用的国家或地区。这时生产制造之外的诸如研究与开发,采购中心、人力资源培训中心、地区总部等具备支持功能的投资,在当代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经营体系下变得更加普遍,已不再局限于支持当地生产这种功能,而具备了自身的战略意义,成为企业实现全球战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以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为代表的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侧重于分
    析跨国公司的海外生产性投资,理论的重点在于解释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等方面。对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中的许多新的形式,如地区总部、研究与开发、采购中心等辅助型直接投资而言,尽管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可以解释其中的大多数投资行为,但却存在着许多缺陷。本文中采用了分析和理解竞争优势的工具——波特的价值链概念对这种辅助型直接投资进行了说明。
    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战略重点出现转移,在生产制造投资之外出现其他经营环节的投资,其中在华总部(投资性控股公司或地区总部)、研究与开发中心、采购中心等辅助型直接投资逐渐成为跨国公司的投资重点,中国已不仅仅是跨国公司的“生产基地”。这些在华的辅助型直接投资各自展现出不同的特点,并对跨国公司本身以及中国的引资和国内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视跨国公司在华辅助型直接投资为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新形式,从国际直接投资的角度对跨国公司在华辅助型投资中最主要的三种类型——跨国公司在华总部、R&D机构和采购中心,分别进行考察和分析。分析各类投资的现状、动因、影响,并提出相应
    
    的改进和加强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宏观管理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和引导此类投资的良性发展。
     中国的政策转变和经济地位的上升引起了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热潮。为了适应在华大规模、系统化投资的要求,跨国公司纷纷建立华总部,主要有投资性控股公司和地区总部两种形式。除了管理跨国公司在华已投资项目和今后将要投资的项目,在华总部还帮助协调公司在华机构的经营活动,并为各个机构提供统一的服务。在选择区域总部的设立区位时,跨国公司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北京、上海两地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以各自独特的优势吸引了众多的跨国公司,成为跨国公司在华总部最为集中的地区。投资性控股公司或地区总部是在我国现行经济体制下利用外资过程中的一种独特现象,相应伴随一些问题。政府应调整、制定政策,在争取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的同时,努力避免消极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开放,中国大陆近年来成为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的投资热点。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主要是研究跨国公司在华通过设立R&D机构进行的投资。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之一,在华跨国公司设立的研发机构有其本身独特的形式和特点。在区位选择方面,跨国公司海外R&D机构的选址与公司海外生产经营市场息息相关,一般集中于公司海外经营活动密集的地区。北京、上海凭借各自在经济、政策、基础设施、科技水平、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成为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最多的地区。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不断发展与升级对于增强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源开发以及提高科技发展水平与创新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不可避免会带来一些冲击。本文针对跨国公司R&D投资的负面影响及其在华投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系统优化有关跨国公司的投资政策提出了建议。
    随着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加快了在华设立专门的采购机构的步伐,统一负责采购业务,努力实现采购本土化。跨国采购的产生与发展,有着特定的条件和原因,既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形势变化的产物,也是跨国公司本身全球化思维的重要体现。具备跨国公司开展采购活动所需的基本条件的国内大城市的出现,是促进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的重要因素之一。文中以上海为例,说明了成为跨国公司采购中心必须满足的条件。全球采购的迅速发展及其在中国市场日趋频繁的采购活动,从微观企业和宏观经济两个层面对中国发挥着积极的影响。政府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在华设立采购中心。
    
    
    在对三种主要的辅助型直接投资进行分析后,本文以松下电器在华投资战略的演变为例,分析了松下早期在华经营存在的问题,即仅投资于生产环节,把中国作为“初级生产基地”,而其他环节,例如研
引文
1、 王林生著, 《跨国经营理论与实务》,第2-5页,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 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编,《三论世界发展中的跨国公司》,第2页,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3、 王志乐主编,《2002-2003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报告》,第11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4、 林康著,《跨国公司与跨国经营》,第107页,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 迈克尔·波特著,《竞争优势》,第36页,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6、 蒂姆·克雷格著,《支持功能性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和实施问题:松下电子公司的全球化》,《国际贸易译丛》2000年第3、4期。
    7、 投资性控股公司一般是指以投资为主业,以控股方式控制投资项目的一种形式。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的此类公司是在我国投资过程中设立的,一般来说,是以投资管理为主业、以控股方式作为对资本联结的纽带。
    8、 本文研究跨国公司在华总部是将其作为跨国公司辅助型直接投资的一种——管理功能的投资,强调的是地区总部与投资性控股公司两者在管理功能方面的共性,同时由于中国早期政策的特殊性,目前两者很大程度上有重叠现象,因此用在华总部统一代表这两种形式。
    9、 《跨国公司与中国:北京′93跨国公司与中国国际研讨会文集》,第27页。
    10、 见1999年3月20日《工人日报》。
    11、 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主持编撰,《R&D拥抱中国:跨国公司在华R&D的研究》,第2页,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2、 邱立成著,《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第153页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 薛澜、王建民:《知识经济与R&D全球化:中国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国际经济评论》1999年3-4期,第24页。
    14、 见2001年11月10日《钱江晚报》。
    15、 陈爱文:《国内城市成为跨国采购中心的条件》,《国际贸易论坛》2002年第3期。
    16、 见2003年1月5日《深圳商报》。
    17、 见2002年8月8日《国际金融报》。
    18、 见2002年2月25日《市场报》。
    19、 见2002年4月20日《北京青年报》。
    20、 见2003年2月17日《新快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