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三代中央领导核心的中国现代化建设思想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现代化,指的是在科学和技术革命影响下,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以工业化和经济增长为主要标志,涉及政治、文化、社会组织等各个方面的变化,是一场全面的社会变革。为适应这一“社会变革”而探索形成的有关思想(理论),就是本文所说的现代化建设思想(理论)。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共同奋斗的目标。他们关于中国如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规划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设计和构想,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探索、发展到创新,都始终凝聚着三代中央领导核心的心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博大精深,内容广泛深刻,但其根本在于有关发展的目标和模式、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战略布局,发展的战略步骤和发展的动力来源等。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发展模式、发展重点、战略布局、时间跨度和战略步骤、动力来源等问题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探索,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形成了初步的理论成果。在关于目标和模式方面,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由“一化”到“四化”的目标;制定了坚持走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走计划经济模式;在发展的战略布局问题上,毛泽东强调农、轻、重工业的发展次序和“地区均衡”;在时间跨度和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了“5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设计,并据此提出分“两步走”的战略设想;在发展的战略重点问题上,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但在实际中却强调的是“以工业为重点”特别是“重工业”;在发展的动力问题上,提出了把生产力作为根本动力的正确思想,但在实际工作中,则更多强调变革生产关系,夸大“政治运动”的作用,致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曲折。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根据时代发展的特征,发展了毛泽东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模式、时间跨度、战略步骤、发展重点、战略布局、动力来源等思想,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日趋完善。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理论上丰富和创新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现代化建设思想,创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三代中央领导核心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模式、发展重点、战略布局、
    
    时间跨度和战略步骤、发展动力等的探索、发展、创新,他们之间,特别是邓小平、江
    泽民对毛泽东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有继承有发展有创新。
     三代中央领导核心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相互联系,是一个有机统一
    体。三代中央领导核心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上有相同的主脉(一脉相承),即始终如一地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
    的指导,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和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等。但是,他们的思想是当时时代
    的产物,所以,有相同的地方,也有许多不完全一致的内容或表现。只要紧密团结在党
    中央周围,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文章共分五个问题:一是着重分析研究三代中央领导核心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思想的理论来源和产生的时代特征;二是着重阐述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三是着重分析研究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发展情
    况;四是着重说明江泽民对毛泽东、邓小平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的继承和
    发展情况;五是简单分析比较三代中央领导核心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的异
    同。
     通过分析研究,我们认为三代中央领导核心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是
    一个逐步完善的科学体系,把握其内在联系,对于我们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是大有好处的。
Modernizat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in which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society, transforms into modern industrial societ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The process is an overall social revolution with industrial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as its major symbol, concerning all-round changes of politics, culture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The thoughts (theories) researched to match this "social reform" means the thoughts (theories) of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discussed in the paper. To realize China' 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is the common goal which the three generations' collectiv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with Mao Zedong, Deng Xiaoping and Jiang Zeming as its core, struggle for. Their scientific design and proposition about how to plan and construct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according to China's real condition is the thoughts of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by our means.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embodies the energies of the core of thee generations'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The modernization has extensive and propound thoughts as well as wide and deepgoing content, however, its root is about the goal and mode, the strategic focal point and distribution of development, the strategic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the power source of the development, and so on.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the collectiv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with Mao Zedong as its core , carried out a long-term research on the issues of the goal, development mode, focal point, strategic distribution, time span, strategic process and source of motive of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madding an opening contribution and forming the initial theoretical fruit. On the issues of goal and mode,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the collectiv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with Mao Zedong as its core put forward the aim of advancing "one modernization" to "four modernizations". The generation formulated policy of sticking to socialist way and planning economy mode. On issue of strategic distribution of development, Mao zedong emphasized the developing sequence of agriculture, light industry and heavy industry and the "regioned equilibrium". On issue of time span and strategic process, the generation posed "fifty years" or even more time, and strategic thought of "two steps" according t
    o that. On the issue of strategic focal point of development, the generation suggested "agriculture is the base and industry is the guide". But in practice, it "focused on industry" especially the heavy industry. On the motive of development, the generation put forward the correct thought that productivity is the
    
    
    fundamental motive, however, in practice, it put more emphasis on changing production relations and exaggerated the function of "politics campaign", which caused the serious problems to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the collectiv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with Deng Xiaoping as its core, in lin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time, developed Mao Zedong's thoughts on the goal, mode, time span, strategic process, focal point of development, strategic distribution and source of motive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perfecting the thoughts of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The third generation of the collectiv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with Jiang Zeming as its core, in leading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enriched and brought forth new ideas to the thoughts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with Deng Xiaoping as its core theoretically, blazing new trials to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The core of three generations'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has brought forth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new ideas to the goal, mode, development focal point, strategic distribution, time span, strategic process and source of motive of China's social modernization. Among them, Deng Xiaoping and Jiang Zeming, in particular, have carried on, developed and blazed ne
引文
[1][2][3] [26][27][29][21][49][50][51][5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第86、163、186、208、356、194、231-236、229、207-208、311、138-139页。
    [4][6]《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0、1081页。
    [5]《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6页。
    [7]《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
    [8]《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七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03页。
    
    
    [9]《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506页。
    [11][12][14][23][48][61]《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68、130、216、363、373、285页。
    [17][18]《毛泽东著作选读》下,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23、829页。
    [13]《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0、827页。
    [15]《人民日报》1958年12月19日。
    [16]《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59页。
    [19][20]《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39页、479页。
    [2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0页。
    [22]《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1956年9月27日
    [24]《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编印1988年版,第187-188页。
    [25][46][47]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选出版社2001年版,第188、172、192页。
    [28]《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0-61页。
    [30][31][33][34][35][36][37][38][39][40][57][58][59][62][6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9、252、23、77-78、274-275、57、79、215-215、274-275、9、120、3、226页。
    [32]《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2页。
    [41][42][43]《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红旗出版社1997年9月版,第16、15、4页。
    [44]《人民日报》1996年7月15日
    [45]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1389页。
    [53]江泽民:《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单行本,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月版。
    [54]江泽民:《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单行本,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版。
    [55]江泽民:《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单行本,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版。
    [56]《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0页。
    [60]《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32页。
    [64]《人民日报》1995年10月9日。
    
    
    1、《毛泽东选集》第三、第四、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1977年出版。
    2、《毛泽东文集》第六、第七、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3、《毛泽东传》(1893-1949)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出版。
    4、《周恩来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5、《周恩来传》第三、第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出版。
    6、《刘少奇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7、《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8、《陈云文选》,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9、《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1月版。
    10、《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11、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2、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13、《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
    14、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8月版。
    15、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6、程伟礼:《两手都要硬——交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份答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7、俞新天:《走自己的路——对中国现代化的总体设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8、周尚文、陈锡喜:《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时代特征和国际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9、龚金国、张道根、顾光青:《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一种新理论的创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0、王淼洋、周林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科技革命与唯物史观的新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1、夏玉龙:《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途径——中国地区发展战略与布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2、沈荣华、吴国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振兴中华的百年大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3、杨超、毕剑横主编:《毛泽东思想史》第三、第四卷,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第二版。
    24、赵一明、李路、李晓华、殷卫国:《邓小平现代化建设思想研究》,国防大学出版社1991年3月出版。
    25、John K. Fairbank, Trde and Diplomacy on the China Coast:TheOpening of the Treaty Ports, 1842-1854, Combridge, 1953
    26、Mark Eivin, 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 London, 1973Roads Murphey, The Outsiders, The Western Experience in India and China, Ann Arbor, 1977
    27、Dwight H. Perkins, China' s Modern Econom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Stanford, 1975
    28. R. F. Dernberger, ed.,China' s DeveIopment Experience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Cambridge, 1980
    29、罗荣渠主编《现代化新论续编——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0、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的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二版。
    31、罗维:《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比较研究》,《宁波大学学报》2001年第二期。
    32、熊志翔:《邓小平发展理论与21世纪中国现代化》,《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三期。
    33、姚琦:《毛泽东邓小平现代化思想之比较》,《学术论坛》(广西)2001年第二期。
    
    
    34、胡彩芬:《中共三代中央领导核心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学术论坛》(广西)2001年第二期。
    35、李纳森:《毛泽东邓小平中国现代化战略构想的比较》,《学术论坛》(广西)2001年第二期。
    36、周荫祖:《邓小平新发展观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新飞跃》,《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五期。
    37、杨宝峰、杨海峰:《邓小平发展思想与中国现代化的几个问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务)》(京)2000年第三期。
    38、储伊宁:《毛泽东、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进程思想的比较》,《唯实》(南京)2001年第八期。
    39、蔡金发:《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有关论述的解读》,《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十期。
    40、彭洁:《浅析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一期。
    41、王葆霞:《略论毛泽东的中国现代化思想》,《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六期。
    42、郭文亮:《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00年第一期。
    43、车美平:《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探索》,《理论学刊》(济南)2000年第五期。
    44、陆相欣:《毛泽东现代化思想初探》,《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一期。
    45、韩广富:《论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特点》,《长白学刊》(吉林)2001年第一期。
    46、宋继和:《略论“四个现代化”的思想》,《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六期。
    47、娄胜华:《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方法和过程》,《理论建设》2000年第一期。
    48、潘焕昭:《毛泽东中国现代化战略得与失》,《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二期。
    49、李田贵:《浅析毛泽东现代化思想内涵及特色》,《毛泽东思想研究》(成都)2000年第四期。
    50、郭榛树:《论新中国在现代化道路探索上的六大转变》,《中共沈阳市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五期。
    
    
    51、曾宪章:《论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对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山东社会科学》1999年第六期。
    52、白敦遥:《邓小平现代化理论及历史地位》,《理论导刊》(西安)2000年第四期。
    53、田澍:《略论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的理论贡献》,《理论研究》(呼和浩特)2000年第一期。
    54、赵兴学:《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前进的辩证思想》,《理论与实践》(贵阳)2000年第八期。
    55、娄章胜、李勤:《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论述》,《探求》(广州)2000年第二期。
    56、余曙光、彭承福:《略论毛泽东邓小平的中国现代化理论》,《毛泽东思想研究》(成都)2001年第四期。
    57、李建宁:《毛泽东、邓小平现代化思想比较》,《攀登》(哲社版)(西宁)2001年第四期。
    58、董江永、廖伟:《论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三个走向》,《社会纵横》(兰州)2001年第三期。
    59、吴仁平:《论毛泽东、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二期。
    60、孙健:《邓小平关于中国现代化的理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三期。
    61、李声、贺承瑶:《邓小平现代化建设思想中的时间命题》,《学海》(南京)2001年第三期。
    62、肖继文:《论江泽民关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维》,《学术研究》(广东)2001年第三期。
    63、刘琳:《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现代化理论的新贡献》,《学术研究》(广东)2001年第三期。
    64、刘慧君:《党的三代中央领导核心与我国现代化》,《邓小平理论研究》(西安)2001年第四期。
    65、朱吉庆、李金早:《党的三代领导人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认识及贡献》,《邓小平理论研究》(西安)2001年第四期。
    66、李晓莉、贺伯清:《三代领导集体关于中国现代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邓小平理论研究》(西安)2001年第二期。
    67、杨耕:《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中的两个里程碑》,《教学与
    
    研究》(京)1999年第十期。
    68、安锐、伊胜利、徐光远:《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制定》,《理论探讨》(哈尔滨)2001年第三期。
    69、汪志强:《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理论探讨》(哈尔滨)2001年第四季度期。
    70、董岚:《试论邓小平中国现代化建设理论的几个特征》,《毛泽东思想研究》(成都)2001年第二期。
    7l、李笃武:《邓小平对毛泽东发展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研究》(成都)2000年第二期。
    72、王槐生:《论邓小平现代化战略目标的特征及其意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成都)2001年第二期。
    73、钱守云、刘宾:《邓小平对开辟中国现代化建设新道路的贡献》,《毛泽东思想研究》(成都)2001年第二期。
    74、《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贡献》,《社会主义研究》(京)2000年第十一期。
    75、《中国三代中央领导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研究》(京)2000年第四期。
    76、常家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代“接力赛》,《中共党史研究》(京)1999年第六期。
    77、陶少刚:《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现代化战略的新探索》,《学术交流》(哈尔滨)2002年第一期。
    78、李志荣:《论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的哲学底蕴》,《济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五期。
    79、钱德元:《党的三代中央领导核心与我国现代化模式的演进》,《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1第一期。
    80、冷弓:《毛泽东与邓小平的发展目标思想比较研究》,《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六期。
    81、熊吕茂:《近十年来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研究综述》,《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001年第六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