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近代出口加工业中的“出口替代”初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代中国,国门被迫打开,整个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中有一点就是中国成了工业列强的原料品供应地,正是在此基础上,由于中国劳力资源的便宜,国际长途运费的昂贵,以及许多原料品的时鲜性和不便于储存,它们推动了该类产品的出口加工;也由于出口品高利润的刺激,和近代中国人对工业化的执著追求以及强烈的爱国精神,促使出口加工业的发展由外商控制到国人投资经营转化,由加工原料初级品向一定的深加工品转化,由生产半成品向终端产品转化,由轻工业品向重化工业品加工转化,出口替代就这样发展了起来。
     它以生丝、丝织、棉纺织、豆类加工、蛋制品、面粉等加工最为突出,同时也兴起一部分重化工业产品如钢铁、水泥、酸碱等的加工出口,呈现出一些较明显的积极的发展趋势。走向国际的出口加工品增多了,改变了先前以丝、茶为绝大部分的单一出口格局。单个出口品种其垂直加工的层次在延伸,半成品、成品、加工层次深的产品增加了,轻工业品出口增多,重化工业品也有零星出口,出口品的结构有所改善,出口加工的机械化程度提高,尤其是棉纺织品业在经过进口替代发展后,有一定的出口导向发展能力,国际竞争能力有一定增强。正是由于出口加工业的上述变化和出口替代水平的提高,它对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也是重大的。它扩大了出口,奠定了创汇的坚实基础,很大程度上平衡了外贸上的赤字差距,提供了工业化所需的资金。因其发展所处的劳动密集型阶段,它的发展对于扩大就业,改善人们的经济状况亦有很大助益。在利益的自然驱动下,它的生产布局也渐趋合理,使生产加工中心由沿海到内地,由南到北,以上海为龙头,再通过广州、汉口、重庆、天津、张家口、大连,向南向北向西,向中国的腹地展开,加工布局直接建立在交通便利与原料产地基础之上。也正是对出口加工水平的执著追求,不断地推进生产技术的改善,提高了出口产品的结构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直接推动了近代中国工业化进程,同时也对整个近代中国农业、商业和其他工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相应牵引作用。
     但是,对其发展也不可过高估计。由于它直接面向国际,而国际上的变幻莫恻,例如,国际社会生产发展的转向,消费倾向的改变,价格决定权的外移,以及他国对中国出口品随意提高关税,还因世界其他地区原料加工供应,使其发展难以为继。尤关重要的是当时中央政府的软弱无能,未能正确认识到出口加工业与提高出口替代水平的重要性,未能似日本一样采取一系列诸如关税、利息、金融、财政补贴等措施保护和推动出口加工业的发展,遏制了其出口替代转换水平的提高。当然,中华民族那种过于保守、投机与缺乏创新精神也对出口替代业的升级换代以一定的制约,还包括近代中国工业基础的薄弱,外国列强的入侵与控制,国内局势的不稳定,战争的频繁发生,地方割据状态的存在与统一市场的缺乏……都对出口替代业的发展有影响,使得它在发展时表现出众多的局限性:国际市场上富有垄断地位的产品为工业列强所用,曾具有优势地位的产品被别的生
    
    产同类产品的国家所夺,而一些有潜在出口价值的产品开发力度不够,自主发展
    程度低,常跟在他国之后,缺乏主动开拓国际市场的新思路、作法,生产过于分
    散,缺乏规模,目标短期,富于投机……从而决定了中国近代出口替代发展的层
    次较低,水平不高,它仍只处于劳动密集型阶段。其加工附加值低,加工链不长,
    出口替代业远未形成独立发展的格局,它的许多产品大多来自进口替代企业,而
    这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的出口产品在国际上并不可能走得太远,它只得往那
    销一向
    些比中国更落后的地区挤占,比如南洋一带,并且在这些地
    还仗着华侨的集中与爱国优势的卵翼,因此,
    国际市场,生产的主要是些初级品或半成品,
    中国的出口
    制成品少,并且其国际竞争力也很
    弱,从它发展的如此局促,我们应更多地思考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并从中吸取
    教训,以便更好地推进当今中国的出口加工业朝更高的水平发展。
Since the country door was compelled to open in modern china,the great change took place in whole society. Among them china became a raw material supply place to industry power. On the base, the cheap labor resources in china, the expensive international long distance freight , the seasonal delicacy of many raw materials and its inconvenience in storage forwarded the process of the product that had been exported .And also because of the incitement of high profit of the export product, modern Chinese inflexible pursuit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severely patriotic spirit, pushed the convert of export process industry :from foreign merchant controlling the process industry alone to the native people investing in the expert process industry, from the raw material and elementary product to the deep finished goods, from semi-processed goods to terminal products, from light industry goods to heavy chemical industry goods ,and so export substitution developed
    Silk-spinning, silk-weaving, cotton-spinning and weaving ,the bean process ,the egg process, noodle industry and etc were most outstanding .And also some heavy chemical industry products such as steel cement sour alkali and etc beginned to be exported. Its stowed the positive and obvious development trend: the process goods that faced up to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increased, the export structure which silk and tea overwhelmed changed ,the perpendicularity process of the single export species was extending, the semi-processed goods terminal product and the deep processing product increased The heavy chemical industry goods were exported fractionally. The structure of export was improved at some extent. The mechanization of the export process was deepened. Especially.the cotton textile industry .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import substitution,obtained the ability which leaded to the exportment, the ability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was powered
    Because of the above change of export process industry and the lift of the level of export substitution ,it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to push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odem china. It enlarged the export, established the solid foundation of making foreign exchange, made up for the deficit in the foreign trade, provided the capital that industrialization needed. Since it stayed in the stage when a great deal of labors were required, the development of export substitution was benefinial to enlarge the employment, improve economic condition .Under the forward of natural benefit, its layout on the production gradually became reasonable, the center of process extended towards the interior regions of china:from seaside to inland, from south to north. Shanghai was the leader of process foundation, Guangzhou hankow chongqing tianjin zhangjiakou dalian became the vice-leader of process foundation in china, the layout of process was established directly on the base that the transportation was very convenient and where t
    he raw material could
    
    
    be produced. Because of the inflexible pursuit of export process, Chinese people gradually improved the process technology, and so lifted the level of the export construction , strengthened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directly forwarded the industrialization progress. At the same time it correspondingl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to push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business and other industry.
    However, we couldn't overestate the level of export substitution. In the first place, it directly faced up to the globe, the metamorphose in an unpredictable way in the world such as the convert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the convert of inclination of consumption, the transmit of the power of which price could have been made decisions by oneself and the increasing of tariff that other coutries levied towards china at random and also the supply of other raw materials which were processed in other coutries and regions ,and so it was very difficult to develop continually. Moreev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f modern China was weak and incapable, it didn't
引文
1、[1]、[75]武堉幹.中国国际贸易概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1932年
    2、[2]、[4]、[15]、[16]、[21]、[22]、[23]、[30]、[32]、[35]、[36]、[41]、[42]、[44]、[45]、[47]、[111]许涤新、吴承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3]、[7]、[20]、[48]、[49]、[61]何炳贤.中国的国际贸易 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
    4、[5]、[24]、[27]、[88]、[108]、[109]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一、二、三册 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5、[6]、[17]、[18]、[28]、[50]许涤新、吴承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6、[8]、[79]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上) 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
    7、[9]、[63]、[64]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
    8、[10]、[11]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9、[12]褚葆一.工业化与中国国际贸易 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
    10、[13]、[137]休伯特、施米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与战略:历史经验的若干教训,亨廷顿等编.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
    11、[14]、[135]严国海.中国近代国货名牌的创立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年.
    12、[19]、[56]、[57]、[123]、[136]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四辑) 北京:三联书店,1961年
    13、[25]、[82]上海市粮食局等.中国近代面粉工业史 北京:中华书局,1987
    14、[26]、[89]徐雪筠等译编.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
    15、[29]、[67]祝慈寿.中国现代工业史 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16、[31]娄向哲.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变动之关系 南开经济研究,1994、2
    17、[33]Du Halde, Jean Baptiste. The General History of China. Translation of Description Geographique, Historique, Politique, et Physique de L'empire de La Chine et de La Tartarie Chinoise 4 Vols Paris, Lemercier, 1735.
    18、[34]中国海关编.蚕业:各埠海关税务司的回报 上海 1917年
    19、[37]、[124]李明珠.中国近代蚕丝业及外销(1842~1937)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6
    
    
    20、[38]雷麦.中国国际贸易 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
    21、[39]徐鼎新:中国近代企业的科技力量与科技效应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2 12
    22、[40]、[105]蚕丝业同业组合中央会编.中国蚕丝业大观 东京 1929
    23、[43]、[54]、[74]、[139]潘君祥主编.近代中国国货运动研究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
    24、[46]、[138]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 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25、[51]、[121]刘佛丁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6、[52]、[53]况浩林编.简明中国近代经济史 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27、[55]、[106]杨端六、何厚培.六十五年来的中国国际贸易统计 南京: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民国二十年.
    28、[58]、[133]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等.上海对外贸易(上)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
    29、[59]、[83]杨大金.现代中国实业志 长沙,1938
    30、[60]鄞县食货志 1980年版
    31、[62]、[113]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3) 第三卷,三联书店1957年版
    32、[65]、[128]郑友揆.1840-1948年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
    33、[66]、[114]潘君祥.近代中国国情透视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
    34、[68]、[120]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下) 北京:中华书局 1994
    35、[71]布坎南 上海生丝市场 转见李明珠.中国近代蚕丝业及外销(1842~1937)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6
    36、[72]青野辛集皮毛名天下.河北文史集粹.经济卷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37、[73]李留群.大营皮毛古今谈.河北文史集粹.经济卷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38、[76]隆重民.中国进口贸易 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39、[77]赵德馨.中国近代国民经济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40、[78]刘国良.中国工业史.近代卷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41、[80]、[112]汪敬虞.中国现代化黎明期西方科技的民间引进 中国经济史研究 02、1
    42、[81]中国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江苏省 上海,1933
    43、[84]范文澜.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 见范文澜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
    44、[85]张柏春.中国近代机械简史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
    45、[86]王方中.中国近代经济史稿(1840~1927)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2
    46、[90]高景狱等.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 1987年版
    47、[91]、[94]中国近代经济史丛书编委会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资料(3)、(8)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1987
    48、[92]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1912-1927) 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
    49、[93]长兴县志(1892) 第8卷
    50、[95]吴兴农村经济.转见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 北京:中华书局,1962
    51、[96]刘佛丁等编.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
    52、[97]汪敬虞.从中国生丝对外贸易的变迁看缫丝业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经济史 01、5
    
    
    53、[98]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1)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62 8
    54、[99]徐新吾等.中国近代缫丝工业史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55、[100]梁启超.史记.货殖列传含义 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转见赵倩.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 北京:中华书局,1980
    56、[101]、[107]钱天达.中国蚕丝问题 黎明书局,1936
    57、[102]、[103]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研究史料组.荣家企业史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58、[110]反动统治时期的内江糖业 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九辑
    59、[116]刘大钧.中国蚕丝业 上海:上海别发印书局 1941
    60、[118]费正清等编.常住北京的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书信集,1868~1907年坎布里奇,1975
    61、[119]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编.戊戌变法档案史料 北京:中华书局,1958
    62、[122]曾同春.中国丝业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63、[125]吴承明.近代中国工业化的道路
    64、[126]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下)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65、[127]苑书义等编.艰难的转轨历程——近代华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66、[129]朱南昂.国际贸易政策学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67、[130]隆重民编.今世中国外贸通志第二编[z] 北京:商务印书馆,民国十三年
    68、[131]、[134]高事恒.南洋论 南洋经济研究所,1948
    69、[132]郭梁.东南亚华侨华人经济简史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70、[140]虞和平.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1、毕世杰主编.发展经济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贾继锋等.重构优势:入世后中国外贸的国际竞争力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肖海泉编.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概论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4、刘占军等编.发展经济学概论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2
    5、赵德馨.市场化与工业化:经济现代化的两个主要层次,经济史,01.4
    6、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7、休伯特、施米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与战略:历史经验的若干教训,亨廷顿等编.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
    8、朱南昂.国际贸易政策学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1、许道夫编.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2、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编.戊戌变法档案史料 北京:中华书局,1958
    3、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3)第三卷,三联书店1957年版
    4、中国近代经济史丛书编委会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资料(3)、(8)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1987
    5、青野辛集皮毛名天下.河北文史集粹.经济卷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6、李留群.大营皮毛古今谈..河北文史集粹.经济卷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7、杨大金.现代中国实业志 长沙,1938
    8、上海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民族机器工业 北京:中华书局,1979
    9、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研究史料组.荣家企业史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10、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四辑)北京:三联书店,1961年
    11、反动统治时期的内江糖业 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九辑
    12、严逸文.四十年买办生活回忆 义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二辑
    13、陈滚滚.陈联泰与均和安机器厂的概况 广东文史资料第20辑
    14、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1卷 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P347-379,351,387,653,654.
    15、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1912-1927) 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
    16、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
    17、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上) 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
    18、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一、二、三册 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19、潘君祥.中国近代国货运动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
    1、潘君祥主编.近代中国国货运动研究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
    2、武堉幹.中国国际贸易概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1932年.
    3、许涤新、吴承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
    4、何炳贤.中国的国际贸易 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
    5、杨端六、何厚培.六十五年来的中国国际贸易统计 南京: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民国二十年.
    6、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 第3卷及4卷,转见郑友揆.1840-1948年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
    7、褚葆一.工业化与中国国际贸易 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
    8、严国海.中国近代国货名牌的创立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年.
    9、朱美华、孔子熊.出口产品与市场开拓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7
    10、许涤新、吴承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11、刘国良.中国工业史.近代卷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12、徐雪筠等译编.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
    13、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14、苑书义等编.艰难的转轨历程——近代华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15、清代外交史料 道光朝三,道光十九年十二月初五日上谕,转见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16、刘佛丁等编.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
    17、汪敬虞.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18、上海市粮食局等.中国近代面粉工业史 北京:中华书局.1987
    19、祝慈寿.中国现代工业史 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20、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 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21、况浩林编.简明中国近代经济史 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22、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等.上海对外贸易(上)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
    23、隆重民.中国进口贸易 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24、赵德馨.中国近代国民经济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25、雷麦.中国国际贸易 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
    26、中国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江苏省 上海,1933
    27、张柏春.中国近代机械简史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
    28、吴兴农村经济.转见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 北京:中华书局,1962
    29、刘佛丁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0、徐新吾等.中国近代缫丝工业史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1、梁启超.史记.货殖列传含义 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转见赵倩.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 北京:中华书局,1980
    32、钱天达.中国蚕丝问题 黎明书局,1936
    33、曾同春.中国丝业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34、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下)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35、隆重民编.今世中国外贸通志第二编[z] 北京:商务印书馆,民国十三年
    36、郭梁.东南亚华侨华人经济简史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7、高事恒.南洋论 南洋经济研究所,1948
    38、周谷城.中国近代经济史论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
    39、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续集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40、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
    41、李康华.中国对外贸易简论 北京:对外贸易出版社,1981
    42、章开沅主编.对外经济关系与中国近代化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43、尤季华.中国出口贸易民国丛刊第一编37卷 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影印
    44、虞和平.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45、陈高华、吴泰.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
    1、张仲礼、李荣昌.中美贸易与旧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见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资料(8),1987
    2、娄向哲.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变动之关系 南开经济研究,1994、2
    3、朱秀琴.略论近代中外贸易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南开经济研究 1993、5
    4、拙文.中国近代出口替代业启动的背景分析 昌吉学院学报 2002、4
    5、拙文.中国近代出口替代发展的三大趋势 广西师大学报.研究生专刊 2002
    6、拙文.中国近代出口替代发展的市场“利”导机制剖析 商丘师院学报 2003、3
    7、拙文.近代中国出口发展国别与工业化浅析 殷都学刊 2003.3
    8、黄汉民.长江口岸通商与沿江城市工业的发展 近代中国 1999、4
    9、森时彦.土纱与机纱在近代中国的对抗 转见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下) 北京:中华书局 1994
    10、汪敬虞.中国现代化黎明期西方科技的民间引进 中国经济史研究 02、1
    11、汪敬虞.从中国生丝对外贸易的变迁看缫丝业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经济史01、5
    1. Lockwood,Willian W.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Japan .Rev.e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5
    2. HsiaoLiang_Lin.China'sForeign Trade Statistics, 1864-1949.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East Asia Research Center,1974.
    3. Lieu D.K.The Silk Industry of China Shanghai,Kelly and Walsh 1941
    4. Du Halde ,Jean Baptiste. The General History of China.Translation of Description Geographique,Historique,Politique,et Physique de L'empire de La Chine et de La Tartaric Chinoise 4 Vols Paris,Lemercier,173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