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当前竞技武术散打组合动作运用状况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年来,随着武术散打系列赛事的推出,散打竞技水平不断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尤其是高水平比赛中,只凭单招取胜,已是相当困难,采用多招组合攻防自然就成了必然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散打比赛开展的时间短,有关组合动作方面的研究还很欠缺,对组合动作的运用和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阻碍。本论文选取了“2002年全国‘泰山杯’武术散打锦标赛”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观察、数理统计、调查、对比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揭示散打组合动作的内在规律,为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提供依据;为评价运动员的组合动作提供指标参考;为完善散打技术体系奠定基础。
     通过本论文的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在散打比赛中,2次和3次组合动作是常用组合,4次组合动作是次常用组合动作,5次或5次以上的组合动作是不常用组合动作;组合动作在比赛中的运用率和组合平均得分率,都远大于单个动作,因此是比赛中运动员主要的获胜手段;当一个组合的单个进攻动作数之和大于单个防守动作数之和时,组合趋于得分较高或失分较少的状态,反之,则相反;组合动作成功率的高低与构成组合的单个动作的顺序有关,在构成组合的单个防守动作和进攻动作数量相同的条件下,防守在先的组合趋于较高得分趋势;同次数的组合相比,含单个进攻动作数量多的组合,在总体上的得分大于含单个进攻动作数量少的组合;在2次组合动作中,防守+进攻组合和步法+进攻组合的运用率和得分率最高,是2次组合中的理想得分组合;在3次组合中步法+进攻+进攻组合的运用率和得分率都很高,是3次组合中运用率高的理想得分组合;2次组合动作中的防守+防守组合、进攻+防守组合和在3次组合中步法+进攻+防守组合、防守+进攻+防守组合,是比赛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不理想组合动作。
     建议对于高水平运动员,应以组合动作训练为主,单个动作为辅;对于低水平运动员,应在巩固单个动作的基础上,提高组合动作的训练量,并根据运动员的特点,适当加强组合动作的针对性训练;对不同次数组合动作训练时,以2次、3次组合动作为主,以4次组合动作为辅,对5次以上的组合动作可少练或不练。
Recently, with the process of a series of wushu Sanda competitions, with the increasing improvement of competive skills, it's quite difficult for the althlete to win the game with only one single movement, especially in the highlevel competitions.therefore, applying the way of combining several movements to attack and defend has become an essential tendency, howerer, due to the short history of Wushu Sanda competition, and the shortage of research on combined movements, there's trouble in furthering the research on combined movements. Based upon "The National 'Mount Tai Cup'of Wushu Sanda championship in 2002" , the author of this thesis analyzed statistically by using observation, statistics, research,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so on, with the purposes of exploring the inner law of Wu Shu Sanda combined movements, providing basis and measures for the coach's tranining plan, providing basis for evaluating the athletes'combined movements targets.
    The result of research of the thesis is as follows: in the Wu shu Sanda competition, 2 and 3 combined movements are the most often used, 4 combined movements are the most often used, while 5 or more than 5 combined movements are rarely used.Combined movements are always used more than the single movement and can gain more scores. Therefore, they're the main way for athletes to defeat their opponents. When the total number of single attack movements of the combined movements is langer than the number of single defence movements of the combined movements, the combined movements can gain more scores , and vice versa. Whether the success rate of combined movements making up the combined movements. With the same number of attack and defence movements making up the combined movements, the defence movements will have some advantages if it is prior to the attack movements; with the same combined movements, generally speaking, the one with more single attack movements will gain more scores. In the 2 combined movement
    s, the fomula "defence + combined attack movements and steps + application rate of attack combination" can gain the highest score and is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In the 3 combined movements, the formula "steps + attack + application rate of attack combination" can gain the highest scores and is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While the formula "defence + defence combination and attack + defence combination" in 2 combined movements and the formula "steps + attack + defence combination and defence + attack + defence combination" in 3 combined movements are often used but imperfect combination.
    It is suggested: when making training plans, the high-level athletes should be trained mainly with the combined movements and with the single movements as the supplement; the low-level athletes should be trained to strengthen single movements, to increase the number of combined movements. The combined movements can be strengthened purposefully according to the athletes'own features. As for the combined movements are essential, 4 combined movements are supplementary while 5 or more than 5 combined movements can be used rarely or can be cancelled.
引文
1、田麦久 主编 运动训练学 第二版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8月
    2、朱瑞珙 等著 武术基础训练(四)—散手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
    3、万汉奎 编著 实战打法招招绝 第一版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年
    4、孙经国 等撰 散手运动中的习惯“组合动作”与“即兴创作”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35页。
    5、相虎生 撰写 散手组合动作设计浅析 搏击,1997年第11期41页。
    6、蔡瑞广 撰写 散手组合技法训练及应用 搏击 山西省体育报社,1995年第5期。
    7、中国国家体育总局 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武术散手)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年10月
    8、马雷 等著 散手运动 第一版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8年9月
    9、林荫生 编著 实用搏击 第一版 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年11月
    10、佟庆辉 编著 散手连环技法 第一版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88年10月
    11、魏峰 编著 截拳道功夫教程 第一版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年1月
    12、刘卫军 等著 跆拳道 第一版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年
    13、于德顺 等著 拳击 第一版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
    14、朱建华 编著 全接触空手道 第一版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15、金岳霖 编著 形式逻辑 第一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
    16、现代汉语学习词典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2年
    17、现代汉语词典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75年
    18、周建军 撰写 论乒乓球技术组合训练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9页
    19、薛岚 撰写 篮球运动理论中若干基本概念闸析 体育科学,2000年7月第20卷第4期38页
    20、孙民志 等著 篮球
    21、李德祥 等著 跆拳道实战绝技 第一版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22、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 中国武术散手竞赛规则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年
    23、李士英 编著 武术散打裁判必读 第一版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
    24、张山 等著 中国散手 第一版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9月
    25、武术教材小组 编著 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武术(上、下) 第一版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年
    26、蔡仲林 等著 高等学校教材—武术 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27、杨永惠 等著 中国武术散手教程 第一版 海口市:南海出版公司,1998年8月
    28、马学智 编著 跟专家练—散手 第一版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
    29、吴兆祥 编著 中华武术技击法 第一版 安徽: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6月
    30、胡铮 编著 中国散打训练教室 第一版 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3月
    31、陈小蓉 编著 体育科学研究原理与方法 第一版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
    32、武云化 等著 体育科研实践与理论 第一版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
    33、梁慈民 编著 论竞技体育前沿技术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34、李士英 撰写 竞技武术散手攻防战术行动运用现状的定量分析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1996年6月
    35、李俊峰 撰写 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技术运用现状的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6月
    36、大会调研组 北京国际武术散手擂台邀请赛技术分析 中华武术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5)—2
    37、洪正福 撰写 邹议中国散打模式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1年第三期。
    38、徐才 撰写 让散手运动有个新的发展 中华武术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年第8期。
    39、赵力 撰写 散打如何体现武术的技击特点 拳击与格斗 拳击与格斗杂志社,1992年第6期。
    40、佟庆辉 撰写 初探中国散手与世界技击 拳击与格斗 拳击与格斗杂志社,1992年第10期。
    41、郭国进 撰写 试论武术散手的现状及其发展 体育高教研究 武汉体院.1992年第4期。
    
    
    42、曾于久 撰写 试析国家散手队的训练 武汉体院学报 武汉体院,1992年第2期。
    43、赵爱军 撰写 拳脚组合技术 拳击与格斗 拳击与格斗杂志社,1993年第5期
    44、于贯春 撰写 实用立体技击术(上) 拳击与格斗 拳击与格斗杂志社,1993年第5期。
    45、锦屏生 撰写 踢打摔拿实用技法 搏击 山西省体育报社,1994年第5期。
    46、安在峰 撰写 踢打擒拿大连环 搏击 山西省体育报社,1994年第10期。
    47、王培昆 撰写 散手实用技术的分类及应用条件 中国体育教练员 中国体育教练员编辑部,1995年第1期。
    48、蔡仲林 撰写 建立散手技术体系模式初探 湖北体育科技 湖北体科所,1995年第4期。
    49、白鸿顺 撰写 武术理论体系框架研究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西安体院,1996年第4期。
    50、蔡宝忠 撰写 武术理论体系的构建与研究的多元化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沈阳体院,—1996年第1期。
    51、武冬 撰写 构建武术技术体系初步研究 沈阳体育学术 沈阳体育科学学会,1996年第3期。
    52、朱瑞琪 撰写 论散手实战中运用“距离差”、“时间差”、“空间差”打法的特点及训练对策 北京体育学院学报 北京体院,1996年第1期。
    53、于万岭 撰写 对建构散手技术体系的几点思考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成都体院,1996年第4期。
    54、陈博 撰写 影响散手运动发展诸因素分析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6—8页。
    55、汪玉民 撰写 散手对抗中应遵循的十项原则 拳击与格斗,1997年第9期58页。
    56、费伟 撰写 散打如何体现出武术的特点 武当,1997年第6期14—16页。
    57、李树琦 撰写 散手中的拳摔组合进攻法 拳击与格斗,1997年第2期16页。
    58、习云泰 撰写 论动态中的散手连打技术训练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36—39页。
    59、李朝旭 撰写 中国武术散打技术现状及训练策略的研究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101—105页。
    60、陈青山 撰写 论武术散手市场与国际化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79—82页。
    6l、梁亚东 撰写 论散手运动员的技术训练 体育函授通讯,1998年第1期38—39页。
    62、袁镇澜 撰写 散手要走两条路 搏击,1998年第4期53—54页。
    63、赵学军 撰写 武术散手技术分类及各项技术与成绩的关系 内蒙古体育科技,1999年第1期19—20页。
    64、付文礼 撰写 散手技术若干问题的研究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45—47页。
    65、马志斌 撰写 要坚持武术散手赛的正确方向 搏击,1999年第3期55—56页。
    66、牛飞 撰写 中国武术散手发展思路 拳击与格斗,1999年第12期59页。
    67、马岳强 撰写 拳腿组合在散手比赛中的运用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50—51页。
    68、丁以中 撰写 组织结构中的组织方式 上海海运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5—10页。
    69、刘建和 撰写 运动训练“组合”问题之研究论纲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20—25页。
    70、孙强 撰写 竞技散打运动技术体系的初探 盐城工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72—74页。
    71、肖红征 撰写 武术散手运动特点初探 湖北体育科技,1997年第3期6—8页。
    72、李杰凯 撰写 论我国篮球教材技术分类的新体系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73、薛岚 撰写 论篮球技术组合之规律 中国体育科技,1999年第3期47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