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十九世纪澳门的城市建筑发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十九世纪中葡政府对澳门的政治管制为背景,衬托出这个
    时代澳门城市建筑发展的起落;再从具体的中西建筑物分析中,将十九世
    纪澳门城市实貌展示出来。
     从十九世纪上半葉的混合管治到下半葉的单一管治,都对当时澳门
    的城市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经济方面的变化,对城市建筑发展又有着决
    定性的作用;政治及经济变化中又引申出人口增减问题,这更是城市建筑
    要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
     地理环境方面,是山多平地少。城市占地自世纪初的约1平方公里,
    到世纪末增至3.4平方公里,是由于在鸦片战争后的大势中,澳门城市吞
    并了北部至关闸一带的大片农田及村庄、以及世纪末的填海造地所致。
     1849年以前,对澳门的城市建筑管理,是用“禁擅兴筑例”,这条款沿
    用了235年,也是澳门的城市建筑首例。当时西式建筑都是沿用欧洲流行
    的风格建造,有新古典主义、折衷主义及浪漫主义等风格;中式则沿用一
    贯的岭南风格建筑。本文附上望厦香山县丞衙署图及大关图,更考绘了
    1800年及1899年澳门城市规模地图等。
     整个世纪的澳门城市建筑发展是在“修葺期”、“扩展期”及“黄金时
    代”三阶段所概括。“黄金时代”的四十年中,完善了城市设施、奠定了二十
    世纪城市建筑发展方向,在后期更出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
The political background and control of the Chinese/Portuguese governments were shown in their influence towards the architectural development of Macau.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ast and western architecture, we can imagine the whole of Macau during the 19th century.
    Either the Chinese/Portuguese governments' mixed political management to Macau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or the unique power to rule Macau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century, it w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acau's architectur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onsiderations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population growth, thus affecting the city architectural development.
    The Macau peninsula was mostly hilly with scarce plains. The city area was approximately 1 sq.km in the early part of the 19th century, increasing to 3.4 sq.km towards the end of the century. It was due to land reclamation and illegal occupation of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peninsula.
    Before 1849, a regulation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without application was forbidden" was being used to manage the city's architecture in Macau by the Chinese official. It was the first regulation in the architectural field in Macau and being executed for 23 5 years
    t
    during the Ming & Chin Dynasties. The western architecture always provide popular styles from Europe, such as Neoclassicism, Eclectic, and Romanticism styles among others. On the Chinese architecture field, there were always the 'Ling-Nan' architecture style in Macau city. Attached you can find a re-built drawing on SHIANG-SHAN government office houses in village 'Mong-Ha' in Macau in the 18th century and also the Chinese custom house drawing at praia pequena.
    In the 19th century, there were 3 stages of the city's architecture development -repairing, extension, developing. For the last 40 years of the century, the city's infra-structure works were mostly completed. Numerous plans were prepared for the city's development into the 20th century. Chinese and European style structures were noticeable then.
引文
[1]湯开建,《明清士大夫与澳门》第11至12页。澳门基金会出版1998。
    [2]黄啓臣,<16-19世纪中葉中国政府对澳门海关的管理>《文化杂志》第34期第55页。澳门文化司署1999。
    [3]印光任、张汝霖著《澳门记略》《形势篇》。赵春晨校注,上卷第24页。澳门文化司署1992。
    [4]黄啓臣,<16-19世纪中葉中国政府对澳门海关的管理>,《文化杂志》第34期第58页。澳门文化司署1999。
    [5]因为明代澳门海关隶阅广东市舶司管辖,其执行职务则由广东市舶司与香山县衙派驻濠镜澳的守官共管,文献并没有设海关官署於澳门的记录。而康熙二十七年(1688)所派海关监督在澳所建行台,据黄啓臣教授考:官署是一座竹搭的简陋小屋。屋建虽简,驻设常官,可断为官方建筑,但并不是按正规官衙法则建造。故雍正年间所建关部行台,为澳门首座正规的中国官衙。
    [6]县丞衙署於乾隆九年(1744)始以肇慶府同知改设前山寨海防军民同知(即澳门同知),以县丞属之,移驻望厦村……。这个丞署当指此时的县丞衙门,设於望厦村,其位置待考,其外观考见本文第三章第三节。
    [7]印光任、张汝霖著《澳门记略》,赵春晨校注,(原书插图)第216至217页附<税馆圖>,经作者考证,其位置在今天的大码头街近果栏街处。
    [8]根据李克 陈翔华 刘小琴《澳门问题史料集》(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印中心出版1998)所錄道光《香山县志》的<潦镜全圖>及<束环圖>中所示,南湾税馆是设在番差衙隔一条街之西北面;又据1796年巴克尔(B.Barker)绘制的<澳门城市和港口平面图>所示番差衙与议事亭之相对位置测定,南湾税馆位於今天的京都酒店位置。
    [9]以本文<1800年澳门地图>所示,城市范围即城墙以南至娘妈角之间的区域。1800年时,城区面积为1.16平方公里。
    [10]汤开建,《明清土大夫与澳门》第111页。澳门基金会出版1998。
    [11]印光任、张汝霖著《澳门记略》《官守篇》。赵春晨校注,(政令附)第93、94页。澳门文化司署1992。
    [12]嘉庆年(1796-1820)间,发生了1799年的湘、贵苗民起义。这次起义历时12年,虽然在1806年被镇压,伹已给清统治者带来沉重的打击。在嘉庆元年年底,又爆发了川、楚、陕、甘、豫五省白莲教起义。这次起义又持续到1804年才被平息。在镇压白莲教起义过程中,清廷动用了过百万军队,损耗军费一亿两白银,(按《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中所估计清廷每年军费为7500万两计,相当於全国一年多的军费),大大削弱了清皇朝的统治。此外,还有嘉庆十八年(1813)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天理教起义;陕西岐山的箱工起义;湘西、广西的瑶民起义等连续不断。
    [13]萧伟华(Jorge Noronha a Silveira)《澳门宪法历史研究资料(1820-1974)》法律翻译办公室出版1997。
    
    
    [14]乾隆年间,规定到广州贸易的外国船“货罄即归”,不准逗留广州;每年9月至次年3月冬季(非贸易季节)期间,洋船只准在澳门过冬。故澳门当时成了外国船贸商人在贸易閒季的驻扎之所。
    [15]十七、十八世纪的鸦片贸易对澳门人口的增減起着决定性作用。到了十九世纪,随着中国四大港口的对外开放,澳门的鸦片贸易垄断局面宣告结束,人口随之而降。据澳门统计局资料:十九世纪的首20年,人口在19000至17000人左右;到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後,人口才增至30000人;此後不断有增长。60年代人口最鼎盛,由6万增至8万人;70年代以後的30年间,澳门居住人口有些微下降,到1899年时,澳门总人口为73357人。
    [16]章文钦著《澳门与中华历史文化》第19页。澳门基金会出版1995。
    [17]由朱诺(Junot)、苏尔特(Soult)及马森纳(Massena)将军指挥的拿破仑军队,分别於1807、1809及1810年三次入侵葡萄牙。
    [18]早在1802年(嘉庆七年)3月18日,英军六艘军舰上千名士兵抵达澳门洋面,企图与澳葡共管澳门,遭澳葡严加拒绝。事件最後在清政府明令“有犯必惩”後,广东地方政府以“断其粮草”供应之策,迫使英军在6月离去。
    [19]《澳门问题史料集》下册第1199页,清嘉庆外交史料<吴熊光发往伊犁效力赎罪谕旨>。
    [20]此女儿墙即为道光《香山县志》<东环图>中所示之石垣至西炮台之沿海石堤,批准葡人将之加高、加厚以作防禦工事。汤开建教授在<祝淮[新修香山县志]澳门图研究……澳门东环图>中亦有相同结论。
    [21]徐萨斯著《历史上的澳门》中文版第169页。澳门基金会出版2000。
    [22]蝦墓石:道光七年(1827) 《香山县志》载<濠镜全图>及1839年《粤海关志》载的<澳门总口各税口图>中皆显示,其位置在下环海湾中。其形圆,其色青潤,每风雨当夕,海潮初上,则阁阁有聲,故被视为神石。
    [23]《澳门宪法历史研究资料(1820-1974)》第8、9页。
    [24]在此之前,澳门葡人总督只是管理炮台上的军队,故中国文献多称之为兵头。
    [25]<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是在1887年10月17日签订,1888年4月28日互换。条约阐明清政府同意葡萄牙人永居管理澳门;葡萄牙人则允诺不会将澳门让预任何第二国。
    [26]刘南威、何广才著《澳门自然地理》(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2)第1页中所录现代澳门座标;《早期澳门史》([瑞典]龙思泰著,吴义雄、郭德炎、沈正邦合译中文,章文钦校注本。东方出版社1997)第19页中所列澳门位於北纬22°1'30″东经11°32'30″当指一点座标,而经度与《澳门自然地理》中所示有100°之差,可能是抄写之误。
    [27]氹仔於1847年为葡佔,而路环岛则到1851年才被佔据。
    [28]《澳门自然地理》中资料为:1840年澳门面积2.78平方公里,《21世纪澳门城市规划纲要研究》(澳门发展与合作基金会2000)亦采用此据;而在《澳门及其人口演变五百年》(澳门统计暨普查司1998)中,卻认为1800年澳门面积为3.25平方公里;作者通过古地图的叠绘,对1800年的几处关健地点如北湾、下环海湾及仍存在的可考建筑物的位置确立後,详细计算了当时澳门半岛面积为3.03平方公里;另外青洲山面积为1.16平方公里;1899年的半岛面积为3.31平方公里。
    [29]北湾:在今天关前正街与草堆街之间的夹角内。
    
    
    [30]下环海湾:以今天的下环街为岸边的内海湾。
    [31]《21世纪澳门城市规划纲要研究》2-16页中认为澳门第一次大规模填海为1866至1910,且是次填平了内港北湾一带,共拉直海岸綫。又根据<澳门建筑史>([葡]科斯塔著,《文化杂志》第35期第12页。澳门文化司署,1998)载:1868至1869年是填平烧灰炉及西望洋海边,用以延长南湾街;1873-1881年填了下环街海湾,而海梨头在1887年才完成道路及下水道工程。
    [32]1800年至1899年,这一区域的村庄有:望厦、龙环、龙田、塔石、沙冈、石墙街、新桥及沙梨头等村。
    [33]《澳门及其人口演变五百年》第67页。
    [34]《澳门及其人口演变五百年》第65页。
    [35]邓开颂、吴志良、陆晓敏主编《粤澳关係史》269页。中国书店出版,1999。
    [36]《澳门及其人口演变五百年》第82至83页。
    [37]巴克尔(B.Barker)绘制的澳门城市及港口平面图。
    [38]十九世纪仍存在的古城墙。
    [39]章僧命(王文达)著《澳门掌故》第12页。澳门教育出版社。
    [40]《澳门问题史料集》中的道光《香山县志》有载:“按澳东大海浩淼,不能泊船;西多礁石,亦不能停泊。自广州来将抵境,先经东望洋山,西行绕至西望洋山下,折入内港所谓北湾,方能下碇。”
    [41]据龙思泰《澳门早期史》载:此处就是1622年6月22日荷兰人进犯澳门时登陆的地方。
    [42]此两城门於咸丰末年至同治初年才被拆毁。见《澳门问题史料集》下册1328页。
    [43]议事亭建於1583年。
    [44]清嘉庆五年(1800)下令严禁鸦片输入中国,违者重罚。这时的鸦片私贸易已逐步为英国人所把持。在澳门葡人处於一个非垄断的局面下,英国成了澳门一个走私贸易上的强大的对手,因而带来了经济上不稳定。
    [45]龙思泰《早期澳门史》章文钦校注本第四章载:“……十八世纪末人口进逹19500人;而1821年卻下到4600人……”这里所指1821年的澳门人口基督徒、自由民和奴隶而已。因为根据《澳门及其人口演变五百年》中统计,在1800年至1826年间的澳门人口只减少了二千多人;而上列龙思泰所指十八世纪末的人口,应是包含居澳城内华民及外国总人口。
    [46]刘芳辑、章文钦校注,《清代澳门中文档案汇编》第40条:1802年11月“大雨使华夷民房倾塌甚多……”;第1504条:“嘉庆二十三、二十四年(1818、1819)篷寮大火;二十五年,三街又復失火延烧大小舖五十余间……”;1835年1月26日大三巴教堂发火灾,起因是厨房失火;1874年强烈台风袭澳,毁坏房屋无数,南湾一带欧式建筑尤为严重,连当时落成不久的嚤啰兵营及仁伯爵陆军医院亦不能幸免於难。
    [47]哥伦布(Columbus):意大利航海家。在西班牙王及王后的资助下,1492年8月3日自巴罗斯港启横渡大西洋,10月12日到达加勒比海一个岛屿。此後又三次西行,到达中美洲及南美洲沿岸,开辟了西欧通往美洲的新航綫。
    
    
    [48]华士古:达迦玛(Vasco da Gama):葡萄牙航海家,1497年7月8日从里斯本出发,率领170名船员分乘4艘船,於1498年5月20日到达印度,成为第一位开辟从欧洲绕过非洲好望角,到达印度这条新航綫的欧洲人。
    [49][英]Patrick Nuttgens著,张百年、顾孟潮合译中文《建筑的故事》。博远出版有限公司。
    [50]古典主义(Classical Architecture)是运用“纯正”古希腊、古罗马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样式和古典柱式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是指法国古典建筑,及受其影响的建筑样式。
    [51]哥德式(Gothic Architecture)11世纪下半叶在起源於法国,13-15世纪流行於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於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主要特色是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德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是用尖券作母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52]文艺复兴风格:十五世纪至十六世纪在意大利成熟的艺术风格,在古罗马帝国极盛时期,艺术在黑暗中逐渐式微·罗马帝国崩溃後,十四世纪始自弗罗伦斯的乔托(Giotto 1276-1337),他使绘画艺术起死回生,其特质是以人类为主的现实题材,赋予人类的感情和性格。这种风格被推崇而逐步兴盛,後被居於塔斯尼的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推至巅峯完美境界。
    [53]巴洛克风格(Baroque):约在1600年左右,首创於意大利罗马艺术圈。原字义指“不规则、变形与丑怪”。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54]新古典主义风格(Neoclassicism)是复兴古典的精神。
    [55]浪漫主义(Romanticism)没有特别风格,它只是一种感情的表达而已。它是指1760至1870年间间兴起的一个艺术流派。介乎新古典主义与写实主义(Realism)之间的一个现代艺潮流。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公元500-1500年)的艺术风格与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在建筑上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1760-1830年视为第一阶段;1830-1870年为第二阶段。到第二阶段时已发展为一种建筑创作潮流。由於追求中世纪的哥德式建筑风格,又称为哥德复兴建筑。
    [56]折衷主义风格(Eclectic Style)是十九世纪上半叶至二十世纪初流行於欧美的一种建筑风格。以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不讲求固定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
    [57]岭南风格:以珠江流域为中心,包括全粤和闽台,除房屋高大,门窗狭小,屋脊和翼角高翘外,更以装修彩绘的繁複精细为特式,脊饰更为发达。岭南对外开放较早,颇受当时西方流行的罗可可(Rococo,法国巴洛克的最後阶段称作罗可可,是一种优雅轻快的装饰)作风的影响,商业经济也较发达,总的风格约可以炫奇斗富,繁琐鲜丽以概括,颇近商人气质。
    [58]从黄就顺、邓汉增、黄钧燊合编《澳门地图集》(澳门基金会,1997)的十六世纪古地图看,当时内港一带还在海中。
    [59]博尔杰《中国和中国人》(澳门文化学会,1990)画集。
    [60]博尔杰(Auguste Borget)1808-1877,法国人,出生於伊索顿(Issoudun),1838-1839旅居澳门。
    
    
    [61]抬樑式结构:中国古建筑法式。是以樑架直接承托於柱,而无需通过斗拱的木结构法式。
    [62]《刘敦桢全集》(一)册第1页《佛教对於中国建筑的影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63]指张汝霖和暴煜的《善後事宜条款》第七条。《澳门记略》,赵春晨校注本,第93至94页。
    [64]康纳(Patrick Conner):《钱纳利眼中的澳门》。《文化杂志》第35期第99页。澳门文化司署1998。
    [65]龙思泰《早期澳门史》章文钦校注本第26页提到。白施蒂著《澳门编年史—十九世纪》中文版(澳门基金会1998)亦有同样说法:1809年因大火烧毁了的圣安多尼堂於1810年重建。
    [66]《澳门的教堂》澳门文化司署出版,1993。
    [67]科斯塔在《澳门建筑史》中提到1833年仁慈堂倒塌後得以重建。而在钱纳利1838-1839年的画作《澳门仁慈堂》及《仁慈堂大门细部》可见应该是此次重建後不久的仁慈堂模样。大门一组完全的爱奥尼柱式设计,是当时流行的新古典主义的产物。
    [68]南湾区在每次澳门的颱风季节,都是受风最猛的海湾。见於文献记载中,自十六世纪葡人在澳建房屋之初至十九世纪末,南湾区经常是受颱风破坏的重灾区。
    [69]《清代澳门中文档案汇编》第1504条。
    [70]《澳门及其人口演变五百年》第498页。
    [71]《与历史同步的博物馆-大炮台》第11页。澳门博物馆出版,1998。
    [72]佐治,钱纳利(George Chinnery)自1825年抵澳後长期居住在澳门风顺堂区,至1852年逝世时,其作品已是数以千计。这些作品为澳门留下了十九世纪初的城市建筑面貌。
    [73]《澳门文化特色的佐证》文化司出版,1997。
    [74]圣保祿教堂在1835年1月16日,因厨房起火而全部付诸一炬,只剩下正面的牌坊及部份颓垣。
    [75]从现存的照片中可见,托马斯所设计的<圣珊泽>原建筑的样貌,至少保持至1915年。
    [76]亚马勒(Jo(?)o Mário Fereirado Amaral)生年不详-1849年,1846年4月21日获委任澳门总督。於1846年5月30日宣布对澳门华民征收人头税、不动产税。又於1849年5月3日带员钉封中国关部行台。
    [77]1847年,亚马勒开辟关闸马路时并没有事先通报香山县丞署,而且命名了街道,并於道路两旁编了门牌。马路所经之处破坏了很多华人的先祖坟地。
    [78]《澳门问题资料集.澳门杂诗》中载“…葡人於同冶初(按:即1861年底以後)将围墙拆卸,然原立之三巴门.水坑尾门舊址具在……”
    [79]康公廟:《澳门掌故》77页中说,这座廟宇是因咸丰五年(1855)时此区发生大火後,为镇火神而建。
    [80]亚美打利比路大马路[AV. Da Almeida Ribeiro]於1918年才建造。
    
    
    [81]虽然亚马勒於1847年已开通一条由水坑尾至关闸的马路,以及1870年葡人私自拆毁旧关闸,新建了凯旋门式的关闸拱门,但是,至1883年澳门华民最大村落被占後,澳门半岛才算完全被占据。
    [82]<澳门城市改善研究委员会>报告中的核心主题思想。
    [83]摘自科斯塔《澳门建筑史》,并简化了其内容。
    [84]四条华人村落为:沙岗、新桥、沙梨头、石墙。
    [85]阿丰素<澳门的绿色革命>文化杂志第三十五期。
    [86]从当时的澳门总督亚威拉(Joao Maria Lobo De Avila 1874.12.7至1876.12.30任澳门第八十九任总督)。在台风吹袭澳门後於1875年6月5日写给澳门市民的信,可见其严重程度。内容如下:“这个城市再次遭到大灾难的摧残!5月31日来臨的颱风像去年9月22及23日晚上吹袭澳门的颱风一样如此恐怖,真是一波未停一波又起。这是天意,我们应要听天由命!在这危急开头,不应气馁。在上天的帮助下,我们齐心合力去换回失去的一切,以创造美好的明天,但不要忘记各人要竭尽所能去坚负这坚定不移的任务。澳门人!我有责任确保你们的安全,当有需要时,会随时为你们效劳。身为你们的好友,身为灾难的受害者,我为灾难的来临使亲人失去而感到难过,我与你们一起去克服这重重因难。”引自《澳门及其人口演变五百年》第67页。
    [87]科斯塔在《澳门建筑史》一文中,将岗顶剧院定为“融合葡萄牙建筑风格与希腊、罗马古典式影响而设计。”这就是新古典主风格。这里的葡萄牙风格,更贴切应为“伊比利亚式(Iberia)”。
    [88]根据现存照片,仁伯爵陆军医院的建筑,是再典型不过的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
    [89]花园宅第(The Casa Garden)的外观上,布满各式古典建筑元素:入口门楼采用了十八世纪初英国建筑师积雅哥莫,莱昂尼(Giacomo Leoni)为伦敦Argyll House设计的古典式门楼,又有米开朗基罗的窗头半圆饰,屋顶是简化的古希腊式山形墙,配衬在平板的立面上等混合不同时代的风格,故断之为折衷主义风格。
    [90]《澳门问题史料集》第291至292页。
    [91]萧默主编《中国建筑艺术史》第670页。中国文物出版社,1999。
    [92]此图应是印光任完成书稿时所绘,《澳门记略》稿成於乾隆十年(1745)。
    [93]按清代官职品级,县令为正七品。县丞为县令之佐贰官,亦为吏首。
    [94]《沧海桑田》展刊。台湾故宫博物院出版,1999。
    [95]《与历史同步的博物馆…大炮台》。
    [96]这是十九世纪时原地点最早期建造该教堂的年份,并非教堂之始创年份。由於要分析各教堂在最初选址时,有否预先设整体规划,或特定统一方向,故只有原址始建年份为考虑因素。
    [97]数据来自澳门2000年地藉处的专业技术标高。结合原来建筑的分析,各教堂的海拔高度自十九世纪至今没甚改变。
    [98]据康纳在《钱纳利眼中的澳门》中所述,这次重建是用石头造的。
    [99]《澳门建筑史》中记载,自这次重建後到现在的几次重大修缮中,都保持了原设计的模样。
    
    
    [100]英文为Double-Height,其意为高度取宽度的两倍。
    [101]文德泉神父在《澳门及其教区》中对圣老楞佐堂说“……有些建筑綫條明顯有伊比利亚半岛的痕跡。……”(摘自<澳门的教堂>)。作者按:伊比利亚半岛(Peninsula Iberia)即西班牙及葡萄牙所在半岛。引自《澳门的教堂》第79页。
    [102]《澳门记略》赵春晨校注本第145页。
    [103]《澳门记略》赵春晨校注本之张汝霖序。
    [104]汤开建《嘉庆十三年<澳门形势图>研究》。《文化杂志》第41期第95页。澳门文化局出版,2000。
    [105]<澳门建筑史>插图。《文化杂志》第35期第35页。
    [106]这两种建筑特徵都是用状似洋葱头的塔顶作为建筑物的标志。
    [107]蠔灰是岭南建筑中最常用的批盪材料。
    [108]云母有透光作用。
    [109]这地库应是今天三层楼街的标高,以三巴仔横街而言,可视之为地库。
    [110]原文“岁租……”应为月租。如为岁租,而“蕃寺通岁所入幾万元……”,即要拥有两千间商铺以上才成。再者,当时全澳共计有否两千间商铺亦成疑问。
    [111]澳门2000年地藉处之建筑专用地图。
    [112]以葡人登澳自1557年起计,至十九世纪中叶止。
    [113]1819年6月20日第一艘自美国出发横渡大西洋的蒸汽船,成功用了27天到达英国的利物普。
    [114]Wong Shiu Kuan建筑师《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文化杂志》第36、37期,第137页。澳门文化司署出版,1998。
    [115]科斯塔《澳门建筑史》《文化杂志》第35期。
    [116]岭南建筑——是指南岭(又称五岭)以南的广东、福建一带的建筑风格。晚清以後多杂有西式风格在内。
    [117]郑家大屋是郑观应令尊所建,位於澳门龙头巷,与葡式建筑群亚婆井区相邻,现在尚保存大屋的大部分。
    [118]例如珠海市梅溪的陈芳宅。
    [119]摘自《中西合璧——相得益彰》,由本文作者重绘。
    [120]这段时期约出现在1880至1930年期间。
    [12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第一章。百花出版社,1999。
    [122]李世源《澳门1999》152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1/ 印光任、张汝霖著,《澳门记略校注》赵春晨校注。澳门文化司署出版,1992年。
    2/ 萧伟华(Jorge Noronha e Silveira),《澳门宪法历史研究资料(1820-1974)》澳门法律翻译办公室出版,1997年。
    3/ 章文钦,《澳门与中华历史文化》,澳门基金会出版,1995年。
    4/ 白施蒂著,姚京明译,《澳门编年史——十九世纪》,澳门基金会出版,1998年。
    5/ [瑞典]龙思泰著,吴义雄、郭德炎、沈正邦合译中文,章文钦校注本,《早期澳门史》东方出版社,1997年。
    6/ 邓开颂、吴志良、陆晓敏主编,《粤澳关系史》,中国书店出版,1999年。
    7/ 章憎命著,刘羡冰主编《澳门掌故》,澳门教育出版社。
    8/ 《与历史同步的博物馆——大炮台》,澳门博物馆出版,1998年。
    9/ Luis Andrade de Sá《澳门峰景酒店》,东方书店出版,1994年。
    10/ 《S(?) Sancha圣珊译》,澳门文化司署,1993年。
    11/ 汤开建《明清士大夫与澳门》,澳门基金会出版,1998年7月。
    12/ 施华著,《澳门政府船坞》,澳门海事博物馆,1996年版。
    13/ Fr. Manuel Texeira, 《BELA VISTA HOTEL》, Centro de Informacao e Turismo, 1978.
    14/ 吴志良主编,《中葡关系史地考证》,澳门基金会,2000年。
    15/ 徐萨斯著,黄鸿钊、李保平中译,《历史上的澳门》》,澳门基金会,2000年。
    16/ 李世源主编,《澳门1999》,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
    17/ 张天泽著,姚楠、钱江中译,《中葡早期通商史》,中华书局,1988年。
    18/ [葡]曾怂昭著,何高济、李申中译,《大中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19/ 马楂度著,舒建平、菲德尔合中译,《勘界大臣马楂度——葡中香港澳门勘界谈判日记,1909-1910》,澳门基金会出版,1999年12月。
    20/ 潘日明神父著,苏勤中译,《殊途同归》,澳门文化司署出版,1992年。
    21/ 李福麟编著,《澳门四个半世纪》,澳门松山学会,1995年。
    22/ 王俊彦著,《澳门的故事》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
    23/ 刘羡冰、陈树荣、王国强、冼为铿联合编著,《澳门今昔》,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1999年。
    24/ 玛丽.霍林斯沃思著,刘扳盛中译《人类艺术史》,中华书局,1991年。
    25/ 威.罗伯特.尤塞利斯著《澳门的起源》,澳门海事博物馆,1997年版。
    26/ [英]斯当东著,叶笃义译,《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1994。
    27/ 萨安东著,金国平译,《葡萄牙在华外交政策一八四一至一八五四》,葡中关系研究中心、澳门基金会,1997年。
    28/ [清]张廷玉撰,《二十四史.明史.佛郎机传》,中华书局,1997年11月,北京第一版。
    
    
    29/ 湯开建,《澳门开埠初期史研究》,中华书局,1999年11月。
    30/ 罗理路,《澳门寻根》中文版,澳门海事博物馆,1997年。
    31/ 黄启臣著,《澳门通史》,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32/ 费尔南.门德斯.平托著,金国平中译《远游记》,葡萄牙航海大发现事业澳门地区委员会、澳门基金会、澳门文化司署、东方葡萄牙学会联合出版,1999年。
    33/ 李鹏翥著,《澳门古今》,三联书局(香港)有限公司、澳门星光出版社联合出版,1998年5月第三版。
    34/ 邱樹森、林炳文、方骏主编,林炳文著,《中华古代史》,南方出版社,1999年。
    35/ 刘南威、何广才《澳门自然地理》,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2年。
    36/ 《刘敦桢全集》(一)、(二)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年。
    37/ [英]Patrick Nuttgens著,张百年、顾孟潮合译中文版,《建筑的故事》,博远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38/ 梁思成著,《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
    39/ 梁思成著,《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年。
    40/ [英]Robert Adam《Classical Architecture》, VIKING, 1990.
    41/ 萧默主编《中国建筑艺术史》上、下册,文物出版社,1999年。
    42/ [德国]Ed. Henri Stierlin著《Baroque》(巴洛克),德国。
    43/ 陈泽泓著,《岭南建筑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版。
    44/ 菲基立撰文,王薇中译,照片筛选马若龙,《澳门建筑文物》,澳门文化学会出版,1988。
    45/ 澳门建筑师协会,《澳门现代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
    46/ 《西方建筑在澳门》(摄影集),澳门东亚大学公开学院同学会,1999年。
    47/ 《葡萄牙建筑的趋向》,澳门文化司署,1990。
    48/ 张心龙,《西洋美术史之旅》,雄狮图书股份,2000年。
    49/ Ed. Henri Stierlin, 《Greece》,德国出版。
    50/ 《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规》,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1995年第二次印刷。
    51/ 王其钧,《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三联书局,1993年。
    52/ 罗哲文、杨永生,《失去的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
    53/ [葡]若泽.梅科著,姚越秀编译《葡萄牙瓷砖壁画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54/ 《Portugal》, Editions Minerva S.A., Geneve, 1991.
    55/ 程万里主编,《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香港万里书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联合出版,1991年1月。
    56/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编,《杨廷宝.建筑设计作品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1983年8月。
    57/ [日]伊东忠太著,《中国建筑史》,商务印书局,1995年影印本第一版。
    
    
    58/ 李克 陈翔华 刘小琴《澳门问题史料集》,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印中心出版,1998年。
    59/ 古万年(Custódio N.P.S. Conim)与戴敏丽(Maria Fernanda Braganca Texeira)著,《澳门及其人口演变五百年》,澳门统计暨普查司出版,1998年。
    60/ 刘芳辑,章文钦校注,《葡萄牙东坡塔馆藏清代澳门档案汇编》,澳门基金会出版,1999年。
    61/ 林水先主编,《广东澳门档案资料选编》,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62/ 《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一)(二)(三)(四)(五)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澳门基金会、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合编,人民出版社,2000年。
    63/ 黄就顺、邓汉增、黄钧燊合编,《澳门地图集》,澳门基金会出版,1997年。
    64/ 博尔杰,《中国和中国人》画集,澳门文化学会出版,1990年。
    65/ 《澳门文化特色的佐证》,澳门文化司署出版,1997年。
    66/ 古维杰(R. Beltr(?)o Coelho),《澳门影集1844~1974》,东方基金会,1992年6月第二版。
    67/ 左倩萍(Cecilia Jotge)和古维杰(R. Beltr(?)o Coelho)合作,《澳门影集—地点、人和生活》,东方基金会,1993年11月。
    68/ 《贾梅士博物院澳门绘画藏品展》,市政厅展览画廊出版,1989年6月。
    69/ 古维杰(R. Beltr(?)o Coelho)《澳门市政厅》,市政厅出版,1995年。
    70/ 《澳门的教堂》,澳门文化司署出版,1993年。
    71/ 古维杰(R. Beltr(?)o Coelho)《澳门文物与集邮》,澳门邮电司出版,1995年2月。
    72/ 《历代澳门航海图》,澳门海事博物馆,1986年版。
    73/ 周彦女、田映霞、李兆文合编,《澳门老照片》,广州出版社,1998年。
    74/ 《乔治.钱纳利——十九世纪的澳门》,澳门文化司署出版,1997年。
    75/ 贾佐治.让多,《Macau 澳门》,澳门政府出版,1999年。
    76/ 贾约翰,《氹仔、路环》,海岛市政厅出版,1993年。
    77/ 《澳门法律概述》,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
    78/ Annabel Dolirig/Ken Hom, 《Macau on a Plate》, Round house出版社,2000年。
    79/ [清]贺长龄、魏源等编,《清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92年。
    80/ 谭纵波、崔世平、董珂合作专论,<澳门土地利用现状及展望>,《21世纪澳门城市规划纲要研究》第二章,澳门发展与合作基金会,2000年
    
    
    81/ 黄启臣,《16-19世纪中叶中国政府对澳门海关的管理》<文化杂志>中文版第34期,澳门文化司署出版,19989。
    82/ [葡]科斯塔《澳门建筑史》,《文化杂志》中文版第35期,第3-44页,澳门文化司署,1998年。
    83/ [葡]阿丰素《澳门的绿色革命》,《文化杂志》中文版第36、37期第113页,澳门文化司署出版,1998年。
    84/ [葡]康纳,《钱纳利眼中的澳门》,《文化杂志》中文版第36、37期第99页,澳门文化司署,1998。
    85/ [葡]费尔南德斯《1820~1920年的澳门》《文化杂志》中文版第36、37期,第89页,澳门文化司署出版,1998年。
    86/ [葡]Tomás Taveira,《澳门从开埠至20世纪70年代的社会经济和城建方面的发展》,《文化杂志》中文版第36、37期,第9页,澳门文化司署出版,1998年。
    87/ [香港]Wong Chiu Kwan,《澳门建筑——中葡合璧相得益章》,《文化杂志》中文版1998年第36、37期,第137页,澳门文化司署出版,1998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