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实际履行在买卖合同违约救济体系中的定位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无救济即无权利”。对违约救济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对于更好地保护受害人利益、完善合同违约救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买卖合同违约救济体系中的实际履行救济方式进行了分析定位。由于损害赔偿救济方式的不足以及效率违约理论的不能成立,本文认为,实际履行救济制度在买卖合同违约救济体系中仍有存在的必要性。但是传统实际履行救济方式在买卖合同违约救济体系的适用中亦存在诸多缺陷,为此论文通过对能否实现替代性购买,将实际履行救济方式分为“真实”实际履行与“虚拟”实际履行。当可以进行替代性购买时,应赋予当事人获得“虚拟”实际履行救济的权利。论文对“虚拟”实际履行与“真实”实际履行及损害赔偿救济方式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其优点所在。论文对将“虚拟”实际履行纳入我国《合同法》买卖合同违约救济体系提出了建议,以期达到对受害人利益更好保护、买卖合同违约救济体系更加完善的目的。
The purpose of remedy under contract law is to attain the goal of the indifference principle. Under the indifference principle, the remedy for breach of contract should make the promisee indifferent between performance and legal relief. If expectation damages can attain the goal, there would be no necessary for specific performance. There are some different ideas on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Some scholars have argued that specific performance should be routinely granted. In contrast, other scholars hold that damages under the expectation measure can make the promisee indifferent between performance and legal relief and they embrace the theory of efficient breach. Can the damages attain the goal of indifference principle? Does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need to be located under the remedy system of contract law? What is the extent of specific performance? 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o analyze these questions.
     The first part of the article is the introduction of specific performance. In this part we have used the comparative method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 in specific performance between the civil law systems and the Anglo-American law. Under the Anglo-American law, specific performance is an exceptional remedy, to be granted only if damages would not be adequate. Under the civil law systems, specific performance is always routinely granted.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same law system.
     In the second part, the article has analyzed the necessary of specific performance in the remedy system of contract law. At the beginning, we have considered the shortfall of the damage remedy and the false of the theory of efficient breach. We have found that damages under the expectation measure always fall short of making a promisee indifferent between performance and legal relief. When the seller breaches a contract to sell a unique commodity, the buyer can not go into the market and purchase an identical commodity. So the market price which used to measure the loss of the promisee for a unique commodity is typically not a real entity .Rather, it is only a construct. If the buyer’s valuation of the commodity exceeds this market-price construct, the damages under the expectation measure will not leave the buyer indifferent between performance and damages. If the contract for the sale of commodity is a long-term supply contract, the damage remedy is also inadequate. And the extent of the damage is always be limited by the principle of foresee ability. Furthermore, the cost of disputy settlement, the time value of lost gains and the risk of the seller’s insolvency will make a promisee indifferent between performance and damages. The two basic predicates of the efficient breach are incorrect and the theory of efficient breach does nothing to promote efficient. On the contrary, if widely adopted the theory would promote inefficiency. From what have been discussed, we find that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promisee better, the remedy of specific performance is necessary to locate under the remedy system of contract law. Furthermore, specific performance implements both the bargain principle and the indifference principle better than expectation damages.
     In the third part of the article, we have analyzed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routine specific performance. Routine specific performance is a highly coercive remedy. Routine specific performance would entail more special problems of error than damage remedy at the enforcement stage and it would bring peculiarly severe consequences. Furthermore, routine specific performance would also conflict with the principle of mitigation and would raise severe problems of opportunism. So routine specific performance would also be undesirable in every case.
     In the final part of the article, we have used cover to govern the remedy of specific performance. The article has divided specific performance into two kinds: actual specific performance and virtual specific performance. Actual specific performance should be awarded unless the commodity of contract is unique or the contract for the sale of commodity is a long-term supply contract. Because in these cases, the buyers can not go into the market and purchase an identical commodity. In other cases, a promissee can accomplish virtual specific performance if he can readily find in the market a commodity as an equivalent of the breached contract. The buyer can obtain damages because of the cover. The damages 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st of cover and the contract price together with any incidential or consequential damages, but less expenses saved in consequence of the seller’s breach.
     Under the virtual specific performance, the buyer may find a replacement performance that, together with the remedy of cover damage, is equivalent to what the buyer would have obtained if the seller had been ordered to actual specific performance. And the virtual specific performance has some substantial advantages over expectation damages and actual specific performance. It can resolve the problems results from the actual specific performance, including the error and difficulty of the enforcement process, the problems of mitigation and opportunism. The buyer will choose the substitute commodity himself, so virtual specific performance can avoid the shortfall that results when the buyer’s damages depend on the constructed market price and the damages are often much easier to prove than market-price damages. Furthermore, the act of cover normally prevents or minimizes the social cost of consequential losses. Based on the advantages of the virtual specific performance and cover, the contract law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hould adopt this rule in the future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promissee better.
     Finally, it should indicate that there must also be many defects of this article. However, if it can make more scholar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medy of specific performance, it will be useful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promisee and the integrity of the remedy of contract law.
引文
[1] 叶林:《违约责任及其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第 1版,前言第 1 页。
    [2] [德]拉德布鲁赫:《法哲学》,转引自叶林:《违约责任及其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第 1 版,前言第 1 页。
    [3] [德]罗伯特·霍恩、海因·科茨、汉斯·G·莱塞:《德国民商法导论》,楚建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年第 1 版,第 97—98 页。
    [4] [德]罗伯特·霍恩、海因·科茨、汉斯·G·莱塞:《德国民商法导论》,楚建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年第 1 版,第 98 页。
    [5] 针对违约救济中的“specific performance”,我国学界对此称谓不一。有学者将其称为“实际履行”(参见梁慧星:《关于实际履行原则的研究》,《法学研究》1987 年第 2 期;柴振国:《合同实际履行原则之我见》,《法学研究》1988 年第 2 期。);有学者将其称为“强制履行”(参见韩世远:《合同责任的争点与反思》(上),《人民法院报》2001 年 6 月 22 日,第 3 版。);有学者将其称为“继续履行”(参见郑小川、雷明光:《对“继续履行”的再思考》,《河北法学》2003年第 3 期,第 67 页。);有学者称其为“强制实际履行”(参见王卫国:《论合同的强制实际履行》,《法学研究》1984 年第 3 期;叶昌富:《论强制实际履行合同中的价值判断与选择》,《现代法学》2005年第 2 期,第 152 页;吴峤滨:《论强制实际履行制度》,《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 年第 10 期,第 20 页。);亦有学者认为其也可以称为“依约履行”(参见王利明、崔建远:《合同法新论·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修订版,第 677 页;王利明:《违约责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修订版,第 429 页。)。尽管学界对此称谓不一,但其本质含义却并无实质差别。为行文表述方便,本文将其一致称为“实际履行”。
    [6]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确定损害赔偿范围的不同,损害赔偿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约定损害赔偿、一般法定赔偿和特殊法定赔偿。以当事人意思而定的,称为约定赔偿;依法律之一般规定的(如《合同法》第 113 条第 1 款),称为一般法定赔偿;对于特殊关系法律设有特别规定的,称为特殊法定赔偿(崔建远主编:《合同法》,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第 4 版,第 314—315 页。)。论文涉及损害赔偿救济方式时,主要在于探讨双方当事人既无特别约定,法律亦无特别规定时对受害人应如何救济的问题。因此论文中如无特别说明,损害赔偿仅指一般损害赔偿,即以无当事人特别约定及法律特别规定为前提。
    [7] 在不同语境之下,“责任”常含有多层含义。第一种含义为职责(responsibility) , 如 岗 位 责 任 制 ; 第 二 种 含 义 为 义 务(obligation),如保证责任;第三种含义则指一种法律责任(liability),如违约责任、侵权责任等。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第 2 版,第 82 页。此处及下文违约责任一词中所言及的“责任”,应用的是第三种含义。违约责任,具体指“合同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时,依法产生的法律责任”。崔建远主编:《合同法》,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第 3 版,第 231 页。
    [8] 传统上,我国学者对于实际履行可否成为违约救济的主要方式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赞同的观点可以参见:王卫国:《论合同的强制实际履行》,《法学研究》1984 年第 3 期,第 46—49 页;柴振国:《合同实际履行原则之我见——兼于梁慧星同志商榷》,《法学研究》1988年第 2 期,第 64—67 页。反对的观点可以参见梁慧星:《关于实际履行原则的研究》,《法学研究》1987 年第 2 期,第 38—45 页。
    [9] Friedrich Kessler, Grant Gilmor and Anthony T.Kromnman, Contracts: Cases and Materials(Third Edition), Aspen Publisher Press,1986,p.1070.
    [10] 《合同法》第 109 条规定:“当事人一方未支付价款或者报酬的,对方可以要求其支付价款或者报酬”。
    [11]《合同法》第 110 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钱债务或者履行非金钱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对方可以要求履行,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法律上或事实上不能履行;(二)债务的标的不适合强制履行或者履行费用过高;(三)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未要求履行。
    [12] 参见王利明:《违约责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修订版,第 429 页。
    [13] 参见《合同法》第 107 条、第 114 条、第 115 条。
    [14] 崔建远:《合同责任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第 1 版,第 189页。
    [15] 参见《合同法》第 111 条。
    [16] 崔建远主编:《合同法》,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第 4 版,第 305 页。
    [17] 崔建远主编:《合同法》,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第 4 版,第 304 页。
    [18] 韩世远:《合同责任的争点与反思》(上),《人民法院报》2001 年 6月 22 日,第 3 版。
    [19] [日]能见善久:《履行障碍:日本法改正的课题与方向》,于敏、韩世远译,韩世远、[日]下森定主编:《履行障碍法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第 1 版,第 39 页。
    [20] 根据学者观点,我国《合同法》中的实际履行救济方式在不同类型的合同场合,其方式主要包括:强制违约方按照合同规定交付标的物、支付价款、提供劳务、提供工作成果、修理、重作、更换、强制给付等。参见崔建远:《合同责任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2年第 1 版,第 171 页;王利明:《论完善我国违约责任制度》,《民商法研究》(第二辑)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474 页。
    [21] 由于《合同法》第 109 条明确规定当买受人因违约而未支付价款时,出卖人可以要求对方支付价款,因此论文如无特别说明,则其所涉及的实际履行主要是针对出卖人违约而言的,即主要论述买受人此时是否享有要求出卖人按照合同约定交付标的物的权利。
    [22] 韩世远:《合同法总论》,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第 1 版,第 715 页。因为论文主要讨论实际履行与损害赔偿不能同时适用时应选择何种救济方式对受害人进行保护,所以论文中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损害赔偿指的是前一种类型,即“填补赔偿”。
    [23] [美]小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普通法》,冉昊、姚中秋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第 1 版,第 1 页。
    [24] [美]小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普通法》,冉昊、姚中秋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第 1 版,第 2 页。
    [25] 丁玫:《罗马法合同赔偿制度》,《政法论坛》2001 年第 5 期,第 24页。
    [26] 丁玫:《罗马法合同赔偿制度》,《政法论坛》2001 年第 5 期,第 24页。
    [27] Dawson, Specific Performance in France and Germany, Michigan Law Review 57(1959), p.497.
    [28] 《十二铜表法》第三表执行篇中(二)规定:“期满,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他到长官前,申请执行。”(三)规定:“此时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他担保,则债权人得将他押至家中拘留,拴以皮带或脚镣,但重量最多为 15 磅,愿减轻的听便。”(五)规定:“债权人可拘禁债务人 60 天。在此期内,债务人仍可谋求和解;如不获和解,则债权人应连续在三个集市日将债务人牵至广场,并高声宣布所判定的金额。”(六)规定:“在第三次牵债务人到广场后,如仍无人代为清偿或保证,债权人得把债务人卖于体贝河(Tiber)以外的外国或把他杀死。”(七)规定:“如债务人有数人时,得分割债务人的肢体进行分配,纵未按债额比例切块,也不以诈骗论罪”。参见周枬:《罗马法原论》(下),商务印书馆 1994 年第 1 版,第 933-934 页。
    [29] [意]朱塞佩?格罗索:《罗马法史》,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年第 1 版,第 115 页。
    [30] [意]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第 1 版,第 353 页。
    [31] 乌尔比安《论告示》:“依据判决应当返还某物的人,不服从判决,不返还物品的,如果仍继续持有该物,那么,承审员将依职权裁定由司法警察强制转移占有,并判处物的持有者返还孳息或返还取自该物的一切收益。如果确实不能返还原物,比如因欺诈造成的返还不能,那么,根据争讼中对方当事人宣誓确认的价值,并且没有最高估价限制地对占有人作出判决。在既没有欺诈又无法返还的情况下,判处占有人返还不超过物的实际价值的价款,也就是说,返还对方当事人对物享有的实际利益。这是一项一般性规则,适用于基于禁令、对物之诉、对人之诉以及依承审员的判决返还物品的所有情况。”参见[意]斯奇巴尼:《民法大全选译·债·契约之债 I》,丁玫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第 1 版,第 173 页。
    [32] Dawson, Specific Performance in France and Germany, Michigan Law Review 57(1959), p.496.
    [33] 丁玫:《罗马法合同赔偿制度》,《政法论坛》2001 年第 5 期,第 25—26 页。
    [34] 应当指出,此处所言及的私力救济(self-help)与现代法律层面上的私力救济是不同的,其带有浓厚的同态复仇、野蛮的色彩。而现代的私力救济是与公力救济相对的,一般是指,权利人于情势紧急无法诉诸公权力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时,而对义务人的人身或财产实施的一种符合必要限度要求的强制措施。关于私力救济的更多论述可参见徐昕:《论私力救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第1 版,第 90—129 页。
    [35] Dawson, Specific Performance in France and Germany, Michigan Law Review 57(1959), p.497.
    [36] [法]勒内·达维:《英国法与法国法——一种实质性比较》,潘华仿、高鸿钧、贺卫方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第 1 版,第 151 页。
    [37] [法]勒内·达维:《英国法与法国法——一种实质性比较》,潘华仿、高鸿钧、贺卫方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第 1 版,第 152 页。
    [38] 参见《法国民法典》第 1134 条第 1 款。论文涉及引用外国民法条文时,如无特别说明,外国民法典的参考版本就是:《德国民法典》,陈卫佐译注,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第 2 版;《法国民法典》,罗结珍译,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日本民法典》,《最新日本民法》,渠涛编译,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美国统一商法典》,《美国〈统一商法典〉及其正式评述》,孙新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第 1 版。
    [39] 尹田:《法国现代合同法》,法律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6 页。
    [40] [法]勒内·达维:《英国法与法国法——一种实质性比较》,潘华仿、高鸿钧、贺卫方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第 1 版,第 151 页。
    [41] 参见《法国民法典》第三编第三章第二节、第三节。
    [42] 周武:《论实际履行在货物买卖违约救济制度中的地位》,外交学院2005 年硕士学位论文,第 22 页。
    [43] 应当说,研究《法国民法典》不能不提到该人。依萨维尼所言,“就罗马法而言,波蒂埃(Pothier)乃是现代法国法学家中的泰山北斗,其作品对法国民法典产生了直接影响”。而迪潘则更加认为,《拿破仑民法典》中有四分之三源自波蒂埃的论著。参见[德]弗里德里希·卡尔·冯·萨维尼:《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许章润译,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年第 1 版,第 46 页。
    [44] Meynial, “De La Sanction Civile des Obligation de faire ou de Das faire”56 Reme Pratique De Droit Francais 385 at 400 (1884).转引自王利明:《违约责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年修订版,第 440—441 页。
    [45] [法]勒内·达维:《英国法与法国法——一种实质性比较》,潘华仿、高鸿钧、贺卫方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第 1 版,第 153 页。
    [46] 参见《法国民法典》第 1143 条。
    [47] 崔建远:《合同责任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第 1 版,第 175页。
    [48] 崔建远:《合同责任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第 1 版,第 175页。
    [49] [德]罗伯特·霍恩、海因·科茨、汉斯·G·莱塞:《德国民商法导论》,楚建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年第 1 版,第 134 页。
    [50] Larenz, Lehrbuch des Schuldrenchts,Bd.1,§2Ⅲ, Schlechtriem, Schuldrecht,Allg.Teil,Rn.118.转引自[日]能见善久:《履行障碍:日本法改正的课题与方向》,于敏、韩世远译,韩世远、[日]下森定主编:《履行障碍法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第 1 版,第40 页注释①。
    [51] Larenz,SchuldrechtⅠ,Aufl.13,1982,S.18.转引自王洪亮:《物上瑕疵担保责任、履行障碍法与缔约上过失责任》,韩世远、[日]下森定主编:《履行障碍法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第 1 版,第339 页。
    [52] [德]罗伯特·霍恩、海因·科茨、汉斯·G·莱塞:《德国民商法导论》,楚建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年第 1 版,第 134 页。
    [53] 参见《德国民法典》第 281 条。
    [54] 关于此次《德国民法典》修改的详细资料可参见齐晓琨:《德国新、旧债法比较研究——观念的转变和立法技术的提升》,法律出版社2006 年第 1 版,第 1—14 页;杜景林、卢谌:《德国新债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第 1 版,第 1—16 页。
    [55] 根据修改之前的《德国民法典》第 459 条的规定,在出卖人所交付的种类物具有瑕疵时,在标的物风险转移之前,买受人可以拒绝接受,但在此之后,他的权利就仅限于买卖解约、减价和要求赔偿损失了,并不存在要求修复及重新给付的权利。参见齐晓琨:《德国新、旧债法比较研究——观念的转变和立法技术的提升》,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第 1 版,第 222 页。这不仅对于买受人,而且对于出卖人往往也是不利的,因为在许多情况下标的物所具有的瑕疵常常是很容易消除的。现实中,出卖人在一般交易条款中往往规定自己具有修复的权利和义务。这与立法规定形成了落差。参见[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分论》,杜景林、卢谌译,法律出版社2007 年版,第 43 页;齐晓琨:《德国新、旧债法比较研究——观念的转变和立法技术的提升》,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第 1 版,第 220页。
    [56] 杜景林、卢谌:《德国新债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第 1 版,第 174 页。
    [57]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分论》,杜景林、卢谌译,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第 1 版,第 36 页。
    [58] 崔建远:《合同责任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第 1 版,第 175页。
    [59] [日]能见善久:《履行障碍:日本法改正的课题与方向》,于敏、韩世远译,韩世远、[日]下森定主编:《履行障碍法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第 1 版,第 32—63 页。
    [60]《日本民法典》第 414 条规定:“履行的强制:(一)债务人任意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可以向法院请求强制履行。但是,债务性质不许之者,不在此限。(二)债务性质不容许强制履行,其债务以作为为标的时,债权人可以向法院请求,以债务人的费用,使第三人为之。但是,就以法律行为为标的的债务,可以以裁判代替债务人的意思表示。(三)就以不作为为标的的债务,可以请求以债务人的费用,消除其所为者,并为将来作适当处分。(四)前三款的规定,不妨碍损害赔偿的请求。”
    [61] [日]能见善久:《履行障碍:日本法改正的课题与方向》,于敏、韩世远译,韩世远、[日]下森定主编:《履行障碍法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第 1 版,第 39 页。
    [62] [日]能见善久:《履行障碍:日本法改正的课题与方向》,于敏、韩世远译,韩世远、[日]下森定主编:《履行障碍法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第 1 版,第 43 页。
    [63] [日]能见善久:《履行障碍:日本法改正的课题与方向》,于敏、韩世远译,韩世远、[日]下森定主编:《履行障碍法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第 1 版,第 42 页。
    [64] 根据学者解释,普通法一般有三种含义:(1)英美法系全部法律,与大陆法(civil law)相对;(2)英美法院创制的法律,与制定法相对:(3)普通法院适用的法律,与传统上衡平法院适用的法律相对。参见[德]K·茨威格特、H·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高鸿钧、贺卫方译,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第 1 版,第 220 页。此处普通法指第三种含义,即与衡平法院相对的普通法院适用的法律。
    [65] [英]F·H·劳森、B·拉登:《财产法》,施天涛、梅慎实、孔祥俊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 年第 1 版,第 51 页。
    [66] [美]迈克尔·D·贝勒斯:《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张文显、朱卫国、黄文艺、宋金娜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年第 1 版,第 243 页;Friedrich Kessler, Grant Gilmor and Anthony T. Kromnman, Contracts: Cases and Materials (Third Edition),Aspen Publisher Press, 1986, p.1070; E. Allan Farnsworth, Contracts (Fourth Edition), Aspen Publisher Press, 2004, p.739.
    [67] [法]勒内·达维德:《英国法和法国法——一种实质性比较》,潘华仿、高鸿钧、贺卫方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第 1 版,第 126页。
    [68] [英]A·G·盖斯特:《英国合同法与案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533 页。
    [69] Yorio, A Defense of Equitable Defenses, Standford Law Joural 12 (1990), p.51.
    [70] Union Eagle Ltd v. Achievement Ltd [1997] 2 All ER 215. 转引自解琳、张诤编著:《英国合同法案例选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第 1 版,第 402—407 页。
    [71] Patel v. Ali [1984] 2 WLR 960. 转引自解琳、张诤编著:《英国合同法案例选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第 1 版,第389—392 页。
    [72] Lord Megarry 在 C H Giles & Co Ltd v. Morris 案中即指出“实际履行一项义务的不利和困难如果超过了实际履行的必要性以及当事人的愿望的正当性,法院可能会拒绝准予实际履行”。参见解琳、张诤编著:《英国合同法案例选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 1 版,第 389 页。
    [73] Friedrich Kessler, Grant Gilmor and Anthony T. Kromnman, Contracts: Cases and Materials (Third Edition), Aspen Publisher Press, 1986, p.1073.这里顺便指出,我们认为屈广清先生将 the adequacy test 翻译为“适当的实验”(参见[美]弗里德里奇·凯斯勒、格兰特·吉尔摩、安东尼·T·克朗曼:《合同法:案例与材料》(下),屈广清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年第 1 版,第 976 页。)是错误的,论文将其译为“充分性检验标准”。
    [74] 《美国统一商法典》第二编第 716 条(1)规定:“如果货物具有独特性,或有其他适当理由,法院可以判予特定履行”(Specific performance may be decreed where the goods are unique or in other proper circumstances.)。 Friedrich Kessler, Grant Gilmor and Anthony T. Kromnman, Contracts: Cases and Materials (Third Edition), Aspen Publisher Press, 1986, p.1101.
    [75] Friedrich Kessler, Grant Gilmor, Anthony T. Kromnman, Contracts: Cases and Materials (Third Edition), Aspen Publisher Press, 1986, p.1073.
    [76] 效率违约理论将在论文下一部分进行详细论述。
    [77] Schwartz, The Case for Specific Performance, Yale Law Journal 89 (1979),p.271.
    [78] Douglas Laycock, The Death of the Irreparable Injury Rule, Harvard Law Review 103(1990), p.688,.
    [79] Ian R. Macneil, Efficient Breach of Contract: Circles in the Sky, Virginia Law Review 68(1982), p.947.
    [80] Kronman, Specific Performance, University Chicago Law Review 45(1978),p.365.
    [81] Melvin Aron Eisenberg, Actual and Virtual Specific Performance, the Theory of Efficient Breach, and the Indifference Principle in Contract Law, California Law Review 93(2005),p.977.
    [82] [美]罗伯特·D·考特、托马斯·S·尤伦:《法和经济学》,施少华、姜建强等译,张军审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第 3 版,第164 页。
    [83] 崔建远主编:《合同法》,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第 4 版,第 315 页。
    [84] 此处所指“独特物”与物权法传统上关于物的分类有所不同:符合特定情势的动产与不动产均可能包括;既可能包括当事人订立合同时已经指定的特定物,也有可能包括仅以抽象的种类、品质、数量予以限定的不特定物;既可能包括以客观标准认定的不能以同品种、同数量相互替代的不替代物,也可能包括客观上虽具有可替代性,但由于具体情势,如时间、地域等因素影响无法获得之代替物。由于在物权法关于物的分类中无法找到与其相对应的称谓,论文借鉴《美国统一商法典》的做法,将其称为“独特物”。
    [85] 崔建远主编:《合同法》,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第 4 版,第 331 页。
    [86] 传统上认为,当市场中存在替代物时,损害赔偿是能够符合“无差别原则”的。例如,买卖合同约定标的物的价格是 100 元,当出卖人违约时市场中替代物的价格是 120 元,买受人对该标的物价格评估是 140 元。如果合同被履行,买受人将能够获得 40 元的利益。其也能够通过损害赔偿获得这种利益:花费 120 元到市场中去购买商品,并且诉求 20 元的损害赔偿。
    [87] Kronman, Specific Performance, University Chicago Law Review 45(1978),p.358.
    [88] Schwartz, The Case for Specific Performance, Yale Law Journal 89(1979), p.271.
    [89] 参见《美国统一商法典》2—716 条评论 2。孙新强先生将其翻译为“特殊性”与论文中所称“独特性”指向的词语相同,即“unique”。
    [90] Sedmak v. Charlie’s Chevrolet,Inc. 622 S.W.2d 694(Mo.Ct. App.1981).转引自[日]藤仓皓一郎、木下毅、高桥一修、樋口范雄:《英美判例百选》,段匡、杨永庄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第 1版,467—470 页。
    [91] Kronman, Specific Performance, University Chicago Law Review 45(1978),p.362.
    [92] [美]罗伯特·D·考特、托马斯·S·尤伦:《法和经济学》,施少华、姜建强等译,张军审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第 3 版,第166 页。
    [93] Laclede Gas Co. v. Amoco Oil Co.,522 F.2d 33(8th Cir.1975). Friedrich Kessler, Grant Gilmor and Anthony T. Kromnman, Contracts: Cases and Materials (Third Edition), Aspen Publisher Press, 1986, p.1095.
    [94] “需求量合同是指出卖人同意出卖、买受人同意购买买受人在其营业中所可能需求的所有的特定种类货物的合同。这种合同确保了买受人在合同履行期内有可靠的货源。产量合同是指出卖人同意出售、买受人同意购买出卖人在其营业中所可能制造的所有特定种类货物的合同。这种合同确保了出卖人的这些货物在合同履行期内的销路。”E. Allan Farnsworth, Contracts (Fourth Edition),Aspen Publisher Inc.,2004,pp.81-82.
    [95] Friedrich Kessler, Grant Gilmor and Anthony T. Kromnman, Contracts: Cases and Materials (Third Edition), Aspen Publisher Press, 1986, pp.1096-1097.
    [96] Eastern Rolling Mill Co. v. Michlovitz,157 Md.51, 145A. 378 (1929). Friedrich Kessler, Grant Gilmor and Anthony T. Kromnman, Contracts: Cases and Materials (Third Edition), Aspen Publisher Press, 1986, pp.1094-1095.
    [97] 参见《合同法》第 113 条第 1 款。
    [98] E. Allan Farnsworth, Contracts (Fourth Edition), Aspen Publisher Inc., 2004, p.794.
    [99] 崔建远主编:《合同法》,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第 4 版,第 317 页。
    [100] 崔建远主编:《合同法》,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第 4 版,第 317 页。
    [101] Melvin Aron Eisenberg, Actual and Virtual Specific Performance, the Theory of Efficient Breach, and the Indifference Principle in Contract Law, California Law Review 93(2005),p.996.
    [102] [美]罗伯特·D·考特、托马斯·S·尤伦:《法和经济学》,施少华、姜建强等译,张军审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第 3 版,前言部分第 1 页。
    [103] [美]理查德·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上),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 年第 1 版,第 152 页。
    [104] 彭诚信:《主体性与私权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第 1 版,第 248 页。
    [105] Ian R. Macneil, Efficient Breach of Contract: Circles in the Sky, Virginia Law Review 68(1982), p.961.
    [106] Eric A. Posner, Economic Analysis of Contract Law after Three Decades: Success or Failure?, Yale Law Journal 112(2003),p.830.
    [107] Melvin Aron Eisenberg, Actual and Virtual Specific Performance, the Theory of Efficient Breach, and the Indifference Principle in Contract Law, California Law Review 93(2005), pp.1006-1007.
    [108] 参见《美国统一商法典》第 2—609 条评论 1。
    [109] [美]罗伯特·D·考特、托马斯·S·尤伦:《法和经济学》,施少华、姜建强等译,张军审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第 3 版,第 167 页。
    [110] 转引自孙良国:《效率违约理论研究》,《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 5 期,第 107—108 页。
    [111] 孙良国:《效率违约理论研究》,《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 年第 5期,第 108 页。
    [112] [美]查尔斯·弗里德:《契约即允诺》,郭锐译,龙卫球校,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第 1 版,第 12 页。
    [113] Holmes, The Path of Law, Harvard Law Review 10(1897), p.462.
    [114] 彭诚信:《主体性与私权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第 1 版,第 252 页。
    [115]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 313 条。
    [116] [美]理查德·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上),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 年第 1 版,第 152 页。
    [117] Melvin Aron Eisenberg, Actual and Virtual SpecificPerformance, the Theory of Efficient Breach, and the Indifference Principle in Contract Law, California Law Review 93(2005).p.1024.
    [118] 学界针对“cover”有不同译法。有学者将其译为“保护性购买”(参见王卫国:《论合同的强制实际履行》,《法学研究》1984 年第3 期,第 46 页。);有学者将其译为“采购替代货物”(参见[美]美 国法学会、美国统一州法委员会:《〈统一商法典〉及其正式评述》,孙新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第 1 版,第 227 页。)。《元照英美法辞典》对“cover”一词的解释为:“在卖方违约后,买方有权购买替代物,即善意、及时地从公开市场上购买本应由卖方提供的货物作为替代。”(参见薛波主编:《元照英美法词典》,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第 1 版,第 348 页。由此可见,“cover”本意即为买受人到公开市场中去购买与本应由出卖人交付之合同标的物具有相当性的货物作为替代,因此论文遵照词典解释,将该词译为“替代性购买”。
    [119] 王利明:《违约责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修订版,第447 页。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论文所言买受人替代性购买之后享有获得损害赔偿的权利与王利明先生所言获得损害赔偿之后再去购买替代物无论是从损害赔偿救济计算时点,还是损害赔偿救济的范围上来看二者都是不同的,实有加以区分之必要。
    [120] 转引自李永军:《合同法》,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第 2 版,第 701 页。
    [121]《美国统一商法典》2—712 条第 1 款指出了替代性购买是一种行为:发生前款规定的违约后,买受人可以通过善意且在商业上无不合理迟延的合理购买,或者订立可替代出卖人应予交付的货物的购买合同,补进货物。
    [122] 实际上,替代性购买可以做广义的理解,比如在劳务合同场合,当劳务提供者违约之后,受害人于市场上去寻找可作替代的劳务。当然,这不属于论文的论述范围。
    [123]《美国统一商法典》2—712 条第 2 款指出了其是一种救济:买受人可以请求出卖人赔偿购买成本与合同价格之间的差额和此后的附随损失和结果损失,但应减去因出卖方违约所节省的费用。
    [124] Subha Narasimhan, Modification: The Self-Help Specific Performance Remedy, Yale Law Journal 61(1987), p.97.
    [125] Melvin Aron Eisenberg, Actual and Virtual Specific Performance, the Theory of Efficient Breach, and the Indifference Principle in Contract Law, California Law Review 93(2005),p.978.
    [126] Melvin Aron Eisenberg, Actual and Virtual Specific Performance, the Theory of Efficient Breach, and the Indifference Principle in Contract Law, California Law Review 93(2005),p.1030.
    [127] 参见《美国统一商法典》第 2—712 条第 1 款。
    [128] [美]E·艾伦·范斯沃思:《美国合同法》,葛云松、丁春艳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第 3 版,第 787 页。
    [129] 参见《美国统一商法典》第 2—715 条第 1 款。
    [130] [美]E·艾伦·范斯沃思:《美国合同法》,葛云松、丁春艳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第 3 版,第 787 页。
    [131] 参见《美国统一商法典》第 2—715 条第 2 款。
    [132] [美]罗伯特·D·考特、托马斯·S·尤伦:《法和经济学》,施少华、姜建强等译,张军审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第 3 版,第 202 页。
    [133] 参见《美国统一商法典》第 2—712 条评注 2。
    [134] [美]E·艾伦·范斯沃思:《美国合同法》,葛云松、丁春艳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第 3 版,第 798 页。
    [135] George J. Stigler,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69(1961), p.213.
    [136] 转引自李永军:《合同法》,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第 2 版,第 701 页。至于为何立法者最终未将“债务的标的在市场上不难获得的”作为不予以判定“真实”实际履行依据的规定保留在现行合同法中,笔者虽多方查找原因,但至论文定稿时仍未找到合适的解释,这不能不说是论文的一大遗憾。
    1. 彭诚信、邹潇:《义务观念的现代理解》,《学习与探索》2005 年第 5 期。
    2. 梁慧星:《关于实际履行原则的研究》,《法学研究》1987 年第 2 期。
    3. 丁玫:《罗马法合同赔偿制度》,《政法论坛》2001 年第 5 期。
    4. 柴振国:《合同实际履行原则之我见——兼于梁慧星同志商榷》,《法学研究》1988 年第 2 期。
    5. 王卫国:《论合同的强制实际履行》,《法学研究》1984 年第 3 期。
    6. 王洪亮:《物上瑕疵担保责任、履行障碍法与缔约上过失责任》,韩世远、[日]下森定主编:《履行障碍法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第1 版。
    7. 孙良国:《效率违约理论研究》,《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 年第 5 期。
    8. 叶昌富:《论强制实际履行合同中的价值判断与选择》,《现代法学》2005 年第 3 期。
    9. 黄欣:《关于经济合同的履行问题》,《北京政法学院学报》1982 年第 2 期。
    10. 郑小川、雷明光:《对“继续履行”的再思考》,《河北法学》2003 年第 3 期。
    11. 吴峤滨:《论强制实际履行制度》,《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 年第 10 期。
    12. Melvin Aron Eisenberg, Actual and Virtual Specific Performance, the Theory of Efficient Breach, and the Indifference Principle in Contract Law, California Law Review 93(2005).
    13. Ian R. Macneil, Efficient Breach of Contract: Circles in the Sky, Virginia Law Review 68(1982).
    14. Kronman, Specific Performance, University Chicago Law Review 45(1978).
    15. Schwartz, The Case for Specific Performance, Yale Law Journal 89(1979).
    16. Steven Shavell, The Design of Contracts and Remedies for Breach ,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99(1984).
    17. Dawson, Specific Performance in France and Germany, Michigan Law Review 57(1959).
    18. Douglas Laycock, The Death of the Irreparable Injury Rule, Harvard Law Review 103(1990).
    19. Shael Herman, Specific Perform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1), Edinburgh Law Review 7(2003).
    20. Shael Herman, Specific Perform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2), Edinburgh Law Review 7(2003).
    21. George J. Stigler,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69(1961).
    1. 崔建远:《合同责任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第 1 版。
    2. 崔建远主编:《合同法》,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第 4 版。
    3. 王利明:《违约责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修订版。
    4. 王利明、崔建远:《合同法新论?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年修订版。
    5. 韩世远:《违约损害赔偿研究》,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第 1 版。
    6. 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第 2 版。
    7. 彭诚信:《主体性与私权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第1 版。
    8. 李永军:《合同法》,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第 2 版。
    9. 周枬:《罗马法原论》(下),商务印书馆 1994 年第 1 版。
    10. 尹田:《法国现代合同法》,法律出版社 1995 年第 1 版。
    11. 韩世远:《履行障碍法的体系》,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第 1 版。
    12. 叶林:《违约责任及其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第 1版。
    13. 徐昕:《论私力救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第 1 版。
    14. 杜景林、卢谌:《德国新债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第
    1 版。
    15. 史尚宽:《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第 1 版。
    16. 王泽鉴:《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增订版。
    17. 王泽鉴:《债法原理》(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第 1版。
    18. 杨桢:《英美契约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第 3 版。
    19. 齐晓琨:《德国新、旧债法比较研究——观念的转变和立法技术的提升》,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第 1 版。
    20.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分论》,杜景林、卢谌译,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第 1 版。
    21. [德]弗里德里希·卡尔·冯·萨维尼:《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许章润译,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年第 1 版。
    22. [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下),王晓晔、邵建东、程建英、徐国建、谢怀栻译,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第 1 版。
    23.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0 年第 1 版。
    24. [德]罗伯特·霍恩、海因·科茨、汉斯·G·莱塞:《德国民商法导论》,楚建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年第 1 版。
    25. [德]K·茨威格特、H·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高鸿钧、贺卫方译,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第 1 版。
    26. [德]海因·克茨:《欧洲合同法》(上卷),周忠海、李居迁、宫立云译,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第 1 版。
    27. [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第 1 版。
    28. [法]勒内·达维德:《英国法和法国法——一种实质性比较》,潘华仿、高鸿钧、贺卫方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第 1 版。
    29. [日]藤仓皓一郎、木下毅、高桥一修、樋口范雄:《英美判例百选》,段匡、杨永庄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第 1 版。
    30. [日]山本敬三:《民法讲义 I 总则》,解亘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 1 版。
    31. [美] E·艾伦·范斯沃思:《美国合同法》,葛云松、丁春艳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第 3 版。
    32. [美] 罗伯特·D·考特、托马斯·S·尤伦:《法和经济学》,施少华、姜建强等译,张军审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第 3 版。
    33. [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上、下),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 年第 1 版。
    34. [美]迈克尔·D·贝勒斯:《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张文显、朱卫国、黄文艺、宋金娜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年第1 版。
    35. [美]罗伯特·A·希尔曼:《合同法的丰富性:当代合同法理论的分析与批判》,郑云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第 1 版。
    36. [美]弗里德里奇·凯斯勒、格兰特·吉尔摩、安东尼·T·克朗曼:《合同法:案例与材料》(下),屈广清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年第 1 版。
    37. [美]小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普通法》,冉昊、姚中秋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第 1 版。
    38. [美]A·L·科宾:《科宾论合同》(上、下),王卫国、徐国栋、夏登峻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 年第 1 版。
    39. [美]美国法学会、美国统一州法委员会:《〈统一商法典〉及其正式评述》,孙新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第 1 版。
    40. [美]查尔斯·弗里德:《契约即允诺》,郭锐译,龙卫球校,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第 1 版。
    41. [英]P.S.阿狄亚:《合同法导论》,赵旭东、何帅领、邓晓霞译,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第 5 版。
    42. [英]A·G·盖斯特:《英国合同法与案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
    43. [英]F·H·劳森、B·拉登:《财产法》,施天涛、梅慎实、孔祥俊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 年第 1 版。
    44. [意]斯奇巴尼:《民法大全选译·债·契约之债 I》,丁玫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第 1 版。
    45. [意]朱塞佩?格罗索:《罗马法史》,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年第 1 版。
    46. [意]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第 1 版。
    47. E. Allan Farnsworth, Contracts (Fourth Edition),Aspen Publisher Inc.,2004.
    48. Friedrich Kessler, Grant Gilmor and Anthony T. Kromnman,Contracts: Cases and Materials (Third Edition), Aspen Publisher Press, 1986.
    49. Edward Yorio, Contract Enforcement:Specific Performance and Injunctions,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Press,198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