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80后”写作对中学生的影响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中国文坛,“80后”写作的迅速崛起成为一种令人瞩目的现象。“80后”写手用青少年敏锐的视角去观察社会,用真挚的感情去感受生活,用靠近学生的姿态去描写成长期的青少年及其内心世界,吸引了很多中学生的目光。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80后”已经对其主要读者——中学生在学习、情感、价值观等方面产生了影响。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本论文从“80后”写作对中学生影响的角度切入,运用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及社会学等理论,对中学生关注“80后”的程度和原因、“80后”对中学生产生影响的具体方面和内容及“80后”对中学生的影响引出的对中学教育的反思进行分析。全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80后”作品在市场上的火爆局面,和“80后”受到中学生的喜爱的程度和具体表现,来分析“80后”在中学生中所处的地位。
     第二部分从内容、形式、情感、传播途径四个方面详细分析“80后”写作对中学生的影响。一、“80后”写作在内容上,通过以反叛与残酷的姿态逃避社会的规训,和用个性化的姿态呼唤、追求真情的方式,实现了对青少年话语方式的自觉运用。二、“80后”写作采用的复制、模仿与拼贴,想象、幻想,以及调侃、戏谑、黑色幽默的语言等形式,成为中学生写作纷纷仿效的样本。三、“80后”写手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悲观、颓废等消极情感,成为中学生孤独、脆弱、叛逆性格的塑造范例。四、“80后”写作以网络为主要载体的传播途径,激发了学生进行网络写作的热情。
     第三部分从“80后”对中学生的影响,引出了对中学教育的反思。语文教学应以开放、多元的姿态,将“80后”作品作为课程资源,尝试网络作文教学,并重视课外阅读和文学的娱乐、宣泄功能。学校教育应注重学生多元智力的发展,促进评价标准的多样化,对学生对待传媒和事物的态度进行必要的引导,使“80后”对学生发挥积极影响的同时,其消极影响也成为对他们进行教育的有利契机。达到优化语文教学和学校教育,使其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By the end of last century,and the beginning of this century of the Chinese literary circles,the quickly rising of the "post-80s" writing has become an attractive phenomenon. Writers "post-80s" use the sharp angle of view of teenager to observe the society,feel a life with the affection of earnestness and describe with carriage near the students long-term teenager and the world of theirs heart,drew on the vision of a lot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we find: The "post-80s" has already produced influences on it's main readers-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the study,emotion,value etc. This kind of phenomenon should cause the value of our educators. This thesis corresponded the angle that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fluenced by the "post-80s" writing, the usage psychology, pedagogy, culture learn and sociology etc. theories, from degree and reasons of the attention that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ay on the "post-80s",the "post-80s" to middle school student creation influence of concrete aspects and contents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post-80s" upon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derivation of educate to the middle school of introspect to carry on analysis.The full text is totally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analyses the position of the "post-80s" in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from the hot situation on the market of the "post-80s" works,and the degree and concrete performance of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fancy with the "post-80s".
     The second part is from following four aspects about the contents,forms, emotion,dissemination to analytical the influence of the "post-80s" writing upon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detail.Firstly, on the contents,by using bolshy and cruel carriage to elude social rules and pursuing real affection with the way of characteristic carriage,the "post-80s" writing carries out to the self-conscious usage of the way about teenagers' words.Secondly,the forms that the "post-80s" writing taking up are replication,imitation,collage,imagination,fancy, and the language of the making fun of,prank,black humor etc. become the samples that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re imitative of.Thirdly,Writers "post-80s" unintentionally show some negative emotions such as pessimism and decadent etc. in their works,which set an example to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o sharp theirs personality into lonely,weak and bolshy mold. Fourthly,the "post-80s" writing takes network as its mainly path for dissemination.It stirs up the students enthusiasm to carry on the network writing.
     The third part is from the influence of the "post-80s" writing upon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derivation to introspect of middle school's education.Chinese teaching should be with open,diverse carriage,use works of the "post-80s" as a course resources,try network composition teaching, lay equal stress on the lesson to outside reading and the amusement,catharsis functions of literature.School educat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students' diverse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evaluation standard,carry on a leading to the students about the attitude of media and things,make the actively influence that the "post-80s" exerting on them,in the meantime,its negative influence can also be an educational beneficial chance to them.Attain the purposes of making Chinese teaching and school's education much better,making them better to satisfy students' demands and to help them to develop.
引文
[1]白烨、张萍:《崛起之后:关于“80后”的问答》,《南方文坛》2004年第6期。
    [2]马相武:《被主流冷落的“80后写作”》,《艺术评论》2005年第12期。
    [3]左敏:《韩寒:一种文化读本》,《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4]张丽军:《韩寒论》,《文艺争鸣》2006年第3期。
    [1]马藜、李星星:《由“韩寒现象”引发的思考——“韩寒现象”不只是文化现象》,《惠州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2]焦守红:《“80后”的三种意味》,《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2期。
    [3]曹文轩:《他们的意味——“80后”写作与时代》,《中关村》2005年1月号。
    [4]金毅:《走进幻梦与真实的中学生世界——郭敬明热探讨》,《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1]北京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所调查,参见白烨:《80后的现状与未来》,转引自http://culture.163.com/06/0325/17/2D2UHHO500281MU3.html.
    [2]转引自《韩寒新书头十天销量平平 抽样显示不及郭敬明》,见中国网2007年7月13日http://www.china.com.cn/book/txt/2007-07/13/content_8523769.htm.
    [3]转引自《郭敬明新书精装本上市沈黎晖力邀再续前缘》,见搜狐娱乐2007年5月11日http://yule.sohu.com/20070511/n249974393.shtml.
    [4]参见《青春写手办刊成风文坛进入低龄消费时代》,见耕耘在线2007年12月9日http://news.gy16.com/article/szgc/info-159.html.
    [1]江冰:《论80后文学的文化背景》,《文艺评论》2005年第1期。
    [2]严辉:《当前青少年学生文学阅读调查》,王先霈主编:《新世纪以来文学创作若干情况的调查报告》,春风文艺出版社2007年。
    [3]王震亚:《首都师范大学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的问卷调查》http://wwwl.openedu.com.cn/yth/hyy/read.php?FilelD=26267.
    [1]赵瑾:《“80后”作家之我观》,《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
    [2]江冰:《论80后文学的文化背景》,《文艺评论》2005年第1期。
    [1]江冰:《论80后文学的文化背景》,《文艺评论》2005年第1期。
    [1]任南南:《在文字盛宴的背后——关于80后写作的思考》,《文艺评论》2006年第4期。
    [1]张悦然:《是你来检阅我的忧伤了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序。
    [1]白烨、张萍:《崛起之后:关于“80后”的问答》,《南方文坛》2004年第6期。
    [2]参见丹纳赫等:《理解福柯》,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58页。
    [1]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3页。
    [2]颜峻:《“让我们烂掉吧”》,《今日先锋》第12期,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55,156页。
    [1]金毅:《走进幻梦与真实的中学生世界——郭敬明热探讨》,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2]丁元骥:《“80后”创作的三波浪潮》,《上海文学》2004年第6期。
    [1]白烨、张萍:《崛起之后:关于“80后”的问答》,《南方文坛》2004年第6期。
    [2]彭扬语,2004年9月8日,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邀请了几位有代表性的写手共聚一堂,畅所欲言,此为彭扬的发言。CCTV网,2004年9月10日。
    [3]焦守红:《“80后“的三种意味》,《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2期。
    [1]莫言:《她的姿态,她的方式》,见张悦然著,《樱桃之远·序言》,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1]张威:《乱七八糟的娱乐》,《课堂内外·高中版》2007年第1期。
    [2]杨燕宁:《16岁的夏至日》,《课堂内外·初中版》2008年第3期。
    [3]徐鹏:《兵荒马乱的十八岁》,《成长读本》2007年第2期。
    [4]李傻傻等:《为童年疗伤——80后作家创作自述》,《上海文学》2004年第6期。
    [5]曹文轩:《幻城序一:喜悦与安慰》,郭敬明:《幻城》,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6]莫言:《序:飞扬的想象与透明的忧伤》,张悦然:《葵花走失在1890》,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
    [1]转引自王佐良《英国诗史》,译林出版社1993年版,第271页。
    [2]周冰心:《想象力缺失:中国当代文学面临的窘境》,《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专辑》2004年第2期。
    [3]焦守红:《“80后“的三种意味》,《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2期。
    [1]转引自刘春华:《试论王朔小说语言的陌生化》,《天中学刊》1996年第11期。
    [1]李傻傻:《红×》,花城出版社2004年版,第252页。
    [2]曹文轩:《他们的意味——“80后”写作与时代》,《中关村》2005年1月号。
    [1]梁晓声语,见《“80后”现象是中国式的文化现象》,《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1期。
    [2]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蔡欢:《风花雪月》,《课堂内外·高中版》2007年第2期。
    [4]转引自莫言语:参见《中国教育报》2004年9月9日。
    [1]转引自《第二十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7/7),见http://www.cnnic.net.cn/.
    [1]吴海鸥:《李傻傻:我们这代人有些躁》,《黑龙江生活报》2004年6月18日。
    [2]转引自《第二十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7/7),http://www.cnnic.net.cn/.
    [1]严辉:《当前青少年学生文学阅读调查》,王先霈主编:《新世纪以来文学创作若干情况的调查报告》,春风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297页。
    [3]转引自汉典,见http://www.zdic.net/cy/ch/ZdicE7Zdic8EZdicA919283.htm.
    [4]江冰:《论80后文学的“另类写作”》,《文艺评论》2005年第4期。
    [1]韩寒报道汇总:《法国人限里的三重门》,百度贴吧/韩寒吧,http://post.baidu.com/f?kz=9138980.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2页。
    [1]林贤冶主编,霍克海默著:《霍克海默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第332页。
    [2]郭敬明:《我上高二了》,http://book.sina.com,cn/longbook/1080800779_aiyutong/19.shtml.
    [1]韩寒:《三重门》,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第362页。
    [2]赵霞:《对“80后”青年的探寻》,《中国青年研究》2004年第6期。
    [1]转引自徐超在《文学盛宴还是写作秀场 不容忽视的80后写作》上的发言,见http://edu.enorth.com.cn/system/2004/11/26/000911883.shtml
    [2]侯桂新:《“80后”与市场化写作》,《中关村》2005年1月号。
    [3]蔡婉若:《低龄化写作之忧》,《安徽教育》2005年第10期。
    [4]江冰:《论80后文学的文化背景》,《文艺评论》2005年第1期。
    [1]参见http://yule.sohu.com/20070305/n248510549.shtml 2007年3月5日搜狐娱乐。
    [2]梁晓声语,见《“80后”现象是中国式的文化现象》,《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1期。
    [1]转引自白烨在《文学盛宴还是写作秀场 不容忽视的80后写作》上的发言,见http://edu.enorth.com.cn/system/2004/11/26/000911883.shtml。
    [2]莫言:《她的姿态,她的方式》,见张悦然著,《樱桃之远·序言》,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1]《语文读本说明》,http://www.pep.com.cn/gzyw/jszx/pg/dyc/ywdb/200703/t20070314_333430.htm。
    [2]转引自游余良:《课外阅读少一些功利心》,《文汇报》2003年6月16日。
    [1]姜葵:《关于网络写作教学的探索》,《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1]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专家组翻译:《英特尔未来教育》,美国英特尔公司,2001年第3期。
    [2]杨春时等:《文学概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4页。
    [3]转引自应妮:《中国文坛“80后”——张扬不羁不愿做流星》,中国新闻网,2005-5-19。
    [4]韩寒:《文学啊,文学》,《零下一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6-39页。
    [5]《80后语录》,《意林》2006年第14期。
    [1]胡乐乐:“韩寒现象”批判的批判[DB/OL],新浪文教,http://edu.sina.com.cn,2000-9-25。
    [2]沈德立主编:《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心理学考试复习指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1页。
    [3]转引自王珲:《韩寒会怎样走自己的路?》,http://edu.sina.com.cn,2000-09-20。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米兰·昆德拉:《玩笑》,蔡若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3.丹纳赫等:《理解福柯》,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4.约翰·费斯克著:《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5.霍克海默著:《霍克海默集》,林贤冶主编,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
    6.邵燕君:《“美女文学”现象研究——从“70后”到“80后”》,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版。
    7.陆扬、王毅选编:《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8.谭德晶:《网络文学批评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
    9.金民卿:《大众文化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10.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1.王富仁、郑国民主编:《语文教学与文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2.杨春时等:《文学概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黄浩,马政等:《十少年作家批判书》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版。
    1.昌切:《“80后”的语文背景》,《社会科学》2006年第9期。
    2.严辉:《当前青少年学生文学阅读调查》,王先霈主编:《新世纪文学创作若干情况的调查报告》,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3.江冰:《论80后文学的文化背景》,《文艺评论》2005年第1期。
    4.江冰:《论80后文学的“偶像化”写作》,《文艺评论》2005年第2期。
    5.江冰:《论80后文学的“实力派”写作》,《文艺评论》2005年第3期。
    6.江冰、王蔓霞:《论网络艺术与青春文化的双向互动》,《文艺争鸣》2007年第3期。
    7.梁晓声:《“80后”现象是中国式的文化现象》,《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1期。
    8.白烨、张萍:《崛起之后——关于“80后”的答问》,《南方文坛》2004年第6期。
    9.张柠:《“80后”写作:偶像与实力之争》,《南风窗》2004年第11期。
    10.曹文轩:《我看“80后”少年写作》,《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1期。
    11.曹文轩:《他们的意味——“80后”写作与时代》,《中关村》2005年1月号。
    12.路文彬:《“80后”:写作因何成为时尚》,《中关村》2005年1月号。
    13.焦守红:《“80后”的三种意味》,《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2期。
    14.赵联成、王涛:《论“80后”创作的泡沫奇观》,《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24卷。
    15.姚娜:《喧哗中的独语——“80后”写作透析》,《当代文坛》2007年第1期。
    16.鞠晶晶:《“80后”写作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第24期。
    17.任南南:《在文字盛宴的背后——关于80后写作的思考》,《文艺评论》2006年第4期。
    18.王玉冰、刘昕:《从“80后”文学看中国当代青年文化的后现代走向》,《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9.何世龙:《低龄化写作:众力胁迫下的泛文学景观》,《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20.罗雪英:《“80后”的悲观情绪及其出处》,《出版发行研究》2005年第6期。
    21.王颖:《“80后”的时尚写作》,《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第1期。
    22.文珍:《“80后”看“80后”》,《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第1期。
    23.蔡伟:《“80后”现象的教育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05年第1期。
    24.杜聪:《当代语境中的“80后”作者作品的特点》,《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25.胡忠青、张永禄:《近年中国校园小说创作走向》,《当代文坛》2005年第2期。
    26.于若冰:《时代与文学习惯的产儿——试论“80后”小说创作的整体问题》,《作家》2005年第4期。
    27.谢中山:《时尚文化与“80后”写作》,《文艺争鸣》2007年第4期。
    28.李莉:《“80后”成长的文化地图》,《现代语文》2006年第10期。
    29.张未民:《关于“新性情写作”——有关“80后”等文学写作倾向的试解读》,《文艺争鸣》2006年第3期。
    30.邵燕君:《由“玉女忧伤”到“生冷怪酷”——从张悦然的“发展”看文坛对“80后”的“引导”》,《南方文坛》2005年第3期。
    31.罗以澄、詹绪武:《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与未成年人的良性互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第6期。
    32.王康娟:《大众传媒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及对策》,《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33.刘济良:《论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与教育对人的价值世界的重建》,《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4期。
    34.晓华、汪政:《略论当前的青年创作及其批评——兼论文学创作中的“80后”现象》,《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35.罗美洁、熊昌萍:《大众文化与语文课程》,《河北教育(综合版)》2006年第2期。
    1.韩寒:《三重门》,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
    2.韩寒:《零下一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孙睿:《草样年华》,见新浪网读书频道,http://book.sina.com.cn/nzt/a_sunrui/。
    4.张悦然:《葵花走失在1890》,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
    5.张悦然:《樱桃之远》,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6.张悦然:《是你来检阅我的忧伤了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7.郭敬明:《幻城》,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8.郭敬明:《梦里落花知多少》,见新浪网读书频道,http://book.sina.com.cn/nzt/1071755256_menglihua/。
    9.春树:《春树四年文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
    10.苏德:《钢轨上的爱情》,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11.李海洋:《少年查必良伤人事件》,接力出版社2005年版。
    12.李傻傻:《红X》,花城出版社2004年版。
    13.马原主编:《重金属:80后实力派五虎将精品集》,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版。
    14.陈景尧、吕晶、彭永胜主编:《倒数三秒我们一起跑——告别80后·小说卷》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15.陈景尧、吕晶、彭永胜主编:《花朵消失在时光机场——告别80后·美文卷》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