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文明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谐社会”建设与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刑事诉讼法律的修改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下,以往被人们忽视的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问题也日渐被关注。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有关被害入学理论研究有了较大发展,关于对刑事被害人权益的保护以及提高刑事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呼声渐起。近年,许多西方民主国家开始逐步调整刑事司法政策,从以惩治犯罪为中心逐步转向以强调被害人和犯罪人两者权利的平衡为刑事司法的中心。为了更好地保障公民权利,建立起一套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结合、既充分符合我国国情又普遍借鉴国际经验的刑事诉讼制度是十分必要的。鉴于此,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保护刑事被害人的实体权利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因此,笔者对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相关概念、法理基础以及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的立法情况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构建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做了初步设想。
     文章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刑事被害人及其补偿”,本章对被害人的概念、特征和分类做了深刻探讨,并对我国目前刑事被害人补偿现状进行了总结。从而确定了本文所要研究的被害人的范畴,明确了本文研究的对象及其社会实际。第二章是“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的理论基础”,本章首先概述了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接着归纳分析了理论界常见的七种不同的学说,并提出应当以国家责任论作为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法理基础,并对其他几种学说及其与国家责任论的联系作了相应分析。第三章是“刑事被害人补偿立法考察”,对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和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立法进行了全面梳理,并且对联合国和欧盟的相关制度做了简单介绍,为下文构建我国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提供了经验借鉴。第四章是“中国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之构建”,本章首先从保障人权、实现社会正义、增进社会福利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和文明的发展等方面论述了构建我国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次,在总结和比较各地关于刑事被害人补偿的具体经验做法的基础上,从基本原则、补偿对象、补偿限制、补偿的形式和范围以及标准、补偿的决策机关和程序诸方面对构建我国的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做了初步的设想与构建。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civilization, and the deepening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judicial reform, the changes in criminal law, have become the focus of widespread concern of the public, the criminal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of the victims, which was ignored by the public before, was also concerned gradually. Since the 1970s, the theory of the victim protection has a rapid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appeal of protecting the right of criminal victims and improving their station in criminal proceedings has arisen. In recent years, many western democratic countries have begun to gradually adjust the criminal justice policy, the focus has shifted gradually from punishing crimes to balancing between the protection of the victims and the right of the criminals. To protect civil rights better,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criminal preceding system, which can not only combine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and punishment of crime in full conformity with China's conditions, but can use for reference generally from the foreign criminal systems. I did some researches on related concepts of criminal victims compensation system, its nomological basis and the related legislations allover the world, further more, I put forward my own suggestion on the legislation of China's criminal victims compensation system.
     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Victims and compensation for victims", in which I analyzed the concept, characters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victims and did a profound study on and China's current Criminal Victim Compensation status quo. So the paper identified its objection and its scope clearly.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ories of System of Compensation for Criminal Victims". Firstly I outlined the system of compensation for criminal victims, and then I analyzed seven different doctrines, and I advised that we should take the Theory of the State Duty as a academic basis of the system of compensation for criminal victims. And at last other I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 Theory of the State Duty and several other doctrines. The third chapter is "Investigation on Legislations of Compensation for Criminal Victims", in which I studied the common law, civil law and parts of Asia systems of compensation for victims, and also introduced the related legislation of UN and EU, in order to supply reference to China's related legislation. The fourth chapter is "Construction of China's System of Compensation for Criminal victims". First, this chapter discus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System of Compensation for Criminal victims, in the view of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realization of social justice, social welfare and promot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Secondly, this paper offered my conclusion on China's System of Compensation for Criminal victims, from the basic principle of compensation targets, compensation restrictions, compensation and the form and scope of the standard, the compensation decision authority and procedures, on the basis of comparing experiences and practices all around China.
引文
[1]康树华:《犯罪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47页.
    [2]汤啸天:《犯罪被害人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3][日]大谷实:《被害人及其补偿》,黎宏译,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年第2期。
    [4]吕宗慧:《论我国保护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的新发展》,载《法学评论》1996年第5期。
    [5]刘根菊:《关于公诉案件被害人权利保障问题》,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2期。
    [6]张建荣:《论犯罪被害人及其预防》,北京大学1996年硕士毕业论文,第8页.
    [7]郭建安主编:《犯罪被害人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1]许永强:《刑事法治视野中的被害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1]参见杨正万《刑事被害人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2]参见张智辉、徐名娟编《犯罪被害人学》,群众出版社1909年版,第39-41页.
    [1][德]施奈德主编:《国际范围内的被害人》,许章润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页.
    [2]参见薛凤清、李建辉主编《犯罪学概论》,群众出版社2003年版,第120页.
    [3][德]施奈德主编:《国际范围内的被害人》,许章润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0页.
    [1]赵可等著:《一个被轻视的群体——刑事犯罪被害人》,群众出版社2000年版,223页。
    [2]参见张明楷著《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1999年,254页.
    [3]参见[日]大冢仁著《刑法概述》,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8页。
    [4]参见许永强著《刑事法治视野中的被害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18-19页。德国著名犯罪学家汉斯.冯.亨帝以谋杀犯罪的四种特征为标准将被害人划分为贪婪型、放荡型、虐待型和沮丧型,后来又增加了两类:孤独被关型和愚蠢好斗型。门德尔松对被害人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并奠定此研究基础,他将被害人划分为五类:完全无辜的被害人、责任小于加害人的被害人、责任等于加害人的被害人、责任大于加害人的被害人、承担完全责任的被害人。阿布法尔.法塔根据被害人和加害人的互动关系,将被害人分为未参与型被害人、潜在型被害人、挑衅型被害人、参与型被害人和虚假型被害人.加拉韦、赫德等人则将被害人分为七类:无关型、挑衅型、催化型、弱生型、弱智型、自害型和政治型.
    [1]参见康树华主编《犯罪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二版,第559页.
    [1]参见肖建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内在冲突与协调》,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6期,第66页。
    [2]参见郑丁足:《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再思考》,载《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5期,第79页.
    [3]参见龚德培、彭政:《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质疑》,载《中国刑事法杂志》1999年第1期,第56页.
    [4]王文祖:《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立法缺陷与完善》,载《河北法学》2004年第51期,第141页.
    [1]参见《儿子被杀未获赔偿 丧子母亲硫酸泼凶手胞妹》,载2007年6月19日《新京报》。
    [1]杨正万著:《刑事被害人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2页。
    [2]蔡田芹:《论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构建》,载《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第167页。
    [3]周建华:《论我国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构建》,载《华东政法学员学报》2004年第4期,第48页.
    [4]邓晓霞:《试论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之价值》,载《商法研究》2002年第4期,第130页.
    [1]转引自许永强著《刑事法治视野中的被害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版,第166-167页.
    [1][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9页。
    [2]参见黄震《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初探——刑事附带民事执行难的另一种解决机制》,载《人民司法》2003年第4期。
    [1]参见杨正万著《刑事被害人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5页.
    [2]参见杨正万著《刑事被害人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6页
    [3]参见许永强著《刑事法治视野中的被害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版,第166-167页。
    [1]参见刘振会著《论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缺失之救济》,载《山东审判》2005年第3期,第76页。
    [2]孙长春、陈淑智:《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正当性与合法性》,载《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报》2006年第1期.
    [1]参见许启义著《犯罪被害人保护法之实用权益》,(台湾)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35-39页。
    [2]许启义:《犯罪被害人保护法之实用权益》,(台湾)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35-39页.
    [3]许启义:《犯罪被害人保护法之实用权益》,(台湾)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35-39页。
    [4]参见张鸿巍等主编《刑事被害人保护问题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211页.
    [1]许启义著《犯罪被害人保护法之实用权益》,(台湾)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35-39页。
    [2]Criminal Injuries Compensation Authority,2006.The Criminal Injury Compensation Scheme www.cica.org.uk.
    [1]张鸿巍等主编:《刑事被害人保护问题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第207-209页。
    [2]参见许金春著《犯罪学》,台湾三民书局1998年版,第13-14页.
    [3]许启义:《犯罪被害人保护法之实用权益》,(台湾)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40-43页。
    [1]许启义:《犯罪被害人保护法之实用权益》,(台湾)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40-43页.
    [1]许启义:《犯罪被害人保护法之实用权益》,(台湾)水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40-43页.
    [1]许启义:《犯罪被害人保护法之实用权益》,(台湾)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40-43页.
    [1]参见许永强著《刑事法治视野中的被害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177-178页。
    [2]许永强:《刑事法治视野中的被害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178页。
    [3]许永强:《刑事法治视野中的被害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178页。
    [1]参见许永强著《刑事法治视野中的被害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178页.
    [2]许永强:《刑事法治视野中的被害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178页。
    [3]许永强:《刑事法治视野中的被害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178页.
    [1]许启义:《犯罪被害人保护法之实用权益》,(台湾)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50-54页。
    [2]以上参见许启义著《犯罪被害人保护法之实用权益》,(台湾)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51页.
    [1][日]大谷实著:《刑事政策学》,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13页。
    [2]参见《犯罪被害人等给付金发放法》(日本),载正义网:http://www.jcrb.com/zywfiles/ca542966.htm.
    [1]参见《犯罪被害人筹给付金发放法》(日本),载正义网:http://www.jcrb.com/zywfiles/ca542966.htm.
    [2]参见《犯罪被害人保护法》(台湾),载正义网:http://www.jcrb.com/zywfiles/ca542966.htm。
    [3]参见《犯罪被害人保护法》(台湾),载正义网:http://www.jcrb.com/zywfiles/ca542966.htm.
    [1]参见《犯罪被害人保护法》(台湾),载正义网:http://www.jcrb.om/zywfiles/ca542966.htm。
    [2]参见《犯罪被害人保护法》(台湾),载正义网:http://www.jcrb.com/zywfiles/ca542966.htm.
    [1]参见《犯罪被害人保护法》(台湾),载正义网,http://www.jcrb.com/zywfiles/ca542966.htm。
    [2]参见《联合国犯罪被害人及权力滥用被害人司法基本原则宣言》,许启义译,载正义网:http://www.jcrb.com/zywfiles/ca542966.htm。
    [3]参见《联合国犯罪被害人及权力滥用被害人司法基本原则宣言》,许启义译,载正义网:http://www.jcrb.com/zywfiles/ca542966.htm.
    [1]参见《联合国犯罪被害人及权力滥用被害人司法基本原则宣言》,许启义译,载正义网:http://www.jcrb.com/zywfiles/ca542966.htm。
    [2]参见《联合国犯罪被害人及权力滥用被害人司法基本原则宣言》,许启义译,载正义网:http://www.jcrb.com/zywfiles/ca542966.htm.
    [1]参见《联合国犯罪被害人及权力滥用被害人司法基本原则宣言》,许启义译,载正义网:http://www.jcrb.com/zywfiles/ca542966.htm.
    [2]张鸿巍等主编:《刑事被害人保护问题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212-215页.
    [1]《“帮助制度”关爱被害人》,载正义网:http://www.jcrb.com/nl/jcrb1149/ca570542.htm.
    [2]参见《我院建立刑事被害人补偿金制度》,载大冶市人民检察院网:http://www.huangshi.jcy.gov.cn:8080/Show.asp?id=65。
    [3]参见《干警捐款启动救助资金》,载正义网:http://www.jcrb.com/nl/jcrb1305/ca605618.htm.
    [1]参见《政府出资救助被害人》,载大众新闻网:http://www.dzwww.com/qiluwangbao/qiluzongshenxinwen/200403250122.htm。
    [2]《开福法院实行司法救济金制度》,载2004年7月25日第2609期《人民法院报》,第2版.
    [3]《金阊实行执行救济金制度》,载2006年3月8日第3175期《人民法院报》,第3版。
    [4]《志丹县设立特困申请执行人司法救济制度》,载2006年5月11日第3233期《人民法院报》第2版。
    [5]《襄阳推出套餐式实行司法救助》,载2006年6月13日第3266期《人民法院报》,第3版。
    [6]《北京:特困申请执行人可获救助》,载2006年6月14日第3267期《人民法院报》,第1版.
    [1]参见《浙江省司法救助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载台州财税网:http://www.tzds.gov.cn/html/czl_sj/2007-1/5/09_06_49_634.html.
    [1]参见《每年全国有数万个被害人家庭得不到赔偿而身陷绝境》,载新浪网:http://blog.sina.com.cn/u/48d740c501000935.
    [1][德]K.茨格威特、H.克茨著:《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米健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428页.
    [1]许永強:《刑事法治视野中的被害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195页。
    [2]杨正万:《刑事被害人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7页。
    [1]参见李斌《论刑事被害人不出制度的建立》,载天涯法律网:http://www.hicourt.gov.cn/theory/artilce_list.asp?id=4536.
    [1]汤啸天等著:《犯罪被害人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0-281页。
    [1]汤啸天等著,《犯罪被害人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许永强著,《刑事法治视野中的被害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3]杨正万著:《刑事被害人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德]茨格威特·克茨著,潘汉典等译,《比较法总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5]康树华主编:《犯罪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6]楚槐植著:《刑事一体化与关系刑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陈兴良著:《刑法的人性基础》(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美]布莱克:《社会学视野中的司法》,郭星华等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9]赵可、周纪兰等著:《一个被轻视的社会群体—犯罪被害人》,群众出版社2002年版。
    [10]谢望原、卢建平等著:《中国刑事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英]韦恩·莫里森著:《理论犯罪学》,刘仁文、吴宗宪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2]张鸿巍主编:《刑事被害人保护问题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
    [13]麻国安著:《被害人援助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麻国安著:《被害人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美]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苏力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16][美]罗伯特·埃里克森:《无需法律的秩序》,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美]波斯纳:《超越法律》,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8]王亚新等:《法律程序运作的实证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9][英]丹宁勋爵:《法律的正当程序》,刘庸安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0]陈瑞华:《程序性制裁理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21]樊崇义主编:《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2][日]曾根威彦:《刑法学基础》,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3][日]西原春夫:《刑法的哲学与根基》,顾肖荣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4][日]大谷实著:《刑事政策学》,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5][日]森本益之等著:《刑事政策学》,戴波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6][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27]曲伶俐主编:《刑事法治和人权保障》,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28]王秀梅著:《刑事法理论的多维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9]张卫平著:《司法改革:分析与展开》,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0][意]贝卡利亚著:《论犯罪和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31][美]昂格尔著:《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周汉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2][美]波斯纳著:《法理学问题》,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3]苏力著:《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4][美]约翰·罗尔斯着:《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35]朱晓阳著:《罪过与惩罚:小村故事(1931—1997)》,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36][美]达玛什卡著:《司法与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郑戈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7]张智辉、徐名娟编:《犯罪被害人学》,群众出版社1989年版。
    [38]张明楷著:《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9]许启义著:《犯罪被害人保护法之实用权益》,(台湾)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版。
    [1]肖建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内在冲突与协调》,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6期。
    [2]郑丁足:《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再思考》,载《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年第5期。
    [3]龚德培、彭政:《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质疑》,载《中国刑事法杂志》1999年第1期。
    [4]王文祖:《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立法缺陷与完善》,载《河北法学》2004年第51期。
    [5]蔡国芹:《论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构建》,载《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6]邓晓霞:《试论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之价值》,载《商法研究》2002年第4期。
    [7]周建华:《论我国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构建》,载《华东政法学员学报》2004年第4期。
    [8]卢映洁:《我国犯罪被害人保护法施行成效之研究》,载(台湾)《政大法学评论》第77期。
    [9]黄震:《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初探—刑事附带民事执行难的另一种解决机制》,载《人民司法》2003年第4期。
    [10]刘振会:《论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缺失之救济》,载《山东审判》2005年第3期。
    [11]孙长春、陈淑智:《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正当性与合法性》,载《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报》2006年第1期。
    [12][日]大谷实:《被害人及其补偿》,黎宏译,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年第2期。
    [13]吕宗慧:《论我国保护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的新发展》,载《法学评论》1996年第5期。
    [14]刘根菊:《关于公诉案件被害人权利保障问题》,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2期。
    [15]张建荣:《论犯罪被害人及其预防》,北京大学1996年硕士毕业论文。
    [1]《公安部2003年侦查和破获刑事案件统计表》,载公安部网站:http://www·mps·gov·cn·。
    [2]傅剑锋:《最高检力推被害人补偿立法》,载南方网:http://www·southcn·com。
    [3]李斌:《论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的建立》,载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www·legaldaily·com·cn/。
    [4]宫立新、王春艳:《确立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载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4clebcl201000a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